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c0081 道德真經全解--時雍 (master)


[001-001a]
道德眞經全解卷上
    亳社時雍逍遥解
   道可道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
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
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
之又玄衆妙之門
 道虚無自然者也由自然故得常然强然
 之則不然矣謂之道實强名之豈其所可
 哉有可也斯有不可者爲之酉天能天而
[001-001b]
 不能地地能地而不能天上下異位方圓
 異形是去本而生天地此爲可道也非常
 道也疏而爲江河結而爲山岳鳥獸之飛
 走草木之華實是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此
 爲可名也非常名也夫常道者陰陽和而
 未分混而爲一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無
 得而名焉故無名天地之始也常名者陰
 陽判而天地分乃一生夭地也有天地然
 後有萬物故有名萬物之母也唯天道乃
 謂之常無體天之道無欲而無爲用地之
[001-002a]
 道無動而常靜以天地之道合於人得沖
 和之氣而爲美美之大者難形難名將以
 治世而安人如天地之道故在上無欲則
 民純靜而化興其美之爲美不可得而盡
 矣斯道也爲純爲朴故道可道而不可道
 也而合於眞常之道常無欲以觀其妙者
 以其常靜而不動不動則形歸於中而神
 不散故眞常之道而妙見矣妙無動而常
 寂大化行於世亦如身之無弊而樂洞眞
 守一其於妙者亦無名矣至如國有君君
[001-002b]
 無所好民無所欲故純厚之風而無澆穢
 故常無欲而觀其妙若能體地之道欲歸
 初始即常有之可見者欲以觀其徼也此
 兩者天地之道天地皆生於一是謂同出
 而異名也雖同出而異名然同謂之玄而
 已玄有赤有黑乾爲赤坤爲黑同隱於内
 皇皇天皇地是也天地之道猶總氣於上
 元故玄之又玄玄之又玄者是謂大梵夭
 中之天下鎭人身泥丸絳宫中理五氣混
 合百神衆妙由之以出入故曰衆妙之門
[001-003a]
 若能清靜抱一存守玄都則造乎常道矣
   天下皆知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
斯不善已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
之相形高下之相傾音聲之相和前後之相
隨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
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不居夫
唯不居是以不去
 美也善也天地自然之道也天下皆知也
 美雖天地之道至於之爲美則斯惡已善
[001-003b]
 雖天地之道至於之爲善則斯不善已何
 哉天地生物之形而形未始不美由物有
 出生入死如神奇臭腐反衍復化之類則
 外於美而爲可惡者也天地生人之神而
 神未始不善由人有智慧外通如和大怨
 必有餘怨之類則分於善而爲不善者也
 旣出於爲美爲善斯不合無爲之道故一
 彼一此更相變更相見而皆反是焉下文
 以喻之故有無之相生者以反常道無形
 也有有無之理以相生故有難易之事以
[001-004a]
 相成長短之相形者以反地道無隅也有
 長短之度以相形故有高下之勢以相傾
 聲音之相和者以反天道希聲也有聲音
 之文以相和故有前後唱應以相隨唯聖
 人知美惡之變遷識善否之多累是以體
 天地自然之道而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
 教也唯行不言之教故萬物作而不辭若
 此則執左契而不責於人將孰爲不善邪
 是之謂天下皆知善者矣唯處無爲之事
 故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不居若此則
[001-004b]
 任物自然無容私焉將孰爲可惡耶是之
 謂天下皆知美者矣以其作而不辭故任
 其自生雖生而不有任其自爲雖爲而不
 恃不有不恃雖有功亦不自居矣生而不
 有地道也爲而不恃天道也功成不居常
 道也體此三者故在己無居物莫能遷何
 去之有故曰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不尚賢章第三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
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虚其
[001-005a]
心實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知者不敢爲也爲無爲則無不治矣
 賢者有智尚之則民爭貨者有欲貴之則
 盜賊多有賢者名也貨者利也人之可欲
 莫大於名利旣不尚不貴是謂不見可欲
 不見可欲則神乃守形心何得而亂焉是
 以聖人不尚賢體夭之無知不貴貨法地
 之無欲體天而虚其心法地而實其腹心
 之虚也志自弱矣腹之實也骨自强矣若
 是則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大賢者雖有知
[001-005b]
 而聖人鎭之不敢以有爲也是謂爲無爲
 則無不治矣
   道沖章第四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
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
