KR6c0074 金剛經會解了義-清-徐昌治 (master)



No. 486-A


金剛經會解了義自敘


予於戊辰燕邸。考授別駕時。誦起金剛經。閱今三十
五載。口為誦而心無解。欲以不解解之。初非此可解。
彼不可解。又非有可解。有不可解。竊嘆義味。何如是
深奧。究竟無淺。如何有深。無顯。如何有奧。大而世界
此也。細而微塵此也。明明可舉似。明明無可舉似。繁
而生類此也。約而四相此也。實實有係屬。實實無所
係屬。法可說而法原無法。併說亦無說。物可度。而物
無其物。併度亦非度。上而授記。無授記。下而受持。無
受持。中而演說四句偈。無從而演說。諸相不立。歸於
無我。造作不生。泯於無為。總之無可住之法。便無可
住之心。有住而無住之心。即是不降而降之法。故護
念非不諄切。而去來坐臥。先無定。付囑非不叮嚀。而
夢幻泡影。誰是真。予遍搜諸解。俱不過會文挈義。尋
章摘句爾巳。於其中。煩者汰之。訛者訂之。晦者醒之。
倒者整之。前後呼應者。暢其詞。虗實轉變者。通其意。
謂直遡靈山會上。覿面吐露。覿面稟承。世尊不說說。
須菩提不聞聞。阿難結集於儼然未散時。而會取當
[001-0207b]
日情境。余則何敢。若以堅利喻金剛。余則曰。堅莫堅
於此心。利莫利於此信法之心。心光即是佛光。人人
有現成般若。證佛不如證心。在在有捷經六波羅蜜。
至於非名是名。正第一義。難形容處。如云。日出西方
夜落東。桃華雪白李華紅。何獨不然。



順治辛丑季春徐昌治覲周父書於大業堂中No. 486
金剛經會解了義
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 原譯
兄 徐從治肩虞父 徐光治孟𤏩父 仝訂
無依道人徐昌治覲周父 纂
男 徐升貞 徐乾貞 徐拱樞
孫 徐頤貞 徐儲元 仝校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001-0207c]


【金剛二字。顯佛一片金剛心。能斷疑也。以世間常
情。不能知佛。及其日用行事。件件不與人同。未免
見而生疑。即弟子中。亦疑佛所說法。難信難解。今
幸空生。窺見世尊一班。忽生讚嘆。故世尊因其疑
而破之。乃披自巳一片金剛心。令諸聞者。群疑頓
斷。抑且能斷眾生煩惱。故彌勒二十七疑斷發無
剩義。


佛說大般若經。六百卷。一十六會。此經第五百七
十七卷。給孤獨園。第九會。金剛。乃護法力士所執
之瑤。極堅極利。無物不破。以堅喻般若體。以利喻
般若用。


般若云慧。乃不動智光。虗明神照。即是人人共有
的本覺真性。


波羅蜜。云到彼岸。見性得度。即是彼岸。未得度者。
即是此岸。其實彼岸乃固有之地。即此心極盡處
也。


眾生業識。苦海茫茫。然海必從岸注。猶煩惱原以
慧生。轉無邊煩惱。為無邊智慧。方到彼岸。是到原
無到。迷者自不悟耳般若云智慧。破愚痴故。智慧與愚痴。俱無定體悟此心。即
愚痴是智慧。迷此心。即智慧是愚痴


經。徑也。到彼岸之徑路也。經者。能貫能攝。貫穿所
應說義。攝持所化眾生。佛滅二千餘年。正法不至
散失。經之貫穿也。眾生流浪六趣。遵教咸歸正趣。
經之攝持也。
[001-0208a]


釋經分三分。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法會因由分第一



「 法會因由指路途
 修心道者滿江湖
 欲行千里從初步
 踏著家山是丈夫」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
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



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巳。


還至本處。飯食
訖。收衣鉢。洗足巳敷座而坐。」


【此是佛住世說法儀式。如是。指經。我聞。阿難自稱。
我從佛聞也。一時者。師資會合之時。佛者。覺也。自
覺。覺他也。舍衛國。波斯匿王所居。祇陀。太子之名。
華言戰勝。因王戰勝隣國而生。故名。祇樹太子所
栽。太子捨此園。與須達長者。常給孤獨貧人。內立
精舍。請佛住此說法。所共聞者。有大比丘等。此名
乞士。乞法於佛。乞食於人也。大者。人所敬仰。佛說妙
諦。非大比丘不能頓悟也。眾者。會聚和合。千二百
五十人者。佛成道後。先度憍陳如五人。次度迦葉
等千人。後度舍利佛目犍連等。二百五十人。悉來
園中聽法。俱者。主眾咸在。則此經之得聞自佛更
無疑矣。爾時者。將欲說經之時。世尊。乃十號之一。
世出世間。福慧具足也。佛以日中食。食時。是將食
之時。著衣。即金色僧伽梨。二十五條衣也。鉢。即應
量器。園在城外。自外入內。大城。處廣人多也。行乞。
折自傲。破他慳。次第。不分貧富也。原歸園中飯食。
[001-0208b]
置衣淨鉢。洗足。不令塵垢也。趺伽打坐。不令疲倦
也。大聖行徑。與凡人無異。其間多從容自在體態。


三寶不具。法會不成。如是。法也。佛在。佛也。大比丘。
僧也。凡欲流通佛法。全仗三寶之力。乞食威儀。戒
也。敷座而坐。定也。自世尊行之。則皆慧也。戒定慧。
乃三寶無漏學。】


○善現起請分第二



「 善現起請問來由
 進道何須向外求
 佛本是心心是佛
 靈山盡在汝心頭」



【一部金剛般若。全從空生一問發起。】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
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
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
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
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然世尊。願樂欲聞。」


【般若真空。非解空者。不能與佛互相激揚。須菩提。
解空第一。華言空生。亦名善現。如來乞食趺坐時。
雖則隨機晏座。無說無聞。却被須菩提忽然覷見。
這個時節。在大眾中。忍悛不禁。即從座起。欲請大
法。先肅敬儀。西方行禮。則偏袒。右肩。右膝。尚右也。
合掌。一心奉持也。大眾只見如來。著衣乞飯。與眾
[001-0208c]
一般。空生獨見得。有與人不同處。真天上天下獨
尊者。故開口說個希有世尊。希有有三義。第一能
捨金輪王位。第二身長丈六。紫金磨容。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第三性能含吐八萬四千法。三身圓備。
福慧兩足。其護念付囑而日善。乃密密方便。而將
就之。正是希有之事也。如彌勒云。巧護義應知。加
彼身同行。真自利利他也。又云。不退得未得。是名
善付囑。阿云無。耨多羅云上。三云正。藐云等。菩提
云覺。圓明普照。故云無上正等正覺。謂正智覺真。
徧智覺俗。皆不偏邪。發此心者。住於何法。降何等
心。若謂有真實可住。虗妄心可降。便非男女發心
求證佛果工夫。工夫只在修心。修心只期安定。佛
因其問切身心。深讚其是。而答以不住一法是真
住。降伏一切取相之心是真降。住降無二法。不住
一切法。即降伏取相之心。降伏取相之心。即不住
一切法。總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耳。如是者。要
得此心自住自降。政所謂法無可得。亦無可說。總
包含於如是兩字。空生纔聞此語。直下領會。應個
唯然願樂欲聞。菩提有五種。一發心菩提。即十信
是。二伏心菩提。即三賢是。三明心菩提。初地至十
地是。四出到菩提。八九十地是。五無上菩提。即如
來地是。


