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g0006 六經圖-宋-楊甲 (WYG)


[002-1a]
欽定四庫全書
 六經圖卷二      宋 楊 甲 撰
              毛邦翰 補
  尚書軌範撮要圖
五十八篇數
虞書五 堯典 舜典 大禹謨 臯陶謨 益稷
夏書四 禹貢 甘誓 五子之歌 𦙍征
商書十七湯誓 仲虺之誥 湯誥 伊訓 太甲上
[002-1b]
太甲中 太甲下 咸有一徳 盤庚上 盤庚中 盤庚下
説命上 説命中 説命下 髙宗肜日 西伯戡黎 㣲子
周書三十二泰誓上 泰誓中 泰誓下 牧誓 武成
洪範 旅&KR0729 金縢 大誥 㣲子之命 康誥
酒誥 梓材 召誥 洛誥 多士 無逸
君奭 蔡仲之命 多方 立政 周官 君陳
顧命 康王之誥 畢命 君牙 冏命 吕刑
文侯之命 費誓 秦誓 總二萬五/千七百字
[002-2a]
逸書篇數
虞書十一/篇  汨作序系/舜典  九共九篇序/系舜典 槀飫序系/舜典
夏書五/篇   帝告序系/𦙍征  釐沃序系/𦙍征  湯征序系/𦙍征
汝鳩序系/𦙍征  汝方序系/𦙍征  商書十七/篇  夏社序系/湯誓
疑至序系/湯誓  臣扈序系/湯誓  典寳序系/湯誓  明居序系/湯誥
肆命序系/伊訓  徂后序系/伊訓  沃丁序系咸/有一咸又四篇序系/咸有一德
伊陟序系咸/有一德 原命序系咸/有一德 仲丁序系咸/有一徳 河亶甲序系咸/有一德
祖乙序系咸/有一德 周書八/篇   分器序系/洪範  旅巢命序系/旅&KR0729
[002-2b]
歸禾序系㣲/子之命 嘉禾序系㣲/子之命 成王政序系/蔡仲 將蒲姑序系/蔡仲
賄肅慎之命序系/周官亳姑序系/周官 總四十一篇
作時世書
堯舜禹啓太康仲康湯太甲盤庚高宗紂武王成王康王穆王平王
堯舜禹甘五子胤湯誓伊訓盤庚説命西伯泰誓大誥康王君牙文侯/典典貢誓之歌征仲虺太甲三篇三篇戡黎三篇㣲子之誥冏命之命
 大禹/謨    之誥/湯誥 三篇/咸有 高宗/肜日 微子/ 牧誓之命曅命吕刑/武成康誥
 臯陶/謨      一德/        洪範酒誥/旅獒梓材
  益/稷                金縢召誥/ 洛誥
[002-3a]
               多士/無逸
               君奭/蔡仲
               之命/多方
               立政/周官
               君陳/顧命
[002-4a]


[002-5a]


[002-6a]


[002-7a]


[002-8a]


[002-9a]


[002-10a]
  黄道       赤道
角十三       十二
亢十唐九/半      九後漢/退一
氐十六唐十/五太     十五後退/二
房五        五後退/三
心五唐四/太      五後退/三
尾十八唐十/七     十八後進/三
箕十唐十/少      十一後退/三
[002-10b]
斗二十四後進一唐/二十三半  二十六後四分/退一
牛七唐七/半      八
女十一唐十/一少     十二後進/二
虚十唐分虚之/差十九太    十後進三唐分七/百七十九太
危十六唐十/七太     十七後十六/進二
室十八唐十/七少     十六後進/二
壁十唐九/太      九後十/進二
奎十七唐十/七半     十六
[002-11a]
婁十二唐十/二太     十二後進/一
胃十五唐十/四太     十四後進/一
昴十二唐十/一     十一後進/二
畢十六唐十/六少     十六後進二/唐十七
觜三唐/一       二後退二/唐一
參八唐九/少      九後退四/唐十
井三十       三十三後退/三
鬼四唐二/太      四唐/三
[002-11b]
栁十四唐十/四少     十五
星七唐六/太      七後進/一
張十七唐十/八太     十八後進/一
翼十九唐十/九少     十八後進/一
軫十八唐十/八太     十七後進/一
   堯典厯數
學者多以月令中星言堯典中星非也按皇甫謐曰帝
堯以甲辰嵗即帝位康節先生皇極經世亦然凡七十
[002-12a]
年二十一年而得甲子即以為演紀之端是年天正冬
至日在虚一度今自帝堯演紀之端推而至於宋慶厯
甲申嵗積年嵗差度如後
   積年數
堯五十一年 舜五十年 夏四百三十二年 商六
百二十九年 周八百六十七年 秦自莊襄至二世
四十三年 漢至太初一百七年 太初至唐開元十
二年八百七十二年 開元至宋慶厯四年三百二十
[002-12b]
一年通計三千三百六十一年
   嵗差法
嵗周三百六十五度二千四百三十六分 周天三百
六十五度二千四百六十四分 嵗差 百二十八分
 度每 萬
  自演紀至於宋堯德日子積三千二百四十二年
  日退四十二度五千八十八分是嵗冬至當在斗
  五度故堯冬至日在虚一度春分在胃十二度夏
[002-13a]
  至在昴十四度秋分在氐十度
[002-14a]


