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s0084 出三藏記集-梁-僧祐 (T@YUAN)




出三藏記集傳中卷第十四


梁建初寺沙門釋僧祐撰



* 鳩摩羅什傳第一
* 佛陀耶舍傳第二
* 曇無讖傳第三
* 佛馱跋陀傳第四
* 求那跋摩傳第五
* 僧伽跋摩傳第六
* 曇摩蜜多傳第七
* 求那跋陀羅傳第八
* 求那毘地傳第九
* 沮渠安陽侯傳第十


鳩摩羅什傳第一



鳩摩羅什。秦言童壽。天竺人也。家世國相。
什祖父達多。倜儻不群。名重於國。父鳩摩
琰。聰明有懿節。將嗣相位。乃辭避出家。東
度葱嶺。龜茲王聞其棄榮。甚敬慕之。自出郊
迎請為國師。王有妹。年始二十。才悟明敏。過
目必能。一聞則誦。且體有赤黶法生智子。諸
[014-0100b]
國娉之並不行。及見琰心欲當之。王聞大
喜。逼琰為妻。遂生什。什之在胎。其母慧解
倍常。往雀梨大寺聽經。忽自通天竺語。眾咸
歎異。有羅漢達摩瞿沙。曰此必懷智子。為說
舍利弗在胎之證。既而生什。岐嶷若神。什生
之後還忘前語。頃之其母出家修道。學得初
果。什年七歲。亦俱出家。從師受經口誦日得
千偈。偈有三十二字。凡三萬二千言。誦毘曇
既過。師授其義。即自通解。無幽不暢。時龜茲
國人。以其母王女利養甚多。乃携什避之。什
年九歲。進到罽賓。遇名德法師槃頭達多。即
罽賓王之從弟也。淵粹有大量。三藏九部莫
不縷貫。亦日誦千偈。名播諸國。什既至。仍師
事之。遂誦雜藏中阿鋡長阿鋡凡四百萬言。
達多每與什論議。與推服之。聲徹於王。王即
請入。集外道論師共相攻難。言氣始交。外道
輕其幼稚。言頗不順。什乘其隙而挫之。外道
折伏愧惋無言。王益敬異。日給鵝腊一雙粳
麵各三㪷酥六升。此外國之上供也。所住
寺僧乃差大僧五人沙彌十人營視灑掃。有
若弟子。其見尊崇如此。至年十二。其母携還
龜茲。至月氏北山。有一羅漢。見而異之。謂
其母言。常當守護此沙彌。若至三十五不破
戒者。當大興佛法度無數人。與漚波掬多無
異。若戒不全無能為也。正可才明俊詣法師
而已什進到沙勒國。頂戴佛鉢心自念言。鉢
形甚大。何其輕耶。即重不可勝。失聲下之。
母問其故。答曰。我心有分別。故鉢有輕重耳。
什於沙勒國誦阿毘曇六足諸論增一阿鋡。
[014-0100c]
及還龜茲名蓋諸國。時龜茲僧眾一萬餘人。
疑非凡夫。咸推而敬之。莫敢居上。由是不預
燒香之次。遂博覽四韋陀五明諸論。外道經
書陰陽星算莫不究曉。妙達吉凶言若符契。
性率達不礪。小檢修行者頗非之。什自得於
心。未嘗介意。後從佛陀耶舍學十誦律。又
從須利耶蘇摩諮稟大乘。乃歎曰。吾昔學小
乘。譬人不識金以鍮石為妙矣。於是廣求義
要。誦中百二論。於龜茲白純王新寺得放光
經。始披讀。魔來蔽文。唯見空牒。什知魔所
為。誓心愈固。魔去字顯。仍習誦之。後於雀
梨大寺讀大乘經。忽聞空中語曰。汝是智人。
何以讀此。什曰。汝是小魔。宜時速去。我心如
地。不可轉也。停住二年。廣誦大乘經論洞其
祕奧。後往罽賓。為其師槃頭達多具說一乘
妙義。師感悟心服。即禮什為師。言我是和上
小乘師。和尚是我大乘師矣。西域諸國伏
什神俊。咸共崇仰。每至講說。諸王長跪高座
之側。令什踐其膝以登焉。什道震西域聲被
東國。符氏建元十三年歲次丁丑正月。太史
奏有星見外國分野。當有大德智人入輔中
國。堅素聞什名。乃悟曰。朕聞西域有鳩摩羅
什。將非此耶。十九年即遣驍騎將軍呂光將
兵伐龜茲及烏耆諸國。臨發謂光曰。聞彼有
鳩摩羅什。深解法相善閑陰陽。為後學之
宗。朕甚思之。若剋龜茲即馳驛送什。光軍未
至。什謂其王帛純曰。國運衰矣。當有勍敵。日
下人從東方來。宜恭承之。勿抗其鋒。純不從
而戰。光遂破龜茲殺純獲什。光性疎慢。未測
[014-0101a]
什智量。見其年尚少。乃凡人戲之。強妻以龜
茲王女。什距而不受。辭甚苦到。光曰。道士
之操不踰先父。何所苦辭。乃飲以淳酒同閉
密室。什被逼既至。遂虧其節。或令驕牛及乘
惡馬欲使墮落。什常懷忍辱。曾無異色光。慚
愧而止。光還中路。置軍於山下。將士已休。什
曰。不可。在此必見狼狽。宜徙軍隴上。光不納。
至夜果大雨洪潦瀑起。水深數丈。死者數千。
光始敬異之。什謂光曰。此凶亡之地。不可
淹留。推數揆運應速言歸。中路必有福地可
居。光從之。至涼州聞符氏已滅。遂割據涼土
制命一隅焉。正月姑臧大風。什曰。不祥之風。