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在天也以無爲用故曰道沖沖者虚而
 容物也然大盈若沖以能容物故其不盈
 而或之矣道在地也以靜爲體故曰淵兮
 淵者深而莫測也然萬物恃之而不知所
[001-006a]
 由生故似乎宗矣若能體天之道沖虚恬
 淡銳則挫之體地之道淵深止靜紛則解
 之挫其銳也其上和光而不耀此之謂道
 在天歟解其紛也其下同塵而不濁此之
 謂道在地歟道在天地沖虚淵深湛兮固
 有存焉雖謂之存然在夭也而或存矣在
 地也而似存矣故曰似或存也自元始祖
 劫而來故不知誰氏之子化生諸天是謂
 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章第五
[001-006b]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
爲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
 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夫仁人心也不仁則常無心也唯常無心
 故雖有愛利之實而無愛利之累此天地
 聖人所以芻狗萬物與百姓也夫束芻爲
 狗以待祭祀之用適則用之故有愛利之
 實過則棄之故無愛利之累夭地之間若
 谷亦以其無心而中虚也故其猶橐籥乎
 橐籥虚而能受受而能應出於無心所以
[001-007a]
 不屈動而愈出也若夫不待感而作出於
 有心者則多言而未免夫累所以數窮若
 能體夭地之無心守沖虚恬淡之道自致
 其神則縁感而後應何窮之有哉
   谷神不死章第六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世之人徒知山澤之谷而不知所謂夭下
 谷者天地是也夭地無心而中虚有谷之
 象天地能生生能化化謂之至神唯神也
[001-007b]
 感而遂通亦猶谷之以虚而應也故謂之
 谷神然生物者不自生化物者不自化所
 以長生故曰谷神不死夭雖生生所以能
 生物者玄也地能化化所以能化物者牝
 也故曰是謂玄牝玄牝者陰陽是歟方陰
 陽和而未分則孰爲天地唯陰陽判而生
 天地則天地由此以出入者也故曰玄牝
 之門是謂天地根天地根則未有天地自
 古以固存者是已故曰綿綿若存若是者
 感而後應不爲物先何勤之有故曰用之
[001-008a]
 不勤夫道之在天地如此人者貌肖夭地
 亦有泥丸以應之泥丸者乃在我之谷神
 也名曰崑崙之山内有方寸丹田通於七
 竅號曰天谷中有神人居焉丹内圓以應
 天田外方以應地亦玄牝之義然三十五
 分總氣上元是謂天根也若能體道在我
 則長生不死與天地參
   天長地乆章第七
天長地乆天地所以能長且乆者以其不自
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
[001-008b]
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道生萬物而不自生天地肖道故能長生
 長生則長乆矣天地不自生所以無私聖
 人體天地故能成其私成其私則身先而
 存矣後其身者不與物爭也外其身者以
 存其神也此所謂體天地之無私夫天之
 至私用之至公此其效歟
   上善若水章第八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
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
[001-009a]
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
 水之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鬱閉不流亦
 不能清天德之象故上善若水也水善利
 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下
 文以喻之善下而安靜故曰居善地益深
 而莫測故曰心善淵此二者幾地道歟澤
 及而不偏故曰與善仁行險而不失故曰
 言善信此二者幾天道歟内明而外平故
 曰政善治性潤而材因故曰事善能此二
 者幾常道歟雖善利萬物幾於天地之道
[001-009b]
 如此然皆作用而適可者也故曰動善時
 動善時者何爭之有此其所以無尤
   持而盈之章第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
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
名遂身退天之道
 盈不可乆莫若不欲盈何必持之進銳退
 速莫若挫其銳何必揣之金玉滿堂莫之
 能守者爲已盈矣富貴而驕自遺其咎者
 爲已銳矣此乃失慈儉之道故有盈銳之
[001-010a]
 過也盈者功成也銳者名遂也旣功成名
 遂則有身退之理是乃陰陽進退盈虧之
 運也若能守慈儉之道則去功與名還與
 衆人何盈銳之有哉
   載營魄章第十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
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爲乎
天門開闔能爲雌乎眀白四達能無知乎生
之畜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
玄德
[001-010b]
 身者神之車也魄於之而載者也魂云而
 動負魄以出入則神經緯於外而致意於
 有爲所以三魂忽忽魄靡傾惟聖人藏神
 於内則載而營之魄不隨魂而外馳矣如
 此然後可以爲衛生之經故曰載營魄夫
 衛生之經無他亦不離於精也氣也神也
 三者之間而已能抱一者精不摇能兒子
