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63 攝大乘論釋論-隋-世親菩薩 (T@GONG)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五


世親菩薩造
隋天竺三藏笈多共行矩等譯
應知勝相勝語



[005-0289c]


論曰。復次云何得知依他性為分別性。相顯
現而住。然非分別性體也。於名前無智即體
相違故。多名有多體此相違故。名不定雜體
相違故。此中有偈。


「 於名前無智
 多名及不定
 同及多雜體
 成就此相違
 法無而可見
 無染而有淨
 應知如幻事
 亦復似虛空」



釋曰。如依他性中雖分別一分可見。然不成
彼性顯示此故於名前無智。同體相違故者。
若分別與依他是一體。則離名於義中智生。
如瓶離瓶名。於瓶義中瓶智不生。若瓶名與
瓶義是一相者。則應智自生。以不一相故。若
言名義同體。即是相違。此中成立名是依他。
義是分別。何以故。此依他由名力故成所分
別又一義有多名。若名義是一相如名有眾
多。義亦應眾多。若爾此義則應有多體。此
一義有多體。即是相違。是故兩性一體即是
第二相違。又名不定如瞿名能目九義。若執
名義是一。即諸義同體。此執是第三相違。以
無量別相義皆成平等一體故。偈中亦說此
義。於偈中言成就者。明依他與分別不同體
義。成就法無而可見等。此一偈為教諸弟子。
幻等譬喻故。弟子有二種相違疑。難法無而
可見。無染而有淨。於此有疑於中如幻事者。
如幻像實不有而可見。義亦如是。雖不有
而亦可見。又如虛空雲等。不能染污本性清
淨。然雲等除時名為清淨。諸法亦爾無有染
污本性清淨。然除客塵障垢時。名為清淨應
[005-0290a]
知。


論曰。復次如所顯現既不有。此依他性一切
種悉無。何故不成。若無依他成就性亦無。一
切無所有此義不成。若依他性及成就性俱
無則無染污及清淨過。現見染污及清淨。是
故非一切無。此中有偈。


「 若無依他性
 成就性亦無
 則亦恒不有
 染污及清淨」



釋曰。依他性如所顯現不如是有。今為顯一
切種悉無不成故。說此依他若不有成就亦
不有。何以故。由有染故則有淨。是故若二
種俱無則一切悉無。此義不成今當顯示謗
無染淨。此是過失。何以故。現見有染有淨
故。此依他成就二法現見是有。若執言無則
是實有染淨而謗言無。


論曰。於佛世尊大乘方廣經中。彼經中說云
何應知分別性。若說無所有門應知。云何應
知依他性。若說幻焰夢像影響水月化等譬
喻應知。云何應知成就性。若說四種清淨法
應知。四種清淨法者。一本性清淨。所謂真如
空實際無相第一義法界等。二離垢清淨。謂
即是離一切障垢。三至得道清淨。謂一切菩
提分法波羅蜜等。四道生境界清淨。謂所說
大乘正法此是清淨因故。非分別性。最清淨
法界所流津液故非依他性。此等四法中攝
得一切淨法。此中有偈。


「 幻等說於生
 說無顯分別
 四種清淨法
 此說成就性
 清淨有本性
 無垢道攀緣
[005-0290b]
 一切清淨法
 此四種所攝」



釋曰。本性清淨者是自體清淨。此自體即是
真如。一切眾生皆有。以平等相故。由有此故
說一切法為如來藏。離垢清淨者。即此真如
離煩惱障智障垢已。由此真如清淨故得名
為佛。至得道清淨者。得彼之道亦是清淨。即
是菩提分。念處等波羅蜜故。道生境界清淨
者。是諸菩提分法勝得生緣。此生緣亦是清
淨故說道生境界清淨。即是修多羅等十二
部言教。此言教若是分別即成染污因。若是
依他即成虛妄。最清淨法界所流津液故非
虛妄。由離此二性故得為成就。又此四種相
於大乘中隨說一種應知。即是說成就性。於
中初二不變異成就故故名成就。後二以不顛
倒故名成就。於後偈中具明此義。幻等說於
生者依他性說名為生。隨於何處說一切法
如幻。乃至如化等應知。此說依他性。說無
顯分別者若說無有色無所有乃至一切法無
所有。應知此說分別性。


