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e0208 石洞集-明-葉春及 (master)


[003-1a]
欽定四庫全書
 右洞集巻三
            明 葉春及 撰
 惠安政書二
   惠安政書自序
令春及者嶺東惠郡萬石里人也父天佑質行顓名經
敝絮窮巷中而春及生好言王道父故切難兒無奈好
言王道何王也跽曰傳言法後王者以俗變相類議卑
[003-1b]
而易行也未及郁郁而郁郁何從哉兒非數千載人終
不五帝三王道語矣父曰善射策甲科不應令隆慶二
年伏闕上書三萬餘言報聞隨牒閩清文學遷惠安令
上謁御史中丞何公敕試吏如未廟婦廩廩避斗食輩
稱故事易啗人跽曰故事者上所財甲令條貫臣下奉
職是也撟䖍吏乘機以侵蒸庶創見削朘用乃自其私
臆何故事云何公嘿然蓋心善之召邑中長老鄉里所
信鄉三十餘人置酒設禮咨便事阨塞户口彊弱之處
[003-2a]
民所疾苦可施行受記條其對詳延茂才文學諸生切
劘究之作圖籍問志無慮數家諸所疏列山川曾不問
道貽來欲以其所不見牴牾野人詢之五里梁益十里
呉越以一諸要彼不知為燕謂郢非也并兼之徒亦復
助嵗為虐今宫室亭舍稍增修矣作地里考長吏主錢
穀出納之令量吏禄度官用以賦於民嵗租税更繇諸
經費有程異時惽惽不辨胥為政恣低昂不當奚啻農
夫一犢之費儒者徃徃稱述孔子安得辭計吏曰有主
[003-2b]
者見謂知大體而不一料量哉作版籍考晉人圖具六
體其於廣輪彼此道里高下方邪迂直詳矣朱思本法
羅太史讓其巧以圖吾邑未論辨方經壄諸大計便逮
赴期㑹桑䕃未移使隨檄而至靣謾不可本圖逺近情
得也作地里圖里父居室閨閣庭唐廟寢臺榭疆埸園
池亾遠日游其睫故螫足而手至邑亾小疏數十里而
君之號有土自官寺邑屋序室都亭里祠若塞徼障候
具其中兢兢四竟治廢所繇豈家人之殖作地里表户
[003-3a]
宋幾與口等元反之趨辟視上近如宋懲創户削而口
增登三之一儻問郡國上計長吏守丞不得詆膠東矣
縣官徒言南至僕鈆而直封域之内民不能有設三萬
三三九萬可知也大氐更卒力役三十倍於古故不信
奈何罪民哉作户口表阡陌開田民得自買賣籍亦麗
田於人都内步畮非盡提封之數素封大豪擅管山海
之貨利役細民爭占一以冒百隍中之屯以制西羌今
衛卒徒食廣饒之地茭藁不入乃以煩吏征戍日多糧
[003-3b]
饟不足食當食者至箠扑以相奉不能舉行鹽筴而牢
盆為虛襲言羞比管晏然乎作田土表山林藪澤原陵
淳滷地畝五升有奇不獨爰田爾也租税輸幣者易以
粟自閩之故邑雖磽陿不能異海租名田耗息之籍皆
四十餘嵗不更縣官既魚海不得稱東萊事遂已詔書
檢覈天下墾田振業貧民甚厚有司不奉宣何哉作賦
税表圖三十五有總聯者四凡十一都表一百五十五
圖五表連綴之倍者兩圖其并視圖之聯廣谷大川民
[003-4a]
風謠俗具矣高皇帝以户口率置三老亭決一里之訟
各率其意道民有司不務謹守誕章徒見闒茸輩不足
與計事一切猜禍自治致復出正二約束之於民間是
有二三而求五也無益於鄉亭之教即而整齊之作鄉
約篇閩人俗鬼尤好解祠之事邑厪厪幅員八十叢祀
至五百五十一腏食羣神快割俛卬之養大率家巫史
矣邑有公社民間亦各自裁若厲皆經祠壇陔易廢其
光景動人民唯木禺以故駭附之云燬而反諸經作里
[003-4b]
社篇方入序室能涉獵書記綴青紫之文甚盛然以未
教成者具官即國家何賴邑故瘠學士多不得養徃徃
見糈而爭是市之也建學二百一十九廣延茂士為師
朔望陳鐘鼓諸生執俎豆升降揖讓習禮樂之事説小
學書以誘進之作社學篇國初以里甲任民亾命過抵
若惡少年與三老迹捕其於游徼實兼之矣後甲於鋪
復以保吏有方畧厲使用命如法何等不可者安得盜
賊發比伍中不然徒益為亂耳然皆出於疏令合巡警
[003-5a]
作保甲篇故曰民函五常之性剛柔緩急繫水土之風
氣謂之風好惡取舍動靜亾常隨君上之情欲謂之俗
移其本而易其末壹之虖中和然後王教可成也其在
斯乎其在斯乎太華大夫問於希古先生曰吏所為賢
良者佚四肢全耳目身名顯榮與百姓同其福善者也
事米鹽無大小關決日夜不處勞於天下之民若城旦
然則是自納圜墻以冠裳為鉗釱也南北兩極一昂一
低泰山高而嶕嶢亦有澗谿何於人而平之豪貴人驕
[003-5b]
漁奪細民自其故一見問四靣蠭起飛為惡語聞上幾
敗其功休呴之幸游聲譽稱治得右職據位愉快去而
尸焉不亦吉祥善事哉而屑屑何也希古先生憮然嘆
曰天子為百姓置吏固将以司平屬我也徒持禄奈負
朝廷何是皆便利自營非為公家忠計不取堯兢兢厯
象日月星辰禹澹九川而灑之地得以永寧寧聽其自
治乎見稱筐篋吏所主者夥下不敢操刀筆侵佐史之
職安得舉凡上如宰相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
[003-6a]
人古之道也太華大夫曰班孟堅所傳其奉職循理亦
可慕與張趙之業何如龔黄希古先生曰傳循吏自子
長然身脩者官未曾亂也孫叔敖禁止子産民不能欺
石奢堅直㢘正無所阿避李離過聽自裁非獨卻魚號
異等文翁起學官王成勞來不怠黄霸靡密若煩碎精
力能推行之朱邑愛利龔遂剛毅著節昌邑務農桑召
信臣開通溝瀆起水門提閼皆亹所以治時異即欲誅
原楮首惡按東海大豪兩高氏將至市論殺之圍守王
[003-6b]
宮索宗室調等傳吏捕格斷頭未易二者較然孰肖似
