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003 景德傳燈錄-宋-道原 (T@JIA)




景德傳燈錄卷第四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師旁出法嗣九世共七十六人


*
金陵牛頭山六世祖宗


* 第一世法融禪師
* 第二世智巖禪師
* 第三世慧方禪師
* 第四世法持禪師
* 第五世智威禪師
* 第六世慧忠禪師已上六人見錄
*
前六世祖宗法嗣共七十人


*
法融禪師下三世旁出一十二人


* 金陵鍾山曇璀禪師一人見錄
* 荊州大素禪師
* 幽棲月空禪師
* 白馬道演禪師
* 新安定莊禪師
* 彭城智瑳禪師
* 廣州道樹禪師
* 湖州智爽禪師
* 新州杜默禪師
* 上元智誠禪師
* 定真禪師智誠禪師出
* 如度禪師定真禪師出已上一十一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
智巖禪師下旁出八人


* 東都鏡潭禪師
* 襄州志長禪師
* 湖州義真禪師
* 益州端伏禪師
[004-0223c]
* 龍光龜仁禪師
* 襄陽辯才禪師
* 漢南法俊禪師
* 西州敏古禪師已上八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
法持禪師下旁出二人


* 牛頭山玄素禪師
* 天柱弘仁禪師已上二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
智威禪師下四世旁出一十二人


* 宣州安國寺玄挺大師智威禪師出三人
* 潤州鶴林玄素禪師
* 舒州天柱山崇慧禪師
* 杭州徑山道欽禪師玄素禪師出
* 杭州鳥窠道林禪師道欽禪師出
* 杭州招賢寺會通禪師鳥窠旁出已上六人見錄
* 靈巖寶觀禪師智威禪師出
* 金華山曇益禪師玄素禪師旁出二人
* 吳門圓鏡禪師
* 木渚山悟禪師徑山欽禪師旁出三人
* 青陽廣敷禪師
* 杭州巾子山崇慧禪師已上六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已上舊本世次不明今各依本章添注法嗣共成四世也
*
慧忠禪師下兩世旁出三十六人除天台雲居智及潤州棲霞源二人外餘皆忠禪師出


* 天台山佛窟巖惟則禪師
* 天台山雲居智禪師惟則禪師出已上二人見錄
* 牛頭山道性禪師
* 江寧智燈禪師
* 解縣懷信禪師
* 鶴林全禪師
* 北山懷古禪師
* 明州觀宗禪師
* 牛頭山大智禪師
* 白馬善道禪師
[004-0224a]
* 牛頭山智真禪師
* 牛頭山譚顒禪師
* 牛頭山雲韜禪師
* 牛頭山凝禪師
* 牛頭山法梁禪師
* 江寧行應禪師
* 牛頭山惠良禪師
* 興善道融禪師
* 蔣山照明禪師
* 牛頭山法燈禪師
* 牛頭山定空禪師
* 牛頭山慧涉禪師
* 幽棲道遇禪師
* 牛頭山凝空禪師
* 蔣山道初禪師
* 幽棲藏禪師
* 牛頭山靈暉禪師
* 幽棲道穎禪師
* 牛頭山巨英禪師
* 釋山法常禪師
* 龍門凝寂禪師
* 莊嚴遠禪師
* 襄州道堅禪師
* 尼明悟
* 居士殷淨己
* 潤州棲霞寺清源禪師慧涉出已上三十四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第三十二祖弘忍大師五世旁出一百七人


*
第一世一十三人


* 北宗神秀禪師
* 嵩嶽慧安國師
* 袁州蒙山道明禪師已上三人見錄
* 楊州奉法寺曇光禪師
* 隋州禪慥禪師
* 金州法持禪師
* 資州智侁禪師
* 舒州法照禪師
* 越州義方禪師
* 枝江道俊禪師
* 常州玄賾禪師
* 越州僧達禪師
* 白松山劉主簿已上一十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
第二世三十七人


*
北宗神秀禪師法嗣一十九人


* 五臺山巨方禪師
* 河中府中條山智封禪師
* 兗州降魔藏禪師
* 壽州道樹禪師
[004-0224b]
* 准南都梁山全植禪師已上五人見錄
* 荊州辭朗禪師
* 嵩山普寂禪師
* 大佛山香育禪師
* 西京義福禪師
* 忽雷澄禪師
* 東京日禪師
* 太原遍淨禪師
* 南嶽元觀禪師
* 汝南杜禪師
* 嵩山敬禪師
* 京兆小福禪師
* 晉州霍山觀禪師
* 潤州茅山崇珪禪師
* 安陸懷空禪師已上一十四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
前嵩嶽慧安國師等法嗣一十八人


* 洛京福先寺仁儉禪師慧安國師出六人
* 嵩嶽破竈墮和尚
* 嵩嶽元珪禪師已上三人見錄
* 常山坦然禪師
* 鄴都圓寂禪師
* 西京道亮禪師
* 楊州大總管李孝逸道亮禪師旁出五人
* 工部尚書張錫
* 國子祭酒崔融
* 祕書監賀知章
* 睦州刺史康詵
* 正壽禪師隋州神慥禪師出
* 洪州崇寂禪師蒙山道明禪師出三人
* 江西瓌禪師 撫州神貞禪師
* 資州處寂禪師資州智詵禪師出
* 義興神斐禪師玄賾禪師出二人
* 湖州暢禪師已上一十五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
第三世四十九人


*
前荊州辭朗禪師法嗣三人


* 紫金玄宗禪師
* 明州大梅山車禪師
* 塼界慎徽禪師已上三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
前嵩山普寂禪師等法嗣四十六人


[004-0224c]
* 終南山惟政禪師普寂禪師出二十四人一人見錄
* 廣福慧空禪師
* 常越禪師
* 襄州夾石山思禪師
* 明瓚禪師
* 敬愛寺真禪師
* 兗州守賢禪師
* 定州石藏禪師
* 南嶽澄心禪師
* 南嶽日照禪師
* 洛京同德寺幹禪師
* 蘇州真亮禪師
* 瓦棺寺[王*虍-七+一/八/八/目]禪師
* 弋陽法融禪師
* 廣陵演禪師
* 陜州慧空禪師
* 洛京真亮禪師
* 澤州亘月禪師
* 亳州曇真禪師
* 都梁山崇演禪師
* 京兆章敬寺澄禪師
* 嵩陽寺一行禪師
* 京兆山北寺融禪師
* 曹州定陶丁居士
* 大雄猛禪師西京義福禪師出八人
* 西京大震動禪師
* 神斐禪師
* 西京大悲光禪師
* 西京大隱禪師
* 定境禪師
* 道播禪師
* 玄證禪師
* 西京寂滿禪師降魔藏禪師出三人
* 西京定莊禪師
* 南嶽慧隱禪師
* 神照禪師南嶽元觀禪師出
* 京兆藍田深寂禪師小福禪師出三人
* 太白山日沒雲禪師
* 東白山法超禪師
* 峴山幽禪師霍山觀禪師出
* 益州無相禪師資州處寂禪師出四人
* 益州長松山馬禪師
* 超禪師 梓州曉了禪師
* 西京智游禪師義興斐禪師出二人
* 東都智深禪師已上四十五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004-0225a]
*
第四世七人


*
前興善惟政禪師法嗣二人


* 衡州定心禪師
* 敬愛寺志真禪師已上二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
前益州無相禪師等法嗣五人


* 益州保唐寺無住禪師無相禪師出四人一人見錄
* 荊州明月山融禪師
* 漢州雲頂山王頭陀
* 益州淨眾寺神會禪師
* 武誡禪師塼界慎徽禪師出已上四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
第五世一人