論曰。復次何因緣故。如經所說。依他性譬幻
事等。為除他人於依他性中虛妄疑故。又云
何他人於依他性虛妄中生疑。他人作如是
念。云何實無有義而成境界。為除此疑故說
幻事譬。若實無有義。心及心法云何得生。為
除此疑故說焰譬。若實無有義。云何愛非愛
受用得成。為除此疑故說夢譬。若實無有義
善不善業愛非愛果云何得生。為除此疑故
說鏡像譬。若實無有義種種識云何得生。為
除此疑故說光影譬。若實無有義種種流布
[005-0290c]
言說。云何得生。為除此疑故說響譬。若實
無有義。取實三摩提中境界云何得成。為除
此疑故說水月譬。若實無有義得自在菩薩
以不顛倒心。為作眾生利益事故生云何得
成為除此疑故說變化譬。


釋曰。為顯示依
他性故。說幻等譬。於中虛妄疑者。於虛妄體
中生疑故。於依他性中以幻等譬喻。顯示如
幻像實無有義而成境界。諸法亦爾。為除彼
疑故作幻譬。若無義則無所攀緣。心及心法
云何得生。為對治他人此疑故說焰譬。於中
焰譬心及心法。水喻於義如焰動故。水義識
生實無有水。如是心及心法亦爾。由動故實
無有義而生於識。諸小凡夫又復有疑。若無
有義。云何愛非愛受用得成。為除此疑故以
夢譬。依他性如夢中。實無有義而愛非愛受
用得成。此中亦爾受用得成。又復有疑若善
不善業無義。云何愛不愛果義得成。為除此
疑故以鏡像譬喻。依他性如鏡像。實無有義
即於自面有像智生。實無有像義可得。此亦
如是愛非愛果義實無所有。然亦可見應知。
又復有疑若無有義。云何得有種種識生。為
對治此故以光影譬。依他性如人弄影。隨種
種相貌則有多種影現。然無實影義可得。識
亦如是實無種種義然有種種義可見。又復
有疑若無有義云何無量種流布言說得生。
為除此疑故以響譬。依他性如響實無有
義而亦可聞。如是流布言說實無有義而亦
可得。又復有疑若無有義云何得定者。心
及心法得見於義。由經說得定心者如實知。
[005-0291a]
如實見故。為對治此故說水月喻。如水月實
無有義而亦可見。以水潤滑澄清故。定心亦
爾實無境界義而亦得見。三摩提如水體潤
滑故。又復有疑若無實眾生。云何得如實
智諸菩薩等。先以智慧觀察為彼等眾生。於
諸趣受身。為對治此疑故。以變化譬喻依他
性。如變化實無有義。隨化者心一切事成。非
無化事可見。如是雖無受身實義。然為一切
眾生故受身。此義可見應知。復次為何意故
世尊說幻等八喻。今當顯示於中說幻喻者。
為對治眼等六內入。由眼等猶如幻像實無
所有而亦可見應知。以此顯示。焰譬喻者喻
器世間以體寬大。是故如焰由動搖故。實
無有水而見有水。為對治受用色等故說夢
喻。如夢中色等實無所有。然以此為因愛憎
等受用得成。以此顯示。為對治身業故說鏡
像喻。由善不善身業為因緣故。有餘色像生。
為對治口業故說響譬。由口業為因故得口
業果。猶如響以此顯示。意業有三種。一欲
界二靜地三聞等。生於中為對治欲界意業
故說光影譬。由意業果報猶如光影故。以此
顯示。為對治靜地意業故。說水月譬。由靜地
意業果如水中月。實無所有然於靜心中有
種種果顯現。為對治聞等意業故說變化譬。
於中聞等者謂聞思熏習。顯示此聞等意生
如化。


論曰。世尊依何義故於梵天問經中。說如來
不見生死不見涅槃。於依他性中約分別性
成就性故。生死涅槃體無差別義。彼中即此
[005-0291b]
依他性。分別分成生死。成就分成涅槃。