也太華大夫曰循吏固矣漢相國蕭曹以寛厚清靜民
作畫一之歌智囊更令三十章斬於東市磔䑕兒取約
束紛更之載牛車以死獨洛陽少年未耳希古先生曰
鼂錯擅權薄遽張湯承上指興利峻文輔法其及也宜
蕭曹雖賢不逮周公賈生改正朔興禮樂適也高皇帝
監前聖建立制度為萬世程臣子不能遵奉兹以義法
令檢式振舉墜廢而大夫以為紛更誤矣琴瑟不御張
[003-7a]
而鼓之非更也故也太華大夫蹶然曰今乃知惠安之
政輿圖之興自隆慶五年諸籍更定迄萬厯元三年而
成歲附録
   圖籍問
問父老鄭若晦等
蓋聞古之為政率用圖籍以具知阸塞户口多少强弱
之處民所疾苦者知縣寡昧不逮古人遠甚謬為爾牧
敢不求之凡里中狀可繪為圖圖不盡者悉筆于籍以
[003-7b]
匡知縣不逮敢問二十八章于左
在志境從九十里衡八十里分為三十都雖各廣輪不
同每都較以二十四里從衡為額畫為二十四方延其
徼而視之每方固止一里其中積實之目則五百七十
六里矣必預櫽括部置而限其從衡幅員之數據里若
干闐之為圖不足則於四維四隅空之溢者闐于額之
外其目亦以額内為則務畫一規而使里數不紊據圖
即知都之大小其間居聚遠近瞭然也
[003-8a]
審方位辨疆域當以嚮陽為主或東西長或南北長不
必截而補之一依延袤之制隨其形之紓縮以待鄰境
錯出于其間按圖則里至可槩矣又詳紀於上方某鄉
某都東西若干南北若干東北西南若干西北東南若
干或東或西或南或北至縣若干至府若干
凡圖地里者貴脉絡有條形色惟肖而宛然在目也山
無論其卑高小大若斷若連若起若伏若分若合若順
若逆危峰奇石巖洞嶺岫麓埠原隰綿邈險巇之類一
[003-8b]
一貌而識之其有名者大書之水隨山而行由澗入溪
由溪入埭由埭入港由港入海此大都也其間各都異
制或出或受或奔或滙坑谷潭洋陂塘湖沼溝渠川壩
堤堰橋渡官井名泉百所用溉及島嶼洲灘澚蕩礁砂
塍扈網門凡穴野而窑㳂江而航者在境内勿遺境外
山川大勢來也當聯去也未竟可圖則圖之而書其界
圖不足盡之則識其去來尚若干里小者勿詳物産雖
不能悉但圖其茂林廣牧則物之蕃聚與否見矣它不
[003-9a]
必圖惟書其所産某某而已田園計頃數而第上中及
下之亢潦瘠鹵荒沒者屯而錯也則碁而布之鹽而團
也則星而列之
先圖城堡市鎮次則鄉聚各槩以多寡量其遠近而共
登其地之名若公署邑治外有司邑中分司各都巡/檢司塩課分司
邑學社學醫/學陰陽學有所崇武/河泊有驛及舊/驛地有鋪急逓/巡警有館如/府
館之/類有倉如際留/預備類有塲如教塲/塩塲類有院如書院及/存恤院類有局如/税
課惠/民有寨如白水/虎窟類有墩如黄﨑/赤山類有臺及樓/之屬有關如里/門類
[003-9b]
華表/都廂有亭申明旌/善類有衢墟/市有路凡諸/官巷有社每境/所㑹有壇
邑中并各/都社厲有廟城隍/類有祠名宦鄉/賢類則圖而名之廢亦名
其地焉外若義塚及名人之墓凡寺佛之庵堂/塔院皆附及不/在祀
典叢祠之稱/宮廟堂祠者古蹟亦登之備考
凡山川都有圖其大者邑有志矣又有所當詳者山述
大勢本末而分為諸紀南紀如何北紀如何東西如何
水亦如之山書其或殖或童以稽其地力之上下水書
其流之大小盈涸切于生業之利害者不但具奇勝備
[003-10a]
探討為也物産惟穀屬最切各以所宜土者書餘以桑
綿麻苧為重次可為貨以市地方如鹽市飴油及草木
蔬果水陸牧畜凡羽毛鱗甲之屬俱於所産所聚書之
公署雖登于圖其沿革存廢之故非圖所能盡者各據
圖之名列之若夫民居則顓詳於保甲諸篇
乃今田土之制以地從人如本都之地本載田十頃而
册乃二十頃本載田二十頃而册或十頃者以人為主
此國法也余謂宜地為主地若干田册亦若干各屬其
[003-10b]
里不移則田永有定額曾應詔言其槩矣邑土田槩有
三别在山在坑舊志不具稍具埭田而未嘗别其里今
可倣魚鱗簿之遺制各都而列之某處山田也若干某
處坑田也若干某處埭田也若干内各若干新墾者又
各第而記之上等某某有幾中等某某有幾亢若干潦
若干瘠若干鹵若干荒若干沒若干詳其下等為農疾
苦計也既以地所有為主而共計其數矣乃計人之户
丁所有具於邇年黄册者而分為二例官田地山林蕩
[003-11a]
水門等各若干其租税糧上則中則下則各有幾民田
地山林池蕩水門亦如之共依册之實在者總之其間
事産有暗飛詭寄包荒移换則錢穀有駕空埋跡虚入
實出之弊各釐而舉之外有寺田書在寺若干入官若
干軍田又詳附于後
屯田事雜衛所其奸弊雖未遽釐但其初制不但授之
田也每屯設倉以貯之設塲以練之今廢乆矣其地亦
當籍之田則宜書原額若干某衛有幾某所有幾或耕
[003-11b]
或荒有幾及糧本折色各若干據春耕舊籍為欵附于
土田之後盖自屯外則皆官民田地也本縣有籍斯侵
奪可防矣土田水利為重宋志邑有三百所矣乃今幾
存而其當興當修當復為占為塞為遏其利其害悉陳
之餘若井泉橋渡之類亦詳之備考
户口既登于册今惟具其大數如里甲户若干户内丁
有幾不成有幾女口有幾據册之實在者録之又考近
年折有幾絶有幾故有幾逃有幾革回有幾歸併有幾
[003-12a]
附寄庄者有幾應蠲免者有幾據册之實徵者詳之大
較民户為重且最多宜詳軍户多次之且歲有清勾鹽
匠多又次之且嵗有輸納俱詳若醫戸最少弓兵鋪兵亦
少又勻編之不必詳矣但各有詭立花分者則詳而舉
之也
比嵗清軍其累解户甚矣諺曰勾一軍害百口充一軍
禍三族余素隠之恐民之重畏之也故今之稽户丁惟
書某籍原抽某衛所若干或存或絶或原垜充者各若
