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e0093 日講春秋解義-清-庫勒納 (WYG)


[000-1a]
聖祖仁皇帝御製日講春秋解義序
  朕惟春秋者帝王經世之大法史外𫝊心之要典也大
  義炳若日星而褒貶筆削微顯婉章非後世所能窺至
  其立法謹嚴宅心一本忠恕因善惡是非而施予奪焉
  有正例有變例有事同而辭異有事異而辭同一人之
  身前後不相掩一人之事功過不妨殊如化工之肖物
  隨類付形未嘗有所容心於其間後之說經者或穿鑿
  深文或附㑹失實固難悉當聖人之心左氏親見聖人
[000-1b]
  公羊榖梁及門子夏猶彼此牴牾䮞駮互見何况去聖
  人日逺紛紜探索如漢唐以下董仲舒趙匡啖助諸家
  乎惟宋康侯胡氏潛心二十年事本左氏義取公榖萃
  諸家之長勒成一家之書雖持論過激抉隠太嚴未必
  當日聖心皆然要其本三綱奉九法明王道正人心於
  春秋大㫖十常得其六七較之漢唐以後諸家優矣朕
  萬幾之暇研精六經竊有慨於春秋經聖人手定其衮
  鉞本乎王章刑賞原於忠厚義例雖繁而其明白正大
[000-2a]
之㫖必不如後之説經者委折碎細若此爰命儒臣撰
集進講大約以胡氏為宗而去其論之太甚者無𫝊經
文則博採諸儒論注以補之朕亦時有所折衷期歸於
一編輯成書朝夕省覽亦欲俾學者有所遵守其於經
世大法𫝊心要典未必無少助云爾
[000-3a]
  御製
 日講春秋解義序
  嘗考春秋經文不過萬有六千三百餘言自三傳以後
  羣儒義疏累數千萬言而微詞隱義之難眀者猶十有
  六七盖是經乃孔子所手定也辭約而義深聖心之所
  運用毎舉一事其義必貫於全經非若他經一章一節
  各指一事雖有不通而不&KR0675其可通者故程朱二子深
  探力索乆之皆見謂難眀而止至明初胡氏安國之説
[000-3b]
  遂獨列於學官以朱子深病是經之難通而教門人姑
  從胡氏之説也然謂其以義理穿鑿則非義理之真而
  於聖人筆削之旨未能脗合眀矣故自眀以来雖著功
  令科舉之士禀為程式而終不足以服學者之心我
聖祖仁皇帝聰眀天亶自少時即篤好經書及
躬攬大政辨色出視朝裁决萬幾甫畢即
召儒臣講論經義務抉其根源叅伍羣言以求至當經筵所
  進日講四書及尚書周易解義皆裁自
[000-4a]
聖心以為無憾者故即時刋布及晚年以明初五經大全收
  採討論尚未精詳口授指畫成周易折衷一書詩書春
  秋則
命重臣開館編次而
親釐定之惟三禮體大未議纂修盖有待也周易折衷成於
  康熙五十四年春秋傳説彚纂成于六十年已經頒布
  餘二經則至我
皇考繼序之後始次第告成
[000-4b]
皇考大孝尊親凡
皇祖一言一動莫不敬述以昭示来兹念
欽定春秋于胡氏之説既多駁正則廷臣當日所進講義一
  遵胡氏之舊者於
聖心自多未洽是以遲之又乆未嘗宣布必將俟諸經備成
  而後重加討論也故再降
諭㫖命果親王允禮大學士張廷玉内閣學士方苞詳細校
  訂始事於雍正七年恭呈
[000-5a]
御覽者再而後告成凡六十四卷乾隆二年鋟版既訖諸臣
  請製序文頒示海内朕反覆循覽扵胡氏穿鑿之説曠
  若𤼵䝉筆削之㫖闡眀者亦過半焉夫解義之成盖數
  十年於兹矣觀
皇祖之乆不宣布可以徵望道未見之心觀
皇考之再三考訂而後
命刋可以知善繼善述之義豈惟是經之窔穾將由是以開
  通㦲即
[000-5b]
兩朝聖人之心法治法亦於斯可睹矣
  乾隆丁巳仲春月
[000-6a]
  乾隆二年正月二十四日奉
㫖開載監修總裁分撰校訂校錄校刋監造諸臣銜名
    總裁
  經筵日講官起居注禮部左侍郎管翰林院掌院學士事臣/庫勒納
  經筵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掌院學士兼禮部侍郎臣/李光地
    分撰
  日講官起居注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臣/王封濚
  日講官起居注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臣/髙士竒
[000-6b]