曰。此等三性法相如修多羅所說隨順相應。
今當顯示。依何義故梵天問經中說。如來不
見生死及涅槃。依生死涅槃無差別義故。依
他性非是生死由成就分即是涅槃故。亦非
涅槃由即彼分別分成生死故。是故不可偏
說一分。世尊見依他中無偏一性。由此意故
於彼經中。說不見生死不見涅槃。


論曰。如世尊於阿毘達磨經中。說三種法。染
污分清淨分彼二分。依何義故作如此說。依
他性中。分別性是染污分。成就性是清淨分。
即此依他性是彼二分。由此義故作如此說。
此義以何譬顯示。以金土藏為譬。如金土藏
有三種可見。謂一地界二土三金於地界中。
土非有而可見。金實有而不可見。若以火燒
土則不現。金則顯現。復次於地界中土相現
時。是虛妄體現。金體現時是真實體現。是
故地界有二分。如是如是此識性未為無分
別智火所燒時。於識性中虛妄分別性顯現。
成就性不顯現。此識性若為無分別智火所
燒。於識性中實有成就性顯現。虛妄分別性
不顯現。是故此虛妄分別識體。依他性有二
分。如金藏土中所有地界。


釋曰。如是阿毘
達磨修多羅中說。分別者染污性。成就者清
淨性。依他者彼二分體。由此義故說三種法
謂染污分。清淨分。彼二分以此金藏土譬喻
顯示。於中金藏者是金種子。地界者是堅
性。土者是所造色。於土顏色中則有三種可
得。彼地界中所有金。但土相顯現。彼金體以
[005-0291c]
後時可得故知。何以故。若以火燒金則得現。
是故知金本來是有。


論曰。世尊有處說一切法常或說無常。或說
非常非無常。為何義故說常。於依他性中約
成就性故說常。約分別性分故說無常。約
彼二分故說非常非無常。為此義故說如常
無常不二。苦樂亦不二善不善亦不二。空非
空不二我無我不二。寂靜非寂靜不二有自
性無自性不二。生無生不二滅無滅不二。本
寂非本寂不二。本性涅槃非本性涅槃不二。
生死涅槃無二。如是等差別諸佛世尊一切
密語。皆隨順三性如常無常門說。此中有偈。


「 如法無所有
 而現無量種
 非法非非法
 故說無二義
 依一分顯示
 或有或非有
 依二分說言
 非有非非有
 如顯現非有
 是故說為無
 由如是顯現
 是故說為有
 自顯無所有
 自體不住故
 如取既不有
 故成無自性
 由無性故成
 前為後依止
 無生滅寂靜
 及本性涅槃」



釋曰。如法無所有而現無量種者。此上半偈
如其次第即是非法非非法。何以故。以無所
有故名非法。以非無顯現法故名非非法。以
非法非非法故。說即是無二義。一分者一邊
故。或有或非有者。或於有邊或非有邊。顯示
者說故。依二分說言非有非非有者由依他
性具二體。取此義故說為非有非非有。如顯
[005-0292a]
現非有者如所見法彼是非有。以如是故說
名為無。邊故說為有者即以此義故說名為
有。今當顯示說無自性意。自不有者由一切
法無有離因緣能自有者。此是一種無自性
意。體不有者又是一種無自性意。若法滅
已。彼體不復更生。是故無自性。自體不住故
者。諸法即於生時無力能過一剎那住。此
亦是無自性。此等無自性法與聲聞共有。如
取既不有者。此不與聲聞共。如凡夫所取分
別性不如是有故。此意名為大乘中無自性
法。又即以此無自性故。無生等一切皆得成
就。何以故。由無自性故無生。由無生故無
滅。由無生無滅故本來寂靜。由本來寂靜
故自性涅槃。前為後依止者即是前為後因
故。


四意四合義章第四



論曰。復有四種意。四種合義。一切佛語應隨
順入。一平等意。如言我於昔時名毘婆尸正
遍知。二別時意。如言誦持多寶如來名。決
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如經說唯發
願得生極樂世界。三別義意如經說親近恒
伽河沙等諸佛。得解大乘法義。四隨人心意。
所謂或為此人讚歎布施。後復為此人毀訾
布施。如布施戒及餘修亦如是。是名四種意。