[003-12b]
干人其未解者勿開予弗擾若籍有官者則書某户人
襲某衛所官其舊屯旗軍及新謫戍卒亦附之共别為
一條載於户口之後庶主客之軍户咸稽矣
貢賦邇來雖重其名不煩大較綱有二曰銀曰米其目
有四為鈔有官民田地之税焉折銀以解有官民田地
之租焉并米以徵又有商之正辦以銀又有局之帶辦
以銀為糧官田地者全以銀民田地者半以米俱有耗
有户口之鹽米有河泊之魚米皆以銀閏月有加為課
[003-13a]
自糧鈔各課外有桑課其疋有鹽課其引有匠課其役
今桑徵於税而鹽輸價匠代班各以銀為料有額辦有
嵗辦有雜辦凡以銀其諸以米者惟崇武永寧金門三
倉實徵而已可條其目而彚書之鈔夏税官民各若干
各折銀有幾秋租官民各若干徵米若干浮若干實折
銀有幾糧原若干增若干浮若干官以銀若干民以銀
若干又以米若干鹽米魚米各若干併閏折銀有幾課
各丁米若干引銀班銀各有幾料丁米各若干共解銀
[003-13b]
有幾乃通纂其數它姑勿詳
魚課雖有專司邇之訟者實繁由版籍乆闕易以誣誑
故耳原額八澚澚有甲當書某澚某甲某户有某處某
業米若干隠者予覈登答簿而罪焉有業而未籍者及
原無籍而業者可告余酌之以抵一二無徵者
鹽之額辦鹽官司之户口則轄于縣已具貢賦條内其
團若干其盤若干其受田經鹺司釐當民役若干亦宜
録之以覈其稽避者匠既奉例納價則縣顓課之矣邇
[003-14a]
之有為無存為絶在為逃壯為幼者甚多可悉數其户
及其嵗之所納者
力役出於力也故身有役為里正為鄉老為甲首為戸
丁以追徵以勾攝以供辦正役也邇來征以米繁矣又
雇而且徵至移而它用之有餉銀焉有綱銀焉有兵銀
焉有驛銀焉有徭銀焉丁以銀米以銀則各役雖繁惟
銀辦之矣苟其數靡稽吏胥因而出沒之則民之奔命
者其膏血之浚日甚今書里凡幾圖圖凡幾甲丁幾何
[003-14b]
米幾何共計幾何餉若干項綱若干項兵若干項驛若
干項徭若干項余憑以稽而省節之焉
驛傳自元年來變為官募符節既嚴關支又謹民宜稱
便乃訐告驛傳者多豈非有豪猾苦之乎其實陳之為
爾究治若兵餉綱徭等既有定規母容輕議倘有未便
不過數之未清為吏胥所舞亦有里正縁以需索坐此
民日愁苦耳既登其數則五尺之童可適庭輸納而莫
之敢欺矣
[003-15a]
夫城池之重不特縣中也若崇武所有之若巡檢司有
之及關寨墩臺市鎮土堡所係匪輕况有警之後乎亟
記其建設之年并其繕修之次或何處險隘當設或何
處崩頽當修屯某聚也某方之保障守某闗也某方之
咽喉於某而登之遠可以望幾里於某而集之近可以
召幾里某為寇所出入之路某為盜所聚散之區纚纚
陳之安無㤀危可也
高皇帝制里有耆老皆里所推擇者可約乎里即謂之
[003-15b]
正可保乎里即謂之長盖兼之矣邇之聽役者不足取
重有司故有司賤之又設保長約正之名不知制具存
也余復厥初延訪父老躬宴勞之與共為理考制父老
所居旌善申明亭匪邑然也里皆有之今廢乆矣乃行
鄉約多棲佛老之宮叢祠之宇非所以令衆庶興也兹
宜量其都之大小道之遠近酌為一區有佛老之宮叢
祠之宇即正其名倘無當剏何區費将安出務其中可
亭居父老行事地之大者旁為塾後為倉小者别剙大
[003-16a]
都須兩亭者聽
自邑學有籍余與博士先生司之第鄉校久廢何以羣
子弟哉里有亭亭有塾矣鄉聚有小大子弟有多寡當
幾區從便務使比屋絃誦可也
倉名預備所以防匱崇武以軍待哺不廢邑與學者雖
廢然官吏師生實有常給也惟預備名存而未嘗儲穀
久矣且近有明㫖定立穀數余將取贖鍰如其數儲之
又欲各社置倉以便都中之待哺者但今之費何出而
[003-16b]
後之穀何處耶
今保甲古之遺法匪直親睦亦相糾察邇者有司屢奉
明㫖行之民尚未信恐或因而擾之耳知縣甚拙但此
心民或信之兹申鄉約以重風化若有一人弗與是自
外於王化也知縣愍之欲盡稽其數十歲以上及耄耋
咸在非將役之盖不敢遺乎老幼也當書某處幾家某
家幾人某人何為或世居焉或寄居焉比隣而次或十
或十以上為甲又合而編某甲為甲某甲乙之計甲共
[003-17a]
若干家共若干丁共若干又錯而綜都幾姓姓幾族族長
一人為宗亦以多寡為次族之畸零户之流寓者附凡
二帙一縣考之一約正詳之有隠者舉不舉至有詞於
庭稽帙無名者不問其為人所訟者尤加罪之且罪今
所書及約正之不舉者
稽初制甲有十里之長統之矣總甲之役為機兵未設
藉之巡警而或為守禦計也乃釀沙寇之變閩事之鑒
豈遠哉今縣有機兵鄉有保甲矣此役未罷凡官司至
[003-17b]
輒有迎送之繁則於閭閻間能無科索之擾者乎意將
罷之又以法沿巳乆即統于約正而籍其數與名
凡饑餓於我土地耻也爾鄰里鄉黨豈無疲癃殘疾顛
連無告之人乎能周周之不能周者送存䘏院月給米
布毋令愁嘆之聲鬱于窮閻也嗟夫春至矣禮當掩骼
有暴之中野乆不能葬者乎可醵錢葬之不能者告
神廟載在祠典者其宇或乆壞當修其地或久侵當復
各明具之又各里有社壇焉有厲壇焉所以為民祈報
[003-18a]
且仁鬼之無歸者使不為祟今多蕪沒矣即各著其存
毁及當修復之故餘不在祀典如寺觀之類詳開其神
何名宇幾區及地之丈尺若干廢者如之
夫風俗大槩予知之矣但各鄉詳之則可以辨同異有
善固書未善勿諱移風易俗之筴尤所樂聞
葢氣候因地殊齊邑有枕山者有負海者山有向背海
有盈虚而氣候因之故有多風多陰多暑多寒之異襲
水土者詳之告余以時節宣
[003-18b]
潮汐利于漁鹽甚大但斥鹵之田則稍防之耳邑東南
