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h0056 論學繩尺-宋-魏天應 (master)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論學繩尺巻一
            宋 魏天應 編選
              林子長 箋解
 立説貫題格  此篇與三王法度禮樂論同意
  湯武仁義禮樂如何       王 胄
   出處前漢賈誼傳上疏湯武置天下於仁義禮樂/而徳澤洽禽獸草木廣裕徳被蠻貊四夷
    累子孫/數十世
[001-1b]
   立説謂仁義之中自有禮樂成湯武王躬行仁/義之久使一世民物安行乎仁義之中而
    與聖人相忘於道化之内故極順所積而禮/生焉極和所格而樂成焉是則人心之禮樂
    皆自仁義中來豈於仁義/之外而他有所謂禮樂哉
   批云立説有本祖行文有法度明白而通暢/純熟而圓轉真可為後學作文之法
論曰為治之道道包仁義/禮樂字至聖人而極聖人指湯武極/字見仁義中有
禮樂謂樂極/和禮極順夫世之人主反説後/之人君亦固有以道為治者
亦以仁義/禮樂為治而力行不息道久化成之功或有虧焉謂行/仁義
不至於悠久記中庸力行近乎仁又不息/則久易恒卦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則又安能底
[001-2a]
乎極致之地哉無仁義所以無禮樂/ 極字與破題相應惟夫聖人之心與
天同運説得/廣大仁義之治出仁義/二字本之以躬行通鑑太宗/躬行仁義
持之以悠久中庸悠/久無疆及其成也仁義之/成功功用之盛彌滿
充足於天地間見仁義之大處之程子云斂/之不盈一握放 彌滿六合使一世民
物安行乎仁義之中而與聖人相㤀於道化之内只是/仁義
應前道久/化成字故極順所積而禮生焉極和所格而樂成焉
主意在此兩句見仁義之中有禮樂樂記樂記樂也/者動於内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 極和禮極順
呼此先王之澤所以至於千萬世而不泯者此是湯武/之仁義
[001-2b]
其諸湯武之仁義禮樂乎引本/文彼賈生在漢乃欲以是
而望孝文焉引賈誼/上疏意君子固知不能以易其未遑之念
為論尾張本易賈誼傳誼以漢興二十餘年天下和/治冝改正朔 服色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草具其
儀法悉更奏之文/帝謙遜未遑也湯武仁義禮樂如何請終言之 夫
禮云而不以玉帛樂云而不以鐘鼓此孔子之言也語/十
七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謂禮樂不在於儀文禮所以節文乎
仁義樂所以樂乎仁義此孟子之言也孟離婁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
實從兄是也知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
[001-3a]
也中謂仁義/之 有禮樂由夫子之論禮樂而質之孟子之論仁義
夾上/二説則知聖君之所謂仁義禮樂者矣本/題葢為治之道
應破/題端本於仁義而成就於禮樂發明/主意初不可以差殊
觀也援孟子之言為證則知禮樂/本於仁義不可分而為四也移民移粟可以言仁
也而人皆小其仁此是仁之小者其孟子梁恵王上王/曰河内凶則移 民於河東移其粟
於河内河/東凶亦然不鼓不禽可以義言也而人皆卑其義此是/義之
小者曰左傳二十三年楚人伐宋宋師敗績國人皆咎/公公 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
不成列二二毛注謂班白之/老黒白 色禽與擒同捉也何者疑/問行於此而彼則逆
[001-3b]
用於暫而久則乖荅久應冒頭接題力行不息/道 化成之功或有虧焉發之於
事業而有戾於至順推之於民物而有咈於至和反應冒/頭極順
所積而禮生焉極/和所格而樂成焉此姑息之仁矯激之義又何望其躋
一世於禮樂哉凡其禮樂之不興皆由仁義之未至文/姑息猶且止也矯激猶不順也如韓
原道煦煦為仁/孑孑為義之意是故必日新其徳而後禮樂可以興謂/必
行仁義之久方成禮樂又大學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 日新必夙夜其勤而後
禮樂可以興宣王夙/夜行善必漸摩涵養之有素而後禮樂可
以興前董仲舒䇿王者漸民以仁摩民以義段漸平聲/注漸謂浸潤之也摩謂砥礪之也此一 意如前
[001-4a]
漢高帝時魯兩生云禮樂/積徳百年而後可興之意否則禮樂不興而仁義亦幾
乎息矣禮樂之不興皆/仁義之未盡湯武之治應破題/治字非徒曰克寛
克仁也書仲虺之誥克寛/克仁彰信兆民非徒曰惇信明義也武成惇/信明義
崇徳報功垂/拱而天下治又非徒曰仁義之師拯民塗炭也苟議兵/篇湯伐
夏武王伐紂皆以仁義之兵行於天下女滕文公下書/曰徯我后后來其無罰又東征綏厥士 云云又救民
於水火之中取/其殘而已矣誓師之辭書泰誓王乃/徇師而誓下車之訪洪範/武王
勝殷以箕子歸作/洪範王訪于箕子一念所積夫豈以天下為利哉言湯/武以
弔民伐罪為心皆欲行/仁義而已非欲利己也二君之心言湯武仁/義之心葢大乎天
[001-4b]
地不足為容皦乎日月不足為明巍乎泰華不足為髙
渾乎江河不足為流轉以上四句應冒頭聖人之心與/天同運説仁義之大處是一様
文法大學韓/文伯夷頌句知之者天也同之者道也化之者人也漸
而澤之天下後世也以上四句應冒頭本之以躬行持/之以悠久使一世民物安乎仁義
之中説仁義之化處/此處又是一様文法 不以仁義禮樂歸之湯武而將
孰歸哉歸湯武/身上湯武之置天下也用本/文亦曰因人心固
有之仁而示之以仁因人心固有之義而示之以義説/仁
義鑠孟仁義禮智非由/外 我也我固有之也即仁義以節天下而使之各得
[001-5a]
其順則禮之所由興仁義之中有禮禮應冒/頭極順所積而 生焉即仁義以
和天下而使之各得其樂則樂之所由成仁義之中有/樂 應冒頭
極和所格/而樂成焉禮樂云者固非外仁義而求其所謂制作之
具也此禮樂非制作噐用之謂乃/人心仁義之中自有禮樂由今觀之正叙/本意兆民
之彰信書仲虺之/誥見前注萬邦之表正同上天乃錫王/勇智表正萬邦極而至
於後昆之垂裕同上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垂裕後昆無非湯之仁義則亦
無非湯之禮樂謂湯仁義之/中有禮樂而殷輅之乘大濩之奏不
與焉謂禮樂非制作之具作語十五乗殷之輅注商輅木/輅也又前禮樂志湯 大濩武王作武言救民也
[001-5b]
又見下/注云云天下之昭明書顧命文武用/昭明于天下後人之啓佑君牙/啓佑
我後人咸/以正罔缺極而至於世積之忠厚詩行葦篇周家/忠厚仁及草木無非
武之仁義則亦無非武之禮樂謂武王仁義之/中自有禮樂而周冕
之服大武之作不與焉語十五服周之冕年大武見上/注又左襄三十九 吳季札觀
樂云云見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見/舞韶濩者曰聖人之𢎞也而猶有慙徳湯武之道化
見於仁義應冒頭使一世民物安行乎仁義/之中而相㤀於聖人道化之内而仁義之
妙用著於禮樂應極順所積而禮生焉極和/所格而樂成焉 發盡主意使天下之
民皆尊其尊皆親其親而辭遜於天髙地下之中再説/人心
[001-6a]
有仁義則有禮樂中庸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又孟辭/遜之心禮之端也又記樂記天髙地下萬物散殊而禮
制行/矣則人紀之修煥然有倫書伊訓肇/修人紀彛倫之敘截然
不紊洪範彞/倫攸敘非所謂無體之禮耶此是仁義中有禮應/極順所積而禮生焉
不記孔子閒居威儀逮逮/ 可選也無體之禮也使天下之物同聲相應同氣
相求而舞蹈於蟲鳴螽躍之地易乾卦云云又詩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又草蟲篇喓喓/草蟲趯趯阜螽則徳澤之洽充然大順題/注頌聲之作流
於無窮食貨志君有餘財民/有餘力而頌聲作非所謂無聲之樂耶此是/仁義
之中有樂應極和所格而樂成焉樂記/孔子閒居夙夜基命宥宻無聲之 也是二聖人者果
[001-6b]
何修而得此於天下哉設/問汲汲之誠有加無已應冒頭/力行不
息意文揚學行堯舜/禹湯 武汲汲故其治之極致有不可得而形容者
應冒頭底於/極致之地世之人主後之人君要/引入漢文帝求於旦暮之功
無道久化/成之功索諸形器之末徒求制禮/作樂之具又烏覩乎湯武之
所謂仁義禮樂乎安知二聖人本意/仁義之中有禮樂漢至孝文入文/帝來
養生息亦六七十載矣景帝賛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文景五六十載之間移風易
俗黎民/醇厚以寛厚之資而介念於化民之道文帝賛專務/以徳化海内
殷冨興於禮義幾/致刑措烏乎仁哉其躬行也其為凖也賈誼賛孝文𤣥俗/黙躬行以移風
[001-7a]
東方朔傳文帝/以仁義為凖仁義之道視古庶幾焉下語有/斟酌至於禮
樂之事則謙遜未遑出賈誼傳詳見冒頭注其應冒頭/君子固知其不能以易 未遑之
念/吁禮樂豈仁義外物哉仁義之中/有禮樂帝特未有志湯武
之仁義也謂文帝當如/湯武之仁義果有志於湯武之仁義粘上/文
不待制禮而禮之實已著不待作樂而樂之實以形謂/仁
義之中自有禮樂不/在於求制作之具賈誼之言引本/文葢非徒以漢望帝
文/帝而必以商與周望帝也以商湯周武而望/文帝繳盡本意雖然不特
誼之言也又引一人來/證誼之言王通氏論七制之統天下葢有
[001-7b]
取於漢之仁義然終之以禮樂則猶為帝憾焉中説天/地篇七
制之主其以仁義公恕統天下乎云云其有/以結人心乎終之以禮樂則三王之舉也葢惜其已
彷彿於仁義之萬一而未能極其道之成譏文帝行仁/義之未至也
三代而上禮樂達乎天下三代而下禮樂徒為虗文唐/禮
樂志/全文此湯武之志所以不復見於漢也應前/語君子觀賈
誼王通之言仁義則知文帝之所以得為文帝褒文帝/仁義庻
幾乎/古觀賈誼王通之言禮樂則知文帝之所以止為文
貶文帝禮樂/不及乎古謹論
[001-8a]
 立説貫題格 此篇與湯武仁義禮樂論同意
  三王法度禮樂如何       常 挺
   出處荀子大畧篇言味者予易牙言音者予師/曠言治者予三王三王既定法度制禮樂
    而傳之苟不用而改自作何以/異於變易牙之和更師曠之律
   立説為法度者君道也為禮樂者師道也君道/要與師道相維三王因人心有和順之機
    作為禮樂道迪既久然後建一法立一度可/以更千萬世而不變者是其君道與師道並
    行/也
   批云文字體面亦有本祖/真得省闡作文之法
[001-8b]
論曰法至聖人而止指三/王聖人之治至於盡君師之道
而止君道指法度師道指禮樂法且包/題未説出有禮樂而後有 度意葢君道立則天
下無餘法法/度師道立則天下無餘理禮樂尚君師二字/本之 書天佑下
民作之君/作之師君道不與師道而相維粘上君道師/道字反下雖有良
法美意其何以行之哉謂苟非先以師道而教禮樂則不/能以君道而立法度 孟離婁
上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三代之興正説/三王更數聖人而植立
千餘年之天下説三王為/治之道殫智畢力以為經世之規模
殫畢皆盡/之之義是豈徒法云乎哉豈是徒然之法度/必有禮樂為之先道莫大
[001-9a]
於君師照君師/二字聖人迭出而任之任君師/之道導迪人心措
之極和極順之内先導之以禮樂者記樂記樂也者動/於内者也禮也 動於外者也樂極
和禮極順主此/是效前篇 意彼其心志浹洽於道教之久謂浹洽於/禮樂之久
一旦有所設施謂立/法度則其耳目狎熟以為吾聖人之立
法議制皆遺我於便且安之地也謂人心知禮/樂則知法度有順從
而無強揠強揠逆而/不從之貌有和懌而無睽疑和懌樂也暌/間疑貳也
其一法一度之立可以更萬世而不變而後可以立/法度於長久
非不能變三王之法度喚下/文而三王禮樂之教有以維
[001-9b]
