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c0059 金剛經宗通-明-曾鳳儀 (master)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宗通卷四



○八斷持說未脫苦果疑



此疑從前捨身布施而來。若一切佛法中。般若波
羅蜜最為上者。但持說般若足矣。何用勤苦行餘
度耶。今持說者。行菩薩行。割股救鴿。投崖飼虎。如
是等行。皆名苦因。云何前捨身命布施者。即成苦
果。而此獨不成苦果耶。為遣此疑。示現般若攝持
餘度。故經云。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時本有是名忍
辱波羅蜜句非。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

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
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
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
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傅大士頌曰。暴虐唯無道。時稱歌利王。逢君出遊
獵。仙人橫被傷。頻經五百世。前後極時長。承先忍
辱力。今乃證真常。】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
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
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
如是布施。」


【傅大士頌曰。菩薩懷深智。何時不帶悲。投身憂虎
[004-0020a]
餓。割肉恐鷹飢。精勤三大劫。曾無一念疲。如能同
此行。皆得作天師。】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
生。」


【通曰。上言金剛般若是第一波羅蜜。或謂布施為
第一者。以布施能攝餘度。不知餘度無般若。如闕
目而無導師。縱得福報。難證法身。較量優劣。斷乎
般若為第一也。故此以第一波羅蜜能攝餘度。如
忍辱。即是持戒。顏色不變。即是禪定。忍至五百世。
即是精進。而中無我人等相。即是般若也。故忍辱
不住於相。布施不住於相。方證菩提。而所謂不住
於相者。非金剛慧固莫能照了也。如是雖行忍辱。
亦是般若。以此布施。是真布施。豈彼身命布施求
世間福者可同日語哉。
功德施論曰。如來忍辱波
羅蜜者。以世諦論。則名苦行。便同捨身。俱成苦果。
約第一義諦。雖行苦行。有堪忍性故。即忍辱非忍
辱。遠離有此分別心故。此名勝事。有二種義。一是
善性故。諸波羅蜜皆以善為體性故。二是彼岸。功
德不可量。非波羅蜜者。無人知彼功德岸故。由斯
得名第一最勝義。此苦行勝彼捨身遠矣。
彌勒菩
薩偈曰。能忍於苦行。以苦行有善。彼福不可量。如
是最勝義。以能離相故也。
如我昔為仙人。山中修
道。值歌利王出獵。疲極就臥。諸妃潛禮仙人。王覺。
怒其貪觀女色。乃割截其身體。節節支離解散。我
[004-0020b]
時容顏不變。無有我人等相。王乃悔過。我言大王。
我心無瞋。亦如無貪。我若真實無瞋恨者。令我此
身平復如故。作是語巳。平復如故。是時若有我人
等相。應生瞋恨。不得平復如故。以無我人等相。不
見有我身割截。亦不見有王為割截。亦非愚癡罔
然不覺。一切分別都無所有。方成真實忍波羅蜜
也。
彌勒菩薩偈曰。離我及恚相。實無於苦惱。共樂
有慈悲。如是苦行果。
唯離我故不見苦。唯離恚故
不見惱。無苦即見共樂。無惱即見慈悲。心與慈悲
相應。雖苦不見其苦也。若菩薩苦行之時。見有苦
惱。即便欲捨菩提之心。是故應離諸相。若人不生
勝菩提心。應生瞋恨。為防此過故。謂此苦行果。非
是一時能為此忍可暫而不可常。又念過去往昔
未遇惡王。凡五百世作忍辱仙人。巳於多生無我
人等相。忍之熟故。人以累苦難忍。而不知累苦能
忍也。
彌勒菩薩偈曰。為不捨心起。修行及堅固。為
忍波羅蜜。習彼能學心。
為何等心起行相而修行。
為何等心堅固勤求不捨菩提。此謂入初地勝義
之心。得忍邊際。即忍辱非忍辱。即是此心方便行
無住心也。我唯有此離相之行得成於忍。故能與
無上菩提相應。是故諸菩薩等。應離一切相發無
上菩提心。習彼能學無住之心。但離諸相。即得菩
提。如說坐於菩提座。永斷一切想是也。
云何離相
耶。謂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
[004-0020c]
生無所住菩提之心。若心有住色等境界。即為非
住菩提也。以住菩提。故無所住。何以故。如是住者
即為非住。如有經說。菩提無住處。是故非住是住
菩提之異名也。然則不住於相。是般若智。不但攝
忍辱。且攝菩提矣。既攝菩提。何所不攝。以是義故。
佛於正答問中。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不應住
聲香味觸法布施布施。雖攝六度。然離於施物.施
者.受者三種分別。即是般若波羅蜜。故謂般若能
攝六度也。
若住色等布施。即有疲乏。而菩提心不
生。不住色等布施。即不疲乏。而菩提心生。諸菩薩
摩訶薩為利益一切眾生之故。應如是布施。不住
於相。
云何利益眾生修行而不住於眾生事耶。