當有姦叛。然不勞自定也。俄而梁謙彭晃相
繼而反。尋皆殄滅。光龍飛二年。張掖盧水胡
沮渠界成及從弟蒙遜反。推建康太守段業
為主。光遣子太原公纂率眾五萬討之。時論
謂。業等烏合。纂有威聲勢必全剋。光以問什。
什曰。觀察此行未見其利。既而纂敗績。僅以
身免。光中書監張資。文翰溫雅識量沈粹。寢
疾困篤。光博營救療。有外國道人羅叉云。能
差資病。光喜給賜甚豐。什知叉誑詐。告資曰。
叉不能為益。徒煩費耳。冥運雖隱。可以事試
也。乃以五色絲作繩結之。燒為灰末投水中。
灰若出水還成繩者。病不可愈。須臾灰聚浮
出復繩本形。既而叉治無効。少日資亡。頃
之呂光卒。子纂襲偽位。咸寧二年有猪生
子。一身三頭。龍出東廂井中。到殿前蟠臥。比
旦失之。纂以為美瑞。號大殿為龍翔殿。俄而
有黑龍昇於當陽九宮門。纂改九宮門為龍
[014-0101b]
興門。什奏曰。比日潛龍出遊。豕妖表異。龍者
陰類。出入有時。而今屢見則為災眚。必有下
人謀上之變。宜剋己修德以答天威。纂不
納。與什博戲。殺棊曰。斫胡奴頭。什輒答曰。
不能斫胡奴。胡奴將斫人頭。此言有旨。纂終
不悟。後纂從弟超。小名胡奴。果殺纂斬首。其
豫覩徵兆皆此類也。停涼積年。呂光父子既
不弘道。故韞其經法無所宣化。符堅已亡竟
不相見。姚萇聞其高名。虛心要請。到晉隆安
二年。呂隆始聽什東既至姑臧。會萇崩。子
興立。遣使迎什。弘始三年。有樹連理生于廟
庭逍遙園。䓗變為薤。到其年十二月二十
日。什至長安興。待以國師之禮。甚見優寵。自
大法東被始於漢明。歷涉魏晉經論漸多。而
支竺所出多滯文格義。興少崇三寶銳志講
集。什既至止。仍請入西明閣逍遙園譯出眾
經。什率多闇誦無不究達。轉解秦言音譯流
利。既覽舊經義多乖謬。皆由先譯失旨。不與
梵本相應。於是興使沙門僧肇僧略僧邈
等八百餘人諮受什旨更令出大品。什持梵
本興執舊經。以相讎挍。其新文異舊者。義皆
圓通。眾心愜服。莫不欣讚焉。興宗室常山公
顯。安成侯嵩。並篤信緣業。屢請什於長安大
寺講說新經。續出小品金剛般若十住法華
維摩思益首楞嚴華首持世佛藏菩薩藏遺
教菩提無行呵欲自在王因緣觀一分無量壽新
賢劫諸法無行禪經禪法要禪要解彌勒成佛
彌勒下生稱揚諸佛功德十誦律戒本大智成
實十住中百十二門諸論。三十三部三百餘
[014-0101c]
卷。並顯揚神源發揮幽致。于時四方義學沙
門不遠萬里。名德秀拔者。才暢二公乃至道
恒僧摽僧叡僧敦僧弼僧肇等。三千餘僧。稟
訪精研務窮幽旨。廬山慧遠。道業沖粹。乃遣
使修問。龍光道生慧解洞微。亦入關諮稟。傳
法之宗莫與競爽。盛業久大至今式仰焉。初
沙門僧叡。才識高朗。常隨什傳寫。什每為
叡論西方辭體商略同異云。天竺國俗甚重
文藻。其宮商體韻以入絃為善。凡覲國王必
有讚德見佛之儀。以歌歎為尊。經中偈頌皆
其式也。但改梵為秦。失其藻蔚。雖得大意殊
隔文體有似。嚼飯與人。非徒失味。乃令嘔
穢也。什嘗非頌贈沙門法和云。心山育
德薰。流芳萬由延。哀鸞鳴孤桐。清響徹九
天。凡為十偈。辭喻皆爾。什雅好大乘志在
敷廣。嘗歎曰。吾若著筆作大乘阿毘曇。非
迦旃延子比也。今在秦地深識者寡。折翮於此。
將何所論。乃悽然而止。唯為姚興著實相論
二卷並注維摩。出言成章無所刪改。辭喻婉約莫非淵
奧。什為人神情映徹傲岸出群。應機領會鮮
有其疋。且篤性仁厚汎愛為心。虛己善誘終
日無惓。姚主甞謂什曰。大師聰明超悟天下
莫二。若一旦後世何可使法種無嗣。遂以妓
女十人逼令受之。自爾以來不住僧房。別立
廨舍供給豐盈。每至講說常先自說。譬如臭
泥中生蓮華。但採蓮華勿取臭泥也。初什在
龜茲。從卑摩羅叉律師受律。卑摩後入關中。
什聞至欣然師敬盡禮。卑摩未知被逼之事。
因問什曰。汝於漢地大有重緣。受法弟子可
[014-0102a]
有幾人。什答。漢境經律未備。新經及律多是
什所傳。出三千徒眾。皆從什受法。但什累業
障深。故不受師敬耳。又杯度比丘在彭城。
聞什在長安。乃歎曰。吾與此子戲別三百餘
年。杳然未期遲有遇於來生耳。什臨終力疾
與眾僧告別曰。因法相遇。殊未盡伊心。方復
異世惻愴可言。自以闇昧謬充傳譯。若所傳
無謬。使焚身之後舌不燋爛。以晉義熙中卒
于長安。即於逍遙園依外國法以火焚屍。薪
滅形化唯舌不變。後有外國沙門來曰。羅什
所諳十不出一。初什一名鳩摩羅耆婆。外國
製名多以父母為本。什父鳩摩琰。母字耆
婆。故兼取為名云。