*
前敬愛寺志真禪師法嗣一人


* 嵩山照禪師一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師法嗣共一百八十三人內七十六人旁出


*
金陵牛頭山六世祖宗見錄


* 第一世法融禪師
* 第二世智巖禪師
* 第三世慧方禪師
* 第四世法持禪師
* 第五世智威禪師
* 第六世慧忠禪師
*
前六世祖宗法嗣共八十人


*
法融禪師下三世旁出一十二人一人見錄


* 金陵鍾山曇璀禪師
* 荊州大素禪師
* 幽棲月空禪師
* 白馬道演禪師
* 新安定莊禪師
* 彭城智瑳禪師
* 廣州道樹禪師
* 湖州智爽禪師
* 新州杜默禪師
* 上元智誠禪師
*
智誠復出一人


* 定真禪師
*
定真復出一人


* 如度禪師已上一十一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004-0225b]
*
智巖禪師下旁出


* 東都鏡潭禪師
* 襄州志長禪師
* 湖州義真禪師
* 益州端伏禪師
* 龍光龜仁禪師
* 襄陽辯才禪師
* 漢南法俊禪師
* 西川敏古禪師已上八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
法持禪師下旁出


* 牛頭山玄素禪師
* 天柱弘仁禪師已上二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
智威禪師下三世旁出一十二人六人見錄


* 宣州安國寺玄挺大師
* 潤州鶴林寺玄素禪師
* 舒州天柱山崇慧禪師
* 杭州徑山道欽禪師
* 杭州鳥窠道林禪師
* 杭州招賢寺會通禪師
*
玄素復出二人


* 一金華曇益禪師
* 二吳門圓鏡禪師
*
道欽復出三人


* 一木渚山悟禪師
* 二青陽廣敷禪師
* 三杭州中子山崇慧禪師
*
道林復出一人


* 靈巖寶觀禪師已上六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
慧忠禪師下兩世旁出三十六人二人見錄


* 夭台山佛窟巖惟則禪師旁出天台雲居
* 天台山雲居智禪師
* 牛頭山道性禪師
* 江寧智燈禪師
* 解縣懷信禪師
* 鶴林全禪師
* 北山懷古禪師
* 明州觀宗禪師
[004-0225c]
* 牛頭山大智禪師
* 白馬善道禪師
* 牛頭山智真禪師
* 牛頭山譚顒禪師
* 牛頭山雲韜禪師
* 牛頭山凝禪師
* 牛頭山法梁禪師
* 江寧行應禪師
* 牛頭山惠良禪師
* 興善道融禪師
* 蔣山照明禪師
* 牛頭山法燈禪師
* 牛頭山定空禪師
* 牛頭山慧涉禪師
* 幽棲道遇禪師
* 牛頭山凝空禪師
* 蔣山道初禪師
* 幽棲藏禪師
* 牛頭山靈暉禪師
* 幽棲道穎禪師
* 牛頭山巨英禪師
* 釋山法常禪師
* 龍門凝寂禪師
* 莊嚴遠禪師
* 襄州道堅禪師
* 尼明悟
* 居士殷淨已
*
前慧涉復出一人


* 潤州棲霞寺清源禪師已上三十四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第三十二祖弘忍大師五世旁出一百七人


*
第一世一十三人三人見錄


* 北宗神秀禪師
* 嵩嶽慧安國師
* 袁州蒙山道明禪師
* 揚州奉法寺曇光禪師
* 隨州禪慥禪師
* 金州法持禪師
* 資州智侁禪師
* 舒州法照禪師
* 越州義方禪師
* 枝江道俊禪師
* 常州玄賾禪師
* 越州僧達禪師
* 白松山劉主簿已上一十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
第二世三十七人


*
北宗神秀禪師法嗣一十九人五人見錄


* 五臺山巨方禪師
[004-0226a]
* 河中府中條山智封禪師
* 兗州降魔藏禪師
* 壽州道樹禪師
* 淮南都梁山全植禪師
* 荊州辭朗禪師
* 嵩山普寂禪師
* 大佛山香育禪師
* 西京義福禪師
* 忽雷澄禪師
* 東京日禪師
* 大原遍淨禪師
* 南嶽元觀禪師
* 汝南杜禪師
* 嵩山敬禪師
* 京兆小福禪師
* 晉州霍山觀禪師
* 潤州茅山崇珪禪師
* 安陸懷空禪師已上一十四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
前嵩嶽慧安國師法嗣一十八人三人見錄


* 洛京福先寺仁儉禪師
* 嵩嶽破竈墮和尚
* 嵩嶽元珪禪師
* 常山坦然禪師
* 鄴都圓寂禪師
* 西京道亮禪師
*
道亮復出五人


* 一揚州大總管李孝逸
* 二工部尚書張錫
* 三國子祭酒崔融
* 四祕書監賀知章
* 五睦州刺史康詵
*
前隨州神慥禪師復出一人


* 正壽禪師
*
前蒙山道明禪師復出三人


* 一洪州崇寂禪師
* 二江西瓌禪師
* 三撫州神貞禪師
*
前資州智侁禪師復出一人


* 資州處寂禪師
*
前玄𦣱禪師復出二人


* 一義興神斐禪師
[004-0226b]
* 二湖州暢禪師已上一十五人機緣語句不錄無
*
第三世四十九人


*
前荊州辭朗禪師法嗣


* 紫金玄宗禪師
* 明州大梅山常禪師
* 塼界慎徽禪師已上三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
前嵩山普寂禪師法嗣四十六人一人見錄


* 終南山惟政禪師
* 廣福慧空禪師
* 常越禪師
* 襄州夾石山思禪師
* 明瓚禪師
* 敬愛寺真禪師
* 兗州守賢禪師
* 定州石藏禪師
* 南嶽澄心禪師
* 南嶽日照禪師
* 洛京同德寺幹禪師
* 蘇州真亮禪師
* 瓦棺寺𤀹禪師
* 弋陽法融禪師
* 廣陵演禪師
* 陜州慧空禪師
* 洛京真亮禪師
* 澤州亘月禪師
* 亳州曇真禪師
* 都梁山崇演禪師
* 京兆章敬寺澄禪師
* 嵩陽寺一行禪師
* 京兆山北寺融禪師
* 晉州定陶丁居士
*
前西京義福禪師復出八人


* 大雄猛禪師
* 西京大震動禪師
* 神斐禪師
* 西京大悲光禪師
* 西京大隱禪師
* 定境禪師
* 道播禪師
* 玄證禪師
*
前降魔藏禪師復出三人


* 西京寂滿禪師
* 西京定莊禪師
* 南嶽慧隱禪師
*
前南嶽元觀禪師復出一人


* 神照禪師
*
前小福禪師復出三人


[004-0226c]
* 京兆藍田深寂禪師
* 太白山日沒雲禪師
* 東白山法超禪師
*
前霍山觀禪師復出一人


* 峴山幽禪師
*
前資州處寂禪師復出四人


* 益州無相禪師
* 益州長松山馬禪師
* 超禪師
* 梓州曉了禪師
*
前義興斐禪師復出二人


* 西京智游禪師
* 東都智深禪師已上四十五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
第四世七人


*
前興善惟政禪師法嗣


* 衡州定心禪師
* 敬愛寺志真禪師已上二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
前益州無相禪師法嗣五人一人見錄


