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b0068 法句譬喻經-西晉-法炬 (master)





No. 211
《法句譬喻經》卷第一


晉世沙門法炬共法立譯


無常品第一



昔者天帝釋五德離身,自知命盡當下生世
間,在陶作家受驢胞胎。何謂五德?一者身
上光滅,二者頭上華萎,三者不樂本坐,四
者腋下汗臭,五者塵土著身。以此五事自知
福盡,甚大愁憂。自念三界之中,濟人苦厄唯
有佛耳,於是奔馳往到佛所。時佛在耆闍崛
山石室中,坐禪入普濟三昧。天帝見佛,稽首
作禮伏地,至心三自歸命佛法聖眾,未起之
間其命忽出,便至陶家驢母腹中作子。時
驢自解走瓦坏間破壞坏器,其主打之,尋時
傷胎,其神即還入故身中,五德還備復為天
[001-0575c]
帝。佛三昧覺,讚言:「善哉天帝!能於殞命之際
歸命三尊,罪對已畢,不更勤苦。」


爾時世尊以
偈頌曰:


「 「所行非常,
 謂興衰法,
 夫生輒死,
 此滅為樂。
 譬如陶家,
 埏埴作器,
 一切要壞,
 人命亦然。」」



帝釋聞偈,知無常之要,達罪福之變,解興衰
之本,遵寂滅之行,歡喜奉受得須陀洹道。


昔佛在舍衛國精舍中,為諸天人龍鬼說法。
時國王波斯匿大夫人,年過九十卒得重病,
毉藥望差遂便喪亡。王及國臣如法葬送,
遷神墳墓。葬送畢訖,還過佛所,脫服跣󰨢前
禮佛足。佛命令坐而問之曰:「王所從來衣麤
形異,何所施為也?」王稽首曰:「國大夫人年過
九十間得重病,奄便喪亡,遣送靈柩遷葬墳
墓,今始來還過覲聖尊。」佛告王曰:「自古至今
大畏有四:生則老枯病無光澤,死則神去親
屬別離,是謂為四。不與人期,萬物無常難得
久居,一日過去;人命亦然,如五河流晝夜無
息,人命駛疾亦復如是。」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 「如河駛流,
 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
 逝者不還。」」



佛告大王:「世皆有是,無長存者,皆當歸死,無
有脫者。往昔國王、諸佛真人、五通仙士,亦皆
過去,無能住者,空為悲感以殞軀形。夫為孝
子哀愍亡者,為福為德以歸流之,福祐往追
如餉遠人。」


佛說是時,王及群臣莫不歡喜,忘
憂除患,諸來一切皆得道迹。


昔佛在羅閱祇竹園中,與諸弟子入城受請,
[001-0576a]
說法畢訖,晡時出城。道逢一人驅大群牛放
還入城,肥飽跳騰轉相觝觸。於是世尊即說
偈言:


「 「譬人操杖,
 行牧食牛,
 老死猶然,
 亦養命去。
 千百非一,
 族姓男女,
 貯聚財產,
 無不衰喪。
 生者日夜,
 命自攻削,
 壽之消盡,
 如𢄋䨍水。」」



佛到竹林洗足却坐,阿難即前稽首問言:
「世尊!向者道中說此三偈,不審其義?願蒙
開化。」佛告阿難:「汝見有人驅放群牛不?」「唯
然見之。」佛告阿難:「此屠家群牛,本有千頭,
屠兒日日遣人出城,求好水草養令肥長,
擇取肥者日牽殺之。殺之死者過半,而餘者
不覺,方相觝𧢻跳騰鳴吼,傷其無智故說
偈耳。」佛語阿難:「何但此牛?世人亦爾。計於
吾我不知非常,饕餮五欲養育其身,快心極
意更相殘賊,無常宿對卒至無期,曚曚不覺,
何異於此也?」


時坐中有貪養比丘二百人,聞
法自勵,逮六神通,得阿羅漢。眾坐悲喜,為佛
作禮。


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為諸弟子
說法。時有梵志女,年十四五,端正聰辯,父甚
憐愛,卒得重病即便喪亡,田有熟麥為野火
所燒,梵志得此憂惱愁憒失意恍惚,譬如
狂人不能自解。傳聞人說佛為大聖、天人之
師,演說經道忘憂除患。於是梵志往到佛所,
作禮長跪白佛言:「素少子息,唯有一女,愛以
忘憂,卒得重病捨我喪亡,天性悼愍,情不自
勝。唯願世尊垂神開化,釋我憂結。」佛告梵志:
[001-0576b]
「世有四事,不可得久。何謂為四?一者有常必
無常,二者富貴必貧賤,三者合會必別離,
四者強健必當死。」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 「常者皆盡,
 高者必墮,
 合會有離,
 生者有死。」」



梵志聞偈心即開解,願作比丘,鬚髮自墮即
成比丘,重惟非常得羅漢道。


昔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城內有婬女
人,名曰蓮華,姿容端正國中無雙,大臣子弟
莫不尋敬。爾時蓮華善心自生,欲棄世事作
比丘尼,即詣山中就到佛所,未至中道有流
泉水,蓮華飲水澡手,自見面像容色紅輝
頭髮紺青,形貌方正挺特無比,心自悔曰:「人
生於世形體如此,云何自棄行作沙門?且當
順時快我私情。」念已便還。佛知蓮華應當化
度,化作一婦人端正絕世,復勝蓮華數千萬
倍,尋路逆來。蓮華見之心甚愛敬,即問化人:
「從何所來?夫主兒子父兄中外皆在何許?云
何獨行而無將從?」化人答言:「從城中來,欲還
歸家,雖不相識寧可共還,到泉水上坐息
共語不?」蓮華言:「善。」二人相將還到水上,
陳意委曲。化人睡來枕蓮華膝眠,須臾之頃
忽然命絕,膖脹臭爛腹潰蟲出,齒落髮墮
肢體解散,蓮華見之心大驚怖。「云何好人忽
便無常?此人尚爾,我豈久存?故當詣佛精進
學道。」即至佛所,五體投地,作禮已訖,具以所
見向佛說之。佛告蓮華:「人有四事不可恃怙。
何謂為四?一者少壯會當歸老,二者強健會
當歸死,三者六親聚歡娛〔樂〕-【三】〔樂〕-【宋】【元】【明】樂樂會當別離,
[001-0576c]
四者財寶積聚要當分散。」


於是世尊即說偈
言:


「 「老則色衰,
 所病自壞,
 形敗腐朽,
 命終其然。
 是身何用?
 恒漏臭處,
 為病所困,
 有老死患。
 嗜欲自恣,
 非法是增,
 不見聞變,
 壽命無常。
 非有子恃,
 亦非父兄,
 為死所迫,
 無親可怙。」」



蓮華聞法欣然解釋,觀身如化命不久停,唯
有道德泥洹永安,即前白佛願為比丘尼。佛
言:「善哉!」頭髮自墮,即成比丘尼,思惟止觀即
得羅漢。諸在坐者聞佛所說,莫不歡喜。


昔佛在王舍城竹園中說法。時有梵志兄弟
四人,各得五通,却後七日皆當命盡,自共議
言:「五通之力,反覆天地、手捫日月、移山住
流,靡所不能,寧當不能避此死對?」一人言:「吾
入大海,上不出現、下不至底,正處其中,無常
殺鬼安知我處?」一人言:「吾入須彌山中,還合
其表令無際現,無常殺鬼安知吾處?」一人言:
「吾當輕舉隱虛空中,無常殺鬼安知吾處?」一
人言:「吾當藏入大市之中,無常殺鬼趣得一
人,何必求吾也?」四人議訖相將辭王:「吾等壽
算餘有七日,今欲逃命冀當得脫,還乃覲省
唯願進德。」於是別去,各到所在。七日期滿,
各以命終,猶果熟落。市監白王:「有一梵志卒
死市中。」王乃悟曰:「四人避對,一人已死,其
餘三人豈得獨免?」王即嚴駕往至佛所,作禮
却坐,王白佛言:「近有梵志兄弟四人,各獲
五通,自知命盡皆共避之,不審今者皆能得
[001-0577a]
脫不?」佛告大王:「人有四事,不可得離。何謂為
四?一者在中陰中,不得不受生。二者已生,不
得不受老。三者已老,不得不受病。四者已
病,不得不受死。」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間,
 無有地方所,
 脫之不受死。
 是務是吾作,
 當作令致是,
 人為此躁擾,
 履踐老死憂。
 知此能自靜,
 如是見生盡,
 比丘厭魔兵,
 從生死得度。」」



王聞佛言歎曰:「善哉!誠如尊教,四人避對一
人已死,祿命有分餘復然矣。」群臣從官莫不
信受。


《法句譬喻經》教學品第二



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精舍。佛告諸比丘:「當勤
修道除棄陰蓋,心明神定可免眾苦。」有一比
丘志不明達,飽食入室閉房靜眠,愛身快意
不觀非常,冥冥懈怠無復晝夜。却後七日其
命將終,佛愍傷之,懼墮惡道,即入其室,彈
指覺曰:


「 「咄起何為寐?
 螉螺蜯蠹類,
 隱蔽以不淨,
 迷惑計為身。
 焉有被斫瘡,
 心如嬰病痛,
 遘于眾厄難,
 而反為用眠?
 思而不放逸,
 為仁學仁迹,
 從是無有憂,
 常念自滅意。
 正見學務增,
 是為世間明,
 所生福千倍,
 終不墮惡道。」」



比丘聞偈即便驚寤,見佛親誨加敬悚息,
[001-0577b]
即起稽首為佛作禮。佛告比丘:「汝寧自識本
宿命不?」比丘對曰:「陰蓋所覆,實不自識也。」佛
告比丘:「昔維衛佛時,汝曾出家,貪身利養,
不念經戒,飽食却眠不念非常,命終魂神生
螉蟲中,積五萬歲。壽盡復為螺蜯之蟲、樹
中蠹蟲,各五萬歲。此四品蟲生長冥中,貪身
愛命樂處幽隱,以冥為家不憙光明,一眠之
時百歲乃覺,纏綿罪網不求出要。今始罪畢
得為沙門,如何睡眠不知厭足?」於是比丘重
聞宿緣,慚怖自責,五蓋雲除即得羅漢。


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諸天人四
輩說法。時有一年少比丘,為人頑愚質直踈
野,未解道要,情意興盛思想於欲,陽氣隆盛不能自制,以此為惱不獲度世。坐自思惟:
「有根斷者,然後清淨,可得道迹。」即至檀越
家從之借斧,還房閉戶脫去衣服,坐木板上
欲自斫陰。「正坐此陰令我勤苦,經歷生死無
央數劫,三塗六趣皆由色欲,不斷此者無緣
得道。」佛知其意愚癡乃爾,道從制心心是根
源,不知當死自害墮罪長受苦痛。於是世
尊往入其房,即問比丘:「欲作何等?」放斧著衣
禮佛自陳:「學道日久未解法門,每坐禪定垂
當得道為欲所蓋,陽氣隆盛意惑目冥,不
覺天地。諦自責念事皆由此,是以借斧欲斷制之。」佛告比丘:「卿何愚癡不解道理?欲求道
者先斷其癡然後制心,心者善惡之根源。欲
斷根者先制其心,心定意解然後得道。」


於是
世尊即說偈言:


「 「學先斷母,
 率君二臣,
 廢諸營從,
[001-0577c]
 是上道人。」」



佛告比丘:「十二因緣以癡為本,癡者眾罪之
源。智者眾行之本,先當斷癡然後意定。」佛
說是已,比丘慚愧即自責言:「我為愚癡迷惑
來久,不解古典使如此耳,今佛所說甚為妙
哉!」內思正定安般守意,制心伏情杜閉諸
欲,即得定意,在於佛前逮得應真。


昔佛在羅閱祇國靈鷲山中,為諸天人國王
大臣說甘露法。有一比丘剛猛勇健,佛知其
意,遣至山後鬼神谷中,令樹下坐數息求定,
知息長短安般守意,斷求滅苦可得泥洹。比
丘受教往至谷中欲坐定意,但聞山中鬼神
語聲,不見其形但有音聲,悚息怖懼不能自
寧,意欲悔還即自念言:「居家大富宗族,又
強出家學道,獨見安處鬼神深山,既無伴侶
又無行人,但有諸鬼數來怖人。」思惟如是,未
去之間,於是世尊往到其邊,坐一樹下而問
之曰:「汝獨在此將無怖懼耶?」比丘稽首白
言:「初未曾入山在此實憂,須臾之間有一
野象王來在邊,倚一樹臥心獨歡喜,遠離
諸象一何快哉?」佛知象意告比丘曰:「汝寧知
是象所由來不?」對曰:「不審。」佛告比丘:「此象眷
屬大小五百餘頭,厭患小象捨來至此倚樹
而臥,自念得離恩愛牢獄一何快哉?象是畜
生猶思閑靜,況汝捨家欲求度世,方以獨自
欲求伴侶?愚冥伴侶多所傷敗,獨住無對亦
無謀議,寧獨修道不用愚伴。」


