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c0064 宋徽宗道德真經解義--章安 (master)


[010-001a]
宋徽宗道德眞經解義卷之十良十
    登仕郎臣章安撰義
 德經
   吾言甚易知章第七十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御注曰道炳而易見也故載之言則甚易
 知要而易守也故見之事則甚易行孟子
 曰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故道無難而天
 下無不能有難不能者不知反求諸己耳
 臣義曰聖人之言明道析理而已故其爲
[010-001b]
 教皆本乎性命之固然而祛其蔽也反己
 則得之非難知難行也惟捨近圖遠徇末
 失本求諸在外溺於多言汨於多事而莫
 得其宗故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御注曰言不勝窮也而理爲之本事不勝
 應也而道爲之主順理而索循道而行天
 下無難矣
 臣義曰言宗於理得理則忘言而理爲之
 本事君於道得道則無事而事爲之末
[010-002a]
夫惟無知是以不吾知也
 御注曰小夫之知不離乎竿牘雖曰有知
 而實無知也夫豈足以知道
 臣義曰言之宗事之君且不知人豈吾知
 也知吾則知道
知我者稀則我貴矣
 御注曰有高世之行者見非於衆有獨智
 之慮者見驚於民故有以少爲貴者
 臣義曰我道大故知者稀知者稀則我貴
 矣貴於道故莫之爵而常自貴
[010-002b]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御注曰聖人藏於天下而不自衒鬻
 臣義曰有道則不矜於外而退藏於密
   知不知章第七十一
知不知尚矣
 御注曰至道之精窈窈㝠㝠至道之極昏
 昏默默知之外矣不知内矣知之淺矣不
 知深矣知曰不知是謂眞知道之至也故
 曰尚矣
 臣義曰介然有知道之失也復乎無知其
[010-003a]
 知尚矣
不知知病矣
 御注曰不知至道之精而知事物之粗不
 知至道之極而知事物之末方且爲緒使
 方且爲物絯而日趨於憂患之塗故病
 臣義曰不知道而自以爲知所知者事物
 之在外者爾以其妄見而爲眞知其病大
 矣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御注曰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
[010-003b]
 大惑也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
 靈
 臣義曰病而不知其病其病不可治惟知
 其病故不病
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御注曰聖人素逝而耻通於事立本而知
 通於神有眞知也而常若不知是以不病
 臣義曰聖人之不病眞知也以知爲病常
 若不知故不病
   民不畏威章第七十二
[010-004a]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矣
 御注曰小人以小惡爲無傷而弗去也故
 惡積而不可揜易曰荷校滅耳凶
 臣義曰民以不畏故卒陷於禍患
無狹其所居
 御注曰居者性之宅人之性至大不可
 圍而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狹其所居故
 也擴而充之則充滿天地包裹六極無自
 而不可孟子曰居天下之廣居
 臣義曰性宅爲天下之廣居日與物僞接
[010-004b]
 構柴塞而敝於一曲居之所以狹也
無厭其所生
 御注曰生者氣之聚人之生通乎物之所
 造而厭其所生者旦晝之所爲有梏亡之
 矣梏之反復則夜氣不足以存彼保合太
 和而無中道夭者無厭其所生故也
 臣義曰人生於道本實一致不遷於物則
 通物所造性以情動情隨物遷故氣喪神
 敝精虧形去而生不自保厭其所生而不
 知也抱一反樸全精體神至於與道長乆
[010-005a]
 可謂無厭其生
夫惟不厭是以不厭
 御注曰禍福無不自已求之者
 臣義曰不厭其生故其生不厭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
取此
 御注曰聖人有自知之明而不自見以矜
 其能有自愛之仁而不自貴以臨物若是
 者處物不傷物物莫之能傷也方且樂天
