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h0121 西漢文紀-明-梅鼎祚 (WYG)


[012-1a]
欽定四庫全書
 西漢文紀巻十二    明 梅鼎祚 編
  霍光字子孟票騎将軍去病異母弟任為/郎歴位大將軍封博陸侯擁昭立宣
   廢昌邑王奏昌邑王賀昌邑哀王子武帝孫既/立行滛亂光憂懣因决計於大司
    農田延年與丞相楊敞等白皇太后廢之太/后被珠襦坐武帳中侍御數百人陳列殿下
    羣臣以次上殿召王伏前聽奏光與羣臣連/名奏王尚書令讀奏皇太后詔曰可廢賀歸
    昌/邑
丞相臣敞大司馬大將軍臣光車騎将軍臣安世度遼
[012-1b]
将軍臣明友前将軍臣增後将軍臣充國御史大夫臣
誼宜春侯臣譚當塗侯臣聖随桃侯臣昌樂杜侯臣屠
耆堂太僕臣延年太常臣昌大司農臣延年宗正臣德
少府臣樂成廷尉臣光執金吾臣延壽大鴻臚臣賢左
馮翊臣廣明右扶風臣徳長信少府臣嘉典屬國臣武
京輔都尉臣廣漢司𨽻校尉臣辟兵諸吏文學光禄大
夫臣遷臣畸臣吉臣賜臣管臣勝臣梁臣長幸臣夏侯
勝大中大夫臣德臣卬昧死言皇太后陛下臣敞等頓
[012-2a]
首死罪天子所以永保宗廟總壹海内者以慈孝禮誼
賞罰為本孝昭皇帝早棄天下亡嗣臣敞等議禮曰為
人後者為之子也昌邑王宜嗣後遣宗正大鴻臚光祿
大夫奉節使徵昌邑王典䘮服斬纕亡悲哀之心廢禮
義居道上不素食使從官略女子載衣車内所居傳舎
始至謁見立為皇太子常私買雞豚以食受皇帝信璽
行璽大行前就次發璽不封從官更持節引内昌邑從
官騶宰官奴二百餘人常與居禁闥内敖戲自之符璽
[012-2b]
取節十六朝暮臨令從官更持節從為書曰皇帝問侍
中君卿使中御府令髙昌奉黄金千斤賜君卿取十妻
大行在前殿發樂府樂器引内昌邑樂人擊鼓歌吹作
俳倡㑹下還上前殿擊鍾磬召内泰壹宗廟樂人輦道
牟首鼓吹歌舞悉奏衆樂發長安厨三太牢具祠閣室
中祀巳與從官飲㗖駕法駕皮軒鸞旗驅馳北宫桂宫
弄彘鬭虎召皇太后御小馬車使官奴騎乘遊戲掖庭
中與孝昭皇帝宫人蒙等淫亂詔掖庭令敢泄言要斬
[012-3a]
取諸侯王列侯二千石綬及墨綬黄綬以并佩昌邑郎
官者免奴變易節上黄旄以赤發御府金錢刀劒玊器
綵繒賞賜所與游戲者與從官官奴夜飲湛沔於酒詔
太官上乘輿食如故食監奏未釋服未可御故食復詔
太官趣具無闗食監太官不敢具即使從官出買雞豚
詔殿門内以為常獨夜設九賔温室延見姊夫昌邑關
内侯祖宗廟祠未舉為璽書使使者持節以三太牢祠
昌邑哀王園廟稱嗣子皇帝受璽以来二十七日使者
[012-3b]
旁午持節詔諸官署徵發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文學光
禄大夫夏侯勝等及侍中傅嘉數進諫以過失使人簿
責勝縳嘉繫獄荒淫迷惑失帝王禮誼亂漢制度臣敞
等數進諫不變更日以益甚恐危社稷天下不安臣敞
等謹與博士臣霸臣雋舎臣徳臣虞舎臣射臣倉議皆
曰髙皇帝建功業為漢太祖孝文皇帝慈仁節儉為太
宗今陛下嗣孝昭皇帝後行淫辟不軌詩云藉曰未知
亦既抱子五辟之屬莫大不孝周襄王不能事母春秋
[012-4a]
曰天王出居于鄭繇不孝出之絶之於天下也宗廟重
於君陛下未見命髙廟不可以承天序奉祖宗廟子萬
姓當廢臣請有司御史大夫臣誼宗正臣徳太常臣昌
與太祝以一大牢具告祠髙廟臣敞等昧死以聞
   請立宣帝奏帝衛太子孫病巳號皇曾孫在民/間咸稱述焉光復與敞等上奏皇
    太后詔可迎立/之是為宣帝
禮曰人道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太宗無嗣擇支子
孫賢者為嗣孝武皇帝曽孫病巳武帝時有詔掖庭養
[012-4b]
視至今年十八師授詩論語孝經躬行節儉慈仁愛人
可以嗣孝昭皇帝後奉承祖宗廟子萬姓臣昧死以聞
並漢/書
  丙吉字少卿魯國人為魯獄史宣帝時為/御史大夫封博陽侯代魏相為丞相
   與魏相書
    相遷揚州刺史考按守相多所貶退相與吉/善吉為光祿大夫與相書相心善其言為霽
    威嚴居部二嵗徵為諫大夫復/為河南太守數年而宣帝即位