  日講官起居注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臣/田喜□
  日 講官起 居注侍讀學士臣/徳格勒
  日 講官起 居 注侍讀學士臣/博 濟
  日 講官起 居 注侍讀學士臣/朱都納
  日 講官起居 注侍讀學士臣/思格則
  日 講官起居 注侍讀學士臣/彭孫遹
    監修
  總理 事務 和 碩莊 親王臣/允 禄
[000-7a]
    校訂
  總 理 事 務 和 碩 果 親 王臣/允 禮
  總 理 事 務 少 保 大 學 士臣/張廷玉
  内 閣 學 士 兼 禮 部 侍 郎臣/方 苞
    校録
  翰林院侍讀今任福建學政臣/周學健
  翰  林  院  編   修臣/朱良裘
  翰  林  院  編   修臣/余 棟
[000-7b]
  翰  林  院  編   修臣/鄧啓元
  翰  林  院  檢   討臣/周龍官
  翰  林  院  編   修臣/王興吾
  翰  林  院  編   修臣/呂 熾
  翰  林  院  編   修臣/夏廷芝
  翰  林  院  編   修臣/王 檢
  原任翰林院編修今任山西道監察御史臣/劉元爕
  原任翰林院編修今任福建道監察御史臣/鹿邁祖
[000-8a]
  原任翰林院編修今任吏部驗封司郎中臣/陳其凝
  原任翰林院編修今任刑部陕西司員外郎臣/吳文煥
  原任翰林院檢討今任分廵浙江金衢嚴道按察使副使臣/程光鉅
  原任翰林院編修今任四川順慶府知府臣/王泰甡
    校刋
  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講臣/陳 浩
  左春坊左諭徳兼翰林院修撰臣/嵇 璜
  右春坊右贊善兼翰林院檢討臣/趙大鯨
[000-8b]
  翰  林  院  編   修臣/萬承蒼
  翰林院檢討今任山東學政臣/李光墺
  翰  林   院  編   修臣/于 枋
  翰林院編修今任江西學政臣/于 辰
  翰  林  院  編   修臣/林蒲封
  翰  林  院  編   修臣/柏 謙
  翰  林  院  編   修臣/楊廷棟
  翰  林  院  編   修臣/徐以烜
[000-9a]
  翰  林  院   編  修臣/呉士珣
  翰  林  院   檢  討臣/韓彦曾
  翰  林  院   編  修臣/陳大受
  原任翰林院編修今任雲南道監察御史貴州學政臣/鄒一桂
  原任翰林院編修今任雲南曲靖府知府臣/王雲銘
    監造
  廵視長蘆等處鹽政監察御史内務府佐領臣/三 保
  内務府南苑郎中兼佐領臣/雅爾岱
[000-9b]
  内務府掌儀司郎中兼佐領臣/永 保
  内 務 府 織 染 局 員 外 郎臣/李之綱
  内 務 府 廣 儲 司 司 庫臣/三 格
  監            造臣/西 寧
  監            造臣/恩 克
[000-10a]
日講春秋解義卷目   經部五 春秋類
  第一卷
   隱公元年之二年/
  第二卷
   隱公三年之四年/
  第三卷
   隱公五年之七年/
  第四卷
[000-10b]
   隱公八年之十一年/
  第五卷
   桓公元年之三年/
  第六卷
   桓公四年之八年/
  第七卷
   桓公九年之十三年/
  第八卷
[000-11a]
  桓公十四年之十八年/
 第九卷
  莊公元年之六年/
 第十卷
  莊公七年之十一年/
 第十一卷
  莊公十二年之十九年/
 第十二卷
[000-11b]
  莊公二十年之二十六年/
 第十三卷
  莊公二十七年之三十二年/
 第十四卷
  閔公元年之二年/
 第十五卷
  僖公元年之四年/
 第十六卷
[000-12a]
  僖公五年之九年/
 第十七卷
  僖公十年之十五年/
 第十八卷
  僖公十六年之二十年/
 第十九卷
  僖公二十一年之二十三年/
 第二十卷
[000-12b]
  僖公二十四年之二十七年/
 第二十一卷
  僖公二十八年/
 第二十二卷
  僖公二十九年之三十三年/
 第二十三卷
  文公元年之四年/
 第二十四卷