環海以潮為家矣但有潮至者有潮不至者有潮半至
者有朔望潮始至者有利潮至者有不利潮至者率告
余知澚中舟若干如式與否參澚甲而丈尺之以告否
者連坐
災祥係民非細故也邇來水旱民頻頻苦矣爾罹其殃
當詳其故
人物之係於鄉尚矣以其品隲者定也縉紳先生予既
[003-19a]
知之若子孝孫順夫義婦節及抱徳而隠者無其人乎
其具之弟子員社學師亦具之凡技藝有足述者亦具
之科第貢薦貤封掾職亦存其數
惠才藪也詞翰宜煜然耳邑志不多載非闕典與余將
裒而梓之以徵邑之文獻倘未周知亟請於鄉先生及
弟子員之博古者且以商諸圖籍之故
問弟子陳瀚洪進隆陳鍔江䞇卿
夫畫里圖為地方計此邑為之自不佞始稍有弗覈曷
[003-19b]
以傳信亹亹設問煩鄉老里正亦甚勞苦而圖之矣其
要領肯綮殊未之得也乃案諜郡志有新縣志有續共
四種不概余心者有矣敢條刺其八于諸生幸刺經之
暇披圖校之廣輪原本經紀連屬合併疆域險要方畫
之大者條對
郡志南北袤一百五里東西廣七十五里余初問父老
據邑志縱九十里横八十里謂邑先人諳之矣邑志與
郡同者惟南至北鎮若北界仙游西南達晉江郡志槩
[003-20a]
指鄰封邑志稍同西維郡志指其地又殊其它三隅不
及邑志詳各都所指者大概同二志今而圖之則方嚮
異其縱横之數符之或難矣所見各殊惡乎定之
山川大紀志大較可知也但各志與圖亦有當辨者邑
志以山分三紀中紀縣治所負其云自晉江盧田之東
循芹嶺東行至鷄籠山又東至三髻山又東少北至大
帽山其南為雲峰循後呉嶺東平臥龍以至螺峰而縣
治負之以三髻而大帽雲峰也郡志自仙游大小尖而
[003-20b]
南行至三髻為縣界是縣之山皆自三髻行也又云大
小尖至縣界大帽山南行三十里分為三支中支南行
二十里許為雲峰山又南為東平又南為螺山縣治負
焉大帽右支分為三髻山又云雲峰山分自三髻似以
大帽而三髻又云三髻而雲峰也且大帽南至雲峰不
十里其敘五十里謾言矣邑志北紀循日曝嶺為觀音
山其北為塗嶺白水東馳以至于海其南至五公山是
觀音山者北紀三分之鎮也志在六都乃以菱溪發源
[003-21a]
於此後懸鍾懸鍾在極西北菱溪自晉江入至十一都
而南下四五都六都亦非其委也郡志在縣西北三十
里今各圖在十一都者或是矣邑志南紀循螃蠏嶺至
田船報劬抵洛陽江又以鸛堂山在報劬山南佛通山
在鸛堂山南脊脉相望至佛通山而止郡志亦以三髻
山分為二支其一西馳為報劬覆船鸛堂諸山至洛陽
江其一逶迤叢山至盤龍山考郡志鸛堂佛通皆在十
八都中間有沙溪斷之則至報劬覆船而下止矣其鸛
[003-21b]
堂等山志謂不與衆山接似自盤龍支分安可謂脊脉
相循乎夫山如此則水可知凡各都者宜詳辨之
夫圖以槧僅不滿尺寧畧于山水所當詳故羅太史輿
圖水之文盈楮盖其分合斷連則山界於其中矣其為
全圖山惟五岳及一二水自四瀆外無所不具有以也
若夫或岡或坡二水背流志之稱脊脉者誤之則山脉
斷而水紀亂然其亂於志者不能無亦因無圖而志弗
覈耳邑西充溪宜入傅埭郡志入添奇港邑志改之黄
[003-22a]
坑溪宜入洴州埭郡志入馬山埭邑志蹈之南方溪之
遠者莫過于洋坑郡新志始紀之則舊之闕者或多矣
郡志敘川四港敘潮四澚其紀潮入而不載洛陽江邑
志載之其云由岱嶼入者西至鳳山而白崎而馬山入
洛陽江當先白﨑而鳳山馬山其它多與圖異者孰得
其當也
昔人之分都序而聯之其數自左旋後遶而右復左邑
人言其循環巻然如蠡盤蛇伏故三十四都與一都僅
[003-22b]
隔四五里首尾應故也然二十四都與二十五都斷二
十七都與二十八都斷其故余不知之大較則若循環
然夫都三十有四今唯二十七耳盖因十九者二併為
一十一者三併為一十七者四併為一其原固有九今
在版籍者三也然地之分合無定安知它日之不離析
乎故從今籍而舊界存之都之併析瞭然而其序亦弗
闕矣
域民以封疆故都各有界或以山或以水山水跨于兩
[003-23a]
界四隅者彼此各指之可也然其陰陽亦各有辦焉若
夫平原自有條理故圖命畫界盖非漫然矣苟界靡定
而志亦無徵松洋或以在二十九或以在二十五筆山
或以在二十八或以在二十九郡新舊志各不同也界
定于今後乃畫一據各圖之界亦有淆者如山川連屬
各書可也豈於所居聚亦兩存之乎所通者道塗各圖
而貫之可矣
險塞重務邑志有三寨郡新志有四曰青山寨寨在崇
[003-23b]
武城北誤以青山之斥堠為寨也郡志二十二斥堠邑
志二十三曰黄﨑郡志無之盖誤以青山為黄崎而青
山固自有斥堠也自嘉靖未海防重矣故檄各巡司先
定厥向敘陸塗至縣若干里乃紀水路以大槩計之至
縣某所某司及某墩某寨近屬某江某澚若干里旁及
外縣所司兵船防汛之地兼以潮汐為凖或半潮至或
一潮至或幾潮至外洋某有礁某有嶼并内港砂渚之
屈曲多少又某賊船常過某賊船常登某南北風可泊
[003-24a]
某東西風可避何風至某最速何風至某最遲及一切
險要緩急某寨當繕某墩巳廢并修築防守之策恐其
猝未能對幸為延海濱故老問之
全圖簡之者方策限之矣各圖宜詳載之藩之圖異郡
郡之圖異邑則邑之圖各都亦宜異之矣至界外循環
當書某聚庶合成之如綸之緡乃槨其中之廣輪屈曲
交錯勿有異鑑之小者貌雖因之其本貌未嘗改若小
而大之不見燭之影形乎善史者丈尺者或縮方寸者
[003-24b]
或贏惟其似之而己今之登于全圖者大小各有所限
至於各圖則目方幾里不拘一律必盈其方策也
嘉靖中甌寧李公所著輿地圖敘靈寶許公所上九邊
