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c0055 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註解-宋-宗鏡 (master)


銷釋金剛科儀會要註解卷第六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  譯
隆興府百福院 宗鏡禪師  述
曹洞正宗嗣祖沙門 覺連 重集


「一體同觀。萬法無差。凡聖共一家。如來五眼。照耀塵
沙。」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經文。為一體同觀分第
十八。以恒河沙世界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
如來以智眼悉見。又云。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者。
以如來智入眾生心。既□□心差別。即十法界。同
一真心也。故立一體同觀之名也。萬法無差者。此
言萬法。總該十界。依正之法。如來以法眼。觀一切
諸法。無非真空實相。故無差別也。如云。若人欲識
真空理。心內真如還遍外。情與無情共一體處處
皆同真法界也。凡聖共一家者。言此四聖。六凡染
淨十界。皆從真如妙道流出。故云凡聖一家。既共
一家。即是一體。張拙秀才云。光明寂照遍河沙凡
聖含靈共一家也。如來五眼者。即肉眼。天眼。慧眼。
法眼。佛眼也。傅大士頌曰。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
通。法眼唯觀俗。慧眼直緣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
還同。圓明法界內。無處不含容。此之五眼。通該十
界。而優劣有殊。如經所說。五眼皆如來所具。無非
佛眼也。照耀塵沙者。如來以五眼。悉見恒沙世界。
眾生之心也。】
[006-0712b]


「三心洞徹。本性無涯。春來日暖。無樹不開華。」


【三心洞徹者。言如來。洞徹三心。而不可得。盖三世
之心。過去巳滅。未來未至。現在不住。皆是虗妄生
滅。故求之不可得也。唯有本來之性。無有邊涯。以
妄心盡處。即是真性。一切諸法。無不彰顯此心也。
春來日暖者。此是科家分明指示。一體同觀。萬法
無差之義。如陽氣初回。春來日暖。柳塘花塢。暖日
和風。三草二木暢茂調達。春意無私。乾坤普徧。故
云。無樹不開華。以喻如來具此五眼。觀眾生心。一
體無差也。】


「 如來具六通
 三心不可窮
 筭沙無億數
 到此體皆同」



【前二句。牒經文之義。六通者。即前五眼之義。文出
般若經一神境通者。能震動十方變一為多。變多
為一等。此即身如意通也。二天耳通者。能過人天
耳。如實能聞種種音聲也。三他心通者。能知十方。
諸有情類。心心所法也。四宿命通者。能知十方。有
情之心。年月日時。劫量處所。名姓死生。自他等事
也。五天眼通□。能見十方有情無情色像死生善
惡等報□□漏盡通者。能知十方有情。自他漏盡。
不盡等也。今云。如來以六通。觀恒沙世界眾生若
干種心。反三心皆不可得。故不可窮也。三心既空。
真心自顯也。後二句。亦牒經義。指歸一體。佛以六
通。悉見恒沙眾生之心。即非真心。故以筭沙無數
[006-0712c]
億世界。眾生心佛。悉了知一一體空。絕十法界之
相狀。皆不可得。無非真空實相。故云。到此體皆同
也。】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此分名為。一體同觀。如來以五眼。觀眾生妄心。皆
不可得。無非實相。故云一體也。因須菩提聞佛前
說。菩薩不見彼是眾生。可度。不見我是菩薩為能
化。不見淨佛國土。如是則不見諸法。名為諸佛如
來。然則如來具足五眼。豈都無所見耶。此敘善現
疑因。下顯所斷也。佛問須菩提。如來有肉眼不。須
菩提答云。如是世尊。如是者。領其問義。如來有肉
眼。意云。肉眼者。見障內色。名為肉眼也。肉眼具五
義。一見粗不見細。二見近不見遠。三見明不見暗。
四見前不見後。五見障內色。不見障外色。故五義
也。若是多生。巳種清淨善根凡夫具足宿命肉眼。
見百由旬。二乘肉眼。同凡夫見百由旬。菩薩。肉眼。
見三千世界。佛之肉眼。與菩薩同見三千世界。又
能見人中無數世界。巳上總肉眼也。佛復問。如來
有天眼者。於肉眼邊引清淨天眼。見障外色名為
天眼。如阿那律是也。若佛天眼。能見諸佛所有細
色。淨名云。唯佛世尊得真天眼。照見恒沙佛土不
以二相。智論云。凡夫天眼。見一四天下。小聲聞見
小千界大聲聞。見中千界。阿那律。見三千界緣覺
[006-0713a]
小者。見中千界。大者見大千界。菩薩天眼。遠見一
切世界。巳上總明天眼也。佛仍云。如來有慧眼者。
以根本智照真理故。以能照真理。故名慧眼也。若
二乘慧眼。唯見生空菩薩慧眼。俱見二空。不能窮
盡。如來慧眼。窮盡無餘。巳上總明慧眼也。佛亦云。
如來有法眼者。即後得智。能說法度人也。後得智
者。從根本智後。方得其名。能達俗明真。名為法眼
也。華嚴鈔云。二乘法眼。但見無常苦空等諸法總
相。粗觀不能細觀。若要不知根欲性殊。非真法眼
也。菩薩法眼。了知根欲性殊。及一切法。若總若別。
若粗若細。無不窮盡也。佛之法眼。所知障盡。無法
不知。無生不度。故云。法眼也。佛又云。如來有佛眼
者前四在佛。總明佛眼。又見佛性圓極。名為佛眼
也。涅槃云。九地巳前聞見佛性。十地眼見佛性。而
未了了。於自身中。十分見一。故知隔羅縠見月。如
來佛眼。無不窮盡。所以圓極淨勝。無如佛眼也。】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恒河中未來心不可得。」


【佛問須菩提。以一恒河中所有沙。一沙對一恒河。
有如是沙等恒河。實無量無邊之多。又以諸恒河
中所有沙數。一沙對一佛世界。此沙數世界。實無
量無邊不可說之多也。又以沙數世界國土中。所
有眾生有若干種心。如來悉知悉見。以此則知佛
眼所見。爾所國土中。眾生心念。無量若干如來悉
知。以顯佛眼圓明了知纖毫無惑。無不知見也。佛
[006-0713b]
又云。何以故者。徵問上義。以何意故。如來悉知若
干種心也。佛意云。如來說諸心者即眾生若干種
心有染有淨。既有染淨之相。即俗諦也。非心者妄
識本空妄心空處即真心。是真諦也。是名心者。真
心不滅。不屬有無。真俗二諦。即第一義心也。佛又
云。所以者何者。徵釋上文。非心之義也。意云本覺
不知。隨妄流轉。故有三世之念。謂思念前事者。為
過去心。過去巳滅了不可得。思念今事者。為現在
心。現在無住了不可得。思念後事者。為未來心。未
來未至了不可得。三世推求俱是虗妄皆不可得。
即非常住真心。即為依也心。虗妄心若一念有生
滅心。即成六十二種邪見。九百種煩惱。若悟無法
無相。平常真心。即法體空寂不生不滅。但起念時。
莫執莫斷。不取不捨。即三際無踪一念圓具。則生
死涅槃平等無二。妄心本空真心顯矣。傅大士頌
曰。依他一念起。俱為妄所行。便分六十二。九百亂
縱橫過去滅無滅。當來生不生。常能作此觀。真妄
坦然平。】