 者氣不暴能滌除思慮者神乃守是謂體
 夭地道者矣非特此也能體天道斯能無
 爲愛民治國欲其無爲者也能於愛民治
[001-011a]
 國而無爲則滌除玄覽我無爲而民自化
 矣能體地道斯能爲雌天門開闔欲其爲
 雌者也能於天門開闔而爲雌則專氣致
 柔晝夜不寐乃成眞矣能體常道斯能無
 知明白四達欲其無知者也能於明白四
 達而無知則收視反聽抱一爲天下式矣
 若是者精全而不虧氣和而不暴神清而
 不疵則道德一合渾渾沌沌大同乎溟涬
 矣生之者道也畜之者德也天地之大德
 曰生是德者統天地而言之亦不離於道
[001-011b]
 也天玄也地田也故畜從之地道生而不
 自生故生而不有天道爲無爲故爲而不
 恃常道成器長故長而不宰此三者應於
 泥丸上首之中蓋天德之謂也在天爲玄
 則玄德者天德而已矣夭德以無爲用載
 營魄者亦當其無有車之用德非天德歟
    三十輻章第十一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爲
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户牖以爲室當其無
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
[001-012a]
 所乗者車運動而已所宜者器適用而已
 所居者室靜止而已行者動也止者靜也
 適用者動靜之間也聖人以此諭道矣觀
 此三者皆外有内無之象有則實無則虚
 無則以有爲利有則以無爲用反觀諸已
 每解於此有者形也無者神也神生形故
 形以神爲用形成神故神以形爲利形不
 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
 合同更相生更相成則道乃存矣奈何神
 常愛人人不愛神遂至於早已故善者夷
[001-012b]
 心存神以虚其中
   五色章第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
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
妨是以聖人爲腹不爲目故去彼取此
 視之不見名曰夷者常道也世之人不能
 收視於内景致五色亂目於外失太初之
 道故盲矣聽之不聞名曰希者天道也世
 之人不能反聽於眞寂致五音亂耳於外
 失太始之道故聾矣搏之不得名曰微者
[001-013a]
 地道也世之人不能食氣於太和致五味
 噣口於物失太素之道故爽矣此三者内
 失寸田之守而遊蕩其心故曰馳騁田獵
 令人心發狂旣外着於物志乎期費而有
 累於行持者也故曰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無知而畜德於内慮見可欲而
 失性於外故爲腹實而已不爲目也三者
 皆生之害而獨言目者何九竅三要其機
 在目故去彼外視之華而取此内德之實
 矣
[001-013b]
   寵辱章第十三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寵爲下得
之右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
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及吾無
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爲天下若可寄天下
愛以身爲天下若可託天下
 寵辱者有爲於事物也旣有爲於事物而
 神不能内守故若驚貴者德也人人有貴
 於己者或反自累其德則爲其有身故大
 患若身也寵者受制於人爲人下之道有
[001-014a]
 寵則辱隨之矣故得之有心操之則慄失
 之有心捨之則悲得之在物不能内守此
 其所以若驚吾者命物之我上德上之稱
 也吾所以有大患者縁有身而累於德矣
 有身者徇夭下也苟徇天下則以形累心
 以心累德失其所以命物者故患莫大焉
 如其無以天下爲則以虚爲身而不以有
 身爲累所謂無身之身者也且有何患世
 俗之人迷惑有無不知無身之理故喻下
 文且貴以身爲夭下是貴所寄於身故悟
[001-014b]
 道者若可寄天下何患之有又愛以身爲
 天下是寵所託於身故得道者若可託天
 下何辱之有知去來之非我不以身自累
 忘萬物於心目不以寵自矜故君子不得
 已而臨蒞天下若寄託而已是謂無以天
 下爲者矣
   視之不見章第十四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
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爲一其
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
[001-015a]
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
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
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常道者太初之始故夷而不可見也夭道
 者太始之始故希而不可聞也地道者太
 素之始故微而不可搏也此三者氣形質
 之始不可致詰故混而爲一一者陰陽和
 而未分上無積陽故其上不皦下無重陰
 故其下不昧陰陽交合無得而名焉故繩
 繩兮不可名雖曰陰陽而陰陽不可判也
[001-015b]
 故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者地道未
 分也無物之象者天道未分也天地之道
 未分則陰陽即而不離故是謂恍惚若然
 者迎之不見其首孰知其所從來隨之不
 見其後孰知其所與往於此欲行持之則
