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k0253 釋門歸敬儀通真記-宋-了然 (J)



釋門歸敬儀通真記卷中
大宋蕭山沙門釋 了然 述


「隨機立教篇第三謂智有昏明敬存理事。」


【釋隨機立教篇篇名中機乃所被教為能被隨立
兩字屬乎教主若推藏教遠在世尊若約今文正
由吾祖注中上句顯機差下句示教別。】


「序曰禮者履也敬而巳矣經云恭敬塔廟謙下比丘
者是也。」


【本文初科初正明上句釋訓下句示意文出孝經
經下引證文出法華儒釋雖殊敬義無別。】


「然則性涉昏明推步通局多㳂名相少懷經遠所以
隨文綜習道聽途傳曾不討論妄行章句俗中尚云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況佛法玄奧理事兼
該聞即依行沈淪非一。」


【次明機教初機中初科初二句總明利鈍多下別
責鈍根初中性即根器根有利鈍故涉昏明推步
通局者學習不同也性利智敏該博故通性鈍識
[002-0470c]
昏專門故局次中又二初正責二俗下引況初中
上二句識見偏局多㳂名相學之陋也少懷經遠
見之局也所下四句講傳紕謬道聽途傳文出論
語彼云途說次中初正引文出論語唯學不思義
則罔然唯思不學功業不辨況下比誡初句言其
理深次句謂其門廣聞下二句出其見狹以淺狹
之見求深廣之門既無大觀反成異執不唯自陷
悞人亦多故曰沈淪非一。】


「至如經明淨土佛德無涯尋聲不敢移心愛重不忘
心口乍聞穢土諸佛情無一欣便言無德可歸有罪
未能消蕩何憎愛之若此誠不足以詳之又聞論說
多寶別時引惰自謂精進果決便即禮念絕緣濁下
愚凡行斯膠固。」


【次科初執兩土而起愛憎初四句著淨經即彌陀
觀經等乍下四句貶穢乍猶忽也五濁惡世眾苦
不淨故曰穢土何下責妄次又下執不了義以為
極教文出攝論彼論說經有四種意平等意別時
意別義意眾生樂欲意今言別時即第二意彼云
譬如經說若人誦持多寶佛名決定於無上菩提
不更退墮此但引其怠惰成在別時不解如來隨
宜說故便執此行能趣極果濁下總責。】


「性習雖久終須漸移如不更新凡無成聖綜執前迷
負愧彌重以茲紹嗣誠非遺寄。」


【勸誡中初示可轉位居中人性可上下聞法改過
[002-0471a]
終須更始如下反責執迷不悟徒霑釋種遺教傳
持無堪寄托。】


「是知教門善巧隨機淺深深者行十使而無瑕淺者
示五燒而有淨。」


【次示教正示初科初二句美其立教深下二句正
示兩門深行十使觀通理故淺示五燒事引心故
言十使者謂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
戒禁取見而言行者䇿脩之謂三乘同斷皆須理
觀觀成使淨故曰無瑕若依攝論菩薩得無分別
智具行教等十惡自無染過此約深位以彰化用
十使恐非十惡宜更詳之言五燒者支謙譯阿彌
陀經云我今於此世間作佛為於五惡五痛五燒
之中為最極苦教語人民令捨五惡令去五痛令
去五燒降伏其心令持五善然彼五燒等義其文
極廣今摘要義以示未聞第一惡者以強伏弱殺
害眾生更相食噉第二惡者君臣失政父子不和
鄉黨相陵親姻鬬訟第三惡者婬犯外色不道取
財興兵相攻抄劫切盜第四惡者兩舌惡口謗欺
良賢不敬尊親輕㑥師長第五惡者父不念子子
不念父飲酒嗜味憍慢自高不念父母師長恩德
常懷惡念欲殺父母羅漢比丘如是五種名為五
惡此五惡集能招苦果生遭王法死入惡道名為
五痛苦痛切巳如火焚身故云五燒若息五惡即
名五善惡因既息苦果不受故去五痛五燒自滅
[002-0471b]
受持經戒淨行現前即生淨國故曰有淨。】


「淨方不一隨意欲而受生佛智莫窮任時緣而冥會。」


【次科初二句明淨土不一以遮情執佛下二句示
佛智不二以顯均融淨方有二一者理淨名常寂
光遍在剎那及一切法二者事淨諸佛本願各現
不同今言生淨且指西方即是事淨恐謂此淨即
同寂光不均西方而生通見仍謂事淨唯局在西
餘方所無而生局見通局雙遮故云不一則知諸
佛皆有事淨隨機接誘簡在聖心故云佛智莫窮
等。】


「其猶朗月在空流光小大之器震雷雲裏飛聲顯晦
之間聞在前緣不可一其情道器惟積習誠難等其
利鈍。」


【次科初舉二喻唯就能應聞下合法唯約機論初
二句合雷喻雷聲喻於圓音顯晦喻於異解情道
即利鈍兩機利者聞理而通道鈍者聞事而任情
故不可一也後二句合月喻月體喻於佛身器影
喻其見異利者見於法佛常住寂光鈍士覩於化
身隨方各異身有大小之量土分淨穢之殊原其
玅體圓音本無差別經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
隨類各得解行事鈔云鹿苑初唱本為聲聞八萬
諸天發大道意雙林告滅終顯佛性而有聽眾果
成羅漢斯即悟解在人不由教旨問教但一音聞
者自異既非對病豈曰隨機。】
[002-0471c]


「從此而觀方知螺䯻身子染淨各封其心忍土安樂
穢潔互陳其略故文云我淨土不毀而眾見燒盡即
其證也寧不知彌陀雜穢復示此而通引乎。」


【三科為二初正明二故下引示初中初明二機見
異螺䯻事見維摩詰彼因寶積問佛淨土佛言寶
積眾生之類是菩薩淨土乃至云若菩薩欲得淨
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爾時舍利弗承
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我世尊本
為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爾時螺
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意謂此佛土以為不淨
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
宮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坈坎等忍下示兩土
本融忍土即是娑婆安樂即是西土釋迦隱淨而
彰穢為折伏故彌陀寢穢而現淨為攝受故此折
彼攝方便若是次中初示釋迦淨土文出法華寧
下示彌陀穢土如鼓音王經云阿彌陀佛婆羅門
種母名殊勝玅顏亦有惡逆弟子名曰調達是知
二佛淨穢理均隱顯隨機乍分彼此統論理淨但
是自心智士圓觀莫乖唯識。】


「豈不知六種震動發蒙心之晝昏三輪示現統羣情
之夜朗不虗設也經云吾從成佛巳來種種因緣種
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


【三中初科約事有三初示六動次示三輪三引法
華三周示化三輪六動屬能化蒙心羣情是所化
[002-0472a]
發之與統竝警悟之意眾生心性本明因迷忽暗
喻若晝昏今以三輪六動警發開悟則從迷忽覺
喻如夜朗然則晝昏必兼夜朗六動不出三輪文
綺互陳相翻可了言六動者般若經云動極動等
極動踊極踊等極踊乃至震擊吼[焊-干+恭]作相如上三
輪謂身輪現通口輪說法意輪鑑機三中文出法
華方便品因緣譬喻說法名曰三周莫不被機皆
令離著經家廣有科釋須者閱之。】


「著是病本隨言即封聞淨著淨聞染著染論云如蠅
無處不著唯不著火焰眾生亦爾善不善法中皆著
唯不著性空。」


【次科初正示著即我愛諸見煩惱相因而生故云
病本論下次引證文出智論蠅喻愛著火喻性空
善惡是事性空是理凡夫著事不能通理故云不
著。】


「故佛說四依依智不依識若肉眼見聞如牛羊無異
正教如此何得致迷固當杜五過於未然祖四依而
作則斯言極矣復欲何哉。」


【勸依中為三初示教意四依即法四依依法不依
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
義經今言依智四中之一智是慧解照教合理能
知邪正故是可依識屬妄情牛羊無異故不可依
固下次勸遵行言五過者成論云迷名生法癡隨
文增五失一不正信二退勇猛三誑人四謗法五
[002-0472b]
輕聖法此即依語之過也未然猶不是也祖本也
則法也斯下三結誡。】