勒菩薩偈曰。修行利眾生。如是因當識。眾生及事
相。遠離亦應知。
故布施莫大於法施。法施莫大於
滅度一切眾生。若見有眾生可度。即是著相。是故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
眾生。此故以利益為修因。眾生及事相。皆應遠離
也。何者是眾生事。謂名相眾生及彼陰事故。
彌勒
菩薩偈曰。假名及陰事。如來離彼相。諸佛無彼二。
以見實法故。
彼眾生者。唯是名字施設。喚為眾生。
即彼假名無實體故。謂一切相貌即非相貌。如是
足明人無我也。世謂眾生為五陰所成。然彼五陰
等法無眾生體。以無實故。無能成之五陰故。謂一
切眾生即非眾生。如是足明法無我也。一切如來
[004-0021a]
明彼二相不實。故離彼相。然所以無彼人.法二相
者。以見實法故。若彼二實有者。諸佛如來應有彼
二相。何以故。諸佛如來實見故。唯諸佛見於實法。
故不見有所度之人。亦不見有能度之智。乃能無
所住而行於布施。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者。當離一切相也。
僧問黃檗。如我昔為歌利王割
截身體如何。檗云。仙人者。即是你心。歌利王好求
也。不守王位。謂之貪利。如今學人不積功累德。見
者便擬學。與歌利王何別。如見色時。壞却仙人眼。
聞聲時。壞却仙人耳。乃至覺知時。亦復如是。喚作
節節支解。云。祇如仙人忍時。不合更有節節支解。
不可一心忍。一心不忍也。檗云。你作無生見。忍辱
解。無求解。總是傷損。云。仙人被割時。還知痛否。又
云。此中無受者。是誰受痛。檗云。你既不痛。出頭來
覓箇甚麼。又僧問。何者是精進。檗云。身心不起。是
名第一牢強精進。纔起心向外求者。名為歌利王
愛遊臘去。心不外遊。即是忍辱仙人。
身心俱無。即
是佛道。此金剛第一義也。黃檗把得便用。縱橫無
礙。是真能信解受持者。甚為希有。】


○九斷能證無體非因疑



此疑從前第三第七中來。彼較量內外財施不及
持經。以此得菩提故。遂疑言說是因。菩提是果。以
言說證果。理則不成。何者。果是無為。無為有體。因
是有為。有為無體。無體之道。不到果中。故疑其非
[004-0021b]
因也。為遣此疑。乃說無實無虗。原不屬於有無。故
經云。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
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虗。」