 唯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者矣古者天地
 也今之有者形也若能執天地之道以御
 形形將自正矣古始者一也天地之源也
 故曰道紀
   古之善爲士章第十五
[001-016a]
古之善爲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惟不
可識故强爲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
四鄰儼若客涣若冰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
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
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
盈故能弊不新成
 古之善爲士者通常道之妙通天道之玄
 通地道之微故曰微妙玄通内雖通微妙
 玄而外實深不可識若以外望言之故强
 爲之容而已愼而順動豫若冬渉川默而
[001-016b]
 靜止猶若畏四鄰動靜之間不爲物主儼
 其容而若客此三者外望也然外若豫而
 内若谷曠極無心也外若畏而内若樸敦
 厚無欲也外若客而内若涣冰釋而無繫
 也以其内若涣若樸若谷與道合眞是謂
 微妙玄通以其外若豫若畏若客而不自
 見是謂深不可識雖若此然亦渾於流俗
 故渾兮其若濁也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
 能安以動之徐生者唯通玄究微者也濁
 者地之體靜者地之道若能法地之道則
[001-017a]
 徐徐而清矣以地自然法天也安者天之
 體動者天之道若能法天之道則徐徐而
 生矣以天自然法道也欲保此道唯善爲
 士者故不欲盈夫唯不盈則能固弊守原
 不爲新成而忘本矣
   致虛極章第十六
致虚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
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
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
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乆殁身不殆
[001-017b]
 虚靜者萬物之本也體天之用致乎虚之
 極法地之體守乎靜之篤萬物並作聖人
 觀其復明物理以化人也且草木地類也
 其根在下而枝在上得地之道而止人乃
 天類也其根在上而枝在下得天之道而
 動夫物芸芸各歸其根萬物畜而不比之
 謂本根可以觀於天矣故聖人言華要歸
 其實莖葉如本根爲道歸祖首黄闕兩眉
 間此之謂也歸根曰靜者唯靜則法地之
 體可以反性矣靜曰復命者靜則徐清唯
[001-018a]
 清則體天之用可以復命矣太一司命蔕
 在泥丸故太一者總天地之道者也夫是
 之謂常天地之道旣總而爲一則漸入眞
 常之道故復命曰常也知而守常神由斯
 生明由斯出皆原於一故知常曰明也明
 者陰陽合而爲一不知常者捨天地之道
 而有妄心隨物轉徙觸塗自患永失眞道
 故作凶也夫知常容者知天地之道也天
 地之間無所不容何私之有故曰容乃公
 王者體天地之無私所以成其私故曰公
[001-018b]
 乃王王惟體天地之道而其一上比故曰
 王乃天天一而大者也故曰天乃道道先
 天地歷萬世而無有紀極者也故曰道乃
 乆乆者道之常知常者故殁身不殆矣
    太上章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侮
之信不足焉猶不信焉猶兮其貴言功成事
遂百姓皆謂德自然
 大道無形陰陽混而爲一一生天地天地
 生萬物自無形而生有形也當太上之世
[001-019a]
 君天下者無爲也天德而已矣下民知有
 上而帝力何有於我哉故曰太上下知有
 之此乃反大道無形也中古聖人澤加於
 民民自親而譽之故曰其次親之譽之此
 乃反天道無親也後世帝王則勑法以齊
 之而民自畏故曰其次畏之此乃反地道
 無欲也延及數世法出姦生令下詐起故
 曰其次侮之此乃反王道之正也以法令
 取信於人信不足有不信也是以太上之
 始行不言之教故曰猶其貴言功成事遂
[001-019b]
 百姓皆謂我自然則無親譽畏侮不信矣
   大道廢章第十八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僞六親不和有
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大道廢有仁義者何仁可爲也義可虧也
 以其反常道無爲故大道廢也智慧出有
 大僞者何智有知也惠有察也以其反天
 道無知故有大僞也六親不和有孝慈者
 何孝者各親其親慈者各子其子以其反
 地道無欲故六親不和也國家昏亂有忠
[001-020a]
 臣者何見危致命諫不避死以其反王道
 之正顯忠臣之節也夫大道溟涬無廢無
 興古今不異人自廢之亦天地陰陽之數
 也然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乆矣有聖人者
 以道蒞天下會於仁而不恃薄於義而不
 積民歸淳樸而智慧者消人無機巧而詐
 僞者息風化淳而孝慈復泯一人正而忠
 臣自順此之謂至治
   絶聖棄智章第十九
絶聖棄智民利百倍絶仁棄義民復孝慈絶
[001-020b]
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爲文不足故令
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道降德衰以悦聖耶是相於藝悦智耶是
 相於疵悦仁耶是亂於德悦義耶是悖於
 理天下將不安其性命之情也以此是以
 聖人不以多能爲聖不以治人爲智而體