圖論各條柝之而圖莫詳于羅太史余學太史為圖亦
欲學二公論著之夫國無小由畿之藩由藩之郡由郡
之邑由邑之里其條理然也誰謂縣之窮閻下里亡論
哉父老所對無馴雅可采諸生綴學有年矣宜各質言
其鄉若版籍將共為之表其論宜如史氏之例父老請
[003-25a]
各綴于里圖以便甿隸户知之余思古之吏米鹽靡宻
不厭煩碎乃從其請考之邑志所稱載者嘉靖庚寅以
前四十年徃矣其在于今可無記言哉試白其大歸而
可為長度者焉
   地里考
余至縣首命父老圖地里畫方之法放羅太史父老圖
上多不合適閩中郭建初將遊塞上過余視之圖為斥
臧否而去余乃參考郡邑之志信如建初言者命史持
[003-25b]
指南三四反閲嵗而圖始成初余考訂山川沿革異同
之辨頗有記建初歸見在篋中謂諸志言人人殊矣不
著其文孰知今之不謬余病閉閤乃次第之俾覽者考
信焉
郡志新者多采邑志間有所論不專為邑邑志襄惠公
所作其敘文典雅諸論鑿鑿裨名理盖志之美者第時
山川未有圖惜乎莫詳焉有續者可備采余并郡志而
參考之凡郡邑同者不别槩以志稱之異者言郡言邑
[003-26a]
皆舊志也然郡舊志今雖搢紳鮮有之故邑志未采者
余多述其舊焉
建置宋太平興國六年始割晉江東鄉十六里置縣然
六都有古縣遺址若始基於彼後乃遷之則今署非六
年建矣故老又傳建自崔令自三四都左旋至十都原
屬興化餘屬晉江尚未有徴闕之
形勝邑志備矣大冒山南馳為雲峰東平卧龍諸山至
蠡山縣治負焉東為東嶽山其西少北為蓮華峰蓮華
[003-26b]
南為登髙山又南復東折里許有山巻然迴拱縣治曰
留言風氣去而復留也蓮華登髙峭拔東嶽東麓支山
培塿若委伏不敢與抗者昔多建廟宇浮屠以壮其勢
水出蓮華峰下循蠡山經縣治前至留山之陰鐍以石
亭留山外尖峰秀聳曰文筆復東而北為靈瑞山逶迤
十五里至峰崎山當縣治東北諸山至此而窮青龍橋
在其下諸水滙焉北入海壯哉縣也故老言邑原逼蠡
山建城益失險余有論在圖
[003-27a]
封域郡邑志唯指南北與西南槩同它各異余定其子
午惟郡志正東寧崎東南大岞是也其南北者為隅西
北之虎窟者西也故其數廣輪與圖不符矣
縣城見邑續志其門在四隅非四維之正也又曰玉津
關通大聖山下之水大聖山志在九都去此逺矣然載
其制頗詳余復修之輞川鎮城見續志余修始成各堡
十六見圖
巡檢司四邑志以舊僅有沙格小兜二司至洪武二十年
[003-27b]
移沙格于峰尾移小兜於小岞而增置黄崎獺窟二司
然獺窟移自南安縣盧溪黄崎移自徳化清泰里郡志
可考且邑志敘秩官元小兜塗嶺巡檢各一員是舊固
有三矣又以每司垣周一百五十丈厚一丈二尺髙連
女墻二丈為窩鋪凡八南北闢二門建樓其上城中各
有營房三十間然黄崎厚一丈峰尾厚如黄崎髙丈八
尺窩鋪惟六在西北各門建兵馬司今城已移之近地
廣輪視昔倍之女墻五百樓櫓四營于嘉靖乙丑成于
[003-28a]
隆慶壬申
國初墩臺通志屬崇武所今所惟屬墩四青山赤山大
岞古雷并其中軍臺共戍軍二十五名防汛有六月月
米一石與海軍等捍寨京召延平衛軍二百五十名協
守月糧從本所秋屯二米支給不知裁于何年今寨廢
而糧仍舊夫既設崇武所其離城三里又有寨者為之
犄角耳安可冒糧食而廢防守哉白水東坑二寨屬泉
州衛内五所軍守之通志可考
[003-28b]
邑志初置縣時折晉江東北十六里領以三鄉其後復
增至二十里慶厯八年定為十八里仍三鄉領之西南
曰崇武鄉領大康守節禮興民安長安東南曰崇善鄉
領平康歸化祥符温陵安仁同信尊賢延壽東北曰城
山鄉領崇徳徳音光徳待賢民蘇熙寧保甲法行分三
十四都置保正副元元貞元年更為四鄉曰文質行滿
忠恕信義仍十八里三十四都其倚郭者為在坊至正
末兵起西北數都皆崎嶇山嶺間寇所出沒户口消耗
[003-29a]
至我朝正統間猶未完復都圖名數雖仍其舊亦不能
無合折變更矣
考郡志都之併者有三三四也十一二三也十四五六
七也其五七八十及二十七三十四也都各分上下圖
至永樂間又增坊之三圖邑志上下都者有三七八三
十四也續志又載合十與二十七之上下今惟三十四
都分上下嘉靖間二十併於十九名雖三十四都其實二
十七都城内在坊惟二併三十四都上下如舊共為三
[003-29b]
十圖通志一併二六併三四以/九都為信義與郡志異
郡志誤以長安為長興其敘各里水利遺延壽新志以
元三十五都并在坊為三十六以二都與三四都併為
一誤邑志敘宋三鄉元四鄉其目四鄉稱宋誤也其各
里都與郡志同者五都為崇徳里六七八都為徳音里
九十都為光徳里十八都為禮興里三十一都為延壽
里問之故老其同者不殊其異者多異故老從邑志者
多以水利所載之地考之信然若郡志則戾矣亦述故
[003-30a]
老所異者備考故老云十八為長安十九為禮興二十
及二十一都為民安二十五半為民安三十為祥符又
十二三當從郡志待賢三十二都半從郡志延壽半從
邑志温陵云黄册又殊/姑從縣志
志之南北以驛路為概也自白水為北六七八九十十
一都在其左十二三都地廣敵之在其右凡八屬之北
二五及二十八九三十有一二三四路之左也凡九屬
之東一三四及十四五六七八路之右也凡八乃屬之
[003-30b]
西十九二十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凡九屬之南郡志以
在坊統四鄉邑志無所屬郡志以一都屬之而邑志屬
之東
諸山大紀邑志稍備矣其言徳化所自余未至之第考
