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67 法華傳記-唐-僧詳 (T@HARA)




法華經傳記卷第三



講解感應第七之二 諷誦勝利第八之一




* 釋灌頂一
* 釋慧如二
* 釋僧隆三
* 釋窺基四
* 釋玄朗五
* 釋慧明六
* 釋智因七
* 釋志實八
* 釋道昂九
* 釋志遠十


唐國清寺釋灌頂一



釋灌頂。字法雲。俗姓吳氏常州義興人也。祖
世避地東甌。因而不返。今為臨海之章安焉。
父夭早亡母親鞠養。生甫三月。夜稱佛法
僧名。頂仍口學。音句清辯。同共驚異。因告攝靜寺慧拯法師。聞而歎曰。此子非凡。即以
非凡為字。及年七歲。還為拯公弟子。進具
奉儀。開皇十一年。晉王作鎮揚州。陪從智
者。戾止邦溝。居禪眾寺。為法上將。日討幽
求。俄隨智者。東旋止于台岳。晚出稱心精舍。
開講法華經。雨華其狀如蓮。如雪而降。香氣
殊異。跨朗龍基。又超於雲印劉。智者高足
資。具記師所說玄文止觀等。凡厥山家教跡。
流化世間。天竺請譯。東夏獲利。皆是灌頂法
師之力也出續高僧。及別傳講法記等
[003-0057c]


唐京城真寂寺釋慧如二



釋慧如者。住真寂寺。精勤苦行。坐禪入定以
為務。隋大業中。坐禪之隙。修行妙法。講肆既
散。定遂七日不動。眾驚異之。過七日已。慧
如開目涕泣。夫流如雨。眾人驚怪問所由。如
答曰。火燒脚苦痛不可堪任。即令見瘡。脚燒
烟通穴。眾復問禪師。何得斯瘡。如曰。有一
冥官。來投封書。自稱閻魔王使者。即披書
狀云。師戒珠清高。捨信禪師三階邪說。依歸
法華。開講演說。渡苦海舟檝。願垂哀愍。即被
閻羅王請。七日講法華。無數罪人。種佛道因
緣。王歡喜。以黃絹三十疋。奉施於吾。講散王
問。欲見先亡知識不。答欲見二人。王即遣喚
一人。唯見龜來舐我足下。目中淚出而去。一
人云。罪重不可喚。令就見之。使者引吾至獄
門。門閉甚固。使喚守者。有人應師。忽避道莫
當門立。吾始避而門開。大火從門流出。如鍛
鐵迸火。即著吾脚。如拂之舉目視門。已閉
竟。不得相見而去。吾還王所。具語始末。王
曰。地獄如斯。非法華力。不可救濟。若欲救
之。將須講讀妙法。如此之事。吾今見聞覺悟
而已。眾聞者悲喜出冥志記。然冥報記中。雖明此緣。不云講法華。當知著記所聞
不同


釋僧隆法師三



釋隆法師者。不知何許人。以貞觀年中。從
北道而出北印度。欲勸化。更於中天。誦得
梵本法華。到健陀羅國自開講。四方雲而馳
集。萬郡星而朝望。後遇疾而死。經三日蘇起
曰。吾見炎魔天子問。道人有何功德。答吾誦
[003-0058a]
得法華。自開講肆。勸化眾生。王曰。讀誦是真
實。講說浮虛。隨情分別。豈勝功德。答讀誦專
自講說慧施。利物是菩薩懷。豈浮虛無功德。
王歡喜從座而下。長跪言。善哉善哉。汝昇座
將講說其義。隆即昇高。唱題開義。廳中罪
人。隆聲所及離苦得樂。枷鎖自解。或生人
天。王言。止止。汝命未盡。還到本身。即隨歸
路。得蘇當知。妙法人天要行。菩提直道。專心
行專。莫懈怠。聞者流淚。生慇重心益多。凡
見聞者。捨小歸大。北方僧來傳說如此焉出求
法新錄。又唐僧傳雖載隆緣。其事不委。今依廣文而已