「五眼悉圓明。如揭日曜恒沙之世界。三心不可得。似
撥火覓滄海之浮漚。縱使窮諸玄辯。竭世樞機。到此
總須茫然。且道是何標格。」


【初一節文。牒經之義。眾生之心。佛眼悉知悉見。不
獨佛眼圓明。照十法界。如來五眼一一圓明普照。
故舉喻云。如揭日照恒沙之世界。揭者高舉也。如
[006-0713c]
杲日昇空高下俱照也。如云。佛眼如千日。照異體
還同。所照之境雖多達境本空同歸真空實相也。
三心不可得者。亦牒經義即過去心。現在心。未來
心。悉皆虗妄了不可得。故舉喻云。欲尋此妄心無
有處所。如撥大覓滄海之浮漚。火中決定無水漚。
妄心定無形跡。以顯妄念本空。不可尋究也。本淨
偈曰。見道方修道。不見復何修。道性如虗空。虗空
何所修。徧觀修道者撥火覓浮漚。但看弄傀儡。線
斷一時休也。縱使窮諸玄辯者。是科家發明此心。
至極之處。難以開口。三世諸佛話會不及。歷代祖
師忘鋒結舌。一大藏教不曾談著一字。千七百則
公案未甞動著絲毫。故德山焚却鈔䟽舉火云。窮
諸玄辯。若一毫置於太虗。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
巨壑遂乃焚之。以此心。言說不得。所以到這裏總
須茫然也。且道是何標格者。乃科家徵問之義。此
心以何標指格量。向下顯露者哉。】


「 直饒講得千經論
 也落禪家第二籌」



【此二句答上問之義也。以此心。三世推尋了不可
得所以。三際求心心不有。心不有故妄元無。妄元
無處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到此田地。口欲談
而詞喪。心欲緣而慮忘。故云。直饒講得千經論也
落禪家第二籌也。昔德山宣鑑禪師。精究律藏。於
性相諸經。貫通旨趣。甞講金剛般若。時謂之周金
剛。曾言同學曰。一毫吞海海性無虧纖芥投針針
[006-0714a]
鋒不動。學與無學唯我知焉後聞南方禪道頗盛。
師意不平乃曰。出家兒。千生學佛威儀。萬劫學佛
細行。尚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見性
成佛。我常樓其窟穴。滅其種類。以報佛恩。遂擔青
龍鈔疏出蜀。至澧陽路上。見一婆子。因歇息。買餅
點心。婆指擔云。這個是甚麼文字。師曰。青龍鈔疏。
婆云。講何經耶。師曰。金剛經婆云。我有一問。汝若
答得。吾施一齋。若答不得。別處去買。婆問云。金剛
經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
得。未審上人點那個心。師無語。婆云。饒汝講得千
經論。一向臨機下口難遂指往參龍潭信禪師。發
明心地。將所持青龍鈔疏。併平昔所集文字。以火
焚之。方知此心出言教外。所以釋迦云。吾四十九
年。未甞說一字。達磨曰。直指本心本來是佛。不立
文字教外別傳。使人不泥文字名相也。】


「 心眼俱通法界周
 恒沙妙用沒踪由
 雲收海湛天空闊
 明月蘆華一樣秋」



【前二句。牒經義。以如來了三心不可得。同一真心。
又以五眼。照十法界。同觀一體。故以三心。五眼體
用雙彰能所圓融。充徧法界。無處不周無時不徧
也恒沙妙用者。言此心。雖具足恒沙性德妙用真
空體用周徧法界。以實相妙理亦不可得故了然
無有踪由也後二句。舉喻明宗。顯上真心周徧。理
事不分之義喻如雲收顯一色晴空。海湛印森羅
[006-0714b]
萬象天空映水之澄海闊涵空之相。故天水不分
上下一體也明月蘆華者。此言明白二字。月即是
明。蘆華是白。月與蘆華明白不分同為一色。喻如
心眼俱通周徧法界。事理無礙。故云。明月蘆華一
樣秋。】


「 荒郊日落草風悲
 試問骷髏你是誰
 或是英雄豪傑漢
 回頭能有幾人知」



【此歎世人。生必有死。死必葬於郊外。行人往來。至
日落時。四望無人。惟聞草風悲聲。此一句言境也
次句是科家問義。故云。試問骷髏你是誰也。後二
句。答上問義。此等骷髏或是英雄豪傑。如三齊王
韓信神機大將。似楚覇主項羽盖世英名。臨終未
免無常命盡同歸下土也。回頭能有幾人知者。此
言骷髏既死。神識奔往不能回頭。知他是何等人。
或富貴。或貧窮。古德云。我道無你言有。無常來。都
空手。故云。回頭能有。幾人知也。】


「 末法娑婆人苦灾
 互相食噉惡如豺
 刀兵疫病遭饑饉
 厭離閻浮歸去來」



【釋迦牟尼佛。一代之教典其法有三。正法一千年。
像法一千年。人多解脫禪定。多聞修福。受諸快樂
也末法一萬年。以解脫禪定多聞修福俱無。人多
苦惱。惟好鬪諍。故云。末法娑婆入苦灾也。互相食
噉者呈前入苦灾之義。一切眾生造十惡業。輪轉
五道。經百千劫。於多生中。互相殺害。遞相食噉。如
[006-0714c]
人死為羊。羊死為人是也。刀兵疫病者。呈前末法
入苦灾之由刀兵。疫病。飢饉。即小三灾也。瑜伽論
云。末法將盡。有三種小三灾出現。謂飢儉。疫病。刀
兵也。飢儉灾者。至人壽三十歲時。方始建立。當爾
之時。精妙飲食不可復得。唯煎朽骨共為醼會。若
遇一粒稻。麥粟稗等子。重若摩尼寶珠藏置箱篋。
而護惜之。因此飢儉有情之類亡沒殆盡。此之儉
灾經七年七月七日方乃得過彼諸有情。起下厭
離。由此因緣。壽不退減。儉灾遂息也。至於人壽二
十歲時。本起厭患。今乃退捨爾時多有疫氣。相續
而生。彼諸有情悉多殞沒。如是病灾。經七月七日
方乃得過。彼諸有情。起中厭離。由此因緣。壽量無
減。病灾乃息又至人壽十歲時。本起厭患。令還退
捨。爾時有情展轉相見。各起猛利殺害之心。由此
因緣隨執草木。及以瓦石皆成刀劒。更相殘害。經
一七日方乃得過。復有三種最極衰損。謂壽量衰
損。依止衰損資具衰損。且壽量衰損者謂極至十
歲。依止衰損者謂其身量極至一磔。或復一握。資
具衰損者。唯以粟稗為食中第一。以髮褐為衣中
第一。以錢為莊嚴中第一。五種上味悉皆隱沒。謂
酥蜜甘蔗油鹽皆變其味。爾時有情。起上厭離。不
復退減。又捨惡壽量增長善壽量由此因緣。漸增
至八萬四千歲。如是二十減。二十增。合為四十中
劫。是時諸趣有情。次第盡沒。故結句意云。何不念
[006-0715a]
佛。捨此之若。出離三灾生極樂國。永無此苦也。】