* 益州保唐寺無住禪師
* 荊州明月山融禪師
* 漢州雲頂山王頭陀
* 益州淨眾寺神會禪師
*
前塼界慎徽禪師復出一人


* 武誡禪師已上四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
第五世一人


*
前敬愛寺志真禪師法嗣


* 嵩山照禪師無機緣語句不錄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師下旁出法嗣



金陵牛頭山六世祖宗



第一世法融禪師者。潤州延陵人也。姓韋氏。
年十九學通經史。尋閱大部般若曉達真空。
忽一日歎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觀
出世舟航。遂隱茅山投師落髮。後入牛頭山
[004-0227a]
幽棲寺北巖之石室。有百鳥銜華之異。唐貞
觀中四祖遙觀氣象。知彼山有奇異之人。乃
躬自尋訪問寺僧。此間有道人否。曰出家兒
那箇不是道人。祖曰。阿那箇是道人。僧無對。
別僧云。此去山中十里許有一懶融。見人不
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祖遂入山見師。端坐
自若曾無所顧。祖問曰。在此作什麼。師曰觀
心。祖曰。觀是何人心是何物。師無對便起作
禮。師曰。大德高棲何所。祖曰。貧道不決所止
或東或西。師曰。還識道信禪師否。曰何以問
他。師曰。嚮德滋久冀一禮謁。曰道信禪師貧
道是也。師曰。因何降此。祖曰。特來相訪。莫
更有宴息之處否。師指後面云。別有小庵。遂
引祖至庵所。繞庵唯見虎狼之類。祖乃舉兩
手作怖勢。師曰。猶有這箇在。祖曰。適來見什
麼。師無對。少選祖却於師宴坐石上書一佛
字。師覩之竦然。祖曰。猶有這箇在。師未曉乃
稽首請說真要。祖曰。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
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
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
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
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
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闕少。與
佛何殊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
亦莫澄心。莫起貪瞋。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
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
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為佛。師
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祖曰。非心
不問佛。問佛非不心。師曰。既不許作觀行。於
[004-0227b]
境起時心如何對治。祖曰。境緣無好醜。好
醜起於心。心若不彊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
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
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異。吾受璨大師頓教法
門。今付於汝。汝今諦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後
當有五人達者紹汝玄化圭峯判為泯絕無寄宗。引破相教而印之。有僧問。
南泉。牛頭未見四祖時。為什麼鳥獸銜華來供養。南泉云。只為步步蹋佛階梯。洞山云。如掌觀珠意不暫捨。僧
云。見後為什麼不來。南泉云。直饒不來猶較王老師一線道。洞山云。通身去也。又一尊宿答前兩問皆云。賊不
打貧兒家。僧問一老宿。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云如條貫葉。僧云。見後如何。云秋夜紛紛。又僧問吳越永明潛禪
師。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潛云牛頭。僧云。見後如何。潛云牛頭。諸方舉唱甚多不可備錄祖付法

訖。遂返雙峯山終老。師自爾法席大盛。唐永
徽中。徒眾乏糧。師往丹陽緣化。去山八十里。
躬負米一石八斗。朝往暮還供僧三百。二時
不闕三年。邑宰蕭元善。請於建初寺講大般
若經。聽者雲集。至滅靜品地為之震動。謂罷
歸山。博陵王問師曰。境緣色發時。不言緣色
起。云何得知緣。乃欲息其起。師答曰。境色初
發時。色境二性空。本無知緣者。心量與知同。
照本發非發。爾時起自息。抱暗生覺緣。心
時緣不逐。至如未生前。色心非養育。從空本
無念。想受言念生。起法未曾起。豈用佛教令。
問曰閉目不見色。境慮乃便多。色既不關心。
境從何處發師曰。閉目不見色。內心動慮多。
幻識假成用。起名終不過。知色不關心。心亦
不關人。隨行有相轉。鳥去空中真。問曰。境發
無處所。緣覺了知生。境謝覺還轉。覺乃變為
境。若以心曳心。還為覺所覺。從之隨隨去。不
離生滅際。師曰。色心前後中。實無緣起境。一
念自凝忘。誰能計動靜。此知自無知。知知緣
[004-0227c]
不會。當自檢本形。何須求域外。前境不變謝。
後念不來今。求月執玄影。討迹逐飛禽。欲知
心本性。還如視夢裏。譬之六月氷。處處皆相
似。避空終不脫。求空復不成。借問鏡中像。心
從何處生。問曰。恰恰用心時。若為安隱好。師
曰。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曲譚名相勞。直
說無繁重。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今說無
心處。不與有心殊。問曰。智者引妙言。與心相
會當。言與心路別。合則萬倍乖。師曰。方便說
妙言。破病大乘道。非關本性譚。還從空化造。
無念為真常。終當絕心路。離念性不動。生滅
無乖誤。谷響既有聲。鏡像能迴顧。問曰。行者
體境有。因覺知境亡。前覺及後覺。并境有三
心。師曰。境用非體覺。覺罷不應思。因覺知境
亡。覺時境不起。前覺及後覺。并境有三遲。問
曰。住定俱不轉。將為正三昧。諸業不能牽。不
知細無明。徐徐躡其後。師曰。復聞別有人。虛
執起心量。三中事不成。不轉還虛妄。心為正
受縛。為之淨業障。心塵萬分一。不了說無明。
細細習因起。徐徐名相生。風來波浪轉。欲靜
水還平。更欲前途說。恐畏後心驚。無念大獸
吼。性空下霜雹。星散穢草摧。縱橫飛鳥落。五
道定紛綸。四魔不前却。既如猛火燎。還如利
劍斫。問曰。賴覺知萬法。萬法本來然。若假照
用心。只得照用心。不應心裏事。師曰。賴覺知
萬法。萬法終無賴。若假照用心。應不在心外。
問曰。隨隨無簡擇。明心不現前。復慮心闇昧。
在心用功行。智障復難除。師曰。有此不可有。
尋此不可尋。無簡即真擇。得闇出明心。慮者
[004-0228a]
心冥昧存心託功行。何論智障難。至佛方為
病。問曰。折中消息間。實亦難安帖。自非用
行人。此難終難見。師曰。折中欲消息。消息非
難易。先觀心處心。次推智中智。第三照推者。
第四通無記。第五解脫名。第六等真偽。第七
知法本。第八慈無為。第九遍空陰。第十雲雨
被。最盡彼無覺。無明生本智。鏡像現三業。幻
人化四衢。不住空邊盡。當照有中無。不出空
有內。未將空有俱。號之名折中。折中非言說。
安帖無處安。用行何能決。問曰。別有一種人。
善解空無相。口言定亂一。復道有中無。同證
用常寂。知覺寂常用。用心會真理。後言用
無用。智慧方便多。言辭與理合。如如理自如。
不由識心會。既知心會非。心心復相泯。如是
難知法。永劫不能知。同此用心人。法所不能
化。師曰。別有證空者。還如前偈論。行空守寂
滅。識見暫時翻。會真是心量。終知未了原。
又說息心用。多智疑相似。良由性不明。求空
且勞己。永劫住幽識。抱相都不知。放光便動
地。於彼欲何為。問曰。前件看心者。復有羅縠
難。師曰。看心有羅縠。幻心何待看。況無幻心
者。從容下口難。問曰。久有大基業。心路差互
間。得覺微細障。即達於真際。自非善巧師。無
能決此理。仰惟我大師。當為開要門。引導用
心者。不令失正道。師曰。法性本基業。夢境成
差互。實相微細身。色心常不悟。忽逢混沌士。
哀怨愍群生。託疑廣設問。抱理內常明。生死
幽徑徹。毀譽心不驚。野老顯分答。法相媿來
儀。蒙發群生藥。還如色性為。顯慶元年邑宰
[004-0228b]
蕭元善。請出山住建初。師辭不獲免。遂命入
室上首智巖。付囑法印令以次傳授。將下山
謂眾曰。吾不復踐此山矣。時鳥獸哀號踰月
不止。庵前有四大桐樹。仲夏之月忽自凋落。
明年丁巳閏正月二十三日終於建初。壽六
十四。臘四十一。二十七日窆于雞籠山。會送
者萬餘人。其牛頭山舊居。金源虎咆泉錫杖
泉金龜等池。宴坐石室今悉存焉。