「恐好事者須稟教量故出一二用弘其道。」


【述事理初科好事即樂法之人稟教為量有所本
故一二即事理也。】


「道貴清通義非壅結仍須識分以自揣摩無容冐罔
自謂超挺生報茫然孰識夷險必有斯人則自溺苦
海誰能濟拔。」


【次中初二句誡其執有道之為言三乘所履也清
通無壅古配三德恐非文意文明立教意存遣著
清謂息其執情離妄著故通謂開其慧解達正見
故正見既通我人不執故無壅結仍下誡其著空
如業疏云深須識量是何位人然後自高可得度
世不然縱毒知何不經與此大同必下結責。】


「今約兩緣立儀表行入道多門不過理事理謂道理
通聖心之遠懷事謂事局約凡情之延度。」


【正明中初科初標示入道多門者通彰萬行也不
過事理者總示要門也理謂下釋顯然理兼大小
二空理唯識理道通三乘文宗極教正談唯識聖心是佛
具縛在凡雖觀俗識以凡望聖心期極果故曰遠
懷言事局者事通人天及以事淨下文所示且舉
西方約相故事隨方故局愚俗鈍機未通理解故
權以事約彼凡情然事非道行要必趣理故云延
度延度亦遠懷也。】
[002-0472c]


「聖非自聖終假導而漸明凡非定凡亦因開而達解
是知愚智深淺賢聖位階由解行之遠近致利鈍之
乖異故論云無分別智即是菩薩菩薩即是無分別
智菩薩約位且列五十餘階故知無分之智念念利
鈍此言有旨。」


【次科為三初正明教意聖昔為凡實因事而達理
今凡擬聖亦假俗而通真開導事也明解理也既
能相濟故須立之二是下結顯愚智通乎凡聖賢
聖別指果人據下引證唯明菩薩是知以愚智之
機對事理之教起淺深之行證賢聖之果前事後
理深淺有階三故下引證文出攝論彼云菩薩以
無分別智為體無分別智與菩薩不異無分別智
自性即菩薩自性乃至無分別智即是菩薩菩薩
即是無分別智五十餘階者信住行向地合為五
十外兼等玅二覺故知下結美論意念念利鈍未
尋所出約義顯之如願樂地用加行求見道初見
脩道分證無學全真但據一乘淺深如是其餘三
乘人天凡聖事理可知。】


「然使鈍士依事引方土之歡娛且以安身身安而後
道也利人行理剋正念而濯性靈用以清心心清而
出有也。」


【引教對機中初示鈍機歷行既微履道猶晦故以
事淨令彼寄心示極樂之歡娛使息肩之有地故
曰且以安身且謂暫居明非極果幸無苦逼故獲
[002-0473a]
身安然而身安則道隆善熏則智敏進之以道不
亦易乎次示利機亦由積行故雅性生知密指玅
傳冥扶玄契故克正念以濯性靈正念是智性靈
是理即唯識性智明垢盡理顯心清則永脫九居
頓超二死故云出有。】


「然利鈍千差昏明等級薄知綱領標控神解故歷諸
篇通斯一致則披者不昧於由徑行者無滯於發足
矣。」


【結示中教有所示謂之標心有所禦謂之控諸篇
一致不出隨機披者不昧開正解故行者無滯得
正行故。】


「乘心行事篇第四謂識心迷倒三毒常纏。」


【釋乘心行事篇篇名中乘謂運用心即意思對境
起脩乃名行事因行起染反福成罪故此注云迷
倒三毒也。】


「序曰上巳顯其機緣心行備矣識真俗之交務鑒現
事之相由文明祖習之經義曉疎通之理至於附相
行事故習難傾。」


【本文總敘初科初六句印可前法至下生起今篇
初中初二句總指機即是人緣即法行如上三篇
所立敬法通被兩機則心行俱備識下四句別彰
通解以應前教上二句曉正行然真俗事理大旨
雖同約法對機深淺自異以真俗乃圓脩唯識獨
對利機事理則別被兩方通收利鈍如護法篇末
[002-0473b]
陳理觀真俗竝脩故言交務第三篇中鈍士依事
雖指西方利人行理通歸唯識故云事理相由下
二句領教理經即能詮義是所詮如上二教各有
所本次中故習即習氣。】


「三賢猶染其塵四果尚迷斯旨是以迦葉起舞舍利
作瞋難陀悅於練色陵伽興於慢相斯竝正使雖盡
餘習未亡猶增惱於六塵自網弊於三受況乃下凡
煩惑無始習熏今生道種正論倫而不忍以斯昏濁
徒生徒死甚可惜哉。」


【次科初總標三賢屬大乘四果是小乘極聖是下
別引但示小聖迦葉四種此即摩訶迦葉華言大
飲光如智論云甄陀羅王與八萬四千眾來到佛
所彈琴歌舞以供養佛爾時須彌山王及諸山樹
木人民畜獸一切皆舞佛邊大眾乃至大迦葉皆
於座上不能自安爾時天鬘菩薩問大迦葉耆年
行阿練若法第一何以在座身不自安大迦葉言
三界五欲不能動我是菩薩神通果報力故令我
如是非我有心不能自安尊者因中曾為樂人餘習所致聞樂即舞
利作瞋者智論云佛禪定起經行羅睺從佛佛問
羅睺何故羸瘦羅睺說偈答佛若人食油則得力
若食酥者得好色食麻[泳-永+寄]菜無色力大德世尊自
當知佛問羅睺眾中誰為上座羅睺答言和尚舍
利弗佛言舍利弗食不淨食舍利傳聞是語即時
吐食自作誓言從今日不復受人請爾時波斯匿
[002-0473c]
王長者須達多等來詣舍利弗所語舍利弗佛不
以無事而受人請大德舍利弗復不受請我等白
衣云何當得大信清淨舍利弗言我大師佛言不
淨食不應食今不得受人請於是波斯匿王等至
佛所白佛言佛不常受請舍利弗復不受請我等
云何必得大信願佛勅舍利弗還受人請佛言此
人心堅不可移轉爾時引本生因緣昔有國王為
虵所齧王時欲死呼諸良醫令治虵毒時諸醫言
還令虵嗽毒氣乃盡爾時諸醫各設呪術所齧王
虵即來王所諸醫然火勅虵還嗽汝毒若不爾者
當入此火毒虵思惟我既吐毒云何還嗽此寧劇
死思惟心定即時入火爾時毒虵舍利弗是世世
心堅不可動也難陀此云喜賢悅練色者智論云
難陀婬慾習故雖得阿羅漢道於男女大眾中坐
先視女眾而與言語說法等練色即鮮白之色也
陵伽事者智論云長老畢陵伽婆蹉常患眼痛是
人乞食常度恒水到恒水邊彈指言小婢住莫流
水即兩斷得過乞食是恒水神到佛所白佛言佛
弟子畢陵伽婆蹉常罵我言小婢莫流佛言陵伽
懺謝恒神陵伽爾時合掌語恒神言小婢莫瞋今
懺謝汝而眾笑之云何懺謝而復罵耶佛言恒神
汝見陵伽合掌懺謝否懺謝無慢而有此言當知
非惡此人五百世來生婆羅門家常自憍貴輕賤
餘人本來所習口言而巳心無慢也斯下示意正
[002-0474a]
使即見思二惑三賢四聖皆悉巳斷無明習氣猶
在不亡六塵三受比對可知如迦葉惱於聲塵綱
於樂受也況下比誡煩惑即是結使習熏即習氣
也道種即出家之人正論是法倫猶等也意謂身
雖出家心隨妄習諭以聖言一等不忍忍即受也
以斯下結責。】


