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o0006 通鑑問疑-宋-劉羲仲 (master)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通鑑問疑       宋 劉羲仲 撰
 祕書丞髙安劉公諱恕字道原甞同司馬公修資治
 通鑑司馬公深畏愛其博學每以所疑問焉祕丞公
 未冠登第名動京師文行並髙意氣偉然然以直不
 容於世論次一家之書欲為萬世之傳固已負其初
 心而書未及成捐棄館舎後世又未必知祕丞公於
 通鑑嘗預有力焉也祕丞公有子曰羲仲傷其先人
[001-1b]
 功之不彰而幼侍疾家庭嘗備聞餘論乃纂集其與
 司馬公往復相難者作通鑑問疑
道原嘗謂司馬君實曰正綂之論興於漢儒推五行相
生指璽紱相傳以為正綂是神器大寶必當扼喉而奪
之則亂臣賊子釋然得行其志矣若春秋無二王則吳
楚固周諸侯也史書非若春秋以一字為襃貶而魏晉
南北五代之際以勢力相敵遂分裂天下其名分位號
異乎周之於呉楚安得强拔一國謂之正綂餘皆為僭
[001-2a]
偽哉况微弱自立者不必書為僭背君自立者不必書
為逆其臣子所稱亦從而稱之乃深著其僭逆也
君實曰道原言諸國名號各從臣子所稱固為通論然
修至十六國有修不行者至如乞伏國仁初稱單于苻
登封為苑川王乾歸稱河南王前秦封為金城王又封
隴西王進封梁王前秦滅乃稱秦王後降於後秦已而
逃歸復稱秦王又降於秦為河南王熾盤亦稱河南王
又復稱秦王呂光初稱酒泉公改稱三河王後乃稱梁
[001-2b]
王秃髪烏孤初稱西平王改稱武威王利鹿孤稱河西
王傉檀稱凉王後去年號降于秦既而復稱涼王段業
稱涼王沮渠蒙遜殺業自稱張掖公改稱河西王魏封
為涼王若此之類當稱何國若謂之河南隴西乃是郡
名若謂之秦涼則其所稱又國號屢改若不著名知復
為誰又匹夫妄自尊大即因其位號稱之則王莽公孫
述亦不當稱姓名也今欲將吳蜀十六國及五代偏據
者皆依三十國春秋書為某主但去其僭偽字猶漢書
[001-3a]
稱趙王歇韓王信也至其死則書曰卒諡曰某皇帝廟
號某祖某宗獨南北朝書某主而不名其崩薨之類從
舊史之文不為彼此升降如此以理論之雖未為通然
非出已意免刺人眼耳不然則依宋公明紀年通譜以
五徳相承晉亡之後元魏繼之黜宋齊梁陳北齊朱梁
皆如諸國稱名稱卒或以朱梁比秦居木火之間及比
王莽補無王之際亦可也五徳之因出於漢儒由是竝
依天道以斷人事之不可斷者耳
[001-3b]
道原曰晉元東渡南北分疆魏周據中國宋齊受符璽
互相夷虜自謂正統則宋齊與魏周勢當兩存之然漢
昭烈竄巴蜀似晉元吳大帝興於江表似後魏若謂中
國有主蜀不得紹漢為偽則東晉非中國也吳介立無
所承為偽則後魏無所承也南北朝書某主而不名魏
何以得名吳蜀之主乎
君實曰光因道原言以吳蜀比南北朝又思得一法魏
吳蜀宋齊梁陳後魏秦夏凉燕北齊後周五代諸國名
[001-4a]
號均敵本非君臣者皆用列國之法没皆稱殂王公稱
卒周秦漢晉隋唐嘗混一天下傳祚後世其子孫㣲弱
播遷承祖宗之業有紹復之望欲全用天子法以統臨
諸國没則稱崩王公稱薨東晉元帝已前稱崩薨而名
列國劉備雖承漢後不能紀其世次猶宋髙祖稱楚元
王後李昪稱吳王恪後是非不可知不得與漢光武晉
元帝為例
道原曰嘗混一海内者并其子孫用天子法未嘗相君
[001-4b]
臣者從列國法此至當之論也然以晉元比光武兹事
恐未當晉失其政五胡紛擾天命不常唯歸有徳若東
晉徳政勝則僭偽之主必復為臣僕而東晉與諸國異
名號竝正朔是徳政不相勝也吳嘗稱臣于魏魏不能
混一四海不得用天子法而東晉僻在江南非魏之比
又諸國苻健姚萇慕容垂等與東晉非君臣東晉乃得
用天子之法乎若秦夏涼燕及五代諸國雖僭竊名號
皆繼踵仆滅其興亡異於吳蜀南北朝此黜之不當疑
[001-5a]