釋曰。如有人取同法故。言彼即是我。世尊
亦爾。心在平等法身故。說我於彼時名毘婆
尸等。非毘婆尸即是釋迦牟尼。此中以
平等為意故。別時意者。此意非唯稱佛名決
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言以一金錢
[005-0292b]
得千金錢。豈一目得耶。此意在別時得故。
以彼一金錢得千金錢因故。如是如是。唯發
願得生極樂世界意亦如是。應知別義意中
得解大乘法者。謂於三性道理自覺其相。若
世尊意但以如文詞為解義者。凡夫亦應正
解。彼解義者。必由親近無量諸佛方乃得故。
此是佛意。隨人心意者。或於此人讚歎布施。
又於此人毀呰布施。如是意者隨彼得成。若
人慳悋於彼讚施。若此人於施已得勝欲。即
於彼所毀呰布施。若無此意。於一施中或讚
或毀。即是相違。由有此意故。若讚若毀皆悉
相應。戒等亦爾。應知一分修者。謂世間修故。
意與義異相者。若世尊心有所在而說者為
意。由所說決定令入佛教中者名義。


論曰。四種合義者。一令入義。所謂如於聲
聞乘中。若大乘中。依世諦道理。說人法二
種自性及差別。二相義謂隨所說法相中。皆
以三性顯示。三對治義。所謂說八萬四千諸
對治行門故。


釋曰。於中令入義者於人法
二種。約世諦道理。或說自性或說差別。為令
眾生入佛法故。是名令入義。相義者。於中應
以相義說其相。由說三性故。對治義者。謂說
眾生行對治。即是說諸眾生煩惱對治。為安
立眾生對治煩惱處故。


論曰。四翻義如別義語字。顯示別義故。此中
有偈。


阿娑犁娑 羅末多耶 毘鉢唎耶 斯柘素悉
𨲙他棄多者吉犁絁捺柘 素僧吉 利瑟吒
 羅槃低菩提沒答摩
[005-0292c]


釋曰。於中阿娑犁者。顯了義名不實。隱密義
名不動。即是定以不動故名阿娑犁。娑羅末
多耶者。翻名於定起尊重意。毘鉢唎耶斯
相者。若顯了義名顛倒。隱密義名翻倒。素
悉𨲙多者。謂善住於翻倒中。善住故無常謂
常。此為顛倒。翻彼無常謂常倒中善住故。吉
犁絁捺柘者。名顯了義名煩惱。隱密義名勤
苦。素僧吉利瑟吒者。謂善染。是故經說於生
死中久染勤苦。羅槃低菩提沒答摩者。翻云
當得勝菩提。此句可解。


論曰。若欲解釋大乘法。略說應以三種相解
釋。一解說緣生。二解說因緣所生法。三解說
言教中義。於中解說緣生者如偈說。


「 言熏所生法
 此於彼亦爾」



此顯果報識及生起識更互為緣生故。彼因
緣所生法者。生起識為相有相及見識體性。
彼以住持相分別相法爾相。即此得顯三性
相。如偈說。


「 有相及有相
 是應知三相」



復次云何解釋彼相。謂分別相於依他相中
無體。成就相於依他中是有。由此二故不有
及有不可得。可得不見真實見真實此二同
時。又於依他性中分別無所有。成就是有故。
得彼不得此。不得彼得此。如偈說。


