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12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唐-澄觀 (T@JIAXING)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
第七十四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十通品第二十八



疏。二釋名下疏文有三。初
正釋今經。二晉經下會通他經。三然通與
明下揀濫會釋。於中二。先正引論明通
明相異。後會釋經文。今初。論有問曰神通
與明有何等異。答曰。直知過去宿命之
事。是名為通。若知過去行業為明。復次
[074-0583c]
直知死此生彼。是名為通。知行因緣際會
不失。是名為明。復次直盡結使不知更
生更不生。是名漏盡通。若知漏盡更不復
生。是名為明。釋曰。此論前文釋明行足。
所謂三明因以三明對於六通辨差別也。
今疏但舉一明。末云等者等於後二。疏今
以此經通即委下第二會釋經文。於中二。
先會晉經明。順文順義義皆委照。文有
證故。後晉經意存順義下會今經文。言務
不違文者。文有十通同六通故。明但有三
十無從故。通梵語云吃㗚地平聲明云婆上聲
哆。


疏。一他心二天眼等者。以經無總列故
今列名。文中有四。一列別名。二此十皆言智通下辨其通稱。通名神通已如上說。
今但釋智字。便當出體。若隨相下辨智差
別。三此十亦是下對六開合。但看前列次
第在文易了。四然小乘下通妨難。謂有
難言。十通全異可分權實。十六之殊既依六
開。何能過六。故今釋云。名數小異義旨全
乖。文有三節。一明小乘。二辨三乘。三釋一
乘。言小乘智用有分者。宿命但知八萬劫
事。天眼但見三千世界。天耳他心神足皆局
三千之內。漏盡不盡所知故云有分。三乘
平遍明其不盡重重。一乘重重居然有異。
如天眼見塵中之剎剎中之塵。塵剎之佛佛
身毛孔塵剎重重。彼重重剎中如來說法。天
耳皆聞彼中眾生。他心盡了一念即知多剎。
況局八萬之中一塵。即往剎無窮。況局三
千之內。三明雖知因起未盡重重。故云
[074-0584a]
尚越彼明。況於三乘小乘六通之境。次有難
云。若爾但明六通而義有異。已揀權實
何要十耶。故云託事顯圓故開為十。十十
法門是本宗故。疏。標云他心下疏文有
二。一釋名。二辨相。文中有三。初能所合
釋。智為能緣他心為所緣。二直就所緣去能就所釋。三若所若王下。顯智寬狹。


疏。然
智緣他心下第二辨相。於中二。先敘異
釋。後會今經。前中即彼二十唯識偈云他
心智云何緣境不如實如知自心智不知如佛
境不知如佛境者。唯佛得本質故。


疏。依唯
識下。二會今經意。於中有三。初標所取
取前安惠。云前亦未為失。二以攝境下出
無失所以。三若離佛外下。結彈第二護法所
釋。二中亦三。初直出所以。二示法性他心
之相。三結成正義。初中直出所以。即示法
相宗有其三義。一云攝境從心不壞境者。
即示心境有無。彼得本質恐壞唯心。既不
壞境得之何妨。壞有何失。以無心者無
心於萬物。萬物未嘗無。此得在於神靜。失
在於物虛。謂物實有故。若唯心壞境則得
在於境空。失在於心有。故以境由心變故
說唯心。所變不無何必須壞。若以緣生無
性則心境兩亡。故云借心以遣境。境遣
而心亡非獨存心矣。二云能所兩亡不礙存故者。上不壞境且遣懼質之病。今遣
空有之理故心境並許存亡心境相籍故。空
有相依緣生故有。有即存也空即亡也。空有
交徹存亡兩全。三云第一義唯心非一非異
[074-0584b] 者。正出具分唯心之理。上第一釋。雖有
唯心之義尚通生滅唯心。第二義雖兩亡
不[襾/革*馬]。而未言心境相攝。今明具分唯識。故
云第一義唯心。同第一義故非異。不壞能
所故非一。非一故有能所緣他義成矣。非
異故能所平等。唯心義成矣。云正緣他時
即是自故者。結成得於本質無心外過。以
即自故不失唯識。