[002-15a]
   冬至
出夘五刻入申三刻二十八分
   小寒    大雪
出夘四刻五十分入申三刻三十分
   大寒    小雪
出夘四刻一十二分入申四刻
   立春    立冬
出夘三刻三十二分入申四刻四分
[002-15b]
   雨水    霜降
出夘二刻三十分入申五刻五十八分
   驚蟄    寒露
出夘一刻一十七分入申七刻三分
   春分    秋分
出夘正初刻入酉正初刻
   清明    白露
出寅七刻三分入酉一刻十七分
[002-16a]
   榖雨    處暑
出寅五刻五十分入酉二刻二十分
   立夏    立秋
出寅四刻四十分入酉三刻二十二分
   小滿    大暑
出寅四刻入酉四刻二十分
   芒種    小暑
出寅三刻二十八分入酉四刻五十分
[002-16b]
   夏至
出寅三刻二十分入酉五刻
   堯典閏數
 嵗法三百五十四日三百四十八分
 月法二十九日四百九十九分
 日法九百四十分
 嵗餘十日八百二十七分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月月起於度端日
[002-17a]
周天度為一嵗日舒月速凡日行十九周得十三度十
九分之七為一嵗月行之數以日除之得十三度十九
分度之七為一日月行之數嵗十二月得二十九日九
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以一嵗之月除周天之度
則每嵗六大六小實得三百五十四日三百四十分算
外得一十日八百二十七分為每嵗實除積十九年嵗
除一百九十日萬五千七百一十三分以日法九百四
十分除之得二百六日六百七十三以月法除日二七
[002-17b]
除一百四十日又七九除六十三日餘三日復散為二
千八百二十分併分千六百七十三分共三千四百九
十三分四七除二千八百又七九除六百三十又七九
除六十三適盡得七箇月為十九年之閏故十九年得
七閏而無餘分也以法約之嵗得閏分十九之七凡閏
外既及而斗指兩辰之閏有自朔而無中氣者即置閏
[002-18a]


[002-19a]
凡測星治地令平規而圜之徑二十步一尺七寸四分
寸之二六尺/為步周三百六十五寸二十五分一尺為一度/以象周天之
數/立一表於地規之中命曰中表不動從表之北/向南而望星置一
表於正南之經頭命曰游儀之表每日逐星西過以尺/量其下去初表之數
每一尺/為一度候星以牽牛為始望星在正南/之昏時為法從此以後日西
過經八日昏時女星來中故牛為八度復候女星至十/二日後虚星來中故為十二
度復候虚星至十日後/危星来故虚為十度
[002-20a]


[002-21a]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天體圓如彈丸北高
南下北極出地上三十六度南極入地下三十六度南
極去北極直經一百二十二度弱其依天體隆曲南極
去北極一百八十二度强正當天之中央南北二極中
等之處謂之赤道去南北極各九十一度為春分秋分
日之所行夏至則日漸北去赤道之北二十四度去北
極六十七度去南極一百一十五度謂之黒道冬至則
日漸南去赤道之南二十四度去北極一百一十五度
[002-21b]
去南極六十七度謂之黄道月行之道與日道相近其
交路過半在日道之裏日道發南去極彌逺其景彌長
日道斂北去極彌近其景彌短二正之道齊景正為春
秋分
[002-22a]


[002-23a]


[002-24a]


[002-25a]


[002-26a]
隋志云先儒或因星官書北斗第二星名璇第三星名
璣第五星名玉衡仍七政之言即以為北斗七星不知
璣為轉運衡為横簫運璣動使於下以衡望之
[002-27a]


[002-28a]


[002-29a]


[002-30a]


[002-31a]


[002-32a]


[002-33a]


[002-34a]


