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h0024 四書集編-宋-眞德秀 (master)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大學集編卷上     宋 真徳秀 撰


  大學大舊音㤗今讀如字


  子程子曰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徳之門也於
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論孟次
之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朱子曰學問須以大
學為先次孟子次論語次中庸工夫密規摹大○今人讀書且從易曉易解處去讀如大學中庸語孟四
書道理粲然人只是不去看若理㑹得此四書何書不可讀何理不可究何事不可處也○此書首尾具
[001-1b]
備易以推尋○今且須熟究一箇大學作間架却以他書填補去如此看得一兩書便自占得分數多却
易為力聖賢之言難精難者既精則後面粗者却易曉○大學一書如行程相似自某處到某處㡬里自
某處到某處㡬里識得行程須便行始得若只讀得空殻子亦無益也○大學是一箇腔子而今却要去
填教實如他説格物自家須是去格物後填敎實著如他説誠意自家須是去誠意後亦填教實著○大
學是修身治人底規摹如人起屋相似須先打箇地盤地盤既成則可舉而行之矣○大學重處都在前
面後面工夫漸漸輕了只是揩磨在○今人却是為人而學某所以教諸公讀大學且看古人為學是如
何是理㑹甚底事諸公願為古人之學乎願為今人之學乎○明徳如八牎玲瓏致知格物各從其所明
處去今人不曽做得小學工夫一旦學大學是以無下手處今且當自持敬始使端慤純一專靜然後能
[001-2a]
致知格物○大學揔説了又逐段更説許多道理聖賢怕有些子照管不到節節覺察將去到這裏有恁
地病到那裏有恁地病○大學是為學綱目先通大學立定綱領其他經皆雜説在裏許通得大學了去
看他經方見得此是格物致知事此是正心誠意事此是修身事此是齊家治國平天下事○問讀大學
如何答云稍通方要讀論語先生曰且未要讀論語大學稍通正好著心精讀如何便住却讀此書功深
則用博昔尹和靖見伊川半年方得大學西銘看今人半年要讀多少書某且要人讀此是如何縁此書
却不多而規摹周備○此一箇心須每日提撕令常惺覺頃刻放寛便隨物流轉無復収拾如今大學一
書豈在看他言語正欲驗之於心如何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試驗之吾心好善惡惡果能如此乎閒居為
不善見君子則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是果有此乎一有不致則勇猛奮躍不已必有長進處今不知如此
[001-2b]
則書自書我自我何益之有○問大學曰看聖賢説話所謂坦然若大路然止縁後來人説得﨑嶇所以聖賢
意思難見○聖人不令人懸空窮理須要格物者是要人就那上見得道理破便實只如大學一書有正經有
解有或問看來看去不用或問只看注解便了乆之又只看正經便了又乆之自有一部大學在我胷中而正
經亦不用矣然不用某許多工夫亦看某底不出不用聖賢許多工夫亦看聖賢底不出○問朱敬之有異聞
乎曰得一日教看大學曰我平生精力盡在此書先須通此方可讀他書○横渠云如中庸大學直須句句理
會過使其言互相發明今讀大學亦然某年十七八時讀中庸大學每早起須誦十遍今大學可且熟讀