疏。以即佛心之眾生心
下。第二正示法性他心之相。此有兩對前
對明所緣。後對明能緣。今初言即佛心之
眾生心者。此明所緣眾生心即是佛心。此
明不異。次云非即眾生心之佛心者。此句
明眾生心與佛心非即。非即故有所緣義。
非異故不壞唯心義。言為所緣者。結成
所緣揀非能緣也。次下辨能緣云以即
眾生心之佛心者。此句明能緣佛心即是眾
生心。此明非異。次云非即佛心之眾生心
者。此明佛心與眾生心有非一義非一。故
為能緣。非異故不壞唯識之義。言為能緣
者。結成能緣揀非所緣也。更以喻況如
水和乳。乳為所和喻眾生心是所緣。水
為能和喻佛心為能緣。以此二和合如似
一味鵝王𠯗之乳盡水存。則知非一。然此
水名即乳之水。又此乳名即水之乳。二雖
相即而有不一之義。故應喻之。以即水之
乳非即乳之水為所和。以即乳之水非即
水之乳為能和。義可知矣。


疏。如是鎔融
非一非異者。第三結成正義。


疏。若離佛外
下第三結彈護法。言却失真唯識者。不知
[074-0584c]
外質即佛心故。第三宿住通。皆以菩薩得
九世眼如見現在故下。此釋知義。而云見
者是知見也。此上正明。二若不爾。下反難
成立三若但曾經下遮救。謂恐救云。昔曾
見事事則雖滅見種猶存。故得知耳。是
則下為遮此救文有三破。一奪破。謂但
見心不見法故。所見不同。豈見現心名
宿住智。二又曾不經下縱破。縱許有種能
知見者。昔不經事應不知見。謂昔為人何
能普見。今得宿智廣遠皆知。三又但見現在下結成。即乖名破。第四知劫通。然大乘
宗未來世法體用俱無今云何知者。總徵知
義。謂小乘或說三世俱有。未來但未有用。
或縱可見而未有體。大乘體用俱無則無
可知見。次依方便教下答中有二。初依權
教立理。答謂見因知果。如見色相知後
吉凶。