二祖侍達磨。乞安心法。磨云。將心來。與汝安。祖云。
覔心了不可得。磨云。與汝安心竟。然在祖師門下。
[001-0209a]
一言便了。所以為宗。今世尊說了許多安心之法。
婆心漏逗。所以為教。到底只是個覔心了不可得。
故四祖以前。皆以楞伽印心。至黃梅六祖。皆以金
剛印心。故此經非文字相。全在離言之妙。其經中
凡言於汝意云何。皆反徵其疑也。


降伏。乃離散亂。輕慢。顛倒。而生聞思修三慧。】


○大乘正宗分第三



「 大乘正宗本不多
 道實無言意若何
 莫道無言皆是道
 依然還在葛藤窩」



【此章是答降伏。而安住即在其中。】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
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
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
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
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
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此耑答須菩提所問降伏其心一句。謂此心不能
降伏。良由生類之繁。而四相之難忘耳。所有一切
眾生之類。雖為無量無數無邊。不出胎卵濕化四
生。四生之內。不出身心二法。論身。不過有色無色。
論心。不過有想無想。


前念清淨。後念清淨。名為菩薩。念念不退。雖在塵
勞。心常清淨。名摩訶薩。


如來指示三界九地眾生。各有涅槃妙心。令自悟
[001-0209b]
入無餘。無餘者。無習氣煩惱也。涅槃者。圓滿清淨。
貪求不生。度者。渡生死大海也。佛心平等。普願一
切眾生。同入圓滿清淨。同渡生死大海。祗為凡夫
不見自本心。執著諸相。不達無為之理。是名眾生。
若離此病。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卵胎濕化是情。情盡矣。猶有色。色盡矣。猶有想。想
盡矣。猶有非非想。便描出個不得寂滅。不得無餘
的樣子。菩薩滅度。即是將此種種差別。一眼看破。
全無自性。徹底皆空。全眾生是涅槃。全涅槃是眾
生。全眾生無眾生。全涅槃無涅槃。所以然者。正以
無四相故耳。人我愛憎。四病相因。而又皆生於我
相。云我能滅度眾生。此我相也。而我能滅度。必有
為我所度之人。非人相乎。如此較量分別。其間起
一憎心。而不欲度之。云這個是眾生。此眾生相也。
起一愛心。而欲度之。云願汝百歲。此壽者相也。有
此四相。顛倒妄想。此心安得降伏。所謂不正等也。
非菩薩。便不是正覺。


降伏。在住修中。住中降伏。即實度者。修中降伏。即
無住布施。便是離相。
○無餘有二義。一生行業。脫
盡無餘。一切德業。攝盡無餘。】


○妙行無住分第四



「 妙行無住印三千
 印破三千見性天
 鵲噪鴉鳴全體現
 得方圓處且方圓」



【上章。降伏之法。巳說盡。即安住之法。亦巳說盡。但
[001-0209c]
滅度二字。拆不開。滅正在度處滅。度正在滅處度。
六度正是涅槃實際處。】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
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
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
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虗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虗空。可思量
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
是。不可思量。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此復答須菩提所問云何應住一句。謂此心未能
安住。良由作福祈報。未免著念耳。惟菩薩於無所
住法。行於布施。布施有三。一財施。一無畏施。一法
施。不住聲色香味觸法。施此三種不住。不惟無其
相。抑且無其心矣。菩薩應如是布施者。三輪皆空。
無相可住。其福德。遂如十方虗空。不可思量。菩薩
無上正等正覺之心。應如所教住矣。總之。一無所
住於心。而心無弗住矣。


世界中大者。莫過虗空。一切性中大者。莫過佛性。
此虗空中。本無東西南北。若見東西南北。亦是住
相。佛性本無我人眾生壽者。若有此四相可見。即
是眾生性。不名佛性。所謂住相布施也。應者唯也。
唯如上所說之教。住無相布施。即是菩薩。


彌勒偈云。檀義攝於六。資生無畏法。此中一二三。
是名修行住。
○無所住。不惟布施一法。乃至六波
[001-0210a]
羅蜜。四無量心。菩提涅槃。俱無所住。無住而住。如
十方虗空也。】


○如理實見分第五



「 如理實見本無差
 聖凡同印一枝華
 五葉聯芳千古盛
 至今天下有虗誇」



【上文說個不住相。尚未說出所以不當住相之故。
得無量福德。只說得無相的福報。是應化邊事。不
曾說得無相的源頭。至說凡所有相。皆是虗妄。虗
妄之法。豈可住著。】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
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
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虗妄。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此段辨騐前說不住相布施。佛具三十二相。尚然
非相。況布施而可著相乎。總之無相妙行。不在佛
應化之相。而當見法身真體。世尊直告不可以相
見如來。以如來所說之身。即法身也。故云非身。


非相者。乃如來無為之覺體也。既曰無為。如何可
見。葢眾生只因妄念。起諸種種分別。所以見有諸
妄之相。不見非相之真相。若妄念不起。分別頓亡。
則真實覺體。自爾現前。所以云即見如來也。】


○正信希有分第六



「 正信希有個中知
 呈机利物在當時
 和盤托出從君用
 信手拈來早是遲」


[001-0210b]


【如來恐人看眾生太輕。看言說太重。所以佛答上
半截。是引眾生入淨信門。下半截是表淨信出言
說外。可見佛之應身。固是相。佛所說之法。亦是相。
必并法非法之相俱空。而後可以名淨信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
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
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
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巳於無
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
者。


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
德。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
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則著我人眾生壽者。


是故不應
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
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此正答住修降問也。無住行施。因深也。無相見佛。
果深也。言說章句。即指前無相因果之說。持戒修
福。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直從無量
千萬佛所而種根者。此等大根眾生。即一念信心。
所得福巳無量矣。不但無四相。即一切有無諸相。
悉巳皆空。故云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在佛所種善。則緣勝。在無量佛所種善根。則根深。
緣勝。則諸佛護念。根深。則般若熏心。此淨信人。直
[001-0210c]
下自信自心。性光陡露。諸相消亡。法相既無。則空
相便現。夫無四相。則人空。無法相。則法空。無非法
相。則空亦空。以清淨無相心。受清淨無相福。如渡
海用筏。借法明心。心悟便當捨法。夫法是度生之
具。尚不應戀。況非法。元無體相可據。豈可取著乎。


無量千萬佛。即是本覺。一念生淨信。即是始覺。淨
信。無所得信也。


歷事善友。故能積集信因。集因於多佛所。緣勝也。
種諸善根。久伏三毒。因勝也。
○此不滯相。不執見
之法。亦欲令捨。況滯相執見之非法。而可不捨乎。】


○無得無說分第七



「 無得無說本無傳
 默然良久別尋玄
 商量據座無非咎
 勘破分明出自然」



【承上章不可取法非法。而明無得無說之真法。】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
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
說。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
法。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上言法非法。皆不可取。則似乎無可得。無可說矣。
無上菩提。超情離見。清淨本然。隨眾生心。應所知
量。眾生根器無定。如來所說亦無定。何曾有一定
法。可執定說得。若以為非法。則諸法既無。即真實
相。實相不無。又不是非法。說是法不得。說是非法
[001-0211a]
不得。凡一定是法。一定非法。可取可說者。皆屬有
為分別。菩提之法。是清淨真如。不假分別。無所造
作。日無為法。惟其無為。則無有自體依住處。可以
取著。可以言說。不獨如來如是。一切賢聖。離此別
無修證之路。差別。言法無定相。莫從凌獵。不可說
非法非非法。作一句讀。無為者。以正覺還我自性
也。