於是世尊即說
偈言:


「 「學無朋類,
 不得善友,
 寧獨守善,
[001-0578a]
 不與愚偕。
 樂戒學行,
 奚用伴為?
 獨善無憂,
 如空野象。」」



佛說是時,比丘意解,內思聖教即得應真;谷
中鬼神亦皆聞解,為佛弟子受誓誡勅,不復
侵民。佛與比丘共還精舍。


《法句譬喻經》



昔佛在舍衛國祇桓精舍,為諸天人宣演經
法。時羅閱祇國有二新學比丘,欲往見佛。二
國中間曠無人民,于時旱熱泉水枯竭,二人
飢渴熱暍呼吸,故泉之中有升餘水,而有細
蟲不可得飲。二人相對曰:「故從遠來欲望見
佛,不圖今日沒命於此也。」一人言曰:「且當飲
水以濟吾命,進前見佛,焉知其餘也。」一人答
曰:「佛之明戒,仁慈為首,殘生自活見佛無益;
寧守戒而死,不犯戒而生也。」一人即起極意
快飲,於是進路。一人不飲遂致殞命,即生第
二忉利天上,思惟自省即識宿命持戒不犯,
今來生此。信哉福報其不遠矣。即持華香下
到佛所,為佛作禮却住一面。其飲水者道路
疲頓經日乃達,見佛神德至尊巍巍,稽首禮
畢涕泣自陳:「我伴一人於彼命終,感其不達,
願佛知之。」佛言:「吾已明矣。」佛以手指曰:「今
此天人則汝伴也,全戒生天又先至矣。」於是
世尊披胸示之。「汝觀我形,不奉我戒,雖云見
我,我不見汝也;去我萬里奉行經戒,此人則
為在我目前。」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 「學而多聞,
 持戒不失,
 兩世見譽,
 所願者得;
 學而寡聞,
 持戒不完,
 兩世受痛,
 喪其本願。
 夫學有二,
[001-0578b]
 常親多聞,
 安諦解義,
 雖困不耶。」」



於是比丘聞偈慚怖,稽首悔過嘿思所行。天
人聞偈心意欣悅,逮得法眼,天人眾會莫不
奉行。


《法句譬喻經》多聞品第三



昔舍衛國有一貧家,夫婦慳惡不信道德,佛
愍其愚,現為貧凡沙門詣門分衛。時夫不在,
其婦罵詈無有道理。沙門語曰:「吾為道士乞
匃自居,不得罵詈,唯望一食耳。」主人婦曰:
「若汝立死食尚叵得,況今平健欲望我食?但
稽留時節,不如早去。」於是沙門住立其前,戴
眼抒氣便現死相,身體膖脹鼻口蟲出,腹
潰腸爛不淨流漫。其婦見此恐怖失聲,棄
而捨走。於是道人忽然捨去,去舍數里坐樹
下息。其夫來歸道中見婦,怪其驚怖。其婦語
夫:「有一沙門見怖如此。」夫大瞋怒,問為所
在?婦曰:「已去,想亦未遠。」夫即執弓帶刀,尋
迹往逐,張弓拔刀奔走直前欲斫道人。道人
即化作琉璃小城以自圍遶,其人繞城數匝
不能得入,即問道人:「何不開門?」道人曰:「欲使
開門,棄汝弓刀。」其人自念:「當隨其語,若當
得入手拳加之。」尋棄弓刀。門故不開,復語
道人:「已棄弓刀,門何不開?」道人曰:「吾使汝
棄心中惡意弓刀耳,非謂手中弓刀也。」於是
其人心驚體悸:「道人神聖乃知我心。」即便叩
頭悔過,稽首道人曰:「我有弊妻不識真人,
使我興惡,願小垂慈莫便見捨,今欲將來勸
令修道。」即起還歸。其妻問曰:「沙門所在?」其夫
具說神變之德,「今者在彼,卿自宜往改悔滅
[001-0578c]
罪。」於是夫妻至道人所,五體悔過願為弟子,
長跪問曰:「道人神變聖達乃爾,有琉璃城
堅固難踰,志明意定,永無憂患,行何道德致
此神妙?」道人答曰:「吾博學無厭奉法不懈,
精進持戒慧不放逸,緣是得道自致泥洹。」


於是道人因說偈言:


「 「多聞能持故,
 奉法為垣牆,
 精進難踰毀,
 從是戒慧成。
 多聞令志明,
 已明智慧增,
 智則博解義,
 見義行法安。
 多聞能除憂,
 能以定為歡,
 善說甘露法,
 自致得泥洹。
 聞為知法律,
 解疑亦見正,
 從聞捨非法,
 行到不死處。」」



道人說偈已,現佛光相,洪暉赫奕照曜天地。
夫妻驚愕精神戰懼,改惡洗心頭腦打地,壞
二十億惡,得須陀洹道。


昔佛在拘睒尼國美音精舍,與諸四輩廣說
大法。有一梵志道士,智博通達眾經備舉無
事不貫,貢高自譽天下無比,求敵而行,無敢
應者。晝日執炬行城市中,人問之曰:「何以
晝日執炬而行?」梵志答曰:「世皆愚冥目無
所見,是以執炬以照之耳。觀察世間,無敢言
者。」佛知梵志宿福應度,而行貢高求勝名譽,
不計無常自恃憍恣,如是當墮太山地獄,無
央數劫求出甚難。佛即化作一賢者,居肆上
坐,即呼梵志:「何為作此?」梵志答曰:「以眾人
冥晝夜不見明,故執炬火而照之耳。」賢者重
問梵志:「經中有四明法,為知之不?」對曰:「不
[001-0579a]
審。何謂四明法?」「一者明於天文地理和調
四時,二者明於星宿分別五行,三者明於治
國綏化有方,四者明於將兵固而無失。卿為
梵志,有此四明法以不?」梵志慚愧,棄炬叉手
有不及心。佛知其意即還復身,光明炳然晃
照天地,便持梵聲為梵志說偈言:


「 「若多少有聞,
 自大以憍人,
 是如盲執燭,
 照彼不自明。」」



佛說偈已告梵志曰:「冥中之甚無過於汝,而晝執炬行入大國,如卿所知何如一塵?」梵志
聞之有慚愧色,即便叩頭願為弟子。佛即受
之令作沙門,意解妄止即得應真。


昔舍衛國有大長者,名曰須達,得須陀洹。
有親友長者名曰好施,不信佛道及諸醫術,
時得重病痿頓著床。宗親知友皆就省問,勸
令治病,至死不肯。答眾人言:「吾事日月忠
孝君父,畢命於此終不改志。」須達語曰:「吾
所事師號曰為佛,神德廣被見者得福,可試
請來說經呪願,聽其所說言行進趣何如餘
道,事之與不隨卿所志。以卿病久不時除差,
勸卿請佛冀蒙其福。」好施日:「佳。卿便為吾
請佛及眾弟子。」須達即便請佛及僧,往詣其
門。佛放光明內外通徹,長者見光欣然身輕。
佛前就坐,慰問長者:「所病何如?昔事何神?
作何療治?」長者白佛:「奉事日月君長先人,
恭敬齋戒祈請萬端,得病經時未蒙恩祐,醫
藥針灸居門所忌,經戒福德素所不知,先人
以來守死於此。」佛告長者:「人生世間,橫死有
三:有病不治為一橫死,治而不慎為二橫死,
[001-0579b]
憍恣自用不達逆順為三橫死。如此病者,非
日月天地先人君父所能除遣,當以明道隨
時安濟。一者四大寒熱當須醫藥,二者眾邪
惡鬼當須經戒,三者奉事賢聖矜濟窮厄。德
威神祇福祐群生,以大智慧消去陰蓋,奉行
如此現世安吉終無抂橫,戒慧清淨世世常
安。」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 「事日為明故,
 事父為恩故,
 事君以力故,
 聞故事道人。
 人為命事毉,
 欲勝依豪強,
 法在智慧處,
 福行世世明。
 察友在為務,
 別伴在急時,
 觀妻在房樂,
 欲知智在說。
 為能師見道,
 解疑令學明,
 亦與清淨本,
 能奉持法藏。
 聞能今世利,
 妻子昆弟友,
 亦致後世福,
 積聞成聖智。
 能攝為解義,
 解則戒不穿,
 受法猗法者,
 從是疾得安。
 是能散憂恚,
 亦除不祥衰,
 欲得安隱吉,
 當事多聞者。」」



於是長者聞佛說法,心意疑結㸌然雲除,
良毉進療委心道德,四大安靜眾患消除,如
飲甘露,中外怡懌身安心定,得須陀洹道,
宗室國人莫不敬奉。


昔羅閱祇國南有大山,去城二百里,南土諸
國路由此山。山道深邃,有五百賊依嶮劫人,
後遂縱橫所害狼藉,眾賈被毒王路不通,國
王追討不能擒獲。時佛在國哀愍群生,念
[001-0579c]
彼賊輩不知罪福,世有如來而目不覩,法鼓
日震而耳不聞。「吾不往度,如石沈淵。」化作
一人著好衣服,乘馬帶劍手執弓矢,鞍勒嚴
飾金銀莊校,以明月珠埀絡馬體,跨馬鳴
絃往入山中。群賊見之以為成事,作賊積年
未有此便,卵之投石與此何異?群賊齊頭住
前圍繞,挽弓拔刀諍欲剝脫。於是化人舉弓一
發,使五百賊各被一箭,以刀指擬各被一瘡,
瘡重箭深即皆顛倒。五百群賊宛轉臥地叩
頭歸降。「為是何神威力乃爾?乞蒙原赦以活
微命,願時拔箭使瘡除愈,今者瘡痛不可堪
忍。」化人答曰:「是瘡不痛、箭不為深,天下瘡重
莫過於憂,殘害之甚莫過於愚。汝懷貪得之
憂、殘殺之愚,刀瘡毒箭終不可愈。此二事
者,根本深固,勇力壯士所不能拔。唯有經戒
多聞慧義,以此明道療治心病,拔除憂愛愚
癡貢高,制伏剛強豪富貪欲,積德學慧乃可
得除,長獲安隱。」


於是化人即現佛身,相好挺
特金顏英妙,即說偈言:


「 「斫瘡無過憂,
 射箭無過愚,
 是壯莫能拔,
 唯從多聞除。
 盲者從得眼,
 闇者從得燭,
 示導世間人,
 如目將無目。
 是故可捨癡,
 離慢豪富樂,
 務學事聞者,
 是名積聚德。」」



於是五百人見佛光相,重聞此偈,叩頭歸命
剋心悔過,刀瘡毒箭自然除愈,歡喜心開即
受五戒,國界安寧莫不歡喜。


《法句譬喻經》篤信品第四


[001-0580a]


昔者舍衛國東南有大江,水既深而廣,有五
百餘家居在岸邊,未聞道德度世之行,習於
剛強欺詐為務,貪利自恣快心極意。世尊常
念其應度者當往度之,知此諸家福應當度,
於是世尊往至水邊坐一樹下。村人見佛光
相奇異,莫不驚肅,皆往禮敬,或拜或揖問訊
起居。佛命令坐為說經法,眾人聞之而心不
信,習於欺怠不信真言。佛便化作一人從江
南來,足行水上正沒其踝,來至佛前稽首禮
佛。眾人見之莫不驚怪,問化人曰:「吾等先人
以來居此江邊,未曾聞人行水上者,卿是何
人?有何道術履水不沒?願聞其意。」化人答曰:
「吾是江南愚直之人,聞佛在此貪樂道德,至
南岸邊不時得度。問彼岸人水為深淺?彼人
見語:『水可齊踝,何不涉渡?』吾信其言,便爾來
過,無他異術。」佛時讚言:「善哉善哉!夫執信
誠諦可度生死之淵,數里之江何足為奇?」



是世尊即說偈言:


「 「信能渡淵,
 攝為船師,
 精進除苦,
 慧到彼岸。
 士有信行,
 為聖所譽,
 樂無為者,
 一切縛解。
 信乃得道,
 法致滅度,
 從聞得智,
 所到有明。
 信之與戒,
 慧意能行,
 健夫度慧,
 從是脫淵。」」



於是村人聞佛所說、見信之證,心開信堅,皆
受五戒為清信士,明信日修法教普聞。


昔佛在世,時有大長者名修陀羅,財富無
數信向道德,自誓常以臘月八日請佛及僧,
終身子孫奉行不廢。長者亡時囑兒勿廢。兒
[001-0580b]
名比羅陀,後日漸貧居無所有,臘月已至無
有供辦,愁慼不樂。佛遣目連往問比羅陀:「汝
父直月欲至,當設何計?」比羅陀答言:「亡父教
令不敢違之,唯願世尊勿見忽棄也。八日中
時廻光臨眄。」目連還白如是。比羅陀即將妻
子至外家質取百兩金,還舍供辦,一切具
足。佛與千二百五十眾僧,往詣其舍,坐畢行
水下食,澡竟還於精舍。比羅陀歡喜不敢悔
恨,其日夜半諸故藏中,自然寶物悉滿如故。
比羅陀夫婦明旦見之,喜而且懼,懼官見問
所從得此?夫妻共議當往問佛。尋到佛所具
白如此。佛告比羅陀:「安意快用勿有疑難,汝
之履信不違父教,持戒慚愧沒命不二,聞施
慧道七財滿具,福德所致非為災變。智者能
行,不問男女所生之處,福應自然。」