「法界通化。似有還無。箇箇本無殊。圓明一點。無來無
去。」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經文。為法界通化分第
十九。盖法界者。即理事無礙法界也。以布施福德
無故。事理圓融也。既不住相。所以變化有為之福。
通作無為之理。故云。法界通化也。似有還無者。此
七寶布施因緣果報分明不昧。故云似有。於真空
理上。了福德無有。故云還無。猶如雲起。虗空常存
實有。浮雲似有還無也。箇箇本無殊者。此句呈前
以福德無故。似有還無。即真空理。人人本具。箇箇
不無。及十法界眾生。均秉同賦。下文行容無殊所
以也。圓明一點者。此理既是箇箇無殊。這點圓明。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可謂真淨明妙虗徹靈通。無
去無來冥通三際。卓然獨存者也。】


「搬柴運水。好用工夫。松稍月朗。衣穿露寶珠。」


【此是科家慈心太煞。分明指示。圓明一點。在日用
間。或搬柴。或運水。皆是神通妙用工夫。石屋詩云。
古人為道入山中。日用工夫在已躬。添石墜腰舂
白米。擕鋤帶雨種青松。擔泥拽石何妨道。運水搬
柴好用工。軃懶借衣求食者。莫來相伴老禪翁。松
稍月朗者。乃科家借事顯理。發明事理無礙之道。
可謂。月篩松影高低樹。日照池心上下天。悟心云。
江月照。松風吹。永夜青霄更是誰。霧露雲霞遮不
[006-0715b]
得。箇中猶道不知歸。衣穿露寶珠者。此引繫珠喻。
指示圓明一點。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時
親友以無價寶珠。繫於衣下。其人不知。甘受貧窮。
後至衣穿破壞。露出此珠。其人歡喜。以此珠貿易
所須。得大富貴。六道眾生亦復如是。佛從塵點劫
中。而將此理指示。不覺不知輪轉生死。今乃遇佛。
開悟自性。方得道果。喻如事法體空。真性自顯。故
云。衣穿露寶珠也。古德頌曰。昔年衣裡曾繫珠。今
日云何不覺知。後逢親友還指點。猶如久病遇良
醫。】


「 珍寶滿盈剎
 福德等難量
 若到無福地
 方知滋味長」



【初二句牒經義。以七寶。滿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所
得福德。利益難量。以是因緣得福甚多。即佛事門
中不捨一法也。後二句。亦牒經義。以福德無故。如
來說得福德多。以布施時。心無執著。希望福德。此
明無相施。即無為福。故云。若到無福地。方知滋味
長。即實際理地不受纖塵也。】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如來說得福德多。」


【註曰。此節經文。名法界通化分。因須菩提。疑上之
心既有住著。是為妄心顛倒。以此妄心。修諸福德。
亦是顛倒。不明善法。故佛斷疑問之。捨大千真寶
布施。其福甚多。若執著福德實有。即為住相。其福
[006-0715c]
有盡。故如來不說得福德多者。此乃人天小果。有
漏之因。終不免輪迴。畢竟有墮落。所以不足為多
也。以福德無者。以離相布施。乃清淨無為稱性之
福。性如虗空。其福無量。若能施之人。以佛智為本。
修布施行。悉皆離相。不見福為實有。故如來說此
人所得福德甚多。天台智者頌曰。三千大世界。七
寶滿其中。有人持布施。得福乃如風。猶勝慳貪者。
未得達真宗。終須四句偈。知覺證全空。】


「布施因緣。實人天有漏之果。無為福德。超凡聖通化
之功。噫。有為雖偽。棄之則功行不成。無為雖真。擬之
則聖果難證。且道不擬不棄時。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初一節牒經義。若人以滿大千七寶布施因緣。得
人天福。是有漏果。福盡墮落也。次一節。言無為福
勝者。以布施之人。心無住相。了達三輪體空。不執
福德實有。以福德無故。所以變化有為之施。成於
無為之福。是為無漏因果。故能超凡聖通化之功
也。噫者。嘆辭也。有為雖偽者。偽者假也。以布施雖
是有為假法不實。以諸佛菩薩若非檀波羅蜜。不
能成就佛果菩提。自利利他之功行。所以六度之
中。以布施為首也。無為雖真者。以無為之道。雖是
真實人人本具。如有行人執著無為。心生擬度。不
肯依法修進。則聖賢菩提妙果。難以得證。可謂。法
身非相。瞻有相而見法身。道果無修。速勤修而成
道果。且道不擬不棄者。乃科家徵問之義。意云。即
[006-0716a]
今不擬無為。依理而證。不棄有為。假施以行。二法
俱備。如何是聖諦之理。聖諦者。即中道也。此之問
義。要人即二邊。而顯中道也。】


「 達磨當機曾直指
 廓然元不識梁王」



【此二句。答上問頭。如何是聖諦第一義。此義梁武
帝曾問達磨。如何是聖諦第一義。磨云。廓然無聖。
帝曰。對朕者誰。磨云不識。帝不契。磨遂渡江。至少
林九年面壁也。科家意云。此聖諦之理。達磨曾直
指云。廓然無聖。以此理中。聖名了不可得。故云廓
然。元不識梁王。非但梁王不識。縱使從上諸佛諸
祖。也無他識處。所以云。從來共住不知名。運用相
將任麼行。自古上賢猶不識。造次凡流豈得明。】


「 寶施寰中福倍常
 華開錦上最難量
 就中拶倒空王殿
 露柱燈籠盡放光」



【初二句。牒經義。一法一喻也。寶施寰中者。以七寶
滿三千界布施於人。乃是有為之福也。又云。福倍
常者。雖行布施。達福德無故。了福性體空。成無為
之福。故云福倍常也。華開錦上。此喻七寶布施。如
一段錦。達此布施福德性空。而不住相。似錦上又
添其華。所以即有為施。而成無為之理。事理俱融。
真俗不二。是故稱性福德最難量也。後二句。呈前
之義。以不住福德也。空王殿。即理也。拶倒者。即不
住那邊之理也。露柱燈籠。即事也。放光者。以無情
之物放光。即事而能顯理也。若是行人。布施不住
[006-0716b]
福德。無為離相。二邊不住。中道不安。所以道。那邊
不坐空王殿。爭肯耘田向日輪。】


