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26 齊乘-元-于欽 (master)


[003-1a]
欽定四庫全書
 齊乗卷三        元 于欽 撰
郡邑
 禹貢别州以山川定經界後世地理家宗之漢志主
 于郡國凡山川事蹟附于州縣之内世史宗之齊乘
 者地理之書也其於山川則法禹貢導之而未盡者
 依史例亦附見于郡邑之下云
益都路 禹貢青徐二州之域春秋戰國之齊及魯東
[003-1b]
 楚北之境秦齊郡琅邪之地漢初子肥王齊有七十
 二城都于臨淄後置青州刺史領郡國有九此為齊
 郡北海千乗及徐之琅邪東海郡地武帝封子閎為
 齊王策曰嗚呼小子閎受兹青社葢古者以太社五
 色土隨方封國使立社故齊有青社之稱後漢魏晉
 又為齊國樂安髙宻城陽郡地而青州刺史竝理臨
 淄永嘉之亂刺史茍晞棄青州漢將曹嶷據之以臨
 淄平夷難以禦敵乃於堯山南築廣固城以居降于
[003-2a]
 東晉尋為石勒所陷後為段龕所據自稱齊王慕容
 恪滅趙克青州苻堅并燕盡有齊地堅敗苻朗以州
 降晉改置幽州以辟閭渾為刺史鎮廣固隆安四年
 為慕容德所陷德都廣固稱南燕王子超為劉裕所
 滅裕留羊穆之為刺史夷廣固城而歸穆之乃築東
 陽城為青州宋置青州□理厯城後理東陽又移理
 臨淄後併兾州琅邪皆没於元魏魏置青州及北徐
 州髙齊因之宇文周并齊置齊郡樂安北海改北徐
[003-2b]
 為沂州隋竝廢之大業初復為北海髙宻琅邪三郡
 之地唐武德二年置青州總管府領州八此為青宻
 沂三州屬河南道七年改為都督府天寳元年罷都
 督府改為北海郡乾元元年復為青州置平盧淄青
 節度石晉開運初為防禦州天福十二年復為平盧
 節度宋為青宻濰沂四州屬京東東路淳化五年改
 青州為鎮海軍按會要太宗命曹彬為青州節度使/中書奏云唐乾元中侯希逸為平盧
 節度本平州之地屢為賊所廹希逸率將士破賊又/為奚虜所侵乃拔其軍二萬餘人且戰且行逹青州
[003-3a]
 詔就加希逸為平盧淄青節度使自是迄今淄青節/鎮皆帶平盧之名今青州頗為重地請以鎮海為額
 從之詔曰眷彼營丘控於東夏太公開四履之地小/白舉九合之師忠烈猶存風流可尚宜改總戎之號
 用旌表海之邦青州/平盧軍改為鎮海軍開寳五年升宻州為安化軍節
 度元祐三年改安化為臨海軍政和元年以青州為
 齊郡金初屬偽齊後升為益都府太抵魏晉已前青
 州總治全齊為方牧之寄隋唐以䧏止同列郡故金
 太常卿范拱中和堂記云漢興田肻陳東秦形勝髙
 祖納之大封同姓逮至有唐分天下為十道以青隸
[003-3b]
 河南止稱北海郡舉全齊之都會委之庶僚不擇重
 臣以為方伯此規畫之失也宋懲唐失升為帥藩總
 治八州由是益都復為重鎮然不升府號尚處濟南
 東平之下亦未為得也金於是始建府名立東路總
 管以十三州隸焉愚按此説非是漢祖初定天下三
 齊之地與闗中懸隔千里非親子弟勿王懲信布也
 然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亦足致亂漢初制度未必盡
 善唐之十道先儒謂逺不畔古近不違今其後禍亂
[003-4a]
 猶階藩鎮唐制豈短于宋乎國朝沿金制以東齊業
 李全父子遂致跋扈擇重臣為方伯豈長䇿乎今益
 都以東傅海皆割入寜海般陽南則益以滕嶧東西
 不數百里南北僅千里焉此亦犬牙之勢也元領散
 府一州十三縣三十六司候録事司各四癸丑年廢
 各州録事司候入倚郭縣丁巳年行長山縣廢入髙
 苑縣至元二年割登萊二州八縣入般陽廢行淄州
 淄川縣入益都縣行泰安州泰安縣入沂水縣蘭陵
[003-4b]
 縣入嶧州三年廢益都散府入本路昌樂縣入北海
 縣九年割出寜海州及牟平文登二縣延祐三年増
 置䝉隂縣今領州八録事司一縣二十一𨽻府者六
 𨽻州者十有五 東至即墨五百七十里西至般陽
 路一百四十里南至邳州七百八十里北至濵州利
 津縣二百一十里東南到淮安路海寜州六百四十
 里東北到海二百一十里西南到濟寜路八百里西
 北到河間路六百五十里到大都驛程一千三百五
[003-5a]
 十里徑九百里 府城五門周二十里俗稱南陽城
 北城為東陽城東西長而南北狹兩城相對抱洋如
 偃月因洋以為隍因其崖以為壁葢古者合為一城
 或皆羊穆之所築或後人増葺未可知也輿地記曰
 北齊移益都縣入青州以城北門外為治所唐通典
 曰今之青州理在益都縣歐陽公表海亭詩注曰南
 洋北洋河一在州中一在城外曽肇南洋橋記曰東
 陽城府治之北城也由此推之明是一城古昔全盛
[003-5b]
 之時初無棄地靖康兵燼之餘金人止據北城立府
 後徙南城遂為瓦礫之區耳齊記補曰天會中北城
 頽廢移州治南陽城為益都府愚按南陽酈道元通
 為水名北齊嘗為龍興寺名其為城名不知所據天/會
 金大宗之年齊記補謂是章宗時臨淄李餘慶之筆/餘慶爵至開國編書如此則餘慶之文筆可知已或