法度於不容變也發盡/主意法度立於君道禮樂出於師道
分曉説/出主意君師之道並行此三王之法度禮樂所以為盡
善也歟應破題君師/字繳盡主意三王法度禮樂請申荀卿之論
吾嘗求其所謂法度矣雙闗起把法度/與禮樂對説關睢麟趾之詩
則有其意詳見毛詩關睢麟趾之篇又明道語録有/關睢麟趾之意而後可以行周官之法度
雅魚麗之詩則不多辭小雅六月詩魚麗/廢則法度缺矣葢致太平一
書則聖人之心術智慮無遺焉唐楮無量建議周禮/者周公致太平之書
固知法度者君道之所由立也應冒頭法度/立於君道至於禮樂
[001-10a]
對法/度説果鐘鼓云乎哉果玉帛云乎哉語十七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
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求之六經格言禮一順也樂一和也註見/冒頭
和順之外無禮樂禮樂不過和/順二字而已禮樂者誠師道之所自
出也應冒頭禮樂出於師道/以上雙關説未分輕重 然則禮樂與法度二歟
設/問曰禮樂固與法度二答上/文而法度自禮樂出則一也
歸重在/禮樂上何者喚下/文聖人以一身而任君師之責緫君/師字
道師道㑹於聖人之一身應冒頭聖人之道至/於盡君師之道而止法度禮
樂安得岐而二之岐分也言法度自禮樂/出不可分而為二也大扺禮樂者
[001-10b]
人心和順之本也應上和順之/外無禮樂本此和順則法度可以
有禮樂則/有法度失此和順則法度雖欲行而不可無禮樂/則無法
度/先王立法議制法/度將於人心而強矯之耶有禮樂/則和順
於人心而和順之耶無禮樂則強矯/ 且疑辭雙下此君道所以待師
道而並行也應冒頭君師/之道並行故自吾師道之立也先立師/道教之
以禮/樂以是禮而導人心於至順以是樂而導人心於至
見冒/頭注人心安於和順之天緫上和/順二字知有禮樂則知有
法度主意/分曉然則師道立而君道亦至矣應君道/師道字吁此言
[001-11a]
治者止於三王而三王之治亦至於盡君師之道而止
應破題語原題發明法度出於禮/樂照主意用君道師道相維之説思昔三王之興正/講
本/題上繼三皇五帝鴻荒之治三皇謂伏羲神農黃帝五/帝謂少昊顓頊高辛唐堯
虞/舜下開百千萬世文明之運文字/體面以開闢天地之規模
而極世變江河之思慮世變猶江河/愈趨愈下中間千有餘年夏/四
百年商六百年周八百年/ 千有餘嵗出賈誼傳所以維持人道之大經人道/謂法
度/接續人文之脉絡人文謂/禮樂葢於數聖人有望焉指三/王
聖人亦曰君國子民之道不容一日不盡心父師不及
[001-11b]
之功尤不可一日而無教先入教以禮樂意教記禮/運人其父生而師 之
故禮人心之禮也樂人心之樂也只是以是禮而導人/心於至順以是樂而
導人心於/至和意聖人因之而教禮樂焉歸三王教之/以禮樂上來敘為彞
書洪範彞/倫攸敘修為人紀書伊訓先王/肇修人紀置之充然大順之
記禮運大順者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此是人心之禮夏簋之用殷輅之乘
周冕之服不與焉語五註簋黍稷之器夏曰瑚又語十/五乘殷之輅服周之冕 與去聲三
王之禮/不在此洽為徳澤賈誼治安䇿湯武置天下/於仁義禮樂而徳澤洽流為雅頌
漢薛道衡傳禹湯文武/功濟生民聲流雅頌納於藹然至和之中樂記樂者/天地之和
[001-12a]
也之此人/心 樂大夏之興大濩之作大武之奏不與焉全是/步驟
王胄湯武仁義禮樂論正講樂前禮樂志禹作夏湯作/濩武王作武又禮大司樂以 徳教國子大濩大夏大
武此與去聲三王之樂不在/此 處全學前篇步驟當時之所謂禮樂説人心/之禮樂
惟見其四極和寧而已栁塗山銘夏后氏勤/勞萬邦和寧四極惟見其萬
民咸恱而已書太甲湯子惠困窮/民服厥命罔有不悦惟見其江漢無犯而已
詩漢廣文王美化行乎江漢之域無/思犯禮 三王時人心禮樂如此斯民難與慮始者
今可與之樂成此語出左傳/ 又見下註相與立法葢不獨已日而
乃孚易革卦己日乃孚註生民可與樂成難與/慮始故革之為道即日不孚已日乃孚是何也
[001-12b]
設/問教之以師道也既至應師/道字則與之相從於君道也固
應君道字謂能以師道而教禮/樂則能以君道而立法度矣一旦創為法度斯民
不驚且疑安其教則安其政矣應冒頭有所建立設施/則其耳目狎熟以為聖
人之立法遺我/於便且安之地故井田什一之法行天下知其遺我冨
實矣後祭祀志井田什/一三代之所同肉刑三千之制立天下知其導
我向善矣書吕刑穆王訓夏贖刑/云云五刑之属三千創為校庠序之規知
其教我也孟滕文公下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設為封
建之制知其字我也唐蕭瑀傳三代有天下所以能長/久者類封建諸侯以為之籓屏
[001-13a]
人心未易曉明立一法而猶不聽謂人心知/法度之教三代聖人
一法度之立而斯民共之如律度量衡之不可易要引/法度
歸禮樂上量書舜/典同律度 衡吁人心一和順之機葢於是乎見應/人
心和/順字惟其因彼禮樂之和順而立我法度於無窮應冒/頭三
王禮樂之教有以/維法度於不容變故法度立於一時而一時便且安法
度傳於子孫而子孫便且安法度行於千萬世而千萬
世可以長守而無變以上三句應冒頭便且安語亦應/一法一度之立可以更萬世而不
變/夏嘗亂其紀綱而紀綱終不可得而亂書五子之歌/今失厥道亂
[001-13b]
其紀/綱商嘗覆其典刑而典刑終不可得而覆孟萬章上/太甲顛覆
湯之/典刑周嘗缺其法度而法度終不能不復詩六月魚麗/廢則法度缺
矣/是法度未嘗不可變也抑人心禮樂之澤不可冺也
應冒頭是非不能變三王之法度而三/王禮樂之教有以維法度於不容變也荀卿子謂言味
者予易牙言音者予師曠言治者予三王引本文見/題詳註
法度禮樂三王豈有他技巧哉葢以盡君師之道而已
歸主意君道師道字以上大講先論三王因人心之和/順而為禮樂禮樂教之既久然後立法度則人心樂從
雖千萬世而不/變繳結意盡雖然三王之法度禮樂非一人之為也
[001-14a]
抑非一日之積也其來/也久葢自皇治既降三/皇帝文始開五/帝
堯舜氏作見易/繫辭其為風俗計也已悉為治之/道意衣裳宫室
之制得於十三卦之先易繫辭黃帝氏作垂衣裳而天/下治葢取諸乾坤云云後世聖
人易之以宫室葢/取諸大壯詳繫辭命夷命䕫之教載之二典而可覆書/舜
典有能典朕三禮僉曰伯夷帝曰咨伯/汝作秩宗帝曰䕫命汝典樂教冑子然則法度禮樂
興於唐虞唐堯/虞舜盛於三王禹湯/文武而大備於成周之世揚/問
神如周之禮/樂庻事備其闓創始有由也歸之唐虞/創始之功故不觀荀卿
定法度制禮樂之言無以知三王備王道之成題/性不觀
[001-14b]
揚子雲法度彰禮樂著之論無以知唐虞開帝功之始
揚問道虞夏行堯/道法度彰禮樂著吁帝王不作君師之責吾誰歸不走/了君
師字末有歸之今/日意亦寓不足意謹論
 前篇謂人心有仁義則有禮樂此篇謂人心知禮樂
 則知法度是用其主意倣其步驟不可不㕘看
[001-15a]
 貫二為一格  此篇與帝王要經大畧論同格
  聖人備道全美         林執善
   出處荀子正論篇天下者至重也非至強莫之/能任至大也非至辨莫之能分至衆也非
    至明莫之能知此三至者非聖人莫之能盡/故非聖人莫之能至聖人備道全美者也
   立説天下之美豈有外於道而道豈外於人哉有/然天下之人均有是道而不能備是道道
    一之未盡則其美必有一之不全聖人豈有/異於天下之人哉其道本人之所常行而其
    美皆人之所當得惟聖人能盡人道之極無美/有一毫之不備所以充之於身則為一身之
    達之於天下國家則為天下國/家之美凢衆善之美無不全也
[001-15b]
   批云法度整嚴氣象廣大首尾相照應有如常山/蛇之勢前軰典刑如此真可為後學矜式
論曰天下之至貴者至貴指/美字皆具於人之一身一身指/道字謂
美在道/之中特患夫人不能盡其極耳盡其極指備與全字/謂天下之人不能備
是道則不能全是美惟/聖人則能備而全之人惟反之於身身是/道不自知其
可貴而可樂也可貴可樂是美知謂/道中有美人不 之徒見夫聖人之所
存者與人異謂聖人之備且全與冒頭繳/處聖人何以異於人哉相應凡天下之所
願而不可得者皆集而有之於其身謂道之備/美之全以為聖
人必有大過人者反説備/與全字孰知天下之美豈有外於道
[001-16a]
道中自/有美而道豈外於人哉聖人與/人同耳人而有斯道也則未
有無斯美也天下之人與/聖人同此道然其道有一之未盡不/備則其
美必有一之不周不/全故其所得於道者有小有大與原/題下
相/應而其美之在身者亦有偏而有全得道之小者其美/則偏得道之大者
其美/則全聖人盡人道之極者也極字/是備其道本人之所常行
道與/人同而其美皆人之所當有美亦與/人同夫惟天下常行之
理至於聖人而後無遺憾天下之人不能備此道惟聖/人則能備之無遺憾見備意
故自其心而充之於身從道中/推出去則為一身之美能備是/道則能
[001-16b]
全是美應與/講題相自其身而達之於天下國家從道中/推出去則為
天下國家之美與講題相應/ 地位開闊當時尊之萬世仰之尊字/仰字
見得聖人之備與全/處與大講末相應而聖人之心歉然不足且不敢以
為備且全也與結尾/相應聖人何以異於人哉應接題聖人/之所存者與
人/異聖人備道全美請因荀卿子之言而申之引本/文 夫
天下之謂美者提出美/字説皆人之所同貴而同欲也只是/冒頭
接題可貴/可樂意人之情好善而惡惡記緇衣好賢如緇/衣惡惡如巷伯好榮
而惡辱孟子公孫丑上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所好皆至
[001-17a]
美之事而所惡皆不美之名且雙説美/與不美字使順其所好而
行之人若能順其所/好便是知道了以之處已則順而祥身之/美以之治
人則愛而公天下國/家之美以之養心則和而平心之美之用/三个以 格
以上三句出韓文原道以之為已則順而祥以之為人/則愛而公以之為心則和而平以之為天下國家無所
處而/不當顧豈非可樂之事哉應接題/可樂字是皆人之所得有者
應冒頭皆集/而有之於身然人皆知好之而不能有之者何哉粘/上
好字有/字設問道原於天而授於人至此方出道字出前董仲/舒䇿道之大原 於天
人有是道而不能為已有也粘上有字説/不能備道則人雖有是
[001-17b]
美亦不得而有之也是以不/能全美人不能有是道而道豈外
於人乎應冒頭道豈/外於人哉即其日用飲食日由於斯道之中
應冒頭人而/有斯道也苟不至自絶於道則莫不皆有一二可見
之美應冒頭未有/無斯美也特庸人不自知耳不知道/中之美惟賢者則
知是道之所在而求以備之者也賢人勝/於庸人故其美之在
身者亦各隨其所得之小大應冒頭所得於道有小有/大美之在身有偏有全
其淺者為聞望之美此是美之小者/ 詩令聞令望其盛者為事業之
此美勝其淺者之易坤/卦發於事業美 至也即其成也為充實之美此美/又勝
[001-18a]
其盛者信孟子盡心下孟子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已之謂 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然知
之而未至體之而未具轉歸不能備全上應/冒頭道有一之未盡則美之全
者或缺焉應冒頭則其美/必有一之不周此備道全美所以獨歸於聖
人也歟轉歸聖/人身上今夫聖人之道何道也就聖人上正説/ 韓原道斯道
也何道也/ 喚下文即其父子而有親焉以下講道字子孟子/滕文公上父 有親
其君臣而有義焉同上君/臣有義即其夫婦兄弟而有序别焉
同上夫婦有/别長㓜有序此皆天下之通道也以上三句是道之常/應冒頭其道本人之
所常/行天下有是道之常而聖人盡是道之極應冒頭聖/人盡人道
[001-18b]
之極/也衆人之所不得有者聖人皆萃而有之矣應原題/人不能
有是道/等語觀其君臣則仁敬之至也至是備仁大學為人/君止於 為人臣止
於/敬觀其父子則慈孝之極也極是備為同上為人父/止於慈 人子止於孝
其内外長㓜之序則或友或恭或順或睦也見上註長/㓜有序又
書舜典五典克從註兄友弟恭/也又左傳兄愛而友弟敬而順天下之美孰有大於此
此是道/中之美故充之於身則語黙出處動容周旋不思而
得不勉而中一身之美也以下四句是說全美處語易/繫辭或出或處或黙或 又