「良以界稱忍土經云強識念力義當以正信而鞭後
以正解而導前解則見理朗然求邪倒而難獲俗云夫志
士有所之當口興心誓行人所不能行謂仁義也割人所不能割謂情欲也忍人所不能忍謂苦樂也彼沈俗
士心無法澄尚有斯致況出道者正教滿目不能行之臨終方悔自取沈溺信則識真仰

止知窳惰之易亡。」


【誡勸中初科初正明初句舉依報以明忍梵語娑
婆此云堪忍土之與界竝方域之佳名爾釋迦方
志云謂此土人強識念力能忍苦樂堪任道器故
名堪忍寶積悲華文釋甚廣避繁不引須者看之
經下一句舉正報以彰勝智論引經云閻浮提人
有三事故勝於諸天北洲不及一能斷婬慾二強
識念力三精進勇猛等上云堪忍舉三千之總名
經曰閻浮示一洲之別目以通顯局其勝可知義
下二句正勸信智二法入道之門故初篇中指為
敬本涅槃玅門非信不入智度大海非智莫窮故
云信為道源功德母智為出世解脫因解而無信
則生邪見信而無解則失正歸故以解先而信後
也涅槃經云若人有信心無有智慧是人則能增
[002-0474b]
長無明若有智慧無有信心是人則能增長邪見
解下次覆釋解能見理則邪正可分信能識真則
身心有寄毛詩云高山仰止北山云手足窳惰窳
以主反怠而不進㒵注文出淨住子初二句立信志行下六
句立解行彼下八句約俗誡道。】


「如此栖神可謂乘心行事如此整慮可謂無蟥稻粱。」


【次科如此二字指上信解栖神整慮義同寄心此
約善心以明行事不虗信施故曰無蝗稻粱蝗食
稻虫也劉子云不能毗贊明時空蝗粱黍是也。】


「焉有他食在腹而業繫無知他衣覆形而行增愚惑
誠不可也。」


【三中上二句以事推因下二句以今顯後他食在
腹不耕而食也他衣覆身不蚕而衣也業是過去
集因行即見行煩惱無知愚惑竝是癡心須知果
必該因衣必兼食文偏義具讀者善思。】


「若夫心塵使性知誰不無識則無邪常須節約若任
而縱者無解脫期故經譬覺賊論示御心制之一處
無事不辦豈虗累哉。」


【廣明約心中初科初二句正示心即六識總收王
數塵是色法總攝根境使即結使通於利鈍性謂
三性善惡無記凡夫皆有故曰不無識下勸防若
下顯過故下引證經論喻多未可彈舉且引遺教
一文明之文云諸煩惱賊常伺殺人又云五根賊
禍殃及累世又云心之可畏甚於毒虵惡獸冤賊
[002-0474c]
等而言覺者出對治也如云安可睡眠不可不慎
當急挫之等覺有二義大師云覺察義者四住如
賊唯聖獨知覺悟義者無明如睡唯聖獨悟今言
覺賊即覺察義論如馬鳴正通遺教彼五根賊以
不動念治之煩惱賊以淨心戒禪定相應心治之
心賊以無二念三昧治之制下二句正出遺教即
是治法初句彼論云即無二念三昧相次句即起
多功德三昧相豈下美前經意囑累不虗。】


「下凡煩惱微細難知麤而易覺勿過三毒自毒毒他
深可猒患貪瞋一發業構三塗癡慢為本故增垢結。」


【次科初總明二障微細難知屬所知障此是無明
至佛方斷三毒即煩惱障此屬正使凡俗現行其
相顯然故曰麤而易覺自下別示毒相或起之以
亂性則曰自毒或吐之以陵物則曰毒他為害既
深故須厭患貪瞋二毒決業力勝故能牽生癡毒
無明最為慢本隨境愚暗則發貪瞋故云增垢結
也三途解脫經云地獄火途餓鬼刀途畜生血途。】


「是故行人隨有作業先須執御預知輕重。」


【三科中作業通乎眾行必先執御使知輕重如五
停心對治五障重者先治也。】


「今約禮敬之儀備條過狀如有失念即知改革且自
識過尋悔返淨可期昏昏任性徒霑釋種。」


【對敬明中初科失念即改治現行也識過尋悔謝
往業也過淨心清即是反淨昏下反責。】
[002-0475a]


「所以仰對尊容貪拜廣歎求諸佛之護念畏惡業之
率挽等羝羊之前郤同難陀之欣奉雖為善興終歸
雜毒是名因福起罪一也。」


【配毒中初科其相有四一曰貪拜著色相也二曰
廣歎愛文句故三曰求佛護念希現樂故四曰畏
惡牽挽苟免罪故竝乖淨心觸事生著如斯行敬
猶羝羊之相觸將前而却後難陀為欲持戒其事
如是例今行敬法喻則齊問初心脩行心期滅罪
求佛護念其理合然今非此行如何用意答但遣
執情何妨行願儻興愛染雜毒可知故此文云雖
為善興終歸雜毒是下結示。】


「或矜高自舉忌他名望勤苦身心恨恚陵物外雖從
稅內實騰驤或依時位列相從禮謁目睞同徒妄生
嫌怪見有接聲承拜者言其如碓上下見有威容細
行者言其造事詐作見有在地蹣跚者言其大無筋
骨見有音聲濁鈍者言其大不生善如斯眾也通悉
結收業網所拘報增鬼錄。」


【瞋毒中初六句總約餘事以明瞋心內無實德人
不推奉強於人前自矜自伐故曰矜高自舉也見
有勝巳便懷嫉妒故曰忌他名望勤苦下欲顯巳
德勝於他人雖勉強勤勞而心存陵物如今世人
心懷強勝身示苦節儉食枯瘦弊衣襤褸不洗不
臥詐寒詐暑屏息少語狀似道人瞋恚自封不可
觸犯少有違惱毒火熾然嫌恨朋儔如同冤賊或
[002-0475b]
禮一佛或誦一經憍倨執情計為巳勝忽他有德
一等言非唯恐傍人名位過我是謂勤苦身心恨
恚陵物也外雖從稅者相似柔順也內實騰驤者
心多瞋忿也稅順也驤音襄馬騰躍㒵或下別就
禮敬以顯瞋相初四句總示斜眼惡視謂之目睞
見下別顯其相有四初則鄙其虗行次則以實為
偽三則嫌其大恭四則以聲廢德然此四行隨事
皆是憤心既結醜狀易成故貽斯誚耳如下結示
報增鬼錄者若據瞋因合生脩羅然靈廟岳神惡
鬼羅剎亦由瞋使故得通言。】


「或高履長裙剔削光潔揚彫綵之華麗曜龍鳳之文
綺或磨刮骨肉鎣飾面門上高殿而揚聲處靜眾而
長噫山字在肩有竦凌雲之狀[匚@于]肘廣脇志逾鵬趐
之形稜層長慢抵築朋流忽突增癡處處呈拙如此
胥徒名癡毒也。」


【癡中初四句就服飾明或磨下二句就身相顯磨
刮骨肉者謂揩牙樣爪刮舌抹唇等瑩飾面門者
如耳佩寶環面塗膏粉等上下十句就四儀顯噫
烏介反嘆息也山肩鵬肘以喻顯形忽突稜層約相顯慢
如下結示胥徒即賤吏也胥字平呼。】


「故論云三三合九種謂身口意此三能起業也自作教他見作隨喜此三能成業也
現報生報後報此三名業果也從三煩惱起從三毒起受三惡道也從三善起受人天也廣
如彼解之以此文證故知起業必由毒生常須觀度方識

毒相。」
[002-0475c]


【因果初科論即婆沙三三九種如注所明注中三
段不分自別初三能起色心體故次三能成心境
合故業成感果故有後三然此九種起必有由故
推三毒為業因本因有染淨故果有善惡故此注
分人天惡道以下結勸度字入聲。】