唐大慈恩寺釋窺基四



釋大乘基者。遍學三藏上足資。三千門徒。七
十人達者。四人上首。於中皆最。其母夢。金人
手捧如意。願宿爾胎。語已入口即有身。初生
之時。紫雲如蓋覆上。九歲出家。十七交緇
林。別奉三藏法師玄弉明詔。為門侍譯經論。
多以基為筆受。因疏經論一百本。玉華新
文盛弘東夏。法相大乘。再照沙界。寔韙基之
力也。若闇夜牙齒放光。疏出經論。談遊之
隆徒次博陵。道俗課虛命講法華典。乃自纂
新文。夕製朝談。奇瑞時時乃現。有人夢。嚴淨
佛國。滿中諸佛即來語法師。是製寶塔品疏
時也講終疏畢。著一偈云。


「 已採眾經要行理
 略贊一乘真法義
 行言契實施群生
 願共速成無上果」



或賢士夢。基公以此偈讚一乘。既及千佛滅
度。以願上生都率天。奉事慈氏矣新錄


唐左溪釋玄朗五


[003-0058b]


釋玄朗者。字慧明俗姓傅氏。北地人也。聞天
台智者止觀。一其佛法。源發龍樹。中承衡
思。尋討法流。居清泰寺。法門之眉壽涼池之
目足。業講佛乘。每於講肆之次。披文句默然
歎曰。觀其義趣玄契佛。尋其文勢有不次
第。聖意難測。但仰信耳。因諸聽眾頻勸請曰。
上根易悟。中下失旨。更垂次比。弘益巨多。
朗再三籌量。專念大師。求加可否。夢神僧指
驚。顗辯無礙樂說如流。顯怱記說。不悉起
盡。汝於空王佛所。同聽斯典。今日靈山同為
聽眾。宿殖所資。助玄風之扇。更加添削。順徒
眾情。三根俱益。弘潤巨多。因夢所感。方始
條倫隨情便宜。朗公講法華。感應如斯矣新錄


唐釋慧明六



釋慧明。不知何許人。亦失俗姓。風範甚閑
聰慧多聞。頴悟佛乘。以為歸趣講法華。天
機獨斷。相㳂說釋。一時入深山。坐石室講
經。數群獼猴未到聽法。異鳥象虎臥石室前。
聞法噉果經三月。後夜石室上有光明。漸近
窟前。是則天人。自稱。吾是獼猴群中老蔽。
而盲者是也。依聞公講。命終生忉利天。吾本
身死。在室東南七十餘步外。天上受樂無間
絕。思師恩故聽講。故降臨此砌。願樂聞故
聞講說妙法。明曰。將如何講說。天曰。吾怱怱
欲還天上。師以一部典。分八而講。明曰。所持
七卷。將分七座。何必八講。天曰。法華是八
年說。若八年講實久。樂開八座。擬八歲說。略
可佛旨。明伏膺裁七卷經成八軸。為天開講
八座。既訖歡喜。以八枚真珠。奉施慧明而說
[003-0058c]
偈言。


「 釋迦如來避世遠
 流傳妙法值遇難
 雖值解義亦為難
 雖解講宣最為難
 若聞是法一句偈
 乃至須臾聞不謗
 三世業障皆消滅
 自然成佛道無疑」



吾今聞聽講。捨畜身生在欲界第二天。威光
勝於舊生天。勝利難思不可說。說此偈已。還
上本天。明具記事收石室。不知去處。石室及
書記今見在焉新錄


唐釋智因七



釋智因。本姓賈氏。雁門樓煩人。遠公五代苗
族也。家世嬰禍早夭覆癊。為外祖所養。至年
十歲出家。神性聰慧天機穎悟。從訪道飡
受法華。精通奧義。講經一百五十遍。烏鴿入
肆聽講。猪鹿在邊而不去。初都講一部。夢胡
僧語。汝講解善。將講卷別。因乃卷別。又夢。
卷別甚佳。今將品別。因乃品別。又夢。品別甚
可。須著義疏。因乃著疏。即發誓言。我講義
疏。若不乖佛旨。燒疏以為驗。聚薪置疏加火。
細雨而降。火滅疏不損。見聞歎異。馳望講肆
者如市矣新錄