佛陀耶舍傳第二



佛陀耶舍。秦言覺明。罽賓人也。婆羅門種。
世事外道。有一沙門。從其家乞。其父怒令人
嘔之。遂手脚攣躄不能行止。乃問於筮師。
對曰。坐犯賢人。鬼神使然也。即請此沙門竭
誠悔過。數日便瘳。因令耶舍出家為其弟子。
時年十三。常隨師遠行。於曠野逢虎。師欲走
避。耶舍曰。此虎已飽必不侵人。俄而虎去。前
行果見餘肉。師密異之。至年十五。誦經日得
五六萬言。所住寺常於外分衛廢於誦習。有
一羅漢。重其聰敏恒乞食供之。十九誦大小
乘經二百餘萬言。然性簡慠。頗以知見自處。
謂少堪己師。故不為諸僧所重。但美儀止善
談笑。見者忘其深恨。年及受戒莫為臨壇。所
以向立之歲猶為沙彌。乃從其舅學五明諸
論。世間法術多所通習。二十七方受具戒。以
[014-0102b]
讀誦為務。手不釋牒。每端坐思義不覺虛中
而過。其專精如此。後至沙勒國。時太子達摩
弗多。秦言法子。見其容服端雅問所從來。
耶舍詶對清辯。太子悅之。仍請宮內供養。待
遇隆厚。羅什後至從其受學阿毘曇十誦律。
甚相尊敬。什隨母東歸。耶舍留止。頃之王薨。
太子即位。王孫為太子。時符堅遣呂光攻龜
茲。龜茲王急求救於沙勒王。自率兵救之。使
耶舍留輔太子。委以後任。救軍未至而龜茲
已敗。王歸具說羅什為光所執。乃歎曰。我與
羅什相遇雖久未盡懷抱。其忽羈虜。相見何
期。停十餘年。王薨。因至龜茲。法化甚盛。時
什在姑臧。遣信要之。裹糧欲去。國人請留。復
停歲餘。語弟子云吾欲尋羅什。可密裝夜發。
勿使人知。弟子曰。恐明旦追至不免復還耳。
耶舍乃取清水一鉢。以藥投中。呪數十言。與
弟子洗足。即便夜發。比至旦行數百里。問弟
子曰。何所覺耶。答曰。唯聞疾風之響。眼中淚
出耳。耶舍又與呪水洗足住息。明旦國人追
之。已差數百里不及。行達姑臧。而什已入長
安。聞姚興逼以妾媵勸為非法。乃歎曰。羅什
如好綿。何可使入棘中乎。什聞其至姑臧。
勸興迎之。興不納。頃之命什譯出經藏。什曰。
夫弘宣法教宜令文義圓通。貧道雖誦其文
未善其理。唯佛陀耶舍深達經致。今在姑臧。
願下詔徵之。一言三詳。然後著筆。使微言不
墜。取信千載也。興從之。即遣使招迎厚加贈
遺。悉不受。乃笑曰。明旨既降。便應載馳。檀
越待士既厚。脫如羅什見處。則未敢聞命。使
[014-0102c]
還。興歎其機慎重信敦喻。方至長安。興自
出候問。別立新省。於逍遙園四事供養。並不
受。至時分衛一食而已。于時羅什出十住經。
一月餘日。疑難猶豫尚未操筆。耶舍既至。共
相徵決。辭理方定。道俗三千餘人皆歎其賞
要舍。為人髭赤。善解毘婆沙。故時人號曰赤
髭毘婆沙。既為羅什之師。亦稱大毘婆沙。四
輩供養。衣鉢供具滿三間屋。不以關心。興為
貨之。於城南造僧伽藍。耶舍先誦曇無德律。
偽司隷挍尉姚爽。請令出之。姚興疑其遺謬。
乃試耶舍令誦民籍藥方各四十餘紙。三日
乃執文覆之。不誤一字。眾服其強記。即以弘
始十二年。譯出為四十五卷。并出長阿含經。
減百萬言。涼州沙門竺佛念譯為秦言。道含
執筆。至十五年解坐。興嚫耶舍布絹萬疋。
悉皆不受。佛念道含布絹各千疋。名德沙門五百
人皆重嚫施。耶舍後還外國。至罽賓。尋得虛
空藏經一卷。寄賈客傳與涼州諸僧。後不知
所終。


