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i0080 通書-- (master)


[01p001a]
  誠上第一
誠者聖人之本
 註誠者至實而無妄之謂天所賦物所受之正理也人皆有之而聖人之所以聖者無他焉以其獨能全此而已此書
 與太極圖相表裏誠卽所謂太極也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
 註此上二句引易以明之乾者純陽之卦其義爲健乃天德之別名也元始也資取也言乾道之元萬物所取以爲始
 者乃實理流出以賦於人之本如水之有源卽圖之陽動也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
 註此上二句亦易文天所賦爲命物所受爲性言乾道變化而萬物各得受其所賦之正則實理於是而各爲一物之
 主矣卽圖之陰靜也

[01p001b]
 集說朱子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此統言一箇流行本源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之流行出來各自有箇
安頓處如爲人也是這箇誠爲物也是這箇誠故曰誠斯立焉譬如水其出只是一源及其流出來千派萬別也只是這
 箇水

純粹至善者也
 註純不雜也粹無疵也此言天之所賦物之所受皆實理之本然無不善之雜也
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註此亦易文陰陽氣也形而下者也所以一陰一陽者理也形而上者也道卽理之謂也繼之者氣之方出而未有所
 成之謂也善則理之方行而未有所立之名也陽之屬也誠之源也成則物之巳成性則理之已立者也陰之屬也誠之
 立也

 集說問誠上篇舉一陰一陽之謂道三句是證上文否朱子答曰固是一陰一陽之謂道此一句通證誠之源誠斯
[01p002a]
 立焉二節繼之者善又證誠之源一節成之者性又證誠所立焉一節○陳氏淳曰孟子道性善從何而來夫子易繫曰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所以一陰一陽之理者爲道止是統說箇太極之本體繼此者爲善乃是就
 其間說造化流行生育賦予更無別物只是箇善而已此是太極之動而陽時所爲善者以實理言卽道之方行者也至
 成此者爲性是說一物受得此善底道理去各成箇性是太極之靜而陰時此性字與善字相對是卽所謂善而理之已
 定者也夫子所謂善是就人物未生之前造化原頭處說善乃重字爲實物若孟子所謂性善則是就成之者性處說是
 生以後事善乃輕字言此性之純粹至善耳其實由造化原頭處有是繼之者善然後成之者性時方能如此之善則孟
 子之所謂善實淵源於夫子所謂善而非有二本也

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
 註元始亨通利遂貞正乾之四德也通者方出而賦於物善之繼也復者各得而藏於已性之成也此於圖已爲五行
 之性矣

[01p002b]
 集說問元亨誠之通便是陽動利貞誠之復便是陰靜註却云此已是五行之性如何朱子曰五行便是陰陽但此
 處已分作四○又曰濓溪與伊川說復字差不同濓溪就歸處說如云利貞誠之復誠心復其不善之動而巳矣皆是就
歸處說復字伊川就動處說如元亨利貞濓溪就利貞上說復字伊川就元字頭說復字二說只是所指地頭不同道理
 只一般

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註易者交錯代換之名卦爻之立由是而已天地之間陰陽交錯而實理流行一賦一受於其中亦猶是也
 案繼之者善是天道之流行賦與所謂命也成之者性是人物之禀受成質所謂性也其理自易發之故曰性命之源
  誠下第二
聖誠而已矣
 註聖人之所以聖不過全此實理而已卽所謂太極者也
[01p003a]
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註五常仁義禮智信五行之性也百行孝弟忠信之屬萬物之象也實理全則五常不虧而百行修矣
靜無而動有至正而明達也
 註方靜而陰誠固未嘗無也以其未形而謂之無耳及動而陽誠非至此而後有也以其可見而謂之有耳靜無則至
 正而已動有然後明與達者可見也

五常百行非誠非也邪暗塞也
 註非誠則五常百行皆無其實所謂不誠無物者也靜而不正故邪動而不明不達故暗且塞
故誠則無事矣
 註誠則眾理自然無一不備不待思勉而從容中道矣
至易而行難
[01p003b]
 註實理自然故易人僞奪之故難
果而確無難焉
 註果者陽之決確者陰之守決之勇守之固則人僞不能奪之矣
 集說朱子曰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程子所謂克己最難也知其易故行之必果知其難則守之宜確能果能確則
 又何難之有