【傅大士頌曰。眾生與蘊界。名別體非殊。了知心似
幻。迷情見有餘。真言言不妄。實語語非虗。始終無
變異。性相本來如。


通曰。每誦此經。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
一切眾生即非眾生。此等說話。其實難信。恐人疑
為誑語。故說如來是真語者云云。以此法無實無
虗故。惟其無實。不見有諸相可得。不見有眾生可
度。惟其無虗。未嘗不現起諸相。未嘗不現起眾生。
即諸相離諸相。即眾生離眾生。是之謂無所住而
生其心。雖滅度一切眾生。而不見一眾生得滅度
也。此乃一真如法界。如來者。本此如而來。故所說
者。不異如而說。要令諸菩薩同歸於如如性海也。
傅大士偈。始於眾生與蘊界。終於性相本來如。合
上文並頌之。大有當於心。最宜詳味。
刊定記曰。如
來之言。真實無異。皆如其事。不誑眾生。今說持經
必趣菩提。汝等云何不信。又以如來說於真實等。
故名如來為真實語者。真語者何。謂說佛身大菩
提法也。是真智故。實語者何。謂說小乘四諦法也。
諦是實義。如語者何。謂說大乘法有真如。而小乘
無也。不異語者何。謂說三世受記等事。更無差謬。
[004-0021c]
以上四語所說。不離利生行施等法。是法即道也。
菩提妙果。雖不住此有為法中。而利生行施等道。
實為菩提之因。此言說有為之因。能證離言無為
之果。又何疑於因果不相符哉。
彌勒菩薩偈曰。果
雖不住道。而道能為因。以諸佛實語。彼智有四種。
實智及小乘。說摩訶衍法。及一切授記。以不虗說
故。
秦什譯時。加不誑語。明四語總不誑也。以何法
故不誑於眾生耶。為如來所得法無實無虗故。云
何無實。如來證第一義。一切法本性無生。無生故
不曾是有也。云何無虗。既無生。豈有滅。是故非虗。
實虗二境皆不可得。於何而見其有為。於何而見
其無為哉。
彌勒偈曰。順彼實智說。不實亦不虗。如
聞聲取證。對治如是說。
如人聞說依言得菩提。便
謂言中有菩提。又聞言中無菩提。便謂畢竟無菩
提。不達言空而法實。故有此執。今言無實無虗。正
所以對治之也。
言說文字。性本非有。言中菩提。亦
同言說。如言於火。但有火名。二俱無實。以所說法。
不能得彼證法。所以對治言中有菩提之說也。言
說無體。依而證實。不無離言之法。如言雖非火。不
無離言之火。以此所說法。隨順彼證法。證果是實。
故非虗也。所以對治言中無菩提之說也。言說非
虗非實。利生行施亦非虗非實。究竟菩提亦非虗
非實。孰謂持說不能於菩提作因哉。
昔伏䭾蜜多
尊者付法於脇尊者偈云。真理本無名。因名顯真
[004-0022a]
理。受得真實法。非真亦非偽。
而脇尊者付法於富
那夜奢。偈曰。真體自然真。因真說有理。領得真真
法。無行亦無止。初脇尊者至華氏國。憩一樹下。右
手指地而告眾曰。此地變金色。當有聖人入會。言
訖即變金色。時有長者子富那夜奢合掌前立。祖
問曰。汝從何來。答曰。我心非往。祖曰。汝何處住。答
云。我心非止。祖云。汝不定耶。答云。諸佛亦然。祖曰。
汝非諸佛。答云。諸佛亦非。祖因說偈曰。此地變金
色。預知有聖至。當坐菩提樹。覺華而成巳。夜奢復
說偈曰。師坐金色地。常說真實義。回光而照我。令
入三摩諦。祖遂度出家。以法付之。此無住妙理。從
古巳然。於斯信入。大不容易。】


○十斷如徧有得無得疑如徧亦作真如



此疑從上不住相布施而來。
功德施菩薩論曰。若
所證法無生無性。非實非虗。是即諸佛第一義身。
從此為因。二身成就。菩薩何故捨所證法。住於是
等而行施耶。真如一切時處皆有。既徧時處。即合
皆得。何故有得有不得者。為遣此疑。故經云。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無
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
照。見種種色。」


【傅大士頌曰。證空便為實。執我乃成虗。非空亦非
有。誰有復誰無。對病應施藥。無病藥還祛。須依二
空理。頴脫入無餘。
[004-0022b]