[000-13a]
  文公五年之九年/
 第二十五卷
  文公十年之十四年/
 第二十六卷
  文公十五年之十八年/
 第二十七卷
  宣公元年之四年/
 第二十八卷
[000-13b]
  宣公五年之十年/
 第二十九卷
  宣公十一年之十三年/
 第三十卷
  宣公十四年之十八年/
 第三十一卷
  成公元年之二年/
 第三十二卷
[000-14a]
  成公三年之六年/
 第三十三卷
  成公七年之九年/
 第三十四卷
  成公十年之十四年/
 第三十五卷
  成公十五年之十六年/
 第三十六卷
[000-14b]
  成公十七年之十八年/
 第三十七卷
  襄公元年之六年/
 第三十八卷
  襄公七年之九年/
 第三十九卷
  襄公十年之十三年/
 第四十卷
[000-15a]
  襄公十四年之十六年/
 第四十一卷
  襄公十七年之二十年/
 第四十二卷
  襄公二十一年之二十三年/
 第四十三卷
  襄公二十四年之二十五年/
 第四十四卷
[000-15b]
  襄公二十六年之二十七年/
 第四十五卷
  襄公二十八年之二十九年/
 第四十六卷
  襄公三十年之三十一年/
 第四十七卷
  昭公元年之二年/
 第四十八卷
[000-16a]
  昭公三年之五年/
 第四十九卷
  昭公六年之八年/
 第五十卷
  昭公九年之十二年/
 第五十一卷
  昭公十三年/
 第五十二卷
[000-16b]
  昭公十四年之十八年/
 第五十三卷
  昭公十九年之二十一年/
 第五十四卷
  昭公二十二年之二十五年/
 第五十五卷
  昭公二十六年之二十八年/
 第五十六卷
[000-17a]
  昭公二十九年之三十二年/
 第五十七卷
  定公元年之四年/
 第五十八卷
  定公五年之八年/
 第五十九卷
  定公九年之十二年/
 第六十卷
[000-17b]
  定公十三年之十五年/
 第六十一卷
  哀公元年之五年/
 第六十二卷
  哀公六年之十年/
 第六十三卷
  哀公十一年之十四年/
 第六十四卷
[000-18a]
  哀公十五年之二十七年/
    臣/等謹按
  日講春秋解義六十四卷是書為
 聖祖仁皇帝經筵舊稿
 世宗憲皇帝復加考論乃編次成帙説春秋者莫夥
   於兩宋其為進講而作者宋史藝文志有王葆
   春秋講義二卷今已散佚張九成横浦集有春
   秋講義一卷永樂大典有戴溪春秋講義三卷大
[000-18b]
   抵皆演繹經文指陳政理與章句之學迥殊是非
   惟崇政邇英奏御之體裁如是亦以統馭之柄在
   慎其賞罰賞罰之要在當其功罪而别嫌疑明是
   非定猶豫者則莫精於春秋聖人筆削之㫖實在
   於是也故孟子曰春秋天子之事也公扈子曰有
   國者不可以不學春秋春秋國之鑑也董仲舒
   推演公羊之㫖得二百三十二條作春秋决事
   十六篇其義葢有所受矣是編因宋儒進御舊
[000-19a]
    體以闡𤼵微言毎條先列左氏之事跡而不
    取其浮夸次明公榖之義例而不取其穿鑿
    反覆演繹大㫖歸本於王道允足明聖經之
    書法而探帝學之本原
 聖祖仁皇帝
 世宗憲皇帝
 聖
 聖相承鄭重分明以成此一編豈非以經世之樞要
[000-19b]
    具在斯乎乾隆四十一年十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 校 官臣/陸 費 墀
[000-20a]
 欽定四庫全書
日講春秋解義總説
   綱領
 孟子曰春秋夫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
  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
  懼
 又曰王者之迹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晉之乗楚
  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
[000-20b]