「故使行福而雜罪者還承惡因惡道雜受。」


【雜報示意中上一句示因雜行敬是福起毒雜罪
下二句明報雜事同下引。】


「故大丈夫論云脩行大布施急性多瞋怒不惟正憶
念後作大力龍脩施陵懱人後生金翅鳥施本捨慳
故感財報瞋心行事還興毒害故龍受形見觸傷等
三種害物竝由瞋生。」


【引證中初正引彼明行施多瞋故受龍報勝心陵
物故受鳥形不著我人但存濟物故名正念今既
不思故生瞋恚施下釋顯論意有財因施龍報由
瞋文釋龍報義實兼鳥由施感報則力用自然陵
懱為因則報居畜類龍有三害鳥能食龍推果由
因故歸瞋毒。】


「況今行敬本為除慢更增慢墮巳是業科復起貪瞋
明招苦報。」


【例顯中初二句示敬意更下四句示雜毒以施比
敬因果不殊上喻唯瞋此通三毒仍增三道故有
業報。】


「又如受形短陋由嫌塔高聲駐軍馬由興鈴供罪福
[002-0476a]
雜受其相紛綸略引數條知非妄作。」


【次科事出賢愚經彼云佛在世時波斯匿王與諸
兵眾祇園邊過聞一比丘唄聲雅好軍眾立聽無
有猒足象馬豎耳立不肯行王與兵眾即入祇桓
見唄比丘形皃𥏧短醜陋極盛王不忍看即問世
尊今此比丘宿作何業得斯果報佛告王言乃往
過去有佛出世號曰迦葉入涅槃後機里毗王收
舍利起塔有四龍王化作人形問起塔事為用寶
作為用土作耶王即答言欲令塔大無多寶物今
欲土作令方五里高二十五里龍王曰我是龍王
故來相問若用寶作我當佐助王聞歡喜龍復語
王四城門外有四泉水東門泉水取用作塹變成
琉璃南門泉水取用作塹變成黃金乃至西變白
銀北成白玉王聞歡喜即立四監各典一廂其三
監者功作欲成一監懈怠功獨不就王見呵責其
人懷怨而白王言此塔太高當何時成王勅作人
晝夜勤作一時俱訖塔極高峻眾寶莊嚴其監見
巳歡喜踊躍懺謝前過持一金鈴著塔幢頭即發
願言令我所生音聲極好一切眾生莫不樂聞將
來有佛号釋迦牟尼使我得見度脫生死緣於往
昔嫌塔大高生極醜陋由施金鈴懸塔幢頭及願
見佛從是巳來五百世中極好音聲今復值佛出
家脩道得脫生死罪下示意指略紛紜言其多也
數條即龍鳥形聲等喻。】
[002-0476b]


「昔元魏時勒那三藏見此敬養勤惰不倫便出七種
禮佛法文極繁委廣如後明。」


【七禮中元魏即後魏元氏本姓柘䟦太祖道武帝
名珪有天下即号魏國至第六帝高祖下詔以北
人謂土為拓后為䟦魏之先出於皇帝以土德王
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
姓元氏勒那本西竺人未詳所譯。】


「然凡所作業三性為宗一俯一仰非心不就心必依
緣緣通內外不起則巳起必性收善惡兩性作業感
生無記之緣多歸癡種種雖無記亦有善惡夢業受
生如論具引是知捨受昏蒙難為醒決故當臨事籌
理必不陷溺清心。」


【三性中初二句標示前明三毒即是起業之本今
明三性乃定業之宗一下引業歸性初則推業由
心究其因也次則以心依緣示其境也三則業成
歸性定其報也緣通內外者內謂行心外通萬境
善下約性定報初二句總明善惡二性感報可知
無下別明無記初正明緣即是業此業屬癡癡有
自種種雖無記隨癡成業不無善惡隨業定報亦
可明矣夢業受生事見成論報成蛐蟻是下䇿勸
捨受即是無記既非明了故曰昏蒙臨事起脩故
宜醒決。】


「寄緣真俗篇第五謂身心所行功存真俗前雖明於事理亦是真俗所收但被據於初
心此則正存終行。」

[002-0476c]


【釋寄緣真俗篇篇名中真俗二諦唯識要門名局
當篇義該一部其門極廣其義甚深故委釋篇題
庶易尋文旨寄者托也緣通能所義束為三一者
能敬形心初篇總舉此篇成觀法喻所誡竝約形心二者所敬勝境前篇
三寶及此篇云莊嚴道場位置尊像等三者所行禮法前後諸篇盛明敬相及此
篇云三身方土十佛光化等三事緣成六時業就業兼善惡玅

假觀融觀有偏圓終歸唯識唯識一觀真俗圓收
若隨相定名則真空俗有名通諸教小乘等論亦說二諦故
隨名分觀則理專事局觀屬相宗以法相宗真俗別觀故
約竝觀宗歸法性圓脩深旨備見本篇今試隨名
求體且約三性用分真俗謂分別性此性妄有即是俗諦依彼
六識執有我法依他性此性假有亦是俗諦依被八識似塵顯現為自體故也圓成

此性真有即第一義諦體是真如即真俗通相故若約圓脩則三性三
諦一念全收圓證亦爾今約進斷番彼三性成三
無性則真俗深淺約位不同此行布門莫疑隔別
且約地前依依他性遣分別性即番分別為無相
性分別空故名為真諦依他顯故名為俗諦其圓
成性體通真俗名隨有無若以分別望無相則俗
淺真深若以無相望依他則俗深真淺若約登地
正依圓成遣依他性求無性性番彼依他為無生
性即說此性一分無生名為真諦一分假有名為
俗諦由了無生知識空故即顯圓成據理圓成真
空絕待既非所執本不須番然既隨迷對假顯實
故立此名今約無生空智現時隨顯圓成一分真
[002-0477a]
理妄既無生真復何立即雙遣有空復本無性故
番圓成名無性性若以無生望依他則真深俗淺
若以圓成通望前二則真俗皆淺圓成獨深由第
一義通為真俗所依體故從凡至聖始終通觀圓
脩因果無差別故後是玅覺所證果故若準慈恩
二諦深淺各有四重俗諦四者一假名無實諦謂
軍瓶林等二隨事差別諦謂蘊界處等三方便安
立諦謂苦等四諦即二乘所證人無我理四依門
顯實諦謂菩薩所脩二空觀門真諦四者一體用
顯現諦第二俗是過初俗故二因果差別諦第三
俗是三證得勝義諦第四俗是四勝義勝義諦謂
一真法界據法唯有五重約義開為八諦通大小
乘攝一百法初一唯俗非真後一唯真非俗中間
相望亦俗亦真以後望前後真前俗故廣如彼說
若依義顯相即是三諦分別依他是俗諦無相無生是真諦圓成即是第一
義諦若照後正觀不出二空依遍計性而生二執今番無性即是二空

此以分名體頗顯故吾祖大師本茲圓旨立此一
篇欲使行人托禮敬行事之緣運空有竝觀之智
緣真俗不二之境成事理圓融之觀顯真如法界
之理故曰寄緣真俗也須知此篇該前攝後凡出
行相真俗主之問篇名真俗則二諦可知今通三
諦寧非妄作答一境三諦經論廣明無以執文便
乖義實須知入道竝以二諦為門若二諦條然則
屬麤淺權教相宗今明真俗竝觀則空有不二不二之
[002-0477b]
境即是中道第一義諦淨心誡觀云雖知三諦空
知諦義窮微常依二諦說與理不相違祖訓坦然
誠非臆說注中上二句正釋篇名即寄緣真俗之
義身心屬能敬所行屬禮法此釋緣字功即行業
行業屬事引事歸理不出唯識故存真俗前下四
句比會諸篇上二句顯義同下二句彰意別如第
三篇所明事理事即是俗理即是真故言事理真
俗所收然前分事理別對兩方則鈍士慕西唯脩
事福故曰彼據初心此篇真俗通彼上機則圓收
事理同歸唯識故曰此存終行。】