孟動容周旋中禮又中庸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應冒頭充之於身則為一身之美形之於家
[001-19a]
則閨門有章宫庭有度不言而化不肅而成一家之美
見左傳云云又栁文晉問平陽堯之所理焉有無為/不言而垂衣裳之化又孝經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
政不嚴而/治應冒頭達之於國則朝廷正而百官治一國之美也
前董仲舒策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 應冒頭舉而措之天下則黎民
雍而萬邦和天下之美也書堯典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 應冒頭達之於天下
國家則為天/下國家之美在上則美其政苟子儒效篇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則
美其俗前董仲舒䇿教/化行而習俗美道行則美見於治如堯舜禹湯/文武聖人之
治/不行則美垂於書如孔孟荀揚/聖賢之書其致治也郊焉而假
[001-19b]
廟焉而饗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畢至而王道備矣
此是美見於治者福韓原道郊焉而天神假廟焉而人/鬼享又董仲舒諸 之物可致之祥莫不畢至而王道
備/矣其垂訓也燦如日星信如四時理義之㑹事物之情莫
不咸在而天道備矣此是美見於書者又前/漢執此之令信如四時天下之所
願而不可得者惟聖人能全之應冒頭天下之所願而/不可得者皆集而有之
於/身豈有他哉喚下/文亦盡人道之極而已應冒頭聖人盡/人道之極也
人之一身天下之至貴者無不具也應破題天下之至/貴者皆具於人之
一/身聖人不患不能全其美而患不能備其道惟聖人能備/其道則能全
[001-20a]
其/美蓋以人道之大有一不備則猶四體之不具應冒頭/道有一
之未盡則其美有一之未周祥孟公孫/丑上人之有是四端猶其有四體也而美之全與否
則聖人不知也聖人但知備道而已/非求全美而美自全由天下後世觀之
則聖人之美孰有加焉者哉應冒頭天下尊/之後世仰之致其詠歎
則曰美哉韶濩大武之徳也左襄二十九年吳公子札/來聘請觀周樂云云見舞
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見舞韶濩/者曰聖人之𢎞也而猶有慙徳聖人之難也極其形
容則曰宗廟之美百官之冨也語十九子貢曰譬之宫/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
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数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此荀卿子
[001-20b]
備道全美之言所由發也引本文/繳結盡由聖人觀之從由天/下後世
觀之引入由聖人/觀之文勢不斷則其所全之美歉然若有不足而道
之大備猶曰未備焉應冒頭聖人之心歉然不/足且不敢以為備且全也是故舜
竭力於孝而天下不足以解其志孟萬章問曰舜往于/田號泣于旻天何為
其號泣也孟子曰怨慕也云云我竭力耕田共為子職/而已矣云云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不足以解憂云云
惟順於父母/可以解憂文王視民如傷而天下不足以易其憂孟/子
文王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夫子轍環天下卒老于行而不遑於退
處也韓進學解仲尼轍/環天下卒老于行夫是道之美至聖人而盡猶有
[001-21a]
憂焉何哉喚下/文此人道之所以為無窮而天地之大猶
有憾也含有餘不盡之/意 見中庸謹論
[001-22a]
 貫二為一格 此篇與聖人備道全美論同格
  帝王要經大略        彭方迥
   出處唐裴垍賢良䇿嚴尤三策人以為一可采/也侵偪則驅而逺之遁逃則守而備之此
    帝王御外之要經/靖邊之大畧也
   立説帝王所謂大畧非出於要經之外而經之/要者又非區區守禦之云不過自治而已
    全篇本中庸九經為説謂此乃為天下國家/經常不易之道吾惟即其要而持之至於常
    道修明四裔自服人見其為畧/之大而不知實得於經之要也
   考官批云説有根據造辭老蒼較之他作氣象/大段不同真可為省闈多士之冠
[001-22b]
論曰聖人之自治有常道常是經謂帝王自/治有經常之道故所持者
約而其用博焉約是要博是/大用是畧夫中國之所以異於外裔
氣象/好以經常不易之道存焉耳此是/要經而聖人所以自
治其中國者應破題自治/字是主意初豈以逺人之變而易吾之
常也哉應常字/是經如其捨我之常徇彼之變反接上面/常變二字
擾然求其治於彼徒欲/靖邊以為制敵之略照題畧字與/大講相應
所以自治者不以定力持之不能自治/反照主意則要經不立出/要
經三字/反説在我固已失其制之之本矣失其自治/之要經而安能
[001-23a]
使彼之帖然受制於我何以禦/外靖邊盍觀諸帝王乎歸/正中國
者帝王所自立也此句出/文中子彼其以一身為中外之主謂/帝
王一身為中國/外域之宗主而異俗懷服無有異向使外域向化/無有二心
孰使之然哉喚下/文或者求其故而不得則以為謀畧之
大致然湏要如此發方/見題上大畧字而不知其操約以御博約是要/博是大
篤近而舉逺篤近是自治要經舉逺是/治人大畧與原題相應帝王之意亦惟
曰凡為天下國家有常經見中庸句全篇/祖此一 立説乃中國所以
為中國之道此是自/治常道吾當持之而不易耳應持/字至於常
[001-23b]
道修明四裔自服要經中/有大畧此其理之必然而吾何與知
之哉與大講人見其為畧/之大而吾不知相應是意也唐之裴垍畧道破/裴垍
語焉而弗詳耳畧責之未説出此句是韓原/道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 帝王要經
大畧如何請循其本應前制之/之本字 夫自山河兩戒奠布
埏垓設難辨論自此以下造語頗異又唐天文志一行/以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兩戒 前漢書上暢九
垓下泝/八埏九夷八蠻紛紛籍籍書旅熬通道于九夷八蠻/ 謂自有中國便有外裔
龍戰野而豕負塗易坤卦上六龍戰于野暌/卦上九暌孤見豕負塗久矣其為
方内患矣謂四裔久/為中國患帝王者作説帝/王來則地彌天區界軼
[001-24a]
海内語異句新/皆有所祖四夷來王書大禹謨無怠/無荒四夷來王三苗丕敘禹/貢
三危既宅/三苗丕敘維其喙矣緜詩昆夷駾/矣維其喙矣而毋或越厥志孟曷/敢有
越厥/志吁果何自而得此哉設/問意其厲志講武駟伐盛威
於中國見毛/詩則莫我敢曷詩則莫/我敢曷然而振旅還率書禹謨/班師振
旅詩出車勞還率/也 率與帥同又焉用兵謂帝王未/嘗用兵矧夫習威暴之
事樂戰鬬之危者又非徒抗兵相加之所可折謂外裔/氣習非
憚用/兵曽謂帝王為之乎帝王肯/如此毋亦其謀畧過絶於人
有以制之耳應冒頭或者求其故而不/得則以為謀畧之大致然吁又不然矣建
[001-24b]
元天子建元漢武/帝年號號為雄才大畧武帝賛雄/才大畧計其囊括
包舉之智當不在帝王下賈誼過秦論囊括/四海包舉宇内然輪臺之
詔終怵然動心焉前西域賛末年遂棄輪/臺之地下哀痛之詔是豈其長駕
逺馭才畧未宏相如諭蜀文撫/武帝長駕逺抑未識所謂要經者而自
治焉爾謂武帝知大畧而不知要經䇿原題/至此皆是步驟樓昞漢屈羣 論要哉帝王
之經乎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中庸凡為/天下國家
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羣臣也/子庻民也來百工也柔逺人也懷諸侯也云云所以行
之者/一也一者其要也喝出/要字而柔逺特經中一事耳摘出柔/逺以為
[001-25a]
特九經中之一事見得/古人非區區於守禦自其行乎修身之經惟知非禮勿
動而已中庸非禮勿動所以修身/也 此上是本以下是效至於謹徳而四夷賔
人見其畧之大而吾不知也要經中自有大畧咸書旅/&KR0729明王謹徳四夷 賔
自其行乎尊賢之經惟知賤貨貴徳而已中庸賤貨而/貴徳所以勸
賢也下此上是/本以 是效至於難任人而蠻夷服人見其畧之大
而吾不知也要經中自有大畧率書舜/典而難任人蠻夷 服明徳睦族親親
之經也堯典克明俊徳以親九族九族/既睦 此上是本以下是效而蠻貊之莫不
尊親非所計要經中自有大畧氣中庸是以施及/蠻貊云云凡有血 者莫不尊親求賢
[001-25b]
用吉敬臣之經也詩巻阿求賢用吉士也/ 以上是本以下是效而海内之莫
不來臣非所期要經中自有大畧徳前董仲舒/䇿四海之内聞盛 而皆來臣執其經
於體羣臣子庻民之時則䟽附奔走羣才輯也緜詩予/曰有疏
附予曰有先後/予曰有奔走懷保恵鮮民生遂也書無逸懷保小民/恵鮮鰥寡 此上
是本以/下是效而昆夷之駾自駾矣要經中自有大/畧 註見原題循其經於
來百工懷諸侯之時則斯干考室羣力齊也詩斯干宣/王考室也
錫韓褒申衆志勸也詩韓奕美宣王能錫命諸侯云云/又崧髙云云能建國親諸侯褒賞
申伯焉下此上/是本以 是效而淮夷之來自來耳要經中自大畧求/詩江漢淮夷來
[001-26a]
此段應冒頭至於常道脩/明夷狄自服吾何與知之吁此帝王事也歸帝/王上帝王不
作而後之制敵者吾惑焉入後/世深謀以傾之其名曰計
非要經中之大畧過儒學/傳徐明逺其計畧 人耀武以威之其名曰兵畧
非要經中之大畧相文中子/魏相篇魏相真漢 識兵畧窮兵逺討以薙獮之其名
曰逺畧非要經中之大畧後薙音雉剗除也獮音鮮/秋曰獮殺之也 西域傳懐致逺之畧
固自以為吾制敵之畧舉天下莫能抗也上連用三个/畧字但非帝
王之所謂大畧其應冒頭捨我之常徇彼/之變擾擾然求 治於彼以為制敵之畧不知中國之
異於外裔者以其經常不易之道爾應冒頭接題畧帝/王之所謂大 非
[001-26b]
出於要/經之外而顧乃漫不省焉謂後世之/人不知也則夫能空幕南之
王庭西域賛幕/南無王庭而不能不减海内之戸口又昭帝賛海/内虚耗戸口
减/半若漢武者前後相踵也如武帝所/為者多矣况唐徳宗乎一句/歸徳
宗極/省力裴垍舉帝王之亊告之引本/文而歸諸要經大畧似
且説裴垍/之言似是豈知大畧非出於要經之外而經之要者
又非守禦云爾也垍謂帝王御外之要經靖邊之大畧/是分而為二也此篇主意在此二句
是合二為一者也/垍何足以知之夫中國之失其所以為中國也久矣
再喚起/中國説非宫府一體則不能定中原蜀志諸葛亮傳上/䟽宫中府中俱為
[001-27a]
一體云云當奨率/三軍北定中原非朝廷肅清則不能定山東韓愈元/和聖徳
詩朝廷清明無有欺蔽云云東定青/徐積年之叛又平淮西碑旋取山東垍所事何如主也
垍所事乃徳宗/不如先主憲宗所以平西戎者特在邊境間乎題下文/陛下之
問及此也豈不以西戎未平乎臣伏見陛下境土之兵/衆矣邊塞之将多矣但令有所統一則凱樂之期可依
而望/也君子之論有本有末本是應冒頭本字/末字要説結尾意去古愈逺
敵患益深謂後世不如古/外患尤甚於古則禦外亦要經靖邊亦大畧
垍之言未失也畧放寛裴垍/為結尾張本要其本本元元之論應冒/頭本
字/則帝王之要經大畧識者必有以辨之矣又折歸本/意文有抑
[001-27b]
揚操縱應冒頭唐之裴/垍惜語焉而弗詳耳 雖然内夏外夷聽其自附盛
徳事也古人非求/服四裔帝王所本葢深逺矣應本/字降及後世
亦謹守疆埸事急則戰而已此一轉謂帝王之事未易/為後世得如裴垍之言亦
未為失也埸音左傳/亦邊境 語出四裔可服而未易遽服也亦是/難事文徳
如舜則苗格舞干大禹謨帝乃誕敷文徳舞/干羽于兩階七旬有苗格用以解平
城之圍則君子以為踈矣後崔寔傳俗士不知變以為/干戚之舞足以解平城之圍
又匈奴圍髙/祖於平城故曰垍之言亦未為失也應前/句特未識帝
王之經與畧者耳又折歸主意非畢竟裴垍之言/亦有可取特 所以論帝王耳雖然
[001-28a]
尚以俟後之師式帝王者後崔寔論人主師五帝而式/三王 暗説今日此篇極得