故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註克去已私復由天理天下之至難也然其機可一日而決其效至於天下歸仁果確之無難如此
  誠幾德第三
誠無爲
 註實理自然何爲之有卽太極也
[01p004a]
幾善惡
 註幾者動之微善惡之所由分也蓋動於人心之微則天理固當發見而人欲亦已萌乎其閒矣此陰陽之象也
 集說朱子曰誠實理也無爲猶寂然不動也實理該貫動靜而其本體則無爲也幾者動之㣲動則有爲而善惡形
 矣誠無爲則善而已動而有爲則有善有惡○又曰周子說箇幾字儘有警發人處近則公私邪正遠則廢興存亡只於
 此處看破便斡轉了此是日用事爲親切功夫精粗隱顯一時穿透堯舜所謂惟精惟一孔子所謂克己復禮便是此事

德愛曰仁宜曰義理曰禮通曰智守曰信
 註道之得於心者謂之德其別有是五者之用而因以名其體焉卽五行之性也
性焉安焉之謂聖
 註性者獨得於天安者本全於已聖者大而化之之稱此不待學問勉强而誠無不立幾無不明德無不備者也
復焉執焉之謂賢
[01p004b]
 註復者反而至之執者保而持之賢者才德過人之稱此思誠研幾以成其德而有以守之者也
發微不可見充周不可窮之謂神
 註發之微妙而不可見充之周徧而不可窮則聖人之妙用而不可知者也
 集說朱子曰神卽聖人之德妙而不可測者也非聖人之上復有所謂神人也○黃氏幹曰誠幾德此一段只把體
 用二箇字來讀他便見誠是體幾是用仁義禮智信是體愛宜理通守是用在誠爲仁則在幾爲愛在誠爲義則在幾爲
 宜性焉復焉發微不可見是體安焉執焉充周不可窮是用

  聖第四
寂然不動者誠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動而未形有無之閒者幾

 註本然而未發者實理之體善應而不測者實理之用動靜體用之閒介然有頃之際則實理發見之端而眾事吉凶
[01p005a]
 之兆也

誠精故明神應故妙幾微故幽
 註清明在躬志氣如神精而明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應而妙也理雖已萌事則未著微而幽也
誠神幾曰聖人
 註性焉安焉則精明應妙而有以洞其幽微矣
  愼動第五
動而正曰道
 註動之所以正以其合乎眾所其由之道也
用而和曰德
 註用之所以和以其得道於身而無所待於外也
[01p005b]
匪仁匪義匪禮匪智匪信悉邪也
 註所謂道者五常而已非此則其動也邪矣
邪動辱也甚焉害也
 註無得於道則其用不和矣
故君子愼動
 註動必以正則和在其中矣
  道第六
聖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
 註中卽禮正卽智圖解備矣
守之貴
[01p006a]
 註天德在我何貴如之
行之利
 註順理而行何往不利
廓之配天地
 註充其本然並立之全體而已矣
豈不易簡豈爲難知
 註道體本然故易簡人所固有故易知
不守不行不廓耳
 註言爲之則是而嘆學者自失其幾也
  師第七
[01p006b]
或問曰曷爲天下善曰師曰何謂也曰性者剛柔善惡中而已

 註此所謂性以氣禀而言也
不達曰剛善爲義爲直爲斷爲嚴毅爲幹固惡爲猛爲隘爲强
梁柔善爲慈爲順爲巽惡爲懦弱爲無斷爲邪佞
 註剛柔固陰陽之大分而其中又各有陰陽以爲善惡之分焉惡者固爲非正而善者亦未必皆得乎中也
惟中也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聖人之事也
 註此以得性之正而言也然其以和爲中與中庸不合蓋就巳發無過不及者而言之如書所謂允執厥中者也
 集說問註中引允執厥中朱子曰此只是無過不及之中書傳中所言皆如此只有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一處是以
 體言到中庸字亦非專言體便有無過不及之意

[01p007a]
故聖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惡自至其中而止矣
 註易其惡則剛柔皆善有嚴毅慈順之德而無强梁懦弱之病矣至其中則其或爲嚴毅或爲慈順也又皆中節而無
 太過不及之偏矣