「序曰真俗二諦由來尚矣不由功用任運現前故論
云諸佛說法常依二諦。」


【本文總敘中初科初二句標舉由來則究其元始
尚矣則示其所宗以佛祖傳持皆依此二不下二
句顯意由一切法動真成俗故此俗法舉體全真
既非造作故不由功用舉一全具故任運現前即
知此道天性然也故下引證即顯揚聖教論謂佛
所設教莫非順理無不適機隨發一言不乖真俗。】


「今時行敬亦準聖言不虗設也然須達解兩諦所由。」


【準教行敬中初科初敘章然下生起。】


「故論云知塵無所有通達真知唯有識通達俗若不
達俗無以通真若不通真無以遣俗以俗無別體故
也正論成觀令人受行。」


【次科初正引即攝大乘論真諦三藏梁朝翻者是
[002-0477c]
今所用理須委明故具引彼文隨文開釋庶令初
學無昧正脩彼願樂地世第一後續云菩薩如此
得入初地巳得見道得通達入唯識天親釋云若
菩薩於願樂地中具脩諸方便得入初地由得見
道故見道即無分別智所以得無分別智由通達
真如及俗諦故知塵無所有是通達真知唯有識
是通達俗復知此識無有生性是通達真知此識
是假有是通達俗若不通達俗無以能得見真以
離俗無真故若不通達真無以遣俗以俗無別體
巳上論文論中知塵巳下文有一十四句初八句分
示觀門後六句圓顯觀意初段中上四句觀俗識
以遣外塵下四句觀真理以遣俗識上四句中初
二句真觀後二句俗觀則以知字為能觀智塵識
二字為所觀境塵即色等諸法皆阿棃耶似塵顯
現後依意言分別而有名相凡夫無知執為實有
即分別性以理觀照塵即是識即依他性塵既是
識塵即無體故無所有即番分別成無相性名通
達真顯有依他名通達俗然前塵後識在言雖異
前真後俗觀必同時非謂識外有塵可空但知塵
無體即顯唯識如蛇無體因藤現故既知識有即顯塵無如了
是藤則遣蛇執二諦一境真俗竝觀義見此也後四句中

前二句分見真理以明真觀證無生性後二句隨遣識
相以顯俗觀遣依他性識無生性者論云一切法由因
緣生故不由自能生自他竝不成就故名無生性
[002-0478a]
又不從有生不從無生不即有無生不離有無生
離四謗絕百非本性如是故曰無生知識假有者
識是依他自無體性依彼真妄和合而有故云假
有今達此理則即假顯真一分見性即是通真一
分遣識即是達俗顯觀意中此顯前段兩重真俗
竝觀之理初三句即俗顯真如了依他是有即知
分別是空復知依他是假即了無生是真非謂俗
外有真可得故曰離俗無真後三句即真明俗如
了無相之真則遣分別之俗復知無生之真則遣
依他之俗亦非真外有俗可遣故曰俗無別體須
知三性即是三觀初了分別無體此即空觀屬真
諦也次了唯識所現此即假觀屬俗諦也後了圓
成是真此即中觀屬第一義諦也三性一法分別
有三三諦一境圓融無二舉一即三全三是一一
念全收深思可見如此相即方契圓脩如或條然
非今宗意正下結指論意詳此觀門深通真理約
文準論登地方知篇目注云此存終行義見于此
然求祖意旨在圓脩故下文云唯識四位凡聖通
學也。】


「良以真俗脩復空有交津迷想見則生途日增悟形
心則高軌潛起。」


【立理勸脩中初科初示正意真俗空有語異意同
但上句牒所脩下句顯脩意進脩不住故言脩復
復即重也空有雙運故曰交津津潤也迷下分迷
[002-0478b]
悟迷想見者順凡俗心乖真俗也悟形心者順正
觀心融事理也由迷順妄所以生途日增由悟背
凡所以高軌潛起生途六凡也高軌四聖也。】


「豈不以形纏桎梏報果不可頓銷謂隨俗也心可名
談披㭊莫知其趣謂通真也在言易淨真理可用心
求據行難明無始習熏故爾。」


【責勸中初科初牒其所執迷有三意一執心為理
說身為事形心隔別事理不融二執廢於身事唯
談心理三執昧於慧觀伹營事福如此三途無非
想見此科所明義當前二上三句執身唯事俗而
非真形縛苦果如被桎桔上音只下音谷即杻械也繫屬三界
故不可頓消若知唯識苦節起脩即是達俗若了
遍計知無我人即是通真今執形纏便云隨俗任
緣放逸怠而弗脩豈非迷想下三句執心唯理真
而非俗心無形段唯可名談動慮起思無常生滅
不了影緣動成妄念即是隨俗研窮妄習契悟無
生方曰通真今執披㭊無形便稱達理順情取著
自謂清升如此任情豈非迷想在下次反責上二
句約言顯易縱彼憑虗下二句據行顯難責其無
實由上說心即是真理一則易淨二則易解今以
脩行責則有二難一則難淨心惑深故等覺未窮
二則難解心理玅故玅覺方證則顯迷執伹信虗
言至理而求終須實行。】


「是知心惑綿遠雖觀而集起紛紛身相事顯屈折而
[002-0478c]
便傾高慢慢為恒俗所恥卑退有識同遵既為道俗
通嫌故當行觀猒折挫摧拉加功剝削方覈情根。」


【次科初翻對前迷應有二悟一悟心惑集起紛紛
即是隨俗豈云無相便謂通真二悟身相曲折便
可傾慢即是真諦豈云報果未融伹謂隨俗即須
以身起行念念緣真以心達觀新新鑒俗身行成
而慢遣故即身以顯真心惑亡而性明故即心而
達俗如此相濟方曰正脩下文具明無勞妄解慢
下躡過勸發折挫摧拉䇿其身也加功剝削淨於
心也摧拉乃傾屈之謂剝削乃刪略之詞情即六
識對上心也根即六根對上身也。】


「所以大聖垂訓法喻所歸止在誡約身心無㳂逸欲
或比行廁畫瓶或擬危城杯器故有將崩朽宅三火
恒然逃隱空聚五刀恒逐井河引喻逼形器於剎那
屠肆牛羊切性命於漏刻。」


【引喻中初四句推佛意或下正引其喻有九初出
光明是身不淨猶若行廁等次喻出大丈夫論彼
云畵瓶滿糞穢外飾若汝憎此身臭穢滿云何汝
不猒此二唯喻於身三四二喻竝出涅槃彼云是
身如城血肉筋骨皮褁其上乎足以為卻敵樓櫓
目為孔竅頭為殿堂心王處中如是身城諸佛世
尊之所棄捨凡夫愚人之所味著貪慾瞋恚愚癡
羅剎止住其中此總喻身心也又云譬如坏瓶不
耐風雨一切眾生心亦如是不耐寒熱飢渴風雨
[002-0479a]
等柸合作坯此唯喻心也第五喻出法華火宅喻
品三火即三毒之火第六亦出涅槃彼云菩薩摩
訶薩常自思惟往昔無量劫來為是身心造種種
惡以是因緣流轉生死乃至云譬如有王以四毒
四大盛之一篋身也令人贍養餧飼臥起摩洗其身
若令一虵生瞋恚者我當準法戮之都市爾時其
人聞王切令心生惶怖捨篋逃走脩八正道欲脫生死時王
復遣五旃陀羅[托-七+友]刀隨逐五陰其人回顧見後五人
遂疾捨去爾時五人以惡方便藏所持刀蜜遣一
人詐為親善貪愛而語之言汝可還來其人不信投
一聚落六入欲自隱匿既入聚中窺看諸舍都不見
人執捉𤬪器𤬪土江反長項[爿*瓦]也悉空無物求物不得即便
坐地此喻二乘怖畏生死取證人空欲求自息聞空中聲咄哉男子此
聚空曠無有居民今夜當有六大賊來六塵汝若遇
者命將不全汝當云何而得免之爾時其人恐怖
遂增復捨而去[云/廾]聲聞果回心求大路值一河其水漂急無明
無有船筏未入大乘真實觀行以怖畏故即取種種草木為
筏後復思惟我設住此當為毒虵五旃陀羅一詐
親者及六大賊之所危害若度此河筏不可依當
沒水死寧沒水死不復為彼虵賊所害即推草筏
置之水中身倚其上手抱脚蹹截流而去勤脩六度得越
生死既達彼岸安隱無患等第七喻出大集經文云