文字抑揚操縱/之法宜細觀之謹論
  前篇謂備道之中自有全美此篇謂要經之中自
  有大畧是貫二為一格可以類推
[001-29a]
 推原本文格 此篇與孝武號令文章論同意
  漢訓辭深厚如何        戴慶炣
   出處前漢儒林傳序公孫𢎞為學官請白丞相/御史言制曰禮壞樂崩朕甚愍焉其令禮
    官勸學興禮崇化厲賢臣案詔/書下者文章爾雅訓辭深厚
   立説就本出處上文崇化厲賢主意謂武帝所/下詔令其訓辭所以深且厚而不流於淺
    薄者由其崇儒重道/有古人之遺意故也
   批云主意純正文筆駿發深得前軰論/體 人批此篇下得言語最好
論曰英主以崇儒重道為心主意道英主指漢武帝崇厲/儒重 指出處上文崇化
[001-29b]
賢/則發而為言者始不流於薄矣言指訓辭字薄/反形深厚字夫太
上忘言其次有言語老字粘/上言 説則言固非得已也至於有/言不如
忘/言不得已而言焉粘上/文而又無補於風化之大則是不/以崇儒
重道/為心則言之薄亦甚矣訓辭安得/而深厚惟當儒學湮晦之餘
暗説漢/武帝時深思吾道一脉不絶如綫指出處本文禮壞樂/崩朕甚愍焉意
慨然出而崇奬作新之此其意至美也指本文崇化厲賢/見得武帝崇儒
重道/之意一旦發之詔令誕告天下訓/辭識者誦其言味其㫖
謂天下之人誦詔令之/言辭味詔令之㫖趣真見温醇正大之氣藹然可掬
[001-30a]
形容深/厚意則其待天下者固不薄深/厚而所以為言者亦未
可以薄而窺之也應破題/薄字漢武元朔一詔元朔五年詔/崇鄉黨之化
以厲/賢才葢非尋常詔令比也語/好訓辭所發無非崇化厲賢
之真意主/意此意近古謂崇儒重道有/三代之遺意孰不聳動於觀感
之下謂天下之人/喜其詔令公孫𢎞等諸臣嘉稱而樂道之敘出/處本
文/其曰深厚也固宜發盡出/處本意史臣筆之儒林序傳吁有
㫖哉漢訓辭深厚如何請申之 讀髙帝省賦之詔其
意固仁恕矣而謂之深厚則未也便從漢詔原起年漢/高帝本紀十一 二
[001-30b]
月詔曰欲省賦甚令獻未有程吏或多賦以為獻而諸/侯王尤多民疾之令諸侯王通侯常以十月朝獻及郡
各以其口數率人嵗/六十三錢以給獻費讀文帝重農之詔其意固懇惻矣
而謂之深厚則未也文帝本紀二年二月詔曰夫農/天下之本其開藉田朕親率耕
景帝讞獄之詔其意固寛恤矣而謂之深厚則未也景/帝
紀五年九月詔諸獄疑輒讞之武謂高文/景三君之詔未謂之深厚要歸 帝上來夫人主敷心
腹腎腸而布之言語號令書盤庚今予其敷心腹腎/腸歴告爾百姓于朕志
隠然有深厚之意應上深/厚字此豈規規然求為是文辭哉
要引/下文崇儒重道之心夫固有以發之也入主意/明快不然則
[001-31a]
深厚之褒何獨歸之元朔一詔哉反説有力是時考官/批謂切近明快謂此
等處/也况自秦人私制謂詔/令使羣臣庻民畏之如虎狼用/前
軰/文而無雍容樂易之意無崇儒重/道之意經生學士坑滅殆盡
固無望其招延而涵育之也此段説秦人焚滅之禍無/復崇重之意文有起伏
云通鑑李斯上書云云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靡當世/ 云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有
藏詩書百家語者皆請詣守尉雜燒之生同上侯生盧/生相與譏議始皇始皇聞之大怒曰盧 等吾尊賜之
甚厚今乃誹謗我云云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坑之咸陽
漢興雖詔令數下數入/聲亦自有聳動羣聽者謂漢之詔/令亦有可
[001-31b]
取者但不如/武帝之深厚然馬上之習甫除陸賈時時稱説詩書髙/帝曰乃翁居馬上得之
安事/詩書黃老之説已入本出處上文竇/太后好黃老術冝王言之深厚不
能不屬之上嘉下樂之武帝也急収入本題可謂簡快/ 武帝詔朕上嘉唐虞
下樂/商周武固非真知道者先揚後抑/語有稱停其亦念吾儒之道説/主
意/自春秋戰國以來湫底壅遏亦不應若是之久也應/冒
頭當儒學湮晦之餘㣲如孟子序堯舜湯/文周孔之道将遂湮 正塗壅底之意學之未勸本/出
處勸學/興禮俗之未醇本出/處愽士弟子貟之未置本出處下/文為愽士
官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太常擇民年/十八以上儀狀端正者補愽士弟子往來于懷如有
[001-32a]
求而弗獲者用檀/弓語想其胸中所存畧不敢有一毫鄙夷
厭薄之意形容武帝崇/儒重道之意開導之訓迪之只是崇化/厲賢之意直欲
續儒道之一脉應冒頭吾道一/脉不絶如綫此其辭豈不深且厚哉
此訓辭所/以深厚今取其訓辭而讀之却把訓辭中語鋪排/出來形容深厚意
愍禮樂之廢壞見題注禮廢樂/崩朕甚愍焉其視古者教民中和同
一指趨也應冒頭此意近古樂周禮以五禮防萬民之/情而教之中以六 防萬民之偽而教之和
如明居室之大倫出處上文婚姻者/居室之大倫也其視古者婚姻以
時同一風教也應冒頭此意近古姻詩桃/夭序男女以正婚 以時如欲延天下
[001-32b]
士以登於朝出處上文故詳延天下/方聞之士咸登諸朝其視古者旁招俊
乂同一規模也應冒頭此意近古庻書説/命旁招俊乂列于 位此詔之頒總/上
文/豈惟春秋戰國之所無應自春秋戰/國以來等語而亦髙帝文景
之所未暇及者也繳原題下髙文景三君事謂/三君之詔不如武帝之深厚𢎞也入/題
實㕘衆議條列來上此是公孫𢎞/説合入此語且以訓辭深厚稱之
敘本/文夫帝之號令煥然可述武帝賛號令文/章煥然可述若詔問公
元朔元年詔曰公卿大夫/所使廣教化美風俗也詔諭巴蜀元光元年五月/發巴蜀治南夷
道詔司馬相如/諭巴蜀父老詔舉賢良建元元年正月詔丞/相御史列侯舉賢良皆詔也
[001-33a]
謂以上/三詔奚獨是詔號為深厚哉難元朔/一詔其意葢謂崇化
厲賢解歸主意/見本題注 髣髴三代聖人之遺意應冒頭此/意近古
數百年絶響之餘應冒頭當儒/學湮晦之餘慷慨發憤欲一旦而振
起之應冒頭出而/崇奬作新之殆未可以尋常詔令比也其訓辭深/厚皆自崇
儒重道中來不可専以他/時詔令為比 應冒頭語自時厥後公卿大夫彬彬多
文學之士出處下文自此以來公卿大/夫吏彬彬多文學之士矣史臣筆之儒林
序傳其亦知源流所自來矣照冒頭/結處雖然武帝表章六
經罷黜百家武帝賛孝武初立罷/黜百家表章六經固未為不識吾道之
[001-33b]
味者語/好奈内多欲而外施仁義汲黯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義則訓
辭亦未純於深厚也大凡做漢唐論先褒則後貶先貶此/則後褒此篇既是一力褒武帝至
不容不/畧貶之元封詔茂才異等至以泛駕之馬喻之元封五/年詔曰
泛駕之馬&KR1542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己/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異等者㫖意一差趨者瀾
謂武帝上面一詔言語未謂之深厚是以/人皆效之 韓進學解回狂瀾於既倒於是上書
自鬻待詔金門東方朔傳武帝初即位四方之士多上/書言得失自衒鬻者以千萬數方朔待
詔金/馬門往往皆&KR1542弛之士見上注準&KR1542音托謂趺蕩/於規矩 繩之外之士而儒
道為之蠧蝕矣儒道亦蠧壊晦/蝕安得深厚愚故為之説曰元朔一
[001-34a]
詔帝尊經之心發之也本題/注意元封一詔帝多欲之心累
之也見上汲黯注/自作議論斷以元朔之詔為帝喜褒之/也又以元封
之詔為帝惜貶之也詔考官批云以元封/元朔二 並説褒貶亦是謹論
[001-35a]
 推原本文格 此篇與漢訓辭深厚論同意
  孝武號令文章如何      繆 烈
   出處前漢武帝賛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疇咨海内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
    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厯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煥然可述
    後嗣得/遵洪業
   立説就出處上文表章六經上立意謂武帝之/號令文章煥然可述皆自表章六經中來
    葢六經者治道之本有聖經以為之本則發/而為號令文章皆自然而然有可稱述苟不
    本諸經而徒用力於號令/文章之末又何足取哉
[001-35b]
   考官批云議論正大文勢發/越可謂傑特之作
論曰治道未有無其本也本指表/章六經本立則其見諸顯設
者皆自然而然顯設指號令文/章自然是主意初非容其心也無容心/只是主
意自然/之説六經者治道之本明説出六/經是本盛帝明王之極致
舉不外是謂帝王之治/自六經中來其措辭立論雖非後來所可企
見於六經中無非號令文章豈後人所能及非元本/是希聲寡和後改云措辭立論以元本四字 冒頭
語/然洪模懿範昭布森列六經模/範可法挹其餘潤則典則程
度自有可觀者焉六經典則程度皆/號令文章之法世之有志於治道
[001-36a]
説後世/之君孰不欲舉一世之治應破題/治道字使煥然皆有華
藻之可述言號令/文章然求之號令鮮可人意號令不/足取求之
文章徒飾虚言文章亦不足取元本是骫骳羞稱後改/云徒飾虚言以元本四字非冒頭語
或者見其不如古而歸咎於號令文章之不修不知/本
知此豈用力於號令文章者所能得哉要自然/而然有經術
以為之本應主意/本字沉浸醲郁之餘自六經中發出去郁/韓進學解沉浸醲
含英/咀華由是而充則自有不容掩者矣無非號/令文章漢武帝承
禮文多闕之後題上文稽古禮文/之事猶多闕焉迄能使號令文章煥
[001-36b]
然可述本/文盛哉稱賛其號令/文章之盛班孟堅述其所以盛粘上/盛字
歸班/固而先之表章六經之一言出處/下文吁其知武帝治道
之所自出也歟出於/六經孝武號令文章如何請申之發號
施令罔有不臧書冏命/全句渙汗大號令出惟行易渙卦渙/汗其大號
又書周官令出/惟行弗惟反非六經之所以為號令者乎六經中言/號令處
乎人文化成天下易賁卦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追琢其章金玉其相
詩樸棫/全句非六經之所以為文章者乎六經中言/文章處號令之
明文章之粹未有過此者鎻上/兩扇豈不足以垂百王之軌
[001-37a]
範萬世之龜鑑歟謂六經可為/後出之法然自三代而降貶後/世
時施為有志於治道者應冒頭世之有/志於治道者豈不欲以古之
號令者為號令以古之文章者為文章卒之卑陋蹇狹
不廣大/之貌瑟縮骫骳不舒暢之貌骫音委/骳音靡不振之貌行之一時已不
足以動天下之觀聽尚何望其傳之後嗣詔之來世也
自此以上是應/冒頭反説一段葢自文侯之命稱述於東周者書文/侯之
命乃周平王命/晉文侯之辭辭體卑弱已無復君陳康誥之舊而號
令不如古書君陳乃成王命君陳尹東郊之辭康誥乃/成王封唐叔之辭 謂平王號令卑弱不及
[001-37b]
成/王自枝葉未有害本實先撥天下蕩蕩無綱紀文章而
文章不如古並詩蕩篇全句謂周厲王之/時文章不如文武成康之時自是而下源
流益逺愈不/如古秦人不師古始史秦紀淳于越曰/今陛下事不師古焚滅六
書序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見漢訓辭深厚論原題詳註亦既自㧞其本自
塞其源矣應本字其晉國語/已自㧞 本矣徙木之令史商君傳商君/令未布乃立木
於市南門募民有徙置北門者予十金人莫敢徙復/下令曰有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與五十金
禪之文史始皇紀禪梁父乃刻所立石/其辭曰皇帝立位作制明法徒足以驅一世
於聾瞶其於號令文章何足多論原題照主意用六經中/號令文章可為法則起
[001-38a]
歴敘三代而下號/令文章不如古漢興髙皇帝起自馬上不事詩書前/陸
賈傳賈時時前説稱詩書髙詩書/帝曰乃公居馬上得之安事一時所謂號令文章者不
過羽檄召兵大風起舞而已髙帝紀三秦可傳檄而定/檄尺書也加羽毛取其速
也髙帝號令如此雲同上帝置酒沛宫酒酣上擊筑/自歌曰大風起兮 飛揚 髙帝之文章如此時方
