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g0004 大般涅槃經集解-梁-寶亮 (T@SHENG)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三十七



 明慈悲有實益
 廣明慈心中布施發願事
 廣明菩薩所脩之慈即萬行
 廣明慈益象見師子力士移石盧至長者斯
那大多女人及提婆達多憍薩羅賊流離太


梵行品之第二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是之觀非虛妄
耶。


案。僧亮曰。第三門明四等。是實行也。難
有兩意。此以虛行為難也。僧宗曰。難有三重。
此初重云。眾生在苦。不蒙救拔。證慈非實也。
[037-0497a]
寶亮曰。此下大段之第三也。明慈是實行。將
辯此理故。迦葉先作虛妄之難也。此中凡六
翻。此下第一釋慈體是實行。迦葉引五事。證
其無實之難也。


世尊若非虛妄實與樂者威德力故一切受
樂。


案。僧宗曰。第二重難。如其必益。是則眾
生必應離苦也。


若當真實不得樂者云何得與此義相應。


案。僧亮曰。此第二難。明虛行不應得實報也。
僧宗曰。第三重難。以果驗因。二事相違。虛實
未辯。請求解釋也。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諸佛菩薩真實不
虛。


案。僧亮曰。初偈說世間慈也。行人以施
是實行。故以施福。脩世間慈。不及其一況出
世間也。何者。雖慈一人。與世之樂。施不得
爾。昇降可知矣。僧宗曰。就此明慈有實益門
中。有五翻為證也。初明脩慈實能轉境。第二
明慈能斷煩惱。第三明慈為萬善根本。第四
明慈即萬行。第五引果地之慈。證真實不虛
也。佛是窮慈之極。得知因地亦有實益也。雖
可有此五翻。若欲對向三問者。此五翻悉證
慈有實益。並答初問。下當更題。第二問出別
答也。此偈言。慈之功用。乃於諸行為勝。豈
但實益而已。不可以聲聞是虛。令菩薩亦
虛也。二問既釋。則第三問自然釋矣。寶亮曰。
佛將答難。先歎之也。偈明寶益挌量功德。
何者。有人止於一人邊興慈。欲與其樂。始
終必得出生死也。答人雖復供養無量五通
神仙。以為福田。不如於一人邊起慈。十六分
[037-0497b]
中之一也。供養仙人。乃得生死之報。若拔一
人苦。實獲出世之利也。又化無量人。得出於
生死。當知慈是實也。釋慈有實益之義。文齊
於此。


云何知耶善男子菩薩是實思惟非不真
實。


案。僧亮曰。五事證慈。此第一明能令境
雖不實。而物得實益。如由金得樂。土即為金。
若無金生樂。金即為土無異。小大相容。當事
皆實。而得其用也。


復次善男子云何名為以是故名真實思
惟。


案。僧亮曰。第二事以斷結。故知非虛。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


案。僧亮曰。第三事以慈能生萬善。豈
得非實耶。僧宗曰。身被毒箭者。謂慳貪箭也。
眷屬欲令安隱者。諸佛菩薩也。即命良醫而
為拔箭者。令諸福田。往就乞也。且待莫觸者。
方復優量。可施不可施。或財物多少。時節
可不也。菩薩亦爾。若行施時者。合譬也。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常應勤發如是誓
願。


案。僧宗曰。言衣離身一尺六寸者。如
下經文。又曰。衣服離身四寸不墮。便是一邊。
四寸四邊。為一尺六寸也。此則舉其四邊。彼
乃言其一面耳。


善男子一切聲聞緣覺菩薩以是義故實非
虛妄。


案。僧亮曰。六度是菩薩別行。說施一
事。餘五可知也。其餘諸行。與三乘共行。由佛
說故。以慈為本也。先說人後說法。不淨至無
我等觀。說行相也。燸法至見道修道。說得果
深淺也。正勤至八聖道。說深淺法之名也。四
[037-0497c]
禪至無諍三昧。說定名也。他心智至佛智。說
智名也。謂皆以慈為本也。


善男子能為善者名實思惟如是無量無邊
功德。


案。僧亮曰。第四事說萬行即慈。除苦
為慈。三乘皆是滅苦。要得實者。則滅苦也。思
惟是慈。盡苦名乘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所脩慈心為無利
益。


案。僧亮曰。第五事明慈。現有實益。故發
問。


佛言善男子菩薩之慈是實思惟非無利
益。


案。僧亮曰。有二種必受苦。一以不救故。
二以雖得小樂。更增重苦也。謂一闡提者。夫
定受苦報。亦非但闡提。餘業亦有。而其相難
辯也。受苦不定者。謂與樂則得。不與則不
得也。遙見師子者。夫不慈之物。有遇之者。則
便生懼。大悲之人。有逆值者。實自然生樂。
以憑歸有在也。僧宗曰。前有兩關。同明慈
有實益。已遣一關。將顯事迹。是故迦葉重有
前問。佛即釋。


善男子我說是慈有無量大涅槃經亦不可
思議。


案。僧亮曰。明法身無緣。有感斯應。以
顯大慈之功無出入之異者也。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