故先覺覺後覺闇者求於明而師道立矣
 註師者所以攻人之惡正人之不中而已矣
師道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註此所以爲天下善也○此章所言剛柔卽易之兩儀各加善惡卽易之四象易又加倍以爲八卦而此書及圖則止
 於四象以爲水火金木而卽其中以爲土蓋道體則一而人之所見詳畧不同但於本體不差則並行而不悖矣

  幸第八
人之生不幸不聞過大不幸無恥
[01p007b]
 註不聞過人不告也無恥我不仁也
必有恥則可教聞過則可賢
 註有恥則能發憤而受教聞過則知所攺而爲賢然不可教則雖聞過而未必能攺矣以此見無恥之不幸爲尤大也
  思第九
洪範曰思曰睿睿作聖
 註睿通也
無思本也思通用也幾動於彼誠動於此無思而無不通爲聖

 註無思誠也思通神也所謂誠神幾曰聖人也
不思則不能通微不睿則不能無不通是則無不通生於通微
[01p008a]
通微生於思
 註通微睿也無不通聖也
故思者聖功之本而吉凶之機也
 註思之至可以作聖而無不通其次亦可以見幾通微而不䧟於凶咎
易曰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註睿也
又曰知幾其神乎
 註聖也
  志學第十
聖希天賢希聖士希賢
[01p008b]
 註希望也字本作晞
伊尹顏淵大賢也伊尹恥其君不爲堯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撻
于市顏淵不遷怒不二過三月不違仁
 註說見書及論語皆賢人之事也
志伊尹之所志學顏子之所學
 註此言上希賢也
過則聖及則賢不及則亦不失於令名
 註三者隨其所用之淺深以爲所至之近遠不失令名以其有爲善之實也○胡氏曰周子患人以發策決科榮身肥
 家希世取寵爲事也故曰志伊尹之所志患人以廣聞見工文詞矜智能慕空寂爲事也故曰學顏子之所學人能志此
 志而學此事則知此書之包括至大而其用無窮矣

[01p009a]
  順化第十一
天以陽生萬物以陰成萬物生仁也成義也
 註陰陽以氣言仁義以道言詳已見圖解矣
故聖人在上以仁育萬物以義正萬民
 註所謂定之以仁義
天道行而萬物順聖德修而萬民化大順大化不見其迹莫知
其然之謂神
 註天地聖人其道一也
故天下之眾本在一人道豈遠乎哉術豈多乎哉
 註天下之本在君君之道在心心之術在仁義
[01p009b]
  治第十二
十室之邑人人提耳而教且不及况天下之廣兆民之眾哉曰
純其心而已矣
 註純者不雜之謂心謂人君之心
仁義禮智四者動靜言貎視聽無違之謂純
 註仁義禮智天行之德也動靜陰陽之用而言貎視聽五行之事也德不言信事不言思者欲其不違則固以思爲主
 而必求是四者之實矣

心純則賢才輔
 註君取人以身臣道合而從也
賢才輔則天下治
[01p010a]
 註眾賢各任其職則不待人人提耳而教矣
純心要矣用賢急焉
 註心不純則不能用賢不用賢則無以宣化
  禮樂第十三
禮理也樂和也
 註禮陰也樂陽也
陰陽理而後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萬物
各得其理然後和故禮先而樂後
 註此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之意程子論敬則自然和樂亦此理也學者不知持敬而務爲和樂鮮不流於慢者
  務實第十四
[01p010b]
實勝善也名勝恥也故君子進德修業孳孳不息務實勝也德
業有未著則恐恐然畏人知遠恥也小人則僞而已故君子日
休小人日憂
 註實修而無名勝之恥故休名勝而無實修之善故憂
  愛敬第十五
有善不及
 註設問人或有善而我不能及則如之何
曰不及則學焉
 註答言當學其善而已
問曰有不善
[01p011a]
 註問人有不善則何以處之
曰不善則吿之不善且勸曰庶幾有攺乎斯爲君子
 註答言人有不善則吿之以不善而勸其攺告之者恐其不知此事之爲不善也勸之者恐其不知不善之可攺而爲
 善也

