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m0008 漢制考-宋-王應麟 (master)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漢制攷卷一      宋 王應麟 撰
  周禮
胥徒注此民給徭役者若今衞士矣 疏衞士亦給徭
 役故舉漢法況之
  貢禹傳諸離宮及長樂宮衞可減太半寛繇役
膳夫注今時美物曰珍膳
酒人注奄今謂之宦人 古者從坐男女沒入縣官為
[001-1b]
 奴其少才知以為奚今之侍史官婢或曰奚官女
 疏侍史官婢舉漢法言之或曰官女者漢時有此别
 號案左氏晉惠公之女名妾稱為官女謂宦事秦公
 子亦云宦女也
  貢禹傳諸官奴婢十萬餘人
大府注大府為王治藏之長若今司農矣 疏漢時司
 農主府藏故史游章云司農少府國之淵
司會注司會主天下之大計計官之長若今尚書 疏
[001-2a]
 漢之尚書亦主大計故舉以況之也
  成帝紀建始四年罷中書宦官初置尚書員五人
職内注職内主入也若今之泉所入謂之少内 疏漢
 之少内亦主泉所入案王氏漢官解云小官嗇夫各
 擅其職謂倉庫少内嗇夫之屬各自擅其條理所職
 主由此言之少内蔵聚似今之少府但官卑職碎以
 少為名
  丙吉傳少内嗇夫白吉曰食皇孫亡詔令注云少
[001-2b]
  内掖庭主府藏之官也
大宰八法注鄭司農云官屬謂六官其屬各六十若今
 博士大史大宰大祝大樂屬大常也 疏漢始叔孫
 通為奉常後改為大常
八則注禄若今月奉也 疏古者禄皆月別給之漢之
 月奉亦月給之
九職注鄭司農云閒民謂無事業者轉移為人執事若
 今傭賃也
[001-3a]
九賦注賦口率出泉也今之算泉民或謂之賦此其舊
 名與 疏漢法民年二十五已上至六十出口賦錢
 人百二十以為算
  食貨志董仲舒曰田租口賦二十倍於古 貢禹
  傳古民亡賦算口錢起武帝征伐四夷重賦於民
  民産子三嵗則出口錢故民重困宜令兒七嵗去
  齒乃出口錢年二十乃算元帝令民産子七嵗乃
  出口錢 鹽鐵論曰雖三十而以頃畆出稅加之
[001-3b]
  以口賦更繇之役 理道要訣漢髙帝每嵗人常
  賦百二十錢至孝文時省儉減至四十武帝事邉
  費廣人産子三嵗則出口錢孝宣減人算三十孝
  成減四十光武有産子復以三年之算
關市山澤謂占㑹百物幣餘占賣國中之斥幣皆末作
 當增賦者若今賈人倍算矣
小宰注宫刑在王宫中者之刑建眀布告之糾猶割也
 察也若今御史中丞 疏應劭云秩千石朝㑹獨坐
[001-4a]
 副貳御史大夫内掌蘭臺圖籍外督刺史糾察百寮
 故舉漢法況之
八成注鄭司農云質劑謂市中平價今時月平是也平/音
 病/
傅別質劑皆今之劵書也
嵗終則令羣吏致事注使齎嵗盡文書來至若今上計
  疏漢之朝集使謂之上計吏謂上一年計㑹文書
 及功狀也
[001-4b]
憲禁于王宫注憲謂表縣之若今新有法令云
宰夫八職注治要若嵗計也治凡若月計也治目若今
 日計也
賛治若今起文書草也 疏起文書草乃後判決是為
 賛治之法
治敘次序官中如今侍曹伍伯傳吏朝也 疏漢時五
 人為伍伯長也是五人之長言傳吏朝者傳在朝羣
 吏諸官事務於朝也胥於什長亦然故舉漢法況之