「 郊園又是一翻春
 骷髏縱橫白似銀
 日炙風吹休懊惱
 骷髏總是利名人」



【此四句。歎人生浮世。生死無常。其中富貴貧窮。貪
名逐利。皆是常情之事也。起句。言郊外園材。又是
一翻春光造化之境也。次句。謂人死葬於郊外。骷
髏縱橫。如銀之白。此言人死敗壞之相也。三句。此
身既壞。白骨猶存。狼籍遍地。又被風吹日炙。科家
勉云。不須懊惱者。生必有死。成必有壞也。結句。言
此骷髏。悉是爭名奪利。慳恡之人。可謂。人間富貴
華間露。紙上功名水上漚。古德云。名利數人皆作
夢。高強幾箇土中埋。前思後想頻頻歎。多少英雄
去不迴。此頌娑婆眾生。而有敗壞之苦。後偈指歸
淨土。永無逼迫之苦也。】


「 淨土永無三惡道
 寶方寂靜不輪迴
 金繩界道經行處
 好念彌陀歸去來」



【起句。所謂淨土。永無地獄餓鬼畜生。三惡之道也。
次句。寶方寂靜不輪迴者。此言清淨之義。以彼國
土無有女人。又不經營衣食買賣交易。所以寂靜
也。生彼國者。唯住正念。遠離諸根分別顛倒妄想。
即得壽命無量。不受輪迴故也。三句。又以彼國所
行徑路。皆是瑠璃之地。無有墻壁街巷。故用黃金
為繩。以界道傍。為經行處也。末句。科家意謂。西方
[006-0716c]
既無三惡之道。亦無輪迴之苦。其國清淨快樂無
窮。故勉云。好念彌陀歸去來。所以優曇頌曰。平生
好結淨方緣。懶把工夫去說禪。一句彌陀無別念。
不教一箇喪黃泉。】


「離色離相。無住無依。法界普光輝。無得無說。無是無
非。無來無去。無相無為。」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經文。為離色離相分第
二十。盖如果不應以具足色身見。又不應以具足
諸相見法身也。此達三十二相。了不可得。即真空
實相故。離色離相為名也。無住無依者。因離色故。
即無住。因離相故。即無依。既無住無依。即真空之
理也。法界普光輝者。此理既離色相。盡十方徧法
界。總是一箇智境所現。物物頭頭。皆為一段光明。
故云。法界普光輝也。無得無說等者。此科經文。如
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又不應以具足諸相見法
身也。以法身無有色相。所以無得無說。無是無非
者。此心不是有。此心不是無。以此心不屬二邊也。
無來無去者。此心不屬未來。不屬過去。不屬現在。
即三際俱無。故云無來無去也。無相無為者。以此
心無有相狀。無有作為。不以諸相見。】


「澄潭月朗。石人戴帽歸。」


【此二句。乃科家。發明離色離相之義。以澄潭月朗。
喻如法身清淨。明白一色。如寒潭皎月。靜夜鐘聲。
隨扣擊以成聲。觸波瀾而不散也。石人戴帽者。宗
[006-0717a]
門以石人表理。無情識也。戴帽歸者。表無功用中。
能作功用。此喻法身離相。即色相而見法身。至理
絕言。借微言而彰至理者哉。】


「 知得如來意
 玄空不復尋
 具足非具足
 聲色兩分明」



【前二句。出如來本意。佛意欲令眾生。不可在色相
上見如來。若人達色相本空。而不住著。不妨色相
全體。即法身也。既即色相全體。即是法身。不復離
色相外別求玄空。故云。不復尋也。後二句。牒經義。
若人會得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具足諸相。即
非具足諸相。行人若向聲色兩處。會得分明。全體
即是法身。古德云。一切聲是佛聲。一切色是佛色。
所以溪聲常瀉空王偈。山色全彰古佛身。故云聲
色兩分明也。】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註曰。此節經文。名離色離相分。以須菩提。聞佛前
來所說。如來者。即諸法如義。乃無為真如之佛。又
聞次前所說。變化有為而成無為。乃是無之法。是
故起疑云。既是佛法無為。云何佛身。有八十種好。
三十二相。而可見耶。佛為斷此疑。故有是問。云佛
可以具足色身見否。善現領會佛義。答云。如來不
應以具足色身見。意云。如來法身。故非色身可見
矣。以法身離相離名。絕於視聽之表也。何以故者。
[006-0717b]
徵問之義。以何意故。法身非色身可見。善現即云。
如來說具足色身者。乃為眾生現身說法。故云。具
足色身。即俗諦也。即非具足色身者。以如來法身。
故非色身可見。故云。即非具足色身。即真諦也。是
名具足色身者。以法身未甞離色身。即俗也。以色
身未曾離法身。即真也。以真俗併顯。即為中道。故
云。是名具足色身也。佛又問須菩提云。如來可以
具足諸相見法身否。善現即解問義。答云。如來不
應以具足諸相見。意云。如來法身。亦非諸相可見
也。何以故者。徵問之義。以何意故。法身不以相見。
即云。如來說諸相具足者。以如來。為利眾生。降跡
人間。現具足相。為生說法。即俗諦也。即非具足者。
然則現相說法。其體元空。了不可得。故云。則非具
足。即真諦也。是名諸相具足者。以法身不離諸相
而現。即俗也。以諸相不離法身而生。即真也。以真
俗互顯。雖相而無相。雖說而無說。即二邊顯中道。
故云是名諸相具足也。】


「有相有身。如來莊嚴具足。分賓分主。空生解辨親疎。
直得賓主兩忘。色相俱離。如何是主中主。」


【此文牒經之義。有相者。即如來三十二莊嚴相也。
有身者。即如來十八種好。具足身也。分賓者。即如
來具足色身。具足諸相。乃應身也。分主者。如來即
非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諸相。乃法身也。空生解辨
親疎者。以空生領解佛意。向佛答云。此法身。不以
[006-0717c]
色身見。不以諸相見。此是親切之處而言也。又云。
如來具足色身。具足諸相。乃疎遠而論也。此之賓
主。是為教中之說也。若論衲僧門下。實難湊泊。非
言可及。如臨濟會下。有二僧對面相顧。齊下一喝。
有僧請問臨濟。此一喝還有賓主也無。濟答云。賓
主歷然也。可謂一喝分賓主。照用一時行。此是極
妙窮玄。言辭路絕也。直得賓主兩忘。色相俱離者。
乃科家與人拈情。令人離此二途。別行一路。賓主
兩忘者。以臨濟宗旨。賓者事也。主者理也。直得事
理兩忘也。色相俱離者。要人離了三十二相。八十
種好。二俱不立也。如何是主中主者。此是科家。要
人直下承當主中之主。即法身向上一著也。】