有善一不善二則學其一而勸其二
 註亦答詞也言人有善惡之雜則學其善而勸其惡
有語曰斯人有是之不善非大惡也則曰孰無過焉知其不能
攺攺則爲君子矣不攺爲惡惡者天惡之彼豈無畏耶烏知其
不能攺
 註此亦答言聞人有過雖不得見而吿勸之亦當答之以此冀其或聞而自攺也有心悖理謂之惡無心失理謂之過
[01p011b]
故君子悉有眾善無弗愛且敬焉
 註善無不學故悉有眾善惡無不勸故不棄一人於惡不棄一人於惡則無所不用其愛敬矣
  動靜第十六
動而無靜靜而無動物也
 註有形則滯於一偏
動而無動靜而無靜神也
 註神則不離於形而不囿於形矣
動而無動靜而無靜非不動不靜也
 註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物則不通神妙萬物
[01p012a]
 註結上文起下意
水陰根陽火陽根陰
 註水陰也而生於一則本乎陽也火陽也而生於二則本乎陰也所謂神妙萬物者如此
五行陰陽陰陽太極
 註此卽所謂五行一陰陽陰陽一太極者以神妙萬物之體而言也
四時運行萬物終始
 註此卽所謂五氣順布四時行焉無極二五妙合而凝者以神妙萬物之用而言也
混兮闢兮其無窮兮
 註體本則一故曰混用散而殊故曰闢一動一靜其運如循環之無窮此兼舉其體用而言也○此章發明圖意更宜
 參考

[01p012b]
  樂上第十七
古者聖王制禮法修教化三綱正九疇敘百姓大和萬物咸若
 註綱網上大繩也三綱者夫爲妻綱父爲子綱君爲臣綱也疇類也九疇見洪範若順也此所謂理而後和也
乃作樂以宣八風之氣以平天下之情
 註八音以宣八方之風見國語宣所以達其理之分平所以節其和之流
故樂聲淡而不傷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
則欲心平和則躁心釋
 註淡者理之發和者和之爲先淡後和亦主靜之意也然古聖賢之論樂曰和而已此所謂淡蓋以今樂形之而後見
 其本於莊正齊肅之意爾

優柔平中德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是謂道配天地古之
[01p013a]
極也
 註欲心平故平中躁心釋故優柔言聖人作樂功化之盛如此或云化中當作化成
後世禮法不修政刑苛紊縱欲敗度下民困苦謂古樂不足聽
也代變新聲妖淫愁怨導欲增悲不能自止故有賊君棄父輕
生敗倫不可禁者矣
 註廢禮敗度故其聲不淡而妖淫政苛民困故其聲不和而愁怨妖淫故導欲而至於輕生敗倫愁怨故增悲而至於
 賊君棄父

嗚呼樂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長怨
 註古今之異淡與不淡和與不和而已
不復古禮不變今樂而欲至治者遠矣
[01p013b]
 註復古禮然後可以變今樂
  樂中第十八
樂者本乎政也政善民安則天下之心和故聖人作樂以宣暢
其和心達於天地天地之氣感而大和焉天地和則萬物順故
神祇格鳥獸馴
 註聖人之樂旣非無因而强作而其制作之妙又能眞得其聲氣之元故其志氣天人交相感動而其效至此
  樂下第十九
樂聲淡則聽心平樂辭善則歌者慕故風移而俗易矣妖聲艷
辭之化也亦然
  聖學第二十
[01p014a]
聖可學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請聞焉曰一爲要一者無欲也
無欲則靜虛動直靜虛則明明則通動直則公公則溥明通公
溥庶矣乎
 註此章之指最爲要切然其辭義明白不煩訓解學者能深玩而力行之則有以知無極之眞兩儀四象之本皆不外
 乎此心而日用間自無別用力處矣

  公明第二十一
公於已者公於人未有不公於已而能公於人也
 註此爲不勝已私而欲任法以裁物者發
明不至則疑生明無疑也謂能疑爲明何啻千里
 註此爲不能先覺而欲以逆詐億不信爲明者發然明與疑正相南北何啻千里之不相及乎
[01p014b]
  理性命第二十二
厥彰厥微匪靈弗瑩
 註此言理也陽明陰晦非人心太極之至靈孰能明之
 集說朱子曰厥彰厥微只是說理理有大小精粗如人事中自有難曉底道理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此理甚顯然
 若陰陽性命鬼神往來則不亦微乎

剛善剛惡柔亦如之中焉止矣
 註此言性也說見第七篇卽五行之理也
二氣五行化生萬物五殊二實二本則一是萬爲一一實萬分
萬一各正小大有定
 註此言命也二氣五行天之所以賦授萬物而生之者也自其末以緣本則五行之異本二氣之實二氣之實又本一
[01p015a]
 理之極是合萬物而言之爲一太極而已也自其本而之末則一理之實而萬物分之以爲體故萬物之中各有一太極
 而小大之物莫不各有一定之分也○此章十六章意同