朝廷已深知弱翁治行方且大用矣願少愼事自重蔵
[012-5a]
器於身不顯其能
   奏記霍光
    吉武帝末以故廷尉監徵治巫蠱郡邸獄時/宣帝生數月以皇曾孫坐衛太子事繫吉重
    哀曾孫無辜保養視遇甚有恩恵及為軍市/令遷大将軍長史光甚重之入為光祿大夫
    給事中及昌邑王既廢大臣議所立未/定吉奏記光光覽其議遂尊立皇曽孫
将軍事孝武皇帝受襁褓之屬任天下之寄孝昭皇帝
早崩亡嗣海内憂懼欲亟聞嗣主發喪之日以大誼立
後所立非其人復以大誼廢之天下莫不服焉方今社
[012-5b]
稷宗廟群生之命在將軍之壹舉竊伏聽於衆庶察其
所言諸侯宗室在位列者未有所聞於民間也而遺詔
所養武帝曾孫名病巳在掖廷外家者吉前使居郡邸
時見其幼少至今十八九矣通經術有美材行安而節
和願將軍詳大議參蓍龜豈宜褒顯先使入侍令天下
昭然知之然後决定大䇿天下幸甚並漢/書
  魏相字弱翁濟隂定陶人徙平陵初為郡卒史/舉賢良為茂陵令歴位丞相封髙平侯
   對䇿韓義為燕郎中刺王謀逆諫而死昭帝初/相以文學對䇿請顯其子擢義子延壽為
[012-6a]
    大/夫
賞罸所以勸善禁惡政之本也日者燕王為無道韓義
出身彊諫為王所殺義無比干之親而蹈比干之節宜
顯賞其子以示天下明為人臣之義
   尊張安世封事大将軍光薨相奏以領光祿勲/張安世為大将軍而以其子延
    壽為安世官安/世深辭弗能得
聖王褒有徳以懷萬方顯有功以勸百僚是以朝廷尊
榮天下鄉風國家承祖宗之業制諸侯之重新失大將
[012-6b]
軍宜宣章盛徳以示天下顯明功臣以塡藩國毋空大
位以塞争權所以安社稷絶未萌也車騎將軍安世事
孝武皇帝三十餘年忠信謹厚勤勞政事夙夜不怠與
大將軍定䇿天下受其福國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為
大将軍毋令領光祿勲事使専精神憂念天下思惟得
失安世子延壽重厚可以為光祿勲領宿衛臣
   上言霍氏封事大將軍光薨上思其功徳以子/禹為右將軍兄子山領尚書事
    漸驕恣相時為御史大夫因許伯/奏封事○山乃光兄孫作兄子誤
[012-7a]
春秋譏世卿惡宋三世為大夫及魯季孫之専權皆危
亂國家自後元以来祿去王室政繇冢宰今光死子復
為大将軍兄子秉樞機昆弟諸壻據權埶在兵官光夫
人顯及諸女皆通籍長信宫或夜詔門出入驕奢放縱
恐濅不制宜有以損奪其權破散隂謀以固萬世之基
全功臣之世
   諫擊匈奴書相為丞相總衆職甚稱上意元康/中匈奴遣兵擊漢屯田車師者不
    能下上與充國等議欲因匈奴衰弱出兵擊/其右地使不敢復擾西城相上書諫乃止
[012-7b]
臣聞之救亂誅㬥謂之義兵兵義者王敵加於巳不得
已而起者謂之應兵兵應者勝争恨小故不忍憤怒者
謂之忿兵兵忿者敗利人土地貨寳者謂之貪兵兵貪
者破恃國家之大矜民人之衆欲見威於敵者謂之驕
兵兵驕者滅此五者非但人事乃天道也間者匈奴嘗
有善意所得漢民輒奉歸之未有犯於邊境雖争屯田
車師不足致意中今聞諸将軍欲興兵入其地臣愚不
知此兵何名者也今邊郡困乏父子共犬羊之裘食草
[012-8a]
萊之實常恐不能自存難以動兵軍旅之後必有凶年
言民以其愁苦之氣傷隂陽之和也出兵雖勝猶有後
憂恐災害之變因此以生今郡國守相多不實選風俗
尤薄水旱不時案今年計子弟殺父兄妻殺夫者凡二
百二十二人臣愚以為非小變也今左右不憂此乃欲
發兵報纖介之忿於逺夷殆孔子所謂吾恐季孫之憂
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内也願陛下與平昌侯樂昌侯
平恩侯及有識者詳議乃可
[012-8b]
   條國家便宜奏相明易經有師法好觀漢故事/及便宜章奏數條漢興巳来國
    家行事及賢臣賈誼鼂錯董仲舒等所言奏/請施行采易隂陽及明堂月令表奏之上並
    納用/焉
臣聞明主在上賢輔在下則君安虞而民和睦臣相幸
得備位不能奉明法廣教化理四方以宣聖徳民多背
本趨末或有饑寒之色為陛下之憂臣相罪當萬死臣
相知能淺薄不明國家大體時用之宜惟民終始未得
所繇竊伏觀先帝聖徳仁恩之厚勤勞天下垂意黎庶
[012-9a]