[002-35a]
度本起黄鍾之長以子榖秬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
分黄鍾之長一為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
十丈為引而五度審矣其法用銅為之高一寸廣二寸
長一丈引用竹為之高一分廣六分長十丈
量本起黄鍾之龠其容以子榖秬黍中者千二百實其
龠以井水凖其槩合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
為斛其法用銅上為斛下為斗左耳為升右耳為合龠
衡本起黄鍾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
[002-35b]
兩二十四銖為兩象二十四氣十六兩為斤三百八十
四銖象易二篇之爻三十斤為鈞重萬一千五百二十
銖當萬物之數四鈞為石重百二十斤象十二月
[002-36a]


[002-37a]


[002-38a]


[002-39a]


[002-40a]


[002-41a]


[002-42a]
經曰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㑹宗彝
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舊圗所畫取孔氏傳畫三辰山龍華蟲於衣服旌旗又
宗廟彝樽亦以山龍華蟲為飾分粉米為二事粉若粟
冰米若聚米
按周禮彝器無山龍華蟲為飾者先儒謂帝王革易所
尚不同又按孔頴達據周禮宗廟彝器有虎彝雖彝故
以粉米為一宗彝為一與書十二章為合日也月也星
[002-42b]
也山也龍也華蟲也六者畫以作繪施於衣也宗彝也
藻也火也粉米也黼也黻也此六者絺以為繡施之於
裳也今取之以易舊圖
[002-43a]


[002-44a]


[002-45a]


[002-46a]


[002-47a]


[002-48a]
 
 
 
 
 
 
 
 
[002-48b]
 
夔曰戞擊鳴球摶附琴瑟以詠祖考来格虞賔在位羣
后德讓先儒謂此舜廟堂之樂在廟内堂上言祖考来
格知在廟内下云下管知此在堂上也 下管鼗鼓合
止柷敔笙鏞以間鳥獸蹌蹌先儒謂此堂下樂也上下
合止樂各有柷敔鳴球弦鍾籥各自互見 又按正義
戞擊是作用之名非樂器也故以戞擊為柷敔柷敔之
狀經典無文漢初已来學者相傳皆云柷如漆桶中有
椎柄動而擊其旁也敔狀如伏虎背上有刻戞之為聲
[002-49a]
也樂之初擊柷以作之樂之將末戞敔以止之搏拊形
如鼓以韋為之實之以糠擊之以節樂漢初相傳為然
也球玉也鳴球謂擊球使鳴樂器惟磬用玉故球為玉
磬簫韶者韶乃樂名經傳言韶多矣但餘文不言簫簫
乃樂器非樂名簫是樂器之小者言簫見細器之備
[002-50a]


[002-51a]


[002-52a]
有苗弗率舜命禹往征之三旬苖民逆命禹班師振旅
帝乃誕敷文德舞干羽于兩階七旬有苖格注云干楯
羽翳也皆舞者所執修闡文敎舞文舞于賔主階間抑
武事也
[002-53a]


[002-54a]


[002-55a]


[002-56a]


[002-57a]


[002-58a]


[002-59a]