  大學之道在明明徳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程子曰親當作新○大學
者大人之學也明明之也明徳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靈不昧以具衆理而應萬事者也但為氣禀所拘人欲
[001-3a]
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故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新者革其舊之
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徳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汚也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
理當然之極也言明明徳新民皆當止於至善之地而不遷葢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
也此三者大學之綱領也○或問大學之道吾子以為大人之學何也曰此對小子之學言之也曰敢問其為
小子之學何也曰愚於序文已略陳之而古法之冝於今者亦既輯而為書矣學者不可以不之考也曰吾聞
君子務其逺者大者小人務其近者小者今子方将語人以大學之道而又欲其考乎小學之書何也曰學之
大小固有不同然其為道則一而已是以方其幼也不習之於小學則無以収其放心養其徳性而為大學之
基本及其長也不進之於大學則無以察夫義理措諸事業而収小學之成功是則學之大小所以不同特以
[001-3b]
少長所集之異宜而有髙下深淺先後緩急之殊非若古今之辨義利之分判然如薫蕕冰炭之相反而不可
以相入也今使㓜學之士必先有以自盡乎洒埽應對進退之閒禮樂射御書數之習俟其既長而後進乎明
徳新民以止於至善是乃次第之當然又何為而不可哉曰㓜學之士以子之言而得循序漸進以免於躐等
陵節之病則誠幸矣若其年之既長而不及乎此者欲反從事於小學則恐其不免於扞格不勝勤苦難成之
患欲直從事於大學則又恐其失序無本而不能以自逹也則如之何曰是其歳月之已逝者則固不可得而
復追矣若其功夫之次第條目則豈遂不可得而復補邪葢吾聞之敬之一字聖學所以成始而成終者也為
小學者不由乎此固無以涵養本原而謹夫洒埽應對進退之節與夫六藝之教為大學者不由乎此亦無以
開發聦明進徳修業而致夫明徳新民之功也是以程子發明格物之道而必以是為説焉不幸過時而後學
[001-4a]
者誠能用力於此以進乎大而不害兼補乎其小則其所以進者将不患於無本而不能以自逹矣其或摧頽
已甚而不足以有所兼則其所以固其肌膚之會筋骸之束而養其良知良能之本者亦可以得之於此而不
患其失之於前也顧以七年之病而求三年之艾非百倍其功不足以致之也若徒歸咎於既往而所以補之
於後者又不能以自力則吾見其扞格勤苦日有甚焉而身心顛倒眩瞀迷惑終無以為致知力行之地矣況
欲有以及乎天下國家也哉曰然則所謂敬者又若何而用力邪曰程子於此甞以主一無適言之矣甞以整
齊嚴肅言之矣至於門人謝氏之説則又有所謂常惺惺法者焉尹氏之説則又有所謂其心収斂不容一物
者焉觀是數説足以見其用力之方矣曰敬之所以為學之始者然矣其所以為學之終也柰何曰敬者一心
之主宰而萬事之本根也知其所以用力之方則知小學之不能無賴於此以為始知小學之賴此以始則夫
[001-4b]
大學之不能無賴乎此以為終者可以一以貫之而無疑矣葢此心既立而由是格物致知以盡事物之理則
所謂尊徳性而道問學由是誠意正心以修其身則所謂先立其大者而小者不能奪由是齊家治國以及平
天下則所謂修己以安百姓篤恭而天下平是皆未始一日而離乎敬也然則敬之一字豈非聖學始終之要
也哉○曰然則此篇所謂在明明徳在新民在止於至善者亦可得而聞其説之詳乎曰天道流行發育萬物
其所以為造化者隂陽五行而已而所謂隂陽五行者又必有是理而後有是氣及其生物則又必因是氣之
聚而後有是形故人物之生必得是理然後有以為健順仁義禮智之性必得是氣然後有以為魂魄五臟百
骸之身周子所謂無極之眞二五之精妙合而凝者正謂是也然以其理而言之則萬物一原固無人物貴賤
之殊以其氣而言之則得其正且通者為人得其偏且塞者為物是以或貴或賤而不能齊也彼賤而為物者
[001-5a]
既梏於形氣之偏塞而無以充其本體之全矣惟人之生乃得其氣之正且通者而其性為最貴故其方寸之
間虚靈洞澈萬理咸偹葢其所以異於禽獸者正在於此而其所以可為堯舜而能參天地以賛化育者亦不
外焉是則所謂明徳者也然其通也或不能無清濁之異其正也或不能無美惡之殊故其所賦之質清者智
而濁者愚美者賢而惡者不肖又有不能同者必其上智大賢之資乃能全其本體而無少不明其有不及乎
此則其所謂明徳者已不能無蔽而失其全矣況乎又以氣質有蔽之心接乎事物無窮之變則其目之欲色
耳之欲聲口之欲味鼻之欲臭四肢之欲安佚所以害乎其徳者又豈可勝言也哉二者相因反覆深固是以
此徳之明日益昬昧而此心之靈其所知者不過情欲利害之私而已是則雖曰有人之形而實何以逺於禽
獸雖曰可以為堯舜而參天地而亦不能有以自充矣然而本明之體得之於天終有不可得而昧者是以雖
[001-5b]
其昬蔽之極而介然之頃一有覺焉則即此空隙之中而其本體已洞然矣是以聖人施教既己養之於小學
之中而後開之以大學之道其必先之以格物致知之説者所以使之即其所養之中而因其所發以啟其明
之之端也繼之以誠意正心修身之目者則又所以使之因其已明之端而反之於身以致其明之之實也夫
既有以啟其明之之端而又有以致其明之之實則吾之所得於天而未嘗不明者豈不超然無有氣質物欲
之累而復得其本體之全哉是則所謂明明徳者而非有所作為於性分之外也然其所謂明徳者又人人之
所同得而非有我之所得私也向也俱為物欲之所蔽則其賢愚之分固無以大相逺者今吾既幸有以自明
矣則視彼衆人之同得乎此而不能自明者方且甘心迷惑没溺於卑汙苟賤之中而不自知也豈不為之惻
然而思有以救之哉故必推吾之所自明者以及之始於齊家中於治國而終及於平天下使彼有是明徳而
[001-6a]
不能自明者亦皆有以自明而去其舊染之汙焉是則所謂新民者而亦非有所付畀増益之也然徳之在己
而當明與其在民而當新者則又皆非人力之所為而吾之所以明而新之者又非可以私意苟且而為也是
其所以得之於天而見於日用之間者固己莫不各有本然一定之則程子所謂以其義理精微之極有不可
得而名者故姑以至善目之而傳所謂君之仁臣之敬子之孝父之慈與人交之信乃其目之大者也衆人之
心固莫不有是而或不能知學者雖或知之而亦鮮能必至於是而不去此為大學之教者所以慮其禮雖粗
復而有不純己雖粗克而有不盡且将無以盡夫修已治人之道故必指是而言以為明徳新民之標的也欲
明徳而新民者誠能求必至是而不容其少有過不及之差焉則其所以去人欲而復天理者無毫髪之遺恨
矣大抵大學一篇之指緫而言之不出乎八事而八事之要緫而言之又不出乎此三者此愚所以斷然以為
[001-6b]
大學之綱領而無疑也然自孟子没而道學不得其傳世之君子各以其意之所便者為學於是乃有不務明
其明徳而徒以政教法度為足以新民者又有愛身獨善自謂足以明其明徳而不屑乎新民者又有略知二
者之當務顧乃安於小成狃於近利而不求止於至善之所在者是皆不考乎此篇之過其能成已成物而不
謬者鮮矣○天之賦於人物者謂之命人與物受之者謂之性主於一身者謂之心有得於天而光明正大者
謂之明徳○明徳未嘗息時時發見於日用之間如見非義而羞惡見孺子入井而惻隱見尊賢而恭敬見善
事而歎慕皆明徳之發見也如此推之極多但當因其所發而推廣之○明徳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靈不昧
以具衆理而應萬事者也禪家則但以虚靈不昧者為性而無以具衆理以下之事○問徳是心中之理否曰
便是心中道理光明鑒照毫髪不差○此明徳是天之予我者莫令汙穢常有以明之○學者須是為己聖人
[001-7a]
教人只在大學第一句明明徳上以此立心則如今端容貎亦為已也讀書窮理亦為己也做得一件事是實
亦為已也聖人教人持敬只是須著從這裏説起其實若知為己後則自然著敬○為學只在明明徳一句君
子存之存此而已小人去之去此而己一念竦然自覺其非便是明之之端○大學在明明徳一句當常常提
撕能如此便有進歩處蓋其原自此發見人只一心為本存得此心於事物方知有脉絡貫通處○在明明徳
須是自家見得這物事光明燦爛常在目前始得○或以明明徳譬之磨鏡曰鏡猶磨而後明若人之明徳則
未甞不明雖其昬蔽之極而其善端之發終不可絶但當於其所發之端而接續光明之令其不昧則其全體
大用可以盡明且如人知己徳之不明而欲明之只這知其不明而欲明之者便是明徳就這裏便明将去○
明徳是自家心中許多道理在這裏本是箇明底物事初無暗昧如羞惡是非辭遜惻隱皆欲自家心裏出來
[001-7b]
觸著那物便有那箇物出何甞不明縁為物欲所蔽故其明易昬如鏡本明被外物㸃汙則不明了少間磨了
則其明又能照物○問明徳章句自覺胷中甚昧先生云這明徳亦不甚昧如羞惡是非惻隱辭遜此是心中
原有此等物發而為惻隱這便是仁發而為羞惡這便是義發而為辭遜是非便是禮智看來這箇亦不是甚
昧但恐於義理差誤處有似是而非者未能分别耳○問在明明徳云云曰不消如此説只要著實去體察行
之於身須是眞箇明得這明徳是怎生地明是如何了得它虚靈不昧須是眞箇不昧具得衆理應得萬事只
恁地説不濟得事又曰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五者皆明明徳事格物致知便是要知得分明誠意正心
修身便是要行得分明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盡便是知得這明徳未分明意未盡誠便是這徳有所未明心
有不正則徳有所未明身有不修則徳有所未明須是意不可有頃刻之不誠心不可有頃刻之不正身不可
[001-8a]
有頃刻之不修這明徳方常明或曰所謂明徳工夫也只在讀書上曰固是在讀書上然亦不専是讀書事上
也要理會書之所載者固要逐件理會也有書所不載而事上合當理會者也有古所未有底事而今之所有
當理會者極多端○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是如何曰人固有理會得處如孝於親友於弟如水之必寒
火之必熱不可謂他不知但須去致極其知因那理㑹得底推之於理㑹不得底自淺以致深自近以致逺○
明徳謂本有此明徳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其良知良能本自有之只為私欲
所蔽故揞而不明所謂明明徳者求所以明之也譬如鏡焉本是箇明底物縁為塵昬却故不能照須是磨去
塵垢然後鏡明○問明徳而不能推之以新民可謂是自私曰徳既明自然是著新民然亦有一種人不如此
此便是釋老之學這箇道理人人有之不是自家可專獨之物既是明得此理須當推以及人使各明其徳豈
[001-8b]
可説我自㑹了我自樂之不與人共○至善只是十分是處○至善猶今人言極好○凡曰善者固是好然方
是好未是極好處必到極處便是道理十分盡頭無一毫不盡故曰至善○至善是極好處且只如孝冬温夏
凊昬定晨省雖然是孝底事然須是能聽於無聲視於無形方始得是盡得所謂孝○問章句中解止字云必
至於是而不遷如何曰未至其地而求其至既至其地則不當遷動而之他也○問在止於至善至善者先生
云事物當然之極也恐與伊川説艮其止止其所也之義一同謂夫有物必有則如父止於慈子止於孝君止
於仁臣止於敬萬物庶事莫不各得其所得其所則安失其所則悖所謂止其所者即止於至善之地也先生
云只是如此○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此良心也良心便是明徳○問何謂明徳
先生曰我之所得以生者有許多道理在裏其光明處乃所謂明徳也明明徳者是指全體之妙下面許多節
[001-9a]
目皆是靠明徳做去又問既曰明徳又曰至善何也先生曰明得一分便有一分明得十分便有十分明得十
分乃是極至處也又曰明徳是下手做至善是行到極處○問明徳至善莫是一箇否曰至善是明徳中有此
極至處如君止於仁臣止於敬父止於慈子止於孝與國人交止於信此所謂在止於至善又當知所謂如何
而為止於仁如何而止於敬如何而止於慈孝與國人交之信這裏便用究竟一箇下工夫處曰止莫是止於
此而不過否曰固是過與不及皆不濟事仁敬慈孝誰能到得這裏聞有不及者矣未聞有過於此者也○問
新民如何止於至善荅曰事事皆有至善處已也要止於至善人也要止於至善蓋天下只是一箇道理在他
雖不能在我之所以望他者則不可不如是也○問大學至善不是明徳外别有所謂善只就明徳中到極處
便是否曰是也明徳中也有至善新民中也有至善皆要使到那極處至善隨處皆有修身中也有至善亦要
[001-9b]
到那盡處齊家中也有至善皆要到那盡處至善只是以其極言不特是理會到極處做亦要做到極處○韓
文公謂軻之死不得其傳自秦漢以來豈無人亦只是無那至善見不到十分極好處做亦不做到十分極處
○明徳是我得之於天而方寸中光明底物事統而言之仁義禮智以其發見而言之如惻隱羞惡之類其見
於實用而言之如事親從兄是也如此等徳不待自家明之但從來為氣禀所拘物欲所蔽而此等徳一向暗
昧更不光明而今却在挑剔揩磨出來以復向來得之於天者此便是明明徳我既是明得箇明徳見他人為
氣禀物欲所昬自家豈不惻然欲有以新之使之亦如我桃剔揩磨以革其向來氣禀物欲之昬而復其得之
於天者此便是新民然明徳新民初非是人力私意所為本有一箇當然之則過之不可不及亦不可且以孝
言之孝是明徳然亦自有當然之則不及則固不是若是過其則必有刲股之事須是要到當然之則田地而
[001-10a]
不遷此方是止於至善○欲新民而不止於至善是不以堯之所以治民者治民也明明徳是欲去長安止於
至善是已到長安也○明徳新民皆當止於極好處止之為言未到此處便住不可謂止到得此而不得守亦
不可言止止者止於是而不遷之意或問明明徳是自已事可以做得到極好處若新民則在人如何得他極
好處曰且教自家先明得盡然後漸民以仁摩民以義如孟子所謂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又從而振
徳之如此變化他自然解到極好處○先生問友仁曰公近日看大學或問如何曰粗曉其義但恐未然先生
舉一二處令友仁説先生曰如何是収其放心養其徳性曰放心者或心起邪思意有妄念耳聽邪言目觀亂
色口談不道之言至於手足動之不以禮皆是放也収者便於邪思妄念處截斷不續至於耳目言動皆然此
乃謂之収既能収其放心徳性自然養得不是収放心之外又養箇徳性也先生曰看得也好○問或問以七
[001-10b]
年之病求三年之艾非百倍其功不足以致之人於己失學後須如此勉強奮勵方得曰失時而後學必著如
此趲補得前許多欠闕處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若不如是悠悠度日一日不做得一日工夫只
見没長進如何要塡補前面○今人不曾做得小學工夫一旦學大學是以無下手處今且當自持敬始使端
的純一靜專然後能致知格物敬字是徹頭徹尾工夫自格物致知至治國平天下皆不外此○問或問中健
順仁義禮智之性曰此承上文隂陽五行而言健陽也順陰也四者五行也分而言之仁禮屬陽義智屬隂○
問或問説仁義禮智之性添健順字如何曰此健順只是那隂陽之性○問氣則有清濁而理則一同如何曰
固是如此理者如一寳珠在聖賢則如置在清水中其輝光自然發見在愚不肖者如置在濁水中須是澄去
泥沙則光方可見至如萬物亦有此理天何甞不將此理與他只為氣昬塞如置寳珠於濁泥中不復可見然
[001-11a]
物類中亦有知君臣母子知祭知時者亦是其中有一線明處然而不能如人者只為他不能克治耳○曰天
地之氣有清有濁若值得晦暗昬濁底氣這便稟受得不好了既是如此又加以應接事物逐逐於利欲故本
來明徳只管昬塞了故大學必教人如此用工到後却會復得初頭渾全底道理○問或問中介然之頃一有
覺焉則其本體已洞然矣須是就這些覺處便致知充廣將去曰然如擊石之火只是些子纔引著便可以燎
原若必欲等大覺了方去格物致知如何等得那箇覺是物格知至了人徹悟到恁地時事都了若是介然之
覺一日之閒其發也無時無數只要人識認得操持充養將去○問程子以其義理精微之極始以至善目之
之語曰大抵至善只是極好處十分端正恰好無一毫不是處無一毫不到處且如事君必當如舜之所以事
堯而後喚做敬治民必當如堯之所以治民而後喚做仁不獨如此凡事皆有箇極好處○至善只是明徳極
[001-11b]
盡處至纎至悉無所不盡○至善便如今人説極是且如説孝孟子説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此是不孝
到得會奉養其親也似煞強得這箇又須看如曾子之養志而後為能養這又似好了又當如所謂先意承志
諭父母於道不遺父母惡名使國人稱須道幸哉有子如此方好○自謂能明其徳而不屑乎新民者如佛老
便是不務明其明徳而以政教法度為足以新民者如管仲之徒便是略知明徳新民而不求止於至善者如
前日所論王通便是如此看他於己分上亦甚修飭其論為治本末亦有條理甚有志於斯世只是規摹淺狹
不曽就本原上著功便做不徹須是無所不用其極方始是看古之聖賢别無用心只這兩者是喫緊處明明
徳便欲無一毫私欲新民便欲人於事事物物上皆是當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

