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e0025 孫氏春秋經解-宋-孫覺 (WYG)


[012-1a]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經解巻十二
            宋 孫覺 撰
  定公
元年春王
 春秋魯公即位之始雖無事必書正月所以端本而
 正始也人君即位必於柩前以明繼體於先君而君
 位有所授也昭公見逐於季氏竟死於乾侯逾年六
[012-1b]
 月而喪始還定公逾年即位不得於正月朔日而六
 月即位焉元年不書正月所以見即位之後而不能
 正始也
三月晋人執宋仲幾于京師
 京師天王之所在而晋人執宋大夫于其所其無王
 也甚矣書曰執宋仲幾于京師所以深罪晋人之無
 道也公羊曰于京師伯討也春秋伯討者稱爵稱歸
 于京師于京師執其大夫又不稱爵何謂伯討乎榖
[012-2a]
 梁曰不正其執人於尊者是也
夏六月癸亥公之喪至自乾侯戊辰公即位
 春秋八公即位七皆不日而定獨書曰者人君即位
 必於正月朔日不日者朔日可知也定公即位不於
 正月之朔喪至後行即位之禮必特書曰戊辰以别
 之也榖梁説是
二年春王正月夏五月壬辰雉門及兩觀災
 雉門兩觀皆天子之禮自成王以天子禮樂賜周公
[012-2b]
 而魯之羣公相承僣之國内制度一同於天子孔子
 非之而欲著其僣於春秋乆矣於是雉門兩觀災故
 孔子因其災以著其僣也曰及者災雉門而及於
 兩觀先後之次爾公羊以為不以微及大榖梁以為
 尊之皆非也
冬十月新作雉門及兩觀
 雉門兩觀魯不得有而因其災也又侈大焉書曰新
 作以兼譏之也
[012-3a]
四年春王二月癸巳陳侯呉卒三月公㑹劉子晋侯宋
公蔡侯衛侯陳子鄭伯許男曺伯莒子邾子頓子胡子
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齊國夏于召陵侵楚夏四月庚
辰蔡公孫姓帥師滅沈以沈子嘉歸殺之五月公及諸
侯盟于臯鼬杞伯成卒于㑹六月葬陳惠公許遷于容
城秋七月公至自㑹劉卷卒
 劉卷者劉子也劉子王臣而下交諸侯於其卒也来
 赴魯春秋欲正其外交之罪故特書其卒此與尹氏
[012-3b]
 王子虎卒例正同也榖梁之説非
葬劉文公
 劉巻王臣而外交於魯經因其告卒也書以譏之於
 是魯又往葬焉書曰葬劉文公所以譏卷之外交而
 魯交王臣也公羊之説非
冬十有一月庚午蔡侯以呉子及楚人戰于柏舉楚師敗績
 謹按呉入春秋侵伐㑹盟未嘗稱子於是蔡侯以之
 及楚戰而稱子者非進呉也所以狄蔡也春秋之義有
[012-4a]
 褒其使而善其君者有貶其敵而罪其人者楚屈完
 来盟于師不曰楚子使之善屈完所以善楚子也楚
 人陳侯蔡侯鄭伯許男圍宋不稱楚子而稱楚人人
 楚子所以人諸侯也然則呉為夷狄而蔡侯以之戰
 進呉稱爵所以狄蔡侯也為中國不能明中國之義
 而附夷狄之楚至于誘殺其君用其世子蔡侯朱奔
 焉東國卒焉而與楚益厚此四年又與諸侯侵之而
 滅其與國之沈夫以楚之彊夷狄無道而蔡必親之
[012-4b]
 親之乆又遽絶之而侵犯焉以自取禍故有今年之
 圍圍斯已矣又連夷狄之呉以與楚戰戰雖幸勝然
 聖人以蔡近於楚屢與楚親而屢絶之復舍楚而從
 呉反覆無信輕用干戈盖夷狄之不若於是進呉稱
 子以為蔡之所為殆與呉夷狄等爾蔡得稱侯則呉
 何以不得稱子進呉稱子所以外蔡於狄也春秋諸
 侯連諸侯之師不言以其言以者三焉不宜以而以
 也言彼無意於戰而我以之戰者也呉子無意於楚
[012-5a]
 而蔡侯以之戰焉故曰以呉子也公榖之説皆非
庚辰呉入楚
 二𫝊皆作入楚而左氏作入郢此當從二傳為定公
 榖以為呉不稱子復狄之也按柏舉之戰稱呉子以
 狄蔡非進呉也於是稱呉自其本號爾何謂復狄之
 乎
五年春王三月辛亥朔日有食之夏歸粟于蔡
 仁義之道先自近始故孟子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
[012-5b]
 愛物盖親有所未親則民雖仁焉不得謂之仁也民
 有所未仁則物雖愛焉不得謂之愛也夫以定公之
 時三威彊而公室弱家臣擅命而私室又衰連兵而
 侵伐者無虚嵗上之則政令出於私門下之則國人罷
 於奔命為定公之民者少有受其凍餒者矣為定公
 之士者必有窮而不給者矣以定公莫之恤而哀也
 乃歸粟于蔡夫蔡者何足恤哉絶楚以自取其禍連
 呉而戰以求勝不量其國小力弱以鬬楚不度其財
[012-6a]
 窘粮乏以連呉至于大困且飢而無告也始求救於
 諸侯魯又不虞其國民之乏絶而蔡無足與也歸之
 粟焉書曰歸粟于蔡非所宜歸而歸也春秋之義有
 文可尚而實則貶之事無足善而輕褒之者以弟叛
 兄不義之大者而蔡季書字弑父之賊討而殺之而
 楚子書名公如京師行朝覲之禮而成公則譏歸粟
 于蔡得分災之義而定公有罪此春秋所以為難也
 三𫝊之説皆非
[012-6b]
於越入呉
 春秋諸國惟越最為晚見其見於經凡六其三稱越
 皆在於昭公之時五年稱越人與楚子伐呉八年楚
 放公子昭于越三十二年呉伐越皆曰越也其三稱
 於越二在定公之時五年於越入呉十四年於越敗
 呉于檇李一在哀公之時十三年於越入呉皆曰於
 越也然則越之見於昭公之時者曰越見於定哀之
 時者曰於越也盖當是時越有數種有東越南越閩
[012-7a]
 越甌越於定公之前國名為越故經據其號皆書曰
 越也於定公之後欲自别於羣越始改號為於越經
 據其已改之號故書曰於越也此猶楚初見經稱荆
 其後稱楚始改號也不然何以見經者六而定公之
 前三皆稱越定公之後三稱於越乎公羊及諸説皆
 非
六年春王正月癸亥鄭㳺速帥師滅許以許男斯歸二
月公侵鄭公至自侵鄭夏季孫斯仲孫何忌如晉秋晉
[012-7b]
人執宋行人樂祁犂冬城中城季孫斯仲孫忌帥師圍

