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j0068 洪武正韻-明-樂韶鳳 (master)


[000-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十
 洪武正韻       小學類三韻書之屬
提要


    臣等謹案洪武正韻十六卷明洪武中奉勅
    撰時預纂修者為翰林侍講學士樂韶鳳宋
    濓待制王僎修撰李叔允編修朱右趙壎朱
    亷典簿瞿莊鄒孟達典籍孫蕡荅禄與權預
    評定者為左御史大夫汪廣洋右御史大夫
    陳寧御史中丞劉基湖廣行省叅知政事陶
[000-1b]
    凱書成於洪武八年濓奉勅為之序大旨斥
    沈約為呉音一以中原之韻更正其失併平
    上去三聲各為二十二部入聲為十部於是
    古來相傳之二百六部併為七十有六其注
    釋一以毛晃增韻為藁本而稍以他書損益
    之葢歴代韻書自是而一大變考隋志載沈
    約四聲一卷新舊唐書皆不著録是其書至
[000-2a]
    唐已佚陸法言切韻序作於隋文帝仁夀元
    年而其著書則在開皇初所述韻書惟有吕
    靜夏侯該陽休之周思言李季節杜臺卿六
    家絶不及約是其書隋時已不行於北方今
    以約集詩賦考之上下平五十七部之中以
    東冬鍾三部通魚虞模三部通庚耕清青四
    部通蒸部登部各獨用與今韻分合皆殊此
    十二部之仄韻亦皆相應他如八詠詩押葦
    字入微韻與經典釋文陳謝嶠讀合梁大壯
[000-2b]
    舞歌押震字入真韻與漢書叙傳合早發定
    山詩押山字入先韻君子有所思行押軒字
    入先韻與梁武帝江淹詩合冠文祝文押化
    字入麻韻與後漢書馮衍傳合與今韻収字
    亦頗異濓序乃以陸法言以來之韻指為沈
    約其謬殊甚法言切韻序又曰昔開皇初有
    儀同劉臻等八人同詣法言門宿論及音韻
[000-3a]
    以今聲調既自有别諸家取捨亦復不同呉
    楚則時傷清淺燕趙則多傷重濁秦隴則去
    聲為入梁益則平聲似去江東取韻與河北
    復殊因論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招選精
    切削除疏緩蕭顔多所決定魏著作謂法言
    曰向來論難疑處悉盡我軰數人定則定矣
    法言即燭下握筆畧記云云今廣韻之首列
    同定八人姓名曰劉臻顔之推魏淵盧思道
    李若蕭該辛徳源薛道衡則非惟韻不定於
[000-3b]
    呉人且序中江左取韻諸語已深斥呉音之
    失安得復指為呉音至唐李涪不加深考所
    作刋悞横肆譏評其誣實甚濓在明初號為
    宿學不應沿訛踵謬至此葢明太祖既欲重
    造此書以更古法如不誣古人以罪則改之
    無名濓亦曲學阿世强為舞文耳然源流本
    末古籍昭然天下後世何可盡掩其目乎觀
[000-4a]
    廣韻平聲三鍾部恭字下注曰陸以恭蜙縱
    等入冬韻非也葢一紐之失古人業已改定
    又上聲二腫部湩字下注曰此冬上聲葢冬
    部上聲惟此一字不能立部附入腫部之中
    亦必注明不使相亂古人分析不茍至於如
    此濓乃以私臆妄改悍然不顧不亦傎乎李
    東陽懐麓堂詩話曰國初顧禄為宫詞有以
    為言者朝廷欲治之及觀其詩集乃用洪武
    正韻遂釋之此書初出亟欲行之故也然終
[000-4b]
    明之世竟不能行於天下則是非之心終有所
    不可奪也又周賔所識小編曰洪武二十三
    年正韻頒行已久上以字義音切尚多未當
    命詞臣再校之學士劉三吾言前後韻書惟
    元國子監生孫吾與所纂韻㑹定正音韻歸
    一應可流傳遂以其書進上覽而善之更名
    洪武通韻命刋行焉今其書不傳云云是太
[000-5a]
    祖亦心知其未善矣其書本不足録以其為
    有明一代同文之治削而不載則韻學之沿
    革不備猶之記前代典制者雖其法極為不
    善亦必録諸史冊固不能冺滅其迹使後世
    無考耳乾隆四十六年十月十二日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 校 官 臣 陸 費 墀
[000-5b]
[000-6a]
洪武正韻原序
人之生也則有聲聲出而七音具焉所謂七音者牙舌
脣齒喉及舌齒各半是也智者察知之分其清濁之倫
定為角徴宫商羽以至於半商半徴而天下之音盡在
是矣然則音者其韻書之權輿乎夫單出為聲成文為
音音則自然協和不假勉强而後成虞廷之賡歌康衢
之民謡姑未暇論至如國風雅頌四詩以位言之則上
自王公下逮小夫賤隷莫不有作以人言之其所居有
南北東西之殊故所發有剽疾重遲之異四方之音萬
[000-6b]
有不同孔子刪詩皆堪被之絃歌者取其音之協也音
之協其自然之謂乎不特此也楚漢以來離騷之辭郊
祀安世之歌以及於魏晉諸作曷嘗拘於一律亦不過
協比其音而已自梁之沈約拘以四聲八病始分為平
上去入號曰類韻大抵多吳音也及唐以詩賦設科益
嚴聲律之禁因禮部之掌貢舉易名曰禮部韻畧遂至
毫髪弗敢違背雖中經二三大儒且謂承襲之久不欲
[000-7a]
變更縦有患其不通者以不出於朝廷學者亦未能盡
信唯武夷吳棫患之尤深乃稽易詩書而下逮于近世
凡五十家以為補韻新安朱熹據其說以協三百篇之
音識者雖或信之而韻之行世者猶自若也嗚呼音韻
之備莫踰於四詩詩乃孔子所刪舍孔子弗之従而唯
區區沈約之是信不㡬於大惑歟恭惟皇上稽古右文
萬㡬之暇親閱韻書見其比類失倫聲音乖舛召詞臣
諭之曰韻學起於江左殊失正音有獨用當併為通用
者如東冬清青之屬亦有一韻當析為二韻者如虞模
[000-7b]
麻遮之屬若斯之類不可枚舉卿等當廣詢通音韻者
重刋定之於是翰林侍講學士臣樂韶鳳臣宋濓待制
臣王僎修撰臣李叔允編修臣朱右臣趙壎臣朱亷典
簿臣瞿莊臣鄒孟達典籍臣孫蕡臣荅祿與權欽遵明
詔研精覃思壹以中原雅音為定復恐拘於方言無以
達於上下質正於左御史大夫臣汪廣洋右御史大夫
臣陳寧御史中丞臣劉基湖廣行省參知政事臣陶凱
[000-8a]
凡六謄稿始克成編其音諧韻協者併入之否則析之
義同字同而兩見者合之舊避宋諱而不收者補之注
釋則一依毛晃父子之舊勒成一十六卷計七十六韻
共若干萬言書奏賜名曰洪武正韻勑臣濓為之序臣
濓竊惟司馬光有云備萬物之體用者莫過於字包衆
字之形聲者莫過於韻所謂三才之道性命道徳之奥
禮樂刑政之原皆有繫於此誠不可不慎也古者之音
唯取諧協故無不相通江左制韻之初但知縦有四聲
而不知衡有七音故經緯不交而失立韻之原往往拘
[000-8b]
礙不相為用宋之有司雖嘗通併僅稍異於類譜君子
患之當今聖人在上車同軌而書同文凡禮樂文物咸
遵往聖赫然上繼唐虞之治至於韻書亦入宸慮下詔
詞臣隨音刋正以洗千古之陋習猗歟盛哉雖然璇宫
以七音為均均言韻也有能推十二律以合八十四調
旋轉相交而大樂之和亦在是矣所可愧者臣濓等才
識闇劣無以上承徳意受命震惕罔知攸措謹拜手稽
[000-9a]
首序於篇端于以見聖朝文治大興而音韻之學悉復
於古云洪武八年三月十八日翰林侍講學士中順大
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兼太子贊善大夫臣宋濓謹序
[000-9b]
[000-10a]
凡例