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后與後同後做此○止者
[001-12a]
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則志有定向靜謂心不妄動安謂所處而安慮謂處事精詳得謂得其所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明徳為本新民為末
知止為始能得為終本始所先末終所後此結上文兩節之意○問云云何也曰此推本上文之意言明徳新
民所以止於至善之由也蓋明徳新民固皆欲其止於至善然非先有以知夫至善之所在則不能有以得其
所當止者而止之如射者固欲其中夫正鵠然不先有以知其正鵠之所在則不能有以得其所當中者而中
之也知止云者物格知至而於天下之事皆有以知其至善之所在是則吾所當止之地也能知所止則方寸
之閒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矣理既有定則無以動其心而能靜矣心既能靜則無所擇於地而能安矣能安則
日用之閒從容閒暇事至物來有以揆之而能慮矣能慮則隨事觀理極深研幾無不各得其所止之地而止
[001-12b]
之矣然既眞知所止則其必得所止固己不甚相逺其閒四節蓋亦推言其所以然之故有此四者非如孔子
之志學以至從心孟子之善信以至聖神實有等級之相懸為終身經歴之次序也○定以理言故曰有靜以
心言故曰能○定靜之説定是理靜在心既定於理心便㑹靜若不定於理則此心只是東走西走○安只是
&KR1142兀之意才不紛擾便安問如此則靜與安無分别先生曰此二字自有淺深○靜是就心止説安是就身
上説○能安者以地位言之也在此則此安在彼則彼安在富貴亦安在貧賤亦安○能安者隨所處而安無
所擇地而安能慮是見於應事處能慮○慮是思之重復詳審者○慮是研幾○安而後能慮不審此一句如
何先生曰若不如此則自家先已紛擾安能慮○問大學知止章中所謂定靜安終未深瑩先生曰知止只是
識得一箇去處既已識得即心中便定更不他求如求之彼又求之此即是未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此
[001-13a]
亦相去不逺但有淺深耳與中庸動變化相類皆不甚相逺○大學定靜安頗相似定謂所止各有定理靜謂
遇物來能不動安謂隨所寓而安安蓋深於靜也○問安而後能慮曰先是自家心安了有些事來方始思量
區處得當如今人先是自家這裏鶻突了到事來便都區處不下旣欲為此又欲若彼既欲為東又欲向西便
是不能慮然這也從知止説下來若知其所止自然如此這却不消得工夫若知所止如火之必熱如水之必
深如食之必飽如飲之必醉若知所止便見事事決定是如此決定著做到如此地位欠闕些子便自住不得
且如説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人多㑹説得過只是多不曽見得決定著竭其力處決定著致其身
處若決定見得著如此看如何也須要到竭其力處須要到致其身處且如而今事君若不見得決定著致其
身則在内親近必不能推忠竭誠有犯無隱在外任使必不能展布四體有殞無二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
[001-13b]
成仁這若不是見得到如何㑹恁地○知止只是知有這箇道理也須是得其所止方是若要得其所止直是
能慮方得能慮却是緊要知止如知為子而必孝知為臣而必忠能得是身親為忠孝之事若徒知這箇道理
至於事親之際為私欲所汩不能盡其孝事君之際為利禄所汩不能盡其忠這便不是能得矣能慮是見得
此事合當如此便如此做○問知止矣如何於此復説能慮先生曰既知此理更須是審思而行且如知孝於
事親須思所以為事親之道○問知止而後有定荅曰須是灼然知得物理當止之處心自會定又問上既言
知止了何更待慮而後能得荅曰知止是知事事物物各有其理到慮而後能得處便是得所以處事之理○
問知止便是知至否曰知止就事上説知至就心上説知止知事之所當止知至則心之知識無不盡又問知
止能慮之别曰知止是知事物所當止之理到得臨事又須研幾審處方能得所止○問知與得如何分别曰
[001-14a]
知只是方知得便是在手○知者知其所止得者得其所止○問知止至能得其閒有工夫否曰有次序無工
夫纔知止自然相因而見只知止處便是工夫○定對動而言初知所止是動底方定方不走作如水之初定
靜則定得來乆物不能撓處山林亦靜處廛市亦靜安則靜者廣無所適而不安靜固安動亦安看處甚事皆
安然不撓安然後能慮今人心中摇漾不定疊還能處得事否慮者思之精審也人之處事於叢冗急遽之際
而不錯亂者非安不能聖人言雖不多及至推出來便有許多説話在人細看之耳○問知止得止莫稍有差
别否曰然知止是如射者之於的得止是已中其的○或又問何故知止而定靜安了又復言慮曰且如可以
予可以無予可以取可以無取可以死可以無死這上面有幾許商量在○問大學知止能得一叚先生曰只
是這箇物事滋長得頭面自各别今未要理會許多次第且要先理會箇知止待將來熟時便自見得○物亦
[001-14b]
有該事而言者如仁者不過乎物所謂物亦只是事○問事物何以别曰對言則事是事物是物獨言物則兼
事在其中古之欲明明徳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