[002-60a]
禹貢九山名數圖
   冀
壺口山在河東北/屈縣東南
雷首山在河東河中/府滿坂縣南
太岳 在河東彘縣東上/黨西一名霍山
底柱山在太陽闗東/析城之西
析城山在河東濩/澤縣西
王屋山在河東垣/縣東北
[002-60b]
太行山在河内澤州/山陽縣西北
常山 在曲陽/縣西北
碣石山在北平驪城縣/西南今平州
   兖
   青
岱山 本屬兖州/萊蕪縣
   徐
䝉山 在太山蒙/隂縣西南
[002-61a]
羽山 在東海祝/其縣南
   豫
大伾山潞州黎陽/縣山是
熊耳山在洪農盧/氏縣東
外方山即中岳嵩高今/頴州嵩高山
桐柏山在南陽平氏縣/東南今府州
陪尾山在江夏安陸縣/東北今安州
   楊
[002-61b]
敷淺原一名博陽山在豫章/歴陵縣南今洪州
   荆
荆山 南條荆山在南郡臨/沮縣東北今襄州
内方山一名章山在江/夏竟陵縣東北
大别山鄭𤣥云在安豐縣按左傳吴既與楚夾漢然後楚/乃濟漢而陳自小别至于大别然則二别近漢
   之名無緣得在安豐縣要與内方相接/漢水所經必在荆州界也今漢陽軍
衡山 在潭州湘/南縣東南
   梁
[002-62a]
岷山 蜀郡有湔道岷/山在西徼外
嶓冢山梁州云岷嶓旣藝/是嶓冢在梁州
蔡山 不知/所在
蒙山 在蜀郡青衣縣/今雅州有蒙頂
   雍
岍山 吴岳在扶風岍/縣西今屬隴州
岐山 在扶風美陽縣/西北今屬鳯州
荆山 北條荆山在馮翊/懐德縣南今同州
[002-62b]
西傾山在隴西臨洮縣/西南今在洮州
朱圉山在天水冀縣/南今秦州界
鳥䑕山在隴西首陽縣/西南今渭州
太華山在京兆華隂/縣南今華州
終南山在扶風武功/縣今在鳯州
惇物山在武功/縣東
三危山地理志杜林以為燉煌郡即古𤓰州杜預亦云/鄭𤣥引地記書云在鳥䑕西南孔穎達非之以
   為必在/河之南
[002-63a]
積石山在金城河/闗縣西南
三條山中條自雍州西傾朱圉鳥䑕至豫熊耳外方桐/柏陪尾南條自雍州嶓冢至于荆州荆山内方
   大别北條自雍州岍岐荆山至冀之壺口/雷首泰山底柱析城王屋太行恒山碣石
[002-64a]
禹貢九川名數圖
   冀
衡漳濁漳出潞州長子縣東至/鄴入清漳清漳出上黨
恒水出恒山上曲陽縣/今定州東入&KR0740
衛水出恒山靈夀縣東/北入滹沱今真定
降水在襄國信都縣/今冀州信都
   兖
灉水
[002-64b]
沮水
九河自大陸之北分為九徒駭太史/馬頬覆釡胡蘇簡潔鈎盤鬲津
漯水出東都東武縣至青/州洛安千乗縣入海
雷夏澤在濟隂成陽縣/西北今鄴縣
   青
濰水出琅琊箕屋山北今沂州/至都昌縣入海今濰州
淄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東/北至千乗博昌縣入海
汶水出泰山萊蕪縣原/至西南入濟也
[002-65a]
   徐
淮水出桐柏山旁小山胎/簮山㑹泗沂入海
大野澤在山陽鉅/野縣北
沂水出泰山盖縣南至/下伾入泗今沂州
泗水出濟隂乗氏縣東至臨淮睢/陵縣入淮乗氏今屬曹州
   荆
滄浪水别流在荆州出/荆山今襄州
三澨在江夏竟陵縣/今復州景陵縣
[002-65b]
澧水在長沙澧陵/縣今澧州
雲夢澤地理志南郡華容縣有雲夢澤杜預南郡枝江/縣西有雲夢域江夏安陸縣亦有雲夢子虚賦
   云雲夢者方八九百里則此/澤跨江南北每處名存焉
九江今江州有九江烏江捧江烏白江/嘉靡江畎江源江𡒄江提江□江
   楊
三江南江自豫章下入彭蠡至海中江/自岷山至彭蠡北江自漾入海
彭蠡震澤震澤吴南大湖名/彭蠡江漢合處
   豫
[002-66a]
伊水出洪農盧氏縣東/熊耳山東北入洛
洛水出洪農上洛縣冡嶺山東/北至河南鞏縣東入河
瀍水出河南榖城縣潜/亭北西東南入洛
澗水出洪農新安/縣東南入洛
孟津在河内河陽縣/南洛陽城北
沇水在河陽温郡西北平地/今孟州温縣及濟源縣
濟水出河東垣縣王屋山東南至河内武德縣/入河今濟出温之西北温是古之舊縣
滎澤在敖倉東南/今鄭州滎澤
[002-66b]
河澤在濟隂定/陶縣東
孟豬在梁國睢/陽縣東北
   梁
江水出岷/山
沱水在蜀郡郫縣南郡枝江/縣有沱水其尾入江
濳水出嶓冡東西至/巴郡江州入江
漾水出隴西氐道縣/至武都為漢水
沔水在漾之下漢之上經/三泉金牛驛為沔水
[002-67a]
漢水漾水至武郡為/漢水今漢中
桓水出蜀郡蜀山西南/行羌中入南海
   雍
渭水出鳥鼠/同穴
涇水出涇州浮陽縣西岍頭山/東南至馮翊陵陽縣入渭
灃水出鳯翔鄠縣東南/北過上林苑入渭
漆沮出耀州北池直跋縣鄭渠/濁水入焉俗謂之漆水
弱水最在西北入於流沙/流沙在居延澤之西
[002-67b]
合黎在張掖郡甘州剛/丹縣酒泉郡之東
流沙在合黎西/即居延澤
黑水出張掖郡雞山南流至燉/煌過三危山南入于海
河水出崑崙山色白漢志云河水/兩源一出葱嶺一出于闐
猪野在武威縣東北有休屠/澤古文以為猪野澤
[002-68a]
 
 
 
 
 
 
 