於是世尊,
即說偈言:


「 「信財戒財,
 慚愧亦財,
 聞財施財,
 慧為七財。
 從信守戒,
 常淨觀法,
 慧而履行,
 奉教不忘。
 生有此財,
 不問男女,
 終已不貧,
 賢者識真。」」



比羅陀聞佛所說益加篤信,稽首佛足歡喜還
家,具宣佛教誨其妻子,遂相承繼皆得道迹。


《法句譬喻經》戒慎品第五



昔波羅奈國有山,去城四五十里,有五沙門
處山學道。晨旦出山人間乞食,食訖還山晚
暮乃到,往還疲極不堪坐禪思惟正定,歷年
如是不能得道。佛愍念之勞而無獲,化作一
道人往到其所,問諸道人:「隱居修道得無勞
惓?」諸沙門言:「吾等在此去城既遠,四大之
[001-0580c]
身當須飲食,日日供給往還疲勞,經年歷
歲勤苦竟已,晝日往返暮輒疲頓,不暇復得
修道,為當正爾畢命而已。」道人語曰:「夫為道
者,以戒為本攝心為行,賤形貴真捐棄軀命,
食以支形守意正定,內學止觀滅意得道,養
身順情安得免苦?願諸道人明日莫行,吾當
供養,使諸道人休息一日。」時五沙門意大歡
喜怪未曾有,安心定意不復憂行。明日日中,
此化道人送食而來,食訖安和心意惔怕,於
是化人為說偈言:


「 「比丘立戒,
 守攝諸根,
 食知自節,
 寤意令應。
 以戒降心,
 守意正定,
 內學止觀,
 無忘正智。
 明哲守戒,
 內思正智,
 行道如應,
 自淨除苦。」」



化道人說此偈已,顯現佛身光相之容,於是
五沙門精神震疊,咸思惟戒,即得阿羅漢
道。


《法句譬喻經》惟念品第六



昔佛在世時,弗加沙王與瓶沙王親友。弗加
沙王未知佛道,作七寶華以遺瓶沙,瓶沙王
得之轉奉上佛,白佛言:「弗加沙王與我為
友,遺我此華,今已上佛,願令彼王心開意解,
見佛聞法奉敬聖眾。當以何物以報所遺?」佛
告瓶沙:「寫十二因緣經,送持與之。彼王得
經心必信解。」即寫經卷,別書文曰:「卿以寶華
見遺,今以法華相上,詳思其義果報深美,
到便誦習以同道味。」弗加沙王得經讀之,尋
省反覆亘然信解,喟然嘆曰:「道化真妙精義
安神,國榮五欲憂惱之元,累劫習迷始今
[001-0581a]
乃寤,顧視流俗無可貪樂。」即召群臣國付太
子,便自剃頭行作沙門,法服持鉢詣羅閱祇
城外,在陶家窰中寄宿,明日當入城分衛,
食訖當至佛所奉受經戒。佛以神通知弗加
沙明日食時其命將終,故從遠來不得見佛,
又不聞經甚可憐愍,於是世尊化作沙門,往
至陶家欲求寄宿。陶家語曰:「向有一沙門
在彼窰中,可往共止宿也。」把草入窰坐於
一面,問弗加沙:「從何所來?師為是誰?以何因
緣行作沙門?為見佛未?」弗加沙言:「吾未見佛,
聞十二因緣便作沙門,明日入城乃分衛已,
當往見佛耳。」化沙門言:「人命危脆朝夕有變,
無常宿對卒至無期,但當觀身四大所由,合
成散滅各還其本。思惟覺意空淨無想,專念
三尊、布施戒德,能知無常見佛無異,方念明
日種無益想。」


時化沙門即說偈言:


「 「夫人得善利,
 乃來自歸佛,
 是故當晝夜,
 常念佛法眾。
 己知自覺意,
 是為佛弟子,
 常當晝夜念,
 佛與法及眾。
 念身念非常,
 念戒布施德,
 空不願無想,
 晝夜當念是。」」



時化沙門在於窰中,為弗加沙說非常之要,
弗加沙王思惟意定,即得阿那含道。佛知已
解,為現佛身光明相好。弗加沙王驚喜踊躍,
稽首作禮。佛重告之曰:「罪對無常,畢故莫恐。」
弗加沙王言:「敬奉尊教。」忽然別去。明日食時,
弗加沙王入城分衛,於城門中逢新產牸牛
護犢,觝殺弗加沙王潰腹命終,即生阿那含
[001-0581b]
天。佛遣諸弟子耶旬起塔,佛語諸弟子:「罪
對之根不可不慎。」


《法句譬喻經》慈仁品第七



昔佛在羅閱祇,去國五百里有山,山中有一
家,有百二十二人。生長山藪殺獵為業,衣
皮食肉初不田作,奉事鬼神不識三尊。佛以
聖智明其應度,往詣其家坐一樹下。男子行
獵,唯有婦女在,見佛光相明照天地,山中木
石皆變金色,大小驚喜,知佛神人,皆往禮拜
供施坐席。佛為諸母人說殺生之罪、行慈之
福,恩愛一時會有離別。諸母人聞經歡喜,前
白佛言:「山民貪害以肉為食,欲設微供,願當
納受。」佛告諸母人:「諸佛之法不以肉食,吾已
食來不須復辦。」因告之曰:「夫人生世所食無
數,何以不作有益之食,而殘害群生以自濟
活,死墮惡道損而無益?人食五穀,當愍眾生,
蠕動之類莫不貪生,殺彼活已殃罪不朽,慈
仁不殺世世無患。」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 「為仁不殺,
 常能攝身,
 是處不死,
 所適無患。
 不殺為仁,
 慎言守心,
 是處不死,
 所適無患。
 垂拱無為,
 不害眾生,
 無所嬈惱,
 是應梵天。
 常以慈哀,
 淨如佛教,
 知足知止,
 是度生死。」」