 天道無知其於民利也百倍不以愛物爲
 仁不以立我爲義故絶仁棄義而體大道
 無爲其於孝慈也復泯不以奇物爲巧不
 以貨財爲利故絶巧棄利而體地道無欲
[001-021a]
 其於盜賊也無有若是則民自反其性而
 復其初矣聖智也仁義也巧利也此三者
 以文滅質失其素樸之眞是使民有不足
 教民爲悖逆驅民爲盜賊以爲文不足也
 故令有所屬見素者體天地之道也夫明
 白者入素入素則自然少私矣抱樸者體
 常道也故無爲者復樸復樸則自然寡欲
   絶學無憂章第二十
絶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
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001-021b]
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怕兮其
未兆若嬰兒之未孩乗乗兮若無所歸衆人
皆有餘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純純兮
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
兮其若海飂兮似無所止衆人皆有以我獨
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
 文滅質博溺心然後民始惑亂無以反其
 情性而復其初故聖智之疵仁義之亂巧
 利之盜此三者以爲文不足是以聖人絶
 有爲之學處無爲之事何憂之有唯之與
[001-022a]
 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在學者
 自爲分别其於失性傷生均矣人之所畏
 者喪生也學以多方喪生不可不畏所以
 絶學也以多方之故故荒兮不得其中矣
 夫學之初也以時習之熙熙而悦故如享
 太牢之味而失其恬淡如春登臺之觀而
 失其寂寞我獨怕兮懷天地之始如嬰兒
 之未孩也乗乗兮其動也似無所歸矣學
 之中也聞見務多日有所益故皆有餘我
 則爲道日損獨若遺也動靜之間天機不
[001-022b]
 張而默與道契純純兮不爲賢人之用心
 矣學之極也文過而質滅昭昭如日月之
 揭博勝而心溺察察有淵魚之見我則獨
 守本根若昏而無外視之昭也悶悶而無
 外通之察也忽兮若海寂兮其靜也似無
 所止矣由初以至極因於積習故皆有以
 我獨頑且鄙而無以爲也然則我何異於
 人哉貴求食於母而已天地乃萬物之母
 也人皆食穀與五味獨食太和陰陽之氣
 故能不死此其所以異
[001-023a]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爲物惟恍惟惚惚
兮恍兮中有象焉恍兮惚兮中有物焉窈兮
㝠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眞其中有信自古及
今其名不去以閲衆甫吾何以知衆甫之然
哉以此
 孔者自子至乙三陽在焉杳㝠之間乾道
 已具眞精應物之時也德者道之在我也
 容者貌肖天地也若得此時眞精而之我
 天地則道自歸之矣故曰孔德之容唯道
[001-023b]
 是從也道之爲物惟恍惟惚者以陰陽言
 之也德之爲物爲形爲質故道之爲物爲
 陰爲陽恍兮者道在夭而爲陽也陽中有
 陰故曰恍兮惚應物爲神神者無中之有
 謂其在夭者故曰其中有物也惚兮者道
 在地而爲陰也陰中有陽故曰惚兮恍應
 物爲氣氣者有中之無謂其在地者故曰
 其中有象也杳兮㝠兮其中有精者天地
 之間陰與陽并展轉變化遂爲物精吾思
 是道本出杳㝠也其精甚眞者應於上元
[001-024a]
 也其中有信者應時不忒也道亘古今而
 常存故自古及今其名不去天地乃萬物
 之甫也在我而貌肖天地是謂以閲衆甫
 必言甫者爲天地有父之用也夫何以知
 衆甫之然哉精以集神神以化氣氣以化
 物物化之間由環之無窮衆甫之變日逝
 而不停故萬物非欲生不得不生萬物非
 欲死不得不死聖人所以貴精者神可以
 不死可以不生
   曲則全章第二十二
[001-024b]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
惑是以聖人抱一爲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
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
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
者豈虚言哉誠全而歸之
 常道應物而不爭故曰曲則全地道大直
 而若屈故曰枉則直天道沖虚而若谷故
 曰窪則盈王道守樸而無爲故曰弊則新
 此四者域中之四大也雖分四大實本一
 道道一而已矣天得之以清地得之以寧
[001-025a]
 侯王得之以爲天下貞故曰少則得若降
 本流末而從事於有爲則爲有所縈億載
 無畢故曰多則惑是以聖人知至道不煩
 殊途一會故抱一爲天下式於是體四者
 之道以應世而無任己之累焉不自見者
 體曲則全之道故明矣不自是者體枉則
 直之道故彰矣不自伐者體窪則盈之道
 故有功矣不自矜者體弊則新之道故長
 矣然其應物則皆以常道爲本常道不與
 萬物交爭焉故天地莫能與之爭古之所
[001-025b]
 謂曲則全者豈虚言哉誠全而歸之
   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曰孰爲
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乆而況於人乎故從
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
於失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
