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c0053 詩傳詩說駁義-清-毛奇齡 (WYG)


[003-1a]
欽定四庫全書
 詩傳詩說駁義卷三
          翰林院檢討毛竒齡撰
  齊八條/
   營
詩傳齊俗習于田賦營詩說同按詩本作還漢書地理
志云臨淄名營丘故齊詩曰子之營兮遭我虖嶩之間
兮顔師古謂毛詩作還齊詩作營故此亦以還為營但
[003-1b]
子貢說詩不知所主申培魯詩宗又襲齊詩何也或曰
營既是地則下章子之昌子之茂又作何解後見賈逵齊
魯韓毛氏異同及崔靈恩集註有云昌茂亦齊地後好
事者直云營丘故城即濰之昌樂茂即泰山之牟牟茂

   丰
詩傳公子小白適營齊人慕之賦丰詩說亦然此鄭詩
也入此者必以詩中子之昌兮與前還詩語同俟我于
[003-2a]
堂又與後著詩語同故耳如王風采葛篇有一日不見
如三月兮語鄭風子衿篇亦有是二語遂以子衿為王
風其譎祕皆此類
   南山
詩傳襄公留姜氏于齊魯桓公不能制齊人刺之賦南
山詩說南山襄公久留文姜齊人刺之按春秋公與夫
人如齊公即薨于齊無久留而公不能制之事若焦氏
易林云襄送季女至于蕩道齊子旦夕留連久處則指
[003-2b]
文姜初歸魯時故曰襄送季女如春秋齊侯送姜氏于讙
是也苐讙非蕩道送姜氏者是齊僖不是齊襄焦氏故
誤耳
   載敺
詩傳襄公伐衞姜氏㑹之于師賦載敺詩說載敺齊襄
納衞朔抗王人魯人從之文姜歸齊以犒師齊人刺之
按春秋莊五年春夫人姜氏如齊師冬公㑹齊人伐衞
則伐衞冬時事夫人如齊師在春非伐衞時或齊更有
[003-3a]
師則不可必耳若胡氏傳引此詩證如師事曰彭彭多
貌儦儦衆貌亦引詩數姜往事如此非謂此詩即如師
時作也至于伐衞為納朔公羊傳曰伐衞納朔也乃一
事而彼此分見詩傳曰伐衞詩說曰納朔作偽之故為
賣弄乃爾
   猗嗟
詩傳魯莊公㑹齊大夫狩于禚齊人譏之賦猗嗟詩說
猗嗟魯莊公朝于齊遂及齊大夫狩禚齊人刺之賦也
[003-3b]
按莊公無朝齊事唯狩禚有之然是齊侯非齊大夫春
秋莊四年公及齊人狩于禚公羊傳云公曷乎與㣲者
狩齊侯也齊侯則其稱人何諱與讐狩也榖梁傳亦云
齊人者齊侯也其曰人何也卑公之敵所以卑公也則
狩禚為齊侯非齊大夫矣若其以此詩為狩禚詩者徒
以詩中有射則臧兮終日射侯諸語耳然曰射侯曰不
出正則明是樹侯以射非狩也按射禮大射以皮賔射
以正燕射以獸此曰正正是賓射與兩君相見禮合則以
[003-4a]
此詩為狩亦非是
   風雨
詩傳齊桓公相管仲以匡天下齊人美之賦風雨詩說
同按左傳昭十六年鄭六卿餞韓宣子于郊宣子曰二
三君子請皆賦起亦以知鄭志子游賦風雨宣子喜曰
賦不出鄭志則明是鄭詩而乃移入齊作偽之不審量
如此
   鷄鳴
[003-4b]
詩傳桓公好内衞姬箴之賦鷄鳴詩說鷄鳴衞姬勸桓
公以勤政故作此詩按劉向列女傳云桓公好淫樂衞
姬為之不聽鄭衞之音桓公乃立衞姬為夫人號管仲
為仲父曰夫人治内管仲治外張華女史箴亦曰衞女
矯桓耳志和音是也但劉向是說有未可信者按左傳
齊侯好内多内寵内嬖如夫人六人長衞姬生武孟少
衞姬生惠公則二衞姬亦皆在所嬖之數未聞有特稱
賢者及鄭姬生孝公公與管仲屬孝公子宋襄公以為
[003-5a]
太子雍巫有寵于共姬因寺人貂以薦羞于公公許之立
武孟管仲卒易牙入與寺人貂因内寵以殺羣吏而立
公子無虧孝公奔宋按雍巫即易牙共姬即衞姬公子
無虧即武孟則長衞姬之不賢有明徴矣浸假少衞姬
賢與管仲同治内外則安得有私寵鄭姬陰與管仲屬
太子于宋之事所謂衞姬治内管仲治外者安在故曰
劉向之言亦不無可疑者然作偽如此節則猶屬有據
者也
[003-5b]
   甫田
詩傳景公欲求諸侯大夫風之賦甫田詩說甫田齊景
公急于圖伯大夫諷之按小序云大夫刺襄公不修德
而求諸侯則求諸侯本襲小序特以景公易襄公耳若
景公圖伯無據按左傳昭十一年晉侯與齊侯投壺齊
侯祝辭有曰與君代興士文伯謂齊侯欲代晉興伯則所
云圖伯意或有之然作偽者定見不及此
  魏二條/
[003-6a]
   十畆之間
詩說十畆之間政亂國危賢者不樂仕于其朝而思與
友歸于農畆賦也此全是朱傳文豈申公讀朱氏傳耶
抑朱傳引魯詩陰竊之不告所自耶觀者思之
   碩䑕
詩說碩䑕大夫貪戾魏人怨之而作是詩按詩文但刺
貪耳其鑿指大夫者緣小序云刺其重斂而朱子辨說
云此亦託于碩䑕以刺其有司之詞未必直以碩䑕比
[003-6b]
其君也故此舎刺君而曰刺大夫耳舊以寗戚扣角歌
碩䑕按古詩最多或别有碩䑕非此詩
  唐三條/
   山有樞
詩説山有樞唐人憂國之詩按魯詩石經殘碑作山有
蓲申公魯詩何以非蓲字耶
   茮聊詩/傳菽聊詩/說
詩本作椒惟說文以椒為茮若作菽是采菽之菽大豆
[003-7a]
也以叔作尗遂以茮作菽誤矣
   野有蔓草
詩傳臼季遇郤缺于冀野薦于文公缺一/字人美之賦野
有蔓草詩說同按此是鄭風以臼季遇郤缺事相似遂
移置此耳考左傳鄭子齹賦野有蔓草韓宣子曰賦不
出鄭志則明係鄭風之有左證者而移為唐風何鹵莽