 云後人託名以/傳未必然也
録事司 司府城内户役初本路及沂宻二州皆設録
 事司濰膠莒滕四州皆設司候司癸丑年並廢入倚
[003-6a]
 郭縣惟隨路置焉
益都縣中/ 倚郭本漢侯國武帝封菑川王子胡為益
 都侯故城在壽光縣南今縣境乃兩漢廣縣地屬齊
 郡晉廢廣縣曹嶷築廣固羊穆之築東陽皆其地元
 魏於夀光益城置益都縣髙齊移入青州城北門外
 為治所隋之北海郡唐宋之青州並理此宋以前止
 為縣名金因升為府號仍置縣屬焉國朝因之至元
 二年廢臨淄臨朐二縣并顔神鎮之行淄川縣入此
[003-6b]
 縣後復置臨淄臨朐二縣顏神鎮止設巡檢而來𨽻
 焉初以北門外為治所後移府城
臨淄縣下/ 府北五十里古營丘齊都也晏子曰先君
 太公築營之丘謂築邑此地漢初齊悼惠王都此後
 置齊郡後漢魏晉為齊國青州理此元魏為齊郡髙
 齊廢入益都縣隋開皇十六年移髙陽縣理此改為
 臨淄縣屬北海郡唐宋並屬青州金屬益都府國朝
 至元三年廢入益都縣十五年復置元和志云縣理/即臨淄古城然
[003-7a]
 則唐縣在古城今縣理小城/相去僅十里疑亦金亂所徙
臨朐縣下/ 府南四十五里古伯氏駢邑縣北七里有
 伯氏冢通典云古東陽城一名凡城左傳晏弱城東
 陽者是也漢置臨朐縣屬齊郡以縣東朐山取名晉
 省入昌國縣隋開皇六年改為逢山縣大業初改曰
 臨朐屬北海郡唐宋並屬青州金屬益都府國朝至
 元二年廢入益都縣十五年復置
髙苑縣下/ 府西北百六十里漢初封丙猜為髙宛侯
[003-7b]
 後為縣屬千乗郡後漢晉屬樂安國髙齊改曰長樂
 隋開皇十八年改曰會城大業初復曰髙苑屬齊郡
 取髙宛故城為名唐宋並屬淄州宋景德三年以縣
 置宣化軍熈寜三年軍廢縣復來𨽻即縣置宣化軍
 使金亦屬淄州國初屬行淄州至元二年行淄州廢
 始來𨽻通典有漢被陽城又為狄縣地田儋兄弟殺
 狄令起此安帝永初二年改狄為臨濟其後省入髙
 苑故城在縣南
[003-8a]
樂安縣下/ 府北九十里漢千乗郡樂安縣元帝封丞
 相匡衡樂安侯後漢屬樂安國晉屬樂安郡隋省入
 千乗縣開皇三年移於廣饒城屬青州今縣理也唐
 武德二年於此置乘州八年廢之縣仍屬青州宋因
 之金改曰樂安屬益都
夀光縣下/ 府東北七十里應劭曰古斟灌國禹後也
 古城在縣東/説見古迹漢為夀光縣屬北海郡文帝十八年置
 菑川國後漢併入北海菑川故城在縣西隋開皇六
[003-8b]
 年於縣北十里博昌故城置夀光縣唐初屬乘州後
 屬青州宋因之金屬益都
博興州下/ 府西北百四十里古薄姑地東南有薄姑
 城與漢博昌城相近十三州記云昌水其勢平博漢
 置博昌縣屬樂安國髙齊省之移樂陵縣理此寰宇/記樂
 陵故城在縣/東十二里隋開皇十六年復為博昌屬北海唐屬
 青州五代唐避李國昌諱改曰博興宋金因之厯代
 止為縣國朝升為州
[003-9a]
濰州下/ 府東百三十里春秋戰國皆屬齊秦屬齊郡
 漢平夀縣及下密桑犢地屬北海郡後漢省桑犢餘
 屬北海國晉為濟南郡輿地記曰晉濟南郡領平夀/下宻膠東即墨祝柯五縣而
 以平夀為郡治考其屬邑乃漢/北海平原膠東地非濟南地也元魏復北海郡髙齊
 改髙陽郡隋開皇十六年置濰州大業末年因賊陷
 俱廢唐武德三年復置濰州領北海漣水平夀華池
 成都下宻東陽寒亭濰水汶陽膠東營丘華苑昌安
 都昌城平十七縣後六年唯存北海營丘下宻三縣
[003-9b]
 餘並廢八年州與營丘下宻二縣亦廢惟以北海縣
 屬青州宋建隆三年置北海軍乾德三年升為濰州
 政和元年又改為北海軍金復置濰州屬益都元領
 縣三昌樂廢領縣二曰北海曰昌邑以北海為治所
北海縣下/ 倚郭應劭曰古斟尋國禹後也漢為平夀
 縣屬北海郡又有斟縣後漢屬北海國晉以平夀置
 濟南郡元魏後以為北海郡髙齊改曰髙陽隨初罷
 郡置下宻縣於廢郡城開皇十六年於縣置濰州大
[003-10a]
 業末州廢移下宻於此置北海縣唐武德二年以縣
 置濰州八年州廢省下宻入北海屬青州宋初屬北
 海軍後屬濰州金因之國朝至元三年廢昌樂縣入
 焉按昌樂即漢之營陵縣廢城在縣西元魏時嘗曰
 營丘非臨淄之營丘也
昌邑縣下/ 州東七十五里古鄑城左傳莊公元年齊
 遷紀之鄑城漢志云在都昌西此漢都昌縣屬北海
 郡髙祖六年封朱軫為都昌侯後漢屬北海國古城/在縣
[003-10b]
 南寰宇記曰都昌古城齊頃公封逢丑父食邑漢魏/晉為縣後廢今為昌邑縣又云都昌漢更立昌邑縣
 魏晉因之按漢志武帝天漢四年更山陽為昌邑國/楊震傳昌邑故城在兖州金鄉縣西北不應在此何
 故自相矛盾故俚俗因此誤/以為昌邑令王宻懐金之地隋曰昌都唐廢入北海
 縣宋乾德間即唐安鄉建昌邑縣屬濰州金皇統題/名牌云
 縣邑拒海五十里濰水之下流也韓信傳又曰臺昌
 漢末孔北海為黄巾賊管亥所圍太史慈約昭烈救
 之於此
密州下/ 府東南二百八十里戰國齊地秦為琅邪郡
[003-11a]
 漢為琅邪髙宻城陽三郡地後漢屬琅邪北海國晉
 屬城陽郡元魏屬髙宻永安二年改置膠州隋開皇
