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j0022 本語-明-高拱 (master)


[003-1a]
欽定四庫全書
 本語卷三
             明 髙拱 撰
問伊川云學者要不為文字所梏故文義雖解錯而道
 理可通行者無害也然否曰為文字所梏固不可强
 解亦不可夫學者將以學聖人也聖人之書必須潜
 心體㑹務得精微之旨然又須得其言外之意方可
 循之以入道若以解錯而道理可通者為無害則亦
[003-1b]
 只是自家的説話於聖言何有
問考亭云理㑹文字當如酷吏之治獄直是推勘到底
 如何曰酷吏鞫獄務在苛求無中生有深文羅織安
 能得人之情學者窮理正須虚心平氣以得精微之
 旨若有意深求定然執着强為貫通必至牽合過為
 分析不免破碎得其理者鮮矣正不可如此也
敬軒真是壁立萬仞男子密察力行死而後已
問伊川云人不可用影祭何如曰但得彷彿以時展對
[003-2a]
 亦可少輸人子無窮之思有何不可曰伊川云只一
 髭髪不似已是别人大不便何如曰即無一髭髪不
 似豈真吾親耶亦用以寄人子之心云爾古人不以
 尸祭乎尸明是别人然乃以當吾親也而况親之影
 有得其彷彿者耶
考亭因人求墓銘曰人既死後又要這箇物事作甚其
 人為善亦是本分事又何必須要恁地寫出此亦難
 説孝子之心固有不容已者只不虚說可矣若本有
[003-2b]
 善亦不可不寫𫝊曰顯揚先祖所以崇孝也明示後
 世教也且以生平情性動容歴履筆之書而時接目
 焉亦自是孝子不死其親之意
程朱大儒於後學有㒺極之恩而子有駁正何也曰人
 安能每事盡善臧文仲不知者三固知善之多也恐
 人於其一二未安處皆以為安而不復致思則誤耳
 不稱善不勝稱也更宜知之
問帝王之學與韋布不同然乎曰若然則必須還得帝
[003-3a]
 王乃可為帝王之佐否則學既不同又安可以佐帝
 王理天下論道經邦宏宣治化乎夫自天子以至於
 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故曰尹躬暨湯咸有一徳
 學非有二也後世韋布之士徒事章句無復格致誠
 正修身之功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具故其為仕也下
 焉者惟知希世以茍爵祿上焉者亦不過隨才以立
 功名而龍徳正中之人格心輔世之業不復聞矣乃
 不曰吾無學也而曰帝王之學與我不同豈不謬哉
[003-3b]
 曰只為後世帝王知學者亦止為韋布之事故有是
 言謂不當同於韋布耳曰止知為君言學不當同於
 韋布而遂使韋布之學以為原不同於帝王顧得一
 邊顧不得一邊而乃立為之説亦禍天下之學者也
吾心自有本然虚明平妥處乃不能反求任其昏塞却
 徒務口説依傍他人門户隨場悲喜以為知道良可
 羞也
程氏云寧學聖人而未至不欲以一善而成名孟子云
[003-4a]
 皆古聖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願則學孔子也學
 者不可無此志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聖人示人為學之目昭如日
 星學者但當循是以學則聖人之域可至乃舎此不
 務却只説誰家尊徳性誰家道問學誰家知行合一
 彼可此否紛紛無已只鬭口語到底成箇甚
學只為己心便虚氣便平志便遜
學須是識其真心
[003-4b]
天理不外於人心只人心平處便是天理之公
儒家有言只要成就一箇是而已夫是豈易成哉務以
 為孝乃非所以孝務以為忠乃非所以忠察理不精
 不能得禮義之中正亦只做得箇題目而已安能便
 是
儒者有言雖無其事實有此理此亦大謬夫理也者事
 之理也既無其事理於何有盖求其説而不得乃曲
 為之辭云爾也
[003-5a]
性具於心而貫徹於人倫日用之間非有定局比對配
 合一性專屬一倫也有子云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