第二世智巖禪師者。曲阿人也。姓華氏。弱冠
智勇過人。身長七尺六寸。隋大業中為郎將。
常以弓挂一濾水囊。隨行所至汲用。累從大
將征討頻立戰功。唐武德中。年四十。遂乞出
家。入舒州皖公山。從寶月禪師為弟子。後一日
宴坐。覩異僧身長丈餘。神姿爽拔詞氣清朗。
謂師曰。卿八十生出家。宜加精進。言訖不見。
嘗在谷中入定。山水瀑漲。師怡然不動。其水
自退。有獵者遇之。因改過修善。復有昔同從
軍者二人。聞師隱遁。乃共入山尋之。既見因
謂師曰。郎將狂耶何為住此。答曰。我狂欲醒
君狂正發。夫嗜色淫聲貪榮冒寵。流轉生死
何由自出。二人感悟歎息而去。師貞觀十
七年歸建業入牛頭山。謁融禪師發明大事。
禪師謂師曰吾受信大師真訣所得都亡。設
有一法勝過涅槃吾說亦如夢幻。夫一塵飛
而翳天。一芥墮而覆地。汝今已過此見。吾復
何云。山門化導當付之於汝。師稟命為第二
世。後以正法付方禪師。住白馬捿玄兩寺。
又遷住石頭城。於儀鳳二年正月十日示滅。
顏色不變屈伸如生。室有異香經旬不歇。遺
[004-0228c]
言水葬。壽七十有八。臘三十有九。


第三世慧方禪師者。潤州延陵人也。姓濮氏。
投開善寺出家。及進具。洞明經論。後入牛頭
山。謁巖禪師諮詢祕要。巖觀其根器堪任正
法。遂示以心印。師豁然領悟。於是不出林藪
僅踰十年。四方學者雲集。師一旦謂眾曰。吾
欲他行隨機利物。汝宜自安也。乃以正法付
法持禪師。遂歸茅山。數載將欲滅度。見有五
百許人。髻髮後垂狀如菩薩。各持幡華云。請
法師講。又感山神現大蟒身至庭前如將泣
別。師謂侍者洪道曰。吾去矣。汝為吾報諸門
人。及門人奔至。師已入滅。時唐天冊元年八
月一日。山林變白谿㵎絕流七日。道俗悲慕
聲動山谷。壽六十有七。臘四十。


第四世法持禪師者。潤州江寧人也。姓張氏。
幼歲出家。年三十遊黃梅忍大師坐下。聞法
心開。後復遇方禪師為之印可。乃繼迹山門。
作牛頭宗祖。及黃梅謝世。謂弟子玄賾曰。後
傳吾法者可有十人。金陵法持是其一也。後
以法眼付智威禪師。於唐長安二年九月五
日。終於金陵延祚寺無常院。遺囑令露骸松
下飼諸鳥獸。迎出日空中有神幡。從西而來
繞山數匝。所居故院竹林變白七日而止。壽
六十有八。臘四十一。


第五世智威禪師者。江寧人也。姓陳氏。住迎
青山。始丱歲。忽一日家中失之。莫知所往。及
父母尋訪。乃知已依天寶寺統法師出家矣。
年二十受具。後聞法持禪師出世。乃往禮謁
傳受正法焉。自爾江左學徒皆奔走門下。其
[004-0229a]
中有慧忠者目為法器。師嘗有偈示曰。


「 莫繫念念
 成生死河
 輪迴六趣海
 無見出長波」



慧忠偈答曰。


「 念想由來幻
 性自無終始
 若得此中意
 長波當自止」



師又示偈曰。


「 余本性虛無
 緣妄生人我
 如何息妄情
 還歸空處坐」



慧忠偈答曰。


「 虛無是實體
 人我何所存
 妄情不須息
 即汎般若船」



師知其了悟乃付以山門。遂隨緣化導。於唐
開元十七年二月十八日。終於延祚寺。將示
滅謂弟子云。將屍林中施諸鳥獸。壽七十有
七。


第六世慧忠禪師者。潤州上元人也。姓王氏。
年二十三受業於莊嚴寺。其後聞威禪師出
世乃往謁之。威纔見曰。山主來也。師感悟微
旨。遂給侍左右。後辭詣諸方巡禮。威於具戒
院見凌霄藤。遇夏委悴人欲伐之。因謂之
曰。勿剪。慧忠還時此藤更生。及師迴果如其
言。即以山門付囑訖。出居延祚寺。師平生一
衲不易。器用唯一鐺。嘗有供僧穀兩廩。盜
者窺伺。虎為守之。縣令張遜者。至山頂謁問
師。有何徒弟。師曰。有三五人。遜曰。如何得
見。師敲禪床。有三虎哮吼而出。遜驚怖而退。
後眾請入城居莊嚴舊寺。師欲於殿東別創
法堂。先有古木。群鵲巢其上。工人將伐之。師
[004-0229b]
謂鵲曰。此地建堂汝等何不速去。言訖。群鵲
乃遷巢他樹。初築基有二神人定其四角。復
潛資夜役。遂不日而就。繇是四方學徒雲集
坐下矣。得法者有三十四人。各住一方轉化
多眾。師嘗有安心偈。示眾曰。


「 人法雙淨
 善惡兩忘
 真心真實
 菩提道場」



唐大歷三年。石室前挂鐺樹挂衣藤。忽盛夏
枯死。四年六月十五日集僧布薩訖。命侍者
淨髮浴身。至夜有瑞雲覆其精舍。空中復聞
天樂之聲。詰旦怡然坐化。時風雨暴作震折
林木。復有白虹貫于巖[堅-臣+虍-七+一/谷]。五年春茶毘獲舍
利不可勝計。壽八十七。


前法融禪師下三世旁出法嗣



金陵鍾山曇璀禪師者。吳郡人也。姓顧氏。初
謁牛頭融大師。大師目而奇之。乃告之曰。色
聲為無生之鴆毒。受想是至人之坑阱。子知
之乎。師默而審之大悟玄旨。尋晦迹鍾山多
歷年所。茅庵瓦缶以終老焉。唐天授三年二
月六日。恬然入定七日而滅。壽六十二。


前智威禪師下三世旁出法嗣



宣州安國寺玄挺禪師者。不知何許人也。甞
一日有長安講華嚴經僧來。問五祖云。真性
緣起其義云何。祖默然。時師侍立次乃謂曰。
大德。正興一念問時。是真性中緣起。其僧言
下大悟。又或問南宗自何而立。師曰。心宗非
南北。


潤州鶴林玄素禪師者。潤州延陵人也。姓馬
氏。唐如意年中受業於江寧長壽寺。晚參智
[004-0229c]
威禪師遂悟真宗。後居京口鶴林寺。甞一日
有屠者禮謁。願就所居辨供。師欣然而往。眾
皆訝之。師曰。佛性平等賢愚一致。但可度者
吾即度之。復何差別之有。或有僧問。如何是
西來意。師曰。會即不會。疑即不疑。師又曰。
不會不疑底。不疑不會底。又有僧扣門。師問。
是什麼人曰是僧。師曰。非但是僧。佛來亦不
著。曰佛來為什麼不著。師曰。無汝止泊處。天
寶十一年十一月十一日。中夜無疾而滅。壽
八十五。建塔於黃鶴山。勅謚大津禪師大和
寶航之塔。