 五年改為宻州大業初州廢復為髙宻郡五代漢為
 防禦州宋因之開寳五年升安化軍節度元祐三年
 改臨海軍領縣五金割莒縣置莒州領縣四國朝以
 膠州髙宻二縣置膠州領縣二曰諸城曰安丘以諸
 城為治所州理有中外二城外城漢東武城也其中/城後魏築以置膠州隋改宻州並理此城
諸城縣下/ 倚郭左傳莊公廿九年城諸古城在縣西
[003-11b]
 漢為東武琅邪之郡治後漢屬琅邪國晉屬東菀郡
 元魏屬髙宻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膠州五年改膠
 州為宻州縣仍屬焉十八年改東武為諸城縣大業
 初復屬髙宻郡唐屬宻州宋金皆因之
安丘縣下/ 州西百二十里古根牟國漢髙初封張説
 為安丘侯後置縣有兩安丘一在北海一在琅邪後
 漢止在北海曰古渠丘今縣鄰北海非琅邪之安丘
 矣元魏屬東菀郡宋屬南平昌元魏屬膠州髙齊天
[003-12a]
 保七年省隋開皇十六年分昌安縣於牟鄉城置牟
 山縣牟鄉古根牟國也大業二年省昌安改牟山為
 安丘縣三年移於漢平昌城唐武德六年移今理乾
 元二年以安祿山亂改名輔唐五代梁開平二年復
 為安丘後唐又名輔唐石晉避諱改曰膠西宋開寳
 四年復曰安丘金因之並屬宻州
膠州下/ 府東三百五十里本漢琅邪郡黔陬髙宻不
 其縣地後漢屬北海國晉屬城陽元魏置膠州於髙
[003-12b]
 宻郡隋開皇初改膠州為宻州並理諸城十六年置
 膠西縣屬髙密郡唐武德元年省膠西入髙宻以其
 地為板橋鎮宋元祐三年復置膠西縣移臨海軍理
 此金亦為膠西縣屬宻州國朝至元二十四年以縣
 置膠州以髙宻即墨來𨽻
膠西縣中/ 倚郭古介葛盧國左傳襄公廿四年齊崔
 杼伐莒侵介根杜注云黔陬東北計基城號介國漢
 文帝分齊立膠西國封悼惠子卬為膠西王都髙宻
[003-13a]
 此漢黔陬縣地晉屬城陽元魏屬髙宻後屬平昌郡
 隋置膠西縣大業初省黔陬入焉唐省入髙宻以其
 地為板橋鎮宋元祐三年復置屬宻州又移臨海軍
 理此金因之大德年間東嶽廟碑云臨海軍治膠西
 為東武劇邑葢控東南海道風颿信宿可至呉楚
髙宻縣下/州西北五十里禹初封國春秋萊之夷維邑
 也即漢夷/安城漢文帝十六年置膠西國宣帝本始元年
 更名髙宻光武封鄧禹為髙宻侯地屬北海宋孝武
[003-13b]
 併北海後屬髙宻髙齊省之隋復置屬宻州大業初
 罷州復屬髙宻郡唐武德六年移髙宻治夷安城亦
 屬宻州宋金因之漢淳于縣本春秋之州國髙齊省
 入髙宻曹㕘傳又為假宻濰水所經信㕘撃龍且地
即墨縣下/ 州東北百二十里戰國田單所守城臨墨
 水故名漢即墨縣屬膠東國後漢即墨國屬北海郡
 晉屬濟北郡髙齊省之隋開皇十六年於古不期城
 東北二十里置今縣屬萊州古即墨城在今/縣西朱毛城是唐宋金
[003-14a]
 因之
莒州下/ 府東南三百二十里本漢琅邪東莞東安地
 晉改東安為沂水縣又為南青州宇文周改曰莒州
 皆在沂水縣隋大業初廢之唐武德五年置莒州貞
 觀八年廢以莒縣屬宻州沂水屬沂州宋因之金升
 莒縣為莒州屬益都府改日照鎮為縣併沂水來𨽻
 國朝因之又析沂水置䝉隂領縣四曰莒曰沂水曰
 日照曰䝉隂以莒為治
[003-14b]
莒縣下/ 倚郭古莒國地志曰周武王封少昊之裔兹
 輿於莒始都計膠州南/計斤城春秋隠二年莒人入向向莒
 縣也傳三十世至子朱號渠丘公為楚簡王所滅地
 入于齊燕樂毅破齊惟聊莒即墨三城不下漢莒縣
 屬城陽國文帝封朱虚侯章為城陽王都莒光武併
 入琅邪魏城陽郡徙治東武莒仍屬焉晉太康十年
 割莒縣屬東莞惠帝徙東莞郡理莒城南燕桓遵為
 徐州刺史鎮莒劉裕北伐遵舉城䧏元魏亦以莒屬
[003-15a]
 東莞髙齊罷東莞郡以莒東莞二縣屬東安隋開皇
 初屬莒州大業初屬琅邪郡唐武德五年屬莒州貞
 觀八年屬宻州宋因之至今置莒州以縣屬
沂水縣下/ 本春秋莒魯所争之鄆邑十三州記曰魯
 昭公所居為西鄆在束平莒魯所争為東鄆在此杜
 預亦云城陽姑幕縣南有員亭俗變其字即鄆也漢
 為東莞縣即今縣城南燕於此置縣元魏孝文改為
 新泰隋開皇四年改曰東安十六年於古葢城别置
[003-15b]
 東安以此為沂水縣屬琅邪郡唐宋並屬沂州金屬
 莒州國朝至元二年廢行新泰縣入此延祐三年復
 析置䝉隂州西北/七十里
日照縣下/ 州東南百五十里海濵十里葢漢海曲之
 地宋元祐二年置日照鎮屬宻州金升為縣屬莒州
 南接淮安贛榆縣界有孤奎石駝山
䝉隂縣下/ 州西北二百二十里䝉山北二十五里漢
 屬泰山郡後漢省之晉復置屬琅邪髙齊省入新泰
[003-16a]
 縣唐初置屬泰山後亦廢入新泰宋金因之國朝至
 元二年廢行新泰縣延祐三年析沂水之新寨鎮置
 此縣
沂州下/ 府南五百里春秋齊魯二國之境秦漢琅邪
 東海郡地初吕后封劉澤為琅邪王文帝徙澤王燕
 以琅邪為郡領縣五十一後漢復為國封皇子京為
 琅邪王自諸城徙都開陽故城是也晉武咸寜三年