 與是仁在於父子兄弟也孟子云仁之實事親是也
 義之實從兄是也是義又在於兄弟也知禮樂之實
 知斯節斯樂斯而已是知禮樂皆在於父子兄弟也
 又云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賔主也
 知之於賢者也是義又在於君臣而禮知在於賔主
 賢者也葢隨在而言非有定局者然孟子只言仁義
[003-5b]
 禮知而後儒加以信為五性遂以分配五倫如父子
 之仁君臣之義朋友之信似矣而禮無所歸乃屬兄
 弟知無所歸乃屬夫婦夫節文之謂禮豈獨兄弟有
 節文乎明通之謂知專屬夫婦益更無謂名曰貫通
 實則牽合制為定局滯天理之圓機矣大抵後儒絶
 好比對配合如五事之配五行更謬
非仁無以敦其愛非義無以酌其宜非禮無以作其敬
 非知無以明其理非信無以成其實人倫日用之間
[003-6a]
 無乎不有即父子之仁君臣之義朋友之信亦特舉
 重而言非各主其一專於此而不通於彼也
仁為萬善之長孝為百行之源故仁必屬諸父子葢無
 所不包也
問朋友之倫何以配得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曰使無朋
 友講習則何以能明君臣父子兄弟夫婦之理而盡
 之四者之倫既由朋友而得固配之矣
問天徳曰無意無必無固無我天徳也問王道曰無偏
[003-6b]
 無黨無反無側無有作好無有作惡王道也理一而
 已得此之謂天徳道此之謂王道
聖人有為己之實學而禍福毁譽不與焉聖人有為國
 之實政而災祥不與焉
問學曰去得一分己私便是一分聖學問治曰省得一
 件閒事便是一件治道
問帝王以五徳王天下然歟曰此術家荒唐之説君子
 所不道也曰程伊川云五行古人説迭王字説盡了
[003-7a]
 只是箇盛衰自然之理也又曰五徳之運却有這道
 理凡事皆有此五般一日言之便自有一日隂陽一
 紀言之便自有一紀隂陽如王者一代又是一箇大
 隂陽也唐是土徳便少河患本朝火徳便多火災蓋
 亦有此理朱晦翁云五運之説亦有理問取相生否
 取相克否曰取相生然事有適然相符者如我宋以
 歸徳軍節度使即位即是商丘之地此火徳之符也
 事乃與漢髙赤帝子一般不然乎曰不圖二先生亦
[003-7b]
 惑於此也請為言其必不可信五行天地之所運也
 帝王受命而興於此何與而乃謂各得其一果何所
 據以何知之白蛇之事既詭商丘之説乃出傅㑹而
 河患火災傅㑹更甚且即如所言也則他代之興又
 皆以何物證之此其一也彼術家者流各持其説鄒
 衍主相克劉向主相生言人人殊自相矛盾是人為
 之説非天定之理也此又其一也且即以相生云伏
 羲以木徳矣傳十五君合萬七千餘年皆木徳也而
[003-8a]
 神農以火徳繼之傳七君合三百餘年皆火徳也而
 黄帝以土徳繼之乃黄帝子少昊則以金徳孫顓頊
 則以水徳孫帝嚳則以木徳堯則以火徳舜則以土
 徳三代而後又皆合一代為一徳欲為一代則一代
 欲為一君則一君分合任意誰為為之此又其一也
 周以土矣秦則以水土不生水漢則以火水不生火
 相生之說亦自牴牾此又其一也五行之運厥氣惟
 均非有所偏也乃伏羲以萬年計五帝以百餘年計
[003-8b]
 夏歴年四百商六百周八百漢四百唐宋皆三百即
 享國之長者亦自參差至秦隋六朝五季則或數十
 年或數年而止然亦各稱徳王何五徳之運長乃如
 彼短乃如此若是偏歟此又其一也又如三國鼎峙
 五季雲擾同時並列亦皆一代之君也豈共一徳歟
 抑一徳而分用之歟抑各用一徳歟抑亦五徳之運
 至此斷歇而不續歟此又其一也由是觀之荒唐甚
 矣
[003-9a]
問堯舜之世五日一風十日一雨然乎曰此文談也只
 是風雨節寒暑時而已矣安得照數五日風十日雨
 乎若照數如此炁候亦不佳也
人之有目者以為無不見也然必上有日月星辰下有
 燈火形形色色照燭分明開目即見之矣而遂專謂
 吾目之能照然乎哉使昏夜處暗室中即離婁何為
 夫人之有才者目之明也而遇時可為機㑹有合得
 以成功則有日月星辰燈火為之光也不然即負旋
[003-9b]
 乾轉坤之具亦無施矣噫才之濟時耶抑亦時之濟