憂水旱之災為民貧窮發倉廪振乏餧遣諫大夫博士
廵行天下察風俗舉賢良平寃獄冠葢交道省諸用寛
租賦弛山澤陂池禁秣馬酤酒貯積所以周急繼困慰
安元元便利百姓之道甚備臣相不能悉陳昧死奏故
事詔書凡二十三事臣謹案王法必本於農而務積聚
量入制用以備凶災亡六年之畜尚謂之急元鼎三年
平原勃海太山東郡溥被災害民餓死於道路二千石
不豫慮其難使至於此賴明詔振捄乃得䝉更生今嵗
[012-9b]
不登榖暴騰踊臨秋收歛猶有乏者至春恐甚無以相
恤西羌未平師旅在外兵革相乗臣竊寒心宜蚤圖其
備唯陛下留神元元帥繇先帝盛徳以撫海内
   采明堂月令奏
臣相幸得備員奉職不修不能宣廣教化隂陽未和災
害未息咎在臣等臣聞易曰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
四時不忒聖王以順動故刑罰清而民服天地變化必
繇隂陽隂陽之分以日為紀日冬夏至則八風之序立
[012-10a]
萬物之性成各有常職不得相干東方之神太昊乘震
執規司春南方之神炎帝乘離執衡司夏西方之神少
昊乘兑執矩司秋北方之神顓頊乘坎執權司冬中央
之神黄帝乗坤艮執繩司下土兹五帝所司各有時也
東方之卦不可以治西方南方之卦不可以治北方春
興兑治則饑秋興震治則華冬興離治則泄夏興坎治
則雹明王謹于尊天愼于養人故立羲和之官以乘四
時節授民事君動静以道奉順隂陽則日月光明風雨
[012-10b]
時節寒暑調和三者得叙則災害不生五榖孰絲麻遂
屮木茂鳥獸蕃民不夭疾衣食有餘若是則君尊民説
上下亡怨政教不違禮讓可興夫風雨不時則傷農桑
農桑傷則民饑寒饑寒在身則亡亷恥冦賊姦宄所繇
生也臣愚以為隂陽者王事之本羣生之命自古聖賢
未有不繇者也天子之義必純取法天地而觀於先聖
髙皇帝所述書天子所服第八曰大謁者臣章受詔長
樂宫曰令羣臣議天子所服以安治天下相國臣何御
[012-11a]
史大夫臣昌謹與將軍臣陵太子太傅臣通等議春夏
秋冬天子所服當法天地之數中得人和故自天子王
侯有土之君下及兆民能法天地順四時以治國家身
亡禍殃年壽永究是奉宗廟安天下之大禮也臣請法
之中謁者趙堯舉春李舜舉夏兒湯舉秋貢禹舉冬四
人各職一時大謁者襄章奏制曰可孝文皇帝時以二
月施恩恵於天下賜孝弟力田及罷軍卒祠死事者頗
非時節御史大夫鼂錯時為太子家令奏言其状臣相
[012-11b]
伏念陛下恩澤甚厚然而災氣未息竊恐詔令有未合
當時者也願陛下選明經通知隂陽者四人各主一時
時至明言所職以和隂陽天下幸甚
   劾趙廣漢自陳書廣漢為京兆尹坐枉殺事下/丞相魏相伺得丞相傅婢有
    過因丞相笞之出外舎自絞死上書告丞相/罪制下京兆尹遂将吏卒入丞相府責夫人
    以妬殺相上書自陳司直蕭望之奏廣漢摧/辱大臣欲以刦持奉公逆節傷化不道及它
    事腰/斬
妻實不殺婢廣漢數犯罪法不伏辜以詐巧迫脅臣相
[012-12a]
幸臣相寛不奏願下明使者治廣漢所驗臣相家事並/漢
書/
  黄霸字次公淮陽陽夏人為潁川太守/以治行徵守京兆尹歴位丞相
   呼韓單于朝位議甘露二年呼韓邪單于來朝/詔公卿議其儀丞相黄霸御
    史大夫于定國議位在諸侯王下蕭望之/議宜位在諸侯王上宣帝從望之下詔
聖王之制施徳行禮先京師而後諸夏先諸夏而後夷
狄詩云率禮不越遂視既發相土烈烈海外有&KR0914陛下
聖徳充塞天地光被四表匈奴單于鄉風慕義舉國同
[012-12b]
心奉珍朝貢自古未之有也單于非正朔所加王者所
客也禮儀宜如諸侯王稱臣昧死再拜位次諸侯王下
宣紀望之傳並載○&KR0914傳作/截傳無舉國同心句義作化
    蕭望之單于朝位議
單于非正朔所加故稱敵國宜待以不臣之禮位在諸
侯王上外夷稽首稱藩中國讓而不臣此則羈縻之誼
謙亨之福也書曰戎狄荒服言其来荒忽亡常如使匈
奴後嗣卒有鳥竄鼠伏闕於朝享不為畔臣信讓行乎
[012-13a]
蠻貉福祚流于亡窮萬世之長䇿也
   宣帝客禮待單于詔甘露二年/
蓋稱五帝三王教化所不施不及以政今匈奴單于稱
北藩朝正朔朕之不逮徳不能𢎞覆其以客禮待之令
單于位在諸侯王上賛謁稱臣而不名教化紀作禮稱/北藩臣朝正月