  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
 又曰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
  敵國不相征也
 禮記經解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莊氏周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不辯
 又曰春秋以道名分
 董氏仲舒曰春秋之道視人所惑大為説以明之
 又曰春秋無通辭從變而移
[000-21a]
又曰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讒而不見後有賊
 而不知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事而不知
 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為人君父而不通於春秋
 之義者必䝉首惡之名為人臣子而不通於春秋之
 義者必陷死罪之名故春秋禮義之大宗也
劉氏向曰春秋無通義
司馬氏遷曰孔子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於魯而次
 春秋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七十子之徒口
[000-21b]
 受其傳指為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
 見也
班彪引古語殺史見極平易正直
韓氏愈曰春秋謹嚴
又曰春秋書王法不誅其人身
邵子曰春秋孔子之刑書也功過不相掩五伯者功之
 首罪之魁也先定五伯之功過而學春秋則大意立
 矣春秋之間有功者未有大於四國者也有過者亦
[000-22a]
 未有大於四國者也不先治四國之功過則事無統
 理不得聖人之心矣
程子曰春秋大義數十炳如日星乃易見也惟其㣲辭
 奥義時措從宜者為難知也或抑或縱或予或奪或
 進或退或微或顯而得乎義理之安文質之中寛猛
 之宜是非之公乃制事之權衡揆道之模範也
又曰春秋有重疉言者如征伐㑹盟之類蓋欲成書勢
 須如此不可事事各求異義但一字有異或上下文
[000-22b]
 異則義須别
胡氏安國曰春秋為誅亂臣賊子而作其法尤嚴於亂
 賊之黨
朱子曰春秋是聖人據魯史以書其事使人自觀之以
 為鑒戒耳如書即位者是魯君行即位之禮繼故不
 書即位者是不行即位之禮若桓公之書即位則是
 桓公自正其即位之禮耳
  通論
[000-23a]
公羊氏高曰君子何為為春秋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
 春秋
董氏仲舒曰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
 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曰我欲載之空言不
 如見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又曰春秋辨是非故長於治人
王氏通曰春秋之於王道是輕重之權衡曲直之繩墨
 也舎則無所取衷矣
[000-23b]
孔氏穎達曰年時月日四者史之所記皆應具文而春
 秋之經或時而不月月而不日亦有日不繫月月而
 無時者或史文先缺而仲尼不改或仲尼備文而後
 人脱誤桓十七年五月無夏昭十年十二月無冬既
 得其月時則可知仲尼不應故闕其時獨書其月當
 是寫者脱漏其日不繫於月或是史先闕文若僖二
 十八年冬下無月而有壬申丁丑雖欲改正無以復
 知其時而不月月而不日者史官之文亦或自有詳
[000-24a]
 畧案經傳書日者凡六百八十一事自文公以上書
 日者二百四十九宣公以下亦俱六公書日者四百
 三十二計年數畧同而日數嚮倍此則乆逺遺落不
 與近同且他國之告有詳有畧若告不以日魯史無
 由得其日而書之如是則當時之史亦不能使日月