 改封東莞王伷王琅邪薨子覲嗣薨子睿嗣是為東
[003-16b]
 晉元帝即位于江東於琅邪郡城東北置發干戍以
 南軍鎮之後為石勒所陷乃於丹陽江乘縣别立南
 琅邪郡元魏莊帝置北徐州即今州理城也宇文周
 改為沂州隋改為琅邪郡大業末為徐圓朗所據唐
 武德四年平圓朗置沂州天寳元年復為琅邪郡宋
 金並為沂州沂水經其東南淮泗舟楫通焉領縣二
 曰臨沂曰費以臨沂為治所
臨沂縣中/ 倚郭本魯地春秋城中丘在縣東北漢屬
[003-17a]
 東海郡後漢及晉屬琅邪國元魏改屬郯郡髙齊省
 隋開皇十六年置臨沂縣於古郈城在今縣東/二十六里大業
 二年移縣於州理唐屬沂州宋金因之
費縣下/ 州西北九十里魯季氏之邑漢為縣屬東海
 後漢為國屬泰山晉屬琅邪國自宋至隋並屬琅邪
 郡大業末為賊所破唐武德四年重置屬沂州寰宇
 記曰漢費縣理祊城元魏太和間自祊城移縣理陽
 口山隋開皇三年復移入祊城今縣理是也
[003-17b]
嶧州下/ 府西南七百五十里古鄫國通志曰鄫亦作
 繒姒姓子爵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傳國至春
 秋襄公五年莒滅之鄫太子巫仕魯去邑為曾曾晳
 曾參其後也古鄫城在州東八十里此漢承縣地也
 胡氏大紀曰莒女為鄫夫人取莒公子為後與黄歇/進李□之妹於楚王吕不韋獻邯鄲之姫於秦公子
 其事雖殊其欲滅人之祀而/有其國則一也故書莒滅鄫漢承縣屬東海郡承時/證切
 晉惠帝分東海郡之蘭陵承戚合鄉昌慮五縣置蘭
 陵郡理承縣隋開皇三年罷郡以承縣屬徐州十六
[003-18a]
 年以縣置鄫州大業二年省鄫州及承縣移蘭陵置
 於廢鄫州城屬徐州後為山賊左君衡所破唐武德
 四年復置鄫州又改蘭陵為承縣貞觀六年廢鄫州
 以縣屬沂州宋因之唐承縣仍理鄫州/城至宋移理今縣金改曰蘭陵
 屬邳州國朝升嶧州初以蘭陵為倚郭縣至元二年
 省
滕州下/ 府西南八百里漢晉蕃音/皮鄒二縣地屬魯國
 唐宋則徐兖二州之縣金始置滕州屬東平府元領
[003-18b]
 縣三至元初割沛縣入濟寜路領縣二曰滕曰鄒以
 滕為治所
滕縣下/ 倚郭古滕國小邾左傳曰郜雍曹滕文之昭
 也文王子錯叔繡所封三十二世為齊所滅漢初夏
 侯嬰為滕令號滕公因秦縣也後置蕃縣屬魯國至
 武帝移置公丘屬沛郡晉廢公丘入蕃還屬魯國又
 置蕃郡髙齊廢之隋以其為滕舊都故改蕃為滕縣
 屬彭城唐屬徐州宋屬鄆州金以縣置滕州
[003-19a]
鄒縣下/ 州北百里古邾國通志云顓帝𤣥孫陸終氏
 第五子晏安賜姓曹封于邾子孫以邾為姓周武王
 封晏安之裔邾挾為附庸自挾至儀父十二世始見
 春秋儀父附從齊桓定霸有功進爵稱子十四世邾
 文公遷于繹改稱鄒趙臺卿曰至孟子時改曰鄒矣
 改説非也按六書故邾鄒同聲之轉也春秋時邾莒
 用夷故邾謂之邾婁婁有二音合閭音為邾合樓音
 為鄒此本邾國耳後為楚宣王所滅遷之江夏故黄
[003-19b]
 州黄岡縣有邾城古鄒國則别見濟南此兩漢屬魯
 國晉廢南平陽入此縣屬魯郡隋因之唐屬兖州宋
 屬襲慶府金屬東平府
般陽府路 禹貢青州之域萊夷作牧之地周禮職方
 之幽州春秋戰國之齊秦屬齊郡漢晉則為濟南樂
 安東萊郡地元魏髙齊為東清河郡及光州東牟之
 境隋屬齊郡及淄萊二州大業初淄州併入齊郡萊
 州為東萊郡唐武德元年置淄州四年置萊登二州
[003-20a]
 天寳元年廢淄州為淄川縣改萊州為東萊郡登州
 為東牟郡並屬河南道宋置淄萊登三州屬京東東
 路金屬益都國初淄州屬濟南登萊屬益都中統五
 年置淄州路登萊二州來𨽻至元二年改為淄萊路
 廿四年改為般陽府路元領縣六至元初割鄒平屬
 濟南髙苑屬益都二州帶入八縣今領州二領録事
 司一縣十二𨽻府者四隸州者八 東到益都路百
 四十里西到濟南路二百二十里南到萊蕪縣百六
[003-20b]
 十里北到髙苑縣百三十里東北到臨淄縣九十里
 東南到沂水縣二百五十里西南到泰安州二百六
 十里西北到青城縣百五十五里到大都驛程千二
 百一十里
録事司 沿革與益都路同
淄川縣中/ 倚郭本漢般陽縣在般水之陽屬濟南郡
 後漢屬齊國晉省之宋元嘉五年改貝丘縣於縣置
 清河郡髙齊廢郡以貝丘屬齊州隋開皇十六年以
[003-21a]
 縣置淄州十八年改貝丘為淄川縣大業初州廢縣
 屬齊州唐武德元年復置淄州縣屬焉又析置長白
 縣六年省宋金因之
長山縣中/ 府北六十五里古於陵地按史記索隠曰/孟子云陳仲子
 兄為齊卿仲子以為不義乃適楚居於陵楚王聘以/為相仲子逃去為人灌園然則於陵又在楚地何也
 漢置於陵縣屬濟南郡故城在縣南魏晉因之宋武
 於此僑立廣川郡改為武強縣髙齊改廣川為平原
 郡隋開皇三年廢平原郡移武強縣入廢城屬冀州
[003-21b]
 十六年分置淄州縣仍屬焉十八年改武強為長山
 縣以縣南長白山名大業初廢淄州以縣隸齊州唐