[001-5a]
 也
書其能者與其良者注鄭司農云若今時舉孝㢘賢良
 方正茂才異等 疏孝㢘者謂孝弟㢘絜賢良即經
 中良者謂有賢行而良善也云方正者人雖無別行
 而有方幅正直者也云茂才者漢光武諱秀時號為
 茂才即經云能者也云異等者四科不同等級各異
 故云異等
宫正次舍注次諸吏直宿若今部署諸廬者舍其所居
[001-5b]
 寺
  史記秦紀衞令曰周廬設卒甚謹西京賦曰徼道
  外周千廬内傅胡廣曰衞士於周垣下為區廬
㡬其出入注鄭司農云若今時宫中有罪禁止不得出
 亦不得入及無引籍不得入宫司馬殿門也 疏今
 時謂漢法言引籍者有門籍及引人乃得出入也又
 云司馬殿門者漢宫殿門每門皆使司馬一人守門
 比千石皆號司馬殿門也
[001-6a]
  元帝紀令從官給事宮司馬中者得為大父母父
  母兄弟通籍應劭曰籍者為二尺竹牒設其年紀
  名字物色縣之宮門案省相應乃得入也顔師古
  曰司馬門者宮之外門也衞尉有八屯衞候司馬
  主衞士徼廵宿衞每面各二司馬故謂宫之外門
  為司馬門竇嬰傳太后除嬰門籍不得朝請王嘉
  傳為郎坐户殿門失闌免梁孝王傳梁之侍中郎
  謁者著引籍出入天子殿門與漢宦官亡異
[001-6b]
凡邦之事蹕注鄭司農云國有事王當出則宫正主禁
 絶行者若今時衞士填街蹕也 疏漢儀大駕行幸
 使衞士填塞街巷以止行人備非常也
宮伯凡在版者注鄭司農云版名籍也以版為之今時
 鄉户籍謂之户版
以時頒其衣裘注衣裘若今賦冬夏衣 疏夏時班衣
 冬時班裘賦班也皆賜授之義
庖人共祭祀之好羞注謂四時所為膳食若荆州之䱹
[001-7a]
 魚青州之蟹胥雖非常物進之孝也 疏鄭見當時
 有之集韻蝑蟹/醢四夜切
外饔饗士庶子注士庶子衛王宫者若今時之饗衞士
 矣
  王尊傳正月行幸曲䑓臨饗罷衞士如淳曰諸衞
  士更盡得代去故天子自臨而饗之和熹鄧后紀
  舊事嵗終當饗遣衞士注葢寛饒傳嵗盡交代上
  臨饗罷衞卒是也
[001-7b]
亨人注爨今之竈 疏周禮儀禮皆言爨論語王孫賈
 云寜媚於竈祭法天子七祀之中亦言竈自孔子已
 後皆言竈
腊人乾肉注大物解肆乾之謂之乾肉若今凉州烏翅
 矣
瘍醫五毒注今醫方有五毒之藥
酒正五齊注泛者成而滓浮泛泛然如今宜成醪矣醴
 猶體也成而汁滓相將如今恬酒矣盎猶翁也成而
[001-8a]
 翁翁然葱白色如今鄼白矣鄼在/何反緹者成而紅赤如
 今下酒矣沈者成而滓沈如今造清矣 疏宜成說
 以為地名故曹植酒賦曰宜成醴醪蒼梧縹清若馬
 融所云今之宜成會稽稻米清似宜成以為酒名故
 劉杳要雅亦以宜成為酒名二者未知孰是恬酒於
 五齊中為恬故以恬酒况之鄼白漢時蕭何所封地
 名鄼釋文即今之白醝酒/宜作醝作鄼假借也也下酒謂曹床下酒其色
 紅赤故以緹名之案鄭下注五伯緹衣亦赤黑色也
[001-8b]
 造清漢時造清熟則滓沈故以况沈齊也
三酒注事酒酌有事者之酒其酒則今之醳酒也昔酒
 今之酋久白酒所謂舊醳者也清酒今中山冬釀接
 夏而成 疏事酒冬釀春成以漢之醳酒况之昔為
 久酋亦逺久之義故以漢之酋久白酒况之但昔酒
 對事酒為清若對清酒則為白故云酋久白酒也晉
 語云味厚寔昔毒酒久則毒也昔酒為久冬釀接春
 清酒久於昔酒自然接夏也中山郡名故魏都賦云