從非法非非法看來法本無法。無法即法。以法為
法固非正。以無為法不勝岐。故有差別。正深著以
無為法之舛。】


○依法出生分第八



「 依法出生正話頭
 寸心剖出月中秋
 不思善惡平懷處
 不負平生海上流」



【此是較量持說此經功德。推明此經能出生佛法。
而不住於佛法。以見非他功德可比。】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
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
福勝彼。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
非佛法。」


【上文從無相無住無人無法無得無說。歸到無為。
則般若真宗。巳了然矣。菩提一現。萬法具足。無量
[001-0211b]
福德從此生。無邊佛法從此出。不可取。却是取不
盡的。不可說。却是說不盡的。故遂以福德言。福德。
非是有實性之福德。所以如影過鏡。不礙鏡光。如
像在空。不離空色。福德亦何礙于多哉。若論真諦
之理。本無染。安有淨。本無迷。安有悟。本無凡。安有
聖。無依無住。從此出生佛法。


一切佛法。攝在四句偈中。更受之。持之。為人解說。
如一燈傳千萬燈。其光明震耀。不掛一塵。比於三
千世界。純施七寶。真實不虗。奚啻勝彼福德哉。此
經從心出。而一切法。及一切佛。皆出此心。中峯謂
經中凡言四句偈。必上有乃至字。下有等字。言於
此經中。受持一句二句。乃至四句。以至十百千句
等也。】


○一相無相分第九



「 一相無相法中王
 相中突出氣昂昂
 輝天鑒地包今古
 盡在吾人鼻孔藏」



【如來說佛法從此經出。此經二字。全重在觀照般
若上。因歷舉四果所證所得所修處。逐一徵之。空
生法眼頓開。答個甚大世尊。隨又自徵云。如來何
故說此大身。佛所說之大身。即是前所說諸相非
相之如來身也。即是自巳所說。以無為法之賢聖
身也。佛說非身是名大身。更不煩費一分修證。亦
不待加一毫擴充。】


「須菩提。於意云何。


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
[001-0211c]
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
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此聲聞乘初果也。因推入流之故。不著一念。不入
一塵。是名入流。入。逆也。謂逆生死流也。言逆流。則
非實有此可逆。有彼可入而住之也。不入六塵。而
入聖流。總是不取義。】


「須菩提於意云何。


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
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
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此聲聞乘二果也。彼雖願來一次受生。不著往來
之相。是一往來。謂一來欲界。從此長往。此亦非有
往來實住處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


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
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
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此聲聞乘三果也。凡情思慮巳斷。不願來欲界受
生。亦不著不來之相。并無不來處可住。】


「須菩提。於意云何。


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
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
眾生壽者。」


【此聲聞乘四果也。雖三界俱斷。一心不生。無法可
學。未嘗作念我是阿羅漢。亦非有可住之阿羅漢
地。若阿羅漢自巳作念。認著我是阿羅漢。此則與
[001-0212a]
眾生知見一般。即著四相矣。不曰果。而曰道者。聲
聞之道。至此圓滿。有異於三果也。】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
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欲界思惑最多。塵念欲行。我念欲遣。猶如水火不
相和合。謂之諍。四果中。皆有無字。乃無為之法。三
昧。云正受。亦名正見。念念常正。無一邪心。得道忘
言。即是無諍三昧。取捨情忘。故為離欲阿羅漢。】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
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
提。是樂阿蘭那行。」


【阿蘭那。云無喧雜。亦云寂靜行。此須菩提自述。以
考證世尊也。


阿蘭那。即無諍。即是清淨行。清淨行者。謂除去有
所得心也。無諍而出於三昧。則非若世人有心忍
耐之無諍。故為第一阿羅漢。證果實落處。全在清
淨無為的菩提心。而此心元無體相。無依住。不可
取。不可說。所以親到此地位。方知一毫執取不得。
若才有可舉似執著處。便着四相。而非四果聖人
矣。】


○莊嚴淨土分第十



「 莊嚴淨土化人天
 顯正摧邪總是權
 權實竝行人借借
 方知大道本無傳」



【此章是徵明佛菩薩之受記嚴土。不可取說。結勸
[001-0212b]
諸菩薩。無住生心。因喻明無相身之大。而空生深
解也。】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
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此世尊自述以證須菩提也。八王子。皆師妙光。最
後成佛者。為燃燈。乃釋迦受記之師。恐人疑有師
傳。而須菩提。巳知之深。下一實字。見從師非無開
導指示。但以心傳。而非以法傳也。總之為佛雖有
次第。禪心只在無著。】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
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上言法無可得。此又借莊嚴以喻之。莊嚴世間佛
土。通修萬行六度。此莊嚴自心佛土。外貌美觀。殊
不足尚。故云即非。徒為虗名。故云是名。生清淨心。
是真莊嚴。亦以一切功德。成就莊嚴也。】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
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
其心。」


【住色。即生色心。住聲香味觸法。即生聲香味觸法
心。不生所住心。自生清淨心。夫離相。而至生清淨
心。則住伏不待言矣。修行之人。只在六根門下。應
於萬境。而不可為萬境所轉。單明自巳靈心。權名
為心。本無此心。故曰而生其心。】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
[001-0212c]
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


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
身。」


【又借人身以喻之。須菩提答言甚大。葢指人心。非
指人身。色身雖大。內心量小。不名大身。內心量大。
等虗空界。方名大身。色身縱大如須彌山。終不為
大。


非土之土。常寂光也。非身之身。乃法身也。身土皆
空。心境雙絕。始是般若極則。以顯法身無住之理。
非身名身者。非有漏有為身。是無漏無為身。清淨
身也。】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 無為福勝別為文
 萬法歸源總一門
 大事門開無可比
 靈臺竪起鎮巍巍」



【此章。是較量持經福德之勝。歷舉聲聞佛菩薩。俱
從無為法中。現出許多差別。究竟歸於無為。所以
將恒河喻法身。以恒河中沙。喻出生之佛法。以沙
等恒河。喻佛法中全體即非佛法。
○受持般若者。
於心無所生。於法無所住。是謂無為勝福。】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
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但諸
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恒河。從阿耨池。東西流出。周四十里。銀沙混流。沙
細如麵。其數無量。以一沙成一河。如是沙等恒河。
其多尚可量耶。
[001-0213a]


恒河。即殑伽河。佛近此說法。故取為喻。福德前巳
喻較。頓說難信。故次第說來。為漸化眾生。令信無
上妙義。】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
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
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
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
德。勝前福德。」


【布施七寶。得三界中富貴報。講說大乘經典。令諸
聞者。生大智慧。成無上道。當知受持福德。勝前七
寶福德。約多福以顯勝施。感生死竟趨菩提。】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 尊重正教在當人
 遼天拄杖現全身
 有時放下元無我
 惟有娘生日逐新」



【此章是申明此經功德之所以勝。初明處可敬。二
明人可尊。三明處有佛。】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
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所在之處。如有人。說是經。念常無念。心無得心。順
眾生心而為說。令諸聽者。除迷妄心。悟得本來佛
性。常行真實。感得天人阿修羅等。皆來供養。


大般若說。天帝不在。諸天若來。但見空座。盡皆作
禮供養。】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


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
[001-0213b]
上第一希有之法。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
尊重弟子。」


【自心誦得此經。自心解得此經義。自心體得無著
無相之理。所在之處。常修佛行。念念無有間歇。即
是心是佛。故言所在之處。即為有佛。


尊重弟子。即指文殊普賢諸大菩薩。道尊德重也。


何況二字。有二意。一是說經之處尚如此。而況說
經之人。一是隨說四句尚如此。而況受持全經之
人。


洗心向此經典。於有相中悟無相。於有說中悟無
說。自見凡相皆妄。離相即佛。】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 如法受持不用尋
 三皈三學在中心
 超然獨步須彌頂
 大地山河一塊金」