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信不足有不信
 天何言哉聽之不聞而已希言者天道也
 故常自然飄風驟雨天地不常之氣也天
 地不常尚不能乆人若不常其德安可從
[001-026a]
 事於道故從事於道者體大道空虚而無
 爲存而生之亦同乎道矣體上德清靜而
 無慾守而畜之亦同乎德矣如飄風驟雨
 之類非常則正復亡癡盲而持自咎亦同
 乎失矣同於道者飛昇南宫是道亦得之
 同於德者延壽長年是德亦得之同於失
 者鬼道相連是失亦得之三者取信於人
 皆必至之符也若信不足乃有不信矣
   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
[001-026b]
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
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跂者自爲立故不常立若能體地道寂兮
 無欲故獨立而不改也跨者自爲行故不
 常行若能體天道寥兮無心故周行不殆
 也至於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皆自爲之過
 亦比於跂跨之類是以反前篇之所謂也
 若是者其在道也出乎分之所欲而爲餘
 食侈於德之所行而爲贅行是皆好盈者
 也物或惡盈故有道者不處於此
[001-027a]
   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爲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
之曰道强爲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
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
王處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曰混淪有物混成則
 混淪而未相離者是已形變之始而爲一
 一生天地故曰先天地生言道也寂兮獨
 立本於眞常豈有改哉言地也寥兮周化
[001-027b]
 化於妙用豈有殆哉言天也有天地然後
 萬物生焉故曰可以爲夭下母天下言萬
 物也以形變之始故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以上無復祖故强名曰大道判渾淪天地
 始分天得乎道運而無積故大曰逝輕清
 爲夭重濁爲地天運無積地大無隅故逝
 曰遠夭地含精萬物化生降本流末離道
 滋甚故遠曰反唯聖人獨立於萬物之上
 化萬物而物之所不能累與道同體與天
 地同功天地者古之所大者也王天下者
[001-028a]
 奚爲哉天德而已矣故道大天大地大而
 王亦大也域中有四大而王處其一焉者
 道也天地也皆得一以爲大唯王乃有道
 者王其一上比天地之合也處其一焉故
 亦大矣自渾淪之始虚無生自然自然生
 道道生一一生天地天地生萬物若能反
 此法之欲歸初始復契自然矣故曰人法
 地地法夭天法道道法自然
   重爲輕根章第二十六
重爲輕根靜爲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
[001-028b]
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如何萬乗之主而
以身輕天下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重能御輕故重爲輕根靜能制躁故靜爲
 躁君此兩者道之根元也君子知道之根
 元有在於此故終日行不離輜重車也以
 虚爲體以無爲用守靜於内自任其重故
 外以制御輪輻之輕躁者君子行此故雖
 有榮觀輕躁之趣然燕處重靜超然不著
 未嘗係於其心也重靜若是如何萬乗之
 主而以身輕天下乎輕則失重身不燕處
[001-029a]
 躁則失靜神不超然臣道尤先於自重君
 道尤貴於守靜君臣之道輕躁亦然
   善行章第二十七
善行無轍迹善言無瑕謫善計不用籌筭善
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
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
人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
是謂要妙
 周流六虚而無轍迹者莫善乎大道也不
[001-029b]
 言善應而無瑕謫不爭善勝而無籌筭者
 莫善乎天道也畜閉太和之眞精而無關
 楗結合玄元之妙用而無繩約者莫善乎
 地道也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亦無
 轍迹行不言之教亦無瑕謫抱一爲天下
 式亦無籌筭藏神於内亦無關楗而不可
 開復守夭下之母亦無繩約而不可解體
 此之道故常善救人而人各安其俗無一
 人不被其化者常善救物而物各遂其性
 無一物不蒙其養者是謂善體道者也故
[001-030a]
 曰襲明唯聖人善於此故爲不善人之師
 世之人不善於此而得被其化故爲善人
 之資得被其化者皆謂我自然乃不貴其
 師善於此者而在己無居乃不愛其資夫
 聖人行此非以明民將以愚之也若智者
 道之華則反此矣故曰大迷唯彼是兩忘
 無所貴愛是謂要妙
   知其雄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爲天下谿爲天下谿常德不
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爲天下式爲
[001-030b]