 才耶
問廷陵方氏云目之精水也其光火也以水為體故其
 氣清以火為用故其氣明然歟曰非也火能發光不
 能受光水能受光不能發光目也者體用乎水者也
 受光而已不能發光安得謂以火為用乎
問人覺不能先知而夢乃有先知者何曰先知神之為
 也人皆有神焉覺則目視耳聽手持足行神役於形
[003-10a]
 散諸物矣安能先知寐則形不用事而神收於靈府
 完而不散虚而不塞通而不隔故其於情也有時而
 先知譬則人在室中雖所見甚明然囿於室焉室外
 無覩也超而登乎髙則固有見室中之所不見者矣
 神之用妙矣哉
人知雞之鳴午不知午之鳴雞也
兵家先聲而後實必是先實後聲乃可以先聲而後實
 盖以實為聲人自畏之而可省於實若無實不可以
[003-10b]
 為聲也
末世人才常多智慧葢困於心衡於慮而後喻操心危
 慮患深而故達也其小人則變詐百出不可方物矣
問大臣進退之節奚若曰以道事君不可則止見幾而
 作不俟終日此大臣難進易退之節也曰其去國也
 奚若曰戀官之心不可有戀君之心不可無夫太行
 孟門畏途久涉得釋重負當如敝箒爾若乃君恩深
 厚倚任多年一朝别去遂恝然以忘情抑豈大臣之
[003-11a]
 道歟故戀官者患失之鄙夫也恝然以去者小丈夫
 之悻悻者也然而戀官者常千百戀君者不十一豈
 無以戀官之心假之戀君者乎亦豈無以不戀君之
 心假之不戀官者乎二者難辨故世每以恝然而去
 者為髙有道之士殊不謂然戀官乎戀君乎此心自
 審自知不以語人固不可戚然於其中亦不可恝然
 於其外
人謂弩之勁也而强弩之末有不能穿魯縞者焉人謂
[003-11b]
 水之柔也而泰山之霤乃有穿石者焉
好勝者必遇具敵兩戒之也一則曰好勝必遇敵不可
 好勝為也一則曰彼好勝者必遇其敵固有敵在爾
 不可與敵也
問事二君者與事二夫者同乎曰不同也彼更二夫者
 非夫夫也殺其夫而乃以事之也是謂喪節失身猶
 非事仇也若夫事二君者彼戕吾之君破吾之國固
 所不共戴天者也而甘以事之是謂忍心之極不止
[003-12a]
 喪節失身矣故更二夫者貞人之所不齒事二君者
 有道之所必誅
瓠巴鼓瑟㳺魚出聽伯牙鼔琴六馬仰秣有諸曰魚與
 馬非人也安能知人之音人非魚與馬也安能知魚
 與馬之能知人之音彼適而出適而仰也端為琴瑟
 乎則有不瑟而出不琴而仰者也又何居夫毛嬙之
 色鳥見而驚鐘鼓之聲馬聞而駭類殊性别不得以
 相通也而文家者流動通物於人豈不謬哉曰獺祭
[003-12b]
 魚豺祭獸鷹祭鳥何能像人而祭歟曰王浚川云時
 也鳥獸魚多食不能盡狼藉而陳之如祭耳彼物也
 安能知祭其祖先兹言良是嵗甲戌野有虎一田夫
 惑於人不害虎虎不傷人之説往視之焚香稽首口
 致尊稱以為敬禮如此必不我傷也虎見遽爪之裂
 其面以死夫虎止知人為香餌乃又知焚香稽首之
 何為彼謂瑟之感乎魚琴之感乎馬亦田夫之見也
亂臣賊子視天下之公議蔑如也亦言其利害而已矣
[003-13a]
 司馬昭使成濟弑魏主昭聞佯大驚自投於地乃與
 其叔謀所以自飾者遂論濟大逆不道夷三族朱全
 忠使栁燦弑昭宗全忠聞亦大驚自投於地即如東
 都哭臨甚哀乃收燦斬之燦臨刑大呼曰殺我以塞
 天下之謗如鬼神何噫二逆至是乃始知乎然晩矣
宋祖終不大用陶穀袖中禪位之詔露其謀也亦終不
 大用王彦升韓通闔門之殺著其迹也
問先生直道而行赤心為國乃痛遭擠陷亦有憾於心
[003-13b]
 歟曰時也勢結已成而乾坤崩裂吾皇㓜冲人方利
 以為謀而拱確奉祖宗之法莫之敢易方先君大漸
 實哭奏榻前許先君以死誠見其勢則然不敢有其
 身矣乃旋遘陷以歸無所容死焉然此心不敢負死
 猶可見先君地下烏乎憾然則先生喜歟曰拱顧命
 之臣也憑几之語執手之托葢諄諄焉拱也止此心
 不負耳固未有以副也止可死見先君地下耳固無
 以為復也徒全首領而已如先君何烏乎喜
[003-14a]
予掌國子時助教劉廷膏舉其堂一士曰亓經綸者有
 孝行予曰知之越數日復言予曰汝以予忘之耶固
 未忘也予其問汝孔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