 武德元年置鄒州縣又屬焉八年鄒州廢仍屬淄州
 宋金並因之
蒲臺縣中/ 府東北二百里古有鬲氏國羿殺夏王相
 其臣靡奔有鬲後與鬲君滅浞立少康漢千乘郡濕
 沃縣後漢為鬲侯國屬平原三齊記曰秦始皇東遊
 於臺下縈蒲繫馬今蒲生猶有縈者臺在濵州東去
[003-22a]
 此四十里名曰秦臺隋開皇十六年置蒲臺縣屬渤
 海唐屬淄州景龍元年屬棣州五代周世宗復屬濵
 州宋太中祥符五年省入渤海以其地為蒲臺鎮金
 復置縣屬濵州國初因之中統五年來隸
新城縣中/ 府北八十里本長山縣之驛臺鎮國朝戊
 子年以人民蕃聚置為縣以田索二鎮隸之
萊州中/ 府東北五百里禹貢萊夷之地周職方幽州
 之域史記周武王封太公於營丘萊侯聞之與太公
[003-22b]
 爭營丘則萊為殷時侯國也春秋時齊侯伐萊萊共
 公浮柔奔棠晏弱圍棠滅之遷萊于郳棠在即墨/郳在昌慮
 屬齊郡漢髙四年以韓信虜齊王廣分齊置東萊郡
 屬青州萊在齊之東垂也初理掖後理黄魏因之晉
 武太康四年徙遼東王蕤王東萊復理掖至宋改理
 曲城元魏皇興四年分青州置光州取界内/光水名仍領東
 萊郡州與郡同理在掖縣髙齊宇文周並因之隋開
 皇初罷郡改光州為萊州大業初復為東萊郡唐武
[003-23a]
 德初改為萊州天寳元年曰東萊郡乾元元年曰萊
 州隸河南道宋為防禦州屬京東東路金升州為定
 海軍節度屬山東東路國初屬益都中統五年來隸
 至元二年割即墨縣入膠州領縣四曰掖曰膠水
 曰招逺曰萊陽以掖為治所
掖縣中/ 倚郭古過國平/聲寒浞封子奡之地漢志夜侯
 國有過鄉春秋類傳亦以有過在掖縣戰國䇿又云
 田單封掖邑即掖省文未知是否掖水出縣東南寒
[003-23b]
 同山故以氏焉自漢以來屬東萊唐宋並屬萊州
膠水縣下/ 州南百三里本漢膠東國漢以即墨置膠
 東國古城在縣南後漢省為縣屬北海國晉屬長廣
 郡元魏屬北海郡隋仁夀元年改曰膠水屬萊州唐
 宋金並因之
招逺縣下/ 州東北百二十里本掖縣地有羅山金人
 初置羅峯鎮後升招逺縣屬萊州西北至海五十里
 海道東山河口至朱王海口倉百三十里
[003-24a]
萊陽縣下/ 州東北百八十里漢縣屬東萊郡在昌水
 之陽故名古城在文登縣西南三十里晉初無此
 縣元康八年復立昌陽縣屬長廣郡今理是也髙齊
 天保七年廢長廣以昌陽屬東萊郡隋開皇三年罷
 郡以縣屬萊州唐因之五代唐莊宗避國諱改為萊
 陽宋金因之
登州下/ 府東北七百五十里北至海三里禹貢嵎夷
 之地春秋牟子國戰國屬齊秦屬齊郡漢屬東萊郡
[003-24b]
 元魏屬東牟郡髙齊屬長廣郡隋開皇初屬牟州大
 業三年廢唐武德四年復置牟州後因文登縣人不
 從賊黨遂於縣理置登州貞觀元年牟登二州俱廢
 如意元年又於牟平縣置登州神龍三年自牟平徙
 登州於蓬萊鎮析黄縣置蓬萊縣今州理是也天寳
 元年為東牟郡乾元元年復為登州宋因之屬京東
 東路領縣四金初析牟平文登兩縣置寜海軍以兩
 水鎮為福山縣楊疃鎮為棲霞縣還登州國初屬益
[003-25a]
 都中統五年來隸領縣四曰蓬萊曰黄曰福山曰棲
 霞以蓬萊為治所
蓬萊縣下/ 倚郭本黄縣地漢武於此望海中蓬萊山
 因築城以為名唐貞觀八年於此置蓬萊鎮神龍三
 年析黄縣置蓬萊縣宋金因之
黄縣下/ 州西南百三十里古萊子都此故城在縣東
 南二十五里漢黄縣屬東萊郡髙齊天保七年移今
 理唐初屬牟州神龍三年屬登州宋金因之漢志秦
[003-25b]
 欲伐匈奴使天下飛芻輓粟起於黄腄直瑞/切琅邪負
 海之郡腄即文登黄即此縣
福山縣下/ 州東南二百八十五里本漢腄縣地舊為
 兩水鎮屬登州金偽齊阜昌二年置福山縣屬登州
棲霞縣下/ 州南百五十四里腄縣地舊為楊疃鎮亦
 偽齊所置
寜海州下/ 禹貢嵎夷周禮幽州域春秋萊國秦齊郡
 之東腄漢東牟不夜縣地後漢為牟平侯國並屬東
[003-26a]
 萊郡魏晉止為縣髙齊天統四年分置文登縣屬長
 廣郡隋開皇三年改長廣為牟州以文登縣屬萊州
 大業二年亦廢牟州入萊州唐武德四年又於黄縣
 東中郎城置牟州文登縣置登州領文登觀音/貫陽二
 縣六年以觀陽屬牟州又置清陽廓定二縣屬登州
 貞觀元年二州三縣俱廢入文登如意元年復登州
 神龍三年登州徙置蓬萊鎮麟德二年復置牟平屬
 登州宋因之金初偽齊劉豫以兩縣置寜海軍大定
[003-26b]
 廿二年升為州屬山東東路國初屬益都至元九年
 直𨽻
 省部領縣二曰牟平曰文登以牟平為治所 東到
 海二百六十里西到福山縣七十五里南到汝山海
 口百六十里北到營島海口十里東北到雙島海口
 六十里東南到逺島海口百八十里西南到萊陽縣
 二百四十里西北到清泉海口六十里到大都二千
 三百里由海道千九百里
[003-27a]
牟平縣中/ 倚郭古牟子國祝融/後漢牟平縣在牟山陽/其地坦夷
 故曰/牟平屬東萊郡武帝元朔三年封齊孝王子渫先列/切
 為牟平侯傳七世至莽簒國除故城在縣西北百里