君實曰道原黜秦夏涼燕及五代諸國愚慮所不到者
然欲使東晉與五胡並為敵國則與光所見異晉元乃
髙祖曽孫琅琊嫡嗣其鎮建業加鎮東皆西朝詔除也
懐愍既死賊庭天下推戴元帝時宗室領藩鎮最親
强盛者元帝而已晉嘗奄有四海兼制夷夏苻姚慕容
垂等雖身不臣晉其父祖皆晉臣而東晉之視苻姚猶
東周之視吳楚也魏吳俱為列國豈能相臣吳稱臣于
[001-5b]
魏猶勾踐之事夫差石勒之事王浚非素定君臣之分
者也然不知晉武帝隋文帝之初吳主陳主當稱吳主
皓陳主叔寶蕭琮附庸為當名否晉未平吳之前欲如
魏世與吳抗敵宜如魏世用列國法晉傳於宋宋傳於
齊齊傳於梁梁傳於陳當用宋齊梁陳年號以紀諸國
事迹陳亡之後用隋年號隋未平陳以前稱隋主而不
名蕭琮為後周附庸與梁陳非君臣梁陳不當名蕭琮

[001-6a]
君實曰漢有國邑者則曰封某王某侯無國邑者則曰
賜爵關内侯魏晉王侯率皆虚名若云無國邑則亦
有就國者沈慶之以始興優近求改封南海是食國租
稅也若云有國邑則有封境外郡縣者如宋有始平王
魏有廣陵王也不知當書封某王侯當書賜爵某王侯
道原曰南北朝諸王雖不就國皆有國邑國官宋孝武
大明中分實土郡縣為僑縣境宋志雍州有始平郡青
州有太原郡荆州有河東郡皆僑郡也齊志秦州有始
[001-6b]
平郡故宋有始平王魏志豫州有廣陵郡故魏有廣陵
王恐不可云賜爵當云封某王侯也
君實曰凡用天子法者所統諸侯皆用稱薨而晉書帝
紀惟親王三公及二王後稱薨餘雖令僕方伯開府如
羊祜杜預之徒亦止稱卒隋書帝紀内史令納言及封
國公郡公者亦稱卒惟親王三公及開府儀同三司稱
薨新舊唐書令僕中書令侍中平章事參知機務政事
皆稱薨若依古禮五等稱薨則晉惠帝時令長卒伍皆
[001-7a]
有爵邑不可盡稱薨也西晉荀朂等為尚書令中書監
令雖用事不謂之宰相東晉庾亮何充等始謂之宰相
欲自晉以後惟王爵及三公宰相稱薨餘皆稱卒南北
朝王公亦稱卒至隋則令僕内史令納言為宰相至唐
則平章事為宰相三師三公皆為散官欲皆以為薨可