曇無讖傳第三



曇無讖。中天竺人也。讖六歲遭父憂。隨母傭
織。𣯾𣰆為業。見沙門達摩耶舍。齊言法明。道
俗所宗。豐於利養。其母羡之。故以讖為其弟
子。十歲與同學數人讀呪。聰敏出群。誦經日
得萬餘言。初學小乘兼覽五明諸論。講說精
辯莫能詶抗。後遇白頭禪師共讖論議。習業
既異。交諍十旬。讖雖攻難鋒起。而禪師終
不肯屈。讖服其精理。乃謂禪師曰。頗有經典
可得見不。禪師即授以樹皮涅槃經本。讖尋
[014-0103a]
讀驚悟。方自慚恨。以為坎井之識。久迷大方。
於是集眾悔過。遂專業大乘。年二十所誦大小
乘經二百餘萬言。讖從兄善能調象騎。殺王
所乘白耳大象。王怒誅之。令曰。敢有視者
夷三族。親屬莫敢往。讖哭而葬之。王怒欲誅
讖。讖曰。王以法故殺之。我以親而葬之。並不
違大義。何為見怒。傍人為之寒心。其神色自
若。王奇其志氣。遂留供養。讖明解呪術。所向
皆驗。西域號為大呪師。後隨王入山。王渴乏
須水不能得。讖乃密呪石出水。因讚曰。大王
專澤所感。遂使枯石生泉。隣國聞者皆歎王
德。于時雨澤甚調百姓稱詠。王悅其道術深
加優寵。頃之王意稍歇。待之漸薄。讖怒曰。我
當以甖水詣池呪龍入甖令天下大旱。王必
請呪。然後放龍降雨則見待何如。遂持甖造
龍。有密告之者。王怒捕讖。讖懼誅。乃齎
大涅槃經本前分十二卷并菩薩戒經菩薩戒
本奔龜茲。龜茲國多小乘學不信涅槃。遂至
姑臧止於傳舍。慮失經本枕之而寢。有人牽
之在地。讖驚覺謂是盜者。如此三夕。聞空中
語曰。此如來解脫之藏。何以枕之。讖乃慚悟
別置高處。夜有盜之者。舉不能勝。乃數過舉
之。遂不能動。明旦讖持經去。不以為重。盜者
見之謂是聖人。悉來拜謝。河西王沮渠蒙遜。
聞讖名呼與相見。接待甚厚。蒙遜素奉大法
志在弘通。請令出其經本。讖以未參土言。又
無傳譯。恐言舛於理不許即翻。於是學語三年。
翻為漢言。方共譯寫。是時沙門慧嵩道朗。獨
步河西。值其宣出法藏。深相推重。轉易梵文。
[014-0103b]
嵩公筆受。道俗數百人疑難縱橫。讖臨機釋
滯。未嘗留礙。嵩朗等更請廣出餘經。次譯
大集大雲大虛空藏海龍王金光明悲華優婆
塞戒菩薩地持。并前所出菩薩戒經菩薩戒
本。垂二十部。讖以涅槃經本品數未足。還國
尋求。值其母亡。遂留歲餘。後於于闐更得經
本。復還姑臧譯之。續為三十六卷焉。讖嘗
告蒙遜云。有鬼入聚落。必多災疫。遜不信
欲躬見為驗。讖即以術加遜。遜見而駭怖讖
曰。宜潔誠齋戒。神呪驅之。乃讀呪三日。謂遜
曰。鬼北去矣。既而北境之外疫死萬數。遜
益敬待。禮遇彌崇。會魏虜主託跋燾。聞其
道術遣。使迎請。且告遜曰。若不遣讖便即加
兵。遜自揆國弱難以拒命。兼慮讖多術。或為
魏謀已。進退惶惑。乃密計除之。初讖譯出
涅槃。卷數已定。而外國沙門曇無發云。此經
品未盡。讖嘗慨然。誓必重尋。蒙遜因其行
志乃偽資發遣。厚贈寶貨。未發數日。乃流涕
告眾曰讖業對將至。眾聖不能救矣。以本有
心誓義不容停。行四十里。遜密遣刺客害之。
時年四十九。眾咸慟惜焉。後道場寺慧觀志
欲重求後品。以高昌沙門道普嘗遊外國善
能梵書解六國語。宋元嘉中。啟文帝資遣道
普將書吏十人西行尋經。至長廣郡舶破傷
足。因疾遂卒。普臨終歎曰。涅槃後分與宋地
無緣矣。