舒州天柱山崇慧禪師者。彭州人也。姓陳氏。
唐乾元初往舒州天柱山創寺。永泰元年勅
賜號天柱寺。僧問。如何是天柱境。師曰。主薄
山高難見日。玉鏡峯前易曉人。問達磨未來
此土時。還有佛法也無。師曰。未來時且置。即
今事作麼生。曰某甲不會乞師指示。師曰。萬
古長空一朝風月。良久又曰。闍黎會麼。自己
分上作麼生。干他達磨來與未來作麼。他家
來大似賣卜漢相似。見汝不會。為汝錐破卦文。
纔生吉凶。在汝分上一切自看。僧問。如何是
解卜底人。師曰。汝纔出門時便不中也。問如
何是天柱家風。師曰。時有白雲來閉戶。更無
風月四山流。問亡僧遷化向什麼處去也。師
曰。灊嶽峯高長積翠。舒江明月色光暉。問如
何是大通智勝佛。師曰。曠大劫來未曾擁滯。
不是大通智勝佛是什麼。曰為什麼佛法不
現前。師曰。只為汝不會。所以成不現前。汝若
會去。亦無佛道可成。問如何是道。師曰。白雲
[004-0230a]
覆青嶂。蜂鳥步庭華。問從上諸聖有何言說。
師曰。汝今見吾有何言說。問宗門中請師舉
唱。師曰。石牛長吼真空外。木馬嘶時月隱山。
問如何是和尚利人處。師曰。一雨普滋千山
秀色。問如何是天柱山中人。師曰。獨步千峯
頂。優游九曲泉。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白猿
抱子來青嶂。蜂蝶銜華綠蘂間。師居山演道
凡二十二載。大歷十四年七月二十二日歸
寂。起塔于寺北。真身見在。


前潤州鶴林寺玄素禪師法嗣



杭州徑山道欽禪師者。蘇州崑山人也。姓朱
氏。初服膺儒教。年二十八玄素禪師遇之。因
謂之曰。觀子神氣溫粹真法寶也。師感悟因
求為弟子。素躬與落髮。乃戒之曰。汝乘流
而行。逢徑則止。師遂南行抵臨安。見東北一
山。因訪於樵子。曰此徑山也。乃駐錫焉。有僧
問。如何是道。師云。山上有鯉魚。水底有蓬
塵。馬祖令人送書到。書中作一圓相。師發緘
於圓相中作一畫却封迴忠國師聞乃云。欽師猶被馬師惑僧問。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汝問不當。曰如何
得當。師曰。待吾滅後即向汝說。馬祖令門人
智藏來問。十二時中以何為境。師曰。待汝迴
去時有信。藏曰。如今便迴去。師曰。傳語却須
問取曹谿。唐大歷三年。代宗詔至闕下親加
瞻禮。一日師在內庭見帝起立。帝曰。師何以
起。師曰。檀越何得向四威儀中見貧道。帝悅。
謂忠國師曰。欲錫欽師一名。忠欣然奉詔。乃
賜號國一焉。後辭歸本山。於貞元八年十二
月示疾說法而逝。壽七十有九。勅謚曰大覺
[004-0230b]
禪師。


前杭州徑山道欽禪師法嗣



杭州鳥窠道林禪師。本郡富陽人也。姓潘氏。
母朱氏夢日光入口。因而有娠。及誕異香滿
室。遂名香光焉。九歲出家。二十一於荊州果
願寺受戒。後詣長安西明寺復禮法師。學華
嚴經起信論。復禮示以真妄頌俾修禪那。師
問曰。初云何觀。云何用心。復禮久而無言。師
三禮而退。屬唐代宗詔徑山國一禪師至闕。師
乃謁之遂得正法。及南歸先是孤山永福寺
有辟支佛塔。時道俗共為法會。師振錫而入。
有靈隱寺韜光法師。問曰。此之法會何以作
聲。師曰。無聲誰知是會。後見秦望山。有長松
枝葉繁茂盤屈如蓋。遂棲止其上。故時人謂
之鳥窠禪師。復有鵲巢于其側自然馴狎人。
亦目為鵲巢和尚。有侍者會通。忽一日欲辭
去。師問曰。汝今何往。對曰。會通為法出家。
以和尚不垂慈誨。今往諸方學佛法去。師
曰。若是佛法。吾此間亦有少許。曰如何是和
尚佛法。師於身上拈起布毛吹之。會通遂領
悟玄旨。元和中白居易出守茲郡。因入山禮
謁。乃問師曰。禪師住處甚危險。師曰。太守危
險尤甚。曰弟子位鎮江山。何險之有。師曰。薪
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又問如何是佛
法大意。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曰。三歲
孩兒也解恁麼道。師曰。三歲孩兒雖道得。八
十老人行不得。白遂作禮。師於長慶四年二
月十日。告侍者曰。吾今報盡言訖坐亡。壽八
十有四。臘六十三有云師名圓修者。恐是謚號
[004-0230c]


前杭州鳥窠道林禪師法嗣



杭州招賢寺會通禪師本郡人也。姓吳氏。本
名元卿。形相端嚴幼而聰敏。唐德宗時為六
宮使。王族咸美之。春時見昭陽宮華卉敷榮。
翫而久之。倏聞空中有聲曰。虛幻之相開謝
不停能壞善根。仁者安可嗜之。師省念稚齒
崇善極生厭患。帝一日遊宮問曰。卿何不樂。
對曰。臣幼不食葷羶志願從釋。曰朕視卿若
昆仲。但富貴欲出于人表者不違卿。唯出家
不可。既浹旬帝覩其容顇。詔王賓相之。奏曰。
此人當紹隆三寶。帝謂師曰。如卿願任選日
遠近奏來。師荷德致謝。尋得鄉信言母患乞
歸寧省。帝厚其所賜。勅有司津遣師。至家未
幾。會韜光法師勉之。謁鳥窠為檀越。與結庵
創寺寺成。啟曰。弟子七歲蔬食。十一受五戒。
今年二十有二為出家故休官。願和尚授與
僧相。曰今時為僧鮮。有精苦者行多浮濫。師
曰。本淨非琢磨。元明不隨照。曰汝若了淨智
妙圓體自空寂。即真出家何假外相。汝當為
在家菩薩戒施俱修如謝靈運之儔也。師曰
然。理雖如此於事何益。儻垂攝受則誓遵師
教。如是三請皆不諾。時韜光堅白鳥窠曰。宮
使未嘗娶。亦不畜侍女。禪師若不拯接。誰其
度之。鳥窠即與披剃具戒。師常卯齋晝夜精
進。誦大乘經而習安般三昧。尋固辭遊方。鳥
窠以布毛示之悟旨。時謂布毛侍者鳥窠章敘訖
鳥窠歸寂垂二十載。武宗廢其寺。師與眾僧
禮辭靈塔而邁。莫知其終。


前慧忠禪師兩世旁出法嗣


[004-0231a]