道原曰周秦漢魏諸侯稱薨至晉已後唯王爵及三公
宰相稱薨或薨或卒於例未勻不如用陸淳例皆稱卒
[001-7b]
君實曰諸臣稱卒誠為確論但恨已進者周秦漢紀不
可請本追改其晉隋唐紀除諸王三公三師稱薨餘雖
宰相亦稱卒尚書令僕及門下中書權任所在謂之宰
相終非正三公也
道原曰散官若亦稱薨宰相不應稱卒
君實曰長厯景平二年正月丁巳朔二月丁亥朔後魏
書紀志是歲不日食道原於長編何故書景平二年二
月癸巳朔日有食之
[001-8a]
道原曰宋髙祖紀永初三年正月甲辰朔景平元年正
月己亥朔皆與劉仲更厯合舊本八月乙未朔九月當
乙丑朔誤作辛丑十月甲午朔誤作庚午十一月甲子
朔誤作庚子十二月癸巳朔不誤十二月癸巳則二年
正月當癸亥朔二月癸巳朔三月壬戌朔舊本乃誤作
正月丁巳二月丁亥三月丙戌至四月辛卯不誤建康
實錄景平二年二月癸巳朔日有食之乙未義恭為冠
軍丁未大風皆與宋書紀同惟宋書誤以二月為正月
[001-8b]
南史誤以二月朔為己卯
君實曰晉帝紀晉春秋紀年通譜隆安五年九月呂隆
降秦十月姚興侵魏道原何故於元興元年書五月姚
興侵魏八月呂隆降秦
道原曰姚興載記興遣姚平伐魏姚碩徳伐呂隆碩徳
敗隆於姑臧姚平攻魏乾城陷之遂據柴壁魏軍攻平
截汾水守之碩徳攻隆為持乆計隆懼遂降姚平赴汾
水死魏書天興五年五月姚興遣其弟義陽王來侵平
[001-9a]
陽攻陷乾壁八月車駕西討至乾壁平固守進軍圍之
姚興悉舉其衆來救帝度蒙坑逆擊興軍大破之十月
平赴水死天興五年五月晉之元興元年五月也八月魏圍
姚平於乾壁然後呂隆降于碩徳則是八月也晉紀隆
安五年九月呂隆降秦十月姚興侵魏者誤也晉去中
國逺事得於傳聞故或前一年或後一年載記往往按
諸國書而本紀憑晉時起居注故差誤特甚
君實曰晉紀義熈十二年二月姚興死子泓嗣五月司
[001-9b]
馬休之魯宗之奔姚泓道原何故於義熙十二年五月
書司馬休之魯宗之奔姚興
道原曰姚興載記晉義熙十一年正月荆州刺史司馬
休之雍州刺史魯宗之與劉裕相攻遣使來求援五月
休之等為裕所敗奔于興晉書休之傳亦云奔姚興是
十一年五月姚興猶未死而姚興載記後魏本紀十六
國春秋北史僭偽附庸傳南史宋武帝紀姚興以義熙
十二年二月死是晉紀誤以十二年二月為十一年二
[001-10a]
月故休之等奔秦亦誤云奔姚泓也
君實曰武陵王紀本傳大寶二年四月紀僭位于蜀年
號天正與蕭棟暗合識者尤之曰於文天為二人正為
一止言各一年而止也道原何故於承聖元年書武陵
王紀即位于蜀
道原曰南史簡文紀大寶二年八月侯景即位明年四
月武陵王紀僭號於蜀按蕭棟以大寶二年八月即位
改元天正若紀以大寶二年四月改元事乃在先非是
[001-10b]
暗合又紀本傳紀次西陵時陸納未平蜀軍復逼元帝
憂之陸納以承聖元年十月反則大寶二年不應言陸
納未平也故從帝紀承聖元年武陵王紀僭號為是君
實曰然
君實又曰晉都督領刺史有止督本州者刺史專綂本
州何為更改督字南史畧去所督州名但云加都督都
督豈虚名乎
道原曰齊百官志晉太康中刺史治民都督知軍事至
[001-11a]
惠帝乃并任非要州則單為刺史是刺史不加督字者
不得總其綂内軍事也檀道濟都督江州之江夏豫州
之西陽新蔡晉熙四郡諸軍事江州刺史晉宋志江州
領郡九豫州領郡十而道濟止得都督四郡南北朝時
軍任甚重都督豈虚名哉南史但云江州刺史務欲省
文不知害義也
君實曰後魏禮志太和十五年詔尊烈祖為太祖顯祖
為二祧帝紀太宗永興二年諡道武為宣武皇帝廟號
[001-11b]
太祖不言號烈祖又太武功業最盛廟號世祖何為不
預二祧
道原曰道武追尊神元廟號始祖平文廟號太祖昭成
廟號髙祖皆為不遷之廟則太宗上宣武帝號不應又
號道武廟為太祖史官但舉後來廟號耳孝文去平文太
祖之廟號亦必去昭成髙祖之廟號故孝文廟號髙祖魏
收序紀惟稱始祖神元皇帝而平文昭成皆不冠廟號
也禮志詔書云烈祖有創業之功世祖有開拓之徳其
[001-12a]
以道武為太祖比后稷世祖顯祖為二祧比文武是顯祖
字上脱世祖二字也
君實曰梁髙祖紀中興元年十二月宣徳皇后授髙祖