佛駄跋陀傳第四



佛駄跋陀。晉言佛賢。北天竺人也。五歲而
孤。十七出家。與同學數人誦經。眾皆一月。佛
[014-0103c]
賢一日誦畢。其師歎曰。佛賢一日歒三十夫
也。及受具戒修業精勤。博學群經多所通達。
少以禪律馳名。嘗與同學僧伽達多共遊罽
賓。同處積載。達多雖服其才明。而未測其
人也。後於禪室見佛賢神變。乃敬心祈問。方
知得不還果。常欲遊方弘化備觀風俗。會沙
門智嚴至西域。遂請徂東。於是杖錫跋涉經
歷三年。路由雪山備極艱阻。既而中路附舶
循海而行。經一島下以手指山曰。可止於此。
舶主曰。客行惜日。調風難遇不可停也。行二
百餘里。風忽轉吹。舶還向島下。眾人方悟其
神。咸師事之。聽其進止。後遇便風。同侶皆
發。佛賢曰。不可動舶。主乃止。既而先發之
舶一時覆敗。後於闇夜之中忽令眾舶俱發。
無肯從者。佛賢自起收纜。唯一舶獨發。俄爾
賊至。留者悉被抄害。頃之至青州東萊郡。聞
鳩摩羅什在長安。即往從之。什大欣悅。共論
法相振發玄緒。多有妙旨。因謂什曰。君所釋
不出人意而致高名何耶。什曰。吾年老故爾。
何必能稱美談。什每有疑義必共諮決。時偽
秦主姚興。專志經法。供養三千餘僧。並往來
宮闕盛修人事。唯佛賢守靜不與眾同。後語
弟子云。我昨見本鄉有五舶俱發。既而弟子
傳告。外人關中舊僧道恒等以為顯異惑眾。
乃與三千僧儐遣。佛賢驅逼令去。門徒數百
並驚懼奔散乃與弟子慧觀等四十餘人俱
發。神志從容初無異色。識真者咸共歎惜。白
黑送者數千人。興尋悵恨遣使追之。佛賢謝
而不還。先是廬山釋慧遠。久服其風。乃遣使
[014-0104a]
入關致書祈請。後聞其被斥。乃致書與姚主解
其儐事。欲迎出禪法。頃之佛賢至廬山。遠
公相見欣然。傾蓋若舊。自夏迄冬。譯出禪數
諸經。佛賢志在遊化。居無求安。以義熙八年。
遂適荊州。遇外國舶主。既而訊訪。果是天竺
五舶先所見者也。傾境士庶競來禮事。其有
奉施悉皆不受。持鉢分衛不問豪賤。時陳郡
袁豹。為宋武帝太尉長史。在荊州。佛賢將弟
子慧觀詣豹乞食。豹素不敬信。待之甚薄。未
飽辭退。豹曰。似未足。且復小留。佛賢曰。檀
越施心有限。故令所設已罄。豹即呼左右益
飯。飯果盡豹大慚。愧而問慧觀曰。此沙門
何如人。觀答曰。德量高邈。非凡人所測。豹深
歎異。以啟太尉。太尉請與相見。甚崇敬之。資
供備至。俄而太尉還都。請與俱歸安止道場
寺。佛賢儀軌率素不同華俗。而志韻清遠雅
有淵致。京都法師僧弼。與名德沙門寶林書
曰。鬪場禪師甚有天心。便是天竺王。何風
流人也。其見稱如此。先是支法領於于闐國
所。得華嚴經梵本三萬六千偈。未有宣譯。
到義熙十四年。吳郡內史孟顗。右衛將軍[示*者]
叔度。即請佛賢為譯。匠乃手執梵文。共沙門
慧嚴慧義等百有餘人於道場寺譯。銓定文旨會通華
梵。妙得經體。故道場寺猶有華嚴堂焉。其
先後所出。六卷泥洹新無量壽大方等如來
藏菩薩十住本業出生無量門持淨六波羅蜜
新微密持禪經觀佛三昧經。凡十一部並究其幽旨妙盡文意。以
元嘉六年卒。春秋七十有一。


求那跋摩傳第五


[014-0104b]