昔有一人避二醉象生死緣藤命根入井無常有黑白二
日月嚙藤將斷有四虵欲螫四大下有三龍吐火張
[002-0479b]
牙拒之三毒其人仰望二象巳臨井上憂惱無托忽
有蜜蜂遺蜜滴口五欲是人唼蜜全忘憂懼第八河
喻亦出涅槃彼云譬如河岸臨嶮大樹若遇暴風
必當顛墜善男子人亦如是臨老嶮岸死風忽至
勢不可住第九喻出華嚴彼云譬如旃陀羅牽牛
入屠所步步入死門無常亦如是巳上皆總喻身
心。】


「義當領斯監舉力勵專征割略科程課時賦業合掌
翅跪凜若臨深欽重仰止悚猶乘薄諦惟形聚但見
塵叢舉目澄睛無非靈像理須鳴咽涕呬慨我沈淪
聖容久謝惟承餘迹過由我生何不悲悼猶有微善
宅報在人又矚遺塵親尊影塔脫生餘道對目莫知
猶如我今不見真佛由此悲慶交懷無容怠惰所以
專志顒仰夕死如生故數數重述意存常制。」


【勸脩中有四初勸加功二合下示行相三理下懷
感歎四故下示文意初中初一句領誨喻次句奉
教行三四兩句行之軌度割斷決略科約程限剋
日分時敷布正業也二中上四句身心恭敬臨深
仰止竝約儒典以示嚴肅下四句運想事理觀形
唯塵知無我理明真觀也觀境見像不迷緣假起
事脩也三中初六句自責而生悲鳴噎即哀歎也
泗即是淚如古德云世尊出時我沈淪今得人身
佛滅度懊惱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猶下
八句自慶而生喜初則慶生人道又下慶奉住持
[002-0479c]
脫下慶離惡道餘道義通三惡若約對面不見唯
據畜生畜雖有眼不見住持如人有目不見理體
以劣比勝故曰猶如由下四句結勸夕死出論語
朝聞道夕死可矣。】


「今明真俗行敬事理相由。」


【明脩總標中真俗二觀即是唯識同詮一理事理
二行義兼深淺通被兩方今篇正意圓收事理同
歸唯識故曰相由略見篇題廣如後釋問前科合
掌翹勤即是事敬何得此科方曰正脩答前伹示
教勸脩今此正明行法。】


「良以凡習寄緣憑心舟濟形假澡沐心便清遠是須
莊嚴道場位置尊像斯即開神明之正路亦乃通聖
道之明津。」


【別顯事中初科初四句示相須初句托緣緣通能
所見上篇題次句顯因心即因也因緣相濟事理
得成如濟得舟下二句以事例顯身浴神清猶事
成於理也是下次四句正明儀範道場乃助道之
勝緣尊像乃所敬之勝境然道場立法諸宗備有
今唯略示理在隨時斯下示須立所以神明聖道
理也道場尊像事也事能引理故曰開通事理相
成則涅槃可到猶行者得路渡者得津故以為喻
神明乃眾生之識性聖道即諸佛之法身。】


「初舉三身之方土普賢觀云法身毗盧遮那徧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餘應化身
以類標列也次顯十佛之光化如龍樹十住論中具列善德等相狀稱揚相

[002-0480a]
量各有戒儀懺悔勸請甄別位置亦如彼論解其除罪方法大明廣如
彼說。」


【正脩中初舉三身方土者普禮三世依正也言三
身者梵語毗盧遮那此云遍寂周遍寂靜法身佛
也梵語盧舍那此云光明遍照身智二光內外俱
照報身佛也梵語釋迦此云能仁化身佛也若約
身配土則法身寂光如注所顯成唯識云自性身居法性上佛地論
云唯以清淨法界而為法身亦以法性而為其土性雖一味隨身土相而分二別清涼大師釋云佛有覺
義名為佛土無覺義但持自性名為法亦如智論在有情名佛性在無情名法性也他宗有非此說者各
其志也乃云應化以類標列者準大師內典錄云應

身假相托質形於藏海此則報身實報土也準唯識中
名受用土此分二類一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彼云謂圓鏡智相應淨識由昔所脩自利無漏純淨佛土
因緣成熟從初成佛盡未來際相續變為純淨佛土周圓無際眾寶莊嚴自受用身常依而住等二他受
用身亦依自土謂平等智大慈悲力由昔所脩利他無漏純淨佛土因緣成熟隨住十地菩薩所宜變為
淨土或小或大或劣或勝前後改變他受用身依之而住準知內典伹約他受用以明身土若自受用身
理智冥合義歸法身又云化佛乘機而現者則變化身同居

土也唯識論云若變化身依變化土謂成事智大慈悲力由昔所脩利他無漏淨穢佛土因緣
成熟隨未登地所宜化為佛土或淨穢大小前後改變佛變化身依之而住能依之身亦無定限等

義合說方便有餘然方便一土本居界外正為成
熟定性二乘然則法相所無彼以定性二乘不成佛故賢首不
彼宗華嚴無三可會故唯天台智者大師準法華經經云我滅
度後聲聞弟子於自所得功德生滅度想我於餘國作佛等大智度論論曰阿羅漢先
世因緣所受用身必應當滅住於何處成就佛身答有淨佛土出三界外乃無煩惱之名於是國土佛所
聞法具足佛道立方便土詳今大師疏鈔等文約法華涅

[002-0480b]
槃圓旨統會有心皆成佛道準義約宗合明四土
但文中含畜曾不顯談今試論之或存理當文云
以類標列內典錄云乘機而現是知機分二類土
亦隨分若應一類純雜之機則化身同居土也若
應一類定性之機則居界外方便土也後賢更為
詳之言常寂光者常即常住體不動故寂謂寂靜
事常理故光謂明照寂而通故次言十佛光化者
別禮十方化身佛也注指住論彼中廣明十佛依
正功德避繁不引若準事鈔仍指佛名方等竝是
聖量也稱下略示偈讚五悔等法相謂相好量即
身量懺悔等法竝委論中所以不廣顯者葢吾祖
六時禮法懺悔位次竝準經論布置楷模行者欲
脩當準彼文事儀自足。】


「斯竝性絕色心形非識有故經云色聲見求名行邪
道。」


【觀行中初科初二句正示上句雙遣色心即明唯
識下句仍遣識相以顯性理斯字指前所敘竝字
總上眾緣謂能敬身心所敬尊像所立事法竝是
歸敬正緣不出色心二法色心無性性即真理凡
夫不了執為外物即遍計性遍計無體故絕色心
即真觀也遍計既空即顯唯識據此合云形非識
有即是俗觀今言非識即顯真理則知初句明真
蜜詮唯識次句遣識蜜顯無生文略義包旨趣幽
奧故下引證文如前釋。】
[002-0480c]


「但以無始倒凡隨情妄執約相猶迷邪正何能頓遣
見聞所以大聖觀機未得埀道權說福業用接愚心
故舉淨方之勝相發動迷心之背向且攝邪心令從
正法漸漬既久心性轉明方示非真令行理觀據此
脩捨實是知機。」