  王吉字子陽瑯琊臯虞人少好學明經宣帝時為/諫大夫謝病歸元帝初使徵年老道病卒
   諫昌邑王疏吉為昌邑王中尉王好游獵驅馳/國中動作亡節吉上疏諫之王猶
    知敬禮吉/乃下令
[012-13b]
臣聞古者師日行三十里吉行五十里詩云匪風發兮
匪車掲兮顧瞻周道中心&KR1826兮說曰是非古之風也發
發者是非古之車也掲掲者蓋傷之也今者大王幸方
輿曾不半日而馳二百里百姓頗廢耕桑治道牽馬臣
愚以為民不可數變也昔召公述職當民事時舎于棠
下而聽斷焉是時人皆得其所後世思其仁恩至乎不伐
甘棠甘棠之詩是也大王不好書術而樂逸游馮式撙
銜馳騁不止口倦乎叱咤手苦於箠轡身勞乎車輿朝
[012-14a]
則冒霧露晝則被塵埃夏則為大暑之所暴灸冬則為
風寒之所匽薄數以耎脆之玉體犯勤勞之煩毒非所
以全壽命之宗也又非所以進仁義之隆也夫廣厦之
下細旃之上明師居前勸誦在後上論唐虞之際下及
殷周之盛考仁聖之風習治國之道訢訢焉發憤忘食
日新厥徳其樂豈徒銜橛之間哉休則俯仰詘信以利
形進退歩趨以實下吸新吐故以練臧専意積精以適
神於以養生豈不長哉大王誠留意如此則心有堯舜
[012-14b]
之志體有喬松之壽美聲廣譽登而上聞則福祿其輳
而社稷安矣皇帝仁聖至今思慕未怠於宫館囿池弋
獵之樂未有所幸大王宜夙夜念此以承聖意諸侯骨
肉莫親大王大王於屬則子也於位則臣也一身而二
任之責加焉恩愛行義纖介有不具者於以上聞非饗
國之福也臣吉愚戇願大王察之
    昌邑王賀下令
寡人造行不能無惰中尉甚忠數輔吾過使謁者千秋
[012-15a]
賜中尉牛肉五百斤酒五石脯五束
   戒昌邑王書昭帝崩大将軍霍光迎賀吉即奏/書戒之王即位二十餘日以淫亂
    廢吉與郎中令龔遂以忠直/數諫正得免死髠鉗為庶人
臣聞髙宗諒闇三年不言今大王以喪事徵宜日夜哭
泣悲哀而巳慎無有所發且何獨喪事凡南面之君何
言哉天不言四時行焉百物生焉願大王察之大将軍
仁愛勇智忠信之徳天下莫不聞事孝武皇帝二十餘
年未嘗有過先帝棄羣臣屬以天下寄幼孤焉大将軍
[012-15b]
抱持幼君襁褓之中布政施教海内晏然雖周公伊尹
亡以加也今帝崩亡嗣大将軍惟思可以奉宗廟者攀
援而立大王其仁厚豈有量哉臣願大王事之敬之政
事壹聽之大王垂拱南面而已願留意常以為念
   上得失疏吉為諫大夫時宣帝頗修武帝故事/宫室車服盛於昭帝時外戚許史王
    氏貴寵上躬親政事任用能吏吉疏言/得失○疏言延儒修禮故禮樂志亦載
陛下躬聖質總萬方帝王圖籍日陳于前惟思世務将
興大平詔書每下民欣然若更生臣伏而思之可謂至
[012-16a]
恩未可為本務也欲治之主不世出公卿幸得遭遇其
時言聽諫從然未有建萬世之長䇿舉明主於三代之
隆者也其務在於期㑹簿書斷獄聽訟而巳此非太平
之基也臣聞聖王宣徳流化必自近始朝廷不備難以
言治左右不正雞以化逺民者弱而不可勝愚而不可
欺也聖主獨行於深宫得則天下稱誦之失則天下咸
言之行發於近必見於逺故謹選左右審擇所使左右
所以正身也所使所以宣徳也詩云濟濟多士文王以
[012-16b]
寧此其本也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
也今俗吏所以牧民者非有禮義科指可世世通行者
也獨設刑法以守之其欲治者不知所繇以意穿鑿各
取一切權譎自在故一變之後不可復修也是以百里
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戸異政人殊服詐偽萌生刑罰亡
極質樸日銷恩愛寖薄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非
空言也王者未制禮之時引先王禮宜於今者而用之
臣願陛下承天心發大業與公卿大臣延及儒生述舊
[012-17a]
禮明王制敺一世之民躋之仁壽之域則俗何以不若
成康壽何以不若髙宗竊見當世趨務不合於道者謹
條奏唯陛下財擇焉
   條奏其指如此上以其言迂闊不甚寵異也吉/謝病歸○傳云吉以為云云即前疏所為
    條奏/者
夫婦人倫大綱夭壽之萌也世俗嫁娶太早未知為人