 髙齊天保七年自牟故城移黄縣東北改屬長廣郡
 隋開皇三年改長廣為牟州縣屬焉大業二年牟州
 廢縣屬萊州唐武德四年又屬牟州貞觀二年廢入
 文登麟德二年復置屬登州宋因之金屬寜海州
文登縣下/ 州東百十五里本漢牟平不夜縣地髙齊
[003-27b]
 天統四年分牟平置文登縣屬長廣以地有文山始
 皇召集文人登之號曰文登隋開皇三年屬萊州唐
 武德四年於縣置登州貞觀元年廢登州併廢清陽
 廓定二縣入此縣神龍三年徙置登州於蓬萊鎮縣
 仍屬焉宋因之金屬寜海州
濟南路上/ 禹貢青西兖北之地齊履岱隂無棣之境
 春秋戰國皆屬齊秦屬齊郡漢為濟南郡兼千乘平
 原地文帝又分濟南國封齊悼王子𠡠侯辟光為濟
[003-28a]
 南王景帝二年國除後漢復為濟南國並屬青州魏
 建安中分置樂陵郡晉為濟岷郡及樂陵國輿地記/曰晉濟
 南郡領下宻膠東即墨祝柯平夀五縣以平夀為郡/治考其屬邑乃漢北海平夀膠東地作濟南平地也
 或云魏平蜀將徙其豪將家於濟河北改為濟岷郡/而太康地志無此郡名豈永嘉散亂簡編散落故失
 其傳乎寰宇記乃永嘉末濟南郡自東平陵移理厯/城後為石勒所據非濟南屬邑當從輿地記改曰濟
 岷/永嘉亂陷没東晉義熙五年劉裕滅南燕復有其
 地宋元嘉九年割青州西部於此僑立冀州元魏改
 為齊州兼置濟南樂陵二郡隋開皇三廢郡復為齊
[003-28b]
 州十七年又於陽信縣置棣州大業初州廢又改為
 齊郡唐武德元年復為齊州二年置總管府管齊鄒
 東泰譚淄濟六州四年於厭次置棣州七年改總管
 為都督府貞觀元年廢之七年復置督府管齊青淄
 萊宻五州天寳元年齊州改臨淄郡棣州改樂安郡
 五載臨淄郡改濟南郡乾元元年復為齊州樂安郡
 復為棣州並屬河南道五代周顯德三年又分棣置
 濵州宋治平二年升齊州為興德軍節度政和六年
[003-29a]
 以齊州為英宗賜履之地升為濟南府金人初入中
 原知府劉豫以城叛降立豫為齊帝改元阜昌兼八
 州之地都于汴梁以子麟知濟南府八年廢之仍為
 散府按察置司焉國朝置濟南路總管府屬山東東
 路元領淄陵二州至元二年淄州自為淄萊路陵州并
 臨邑縣入河間路長清縣入泰安州禹城縣入曹州
 齊河縣入德州以濵棣二州及鄒平縣來隸今領州
 二録事司一縣十一隸府者四隸州者七長官司一
[003-29b]
  東到般陽路二百二十里西到齊河縣五十里南
 到泰安州百八十里北到無棣縣三百二十里東南
 到萊蕪縣二百五十里東北到濵州海口四百七十
 里西南到長清縣七十里西北到禹城縣百二十里
 到大都千里
録事司 沿革同前
厯城縣中/ 倚郭古齊厯下城在厯山之隂史記晉平
 公伐齊戰于厯下酈食其説齊王廣罷厯下兵守韓
[003-30a]
 信襲破之皆其地自漢為厯城縣屬濟南郡晉屬濟
 岷郡劉宋嘗於此僑立冀州隋開皇三年屬齊州大
 業初屬齊郡唐武德三年屬齊州隋唐州郡並理東
 平陵後改全節縣元和後省全節入厯城始為郡治
 焉宋初屬興德軍政和六年屬濟南府金因之按述
 征記厯城到營城三十里自城已東水瀰漫數十里
 間南則廹山實為險固逮金亂土人因阻水立邑號
 曰水寨歸附後始移置今縣
[003-30b]
章丘縣上/ 府東北百一十里本漢陽丘縣屬濟南郡
 髙齊天保七年以廢禹城縣西有古髙唐城移置高
 唐縣於此即古黄巾城也隋開皇十八年以博州亦
 有髙唐改此為章丘取縣南章丘為名爾雅上平曰
 章丘亦章亥葬女之山名女即山者唐武德二年屬
 譚州貞觀元年屬齊州宋景德三年移縣北置清平
 軍以縣屬焉熙寜三年復移軍使於縣城金廢軍縣
 屬濟南
[003-31a]
鄒平縣上/ 府東北百八十里漢濟南郡有鄒縣古鄒/侯國
 舜/有梁鄒後漢以鄒為鄒平屬濟南國晉省梁鄒入
 鄒縣屬樂安國永嘉後鄒亦廢髙齊天保七年移平
 原縣置梁鄒城隋開皇三年移入鄒平城十八年復
 為鄒平縣屬淄州大業三年屬齊州唐武德元年於
 臨濟縣置鄒州以縣屬八年鄒州廢屬譚州貞觀元
 年譚州廢屬淄州宋因之景德初徙治濟陽城金屬
 淄州
[003-31b]
濟陽縣中/ 府東北九十里唐景龍元年折髙宛置濟
 陽縣屬淄州元和郡國志云濟水在縣南又南有八
 會津水陸所湊其路有八故名八會縣廢城在淄州
 北今縣本漢朝陽唐宋之臨邑章邱地金初劉豫割
 章邱之標竿鎮及臨邑封圻之半置濟陽縣屬濟南
 大定六年避金主允濟諱改曰清陽允濟遇殺復舊
 名 新市鎮舊屬臨邑至元二年併入濟陽撥户千
 二百四十六置長官司管投下差税直隸濟南路
[003-32a]
棣州上/ 府東北二百四十里禹貢青兖之交周封齊
 履之北境秦屬齊郡漢兼平原渤海千乘郡邑魏建
 安中分為樂陵郡元魏又析樂陵為二隋開皇十年
 以郡置厭次縣屬北海十七年以陽信縣置棣州大
 業三年廢棣州自饒安縣徙滄州於信陽唐武德四
 年析滄州之陽信滴河樂陵厭次置棣州八年又廢
 入滄州貞觀十七年復於樂陵置棣州其後以樂陵
 還滄州割淄州之蒲臺來隸徙州治厭次故城在州/東北四十
[003-32b]