 
[002-68b]
壹成之田耟廣五寸二耟為耦一耦之伐廣尺深尺謂之畎
田首倍之廣二尺深二尺謂之遂九夫為井井間廣四尺
深四尺謂之溝九遂入一溝九溝入一洫右一同之田
方十里為成成間八尺深八尺曰洫方百里為同同間
廣二尋深二仞謂曰澮九澮共入大川一同之田遂九
千溝九百洫九十澮九
[002-69a]


[002-70a]


[002-71a]


[002-72a]


[002-73a]
 
 
 
 
 
 
 
 
[002-73b]
 
一九為十二八為十三七為十四六為十此河圖以虚
數相合而為四十者也若九疇則以實數相合而為五
十矣
[002-74a]
 
 
 
 
 
 
 
 
[002-74b]
 
皇極虚五無數也九疇外有六極用十也
[002-75a]
 
 
 
 
 
 
 
 
[002-75b]
 
水在天地之外包含天地而範圍之故曰洪範而九疇
則在天地之内矣鯀堙洪水不𢌿洪範九疇禹能治水
天錫九疇此也
[002-76a]
 
 
 
 
 
 
 
 
[002-76b]
合為十者二合為十五者亦二總而為大衍之數五十
[002-77a]


[002-78a]


[002-79a]


[002-80a]


[002-81a]
 
 
 
 
 
 
 
 
[002-81b]
武王既勝殷邦諸侯班宗彞作分器傳言班賦宗廟彞
器酒罇賜諸侯諸侯尊卑各有分故曰分器春秋左氏
傳昭十二年楚靈王云昔我先王熊繹與吕伋王孫牟
爕父禽父並事康王四國皆有分我獨無有又昭十五
年傳曰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於王室杜預云謂明德
之分器也
[002-82a]


[002-83a]


[002-84a]
 
 
 
 
 
 
 
 
[002-84b]
穆王命君牙曰惟乃祖乃父世篤忠貞服勞王家厥有
成績紀于太常 周禮司勲云凡有功者銘書於王之
太常祭於太烝鄭氏云銘之言名也生則書于王旌以
識其人與其功也死則於烝祭先王祭之
[002-85a]
 
 
 
 
 
 
 
 
[002-85b]
平王錫晉文侯秬鬯圭瓉傳曰以圭為杓柄謂之圭瓚
祭之初酌鬱鬯之酒以祼尸圭瓉者酌鬱鬯之杓杓下有
槃瓉即槃之名也是以圭為杓之柄故謂之圭瓉周禮
典瑞曰祼圭有瓉以肆先王以祼賔客鄭司農云於圭
頭為器可以挹鬯祼祭謂之瓚詩云瑟彼玉瓚黄流在
中毛傳云玉瓚圭瓚也黄金所以飾流鬯也鄭云黄流
秬鬯也圭瓚之狀以圭為柄黄金為勺青金為外朱中

[002-86a]


[002-87a]


[002-88a]
 
 
 
 
 
 
 
 
[002-88b]
牧誓時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黄
鉞右秉白旄傳曰鉞以黄金飾斧左手杖鉞示無事於
誅右手把旄示有事於敎 誓曰稱爾戈比爾干立爾
矛傳曰稱舉也戈㦸也干楯也方言云㦸楚謂之子吴
揚之間謂之戈是戈即㦸也正義引考工記曰戈柲六
尺有六寸車㦸常鄭云八尺曰尋倍尋曰常然則戈㦸
長短異名其制則同此云舉戈宜舉其長者故以戈為
㦸也方言云楯自闗而東或謂之楯或謂之干闗西謂
[002-89a]
之楯是干楯為一也戈短人執而舉之故言稱楯則並
以扞敵故言比矛長立之於地故言立也
[002-90a]


[002-91a]


[002-92a]


[002-93a]
費誓曰善敹乃甲胄敿乃干無敢不弔備乃弓矢鍛乃
戈矛礪乃鋒刃無敢不善 世本云杼作甲宋仲子云
少康子杼也説文云胄兜鍪也兜鍪首鎧也經典皆言
甲胄秦世已來始有鎧兜鍪之文古之作甲用皮秦漢
已來用鐵鄭云敹謂穿徹之謂甲繩有斷絶當使敹理
穿治之干是楯敿施也楯無施功之處惟繋紛於楯故
以為施汝楯紛紛如綬而小繋於楯以持之其以為飾
每弓一矢百弓十矢千其數欲備足也 舊圖二篇但
[002-93b]
畫兵器今略載其文
[002-94a]


[002-95a]
 
 
 
 
 
 
 
 
[002-95b]
 
 
 
 
 
 
 
 六經圗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