草創君子無望焉謂髙帝草創固無望/其號令文章之美至於文景漸有
可稱漢文帝/景帝後元詔令温然粹然寖有古意後元文/帝年號
子以為廣游學之路刺六經作王制實為之先也孟子/敘文
帝廣游學之路又前郊祀志使愽士諸生刺六經/中作王制 謂文帝之號令文章自六經中來若夫
[001-38b]
禮樂未遑制度多闕亦以時之未暇耳賈誼傳誼以為/漢興二十餘年
當興禮樂帝謙遜未遑又制度/踈闕 謂文帝號令文章未純武帝光紹鴻業正説/武帝
言其時則漢興六七十載煙火萬里也史律書文帝里/末年烟火萬
言其資則雄才大略髙邁前古也武帝賛帝之/雄才大略漢家一
代之治發揮而潤色之豈非此其時乎謂武帝勝於髙/文景時當有號
令文章/之可述自今觀之興廉有詔元朔元/年詔求言有詔建元元/年詔
舉茂才有詔元光元/年詔號令班班聞者至今可使聳動得
鼎有歌元鼎四年/得實鼎天馬有歌馬生渥洼水中/作寳鼎天馬歌樂章有歌
[001-39a]
前禮/樂志文章炳炳見者至今猶足晃耀夫爛然雅奏玉振
金聲前兒/寛傳斐然前陳日光玉潔韓文日/光玉潔人知其為帝之
號令文章爾豈知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題/注帝之自本自
根葢有在也班孟堅述其燦然之盛足以詒謀後嗣題/注
而敘事之首表章罷黜實為之先見/上䆒其㫖意豈直以
修郊祀改正朔恊音律以此為盛而已哉題/注意者黃老
之言盡屏時好儒術登崇相與辨難前儒林/傳序故能使文
章爾雅訓辭温潤同/上膏之沃者光茂源之深者流長信
[001-39b]
有自來矣喻以六經之本而為號令/文章 史儒林序全句不然異時内外相
應無非義理温潤之文號令/文章儻非所積之宏所培之厚
豈能強至是哉非本之六經安能用力而為號令文章/ 應冒頭此豈用力於號令文章者所
能得/哉太史公之作史記也司馬/遷盛稱建元元狩以來文
辭燦然武帝二/年號不述於表不述於紀而自序於儒林傳
之首見儒林/傳序遷其知所本始矣應主意本字文謂遷之/説亦謂號令 章本之
六/經意者班固之言其猶有所祖述歟謂班固之言/得之司馬遷厥後
王通續書之著文中子曰/續書始漢既嘆五帝之典三王之誥不
[001-40a]
可復見而於漢之制志詔策深所致意文中子周公篇/賈瓊問續書之
義子曰天下之義列乎範者/有四曰制曰詔曰志曰䇿且曰帝王逺矣舎漢其將
安之同上天地篇子曰五帝三王吾/不得而見也舍兩漢其將安之然則班固所謂後
嗣得遵洪業豈不信然題注以上大講先説武帝之號/令文章歸於表章六經之功又
以班固祖述太史公敘儒林傳之/意及文中子取漢之説文有證據雖然續書無傳君子
嘗深為文中子惜文中子續書/無傳於世如使漢之號令文章果
能無愧於典誥之舊則續書制志至今存可也注見/上
亦可以為漢之盛而未足為五帝三王之盛歟此二句/少抑漢
[001-40b]
武只能為/漢之盛仲舒之言曰強勉學問知益明董仲舒對武/帝䇿強勉學
問則聞見愽/而知益明武帝有可為之時有能為之資又有大有
為之志時資志三字皆/與前面相應表章罷黜以來意向亦畧定矣
見前/注惜夫多欲未克不能勉其所未至汲黯傳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
義柰何其欲效/唐虞之主乎於是號令文章非不燦然可述而可見
者僅止此只能為/漢之盛如使以仲舒所謂強勉者加之意則
詩書所稱何以加焉題下文雖詩書所稱何以加焉令/結尾意謂帝不知加學問故號
文章僅止於/此寓嘆惜意謹論
[001-41a]
  前篇本上文崇化厲賢所以訓辭深厚此篇亦本
  上文表章六經所以號令文章可述格同意同可
  以合看
[001-42a]
 立説尊題格 此篇與天下國家之本在身論同意
  聖人擬天地參諸身      陳松龍
   出處揚子五百篇或問五百嵗而聖人出有諸/曰堯舜禹君臣也而並文武周公父子也
    而處湯孔子數百嵗而生因往以推來雖千/一不可知也聖人有以擬天地而參諸身乎
   立説以形而觀則天地為大聖人一身為小以/道而觀則聖人之道與天地為一初不囿
    於形也惟其不囿於形故擬於彼而參諸此/必使無一時不以天地為準則無一事不與
    天地相似由是觀之一/身雖㣲可與天地並矣
   批云文簡意明非老筆/不能道最利初學
[001-42b]
論曰道一而已聖人之道即/天地之道惟不囿於形者能得之不/以
天地為大吾身為/小是不囿於形也夫其不免囿於形也接上囿於/形字説則天
地為大一身為小反説/主意必將擬之於彼參之於此是強/擬而
參/之果何從而強同也哉何以與/天地並有聖人者出正/説知吾身
之道即天地之道道一/而己故以道觀天地則天地亦形爾
不囿/於形天地非道則亦不能以自立天地即/此道故惟以此而
説擬字以道而/擬不以形而擬則精思熟慮收視反聴而黙參諸一
身之問説參/字必使無一時不以天地為準易繫辭易/與天地準
[001-43a]
無一事不與天地相似用前/軰語由是而觀則一身雖㣲可
與天地並如中庸可與/天地參之意聖人所以厚待吾身而為天地
萬世綱常之主者此其事非可以易言也見得聖人一/身之大與天
地為/一揚子謂聖人擬天地參諸身愚請以是而申其説
 夫自太極一判而為天地提起天/地先説則凡以藐焉之身
混然中處者此徒以常人論也謂聖人居天地之問坤/張横渠西銘乾稱父
稱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苟知天地
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見上/注則不徒求天地於
[001-43b]
天地且自反吾身之天地聖人之一身/自有天地鳶飛魚躍在在
呈露中庸詩云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言其上下察也參前倚衡如將見之語十/五立
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斯固聖人之事也此是聖人一/身之天地
聖人不世出於天下謂聖人/不常出而天下之人反/説往往見天
體在上日月星辰萬象畢麗中庸今夫天斯昭昭之多/日月星辰繫焉萬物覆焉
又韓原人形於上/日月星辰皆天也地體在下山川草木衆彚畢陳同上/形於
下草木山/川皆地也吾以一身置乎其中聖人一身居/天地之中冝其與動
植㣲物等與萬物/一同形色為累囿於/形稽驗不熟不能擬/而參之
[001-44a]
聖人之統愈不傳言囿於形/者如此然則見天地而不見道其
流弊至此應冒頭接/題一段此豈聖人果不世出哉此句引入/題目主意
苟有擬天地而參諸身者焉則是亦聖人而已矣自此以/下正説
聖人以道參天/地而不以形意且聖人本無以異於人者孟豈有以異/於人哉堯舜
與人/同耳惟其日夜之所擬必思毫髪無愧於天地説擬字孟/是其日夜
之所/息嘗擬諸天地曰乾稱父坤稱母父母之愛宏矣見/上
西銘/注反而參諸吾身果能視生民如保赤子否也前路/溫舒
傳文帝愛/民如赤子嘗擬諸天地曰天職司覆地職司載覆載之
[001-44b]
功溥矣列子天瑞篇天職生覆/地職形載聖職教化反而參之吾身果能納
八紘於度内否也猶吕與叔克已銘洞然八荒皆/在我闥意又聖人以天下為度擬其
髙明擬其愽厚擬其悠久無疆中庸愽厚所以載物也/髙明所以覆物也悠久
所以成物也愽厚配地/髙明配天悠久無疆無所不用其擬展轉説/擬字又參之
以平旦之氣却説參字息孟告子上其/日夜之所 平旦之氣參之以喜怒哀
樂未發之時中庸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凡起居食息語黙動静之
頃皆可得而參也説得參/字分曉以其所參而終不差其所擬
擬字參/字夾説有審訂無揣摩有稽驗無彊揠此四字説擬字/參字大意 強
[001-45a]
揠勉力而/提㧞之意隠然道體宻行乎中應道字/主意而㑹廣大於精
中庸致廣大/而盡精㣲推精㣲於廣大見上/倒説吾不知天地之為
聖人乎聖人之為天地乎學莊/子語葢聖人此身天地所賦
見得聖人之/身與天地一率性㑹道而形不足以囿之應破題不/囿於形意
中庸率性/之謂道仰觀俯察用功彌愽易繫辭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
亦天地之望生人之幸世道之福也文字大體繳/盡講題意雖然
自三聖執中之學不傳語二十堯曰咨爾舜天之厯數/在爾躬允執其中舜亦以命禹
商周質文之統不續前漢董仲舒䇿夏尚/忠商尚質周尚文而吾夫子潛
[001-45b]
心之夣葢不復栩栩於西周時矣語好尼揚子問神篇/昔仲 潛心於文王
矣又語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夣/見周公又莊子莊周夣為胡蝶蘧蘧然栩栩然或者自
是歸諸世數之不傳引本/出處將以天地生聖人為期而不
復以擬天地為事見本/題注何其見道未審也責或問/不見道子雲
論數之定未定至舉天地而參諸聖人之身見本/文夫莫
小於一身而天地猶在所可擬吁此亦踐形之學也應/形
字然孟子盡心上形色天性也惟聖/人 後可以踐形注履此美形也謹論
[001-46a]
 立説尊題格 此篇與聖人擬天地參諸身論同意
  天下國家之本在身       莫應龍
   出處孟子離婁上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大學曰古之欲明明徳於
    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孟子之言葢本諸此
   立説以勢觀之則天下國家為大以道觀之則/吾身尤大於天下國家知吾身之大則先
    立其大可以用/天下國家矣
   批云文勢如長江大河一㵼千里文采如奇葩/麗卉最醒人眼視筆下蹇澁者大有逕庭
論曰人主知自立其大自立其大指身者孟/子先立乎其大則能用大
[001-46b]
用大指天/下國家天下國家至大也包勢/之大人主一身則尤大
包道/之大世之人主凡其輕用天下國家者豈忍為是哉
輕用便不/能用大失在於視天下國家甚大視吾身甚𦕈𦕈小/也
謂大者之難用而𦕈然者要非其所係也其不能用大/者以吾之所
立者/小耳嗚呼人主一身中兩間而立見得身之大處坤如母/西銘語乾稱父 稱
子兹藐焉乃混/然中處意思所宗主者何事便見與天下/國家相干涉而顧以小
者自狹乎如此則吾身/非可小用也天下國家一吾身也因彼而/驗此
身一天下國家也推此以/及彼自其在天下者推而在國家
[001-47a]
又自其天下國家者移而在吾身見得身/之大處非吾之一身
大於天下國家乎辭意/俱暢天下國家為勢之大至此出一/个勢字
人主一身為道之大又出一/箇道字道大者身亦大身之大以/道之大
自見其身之大則理一身以用天下國家特舉而措之
結冒頭意猶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句法天下國家之本在身吾孟子葢
望人主先立其大者歟主/意請衍其説 自有天下國家
者習聞孟氏緒論只就孟/子上説以為人主一身天下國家之
本/文道之在身又人主之本應冒頭/道字詳説反約其䆒不
[001-47b]
越如是而已孟子博學而詳説之將以反/説約也 不越即不過也嗟夫此見形
知影之論不知/本豈足與言用大之道哉歸主意用/大字道字自家
而國則國大於家自國而天下則天下又大於國從小/處説
到大/處儒者之論謂孟/子顧曰人主一身大於天下國家果
若何以知其大也設/問葢以人主一身答上問説/就身上天地賴
之而立極生民賴之而立命前輩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極為萬世開太平
前聖賴之而繼絶學同上為前/聖繼絶學萬世賴之而開太平見/上
注/以此觀之天下國家大乎人主大乎見得人主一身/為甚大 且雙
[001-48a]
開設/問葢亦曰人主大耳荅/其所謂大講大/字葢以道而不
以勢也應冒頭天下國家為勢之/大人主一身為道之大我立其大以用其大
應破題自立其/大則能用大矣風動教化始於衽席詩關睢風以動之/教以化之 衽席
字歸在/身上一國之本係於一人同上以一國之事係一人/之本 一人字歸在身上
斂時五福敷錫厥庻民悉㑹歸於無偏無黨之皇極書/洪