 集說朱子曰自下推而上去五行只是二氣二氣又只是一理自上推而下來只是一理萬物分之以爲體萬物之
 中又各具一理所以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此理處處皆渾淪如一粒粟生爲苖苖便生花花便結實還復本形一穗有百
 粒每粒箇箇完全

 案此章與易繫傳言窮理盡性至命處相發明彰者微者如易所言幽明死生人鬼也剛柔必要於中如易所謂知不
 過而仁不流也二氣五行萬物皆一者之所貫如易所謂萬物之生晝夜之道統於易而妙於神也

  顏子第二十三
顏子一簞食一瓢飮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而不攺其樂
 註說見論語
[01p015b]
夫富貴人所愛也顏子不愛不求而樂乎貧者獨何心哉
 註設問以發其端
天地間有至貴至愛可求而異乎彼者見其大而忘其小焉爾
 註至愛之間當有富貴二字所謂至富至貴可愛可求者卽周子之教程子每令尋仲尼顔子樂處所樂何事者也然
 學者當深思而實體之不可但以言語解會而已

見其大則心泰心泰則無不足無不足則富貴貧賤處之一也
處之一則能化而齊故顏子亞聖
 註齊字意複恐或有誤或曰化大而化也齊齊於聖也亞則將齊而未至之名也
  師友上第二十四
天地間至尊者道至貴者德而已矣至難得者人人而至難得
[01p016a]
者道德有於身而已矣
 註此畧承上章之意其理雖明然人心蔽於物欲鮮克知之故周子每言之詳焉
求人至難得者有於身非師友則不可得也已
 註是以君子必隆師而親友
  師友下第二十五
道義者身有之則貴且尊
 註周子於此一意而屢言之非複出也其丁甯之意切矣
人生而䝉長無師友則愚是道義由師友有之
 註此處恐更有由師友字屬下句
而得貴且尊其義不亦重乎其聚不亦樂乎
[01p016b]
 註此重此樂人亦少知之者
  過第二十六
仲由喜聞過令名無窮焉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護疾而忌醫
甯滅其身而無悟也噫
  勢第二十七
天下勢而已矣勢輕重也
 註一輕一重則勢必趨於重而輕愈輕重愈重矣
極重不可反識其重而亟反之可也
 註重未極而識之則猶可反也
反之力也識不早力不易也
[01p017a]
 註反之在於人力而力之難易又在識之早晚
力而不競天也不識不力人也
 註不識則不知用力不力則雖識無補
天乎人也何尤
 註問勢之不可反者果天之所爲乎若非天而出於人之所爲則亦無所歸罪矣
  文辭第二十八
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况虛車乎
 註文所以載道猶車所以載物故爲車者必飾其輪轅爲文者必善其辭說皆欲人之愛而用之然我飾之而人不用
 則猶爲虛飾而無益於實况不載物之車不載道之文雖美其飾亦何爲乎

文辭藝也道德實也篤其實而藝者書之美則愛愛則傳焉賢
[01p017b]
者得以學而至之是爲教故曰言之無文行之不遠
 註此猶車載物而輪轅飾也
然不賢者雖父兄臨之師保勉之不學也强之不從也
 註此猶車已飾而人不用也
不知務道德而第以文辭爲能者藝焉而已噫弊也久矣
 註此猶車不載物而徒美其飾也○或疑有德者必有言則不待藝而後其文可傳矣周子此章似猶別以文辭爲
 事而用力焉何也曰人之才德偏有長短其或意中了了而言不足以發之則亦不能傳於遠矣故孔子曰辭達而已矣
 程子亦言西銘吾得其意但無子厚筆力不能作耳正謂此也然言或可少而德不可無有德而有言者常多有德而不
 能言者常少學者先務亦勉於德而已矣

  聖藴第二十九
[01p018a]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註說見論語言聖人之教必當其可而不輕發也
子曰予欲無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註說亦見論語言聖人之道有不待言而顯者故其言如此
然則聖人之藴微顏子殆不可見發聖人之藴教萬世無窮者
顔子也聖同天不亦深乎
 註藴中所畜之名也仲尼無迹顏子微有迹故孔子之教旣不輕發又未嘗自言其道之藴而學者惟顏子爲得其全
 故因其進修之迹而後孔子之藴可見猶天不言而四時行百物生也