唐釋志實八



釋志實。姓衛常山扶柳人。道安玄族也。年七
歲讀書。再覽能誦不至三。遊歷名山諮道。十
七出家。學業清高。厭世無常。避眾潛于山澤
取草。為如意講法華經。天雨細華。驚謂魔變。
止講還入眾。夢感敬法夜叉云。汝莫懈廢。
此是天降華。於功德中最勝者。無過令人聽
法。佛讚五十隨喜。豈於道懈怠。實勵志講經
[003-0059a]
一百遍。時隣縣有隱士。名林達眠臥。忽爾赤
帽官兵驅林。林逃遁入實講堂。官馳騎到堂
門外。下馬呼林云。汝既入講肆即放之。林覺
起悲喜交集。故詣實師所。具說因緣。眾人
伏膺焉新錄


相州釋道昂九寒陵山寺



僧道昂。於相州講法華經。見眾音樂從空中
來告。此兜率天故下相迎。昂曰。天道生死根
本。由來不願。所念西方耳。言訖見西方。妓樂
旋轉來迎。信至不得久駈。言異香爐墮手。
於高座上端然奄。


江南釋志遠十



釋志遠。俗姓宋氏江南人也。早喪其父。孤養
於母。承順顏色。朝夕無違。天性聰利。穎悟
法華。生年十八。啟母出家。從師受業。事師之
禮服勞無替。業講法華經。演天台圓頓。發願
云。我所解不違佛意。將天地感動。應時雨
華。動地如雷如震。勤行精進二十有年。教教不廢講肆。臨終之時。謂弟子曰。二十五聖
眾來迎。往生淨土。


諷誦勝利第八之一




* 釋慧思一
* 釋大善二
* 釋智越三
* 釋智通四
* 釋智晞五
* 釋智璪六
* 釋法喜七
* 釋慧誠八
* 釋慧勇九
* 釋慧稠十
* 釋緣光十一
* 釋善義十二
* 釋弘景十三


陳南岳衡山釋慧思一


[003-0059b]


釋慧思。姓俗李氏。項城武津人也。兒時因夢。
梵僧勸令入佛道。又夢。數僧訓以齋戒日惟
一食。不受別供。時見朋類。誦法華經。情深
樂重。先未曾誦。日從他借經。於空塚中。獨自
看之。無人教授。日夜悲泣。塚是非人所居。恐
畏非一。移託古城。鑿穴居止。晝則乞食。夜不
眠寢。向經流淚。頂禮不休。其年夏多雨。雨
穴濕蒸。舉身浮腫。行止不能。而怱心對經。
心力彌壯。忽覺消滅平服如故。夢普賢乘六
牙白象。來摩頂而去。法華一部。曾未識文。自
然解了。所摩之處。自然隱起如肉髻。凡十年
之中。誦法華聲不輟。復悟法華三昧大乘法門。
境界明了位至六根淨出傳中


陳國師南岳大善二



釋大善者。思禪師門人。住南岳般若寺。業誦
法華經。三日方終一部。兼修普賢懺。七日雨
天華。更入慈悲三昧。使圍鹿超出矣。


隋天台山國清寺釋智越三



釋智越。姓鄭氏南陽人也。少懷離塵之志。父
為求婚。方便祈止。長則勇幹清美。于時樂陽
殿下統御荊州。徵任甚高。非其所欲。惟以情
願出家。王感彼誠素。因遂夙心。剪落已後。隨
方問道。仍到金陵。便值智者。北面請業。授
以禪法。便深達五門。窮通六妙。戒行清白。律
儀淳粹。又請法華萬有餘遍。瓶水自盈經之
力也。學徒雖眾。其最居稱首。有臨海露山
精舍。胡僧所造。巨有靈異。智者每臨。命越
令影響之。晦迹已後。台嶺山眾一焉。是囑
二十年間。詢詢善誘。無違遺寄。便為二眾依
[003-0059c]
止。四部歸崇。姿容瑰偉。德感物情。頗存汲
引。每於師忌。勅設千僧官齋。越以衣盋之
餘。以充大施。隋文皇帝獻后崩日。設齋呪願。
每獲百段。曾不固留。括州刺史鄭係伯。臨
海鎮將楊神貴。師友義重。待遇不輕。大業
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寢疾。經旬右脇而
臥。卒于國清舊房。春秋七十有四。臨終之
時。山崩地動。境內道俗。咸所見聞。智者門徒
極多。故敘其三數耳續高僧傳第十七