「 依他無分別
 唯成就是有
 不得及可得
 於中二平等」



釋曰。言熏所生法者。謂外分別熏習阿梨耶識。即於識中住。以此熏習為因生一切法。
即是生起識自性。此於彼亦爾者。此分別熏
[005-0293a]
習即以彼諸法為因。此顯示阿梨耶識與生
起識更互為因。又彼生起識性所有諸法。有
相有見識體為性者。謂若識體有相及有見
即是彼體。此諸法有三相所謂住持相者。即
是依他相。由此等所說故。三性所有相即得
顯現。如是等義以偈義顯現有相及有見。是
應知三相者此等三相如論本解釋中顯示。
不有及有不可得可得不見真實見真實此二
同時等者。以顯示之。此中二者。謂分別及成
就。於此二分一不有一是有故。說名有不有。
若得分別則不得成就。由不見真實故。即於
彼時不得分別而得成就。由見真實故。如是
等義又以偈顯示。偈中言平等者。謂一剎那
故。於中者謂依他性中故。二者謂見真實不
見真實故。故者有因緣故。由依他性中分別
是無。成就是有故。彼諸凡夫顛倒取故見。諸
聖人正見故見。


論曰。解釋言教中義者。如說初句為本以餘
句顯示其分。或功德依止或義依止。功德依
止者。如說佛功德。最清淨覺無二法。行無
相法為勝道。住於佛住得一切佛平等。至無
障礙處不退轉法。無礙境界不可思議成立。
入三世平等。遍行一切世界身。一切法無礙
智。一切行具足知。於法智無疑。無分別身
一切菩薩所受智。到無二佛住。第一波羅蜜
至究竟。無差別如來解脫智。入無邊無中佛
地平等法界。第一盡虛空界等。最清淨覺為
本。其餘諸句是此句差別。應知如是等名為
善解釋。諸法體最清淨覺者。此佛世尊最清
[005-0293b]
淨覺。應知攝餘二十一佛功德。謂於應知中
一向無障礙轉功德。令入有無無二相。真如
最清淨功德。無功用佛事不休息佛住功德。
法身為依止。心業無差別功德。修對治一切
障功德。降伏一切外道功德。生在世間不為
世法所礙功德。成立法功德。授記功德。一切
世界中示現受用身化身功德。斷疑功德。令
入種種行功德。未來法生智功德。如所樂欲
為顯示功德。無量身為教化眾生事功德。平
等法身波羅蜜成就功德。佛剎無差別隨所
信樂顯示功德。三種佛身無方所限分功德。
窮生死際恒為利樂一切眾生功德。無盡功
德。


釋曰。顯示其分者。如所應解釋。今顯
示此義。或功德所攝或義所攝。於功德所攝
中。最清淨覺者此為初句。所餘諸句顯示其
義。於中無二行者。二行不可得是名無二行。
非如聲聞辟支佛智。亦有障礙亦無障礙。有
無無二相。第一清淨者。謂清淨真如。即是
無相法。此真如非有相。由一切法無所有故。
亦非無相。由有自體相故。此真如於無相法
中為第一清淨。入處故言令入功德。最勝故
名為道。道者入處義。故名為道。無功用佛
事不休息佛住功德者。謂於所有佛事常行
不住故。修對治一切障功德者。以一切時恒
修覺故。能對治一切障礙。生在世間不為世
法所礙功德者。凡生在世間必行世境界。然
雖生世間不為世間利等八法所染。成立法
功德者。修多羅等諸法無量不可思議。以凡
夫不能入故名最清淨覺。即此最清淨覺句
[005-0293c]
一一句中皆相應。未來法生智功德者。謂於
未來世法如是生。皆能知故。無量身為教化
眾生相相應功德者。謂無量諸菩薩身。若作教
化眾生事。諸佛得自他平等智故。彼智即為
佛智所攝故。即是佛教化事。平等法身波羅
蜜成就功德者。謂法身無二故名平等。以此
無二法身故名得最清淨波羅蜜。至究竟無
差別解脫智者。謂於如來無差別智中。解
脫究竟故。此中解脫者。即是增上解故。三
種佛身無方所限分功德者謂法身於若干方
處。不能分限。如是受用身化身於諸世界亦
爾。法界第一者。最清淨法界第一故。名法
界第一。盡虛空界者。佛智如虛空無盡故。是
故名為最清淨覺。