自仙遊九投山而鵝角徃晉江呉洋東至盧田馬嶺池
三分焉一南分晉江雙髻徃清源為郡城二入縣北為
林坪頭循長年東坪石峽大小岐東坑之觀音而支分
至海旋于五都凡菱溪之左而南謂北紀縣背及左臂
[003-31a]
也東為縣鷄籠山連三髻而大帽為雲峰至縣治及迤
海諸山菱溪之右循而南矣盖盧田之水惟南自馬嶺
池出者為晉江白洋其東北二支入縣者皆入黄田溪
而為菱溪則山川所歴可概焉故縣自呉洋為盧田分
二支而入中支固自盧田分北支非即分于呉洋其自
中而西而南而東盖南其樞謂之中紀亦南紀也自鷄
籠循芹嶺螃蠏至田船報劬抵洛陽江其節短為縣右
臂壓于晉江之支山川條理固然中有長溪曰巖曰柯
[003-31b]
曰沙曰澚雖分一臂大帽之右水皆歸之亦稱一紀宜
謂之西盖鷄籠山水有三派西出晉江白洋者循芹嶺
而去非循芹嶺而鷄籠也北入黄田之下為蔡溪南田
三髻山前入曰巖溪是鷄籠山者縣中紀之祖也而大
帽為之宗
觀音山郡志在縣西北三十里有秀嶺喬松清泉石室
是也邑志在六都故以靈鷲在其東崑侖在靈鷲之東
伏虎巖在靈鷲之南又云循日曝嶺為觀音山其北為
[003-32a]
塗嶺白水而實分觀音為日曝東為白水東南為塗嶺
靈鷲在塗嶺之東南崑侖在靈鷲東南伏虎巖在崑侖
東北也其云以二峰駢連形肖故名乃山後有二峰焉
而兹山獨出故肖之云
報劬山邑志又名覆船山郡志在十九都以形似名時
有異雲葢頂禱雨多應奔出前接沙溪又若偃月云今
里人言覆船者三有近陳竹寨者有近虎窟寨者有小
田船者接沙溪曰十九者十七誤也又志報劬唐刑部
[003-32b]
郎中陳嘏塟父母其下建菴曰報劬考之嘏為延僧清
惲作也為之請額于朝得名惲參馬祖歸㑹昌沙汰隠
居于牛頭山云故有寶葢巖坐禪臺方磚塔定公塔天
香牛頭石其未賜寺名之先山名牛頭也又有龍濟潭
下有橋所謂禱雨多應者
鸛堂山去報劬山二十里中白巖溪下二十餘里隔之
可謂之脊脈相循者歟
佛通山臨洛陽江在鸛堂東南非谷口橋旁也郡志洛
[003-33a]
陽未橋時此山陸路通佛國菴故名之庵不可考或曰
山麓有石如佛土人謂之佛國庵是也若以未創橋時
有陸路通郡城因泉有佛國之號故名夫橋未創兹能
飛渡耶如它陸路通泉多矣
三髻山郡志在十四都頂上廣平可百步許平處聳三
峰勢若立指因名其上有萬年松龍鬚草又云三台嶺
山勢連延萬叠三峰聳起峭絶不可攀上有雲湫跡盖
即三髻也其顛有石壁小石室雲湫潭廢有瓦孔不絶
[003-33b]
土人謂僧通靈湫者仙跡并仙人橋在
雲峰山郡志在縣西北十六都自三髻山支而來邑志
自大帽之南為大腹山既斷復起為雲峰二説不同大
抵自三髻分大帽大帽為雲峰若斷而起乃其水左右
分也郡志無憂巖去西南二十五里山名南巖北有磐
石傍于沙溪髙三丈餘其廣半之與此山危石相類圖
之巖山是也
東平山邑志在雲峰山南羣山連屬有平原三四里故
[003-34a]
名郡志在縣東北十三都一名北山羣山連屬東有平
原三四里復突起一山故名此圖四都界于十三都之
東坪山也通志有陳平山在二十九都
卧龍山邑志一峰如馬鬛郡志如龍首故名是也第云
一名蓮花山蓮花山在其西三四里許中有龍津之源
隔之
螺山邑志又登龍峰郡志登龍峰在十六都何也
泗州山天開巖邑志熙寧中令呉克所名郡志以熈寧
[003-34b]
有攝令者名之考呉克七年任馬康侯十年任此言攝
令必有據也疑當闕之余幸猶及之者
大中山郡志不載邑志云雲峰東至泗州西至大中葢
茭溪沙溪出雲峰之陰左右泗州山茭溪之轉而南也
大山中沙溪之轉而南也皆當記之大中其西有寶珠
石奇
城山郡志東連大海西接晉江延袤如城是南方之山
盡名之矣則諸山可無紀也邑志與筆山如連城故名
[003-35a]
錦田山郡志其前田數頃邑志萬頃豈漸于海耶因晝
錦名山者郡志曰張西湖邑志曰張清溪
岱嶼海環之當屬晉江獺窟為隖有石杠以渡大岞海
隅竿嶼樂嶼在海中
靈瑞山邑志東麓曰龍泉郡志龍泉别為一山在二十
六都下有龍窟深尺許泉水湧出時見龍出之狀
香山初名谷山見郡志呉孝子傳
小岞山郡志其洞可容數百人亡之誤自通志
[003-35b]
黄崎郡志舊名寧崎
松洋山郡新志在十九都乃邑山最髙大者望之蒼然
為一方巨鎮舊在二十五都乃十九都界耳舊志但紀
其洞可容二百人洞門石鏬有老藤直埀三丈餘入者
縋以下不枯亦不萌尚在奇哉
太白峰邑志在十六都一名蓮花峰有石方直如碑碣
上刻蔡忠惠大書太白峰今三都有蓮花峰而太白峰
在十一都
[003-36a]
郡志之所載多不馴雅如螺山舊名羅峰相傳羅隠寓
此又二十五都楊崎山東漢末將軍楊大眼居山之陽
第載之矣安可遺也故邑志未采者存之于左
虎岫巖在縣西北上有石竇可容三十人相傳為虎穴
在四都通志又有赤石嵓在縣東白馬巖在縣西
螺蚽山在縣東南二十八都上有盤石十丈餘圓如之
嘶山在縣東南二十六都相傳五季時其山忽嘶聞十
餘里山之顛有石如笠上有巨人跡入石六七寸許在
[003-36b]
二十五都
鶴堂山在縣西南二十一都峰若飛峙山下有唐鴻臚
卿留公之墳相傳葬時有二鶴來止是山哀鳴塟畢飛
去故名今不知所在或云近虎窟謂其下有留氏塚通
志舊傳留從效塟此
邑志凡山所趨必有水循其脉絡山之窮處乃水之所
㑹故大勢可得而見矣第以傳埭為正北馬山為正南
稍異其塗嶺北麓之小溪為證果溪入添奇港非入傳
[003-37a]
埭白水東流入傳埭與塗嶺源不相循自三髻山前出
者無入谷口橋其入峰崎者敘縣之左右水耳自城山