 餘里土人名/曰北舊城天寳元年改為樂安郡屬河南道乾元
 元年復為棣州五代梁刺史華温琪以河水為患徙
 州於厭次東南州東南五十三里/土人名曰舊南城宋建隆二年為團
 練乾德三年升為防禦州大中祥符四年清河水溢
 壊州城以厭次與陽信互易其地徙州治厭次金因
 之國初濵棣自為一道中統元年置濵棣路安撫司
 至元二年隸濟南路領縣四曰厭次曰陽信曰商河
 曰無棣以厭次為治所
[003-33a]
厭次縣中/ 倚郭漢髙祖初封爰類為厭次侯至文帝
 國除明帝永平五年更富平為厭次縣屬平原郡相
 傳秦始皇東游厭氣次舎於此故名魏晉屬樂陵元
 魏時徙縣治馬嶺城今陽信縣東/馬嶺城是髙齊省之隋開皇
 十三年復置於樂陵屬北海十七年屬滄州大業初
 屬渤海郡唐武德四年屬棣州貞觀後徙州治此邑
 五代梁徙州東南縣隨之宋大中祥符間與陽信縣
 互易仍為州理水經闕駰注曰厭次縣富平侯張安/世封邑按本傳昭帝元鳯六年封安
[003-33b]
 世富平侯薨子延夀嗣國在陳留别邑在魏郡租入/嵗千餘萬延夀自以身無功德何能乆堪先人大國
 上書讓減户邑天子以為有讓徙封平原并一國户/口如故而税減半然則陳留之富平乃安世始封平
 原之富平延夀之徙封也漢功臣之世保國長久未/有若富平者豈非安世父子謙抑之所致可為後法
 也/
陽信縣中/ 州東北四十五里本漢縣屬渤海郡髙祖
 初封吕青為陽信侯文帝復以封劉揭王莽省之後
 漢延光元年復置魏晉皆屬樂陵元魏因之至髙齊
 廢隋開皇初後置屬滄州十七年屬棣州大業初又
[003-34a]
 屬滄州唐武德四年以縣置棣州六年州廢縣屬滄
 州貞觀十七年還屬棣州宋因之大中祥符間與厭
 次縣互因其地今因之大統志晉東海王越斬汲桑/於此按通鑑荀晞破汲桑桑
 奔馬牧為人所/殺故此不録
商河縣中/ 州西南九十里本漢平原朸音/力縣地武帝
 封城陽王子讓為侯晉置漯沃縣音它/合反隋開皇初於
 漢朸縣故城置滳河縣取縣南商河漢河隄都尉許
 商疏鑿後人加水為滳以為名也初屬滄州後屬棣
[003-34b]
 州大業初屬渤海唐貞觀元年割屬德州十七年還
 屬棣州宋因之前此皆稱滳河至宋去偏傍為商河
 豈以紹聖間河決壞城大觀修復之後字從改耶然
 不可考矣金因之
無棣縣下/ 齊履此境漢陽信地陽信故城在縣/東南三十里隋開
 皇六年置縣取縣南無棣溝為名唐貞觀初省入陽
 信八年復置屬滄州太和二年屬棣州尋屬滄州五
 代周顯德五年改為保順軍宋復為無棣縣屬滄州
[003-35a]
 金因之國朝割無棣縣半入滄州以縣領三鄉來屬
 而滄州亦有無棣故此又稱東無棣云
濵州中/ 府東北三百五十里漢渤海郡地沿革同棣
 州五代之際置𣙜鹽務於海濵因立贍國軍周顯德
 三年始割棣州之渤海蒲臺兩縣置濵州宋因之初
 省蒲臺入渤海慶厯六年又析置招安縣金復置蒲
 臺縣大定十三年於此立鹽使司後又析置利津縣
 改招安曰霑化國初濵棣自為一道中統三年置濵
[003-35b]
 棣路宣撫司中統五年割蒲臺縣入淄州至元二年
 隸濟南路領縣三曰渤海曰利津曰霑化以渤海為
 治所
渤海縣中/ 倚郭唐垂拱四年析蒲臺置渤海縣天寳
 五年以地斥鹵西徙四十里李丘村縣焉周顯德三
 年以縣置濵州宋金並因之
利津縣下/ 州東六十里本渤海縣之永利鎮金明昌
 三年置為縣
[003-36a]
霑化縣下/ 州北六十里宋慶厯三年招撫海㓂得安
 即其地置招安縣熈寜六年省為鎮元豐二年復為
 縣金明昌四年改曰霑化取龔遂為渤海太守海濵
 之民復霑聖化立名
德州 禹貢兖州之域春秋戰國齊之北境秦屬齊郡
 漢髙祖分齊置平原郡後漢及魏晉以為宗王封國
 元魏復為郡孝文太和中移郡於安德故城改為安
 德郡隋開皇元年廢郡入冀州九年以郡置德州大
[003-36b]
 業三年州廢復為平原郡唐武德四年平竇建德復
 置德州又置總管府領博德棣觀四州七年改屬都
 督府貞觀二年廢督府割滄州之滳河厭次二縣來
 屬十七年二縣還屬棣州以廢觀州之蓚縣安陵來
 隸天寳元年改為平原郡十四年安祿山反平原太
 守顏真卿據郡討賊初明皇聞河北郡縣皆従賊歎/曰二十四郡曽無一人義士耶
 及真卿報至大喜曰朕不識顏真卿作何狀乃能如/是欽按三代之後天下承平富庶莫如明皇始禍致
 亂毒流後代亦莫如明皇葢其初政識姚宋晩年識/李楊斯二人者天下皆識其心術明皇但識其形狀
[003-37a]
 故能敗亂天下至於真卿兄弟廵逺諸賢皆所不識/而竭忠許國乃能如是自古識者不賢賢者不識信
 者不忠忠者不信豈特明皇/而已哉此禍亂所以相尋也乾元元年復為德州屬
 河北道五代晉天福間移州理長河縣宋復還安德
 展其城景徳三年刺史/江日新展築亦屬河北金屬山東東路國
 初屬東平路至元五年直𨽻
 省部仍割大名之清平濟南之齊河兩縣來隸領縣
 五曰安德曰平原曰齊河曰清平曰德平以安德為
 治所 東到商河縣百八十里西到陵州七十里南
[003-37b]