常人有一聞知恐人不速知其有也急人知而名也薄亦甚矣
 註聖凡異品高下懸絕有不待校而明者其言此者正以深厚之極警夫淺薄之尤耳然於聖人言深常人言薄者深
[01p018b]
 則厚淺則薄上言首下言尾互文以明之也

  精藴第三十
聖人之精畫卦以示聖人之藴因卦以發卦不畫聖人之精不
可得而見微卦聖人之藴殆不可悉得而聞
 註精者精微之意畫前之易至約之理也伏羲畫卦專以明此而已藴謂凡卦中之所有如吉凶消長之理進退存亡
 之道至廣之業也有卦則因以形矣

易何止五經之源其天地鬼神之奥乎
 註陰陽有自然之變卦畫有自然之體此易之爲書所以爲文字之祖義理之宗也然不止此葢凡管於陰陽者雖天
 地之大鬼神之幽其理莫不具於卦畫之中焉此聖人之精藴所以必於此而寄之也

  乾損益動第三十一
[01p019a]
君子乾乾不息於誠然必懲忿窒慾遷善攺過而後至乾之用
其善是損益之大莫是過聖人之旨深哉
 註此以乾卦爻辭損益大象發明思誠之方蓋乾乾不息者體也去惡進善者用也無體則用無以行無用則體無所
 措故以三卦合而言之或曰其字亦是莫字

吉凶悔吝生乎動噫吉一而已動可不愼乎
 註四者一善而三惡故人之所值福常少而禍常多不可不謹○此章論易所謂聖人之藴
 集說問此章前面懲忿窒慾遷善攺過皆是自修底事後面忽說動者何故朱子曰所謂懲忿窒慾遷善攺過皆是
 動上有這般過失須於方動之前審之

  家人暌復无妄第三十二
治天下有本身之謂也治天下有則家之謂也
[01p019b]
 註則謂物之可視以爲法者猶俗言則例則樣也
本必端端本誠心而巳矣則必善善則和親而已矣
 註心不誠則身不可正親不和則家不可齊
家難而天下易家親而天下疏也
 註親者難處疏者易裁然不先其難亦未有能其易者
家人離必起於婦人故暌次家人以二女同居而志不同行也
 註暌次家人易卦之序二女以下暌彖傳文二女謂暌卦兌下離上兌少女離中女也陰柔之性外和悅而内猜嫌故
 同居而異志

堯所以釐降二女于嬀汭舜可禪乎吾茲試矣
 註釐理也降下也嬀水名汭水北舜所居也堯理治下嫁二女於舜將以試舜而授之天下也
[01p020a]
是治天下觀於家治家觀身而巳矣身端心誠之謂也誠心復
其不善之動而巳矣
 註不善之動息於外則善心之生於内者無不實矣
不善之動妄也妄復則无妄矣无妄則誠矣
 註程子曰无妄之謂誠
 案上章言不息於誠而後言愼動由本體之澡存以察於思慮事爲也此章言復其不善之動而後言誠由思慮事爲
 之省察以復其本體也二意蓋互相發

故无妄次復而曰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深哉
 註无妄次復亦卦之序先王以下引无妄卦大象以明對時育物惟至誠者能之而贊其旨之深也○此章發明四卦
 亦皆所謂聖人之藴

[01p020b]
  富貴第三十三
君子以道充爲貴身安爲富故常泰無不足而銖視軒冕塵視
金玉其重無加焉耳
 註此理易明而屢言之欲人有以眞知道義之重而不爲外物所移也
  陋第三十四
聖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藴之爲德行行之爲事業彼以文辭
而巳者陋矣
 註意同上章欲人眞知道德之重而不溺於文辭之陋也
  擬議第三十五
至誠則動動則變變則化故曰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
[01p021a]
以成其變化
 註中庸易大傳所指不同今合而言之未詳其義或曰至誠者實理之自然擬議者所以誠之之事也
  刑第三十六
天以春生萬物止之以秋物之生也旣成矣不止則過焉故得
秋以成聖人之法天以政養萬民肅之以刑民之盛也欲動情
勝利害相攻不止則賊滅無倫焉故得刑以治
 註意與十一章略同
情僞微曖其變千狀苟非中正明達果斷者不能治也訟卦曰
利見大人以剛得中也噬嗑曰利用獄以動而明也
 註中正本也明斷用也然非明則斷無以施非斷則明無所用二者又自有先後也訟之中兼乎正噬嗑之明兼乎達
[01p021b]
 訟之剛噬嗑之動卽果斷之謂也