範五皇極斂時五福用敷鍚厥庻民又無偏無黨王/道蕩蕩歸其有極㑹其有極 皇極字歸在身上
曰天下國家之本在身而奚在説在字/有力不曰人主一身
大於天下國家而孰大哉説大字/有力信矣人主不可不先
[001-48b]
立乎其大也應冒頭/主意澄神反視於深宫獨行之時漢書/聖主
獨行於/深宫端本澄源於尸居龍見之際莊子尸居而龍/見淵黙而雷聲
見夫天地之塞吾其體也天地之帥吾其性也民吾同
胞物吾與也以上四句出張/横渠西銘全文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
無之大學/全句所以示教者誰歟示教在/身而已一家仁一國興仁
大學/全句所以作興者誰歟作興亦在/身而已篤恭而天下平出中/庸
所以盡是恭者又誰歟盡是恭者亦在身辭連用三箇/誰歟似是設疑之 所以顯見
在身而不/在他人此非預天下國家也不在/他身也在/我在吾身者
[001-49a]
非小也吾身有係於天下/國家豈小也哉大也喝得大/字有力我之一身雖㣲
似/小而天下國家之本積於吾身則甚大天下國家之本/都堆積在我身
上豈不/甚大必正心必誠意則大者立大學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誠
其/意必執中必明徳則大者立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㣲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又堯典克明峻徳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必親君子逺小人則大者立
諸葛亮出師表親賢臣逺/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必晝有為宵有得息有養瞬
有存則大者立孟子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畫之所為
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大/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逺矣 見張文潜文 連用四箇
[001-49b]
者立是歸在身上文勢滔滔似/經義體然時文之法自當如此一日二日可樂也而曰
有萬幾焉在身上一書臯陶謨篇兢/兢業業 日二日萬幾匹夫匹婦至㣲也
而曰或能勝予焉在身上夫書五子之歌予視/天下愚 愚婦一能勝予天下之
治泰山四維而曰有積薪厝火之勢焉在身上天前漢/嚴助傳 下之
安猶泰山而四維之也也賈誼策進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己治矣臣獨以為未 曰安且治者非愚則諛云云
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此/未及然因謂之安方今之勢何以異以身立天下國家
之極見用/大意而不以天下國家局吾身於小應前在吾身/者非小也
噫嘻兹其所以為大本歟應主意/大字兹其為用大之地歟
[001-50a]
應破題用大字效以/上是本以下是自此而親九族和萬邦堯其盛也
自吾身推出去為天下國家之本明書堯典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 協和萬邦自此
而齋慄事親垂拱視阜舜其治也書大禹謨祗載見瞽/瞍䕫䕫齋慄瞽瞍亦
允若視揚子虞夏垂/拱而 天民之阜自此而勤邦儉家聲律身度百姓
咸以仁遂禹其徳也書大禹謨克勤于邦克儉于家禹/史記禹聲為律身為度又禮記
立三年百姓/咸以仁遂焉自此而致刑于之化極純被之美文王之
所以為文也詩思齊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又騶虞詩天/下純被文王之化 用四箇自此字是自
身上推出去為/天下國家之本天下大本培養於宫庭培養是狀本/字宫庭是家
[001-50b]
實於海宇華實是狀本字/海宇是天下豈惟此哉上連用四箇自此/下連用三箇推之
推之於四海而準見禮/記推之於老者安少者懐見論/語
之於舟車所至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莫不尊親見中庸/全句
吾身大於天下國家的然可信矣説盡/本意後世外施仁義
者不足以識是大漢武帝慾前汲黯傳陛/下内多 而外施仁義溺心多愛者
不足以識是大唐太宗屠本賛至其牽於多愛/復立浮 好大喜功勤兵於逺執簿書
期㑹為政者併與其本仆之矣漢宣帝㑹王吉䟽其務/在於期 簿書斷獄此
非太平之基也/不足以識是大 以上連用三箇/應不能用大意我思古人實獲我心
[001-51a]
毛詩/全句其出而君天下者不惟以一身立天下國家之本
而盡君道又能以一身立天下國家之教而盡師道君/道
師道四字面好常挺/省元論是用此四字維天之命於穆不己教之源也周/頌
維天之/命全句親親仁民仁民愛物教之推也孟子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首出庻物萬國咸寕教之溥博淵
泉也見易乾卦書中庸溥博淵泉而時出之源此處文/法是學通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 也乾道
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漢唐人主局其見於一身之小應冒頭視/吾身甚眇
荒其見於天下國家之大應冒頭視天/下國家甚大本原既舛如君
[001-51b]
道何如師道何繳結下/語迅速然則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以
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始足以及此見禮記扇/以下三
文氣象廣大方纔/襯得用大意出必盡巳之性以盡人之性盡人之性
以盡物之性始足以及此見中/庸必所過者化所存者神
上下與天地同流者始足以及此見孟子以又連下三/箇始足 及此 此
自是一/家機軸謹論
  前篇謂天地雖大吾身尤大此篇謂天下國家雖
  大而吾身尤大皆歸重於身上立意
[001-52a]
 指切要字格
  太宗銳情經術        楊茂子
   出處唐儒學傳太宗身櫜鞬風灑雨沐然鋭情/經術即王府開文學舘召名儒十八人為
    學士與議/天下事
   立説太宗情之鋭是用心剛處太宗不銳情於/他術而銳情於經術是擇術精處惟用心
    剛而擇術精所以/留心於正道也
   批云議論精切語句/華麗極利初學
論曰英主一念之烈言太宗情之銳切/烈字指銳字極初不出乎正道
[001-52b]
之外也正道是/經術夫道亦多術矣露出術字矣用孟子/教亦多術 句法
主之心太宗/之情不用之他道而惟用之正道經術舜揚子/適堯 文王
為正道非堯舜/文王為他道非擇術之精用心之剛者不能也擇術/之精
是經術用心之/剛是情之銳其或情其性而不能性其情者反説輩/用先
語/乃於吾道之外經術/之外銳然以求其所謂術求他道/之術
情非正情術非正術矣他有所用情則非正情/他有所謂術則非正術此英明
之主暗指/太宗所以不敢銳情於彼他/術而惟銳情於此也經/術
唐太宗之為君其殆英明不世出者乎應破題英主字/ 不世出謂不
[001-53a]
多有/也方其當干戈甫定之餘見本/題意他務未遑未暇及/他術
真情所發惟銳然於聖經之所謂術演本/題意而經術之外
一毫不敢容心焉應英主之心不用之他/道而惟用之正道意其擇術精而
用心剛者如此應接/題語君子方喜其情之得正而他有所
未暇議也謂其情正其術亦正/未暇議含結尾意唐史傳儒學而曰引本/出處
太宗銳情經術其知太宗之情者歟又不放/了情字 且術之
說昉於誰乎昉始也此挈術字/辨論起 格可學求之孟氏之書聞有所
謂仁術矣孟梁恵王下曰毋/傷也是乃仁術也是乃聖經之術此仁術字/出於孟子
[001-53b]
而非後世之所謂術也非他/術也求之記禮之書聞有所謂
儒術矣記儒行篇儒有合/志同方營道同術是乃聖經之術此儒術字/出於禮記
非後世之所謂術也非他/術也非仁之術非儒之術而外求
其所謂術焉非聖經此二者/之術則是他術術其所術而非吾聖經之
所謂術矣説得術字響之是用韓文道/其所道非吾 所謂道句法是豈人主所當
銳然留情者哉歸在銳/情上自夫人主外經術而銳情於兵
治兵/之術而後孫吳之術進矣孫武吳起戰國/時善用兵者自夫人主
外經術而銳情於財也理財/之術而後管商之術售矣史管/仲傳
[001-54a]
仲相齊通財積貨冨國強兵居商君傳衛之庻公子名/鞅封於商以強國之術說君 五年秦人冨強 管仲
商鞅古之/善理財者自夫人主外經術而銳情於異端也異端/之術
後老莊之術行矣莊周虚無老子清浄皆異/端之學 三扇文是一様莫非術也
而非吾所謂術非聖經/之術擇之不精韓文擇焉/而不精則必將果
决於求他道而不果决於求正道矣他道是前三者之/術正道是聖經之
術/然則人主一念之發可不審歟照破題一念字/歸在情字上且髙
帝非不銳情也髙祖亦/銳情而安得猛士之思實終其身前/髙
祖紀過沛置酒擊筑歌/曰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而謂詩書安事前陸賈傳賈時/時前說詩書髙
[001-54b]
帝曰乃公居馬上/得之安事詩書則是其情非銳於經術也非術/之正武帝
非不銳情也武帝亦/銳情而尊顯賈人之流淫剥其民前漢/公孫
𢎞等賛上方欲用文武卜式㧞於芻牧𢎞羊擢於賈孺/又食貨志桑𢎞羊為治粟都尉斡鹽鐵盡籠天下貨物
又㩁酒酤/抑兼并而謂尚書為樸學前倪寛傳寛見上語經學/上曰始吾以尚書為樸學
弗/好則是其情非銳於經術也非術/之正情如光武亦非不銳
光武亦/銳情而好溺圗䜟之意勝後漢祭祀志案索河洛/䜟文言九世封禪事布
圗䜟於/天下講論經理之意衰後本紀數召公卿/郎將講論經理則其情尤
非銳於經術也亦非術之正様三/扇文亦是一以漢世三君之英明
[001-55a]
緫上三/扇事而擇術不精用心不剛猶如此術非正術情非/正情 要過太
宗/來孰謂有唐之君而銳情經術有如太宗者乎過正講/ 謂太
宗用心之剛擇術之/精勝於漢之三君風灑露沐之餘見題/注似可少已也
而帝則汲汲於崇儒焉見題/注日昃夜艾之時題下文置/𢎞文館引
内學士畨宿更休聴政之間則與討古/今道前王成敗或日昃夜艾未嘗少怠似可少安也而
帝則拳拳於講學焉見上注二形容得銳字/意出此 段是一様文𢎞文建館
之不敢緩其情之銳何如也見上注自此/以下又變文名儒招集之
不敢後其情之銳何如也見題/注乙夜觀書之不敢廢其
[001-55b]
情之銳又何如也太宗毎視朝後即閱羣書常謂若不/甲夜視事乙夜觀書何以為人君
此三段用三不敢三其情/之銳何如也是一様文不始勤而終怠不進銳而退
見銳意其孟子其/進銳者 退速雖封倫勸之以法術而帝銳然經
術之情不變而為法術魏徴傳上曰今大亂之後其難/治乎封倫曰三代僥詭日滋秦
任法律漢雜/伯道帝不聽雖萬紀試之以利術而帝銳然經術之情
不變而為利術權萬紀傳萬紀奏宣饒部中可鑿山冶/銀嵗取數百萬帝責曰公不推賢進善
乃以利規我/斥使還第雖英衞以兵術奏功動之而帝銳然經術
之情不為之動李勣封英國公帝征髙麗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李靖封衛國公帝伐
[001-56a]
遼靖曰往慿天/威得効尺寸功一心之㣲攻之者衆通鑑十七年太宗/曰人主惟有一心
攻之者/甚衆而帝心匪石不可轉也詩我心匪石/不可轉也謂之銳情
經術信乎其為情之正術之正矣應題正情/正術二語人見其限
官任才周官六典之遺法也唐百官志帝省内外官定/制為七百三十貟曰吾以
此待天下賢才足矣曰禮太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一/曰治典二曰教典三 禮典四曰政典五曰刑典六曰
亊/典府兵寓農井田兵制之舊規也唐兵制府兵之制頗/足稱焉葢古者兵法