筆山而東入前林港者紀之其松洋自西而北之大入
峰崎者遺之大概縣水大者四各入海者二盧溪自添
崎入海沙溪自洛陽入海砂溪稍大㑹入海者二菱溪
松溪二委同入于峰崎而菱溪最大以來自界外也砂
次之盧次之松次之它各為紀紀之小者登于圖
西充溪郡志誤入添崎港其云一自小鼓溪出一自小
[003-37b]
溪出合流過白水抗橋小溪村乃西充之背證果溪原
也小鼓溪在橋外其源不足稱合流過張在橋入傳埭
其一源西充山之陰過七里岳出港西埭入海
證果東溪郡志發源定光寺後山過横山橋為下盧溪
與真如之水㑹而南流至林田溪古縣溪陂頭橋入添
崎港林田即龍田陂頭即埧頭也
真如溪有二源其一發横溪等嶺在觀音山左其一在
山前至埔上始㑹
[003-38a]
入洛陽江曰澚溪上為沙溪巖溪柯溪郭溪其源最多
郡志白巖溪發源三髻山後大山坑此徃黄溪入菱溪
者邑志在白巖前為沙溪是矣郡志柯溪發源胡坑山
此指柯溪東與白巖溪㑹也邑志出胡坑為前郭溪非
矣志一出晉江柯山嶺出為澚溪並㑹于柯溪然考自
晉江來者惟分留公坡之水與出自虎窟西行者十谷
口各埭未有與沙溪㑹也然谷口故橋在今銀地而東
溪之沉橋砂溪過之志言巖溪柯溪沙溪澚溪並過谷
[003-38b]
口橋何也盖自白巖柯嶺溪外有沙白村東發源後呉
嶺前後㑹于石佛村而出者沙溪也自陳竹嶺下報劬
田船出柯宅村者㑹沙溪過前郭溪前郭溪出青林之
陽盤龍之陰接上諸溪過澚埔村下洛陽江或曰澚溪
菱溪郡志玉田溪在十三都發源懸鍾嶺折而東流曰
陳田溪菱溪過菱溪曰埔頭溪沙步溪過新橋入峰崎
港懸鍾嶺之水向仙遊菱溪源非自此出邑志發源觀
音山亦其一源驛坂溪郡志發源禪静山過驛坂橋㑹
[003-39a]
埔頭溪者菱溪至埔頭與驛坂溪㑹也盖其源極逺自
晉江盧田過九安山後為黄田溪又一源自鷄籠山後
入蔡田即玉田又一源自大帽後與蔡田㑹為陳田溪
乃為菱溪元盧琦所游其下至驛坂菱布諸溪㑹之
李林溪郡志在四都發源源林院後山過舊鋪橋
縣後溪郡志發源東平山過南嶺橋至下謝溪此龍津
之溪也郡志下田坑溪發源山半坑分為二派又合流
為溪達于王孫埭非龍湫之源則出自蓮花旁者
[003-39b]
茭布溪非發源曾師嶺邑志發源雲峰山是也其云一
溪發源五峰巖過泗州橋亦至前澚與菱布㑹者非源
于五峰巖出于後呉嶺也
黄坑溪志過九斗丘十八都五里亭是也不入馬山埭
入洴州埭
南坑溪發源上坑湖郡志發馬壠坑又以寂光溪過牛
塲橋殆非也
洋坑溪郡新志云發源於松洋山歴寂光溪與南坑溪
[003-40a]
㑹于下林溪
潮汐東南一支由岱嶼入西至白崎山又西至鳳山又
至馬山又一支至白沙及洛陽橋凡諸溪水之入洛陽
江及馬山埭者皆歸之
邑志宋海舶無禁利入甚富且易不捐之於橋梁道路
則以崇奉釋氏無所愛惜然宋之釋氏其捍海為田多
不税之故釋氏亦富其餘力及于橋梁最多
龍津橋郡志俗呼南嶺橋故其敘縣後溪曰過南嶺橋
[003-40b]

菱溪橋郡志宋始平二年圯邑令張盖重建邑志治平
二年邑令張介創考之張盖在治平時以盖為介以治
平為始平字誤也盧琦有記其文亦雅云治平中橋之
以渡則郡志誤矣
萬安橋邑與晉江半之當存其名
張店橋郡志在十一都宋治平二年建
浮梁橋郡志在二十六都長十丈溪源出于香爐山西
[003-41a]
南過于獺窟橋
馬山橋郡志在二十九都元至元十九年僧法助建
十八都官路旁有井古以金剛經一部勒于甓環砌之
志在十九都誤通志十九都有金蓮池産華如金
宋重水利郡志所載晉江者方員丈尺及深若干灌田
若干創修姓名嵗月亦具誠重之也載邑者存其名而
己邑志因之去其埭將别記之因而遺者頗多余存其
舊于埭之條又志其非埭者三祥符里泡埭上塘尊賢
[003-41b]
里長分坡白岩畎甽余初決七都之水于六都實考之
故志曰水自西而東南流者入蔡埭其東西洋各有定
坡乃知七都東洋之存六都西洋之廢故決七都之蔡
坡者入六都之崇福嗚呼水利可不詳與今登之案牘
者塘壩埭不能盡列余所決者壩頭其流名曰鳴鳩凡
十里又決承天垻謂金釵圳也并修王孫埭官埭新埭
前黄等埭
邑志崇福埭蔡埭官埭左丞相埭傳埭嘉禾埭凡六受
[003-42a]
北紀諸溪之水其自西而東南入者則入蔡埭崇福埭
其北流者及傳埭然八都有蔡埭七都前蔡埭若自西
而東南入則前蔡埭耳嘉禾及蔡埭自入海五都有官
埭非受北紀之水其左丞相埭莫考郡志埭在徳音里
者四曰陳廷偉曰梁次雲曰林紹曰長坑
邑志王孫埭孫府埭赤嶼埭鱸鰻埭承天埭法石埭曾
爐埭石塍埭後曾埭陳埭凡十俱受中紀諸溪之水其
自南之北者入王孫埭其正東者經承天法石曾爐三
[003-42b]
埭而皆滙于輞川港然郡志鱸鰻赤嶼及蘭盤埭皆在
歸化里三四都陳埭後曾埭在中紀者郡志在三十三
四都安仁里埭三曰浮湖曰陳曰曾崎曾崎或後曾也
此徑入海又有埭六在崇徳里五都曰官曰大陳曰後
坑曰石湖曰後倉曰牛歩其在祥符里者下泡埭今二
十八九都與三十都也皆南紀云
邑之山川昔為堪輿家所取如五代間據土者三王潮
也留從效也陳洪進也留陳塟其父母於此潮自塟焉
[003-43a]
下有寂光寺從效建以奉之潮有功于閩宜載祀典郡
祀于崇陽門樓余為置守塚取其寺故地之租為清明
祭有晉江紫微呂舍人者塟于此郡鄉賢祠祀之其人
文雅足稱焉邑志以在白巖山郡志以在十二都考之
未知其處嗟夫趙文子雍門之徒所以感嘆悲哀也歟
典祀城隍廟宋天聖中令李畋為祠洪武己酉改為廟
宣徳辛亥令髙顯重建正統丙寅令閉禎重修余毁其
像萬厯元年修之