通曰。上言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虗。六祖云。無
實者。以法體空寂。無相可得。然中有恒沙性德。用
之不匱。故言無虗。惟其有恒沙之用。不妨行於布
施。惟其體自空寂。故應不住於法。但知布施而不
知離相。即住於實。不免執我之過。但知離相而不
知布施。即住於虗。不免證空之失。皆非中道諦也。
能離二邊而無住者。非具有根本智。及第一般若
之力。莫能契其妙也。無上菩提。非實非虗。無住布
施。非空非有。此果因一契之理。豈得謂行施便違
於真如耶。上無實無虗。承布施而來。此復以布施
證明其意。語本聯絡。傅大士偈亦極緜密。
刊定記
曰。真如徧一切時。徧一切處。有得不得者。由心有
住法不住法之異耳。若住法行施。則不得真如。如
入闇中。一無所見。若無住行施。則得真如。如太陽
昇天。何所不矚。
住法何以不得真如。由無般若觀
照之智。即執著色等六塵。及空有等法。由執著故。
心不清淨。為塵所染。但見布施。不見餘法。雖得染
福。不離苦果。縱有涅槃樂處。近而不達。故如闇中
無所見也。
彌勒偈曰。時及處實有。而不得真如。無
智以住法。餘者有智得。
不住法何以為得真如。由
於有目。具根本智。又得日光明照。通達般若。心極
清淨。決定了知佛法無性。故能悟一切法。不滅不
生。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速成正覺。得大
涅槃。如是行不住施。如見種種色也。
彌勒菩薩偈
[004-0022c]
曰。暗如愚無智。明者如有智。對法及對治。得滅法
如是。
明與暗對。是對法也。以有智治無智。是對治
也。智生則無智滅。明生則暗滅。證寂滅法亦復如
是。真如之理周徧十方。悟亦不增。迷亦不減。得失
在人。非法有相違過也。
玄沙云。汝今欲得出今五
蘊身主宰。但識取汝祕密金剛體。古人向汝道。圓
成正徧。徧周沙界。我今少分為汝。智者可以譬喻
得解。汝還見南閻浮提日麼。世間所作興營。養身
活命。種種心行作業。莫非皆承日光成立。祇如日
體還有許多般心行麼。還有不周徧處麼。欲識金
剛體。亦須如是看。祇如山河大地。十方國土。色空
明暗。及汝身心。莫非盡承汝圓成威光所現。直是
天人羣生類。所作業次。受生果報。有情無情。莫非
承汝威光。乃至諸佛成道成果。接物利生。莫非盡
承汝威光。祇如金剛體。還有凡夫諸佛麼。有汝心
行麼。不可道無便得當去也。知麼。玄沙以日喻金
剛體。暗符甚深般若之旨。心心相印。豈不其然。】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
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
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
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
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
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004-0023a]


【傅大士頌曰。眾生及壽者。蘊上假虗名。如龜毛不
實。似兔角無形。捨身由妄識。施命為迷情。詳論福
比智。不及受持經。】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
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
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
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
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
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
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
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所應供養。當知此
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傅大士頌曰。所作依他性。修成功德林。終無趨寂
意。唯有濟羣心。行悲悲廣大。用智智能深。利他兼
自利。小聖詎能任。