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
辱爲天下谷爲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樸散則爲器聖人用之則爲官長故大制不

 陽爲雄陰爲雌若知雄於至陽之上而守
 雌於至陰之原則畜納有常以歸於地道
 故爲天下谿山澗小谿也地乃天下谿也
 雖施於物而自無所施是謂常德不離若
 能守地之道貴養厚敦則復歸於嬰兒矣
 晝爲白夜爲黑若知白於晝之日而守黑
[001-031a]
 於夜之時則晝夜存之以合於大道故爲
 天下式王化一國之式也道乃天下式也
 眞精之至而信在其中是謂常德不忒若
 能守一之道調適上遂則復歸於無極矣
 敷生爲榮刻制爲辱若知榮於敷生之初
 而守辱於刻制之後則歸根復命以反於
 大道故爲天下谷山澤小谷也天乃天下
 谷也在已無居而虚應不竭是謂常德乃
 足若能守天之道恬淡無爲則復歸於樸
 矣樸者道之全體一生天地則樸散而爲
[001-031b]
 器其輕清者爲神器其濁重者爲利器神
 器者上德也上德無爲而無以爲故天下
 神器不可爲也利器者下德也下德爲之
 而有以爲故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也聖
 人用樸則爲官長雖天地裁制萬物之大
 者亦不能割無爲之樸也
   將欲章第二十九
將欲取天下而爲之者吾見其不得已天下
神器不可爲也爲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
行或隨或呴或吹或强或羸或載或隳是以
[001-032a]
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天地所以能長且乆者以其常無欲而無
 爲也故將欲取天下而爲之者吾見其不
 得已所以不得已者謂天下神器不可爲
 也然器之神者㝠㝠混混不可進智力於
 其間故爲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天下之
 物陽方行也則陰氣隨之陽極呴也則陰
 氣吹之陰旣强也則物將羸之陰極載也
 則物將隨之故成敗得失未之或知也此
 乃將欲取天下而爲之者制於陰陽之數
[001-032b]
 猶未免夫累是以聖人體天之道遊於逍
 遥之墟故曰去甚體地之道食於苟簡之
 田故曰去奢體夫大道處於不貸之圃故
 曰去泰此則非託於天下亦非託於鬼神
 亦非託於萬物故無敗無失矣
   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還師
之所處荆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故善
者果而已矣不敢以取强焉果而勿矜果而
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壯
[001-033a]
則老是謂非道非道早已
 兵凶器戰危事爭逆德故以道佐人主者
 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還所謂反乎爾者
 也師之所處下奪民力故荆棘生焉大軍
 之後上違天和故必有凶年故善者果而
 已矣不敢恃兵强而取勝於天下也諭以
 下文體大道者果而勿矜故德長體天道
 者果而勿伐故有功體地道者果而勿驕
 故無咎此三者縁果而不得已不敢恃矜
 驕自伐是果而勿强者也用强壯者則反
[001-033b]
 乎道故曰早已
   夫佳兵章第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
處是以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
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爲
上故不美也若美必樂之樂之者是樂殺人
也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
凶事尚右是以偏將軍處左上將軍處右言
居上勢則以喪禮處之殺人衆多以哀泣
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001-034a]
 兵者賊民之大害天下之凶器況其佳之
 乎是謂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惡之者唯
 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者處無爲也
 左者爲陽而主生吉事也用兵貴右者當
 有爲也右者爲陰而主殺凶事也疊言不
 祥之器者深戒用兵也故非君子之器不
 得已而用之無心於勝物恬淡爲上雖勝
 而不美也且美而樂殺人者是謂佳兵也
 夫佳兵者天之所惡安可得志於天下故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是以偏將軍處左上
[001-034b]
 將軍處右所謂用兵則貴右言居上勢則
 以喪禮處之所謂凶事尚右也殺人衆多
 以悲哀泣之故戰勝以喪禮處之
   道常无名章第三十二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
萬物將自賔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
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旣有夫亦將知止知
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

 常然之道乃夭地之始也豈得而名焉故
[001-035a]
 曰無名無名者道混而爲一也天地全體
 於此未分是謂樸天地空中一細物故曰