 仲孫何忌經不言何者舊史闕之孔子不妄加之以
 傳信也公羊以為譏二名春秋二名者多矣何獨何
 忌乎春秋大法所繫二名細碎者亦足譏耶
七年春王正月夏四月秋齊侯鄭伯盟于鹹齊人執衛
行人北宫結以侵衛
 以者不宜以也齊人将討衛則聲其可伐之罪以伐
[012-8a]
 之爾何乃執其行人而侵人之國乎經書之與楚執
 宋公以伐宋等也
八年春王正月公侵齊公至自侵齊二月公侵齊三月
公至自侵齊曺伯露卒夏齊國夏帥師伐我西鄙公㑹
晋師于瓦公至自瓦秋七月戊辰陳侵栁卒晋士鞅帥
師侵鄭遂侵衛葬曺靖公九月葬陳懐公季孫斯仲孫
何忌帥師侵衛冬䘙侯鄭伯盟于曲濮從祀先公
 魯自文公二年躋僖逆祀而昭穆遂亂訖於今不正
[012-8b]
 於是禘于太廟而正昭穆序閔僖春秋以其變禮故
 特書之曰従祀先公言自是而昭穆有别也夫審别
 昭穆而序次先公禘于太廟之禮也盖春秋書禘書
 大事者而従祀先公不書禘祭得禮常事不書也惟
 従祀為禮之變故記之爾左氏以為禘于僖公若禘
 禮獨行於僖公則何由得閔在僖上而云従祀乎盖
 合食而行大禘之禮故言従祀爾在氏之説非
盗竊寳玉大弓
[012-9a]
 寳玉大弓魯之分器而世寳之者於是為盗竊之則
 是魯公不欽而執政非人也三𫝊皆言陽虎竊之而
 經不書者盖陽虎家臣微賤法不當書又寳玉大弓
 國之重器至為盗所竊則罪重春秋書曰盗竊盖深
 罪魯公及執政者爾
九年春王正月夏四月戊申鄭伯蠆卒得寳玉天弓
 得者對失之辭也寳玉大弓去年為盗竊去則是魯
 失之也於是復得之故曰得爾不書所以得之以得
[012-9b]
 為重也左氏曰凡獲噐用曰得郜之大鼎亦器也何
 以不言得榖梁曰不目羞也寳玉大弓本我分器嘗
 失之而復得之何用目之哉謂之羞非也
十年春王三月及齊平
 魯自八年西鄙之役不與齊平至是齊魯始平不書
 所以平之者二國皆欲之也
夏公㑹齊侯于夾谷
 夾谷之㑹孔子相之齊侯詘而歸歸魯鄆讙龜隂之
[012-10a]
 田盖魯公之㑹能使大國為之詘畏義而反其侵地
 未有盛於夾谷之㑹者然孔子書之與異時㑹盟等
 爾無異文焉盖孔子之意以為治國有道而交鄰有
 義苟治道之不至而奔走盟㑹以徼幸於言語之間
 亦不足尚也故夾谷之㑹為魯至榮之舉而春秋以
 例書之猶有譏焉孔子之道如何也
宋公之弟辰暨仲佗石彄出奔陳
 春秋㑹者外為志及者内為志㑹及之外又有書暨
[012-10b]
 暨不得已也暨齊平不得已而暨之平也宋公之弟
 辰亦不得已而暨佗彄奔也春秋諸侯之兄弟不書
 言兄則罪其弟言弟則罪其兄盗殺衛侯之兄縶罪
 衛侯為人君而兄見殺也陳侯之弟出奔楚罪陳侯
 為人兄而奔其弟也叚不弟則不書弟凡言兄弟皆
 有意也宋為人君有一國之廣不能悌其弟使之従
 二叛臣以奔于外辰固有不得已者然宋公之兄道
 如何也
[012-11a]
十有二年春薛伯定卒夏葬薛襄公叔孫州仇帥師墮