父母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民多夭聘妻送女
亡節則貧人不及故不舉子又漢家列侯尚公主諸侯
[012-17b]
則國人承翁主使男事女夫詘於婦逆隂陽之位故多
女亂古者衣服車馬貴賤有章以褒有徳而别尊卑今
上下僭差人人自制是以貪財趨利不畏死亡周之所
以能致治刑措而不用者以其禁邪於冥冥絶惡於未
萌也
   又言
舜湯不用三公九卿之世而舉臯陶伊尹不仁者逺今
使俗吏得任子弟率多驕驁不通古今至於積功治人
[012-18a]
亡益於民此伐檀所為作也宜明選求賢除任子之令
外家及故人可厚以財不宜居位去角抵減樂府省尚
方明示天下以儉古者工不造琱瑑商不通侈靡非工
商之獨賢政教使之然也民見儉則歸本本立而末成
  張敞字子髙河東平陽人徙杜陵歴京兆冀州刺/史太原太守元帝初徵為左馮翊以病卒
   諫昌邑王書敞擢為豫州刺史數上書有忠言/昌邑王賀即位動作不由法度敞
    上書諫賀廢/敞以切諫顯
孝昭皇帝蚤崩無嗣大臣憂懼選賢聖承宗廟東迎之
[012-18b]
日唯恐屬車之行遲今天子以盛年幼即位天下莫不
拭目傾耳觀化聽風國輔大臣未褒而昌邑小輩先遷
此過之大者也
   言霍氏封事宣帝初心憚廢王賀在昌邑徙敞/自函谷都尉為山陽太守霍光薨
    帝始親政事封光兄孫山雲皆為列侯子禹/為大司馬頃之山雲以過歸第霍氏諸壻頗
    出補吏敞上封/事上善其言
臣聞公子季友有功於魯大夫趙衰有功於晉大夫田
完有功於齊皆疇其官邑延及子孫終後田氏簒齊趙
[012-19a]
氏分晉季氏顓魯故仲尼作春秋迹盛衰譏世卿最甚
迺者大将軍决大計安宗廟定天下功亦不細矣夫周
公七年耳而大将軍二十嵗海内之命斷於掌握方其
隆時感動天地侵迫隂陽月朓日蝕晝冥宵光地大震
裂火生地中天文失度祅祥變怪不可勝記皆隂類盛
長臣下顓制之所生也朝臣宜有明言曰陛下褒寵故
大将軍以報功徳足矣間者輔臣顓政貴戚太盛君臣
之分不明請罷霍氏三侯皆就第及衛将軍張安世宜
[012-19b]
賜几杖歸休時存問召見以列侯為天子師明詔以恩
不聽群臣以義固争而後許天下必以陛下為不忘功德
而朝臣為知禮霍氏世世無所患苦今朝廷不聞直聲
而令明詔自親其文非䇿之得者也今兩侯以出人情
不相逺以臣心度之大司馬及其枝屬必有畏懼之心
夫近臣自危非完計也臣敞願於廣朝白發其端直守
逺郡其路無由夫心之精微口不能言也言之微𦕈書
不能文也故伊尹五就桀五就湯蕭相國薦淮隂累嵗
[012-20a]
乃得通况乎千里之外因書文諭事指哉唯陛下省察
   自請治盜賊書勃海膠東盜賊竝起敞時為山/陽太守自請治之徵拜膠東相
    設購捕斬/國中稱平
臣聞忠孝之道退家則盡心於親進宦則竭力於君夫
小國中君猶有奮不顧身之臣况於明天子乎今陛下
遊意於太平勞精於政事亹亹不舎晝夜羣臣有司宜
各竭力致身山陽郡戸九萬三千口五十萬以上訖計
盜賊未得者七十七人它課諸事亦略如此臣敞愚駑
[012-20b]
既無以佐思慮久處閒郡身逸樂而忘國事非忠孝之
節也伏聞膠東渤海左右郡嵗數不登盜賊竝起至攻
官寺簒囚徒捜市朝刦列侯吏失綱紀姦軌不禁臣敞
不敢愛身避死唯明詔之所處願盡力摧挫其暴虐存
撫其孤弱事即有業所至郡條奏其所由廢及所以興
之状
   諫膠東太后書敞為膠東相王太后數/出游獵奏書諫乃止
臣聞秦皇好淫聲葉陽后為不聽鄭衛之樂楚嚴好田
[012-21a]
獵樊姬為之不食鳥獸之肉口非惡㫖甘耳非憎絲竹
也所以抑心意絶耆欲者将以率二君而全宗祀也禮
君母出門則乘輜軿下堂則從傅母進退則鳴玉佩内
飾則結綢繆此言尊貴所以自歛制不從恣之義也今
太后資質淑美慈愛寛仁諸侯莫不聞而少以田獵縱
欲為名於以上聞亦未宜也唯觀覽於往古全行乎来
今令后姬得有所法則下臣有所稱誦臣敞幸甚漢書/○葉
陽漢紀作華陽樂作曲楚嚴作楚荘憎作惡將以作将/欲結上有糿字尊貴作至尊至貴縱恣作恣縱縱欲作
[012-21b]
恣欲於以作以/此下臣作臣下
   論黄霸請飭長吏奏五鳳初黄霸為丞相功名/損於治郡時敞舎鶡雀飛
    集其府霸為神雀議欲以聞敞奏霸請明飭/長吏守丞天子嘉納召上計吏臨飭如敞指