私謂。是師傳末。舊本多誤。載別人傳。故今
削之。附傍本傳。以示後人。


統紀第九卷云。法彥清河張氏。陳大建七
年。侍智者於天台。授禪那之旨。寂坐林
間。不居房舍。常入定七日方起。智者證之
曰。如汝所說。是背捨觀中第二觀相。山神
數嬈試之。恬不為動。專修禪法。三十餘年
常坐不臥。隋大業七年二月晦。於國清趺
坐而化。


隋河東栖巖道場釋智通四



釋智通。姓程氏河東猗氏人也。生知信慤樂
崇道慧。將習書計。遂欲出家。父母異而許
之。十歲已從剃落修持戒行。歌詠法言。誦通
法華。晝夜不輟。誦諸經中讚佛要偈三千餘
章。五十許年。初無告倦。以大業七年十月二
十四日。以疾而卒於山寺。春秋六十有四。初
未終前數日不悆。維那鳴鐘而杵自折。議者
以為。不越振矣。通聞之。命侍者稱彌陀佛法
華名。迴心攝念。願生彼西方上。至晚乃開
目。正視良久。不眴狀有所覩。旁侍加香。寂然
[003-0060a]
立敬炊頃方止。乃彈指云。不可思議也。有
問其故云。見寶幢華蓋塔廟莊嚴。初夜又
迴首盻云。始見明珠。今何所在。又云。有何緣
務。大然燈燭。遂奄燈令闇。須臾復云。火明何
為轉盛。蓋日室今闇昧。乃合掌達旦曰。吾
生淨土矣。因而氣靜山地動搖。門窓振裂
群雉驚雊。非恒所聞。寺僧道慧。未曉假寐。
至是驚覺出倚廊下曰。禪師若終必生淨土。
何以知然。向於眠中。見西嶺上。並是樓閣殿
堂。乘空而去。言畢方智通已終逝。又蓋母王
氏。久懷篤信。讀誦眾經。禮懺發心。以往生為
務。貞觀十一年二月。臨將捨命。彌加勤至。
目見床前。有赤蓮華。大如五斛甕許。又
見青蓮華滿宅。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一時俱
到。蓋與姪𦵮大興共親聞所述。而興見有
佛。色形甚大。并菩薩久而自隱。斯並近事。故
傳實錄續高僧傳第十八