天台山佛窟巖惟則禪師者京兆人也。姓長
孫氏。初謁牛頭忠禪師大悟玄旨。後隱於天
台瀑布之西巖。唐元和中法席漸盛。始自目
其巖為佛窟焉。一日示眾云。天地無物也。我
無物也。然未甞無物。斯則聖人如影百年如
夢。孰為生死哉。至人以是獨照。能為萬物之
主。吾知之矣。汝等知之乎。有僧問。如何是
那羅延箭。師云。中的也。忽一日告門人曰。汝
當自勉。吾何言哉。後二日夜安坐示滅。壽八
十。臘五十有八。


前天台山佛窟巖惟則和尚法嗣



天台山雲居智禪師。嘗有華嚴院僧繼宗。問
見性成佛其義云何。師曰。清淨之性本來湛
然無有動搖。不屬有無淨穢長短取捨體自
翛然。如是明見乃名見性。性即佛佛即性。故
云見性成佛。曰性既清淨不屬有無。因何有
見。師曰。見無所見。曰無所見因何更有見。師
曰見處亦無。曰如是見時是誰之見。師曰。無
有能見者。曰究竟其理如何。師曰。汝知否。妄
計為有即有。能所乃得名迷。隨見生解便墮
生死。明見之人即不然。終日見未嘗見。求見
處體相不可得。能所俱絕。名為見性。曰此性
遍一切處否。師曰。無處不遍。曰凡夫具否。師
曰。上言無處不遍。豈凡夫而不具乎。曰因何
諸佛菩薩不被生死所拘。而凡夫獨縈此苦。
何曾得遍。師曰。凡夫於清淨性中。計有能所
即墮生死。諸佛大士善知清淨性中不屬有
無。即能所不立。曰若如是說。即有了不了人。
師曰。了尚不可得。豈有能了人乎。曰至理如
[004-0231b]
何。師曰。我以要言之。汝即應念。清淨性中無
有凡聖。亦無了人不了人。凡之與聖二俱是
名。若隨名生解即墮生死。若知假名不實。即
無有當名者。又曰。此是極究竟處。若云我能
了彼不能了即是大病。見有淨穢凡聖亦是
大病。作無凡聖解又屬撥無因果。見有清淨
性可棲止亦大病。作不棲止解亦大病。然清
淨性中雖無動搖。具不壞方便應用。及興慈
運悲。如是興運之處。即全清淨之性。可謂
見性成佛矣。繼宗踊躍。禮謝而退。


第三十二祖忍大師。第一世旁出法嗣第一世



北宗神秀禪師者耶舍三藏誌云。艮地生玄旨。通尊媚亦尊。比肩三九族。足下一毛分
開封尉氏人也。姓李氏。少親儒業博綜多聞。
俄捨愛出家尋師訪道。至蘄州雙峯東山寺。
遇五祖忍師以坐禪為務。乃歎伏曰。此真吾
師也。誓心苦節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忍默
識之深加器重。謂之曰。吾度人多矣。至於悟
解無及汝者。忍既示滅。秀遂住江陵當陽山。
唐武后聞之召至都下。於內道場供養。特加
欽禮。命於舊山置度門寺以旌其德。時王公
士庶皆望塵拜伏。暨中宗即位尤加禮重。大
臣張說嘗問法要執弟子之禮。師有偈示眾
曰。


「 一切佛法
 自心本有
 將心外求
 捨父逃走」



神龍二年於東都天宮寺入滅。賜謚大通禪
師。羽儀法物。送殯於龍門。帝送至橋。王公士
庶皆至葬所。張說及徵士盧鴻一各為碑誄。
門人普寂義福等。並為朝野所重。
[004-0231c]


嵩嶽慧安國師耶舍三藏誌云。九女出人倫。八女絕婚姻。朽床添六脚。心祖眾中尊
荊州枝江人也。姓衛氏。隋文帝開皇十七
年。括天下私度僧尼勘師云。木無名。遂遁于
山谷。大業中大發丁夫開通濟渠。饑殍相枕。
師乞食以救之。獲濟者甚眾。煬帝徵師不赴。
潛入太和山。暨帝幸江都海內擾攘。乃杖錫
登衡嶽寺行頭陀行。唐貞觀中至黃梅。謁忍
祖遂得心要。麟德元年遊終南山石壁因止
焉。高宗嘗召師不奉詔。遍歷名迹至嵩少云。
是吾終焉之地也。自爾禪者輻湊。有坦然懷
讓二人來參。問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
何不問自己意。曰如何是自己意。師曰。當觀
密作用。曰如何是密作用。師以目開合示之。
然言下知歸更不他適。讓機緣不逗辭往曹
谿。武后徵至輦下待以師禮。與神秀禪師同
加欽重后嘗問師甲子。對曰不記。后曰。何
不記耶。師曰。生死之身其若循環。環無起盡
焉用記為。況此心流注中間無間。見漚起滅
者乃妄想耳。從初識至動相。滅時亦只如此。
何年月而可記乎。后聞稽顙信受。尋以神龍
二年。中宗賜紫袈裟。度弟子二七人。仍延入
禁中供養三年。又賜摩衲一副。師辭嵩嶽。是
年三月三日囑門人曰。吾死已將屍向林中。
待野火焚之。俄爾萬迴公來見師。猖狂握手
言論。傍侍傾耳都不體會。至八日閉戶偃身
而寂。春秋一百二十八隋開皇二年壬寅生。唐景龍三年巳酉滅。時稱老安國師
門人遵旨舁置林間。果野火自然闍維。得舍
利八十粒。內五粒色紅紫。留於宮中。至先天
二年門人建浮圖。
[004-0232a]


袁州蒙山道明禪師者鄱陽人。陳宣帝之裔
孫也。國亡落於民間。以其王孫甞受署。因有
將軍之號。少於永昌寺出家慕道頗切。往依
五祖法會極意研尋。初無解悟。及聞五祖密
付衣法與盧行者。即率同意數十人。躡迹追
逐至大庾嶺。師最先見餘輩未及。盧行者見
師奔至。即擲衣鉢於盤石曰。此衣表信可力
爭耶。任君將去。師遂舉之如山不動。踟躇悚
慄乃曰。我來求法非為衣也。願行者。開示於
我。祖曰。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阿那箇是
明上坐本來面目。師當下大悟遍體汗流。泣
禮數拜。問曰。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別有意
旨否。祖曰。我今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
照自己面目。密却在汝邊。師曰。某甲雖在黃
梅隨眾。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授入處。如
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是某甲師也。祖
曰。汝若如是。則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
持。師又問。某甲向後宜往何所。祖曰。逢袁可
止。遇蒙即居。師禮謝遽迴至嶺下。謂眾人曰。
向陟崔嵬遠望杳無蹤迹。當別道尋之。皆以
為然。師既迴。遂獨往廬山布水臺經三載。後
始往袁州蒙山大唱玄化。初名慧明。以避師
上字故名道明。弟子等盡遣過嶺南參禮六
祖。


前北宗神秀禪師法嗣忍大師第二世法嗣



五臺山巨玄禪師安陸人也。姓曹氏。幼稟業
於明福院朗禪師。初講經論後參禪。會及造
北宗。秀師問曰。白雲散處如何。師曰不昧。秀
又問。到此間後如何。師曰。正見一枝生五葉。
[004-0232b]
秀默許之。入室侍對庶幾無爽。尋至上黨寒
嶺居焉。數歲之間眾盈千數。後於五臺山闡
化。涉二十餘載入滅。年八十一。以唐開元十
五年九月三日。奉全身入塔。