【此章。是如來特示經名。正是一部經點眼處。這般
若。是上半部經的眼。下半部經的根源。】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
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
字。汝當奉持。」


【須菩提。巳透脫四句妙旨。遂求直揭經名。得奉持
之法。世尊但告之曰。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
意謂。此法即此心耳。奉持者。即以此心奉持此法。


親證菩提。必須以無為法。要得無為法。須具離相
離名的智慧眼。如是堅固。如是猛利。全是般若的
[001-0213c]
力用。喚作金剛劍。亦喚作金剛眼。此眼一開。則纖
塵不留。四相俱掃。在四果非四果。在菩薩非菩薩。
在佛非佛。在法非法。還著得一毫修證麼。還分得
一毫漸次麼。所以佛將般若二字。與此經安名。而
又加以金剛二字。以見至堅至利。不與萬法為侶。
乃一切俱空。一切具足。到彼岸之般若也。】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
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佛既教人離相。却立出一個經名。殊不知般若即
非般若。本來無相。則名亦非名也。般若即是人人
清淨心體上一點靈光。故又轉一語曰。是名般若
波羅蜜。離一切相。即一切法。盡大地。無有一法是
般若存住處。亦無有一法不是般若放光處。無著
云。對治恐隨言執故。】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如來無所說。」


【須菩提。知如來說法。心無所得。故言無所說。此方
是真能奉持的人。無著云。第一義。不可說。】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
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
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大雲云。諸地塵。非貪等煩惱塵。是無記地塵。三千
界。非煩惱染因界。是界為塵因。塵不生煩惱。施為
福因。福生煩惱。
[001-0214a]


上文說般若即非般若。直到一法不立處。因甚忽
然舉個至多的微塵來發問。向這裏得個活路。方
纔不向無所說處坐定。空生於大而世界。細而微
塵。尚未有這般廣大心胸。差別眼目。去包羅得他。
辨別得他。所以呼其名而告之曰。這至多的微塵。
眾生終日在裏許流轉。二乘一生向這裏脫離。若
自如來看來。却是當體全空的。


世界即非世界。畢竟喚作甚麼。遂曰是名世界。不
曾作念展拓他。亦不曾作念把住他。依舊無所說
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
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
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因推廣世間難說之理。以證佛說般若之法。微塵
該盡宇內人物。世界該盡天地終始。


盡十方世界。是自巳光明。如來說到這裏。將如來
非身的大身。一時邈出。然欲執之以見法身。何異
執微塵以當世界。空生當下答個不可以相見如
來。真是他自巳見處。


三十二相。謂眼耳鼻舌身。五根中。修六波羅蜜。是
三十。意根中。修無住無為。共三十二。觀相元妄。無
可指陳。不妨相即無相。故曰即非身相。觀相元真。
塵塵妙覺。不妨無相即相。故曰是名三十二相。

即非。掃跡也。是名。本具也。須菩提問云何奉持。故
[001-0214b]
標名。不使其於受持處。生執著也。】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世間最寶惜者身命。如尸毗王之救鴿捨身。薩埵
之飼虎捨命。非施七寶之比。然而猶見有身可捨。
是未知身相之即非身相也。猶見布施身命。有恒
河沙之多。是未能布施不住於相也。】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
其福甚多。」


【復舉持經功德之大。前說七寶。今說身命。布施更
切矣。捨身命以救世。亦人所至難。畢竟無益於性
分。世尊每說到法無其法。說無可說處。亟以持經
功德示之。惟恐人玩易之也。巳前領悟。以下陳
情。】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 離相寂滅是虗無
 無中唱出眾心孚
 輕輕彈破虗無境
 千古靈人幾合符」



【空生頓悟如來的大身。即是非身。自家一向所悟
的非身。即是如來的大身。無為法。一時遍滿乾坤。
自巳報身。與山河大地。當下豁開。解到這裏。不覺
悲感自陳。發起下問。】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
言。


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
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
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
[001-0214c]
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世尊。我
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
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
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
者相。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即是非相。


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空生解後。既喜其聞。又悲其晚。所以喜極而悲。如
忘忽憶。安能禁其涕淚悲泣而白佛言乎。歎個希
有世尊。前贊希有。在度生上說。此歎希有。在說法
處說。佛說如是甚深經典。不惟人空。而且法空。并
般若智相亦空。聞如是人法俱空之經。而發信心。
信得此外別無有法。此中亦無法相可得。便見真
實性相。逈然獨露。頭頭上明。物物上顯。實相既生。
法身中。具有恒沙性功德。自然觸處圓成。皆是第
一義諦。纔見有一法可當情。便墮影響。故急轉一
語曰。是實相者。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
相。非有無俱相。如來前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
來。正說此非相乃為實相耳。空生說到這裏。愈見
淨信之難。恐末法人信不及。欲激勸將來。故曰我
今得聞是經。當佛世而親承佛誨。信而不疑。解而
不惑。受而不逆。持而不忘。不足為難。惟當末法無
佛之世。不能親承佛慈提命。但憑文字。得聞是甚
餘經典。而信解受持。是則真為第一希有也。此信
心清淨的人。四相俱無。為他信心清淨。實相即是
[001-0215a]
非相。五蘊本來空寂。我相即是非相。彼此元來絕
待。人相即是非相。萬象一法所印。眾生即非眾生。
億劫不出剎那。壽者即非壽者。四相所以不煩斷
滅。而當體全空。由是見一切色。聞一切聲。盡是無
為真佛放光現相處。不復可以相名之矣。相即是
佛。一切諸相。即名諸佛。善財入一毛孔。過不可說
世界。見微塵數佛。便是此證。】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


【佛印可須菩提所解。重言如是。深然其言也。】


「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
希有。」


【空生既深解。如來便要他實實去行六波羅蜜。離
相起行。便是不思議境界。有許多可驚可怖可畏
處。故將勸行六度。先以不驚怖畏發起。言是經淨
信。說到離一切相的田地。也大難承當。若復有人。
得聞是經。初聞之而言下坦然。不作驚異想。繼思
之而心下帖然。不作恐怖想。終修持之。而荷擔毅
然。不作畏縮想。當知此等人。即是最上根器。直到
彼岸。而為希有之人。】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
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此不驚怖畏之人。何以便稱希有。以此經名為般
若。六波羅蜜中。般若是正因。餘五度為助緣。如來
說般若。是第一波羅蜜。以法身最大最無上。惟般
[001-0215b]
若能成就法身故。所以信此般若功德。人品。俱成
第一。然此般若。無處所可住。無照用可尋。擬思即
錯。動念即差。盡十方世界。求一般若體相不可得。
盡十方世界。求一不是般若行相處。亦不可得。本
無第二。何有第一。此第一。是對餘五波羅蜜言。而
說六度總一般若。以起下忍辱布施。一切離相之意。


波羅稱彼岸。於中十種名。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
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七慈。八悲。九方便。十不退。
是名十種波羅蜜。解空自性。名第一波羅蜜。】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
辱波羅蜜。」


【六度中。最難離相者。無如忍辱一度。被人毀害曰
辱。我能安受曰忍。然見有辱可忍。即不能忍矣。此
忍辱。原從般若而出。本源之心。寂然不動。遠離分
別。泯絕能所。即忍辱非忍辱。所以名為忍辱波羅
蜜耳。】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
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何以故。我於
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
生嗔恨。」