 而無憂何威怒之足畏乎聖人之去取抑
[010-005b]
 可見矣
 臣義曰聖人神全於己固自知也不自見
 者不有己以矜人道在於我固自愛也不
 自貴者物我且忘矣我何貴於物哉狹其
 所居厭其所生自見自貴所謂彼也反之
 所謂此也
   勇於敢則殺章第七十三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御注曰剛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勇
 於敢者能勇而已能勇而不能怯非成材
[010-006a]
 也適足以殺其軀而已故子路好勇孔子
 以謂無所取材勇於不敢則知所以持後
 持後者處先之道也列子曰天下有常然
 之道曰柔
 臣義曰能勇者失於暴故其性殘忍而視
 人如草菅故其事還以殺持後者不輕敵
 故其性仁愛而視民如傷故其事還以活
此兩者或利或害
 御注曰有所正者有所差有所拂者有所
 宜
[010-006b]
 臣義曰勇於殺用兵之事也勇於不敢用
 兵之道也道之與事或利或害概可見矣
 然奇變無常故於正而有所差於拂而有
 所宜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御注曰畸於人者侔於天人之所利天之
 所惡人孰從而知之
 臣義曰勇於敢殺人之所利也天之所惡
 者天之德好生故也人之所利而不知天
 之所惡故曰孰知其故
[010-007a]
是以聖人猶難之
 御注曰順天者存逆天者亡雖聖人不敢
 易也
 臣義曰禹征三苗而聽益之贊其難如此
 故聖人要乎順天而不敢易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
 御注曰萬物之出與之出而不辭萬物之
 歸與之歸而不迕是謂不爭消息滿虚物
 之與俱而萬物之多皆所受命是謂不爭
 而善勝
[010-007b]
 臣義曰萬物之生也任其所自生萬物之
 殺也聽其所自殺無事於爭也萬物冒於
 天之覆被而受命焉善勝至矣
不言而善應
 御注曰天何言哉變以雷風示以福禍無
 毫釐之差有影響之應
 臣義曰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善惡之應
 無毫釐差不善應如此
不召而自來
 御注曰有所受命則出命者能召之矣萬
[010-008a]
 物之紛錯而天有以制其命孰得而召之
 健行不息任一氣之自運而已
 臣義曰召而至者臣子之義天制萬物之
 命尊之至也其孰能召一氣自運固非使
 然
坦然而善謀
 御注曰德行恒易以知險
 臣義曰恒易故坦然知險故善謀
天網恢恢䟽而不失
 御注曰密而有間人所爲也天則雖䟽而
[010-008b]
 無間積善積惡殃慶各以其類至所以爲
 不失且爭而後勝言而後應者人也天則
 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召之則至難於
 知天者人也天則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
 謀惟聖人爲能體此故不就利不違害常
 利而無害所以與天合德異夫勇於敢者
 臣義曰天之覆物不以善惡爲間廣博無
 際恢恢然孰知其極也禍福災祥各以類
 至雖遲速特未定然報應無有免者故曰
 不失
[010-009a]
   民常不畏章第七十四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御注曰民有常心其生可樂茍無常心何
 死之畏釿鋸制焉繩墨殺焉椎鑿决焉是
 謂以死懼之民將抵冒而終不化
 臣義曰民忘其所自愛失其全生之理俗
 雕民弊抵法冒禁至於六親不得相保困
 於塗炭瘠於溝壑雖生曾不若死之爲愈
 此死之不畏也上不以道治至於民不畏
 死而猶將以死懼之期底於治不亦難乎
[010-009b]
若使民常畏死而爲奇者吾豈執而殺之孰

 御注曰天下樂其生而重犯法矣然後奇
 言者有誅異行者有禁苟卿所謂犯治之
 罪固重也
 臣義曰民知生之可樂則知死之可畏畏
 死則重犯法
常有司殺者殺而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斲
 御注曰上必無爲而用天下下必有爲而
 爲天下用不易之道也代司殺者殺代大
[010-010a]
 匠斲是上與下同德倒道而言迕道而說
 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文王罔攸兼於庶
