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78 性理大全書-明-胡廣 (WYG)


[009-1a]
欽定四庫全書
 性理大全書卷九
 皇極經世書三邵伯温解/
  觀物内篇之一
物之大者無若天地然而亦有所盡也
 乾陽物也坤隂物也乾坤謂之物則天地亦物也天
 地有物之大者耳旣謂之物則亦有所盡也然有所
 謂悠久無疆者固未嘗盡也
[009-1b]
天之大隂陽盡之矣地之大剛柔盡之矣
 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天地之道
 不過隂陽剛柔而已
隂陽盡而四時成焉剛柔盡而四維成焉夫四時四維者
天地至大之謂也
 隂陽消長而為寒暑一寒一暑而四時成焉剛柔交
 錯而有夷險一夷一險而四維成焉四時者天之道
 四維者地之理也萬物由是而生由是而成也萬物
[009-2a]
 由是而生由是而成斯所以為大者也
凡言大者無得而過之也亦未始以大為自得故能成
其大豈不謂至偉至偉者歟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物之資始
 資生可謂大矣然不自以為大故能成其大也
天生于動者也地生于静者也一動一静交而天地之
道盡之矣動之始則陽生焉動之極則隂生焉一隂一
陽交而天之用盡之矣静之始則柔生焉静之極則剛
[009-2b]
生焉一剛一柔交而地之用盡之矣
 天圓故主動地方故主静動之始則陽生本乎動者
 也天雖主動動之極則隂生有時而静矣静之始則
 柔生本乎静者也地雖主静静之極則剛生有時而
 動矣此所謂一動一静交而天地之道盡之矣葢言
 其體則天動而地静言其用則天有隂陽隂静而陽
 動也地有柔剛柔静而剛動也是天地皆有動静也
 此所謂一隂一陽交而天之用盡之矣一剛一柔交
[009-3a]
 而地之用盡之矣
動之大者謂之太陽動之小者謂之少陽静之大者謂
之太隂静之小者謂之少隂
 統言之則曰隂陽剛柔隂陽剛柔又有小大則為太
 陽少陽太隂少隂太剛少剛太柔少柔也
太陽為日
 日者至陽之精也故太陽為日在地則為火先天圗
 以乾為日乾之位在正南
[009-3b]
太隂為月
 月者至隂之精得日氣而有光故太隂為月在地則
 為水先天圗以兊為月兊之位在東南
少陽為星
 星者日之餘有光而見故少陽為星在地則為石先
 天圗以離為星離之位在正東
少隂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體盡之矣
 辰者天之土不見而屬隂故少隂為辰在地則為土
[009-4a]
 天圗以震為辰震之位在東北
太柔為水
 水者天下至柔之物也其性潤下故太柔為水在天
 則為月先天圗以坤為水坤之位在正北
太剛為火
 火者天下至剛之物也其性炎烈故太剛為火在天
 則為日先天圗以艮為火艮之位在西北
少柔為土
[009-4b]
 土之為物亦柔也其性輭緩故少柔為土在天則為
 辰先天圗以坎為土坎之位在正西
少剛為石
 石亦剛物也其性堅故少剛為石在天則為星先天
 圗以巽為石巽之位在西南此圗繫辭所謂天地定
 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是也此所謂伏
 羲八卦也或曰皇極經世舍金木水火土而用水火
 土石何也曰日月星辰天之四象也水火土石地之
[009-5a]
 四體也金木水火土者五行也四象四體先天也五
 行後天也先天後天之所自出也水火土石五行之
 所自出也水火土石本體也金木水火土致用也以
 其致用故謂之五行行乎天地之間者也水火土石
 葢五行在其間矣金出於石而木生於土有石而後
 有金有土然後有木金者從革而後成木者植物之
 一類也是豈舍五行而不用哉五行在其間者此之
 謂也皇極經世用水火土石以其本體也洪範用金
[009-5b]
 木水火土以其致用也皆有所主其歸則一或曰先
 天圗八卦次序與所為之物與周易不同何也曰先
 天圗八卦次序始於乾而終於坤此先天也伏羲八
 卦也周易自帝出乎震至成言乎艮此文王八卦也
 非獨八卦如此六十四卦亦不同也伏羲易無文字
 獨有卦圗隂陽消長而已孔子於繫辭亦嘗言之矣
 聖人立法不同其道則相為先後終始而未嘗不同
 也此皆有至理在乎信道者詳考焉
[009-6a]
水火土石交而地之體盡之矣
 混成一體謂之太極太極既判初有儀形謂之
 兩儀兩儀又判而為隂陽剛柔謂之四象四象
 又判而為太陽少陽太隂少隂太剛少剛太柔
 少柔而成八卦太陽少陽太隂少隂成象扵天
 而為日月星辰太剛少剛太柔少柔成形扵地
 而為水火土石八者具備然後天地之體備矣
 天地之體備而後變化生成萬物也所謂八者
[009-6b]
 亦本乎四而已在天成象日也在地成形火也
 陽燧取扵日而得火火與日本乎一體也在天
 成象月也在地成形水也方諸取扵月而得水
 水與月本乎一體也在天成象星也在地成形
 石也星隕而成石石與星本乎一體也在天成
 象辰也在地成形土也自日月星之外髙而蒼
 蒼者皆辰也自水火石之外廣而厚者皆土也
 辰與土本乎一體也天地之間猶形影聲響之
[009-7a]
 相應象見乎上體必應乎下皆自然之理也葢日月
 星辰猶人之有耳目口鼻水火土石猶人之有血氣
 骨肉故謂之天地之體隂陽剛柔則猶人之精神而
 所以主耳目口鼻血氣骨肉者也故謂之天地之用
 夫太極者在天地之先而不為先在天地之後而不
 為後終天地而未嘗終始天地而未嘗始與天地萬
 物圓融和會而未嘗有先後始終者也有太極則兩
 儀四象八卦以至於天地萬物固已備矣非謂今日
[009-7b]
 有太極而明日方有兩儀後日乃有四象八卦也雖
 謂之曰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實
 一時具足如有形則有影有一則有二有三以至於
 無窮皆然是故知太極者有物之先本已混成有物
 之後未嘗虧損自古及今無時不存無時不在萬物
 無所不稟則謂之曰命萬物無所不本則謂之曰性
 萬物無所不主則謂之曰天萬物無所不生則謂之
 曰心其實一也古之聖人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盡心