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
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
在格物治平聲後倣此○明明徳於天下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徳也心者身之所主也誠實
也意者心之所發也實其心之所發欲其一於善而無自欺也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
無不盡也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此八者大學之條目也○問云云何也曰此
言大學之序其詳如此蓋綱領之條目也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脩身者明明徳之事也齊家治國平天下者新
[001-15a]
民之事也格物致知所以求知至善之所在自誠意以至於平天下所以求得夫至善而止之也所謂明明徳
於天下者自明其明徳而推以新民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徳也人皆有以明其明徳則各誠其意各正
其心各脩其身各親其親各長其長而天下無不平矣然天下之本在國故欲平天下者必先有以治其國國
之本在家故欲治國者必先有以齊其家家之本在身故欲齊家者必先有以脩其身至於身之主則心也一
有不得其本然之正則身無所主雖欲勉強以脩之亦不可得而脩矣故欲脩身者必先有以正其心而心之
發其意也一有私欲雜乎其中而為善去惡或有未實則心為所累雖欲勉強以正之亦不可得而正矣故欲
正心者必先有以誠其意若夫知則心之神明妙衆理而宰萬物者也人莫不有而或不能使其表裏洞然無
所不盡則隱微之間眞妄錯雜雖欲勉强以誠之亦不可得而誠矣故欲誠意者必先有以致其知致者推致
[001-15b]
之謂如喪致乎哀之致言推之而至於盡也至於天下之物則必各有所以然之故與其所當然之則所謂理
也人莫不知而或不能使其精粗隱顯究極無餘則理所未窮知必有蔽雖欲勉强以致之亦不可得而致矣
故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觀理以格夫物格者極至之謂如格于文祖之格言窮之而至其極也此大學之條目
聖賢相傳所以教人為學之次第至為纎悉然漢魏以來諸儒之論未聞有及之者至唐韓子乃能援以為説
而見於原道之篇則庶幾其有聞矣然其言極於正心誠意而無曰致知格物云者則是不探其端而驟語其
次亦未免於擇焉不精語焉不詳之病矣何乃以是而議荀揚哉○致知乃本心之知如一面鏡子本全體通
明只被昬翳了而今逐旋磨去使四邊皆照見其明無所不到○所謂窮理者事事物物各自有一事一物底
道理窮之須要周盡若見得一邊不見一邊便不該通窮之未得更須款曲推明蓋天理在人終有明處大學
[001-16a]
之道在明明徳謂人合下更有此明徳雖為物欲掩蔽然這些明底道理未甞泯絶須從明處漸漸推將去窮
到是處吾心亦自有準則窮理之初如攻堅物必尋其罅隙可入之處乃從而擊之則用力為不難矣孟子論
四端便各自有箇柄靶仁義禮智皆有頭緒可尋即其所發之端而求其可見之體莫非可窮之理也○問致
知莫只是致察否曰如讀書而求其義處事而求其當接物存心察其是非邪正皆是也○致知所以求為眞
知眞知是要徹骨都見得透○問道之不明蓋是後人舍事迹以求道先生曰所以古人只道格物有物便有
理若無事親事君底事何處得忠孝○格物不説窮理却言格物蓋言理則無可捉摹理與物有時而離言物
則理自在自是離不得○窮理二字不若格物之為切便就事物上窮格○人多把這道理作一箇懸空底物
大學不説窮理只説箇格物是要人就事物上理㑹如此方見得實體所謂實體非就事物上見不得○格盡
[001-16b]
也須是窮得盡到十分方是格物○問格物最難日用閒應事處平直者却易見如交錯疑似處要如此則彼
礙要如彼則此礙不審何以窮之曰如何一頓便要格得恁地且要見得大綱且看箇大胚摹是恁地方就裏
面旋旋做細如樹初閒且先斫倒在這裏逐旋去皮方始出細若難曉易曉底一齊都要理會得也不解恁地
但不失了大綱理㑹一重了裏面又見一重一重了又見一重以事之詳略言理㑹一件又一件以理之淺深
言理會一重又一重只管理㑹須有極盡時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節次第恁地方是○窮理格
物如讀經看史應接事物理㑹箇是處皆是格物只是常教此心存莫教他閒没箇勾當處公且道如今不去
學問時此心頓放那處○格物須是從切已處理㑹去待自家者已定疊然後漸漸推去這便是能格物○物
謂事物也須窮極事物之理到盡處便有一箇是一箇非是底便行非底便不行凡自家身心上皆須體驗得
[001-17a]
一箇是非若講論文字應接事物各各體驗漸漸推廣地歩自然寛闊○問物者理之所在人所必有而不能
無者何者為切先生云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皆人所不能無者但學者須要窮格得盡事父母則當盡其
孝處兄弟則當盡其友如此之類須是要見得盡若有一毫不盡便是窮格不至也○格物須眞見得決定是
如此為子豈不知是要孝為臣豈不知是要忠人皆知得是如此然須當眞見得子決定是合當孝臣決定是
合當忠決定如此做始得○問格物須合内外始得曰他内外未甞不合自家知得物之理如此則因其理之
自然而應之便見合内外之理目前事事物物皆有至理如一草一木一禽一獸皆有理草木春生秋殺好生
惡死仲夏斬陽木仲冬斬隂木皆是順隂陽道理自家知得萬物均氣同體見生不忍見死聞聲不忍食肉非
其時不伐一木不殺一獸不殺胎不殀夭不覆巢此便是合内外之理○聖人只説格物二字便是要人就事
[001-17b]
物上理㑹且自一念之微以至事事物物若靜若動凡居處飲食言語無不是事無不各有箇天理人欲須是
逐一驗過雖在静處坐亦須驗箇敬肆敬便是天理肆便是人欲如居處便須驗得敬與不敬有一般人専要
就寂然不動上理㑹及其應事却七顛八倒倒了又牽動他寂然底又有人専要理㑹事却於根本上全無工
夫須是徹上徹下表裏洞徹如居仁便自能由義由義便是居仁敬以直内便能義以方外義以方外便是敬
以直内○問格物則恐有外馳之病荅曰若合做則雖治國平天下之事亦是已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不成也説道外馳又問若如此則恐身在此而心不在
此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有此等患荅曰合用他處也著用又問如此則不當論其内外但當論
合為與不合為先生頷之○問知者妙衆理而宰萬物者也何謂妙衆理曰大凡道理皆是我自有之物非從
[001-18a]
外得所謂知者便只是知得我底道理非是以我之知去知彼道理也道理固本有用知方發得出來若無知
道理何從而見所以謂之妙衆理猶言能運用衆理也運用字有病故只下得妙字○問莫不有以知夫所以
然之故與其所當然之則當然之則如君之仁臣之敬子之孝父之慈所以然之故如君何故用仁臣何故用
敬父何故用慈子何故用孝曰所以然之故即是更上面一層如君之所以仁蓋君是箇主腦百姓人民土地
皆屬他管他自是用仁愛非説是為君子不得已以仁愛行之自是理合如此試以一家論之為家長者便用
愛一家之人惜一家之物自是理合如此若天使之然又如父之所以慈子之所以孝蓋父子本同一氣只是
一人之身分成兩箇其恩愛相屬自有不期然而然者其他大倫皆然天理使之如此也豈容強為哉且以仁
言之只天地生這物時便有箇仁他只知生而已從他原頭下來自然有箇春夏秋冬初有隂陽有隂陽便有
[001-18b]
四象金木水火土故賦於人物便有仁義禮智之性自他原頭處便如此了仁則屬春屬木且看春間發生之
功藹然和氣如草木之萌芽初間僅一針許少間漸漸生發以致枝葉花實變化萬狀便可見他生之意非仁
愛何以如此縁他本原處有箇仁愛温和之理如此所以發之於用自然慈祥惻隱義屬秋屬金是天地自然
有箇清峻剛烈之氣所以人稟得便自然有裁制便自然有羞惡之心禮智亦然蓋自本原而已然非旋安排
教如此也昔龜山問一學者當見孺子入井時其心怵惕惻隱何故如此學者曰自然如此龜山曰豈可只説
自然如此了便休須是知其所自來龜山此語極好又引或人問知覺如何龜山曰知是知此事覺是覺此理
且如知得君之仁臣之敬父之慈子之孝是知此事又知所以仁所以敬所以慈所以孝是覺此理○問格物
致知先生曰他所以下格字致字者皆是為自家原有是物但為他物所蔽耳而今便要從那知處推開去是
[001-19a]
因其所已知而推之以至於無所不知也○知者吾自有此知此心虚明廣大無所不知要當極其至耳今學
者豈無一班半㸃只是為利欲所昬不曽致其知○人之一心本自光明常提撕他起莫為物欲所蔽便将這
箇做本領然後去格物致知如大學中條目便是材料聖人敎人将許多材料來修持此心令常常光明耳伊
川曰我使他思時便思如此方好儻臨事不醒只爭一餉時便為他引去且如何兩眼光□□又白日裏在大
路上行如何會被别人引去草中也只是我自昬睡或暗地裏行便被别人胡亂引去耳但只要自家常醒得
他做主宰出乎萬物之上物來便應易理會底便理會得難理㑹底思量乆之也理㑹得難理會底理㑹不得
是此心尚皆未明便用提醒他○致知格物只是一箇○致知是自我而言格物是就物而言若不格物何縁
得知○格物是物物上窮其至理致知是吾心無所不知格物是零細説致知是全體説○孩提之童莫不知
[001-19b]
愛其親及其長也莫不知敬其兄人皆有是知而不能極盡其知者人欲害之也故學者必須先克人欲以致
其知則無不明矣致字如推開去譬如暗室中見些子明處便尋從此明處去忽然出到外面見得大小大明
人之致知亦如此也格物是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之類事事物物各有箇至極之處所謂止者即至
極之處也然須是極盡方得乆之又云知在我理在物○致之為義如以手推送去之義凡經傳中云致者其
義皆如此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