竊見丞相請與中二千石博士雜問郡國上計長吏守
丞為民興利除害成大化條其對有耕者讓畔男女異
路道不拾遺及舉孝子弟弟貞婦者為一輩先上殿舉
而不知其人數者次之不為條教者在後叩頭謝丞相
雖口不言而心欲其為之也長吏守丞對時臣敞舎有
[012-22a]
鶡雀飛止丞相府屋上丞相以下見者數百人邊吏多
知鶡雀者問之皆陽不知丞相圖議上奏曰臣聞上計
長吏守丞以興化條皇天報下神雀後知從臣敞舎来
乃止郡國吏竊笑丞相仁厚有知略微信竒怪也昔汲
黯為淮陽守辭去之官謂大行李息曰御史大夫張湯
懷詐阿意以傾朝廷公不蚤白與俱受戮矣息畏湯終
不敢言後湯誅敗上聞黯與息語乃抵息罪而秩黯諸
侯相取其思竭忠也臣敞非敢毁丞相也誠恐群臣莫
[012-22b]
白而長吏守丞畏丞相指歸舎法令各為私教務相增
加澆淳散樸並行偽貌有名無實傾摇解怠甚者為妖
假令京師先行讓畔異路道不拾遺其實亡益亷貪貞
淫之行而以偽先天下固未可也即諸侯先行之偽聲
軼於京師非細事也漢家承敝通變造起律令即以勸
善禁姦條貫詳備不可復加宜令貴臣明飭長吏守丞
歸告二千石舉三老孝弟力田孝亷亷吏務得其人郡
事皆以義法令檢式毋得擅為條教敢挾詐偽以奸名
[012-23a]
譽者必先受戮以正明好惡
   入榖贖罪書西羌反上遣後将軍征之敞為京/兆尹上書以師出不時西北田事
    頗廢令民得入榖贖罪左馮翊蕭望之□少/府李彊議以為開利路傷成化上令兩府難
    問敞答望之彊復對時丞相御史大夫丙吉/以為羌虜且破轉輸畧足乃遂不施敞議
國兵在外軍以夏發隴西以北安定以西吏民並給轉
輸田事頗廢素無餘積雖羌虜巳破来春民食必乏窮
辟之處買無所得縣官榖度不足以振之願令諸有辠
非盜受財殺人及犯法不得赦者皆得以差入榖此八
[012-23b]
郡贖罪務益致榖以預備百姓之急
   蕭望之李彊難入粟贖罪議
民函隂陽之氣有仁義欲利之心在教化之所助雖堯
在上不能去民欲利之心而能令其欲利不勝其好義
也雖桀在上不能去民好義之心而能令其好義不勝
其欲利也故堯桀之分在於義利而巳道民不可不愼
也今欲令民量粟以贖罪如此則富者得生貧者獨死
是貧富異刑而法不壹也人情貧窮父兄囚執聞出財
[012-24a]
得以生活為人子弟者将不顧死亡之患敗亂之行以
赴財利求救親戚一人得生十人以喪如此伯夷之行
壞公綽之名滅政教壹傾雖有周召之佐恐不能復古
者藏於民不足則取有餘則予詩曰爰及矜人哀此鰥
寡上惠下也又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下急上也今有
西邊之役民失作業雖戸賦口歛以贍其困乏古之通
義百姓莫以為非以死救生恐未可也陛下布徳施教
教化既成堯舜亡以加也今議開利路以傷既成之化
[012-24b]
臣竊痛之
   入粟贖罪再議
少府左馮翊所言常人之所守耳昔先帝征四夷兵行
三十餘年百姓猶不加賦而軍用給今羌虜一隅小夷
跳梁於山谷間漢但令辠人出財減辠以誅之其名賢
於煩擾良民横興賦歛也又諸盜及殺人犯不道者百
姓所疾苦也皆不得贖首匿見知縱所不當得為之屬
議者或頗言其法可蠲除今因此令贖其便明甚何化
[012-25a]
之所亂甫刑之罰小過赦薄罪贖有金選之品所從来
久矣何賊之所生敞備皁衣二十餘年嘗聞罪人贖矣
未聞盜賊起也竊憐涼州被冦方秋饒時民尚有饑乏
病死於道路况至来春将大困乎不早慮所以振救之
䇿而引常經以難恐後為重責常人可與守經未可與
權也敞幸得備列卿以輔兩府為職不敢不盡愚
   蕭望之李彊難入粟贖罪再議
先帝聖德賢良在位作憲垂法為無窮之䂓永惟邊竟
[012-25b]
之不贍故金布令甲曰邊郡數被兵離饑寒夭絶天年
父子相失令天下共給其費固為軍旅卒暴之事也聞
天漢四年常使死罪人入五十萬錢減死罪一等豪彊
吏民請奪假貣至為盜賊以贖罪其後姦邪横暴群盜
竝起至攻城邑殺郡守充滿山谷吏不能禁明詔遣繡
衣使者以興兵擊之誅者過半然後衰止愚以為此使
死罪贖之敗也故曰不便
   諫信方士疏宣帝修武帝故時事敬禮齋祠光/禄大夫劉更生獻淮南枕中苑秘
[012-26a]
    方令尚方鑄作不成坐論/敞疏諫後尚方待詔皆罷
