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g0004 大般涅槃經集解-梁-寶亮 (T@SHENG)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三十四



 破外道所執義 釋更轉法輪義


聖行品之第八



復次善男子諸行無我以是義故定知無我。


案。僧宗曰。專念憶想。是證常家。第三第四
事也。常即自在。所以兼破。


復次善男子若諸外道如來如是真實有我。


案。僧亮曰。計我之六事也。諸根和合。是假
名我。假名但名家稱名也。


復次善男子若諸外道以是義故定知無我。


案。僧亮曰。通破第一第二事。先以口涎破
第四事也。
[034-0491c]


善男子是諸外道癡如小兒有真實諦非於
外道。


案。僧亮曰。我名本在佛地也。外道不
識得少許分故。妄計諸行為我。如生盲不見
色。說色語之。唯以已之所解為色。終不得色
之相。


文殊師利白佛言希有世尊乃作如是分別真
諦。


案。僧亮曰。四諦二諦。昔來凡是廣說。顯
示應迹。似乖將欲會之故也。法瑤曰。聞上廣
說四諦真實之義。歎今說實諦。於昔鹿苑。為
更轉也。僧宗曰。三重明慧。窮理盡性。聖行已
畢。迦葉取時眾之心。假為不建因。以盡疑
也。寶亮曰。一品之中。第四遣執明智慧也。若
於緣中。虛心屬法。則成智慧用也。文殊一問。
成有三過。一謂如來實涅槃。二云佛作心轉
法輪。三謂更轉也。


佛告文殊師利汝今云何常住不變不般涅
槃。


案。僧亮曰。轉法輪者。謂所說之法。令聽
悟解。為轉也。解以摧惑。為輪也。若佛有說。
則是有為有為有盡。何名涅槃。今無說而物自聞。
不滅而人自滅。故言不涅槃也。僧宗曰。疑有
三意。此釋第一意也。


善男子若有計我是佛如來方更轉於法
輪。


案。僧亮曰。此下釋不轉有二意。一以不
轉說轉。二就迹應有轉也。此第一意。不轉說
轉也。僧宗曰。釋不轉有三重。第一極處無轉。
第二應故有轉。第三顯極處相。如虛空也。


善男子譬如因眼緣色緣明非諸聲聞緣覺
所知。


案。僧宗曰。第二明有轉之。義緣有應
接之因也。
[034-0492a]


善男子虛空非生非出非作非造非有為
法。


案。僧宗曰。第三明極地無心於轉。如彼
虛空也。


善男子諸佛世尊諸有二種為諸菩薩說
出世語。


案。僧亮曰。第四明昔小今大。不應
言更。若以益物為更者。四十九年已來。未始
不益。不應今日方云更也。僧宗曰。此下釋無
更義。有九重也。此即第一明教異。謂昔淺而
今深也。


善男子是諸大眾復有二種為諸菩薩轉大
法輪。


案。僧宗曰。第二明乘異。昔為求小者
故說。今為求大者說。


復次善男子復有二人極下根者即一闡提。


案。僧宗曰。第三明根異。昔為中根者說。今
為上根者說也。


復次善男子求佛道者為上精進轉大法輪。


案。僧宗曰。第四明精進異。昔為中精進。今
為上精進說也。


復次善男子我昔於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


案。僧宗曰。第五明得道果。昔八萬天
人悟須陀洹果。今八十萬億人不退轉三菩
提也。


復次善男子波羅捺城稽首請我轉大法輪。


案。僧宗曰。第六明請主異。昔日梵王。今日
迦葉。


復次善男子我昔於彼如實演說常樂我淨。


案。僧宗曰。第七所明理異。昔說無常。今說
常也。


復次善男子我昔於彼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034-0492b]


案。僧宗曰。第八聲之所聞遠近異。昔止梵
天。今徹十方廿恒沙世界之也。


復次善男子諸佛世尊皆悉名為轉法輪也。


案。僧宗曰。第九明自出世已來。未曾不轉
法輪。今亦何更之有耶。


善男子譬如聖王所有輪寶大涅槃經所行
聖行。


案。僧宗曰。歎法輪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則能奉行故名聖行。


案。僧亮曰。上已說戒定慧。通菩薩。得稱聖
行。未知究竟實諦。通學地以不。是故問也。聖
名諸佛世尊者。夫究竟實諦。得稱聖行。唯佛
世尊也。法瑤曰。此下為明聖。不為明行。上來
明戒定慧是聖人之所行。非明聖也。聖者正
也。如來始當其位。故說佛說聖義也。今但合
行說耳。旨不在行也。僧宗曰。上明戒中。已結
聖名。今辯三法既竟。復總結聖行。寶亮曰。
第五段結果也。


善男子是菩薩摩訶薩是故此地名無所畏。


案。僧亮曰。前三是因。後四是果。慧能斷因
果。故總說地德也。亦不畏三惡道者。除惡已
漸。故次說之。此三麁故先除也。惡有二種者。
此善趣中惡也。不畏受二十五有者。無如上
惡。能斷二十五有也。法瑤曰。得上戒定慧行。
則入此初住地也。離五怖畏。故曰無畏地也。
畏貪恚病死等者。即不死不活畏也。闡提等
者。離惡名畏也。不畏三惡道。無惡道畏也。不
畏沙門。乃至波旬。無大眾畏也。前不動地。是
入初地之始也。湛忍地。是初地之中。此無
畏地。是初地之終。亦可七住。七住三界結盡。
[034-0492c]
始無三畏之畏也。僧宗曰。無畏地者。七地也。
前結戒果云。初不動地。次結定果云。第三
湛忍地。今結慧果。指第七地也。所以爾者。
示行有淺深。結果亦異。言無畏為七地。依常
釋七地。為遠行地。今乃云。無畏者。謂不畏三
界果報。故偏稱也。寶亮曰。無畏果者。亦同是
初地。明慧是解性。不存緣而照。既具有無分
別之知。故結之以無畏也。第一無不活畏。以
菩薩達萬法相空。不假資生。豈畏不活。以不
畏故。則不生三毒。故無不活畏也。第二無三
惡道畏也。第三無惡名畏。第四無大眾威德
畏。第五無生死畏。大士不畏受二十五有生
死。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所有功德而當可說。


案。僧亮曰。智能除結。非定不成。是以因定說
智也。若欲吹壞須彌山王。乃至碎身之苦者。
地有二果。一滅惡。二神通。兩說其名也。所以
然者。上說斷有。或者便謂。不得入有為化。更
出自在之事。以表地名。釋其疑也。僧宗曰。此
言漸進。向八地也。向七地已。不畏惡道果報。
而未免二十五有者。就七地。自有餘報身者。
今八地以上。一向法身。故言二十五有也。三
昧非慧。因定生慧。共相資成也。所以知八地
者。言具二十五三昧。能為種種神通。尋神通
之用。非近行所為也。寶亮曰。第六段也。若通
作結果段者。猶屬前文。第五段直結果。在初
地既發。初住得無漏正解。後方進修萬行。得
二十五三昧。斷二十五有。結得八地以上自
在果。若就此義而分。則成第六也。此二十五
[034-0493a]
三昧。就勝處受名。一一皆攝於眾。故名三
昧中之王也。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