佛說偈已男子獵還,諸婦聽經不復行迎。其
夫驚疑怪不如常,棄肉來歸謂有變故,至見
諸婦皆坐佛前叉手聽經,瞋恚聲張欲圖毀
佛。諸婦諫曰:「此是神人,勿興惡意也。」即各悔
過為佛作禮。佛重為說不殺之福、殘害之罪。
[001-0581c]
夫主意解長跪白佛:「吾等生長深山,以殺獵
自居,罪過累積,當行何法得免重殃?」


於是世
尊即說偈言:


「 「履仁行慈,
 博愛濟眾,
 有十一譽,
 福常隨身。
 臥安覺安,
 不見惡夢,
 天護仁愛,
 不毒不兵,
 水火不喪,
 所在得利,
 死昇梵天,
 是為十一。」」



佛說偈已,男女大小百二十二人,歡欣信受
皆奉持五戒。佛語瓶沙王:「給其田地賜與穀
食。」仁化廣普國界安寧。


昔有大國王名和默,處在邊境未覩三尊聖妙
之化,奉事梵志外道妖蠱,舉國奉邪,殺生祭
祀以此為常。時王母病痿頓著床,使諸醫師
不蒙湯藥,遣諸毉女所在請求,經年歷歲
未得除差。更召國內諸婆羅門得二百人,
請入令坐供設飲食而告之曰:「吾大夫人病
困經久,不知何故乃使如此?卿等多智,明識
相法天地星宿,有何不可具見告示?」諸婆羅
門言:「星宿倒錯陰陽不調故使爾耳。」王曰:「作
何方宜使得除愈?」婆羅門言:「當於城外平治
淨處,郊祠四山日月星宿,當得百頭畜生,種
種各異類,及一小兒,殺以祠天。王自躬身將
母至彼,跪拜請命,然後乃差。」王即供辦如其
所言,驅人象馬牛羊百頭,隨道悲鳴震動
天地,從東門出當就祭壇殺以祠天。世尊大
慈普濟眾生,愍是國王頑愚之甚,云何興惡
殺眾生命,欲救一人?於是世尊將從大眾往
到其國,在城東門道路逢王及婆羅門輩,所
驅畜生悲鳴而來。王遙見佛,如日初出如月盛
[001-0582a]
滿,光相炳然照曜天地,人民見者莫不愛敬,
所驅畜生祭餟之具,皆願求脫。王即前進下
車却蓋,為佛作禮,叉手長跪問訊世尊。佛命
令坐問欲所至?拱手答言:「國大夫人得病
經久,良醫神祇無不周遍,今始欲行解謝星
宿四山五嶽,為母請命冀蒙得差。」佛告大王:
「善聽一言。欲得穀食當行耕種,欲得大富當
行布施,欲得長命當行大慈,欲得智慧當行
學問;行此四事,隨其所種還得其果。夫富貴
之家,不貪貧賤之食,諸天以七寶為宮殿,衣
食自然,豈當捨甘露之飡來食麤穢也?祠祀
婬亂以邪為正,殺生求生去生道遠,殺害眾
命欲救一人,安得如此?」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 「若人壽百歲,
 勤事天下神,
 象馬用祭祀,
 不如行一慈。」」



佛說偈時即放光明烈照天地,三塗八難莫
不歡喜,各得其所。國王和默聞說妙法,又覩
光明甚大歡喜,即得道迹;病母聞法,五情悅
豫所患消除。二百梵志覩佛光相,重聞其言,
慚愧悔過,願為弟子。佛盡受之,皆作沙門
各得如願。王及大臣請佛供養一月乃去,以
法治正國遂興隆。


《法句譬喻經》言語品第八



昔弗加沙王入羅閱祇城分衛,於城門中為
新產牸牛所觝殺。牛主怖懅,賣牛轉與他人。
其人牽牛欲飲之,牛從後復觝殺其主。其主
有子,瞋恚取牛殺之,於市賣肉。有田舍人買
取牛頭,貫擔持歸去舍里餘,坐樹下息,以牛
頭掛樹枝上,須臾繩斷牛頭來下正墮人上,
[001-0582b]
牛角刺人即時命終。一日之中凡殺三人。瓶沙
王聞之,怪其如此,即與群臣行詣佛所,到作
禮畢却坐王位,叉手白佛言:「大可怪!世尊!一
頭牸牛而殺三人,將有變故?願聞其意。」佛告
瓶沙王:「罪對有原,非適今也。」王曰:「願聞其
由。」佛言:「往昔有賈客三人,到他國治生,寄住
孤獨老母舍,應雇舍直,見老母孤獨,欺不欲
與,伺老母不在,默聲捨去竟不與直。老母來
歸不見賈客,即問比居,云皆已去。老母瞋恚,
尋後追逐疲頓乃及,責索舍直。三賈客逆罵
詈言:『我前已相與,云何復索?』同聲共觝不肯
與直。老母單弱不能奈何,懊惱呪誓語三賈
客:『我今窮厄,何忍欺觝於我?願我後世所生
之處,若當相值要當殺汝,正使得道終不相
置也,〔殺…止〕八字-【聖】殺汝乃休,不爾不止殺汝乃休,不爾不止。』」佛語瓶沙王:
「爾時老母者,今此牸牛是也;三賈客者,弗迦
沙等三人為牛所觝殺者是也。」


於是世尊即
說偈言:


「 「惡言罵詈,
 憍陵蔑人,
 興起是行,
 疾怨茲生。
 遜言順辭,
 尊敬於人,
 棄結忍惡,
 疾怨自滅。
 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斬身,
 由其惡言。」」