[003-43b]
社稷山川厲壇郡志俱洪武初令羅泰建盖癸丑嵗也
邑志以山川壇建于令髙顯顯宣徳間任壇豈至此而
置耶社稷山川二壇其厨庫齋房俱正統丙寅僉事陳
祚命令閉禎修之邇圯山川移于南闗稍完社稷厲厨
庫齋房俱圯乃次第修之又遵洪武禮制各都并建鄉
社鄉厲之壇
林知縣祠改之文見附錄
叢祠邑有五百一十所余皆毁之文見附錄時固引蒼
[003-44a]
梧呉公為順徳令壞淫祠為書院使者計竹木斤兩罪
之至下獄果有謗余者言余利像有金喉余嘆曰狄公
當時毁祠不知得金幾何也幸上官明不行其謗而余
免呉公之辱嗟夫俗之信鬼也如是夫青山神張梱以
閩時嘗營青山下禦海寇郡志以沒塟螺山之陽宋太
平興國間即其地置縣乃改塟于青山立廟有司嵗致
一祭有其舉而莫之廢也余循故事祭之有殺人山上
者兩閲月不能得余以文牒之三日而獄成豈尚靈歟
[003-44b]
然昔人祀之為禦寇也王節度之功大于梱祀于郡邑
乃并其冢而不之修何耶
公宇邑志縣署有遺䜟言不利改作自宋來皆簡陋至
成化壬寅令張桓重新以太僕丞召去余修前後堂及
廂廊建君子堂有記記曰令有君國子民之道然孔子
君子宓子必本於魯惠安君子之區也又當輿馬之輳
至於斯者皆得見之於是作君子堂堂在儀門之東作
於隆慶五年三月踰月告成肅客而入受教而退而今
[003-45a]
而後鳴琴而治矣作旌善申明亭又各都皆建亭
郡志鳴臯堂在縣治之左宋知縣李侯惟一鶴自隨常
與士友于堂商論古今鶴立其旁時鶴一鳴聲徹雲表
余遐追其人或李畋也盖張咏授以文學來任建學宮
以教子弟政尚簡静與民休息有傳通志謂龍溪李侯
名絳見漳州良吏傳
郡志有漏室邑人謝起宗記曰惠安為邑巳百七十有
六年所更邑長亦六十有四政類不暇恤挈壺氏之事
[003-45b]
民間生子之諏時於野巫夜半行人或致疑於四鼓夙
興之勤無所於稽授時之道有慚他邑紹興二十四年
三月福清林仲俞始尹邑事未浹旬間百廢具舉惟是
午夜鼓人失節一日語同寮曰今蚤晚衙率謹時而官
無其拘縱得之晝復失之夜不可謂政㑹建安日者張
仁能其事遂使營之陶土為壺揭木為籌三十有八以
驗晦朔弦望遲疾出沒無毫釐差創於蕤賔之吉成於
夷則之望闢㕔事東廡以寘之同寮相與觀焉僉曰天
[003-46a]
地相去凡八萬一千三百九十四里周天凡五十一萬
三千六百八十七里日月循環㝠寞難測皆不逃於兹
漏之涓滴嗚呼休哉乃屬菱溪謝起宗書于石起宗并
請銘曰陶土揭木注水其中水之增減天地攸同誰不
知時伊㕔事東六十四政因循俟公昔諏且疑今焉雍
容吁千百年自我折衷
按察司即宋皇華驛基洪武乙夘令安景賢建為按察
分司壬戌設安溪惠安行僉事一員蒞之甲子省罷辛
[003-46b]
未改為漳泉道丙子改為分巡福寧道正統丙寅令閉
禎建後堂嘉靖甲申徙鎮于泉己未改興泉道專駐焉
布政司即税契局基郡志正統辛酉令閉禎建成化壬
寅令張桓修邑志𢎞治中建非也
驛郡志舊在縣東郭内名曰皇華元元貞間移建今所
名龍山國朝洪武初更今名西有逓運所驛兼領之邑
志宋有皇華驛與縣俱設考郡志古蹟宋時泉州自西
北取劍州路出城西義成門至南安汰口驛永春桃源
[003-47a]
驛徳化龍潯驛上壅驛抵尤溪縣迤邐經西芹至延平
建寧為避福州大義江之險自本縣行者不知何年今
六都有古縣十六都有古驛此皆不可考但謂此與縣
俱設然耶否耶
際留倉即宋常平倉郡志在縣令衙東邑志在簿㕔前
正徳己卯令陳逅改建縣衙西北郡志預備倉四所一
在縣内西偏即此也一在七都香林保一在三十四都
輞川保一在十八都嶼頭保在縣者余修之積穀焉在
[003-47b]
鄉者廢輞川者邑志亡之余初問于父老多言兵燹來
各鄉有倉是齎盜糧耳故未之復若輞川有堡安可廢
哉崇武倉洪武庚午建也永樂甲申増之
鹽塲詳于邑志其云轄鹽倉八郡志亦然運司志不紀
其倉而紀其團考之閩鹽用晒故有灘團運司志之五
團西湖前坂一也庭邊喬埔下洋東二也下洋西柯櫳
林内三也上倉坂西四也下倉下坂五也郡志以倉埕
稱凡八有廣運其埕邊喬埔下洋東西柯櫳不具考之
[003-48a]
圖庭邊者埕邊即廣運也其下洋地有村在喬埔或西
埔也近以竈不辨塩各倉俱廢下洋東西西埔前坂皆
為埭故老之所具者團五曰埕邊其於喬埔下洋東西
兼之矣它同司志有柯櫳焉凡九倉也郡志脱其一而
誤其二前坂在二十四都以為在二十三上倉在二十
六都以為在二十五五余正之于圖
學校邑志詳之舊鄉賢名宦祠在啓聖祠之兩翼湫隘
余于明倫堂後建髙深堂二祠列于左右修啓聖祠并
[003-48b]
訓導廨舍置學租見附錄
小學景泰初立成化中令張桓嘗考選教讀分遣各社
學嘉靖初令莫尚簡重建厚俗社學邑志又列之者八
皆以某氏主之通志以坊名者一鄉名者三余至立之
二百一十二所又於各都立大館延諸生學行者為師
具書束帛躬請于家著社學篇使按而行刻朱氏小學
以頒子弟循行阡陌入而誘勸之焉
鋪舍邑志當南北馳道有七白水塗嶺驛坂居仁縣前
[003-49a]
盤龍上田規制同郡志在城為惠安鋪洪武四年知縣
時汝楫建在布政分司北近為豪張一復所奪余上狀
復之走崇武有四前埔黄田青山崇武前埔/在二十一都青山在二十六都郡志
義塚在邑厲壇北幾圃矣余表之
射圃在朝天門外嘉靖庚寅乃改建此廢已乆余始築

 
 
[003-49b]
 
 
 
 
 
 
 
 石洞集巻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