【忍辱。實實有此事相。何以言非忍辱。只為能離四
相故。如來因引巳事明之。如來昔為忍辱仙人。遇
極惡王。出遊山中。王妃乘王寢。來禮仙人。王怒。問
得四果否。答不得。我常修忍辱道。王即割截仙人。
[001-0215c]
先斬兩臂。次及兩足。後及耳鼻。四天王瞋怒。雨沙
礫石。王懼懺悔。仙言我心無瞋。身即平復。王乃皈
信。當是之時。如來身被割截。而外不見能割之人。
內不見有所割之我。人我中間不見種種差別之
眾生。一剎那間。不見有前後相續之壽者。四相不
生。分別不起。何曾見有辱可忍。】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追念歌利王時。越今五百世。仍入山修道。略不涉
嗔恨。見忍辱非一世也。無四相。方不亂真性。因須
菩提離相即佛之語。深契佛心。世尊遂將自巳引
證。申明相之斷不可有。】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
生無所住心。」


【菩薩欲證菩提果者。應離一切相發菩提心。離相。
方能發第一心。而稱無上。離相。方能發廣大心。而
稱正等。離相。方能發常心。而稱正覺。要離我人四
相。先離六塵。我人四相。由住著六塵而起。前文止
說布施應離六塵。此云發菩提。亦要離相。發菩提
若不離相。即使一切色皆佛色。一切聲是佛聲。而
佛見法見猶存。菩提亦成法相矣。所以離却六塵。
生無住心。方是菩提。】


「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
[001-0216a]
施。」


【若心住涅槃。非是菩薩住處。不住涅槃。方是菩薩
住處。即前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菩薩不為自
身而行布施。但為內破慳貪心。外稱一切眾心。而
行布施也。六塵中。色為第一。度生中。施為第一。

相見本空。智慧元顯。本空。故人我眾生壽者。全彰
般若之光。元顯。則壽者眾生人我。總是金剛之體。】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
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欲使含靈盡被恩澤。豈可自隘其心。著我見。故見
眾生。


不住色等諸相布施。然後自性獲清淨無為功德。
而眾亦受清淨無為之益。】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
異語者。」


【凡小之人。一聞此經。有不驚之怖之畏之。以為是
如來之異語誑語乎。不知離相發心。理原如是。如
來是真語者。離相發心。事亦如然。如來是實語者。
離相發心。如理如事。如來是如語者。離相發心。惟
此是實。如來是不誑語者。離相發心。千聖不易。如
來是不異語者。


真即不妄。實即不虗。順理為如。不誑。不欺世也。不
異。不恠誕也。無非破眾生狐疑之見。】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虗。


須菩提。若菩薩
[001-0216b]
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
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無實者。以法體空寂。無相可得。然中有恒沙性德。
用之不匱。故言無虗。


於一切法。心有住著。即不了三輪體空。如盲處暗。
若菩薩常行般若波羅蜜多。無著無相行。如人有
目。處於皎日之中。何所不見。


一心既等虗空。六度俱生實相。所謂離一切相。則
名諸佛也。】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
持讀誦。即為如來。


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
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人誠能離相發心。則是人成就第一。功德亦成就
第一矣。當來之世。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離相之
經。受持讀誦。此人智慧弘開。不住於法。豈獨二乘
不能窺測。亦且菩薩不能盡之。惟有如來。以佛光
明普照之真智慧。方能悉知其存心。悉見其行事。
生心動念。忍辱布施。無不利益眾生而為功。長養
菩提而為德。由一行以推之萬行。由一世以推之
百世。眾生無邊。利益亦無邊。菩提無量。長養亦無
量。安有不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者哉。】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 持經功德養天真
 化外風光別有因
 頓悟門開歸萬法
 一歸何處本來人」


[001-0216c]


【在在處處。言經中有佛全身。人當在在尊敬也。】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
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
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



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


何況書寫。受
持。讀誦。為人解說。」


【佛說末法之時。得聞此經。信心不逆。四相不生。即
是佛之知見。此人功德。勝前多劫捨身功德。


初日分為早晨。中日分為日午。後日分為晚間。一
日三時。布施功德。


菩薩一文一義。一句一偈。莫不從捨身命來。又曰
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不是菩薩
捨身命處。葢顯信心難生。佛法難聞也。信力曰受。
念力曰持。對文曰讀。背文曰誦。書寫受持讀誦者。
自行也。為人解說者。化他也。】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
功德。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以要言之。是言經義殊勝。大乘。最上乘。言人根殊
勝。受持讀誦。述成人殊勝。無著云。不可思議者。惟
自覺故。不可稱量者。無有等及勝故。


大乘說。最上說。如斬一握絲。一斬一切斷。最上者。
一佛乘也。】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
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
[001-0217a]
德。


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乘者。智慧廣大。善能建立一切法。最上乘者。無
垢法可厭。無淨法可求。不見眾生可度。不見涅槃
可證。不作度眾生心。亦不作不度眾生心。是名最
上乘。亦名一切智。亦名無生忍。亦名大般若。上根
之人。聞此經典。深悟佛意。持自心經。見自本性。究
竟復起利他之行。能為人解說。令諸學者。自悟無
相之理。得見本性如來。成無上道。了悟經理。將如
來無上正等正覺。以一身負任之。
○背負曰荷。在
肩曰擔。荷擔即前無餘。直下擔盡也。】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
者見。即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彼惟會得大乘最上乘之妙耳。若以小乘自限。雖
不著相。猶未忘見。便於無相妙理。不能契合。自巳
未度。豈能化人。】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遶。
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若人口誦般若。心行般若。在在處處。常行無為無
相之行。此人所在之處。如有佛塔。感得天人供養。
是人心中。自有世尊。故云如。


恐人執忍辱之說。徒知捨命捐生。而不知修全真
性。故極言身命布施之不若持經功德。因讚般若
法身常住。】
[001-0217b]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 能淨業障本來空
 千差萬別理難窮
 個中若有江湖客
 何必今朝又啟蒙」



【此章。是言功德不可思議。首段是滅罪不可思議。
次段是證果不可思議。第三段是總結不可思議。】


「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
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
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前未及世人業報。故復次言之。夫非欲人堅此持
經之念。宿世作業。應招惡報。因持經力。止受小挫。
忍此辱。而力加進修。當得無上菩提。


上言經在之處。應恭敬供養。則持經之人。其當尊
重可知矣。乃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反為
人輕賤者何故。豈此經果無騐耶。由是人前世罪
業。應墮三塗惡道。以今世持經之故。但為人輕賤
以償之。雖遭輕賤。以持般若。心不著相。罪性本空。
菩提之體。自然明淨。


先世。即是前念妄心。今世。即是後念覺心。


圭峯云。此明持經。轉罪為福。修持無我等相。即煩
惱障盡。極惡消滅。即業障盡。不墮惡道。即報障盡。
三障既滅。三德必圓。故云當得菩提。


昔唐太宗。註金剛經。至輕賤閣筆。問一禪師。答云。
此經專摧種子故也。太宗當下了然。從此下筆。沛
然無礙。葢現業易消。種業難滅。每遇善緣。多方阻
[001-0217c]
撓。類有物以敗之者。皆種子為之崇也。是以楞嚴
神呪。亦為專摧種子而設。


先世有報障。今日受持經。暫被人輕賤。轉重復還
輕。】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燃燈佛前。得值
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
者。


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
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
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佛自追思前生。歷無數劫。阿僧祇。華言甚無數。又
記在師前。遇無數佛。那由他。亦言甚無數。如此供
養諸佛。可謂至多。有特出之英。持經見本性。豈區
區敬佛。可比數哉。供養。只是供他佛。持經。是供自
性之佛。所以福德霄壤不侔也。】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
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
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
議。」