[009-8a]
 知性以知天存心養性以事天皆本乎此也
日為暑
 太陽為日暑亦至陽之氣也
月為寒
 太隂為月寒亦至隂之氣也
星為晝
 少陽為星晝亦屬陽
辰為夜
[009-8b]
 少隂為辰夜亦屬隂
暑寒晝夜交而天之變盡之矣
 日月星辰交而後有暑寒晝夜之變有暑寒晝夜之
 變而後歲成焉
水為雨
 雨者水氣之所化
火為風
 風者火氣之所化
[009-9a]
土為露
 露者土氣之所化
石為雷
 雷者石氣之所化然四者又交相化焉故雨有水雨
 有火雨有土雨有石雨水雨則為霶霈之雨火雨則
 為苦暴之雨土雨則為霡霂之雨石雨則為雹凍之
 雨所感之氣如此皆可以類推也
雨風露雷交而地之化盡之矣
[009-9b]
 水火土石交而後有雨風露雷之化有雨風露雷之
 化而後物生焉
暑變物之性
 物之性屬陽故為暑之所變
寒變物之情
 物之情屬隂故為寒之所變
晝變物之形
 形可見故屬陽為晝之所變
[009-10a]
夜變物之體
 體有質故屬隂為夜之所變
性情形體交而動植之感盡之矣
 性情形體交而後有動植之感感者唱也陽唱乎隂
 也
雨化物之走
 雨潤下故走之類感雨而化
風化物之飛
[009-10b]
 風飄揚故飛之類感風而化
露化物之草
 露濡潤故草之類感露而化
雷化物之木
 雷奮迅而出故木之類感雷而化然飛走草木又更
 相交錯而化如木之類亦有木之木有木之草木之
 飛木之走其他皆可以類推也
走飛草木交而動植之應盡之矣
[009-11a]
 走飛草木交而後有動植之應應者和也隂和乎陽
 也性情形體本乎天者也飛走草木本乎地者也本
 乎天者有感焉本乎地者有應焉一感一應天地之
 道萬物之理也
走感暑而變者性之走也感寒而變者情之走也感晝
而變者形之走也感夜而變者體之走也飛感暑而變
者性之飛也感寒而變者情之飛也感晝而變者形之
飛也感夜而變者體之飛也草感暑而變者性之草也
[009-11b]
感寒而變者情之草也感晝而變者形之草也感夜而
變者體之草也木感暑而變者性之木也感寒而變者
情之木也感晝而變者形之木也感夜而變者體之木
也性應雨而化者走之性也應風而化者飛之性也應
露而化者草之性也應雷而化者木之性也情應雨而
化者走之情也應風而化者飛之情也應露而化者草
之情也應雷而化者木之情也形應雨而化者走之形
也應風而化者飛之形也應露而化者草之形也應
[009-12a]
雷而化者木之形也體應雨而化者走之體也應風
而化者飛之體也應露而化者草之體也應雷而化者
木之體也
 天地之生物所以萬殊而不同者以感應之交錯也
 感應之交錯所以謂之變化也易曰方以類聚物以
 羣分此之謂也
性之走善色情之走善聲形之走善氣體之走善味性
之飛善色情之飛善聲形之飛善氣體之飛善味性之
[009-12b]
草善色情之草善聲形之草善氣體之草善味性之木
善色情之木善聲形之木善氣體之木善味走之性善
耳飛之性善目草之性善口木之性善鼻走之情善耳
飛之情善目草之情善口木之情善鼻走之形善耳飛
之形善目草之形善口木之形善鼻走之體善耳飛之
體善目草之體善口木之體善鼻
 物有聲色氣味人有耳目口鼻此又言人物之有所
 合也天地之生物皆以其類而有所合焉
[009-13a]
夫人也者暑寒晝夜無不變雨風露雷無不化性情形
體無不感飛走草木無不應所以目善萬物之色耳善
萬物之聲鼻善萬物之氣口善萬物之味靈于萬物不
亦宜乎
 暑寒晝夜無所不變雨風露雷無所不化性情形體
 無所不感飛走草木無所不應然後能生而為人故
 唯人為能目善萬物之色耳善萬物之聲鼻善萬物
 之氣口善萬物之味不獨耳目口鼻能善萬物之聲
[009-13b]
 色氣味而心之官又能善萬物之理此所以靈于萬
 物也蓋天地巨物也分而為萬物萬物各得天地之
 一端能備天地兼萬物者人之謂也故能與天地並立而
 為三才孟子曰萬物皆備扵我唯聖人然後能踐形能踐
 形則能反身而誠之求諸已而天下之理得矣衆人則日用
 而不知役扵萬物而喪其良貴雖謂之人曽何異扵物哉
  觀物内篇之二
人之所以能靈于萬物者謂其目能收萬物之色耳能
[009-14a]
收萬物之聲鼻能收萬物之氣口能收萬物之味聲色
氣味者萬物之體也目耳鼻口者萬人之用也
 人有耳目口鼻物有聲色氣味人之耳目口鼻能收
 物之聲色氣味者蓋以人之與物本乎天地之一氣
 同乎天地之一體也是故聖人盡已之性能盡人之
 性盡人之性能盡物之性已之與人人之與物本乎
 一道故也
體無定用惟變是用用無定體惟化是體體用交而人
[009-14b]
物之道于是乎備矣
 體本無體故惟化是體用本無用故惟變是用體用
 變化天地之至妙者也自非聖人孰能與於此
然則人亦物也聖亦人也有一物之物有十物之物有
百物之物有千物之物有萬物之物有億物之物有兆
物之物生一一之物當兆物之物者豈非人乎有一人
之人有十人之人有百人之人有千人之人有萬人之
人有億人之人有兆人之人生一一之人當兆人之人
[009-15a]
者豈非聖乎是知人也者物之至者也聖也者人之至
者也物之至者始得謂之物之物也人之至者始得謂
之人之人也夫物之物者至物之謂也人之人者至人
之謂也以一至物而當一至人則非聖而何人謂之不
聖則吾不信也
 物有巨細人有賢愚有一物之物有十物之物有百
 物之物有千物之物有萬物之物有億物之物有兆
 物之物物之巨細如此生一一之物能當兆物者人
[009-15b]
 之謂也言人能兼兆物也有一人之人有十人之人
 有百人之人有千人之人有萬人之人有億人之人
 有兆人之人人之賢愚如此生一一之人能當兆人
 者聖人之謂也言聖人能兼兆人也聖人非徒能兼
 兆人又能兼兆物能兼兆物兆人又能兼天地者聖人
 之謂也兼兆物則謂之至物兼兆人則謂之至人至
 物者物之物也至人者人之人也以一至物當一至
 人則謂之聖人麒麟之扵走獸鳯凰之扵飛鳥物之
[009-16a]
 至者也聖人之於人人之至者也天下之物或相倍
 蓰或相千萬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物之不齊如此唯
 聖人能盡之者以能兼兆物兼兆人又能兼天地故
 也
何哉謂其能以一心觀萬心一身觀萬身一物觀萬物
一世觀萬世者焉
 天下人之心一人之心是也故能以一心觀萬心天
 下人之身一人之身是也故能以一身觀萬身萬物