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
天下平治去聲後倣此○物格者物理之極處無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無不盡也知既盡則意
可得而實矣意既實則心可得而正矣修身以上明明徳之事也齊家以下新民之事也物格知至則知所止
[001-20a]
矣意誠以下則皆得所止之序也○問云云何也曰此覆説上文之意也物格者事物之理各有以詣其極而
無餘之謂也理之在物者既詣其極而無餘則知之在我者亦隨所詣而無不盡矣知無不盡則心之所發能
一於理而無自欺矣意自不欺則心之本體物不能動而無不正矣心得其正則身之所處不至陷於所偏而
無不修矣身無不修則推之天下國家亦舉而措之耳豈外此而求之智謀功利之末哉曰篇首之言明明徳
以新民為對則固專以自明為言矣後叚於平天下者復以明明徳言之則似新民之事亦在其中何其言之
不一而辨之不明邪曰篇首三言者大學之綱領也而以其賔主對待先後次第言之則明明徳者又三言之
綱領也至此叚然後極其體用之全而一言以舉之以見夫天下雖大而吾心之體無不該事物雖多而吾心
之用無不貫蓋必析之有以極其精而不亂然後合之有以盡其大而無餘此又言之序也○知至謂天下事
[001-20b]
物之理知無不到之謂若知一而不知二知大而不知細知髙逺而不知幽深皆非知之至也要須四至八到
無所不知乃為至耳問致知之致知至之至有何分别荅曰上一致字是推致方為也下一至字是已至○致
知不是知那人不知底道理只是人面前底且如義利兩件昨日雖看義當為然而却又説未做也無害見得
利不可做却又説做也無害這便是物未格知未至今日見得義當為決為之利不可做決定是不做心下自
信得極這便是物格便是知得至了○物格知至處便是凡聖之關物未格知未至如何殺也是凡人須是物
格知至方能循循不已而入於聖賢之域○某甞謂物格知至後雖有不善亦是白地上黒㸃物未格知未至
縱善也只是黒地上白㸃○問尋常讀大學未有所得願請敎曰致知誠意兩節若打得透時已自是箇好人
其他事一節大如一節病敗一節小如一節○問誠意在致知格物後如何曰源頭只在致知知至之後如從
[001-21a]
上面放水來已自迅流湍決只是臨時又要略略撥剔莫令壅滯耳○致知如一事只知得三分這三分知得
者是真實那七分不知者是虚偽為善須十分知善之可好若知得九分而一分未盡只此一分未盡便是鶻
突苟且之根少閒説便為惡也不妨便是意不誠所以貴致知窮到極處謂之致○知與意皆出於心知是知
覺處意是發念處○因論誠意曰過此一關方是人不是賊過得此關道理方牢固○意誠如蒸餅外面是白
麫透裏是白麫意不誠如蒸餅外面雖白裏面却只是麤底一般○意誠後推盪得查滓伶利心盡是義理○
致知誠意乃學者兩箇關致知乃夢與覺之關誠意乃惡與善之關透得致知之關則覺不然則夢透得誠意
之關則善不然則惡○問知至而後意誠先生曰意誠只是要情願做工夫若非情願亦強不得未過此一關
猶有七分是小人○知若至則意無不誠若知之至雖欲著此物亦留不住東西中央皆著不得若是不誠之
[001-21b]
人亦不肯盡去亦要留些子在○問知至到意誠之閒意似不聨屬須是别識得天理人欲分明盡去人欲全
是天理方誠曰固是這事不易言頁是格物精熟方到居此常無事天理實然有纎毫私欲便能識破他自來
㸃檢慣了譬有賊來便識得便捉得他不曽用工底與賊同眠同食也不知○問知至而后意誠云有知其如
此而行又不如此者是如何曰此只是知之未至曰必待行之皆是而後驗其知至歟曰不必如此説而今説
與公是知之未至公不信且去就格物窮理上做工夫窮來窮去末後自家真箇見得此理是善彼是惡自心
甘意肯不去做此方是意誠若猶有一毫疑貳底心便是知未至意未誠乆後依舊去做然學者未能便得㑹
恁地須且致其知工夫積累方㑹知至○知至而後意誠須是真知了方能誠意知苟未至雖欲誠意固不得
其門而入矣惟其胷中了然知得路徑如此知善之當好惡之當惡然後自然意不得不誠心不得不正因指
[001-22a]
燭曰如㸃一條燭在中間光明洞逹無處不照雖欲将不好物事來亦没安頓處自然著他不得若是知未至
譬如一盞燈用罩子蓋住則光之所及者固可見光之所不及處則皆黒暗無所見雖有不好物事安頓在後
面固不得而知也所以貴格物如佛老之學他非無長處但他只知得一路其知之所及者則路徑甚明無有
差錯其知所不及處則皆顛倒錯亂無有是處縁無格物工夫也又問物未格時意亦當誠曰固然豈可説物
未能格意便不用誠自始至終意常要誠如人適楚當南其轅豈可謂吾未能到楚且北其轅但知未至時雖
欲誠意其道無由如人夜行雖知路從此去但黒暗行不得所以要得致知知至則道理坦然明白安而行之
今人之未至者也知道善之當好惡之當惡然臨事不如此者只是實未曽見得若實見得自然行處無差○
欲知知之真不真意之誠不誠只看做不做如何只箇如此做底便是知至意誠○問知至了意便誠抑是方
[001-22b]
可做誠意工夫曰也不能恁地説得這箇也在人一般人自便能如此一般人自當循序做但知至了意誠便
是且如這一件事知得不當如此做末梢又却如此做便是知得也未至若知得至時便決不如此如人既知
鳥喙之不可食水火之不可蹈豈肯便試去食鳥喙蹈水火若是知得未至時意決不能誠○心言其統體意
是就其中發出正心如戒懼不睹不聞誠意如謹獨又曰由小而大意小心大○問心者身之主也意者心之
發也既是意發於心則意當聽命於心可也今而曰意誠而后心正則是意反為心之管束矣何也曰心之本
體何甞不正所以不得其正者蓋由邪惡之念勃勃而興有以動其心也譬之水焉本自瑩淨寜息蓋因波濤
洶湧水遂為其所激而動也○心無形影敎人如何撑拄須是從心之所發處下手先須去了許多惡根如人
家裏有賦先去了賊方得家中寜如人種田不先去了草如何下種○致知知之始意誠行之始○致知格物
[001-23a]
十事格得九事通透一事未通透不妨一事只格得九分一分不透最不可凡事不可著箇且字且字其病甚
多○大學一篇有兩箇大節目物格知至是一箇誠意修身是一箇纔過此二關了則便可直行将去○問家
齊而后國治天下平如堯有丹朱舜有瞽瞍周公有管蔡却能平治何也曰堯不以天下與丹朱而與舜舜能
使瞽瞍不格姦周公能致辟於管蔡使不為亂便是措置得好了然此皆聖人之變處不須如此思量且去理
㑹那常處○先生説大學次序曰致知格物是窮此理誠意正心修身是體此理齊家治國平天下只是推此
理要做三節看○格物致知比治國平天下其事似小然打不透則病痛却大無進歩處治國平天下規摹雖
大然這裏縱有未盡處病痛却小○一是一切也漢書平帝已一切顔師古注猶如以刀切物取其整齊○大
學在明明徳在新民在止於至善此三箇是大綱做工夫全在此三句内下面知止五句是説效驗如此上面
[001-23b]
是服藥下面是説藥之效驗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