【上文屢言功德之多。猶是略說。若持經者。所得功
德。我若具說。彼常人聞之。必至驚駭。所以然者。葢
以此經義趣。是無相之旨。故其果報。非可以言說
求也。總是形容經典之甚重。持經功德之甚大。而
惓惓期望後人之尊信耳。】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001-0218a]


「 究竟無我絕三玄
 真空妙理本無傳
 人人自有黃金相
 分付東君仔細參」



【菩薩度生無我。亦如佛之得菩提無法。以申明實
無眾生得滅度之義。重問發心。正從不可思議來。】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
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
巳。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
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所以者何。須
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復理前問。亦有分別。初問初皈依者。今問證佛果
者。答言巳發心過者。只要此心如如。非度生。則住
伏之心。亦幾乎息矣。有可度之生。不起能度之念。
若四相未除。如何住伏其心。而名菩薩。所以無上
正等正覺心。原無法可得也。彌勒偈云。於內心修
行。存我為菩薩。此即障於心。違於不住道。


發菩提心。原實無有法。所云發心。只是性光發露。
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空生疑如何住降。不知惟無
能發之我。所發之法。然後名真住降也。此文。意與
前同。前是破情顯智。今是忘智顯理。由此賢位。漸
入聖階。】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
[001-0218b]
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
是如是。


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者。燃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
迦牟尼。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
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
迦牟尼。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若有人言如來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虗。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
是佛法。


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
一切法。」


【欲引巳為證。故云於意云何。先使其思。於然燈佛
所。正引巳證上也。法從心生。外心無法。如是如是。
讚其言甚當也。設有法可傳。然燈何必授記後來
作佛。來世。即然燈沒後。廣度為釋迦。清淨為牟尼。
是故然燈佛於我授記。以見無上菩提心。從心自
發。真性不動曰如如。稍加添著。即非如義。若有人
言。如來有法得者。總凡人言之耳。實無有法。決言
以釋凡人之疑。無相無住。則無實。安住降伏。又非
虗。正見如如之妙。一切法。即度生。布施。忍辱類。修
行成佛。借此初入門。


降怨王。請然燈佛入城。城中長幼盡迎。因路泥。善
慧布髮。佛於此授記。
[001-0218c]


自心是佛。豈向佛邊求佛。實無有法。得無上菩提
者。菩薩離相。行六波羅蜜。如來要離相人。個個解
到這裏。故將一切諸法。生滅垢淨增減種種變異
之相。皆從眾生顛倒妄想分別而有。若人不生分
別。性相常在。畢竟平等。本來寂滅。何嘗有甚變異。
此即一切諸法的體性。全體如如。是即非一切法。
惟即非一切法。是以法法皆同法界。而為佛法一
切法也。】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
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復以人身。譬法之非真有。大身非真有。則佛法非
真有可知。


前說如須彌山王之大身。至此方見實際。空生從
前悟得的。一時現前。直答云如來說人身長大。非
同一切法。而和合成身。又非外一切法。而別自為
身。


彌勒偈云。依彼法身佛。故說大身喻。身離一切障。
及徧一切境。功德及大體。故即說大身。非身即是
身。是故說大身。非身者。無有諸相故。大身者。有真
如體故。


大身有二義。一者徧一切處即法身。一者功德大。
即報身。皆離諸相。故名為非。】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
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
[001-0219a]
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彌勒偈云。不達真法界。起度眾生意。及經淨國土。
生心即是倒。


菩薩亦如是。言菩薩度生。不見有度。亦如是。我當
滅度無量眾生。是自認普度功德。實無有法。言修
行雖有佛法。而法非真性。法無其法。無我即度我
法。無人即度人法。無眾生即度眾生法。無壽者。即
度一切輪迴生死法。】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無著云。人無我。法無我。


再舉佛像言之。飾金寶於佛土。凡夫之見。佛惟清
淨自心為莊嚴。豈假外飾。度無相。施無住。皆無我
法。前雖得聞。未必能通達。此法頭頭是法。法法無
我。是真修行菩薩。


總之。由離相。而無我之法行。由無我。而離相之心
化。】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 一體同觀共一天
 白雲明月自相便
 森羅萬象同根本
 昔日今時盡是權」



【此章以下。正明一切法無我。智眼即般若波羅蜜。
福德相好。是修餘五波羅蜜而成。說法亦從智波
羅蜜而出。所謂一切法。皆佛法也。上明五眼知見
[001-0219b]
之周徧。下明五眼見處。無一法可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
肉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
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
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



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
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欲言如來照見世人之心。先以云何使其思。化身
觀見為肉眼。普照大千為天眼。智燭常明為慧眼。
了諸法空為法眼。自性常覺。憐念眾生。為佛眼。佛
教除却迷心。即五眼開。


慧眼以根本智。照真理故。法眼。以後得智。說法度
人。在佛總名佛眼。古德云。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
通。法眼難觀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
還同。】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
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


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
界。如是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


【佛說此河中沙。一沙況一佛世界。佛舉此眾國土
者。欲明其中所有眾生。一一眾生。皆有佛心也。】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


若干種心。如來
悉知。


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所以
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
[001-0219c]
不可得。」


【心從無始以來。未常變動。雖境分三際。心無二心。
故不可得。謂三心俱無也。


人數既多。心數益多。以如來法眼照之。則為染為
淨。種種差別無數。一一悉知。此有何法而能悉知
如此。只因如來慧眼。徹見三空。眾生心種雖多。不
出染淨二者。此心本來如是。所以即此諸心之非
心。便見一切種心。即菩提心。千聖相傳以來。不曾
有一字說得著。如來却向一切眾生心皆非心處。
隨轉一語曰。是名為心。如向虗空裏釘橛。當明星
初見時。歎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
相執著。不能證得。便是這個消息。


諸心之所以為非心何也。眾生若干種心。或追憶
過去。或執著現在。或攀緣未來。不出此三種。所以
要覓心的落處。只就三際看。皆是虗妄生滅也。】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 法界通化獨為尊
 靈山一別至今存
 人人都具金剛眼
 聖與凡夫共一塵」



【此章明福德無我。眾生心是因。福德是果。】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
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
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
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即布施一節。亦當以無心處之。作善因。結善緣。認
[001-0220a]
福德為實。即成有漏之因。無心徼福。得福反多。總
之福有者取相也。福無者離相也。如來說因緣二
字。點出非心名心之妙空生亦答因緣二字。巳深
領此意但未發明原故。所以又呼空生發明之。若
住相布施。以福德為實。有違於本來空寂無為之
體。惟隨緣布施能離於相不見福德為實。總之本
慈心而與人以樂。本悲心而拔人之苦。但暢本懷。
全不住相。是無住福德。同於虗空無有邊際。】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 離色離相是無生
 無之一字強安名
 有無邪正拈來看
 句裏呈機自可評」



【此章是明相好無我。如來不應以具足身見。是發
菩提實無有法之義非具足名具足是一切法無
我之義。】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
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
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承上法無其法。心無其心。又番到相無其相。


佛恐眾生不見法身。但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
為如來真身。不知三十二相。即非具足色身。內具
三十二淨行。是名具足色身。淨行者。即六波羅蜜
也。於五根中。修六波羅蜜。於意根中。定慧雙修。是
名具足色身。】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
[001-0220b]
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
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如來無法相身。由無相。故現相。即三十二相也。