【別明事觀中比前事敬教旨不同先須簡定一本
教異前出佛名方等普賢觀經十住等論此出彌
陀稱讚十六觀經二被機異前接利士此被鈍機
三方土異前是此方教行此是西土行門四觀行
異前是即事顯理唯明理觀如普賢觀廣懺六根
深思實相故此文云性絕色心即本斯意此則專
脩事福唯明事觀如觀經中落日水冰寶池玉樹
等五趣果異前則終期斷惑直趣佛乘此則求生
事淨得相似報問機教既殊何勞竝示答欲彰兩
土同歸唯識故先牒示後明唯識圓收統會則知
事通兩土雖據初心理會一門正存終行故上文
云真俗行敬事理相由旨在於此文中初科初四
句示機欲所下八句明教意初明對說意由此機
緣猒於人天怯於理觀故佛方便別明事想令彼
寄心別指淨方令其暫止非佛本懷故是權說非
是理觀故屬福業正被鈍機故接愚心淨方勝相
者如觀經中寶座玅華佛身相海依正莊嚴等迷
心向背者捨穢求淨也漸下示引會意漸漬久者
習行深故心性轉明者惠解通故示非真者決事
[002-0481a]
儀故令行理觀者顯唯心故漸字平聲義亦漬也
據下結美聖意。】


「若彼下愚未聞真道即為化說色聲非真心路蒼茫
莫知投寄福業不行道心無涉遂即雙廢長處罪流
由此方便引令出有故示西方極樂世界令心翹注
不得轉移。」


【次科初十句機劣教勝施之無益由下次五句重
示方便正為接機初中下愚有二一者著相凡夫
二是初心菩薩凡夫著相於理未聞初心乍聞心
猶怯弱竝須事行引彼蒙心第六篇云謂此凡愚
少猒欲苦令脩淨觀多生退沒故以方便說福為
道起信論云眾生初學是法唯識欲求正信其心怯
弱以住於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承
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
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
他方佛土常見諸佛永離惡道如脩多羅說若人
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脩善根迴向願
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心蒼
茫者無所曉故莫投寄者無所向故既猒欲苦福
業不行怯於理觀故道心無涉次中即十六觀等
曲為此機故云方便故下正出觀經第一日觀示
西方者有所向故心翹注者不散亂故不轉移者
終期歸故。】


「但此下愚貪滯難拔縱任想像何時通悟故行事福
[002-0481b]
漸行理觀。」


【唯識中初科初四句責於滯事或下二句引事歸
理貪滯謂起於愛情任想謂專於事境專執不捨
故云難拔事福即十六觀等能接初心堪資理觀
故須前行理觀即是唯識真俗竝觀是一理故能
通聖道可會事儀故須後設問十六觀門若皆事
者切詳經旨事理難明據機則提希聞道即證無
生據教則心想佛時是心是佛況智者大師判屬
頓教以一心三觀一體三身釋觀佛二字彼云觀
雖十六言佛便周舉一例諸無非三觀然據今文
判為事觀後賢接迹詳議不無在今一家請陳與
奪答理假言詮言必有本仰惟二祖皆是四依立
義判文各有其旨雖云兩是理必一長今略指陳
庶遮後執夫淨土一教利鈍俱被事理兼明雖曰
雙收不無偏對故二家所判各本一文以為主意
即上所引是心是佛之文即為智者所本彼鈔釋
云一心脩者乃十六觀之總相一經玅旨文出此
中義徧初後及提希聞經逮無生忍彼疏指為是
大菩薩今詳佛意正為凡夫業障深重理觀難成
者故示西方求佛護念雖明觀行事想易成故經
云佛告提希汝是凡夫未得天眼斯一證也縱使
提希是大菩薩隱聖示凡正為未來濁惡凡夫發
起申請故云若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
所逼云何當見極樂世界等斯二證也阿彌陀佛
[002-0481c]
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令觀丈六意欲接
機斯三證也下品下生十惡五逆臨終十念上品
生輩但發三心祇脩三福竝得往生斯四證也然
心佛之言唯第八觀前略有此語及正明觀法及
前後諸觀皆顯事相略無理解心境既現觀想易
成凡夫欲脩即堪造入如日觀等故吾祖大師準此文
義判為事觀然法身相海其量難窮寶座玅華其
相叵測凡夫□想此觀何脩須知此教事理該明
行相既寬攝機亦廣今詳二祖所判雖各有主意
而無不攝機故頓其教者有攝鈍之文則落日水
冰豈礙凡夫之想念事其觀者有引理之議則玅
身心佛何妨上士之圓觀天台疏云下品三輩即
今攸攸凡夫是則智者未嘗捨鈍即此文云心性
轉明令行理觀是則南山豈外上機問漸行理觀
為約即世為在後生答統括前後文旨不同第三
篇云方土懽娛且以安身身安後道第六篇云觀
想念佛得生善趣事淨佛土後因前業重更脩明
此準經文別被鈍根故待後生方開理解即此文
云故行事福漸行理觀又云心性轉明方行理觀
此是今家圓脩正意既存終行顯是利機則觀彼
彌陀無非本性想其極樂即是唯心是則事理圓
脩是不拘方土真俗竝運何簡自他玅旨在斯不
宜不曉是心是佛可通鑒焉。】


「身本頑癡不可繩持心是道因從緣便悟。」
[002-0482a]


【正明中初科前明理觀性絕色心形非識有即是
唯識今明真俗仍示身心統究觀門不出此四教
興所謂形心兩途事理雙軌通前貫後四法該收
初二句形質難融次二句心因易悟是則形托於
心心依於緣緣即歸敬因緣既濟身心自融竝歸
真俗二門盡成唯識一觀。】


「謂此形儀本唯識有迷於本習妄見我人故須徵研
令行敬養令見我身俯仰上下唯塵生滅來往屈申
此隨俗也重觀此身但塵非我妄謂我所能有行敬
據此一理名通真也。」


【次科初形中為三初二句示色本是心形即色陰
識即棃耶二迷下二句示迷心戒色本習即是真
如隨緣妄動背此玅明名迷本習因迷成識致有
色身妄執五蘊各有體性則生法執妄執蘊內別
有神我則生人執即此二執是遍計性三故下歷
觀起脩又二初明俗觀重下次明真觀初中初二
句撿過起脩令下五句正明觀相俯仰生滅來往
屈伸即是上文事敬之相今見此相能所未亡故
名隨俗切詳前後所立觀相色心二法同一真俗
遣色存心真前俗後今此形心各具真俗及論身
觀則以敬相名隨俗以無我名通真異於常途俗
先真後然求祖意對前迷執以身屬事以心屬理
且約敬相雖云隨俗今以理觀即照此俗不見我
法即是通真意在就身顯於真觀即此真觀便是
[002-0482b]
前篇心外無塵復準此文形唯識有即是達俗即
知此俗同後心觀是則色心圓收還同二諦前真
後俗不異常途隨俗達俗迷悟兩分思之真觀中
對事顯理故曰重觀言雖曰重脩無前後但塵非
我則遣人執妄謂我所則遣法執我法既空即番
遍計成無相性故曰通真即攝論云知塵無所有
通達真也。】


「真本非心今隨心起名隨俗也知真非心名道真也。」


【次心中初明俗觀心通六八體是真如真本無念
故曰非心由念動故成於業識業識緣起事識隨
生故使真如亦同生起故云今隨心起等準此隨
心應含兩重初則迷真成於本識是依他性故云
隨心此八識也次迷本識起於妄念執有我法屬
遍計性故云隨心此六心也知下次明真觀對俗
顯真亦含二觀初觀妄念本無我法則空遍計證
無相性故曰知真非心此則依依他性遣分別性
故曰通真次觀本識性本真理真理既明識相隨
遣故曰非心此則分空依他入無生性故曰通真
即攝論云知此識無有生性通達真也道真合作
通真。】


「如是念念以後奪前漸漸增明久而明利若隨故習
忽此不脩還同無始生死輪轉是以力勵隨念剋思
一一科程令其升進。」


【三科為三初四句躡示漸脩用顯功益次若下四
[002-0482c]
句明不脩之失隨故習者順無明故問本習故習
同異如何答前迷本習乃從真起妄則知本習是
真性也今隨故習乃逐妄漂淪則知故習是無明
也三是下四句反覆勸脩隨念剋思攝心成觀也
一一科程䇿身進行也科謂決判程謂期限。】