壹是一切也正心以上皆所以脩身也齊家以下則舉此而錯之耳其本亂而末治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本謂身也所厚謂家
也此兩節結上文兩節之意○曰治國平天下者天子諸侯之事也卿大夫以下蓋無與焉今大學之敎乃例
以明明徳於天下為言豈不為思出其位犯非其分而何以得為為已之學哉曰天之明命有生之所同得非
有我之得私也是以君子之心豁然大公其視天下無一物而非吾心之所當愛無一事而非吾職之所當為
雖或勢在匹夫之賤而所以堯舜其君堯舜其民者亦未甞不在其分内也又況大學之敎乃為天子之元子
衆子公侯卿大夫士之適子與國之俊選而設是皆将有天下國家之責而不可辭者則其所以素教而預養
[001-24a]
之者安得不以天下國家為已事之當然而預求有以正其本清其源哉後世敎學不明為人君父者慮不足
以及此而苟狥於目前是以天下之治日常少亂日常多而敗國之君亡家之主常接迹於當世亦可悲矣論
者不此之監而反以聖法為疑亦獨何哉大抵以學者而視天下之事以為已事之所當然而為之則雖甲兵
錢榖籩豆有司之事皆為已也以其可以求知於世而為之則雖割股廬墓弊車羸馬亦為人耳善乎張子敬
夫之言曰為已者無所為而然者也此其語意之深切蓋有前賢所未發者學者以是而日自省焉則有以察
乎善利之閒而無毫釐之差矣○為已者無所為而然無所為只是見得自家合當做不是要人道好如甲兵
錢榖籩豆有司到當自家理會便理會不是為别人了理會如割股廬墓一則是不忍其親之病一則是不忍
其親之死這都是為己若因要人知了去恁地便是為人○問子房以家世相韓故從少年結士欲為韓報仇
[001-24b]
這是有所為否曰他當初只一心欲為國報仇只見這是箇臣子合當做底事不是為别人不是要人知○有
所為者是為人也這須是見得天下之事實是已所當為非吾性分之外所能有然後為之而無為人之弊耳
且如哭死而哀非為生者今人弔人之喪若以為亡者平日與吾善厚真箇可哭哭之發於中心此固出於自
然者又有一般人欲亡者家人知我如此而哭者便不是這便是為人又如人做一件善事是自家自肯去做
非待人敎自家做方勉做此便不是為人也○問割股一事如何曰割股固自不是若誠心為之不求人知亦
庶幾今有以此要譽者


  右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曽子述之凡二百五字
傳十章則曽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舊本頗有
[001-25a]
錯簡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經文别為序次如
凡千五百四十六字○凡傳文雜引經傳若無統紀然文理接續血脉貫通深淺始終至
為精宻熟讀詳味乆當見之今不盡釋也○曰子謂正經蓋夫子之言而曽子述之其傳則曾
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何以知其然也曰正經辭約而理備言近而指逺非聖人不能及也然以
其無他左驗且意其或出於古昔先民之言也故疑之而不敢質至於傳文或引曾子之言而
又多與中庸孟子者合則知其成於曾氏門人之手而子思以授孟子無疑也蓋中庸之所謂
明善即格物致知之功其曰誠身即誠意正心修身之效也孟子之所謂知性者物格也盡心
者知至也存心養性修身者誠意正心修身也其他如謹獨之云不慊之説義利之分常言之
[001-25b]
序亦無不脗合焉者故程子以為孔氏之遺書學者之先務而論孟猶處其次焉亦可見矣曰
程子之先是書而後論孟又且不及乎中庸何也曰是書垂世立教之大典通為天下後世而
言者也論孟應機接物之㣲言或因一時一事而發者也是以是書之規摹雖大然其首尾該
備而綱領可尋節目分明而工夫有序無非切於學者之日用論孟之為人雖切然而問者非
一人記者非一手或先後淺深之無序或抑揚進退之不齊其閒蓋有非初學日用之所及者
此程子所以先是書而後論孟蓋以其難易緩急言之而非以聖人之言為有優劣也至於中
庸則又聖門傳授極致之言尤非後學之所易得而聞者故程子之教未遽及之豈不又以為
論孟既通然後可以及此乎蓋不先乎大學無以提挈綱領而盡論孟之精微不參之論孟無
[001-26a]
以融貫會通而極中庸之歸趣然不會其極於中庸則又何以建立大本經綸大經而讀天下
之書論天下之事哉以是觀之則務講學者固不可不急於四書而讀四書者又不可不先於
大學亦已明矣今之教者乃或弃此不務而反以他説先焉其不溺於虚空流於功利而得罪
於聖門者幾希矣