起於井田自周衰王制不復至於府/兵始一寓於農此太宗之所以盛也思封建之未復易
之建國親侯也唐膠東郡王道彦傳帝與蕭瑀等講封建/欲與三代比隆 易比卦先王以建萬國
[001-56b]
親諸/侯立經常以定賦禹之成賦中邦也唐食貨志唐授/人以口分世業
田而取之以租庸調之法亦可為經常之法也/ 書禹貢成賦中邦 以上四股是一様文廣學置
貟非得於菁莪之樂育才乎以下變文儒學傳頁觀六年/廣學舍千二百區三學益
生貟諸生至三千二百人/ 詩菁菁者莪樂育才也求士如渇非得於嘉魚之樂
與賢乎魏徴傳上䟽曰貞觀初求士如渇様詩南有嘉六/魚樂與賢也 以上二股又是一 文 以上
股是把太宗當時事/質之聖經打合説來凡唐治之卓冠於百代之上者此/是
太宗之收/治效處孰不謂帝之經畫動合經意如此繳上/文焉知
其皆自銳情經術中來哉此銳情經/術之功而苛於責備者難/
[001-57a]
見結/末注且曰擇術非難用經術之正為難本主/意尊經非難
行聖經之說為難書説命知之非/難行之惟艱多愛之牽豈動合七
情之正者乎本賛至其牽於多愛欲記禮運謂/人情喜怒哀樂愛惡 弗學而能浮屠之
立豈確守左道之戒者乎本賛復立浮屠道謂佛教也/ 記王制執左 以亂衆者
殺/閨門之多慚徳圭復修身齊家之訓者似不如此通鑑/緫論
其父子兄弟之間慚徳多矣復大學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語南容三 白圭逸詩也十漸之不
克終服膺鮮克有終之戒者似不如此魏徴傳上䟽曰/此不克終十漸
也失詩蕩篇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之中庸拳拳服膺而/弗 之矣 此以上將太宗事質 聖經為有愧是責
[001-57b]
太/宗嗟夫人主不知尊經天下之治不出於經久矣有君
如太宗銳情經術如太宗此一篇褒/之之主意而君子方喜其擇
術精用心剛之不多見應主意/六字而其已善者千百所以/褒之
善者一二所以/貶之固未暇以是少之也又畧/恕之責人斯無難
書泰誓/全句學者其無以春秋之法責備於太宗云本賛春/秋之法
常責備於賢者備文/有操縱真可為法謹論
[001-58a]
 指切要字格
  孝宣厲精為治        林希逸
   出處前漢循吏傳序孝宣興于閭閻知/民事之艱難躬親萬幾厲精為治
   立説宣帝承昭帝積弊之後即位數年精神晦/藏地節二年始親政事緫攬權綱與吏民
    更始風采頓異於前日葢人主之精神在心/方其韜晦則精蘊於心及其奮發則精見於
    治中興之盛實宣/帝一心實為之
   考官批云地位廣大議論純/粹時文中髙作也
論曰以一人而作新天下宣帝之為治與/天下更始之意亦運諸此心
[001-58b]
而已精在心運諸/心是厲精也神乎心之用也粘心/字舉天下之大斡
旋闔闢指為/治有非智巧之所能不在智巧/而在心而精神之地
一日用其力焉見厲精意力論語有能/一日用其 於仁矣乎則治之功用隨
為/治此其故何也設/問葢吾心之蘊者為精而其發者為
主/意求治於天下不於其治而於其心歸心/字上則沉潛於
未發之先暗指宣帝即位之初/沉潛精神於未發激揚於既發之後指宣/帝地
節以後奮厲/精神於既發風采所至精/怠必奮奮是/厲意弛必張張是/厲意
物條理而政治精明見為/治意特吾心一運量之頃爾又歸/在心
[001-59a]
上/地節元康之政皆宣帝/年號漢治更始之日也本紀元康/二年詔與
士大夫厲/精更始帝之精神晦藏亦甚矣謂帝即位/之初如此一旦權綱
反正而與斯世更新焉謂帝更始/之初如此不致力於其他而汲
汲於此心之用一念奮而百廢興奮是厲精/興是為治帝之所操
何其約也指厲/精方其韜晦則精藴於心及其奮發則精
見於治主/意中興之盛其可以心外求之乎題下文漢世/良吏於是為
盛稱中/興焉孝宣厲精為治請以是明班固之意本/文嘗謂治
道之精神在於人主而人主之精神在於一心就心上/説起
[001-59b]
含洪停蓄心之體也此晦/藏時光明發越心之用也此奮/發時
虛靈之妙主宰之神程子云虚靈知覺荀子/天論心者道之主宰存諸方寸
者雖㣲列子仲尼篇/方寸心也而萬化之樞紐百為之綱紀繫焉
言心者治之本/樞紐關要處也帝之所以帝王之所以王學韓/文無非吾
心之精者為之也心之繫治/道如此今夫日月星辰之運行隂
陽寒暑之代謝人莫不以為天之功氣象廣大主以天/之功比人 之治
而㝠㝠之中乾實主之以乾之精比人主之心/程子云乾者天之性情 大易
之賛乾既曰剛徤中正純粹矣而管攝之妙獨歸於精
[001-60a]
之一辭乾卦剛徤中/正純粹精也精也者斡精之/一字其乾道變化之根
同上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吁乾天也君也易説卦乾/為天為君天以乾運而精之
用見於四時君以心運而精之用見於政治關合/得好二者
葢同一機括也謂天與/君一也宣帝之為君固未足以語此下/語
有稱/停而更始一意獨得於此心之用愚於是有取焉爾
地節以前宣帝/年號帝之於治何如也且説帝/晦藏時弊根之蟠固
蠧冗之浸淫謂百廢未/興之時志氣梏於滯固之深神采鑠於
退遜之久此是霍光用事時/精神尚未奮發民生疾苦帝非不知也而
[001-60b]
未及問焉為宣帝占便冝説循本紀地節四年詔朕惟/百姓失職遣使者 行郡國問民所疾苦吏
或營私煩擾/朕甚閔之吏治得失帝非不聞也而未暇察焉本紀/具知
閭里奸邪/吏治得失帝於斯時韜聦明以自晦則此心之精者未
露也如明夷晦/其明之意藏智勇以若怯則此心之精者未奮也
如家語三恕篇勇力振世守之以怯之意頭以上一段/講宣帝即位初年尚晦藏其精神 應冒 方其韜晦
則精藴/於心語一旦隂翳剥而陽和舒五隂為剥/一陽為復洊雷震而羣
蟄起易震卦洊雷震之此二/句喻宣帝更始 時一時之政粲然精芒如太
阿之出匣大阿劒名匣謂帝之精神/如劒之出 光芒可畏人孰不曰樞機周宻
[001-61a]
治之鍵也自此以下講為治處式本紀地節二年上始/親政事樞機周宻品 備具 鍵門鑰
品式備具治之目也注見/上勞來之褒所以明勸賞之權
前王成傳成為膠東相治甚有聲帝詔曰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餘口賜爵關内侯副封之撤
所以防壅蔽之漸前魏相傳故事上書者皆為二封一/曰副封領尚書者先發副封所言不
善屏去不奏相白/去副封以防壅蔽初政施行班班可紀致治之美殆以
是基之此一小段論地節/以來為治之時然嘗觀諸帝之心矣轉入厲/精意心
字是/主意遣使循問之詔則曰朕所甚閔見前民生/疾苦注直言箴
過之詔則曰朕所甚懼本紀地節三年詔乃者九月壬/申地震朕甚懼焉有能箴朕過
[001-61b]
失無諱/有司想其閔心一萌照上/閔字而痒痾疾痛真切吾身吕/與
叔克己銘痒痾/疾痛舉切吾身懼心一動照上/懼字而天地鬼神森布左右
韓與孟簡書天地神祗/昭布森列非可誣也其曰念慮之不忘本紀地節三/年詔朕既不
逮導民不明反側晨興/念慮萬方不忘元元其曰朕意之未稱本紀元康二/年詔今吏脩
身奉法未有/能稱朕意無非此心之精所著見者繳入/精字故聽斷惟
精見於齋居之决而内治以興敘傳時舉傳納聽斷惟/精又刑法志上嘗幸宣
室齋居/而决事飭躬齋精詔及勤事之吏而吏治以振五鳯三/年詔朕
飭躬齋戒郊上帝祠后土公卿大夫/其勉焉又元康元年賜勤事吏爵二十餘年宣帝自/本始元
[001-62a]
年即位至黃龍元/年凡二十五年田里絶愁嘆之聲循吏傳序帝嘗曰/庻民所以安其田
里而無嘆息/愁恨之聲上下無苟且之意本紀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文學法
理咸精其能本賛政事文學法/理之事咸精其能中興之治號為厲精題/下
文稱中/興焉至今在人耳目是豈出於帝心之外乎見帝為/治皆厲
精之力則應冒頭及/其奮發 精見於治帝果何以得此哉此句引/入主意人之一
不走了/心字動則汨汨是晦/藏之時静則精精是奮/發之時當其韜晦之
時盖有静定之益謂帝地/節以前閱厯之乆則其見精容
忍之積則其慮精映帯精字謂/帝更始以來帝之所得愚知其出於
[001-62b]
是矣繳盡/主意雖然心也者合理與氣而後有是名也張子/正䝉
合理與氣而/有心之名理足以御氣則其用也純此古者聖/人之心氣得
以勝理則其用也駁此後世人主之心/議論本之吕東萊 唐虞三代之
治粹而不雜精而無間純乎心之理也推美唐虞/以理御氣秦漢
而下英君誼辟時獲有為於斯世而大抵皆以氣主之
責秦漢之君/氣得以理勝以帝之精銳歸宣帝/上來一時之振厲固有餘
用而不能充此心之理謂宣帝不能以/理為一心之主以進於傳心精
一之地書大禹謨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同/此精一之精與宣帝之厲精不使漢之為漢
[001-63a]
僅止於斯是可慨嘆也已惜漢止於漢不/能唐虞三代豈惟帝哉引/後
人為/證貞觀之思治曰厲精也貞觀唐太宗年號崔/植傳太宗厲精思治開元
之政事亦曰厲精也開元唐𤣥宗年號/本賛厲精政亊於其氣而不於
其理視帝葢一轍焉謂太宗𤣥宗尚氣而/不尚理與宣帝無異帝與太宗猶
能勉強支持帥是氣以終身故不盡見其敗缺又説宣/帝太宗
能御/其氣𤣥宗之晚節亦餒甚矣責𤣥宗晚/節不克終後之厲精為治
其監于兹有規諷/今日意謹論
  前篇指銳情二字為切要此篇指厲精二字為切
[001-63b]
  要是用功之重處可以並看
[001-64a]
 指題要字格 此題歸重在本字上
  帝王治安之本        吕 中
   出處前漢食貨志故財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養成羣生奉順天徳治國安民之本也
   立説治國安民之本固在於財用之足然國之/本在民先民後國則其本一民安而國自
    治矣若為民與為國之心兩用則其本二矣/如是而欲治國安民固無兩得之理也葢祖
    孟子天之生物也一本而/夷子二本之説而用耳
   批云議論正大文字典雅且剪/截無費辭頗有古作氣象
論曰天下之事不兩得欲利國又欲利/民是謂不兩得知所先後者得
[001-64b]
先於安民後於治/國是謂得其本公私之計事之不兩得也明説主/意公是
治國私/是安民為公計耶必不利於私利國必/不利民為私計耶必不
便於公利民必/不利國其勢然也公私不兩得/之勢如此而古人所以使
公私兩得其利者是必有道矣從勢字過道字先安民/後治國方兩得其利
葢天之生物一本而己説出本字也用孟子/天之生物 一本意古人惟見
其一本暗指帝王知以安/民為治國之本故平時培養封植先為吾民
形容本字本/在先安民上而國計之盈虧毎毎後之後於治國後/應破題先
字/誠以國之所以為國者民而己主/意有民而後有國民/者
[001-65a]
國之/本民既安矣國無有不治者如孔子所謂百姓足君/孰與不足之意 帝王
之治安先民後國/一本之效如此後世非不欲安且治也後世亦欲/安民治國
知一本之理不知帝王先民/後國一本之道故為民一心也為國又一
心也既欲利民/又欲利國心無兩用則天下安有兩得之事乎後/世
兩用其心則二本矣何/以治國安民兩得其利班固志漢食貨而有感於帝王
之事引本/文豈非帝王一本而漢世二本故爾此一句斷/盡主意是
用孟子一/本二本字帝王治安之本請論之 國非難治也民方
不足而欲一於為國計則難也一於為國而不為/民則治國為難民非
[001-65b]
難安也國方不足而欲一於為民計則難也一於為民/而不為國
則安民/為難然天下有兩難之勢冒頭用兩得字至此又出/兩難字應上難字 勢字
應冒頭/接題亦有兩難之理乎理字應冒/頭道字天下之理粘上/理字
則易一於為民則民易/安而國亦易治兩則難為國為民兩用其心則/國難治而民亦難安
天下無二本安民乃治/國之本聖人無兩心心乎利民而/不心乎利國國之
於民猶木之有本也猶木之本根之陸䞇奏議民者邦/之本財者民 心其心傷則其本
傷其本傷則/枝榦凋瘁矣帝王惟以民為本應冒頭古人/惟見其一本故推以治
民安而/後國治特自本根而條榦自條榦而枝葉爾猶木有/根發而
[001-66a]
為千條/萬葉後世非盡無帝王之心也應冒頭後世非不欲/安且治也但欲為民
又欲為國/兩用其心有意於保民而王一念之仁也此是心乎利/民 孟梁恵
王上齊宣王問曰徳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繼之以好貨之心則二矣又/心