疏。若一乘下二依一乘真實。答於中
有四。一正明實義。二然非現在之現在下
通妨。謂有問云。若爾何名見未來耶。答
意可知。三此有若是下立理重難。縱其性
有緣有二俱有過。四若今時看下以理會通。
謂不向今時看未。若向今時看未。此未
即現在。未來如何得有。若逐下向未來看
未。未是未之現在矣。故異於今。第五六七
三通文並可知。第八無數色身通。今初由
了法界無定實色下。疏文有二先彰大意。後
於中六句下釋文前中意明。此是即色之空。
非色絕之真空故不礙現色。於中先明即
色之空。故能現色。由上無實色故即色是
[074-0585a]
空。既即色是空故非斷空。又無定實則顯
非常。非是斷空。又顯非斷。以定有則常定
無則斷故。今非斷常即真法界。從空中無
色不礙色故者。明空不礙色故能現
色。存亡隱顯下結成上義。至下當知。然
此段文乃含多意。第一謂色空相望總有
三義。一相違義故云空中無色。二不相礙
義故云不礙色故。三相作義故前云無定實
色舉體即空非斷空故。謂此幻色若不舉體
即空不成幻色故。亦合云色中無空故色
不礙空。故舉體即色非斷滅故。以此正
說了無色義故。唯說色即空邊。下第二段
能現色邊。方合明於色不礙空等。此三無
礙方曰真空。亦稱妙有。第二此之二句遣
於地前三空亂意。謂無定實色舉體即空。非
斷空故。遣第二疑空滅色取斷滅空。以空
中無色遣第三疑空是物。謂空為有。今明
空尚無色豈有體耶。況色中無空空定無體。
次云不礙色故。即遣第一疑空異色取色
外空。既云不礙於色明非色外。離此三
過方曰真空清淨法界。第三亦含法界觀
意。即第一真空絕相觀。彼有四門。第一會
色歸空觀。即今門空意。第二明空即色觀。
是第二段能現色意。第三色空無礙觀。即此
第三段無色現色意。第四泯絕無寄觀。亦在
此段之中。彼第一會色歸空觀中有四句。各
先標。後釋前三標語。皆同云色不即空以
即空故。今云無定實色以舉體即空。非斷空
故。即彼第一句。彼云以色不即空是斷空。
[074-0585b]
故云不即空。以色舉體是真空故。云以即
空故。今云不礙色即彼第二句。青黃之相
非即真空之理。故云色不即空。然青黃無
體莫不皆空故。云以即空故。良以青黃
無體之空。非即青黃故。云不即空。即要
有青黃方說無體。明不礙色矣。次今云
空中無色。即彼第三句空中無色故不即空。
會色無體故。云以即空故。良由會色歸空
空中必無色。是故由色空故色非空也。上
三句以法揀情。第四便云色即是空。謂凡
是色法必不異真空。以諸色法必無性故。
是故色即是空。此即今疏第一法界無定實
色舉體即空是也。疏存亡隱顯皆自在故者。
總結前義。於中二意。一者結上空中無
色亡也不礙色故存也。舉體即空非斷空故
兼存亡也。存亡約色隱顯約空。空理真常
不可言亡。而色存即空隱。色亡則空顯。此
唯約會色歸空以說。若兼第二不礙現色。
是明空即色觀。論存亡隱顯者。色即是空
則色亡空顯。空即是色則空隱色存。然皆即
亡即存即隱即顯。故云自在。即以總結。
為彼第三空色無礙觀。其泯絕無寄在下釋
文。疏但妄分別求叵得故下。即彼泯絕無寄
意也。彼云。謂此所觀真空。不可言即色不
即色即空不即空。一切法皆不可。此語亦不
受逈絕無寄。非言所及非解所到。是謂
行境。何以故。以生心動念即乖法體失
正念故。以今疏文對彼所引。相攝可知。
疏以即空之色為妙色故者。此以前成後。
[074-0585c]
由前即了無色。而現色故成妙色。次云又
色空不二下。將今對前反覆相成。初空色
不二成上真空。以全成前。次不二而二。以
前成後。次色空融即下融上二文。歸初法
界。後緣起無盡下。成後無涯。其真空妙色之
旨廣如問明。第九一切法智通。然此三對釋
有三義者。然此三義散在經論。古德隨見
取捨不同。以今疏意並皆收之。而取義各
別。並為正解。合其三意方盡玄旨。然此三
對皆由下句成別。上非異句義旨皆同。同
是遣差別相故。下句對上別成三重。第一
唯約顯實者。則拂迹入玄。非異者拂差別
相也。非不異者。拂上不異之迹則遣之。又
遣之以至於無遣耳。而文中二。先總明兩
句。故云則相待而空故。次先破異。云異
相互無故云不異者。此即中論破合品中意。
以小乘立見可見。見者三事和合因。將異
以破之云。異法當有合。見等無有異。異
法不成故。見等云何合。釋曰。此但總明
無異。異則無合。次例破異。云非但可見
等異相不可得。所有一切法皆名無異相。
釋曰。上總言無。下出無所以。云異因異
有異。異離異無異。若法所因出是法不異
因。謂如眼於色異。色於眼異是名為異。
今明因色異故眼異故云異因異有異。若
離於色眼與誰異。故云異離異無異。然則
眼色二異相因而成。則無定眼色。而成於
異。故云若法所因出是法不異因。亦由梁
椽成舍舍不異於梁椽等法。故云法所因
[074-0586a]
出法不異因。若眼如舍則色加梁等。若色
如舍眼如梁等。故互為所因。所以疏。云
異相互無謂眼色相因無定異故。又如長
與短異。長中無短相。長無可對故無有
長。短中無長相。短無可對故無有短。既
無長短孰言異耶。故云異相互無故無異。
又長中自無長相。短中自無短相。將何長
短而說異耶。亦中論意亦百論意。故中論
云異中無異相。不異中亦無。無有異相故
則無彼此異百論破一品中。外道立一內破
云。若因果不異三世應為一。彼救云不然。
因果相待成故如長短。注云如因長見短
因短見長。如見泥團觀瓶則因觀土則是
果。內破曰。因他相違共過故。非長中長相。
亦非短中及共中。注云。若實有長相。若長
中有若短中有。若共中有。是皆不可得。何
以故。長中無長相以因他故。因短為長
故。短中亦無長相。性相違故。若短中有長
不名為短。共中亦無長二俱過故。若長中
有。若短中有先已說二過故。將何共耶。長
相既無短相亦爾。若無長短云何相待。上來
破異竟。次疏云遮異言不異下。以相待
門釋無不異謂無異可待故。故二雙絕。以
契性空。亦百論云若無長短云何相待意
也。