如來淨行成佛時。具有三十二相。始於首之白毫。
終於足之輪相。果可執此以見如來之實相乎。然
一切法皆佛法。三十二相。乃佛法之見於相者。色
身何嘗不是法身。具足者。無虧欠也。諸相者。種種
變現神通之相也。如來以淨行。具足三十二相。以
智慧。則具足八萬四千。具足三明六通八解脫。是
以有諸相具足之名。】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 非說所說應無方
 言中有響破天荒
 水流風動尋常說
 土塊泥團盡放光」



【此章是說法無我。能信法之眾生亦無我。


六譯至是名說法為一段。慧命下。秦譯本無。唐穆
宗時。長安僧靈幽。入冥誦經。無此一段。冥王嘆曰。
貫華之線。何斷而不續乎。增壽十年。令往濠州鍾
離寺石壁上。摹本增入。】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
念。


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
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又承上相無其相。番到說無其說。言如來有所說。
是不由心悟。徒滋口說。即為謗佛。不解所說。謂不
悟真性。何由能解。故無法可說。乃真性難言也。況
[001-0220c]
法離一切名相差別。本無自體。可以容人取說。】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
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
生。


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
眾生。」


【爾時。須菩提。智慧圓通。以慧為命。誠恐末法難信。
慧命不續。因白佛言。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是經
而生正信。因其說而悟其無所說。直契無我法之
菩提法否。佛言。菩提之法。人人有分。彼能信的人。
離言解義。逈脫根塵。豈是五蘊和合中人。非眾生
也。然而菩提之法。本來平等。彼能信的人。非出五
蘊外。是非不眾生矣。何以故。葢平等法界。原無高
下。不但能信之眾生不可以眾生目之。即彼不能
信之眾生。全身在五蘊內。自立主宰。是眾生中之
眾生。】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 無法可得得心空
 心空境界本圓融
 固知道本原無說
 借路還家處處通」



【空生發此問。是他深解處。所以如來印可之。我於
阿耨多羅三句。是就如來之如上說。以見如來無
能得法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
無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
[001-0221a]
三菩提。」


【如來所說相好。言說福智等。皆無我。則菩提亦復
無我。豈非得而無得者耶。空生此問。巳解到極深
處。如來要發心人。個個向這裏歸根。所以即其言
而印可之曰。如是如是。菩提即心自性證得。非從
外來。人謂菩提可得者必菩提本有實法。而後可
為我得。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少法可
得。葢清淨真如本來空寂。一法不立。但以妄盡覺
滿。名曰菩提耳。
○無所得。以本來各各具足故。眾
生以迷為失。諸佛以悟為得。實於般若體。不增一
毫故無少法可得。無少法可得。甚言其無。惟不著
一毫知證。是名無上正等正覺。】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 淨心行善莫辭勞
 久遠行持道自高
 得失榮枯非在巳
 清虗境界杖頭挑」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
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
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上言菩提無法可得。豈一切斷滅者耶。菩提非一
切斷滅。而無可得。正以一切周遍。而無可得。復更
端告須菩提曰。是一真法。十界平等。隨人分量所
至。各見一般。而此法實無差別。總是一真法界。清
淨遍滿。聖不能增。凡不能減。覺性平等。原來如是。
[001-0221b]
名為等覺。不即不存。豈更有上。是以名為無上等
覺耳。惟無有少法。則我相不立。是法平等。則不分
我人。以此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清淨平等。不
住相之心。入在萬行門中。順性修為。隨緣成辦。一
毫法相不留。一切善法滿足。所謂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無實無虗者。正謂此耳。然則如來之得
菩提。修而無修。證而無證。豈非得而無得者耶。


彌勒偈云。法界不增減。論是法平等。是故名無上。
以之無上上故。】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 福智無比破無知
 竪指擎拳總是癡
 學海任從他運用
 吹毛劍下不容絲」



【上半部。說不住於相。單說個清淨法身。是根本智
歷舉功德較量。十三分遂說出經名。十四分。因空
生深解。遂說離相發心。行六波羅蜜。以至度眾生。
嚴佛土。得菩提。福德相好說法。俱在修一切善法
上說。一切法皆佛法。而總歸於無我。不出通達無
我法之五眼。可見差別智。不在根本智外。圓滿法
身不在清淨法身外。所謂一切佛法。皆從此經出。
以見此經功德之大。故又重將功德較量。仍點出
般若經名。以見無上菩提。不出般若此經之外。】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
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
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
[001-0221c]
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將功德較量。點出般若經名。以見徹始徹終更無
二理。即因即果。更無二時。無上菩提。總不出此般
若經名。此外別無善法。因呼空生而告之曰。一四
天下。有須彌山王。三千大千世界。則有億萬須彌
山王矣。以此至高至廣之七寶持用布施。豈非善
法中之至大至廣乎。然而善法不從般若出。則有
漏功德也。善法若從般若出。則全海一漚也。若人
以此般若受持四句。為他人說。則無少法之清淨
法身。無高下之平等法身。豈布施福德可及哉。彌
勒偈云。雖言無記法。而說是彼因。是故一法寶。勝
無量珍寶。


大鐵圍山。高廣二百二十四萬里。小鐵圍山。高廣
十二萬里。須彌山。高三十六萬里。以此名為三千
大千世界。】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 化無所化道人家
 古往今來更不差
 三昧辨才徒指示
 別生一見又拈華」



【說度而無度。在菩提得而無得之後。他人見如來
度生。有種種護念付囑。一一見之實事。亦可言無
滅度乎。為遣此疑。故說雖有種種度生之法。而如
來無我。則法本無法。凡夫為凡夫。則度而無度。方
了實無滅度之案。】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
[001-0222a]
生。


須菩提。莫作是念。


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
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


須菩
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般若智圓。自然眾生見盡。是名度眾生。若離受持
般若外。別欲度眾生。則滯四相矣。


此復申明度生無相之旨。修得真空般若。便為度
生。苟離般若度生。是凡夫之以我為我而未能通
達無我法。總是著相即妄。離相即佛。


上文言以無我修善法。則菩提得而無得。至於度
生。如來現無邊身。說無量法。實實以同體大悲。不
於自巳心外見有眾生。如來自性自度。不於眾生
心中見有生死。眾生。本自涅槃。安有眾生如來度
者。即此取相凡夫。如來以佛眼看來。法從緣生。了
無可得。凡夫全體是佛。暫現凡夫之相。說名凡夫
耳。如來無我。誰度眾生。凡夫即非凡夫。有何眾生
可度。】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 法身非相露真常
 野鳥山華共一光
 本地家風非外得
 不勞彈指到家鄉」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
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告須菩提。若以
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


須菩提。白
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
[001-0222b]
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
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前言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具足。是相好從無
相中現出。好相原不離法身也。然則觀佛者。見法
身之好相。便可以悟無相之法身矣。但觀字與見
字有別。以相見佛。是以相觀佛也。以相觀佛。則以
相雖非佛。而因此有相以觀無相之妙。須菩提曰。
如是如是。由無相觀相。見相便知無相。如見烟知
火。葢巳真見非相之實相。則見諸相即非相。故曰
若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則轉輪聖王。亦具三十二
相。循聲逐色。流轉妄識。名為邪道。安可執此以見
正等正覺之如來哉。


轉輪聖王。管四天下。人壽萬歲時出世。七寶自至。
輪寶。象寶。馬寶。女寶。如意珠寶。主兵臣寶。主藏臣
寶。常隨其身。遍照南閻浮提。西瞿耶尼。北𣠵單越。
東弗婆提。常如輪之轉運。故曰轉輪王。以德化民。
故曰聖王。以福業多具三十二相。輪王有四。一金
輪。二銀輪。三銅輪。四鐵輪。】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 無斷無滅本來無
 看破塵勞遍界敷
 即境即心無二法
 猶如明月映江湖」