[009-16b]
 之理一物之理是也故能以一物觀萬物萬世之事
 一世之事是也故能以一世觀萬世聖人能兼天地
 人物又能兼古今故能如此
又謂其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事
者焉
 聖人心合天意言行皆與天合故能以心代天意口
 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事天地以無心為心天何
 所容心哉故唯能無心而後能代天意天何言哉四
[009-17a]
 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故唯能無言而後能代
 天言雲行雨施品物流行天何為哉故唯能無為而
 後能代天工天事焉
又謂其能以上識天時下盡地理中盡物情通照人事
者焉
 知隂陽消長之道故能上識天時知剛柔夷險之理
 故能下盡地理知巨細品類之别故能中盡物情達
 利害成敗之幾故能通照人事
[009-17b]
又謂其能以彌綸天地出入造化進退今古表裏人物
者焉
 能與天地參故能彌綸天地能顯諸仁藏諸用故能
 出入造化能通乎晝夜之道故能進退古今能盡人
 之性以盡物之性故能表裏人物
噫聖人者非世世而效聖焉吾不得而目見之也雖然
吾不得而目見之察其心觀其迹探其體潛其用雖億
萬千年亦可以理知之也
[009-18a]
 聖人不世出也故曰非世世而效聖焉察心觀迹探
 體潛用先聖後聖其道一也或見而知之或聞而知
 之故雖億千萬年亦可以理知之猶旦暮之間也
人或告我曰天地之外别有天地萬物異乎此天地萬
物則吾不得而知之非唯吾不得而知之也聖人亦不
得而知之也凡言知者謂其心得而知之也言言者謂
其口得而言之也旣心尚不得而知之口又惡得而言
之乎以心不可得知而知之是謂妄知也以口不可得
[009-18b]
言而言之是謂妄言也吾又安能從妄人而行妄知妄
言者乎
 天地萬物皆一本故雖萬殊理無異致乾坤之道簡
 易而已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妄言妄知者不知易
 簡之道奮私智肆邪説以滅天理孟子所謂惡夫鑿
 者也
 觀物内篇之三
易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所以謂之理者物之理也所
[009-19a]
以謂之性者天之性也所以謂之命者處理性者也所
以能處理性者非道而何
 理性命皆一也至於命則理性之所處矣三者皆在
 於道故曰所以能處理性者非道而何
是知道為天地之本
 道生天地故道為天地之本
天地為萬物之本
 天地生萬物故天地為萬物之本
[009-19b]
以天地觀萬物則萬物為物以道觀天地則天地亦為
萬物
 道生天地故道為天地之本以道觀天地則天地為
 道之物也天地生萬物故天地為萬物之本以天地
 觀萬物則萬物為天地之物也道則無有邉際天地
 則有盡有盡則所以為道之物也天地則無不覆載
 物則有窮有窮則所以為天地之物也
道之道盡之于天矣
[009-20a]
 有道然後有天天本乎道者也
天之道盡之于地矣
 有天然後有地地本乎天者也
天地之道盡之于物矣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物本乎天地者也
天地萬物之道盡之于人矣
 人者天地五行之秀氣受天地之中以生為萬物之
 至靈而備天地萬物者也故能配天地而命萬物
[009-20b]
人能知其天地萬物之道所以盡于人者然後能盡民也
 唯聖人能知天地萬物之道皆備於我能知天地萬
 物之道皆備於我則能盡天下之理能盡天下之理
 則能盡民而後可以治民矣
天之能盡物則謂之曰昊天
 天之於物無不發生故能盡物
人之能盡民則謂之曰聖人
 聖人之於人也無不仁愛故能盡人
[009-21a]
謂昊天能異乎萬物則非所以謂之昊天也謂聖人能
異乎萬民則非所以謂之聖人也萬民與萬物同則聖
人固不異乎昊天者矣然則聖人與昊天為一道聖人
與昊天為一道則萬民與萬物亦可以為一道也一世
之萬民與一世之萬物既可以為一道則萬世之萬民
與萬世之萬物亦可以為一道也眀矣
 昊天之與萬物同乎一道故不異乎萬物聖人之與
 萬民同乎一道故不異乎萬民萬民與萬物同乎一
[009-21b]
 道則聖人與昊天亦同乎一道矣一世之萬物與一
 世之萬民同乎一道則萬世之萬物與萬世之萬民
 亦同乎一道矣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物也民也
 聖人也天也其道一也故古之聖人以一心而推萬
 心以一物而觀萬物以一世而知萬世者蓋由斯道
 也
夫昊天之盡物聖人之盡民皆有四府焉昊天之四府
者春夏秋冬之謂也隂陽升降于其間矣聖人之四府
[009-22a]
者易書詩春秋之謂也禮樂汚隆于其間矣春為生物
之府夏為長物之府秋為收物之府冬為藏物之府號
物之庶謂之萬雖曰萬之又萬其庶能出此昊天之四
府者乎易為生民之府書為長民之府詩為収民之府
春秋為蔵民之府號民之庶謂之萬雖曰萬之又萬其
庶能出此聖人之四府者乎昊天之四府者時也聖人
之四府者經也昊天以時授人聖人以經法天天人之
事當如何哉
[009-22b]
 昊天以四府盡物聖人以四府盡民天之四府時也
 聖人之四府經也天時聖經相因而成天時則隂陽
 升降而為春夏秋冬聖經則禮樂汚隆而為易書詩
 春秋春夏秋冬易書詩春秋皆有生長收藏之道其
 道更相為消長汚隆萬物萬民盡于其間矣故皆謂
 之曰四府
  觀物内篇之四
觀春則知易之所存乎
[009-23a]
 易者三皇之事業也三皇之時如春
觀夏則知書之所存乎
 書者五帝之事業也五帝之時如夏
觀秋則知詩之所存乎
 詩者三王之事業也三王之時如秋
觀冬則知春秋之所存乎
 春秋者五伯之事業也五伯之時如冬
易之易者生生之謂也易之書者生長之謂也易之詩
[009-23b]
者生收之謂也易之春秋者生藏之謂也書之易者長
生之謂也書之書者長長之謂也書之詩者長收之謂
也書之春秋者長藏之謂也詩之易者收生之謂也詩
之書者收長之謂也詩之詩者收收之謂也詩之春秋
者收藏之謂也春秋之易者藏生之謂也春秋之書者