  康誥曰克明徳康誥周書克能也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大讀作泰
諟古是字○大甲商書顧謂常目在之也諟猶此也或曰審也天之明命即天之所以與我而我之所以為徳
者也常目在之則無時不明矣帝典曰克明峻徳峻書俊字○帝典堯典虞書峻大也

自明也結所引書皆言自明已徳之意○或問克明徳者何也曰此言文王能明其徳也蓋人莫不知
[001-26b]
徳之當明而欲明之然氣禀拘之於前物欲蔽之於後是以雖欲明之而有不克也文王之心渾然天理亦無
待於克之而自明矣然猶云爾者亦見其獨能明之而他人不能又以見夫未能明者之不可不致其克之之
功也○曰顧諟天之明命何也曰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故人之明徳非他也即天之所以命我而至善之所存
也是其全體大用蓋無時而不發見於日用之閒人惟不察於此是以汩於人欲而不知所以自明常目在之
而真若見其參於前倚於衡也則成性存存而道義出矣○曰克明峻徳何也曰言堯能明其大徳也○曰是
三者固皆自明之事也然其言之亦有序乎曰康誥通言明徳而已大甲則明天之未始不為人而人之未始
不為天也帝典則専言成徳之事而極其大焉其言之淺深亦略有序矣○自人受之唤做明徳自天言之喚
做明命今人多鶻鶻突突一似無這箇明命若常見其在前則凜凜然不敢放肆見許多道理都在眼前又曰
[001-27a]
人之明徳即天之明命雖則是形骸間隔然人之所以能視聽言動非天而何○問克明徳曰徳之明與不明
只在人之克不克只是真箇㑹明其明徳○顧諟天之明命諟是詳審顧是見得子細○問顧諟天之明命如
何看荅曰天之明命是天之所以命我而我之所以為徳者也然天之所以與我者雖曰至善茍不能常提撕
省察使大用全體昭晰無遺則人欲益滋天理益昬而無以有諸已矣先生曰此便是至善但今人無事時又
却恁昬昬地至有事時則又隨事逐物而去都無一箇主宰這須是常加省察真如見一箇物事在裏不要昬
濁了他則無事時自然凝定有事時隨理而處無有不當又云古注説常目在之這説得極好○顧諟天之明
命非謂有一物常在目前可見也只是常存此心知得有這道理光明不昧方其静坐未接物也此理固湛然
清明及其遇事而應接也此理亦隨處發見只要常提撕省察念念不忘存養乆之則是理愈明雖欲忘之而
[001-27b]
不可得矣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所謂求放心只常存此心便是存養既乆自然信向決知
堯舜之可為聖賢之可學如菽粟之必飽布帛之必暖自然不為外物所勝若是若存若亡如何會信如何能
必行又曰千書萬書只是教人求放心聖賢教人其要處皆一茍得一處則觸處皆通矣○問顧謂常目在之
天命至微恐不可目在之先生曰只是見得長長地在面前様立則見其參於前在輿則見其倚於衡豈是有
物可見○問顧諟天之明命顧如何是目在之先生曰常在視瞻之間蓋言存之而不忘○問或問云全體大
用無時不發見於日用之間日用間如何是全體大用處曰赤子匍匐將入井皆有怵愓惻隱之心舉此一節
體用亦可見體與用不相離如這是體起來運行便是用如喜怒是用所以能喜怒者便是體○明徳如明珠
常自光明但要時加拂拭耳若為物欲所蔽即是珠為泥涴然光明之性依舊自在○問所謂徳者乃天之所
[001-28a]
以命我而具於一心之微初豈有形體之可見今乃曰真若見其參於前而倚於衡不知其所見者果何物也
曰此豈有物可見但是凡人不知省察常行日用每與是徳相忘亦不自知其有是也今所謂顧諟者只是心
裏常常存著此理在一出言則言必有當然之則不可失也一行事則事必有當然之則不可失也不過如此
耳初豈實有一物之可以見其形象也○問顧諟明命一條引成性存存道義出矣何如曰自天之所命謂之
明命我這裏得之於己謂之明徳只是一箇道理人只要存得這些在這裏才存得在這裏則事君必㑹忠事
親必會孝見孺子入井則怵惕之心便發見穿窬之類則羞惡之心便發合恭敬處便自然㑹恭敬合辭遜處
便自然會辭遜須要常存得此心則便見得此性發出底都是道理若不存得這些待做出那箇㑹合道理○
問顧諟一句或問復以為見天之未始不為人而人之未始不為天何也曰只是言人之性本無不善而其日
[001-28b]
用之間莫不有當然之則所謂天理也人若每事做得是則便合天理天人本只一理若理會得此意則天何
甞大人何甞小也○問天未始不為人而人未始不為天曰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於天也既生此人則
天又在人矣凡語言動作視聽皆天也只今説話天○便在這裏顧諟是常要看教光明粲爛照在目前


  右傳之首章釋明明徳此通下三章至止於信舊本誤在没世不忘之


  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盤沐浴之盤也銘名其器以自警之
辭也茍誠也湯以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惡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故銘其盤言誠能一日有以滌其舊染之汙而
自新則當因其已新者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略有間斷也康誥曰作新民鼓之舞之
[001-29a]
之謂作言振起其自新之民也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詩大雅文王之篇言周國
雖舊至於文王能新其徳以及於民而始受天命也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自新
新民皆欲止於至善也○或問盤之有銘何也曰盤者常用之器銘者自警之辭也古之聖賢兢兢業業固無
時而不戒謹恐懼然猶恐其有所怠忽而或忘之也是以於其常用之器各因其事而刻銘以致戒焉欲其常
接乎目毎警乎心而不至於忽忘也曰然則沐浴之盤而其所刻之辭如此何也曰人之有是徳猶其有是身
也徳之本明猶其身之本潔也徳之明而利欲昬之猶身之潔而塵垢汙之也一旦存養省察之功真有以去
其前日利欲之昬而日新焉則亦猶其䟽瀹澡雪而有以去其前日塵垢之汙也然既新矣而所以新之之功
不繼則利欲之交將復有如前日之昏猶既潔矣而所以潔之之功不繼則塵垢之集将復有如前日之汙也
[001-29b]
故必因其已新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使其存養省察之功無少間斷則明徳常明而不復為利欲之昬亦如
人之一日沐浴而日日沐浴又無日而不沐浴使其䟽瀹澡雪之功無少間斷則身常潔清而不復為舊染之
汙也昔成湯所以反之而至於聖者正惟有得於此故稱其徳者有曰不通聲色不殖貨利又曰以義制事以
禮制心有曰從諫弗咈改過不吝又曰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此皆足以見其日新之實至於所謂聖敬日
躋云者則其言愈約而意愈切矣然本湯之所以得此又其學於伊尹而有發焉故伊尹自謂與湯咸有一徳
而於復政太甲之初復以終始惟一時乃日新為丁寜之戒云○曰康誥之言作新民何也曰武王之封康叔
也以商之餘民染紂汙俗而失其本心也故作康誥之書而告之以此欲其有以鼓舞而作興之使之振奮
踴躍以去其惡而遷於善舍其舊而進乎新也然此豈聲色號令之所及哉亦自新而已矣○詩之言周雖舊邦
[001-30a]
其命惟新何也曰言周之有邦自后稷以來千有餘年至於文王聖徳日新而民亦丕變故天命之以有天下
是其邦雖舊而命則新也蓋民之視效在君而天之視聽在民君徳既新則民徳必新民徳既新則天命之新
亦不旋日矣○人誠能有日新之功則須日有進益若不能接續則間斷了○新與舊非是去外面討來昨日
之舊乃是今日之新○成湯工夫全是在敬字上


  右傳之二章釋新民


  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商頌𤣥鳥之篇邦畿王者之都也止居也言物各有所
當止之處也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