論曰。復次義依止者如經說。菩薩具足三十
二法者說名菩薩。於一切眾生起利樂意故。
令入一切智智故。知我何價故。捨憍慢故。牢
固意故。非有所為作憐愍故。於親非親平等
心故。究竟親友乃至涅槃際故。應量而語故。
微笑先言故。無限大悲故。荷負重檐無退
屈故。無疲惓意故。聞義無厭故。自所作罪能
見其過故。於他罪失不嫌而誨故。一切威儀
中修菩提心故。不求果報而行施故。不依止
一切有趣生。而持戒故。於一切眾生無礙行
忍故。攝取一切善法而行精進故。捨離無色
界而修禪故。方便相應智慧故。以四攝事為
攝方便故。持戒破戒慈愛無二故。恭敬聽聞
正法故。恭敬住阿蘭若處故。於世間雜事不
樂著故。於下乘中無悕欲故。於大乘中見功
[005-0294a]
德故。遠離惡友故。親近善友故。淨修四梵
行故。遊戲神通故。隨智行故。於住正行不
住正行諸眾生不棄捨故。一向語故重真實
故。菩提心為首故。如是諸句皆初句差別應
知。於一切眾生中利樂意者。此利樂意句。有
十六業差別應知。於中十六業者。謂展轉起
行業。不顛倒業。他不請作亦自行業。不動壞
業。無所求業。此有三句不求返報故。於違順
眾生無憎愛故。生生隨逐故。即此類中身口
業有二句。於苦於樂及非二中平等業。不卑
劣業。不退轉業。攝取方便業。厭惡障礙業。此
有二句。無間思惟業。進勝業。此有七句正修
行六波羅蜜。及修行四攝事修行成就方便
業。此有六句親近善丈夫故。聽聞正法故。住
阿蘭若處故。遠離惡覺故。正思惟功德有二
種。共事功德有二種。成就業有三種。無量清
淨故。得大威德故。得勝功德故。安立彼業。此
有四句。攝眾功德故。決定教授故。法財二攝
為一故。無染污心故。如是句皆句差別。應知
如經偈說。


「 初句所攝故
 由功德句別
 初句所攝故
 由義別句別」



釋曰。義依止者。謂一切眾生中利樂意。此句
義有十六業。及餘句顯示。此中利樂意。作何
等業。令入一切智智者。若令諸眾生入一切
智智。此是展轉行。譬如一燈傳然千燈。即是
顯示利樂意。如是等諸句皆與利樂意相應。
自知我為何價者。自有利樂意。仍是顛倒。
如有人意欲利樂而以飲酒與之。若如實自
[005-0294b]
知稱己分量教示眾生。不以憍慢故自無所
知。起心利益反成無利。捨憍慢者以捨憍慢
心故。不待勸請自為說法。牢固意者。不以
眾生顛倒行故。牢固利樂心動壞。非有所為
作憐愍意者。以不為利養作利益眾生故。此
利樂意云何可知。以順行身口業故。於
中應量而語及先言等是口業。微笑及無限
大悲等是身業。此中應量語者謂唯作法語
故。無限悲者愍三苦故。苦者苦苦故。樂者
壞苦故。不苦不樂者行苦故。非二者不苦不
樂故。不卑劣業者不自卑劣。云我不能成佛。
如此等類。無厭惓意者。若不疲惓則能修佛
道。聞義無厭者。若不多聞則無教化眾生方
便智。一切威儀中者。此句義如淨行修多
羅中說。進勝業者是利樂意。趣向增長因體
故。修成就方便業有六句者。若人親近此行
即得成就。恭敬住阿蘭若處者。由住彼處故
能離惡。覺世間雜事者歌舞雜戲等。成就業
者謂表彼成就相故。威德者謂六神通。隨智
慧行者。謂隨智不隨識自智慧生故。由此
智慧正證相應。住諸法中安立彼業者。由有
利樂意故。能以利樂安立眾生。於中攝眾者。
於破戒者不捨安立亦不驅儐。令離不善令
與善合。決定教授者。由一向與立教誡。不
自說已後復言我前所說不善故。聞者受教。
財法攝者由誠實告彼等言。以法及衣服等
財利攝故。如言具攝。無染污心者由攝行菩
提心作眾生利益事。非為自求供養。但念云
何以此善令眾生正覺無上菩提。如此攝受
[005-0294c]
故。偈中義亦爾釋應知相竟。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