「 君臣道合無回互
 認得分明不是渠」



【此是科家答上之義。君臣道合者。即賓主不分也。
無回互者。即事即理也。認得分明不是渠者。將此
賓主事理。直饒認得分明。猶且不是。不可認著。可
謂眼中撥盡黃金屑。觸處縱橫鳥道玄。昔僧問曹
山。五位君臣旨訣。山云。●正位。即屬空界。本來無
物。○偏位。即屬色界。有萬像形。[○@─/?]偏中正者。捨事
入理也。[○@?/─]正中偏者。背理就事也。兼帶者。冥應
眾緣。不隨諸有。非染非淨。非心非偏。故曰。虗玄大
道。無著真宗。從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要當
詳審辨明也。君為正位。臣為偏位。臣向君。是偏中
正。君視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帶語也。時有
[006-0718a]
僧問曰。如何是君。山云。如德尊寰宇。高明朗太虗。
僧曰。如何是臣。山云。靈機弘聖道。真智利羣生。僧
曰。如何是臣向君。山云。不墮諸異趣。凝情望聖容。
僧曰。如何是君視臣。山云。妙容雖不動。光燭本無
偏。僧曰。如何是君臣道合。山云。混然無內外。和融
上下平。山又云。以君臣偏正言者。不欲犯中。故臣
稱君。不敢斥言是也。此吾法之宗要者哉。】


「 端嚴相好紫金身
 正眼看來總不真
 要會問酬親的意
 蘊空無我亦無人」



【前二句。牒經之義也。端嚴相好者。即如來三十二
相。八十種好也。紫金身者。即如來妙色紫摩金身
也。雖是端嚴相好。若以金剛爍迦羅。堅固正眼看
來。總是不真。非是清淨法身。真如妙理。此法身者。
三光猶未照。五眼尚難窺。如來相好之身者。乃感
報應化之身。因修萬行而得。非根本智。故曰不真
也。後二句。是科家。分明指示。審問行人。若要會得
佛與須菩提。如斯問酬親切端的之意。須是五蘊
皆空。四相非有。亦要了盡能空之法。方是人法兩
忘。始會問酬之義也。】


「 圓音唱處響清清
 試聽金剛一卷經
 薦取眾生方外句
 秤錘是鐵太分明」



【初二句。言如來說法。一音普應也。圓音者。以佛演
談般若大法音聲嚮亮清徹。要人向聞聲處會取。
即是此一卷經。眾生隨類各得所解。十方世界眾
[006-0718b]
生悉皆得聞。各解其義。故云圓音也。若有行人信
受此法。試聽此一卷金剛般若經。其中所說實相
般若。自性法身。四聖六凡。依此而出。即如來所證
所說圓音之義。實有不可思議微妙功德也。故令
試聽。不可錯過也。後二句。科家慈心太煞。分明說
破。直下薦取。不可向色相。文字上領會。故叮嚀誡
勉。薦取方外之句。即指此經般若大智。人人有分。
又恐不知重為宣說。秤錘是銕。太甚分明。何曾隱
諱。迷人只知喚作秤錘。忘却本身原來是鐵。一切
眾生妄認諸法。不知諸法。原是般若智慧而生。故
云。秤錘是鐵太分明也。】


「 陌下桃花春又開
 風吹殘杏雪飛垓
 紛紛落處誰人悟
 笑指靈雲歸去來」



【此四句頌。科家要人。向見色處會取。即是此理也。
前二句。言陌桃花春又開者。不但桃花開綻。又被
風吹殘杏。其花飛處。如雪相似。紛紛亂落。誰人悟
得此花落時。唯有靈雲一覩便知。豁然大悟。方知
花有開謝。樹木常存。一切諸法亦復如是。法有生
滅。性無生滅。所以靈雲見桃花而悟道。此乃見色
明心。就路還家。故云。笑指靈雲歸去來。其文出傳
燈錄。靈雲見桃花。忽然大悟。偈曰。三十年來尋劒
客。幾回葉落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而今
更不疑。大溈曰。從緣入者。永無退失。汝善護持。玄
沙云。諦當甚諦當。敢保老兄未徹在。靈雲曰。師兄
[006-0718c]
還徹也未。玄沙休去。】


「非說所說。不在分別。本性離言說。」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經文。為非說所說分第
二十一。盖佛謂須菩提言。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
說法。故立此名也。不在分別者。言說法者。是俗諦。
非說者是真諦。今以非說所說。乃二諦融通。不分
真俗之別。故云。不在分別也。本性離言說者。此科
佛謂須菩提云。若有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則為謗
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
名說法也。盖本性空寂。離諸相貌。言詞相寂滅。不
可以言說。故云本性離言說也。】


「潺潺綠水。出廣長舌。圓音落落。無間無歇。休將耳聽。
紅爐飛片雪。」


【此一節文。呈前本性。離言說之義乃顯無情。善能
說法也。潺潺綠水出廣長舌者。即無情說法。以高
山流水。悉皆說法。所以東坡。看無情說法話有省。
偈曰。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
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也。圓音落落無間無
歇者。亦是無情說法之義。乃明暗色空風動塵起。
山河草木圓音無間。可謂塵說剎說熾然說。三世
十方一時說。何曾間斷。故云圓音落落無間無歇。
昔古德。聞殿角鈴鳴而惺。偈曰。銅唇鐵舌太尖新。
樓閣懸來不記春。言外百千三昧法。因風說與箇
中人也。休將耳聽紅爐飛片雪者。是科家。將前無
[006-0719a]
情所說之義。八字打開。兩手分付。要人離心意識。
領會。出凡聖路頭字。故云。休將耳聽也。此理若將
耳聽終難會。眼裏聞聲方得知。如紅爐飛片雪相
似。言此大冶紅爐。豈容片雪飛過。以喻至理豈能
容得言說取捨。意路分別。所以非思量處。識情難
測。真如法界。無自無他。此亦是紅爐不容片雪之
義也。潭州長髭曠禪師。初參石頭和尚。頭問從甚
麼處來。曠云嶺南來。頭曰。大庾嶺頭有鋪。功德成
就也未。曠云。成就久矣。只欠點眼在。頭曰。莫要點
麼。曠云。特請。石頭垂下一足示之。曠便作禮。頭曰。
汝見甚麼便禮拜。曠云。某甲見處。如紅爐上一點
雪也。】