 到髙唐州百四十里北到呉橋縣七十里到大都八
 百里東北到寜津縣百里東南到禹城縣百一十里
 西南到恩州百一十里西北到景州二百里
安德縣中/ 倚郭漢為縣後漢為國皆屬平原元魏以
 縣置安德郡隋開皇初復為縣屬冀州九年於縣置
 德州五代石晉徙州理長河以縣為屬邑宋嘉祐中
 復為州理今因之
平原縣中/ 州西南五十里漢平原郡平原縣有篤馬
[003-38a]
 河東北入海五百餘里今枯河/猶存韓信夜渡平原襲齊
 厯下軍渡此河也髙齊併鄃縣入此古城在縣西光/武封馬武此邑
 元魏置東青州尋廢屬安德郡隋開皇初郡廢屬冀
 州九年改屬德州唐太和二年屬齊州尋復屬德州
 宋金因之
齊河縣中/ 本宋濟南之耿濟鎮漢耿弇討張步自朝
 陽濟河即此地金劉豫家此鎮僭位後置為縣屬濟
 南大定八年始城之國朝至元二年來隸
[003-38b]
清平縣中/ 州東百八十里本漢清河郡之清陽縣隋
 開皇初徙貝丘縣置此十六年改曰清平屬博州大
 業二年屬貝州唐武德四年屬博州宋屬大名府舊
 邑在縣西四十里清平鎮元豐間漯河決壞城徙置
 博平縣之明靈寨今理是也金因之國朝至元二年
 來𨽻
德平縣下/ 州東八十五里本漢平原郡平昌縣漢文
 四年封齊悼王子卬為平昌侯元魏永熙二年移古
[003-39a]
 城隋開皇十三年屬滄州後還屬徳州唐因之五代唐
 避諱改徳平宋熙寧六年省為鎮元符二年復置屬徳州金因之
  齊邑外屬
髙唐州之髙唐縣 本漢平原郡地理志平原郡有髙
 唐則漢縣也
曹州之禹城縣 濟南西五十里古祝國黄帝之後杜
 征南釋地曰濟南祝阿縣西北有轅城有髙唐城春
 秋時齊邑漢祝阿縣屬平原郡隋屬齊州唐天寳元
[003-39b]
 年改曰禹城取縣南禹息古城為名安史之亂義營
 防遏將軍李銑決河水以限賊縣為水壞乃北徙八
 十里移縣置遷善村為今理故禹城在/豐齊之北宋金並屬濟
 南國初乙未年屬曹州有阿陽城漢縣也在廢禹城/西北隋開皇初此城側得古
 塜石銘云阿縣令李君墓龍額城亦漢縣在廢禹城/東南古髙唐城在南五十里瑗城在南百里春秋晉
 趙鞅代齊取犂及轅杜云犁一名隰轅即瑗也/原陽城唐縣亦在南百里廢禹城在南八十里
泰安州之長清縣 濟南西南七十里本盧地齊公子
 傒食采於盧漢為縣屬泰山郡元魏孝昌二年自山
[003-40a]
 茌故城移東太原郡置此後廢隋開皇五年置長清
 鎮取清水為名十四年改為縣屬濟州唐貞觀十七
 年屬齊州宋因之至道二年徙治剌榆店今縣理金
 亦屬濟南國初乙未年屬泰安
東昌路之聊城縣 濟南西三百里齊西鄙之邑水經
 注云聊城縣東北三十里有故攝城左傳所謂聊攝
 以東是也戰國時燕將保聊城田單攻之不下魯仲
 連為書約之矢射城中燕將見書自殺兩漢屬東郡
[003-40b]
 魏晉屬平原因為郡治焉隋初屬博州大業中屬武
 陽郡唐宋並屬博州國朝屬東昌路倚郭按漢志千
 乘郡别有蓼城縣後漢為蓼侯國注云東北有攝城
 此古齊聊攝也今人皆以東昌之聊城當之故略具
 同異云 茌平縣聊城縣東北七十里左傳哀八年
 齊取闡杜注云漢東郡茌平縣北有闡鄉茌平至晉
 末圯於河後魏廢入聊城唐武德初以聊城之興利
 鎮復置貞觀八年又廢至今劉豫始復屬博州國初
[003-41a]
 撥屬東昌石勒賣為師讙奴耕田聞鼓鞞之聲縣西
 南地名牛叢塊相傳是其舊耕之地李陽争漚麻池
 今有大李莊陽讙之裔猶存未知是否淳于髠墓在
 縣西又唐馬周五代葛從周皆有墓土人名曰葛塊
東平路之東阿縣 濟南西百二十里齊之柯邑春秋
 莊公十三年會齊侯盟于柯曹沫刼盟於此漢為東
 阿縣兩漢有阿陽/無東阿記誤魏封曹植地晉屬濟北國隋屬濟
 北郡唐初屬濟州天寳十三載屬鄆州金宋並屬東
[003-41b]
 平有阿井貢膠井/今在閘河之西 陽穀縣東阿西南百里春秋僖
 三年齊侯宋公江人黄人會於陽穀隋開皇十六年
 始置陽穀縣屬濟北郡唐初屬濟州天寳十三載屬
 鄆州宋開寳六年縣城圯于河太平興國四年徙置
 上巡鎮金因之國朝屬東平阿井在縣東北金天眷
 間重修有碑存今復廢縣東北安樂鎮相傳周世宗
 養疾於此
河間路之臨邑縣 濟南北百里漢臨邑縣屬東郡宋
[003-42a]
 孝武孝建二年立東魏郡理臺城以臨邑縣屬焉隋
 開皇三年罷郡屬齊州唐初屬譚州後屬齊州宋因
 之建隆初以河決壞城徙治孫耿鎮此亦漢濟南著縣
 平原隰隂縣地隰隂齊桓封公子廖之地漢為縣古
 城近在縣西十里又名黎丘著城在縣東南五十里
 古相傳地貢神蓍按師古曰著音竹庶韋昭誤以為/蓍龜之蓍失之逺矣後人縁此有
 貢蓍/之論 齊東縣舊趙巖口金為齊東鎮後在劉豫置
 夾河巡檢司以瀕大清河/故名夾河金亂天兵南下城之壬子
[003-42b]
 年因置齊宋縣屬河間路癸丑年割屬濟南至元二
 年還屬河間縣管窵户郭外皆章丘鄒/平地屬濟南故附見云
 
 
 
 
 
 齊乗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