佛說是時,瓶沙王官屬一切莫不恭肅,願崇
善行,作禮而去。


《法句譬喻經》雙要品第九



昔舍衛國王名波斯匿,來至佛所,下車却蓋
解劍脫履拱手直進,五體投地稽首足下長
跪白佛:「願以來日於四街道施設微食,欲使
國人知佛至尊,願令眾生遠鬼妖蠱,悉奉五
[001-0582c]
戒以消國患。」佛言:「善哉!夫為國主宜有明導,
率民以道求來世福。」王曰:「至真請退嚴辦。」手
自為饌,身往奉迎佛與眾僧,俱至四衢。佛至
就座,即行澡水手自斟酌。佛飯食畢,於四
道頭為王說法,觀者無數。時有兩商人,一人
念曰:「佛如帝王,弟子猶忠臣,佛陳明法,弟
子誦宣,斯王明矣,知佛可尊屈意奉之。」一人
念曰:「斯王愚哉!爾為國王將復何求?佛者
若牛,弟子猶車,彼牛牽車東西南北,佛亦
如是,子有何道而下意奉之?」二人俱去行三
十里,亭宿沽酒共飲平論屬事。其善念者
四王護之,其惡念者太山鬼神,令酒入腹如
火燒身,出亭路臥宛轉轍中,晨商人車五
百乘轢殺之焉。伴明日求之已然,曰:「還國
見疑殺人取物去。」不義輕身,委財逝至。他
國國王崩亡,無有大子,讖書云:「中土有
微人當王斯土。」故王有神馬,任王必屈膝。即
具嚴駕神馬印綬,行求國主,觀者數千。商
人亦出,國太史曰:「彼有黃雲之蓋,斯王者氣
也。」神馬屈膝舐商人足,群臣豫作香湯澡
浴,拜為國王,於是遂處位聽省國事。深自思
曰:「余無微善何緣獲此?必是佛恩使之然也。」
即與群臣向舍衛國遙稽首曰:「賤人無德,蒙
世尊慈恩得王此國,明日願與應真眾俱
埀意顧斯,一時三月。」佛告阿難:「勅諸比丘,明
日彼王請,皆當作變化,令彼國王人民歡喜。」
各作神足往到彼國,皆次就座如法儼然,下
食畢訖澡手,為王說法。王曰:「吾本微人素無
快德,何緣獲斯?」佛告王曰:「昔彼大王飯佛
[001-0583a]
於四衢道,王心念言:『佛如國王,弟子猶臣下。』
王種斯核,今自獲果。後一人云:『佛者若牛,
弟子猶車。』彼人自種車轢之核,今在太山
地獄為火車所轢。自獲其果,然非王勇健所
能致矣,為善福隨為惡禍追,此為自作,非天
龍鬼神所不能與此。」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 「心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惡,
 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
 車轢於轍。
 心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
 即言即行,
 福樂自追,
 如影隨形。」」



佛說經偈已,王及臣民聽者無數,皆大歡喜,
逮得法眼。


昔長者須達買太子園田,共造精舍奉上
世尊,各請佛及僧供養一月,佛為二人廣陳明
法,皆得道跡。太子祇陀歡喜還東宮,歎佛
之德,作樂自娛。祇弟瑠璃,常在王邊,時王
素服與諸近臣及後宮夫人,往詣佛所稽首
禮畢,一心聽經,瑠璃在後典衛御座。時諸倿
臣阿薩陀等,姦謀啟曰:「試著大王印綬,坐御
座上,如似王不?」於是瑠璃即隨其言,被服昇
座,諸倿臣等皆共拜賀:「正似大王!」「千載遭遇
黎庶之願,豈使東宮𨶳𨵦於此?此之御座豈
可昇而復下也?」即率所從貫甲拔劍,自就
到祇洹精舍,斥徙大王不得還宮,與王官
屬戰祇洹間,殺王近臣五百餘人。王與夫人
播迸,晨夜至舍夷國,中道飢餓,王噉蘆菔
腹脹而薨。於是瑠璃遂即專制,便拔劍入東
宮斫殺兄祇。祇知無常,心不恐懼顏色不變,
含笑熙怡甘心受刃,命未絕間,聞虛空中自
[001-0583b]
然音樂聲迎其魂神。佛於祇洹即說偈言:


「 「造喜後喜,
 行善兩喜,
 彼喜惟歡,
 見福心安。
 今歡後歡,
 為善兩歡,
 厥為自祐,
 受福悅豫。」」



是時瑠璃王尋興兵眾伐舍夷國,殺害釋種
道跡之人,殘暴無道五逆兼備。佛記瑠璃不
孝不忠眾罪深重,却後七日當為地獄火所
燒殺,又太史記記與佛同。王大怖懅即乘船
入江。「吾今處水,火焉得來?」七日日中,有自
然火從水中出,燒船覆沒,王亦被燒,恐怖毒
熱忽然沈終。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 「造憂後憂,
 行惡兩憂,
 彼憂唯懼,
 見罪心懅。
 今悔後悔,
 為惡兩悔,
 厥為自殃,
 受罪熱惱。」」



佛說是已告諸比丘:「太子祇者,不貪榮位守
死懷道,上生天上安樂自然;瑠璃王者,狂愚
快意,死墮地獄受苦無數。一切世間豪貴貧
賤,皆歸無常,無長存者。是以高士殞命全行,
為精神寶。」佛說是時莫不信受。


昔耆闍崛山後有婆羅門七十餘家,宿福應
度,佛到其村現道神化,眾人見佛光相巍巍
莫不敬伏。佛坐樹下問諸梵志:「居此山中為
幾何世?有何方業以自供給?」答曰:「居此以
來三十餘世,田作畜牧以此為業。」又問:「奉脩
何行求離生死?」答曰:「事日月水火,隨時祭祠。
若有死者,大小聚會,唱生梵天以離生死。」佛
語諸婆羅門:「夫田作畜牧祭祠日月水火唱
叫生天,非是長存離生死法。極福無過二十八
天,無有道慧還墮三塗;唯有出家修清淨志,
[001-0583c]
履行寂義可得泥洹。」


於得世尊即說偈言:


「 「以真為偽,
 以偽為真,
 是為邪計,
 不得真利。
 知真為真,
 見偽為偽,
 是為正計,
 必得真利。
 世皆有死,
 三界無安,
 諸天雖樂,
 福盡亦喪。
 觀諸世間,
 無生不終,
 欲離生死,
 當行道真。」」



七十婆羅門聞佛所說,欣然意解願作沙門。
佛言:「善來比丘!」鬚髮自墮,皆成沙門。佛與
比丘共還精舍,至於中路,顧戀妻息各有退
意,時遇天雨益懷憂慘。佛知其意,便於道
邊化作數十間舍,入中避雨,而舍穿漏。佛因
舍漏而說偈言:


「 「蓋屋不密,
 天雨則漏,
 意不惟行,
 婬泆為穿。
 蓋屋善密,
 雨則不漏,
 攝意惟行,
 婬匿不生。」」



七十沙門聞說此偈,雖強自進猶懷瞢瞢,雨
止前行。地有故紙,佛告比丘取之,受教即
取。佛問比丘:「以為何紙?」諸比丘白佛:「此裹
香紙,今雖捐棄處香如故。」佛復前行,地有斷
索,佛告比丘取之,受教即取。佛復問曰:「此
何等索?」諸比丘白佛:「其索腥臭,此繫魚之索。」
佛語比丘:「夫物本淨,皆由因緣以興罪福,
近賢明則道義隆,友愚闇則殃罪臻。譬彼
紙索近香則香,繫魚則腥,漸染翫習各不自
覺。」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 「鄙夫染人,
 如近臭物,
 漸迷習非,
 不覺成惡。
 賢夫染人,
 如附香熏,
 進智習善,
 行成芳潔。」」