[001-9a]
 醇酎中山沈湎千日
四飲注漿今之酨漿也酏今之粥酨昨/再反 疏酨之言載
 米汁相載漢時名為酨漿内則有黍酏酏飲粥稀者
 之清也
大祭三貳中祭再貳小祭壹貳汪益之者以飲諸臣若
 今常滿尊也 疏言益之故常滿故以漢法况之
漿人六飲注凉今寒粥若糗飯雜水也 疏案内則飲
 内有濫無凉彼鄭云以周禮六飲較之則濫凉也紀
[001-9b]
 莒之間名諸為濫言諸者非一之義内則名凉為濫
 參驗相當
凌人治鑑注鑑如甀大口以盛氷置食物于中以禦温
 氣 疏漢時名為甀即今之甕是也
夷槃注漢禮器制度大槃廣八尺長丈二尺深三尺漆
 赤中 疏叔孫通前漢時作漢禮器制度多得古之
 周制故鄭君依而用之也周謂之夷槃漢謂之大槃
 是别代異名䘮大記注漢禮大盤廣八尺長/丈二深三尺赤中夷槃小焉
[001-10a]
籩人注籩竹器如豆者其容實皆四升 疏依漢禮器
 制度而知也
朝事之籩注鮑者於&KR2042室中糗乾之出於江淮鱐者析
 乾之出東海 疏鄭以目驗知之言&KR2042室者謂&KR2042
 為室
今河間以北煑穜麥賣之名曰逢燕人膾魚方寸切其
 腴以㗖所貴 疏引漢法證麷亦是熬煑之麥引時
 事證膴亦是腹腴以擬祭與啗貴者同也
[001-10b]
饋食之籩注饋食薦孰也今吉禮存者特牲少牢諸侯
 之大夫士祭禮也 疏天子諸侯祭祀之禮亡
醢人饋食之豆豚拍注鄭大夫杜子春云今河間名䐁
 脅聲如鍜鎛
鹽人飴鹽注鹽之恬者今戎鹽有焉 疏即石鹽是也
幕人注帟王在幕若幄中坐上承塵
掌次皇邸注鄭司農云皇羽覆上邸後版也𤣥謂後版
 屏風與染羽象鳯皇羽色以為之 疏言後版者謂
[001-11a]
 為大方版於坐後畫為斧文言屏風者據漢法況之
 無正文故言與以疑之
外府掌邦布之入出注布泉也布讀如宣布之布其藏
 曰泉其行曰布取名於水泉其流行無不徧泉始葢
 一品周景王鑄大泉而有二品後數變易不復識本
 制至漢唯有五銖久行王莽改貨而異作泉布多至
 十品今存於民間多者有貨布大泉貨泉貨布長二
 寸五分廣寸首長八分有竒廣八分其圜好徑二分
[001-11b]
 半足枝長八分其右文曰貨左文曰布重二十五銖
 直貨泉二十五大泉徑一寸二分重十二銖文曰大
 泉直十五貨泉徑一寸重五銖右文曰貨左曰泉直
 一也 疏漢書食貨志周景王時患泉輕將更鑄大
 泉單穆公曰不可王不聴鑄大泉文曰寳貨漢興為
 秦泉重難用更令民鑄榆莢錢至孝文有司言榆莢
 三銖輕易姦詐請鑄五銖至王莽居攝變漢制更造
 大泉徑寸二分重一十二銖文曰大泉直五十又造
[001-12a]
 契刀形如刀直五百又造錯刀以黃金錯其文曰一
 刀直五千與五銖錢凡四品並行至莽即真罷五銖
 錢異作泉布多至十品其布有大布次布弟布壯布
 中布差布厚布幼布么布小布是為貨十品也其泉
 十品者莽居攝作大泉錯刀契刀即真作小錢么錢
 幼錢布錢壯錢天鳳年更造貨布與貨錢為十品莽
 以劉有金刀罷契刀錯刀從莽至漢末鄭君時見行
 此三者故云今存於民間也彼文貨布無有竒廣八
[001-12b]
 分半足支長八分等十一字此鄭君目所覿見以義
 增之耳彼大泉直五十言十五者亦誤當從五十為
 正也王莽之大泉葢與景王所鑄大泉亦異也愚桉/武帝
 鑄五銖疏謂孝/文作五銖誤也
  周語景王二十一年鑄大錢韋昭注錢者金幣之