大司馬依晉武陵王承制故事二年正月又加髙祖大
司馬解承制何也
道原曰舊本梁髙祖紀中興二年正月大司馬解承制
齊和帝紀亦云大司馬梁王解承制後人誤於大司馬
上加髙祖二字也
[001-12b]
君實曰魏紀太和九年均田詔云還受以生死為斷志
云十五以上受田又云及課則受田老免則還田又云
有舉户老小癃者年踰七十不還是不以生死為斷也
又云所授之田率倍之是受四十畝者更受八十畝閒
田歟桑田不在還受之限是民於田中種桑者即得為
永業歟又云非桑之土夫給一畝或給二十畝或十六
畝何其不均也又曰應還之田不種桑棗是露田又不
種歟又云常從見口有盈者無受無還何哉又云一人
[001-13a]
之田正從正倍從倍不得隔越他畔是二者必須相鄰
地形安得如此井田廢乆矣天下皆民田也魏計人口
及奴婢皆以田給之其亦有説乎
道原曰後魏食貨志云諸逺流配謫無子孫及户絶者
墟宅桑榆盡為公田以給授受觀均田制度似令世佃
官田及絶户田出租税非如三代井田也劉石苻姚喪
亂之後土田無主悉為公田除兼并大族外貧民往往
無田可耕故孝文分官田以給之然有分限丁口計畝
[001-13b]
給田老死還納别授壯者非若今世作全户税佃不計
其歲月但不得典賣耳詔書言其畧故云還受以生死
為斷本志言其詳故有還不還之别也不栽樹者謂之
露田男夫受露田四十畝婦人二十畝謂男夫之有婦
者共受六十畝也丁牛一頭受田三十畝謂户内更有
一丁未娶者及有牛一頭又受三十畝也限四牛所受
之田率倍之者謂毎一丁一牛則倍三十畝丁牛雖多
給田止於一百二十畝故曰限四牛也初受田者男夫
[001-14a]
一人給田二十畝前後種桑五十樹棗五株榆三根非
桑之土夫給一畝依法課蒔榆棗謂初受田者雖娶婦
同一户不復給田非桑之土惟種棗榆共八株故止給
一畝下文云麻布之土男夫及課别給麻田十畝婦人
五畝并棗榆地亦十六畝也桑田用力最多欲勸人種
桑故賜為永業田露田有還受故不得種桑麻也恒從
見口有盈者無還無受不盈者受種如法謂種桑不還
田計見在男夫及丁口其合給田畝外桑田有餘亦許
[001-14b]
為主但不受亦不還耳若受少桑田者復受於官種桑
果故盈者得賣其盈不足者得買所不足也一人之分
正從正倍從倍不得隔越他畔猶下文云進丁受田恒
從所近謂取逐户傍近不必地相鄰也唐制丁男給一
頃十分之二為世業八為口分世業則身死承户者受
之口分則没官更給人後諱世字故云永業魏齊周隋
享國日淺兵革不息農民常少而曠土常多故均田之
制存至唐承平日乆丁口滋衆官無閒田不復給受故
[001-15a]
田制為空文新唐書食貨志言口分世業之田壞而為
兼并其意似指以為井田之比失之遠矣君實曰然
 君實訪問道原疑事毎卷不下數條論議甚多不能
 盡載載其質正舊史差謬者然道原在書局止類事
 跡勒成長編其是非予奪之際一出君實筆削而羲
 仲不及見君實不備知凡例其是非予奪所以然之
 故范純夫亦嘗預修通鑑乃書所疑問焉其書曰
漢之薛包茅容等舊史止附别傳通鑑具載事跡不可
[001-15b]
不謂廣記而淮南王太史公皆稱屈原離騷與日月爭
光通鑑乃削去屈原投汨羅撰離騷等事厯代儒林文
苑隱逸傳直十削去七八春秋褒秋毫之善通鑑掩日
月之光此羲仲所疑一事也
二京三都等賦解嘲賓戲等文通鑑皆不書而孟子與梁惠
王荀卿與臨武君難疑答問通鑑不漏略一句荀孟事跡
則隠没不書太史公之於管晏猶次其傳而不論其書司
馬公之於孟荀乃論其書而不次其傳此羲仲所疑二事也
[001-16a]
通鑑吳蜀曰主曰殂南北朝曰主曰帝曰殂司馬公言
地醜徳齊不能相一用列國之法庶幾不誣事實近於
至公然世宗封李昪為唐國主仁宗封元昊為夏國主
主與帝非列國也司馬公論正統與歐陽公略同而歐
陽公天下有統以有統書之天下無統以無統書之通
鑑若言有統則不當書南北朝為帝若言無統則不當
書南北朝為主此羲仲所疑三事也
宋髙祖射蛇於新州明日見青衣童子杵藥曰我王為
[001-16b]
劉寄奴所傷然寄奴王者不可殺髙祖叱之皆散通鑑
凡此類符讖事皆不書而秦二世元年書漢髙祖射蛇
事髙祖斬蛇非符讖乎通鑑何以書此羲仲所疑四事