[001-0584a]


七十沙門重聞此偈,知家欲為穢藪,妻子為
桎梏,執信堅固。往至精舍,攝意惟行,得羅
漢道。


《法句譬喻經》放逸品第十



昔佛在世,時有五百賈客從海中出,大持七
寶還歸本國,經歷深山為惡鬼所迷不能得
出,糧食乏盡窮頓困厄遂皆餓死,所齎寶貨
散在山間。時有沙門在山中學,見其如此便
起想念:「吾勤苦學道積已七年,不能得道又
復貧窮無以自濟。此寶物無主,取之持歸用
立門戶。」於是下山拾取寶物,藏著一處訖
便出山,求呼兄弟負馳持歸。方到道半,佛
念比丘應當得度,佛便化作一比丘尼,剃頭
法服,㽵面畫眉金銀瓔珞,隨谷入山。道逢
沙門,頭面作禮問訊起居。道人呵比丘尼
曰:「為道之法應得爾不?剃頭著法衣,云何復
㽵面畫眉瓔珞身體也?」比丘尼答曰:「沙門
之法為應爾不?辭親學道山居靜志,云何復
取非其財物,貪欲忘道快心放意?不計無
常,生世如寄,罪報延長。」於是比丘尼為說偈
言:


「 「比丘謹慎戒,
 放逸多憂𠎝,
 變諍小致大,
 積惡入火焚。
 守戒福致喜,
 犯戒有懼心,
 能斷三界漏,
 此乃近涅槃。」」



是時比丘尼說此偈已,為現佛身相好光明。
沙門見之悚然毛竪,稽首佛足悔過自陳:「愚
癡迷謬違犯正教,往而不返,其將奈何?」於是
世尊即說偈言:
[001-0584b]


「 「若前放逸,
 後能自禁,
 是照世間,
 念定其宜。
 過失為惡,
 追覆以善,
 是照世間,
 念善其宜。
 少壯捨家,
 盛修佛教,
 是照世間,
 如月雲消。
 人前為惡,
 後止不犯,
 是照世間,
 如月雲消。」」



於是比丘重聞此偈結解貪止,稽首佛足還
到樹下,數息相隨止觀還淨,獲道果證成阿
羅漢。


《法句譬喻經》心意品第十一



昔佛在世,時有一道人,在河邊樹下學道,十
二年中貪想不除,走心散意但念六欲,目
色耳聲鼻香口味身更心法,身靜意遊曾無寧
息,十二年中不能得道。佛知可度,化作沙門
往至其所,樹下共宿。須臾月明,有龜從河
中出來至樹下,復有一水狗飢行求食,與龜
相逢便欲噉龜,龜縮其頭尾及其四脚藏於
甲中,不能得噉。水狗小遠,復出頭足行步如
故,不能奈何遂便得脫。於是道人問化沙門:
「此龜有護命之鎧,水狗不能得其便。」化沙
門答曰:「吾念世人不如此龜,不知無常放
恣六情,外魔得便形壞神去,生死無端輪
轉五道,苦惱百千皆意所造,宜自勉勵求滅
度安。」於是化沙門即說偈言:


「 「有身不久,
 皆當歸土,
 形壞神去,
 寄住何貪?
 心豫造處,
 往來無端,
 念多邪僻,
 自為招患。
 是意自造,
 非父母為,
 可勉向正,
 為福勿廻。
 藏六如龜,
 防意如城,
 慧與魔戰,
[001-0584c]
 勝則無患。」」



於是比丘聞說此偈,貪斷望止,即得羅漢道。
知化沙門是佛世尊,敬肅整服稽首佛足,天
龍鬼神莫不歡喜。


《法句譬喻經》華香品第十二



昔佛在舍衛國,國東南海中有臺,臺上有華
香樹,樹木清淨。有婆羅門女五百人,奉事
異道意甚精進,不知有佛。於時諸女自相謂
曰:「我等稟形生為女人,從少至老為三事所
鑑不得自由,命又短促形如幻化當復死亡。
不如共至華香臺上採取香華,精進持齋降
屈梵天當從求願,願生梵天長壽不死,又得
自在無有鑑忌,離諸罪對無復憂患。」即齎供
具往至臺上,採取華香奉事梵天,一心持齋
願屈尊神。於是世尊見此諸女雖為俗齋,其
心精進應可化度,即與大眾弟子菩薩天龍
鬼神,飛昇虛空往至臺上坐於樹下。諸女歡
喜,謂是梵天,自相慶慰得我所願矣。時一天
人語諸女言:「此非梵天,是三界尊,號名為佛,
度人無量。」於是諸女前至佛所,為佛作禮前
白佛言:「我等多垢今為女人,求離鑑撿願生
梵天。」佛言:「諸女!快得善利乃發此願。世有二
事其報明審,為善受福、為惡受殃。世間之苦、
天上之樂,有為之煩、無為之寂,誰能選擇取
其真者?善哉諸女乃有明志。」


於是世尊即說
偈言:


「 「孰能擇地,
 捨鑑取天,
 誰說法句,
 如擇善華。
 學者擇地,
 捨鑑取天,
 善說法句,
 能採德華。
 知世坏喻,
[001-0585a]
 幻法忽有,
 斷魔華敷,
 不現死生。
 見身如沫,
 幻法自然,
 斷魔華敷,
 不現死生。」」



於是諸女聞佛此偈,願學真道為比丘尼,頭
髮自墮法衣具足,思惟寂定即得羅漢道。阿
難白佛言:「今此諸女素有何德。乃令世尊就而度之,一聞說法出家得道也?」佛告阿難:「昔
迦葉佛時有大長者,財富無數,夫人婇女有
五百人。其性妬惡門不妄開,夫人婇女欲往
見佛,終不肯聽。後日國王請諸大臣,上殿
宴會,會輒竟日,時夫人婇女見長者入會,便
共至佛所稽首作禮,小坐聽經各發願言:『令
我世世莫與惡人共相遭遇,所生之處恒與
道德聖人相值,聞來世有佛名釋迦文,願與
相值出家學道奉持訓誨。』」佛語阿難:「爾時夫
人婇女五百人者,今此五百比丘尼是。本願
懇惻,今應得度,是以世尊就度之耳。」


佛說
是時莫不歡喜。
《法句譬喻經》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