「 我心本非有
 無心說向誰
 所說非所說
 為被上乘機」



【起句。我心本非有者。以不著相好。即是法身。故云
非有也。次句。既不取著。即是無心。若無有心。向誰
所說。故云無心說向誰也。後二句。意云。似此無言
無相之道。雖如來所說一代時教。只為眾生不明
此理。故有所說。若以真空理上。元無一字。故云非
所說也。如斯說與非說。唯被大乘之機。非小乘人。
而可擔荷。故云。為被上乘機也。】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經】須菩提汝勿謂如來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註曰。此分名為非說所說之義也。佛因須菩提。疑
[006-0719b]
如來色身相好。既不可得見。如何為人說法耶。為
斷此疑。故有是問。云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
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者。此是佛自徵問。以何
意故。無法可說也。若有人言。如來有所說法等者。
意云。如來悲願深重。隨感而應。於無說而說。雖說
而無說。眾生不達此理。謂佛有說。是為謗佛。不能
解佛所說故。以如來說法四十九年。皆是應機而
說。於真空理中。未甞談著一字也。所以諸法寂滅
相。不可以言宣。若執佛有法可說。即不解佛義也。
佛又告須菩提云。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者。
佛意云。前來有說。則為謗佛。今云說法者。乃應機
而說。即俗諦也。無法可說者。以稱理而言。即真諦
也。是名說法者。今於無說中。為生有說。不妨稱性
而說。乃於有說而顯無說。是名真說。即中道也。爾
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爾時者。當起問之時
也。慧命者。以善現解空第一。與般若空慧相應。以
慧為命。故稱慧命也。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
法。生信心否者。善現聞佛前云。色身乃非身之身。
說法乃非說而說。既身說俱妙。恐聞者難信。所以
有此疑問。故云。生信心否也。佛答須菩提之問。彼
非眾生者。即凡夫眾生。於此般若。不能生信也。非
不眾生者。即聖體眾生。於此般若。能生信解也。又
解云。彼非眾生者。非凡夫眾生。即大乘之人。能信
無說中真說。於般若智。能生信解也。非不眾生者。
[006-0719c]
正是凡夫眾生。聞說此法。豈能信解者哉。存此二
解。智哲再詳也。何以故者。佛自徵問前義也。佛又
呼須菩提言。眾生眾生者。此牒前文。彼非眾生。非
不眾生也。如來說非眾生者。牒前非是凡夫眾生。
是大乘人。即聖體眾生能生信解也。是名眾生者。
牒前是凡夫眾生。豈能信解此法也。】


「如來無所說。慈雲甘露灑濛濛。慧命未嘗聞。明月清
風空寂寂。正恁麼時。且道是何境界。」


【如來無所說者。即經云。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以無
說之說。乃為真說。故喻如慈雲普覆。甘露均霑。所
以慈雲遍布於十方。甘露悉濛於大地也。慧命未
嘗聞者。以須菩提聞佛所說。領解深義。雖說而無
說。乃為真說。聞而無聞。乃為真聞。故喻如明月清
風。乾坤普照也。所以淨名云。夫說法者。無說無示。
其聽法者。無聞無得。大品云。聽如幻人聽。說如幻
人說。無聽於無說。是名真實法也。正恁麼時者。科
家意云。正當無說無聞。且道是何境界。此即徵問
之義。向下發明也。】


「 欲得不招無間業
 莫謗如來正法輪」



【科家意謂。恐人聞佛。說此圓頓法門。無說無得。疑
而不信。故此叮嚀誡勉。當慎口業。免墮三途。故經
云。若有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所以科家
云。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以般若是
諸佛之母。即眾生之性。有情無情。從此而生。故稱
[006-0720a]
正法也。永明壽云。實相及般若。三毒元無異。若能
信受者。法利廣無邊。若有謗般若。罪過莫大焉。現
世受殃禍。生身陷地獄也。以此般若。是世出世間。
凡聖之母。猶如大地。無物不從地生。若謗般若。則
謗一切三寶佛地般若。以十法界。從般若中來。若
無般若威光。實無一塵可立也。今引謗此般若。現
世獲報者。可誡後來不信者也。唐時。勾龍義。閬州
人。長慶三年。於郪縣傭力自給。以邑人有疾。乃往
省之。見寓金剛經。毀謗斥而止之。言便瘖瘂。醫不
能愈。五六年。每聞鄰人念此經。而自責曰。我前謗
此經故瘂。若能愈者。終身敬奉。每念經時。倚壁聽
之。疑若念得純熟。一日偶入寺中。逢一老僧禮之。
僧問何事。遂指口云瘂。僧以刀割舌下。便能而言。
音與念經。正如鄰人之聲。久訪此僧不見。忽於壁
上。見𦘕像須菩提。曰此是割舌之僧也。】


「 道本無言喚不醒
 藥因救病出金瓶
 可憐億萬人天眾
 依舊獃獃側耳聽」



【此偈。起句是法。次句是喻。科家意云。其實大道之
理。本無言說。六凡四聖。悉皆具足。眾生迷而不知。
所以世尊廣說諸經。借有言說。以顯無言之道。而
教化之。有情眾生。悉皆茫然。而莫曉解。故云。喚不
醒也。藥因救病者。譬如妙藥。因人有病。方出金瓶
與之令服。諸病皆愈。佛說此法。亦復如是。因眾生
有貪嗔癡病。不識自性。故有言說。指示真性。普令
[006-0720b]
開悟。除煩惱病。故云。藥因故病出金瓶也。後二句。
可憐億萬者。歎機不醒之義。如世尊在靈山會上。
一日陞座良久。文殊白槌云。諦觀法王法。法王法
如是。世尊便下座。此顯無言之道。合會聽眾。或人。
或天。而有億萬之數。悉皆不知也。依舊獃獃者。乃
科家。歎此聽眾。都向世尊言語中尋討。不能於言
外。薦取無聲之道。所以喚之不醒。故云依舊獃獃
側耳聽也。獃獃者。即癡相之貌也。】