藏長之謂也春秋之詩者藏收之謂也春秋之春秋者
藏藏之謂也
 天時迭為消長聖經更為汚隆其道如此可以意會
[009-24a]
 不可以言求也
生生者修夫意者也生長者修夫言者也生收者修夫
象者也生藏者修夫數者也長生者修夫仁者也長長
者修夫禮者也長收者修夫義者也長藏者修夫智者
也收生者修夫性者也收長者修夫情者也收收者修
夫形者也收藏者修夫體者也藏生者修夫聖者也藏
長者修夫賢者也藏收者修夫才者也藏藏者修夫術
者也
[009-24b]
 意言象數言其本末仁義禮智言其先後性情形體
 言其大小聖賢才術言其優劣
修夫意者三皇之謂也修夫言者五帝之謂也修夫象
者三王之謂也脩夫數者五伯之謂也
 皇帝王伯之道如此
脩夫仁者有虞之謂也脩夫禮者有夏之謂也脩夫義
者有商之謂也脩夫智者有周之謂也
 仁義禮智在人則與性俱生在時則有先後之序
[009-25a]
脩夫性者文王之謂也脩夫情者武王之謂也脩夫形
者周公之謂也脩夫體者召公之謂也
 徳有大小則化有淺深
脩夫聖者秦穆之謂也脩夫賢者晉文之謂也脩夫才
者齊桓之謂也脩夫術者楚莊之謂也
 秦穆改過自誓得聖之事而已
皇帝王伯者易之體也虞夏商周者書之體也文武周
召者詩之體也秦晉齊楚者春秋之體也
[009-25b]
 易以道隂陽隂陽消長唯其時而已故皇帝王伯所
 以為易之體也書以道事帝王之迹存焉故虞夏商
 周所以為書之體也詩以道志始於二南而終於雅
 頌故文武周召所以為詩之體也春秋以道名分至
 於五伯名分亂矣仲尼以春秋正其名分春秋皆五
 伯之事也故秦晉齊楚者春秋之體也
意言象數者易之用也仁義禮智者書之用也性情形
體者詩之用也聖賢才術者春秋之用也
[009-26a]
 三皇脩夫意五帝脩夫言三王脩夫象五伯脩夫數
 易具是四者故意言象數為易之用有虞脩夫仁有
 夏脩夫禮有商脩夫義有周脩夫智故仁義禮智為
 書之用文王脩夫性武王脩夫情周公脩夫形召公
 脩夫體故性情形體為詩之用秦穆脩夫聖晉文脩
 夫賢齊桓脩夫才楚莊脩夫術故聖賢才術所以為
 春秋之用也
用也者心也體也者迹也心迹之間有權存焉者聖人
[009-26b]
之事也
 心無所在而無所不在故以用言迹有方所故以體
 言心迹體用之間有權存焉則所謂體無定用惟變
 是用用無定體唯化是體者也如是則心迹體用俱
 以泯矣文中子所謂適造者不知其殊也唯聖人為
 能盡之竊嘗論之心迹之義大矣哉聖人方其寂然
 不動則烏有所謂心迹者焉雖鬼神莫得而窺也及
 其酬酧應變吉㓙與民同患則心迹於是乎判矣莊
[009-27a]
 子所謂迹者人之所履豈其所履哉信斯言也徒徇
 聖人之迹而不達聖人之心是皆膠柱鼓瑟刻舟求
 劍者也葢天下之理一渉于事物則必有迹有迹則
 有方所若聖人之心則無所在亦無所不在無方所
 者也古之善學聖人者求其心而不求其迹如曽子
 謂孔子言喪欲速貧死欲速朽有子獨以謂非君子
 之言有為而言之也茍直以其言為然而不知其所
 以言則失聖人之心矣是泥乎迹者也若有子可謂
[009-27b]
 能知聖人之心者也古人有以不學柳下惠而學栁
 下惠者亦此之類也嗚呼不知聖人之心而徒徇聖
 人之迹則害於道害於道者楊墨之徒是也學者宜
 有以辨之竊聖人之迹而為姦為惡者則害於國家
 害於國家者莽卓之徒是也人君宜有以辨之學者
 不知辨則卒至於無父無君人君不知辨則至於竊
 國弑君嗚呼自非聖智其孰能辨之哉
三皇同意而異化五帝同言而異教三王同象而異勸
[009-28a]
五伯同數而異率同意而異化者必以道以道化民者
民亦以道歸之故尚自然夫自然者無為無有之謂也
無為者非不為也不固為者也故能廣無有者非不有
也不固有者也故能大廣大悉備而不固為固有者其
惟三皇乎是故知能以道化天下者天下亦以道歸焉
所以聖人有言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無欲而民自朴其斯之謂歟
 𠲒容不顯之謂意意在理中未見乎迹者也任理則
[009-28b]
 無為所以為三皇帝則有教有教則有言王則事功
 著故有象伯則任智力故曰同數而異率任理無為
 天何言哉以道化天下者也以道化天下故天下以
 道歸焉
三皇同仁而異化五帝同禮而異教三王同義而異勸
五伯同智而異率同禮而異教者必以徳以徳教民者
民亦以徳歸之故尚讓夫讓也者先人後己之謂也以
天下授人而不為輕若素無之也受人之天下而不為
[009-29a]
重若素有之也若素無素有者謂不己無己有之也若
己無己有則舉一毛以取與于人猶有貪鄙之心生焉
而况天下者乎能知其天下之天下非己之天下者其
惟五帝乎是故知能以徳教天下者天下亦以徳歸焉所
以聖人有言曰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諸乾坤其斯之謂

 并包徧覆之謂仁三皇之道也帝則有儀有物故曰
 同禮而異教王則有刑有政故曰同義而異勸伯則
[009-29b]
 智力相尚故曰同智而異率有儀有物以徳教天下
 者也故天下以徳歸焉
三皇同性而異化五帝同情而異教三王同形而異勸
五伯同體而異率同形而異勸者必以功以功勸民者
民亦以功歸之故尚政夫政也者正也以正正夫不正
之謂也天下之正莫如利民焉天下之不正莫如害民
焉能利民者正則謂之曰王矣能害民者不正則謂之
曰賊矣以利除害安有去王耶以王去賊安有弑君耶
[009-30a]
是故知王者正也能以功正天下之不正者天下亦以
功歸焉所以聖人有言曰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
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其斯之謂歟
 皇盡性而已帝則見於事矣故曰同情王則法度備故
 曰同形伯則威力窮極矣故曰同體法度備則形見
 于天下矣形見于天下以功勸天下者也以功勸天
 下故天下以功歸焉
三皇同聖而異化五帝同賢而異教三王同才而異勸
[009-30b]
五伯同術而異率同術而異率者必以力以力率民者
民亦以力歸之故尚争夫爭也者爭夫利者也取與利
不以義然後謂之爭小爭交以言大爭交以兵爭夫強
弱者也猶借夫名焉者謂之曲直名也者命物正事之
稱也利也者養人成務之具也名不以仁無以守業利