 皆具仲尼從後修之舊典參差安能皆使齊同去其
 日月則或害事之先後備其日月則古史有所不載
 自然舊有日者因而詳之舊無日者因而畧之既有
[000-24b]
 詳畧不可以為褒貶故春秋諸事皆不以日月為例
啖氏助曰左氏比餘傳其功最高博采諸家叙事尤備
 能令百代之下頗見本末因以求意經文可知穀梁
 意深公羊辭辯隨文解釋徃徃鉤深但以守文堅滯
 泥難不通比附日月曲生條例義有不合亦復强通
 或至矛盾不近聖人夷曠之體又不知有不告則不
 書之義凡不書者皆以義説之列國至多若盟㑹征
 伐喪紀不告亦書則一年之中可盈數卷况他國之
[000-25a]
 事不慿告命從何得書但書所告之事定其善惡以
 文褒貶耳左氏言褒貶者又不過十數條其餘事同
 文異者亦無他解舊解皆言從告及舊史之文若如
 此論乃是夫子寫魯史耳何名修春秋乎故謂二者
 之説俱不得中
趙氏匡曰啖氏依公羊家舊説云春秋變周之文從夏
 之質予謂春秋因史制經以明王道其指大要二端
 而已興常典也著權制也故凡郊廟喪紀朝聘蒐狩
[000-25b]
 昏取皆違禮則譏之是興常典也非常之事典禮所
 不及則裁之聖心以定褒貶所以窮精理也精理者
 非權無以及之故曰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
 可與權是以㳺夏之徒不能贊一辭然則聖人當機
 𤼵斷以定厥中辯惑質疑為後王法何必從夏乎問
 者曰然則春秋救世之宗指安在荅曰在尊王室正
 陵僭舉三綱提五常彰善癉惡不失纖芥而已又曰
 褒貶之指在乎例綴叙之意在乎體所謂體者其大
[000-26a]
 概有三而區分有十所謂三者凡即位崩薨卒葬朝
 聘㑹盟此常典所當載也故悉書之隨其邪正而加
 褒貶此其一也祭祀婚姻賦税軍旅蒐狩皆國之大
 事亦所當載也其合禮者夫子修經之時悉皆不取
 故公榖云常事不書是也其非者及合於變之正者
 乃取書之而増損其文以寄褒貶之意此其二也慶
 瑞災異及君被殺被執及奔放逃叛歸入納立如此
 竝非常之事亦史册所當載夫子則因之而加褒貶
[000-26b]
 焉此其三也此述作之大凡也所謂十者一曰悉書
 以志實二曰畧常以明禮三曰省辭以從簡四曰變
 文以示義五曰即辭以見意六曰記是以著非七曰
 示諱以存禮八曰詳内以異外九曰闕畧因舊史十
 曰損益以成辭知其體推其例觀其大意然後可以
 議之耳或曰聖人之教求以訓人也微其辭何也荅
 曰非微之也事當爾也人之善惡必有淺深不約其
 辭不足以差之也若廣其辭則是史氏之書耳焉足
[000-27a]
 以見條例而稱春秋乎
周子曰春秋正王道明大法也孔子為後世王者而修
 也亂臣賊子誅死者於前所以懼生者於後也
程子曰詩書載道之文春秋聖人之用詩書如藥方春
 秋如用藥治病聖人之用全在此書所謂不如載之
 行事深切著明者也
又曰五經之有春秋猶法律之有斷例也律令惟言其
 法至於斷例則始見其法之用也
[000-27b]
又曰春秋之文一一意在示人如土功之事無小大莫
 不書之其意止欲人君重民力也
又曰春秋一句即一事是非便見於此乃窮理之要學
 者只觀春秋亦可以盡道矣
又曰春秋已前既已立例到近後来書得全别一般事
 便書得别有意思若依前例觀之殊失也春秋大率
 所書事同則辭同後人因謂之例然有事同辭異者
 葢各有義非可例拘也
[000-28a]
汪氏藻曰六經惟春秋為仲尼作聖人見其所志之書
 也學而不眀乎是非何以為人治而不眀乎刑賞何
 以為國此書之所以作而為萬世法也
朱子曰史記易本隐以之顯春秋推見至隐易與春秋
 天人之道也易以形而上者説出在那形而下者上
 春秋以形而下者説上那形而上者去
吕氏大圭曰春秋穿鑿之患其大端有二一曰以日月
 為褒貶二曰以名稱爵號為褒貶春秋以事繫日以
[000-28b]
 日繫月以月繫時事成於日者書日事成於月者書
 月事成於時者書時其或宜月而不月宜日而不日
 者皆史失之也
劉氏永之曰春秋因乎魯史而筆之傳之而王法由諸
 而明亂逆由諸而章也言之重辭之複必有大羙惡
 焉此先儒之説也抑嘗考之蓋史册之實錄而其紀
 載之體異焉耳其凡有五有據其事之離合而書之
 者有重其終而錄其始者有重其始而錄其終者有
[000-29a]
 承赴告之辭而書之者有非承赴告之辭聞而知之
 而書之者此五者其凡也而皆所以紀實也夫首止