河中府中條山智封禪師。姓吳氏。初習唯識
論滯於名相。為知識所詰乃發憤罷講。遊行
登武當山。見秀禪師疑心頓釋。思養聖胎乃
辭去。居于蒲津安峯山。不下十年木食㵎飲。
屬州牧衛文昇請歸城內。建新安國院居之。
緇素歸依憧憧不絕。使君問曰。某今日後如
何。師曰。日從濛氾出。照樹全無影。使君初不
能諭。拱揖而退。少選開曉釋然自得。師來往
中條山二十餘年。得其道者不可勝紀。滅後
門人於州城北建塔焉。


兗州降魔藏禪師趙郡人也。姓王氏。父為豪
掾。師七歲出家。時屬野多妖鬼魅惑於人。師
孤形制伏曾無少畏。故得降魔名焉。即依廣
福院明讚禪師。出家服勤。受法後遇北宗盛
化便誓摳衣。秀師問曰。汝名降魔。此無山精
木怪。汝翻作魔耶。師曰。有佛有魔。秀曰。汝
若是魔必住不思議境界。師曰。是佛亦空何
境界之有。秀懸記之曰。汝與少皡之墟有緣。
師尋入泰山。數稔學者雲集。一日告門人曰。
吾今老朽物極有歸。言訖而逝壽九十一。


壽州道樹禪師唐州人也。姓聞氏。幼探經籍。
年將五十因遇高僧誘諭。遂誓出家。禮本部
明月山慧文為師。師恥乎年長求法淹遲。勵
志遊方無所不至。後歸東洛遇秀禪師。言下
知微晚成法器。乃卜壽州三峯山結茅而居。
[004-0232c]
常有野人服色素朴言譚詭異。於言笑外化
作佛形及菩薩羅漢天仙等形。或放神光。或
呈聲響。師之學徒覩之皆不能測。如此涉十
年。後寂無形影。師告眾曰。野人作多色伎倆
眩惑於人。只消老僧不見不聞。伊伎倆有窮。
吾不見不聞無盡。唐寶歷元年示疾而終。壽
九十二。明年正月建塔。


淮南都梁山全植禪師光州人也。姓芮氏。初
結庵居止。太守衛文卿命本州長壽寺開法
聚徒。文卿問曰。將來佛法隆替若何。師曰。真
實之物無古無今亦無軌躅。有為之法四相
遷流。法當陻厄。君侯可見。師年九十三而終。
唐會昌四年甲子九月七日入塔。


前嵩嶽慧安國師法嗣



洛京福先寺仁儉禪師。自嵩山罷問放曠郊
[邱-丘+序-予+墨]。時謂之騰騰和尚。唐天冊萬歲中。天后詔
入殿前。仰視天后良久曰。會麼。后曰不會。師
曰。老僧持不語戒。言訖而出。翌日進短歌一
十九首。天后覽而嘉之厚加賜賚。師皆不受。
又令寫歌辭傳布天下。其辭並敷演真理。以
警時俗唯了元歌一首盛行於世。


嵩嶽破竈墮和尚不稱名氏。言行叵測隱居
嵩嶽。山塢有廟甚靈。殿中唯安一竈。遠近祭
祠不輟。烹殺物命甚多。師一日領侍僧入廟。
以杖敲竈三下云。咄此竈。只是泥瓦合成。聖
從何來靈從何起。恁麼烹宰物命。又打三下。
竈乃傾破墮落安國師號為破竈墮須臾有一人青衣峨冠。
忽然設拜師前。師曰。是什麼人。云我本此廟
竈神。久受業報。今日蒙師說無生法。得脫此
[004-0233a]
處生在天中。特來致謝。師曰。是汝本有之性。
非吾彊言。神再禮而沒。少選侍僧等問師云。
某等諸人久在和尚左右。未蒙師苦口直為
某等。竈神得什麼徑旨便得生天。師曰。我只
向伊道。是泥瓦合成。別也無道理為伊。侍
僧等立而無言。師曰會麼。主事云。不會。師
曰。本有之性為什麼不會。侍僧等乃禮拜。師
曰。墮也墮也。破也破也。後有義豐禪師。舉白
安國師。國師歎曰。此子會盡物我一如。可謂
如朗月處空無不見者。難遘伊語脈。豐禪師
乃低頭叉手而問云。未審什麼人遘他語脈。
國師曰。不知者。又僧問。物物無形時如何。師
曰。禮即唯汝非我。不禮即唯我非汝。其僧乃
禮謝。師曰。本有之物物非物也。所以道心能
轉物即同如來。又僧問。如何是修善行人。師
曰。捻槍帶甲。云如何是作惡行人。師曰。修禪
入定。僧云。某甲淺機請師直指。師曰。汝問我
惡惡不從善。汝問我善善不從惡。良久又曰。
會麼。僧。云不會。師曰。惡人無善念。善人無
惡心。所以道。善惡如浮雲。俱無起滅處。其僧
從言下大悟。有僧從牛頭處來。師乃曰。來
自何人法會。僧近前叉手繞師一匝。而出。
師曰。牛頭會下不可有此人。僧乃迴師上邊
叉手而立。師云。果然果然。僧却問云。應物不
由他時如何。師曰。爭得不由他僧云。恁麼即
順正歸原去也。師曰。歸原何順。僧云。若非
和尚幾錯招愆。師曰。猶是未見四祖時道理
也見後通將來。僧却繞師一匝而出。師曰。順
正之道今古如然。僧作禮。又僧侍立久。師乃
[004-0233b]
曰。祖祖佛佛只說如人。本性本心別無道理。
會取會取。僧禮謝。師乃以拂子打之曰。一處
如是千處亦然。僧乃叉手近前應喏一聲。師
曰。更不信更不信。僧問。如何是大闡提人。師
曰。尊重禮拜。又問。如何是大精進人。師曰。
毀辱瞋恚。其後莫知所終。