通曰。如來深讚此經。如日光明照。見種種色。是出
世間上上智。聲聞緣覺所不能窺。唯有大乘菩薩。
智悲雙運。乃克負荷。若有人能受持此經。莫逆於
心。是於多生種諸善根。故聞斯信。信斯解。解斯行。
自利利他。不捨菩提。此乃最上乘根器。豈修世間
福者可倫哉。
何為諄諄以布施較量也。布施亦六
度之一。祇知布施而不知般若。縱以身命布施至
恒沙劫數。終是識情用事。於真性無與。況眾生是
假。身命亦是假。處假作為。勞而罔功。故般若為布
[004-0023b]
施眼目。能令布施到於彼岸。足知是經是第一波
羅蜜。當尊敬而奉持之也。
刊定記曰。得真如者為
由心淨。心淨由不住法。不住法緣有智。有智蓋由
聞經。故知此經有其勝德。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能於此經依法修行。其名有三。一受持.二
讀誦.三演說。受者受其文。持者持其義。對文曰讀。
暗念曰誦。欲受其文故先讀。欲持其義故先誦。是
讀誦乃受持之因。然受持者思慧。讀誦者聞慧。若
無所聞。憑何讀誦。是則從他聞法。內自思惟。為得
修行智也。此名具三種法。聞思修行。為自身湻熟
故。餘者化眾生。廣說法故。
彌勒菩薩偈曰。於何法
修行。得何等福德。復成就何業。如是說修行。名具
三種法。受持聞廣說。修從他及內。得聞是修智。此
為自湻熟。餘者化眾生。
唯佛智慧悉知悉見是人。
既行勝因。必得妙果。當能成就無量無邊功德。然
何以顯其功德之殊勝哉。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
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初日分如是。中日分如是。後
日分亦如是。一日之間布施無倦。乃至是劫如是。
千劫如是。萬劫如是。億劫如是。無量劫中布施無
倦。以財施者。有力之家。尚可勉為。以身施者。不惜
性命。實是善行。其得福德。較之於前但以一河沙
身命施者。時事皆大。福亦最勝。
彌勒菩薩偈曰。以
事及時大。福中勝福德。
云何勝。以事勝故。即一日
時捨多身故。復多時故。若復有人聞此經典。如石
[004-0023c]
投水。信心不逆。即此信根。能趣菩提。視彼布施未
忘於我者。天地懸殊。其福為尤勝也。何況書寫受
持讀誦。信而好。好而樂。憶持不忘。浹於心髓。時復
為人解說甚深義趣。不徒自度。且以度人。彼以相
施。此以無相施。其功德豈可勝道哉。所云得何等
福德者蓋如此。
又云復成就何業者。何以竟其說
耶。以要言之。是經有無量功德不可思議。是經有
無邊功德不可思議。無量無邊思議可及者。菩薩
二乘或可測度。惟其不可心思。不可擬議。非名相
之境。惟證乃知。是功德殊勝。福果堅牢。為獨性所
獲之福。非餘者所知。於聲聞等是不共性故。故此
法門。下劣根器。每不欲聞。如來為發大乘者說。回
心向大。入菩薩乘。是由漸而入者。為發最上乘者
說。直趨無上菩提。更不落於階級。是由頓而入者。
但一佛乘。更無餘乘。由權教則名之曰大乘。即大
乘亦非乘。則名之曰最上乘。是世間希聞希信之
法也。
彌勒菩薩偈曰。唯依大人說。及希聞信法。