求那跋摩。宋言功德鎧。罽賓王之支胤也。
跋摩年十五捨家為沙彌。師僧見其俊悟咸
敬異之。其性仁慈謙恭率由而至。既受具戒。
誦經百餘萬言。深明律品既總學三藏。故因
以為號焉。年至三十。罽賓王薨。絕無紹嗣。人
以其王種議欲立之。跋摩慮被逼勸。乃遠到
師子國。觀風弘教。識真之眾咸稱其已得初
果。後至南海闍婆國。啟悟邪惑化流海表。闍
婆王為立精舍師禮事之。山多猛獸。屢害居
民。跋摩乃請移居。山中虎豹馴服。暴害遂絕。
宋文帝遠聞其風。勅交州刺史稱旨迎致。京邑
名僧慧嚴慧觀等附信修虔。并與王書屈請
弘法闍婆。崇為國師。久之不遣。跋摩志遊江
東。終不肯留。以元嘉八年正月至都。即住祇
洹寺。文帝引見勞問。屢設供施。頃之於祇洹
寺譯出眾經。菩薩地曇無德羯磨優婆塞五
戒略論三歸及優婆塞二十二戒。初元嘉三
年。徐州刺史王仲德。於彭城請外國沙門伊
葉波羅。譯出雜心。至擇品未竟。而緣礙遂輟。
至是乃更請跋摩。於寺重更挍定正其文旨。
弘道宣法遠近歸之。貴賤禮覲車馬相繼。其
年九月二十八日食畢。未唱隨意先起還
閤。其弟子後至。奄然已終。春秋六十有五。
初未終之前。豫造遺文頌偈三十六行。自說
因緣云。已證二果。密封席下。莫有知者。終後
方見焉。即扶坐繩床。顏貌不異似若入定。道
俗赴者千有餘人。並聞香氣芬烈殊常。咸見一
物狀若龍蛇。長可一疋。起於尸側直上衝
天。莫能名者。即於南林戒壇前。依外國闍毘
[014-0104c]
葬法。會葬萬餘人。妓樂幡花四面雲集。香薪
為𧂐白黑至者皆灌以香油。既而燔之。五
色焰出。是時天景澄朗道俗哀歎。仍於其處
起白塔焉。


僧伽跋摩傳第六



僧伽跋摩。齊言僧鎧。天竺人也。少而棄俗。清
峻有戒德。明解律藏尤精雜心。以宋元嘉十
年。自一步流沙至于京都。風宇宏肅。道俗敬
異。咸宗而事之。號曰三藏法師。初景平元年。
平陸令許桑捨宅建剎。因名平陸寺。後道場
慧觀以跋摩道行純備。請住此寺。崇其供養
以表厥德。跋摩共觀加塔三層。行道諷誦。日
夜不輟。僧眾歸集道化流布。初三藏法師深
明戒品。將為影福寺尼慧果等重受具戒。是
時二眾未備。而三藏遷化。俄而師子國比丘
尼鐵薩羅等至都。眾乃共請跋摩為師。繼軌
三藏。祇洹慧義執意不同。諍論翻覆。跋摩標
宗顯法理證明允。慧義遂迴其剛褊。靡然推
服。乃率其弟子服膺稟戒。僧尼受者數百許
人。宋彭城王義康。崇其戒範廣設齋供。四眾
殷盛傾于京邑。頃之名德大僧慧觀等。以跋
摩妙解雜心諷誦通達。即以其年九月。乃於
長干寺招集學士更請出焉寶雲譯語。觀公筆受。研挍
精悉周年方訖。續出摩得勒伽分別業報略
勸發諸王要偈及請聖僧浴文。凡四部。跋摩
遊化為志。不滯一方。既傳經事畢。將還本國。
眾咸祈止。莫之能留。以元嘉中。隨西域賈
人舶還外國。莫詳其終。


曇摩蜜多傳第七


[014-0105a]


曇摩蜜多。齊言法秀。罽賓人也。年六七歲神
明澄正。每見法事輒自然欣躍。其親愛而異
之。遂令出家。罽賓多出聖達。屢值明師博貫
群經。特深禪法。所得之要。極甚微奧。為人
沈邃有慧解。儀軌詳整生而連眉。故世稱連
眉禪師焉。少好遊方誓志宣化。周歷諸國。遂
適龜茲。未至一日。王夢神告曰。有大福德人。
明當入國。汝應供養。明旦即勅外司。若有異
人入境。必馳奏聞。俄而禪師果至。王自出郊
迎。延請入宮。遂從稟戒。盡四事之供。禪師安
而能遷。不滯利養。居數年。密有去志。神又降
夢曰。福德人捨王去矣。王惕然驚覺。既而君
臣固留。莫之能止。遂度流沙進到燉煌。於曠
野之地建立精舍。植捺千株。房閣池林。極為
嚴淨。頃之復適涼州。仍於公府舊寺更營堂
房。學徒濟濟禪業甚盛。常以江左王畿志欲
傳法。以宋元嘉元年。展轉至蜀。俄而出峽停
止荊州。於長沙寺造立禪舘。居頃之沿流東
下。至于京師。即住祇洹寺。其道聲素著。傾都
禮訊。自宋文袁皇后及皇子公主。莫不設齋
桂宮請戒椒掖。參候之使旬日相屬。即於祇洹寺譯出
諸經禪法要普賢觀虛空藏觀。凡三部經。常
以禪道教授。或千里諮受。四輩遠近。皆號
大禪師焉。會稽太守孟顗。深信真諦。以三寶
為己任。素好禪味敬心慇重。及臨浙河請與
同遊。乃於鄮縣之山建立塔寺。東境舊俗多
趣巫祝。及妙化所移比屋歸正。自西徂東無
思不服。後還都憩定林下寺。禪師天性凝靜
雅愛山水。以為鍾山鎮岳埒美嵩華常歎下
[014-0105b]
寺基構未窮形勝。於是乘高相地揆卜山勢。
斬石刊木營建上寺。殿房禪室肅然深遠。實
依俙鷲巖髣髴祇樹矣。於是息心之眾。萬里
來集。諷誦肅邕望風成化。定林達禪師。即神
足弟子。弘其教軌聲震道俗。故能淨化久而
莫渝。勝業崇而弗替。蓋禪師之遺烈也。爰自
西域至于南土。凡所遊履靡不興造。檀會梵
集僧不絕書。轉法敷教寺無虛月。初禪師之
發罽賓也。有迦毘羅神王衛送禪師。遂至龜
茲。於中路欲返。乃現形告辭禪師曰。汝神
力通變自在遊處。將不相隨共往南方。語畢
即收影不見。遂遠從至楊都。故仍於上寺圖像
著壁。迄至于今猶有聲影之驗。潔誠祈福莫
不享願。以元嘉十九年七月六日卒于上寺。
春秋八十有七。道俗四部行哭相趨。仍葬于
鍾山宋熙寺前。