 言庶獄庶愼惟有司之牧夫爲是故也
 臣義曰無爲者君道有爲者臣道君尊臣
 卑上下之分有常而不紊君仰成於下臣
 服勤以恭上故大治也國有常刑司殺者
 殺苟代其殺則殺不以典非當刑也是代
 大匠斲反所自傷爾
夫代大匠斲希有不傷其手矣
 御注曰代斲且不免於傷况代殺乎此古
[010-010b]
 之人所以貴夫無爲也無爲也則任事者
 貴矣
 臣義曰非其所任而任之斯失矣大匠以
 斧斤爲用也代之必傷其手司殺以刑戮
 爲事也代之則刑斯濫矣所以傷民也民
 傷乃所自傷
   民之饑章第七十五
民之饑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饑
 御注曰賦重則田萊多荒民不足於食
 臣義曰五穀民恃之以生而賦於上也爲
[010-011a]
 多故民食不足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爲也是以難治
 御注曰政煩則奸僞滋起民失其樸
 臣義曰上有爲益煩則民應之益巧所以
 難治
人之輕死以其生生之厚也是以輕死
 御注曰矜生大厚則欲利甚勤放僻邪侈
 無不爲已
 臣義曰矜生厚則求欲無已傷生而不自
 愛也
[010-011b]
唯無以生爲者是賢於貴生也
 御注曰莊子曰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
 無以爲無以生爲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爲
 棄事而遺生故也棄事則形不勞遺生則
 精不虧形全精復與天爲一所以賢於貴
 生貴生則異於輕死遺生則賢於貴生推
 所以善吾生者而施之於民則薄税斂簡
 刑罰家給人足畫衣冠異章服而民不犯
 帝王之極功也
 臣義曰無以生爲者任理之自爾非務有
[010-012a]
 爲於生也蓋不有其生則其生常全形不
 勞於事精不虧其全故也貴生賢於輕死
 爾知生之可貴曾不知所以全生之爲本
 也
   人之生章第七十六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强草木之生也柔
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强者死之徒柔弱者
生之徒也
 御注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爲和陽
 以發生爲德陰以肅殺爲事方其肅殺則
[010-012b]
 沖和喪矣故曰堅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
 之徒
 臣義曰柔弱道之用故爲生之徒强梁者
 不得其死故爲死之徒死則沖和喪而反
 生理故堅强
是以兵强則不勝
 御注曰抗兵相加則哀者勝矣
 臣義曰以强爲勝必有勝之者矣
木强則共
 御注曰拱把之桐梓人皆知養之强則伐
[010-013a]
 而共之矣
 臣義曰木强則伐
故堅强居下柔弱處上
 御注曰柔之勝剛弱之勝强老氏之道術
 有在於是莊子曰以懦弱謙下爲表
 臣義曰老氏以柔弱爲本道術之妙在是
 也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
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010-013b]
 御注曰道無益損物有盈虚注焉而不滿
 酌焉而不竭者聖人之所保也降而在物
 則天地盈虚與時消息而况於人乎天之
 道以中爲至故高者抑之不至於有餘下
 者舉之不至於不足將來者進成功者退
 四時運行各得其序
 臣義曰益損盈虚迭運迭旋皆反於極本
 乎自然也高者有餘者皆盈益者也故必
 抑必損下者不足者皆損虚也故必舉必
 補皆自然之理故天之道其猶張弓必蘄
[010-014a]
 乎得中而後已
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
 御注曰滿招損謙得益時乃天道
 臣義曰惡盈也故損有餘好謙也故補不
 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御注曰人心排下而進上虐煢獨而畏高
 明
 臣義曰凌其不足而損之求爲己之益畏
 其有餘而奉之求爲己之悦
[010-014b]
孰能損有餘而奉不足於天下者其唯道乎
 御注曰不虐煢獨而罄者與之不畏高明
 而饒者損之非有道者不能
 臣義曰罄者與之使無不足之累饒者損