「 鼓聲集眾下林泉
 莫學金剛問普賢
 高坐猊臺傳秘要
 妙通一指老僧禪」



【前二句。引宗門古德。乃證無言之道。昔高僧上堂
云。鼓聲纔動大眾雲臻。無限天機一時漏泄。不辜
正眼便合歸堂。更待繁詞沉埋宗旨。縱然釋迦不
出世。古今常自說。達磨不西來。少林有妙訣。所以。
鐘鳴鼓嚮。無非觀音入理之門。栢短松長。盡是毗
盧一真境界。故云。鼓聲集眾下林泉。此顯聞聲見
色。皆是其道也。莫學金剛問普賢者。此是科家拈
情。爾時世尊與諸天人。說法巳畢。會中有金剛藏
菩薩。即從座起。而白佛言世尊。普賢菩薩。廣大行
門。不可思議。唯願世尊。略為說之。使諸菩薩依而
行之。佛言。若說普賢行門。經於塵劫說之不盡。欲
要得知。汝入法界藏身三昧。觀察方乃知之。于時
金剛藏菩薩。入定周徧觀察普賢行門。盡空遍界。
猶如微塵。無量無邊。不可說。轉不可說。行門微細。
[006-0720c]
猶如雨點。莫能知之。還從定出白佛。讚歎普賢行
門廣大。窮之不盡。不知邊際。佛言。普賢行願。即諸
佛行願之本。唯佛與佛。乃能知之。況汝一人。豈能
窮乎。故云。莫學金剛問普賢。返顯離言之道。非言
所及也。後二句。呈上無言之道。逈超語言也。高坐
猊臺傳秘要者。以善知識坐獅子座。傳授心要不
立文字。即心是佛。莫向外求。故云。傳秘要也。妙通
一指者。即是傳秘要之義。昔俱胝和尚。凡有人。問
佛問祖。問禪問道。俱胝即以一指示之。如是三十
年。只如此行。再無他說。此顯道本無言。令人向竪
指處會取。即動用中顯道。故云。妙通一指老僧禪
也。】


「 有病有危終退墮
 不生不滅不輪迴
 西方淨土常安樂
 無苦無憂歸去來」



【前二句。以淨穢兩土。苦樂相校也。有病有危者。以
此穢土。人有八苦。天有五衰。人間天上。福盡壽終。
退墮三途。故云。終退墮也。不生不滅者。以淨土之
人。無有生死。得大涅槃。壽命無央數劫。一生即補
佛位。然後得入不生不滅涅槃。故云。不輪迴也。後
二句。言西方之快樂也。以西方淨土。凡所云為。皆
悉如意。無三途八難之苦。有百千無量之樂。故云。
常安樂也。又無貧窮之苦。亦無衣食之憂。黃金為
地。白玉成池。四色蓮華。萬億受用。普勸諸上善人。
何不急早念佛同生淨土。共證菩提。故云。無苦無
[006-0721a]
憂歸去來也。】


「無法可得。情識難量。本體露堂堂。包含法界。相與無
相。」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經文。名為無法可得分
第二十二。盖以佛於阿耨菩提。無有少法。可證可
得。故立此名也。情識難量者。既是菩提無法可得。
非凡夫二乘。妄情妄識所可測量。故云。情識難量
也。本體露堂堂者。科家恐人錯過。分明說出無法
可得之道。本有之體。顯露堂堂。普天匝地。無處不
周。無時不現。所以徧法界而無外。析鄰虗而無內
也。包含法界相與無相者。此一段無法可得之理。
木體堂堂。總統包含。三種世門四種法界。有相無
相悉在其中。所以道。色虗空含法界。端嚴具足威
神大也。】


「行住坐臥。仔細參詳。知音勘破。炎天降雪霜。」


【科家恐人。於包含法界處。深奧難明。又別指一條
活路。却向四威儀中。檢點此理。不要放過。故云。行
住坐臥。仔細參詳。蒲室頌曰。行住坐臥絕隨緣。日
用何妨涉正偏。無影樹頭風浩浩。夜明簾外月涓
涓也。知音勘破者。科家意云。若是知音具眼者。於
包含時行住處。校勘得破信得及。便知道。冷灰中
豆爆。枯樹上華開。熱烘烘處還生津潤。冷氷氷時
恰要溫和。便可指南作北。顛拈倒用。於諸法中。得
大自在也。所以寒山詩云。樂甚無為國。逍遙不住
[006-0721b]
家。都緣山色好。轉見世情賒。六月炎天雪。三冬嶺
上華。早來塵累盡。何處發根牙。】


「 無為所得法
 得法何所持
 無有少法故
 三藐三菩提」



【前二句。牒經之問義云。阿耨菩提。為無所得耶。意
云。既是無為無所得法。云何所持也。後二句。亦牒
經義。佛答云。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菩提。
意云。既是無有少法可得。豈有所持者矣。既無得
無持。乃真菩提。故云。無有少法故。三藐三菩提也。】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經】須菩提白佛言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註曰。此節經文。名無法可得分。以須菩提。聞前第
十三疑中。如來實無有法。得無上菩提受然燈記。
云何却有修證。故疑而問之云。佛得阿耨菩提。為
無所得耶。佛答云。如是如是。此是如來。𠃔許善現
之問。又云。我於無上菩提。無有少法可得可證。是
名阿耨菩提。謂性中。無有少法可得無有所得。則
蕩然空寂。不可以形相求。不可以言說顯。伹說名
為無上正等正覺而巳也。智者禪師頌曰。諸佛大
覺智。覺性本無涯。佛因有何得。所得為無耶。妙性
難量比。得理即無差。執迷不悟者。路錯幾河沙。】


「法無可得。是名阿耨菩提。道無可傳。直指涅槃正眼。
只如得而無得。傳而不傳。畢竟是何宗旨。」


【首初一節。牒經之義云。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
[006-0721c]
阿耨菩提也。次一節。引宗合教。以從上佛祖。不立
文字。即心是佛。所以僧問德義禪師曰。向上一路
千聖不傳。和尚還傳也無。答云。鐵丸驀口塞。難得
解吞人。頌曰。舉體露堂堂。十方無罣礙。千聖不能
傳。萬靈咸頂戴。擬欲共商量。開口百拶碎。此即是
直指涅槃妙心。金剛正眼也。只如得而無得者。黃
龍南禪師云。大覺於然燈佛所。無一法可得。方證
菩提。而得受記作佛。故云。得而無得也。傳而不傳
者。昔阿難。請問迦葉尊者。世尊傳金襴袈裟外。別
傳個什麼。迦葉召云阿難。阿難應諾。迦葉云。倒却
門前剎竿著。阿難於言下大悟。方知此道。只在當
人分上。本無傳受。故迦葉云。昔如來將般涅槃。以
正法眼。付囑於我。我今將隱。於雞足山入定。以待
彌勒。復將此法。付囑與汝。汝善傳持。勿使斷絕。而
說偈曰。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何於一法中。有
法有不法。阿難作禮。故云。傳而不傳也。畢竟是何
宗旨者。此是科家徵問之義。既是無得無傳。畢竟
是何宗旨。下文伸答是也。】


「 三賢尚未明斯旨。
 十聖那能達此宗」



【此二句。答上問義。以上無得無傳之道。縱使三賢
十聖。不能明了通達也。三賢者。即住行向。謂之三
賢位也。十聖者。即十地菩薩。謂之十聖位也。今言
未明未達此宗者。以顯教外別傳之旨。深奧難知。
地上菩薩。尚然未達。其他小聖轉更茫然也。所以
[006-0722a]
積行菩薩。[暻-京+恭]腮鱗於龍門。上德聲聞。杜視聽於嘉
會也。】