求那跋陀羅傳第八



求那跋陀羅。齊言功德賢。中天竺人也。以大
乘學故世號摩訶衍。本婆羅門種。幼學五明
諸論。天文書算醫方呪術靡不博貫。後遇見
阿毘曇雜心。尋讀驚悟。乃深崇佛法焉。其家
世外道禁絕沙門。乃捨家潛遁遠求師匠。即
落髮改服專志學業。乃受具戒博通三藏。為
人慈和恭順事師盡勤。頃之辭小乘師進學
大乘。大乘師試令探取經夾。即得大品華
嚴。師喜而歎曰。汝於大乘有重緣矣。於是讀
誦講義莫能酬抗。進受菩薩戒法。乃奉書父
母勸歸正法曰。若專守外道則雖還無益。若
歸依三寶則長得相見。其父感其至言。遂棄
[014-0105c]
邪從正。跋陀前到師子諸國。皆傳送資供。既
有緣東方。乃隨舶汎海。中塗風止淡水復竭。
舉舶憂惶。跋陀曰。可同心并力念十方佛稱
觀世音。何往不感。乃密誦呪經懇到禮懺。
俄而信風暴至密雲降雨。一舶蒙濟。其誠感
如此。元嘉十二年至廣州。時刺史車朗。表
聞宋文帝。遣使迎接。既至京都。勅名僧慧
嚴慧觀。於新亭郊勞見其神情朗徹莫不虔
敬。雖因譯交言而欣若傾蓋。初住祇洹寺。俄
而文帝延請深加崇敬。琅瑘顏延之。通才碩
學束帶造門。於是京師遠近冠蓋相望。宋彭
城王義康。譙王義宣。並師事焉。頃之眾僧共
請出經。於祇洹寺集義學諸僧。譯出雜阿含
經。東安寺出法鼓經。後於丹陽郡譯出勝鬘
楞伽經。徒眾七百餘人。寶雲傳譯。慧觀執筆。
往復諮析妙得本旨。後譙王鎮荊州。請與俱
行安止新寺。更創殿房。即於新寺出無憂王
過去現在因果各一卷無量壽一卷泥洹央
掘魔相續解脫波羅蜜了義第一義五相略八
吉祥等諸經。凡一百餘卷。譙王欲。請講華嚴
等經而跋陀自忖未善宋語。愧歎積旬。即
旦夕禮懺請乞冥應。遂夢有人。白服持劍擎
一人首。來至其前曰。何故憂耶。跋陀具以
事對。答曰。無所多憂。即以劍易首更安新頭。
語令迴轉曰。得無痛耶。答曰。不痛。豁然便
覺。心神喜悅。旦起言義皆備領宋語。於是
就講。弟子法勇傳譯。僧念為都講。雖因譯人
而玄解往復。元嘉將末。譙王屢有怪夢。跋陀
答以京都將有禍亂。未及一年而二凶搆逆。
[014-0106a]
及孝建之初。譙王陰謀逆節。跋陀顏容憂慘
而未及發言。譙王問其故。跋陀諫爭懇切。乃
流涕而言曰。必無所冀。貧道不容扈從。譙
王以其物情所信。乃逼與俱下。梁山之敗火
艦轉迫去岸懸遠判無濟理。唯一心稱觀世
音。手捉笻竹杖投身江中。水齊至膝。以杖刺
水。水深流駚。見一童子尋後而至。以手牽
之。顧謂童子。汝小兒何能度我。怳惚之間
覺行十餘步。仍得上岸。即脫納衣。欲賞童子。
顧覓不見舉身毛竪。方知神力焉。時王。玄謨
督軍梁山。孝武勅軍中。得摩訶衍善加料理
驛信送臺。俄而尋得合舸送都。孝武即時引
見顧問委曲曰。企望日久今始相遇。跋陀對
曰。既染亹戾分為灰粉。今得接見重荷生
造。勅問。並誰為賊。答曰。出家之人不豫戎
事。然張暢宗靈秀等。並是驅逼貧道所明。但
不圖宿緣乃逢此事。孝武曰。無所懼也。是日
勅住後堂。供施衣物給以人乘。初跋陀在荊
州十載。每與譙王書疏無不記錄。及軍敗
簡撿。無片言及軍事者。孝武明其純謹益加
禮遇。後因閑談聊戲問曰。念丞相不。答曰。
受供十年。何可忘德。今從陛下乞願願。為丞
相三年燒香。帝悽然動容義而許焉。及中興
寺成。勅令移住。令開三間房。後於東府讌會。
王公畢集。勅見跋陀。時未及淨髮。白首皓然。
孝武遙望。顧語尚書謝莊曰。摩訶衍聰明機
解。但老期已至。朕試問之。其必悟人意也。跋
陀上階。因迎謂之曰。摩訶衍不負遠來之意。
但有一在。即應聲答曰。貧道遠歸帝京垂四
[014-0106b]
十年。天子恩遇銜愧罔極。但七十老病唯一
死在。帝嘉其機辯。勅近御而坐。舉朝屬目。後
於[示*末]陵界鳳皇樓西起寺。每至夜半輒有推
戶而喚。視不見人。眾屢厭夢。跋陀燒香呪曰。
汝宿緣居此。我今起寺行道禮懺。常為汝等。
若住者為護寺善神。若不能居。各隨所安。既
而道俗十餘人同夕夢見鬼神千數皆荷擔移
去。寺眾遂安。大明七年。天下亢旱。祈禱山川
累月無驗。孝武請令祈雨。必使有感。如其無
効不須相見。跋陀答曰。仰憑三寶陛下天威。
冀必降澤。如其不獲不復重見。即往北湖釣
臺燒香祈請。不復飲食。默而誦經密加祕呪。
明日晡時。西北角雲起如車蓋。日在桑榆。風
震雲合連日降雨。明旦公卿入賀。勅見慰勞。
䞋施相續。跋陀自幼以來蔬食終身。常執
持香爐。未嘗輟手。每食竟轉分食飛鳥。乃
集手取食。至明帝之世。禮供彌盛。到秦始四
年正月。覺體不平。便豫與明帝公卿告辭臨
終之日。延佇而望云。見天華聖像。禺中遂卒。
春秋七十有五。明帝深加痛惜。慰賻甚厚。
公卿會葬榮哀備焉。