疏。二約雙顯者。謂上但顯實則唯性而
非相。今性相皆具故云雙顯。謂由體一故
非異相。差別故非不異。此舉雙是以顯雙
非。疏三約雙遮下文有二意。一前明相即
故得雙遮。謂相本是異。今即性故無有異
[074-0586b]
也。故非異性本是一。今即相故無有一也。
故非不異。二又相非相下。明當相自離故。
得雙非故。離二邊下結成玄旨。疏法性不
並真故一相。即影公云。法性不並真。聖賢
無異道。由理無異味故。


疏。一亦不為一
故無相者。即法句經云。森羅及萬像一法之
所印。云何一法中而當有差別。即上一相
也。次云。一亦不為一為欲破諸數。淺智
著諸法見一以為一。即下句意。疏有無
皆法待對故無者。釋非無非有。謂有即有
法無即無法。故云有無皆法。言待對故無
者三論初章中。偈云若有有可有則有無
可無。今無有可有亦無無可無。謂因無
立有有假無生故非有。因有說無無因有
立故非無。若躡上起。上云無相即是無義。
今非彼無相故云非無。無尚不存有安得
立。故云非無非有。皆待對故無也。


疏。法
與非法但假施設者。然法非法有其三義。
一者有法為法無法為非法。上已破有無
故。今非此義。二者惡法為非法善法為法。
三以相為法以性為非法。今通此二。善惡
相因亦假施。設遣相之法明性為非法。相
既不存性不安立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性相相因亦假設耳。


疏。並就實而求下結
成顯實。上一一對中。多以上句為所治下
句為能治。如虛是所治實為能治。法是所
治非法為能治。既並歸實故皆雙寂。餘皆
倣此者。釋不隨於俗非不隨俗已下經文。第
十定通。初標名下。疏文有二。先釋相後事
[074-0586c]
理。非一故下釋名。前中亦二。先正釋。後斯
即下揀定。謂對餘宗揀定體用。於中三。
初揀理事。二揀功能三遮救重揀。今初斯
即理滅者。即是本宗法界體寂故不同已下。
是法相宗。但事滅故要心不行方稱為滅。
疏但事滅下。第二揀功能不等。先明事滅
六七不行何能起用。後證理滅下。辨理滅
功高既即事而理故定散無礙。


疏。亦非心定
下。第三遮救重揀。恐彼救云。心想雖滅定
前加行令身起用故今揀之。亦非我宗。心
正在定不能起故。此遮法相。次言亦非獨
明定散雙絕者。此遮禪宗。止觀兩亡不定
不亂約理頓明。亦頓教意故非經宗。但事
理下方顯正義。契無礙之理故得定散自
在。上七地下引二經證。並如前說。


十忍品第二十九



疏。三宗趣者。疏文有二。先
正辨宗趣。後然此忍行下義門料揀。於中
三。一定位。二體即下出體。三雖是一智下
辨類。言是一者。一無生忍。二謂人空法空
忍。三謂佛性論說三無性忍。及地持論說
有信忍順忍及無生忍。四者一有二義一
如八地論中。一事無生。二自性無生。三數
差別無生。四作業無生。二者思益經中說有
四忍。一無生忍。二無滅忍。三因緣忍。四無
住忍。釋經序中已具引竟。言五忍者。即仁
王經。一伏忍等如十地說。而言等者。乃有
多義。一等六忍如瓔珞說。十定初已引。或
說十忍。如八地或說十四十五如仁王瓔
珞。並如十地十住品引。言諸教不同者。
[074-0587a]
通辨諸忍約教不同。小乘不立忍名。上來
諸門多通始終。獨一無生兼通頓教。


疏。名
中前三約法者。疏文分二。先總科後三中初
一下別顯。於中亦二。一釋法二釋喻。前中
又二。先當句釋。後揀通局前二可知。無
生忍中自有二義。一理智雙明。二若約無
生之智下。唯就智說。具如八地即是忍淨。
忍淨復二。一智不生。即無分別智體無念慮
故。二煩惱不生。妄想不起故。


疏。又此三忍
下。第二料揀通局。先通後局。通中三。初正
顯通二若約當位下反顯非局。謂依地
持音聲屬資糧位。順忍屬加行位。無生忍
屬於正證。故言三忍超然。超然不同。以不
應下結非局義。三順但順理下通妨難。文
有兩難。第一正難云。加行之位順無生忍
故名順忍。今不約位那有順忍故今通云。
順有二義。一順無生忍即是加行。今順無
生之理故非約位。次躡跡難云。若爾何異
無生。次順忍通順事理下通難。既通事理
故。不同無生但順於理。經云已下引經證
成。然無生異順更有一義。謂但順理無生
惑智不生。欲明順忍雙異二義故。但約雙
順事理足揀二別。又上疏云前二通為無
生加行者。約此等覺自說加行。不同前
取三忍超然。