 之使無過滿之災唯道爲能
是以聖人爲而不恃功成不居其不欲見賢

 御注曰不恃其爲故無自伐之心不居其
 功故無自滿之志人皆飾智己獨若愚人
 皆求勝己獨曲全惟不欲見賢也故常無
[010-015a]
 損得天之道
 臣義曰聖人體道在天下故能以有餘奉
 天下非以有餘爲恃也爲而不自恃功成
 而不處者不欲自伐自滿以見其賢爾賢
 以業言也有餘者己之道以己之先覺覺
 後覺以己之先知覺後知其下至於輕税
 薄賦散利於天下而不收於上皆所謂以
 有餘奉天下唯不見賢故下不知帝力此
 聖人與天同德也故曰得天之道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010-015b]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强者莫之能先以
其無以易之也
 御注曰易以井喻性言其不改老氏謂水
 幾于道以其無以易之也有以易之則徇
 人而失己烏能勝物惟無以易之故萬變
 而常一物無得而勝之者
 臣義曰水之性隨器任形曲直方圓與之
 爲變至柔至弱然攻彼堅强莫之能勝者
 以其性不易於變其體常㝠於一此柔弱
 所以能擅其勝也
[010-016a]
柔之勝剛弱之勝强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

 御注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
 臣義曰觀水之攻堅强則莫不知柔弱之
 爲勝是知之所及也然莫之能行者有已
 以好勝而仁不能守也
是以聖人言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
不祥是謂天下王
 御注曰川澤納污山藪藏疾國君含垢體
 道之虚而所受彌廣則爲物之歸而所制
[010-016b]
 彌遠經曰知其榮守其辱爲天下谷
 臣義曰水幾於道故聖人體水以爲德柔
 弱善下藏垢納污無所不容而無善惡小
 大潔污遠邇之間故可以主社稷王天下
正言若反
 御注曰言豈一端而已反于物而合于道
 是謂天下之至正
 臣義曰言其受垢不祥謂之社稷主天下
 王斯聖人之正言也其言若反於俗蓋反
 俗所以爲正也故曰反於物而合於道是
[010-017a]
 謂天下之至正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者必有餘怨安可以爲善
 御注曰復讎者不折鏌干雖有忮心者不
 怨飄瓦故無餘怨愛人者害人之本也偃
 兵者造兵之本也安可以爲善
 臣義曰古之善治人者使之自治非有以
 治之也民之情蕩於利欲而淫侈爭奪以
 自恣求得其欲而已上之人設爲禁令刑
 誅一切治之天下不得其欲怨之所由生
[010-017b]
 也大怨者民之欲亦大矣以不得所欲故
 謂之大怨以民之有是怨也於是又欲調
 和而禁治之禮樂教化賞刑號令無所不
 至所以調和禁治之也而天下益有餘怨
 故聖人所以執左契也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御注曰聖人循大變而無所湮受而喜之
 故無責于人人亦無責焉契有左右以别
 取予執左契者予之而已
 臣義曰執左契則無爲而付當於自然不
[010-018a]
 從事於物任萬物之自至吾應其至與之
 爲合爾常任天下之責未始責於人也
故有德司契
 御注曰以德分人謂之聖
 臣義曰不德之德所以司契也
無德司徹
 御注曰樂通物非聖人也無德者不自得
 其得而得人之得方且物物求通而有和
 怨之心焉兹徹也祗所以爲蔽莊子曰喪
 己于物者謂之蔽蒙之民
[010-018b]
 臣義曰無得於己求徹於物蔽蒙甚矣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御注曰善則與之何親之有
 臣義曰和大怨不可以爲善而有德司契
 者謂之善人天道之所與也
   小國寡民章第八十
小國寡民
 御注曰廣土衆民則事不勝應智不勝察
 德自此衰刑自此起後世之亂自此始矣
 老氏當周之末厭周之亂原道之意寓之
[010-019a]
 于書方且易文勝之敝俗而躋之淳厚之
 域故以小國寡民爲言蓋至德之世自容
 成氏至于神農十有二君號稱至治者以
 此而已
 臣義曰國小則其事易治民寡則欲易足
 事易治則忘術智欲易足則無巧僞然後
 可以反樸復古也
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也
 御注曰一而不黨無衆至之累