陸雲本無𤣥學夜行迷路見一少年與談老子後尋宿
處乃王弼冡自此談𤣥殊進通鑑凡此類神怪事皆不
書而梁中大通二年書寇祖仁藏金事祖仁藏金非神
怪乎通鑑何以書此羲仲所疑五事也
[001-17a]
北齊神武出征遇天寒雪使人舉氊陳元康於氊下作
軍書颯颯運筆俄頃數紙神武目之曰此何如孔子通
鑑凡此類過褒事皆不書而漢延光元年書荀淑比叔
度為顔回不知叔度於顔回何異元康於孔子此羲仲
所疑六事也
孫彦髙在定州黙啜圍州城彦髙倒鏁宅門告其奴曰
善守宅門勿與鏁鑰凡此類過貶事皆不書而晉隆安
三年書王凝之借鬼兵於大道不知凝之借鬼兵何異
[001-17b]
彦髙守鏁鑰此羲仲所疑七事也
通厯及大業記稱煬帝弑文帝通鑑書曰上崩中外頗
有異論唐厯及新唐書稱武后殺太子宏通鑑書曰太
子宏薨時人以為武后殺之通鑑疑以示疑而宋元徽
四年書馮太后鴆顯祖事唯天象志云獻文暴崩實遇
鴆毒元行冲國典云馮太后伏壯士太上入謁遂崩司
馬公安知鴆顯祖安得不彰然則司馬公安知鴆顯祖
者是馮太后與否也此羲仲所疑八事也
[001-18a]
純夫曰足下可謂善問祖禹安敢不答然其間所問節
目曩日甞陪論議因足下之問可以解諸儒之疑此通
鑑起予之助也云云
羲仲得純夫書悔難通鑑之為書君實寓局祕閣道原
實預討論君實與道原皆以史自負同心協力共成此
書曰光之得道原猶瞽師之得相者也范純夫劉貢甫
司馬公休亦推道原功力最多君實嘗有言光修通鑑
唯王勝之借一讀他人讀未盡一編已欠伸思睡矣揚
[001-18b]
子雲云後世復有子雲𤣥必不廢矣方今春秋尚廢况
此書乎聊用自娛餘生而已嗚呼君實所以用意逺矣
非為寡聞淺見道也然君實始成通鑑以道原遺言求
通鑑一定本乃錄本以付其家而告羲仲曰先君子臨
終時遺言恨不見書成而此書之成先君子力居多他
日須有從足下求之者若欲傳錄但傳予之非獨區區
之懇亦先君子之志也然則君實期羲仲亦厚矣羲仲
既痛恨先人不及見奏成書又懼後世有以小言破言
[001-19a]
以小道害道不幸而似羲仲者故纂集其往復問難使
後世有考焉
 
 
 
 
 
 
[001-19b]
 
 
 
 
 
 
 
 通鑑問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