  名所以貿買物通財用也古曰泉後轉曰錢單穆
  公云古者有母平子子權母而行然則二品之來
  古而然矣鄭君云錢始一品至景王有二品省之
[001-13a]
  不熟耳前後漢紀武帝元狩五年行五銖錢王莽/時廢
  光武建武十六年始行五銖錢齊孔覬曰自漢鑄
  五銖至宋文帝歴五百餘年不變者輕重可法得
  貨之宜也
幣齎注鄭司農云齎或為資今禮家定齎作資
司會書契版圖注書謂簿書契其最凡也版户籍也圖
 土地形象田地廣狹 疏漢時以簿書記事至於餘
 物記事亦謂之簿書故舉漢法而言也漢之户籍皆
[001-13b]
 以版書之故以漢法况
職内凡受財者受其貳令而書之注受財受於職内以
 給公用者貳令者謂若今御史所冩下本奏王所可
 者書之若言某月某日某甲詔書出某物若干給某
 官某事下户/嫁反 疏御史掌賛書用財者先奏白於王
 王許可則御史賛王為辭下職内是其貳令職内則
 書之為本案然後給物與之
職幣以書揭之注鄭司農云揭之若今時為書以著其
[001-14a]
 幣著直/畧反
掌皮㑹其財齎注齎所給予人以物曰齎今時詔書或曰齎
 計吏 疏漢時攷使謂之計吏有詔賜與之則曰齎
 引之證齎是與人物也
内宰教六宫注六宫若今稱皇后為中宫矣 疏漢舊
 儀有此事也
  哀帝紀中宫注皇后之宫
禁其竒衺注竒衺若今媚道 疏漢法有官禁云敢行
[001-14b]
 媚道者謂道妖衺巫術以自衒媚故舉漢法證經
内小臣隂事注隂事羣妃御見之事若今掖庭令晝漏
 不盡八刻白録所記推當御見者
閽人掌守王宫之中門之禁注中門為外内為中若今
 宫闕門
女祝招梗禬禳注四禮唯禳其遺象今存 疏漢時招
 梗及襘不行唯禳一禮漢日猶存其遺象
典婦功物書而揭之注鄭司農云書其賈數而著其物
[001-15a]
 若今時題署物
内司服褘衣揄狄闕狄注今世有圭衣者蓋三翟之遺
 俗 疏漢時有圭衣刻為圭形綴於衣是由周禮有
 三翟別刻繒綴於衣漢俗尚有故云三翟遺俗也
素沙注素沙者今之白縳也縳音絹今/作絹字六服皆袍制以
 白縳為裏使之張顕今世有沙縠者名出于此 疏
 素沙為裏無文故舉漢法而言謂漢以白縳為裏以
 周時素沙為裏耳
[001-15b]
縫人棺飾注漢禮器制度飾棺天子龍火黼黻皆五列
 又有龍翣二其戴皆加璧 疏明天子加數與䘮大
 記不同之義
翣栁注書曰分命和仲度西曰栁榖度音/宅 疏濟南伏
 生書傳文度亦居也栁者諸色所聚日將沒其赤兼
 有餘色故云栁榖
  呉虞翻奏鄭𤣥解尚書違失古大篆夘字讀當為
  夘古栁夘同字而以為昧
[001-16a]
追師副編注副之言覆所以覆首為之飾其遺象若今
 歩繇矣服之以從王祭祀編編列髮為之其遺象若
 今假紒矣服之以桑也 疏漢之歩繇謂在首之時
 行歩繇動此據時目驗以曉古至今去漢久逺亦無
 以知之矣假紒亦是鄭之目驗以曉古至今亦不知
 其状也
  續漢輿服志皇后入廟歩揺以黄金為山題貫白
  珠桂枝相糺八爵九華熊虎赤羆天禄辟邪南山
[001-16b]
  豐大特六獸東觀漢記章帝詔東平王蒼以光烈
  皇后假髻帛巾各一衣一篋遺王
屨人注複下曰舄襌下曰屨古人言屨以通於複今世
 言屨以通於襌俗易語反與 疏漢時名複下者為
 屨并通得下襌之屨
夏采建綏注今禮家定作蕤 疏謂今說禮之家蕤賔