可以人而不如鳥乎緡詩作緜○詩小雅緜蠻之篇緡蠻鳥聲丘隅岑蔚之處子曰以下
[001-30b]
孔子説詩之辭言人當知所當止之處也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

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
慈與國人交止於信於緝之於音烏○詩文王之篇穆穆深逺之意於歎美辭緝繼續也
熙光明也敬止言其無不敬而安所止也引此而言聖人之止無非至善五者乃其目之大者也學者於此究
其精微之藴而又推類以盡其餘則於天下之事皆有以知其所止而無疑矣詩云瞻彼淇澳

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
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
硺如磨者自脩也瑟兮僴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
[001-31a]
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徳至善民之不能
忘也澳於六反菉詩作緑猗叶韻音阿僴下版反喧詩作咺諠詩作諼並況晚反恂鄭氏讀作峻○詩衛
風淇澳之篇淇水名澳隈也猗猗美盛貌興也斐文貌切以刀鋸琢以椎鑿皆裁物使成形質也磋以鑢鍚磨
以沙石皆治物使其滑澤也治骨角者既切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復磨之皆言其治之有緒而益致其
精也瑟嚴密之貌僴武毅之貌赫喧宣著盛大之貌諠忘也道言也學謂講習討論之事自脩者省察克治之
功恂慄戰懼也威可畏也儀可象也引詩而釋之以明明明徳者之止於至善道學自脩言其所以得之之由
恂慄威儀言其徳容表裏之盛卒乃指其實而歎美之也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

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
[001-31b]
忘也於戲音嗚呼樂音落○詩周頌烈文之篇於戲歎辭前王謂文武也君子謂其後賢後王小人謂後
民也此言前王所以新民者止於至善能使天下後世無一物不得其所所以既没世而人思慕之愈乆而不
忘也此兩節咏歎淫泆其味深長當熟玩之○緝熙是工夫敬止是功效○或問引文王之詩而繼以君臣父
子與國人交之所止何也曰此因聖人之止以明至善之所在也蓋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是以萬物庶事莫不
各有當止之所但所居之位不同則所止之善不一故為人君則其所當止者在於仁為人臣則其所當止者
在於敬為人子則其所當止者在於孝為人父則其所當止者在於慈與國人交則其所當止者在於信是皆
天理人倫之極致發於人心之不容己者而文王之所以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者亦不能加毫末於是焉
但衆人類為氣禀物欲之所昬故不能常敬而失其所止惟聖人之心表裏洞然無有一毫之蔽故連續光明
[001-32a]
自無不敬而所止者莫非至善不待知所止而後得所止也故傳引此詩而歴陳所止之實使天下後世得以
取法焉學者於此誠有以見其發於本心之不容己者而緝熙之使其連續光明無少間斷則其敬止之功是
亦文王而已矣詩所謂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儀刑文王萬邦作孚正此意也曰子之説詩既以敬止之止為語
助之辭而於此書又以為所止之義何也曰古人引詩斷章或姑借其辭以明已意未必皆取本文之義也曰
五者之目辭約而義該矣子之説乃復有所謂究其精微之藴而推類以通之者何其言之衍而不切邪曰舉
其徳之要而緫名之則一言足矣論其所以為是一言者則其始終本末豈一言之所能盡哉得其名而不得
其所以名則仁或流於姑息敬或墮於阿諛孝或陷父而慈或敗子且其為信亦未必不為尾生白公之為也
又況傳之所陳姑以見物各有止之凡例其於大倫之目猶且闕其二焉苟不推類以通之則亦何以盡天下
[001-32b]
之理哉○曰復引淇澳之詩何也曰上言止於至善之理備矣然其所以求之之方與其得之之驗則未之及
故又引此詩以發明之也夫如切如磋言其所以講於學者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如琢如磨言其所以修於身
者已密而益求其密也此其所以擇善固執日就月將而得止於至善之由也恂慄者嚴敬之存乎中也威儀
者輝光之著乎外也此其所以睟面盎背施於四體而為止於至善之驗也盛徳至善民不能忘蓋人心之所
同然聖人既先得之而其充盛宣著又如此是以民皆仰之而不能忘也盛徳以身之所得而言也至善以理
之所極而言也切磋琢磨求其止於是而已矣曰切磋琢磨何以為學問自脩之别也曰骨角脉理可尋而切
磋之功易所謂始條理之事也玉石渾全堅確而琢磨之功難所謂終條理之事也○問至善如君之仁臣之
敬父之慈子之孝者固如此就萬物中細論之則其類如何曰只恰好底便是坐如尸乃是坐恰好底立如齋
[001-33a]
便是立恰好底○問敬止既注云究其精微之藴而又推類以通其餘何謂也曰大倫有五此言其三蓋不止
此究其精微之藴就是三者裏面窮究其藴推類以通其餘是就外面推廣如夫婦兄弟之類○大學至善一
章工夫都在切磋琢磨上○問切磋琢磨之説曰恰似剥了一重又有一重學者做工夫消磨舊習㡬時便去
得盡須是只管磨礲敎十分淨潔最怕如今於眼前道理略理會得些便自以為足更不著力向上去這如何
得會到至善田地○既切而復磋之既琢而復磨之方止於至善不然雖善非至也○問如切如磋者道學也
如琢如磨者自脩也此詩人美武公之本㫖抑姑借其辭以發學問自脩之義邪曰衛武公大段是有學問底
人抑之一詩義理精密詩中如此者甚不易得○問大學解瑟為嚴密是就心言抑就行言曰是就心言曰心
如何是密處曰只是不麤踈恁地縝密○僩武毅之貌能剛強卓立不如此怠惰闒䬃○問恂慄何以知其為
[001-33b]
戰懼先生曰莊子云木處則恂慄危懼○與淇澳詩瑟兮僩兮者恂慄也注云瑟者武毅之貌而恂慄則戰懼
之貌也不知人當戰懼之時果有武毅之意否先生曰人而懐戰懼之心則必齋莊嚴肅又烏可犯○古人直
是如此嚴整然後有那威儀烜赫著見○大率切而不磋亦未到至善處琢而不磨亦未到至善處瑟兮僩兮
則誠敬存於中矣未至於赫兮喧兮威儀光輝著見於外亦未為至善此四句是此段緊切處專是説至善蓋
不如此則雖善矣未得為至善也至於民之不能忘若非十分至善何以使民久而不能忘古人言語精密有
條理如此○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既學而猶慮其未至則復講習討論以求之猶治骨角
者既切而復磋之切得一箇樸在這裏似亦可矣又磋之使至於滑澤這是治骨角者之至善也既修而猶慮
其未至則又省察克治以終之猶冶玉石者既琢而復磨之琢是琢得一箇樸在這裏似亦得矣又磨之使至
[001-34a]
於精細這是治玉石之至善也取此而喻君子之至於善既格物以求知所止矣又日用力以求得其所止焉
○道學是起頭處修身是成就處


  右傳之三章釋止於至善此章内自引淇澳詩以下舊本誤在誠意
章下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
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猶人不異於人也情實也引夫子之言而言聖人能使無實之
人不敢盡其虚誕之辭蓋我之明徳既明自然有以畏服民之心志故訟不待聽而自無也觀於此言可以知
本末之先後矣○曰然則聽訟無訟於明徳新民之義何所當也曰聖人徳盛仁熟所以自明者皆極天下之
[001-34b]
至善故能大有以畏服其民之心志而使之不敢盡其無實之辭是以雖其聽訟無以異於衆人而自無訟之
可聽蓋已徳既明而民徳自新則得其本之明效也或不能然而欲區區於分爭辯訟之間以求新民之效其
亦末矣○問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云云曰聖人固不會錯斷了事只是他所以無訟者却不在於善
於聽訟在於意誠心正自然有以薫炙漸染大服民志故自無訟之可聽耳如成人有其兄死而不為之衰者
聞子臯將至遂為衰子臯又何嘗聽訟了致然只是自有以感動人處故耳


  右傳之四章釋本末此章舊本誤在止於信下




  大學集編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