願明主時忘車馬之好斥逺方士之虚語游心帝王之
術太平庶㡬可興也
   上寳鼎議美陽得鼎獻之議者以為宜薦見宗/廟如元鼎時故事敞好古文字按鼎
    銘勒而上議制/曰京兆尹議定
臣聞周祖始乎后稷后稷封于斄公劉發迹於豳大王
建國於&KR1122梁文武興於豐鎬由此言之則&KR1122梁豐鎬之
間周舊居也固宜有宗廟壇場祭祀之臧今鼎出於&KR1122
[012-26b]
東中有刻書曰王命尸臣官此栒邑賜爾旂鸞黼黻琱
戈尸臣拜手稽首曰敢對揚天子丕顯休命臣愚不足
以迹古文竊以傳記言之此鼎殆周之所以褒賜大臣
大臣子孫刻銘其先功臧之於宫廟也昔寳鼎之出於
汾脽也河東太守以聞詔曰朕廵祭后土祈為百姓蒙
豐年今榖嗛未報鼎焉為出哉博問耆老意舊臧與誠
欲考得事實也有司驗脽上非舊臧處鼎大八尺一寸
髙三尺六寸殊異於衆鼎今此鼎細小又有款識不宜
[012-27a]
薦見于宗廟
   告絮舜教敞為京兆尹坐楊惲黨劾奏不下使/賊捕掾絮舜有所案驗舜以敞劾奏
    當免五日京兆耳安能復案事敞收舜繫獄/使主簿持教告舜乃弃舜市舜家載尸并編
    敞教自言免為庶人數月京師枹鼓數起冀/州部中有大賊復召敞敞詣公車上書拜冀
    州刺/史
五日京兆竟何如冬月巳盡延命乎
   詣公車上書
臣前幸得備位列卿待罪亰兆坐殺賊捕掾絮舜舜本
[012-27b]
臣敞素所厚吏數蒙恩貸以臣有章劾當免受記考事
便歸卧家謂臣五日京兆背恩忘義傷化薄俗臣竊以
舜無狀枉法以誅之臣敞賊殺無辜鞠獄故不直雖伏
明法死無所恨
   與朱邑書邑字仲卿廬江舒人少為舒桐鄉嗇/夫亷平不苛為大司農卒命葬桐鄉
    邑為北海太守治行第一入為大司農是時/敞為膠東相與邑書邑感敞言貢薦賢士大
    夫多得/其力
明主游心太古廣延茂士此誠忠臣竭思之時也直敞
[012-28a]
逺守劇郡馭於繩墨匈臆約結固亡竒也雖有亦安所
施足下以清明之徳掌周稷之官猶饑者甘糟糠穰嵗
餘粱肉何則有亡之勢異也昔陳平雖賢須魏倩而後
進韓信雖竒賴蕭公而後信故士各達其時之英俊若
必伊尹吕望而後薦之則此人不因足下而進矣並漢/書○
約結選註/作糾結
   答朱登書
    登為東海相遺敞蟹/醤敞答○一作蟹
[012-28b]
蘧伯玉受孔子之賜必以及其鄉人敞謹分斯貺于三
老尊行者曷敢獨享之子一作氏必以及其/鄉人作必及鄉黨
   與某公書
夫蒼龍非不神不能白日升天飄風雖疾不以霖雨不
能揚塵故蒼蠅之飛不過十歩自托騏驥之旄乃騰千
里之路然無損於騏驥得使蒼蠅絶羣也並張敞集○/北堂書鈔載
前叚藝文類聚載後叚○旄一作尾一作髪/廣絶交論附騏驥之旄端指歸鴻于碣石
   諭嚴延年書
[012-29a]
    延年為河南太守威震旁郡號曰屠伯敞為/京兆尹素與延年善敞治雖嚴然尚頗有縱
    舎聞延年用刑刻急乃以書諭之延年報書/自矜伐其能終不衰止府丞議言延年罪名
    十事坐怨/望棄市
昔韓盧之取菟也上觀下獲不甚多殺願次卿少緩誅
罰思行此術
  嚴延年字次卿東海下邳人少學/法律為郡吏歴河南太守
   報張敞書
河南天下喉咽二周餘斃莠盛苗穢何可不鉏也漢/書
[012-29b]
  徐福
   上言霍氏疏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則不遜不遜必侮上侮上
    者逆道也在人之右衆必害之霍氏秉權日/久害之者多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
    疏言之書三上輒報聞其後霍氏誅滅而告/霍氏者皆封人為徐生上書上賜福帛十匹
    後以/為郎
霍氏泰盛陛下即愛厚之宜以時抑制無使至亡
   人為徐生上書
臣聞客有過主人者見其竈直突傍有積薪客謂主人
[012-30a]
更為曲突逺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應俄
而家果失火鄰里共救之幸而得息於是殺牛置酒謝
其鄰人灼爛者在於上行餘各以功次坐而不録言曲
突者人謂主人曰鄉使聽客之言不費牛酒終亡火患