有人能聞說此經。受持讀誦以自利。廣為人說以
利他。二利兼行。不離般若。是故如來悉知是人。悉
見是人。智慧增長。福德亦與之增長。皆得成就。不
可量。至長也。不可稱。至重也。無有邊。至廣也。如是
不可思議之功德。偈曰。無上因增長。又曰。滿足無
上界。圓滿資粮。能令佛種不斷。如是人等。則為荷
擔如來無上菩提。背負曰荷。在肩曰擔。謂以大悲
[004-0024a]
下化。以大智上求。以大願雙運。安於精進肩上。從
煩惱生死中出。念念不住。直至菩提真性。自他一
時解脫。方捨此擔。是名受持真妙法。由彼持法。即
是持菩提也。
云何如來唯為大乘者說。何故持說
名為荷擔菩提耶。以樂小法者。著我人眾生壽者
等見。不能受持為人解說。何名小法。誰為樂小之
人。四諦因緣。名為小法。聲聞緣覺。即是樂小之人。
滯情於中。乃名為樂。彼有法執。此顯三空。是其非
處。故不能持說也。當知能持說者。即是廣大信解。
樂大法者。即是甚深信解。不著我人眾生壽者等
見。能成就最上法器。荷擔如來種種力用。故佛為
說此經也。是一切諸佛從此經生。一切善法從此
經出。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等所應
供養。此經乃超出三界之法。諸在三界中者應供
養也。當知此處即為是塔。如佛像貌安住於中。皆
應恭敬作禮圍繞。人能演法。功與塔等。地雖無思。
持說者故當以種種華香而散其處。如雨華讚歎。
重其法。因重其處也。其處尚當恭敬。況人得真實
妙法。豈不為人恭敬而得福報也乎。
彌勒菩薩偈
曰。受持真妙法。尊重身得福。
所謂成就不可思議
功德者此也。
百丈云。祇如有人。以福智四事供養
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隨其所欲。滿八
十年。後作是念。然此眾生皆巳衰老。我當以佛法
而訓導之。令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道。如是施
[004-0024b]
主。但施眾生一切樂具。功德尚自無量。何況令得
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道。功德無量無邊。尚不如
五十人聞經隨喜功德。報恩經云。摩耶夫人生五
百太子。盡得辟支佛果。而皆滅度。各各起塔供養。
一一禮拜。歎言。不如生於一子得無上菩提。省我
心力。祇如今於百千萬眾中有一人得者。價值三
千大千世界。所以常勸眾人須玄解自理。自理若
玄。使得福智。如貴使賤。亦如無住車。若守此作解。
名髻中珠。亦名有價寶珠。亦名運糞入。若不守此
作解。如王髻中明珠與之。亦名無價大寶。亦名運
糞出。佛直是纏外人。却來纏內與麼作佛。直是生
死那邊人。直是玄絕那邊人。却來向這岸與麼作
佛。百丈故是最上法器。荷擔如來無上菩提。乃能
為人解說。符合金剛甚深義趣。不為樂小法者見
解。是最上乘的派也。】


「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
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
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傅大士頌曰。先當有報障。今日受持經。暫被人輕
賤。轉重復還輕。若了依他起。能除徧計情。常依般
若觀。何慮不圓成。


六祖口訣云。佛言持經之人。合得一切人恭敬供
養。為多生有重業障故。今生雖持此經。常被人輕
賤。不得敬養。自以持經故。不起我人等相。不問冤
[004-0024c]
親。常行恭敬。有犯不較。常修般若波羅蜜。歷劫重
罪悉皆消滅。又約理而言。先世即是前念妄心。今
世即是後念覺心。以後念覺心。輕前念妄心。妄不
能住。故云先世罪業即為消滅。妄念既滅。罪業不
成。即得菩提。此理事二解。皆約觀行。與傅大士頌
無異。梵本中有言此為善事。謂遭輕辱時。顯被辱
之人有福德性故。祖云。自以持經故。不起我人等
相。不問冤親。常行恭敬。正與善事意符合。大論云。
先世重罪。應入地獄。以行般若故。現世輕受。譬如
重囚應死。有勢力護。則受鞭杖而巳。持經無我相
等。即煩惱障盡。極惡消滅。即業障盡。不墮惡道。即
報障盡。三障既滅。三德必圓。故云。當得菩提也。