疏。又依五忍下。第二辨有局
義是勝非劣。五忍明義無生則當七八九
地。三忍明義正證已後。俱通無生。雖有此
義而此既有音聲順忍。是知定通句非正
意。


疏。後七喻中下。第二釋喻於中二。先會
[074-0587b]
六釋。後光統下料揀通局。於中亦二。先敘
昔。後疏為會通。前中總有七家。一光統。二
賢首。三攝論。四遠公。五金剛論。六大品。七
楞伽。然光統有二。先敘昔。後會通前中。先
以七喻對上三法義類同故。後又云幻者
下。別顯喻相大同攝論。言起無起者。幻
法從緣無定性故。境無境者。六塵之境如
焰似水而非水故。知無知者。夢中知覺非
實覺故。聞無聞者。谷所發響非本聲故。住
非住者。電即晉經取淨名意。是身如電念
念不住。從今既云影下。類彼以釋。亦淨
名意。經云。是身如影從業緣現。故云現無
現相。化以無而忽有故云有無有相。空以
不礙施為故云為無為相。皆取喻中別義。


疏。此則能喻下。第二疏為會通。言能喻局
於一相者。幻中但有起無起相。而無境無
境相。知無知等六相。乃至空喻但有為無為
相。而無起無起等。故云局一。言所喻義通
多法者。如起無起相。通明緣起之法。不
局內外等殊。有無有相但明萬有即虛。不
局菩薩能化等故通多法。如境無境聞
無聞亦有局義故。疏致於義通之言。從在
文雖無下縱成其義。


疏。又古德下。第二賢
首釋。先敘昔。後此釋下會通。文則縱成意
則暗奪。謂後離世間品偈有別喻。義則可
成。而下正釋所喻既通。但順後經故為暗
奪。言離世間偈者。經云觀色如聚沫。受如
水上泡。想如熱時焰。諸行如芭蕉。心識猶
如幻。示現種種事。如是知諸蘊智者無所
[074-0587c]
著。即其文也。言故今影喻亦喻於行者。今
文影喻當晉電故。對上光統故致亦言。疏
若依攝論下。第三引攝論分二。先引論。
後經論對辨。今初不欲繁文。疏中義引。恐
欲委究故鈔具明。論云。復次何緣如經所
說。於依他起自性說幻等喻此總問也於依他
起自性。為除他虛妄疑故此總答也世親釋虛妄
疑云。謂於虛妄依他起性所有諸疑。論云。
他復云何於依他起自性有虛妄疑牒徵也
他於此起如是疑總牒標也下別釋一論云。云何實
無有義而有所行境界。為除此疑說幻事
喻。解曰。此中疑意從前論生。以前論云
依他起相是虛妄分別唯識為性是無所有
非真實義。從此生疑故。云若無實義何
有境界。下文諸疑皆從此生。故每疑前皆
有云何無義。喻釋之中皆云為除此疑說
如焰喻等。無性釋幻喻意云。如無實象而
有幻象為所緣境界。依他起性亦復如是。
雖無色等所緣六處周遍計度時。似有所
緣六處顯現。解曰。無實似有何要實耶。下
文諸喻酬意皆爾。二論云。云何無義心心
法轉。為除此疑說陽焰喻。釋曰。又如陽焰
於飄動時實無有水而有水覺。外器世間
亦復如是。三論云。云何無義有愛非愛受
用差別。為除此疑說所夢喻。釋曰。又如夢
中睡眠所起心心所法聚。極成昧略。雖無
女等種種境界有愛非愛境界受用。覺時亦
爾。四論云。云何無義淨不淨業愛非愛果差
別而生。為除此疑說影像喻。釋曰。又如影
[074-0588a]
像於鏡等中。還見本質而為我今乃見
影像而此影像實無所有。非等引地善惡思
業。本質為緣影像果生。亦復如是。五論云。
云何無義種種識轉為除此疑說光影喻
釋曰。又如光影由弄影者映蔽其光起種
種影。非等引中種種諸識。於無實義差別
而轉。六論云。云何無義種種戲論言說而轉。
為除此疑。說谷響喻。釋曰。又如谷響實
無有聲而令聽者似聞多種言說境界種
種言說語業亦爾。七論云。云何無義而有
實取。諸三摩地所行境轉。為除此疑。說水
月喻。釋曰。又如水月由水潤滑澄清性故。
雖無有月而月可取。緣實義境之所熏
修。潤滑為性。諸三摩地相應之意亦復如
是。雖無所緣實義境界。而似有轉。此與
影像有何差別。定不定地而有差別。有說。
面等眾緣和合。水鏡等中面等影生。分明可
取。如眾緣力頗胝迦等種種色生。為不爾
耶。所取差別如離水鏡月面等影分明可
得。頗胝迦等所現眾色。則不如是。故非同
喻。又非我等許有水等種種實義。有法不
成故非比量。八論云。云何無義。有諸菩薩
無顛倒心。為辦有情諸利樂事故思受生。
為除此疑。說變化喻。釋曰。又如變化依
此變化說名變化。雖無有實而能化者。無
有顛倒。於所化事勤作功用。菩薩亦爾。雖
無遍計所執有情。於依他起諸有情類由
哀愍故。而往彼彼諸所生處。攝受自體。論
下總結云。應知此中唯有爾所虛妄疑事。所
[074-0588b]
謂內一外二受用差別。三身業。四語業。五三
種意業非等引地。六若等引地。七若無顛倒。
八於此八事諸佛世尊說八種喻諸有智者
聞是所說於定不定二地義中。能正解了。
解曰。上依彼論次第具引。其釋曰下。皆無
性釋。其解曰下。即鈔家意。然其論釋疑。但
由疑異故舉八喻。不必相躡故論皆牒最
初若無有義。疏直依經文之次第以引論
文。若刊定記一一相躡。既經論中次第不
同。如何經中復成相躡。