 在午月一隂爻生隂氣委蕤於下故旌旗之緌亦定
 作蕤也
[001-17a]
媒氏注媒之言謀也謀合異姓使和成者今齊人名麴
 &KR2592魚列/反曰媒
  漢書注孟康曰媒酒教顔師古曰齊人名麴餅曰
  媒
司門注司門若今城門校尉主王城十二門 疏都司
 總監十二門官故舉漢法況之
囿人注囿今之苑 疏此據漢法以況古古謂之囿漢
 家謂之苑
[001-17b]
大司徒建邦之土地之圖注土地之圖若今司空郡國
 輿地圖 疏案漢蕭何收秦圖籍以知天下阨塞廣
 逺至後漢乃有司空郡國地圖輿者車輿其前牙曲
 地形不可正方故云輿地圖也案職方亦云掌天下
 之圖注直云如今司空輿地圖不云郡國者彼以司
 馬主九畿并夷狄而言故不得云郡國此經云主人
 民之數則唯據九州之内故此注云郡國也
  武帝元狩六年御史大夫奏輿地圖請所立國名
[001-18a]
  立齊燕廣陵三王淮南王安與左呉等按輿地圖
  部署兵所從入疏謂後漢乃有葢攷之未詳也光
  武披輿地圖指示鄧禹建武十五年封皇子大司
  空上輿地圖馬援曰前披輿地圖見天下郡國百
  有六所肅宗建初中案輿地圖令諸國户口皆等
  租入史記正義天為葢地/為輿故云輿地圖
皁物注鄭司農云皁物柞栗之屬今世間謂柞實為皁
 斗
[001-18b]
日至之景注鄭司農云土圭之長尺有五寸以夏至之
 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適與土圭等謂之地中今潁川
 陽城地為然 疏潁川郡陽城縣是周公度景之處
 古跡猶存
  王朴曰古者植圭於陽城以其近洛也蓋尚歉其
  中乃在洛之東偏開元十二年遣使天下候影南距
  林邑北距橫野中得浚儀之岳䑓應南北弦居地
  之中司馬公曰日行黃道每嵗有差地中當隨而
[001-19a]
  轉移故周在洛邑漢在潁川陽城唐在汴州浚儀
其食者半參之一四之一注土均均邦國地貢輕重之
 等其率之也公之地以一易侯伯之地以再易子男
 之地以三易必足其國禮俗䘮紀祭祀之用乃貢其
 餘若今度支經用餘為司農榖矣 疏據漢法以況
 之
保息六注寛疾若今癃不可事不算卒可事者半之也
  疏漢時癃病不可給事不算計以為士卒若今廢
[001-19b]
 疾者也可事者謂不為重役輕處使之取其半功而
 已似今殘疾者也
正治而致事注致事上其計簿 疏漢時攷吏謂之計
 吏據其使人也此言計簿據其文書也
  宣帝黃龍元年謂上計簿具文而已御史察計簿
  疑非實者按之匡衡傳郡定國界上計簿更定圖
  言丞相府貢禹傳郡國擇便巧史書習於計簿能
  欺上府者以為右職
[001-20a]
小司徒以嵗時入其數注若今四時言事 疏漢承周
 後皆四時入其數今時白役簿皆在於冬代異時殊
 故有革別也
大比注鄭司農云五家為比故以比為名今時八月案
 比是也要謂其簿 疏漢時八月案比而造籍書周
 以三年大比未知定用何月故以漢法八月況之
  後漢皇后紀漢法常因八月算人漢儀注曰八月
  初為算賦
[001-20b]
鄉師前後之屯注鄭大夫讀屯為課殿 疏當時俗有
 課殿之語故讀從之
鄉大夫其舍者國中貴者賢者能者服公事者老者疾
 者皆舍注鄭司農云征之者給公上事也舍者謂有
 復除舍不收役事也貴者謂若今宗室及關内侯皆