 母昆弟之言夫孝行於家是黨族之所稱也而子之
 於亓也固四方之人也安知其孝曰本堂諸生之薦
 之也曰諸生之於亓也亦四方之人也安知其孝曰
 其行有述其邦大夫之禮之也有述諸生固見之耳
 曰諸生何由見之曰亓生持以示之者也曰予固知
[003-14b]
 亓生之示之也吾其語汝夫孝之道大人莫敢當也
 而發於真心無能自盡者焉故親在人稱孝惟有愧
 歉而已親殁人稱孝惟有悲痛而已惶惶乎其不敢
 聞也此孝子之心也而亓也張之以示人得非假孝
 以取名乎務名己非而在父母尤人心不忍假者也
 而忍以假焉則其得罪於孝也深矣而顧可尚歟且
 人之聞人之孝也乃不辨誠偽而輒崇尚之者非真
 崇孝也亦務為崇孝之名者也彼務孝名此務崇孝
[003-15a]
 名相率而為偽者也而何可以為訓故吾取實孝也
 乃惡夫務孝名者不欲人之為也取實崇孝也乃尤
 惡夫務崇孝名者顧自為歟子休矣
國子先生坐於退食之堂諸生侍先生曰小子來吾其
 問汝吾之為教也嚴乎寛乎有對者曰先生寛諸生
 感徳而不能忘先生曰不然吾不寛也又有對者曰
 先生嚴諸生畏威而不敢犯先生曰不然吾不嚴也
 又有對者曰先生寛嚴得中先生曰不然吾不寛嚴
[003-15b]
 得中也諸生惑請問之先生曰吾豈不自知歟而以
 問諸生者盖試之爾而諸生未之達也吾其語汝夫
 寛施諸率教者也嚴施諸不率教者也何有定用使
 務為寛則固有不率教者焉不亦縱乎使務為嚴則
 固有率教者焉不亦苛乎使務為寛嚴得中則固有
 當全用寛者焉不亦失嚴之半乎有當全用嚴者焉
 不亦失寛之半乎故諸生全率教則全用吾寛全不
 率教則全用吾嚴率教者多則多用寛不率教者多
[003-16a]
 則多用嚴又自一人而言始而率教則用吾寛繼而
 不率則用吾嚴終而又率教則仍用吾寛也始不率
 教則用吾嚴既而能改則用吾寛終而又不率教則
 仍用吾嚴也一分率教吾有一分之寛一分不率教
 吾有一分之嚴本質在人付之而已而我何與焉是
 之謂寛嚴適宜故吾未嘗不寛而不可以寛言也未
 嘗不嚴而不可以嚴言也未嘗不寛嚴得中而不可
 以寛嚴得中言也夫是以事無遺情而教無遺術爾
[003-16b]
 小子固皆當仕有官職也寛嚴之理所當知者故特
 訓之小子志之爾
漳水平濶數里遇漲急則舟難即岸多敗溺傷人予為
 編修時起復北上至漳忽雨楫師請渡予曰聞漳遇
 雨則漲漲則敗舟傷人今雨安可渡楫師曰無傷也
 予問故對曰平漫之水焉能灌河灌河者山水也西
 為遼州之山山有大雨則山水傾注奔騰而下洶湧
 敗舟然必行日且半乃能至此小人止日夜候望遼
[003-17a]
 山若今日遼山雨猶渡何者即水且未至也若今日
 遼山雨明日雖晴不敢渡何者水當至矣乃遼山昨
 日無雲今兹雨固漫平水耳焉能灌河予曰有是哉
 遂渡嗟乎天下之事其亦若此也夫世乃有不為國
 之臣或謀利或規避害或茍且為謀不臧而敢於造
 釁公然為之以為終吾任固且未發也迨久而發則
 承其後者當之矣故常使人憯無辜之患而又敢於
 為今日之惡何者無辜之患人之貽於我者也莫可
[003-17b]
 支也不亦憯乎今日之惡我且貽於人者也莫我及
 矣不亦敢為乎而當國事者又率茍且支吾了目前
 之事而不復究其端之所繇啟常使寃者寃幸者幸
 而國事日以壊是徒以今日之漲為可患而不計昨
 日遼山之雨也其於功罪之實逺矣其亦異乎楫師
 之見也已又曰為學亦然彼察理不精者眩於形迹
 未嘗不以今日之晴為喜而不知昨日遼山之雨也
 以今日之雨為憂而不知昨日遼山之晴也故多非
[003-18a]
 禮之禮非義之義
隆慶六年六月二十一日予出京在良鄉縣夢一偉丈
 夫衣冠甚古貌莊而和弟子六七人侍側予問從者
 曰此何人曰孔夫子子肅然起敬拜見之因問曰仁
 道至大夫子每教人以仁而不言所謂敢以請夫子
 曰只一㸃真心便是予又問曰桃仁杏仁皆謂之仁
 謂其純然桃杏之理無夾雜也謂其根榦枝葉皆具
 無欠闕也謂其生生而不息也仁之在人亦若是歟
[003-18b]
 夫子微笑曰然又良久乃覺謹識之
 
 
 
 
 
 
 本語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