疏。然彼論無空下。
第二經論對辨然論望經略有四異疏有三
節。初明有無。二而影是鏡像者。是顯名異。
三更有映質下。辨其開合。於中有二。先
辨論開所由。由義異故。後今經以義下。
明經合所以以類同故。更有一意為成
十故。以加三法故合此三。下文當說。然
若唯為成十。何不合在於餘喻中。故疏但
顯類同之義。言至下當知者。即影喻中廣
開其相。四者經論次第而有前却。經為對
前三種法故次不同論。下釋具出易故此
無。疏遠公下第四敘遠公有四。一取意敘
昔。二辨其順違。三假徵正釋。四結廣從略。
今初。然遠公依於二諦解斯七喻。前六為
俗知俗非實故說如幻。知俗假有。故說如
焰。知俗心起故說如夢。知聲不實故說如
響。知俗暫有故說如電。知變易無體故
說如化。後一知真知真離相故如虛空。前
六是有為空。後一即無為空。以前六喻多同
光統。及與攝論故。疏不引但取意。見其攝
[074-0588c]
論八喻依他故不立空今經有空。明喻無
為。疏非不有理下。二辨順違。初句順理空
比餘喻。似無為故。而違已下辨其違文。
以文中空喻寬故。疏若爾下三假徵正釋。先
徵意云。彼既違文。自云何解。從謂彼疑
情下即疏正解。取攝論勢。以解空喻彼論
雖無。假使有者應如我釋。疏餘義下。四結
廣從略。攝論之廣已如上引。別章之文抄
已略具。疏金剛般若下。第五敘般若。論言
九喻者。羅什譯經但有六喻。九依魏經。偈
云一切有為法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無
著論當第十八上求佛地住處明流轉不染。
天親當二十七說法入寂疑。謂佛既涅槃。
何能說法。故舉此偈。為了有為如幻等。即
無有為。是為大智故不住生死。然非無
幻等故不離有為。即是大悲不住涅槃。以
是無住涅槃故。能入寂而說法也。無著頌
云。見相及於識器身受用事。過去現在法
亦觀未來世。論自解云。此偈顯示四有為
相。一自性相。即初句攝三喻。二著所住味
相。即如幻喻。三隨順過失相。即露泡二喻。
四隨順出離相。即夢電雲三喻。釋初相云。
於中自性相者共相見識此相如星。應如
是見。無智暗中有彼光故。有智明中無彼
光故。解曰。古有二釋。一者古來諸德。皆
以共相見識解自性相含於三喻。此三皆
是生死自體性故。從此相如星下。別解星
喻。而云此相者。但此上相字非此一句。以
見屬翳喻。識屬燈喻故此解甚分明。但
[074-0589a]
不順天親。天親云能見法亦復如是耳。
以天親云譬如星宿為日所映有而不現
能見心法亦復如是故。又見相二字於偈不
次。若迴偈云相見及於識。理則無違。而
天親又以星配於見翳配相故。二者大雲別
為一解云。此相如星者。全指上文共相見
識。以為此相。謂第六識起分別見。緣共相
境故。喻如星夜有光明。五識各緣故非
共相。第七意識恒行染污配屬翳喻。若八
識所緣行相俱不可知。以微細故。又無計
度強分別故。不合星喻。星喻要須有智明
故。見即分別耳。此釋亦是一理則成。論家不
釋自性相義牒之何為。又令共相見識之
中燈喻不明故。不及前解。今為一解。並
異兩家。謂此相之言。全指前共相見識。則