不以義無以居功利不以功居名不以業守則亂矣民
所以必爭之也五伯者借虚名以爭實利者也帝不足
則王王不足則伯伯又不足則夷狄矣若然則五伯不
[009-31a]
不謂無功于中國語其王則未也過夷狄則逺矣周之
東遷文武之功徳于是乎盡矣猶能維持二十四君王
室不絶如綫夷狄不敢屠害中原者猶五伯借名之力
也是故知能以力率天下者天下亦以力歸焉所以聖
人有言曰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為于大
君其斯之謂歟
 三皇之治不見形迹莫得而名焉故不言而民自化
 其道則同其所以為化則異故曰同聖而異化五帝
[009-31b]
 則有言有敎故曰同賢而異教五帝固聖矣而謂之
 同賢者其道則聖其事則己見乎迹方之於三皇之
 道則為賢也三王興事創業唯恐不及故曰同才而
 異勸五伯則詭譎相勝無所不至然猶假乎正也故
 曰同術而異率五伯以術以率則專用變詐威力矣
 故天下以力歸焉力有強弱故尚爭尚爭者爭乎利
 者也五伯爭利而猶假虚名者尚有所畏憚也然名
 不以仁利不以義此所以為伯也王者則唯仁義而
[009-32a]
 己五伯雖不若王猶能有功于時過於夷狄逺矣周
 之東遷與滅亡無異尚能維持數百年者盖由五伯有
 尊王室之名也能以力率天下有尊王室之名是猶
 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為于大君者也
 履之九三以剛處剛者也以剛處剛而不中故有武
 人為于大君之象伯者之事有類于此
夫意也者盡物之性也言也者盡物之情也象也者盡
物之形也數也者盡物之體也仁也者盡人之聖也禮
[009-32b]
也者盡人之賢也義也者盡人之才也智也者盡人之
術也盡物之性者謂之道盡物之情者謂之徳盡物之
形者謂之功盡物之體者謂之力盡人之聖者謂之化
盡人之賢者謂之教盡人之才者謂之勸盡人之術者
謂之率
 意言象數性情形體仁義禮智聖賢才術道徳功力
 化教勸率此皇帝王伯之事皆相因而成者也
道徳功力者存乎體者也化教勸率者存乎用者也體
[009-33a]
用之間有變存焉者聖人之業也夫變也者昊天生萬
物之謂也權也者聖人生萬民之謂也非生物非生民
而得謂之權變乎
 有道徳功力而後有化教勸率道徳功力不同故化
 教勸率有異時使之然也存乎體者言乎其體也存
 乎用者言乎其用也體用之間有權存焉者變以随
 時也變以隨時者聖人之事也天道不變生成息矣
 聖人無權教化&KR0549矣非生物非生民而謂之權變則
[009-33b]
 一歸于詐而已矣惡孰大焉得謂之權變乎
  觀物内篇之五
善化天下者止于盡道而已善教天下者止于盡徳而
已善勸天下者止于盡功而已善率天下者止于盡力
而已以道徳功力為化者乃謂之皇矣以道徳功力為
教者乃謂之帝矣以道徳功力為勸者乃謂之王矣以
道徳功力為率者乃謂之伯矣
 化教勸率道徳功力皇帝王伯之事也時異則人異
[009-34a]
 人異則事異故不同如此
以化教勸率為道者乃謂之易矣以化教勸率為徳者
乃謂之書矣以化教勸率為功者乃謂之詩矣以化教
勸率為力者乃謂之春秋矣此四者天地始則始焉天
地終則終焉始終隨乎天地者也
 皇帝王伯時也易書詩春秋經也天時聖經相為表
 裏皆相因而成也
夫古今者在天地之間猶旦暮也以今觀今則謂之今
[009-34b]
矣以後觀今則今亦謂之古矣以今觀古則謂之古矣
以古自觀則古亦謂之今矣是知古亦未必為古今亦
未必為今皆自我而觀之也安知千古之前萬古之後
其人不自我而觀之也
 有今故有古有古故有今以今觀今則謂之今以後
 觀今則今亦謂之古矣如是則今亦未必為今也以
 今觀古則謂之古矣以古自觀則古亦謂之今矣如
 是則古亦未必為古也古亦未必為古今亦未必為
[009-35a]
 今皆自我而觀之也自我而觀之者觀之以道也以
 道觀之則何古今之有焉無古無今則古今猶旦暮
 之間也聖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能通晝夜之道則
 能通古今能通古今則能通萬世故雖千古之前萬
 古之後皆可以自我而觀之也
若然則皇帝王伯者聖人之時也易書詩春秋者聖人
之經也
 天時聖經不異唯聖人爲能知時作經以為民極
[009-35b]
時有消長經有因革時有消長否泰盡之矣經有因革
損益盡之矣
 時有消長故有否泰經有因革故有損益非聖人不
 能體消長知損益
否泰盡而體用分損益盡而心迹判體與用分心與迹
判聖人之事業于是乎備
 時有否泰之異故體用於是乎分事有損益之異故
 心迹於是乎判聖人之事業在乎體用心迹之間體
[009-36a]
 用心迹之間蓋有權與變存焉知權與變然後能盡
 體用心迹體用心迹一也因時而有所分判然未嘗
 分判也卒歸乎一而已矣
所以自古當世之君天下者其命有四焉一曰正命二
曰受命三曰改命四曰攝命正命者因而因者也受命
者因而革者也改命者革而因者也攝命者革而革者
也因而因者長而長者也因而革者長而消者也革而
因者消而長者也革而革者消而消者也
[009-36b]
 正命天命之也受命人授之也人授之者受之於人
 也如書所謂正月上日受終于文祖是也改命有所
 改革如易所謂湯武革命是也其事雖不同皆天也
 攝命者以臣行君之事者也此明皇帝王伯之事也
 因而因則無為而已因而革舜循堯道而有所變以
 隨時也革而因者武王伐商乃反商政政由舊是也
 革而革者時變之極則一切變矣長而長為春長而
 消為夏消而長為秋消而消為冬時之消長其變如
[009-37a]
 此
革而革者一世之事業也革而因者十世之事業也因
而革者百世之事業也因而因者千世之事業也可以
因則因可以革則革者萬世之事業也一世之事業者
非五伯之道而何十世之事業者非三王之道而何百
世之事業者非五帝之道而何千世之事業者非三皇
之道而何萬世之事業者非仲尼之道而何是知皇帝
王伯者命世之謂也仲尼者不世之謂也
[009-37b]
 伯以力服人以力服人者止于其身故其事業一世
 而已王者以功及民以功及民者其效逺故其事業
 可以至于十世帝以徳教民以徳教民者得其心漸
 民也深故其事業可以至于百世皇以道化民道&KR0014
 久故其事業可以至于千世可因則因可革則革通
 萬世而無弊者孔子之事業也故孟子謂生民以來