今論功而請賔曲突徙薪亡恩澤燋頭爛額為上客耶
主人乃寤而請之今茂陵徐福數上書言霍氏且有變
宜防絶之鄉使福說得行則國亡裂土出爵之費臣亡
逆亂誅滅之敗往事既巳而福獨不蒙其功唯陛下察
[012-30b]
之貴徙薪曲突之䇿使居焦髪灼爛之右
  路温舒字長君鉅鹿東里人通律/令為決曹掾歴臨淮太守
   尚德緩刑書元鳳中廷尉解光以治詔獄請温/舒署奏曹掾守廷尉史宣帝初立
    温舒上書言宜尚徳緩/刑上善其言為置廷平
臣聞齊有無知之禍而桓公以興晉有孋姬之難而文
公用伯近世趙王不終諸吕作亂而孝文為太宗繇是
觀之禍亂之作將以開聖人也故桓文扶微興壞尊文
武之業澤加百姓功潤諸侯雖不及三王天下歸仁焉
[012-31a]
文帝永思至悳以承天心崇仁義省刑罰通闗梁一逺
近敬賢如大賔愛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於
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大繼變化之後必有異
舊之恩此賢聖所以昭天命也往者昭帝即世而無嗣
大臣憂戚焦心合謀皆以昌邑尊親援而立之然天不
授命淫亂其心遂以自亡深察禍變之故迺皇天之所
以開至聖也故大將軍受命武帝股肱漢國披肝膽决
大計黜亡義立有德輔天而行然後宗廟以安天下咸
[012-31b]
寧臣聞春秋正即位大一統而愼始也陛下初登至尊
與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統滌煩文除民
疾存亡繼絶以應天意臣聞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獄
之吏是也秦之時羞文學好武勇賤仁義之士貴治獄
之吏正言者謂之誹謗遏過者謂之妖言故盛服先生
不用於世忠良切言皆鬱於胷譽諛之聲日滿於耳虚
美薰心實禍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
賴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饑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
[012-32a]
家然太平未洽者獄亂之也夫獄者天下之大命也死
者不可復生&KR1247者不可復屬書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
經今治獄吏則不然上下相敺以刻為明深者獲公名
平者多後患故治獄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
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離於市被刑之徒比肩
而立大辟之計嵗以萬數此仁聖之所以傷也太平之
未洽凡以此也夫人情安則樂生痛則思死捶楚之下
何求而不得故囚人不勝痛則飾辭以視之吏治者利
[012-32b]
其然則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卻則鍛鍊而周内之蓋奏
當之成雖咎繇聽之猶以為死有餘辜何則成練者衆
文致之罪明也是以獄吏専為深刻殘賊而亡極媮為
一切不顧國患此世之大賊也故俗語曰畫地為獄議
不入刻木為吏期不對此皆疾吏之風悲痛之辭也故
天下之患莫深於獄敗法亂正離親塞道莫甚乎治獄
之吏此所謂一尚存者也臣聞烏鳶之卵不毁而後鳳
皇集誹謗之罪不誅而後良言進故古人有言山藪藏
[012-33a]
疾川澤納汙瑾瑜匿惡國君含詬唯陛下除誹謗以招
切言開天下之口廣箴諫之路掃亡秦之失尊文武之
德省法制寛刑罰以廢治獄則太平之風可興於世永
履和樂與天亡極天下幸甚並漢書/
 
 
 
 
[012-33b]
 
 
 
 
 
 
 
 西漢文紀巻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