  曺一條/
[003-7b]
   尸鳩
按詩本作鳲鳩惟漢書說苑作尸鳩尸鳲同
  鄶二條/
按左傳季札觀樂曰自鄶以下故陸德明釋文亦云檜
本又作鄶若諸家皆作檜非鄶也此從鄶者必㓜時讀
觀樂一篇耳
   大路
詩傳鄶人夫婦相棄缺四/字賦大路詩說同此鄭風也按
[003-8a]
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有曰鄭衞溱洧之間羣女出桑臣
觀其麗者因稱詩曰遵大路兮攬子袪贈以芳華辭甚
妙則以此詩本鄭詩故曰溱洧之間此入鄶妄矣又遵
大路去一遵字亦不可解
  鄭四條/
   緇衣
詩傳鄭武公養賢而賦緇衣子曰於緇衣見好賢之至也
按武公時世襲小序於緇衣句見孔叢子說見𨚍柏舟
[003-8b]

   扶胥
詩傳鄭靈公棄其世臣而任狂狡子良憂之作扶胥狂/氏
狡/名詩說亦然按詩本作扶蘇唯毛傳作扶胥胥蘇通字
其曰任嬖人狂狡者按左傳宣二年鄭公子歸生受命
于楚伐宋宋師敗績狂狡輅鄭人鄭人入于井倒㦸而
出之𫉬狂狡則狂狡本宋人而見𫉬于鄭者其後任狂
狡則無所據且𫉬狂狡者亦鄭穆公非靈公也此以狂
[003-9a]
狡二字偶同故實之耳
   麥秀
詩傳子良諫用狂狡靈公不聽將去其國賦麥秀詩說
麥秀靈公不聽子良之諫將逐之故作是詩以責狂狡
一章興也二章賦也按詩無麥秀篇唯史記箕子有麥
秀歌中有彼狡童兮二句與此狡童詩句相合即以狡
童為麥秀觀狡童詩止二章而詩說有三章其云一章
興者必即以麥秀歌四句移冠此章如論語唐棣之華
[003-9b]
四句移冠東門之墠詩其詐同也若子良將去國靈公
逐子良則尤不然按左傳鄭公子歸生弑靈公鄭人立
子良子良辭乃立襄公襄公將去穆氏而舎子良子良
不可曰穆氏宜存則固願也若將亡則亦皆亡乃舎之
皆為大夫則是襄公將去穆氏而獨留子良此謂子良
欲去國又云靈公欲逐子良皆依俙附會不可信者且
春秋宣三年冬鄭穆公卒四年春靈公始立夏六月鄭
公子歸生弑其君夷是靈公立祗半載而即已被弑即嬖
[003-10a]
狂狡亦不久子良安得數數進諫且至去國後褰裳詩
傳竟云子良去國詩說則又鑿鑿云子良如晉此皆誕
妄不經之已甚者
   羔求
詩傳子皮為政忠直文武子産美之賦羔求詩說羔求
鄭子皮卒子産思之追頌焉賦也按左傳鄭六卿餞韓
宣子子産賦羔裘則此詩先子産有之故子産取以為
賦非子産所作明矣朱子小序辨說有云當時鄭之大
[003-10b]
夫如子皮子産之徒豈無可以當此詩者故此即以子
産美子皮實之其欲竊附朱子而遂忘前此之有左
傳亦可嘆也求字見前
  陳一條/
   墓門
詩說墓門泄冶諌靈公孔寧儀行父譖而囚之冶作是
詩按左傳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于夏姬皆衷其衵
服以戱于朝泄冶諫公曰吾能改矣公告二子二子請殺
[003-11a]