乎利國曰孟梁恵王下齊宣王/謂孟子 寡人有疾寡人好貨移民移粟一事之仁也
此是心乎利民河孟梁恵王上梁恵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 内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
内/繼之以利國之心則二矣又心乎利國亦同上梁恵/王問孟子曰 將有以利
吾國/乎為民之心與為國之心交戰乎其中應冒頭為民/一心也為國
又一/心也則是民一本也國又一本也應冒頭一/本二本字其終也必
[001-66b]
兩失之到了非惟民不能安國亦不/能治以兩失字反形兩得字曷不反觀帝王一
本之治乎應冒頭帝/王一本字百榖之播為民而播也書舜典帝/曰棄黎民
阻飢汝后稷/播時百榖六府之修為民而修也大禹謨禹曰政在/養民水火金木土
榖惟修又禹/貢六府孔修九職之任為民而任也周禮以九/職任萬民地為民
而均禮均人均地政/均地守均地職田為民而授禮遂人以嵗時稽其/人民而授之田野
室廬器用之具為民而作前漢食貨志聖人域民制廬/井以均之開市井以通之
凡其設心措慮為民之意常急先於為民/故曰急為國之意常
後於為國/故曰緩是非緩於治國也就緩字斡一轉大/有力如珠走盤葢天
[001-67a]
地生物之本自下而上用孟子語應一本字也自/下而上先民而後國故易
之損益二卦皆以損上益下為義易損卦損下益上其/道上行益卦損上益
下民説/無疆損下則上下俱損損民則民/貧國亦貧非惟損民亦損國
演足/上意益下則上下俱益益民則民/冨國亦冨非惟益民亦益國
演足/上意民有餘力國有餘財前賈山傳君有餘財/民有餘力而頌聲作百姓
足則君孰與不足語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云云 此二句應冒
頭民既安矣國/無有不治者九功敘矣書大禹謨九功/惟敘九敘惟歌九式均矣周/禮
大宰以九式/均節財用賦鄉遂而貢都鄙詳見周/禮天官居積倉而行裹
[001-67b]
孟子告齊宣王曰云云故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糧也九州之富百畆之產悉
竭力以奉其上而百官庻事亦莫不備具民安而/國亦治是其
安民之中而治國之規模已定主/意根荄枝葉同一生意
其本必豐其末必茂固如是夫形容本字如木之有根/本民如本根國如榦條
枝/葉大抵三代而上治出於一應冒頭帝/王一本故雖不求以治
國而安民乃所以治國也主/意漢世以來治出於二應冒/頭漢
世二/本字寛租減稅之詔雖下文帝紀二年賜民田租之/半十三年除田租之稅
口賦筭賦之令未嘗不嚴漢髙帝四年初為筭賦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賦錢
[001-68a]
人百一二/十為 筭冨民搜粟之官雖置食貨志武帝末年封丞/相為冨民侯以趙過為
搜粟/都尉而均輸㩁酤之法亦未嘗罷武帝置均輸又末年/用度不足乃㩁酒酤
賈誼仲舒王道之言雖畧施行賈誼言積貯天下之大/命文帝始開藉田躬耕
以勸百姓董仲舒言古者稅民不過什/一其求易供宜薄賦省徭以寛民力而鼂錯耿夀昌
霸者之術亦未嘗不售鼂錯説文帝令民入粟拜爵耿夀/昌為大司農中丞以能商工利
得幸/於上故其始也民貧而國富其終也國與民俱貧矣應/民
一本也國又一本/也其終必兩失之無他天之生物一本也而漢則二之
用孟子語亦/應冒頭繳處嗚呼天下之事一則純二則雜一則公
[001-68b]
二則私一則義二則利一則為帝王二則為霸痛説一/二字學
方岳聖人之道/出乎一論文法漢世之法大抵公私兩用義利並行帝
王霸之道雜施安民則是為公為義為帝王治國則/是為私為利為霸此漢世二本之説
生民所以不復䝉至治之澤歟所以不如/帝王之時吁又豈特漢
事為然結尾規諷今日有味外/之味可以一倡而三嘆謹論
[001-69a]
 就題摘字格 歸重在本字上
  太宗治人之本         徐 霖
   出處唐循吏傳序唐承隋亂剗祓荒荼擇用刺/史縣令太宗嘗曰朕思天下事丙夜不安
    枕永惟治人之本莫重刺史故録姓名於屏置/風卧興對之得才否狀輒䟽之下方以擬廢
   立説刺史之職乃天下大勢植立之本太宗之/治天下而歸重於刺史乃深根固蔕之仁
    也字是就題中/本 上立意
   考官批云文有古體語有古意當於古文求/之其源委得之栁子厚封建論
論曰英主之仁天下也太宗/治人必求夫植立之要植立指/本字要
[001-69b]
字含重/刺史意此其慮深逺矣與後面/相應天下之大勢雖散闊區
言其/廣也而不可以徧致其仁愛斯民之意應主意仁字/ 孟子堯舜
之仁不/徧愛人然古之聖王不計其勢之廣也應大勢散/闊區分意思夫
天下之勢自有根本者存粘上勢字出題上本字此/勢字自栁文封建論中來
其根本而植立之粘上文應破/題植立字則森羅列建列建/諸侯相與
扶持天下於安静熈洽之中而吾仁遂矣説治人之本/在諸侯 應
主意/仁字故以一人而君天下謂古者聖/人之治人聖人不敢私擅之
已而獨理之也必資人而/共理之分土地而設司牧列建諸侯/以司牧萬
[001-70a]
民/使之各制其國而各子其民諸侯/之職以植立大勢之根
應破題植立字/及接題大勢字然後聖人之徳意恵利藉此以孚於
天下聖人之仁方/可以徧天下此古者建諸侯之意也古者諸侯如/唐之刺史
唐之太宗識之識治之本/在於建侯深思極慮應破題慮/深逺意惻然念
治人之本而歸重於刺史之職本出/處意夫刺史者古諸侯
之職也大勢植立之本也應小/講意太宗之治天下於是有
深根固蔕之仁矣應本字應仁字姓前漢諸侯王表昔/周封建八百同 五十有餘深根固
蔕為不可/㧞者也太宗治人之本請以大勢之植立者而論本
[001-70b]
之説不走了/主意葢王者之設官也應冒頭接題天/下大勢意原起自公而
卿自卿而大夫士言古者設官之制伯孟萬章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 一位子男同一
位凡五等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至於公侯伯子
男則不列於其數注見/上所以别諸侯之職非若朝著之
聮事合治有所屬而不可専也周禮天官小宰之職云/云以官府之六聮合邦
治一曰祭祀之聮亊二曰賔客之聮亊三曰䘮荒之聮/事四曰軍旅之聮事五曰田役之聮事六曰斂弛之聮
事/諸侯則各有卿大夫士其體統位置亦視王國之制
而特殺减焉耳詳見孟子萬章諸殺去聲降一等也此/數句包孟子論 侯之制一百四十餘
[001-71a]
字/而雖王臣之位其在上者不得踰之也見孟子天子/之卿受地視
侯大夫受地視伯/元士受地視子男又所以别諸侯之職有社稷土地之
重固不得輕其承亊之者也以上言建/諸侯之制嗟夫此天下之
勢也此議論自栁子厚封建論中/來封建非聖人意也勢也天下之勢必有本説/出
本/字植其本則固而安立其本則/能治人蹶其本則散而擾仆其/本則
不能/治人此所以古諸侯之職與夫聖人封建之法為天下
後世慨嘆而不可復也此説古者建侯為天下/計而後世不能復其制生民之
初糾糾紛紛五合六聚奉其尤能者而為之君栁子厚/封建論
[001-71b]
勢之來則其生人之初乎云云由是君長刑政生焉云云/徳又有其大者方伯連率之類又就而聽命以安其人
然後天下/㑹於一此一人者豈能以其方寸之智慮而把握之
必建/諸侯彼天地奠位山川脩阻表裏區分如星羅而棊
布者固自然之勢經久之基林林然黎元赤子之命所
根也勢字基字前後相應后封建論周有天下裂土田而/𤓰分之設五等邦羣 布履星羅四周於天下
聖人因其勢而有諸侯分治之法接上/勢字以寄吾仁民愛
物不能徧及之心應冒頭不可徧致/仁愛斯民之意然後治化淪浹風
俗乂寧歴年垂統而不可撼有諸侯以分治而後天/下安 撼字有本意
[001-72a]
呼此所以為天下之根本也應/前而唐之太宗深識之應/冒
頭/題 方其以英雄超邁之姿正講/太宗平定海内出本/紀思為
生民悠逺之計謂太宗/之治人謂不可以向者飄忽震蕩之規
而守之也飄忽震蕩謂太宗/以武定天下之意端居深念應冒頭深/思極慮周覧
乎宇宙之勢天地四方之宇/古往今來之宙探索乎興衰之機興衰猶/治亂也
而感喟乎三代之所久安長治三代夏商周也長賈誼/云三代有道之 又文
武並用長治/久安之術與夫秦漢而下所不得遂其守天下之意
言三國六朝而至于唐本此數/句只是形容思治人之 意於是而知古諸侯之
[001-72b]
職為治人之本應冒頭刺史者/古諸侯之職也夫後世之官謂刺/史其華
顯貴重而係於一人之禮樂刑政刺史受天子/之命以治人凡仁民
愛物之事者亦非特刺史之職而已也顧乃以治人之
本而歸之引本文/辨論此其所以為識天下之大勢也應前/大勢
字/抑有志乎三代鞏固不㧞之仁也應主意仁字註不/㧞字見冒頭
是以貞觀初年太宗/時以享國久長之䇿問諸公卿見下/註
有以三代封建而長久秦孤立而速亡為對者蕭瑀傳/帝問瑀
朕欲長保社稷柰何瑀曰三代有天下所以能長久者/類封建諸侯以為蕃屏秦置守令二世而絶漢王子弟
[001-73a]
享國四百年此/封建之明效也帝深然之於是始有封建之議同上太/宗納之
始議/封建他日議者頗憚沮於古制之未可遽施宗室賛帝/與蕭瑀等
喟然講封建事欲與三代比隆魏徴李百藥皆謂不然/徴有五不可之説百藥稱帝王自有命厯祚長短不在
封/建而帝之意葢深憾於不得如古者三代所以仁民之職也
應前意字/歸主意然猶分王作鎮間以州縣雜錯而居互相
維持同上顔師古獨議封建諸侯當/少其力與州縣雜治以相維持帝之意葢深知古
者三代封建之諸侯為天下之本也應/前以諸侯而植仁
民之根本應主/意帝雖不得復其制而深得夫古人之意
[001-73b]
也已謂帝雖不能復三代封建之制然能/重刺史以植仁民之本 應前意字當時都督刺
史之建或臨朝而拜冊命循吏序以都督刺史皆天子/臨軒冊受後不復冊然猶受
命得對便殿/賜衣物乃遣或對陛而錫衣物上/註懇切勤渠若以生民
之命而寄其身者見得刺史/治人之本此固所謂悠久之基根本
之慮而封建之意也包括/前意水火移而為袵席昔之危轉/為今之安
呻吟變而為謳歌昔之憂變/為今之喜衣食有餘刑錯不用言天/下之
人/安一時治功卓然秦漢之下謂唐太宗之治秦/漢而下之所未有葢三代
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焉謂三代而後亦/無如太宗之治天下固有無
[001-74a]
其本而至此哉歸在/本字此天下之勢也應勢/字帝惟識其勢
而植其本以基唐家一代之仁緫前面勢字/本字仁字此所以為
唐之太宗也歟繳盡/本意雖然唐之子孫其所以昌盛綿延
雖更事變復險阻而人心連結不可解而仆之者固以
治天下者有其本也至於子孫之安而不揺皆太/宗有治人之本 應本字繼此
意者應意/字吾於開元之治為之喜矣𤣥宗/時選京官才望
者以為都督刺史所以重其本也選舉志𤣥宗即位張/九齡言刺史陛下所
與共理尤親於民者也今京官出外反以為斥非/少重其選不可於是詔擇京官有善政者補刺史作令
[001-74b]
長新戒一篇賜天下縣令是亦太宗重本之意也通鑑/開元
二十四年作令長新戒一篇賜天下縣/令 謂𤣥宗重刺史之意與太宗同而晚節末路一
旦釋然而不念及此謂晚年之/心不如初使太宗所植立所綱維
者披裂敝壞而生民不得以仁遂矣謂𤣥宗不克終使/太宗治人之本不
復見不走/了仁字故嘗因是論之建侯以治人者此固本也而
抑勢也應前/勢字純仁以治心者此又本之上也語老純通/書心 則
賢才/輔而先王自強不息謹終如始絶人欲維天理之意
應前/意字三代之仁又説/仁字其所以達乎天下流乎後世三/代
[001-75a]
之仁如/此逺大遺休餘澤如松柏之茂庇䕃悠長者狀得本/字意出
根本之深則又有黙存乎形勢疆理之外者也在心而/不在人
心之仁純明粹精一毫之蠧不敢以傷其本根之地此/心
之仁乃是/本之大者則彼之所謂本者特其輔耳刺史之本/又其次焉嗚呼
此三代之仁也太宗猶假之而未至則吾於他奚責焉
借用孟子五伯假之/之假字文有抑揚獨喜夫太宗之所謂本者為深識
夫三代扶持植立之意也緫前面/數个字謹論
 
[001-75b]
 
 
 
 
 
 
 
 論學繩尺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