唐台州國清寺釋智晞五



釋智晞。俗姓陳氏頴川人。先世因官流寓家
於閩越。晞童稚不群。幼懷物外。見老病死。達
世浮危。自省昏沈。愍諸淪溺。深加厭離。如
為怨逐。誓出塵勞。訪尋勝境。伏聞智者抗志
台山。安禪佛隴。警訓迷途。為世津導。丹誠馳
仰。遠泛滄波。年登二十。始獲從願。一得奉
值。即定師資。律儀具足。稟受禪決。加修寂
定。誦法華如救頭燃。心馬稍調散動辭慮。受
命遺旨。常居佛壟修禪道場。樂三昧者。咸共
歸仰。宴坐之暇時。復指撝創造伽藍殿堂房
舍。悉皆嚴整。惟經臺未搆。始欲就工。有香
[003-0060b]
爐峯。山巖峻嶮。林木秀異。然彼神祇。巨有靈
驗。自古已來。無敢視其峯崖。況有登踐而
採伐者。時眾議曰。今既營經臺。供養法寶。惟
尚精華。豈可卒爾而已。其香鑪峯檉柏木中
精勝。可共取之以充供養。論評既訖。往諮於
晞。具陳上事。良久答云。山神護惜。不可造
次。無敢重言。各還所在。爾夜夢。人送疏云。
香鑪峯檉柏樹。盡皆捨給經臺。既感冥示。即
便撝略。營辦食具。分部人工。入山採伐。侍
者諮曰。昨日不許。今那取之。答曰。昨由他
今由我。但取無苦。必不相誤。從旨往取無留
難。先師智者陳曰。勸化百姓。從天台渚。次
訖於海際。所有江溪。並捨放生之池。永斷採
捕。隋世亦爾。事並經勅。隋國既亡。後生百
姓。為惡者多。競立梁滬。滿於江溪。夭傷水
族。告訴無所。乃共頂禮禪師。往先師龕房。燒
香呪願。當有漁人。見僧在滬上立。意謂。墮水
將船往救。僅到便無。因爾梁滬皆不得魚。互
相報示。改惡從善。仍停採捕。時有弟子道
亘。在房誦法華經自往喚云。今晚當有僧來。
言竟仍向門下。即見一僧。純著納衣執錫持
鉢。形神爽俊。有異常人。從外而來。相去二
十餘步。纔入路東隱而不現。俄頃之間。即聞
東山有銅鍾聲。大振山谷。便云。噫喚吾也。
未終數日語弟子云。吾命無幾。可作香湯。洗
浴適竟。山中鳥獸異色殊形。常所不見者。
並皆來集房側。履地騰空。悲鳴喚呼。經日方
散。十二月十七日夜。跏趺端坐。仍執如意說
法。辭理深邃。既竟告弟子曰。將汝等造次相
[003-0060c]
值。今當永別。會遇靡期。言已寂然無聲良久。
諸弟子哭泣。便更開眼誡曰。人生有死。物始
必終。世相如是。寧足可悲。今去勿爾鬧亂
於吾也。又云。吾習禪誦經已來。至於今日四
十九年。背不著床。吾不負信施。不負香火。汝
等欲得將吾相見。可自懃策行道。力不負人。
弟子因即諮啟。未審和上當生何所。答云。如
吾見夢。報左兜率。宮殿青色。居天西北。見智
者大師。左右有諸天人。皆坐寶座。唯一座獨
空。吾問所以。答云。灌頂却後六年。當來昇此
說法。十八日朝。語諸弟子。汝等並早須齋。吾
命須臾。爾曰。村人登山參疾。食竟辭還。又
曰。既苦遠來。更停少時。待貧道前去。其人
不解。苦辭不住。當爾之時。皎日麗天全無雲
翳。謂參人曰。既已不住可疾去。雨尋落。去
者小時驟雨如瀉。春秋七十有二。以貞觀元
年十二月十八日午時。結跏安坐。端直儼然
氣息。綿微如入禪定。因而不返。時虛空中。有
絃管聲。合眾皆聞。良久乃息。經停數日。方
入石龕。顏色敷悅手足柔軟。不異生平。所定
龕墳。在先師智者龕前二百餘步。


唐天台山國清寺釋智璪六



釋智璪。俗姓張氏清河人。晉室播遷。寓居臨
海。祖元秀梁倉部侍郎。任臨海內史。父文
懷陳中兵將軍璪。受法華經之歲。言無虛發。
行不慚人。親里鄉隣。深加敬愛。年登十七。二
親俱逝。慘服纔釋。便染病疾。頻經歲月。醫
藥無効。仍於靜夜。策杖曳疾。出到中庭。向月
而臥。至心專念月光菩薩。惟願大悲濟我沈。
[003-0061a]
痾。如是繫念。遂經旬朔。於中夜間。夢見一
人。形色非常。從東方來謂璪曰。我今故來。為
汝治病。即以口就璪身。次第吸𡂡。三夜如
此。因爾稍痊深知三寶是我依救。遂求離俗。
便投安靜寺慧憑法師。以為弟子。逖聞智者
軌行超群。為世良導。即泛舸豐流。直指台
岫。伏膺受道。乃遣行法華懺悔并誦經第二
七日初夜懺訖。還就禪床。始欲宴坐。乃見
九頭龍從地涌出。上昇虛空。明旦諮白曰。
云此是表九道眾生聞法華經。將來之世破
無明地。入法性空耳。又陳至德四年。永陽
王伯智作牧仙都迎屈智者。來于鎮所。璪
隨師受請。同赴會稽山。九旬坐訖。仍即辭王。
住寶林山寺。行法華三昧。初日初夜。如有人
來。搖動戶扉。璪即問之。汝是何人。夜來搖
戶。即長聲答云。我來看燈耳。頻經數過問
答如前。其寺內先有大德慧成禪師。夜具聞
之。謂弟子曰。彼堂內從來有大惡鬼。今聞此
聲。必是鬼來取人也。天將欲曉。成師扣戶而
喚璪。未暇得應。便遶堂唱云。苦哉苦哉。其人
子矣。璪即開戶問意。答云。汝猶在耶。吾謂
昨夜鬼已害汝。故此嗟耳。成師以事諮王。王
遣數十人。執杖防護。璪謂防人曰。命由業
也。豈是防護之所加乎。願諸仁者。將領還城
啟王云爾。防人去後第二日夜。鬼入堂內。搥
壁打柱。周遍東西。堂內六燈。璪即滅五留
一。行道坐禪誦經。坦然無懼。於三七日中。事
恒如此。行法將訖。見一青衣童子。稱讚善哉。
言已不現。雖值此二緣。心無憂喜。璪又因事
[003-0061b]
出往會稽。路由剡縣孝行村乞食。主人誤煮
毒椹設。璪食竟進趣前途。主人於後噉此餘
殘。並皆吐痢。若死等苦。隣人見之。即持藥
追璪十里。方及見璪快行無恙。問曰。何故見
尋具陳上事。便笑答曰。貧道無他。可棄藥
反縱。不須見逐驗之。道力所薰。毒不能傷也。
又璪還山。為智者設一千僧齋。度四十九人
出家。施寺物二千段米三千石并香酥等。又
為寺造四周土牆。又為智者設一千僧齋。度
一百人出家。施寺物一千段嚫齋僧人絹一
匹。七年又往涿郡。參勞謝遠來。施寺物五百
段。遣五十人執杖防援還山。凡經八迴。參
見天子。並蒙喜悅。供給豐厚。以貞觀十二年
卒於寺。春秋八十三矣。