 臣義曰人各安其分各遂其生無朋比群
[010-019b]
 聚之累雖器有什伯無所用之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御注曰其生可樂其死可葬故民不輕死
 而之四方孔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乆矣遠
 徙之謂歟
 臣義曰知生之可樂而安其生故重死知
 業之爲本而樂其業故不遠徙
雖有舟輿無所乗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御注曰山無蹊隧澤無舟梁同乎無知其
 德不離無絶險之迹故雖有舟輿無所乗
[010-020a]
 之無攻戰之患故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臣義曰安其生樂其業無事於動也雖有
 舟輿無所乗無事於爭也雖有甲兵無所
 陳足乎性分樂於自得者然也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御注曰紀要而已不假書契
 臣義曰有不信有書契民復古則信於結
 繩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
 御注曰耕而食織而衣含哺而嬉鼓腹而
[010-020b]
 游民能已此矣止分故甘去華故美不擾
 故安存生故樂
 臣義曰甘其食不待滋味而甘也甘其分
 而已美其服者不待華綺而美也美其衣
 而已安其居則無所往而不自安樂其俗
 則無所處而不自樂
鄰國相望鷄犬之聲相聞使民至老死不相
與往來
 御注曰居相比也聲相聞也而不相與往
 來當是時也無欲無求莫之爲而常自然
[010-021a]
 此之謂至德
 臣義曰嘘嘘爲仁孑孑爲義此民所以尚
 往來也至德之世民相忘於自得之場無
 欲於己無求於人相望相聞之間至老死
 不相往來然則惡有徼情作僞相爲容悦
 之弊耶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
 御注曰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關百聖而
 不慚歷萬世而無弊
[010-021b]
 臣義曰信言者信於道非苟人之好也不
 可以投俗此世俗所以不美也
美言不信
 御注曰貌言華也從事華辭以支爲㫖故
 不足于信
 臣義曰美好之言可以悦人非信於道也
 故於信爲不足
善者不辯
 御注曰辭尚體要言而當法
 臣義曰善者不待辯而善自明故其言簡
[010-022a]
 約而不費
辯者不善
 御注曰多駢旁枝而失天下之至正
 臣義曰辯以求明辭費寡理故曰不善
知者不博
 御注曰知道之微者反要而已
 臣義曰道一而已非博者所能知反要則
 復乎無知何事於博
博者不知
 御注曰聞見之多不如其約也莊子曰博
[010-022b]
 之不必知辯之不必慧
 臣義曰博有溺心之累益博而益不知務
 外故也聞見自外至故欲其博自知則知
 其性知其性則知天矣故不如其約
聖人無積
 御注曰有積也故不足無藏也故有餘莊
 子曰聖道運而無所積孔子曰丘是以日
 徂
 臣義曰聖人至虚而無物何積之有以至
 無供天下萬物之求也苟有積而散之則
[010-023a]
 積有時而盡矣惟其無積此聖道之所運
 也
旣以爲人已愈有旣以與人己愈多
 御注曰善貸且成而未嘗費我萬物皆往
 資焉而不匱
 臣義曰人所不能爲待我而後爲者謂之
 爲人之所亡待我而後有者謂之與聖人
 所爲所與皆本乎道故於己無費於己無
 乏
天之道利而不害
[010-023b]
 御注曰乾始能以美利天下不言所利
 而物實利之未始有害
 臣義曰生其所自生成其所自成美利萬
 物而不言所利何害之有是天之道
聖人之道爲而不爭
 御注曰順而不逆其動若水應而不藏其
 靜若鑑和而不唱其應若響雖爲也而爲
 出于無爲體天而已何爭之有兹德也而
 同乎道故德經終焉
 臣義曰聖人虚己以應世無爲而體道付
[010-024a]
 一氣之自運遂萬物於自然其動也頓若
 水不逆其靜也明若鑑不藏物來來感應
 之如響其爲出於無有者也無爲則無我
 無我則無物物我且忘何爭之有爲而不
 爭體道故也老氏明道德之意其要在乎
 柔弱不爭爲本故以聖人之道爲而不爭
 終焉惟得道者爲能與此故於德經之終
 言之


宋徽宗道德眞經解義卷之十
[010-02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