 之與葵丘也皆夏之㑹而秋之盟是離而為二事矣
 故再書焉此據其事之離合而書之者也踐土之㑹
 羙矣而盟不異書同日也平丘之㑹無羙焉而盟則
 異書異日也皆實之紀也非羙之大而詳其辭也將
 書其取鼎也於稷之㑹則始之以成宋亂此重其終
 而錄其始也既書曰宋伯姬卒也於澶淵之㑹則終
[000-29b]
 之以宋災故此重其始而錄其終也㑹未有言其故
 者於兹二者言之特以眀其所重也他如書實来則
 先書州公如曹書齊侯伐北燕則遂書暨齊平皆是
 物也子朝之亂叔鞅至自京師而言之未知其孰是
 焉故曰王室亂此非承赴告之辭聞而知之而書之
 者也劉單以王猛居於皇則来告矣敬王居翟泉而
 尹氏立子朝則来告矣此承赴告之辭而書之者也
 皆實之紀也非惡之大而詳其辭也曰言之重辭之
[000-30a]
 複必有大羙惡焉者先儒之過也
  經傳源流
班氏固曰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
杜氏預曰周禮有史官掌邦國四方之事達四方之志
 諸侯亦各有國史大事書之於䇿小事簡牘而已孟
 子曰楚謂之檮杌晉謂之乗而魯謂之春秋其實一
 也韓宣子適魯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
 吾乃今知周公之徳與周之所以王韓子所見蓋周
[000-30b]
 之舊典禮經也周徳既衰官失其守上之人不能使
 春秋昭眀赴告䇿書諸所記注多違舊章仲尼因魯
 史䇿書成文考其真偽而志其典禮上以遵周公之
 遺制下以眀將来之法其教之所存文之所害則刋
 而正之以示勸戒其餘則皆即用舊史史有文質辭
 有詳畧不必改也故傳曰其善志又曰非聖人孰能
 修之
陸氏徳明曰古之王者必有史官君舉則書所以慎言
[000-31a]
 行昭法式也諸侯亦有國史春秋即魯之史記也孔
 子應聘不遇自衛而歸西狩獲麟傷其虛應乃與魯
 君子左丘明觀書於太史氏因魯史記而作春秋上
 遵周公遺制下眀將来之法褒善黜惡勒成十二公
 之經以授弟子弟子退而異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
 意以失其真故論本事而為之傳明夫子不以空言
 説經也春秋所貶損人當世君臣其事實皆形於傳
 故隐其書而不宣所以免時難也及末世口説流行
[000-31b]
 故有公羊穀梁鄒氏夹氏之傳鄒氏無師夾氏有錄
 無書故不顯於世漢興齊人胡母生趙人董仲舒竝
 治公羊春秋蘭陵褚大東平嬴公廣川段仲温吕歩
 舒皆仲舒弟子嬴公守學不失師法授東海孟卿及
 魯眭𢎞𢎞授嚴彭祖及顔安樂由是公羊有嚴顔之
 學𢎞弟子百餘人常曰春秋之意在二子矣彭祖授
 瑯邪王中中授同郡公孫文及東門雲安樂授淮陽
 泠豐及淄川任翁豐授大司徒馬宫及瑯邪左咸始
[000-32a]
 貢禹事嬴公而成於眭孟以授潁川棠谿惠惠授泰
 山㝠都又疏廣事孟卿以授瑯邪筦路筦路及㝠都
 又事顔安樂路授大司農孫寳 瑕丘江公受穀梁
 春秋及詩於魯申公武帝時為博士使與董仲舒論
 江公呐於口而丞相公孫𢎞本為公羊學比輯其義
 卒用董生於是上因尊公羊家詔太子受衛太子復
 私問穀梁而善之其後浸微唯魯榮廣皓星公二人
 受焉廣盡能傳其詩春秋蔡千秋梁周慶丁姓皆從
[000-32b]
 廣受千秋又事皓星公為學最篤宣宗即位聞衛太
 子好穀梁乃召千秋與公羊家竝説上善穀梁説後
 又選郎十人從千秋受㑹千秋病死徴江公孫為博
 士詔劉向受穀梁欲令助之江博士復死乃徴周慶
 丁姓待詔使卒授十人十餘嵗皆明習乃召五經名
 儒太子太𫝊蕭望之等大議殿中平公羊穀梁同異
 望之等多從穀梁由是大盛慶姓皆為博士姓授楚
 申章昌曼君初尹更始事蔡千秋又受左氏傳取其
[000-33a]
 變理合者以為章句傳子咸及翟方進房鳳始江博
 士授胡常常授梁蕭秉為講學大夫 左丘明作傳
 以授曽申申傳衛人吳起起傳其子期期傳楚人鐸
 椒椒傳趙人虞卿卿傳同郡荀卿名況況傳武威張
 蒼蒼傳洛陽賈誼誼傳至其孫嘉嘉傳趙人貫公貫
 公傳其少子長卿長卿傳京兆尹張敞及侍御史張
 禹禹數為御史大夫蕭望之言左氏望之善之薦禹
 徴待詔未及問㑹病死禹傳尹更始更始傳其子咸
[000-33b]
 及翟方進胡常常授黎陽賈䕶䕶授蒼梧陳欽漢書