唐雍州津梁寺釋法喜七



釋法喜。俗姓李襄陽人也。七歲出家。顥禪師
為其保傅。顥道素溫贍有聞。同侶後住禪定。
將終前夕所居房壁。自然外崩。顥曰。依報
已乖。吾將即世。於是端坐閉目。如有所緣。奄
然而卒。初不覺也。自喜恭格。奉侍積經載
紀。而顥專修定業。略於言誨。便以觀量知
人。審喜機度。事逾先習。不肅而成。鑽仰景行。
惟德是輔。荊州青溪山寺四十餘僧。喜為沙
彌親所供奉。晝則炊煮薪蒸。夜便誦習經典。
山居無炬。燃柴取明。每夕自課。誦通一紙。
如是累時。所緣通利。雖學諸經部類。而偏以
法華為宗。常假食息中間兼誦一卷。餘則專
以禪業繫念在前。纔有惛心。便又溫故。仁壽
年內。文帝勅召。追入京師。住禪定寺。供禮
[003-0061c]
隆異儉行為先。接撫同倫謙虛成德。爰有佛
牙舍利。帝里所珍敬。檠以寶臺。處之上
室瑰寶溢目。非德不弘。大眾以喜行解潛
通幽微屢降。便以道場。相委任其監護。喜
遂綱維供養。日夕承仰。又以顥師去世。意欲
冥被靈爽。願誦千遍法華。因即不處舊房。但
用巡遶寺塔。行坐二儀。誓窮本願。數滿八百。
情厲晨霄。繫心不散。覺轉休健。同寺僧者。
見白牛駕以寶車入喜房內。追而觀之了無
蹤緒。方知幽通之感。有遂教門而早[苟*苟]。自守
營衛在初。諸有疾苦。無論客舊。皆周給贍
問。親為將療。至於屎尿膿吐。皆就而味之。然
則患疾之苦。世所同輕。而喜都無污賤。情倍
欣懌。以為常業也已上三緣續高僧傳第十九


陳宣帝師江陵慧誠八



釋慧誠。思禪師門人。修法華禪誦經。得一切
眾生語言三昧。持立江中。履水如地矣。


唐南雲峯慧勇九



釋慧勇。師事大善禪師。一生栖息山林。六十
餘載。誦持法華經。入火光三昧。


隋國師南岳慧稠十



釋慧稠。是顗禪師門人。誦華嚴經六十卷。誦
法華經萬遍感山神為添香散華矣。


隋新羅緣光十一



釋緣光。是智者門人。誦法華經為業。感天帝
下迎龍宮請講。滅後舌色如紅蓮華而已。


唐終南山悟真寺善義十二



釋善禪師者。慧超門人。誦法華經萬遍。餘瓶
水常滿睹金臺聞天樂。合掌立而終矣。
[003-0062a]


唐富陽玉泉寺弘景十三



釋弘景。是道素門人。誦法華經。普賢乘象而
來授句逗。天童潛來侍。具如本傳說。
法華經傳記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