沮渠安陽侯傳第九



沮渠安陽侯者。其先天水臨成縣胡人。河西
王蒙遜之從弟也。初蒙遜滅呂氏。竊號涼州
稱河西王焉。安陽為人強志疎通。敏朗有智
鑒。涉獵書記善於談論。幼稟五戒銳意內典。
所讀眾經即能諷誦。常以為務。學多聞大士
之盛業也。少時嘗度流涉到于闐國。於衢摩
帝大寺。遇天竺法師佛陀斯那。諮問道義。斯
[014-0106c]
那本學大乘。天才秀出誦半億偈。明了禪法。
故西方諸國號為人中師子。安陽從受禪要
祕密治禪病經。因其梵本口誦通利。既而東
歸。於高昌郡求得觀世音彌勒二觀經各一
卷。及還河西。即譯出禪要。轉為漢文。居數
年。魏虜託跋燾伐涼州。安陽宗國殄滅。遂
東奔于宋。晦志卑身不交世務。常遊止塔
寺。以居士自畢。初出彌勒觀世音二觀經。丹
楊尹孟顗見而善之。請與相見。一面之後雅
相崇愛。亟設供饌厚相優贍。至孝建二年。竹
園寺比丘尼慧濬。聞其諷誦禪經。請令傳寫。
安陽通習積久。臨筆無滯。旬有七日出為五
卷。其年仍於鍾山定林上寺。續出佛母泥洹
經一卷。安陽居絕妻孥無欲榮利。從容法侶
宣通經典。是以京邑白黑咸敬而嘉焉。以大
明之末遘疾而卒。時有外國沙門功德真者。
不知何國人。以宋大明中遊方。至荊州寓禪
房寺。沙門玄暢請其譯出念佛三昧經六卷。
及破魔陀羅尼。停荊歷年。後不知所移。


求那毘地傳第十



求那毘地。中天竺人也。弱齡從道師事天竺
大乘法師僧伽斯。聰慧強記勤於諷習。所誦
大小乘經十餘萬言。兼學外典明解陰陽。其
候時逆占多有徵驗。故道術之稱有聞西域。
建元初來至京師。止毘耶離寺。執錫從徒威
儀端肅。王公貴勝迭相供請焉。初僧伽斯於
天竺國抄集修多羅藏十二部經中要切譬喻
撰為一部。凡有百事。以教授新學。毘地悉皆
通誦兼明義旨。以永明十年秋。譯出為齊文
[014-0107a]
凡十卷。即百句譬喻經也。復出十二因緣乃須達長者經
。各一卷。自大明以後。譯經殆絕。及
其宣流法寶世咸美之。毘地為人弘厚有識
度。善於接誘。勤躬行道夙夜匪懈。是以外國
僧眾萬里歸集。南海商人悉共宗事。供贈往
來歲時不絕。性頗稸積富於財寶。然營建法
事已無利焉。於建業淮側造正觀寺。重閣
層門殿房整飾。養徒施化德業甚著。以中興
二年冬卒。
出三藏記集傳中卷第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