「 從來無說亦說傳
 纔涉思惟便隔關
 語默離微俱掃盡
 寥寥獨坐古靈山」



【前二句。牒經之義。經云。無有少法可得。此無得中
豈有所說。既是無說豈有所傳。所以云。千聖不傳。
諸祖不說。故云。無說無傳也。纔涉思惟者。科家意
云。此無說無傳之道。汝等諸人。若是擬議思惟云。
既言無說。今三藏之教。豈非說乎。歷代諸祖聯芳
續焰。豈非傳乎。若如此見解。便於此道。隔千山萬
水。遠之遠矣。故云隔關也。後二句言。語默離微者。
乃肇公。離微體妙品之義。即是出微入離二門。以
此道。語則涉於微。默則涉於離也。科家意云。若於
此道不涉思惟。超出語默離微之外。方是無說無
傳之道。故云。語默離微俱掃盡矣。寥寥獨坐者。若
於語默離微處掃盡。自然純清絕點。纖塵不立。毫
髮不容。淨盡無餘。全歸威音那畔。空劫巳前。更有
何法。可說可傳乎。故云。寥寥獨坐古靈山。昔僧問
明辯禪師曰。語默涉離微。如何道不犯。師曰。橫身
三界外。獨脫萬機前。是也。】


「 爐中裊裊試拈香
 普請天龍降道場
 功德無邊應有報
 莊嚴淨土事難量」



【前二句。事也。科家意云。欲求淨土。必須建立壇場。
前來嚴淨之中。巳設供養。祈禱三寶。伸請了畢。今
[006-0722b]
復設爐然香。其煙氣旋轉裊繞。即柁曳貌。以再拈
香普請者。所謂行人。晝夜六時。懺悔發願回向淨
土。燒種種香。設種種供。普請八部天龍。俱降道場。
祈求加護。欲使外魔不入。內道可成也。後二句。理
也。言行人。種種行道。所獲功德。無量無邊。應報佛
祖之恩。莊嚴諸佛淨土。其事實難可校量也。】


「 六欲諸天具五衰
 三禪尚自有風灾
 直饒修到非非想
 也則不如歸去來」



【六欲諸天者。此諸天人。未離貪欲。古德云。四王切
近忉利抱。夜摩把手兜率笑。他化自在眼相視。此
是六欲諸天報。故曰六欲也。婆沙論云。總是十善
八齋。故得生天。六欲諸天。六種不同。一者。若持不
殺之戒。生四王天。二者。持不殺不盜之□。生忉利
天。三者。持不殺不盜不邪婬。生夜摩天。四者持不
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生
兜率天。五者不殺盜邪淫。妄言兩舌惡口綺語。兼
持八戒。生化樂天及他化自在天也。六天受福各
各不同。福盡之時。而有五種衰相現前。謂一諸天
嚴身具中。出五種音聲。善奏曲樂。人所不及。其命
終時。樂音不奏。二諸天身光赫奕。晝夜相照。身無
有影。其命終時。光昧影現。三諸天膚體細滑。入香
池浴。纔出水時。水不著體。猶蓮華葉。命將終時。水
便著體。四諸天種種境界。悉皆殊妙。漂脫諸根。如
旋火輪不得暫住。其命終時。專著一境。不能捨離。
[006-0722c]
五諸天身力強盛。眼不瞬動。其命終時。身體虗弱。
眼便數動。此是諸天。五種衰相現前。則知福盡。墮
落入於惡道。故云。六欲諸天具五衰也。三禪有風
灾者。長阿含經云。此世界。至壞劫時。三灾欲起。此
世間人。皆行正法。正見不倒。悉修十善。上求梵世。
地獄餓鬼畜生。三途業盡。來生人間。聞此火灾。無
有師法教之。皆自然而修十善。亦求上昇梵世。修
羅亦求上昇。東西二洲。例此皆然。北洲聞知。求生
欲界天中。修離欲故。方生梵世。若五逆十惡。謗方
等般若。毀滅三寶。墮阿鼻獄中罪未畢者。以此娑
婆地獄巳壞。轉置他方阿鼻獄中受罪。此四大洲
有情盡巳。萬億四天下。皆同名為有情世間壞巳。
如是亦經十九中劫。次壞器世間。然後四洲有七
日出現。天久不雨。萬物枯竭。泉源乾涸。眾生業力
盛故。生大黑風。吹令海水兩皆披分。至於海底。攝
取阿鼻獄中。日宮殿出。人間草木凋落枯死。萬物
不生。復生大黑風。攝取第二日出時。小小溝坑河
渠泉源。盡皆乾竭。海水漸下七百由旬。大黑風力。
攝取第三日出時。四大河及阿耨達池。悉皆乾竭。
海水漸漸下千由旬。大黑風力。攝取第四日出時。
四大海水下六千由旬。大黑風力。攝取第五日出
時。四大海水下七千由旬。悉皆乾盡。大黑風力。攝
取第六日出時。地厚十六萬八千由旬。悉皆煙出。
須彌及七金十寶等山。上至六欲天。下及諸大地
[006-0723a]
獄。皆悉盡滅。大黑風力。攝取第七日出時。四天下
六欲天。盡是大火。直至梵天以火燒壞經一中劫。
此一四天下如此。則萬億四天下皆悉是火。壞劫。
總經二十中劫。此世界壞。有其三種。即水火風也。
壞者亦如前說。如是七次火灾後。世界復成。又被
水壞至二禪天。從極光天。即生大雲。降注大雨。其
器世界。如水化鹽。消鎔皆盡。彼水自竭為一水灾
次復七火。灾度七火灾。還有一水灾。如是火灾。
共經四十九翻。水灾滿至七次。復經七火灾後。世
界復成。又被風灾壞至三禪天。其風之力。吹散妙
高須彌。何況餘小山也。第四禪天。雖無外灾。此等
有情。生與殿生。命盡殿隱。如是器情世界。而有成
壞。故云。三禪尚自有風灾也。非非想者。昔鬱頭藍
弗。是舍利弗之先師。於山林中坐禪。有鳥鵲聲鳴。
不得入定。移恒河邊坐禪。魚鱉弄藻跳水作聲。亦
難入定。遂生惡心。嗔言發願云。於未來世。身入水
中食於汝等。身飛空中噉於汝等。後得滅受想定
生於非非想。壽命八萬四千大劫。禪定亦同。受八
萬四千劫定與壽命。福報俱盡。命終之後。墮飛狸
身。身同狐狸傍生兩翅。入水吞魚鱉蝦蠏。飛噉空
中鳥鵲之類。此之禪定。不出三界。未免輪迴。可謂
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也。不如歸去來者。若生
淨土。尚不聞婦女之聲名。豈有三惡道之苦報。壽
命無量一生補處。即證無生不受輪迴。故云。也則
[006-0723b]
不如歸去來也。】


銷釋金剛科儀會要註解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