嗚呼天下之廣主刑者民之司命也任用可不愼乎
  公第三十七
聖人之道至公而已矣或曰何謂也曰天地至公而已矣
  孔子上第三十八
春秋正王道明大法也孔子爲後世王者而修也亂臣賊子誅
死者於前所以懼生者於後也宜乎萬世無窮王祀夫子報德
報功之無盡焉
  孔子下第三十九
道德高厚教化無窮實與天地參而四時同其惟孔子乎
[01p022a]
 註道高如天者陽也德厚如地者陰也教化無窮如四時者五行也孔子其太極乎
  䝉艮第四十
童䝉求我我正果行如筮焉筮叩神也再三則瀆矣瀆則不吿

 註此通下三節雜引䝉卦彖象而釋其義童稚也䝉暗也我謂師也筮揲蓍以決吉凶也言童䝉之人來求於我以發
 其䝉而我以正道果決彼之所行如筮者叩神以決疑而神吿之吉凶以果決其所行也叩神求師專一則明如初筮則
 告二三則惑故神不吿以吉凶師亦不當決其所行也

山下出泉靜而淸也汨則亂亂不決也
 註山下出泉大象文山靜泉清有以全其未發之善故其行可果汨再三也亂瀆也不決不告也葢汨則不靜亂則不
 淸旣不能保其未發之善則告之不足以果其所行而反滋其惑不如不吿之爲愈也

[01p022b]
 案汨則亂亂不決也此二句皆是就泉說以况人事決水者必俟其源淸而後決之若汨亂濁穢則不決也
愼哉其惟時中乎
 註時中者彖傳文教當其可之謂也初則告瀆則不告靜而清則決之汨則亂則不決皆時中也
艮其背背非見也靜則止止非爲也爲不止矣其道也深乎
 註此一節引艮卦之象而釋之艮止也背非有見之地也艮其背者止於不見之地也止於不見之地則靜靜則止而
 無爲一有爲之之心則非止之道矣○此章發明二卦皆所謂聖人之藴而主靜之意矣

 集說問䝉學者之事始之之意也艮成德之事終之之事也朱子曰周子之意當是如此然於此亦可見主靜之意
  通書後錄
 先生名張宗範之亭曰養心而爲之說曰孟子曰養心莫善
 於寡欲其爲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爲人也多欲
[01p023a]
 雖有存焉者寡矣予謂養心不止於寡而存爾蓋寡焉以至
 於無無則誠立明通誠立賢也明通聖也是聖賢非性生必
 養心而至之養心之善有大焉如此存乎其人而已
 註誠立謂實體安固明通則實用流行立如三十而立之立通則不惑知命而鄉乎耳順矣
 案通書言無欲則明通公溥而此書只言明通亦側重靜虛一邊主靜之意也
 明道先生曰昔受學於周茂叔每令尋仲尼顏子樂處所樂
 何事
 明道先生曰自再見周茂叔後吟風弄月以歸有吾與點也
 之意
 明道先生曰吾年十六七時好田獵旣見茂叔則自謂已無
[01p023b]
 此好矣茂叔曰何言之易也但此心潛隱未發一日萌動復
 如初矣後十二年復見獵者不覺有喜心乃知果未也
 明道先生曰周茂叔窗前草不除去問之云與自家意思一
 般
 伊川程先生見康節邵先生伊川指食卓而問曰此卓安在
 地上不知天地安在何處康節爲之極論其理以至六合之
 外伊川歎曰平生惟見周茂叔論至此
 註此康節之子伯温所記但云極論而不言其所謂云何今按康節之書有曰天何依曰依乎地曰地何附曰附乎天
 曰天地何所依附曰自相依附天依形地附氣其形也有涯其氣也無涯竊恐當時康節所論與伊川所聞於周先生者
 亦當如此因附見之云

[01p024a]
 太史黃公庭堅曰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中灑落如光風
 霽月
 註延平先生每誦此語以爲善形容有道者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