嵩嶽元珪禪師伊闕人也。姓李氏。幼歲出家。
唐永淳二年受具戒隷閑居寺。習毘尼無解。
後謁安國師。印以真宗頓悟玄旨。遂卜廬於
嶽之龐塢。一日有異人者。峨冠袴褶而至。從
者極多。輕步舒徐稱謁大師。師覩其形貌奇
偉非常。乃諭之曰。善來仁者。胡為而至。彼
曰。師寧識我耶。師曰。吾觀佛與眾生等。吾一
目之豈分別耶。彼曰。我此嶽神也。能生死於
人。師安得一目我哉。師曰。吾本不生汝焉能
死。吾視身與空等。視吾與汝等。汝能壞空與
汝乎。苟能壞空及壞汝。吾則不生不滅也。汝
尚不能如是。又焉能生死吾耶。神稽首曰。我
亦聰明正直於餘神。詎知師有廣大之智辯
乎。願授以正戒令我度世。師曰。汝既乞戒即
既戒也。所以者何。戒外無戒又何戒哉。神曰
此理也。我聞茫昧。止求師戒。我身為門弟
子。師即為張坐秉鑪正几曰。付汝五戒。若能
奉持即應曰能。不能即曰否。神曰。謹受教。師
曰。汝能不婬乎。曰亦娶也。師曰。非謂此也。謂
無羅欲也。曰能。師曰。汝能不盜乎。曰何乏我
也焉有盜取哉。師曰。非謂此也。謂饗而福淫。
不供而禍善也。曰能。師曰。汝能不殺乎。曰
實司其柄。焉曰不殺。師曰。非謂此也。謂有濫
[004-0233c]
誤疑混也。曰能。師曰。汝能不妄乎。曰我正直
焉能有妄乎。師曰。非謂此也。謂先後不合天
心也。曰能。師曰。汝不遭酒敗乎。曰能。師曰。
如上是為佛戒也。又言。以有心奉持。而無心
拘執。以有心為物。而無心想身。能如是則先
天地生不為精。後天地死不為老。終日變化
而不為動。畢盡寂默而不為休。悟此則雖娶
非妻也。雖饗非取也。雖柄非權也。雖作非故
也。雖醉非惛也。若能無心於萬物。則羅欲不
為婬福淫禍善不為盜。濫誤疑混不為殺。先
後違天不為妄。惛荒顛倒不為醉。是謂無心
也。無心則無戒。無戒則無心。無佛無眾生。無
汝及無我。無汝孰為戒哉。神曰。我神通亞佛。
師曰。汝神通十句五能五不能。佛則十句七
能三不能。神悚然避席跪啟曰。可得聞乎。師
曰。汝能戾上帝。東天行而西七曜乎。曰不能。
師曰。汝能奪地祇。融五嶽而結四海乎。曰不
能。師曰。是謂五不能也。佛能空一切相成萬
法智。而不能即滅定業。佛能知群有性窮億
劫事。而不能化導無緣。佛能度無量有情。而
不能盡眾生界。是謂三不能也。定業亦不牢
久。無緣亦謂一期。眾生界本無增減。更無
一人能主有法。有法無主是謂無法無法無
主是謂無心。如我解佛亦無神通也。但能以
無心通達一切法爾。神曰。我誠淺昧未聞空。
義師所授戒我當奉行。今願報慈德効我所
能。師曰。吾觀身無物觀法無常。塊然更有何
欲。神曰。師必命我為世間事。展我小神功。使
已發心初發心未發心不信心必信心五等
[004-0234a]
人。目我神蹤。知有佛有神有能有不能有自
然有非自然者。師曰。無為是無為是。神曰。佛
亦使神護法。師寧隳叛佛耶。願隨意垂誨。師
不得已而言曰。東巖寺之障。莽然無樹。北岫
有之。而皆舊本作背字非屏擁。汝能移北樹於東
嶺乎。神曰。已聞命矣。然昏夜間必有諠動。願
師無駭。即作禮辭去。師門送而且觀之。見儀
衛逶迤如王者之狀。嵐靄煙霞紛綸間錯。幢
幡環珮凌空隱沒焉。其夕果有暴風吼雷奔
雲震電。棟宇搖蕩宿鳥聲諠。師謂眾曰。無怖
無怖。神與我契矣。詰旦和霽。則北巖松栝盡
移東嶺森然行植。師謂其徒曰。吾沒後無令
外知。若為口實人將妖我。以開元四年丙辰
歲。囑門人曰。吾始居寺東嶺。吾滅汝必寘吾
骸于彼。言訖若委蛻焉。春秋七十三。門人建
塔焉。


前嵩山普寂禪師法嗣忍大師第三世



終南山惟政禪師平原人也。姓周氏。受業於
本。州延和寺詮澄法師。得法於嵩山普寂禪
師。既決了真詮。即入太一山中。學者盈室。唐
大和中文宗嗜蛤蜊。沿海官吏先時遞進。人
亦勞止。一日御饌中有擘不張者。帝以其異
即焚香禱之。俄變為菩薩形。梵相具足。即貯
以金粟檀香合覆以美錦。賜興善寺。令眾僧
瞻禮。因問群臣。斯何祥也。或言太一山有惟
政禪師。深明佛法博聞彊識。帝即令召至問
其事。師曰。臣聞物無虛應。此乃啟陛下之信
心耳。故契經云。應以此身得度者。即現此身
而為說法。帝曰。菩薩身已現。且未聞說法。師
[004-0234b]
曰。陛下覩此為常非常耶。信非信耶。帝曰。希
奇之事朕深信焉。師曰。陛下已聞說法了。時
皇情悅豫得未曾有。詔天下寺院各立觀音
像以答殊休。因留師於內道場。累辭入山。復
詔令住聖壽寺。至武宗即位。師忽入終南山
隱居。人問其故。師曰。吾避仇矣。後終於山
舍。年八十七。闍維收舍利四十九粒。以會昌
三年九月四日入塔。


益州無相禪師法嗣忍大師第四世



益州保唐寺無住禪師。初得法於無相大師。
乃居南陽白崖山。專務宴寂經累歲。學者漸
至勤請不已。自此垂誨。雖廣演言教而唯以
無念為宗。唐相國杜鴻漸出撫坤維。聞師名
思一瞻禮。大歷元年九月。遣使到山延請。
時節度使崔寧。亦命諸寺僧徒遠出迎引。十
月一日至空慧寺。時杜公與戎帥。召三學碩
德俱會寺中致禮訖。公問曰。頃聞師嘗駐錫
於此。而後何往耶。曰無住性好疎野多泊山
間。自賀蘭五臺周遊勝境。聞先師居貴封大
慈寺說最上乘。遂遠來摳衣忝預函丈。後棲
遲白崖已逾多載。今幸相公見召。敢不從命。
公曰。弟子聞金和尚說無憶無念莫妄三句
法門是否。曰然。公曰。此三句是一是三。曰無
憶名戒。無念名定。莫妄名慧。一心不生具戒
定慧。非一非三也。公曰。後句妄字莫是從心
之忘乎。曰從女者是也。公曰。有據否。曰法句
經云。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若能心不妄
精進無有涯。公聞疑情盪焉。又問。師還以三
句示人否。曰對初心學人還令息念澄停識
[004-0234c]
浪。水清影現。悟無體念。寂滅現前。無念亦不
立也。于時庭樹鵶鳴。公問。師聞否。曰聞。鵶
去已。又問。師聞否。曰聞。公曰。鵶去無聲云
何言聞。師乃普告大眾。佛世難值正法難聞。
各各諦聽。聞無有聞非關聞性。本來不生何
曾有滅。有聲之時是聲塵自生。無聲之時是
聲塵自滅。而此聞性不隨聲生不隨聲滅。悟
此聞性則免聲塵之所轉。當知聞無生滅。聞
無去來。公與僚屬大眾稽首。又問。何名第一
義。第一義者從何次第得入。師曰。第一義者
無有次第。亦無出入。世諦一切有。第一義即
無。諸法無性性說名第一義。佛言。有法名俗
諦。無性第一義。公曰。如師開示實不可思議。
公又曰。弟子性識微淺。昔因公暇撰得起信
論章疏兩卷。可得稱佛法否。師曰。夫造章疏
皆用識心。思量分別有為有作。起心動念然
可造成。據論文云。當知一切法從本以來。離
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
變異。唯有一心故名真如。今相公著言說相。
著名字相。著心緣相。既著種種相。云何是佛
法。公起作禮曰。弟子亦曾問諸供奉大德。皆
讚弟子不可思議。當知彼等但徇人情。師今
從理解說合心地法。實是真理不可思議。公
又問。云何不生。云何不滅。如何得解脫。師
曰。見境心不起名不生。不生即不滅。既無生
滅即不被前塵所縛。當處解脫。不生名無念。
無念即無滅。無念即無縛。無念即無脫。舉要
而言。識心即離念。見性即解脫。離識心見性
外。更有法門證無上苦提者。無有是處。公曰。
[004-0235a]
何名識心見性。師曰。一切學道人隨念流浪。
蓋為不識真心。真心者。念生亦不順生。念滅
亦不依寂。不來不去。不定不亂。不取不捨。不
沈不浮。無為無相。活鱍鱍平常自在。此心體
畢竟不可得。無可知覺。觸目皆如無非見性
也。公與大眾作禮。稱讚踊躍而去。後居保
唐寺而終。
景德傳燈錄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