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e0084 神農本草經疏-明-繆希雍 (master)


[029-1a]
欽定四庫全書
 神農本草經疏卷二十九
            明 繆希雍 撰
  總二十二種今疏其要者四種
   葫     馬齒莧    茄子根附/
   蕺
蒜/也味辛温有毒主散癰腫䘌瘡除風邪殺毒氣獨子
者亦佳歸五藏久食傷人損目明
[029-1b]
 疏○葫大蒜也稟火金之氣以生故其味辛氣温辛
 温太甚故其性有毒熏臭異常不宜多食入足陽明
 太隂厥隂經辛温能辟惡散邪故主除風邪殺毒氣
 及外治散癰腫䘌瘡也辛温走竄無處不到故主歸
 五藏脾胃之氣最喜芳香熏臭損神耗氣故久食則
 傷人肝開竅於目目得血而能視辛温太過則血耗
 而目損矣總之其功長於通逹走竅去寒濕辟邪惡
 散癰腫化積聚煖脾胃行諸氣故蘓恭主下氣消穀
[029-2a]
 化肉蔵器主風濕破冷氣爛痃癖伏邪惡宣通温補
 日華子主健脾胃治腎氣止霍亂轉筋腹痛除邪祟
 解温疫等用也
  主治參互
 外臺秘要關格脹滿大小便不通獨頭蒜燒熟去皮
 綿裹納下部氣立通 又方治金瘡中風角弓反張
 取蒜一大升破去心無灰酒四升煑令極爛并滓服
 一大升須臾得汗則瘥 簡要濟衆治鼻血不止服
[029-2b]
 藥不應用蒜一枚去皮細研如泥攤一餅子如錢大
 厚一豆許左鼻血出貼左脚心右鼻血出貼右脚心
 兩鼻俱出皆貼之立瘥血止急以温水洗脚心 外
 科精要背瘡灸法凡覺背上腫硬疼痛以濕紙貼尋
 瘡頭用大蒜十顆淡豆豉半合乳香一錢細研勻隨
 瘡頭大小用竹片竹圏圏定填藥於内二分厚著艾
 灸之痛灸至痒痒灸至痛以百壮為率効 永類鈐
 方乾濕霍亂轉筋用大蒜搗塗足心立愈 普濟方
[029-3a]
 寒瘧冷痢端午日以獨頭蒜十箇黄丹二錢搗丸梧
 子大毎服九丸長流水下妙 衍義暴下血病用葫
 五七枚去皮研膏入豆豉搗丸梧子大毎米飲下五
 六十丸無不愈者 華佗行道見車載一人病咽塞
 食不下呻吟佗視曰餅店家蒜虀大酢三升飲之當
 自痊果吐大蛇一枚而愈
  簡誤
 蒜性温屬火氣味臭烈凡肺胃有熱肝腎有火氣虛
[029-3b]
 血弱之人切勿沾唇雖有煖脾胃袪寒濕之功亦宜
 暫用切勿過施過則生痰動火傷神散氣損目耗血
 切戒切戒
馬齒莧主目盲白翳利大小便去寒熱殺諸蟲止渴破
癥結癰瘡服之長年不白和梳垢封疔腫又燒為灰和
多年醋滓先灸疔腫以封之即根出生搗絞汁服當下
惡物去白蟲煎為膏塗白秃又主三十六種風結瘡以
一釡煑澄清内蠟三兩重煎成膏塗瘡上亦服之
[029-4a]
 疏○馬齒莧稟天之隂寒兼得地中之金氣以生故
 葉節間有水銀以其得金氣多也味應辛苦氣寒無
 毒經云榮氣不從逆於肉裏乃生癰腫原病式云諸
 痛痒瘡瘍皆屬心火辛寒能凉血散熱故主癥結癰
 瘡疔腫白秃及三十六種風結瘡搗敷則腫散疔根
 㧞絞汁服則惡物當下内外施之皆得也辛寒通利
 故寒熱去大小便利也苦能殺蟲寒能除熱故主殺
 諸蟲去寸白止渇辛寒能散肺家之熱故主目盲白
[029-4b]
 翳也長年不白總言其凉血益血病去身輕之功耳
 方士多采取用以其亦有代砂結汞之能也
  主治參互
 崔元亮治赤白下不問老㓜孕婦悉可服取馬齒莧
 搗絞汁三大合和雞子白一枚微温頓服之不過再
 作則愈 又方療多年惡瘡百方不瘥或痛焮走不
 已者竝爛搗馬齒莧敷上不過三兩遍即愈 廣利
 方小兒火丹熱如火遶臍即損人馬齒莧搗塗之
[029-5a]
 崔元亮方疔瘡腫毒馬齒莧二分石灰三分為末雞
 子白和傅之
  簡誤
 馬齒莧辛寒滑利凡脾胃虛寒腸滑作泄者勿用煎
 餌方中不得與鼈甲同入令化作小鼈傷人也
茄子味甘寒久冷人不可多食損人動氣發瘡及痼疾
  根及枯莖葉主凍脚瘡可煑作湯漬之良
 疏○茄内稟地中一隂之氣外受南方熱火之陽故
[029-5b]
 其花實皆紫本經雖云甘寒必是濕中有火使非濕
 熱則不能動氣發瘡及痼疾也濕勝則久冷人多食
 有損熱勝故能主凍脚瘡也孟詵云主寒熱五藏勞
 大明治温疾傳尸勞氣皆非正治惟腫毒家用之為
 當耳
  主治參互
 靈苑方腸風下血經霜茄連蔕燒存性為末毎日空
 心温酒服二錢匕 丹溪方治乳頭裂用茄子老黄
[029-6a]
 者燒灰傅之 鮮茄蔕鮮何首鳥等分煑飲治對口
 瘡有神 茄稈燒灰淋汁和入桑磠堿等藥諸癰腫
 疔瘡有效
  簡誤
 茄觀本經所說止是損人竝無利益後人雖有處治
 之法然終與本經相失凡有痼疾及虛冷人切不可
 食近世為茹菜中常用之物尊生者當慎之
蕺味辛微温主蠷螋溺瘡多食令人氣喘俗呼魚/腥草
[029-6b]
 疏 蕺生於下濕之地得隂中之陽故其味辛氣温
 入手太隂經能治痰熱壅肺發為肺癰吐膿血之要
 藥辛温主散故能治蠷螋溺瘡肺主氣辛温能散氣
 故多食令人氣喘肺與大腸為表裏大腸濕熱盛則
 為痔瘡得辛温之氣則大腸清寧故又為痔瘡必須
 之藥
  主治參互
 單用搗汁入年久芥菜滷飲之治肺癰有神 救急
[029-7a]
 方痔瘡腫痛魚腥草一握煎湯熏洗仍以滓傅即愈
  簡誤
 蕺止能消肺癰治痔瘡餘非所長况多食令人氣喘
 發虛弱損陽氣發脚氣等害慎之慎之
 
 
 
 
[029-7b]
 
 
 
 
 
 
 
 神農本草經疏卷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