如大雲。而不將此句獨解如星。謂如星下
別解三喻。應云此相如星如翳如燈。以星
喻在初故先牒解耳。又不依古星喻相分。
今以星喻喻於見分。星有照了之能同見
分故。亦順天親能見心法亦復如是翳喻
相分猶有妄見。謂有空花之外相故。燈喻
自證分。此不異論。若為此解亦順偈中見
相及於識。義次第故。亦得論家共相見識解
自性義。又通八識三分共是識故。而為自
相。不獨第六而為共等。論別解星喻。言無
智暗中有光等者。若無般若喻之如暗。便
有見分名有彼光。若有智日識見便空。
云有智明中無彼光矣。論次解翳喻云。人
法我見如翳。應如是見。何以故以取無義
[074-0589b]
故解曰。眼若有翳妄取空花。心有妄見
妄取我法無處。妄取名取無義。論次解燈
喻云。識如燈應如是見。何以故。渴愛潤取
緣故熾然。解曰。愛潤於取而成識緣故。令
識炎熾然增盛。則愛如油取如炷。識猶燈
焰。燈體即是第八。炎盛即是七轉。二解著所
住味相。論云。於中著所住味相者。味著顛
倒境界故。彼如幻應如是見。解曰。即偈器
字。六境為所住愛心味著。無實為實為
顛倒境。如幻六境令人謂真。三解隨順過
失相。論云。於中隨順過失相者。無常等隨順
故。彼露譬喻者。顯示相體無有。以隨順無
常故。解曰。即偈中身字。是身無常不久散
滅。如朝露故。論云彼泡譬喻者。顯示隨順
苦體。以受如泡故。解曰即偈受用事也。受
如泡者不久立故。三受即為三苦。無樂可
著名隨順苦。四解隨順出離相。論云。隨順
出離相者。隨順人法無我。以於攀緣得出
離故。說無我謂出離也解曰。出離攀緣
也。云何隨順。論云隨順者謂過去等行。以
夢等譬喻顯示。解曰。但以夢等觀於三世
則隨順出離矣。夢者論云彼過去行所念處
故。如夢寤念夢時都無所有。夢望覺時即
是過去。論曰。現在者不久時。故如電可
知。論云未來者彼麁惡種子似虛空。引出
心故如雲。解曰。依空出雲如種生現。有
漏為麁惡。論結云。如是知三世行轉生已
則通達無我。此顯示隨順出離相故。上依
論經故有九喻。若依秦經但有六喻。加一
[074-0589c]
影喻。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
電應作如是觀。次第亦不同。論。而將影
喻添前則成十喻。古人亦將影喻攝星翳
燈雲。則六喻攝九。疏若依大品下。第六段
大品智論所明十喻。十喻者。一如幻。二如
焰。三如水中月。四如虛空。五如響。六如犍闥
婆城。七如夢。八如影。九如鏡中像。十如化。
智論第七廣明其相。什公有傳叡公有讚。
下釋文中並已含具。但闕揵城大同幻故。欲
成十忍故不出之。又加三法故合三影。
皆為成圓十耳。疏楞伽亦通者。即第七多
同大品。疏今經長行下。第二疏為會通。言
偈有局者加下響喻。云一切諸世間種種
諸音聲非內亦非外。了知悉如響是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七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