 墮毁也是時三威之邑皆為城以自固故其家臣因
 之以叛十三年叔弓圍費去夏郈凡再圍於是一墮
 毁之而經書之者所以見三威之盛至於城私邑以
 自封植墮郈墮費圍成而三威之彊亦少殺也榖梁
 以墮為取殊不合經意
十有二月公圍成公至自圍成
[012-11b]
 天子有天下諸侯有一國天下有逆命不服者則天
 子命諸侯伐之一國之邑有背叛不從則諸侯命其
 臣伐之故天子無伐其諸侯諸侯無討於其邑春秋
 之時天下無王而諸侯逆命者衆故有王而伐鄭者
 陪臣擅命而權在私家諸侯不得為政故有公而圍
 成者成魯邑而魯圍之書曰公圍成以見諸侯之失
 道也
十有三年春齊侯䘙侯次于垂葭夏築蛇淵囿大蒐于
[012-12a]
比蒲衛公孟彄帥師伐曺秋晋趙鞅入于晋陽以叛冬
晋荀寅士吉射入于朝歌以叛晋趙鞅歸于晋
 趙鞅嘗以晋陽為叛而三𫝊推其事以為逐君側之
 惡人雖書其叛而又書歸以善之也趙鞅為人臣不
 知進退之義君側有惡人而已志不申則去之可也
 既入其邑以其兵逐君側之人則叛爾人君之側豈
 人臣用兵之所哉心雖不叛而其迹也甚惡将焉自
 明乎故經據其迹而書之曰叛也趙鞅雖已叛者然
[012-12b]
 其君明其心復其位而使之歸春秋以其人主信之
 其歸無難故曰歸也非原其已叛之惡也趙鞅據邑
 以叛雖其心在於安社稷善人主而其事不可以訓
 故孔子不原其心而書之曰叛所以絶萬世姦臣假
 借之禍也然而伯夷無救於紂而孔子稱之以勸事
 君之義趙鞅有功於晋而春秋罪之以明進退之節
 三𫝊皆失其義
十有五年秋七月壬申姒氏卒
[012-13a]
 姒氏定公之妾哀公之母禮妾母不稱夫人不書卒
 𦵏而春秋之時稍稍僣之故妾母稱夫人書卒𦵏同
 於小君孔子皆書之以懲其僣是時哀公即位未逾
 年而其母未敢稱夫人之號故卒不稱夫人而書氏
 𦵏不稱𦵏也左氏之説非
冬城漆
 漆非魯邑邾庶其以之来奔者魯受之於叛人而又
 勞民以城之所謂不待貶絶而罪惡見者也
[012-13b]
 
 
 
 
 
 
 
 春秋經解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