 未有夫子也命世謂得位而在上者也不世謂不得
 位而在下者也雖然孔子不得位而在下其道實出
[009-38a]
 帝王之上而能用乎皇帝王伯者也故孟子謂孔子
 集大成者也
仲尼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
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夫如是則何止
于百世而己哉億千萬世皆可得而知之也
 商周革命者也而亦有所因故商因於夏禮周因於
 商禮禹湯武王皆聖人也其道則同不得不因其時
 則異不得不革故皆有所損益唯聖人不茍同亦不
[009-38b]
 茍異與時偕行知所損益以一世而知萬世故雖億
 千萬年皆可得而知之何止于百世可知而已所以
 可得而知之者豈有他哉以理知之故也
人皆知仲尼之為仲尼不知仲尼之所以為仲尼不欲
知仲尼之所以為仲尼則已如其必欲知仲尼之所以
為仲尼則舍天地將奚之焉人皆知天地之為天地不
知天地之所以為天地不欲知天地之所以為天地則
已如其必欲知天地之所以為天地則舍動静將奚之焉
[009-39a]
 仲尼之道不異天地欲知仲尼觀天地則知仲尼矣
 天地之道不過動静而已欲知天地觀動静則知天
 地矣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隂陽
 剛柔者動静之本也然天地何嘗有心扵動静哉盖
 時焉而已矣仲尼之不異天地亦時焉而已矣故孟
 子謂孔子聖之時者也
夫一動一静者天地至妙者歟夫一動一静之間者天
地人之至妙者歟是故知仲尼之所以能盡三才之道
[009-39b]
者謂其行無轍迹也故有言曰予欲無言又曰天何言
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其斯之謂歟
 一動一静者天地之妙用也一動一静之間者天地
 人之妙用也陽闢而為動隂闔而為静所謂一動一
 静者也不役乎動不滯乎静非動非静而主乎動静
 者一動一静之間者也自静而觀動自動而觀静則
 有所謂動静方静而動方動而静不拘扵動静則非
 動非静者也易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天地之心盖
[009-40a]
 於動静之間有以見之夫天地之心於此而見之聖
 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也亦於此而見之雖顛沛造次
 未嘗離乎此也中庸曰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
 也退藏於密則以此洗心焉吉㓙與民同患則以此
 齋戒焉夫所謂密所謂齋戒者其在動静之間乎此
 天地之至妙至妙者也聖人作易蓋本於此世儒昧
 於易本不見天地之心見其一陽初復遂以動為天
 地之心乃謂天地以生物為心噫天地之心何止於
[009-40b]
 動而生物哉見其五隂在上遂以静為天地之心乃
 謂動復則静行復則止噫天地之心何止於静而止
 哉為虚無之論者則曰天地以無心為心噫天地之
 心一歸于無則造化息矣蓋天地之心不可以有無
 言而未嘗有無亦未嘗離乎有無者也不可以動静
 言而未嘗動静亦未嘗離乎動静者也故於動静之
 間有以見之然動静之間間不容髮豈有間乎唯其
 無間所以為動静之間也獨楊子雲知易之本以作
[009-41a]
 𤣥始于中首象中孚次以周首象復中者天下之大
 本所謂天地之心也故其首辭曰陽氣潛萌于黄鐘
 之宫信無不在其中天地之道可謂至信矣所謂信
 者有以見天地之心乎在人則誠也故天地聖人之
 心至信至誠悠久而不息所以為天地人之至妙至
 妙者也雖然天地之心所可見者亦不過乎因時順
 理而已因時順理所以謂之道也聖人由道而行豈
 有轍迹哉嗚呼所謂動静之間者千聖之所歸萬生
[009-41b]
 之所息能至此則可以知變化之道可以知死生之
 説不能至此則非所以謂之聖人也不能知此則非
 所以謂之賢人也外于此者皆邪説妄行也先君皇
 極經世書葢本於此所以觀物篇首明天地動静而
 此又眀動静之間天地人之至妙至妙者焉學者欲
 求其至在乎黙而識之不可以言傳也
  觀物内篇之六
孔子賛易自羲軒而下序書自堯舜而下刪詩自文武
[009-42a]
而下脩春秋自桓文而下自羲軒而下祖三皇也自堯
舜而下宗五帝也自文武而下子三王也自桓文而下
孫五伯也
 易書詩春秋皇帝王伯聖人之事業盡在于是矣仲
 尼祖三皇宗五帝子三王孫五伯其道大徳尊如此
 中庸曰仲尼祖述堯舜而不曰三皇尊之而不可以
 言名也憲章文武而不及五伯卑之而有所不足道
 也此則兼舉之矣孫五伯可謂卑之也然聖人作春
[009-42b]
 秋雖五伯猶或取之以其有功于一時也故曰桓公
 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微管仲吾其被髮左
 袵矣聖人之心公天下也如此春秋者聖人之刑賞
 也五伯雖得罪於聖人及其有功亦在所不掩也嗚
 呼治天下者賞善刑惡&KR0014如聖人之心以公天下則
 四海之内無思不服儻徇好惡之私則刑賞濫矣刑
 賞濫而天下未有不亂者也
祖三皇尚賢也宗五帝亦尚賢也三皇尚賢以道五帝
[009-43a]
尚賢以徳子三王尚親也孫五伯亦尚親也三王尚親
以功五伯尚親以力
 三皇五帝之治皆尚賢者也而三皇以道五帝以徳
 三王五伯之治皆尚親者也而三王以功五伯以力
 以道則為化以徳則為教以功則為勸以力則為率
 道徳則無親疎之間功力則有違從之異然而力率
 天下而親之則狹矣此皇帝王伯之所以分也
嗚呼時之既往億千萬年時之未來亦億千萬年仲尼
[009-43b]
中間生而為人何祖宗之寡而子孫之多邪所以重贊
堯舜至禹曰禹吾無間然矣
 時之既徃時之未來皆有億萬之數所以為古今也
 仲尼在古今之間何祖宗之寡子孫之多謂治世少
 而亂世多聖君少而庸君多也三王方三皇五帝時
 雖不同然固已鮮矣後世不止雜乎伯而伯亦有所
 不足也仲尼贊堯則曰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贊舜則
 曰君哉舜也無爲而治者其舜也歟至禹則曰菲飲