 復也服公事者謂若今吏有復除也老者謂若今八
 十九十復羨卒也疾者謂若今癃不可事者復之
 疏四事皆若今者並舉漢法況之
[001-21a]
  鹽鐵論今寛力役之政二十三始賦五十六而免
  所以輔耆壯而息老艾也
興賢者能者注鄭司農云興賢者謂若今舉孝亷興能
 者謂若今舉茂才 疏孝悌㢘絜人之徳行故以孝
 㢘況賢者茂才則秀才也才人之技藝故以況能者
 也
黨正以歳時涖較比注鄭司農云如今小案比 疏此
 舉漢法言小案比對三年大比為小耳
[001-21b]
族師春秋祭酺注酺者為人物烖害之神也較人職又
 有冬祭馬歩則未知此世所云蝝螟之酺與人鬼之
 歩與盖亦為壇位如雩禜云 疏酺不知何神故舉
 漢法以況之但漢時有蝝螟之酺神又有人鬼之歩
 神故兩言之
封人注畿上有封若今時界矣 疏漢時界上有封樹
 故舉以言之
  急就篇頃町界畆畦埒封
[001-22a]
置其絼注鄭司農云絼著牛鼻繩所以牽牛者今時謂
 之雉與古者名同 疏自漢以前皆謂之絼案少儀
 云牛則執紖紖則絼之别名
楅衡注楅設於角衡設於鼻如椵狀也 疏漢時有置
 于犬之上謂之椵音/加故舉以况衡
鼔人以金錞和鼔注錞錞于也圜如碓頭大上小下樂
 作鳴之與鼔相和 疏錞于之名出于漢之大予樂
 官其形並出彼文而知之也
[001-22b]
以金鐲節鼓注鐲鉦也形如小鍾軍行鳴之以為鼔節
  疏形如小鍾者亦據漢法而言也
以金鐃止鼓注鐃如鈴無舌有秉執而鳴之以止擊鼓
  疏鐃如鈴無舌者亦約漢法而知也
以金鐸通鼔注鐸大鈴也 疏亦約漢法知之
牛人共其牛牲之互注互若今屠家縣肉格
充人展牲注鄭司農云展具也具牲若今時選牲也𤣥
 謂展牲若今夕牲也 疏夕牲此舉漢法以況之
[001-23a]
  丙吉子顯從祠髙廟至夕牲日乃使出取齋衣顔
  師古注未祭一日其夕展視牲具謂之夕牲
載師以㕓里任國中之地注㕓里者若今云邑里居矣
  疏異義公羊十一稅逺近無差漢制收租田有上
 中下與周禮同義
閭師疏劉琰問夫家之征與夫布其異如何鄭答云夫
 家之征者田稅如今租矣夫布者如今算斂在九賦
 中者也
[001-23b]
遺人十里有廬三十里有宿注廬若今野候徒有庌也
 宿可止宿若今亭有室矣 疏此舉漢法以況義漢
 時野路候迎賓客之處皆有庌舍與廬相似漢法十
 里有亭有三老人皆有宫室故引以為況也
保氏九數注鄭司農云九數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功
 均輸方程贏不足旁要今有重差夕桀夕音/的句股也
  疏方田已下皆依九章算術而言今有重差夕桀
 句股此漢法増之馬氏注以為今有重差夕桀夕桀
[001-24a]
 亦是算術之名與鄭異案今九章以句股替旁要則
 旁要句股之類也 少儀正義云九數之名書本多
 誤儒者所解方田一粟米二差分三少廣四商功五
 均輸六方程七贏不足八旁要九云今有重差句股
 者鄭司農指漢時云今世於九數之内有重差句股
 二篇其重差即與舊數差分一也去舊數旁要而以
 句股替之為漢之九數即今之九章也馬融干寳等
 更云今有夕桀各為二篇未知所出
[001-24b]
  鄭𤣥傳通九章算術注周公所作也凡九篇方田
  粟米差分少廣均輸方程傍要盈不足句股馬續