之公弗禁遂殺泄冶無譖泄冶事若詩云國人知之則
與榖梁傳泄冶入諫曰使國人聞之則猶可使仁人聞
之則不可語亦相類
  秦六條/
詩終秦風豈亦尚書終秦誓之意耶
   車鄰
詩傳襄公伐戎初命為秦伯國人榮之賦車鄰詩說亦
然按車鄰朱傳作車&KR0639不知何據此從毛傳是也但襄
[003-11b]
公時世不可考據小序云車鄰美秦仲也而安成劉氏
謂秦仲但為宣王大夫未必得備寺人之官此詩疑作
于平王命襄公為侯之後此皆宋儒臆見而子貢申培
已先得我心眞可一笑
   終南
詩傳襄公克戎始取周地秦人矜之賦終南詩説同此
襲小序然歐陽子曰周雖以岐豐賜秦使自攻取然襄
公止以一兵至岐至文公始逐戎而取岐豐之地此詩
[003-12a]
及終南則非襄公時可知也終南岐地山名在今陜西
西安府
   駟驖
詩傳襄公始有田囿之事秦人喜之賦駟驖按小序曰
始有田狩之事園囿之樂此即竊摘其二字以櫽括之
其作偽有如此者
   渭陽
詩傳晉重耳入于晉秦穆公送之賦渭陽詩說同按左
[003-12b]
傳秦穆姬為晉獻公太子申生之同母姊為重耳異母
姊穆姬生太子瑩是為康公則康公為重耳甥故稱
舅氏若秦穆與重耳特妻之弟耳未聞妻兄弟稱舅
氏者作偽之不典如此
   黄鳥
詩傳康公塟穆公以子車氏三子殉秦人哀之賦黄鳥
詩說黄鳥秦穆公卒世子罃以三良殉之秦人傷之而
作是詩按子車之殉歸咎康公此即魏顆陳乾昔子從
[003-13a]
治命不從亂命之說然考左傳文六年秦伯任好卒以
奄息仲行鍼虎為殉君子曰秦穆之不為盟主也宜哉
死而棄民玩左氏文則當時皆歸罪穆公不及康公以
康公不得主之故也故應劭云秦穆公與羣臣飲酒酣
言曰生共此樂死共此哀于是奄息仲行鍼虎許諾及
公薨皆從死則當時秦穆令從已死而三子輕生爭自
為殉固非嗣主意即嗣主亦不得禁止之故鄭箋云從
死自殺以從死孔氏正義云不刺康公而刺穆公者是
[003-13b]
穆公命從已死此臣自殺從之非後主之過則是子車
之殉其必責穆公而不責康公者已早有成論而作偽
鹵莽凡前人所顯然論列無庸翻復者必盲犯瞎觸以
墮其說則猥陋甚矣至若李德裕云三良者所謂殉榮
樂也非所謂殉仁義也可與梁丘據安陵君同譏矣安
得謂之百夫特哉則文饒之意并將罪三良以薄穆公
之過况康公乎或曰三子輕死記載有之然與詩文臨
穴惴惴之意似于不合天下無輕生而尚股栗者則又
[003-14a]
不然臨穴者秦人也惴惴其慄者秦人之傷之也故鄭
箋云秦人哀傷之皆臨穴而為之悼慄則惴惴者在秦
人不在三良又甚明者若秦本紀云穆公塟于雍從死
者百七十人此雖不可信然亦秦俗如是如是則又何
必惴何必臨穴且亦何必論其孰有罪孰無罪若者宜
原若者宜坐而必出穆公而入康公亦多事矣
 
 
[003-14b]
 
 
 
 
 
 
 
 詩傳詩說駁義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