【恐人疑修福因。則得相果。不得菩提。修菩提因。則
得菩提。失却福德。故又以斷滅破之。】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
[001-0222c]
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
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


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
滅相。」


【佛正教人離相。不教人毀相。只怕人著相。非教人
滅相。前以離相無我顯般若空相。不墮常見。今以
即相修因。顯般若實相。不墮斷見。汝若作是念。與
莫作是念。反覆開喻。俱叮嚀之意。不以具足相得
菩提。是無上菩提之真性。非外相可得也。然離身
相而得菩提。猶有斷滅相。惟於法不說斷滅相。寂
而常用。用而常寂。總見離相最要。又不可有意離
相。】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 不受不貪守自然
 黃虀淡飯且隨緣
 無榮無辱家常事
 一種平懷一種玄」



【上言不宜斷相以修菩提。此言得菩提。亦不失福
德。】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
薩所得福德。


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
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前以持經者較。今以得法者較。無非形容佛法之
[001-0223a]
妙。從前說法。只無我盡之。木知成功在忍。今智理
俱融。人法兩空。得成於忍。入大乘境界。所以勝之。
諸菩薩。非單頂布施。云何者。福所必得。云何不受。
菩薩所作福德。止為利益眾生。故不受福德。心無
望報。受猶不受也。菩薩不受福德。是作而不受。抑
不作不受。不知菩薩所作福德。無自巳受用想。雖
受而不貪著。總為利益眾生。非是說斷滅相。不修
諸度也。


無生法忍者。言人本具之性。湛然常住。原無有生。
亦無有滅。故名無生。此一點不斷不滅之靈光。惟
獨自了。不能說以示人。強名曰忍而巳。到此境界。
其福德因果。豈布施可及。又豈同凡夫之貪著
耶。


忍有印可意。從受此經而入。忍有安定意。從持此
經而入。王匡石曰。大般若有安受忍。觀察忍。修此
二忍。便得成無生法忍。忍力成。自得無生樂。故云
得成。】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 威儀寂靜絕三玄
 塵塵分開水底天
 飛錫杖頭懸日月
 一毛孔內納三千」



【此章是掃去應身不定之迹。指出如來常寂法身。
以示人。】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
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
[001-0223b]
名如來。」


【上言不可以相觀。如來不住於有。次言其不說斷
滅。如來不住於無。然不能於法身上。洞徹一源。豈
能解我所說義哉。所謂如來者。不以應化為身。以
法性為身。盡法界是一如如不動之體。本無去來。
其來也。眾生心淨。緣至即現。其去也。眾生心垢。感
畢即隱。譬如水清月現。月亦不來。水濁月隱。月亦
非去。是知法身真佛。體絕去來。以不來故。離一切
法。以不去故。即一切法。若顯現而成四威儀。不過
為化度眾生。現出之迹像。豈所以言如來哉。】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 一合理相原無二
 冤親平等道方圓
 是邪是正體分別
 蕩蕩無拘樂自然」



【破一合。則破分別。不言而喻。】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
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
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
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佛說三千大千世界。以喻一一眾生性上微塵之
數。如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塵。一切眾生。聞經
悟道。覺慧常照。趣向菩提。念念不住。常在清淨。如
是清淨微塵。是名微塵眾。聚塵為界。破界為塵。原
無實體。如有實體。便可實說。


應現十方故非一。同依一體故非異。】
[001-0223c]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
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
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如來法身。無來無去。猶合三千大千以成一界。如
來法身。現而為應身。有來有去。猶碎三千大千以
為微塵也。如來設此一問。雖問微塵之多。而意顯
界塵之無實性。如來說一合相。正以第一義言。一
真法界。平等圓融。非色相可以搏聚。非心思可以
湊泊。法身之與應身。無後無先。非因非果。有時拈
一塵。而全界宛然。有時現千界。而一塵不立。一即
一切。一切即一。誰為能合。誰為所合。而成一合相
耶。止為凡夫在事相上取著。見謂一切萬法。由分
而合。由多而一。執見五蘊。取其和合。是貪著事。五
蘊和合無實體。總之界歸於塵。無界可取。塵歸於
識。無塵可取。四蘊離念。無心可取。眾生取著。皆由
虗妄分別。見五蘊。不了法空。是法執。取和合。不達
諸法。即我執。二執不忘。故名貪著其事。


無著云。為破色身。故說塵界等。於中細末方便。及
無所見方便。塵甚多者。是細末方便。佛意以界喻
真身。塵喻化身。如來寧說碎為微塵。不說合為世
界。纔說一。早落二三。纔說個合。便成差別。】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 知見不生雲遮月
 忽聞風掃現團圓
[001-0224a]
 普天匝地光明朗
 照破三千及大千」



【此章是示以知見無見之佛知見。而囑菩薩之住
於正見也。】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
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
解如來所說義。


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
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
眾生見。壽者見。」


【如來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是真我見。說一切眾
生。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是人見。說一切眾生。本無
煩惱。是名眾生見。說一切眾生。性本不生不滅。是
名壽者見。】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
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須菩提。所言法
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於一切法。應如經中所言。如是知而明理。如是見
而識別。如是信心解悟。如是便不生法相矣。法到
悟時。法便不用。尚有法相乎。故曰即非。曰是名。言
不生法相者。不於法取著也。如來所說。是掃眾生
之見而空之。非標自巳之見而立之也。若眾生無
此見。則如來亦無此說矣。總之分別不起。諸相何
自而生。不獨無我相。亦無法相。并非法相亦無。而
無無之見亦無矣。如是知見信解。正所謂如是降
伏。如是安住也。】
[001-0224b]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 應化非真包古今
 隨緣應世本無心
 靈机一脉威音外
 無口先生晝夜吟」



【凡言持受。必兼言為他人說。受持之法。經中說巳
詳盡。演說之法。未曾闡明。所以於經末示之。是付
囑處。】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
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
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云何為人
演說。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七寶之福雖多。不如有人發菩提心。受持此經四
句。為人演說。其福勝彼。說法善巧方便。觀根應量。
種種隨宜。是名為人演說。所聽法人。有種種相貌
不等。不得作分別之心。但了空寂如如之心。無所
得心。無取捨勝負心。無希望心。無生滅心。是名如
如不動心也。


無著云。為說法不染故。以有如是大利。故決定演
說。如是演說。即無所染。】


「何以故。」


【佛宜常住世間為眾生說法。何故入涅槃耶。恐人
生疑。故下釋偈。】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說經之終。復提醒四句偈等。總是萬法歸空。正申
結諸相非相意。曰不取於相。總結相皆虗妄以了
[001-0224c]
離相即佛義。曰如如不動。總結無所住心。以了應
住降伏義。又以一切法作六種觀。觀此透徹。自然
空視一切。此中渾是一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何弗安住。何待降伏哉。觀即般若妙智。能觀既
是妙智。所觀無非妙境。如是觀。乃了化身即法身。
法身不礙涅槃也。


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悟心之人。稱性而
起。無作自成。隨緣而生。緣過即寂。何常有纖毫實
法。可容人住著。悟真空。則不住相觀生滅。則警策
修行。】


「佛說是經巳。


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
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此在祇園。說經巳畢。一切世間。天神。世人。與鬼神
中之兇類。誰不懼輪迴苦海。欣然回頭向佛。佛法
感人如此。


記者記經巳畢。每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葢信受
而不奉行。并信受亦虗。即歡喜何益。世之持經者。
宜於此處力加猛省。】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