  傳善九章算術注劉徽九章算術方田一粟米二
  差分三少廣四商功五均輸六盈不足七方程八
  句股九並無重差夕桀劉徽九章算經序伏羲氏
  始畫八卦作九九之術以合六爻之變記稱隸首
  作數周公制禮而有九數九數之流則九章是矣
  漢北平侯張蒼大司農中丞耿夀昌皆以善算名
[001-25a]
  世蒼等因舊文之遺殘闕/稱刪補故較其目則與
  古或異而所論者多闕/語也凡望極髙測絶深而
  兼知其逺者必用重差句股則必以重差為率故
  曰重差也一方田以御田疇界域二粟米以御交
  質變易三裦分差/也以御貴賤禀税四少廣以御積
  羃方圓五商功以御功程積實六均輸以御逺近
  勞費七盈不足以御隐雜互見八方程以御錯糅
  正負九句股以御髙深廣逺梅福傳齊桓之時有
[001-25b]
  以九九見者唐藝文志劉向九章重差一卷
調人凡有鬭怒者成之注鄭司農云成之謂和之也和
 之猶今二千石以令解仇怨後復相報移徙之此其
 類也
媒氏嫁殤注鄭司農云今時娶㑹是也
司市以次叙分地注次謂吏所治舍思次介次也若今
 市亭然 疏舉漢法而言
  張平子西京賦廓開九市通闤帶闠旗亭三重俯
[001-26a]
  察百隧周制大胥今也惟尉注漢宫闕疏曰長安
  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東史記褚先生
  曰臣為郎與方士㑹旗亭下
質劑注質劑謂兩書一札而別之也若今下手書言保
 物要還矣 疏漢時下手書即今畫指劵與古質劑
 同也
思次介次注思次若今市亭也介次市亭之屬別小者
 也
[001-26b]
量度者注若今處斗斛及丈尺也
以璽節出入之汪璽節印章如今斗簡封矣 疏案漢
 法斗簡封其形方上有封簡其内有書則周時印章
 上書其物識事而已
  左傳正義周時印已名璽但上下通用
泉府以國服為之息注以其於國服事之稅為息也王
 莽時民貸以治産業者但計贏所得受息無過嵗什
 一 疏此與周少異周時不計其贏所得多少據本
[001-27a]
 徵利王莽時雖計本多少為定及其徵科唯據所贏
 多少假令萬泉嵗還贏萬泉徴一千贏五千徴五百
 餘皆據利徴什一也
司關以節傳出之注傳如今移過所文書 疏傳則過
 所文書
  文帝十二年除關無用傳張晏注傳信也若今過
  所也釋名曰過所至關津以示之或曰傳
掌節使節皆金也注今漢有銅虎符 疏證周時節用
[001-27b]
 銅之意
門關用符節注符節者如今宫中諸官詔符也璽節者
 今之印章也旌節今使者所擁節是也將送者執此
 節以送行者皆以道里日時課如今郵行有程矣以
 防容姦擅有所通也 疏符節已下周法無文故皆
 約漢法況之案太史公本紀漢文帝二年九月初與
 郡國守相為銅虎符竹使符應劭曰銅虎符第一至
 第五國家當發兵遣使者至郡國合符符合乃聴受
[001-28a]
 之竹使符者皆以竹箭五枚長五寸鐫刻篆書第一
 至第五張宴曰符以代古之圭璋從簡易也鄭引之
 者欲明漢時銅虎符本出於此也
  後漢杜詩上疏舊制發兵以虎符其餘徵調竹使
  而已
遂人夫一廛注鄭司農云揚子雲有田一廛謂百畮之
 居也𤣥謂廛城邑之居王莽時城郭中宅不樹者謂
 不毛出三夫之布 疏引莽時事者證廛是城郭中
[001-28b]
里宰以嵗時合耦于耡注耡者里宰治處也若今街彈