[009-44a]
 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羙乎黻冕卑宫室而
 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文王則曰三分天下有其二
 以服事殷周之徳可謂至徳也己湯武則曰順乎天
 而應乎人嗚呼文王之徳與舜禹並可謂至矣
仲尼後禹千五百餘年今之後仲尼又千五百餘年雖
不敢比仲尼上賛堯舜禹豈不敢比孟子上賛仲尼

 仲尼後禹千五百餘年今之後仲尼又千五百餘年
[009-44b]
 葢道之相傳無古今之異仲尼傳堯舜禹者也孟子
 傳仲尼者也吾先君子蓋學孔孟者也
人謂仲尼惜乎無土吾獨以為不然獨夫以百畆為土
大夫以百里為土諸侯以四境為土天子以九州為土
仲尼以萬世為土若然則孟子言自生民以來未有如
孔子也斯亦未為之過矣
 一夫之土百畝而已大夫之土百里而已諸侯之土
 四境而已天子之土九州而已皆有窮極者也仲尼
[009-45a]
 之道通萬萬世而無弊萬世之所尊者也故曰仲尼
 以萬世為土非特萬世也亘古今窮天地一人而已
 故孟子曰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
夫人不能自富必待天與其富然後能富人不能自貴
必待天與其貴然後&KR0014貴若然則富貴在天也不在人
也有求而得之者有求而不得者矣是繫乎天者也功
徳在人也不在天也可脩而得之不脩則不得是非繫
乎天也繫乎人者也夫人之能求而得富貴者求其可
[009-45b]
得者也非其可得者非所以能求之也昧者不知求而
得之則謂其已之&KR0014得也故矜之求而失之則謂其人
之不與也故怨之如知其己之所以能得人之所以能
與則天下安有不知量之人邪
 富貴在天不可求而得功徳在人所可脩而至不可
 求而得故必曰有命所可脩而至故不可不勉世之
 人不務脩其所可至而務求其所不可得惑之甚也
 故未得之則患得之旣得之則患失之得之則矜誇
[009-46a]
 失之則怨懟茍&KR0014知己得之人與之皆天也如是則
 安有不知量之人哉
天下至富也天子至貴也豈可妄意求而得之也雖曰
天命亦未始不由積功累行聖君艱難以成之庸君暴
虐以壞之是天歟是人歟是知人作之咎固難逃已天
降之災禳之奚益積功累行君子常分非有求而然也
有求而然者所謂利乎仁者也君子安有餘事于其間
哉然而有幸有不幸者始可以語命也已
[009-46b]
 聖人之大寶曰位天實命之故堯命舜天之歷數在
 爾躬舜亦以此命禹天位豈容求而得者不可求而
 得况可以不道而取之邪此篇戒亂臣賊子使之知
 天命之可畏也積功累行人之所當為君子豈有求
 而然必自積行累功以得之不積行累功以得之者
 或有之矣終亦必亡而已積行累功而不得者亦有
 之矣君子乃謂之命也已
夏禹以功有天下夏桀以虐失天下𣪞湯以功有天下
[009-47a]
𣪞紂以虐失天下周武以功有天下周幽以虐失天下
三者雖時不同其成敗之形一也
 夏禹商湯周武其功徳在民深矣其創法垂統至矣
 後世子孫雖中才之君能保惜其基業謹守其㳒度
 兢兢業業而勿失雖百世可也夏則太康已失邦而
 其後有桀商太甲巳不明而其後有紂周昭王已南征
 不返而其後有幽厲詩云赫赫宗周褎姒滅之蓋周
 至幽厲雖曰未亡其實亡矣獨以文武之澤未斬國
[009-47b]
 之典刑尚存故至赧王而後失之其祖宗之艱難積
 累以得之其後亡國敗家之人庸愚暴虐以失之若
 出一塗書曰為善不同同歸于治為惡不同同歸于
 亂此之謂也
平王東遷無功以復王業赧王西走無虐以喪王室威
令不逮一小國諸侯仰存于五伯而已此又奚足道哉
 平王東遷文武之業盡矣故無功以復王室赧王西
 走危亡之勢極矣故無虐以喪王室皆不足道也竊
[009-48a]
 嘗論之桀紂幽厲皆暴君也自平王至赧皆庸君也
 庸暴雖殊皆足以亡其國然暴君身為不善其亡也
 速其為天下害也淺庸君未必能為大惡而天下之
 為惡者皆得以肆其惡其亡也緩其為天下害也深
 故桀紂身為不善湯武誅放而天下寧幽厲亦可謂
 暴矣獨以文武之澤未泯止亡其身而國之未亡幸
 也自平至赧無顯著之惡而其庸則甚矣其後有五
 伯有戰國有暴秦民墜塗炭五百餘年而天下受其
[009-48b]
 害至漢而後始定考之歷代亦莫不然西漢自元成
 而下皆庸君也卒致新室之亂幸天下未厭漢光武
 中興東漢自桓靈而下皆庸君也卒致董卓之亂而
 後有三國有南北朝又分而為十六國羯胡腥羶瀆
 汚中原民墜塗炭又四百餘年而天下受其害至隋
 而後始定隋焬帝暴君也身為不善以亡其國不旋
 踵有唐以興而天下寧唐自肅宗而下多庸君也當
 時藩鎭固以暴横于外宦豎又且擅權于内其後有
[009-49a]
 五季又分而為十國皆得以肆其惡民墜塗炭又二
 百年至本朝而後大定則暴君之為天下害也淺庸
 君之為天下害也深槩可見矣
但時無眞王者出焉雖有虚名與杞宋其誰曰少異是
時也春秋之作不亦宜乎
 當是時也天下無王矣孔子之作春秋所以明王道
 而存王者之禮㳒也使之得位則行之矣孟子告齊
 梁之君亦必以王道者以此也
[009-49b]
仲尼脩經周平王之時書終于晉文侯詩列為王國風春
秋始于魯隱公易盡于未濟卦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周
 平之時王者之迹熄矣故春秋之所以作也書終於
 文侯之命周之東遷晉鄭焉依文侯猶知尊周有功
 于時故聖人取之始于典謨終之以文侯之命與秦
 誓則其時其事可知之矣王者之迹熄而雅頌不作
 周室之微不絶如綫四郊之外皆非己有與一小國
[009-50a]
 亦何以異所存獨王者之虗名耳故黍離之詩列于
 國風也春秋始于魯隱魯周公之國周公之禮樂典
 章具在于魯至隱公之世周公之業衰矣此春秋之
 所以始隱又當周平之時也易終于未濟卦一治一
 亂而未始有窮也
予非知仲尼者學為仲尼者也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而出
自諸侯天子之重去矣宗周之功徳自文武出而出自
幽厲文武之基息矣由是犬戎得以侮中國周之諸侯
[009-50b]
非一獨晉&KR0014攘去戎狄徙王東都洛邑用存王國為天