 樸雖小然聖人用之則爲官長而天下莫
 敢臣而卑之矣夫心者君主之官五臟之
 侯王也若能守一之道則身虚而萬物至
 何所不賔心無爲而和氣歸甘露乃降人
 莫之令而自均矣始者道之一也有名者
 萬物之母天地是也唯一可以制天地故
 曰始制有名然在我者當觀天之道而名
 亦旣有夫亦將知止而已知止者止於一
[001-035b]
 也故爲夭下正所以不殆天下一性也道
 之在天下以性而合猶江海善下非欲川
 谷之水而川谷之水自歸之人能知止而
 空虚無爲非欲於道道自歸之矣
   知人者智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乆死而
不亡者壽
 有爲而外視之謂智無爲而内視之謂明
 故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勇於敢爲而以
[001-036a]
 剛制物者之謂力勇於不敢爲而以柔克
 己者之謂强故曰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强
 唯至人務自知而不務知人務自勝而不
 務勝人其自知也體天地之道外欲不能
 動乎心則自安其分所謂知足者富是已
 其自勝也體夫大道外物不能勝乎志則
 自强不息所謂强行者有志是已外欲不
 能動乎心者藏身於身而不出也故繼以
 不失其所者乆外物不能勝乎志者心死
 於物而神存也故繼以死而不忘者壽非
[001-036b]
 體天地道者孰能與於此哉
   大道汎兮章第三十四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
功成不居衣被萬物而不爲主故常無欲可
名於小矣萬物歸之而不知主可名於大矣
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
 陽可左而不可右故能生而不能成陰可
 右而不可左故能成而不能生唯大道汎
 兮能陰能陽能生能成是以或左或右無
 乎不可也得此道以在天故萬物恃之以
[001-037a]
 生而不辭得此道以在地故功成不名有
 生之者天也成之者地也天地之道覆養
 萬物而不爲主故常無欲然夭地肖道其
 細也夫故可名於小矣惟大道汎兮萬物
 歸之而不爲主故可名於大矣大者道之
 强名也是以聖人虚靜無欲體於天地故
 終不爲大而常然之道不期而自歸之故
 能成其大也
   執大象章第三十五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
[001-037b]
客止道之出言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
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旣
 大象無形者道也執大象夭下往者以道
 蒞天下也有道則民之攸塈故往而不害
 安平泰蓋法夭道虚而容故安而不擾法
 地道載而寧故平而不陂法大道和而通
 故泰而不塞若是者物物不干何害之有
 世之人悦於聲而不知天道所謂聲聲者
 美於味而不知地道所謂味味者故著於
 嗜欲而乆處之不知有道者以此爲蘧廬
[001-038a]
 爾樂以聲言也聲之所聲者彰矣而聲聲
 者未嘗發餌以味言也味之所味者嘗矣
 而味味者未嘗呈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則所謂聲聲味味者也以道蒞天下者得
 大道泰而妙故視之不足見得天道安而
 玄故聽之不足聞得地道平而廣故用之
 不可旣直將還一世於澹泊豈使民以嗜
 慾累其心哉
   將欲歙之章第三十六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强之將
[001-038b]
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
微明柔之勝剛弱之勝强魚不可脱於淵國
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利器示人欲心亂矣唯有道者體天道之
 虚於吾於心本無所張也何必歙之將欲
 歙之者必固張之而已體大道之夷於吾
 欲心本無所强也何必弱之將欲弱之者
 必固强之而已體王道之正於吾欲心本
 無所興也何必廢之將欲廢之者必固興
 之而已體地道之靜於吾欲心本無所與
[001-039a]
 也何必奪之將欲奪之者必固與之而已
 此四者皆欲於利器利器者地道故是謂
 微明何則柔弱處上神器也剛强居下利
 器也聖人處於柔弱不以利器動乎心故
 以柔勝剛以弱勝强胡不知魚在水中水
 在魚中人在道中道在人中魚脱於淵喪
 乎軀矣利器示人喪乎道矣
   道常無爲章第三十七
道常無爲而無不爲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
化化而欲作吾將鎭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
[001-039b]
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常然之道無爲也天地之道無爲而無不
 爲也然天地法道爲岀於無爲故曰道常
 無爲而無不爲侯王法天地若能守道以
 御世則萬物化之若性之自爲而不知爲
 之者故曰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夫化
 而欲作者將有爲而起之也聖人於是鎭
 之以無名之樸使復於無爲無名之樸者
 天地之道也萬物隨化孰敢有所欲哉故
 亦將不欲其不欲者以靜而已靜而無爲
[001-040a]
 則天下將自正



道德眞經全解卷上







[001-04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