 之室於此合耦使相佐助因放而為名 疏鄭以漢
 法況之漢時在街置室簡彈一里之民於此合耦使
 相助佐因放而名耡也
  金石録漢都鄉正街彈碑在汝州界故昆陽城中
  其嵗月畧可見葢中平二年正月而其額題都鄉
  正街彈碑莫知其為何碑也水經魯陽縣有南陽
  都鄉正衛為碑平氏縣有南陽都鄉正衞彈勸碑
[001-29a]
  隸釋亦以為衞彈碑葢未攷此注也酸棗令劉熊
  碑云愍念烝民勞苦不均為作正彈造設門更
合人耦則牛耦亦可知也 疏周時未有牛耦耕至漢
 時搜粟都尉趙過始教民牛耕今鄭云合牛耦可知
 者或周末兼有牛耦至漢趙過乃絶人耦專用牛耦
 故鄭兼云焉
  山海經后稷之孫叔均始作牛耕周益公曰竊疑
  耕犂起於春秋之間故孔子有犂牛之言而弟子
[001-29b]
  冉耕亦字伯牛月令季冬出土牛示農耕早晩賈
  誼新書劉向新序俱載鄒穆公曰百姓飽牛而耕
  暴背而耘大率在秦漢之際何待趙過過特教人
  耦犂共二牛費省而功倍爾
旅師平頒其興積注縣官徵聚物曰興今云軍興是也
  疏鄭舉漢法況之興皆是聚積之義也
草人土化之法注化之使美若氾勝之術也 疏漢時
 農書有數家氾勝為上故月令注亦引氾勝
[001-30a]
  蓺文志農家氾勝之十八篇音凡/
稻人芟夷之注鄭司農說今時謂禾下麥為夷下麥言
 芟刈其禾於下種麥也
迹人邦田之地政注田之地若今苑也
掌蜃共白盛之蜃注盛猶成也謂飾牆使白之蜃也今
 東萊用蛤謂之义灰云 疏蜃蛤在泥水之中東萊
 人义取以為灰故以蛤灰為义灰
囿人牧百獸注備養衆物也今掖庭有鳥獸自熊虎孔
[001-30b]
 雀至於狐狸鳧鶴備焉
司稼出斂法注斂法者豐年從正凶荒則損若十傷
 二三實除減半 疏舉法以況義謂漢時十分之内
 傷二分三分餘有七分八分者實除減半者謂就七
 分八分中為實在仍減去半不稅於半内稅之以凶
 荒所優饒民法也
槁人外内朝冗食注外朝司寇斷獄弊訟之朝也今司
 徒府中有百官朝㑹之殿云天子與丞相㕘決大事
[001-31a]
 焉是外朝之存者與内朝路門外之朝也冗食者謂
 留治文書若今尚書之屬諸直上者 疏引漢法說
 之謂以次當直留在朝宿不復須以食供之冗散也
 外内朝上直諸吏謂之冗吏亦曰散吏
  續漢厯志熹平四年馮光陳晃言厯元不正詔以
  羣臣㑹司徒府議注蔡邕集載三月九日百官㑹
  府公殿下東面校尉南面侍中郎將大夫千石六
  百石重行北面議郎博士西面户曹令史當坐中
[001-31b]
  而讀詔書公議蔡邕前坐侍中西北近公卿與光
  晃相難問是非焉 後百官志注蔡質漢儀曰司
  徒府與蒼龍闕對厭於尊者不敢號府應劭曰丞
  相舊位在長安時府有四出東西門耳國每有大
  議天子車駕親幸其殿殿西王侯以下更衣併存
  每嵗州郡聴採長吏臧否民所疾苦還條奏之是
  謂舉謡言舉謡言者掾屬令史都會殿上主者大
  言某州郡行状周禮外朝干寳注曰禮司徒府中
[001-32a]
  有百官朝㑹殿 朝士注今司徒府有天子以下
  大㑹殿亦古之外朝
 
 
 
 
 
 
[001-32b]
 
 
 
 
 
 
 
 漢制攷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