一按三衢毛居正云禮部韻略有獨用當併為通用者
 平聲如微之與脂魚之與虞欣之與諄青之與清覃
 之與咸上聲如尾之與旨語之與麌隠之與軫迥之
 與静感之與豏去聲如未之與志御之與遇焮之與
 稕徑之與勁勘之與陷入聲如迄之與術錫之與昔
 合之與洽是也有一韻當析而為二者平聲如麻字
 韻自奢字以下上聲如馬字韻自寫字以下去聲如
 禡字韻自藉字以下是也至於諸韻當併者不可槩
[000-10b]
 舉又按昭武黄公紹云禮部舊韻所收有一韻之字
 而分入數韻不相通用者有數韻之字而混為一韻
 不相諧叶者不但如毛氏所論而已今並遵其說以
 為證據其不及者補之其及之而未精者以中原雅
 聲正之如以冬鍾入東韻江入陽韻挑出元字等入
 先韻翻字殘字等入刪韻之類
一按七音韻平聲本無上下之分舊韻以平聲字繁故
[000-11a]
 釐為二卷盖因宋景祐間丁度與司馬光諸儒作集
 韻始以平聲上下定為卷目今不従唯以四聲為正
一舊韻上平聲二十八韻下平聲二十九韻平水劉淵
 始併通用者以省重複上平聲十五韻下平聲十五
 韻今通作二十二韻舊韻上聲五十五韻劉氏三十
 韻今作二十二韻舊韻去聲六十韻劉氏三十韻今
 作二十二韻舊韻入聲三十四韻劉氏一十七韻今
 作一十韻盖舊韻以同一音者妄加分析愈見繁碎
 今並革之作七十六韻庶従簡易也
[000-11b]
一舊韻元收九千五百九十字毛晃増二千六百五十
 五字劉淵増四百三十六字今一依毛晃所載有闕
 畧者以它韻參補之
一天地生人即有聲音五方殊習人人不同鮮有能一
 之者如吳楚傷於輕浮燕薊失於重濁秦隴去聲為
 入梁益平聲似去江東河北取韻尤逺欲知何者為
 正聲五方之人皆能通解者斯為正音也沈約以區
[000-12a]
 區吳音欲一天下之音難矣今並正之
一字畫當以說文為正俗書承襲之久猝難遽革今偏
 旁㸃畫舛錯者並依毛晃正之如支攴毋母殳殳羙
 美夲本商啇舀臽少疋疋臼臼玊玉&KR2279丣丿乀円
 月月月戍戌戊戉之類是也
一翻切之法率用一字相摩上字為聲下字為韻聲韻
 茍叶則無有不通今但取其聲歸於韻母不拘拘泥
 古也
一唐韻至詳舊韻乃其略者以係禮部所頒為科試詩
[000-12b]
 賦之用號為禮部韻畧其中所載故未免有重複之
 患今於字畫同而音義同者去之字畫同而音義異
 者各見之字義同而經史所寫不同者就見本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