 儒林傳云漢興北平侯張蒼及梁太傅賈誼京兆尹
 張敞太中大夫劉公子皆修春秋左氏傳始劉歆從
 尹咸及翟方進受左氏由是言左氏者本之賈䕶劉
 歆歆授扶風賈徽徽傳子逵逵受詔列公羊穀梁不
 如左氏四十事以奏之名曰左氏長義章帝善之逵
 又作左氏訓詁司空南閤祭酒陳元作左氏同異大
 司農鄭衆作左氏條例章句南郡太守馬融爲三家
[000-34a]
 異同之説京兆尹延篤受左氏於賈逵之孫伯升因
 而注之汝南彭汪記先師竒説及舊注太中大夫許
 淑九江太守服䖍侍中孔嘉魏司徒王朗荆州刺史
 王基大司農董遇徴士燉煌周生烈竝注解左氏傳
 梓潼李仲欽著左氏指歸陳郡潁容作春秋條例又
 何休作左氏膏肓公羊墨守穀梁廢疾鄭康成鍼膏
 肓𤼵墨守起廢疾自是左氏大興漢初立公羊博士
 宣帝又立穀梁平帝始立左氏後漢建武中以魏郡
[000-34b]
 李封為左氏博士羣儒蔽固者數廷争之及封卒因
 不復𥙷和帝元興十一年鄭興父子奏上左氏乃立
 於學官仍行於世迄今遂盛行二傳漸微左氏今用
 杜預注公羊用何休注穀梁用范寗注
啖氏助曰古之解説悉是口傳自漢以来乃為章句如
 本草皆後漢時郡國而題以神農山海經廣説殷時
 而云夏禹所紀自餘書籍比比甚多是知三傳之義
 本皆口傳後之學者乃著竹帛而以祖師之目題之
[000-35a]
 子觀左氏傳自周晉齊宋楚鄭等國之事最詳晉則
 毎一出師具列將佐宋則毎因興廢備舉六卿故知
 史䇿之文毎國各異左氏得此數國之史以授門人
 義則口傳未形竹帛後代學者乃演而通之總而合
 之編次年月以為傳記又廣采當時文籍故兼與子
 産晏子及諸國卿佐家傳并卜書及雜占書縱横家
 小説諷諌等雜在其中故叙事雖多釋意殊少是非
 交錯混然難證公羊穀梁初亦口授後人據其大義
[000-35b]
 散配經文故多乖謬失其綱統然其大指亦是子夏
 所傳
鄭氏樵曰春秋者魯史記之名也有未經夫子筆削之
 春秋有已經夫子筆削之春秋孔潁達曰春秋之名
 無所經見惟昭二年韓起来聘見魯春秋晉語司馬
 侯對悼公曰羊舌肸習於春秋悼公使之𫝊其太子
 楚語申叔時論傅太子之法亦云教之以春秋由此
 觀之是周之典禮不存惟魯春秋為列國所重皆在
[000-36a]
 夫子未修之前舊有春秋之目則韓起之所見與叔
 向叔時之所學者乃周公伯禽以来上自天子下至
 列國禮樂征伐等事無不備載皆周之盛時為王之
 典章此杜預所謂周之舊典禮經是也今汲冢𤨏語
 亦有魯春秋記魯獻公十七年事諸如此類皆夫子
 未生之前未經筆削之春秋也孟子云王者之迹熄
 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此魯史記東遷以後事已
 經夫子筆削之春秋也或謂春秋之名取賞以春夏
[000-36b]
 刑以秋冬或謂一褒一貶若春若秋或謂春獲麟秋
 成書謂之春秋皆非也惟杜預所謂年有四時故錯
 舉以為所記之名此説得之汲冢瑣語記夫子時事
 自為夏殷春秋墨子曰吾見百國春秋以至晏子虞
 卿吕不韋陸賈著書皆曰春秋葢當時述作之流於
 正史外各記其書皆取春秋以名之然觀其篇第本
 無年月與錯舉春秋以為所記之名則異矣
問公穀傳大概皆同朱子曰所以林黄中説只是一人
[000-37a]
 只是看他文字疑若非一手者或曰疑當時皆有所
 傳授其後門人弟子始筆之於書耳曰想得皆是齊
 魯間儒其所著之書恐有所傳授但皆雜以己意所
 以多差舛其有合道理者疑是聖人之舊
馬氏端臨曰案春秋古經雖漢藝文志有之然夫子所
 修之春秋其本文世所不見而自漢以来所編古經
 則俱自三傳中取出經文名之曰正經耳又曰易有
 彖象本與卦爻為二而王弼合之詩書有序本與經
[000-37b]
 文為二而毛萇孔安國合之春秋有三傳亦本與經
 文為二而治三傳者合之先儒務欲存古於是取其
 已合者復析之命之曰古經然彖象之與卦爻序之
 與經毛孔王三公雖以之混為一書尚未嘗以己意
 増損於其間苟復析之即古人之舊矣獨春秋一書
 三傳各以其説與經文參錯而所載之經文又各争
 異蓋事同而字異者及邾儀父盟于蔑于眜之類是
 也事字俱異者尹氏君氏之類是也元未嘗書其事
[000-38a]
 而以意増入者孔子生孔丘卒是也然擇其差可信
 者則左氏為優何也葢公羊穀梁直以其所作傳文
 攙入正經不曽别出而左氏則經自經而傳自傳又