德施論曰。如來品說。若復有人受持此經。乃至演
說。是人現世或作惡夢。或遭重疾。或被驅逼。強使
遠行。罵辱鞭打。乃至殞命。所有惡業。咸得消除。復
有頌言。若人造惡業。作巳生怖畏。自悔若向人。永
拔其根本。將心悔過。尚除根本。何況有人受持正
法者乎。如餘教說。業雖經百劫。而終無失壞。眾緣
會遇時。要必生於果。非有相違。此復云何。且十不
善惡趣之業。由持正法。泣悔先罪。惡趣果雖永不
生。然於現身受諸苦報。現受諸苦。豈失壞耶。不生
惡趣。非拔根耶。若有無間決定業者。命終之後。定
生彼故。應住劫受。須臾出故。如阿闍王等。是故無
違。持說此經。不但轉重令輕。轉輕令無而巳。又謂
[004-0025a]
當得菩提。
彌勒菩薩偈曰。及遠離諸障。復能速證
法。
唯其能速證法。故諸報障不難離也。
僧問雲居。
承教有言。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
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此意如何。居云。動則應
墮惡道。靜則為人輕賤。崇壽稠云。心外有法應墮
惡道。守住自巳為人輕賤。天童頌云。綴綴功過。膠
膠因果。鏡外狂奔演若多。杖頭擊著破竈墮。竈墮
破.來相賀。却道從前辜負我。雪寶頌云。明珠在掌。
有功者賞。胡漢不來。全無伎倆。伎倆既無。波旬失
塗。瞿曇瞿曇。識我也無。復云。勘破了也。此諸尊宿。
直向自性經中明了受持。無絲毫滲漏。罪福從何
而有。此乃超過一切因果之談。是善能持經者。】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
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
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
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
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
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
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
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通曰。真如雖徧一切處。要假修持而得。非是無修
而自得也。修之云者。熏修此般若智。不住於相。即
合無生之理。非是修住相功行所可得也。緣此般
若無相。非思議所及。故持經功德。亦非思議所及。
[004-0025b]
不但先世罪業默為消除。雖先世供佛功德亦難
比量。何者。彼有為之業恒小。而無為之理恒大也。


刊定記曰。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
得值多佛。一一供養承事。因地修行。經三無數劫。
第一劫滿。遇寶髻如來。第二劫滿。遇然燈如來。第
三劫滿。遇勝觀如來。今云然燈前者。即第二劫中
也。那由他者。數當萬萬。而又有八百四千萬億之
多。供佛功德最大。供養多佛。則功德最多。尚且經
無數劫。方能成佛。若復有人。於後末世。正法將滅
之時。能受持此經。廣為人說。所得功德。能證菩提。
偈云。速獲智通性。以多福德莊嚴。速疾滿足故。視
我供養諸佛功德。不啻百倍千萬億倍。乃至算數
譬喻所不能及。如微塵數恒河沙數。皆數中之譬
喻也。
然所以不能及者。有二義。一.彼得福德。此得
菩提故。二.彼有我相。此無我相故。無相似性。故不
相及。以上凡五度較量。尚未具說。若具說者。人心
狐疑惑亂。聞此功德威力。於前福聚。殊絕懸遠。修
福之人。決不能信。當知是經義。無量無邊不可思
議。持說是經者所得果報。亦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彌勒菩薩偈曰。成種種勢力。得大妙果報。
所謂攝
受四天王釋提桓因梵天王等成就勢力故。即是
世妙事圓滿。果報極尊貴。
又曰。如是等勝業。於法
修行知。
謂於此法修行。應知獲斯業也。惟其無量
無邊。故曰大。即是多性。惟其不可思議。故曰妙。即
[004-0025c]
是勝性。皆非凡情所測。持經功德。其勝不可具說
如此。
前五度較量。謂外財兩度。內財兩度。佛因一
度。且第一以一三千界七寶布施較量不及。第二
以無量三千界寶施較量不及。第三以一河沙數
身命布施較量不及。第四以無量河沙數身命布
施較量不及。第五以如來因地供養諸佛功德較
量不及。此五重較量。至於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其
勢亦不能具說。所以者何。因不同故。此持經少分
福。於最勝果即成因性。總前布施福聚。亦不成因。
不能得真實果故。況修世福者。沈酣世福中無窮
無盡。寧有轉頭時耶。宜乎信受此經者之難其人
也。
僧問洛浦。供養百千諸佛。不如供養一無心道
人。百千諸佛有何過。無心道人有何德。浦云。一片
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盡迷巢。丹霞頌云。拾得疏
慵非覺曉。寒山懶惰不知歸。聲前一句圓音美。物
外三山片月輝。若果如寒山.拾得。證於無心地位。
則供養百千諸佛。亦分外事耳。】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宗通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