下伯者之倡秬鬯圭瓉之錫其能免乎
 聖人人倫之至能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
 夫夫婦婦之道正心誠身以治天下國家此葢孔子
 之志也禮樂征伐威福之大柄也臣下得而擅之則
 人君之權移于下矣葢由君非其君臣非其臣欲不
 亂其可得乎周之幽厲小人而乗君子之器者也盗
 斯奪之矣故犬戎得以侮中國晉文侯獨&KR0014攘戎狄
[009-51a]
 而遷周于洛知有君臣之義未同扵夷狄其功亦可
 尚矣此書所以有文侯之命也
傳稱子貢欲去魯告朔之餼羊孔子曰賜也爾愛其羊
我愛其禮是知名存實亡者猶愈于名實俱亡者矣禮
雖廢而羊存則後世安知有不復行禮者矣晉文王尊
王雖用虗名猶能力使天下諸侯知有周天子而不敢
以兵加之也及晉之衰也秦由是敢滅周斯愛禮之言
信不誣矣
[009-51b]
 孔子之時魯國告朔之禮廢已久矣而餼羊猶存子
 貢獨見其禮已久廢餼羊徒有虚名故欲去之聖人
 用心深逺以謂爾愛其羊我愛其禮禮雖廢而羊猶
 存後世安知不有因其羊而行禮循其名而求其實
 者乎豈不愈於羊禮俱廢名實皆亡者也故晉文公
 有尊王之名而尚能有功一時所以聖人亦取之矣
 孟子謂好名之人能譲千乘之國好名之人於道雖
 為未至己&KR0014讓千乗之國則與夫見利忘義貪取茍
[009-52a]
 得無所顧藉者蓋有間矣或曰好名之人矯偽不情
 烏足貴哉愚獨不然矯偽為善豈不賢於矯偽為惡
 者乎竊嘗論之為人君者能知堯舜之名為可好則
 莫不願為堯舜好之而不已行之而彌乆是亦堯舜
 而已為人臣者能知稷契之名為可好則莫不願為
 稷契好之而不已行之而彌乆是亦稷契而已志於
 道者能知孔顔之名為可好好之而不己行之而彌
 久是亦孔顔而己嗚呼名者治世修身之具也烏可
[009-52b]
 一日闕於天下但患人不知所以好之耳豈不貴哉
齊景公嘗一日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
有粟吾得而食諸是時也諸侯僭天子陪臣執國命祿
去公室政出私門景公自不能上奉周天子欲其臣下
奉己不亦難乎厥後齊&KR0840卒為田氏所移夫齊之有田
氏者亦猶晉之有三家也亦猶周之有五伯也韓趙魏
之于晉也旣立其功又分其地旣卑其主又專其國田
[009-53a]
氏之于齊也旣得其祿又專其政旣弑其君又移其祚
其如天下之事豈無漸乎履霜之戒寧不思乎
 君臣父子天下之達道人之大倫所以維持天下者
 以此用之則治舍之則亂古今一也周之衰三綱五
 常絶矣簒君弑父無所不至以君臣父子之道不眀
 故也諸侯既僭天子矣大夫安得不僭諸侯大夫旣
 僭諸侯矣陪臣安得不僭大夫故雖管仲邦君樹塞門
 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玷管氏亦有
[009-53b]
 反玷管氏猶不知禮況其餘乎其甚則魯之三家以
 雍徹用八佾舞于庭是以陪臣僭天子也陪臣而僭
 天子況於執國命乎始於僭踰卒於攘奪勢必然也
 故田氏之於齊韓趙魏之於晉終逐其君而盜其國
 嚮使齊晉之君不敢僭周則所謂田氏與三大夫者
 其敢逐其君而盜其國乎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焉出
 乎爾者反乎爾不思之甚矣易曰履霜堅冰至君子
 方履霜之時固已知堅冰之必至宜辨之早也
[009-54a]
傳稱王者往也&KR0014徃天下者可以王也周之衰也諸侯
不朝天子久矣及楚預中國會盟仲尼始進爵為子其
僭王也不亦陋乎
 楚蠻夷之國春秋書曰楚子而僭王僭之甚者也
夫以力勝人者人亦以力勝之吳嘗破越而有輕楚之
心及其破楚又有驕齊之志貪婪攻取不顧徳義侵侮
齊晉專以夷狄為事遂復為越所滅越又不監之其後
復為楚所滅楚又不監之其後復為秦所滅秦又不監
[009-54b]
之其後復為漢所代恃強凌弱與虎豹何以異乎非所
以謂之中國義理之師也
 吳楚秦越皆蠻夷之國恃強凌弱不顧徳義方之齊
 晉有間矣
宋之為國也爵髙而力卑者乎盟不度徳會不量力區
區與諸侯並驅中原恥居其後其于伯也不亦難乎
 宋襄公亦嘗主盟而衰弱無術不足道也
周之同姓諸侯而克永世者獨有燕在焉燕處北陸之
[009-55a]
地去中原特逺茍不隨韓趙魏齊楚較利刄爭虚名則
足以養徳待時觀諸侯之變秦雖虎狼亦未易加害延
十五六年後天下事未可知也
 燕居朔方固為強大與齊趙相抗茍不與諸國争勝
 負而修召公之政以治其國有可以興王之理也而
 乃遣一刺客以入暴秦自取滅亡可哀也已
中原之地方九千里古不加多而今不加少然而有祚
長祚短地大地小者攻守異故也自三代以降漢唐為
[009-55b]
盛秦界于周漢之間矣秦始盛于穆公中于孝公終于
始皇起于西夷遷于岐山徙于咸陽兵瀆宇内血流天
下吞吐四海更革今古雖不能比徳三代非晉隋可同
年而語也其祚之不永得非用㳒太酷殺人之多乎所
以仲尼序書終于秦誓一事其言不亦逺乎
 秦穆公能改過自誓伯之優者也故序書上自典誥
 下及秦誓聖人猶取之而不廢是亦不得中行而與
 之必也狂狷乎之義也王者不作近於王道者雖一
[009-56a]
 善必錄聖人之心如此然終于秦誓則世之盛衰道
 之汚隆可知之矣穆公有此一善可稱宜乎國以盛
 强其後始皇并吞海内而乃尚刑好殺止於二世以
 取滅亡蓋秦夷狄之國尚刑好殺乃其所習又況本
 以商鞅之法其貽謀𢡖刻少恩有自來矣
夫好生者生之徒也好殺者死之徒也周之好生也以
義漢之好生也亦以義秦之好殺也以利楚之好殺也
亦以利周之好生也以義而漢且不及秦之好殺也以
[009-56b]
利而楚又過之天之道人之情又奚擇于周秦漢楚哉
擇乎善惡而已是知善也者無敵于天下而天下共善
之惡也者亦無敵于天下而天下亦共惡之天之道人
之情又奚擇于周秦漢楚哉擇于善惡而已
 仁者好生不仁者好殺好生者王好死者亡好生者
 天祐之人愛之好殺者天怒之人惡之周漢以好生
 而興秦楚以好殺而廢天之興廢人之去就在乎仁
 與不仁而已
[009-57a]
 
 
 
 
 
 
 
 
[009-57b]
 
 
 
 
 
 
 
 性理大全書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