 杜元凱經傳集解序文以為分經之年與傳之年相
 附則是左氏作傳之時經文本自為一書至元凱始
 以左氏傳附之經文各年之後是左氏傳中之經文
 可以言古經矣
  傳注得失
[000-38b]
歐陽氏修曰傳之於經勤矣其述經之事時有賴其詳
 焉至其失傳則不勝其戾也其述經之意亦時有得
 焉及其失也欲大聖人而反小之欲尊經而反卑之
 取其詳而得者廢其失者可也嘉其尊大之心可也
 取其卑小之説不可也
又曰經不待傳而通者十七八因傳而惑者十五六
程子曰以傳考經之事迹以經别傳之真偽
晁氏説之曰穀梁晚出於漢因得監省左氏公羊之違
[000-39a]
 畔而正之至其精深逺大者真得子夏之所傳范氏
 又因諸儒而博辯之申穀梁之志也其於是非亦少
 公矣非若征南一切申傳汲汲然不敢異同也
楊氏時曰伯淳先生嘗有語云㸔春秋若經不通則當
 求之傳傳不通則當求之經某曽問之云傳不通則
 當求之經何也曰只如左氏春秋書君氏卒君氏乃
 惠公繼室聲子也而公羊春秋則書曰尹氏傳云大
 夫也然聲子而書曰君氏是何義當以尹氏為正此
[000-39b]
 所謂求之經
胡氏安國曰傳春秋者三家左氏叙事見本末公羊穀
 梁辭辯而義精學經以傳為案則當閲左氏玩辭以
 義為主則當習公穀
胡氏寧曰左氏釋經雖簡而博通諸史叙事尤詳能令
 百世之下頗見本末其有功於春秋為多公穀釋經
 其義皆密如衛州吁以稱人為討賊之辭也公薨不
 地故也不書葬賊不討以罪下也若此之類深得聖
[000-40a]
 人誅亂臣討賊子之意考其源流必有端緒非曲説
 所能及也啖趙謂三傳所記本皆不謬義則口傳未
 形竹帛後代學者妄加附益轉相傳授浸失本真故
 事多迂誕理或舛駁其言信矣然則學者於三傳忽
 焉而不習則無以知經習焉而不察擇焉而不精則
 春秋之宏意大旨簡易明白者汨於僻説愈晦而不
 顯矣
朱子曰左氏曽見國史考事頗精只是不知大義專去
[000-40b]
 小處理㑹徃徃不曽講學公穀考事甚踈然義理却
 精二人乃是經生傳得許多説話徃徃不曽見國史
又曰左傳君子曰最無意思因舉芟夷藴崇之一段是
 闗上文甚事左傳是一箇審利害之幾善避就底人
 所以其書有貶死節等事其間議論有極不是處如
 周鄭交質之類是何議論其曰宋宣公可謂知人矣
 立穆公其子饗之命以義夫只知有利害不知有義
 理此段不如公羊説君子大居正却是儒者議論
[000-41a]
又曰或有解春秋者專以日月為褒貶書時月則以為
 貶書日則以為褒穿鑿得全無義理若胡文定公所
 解乃是以義理穿鑿故可觀
問胡春秋如何曰胡春秋大義正但春秋自難理㑹
又曰前輩做春秋義言辭雖粗率却説得聖人大意出
 如二程未出時便有胡安定孫泰山石徂徠他們説
 經雖是甚有踈畧處觀其推明治道直是凜凜可畏
又曰左傳是後来人做為見陳氏有齊所以言八世之
[000-41b]
 後莫之與京見三家分晉所以言公侯子孫必復其
 始左氏是史學公穀是經學史學者記得事却詳於
 道理上便差經學者於義理上有功然記事多誤
擇之説文定説得理太多盡堆在裏面朱子曰不是如
 此底亦壓從這理来
問春秋胡文定公之説如何曰尋常亦不滿於胡説且
 如解經不使道理明白却就其中多使故事大與做
 時文答䇿相似
[000-42a]
晁氏公武曰三傳之學穀梁所得最多諸家之解范寗
 之論最善
郝氏經曰三傳之説雖不同要之出於聖人之門而學
 有所自終不外聖人之書法自王通為三傳作而春
 秋散之言而盧仝輩遂謂三傳當束髙閣而獨抱遺
 經陸淳啖助趙匡等因之遂創為之傳自是春秋之
 學不專於三傳矣
虞氏集曰昔之傳春秋者有五家鄒夾先亡學春秋者
[000-42b]
 據左氏以記事以觀聖筆之所㫁而或議其浮華與
 經意逺者多矣是以公穀據經以立義專門之家是
 以尚焉唐啖趙師友之間始知求聖人之意於聖人
 手筆之書宋之大儒以為可與三傳竝治者明其能
 專求於經也然傳亡存者惟纂例等書意其傳之所
 𤼵明無出於所存之書者清江劉氏權衡三傳得之
 為多而其所為傳用意奥深非博洽於典禮舊文者
 不足以盡明之是以知者鮮矣
[000-43a]
 
 
 
 
 
 
 
 
[000-43b]
 
 
 
 
 
 
 
日講春秋解義總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