「然則聖凡之道自古相傳凡非定凡故有逆流返本
之迹聖非自聖終因漸悟觀達之功故凡可為聖以
佛性為宗元聖不為凡以悟解為歸敬。」


【四科中初二句總評凡下八句分示為二初四初
示意後四句反顯初中文同三篇義如上釋次中
上二句反顯前段上二句意由性具故凡必為聖
下二句反顯前段下二句意以出障故聖不為凡
圓覺經云金無重鑛悟解逆流即回轉義故為歸
敬。】


「是知理事行務且隔形心至於動用真俗竝觀所以
隨其發足畢約兩緣知無顯真知識是俗種從緣起
方可有階若身心兩分真俗二路三倒常行革凡何
日。」


【總結圓脩中初四句總結兩土以顯圓脩以鈍士
依事且以安身利人行理圓顯心性又上明真俗
身心別陳恐有執文實生別見故約正理會別從
圓則知事理兩門隨機乍別真俗二觀約教須分
故云且隔今脩圓觀事理同歸真俗雙融身心不
二故曰竝觀所以下四句牒前圓觀正被初心隨
[002-0483a]
發足者即初心也知塵無有故曰知無知唯有識
故云知識真空俗有遮照同時種從緣起者性假
脩成也因脩有證方可論地位之差殊定聖賢之
階漸耳準知初學只合圓脩斷證位階非巳智分
也種從緣起文出法華種即本習緣即三學階即
地位若下四句責其妄分即前迷執三意之一執
別觀者見此可為一悟三倒涅槃云相顛倒心顛
倒見顛倒。】


「有人心路慞惶情投莫準聞余此及勃爾興言撫掌
大笑曰言何容易一何虗誕嗟乎不學浪有涉言吾
聞真俗竝觀登住方脩如何下凡僣他上聖理義不
可急須改之。」


【問答中因上發足竝觀故有此難總有二意初約
宗以相難性法相宗初心別觀登地方合如慈恩云五地巳前真俗別觀至第五地方
能合故準今問意正同相宗見解也後則答成性宗法性宗發足竝觀真俗不二以
顯中道第一義諦準今答意正同性宗見解也二約論以證難脩以諸論中說第
五地名極難勝由真俗二諦更互相違至此地中方能合故後則答成脩證兩

論中據實證為言故第五地方能竝運大師正意理在約脩故云在凡不學焉有克聖之期等
就初問中為二初九句非其所立不合教門吾下
次六句立理正難抑其改證初中上五句前人不
服慞惶謂心不自安莫準謂情無所詣聞予此及
者謂聞發足竝觀之言勃爾猶忽然也下四句正
責初句謂語不三思次句謂言多誑妄誕猶欺也
後二句發言無歸過由不學次中初二句陳其自
[002-0483b]
意登住即是登地如上慈恩所云後四句片非勸改下凡
即是初心準法相宗自合別觀上聖即是登地今居凡位苟
使竝觀即是下凡濫同上聖既違彼見故勸改之。】


「余曰不可改也發心畢竟初後心齊唯識四位凡聖
通學今則在凡不學何有剋聖之期故須發足竝脩
脩明自然位聖。」


【初答中初科初句反拒發下正通為三初四句立
意二今下二句反片三故下二句奪歸正理初中
上二句示圓意發心因也畢竟果也在果則真俗
雙遊在因則空有竝運因果不異故曰初後心齊
其或因地別觀安得果中雙運是則因果不等非
圓教意是以圓教行人圓發圓脩圓斷圓證脩一
行即攝諸行證一位即攝諸位念念圓融非前非
後故賢首云依圓教者隨得一位得一切位乃至
因果無二始終圓融等華嚴經云初發心時便成
正覺準此圓脩即大菩薩佛果證行有人不曉妄
片南山判位太高或謂多約相宗抑為事觀訛風
相扇延及後昆寄此略陳早宜改轍下二句顯圓
脩若準諸論皆明五位今明四位正依梁攝一願
樂位資糧加行二見道位初地三脩道位二地至七地四無學
八地至佛果論開四位約證淺深今雖在凡理須通
學以此證知凡夫初心圓脩四位豈唯登地方說
竝觀三中發足竝脩因也脩明位聖果也因脩果
行故須真俗竝觀果滿因心自然事理雙運是則
[002-0483c]
發心畢竟因果義齊。】


「是知脩道行人常觀正理不可執文便乖義實故四
依撿失念念準承當須依智不依於識識俗所習智
是道筌聖立正儀無容輒濫。」


【勸誡中初立理正勸聖下約教伸誡初中又二初
勸依義不依語觀正理者發足竝觀也能如理行
即是依義言執文者登住方脩也偏從此語即是
執文故下次勸依智不依識初二句總舉四依當
下正明依智識下躡釋所以。】


「文明上地止據階緣覈其雙遊終歸玅覺故經云常
在三昧見諸佛土不以二相斯文可依。」


【次答中為二初二句點文正答即諸論中至第五地真俗竝觀
覈下舉果類顯初中文字通指諸論上地即第五
地此正答問中登住方脩之言也言階緣者即地
位也階謂階漸位有次第故緣即行法所證有異
故如初地得自利功德二地離犯戒垢三地依大
法光明四地由助菩提法能燒諸障五地真俗合
觀乃至十地知一切法一切陀羅尼等竝據當地
所證位次為階所得法門為緣各隨所證以彰其
勝以此言之在脩則圓觀諸行在證則別示位階
豈將所證之階緣以難所脩之圓行次中初正明
玅覺即法身極果得無功用真俗雙遊反驗五地
猶如功用若以上地比於玅覺正猶凡夫類於上
地以果類因竝觀義立故下引證出維摩詰嚴淨
[002-0484a]
梵王問阿那律天眼所見幾何答曰吾見三千大
千世界如觀掌中菴摩勒果摩詰問言汝天眼見
為作相耶假使作相則與外道五通等若不作相
即是無為不應有見乃至梵王問言孰有真天眼
者維摩詰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真諦
諸佛土俗諦不以二相真俗雙遊斯下結示。】


「如執未開更為廣引經論明地行位殊途初地施淨
二地戒淨豈可經一僧祇方行施戒此亦示地位之
淺深開行相之階漸令諸脩趣之士踐跡可期若為
說萬行齊脩方衢同進則心路茫然不知蹤緒故有
教迹殊異如能一以貫之則大觀於日月矣。」


【引類中初二句生起經下正引經論通指唯據大
乘行約所脩位據所證行隨證別故曰殊途初施
二戒顯正行也豈下反質意謂若見經論初地施
淨便謂初地方行布施從初發心經一大劫方登
初地却顯地前一劫全無施戒耶故華嚴經云初
地行施餘非不脩以此徵之十波羅蜜對地約證
各各不同不妨地地具脩十法比今初學豈礙竝
觀此下示意初示開列之益由有階漸可接機故
若下次示不開之失萬行不出六度方衢即是大
道齊脩同進皆是竝觀此謂但說齊脩不分行位
則令脩進心路忙然故須方便示有教迹反驗唯
執階漸不契圓脩者得在執文失於圓旨如下總
括兩門以通一貫今家圓旨玅在斯焉竝觀圓融
[002-0484b]
門也階位行布門也行布非圓失在隔別圓非行
布失在籠通故須行布不礙圓融歷位齊脩萬行
一貫之旨釋然大觀其猶日月麗天無不明矣。】


「引教徵事篇第六教謂聖教事即禮敬故引四依以證三善。」


【釋引教徵事篇篇名如注其理自明注中三善即
三業所行無漏因也。】


「序曰有人言上列機緣文理備矣深知信為道元功
德母智是出世解脫因但以根鈍時澆信堅難具行
淺德劣智正易迷如何不知大聖立事理之教乎乃
欲統羣機之大小迷於五乘之化遺隨宜之方便悟
於一道之致蒙又惑焉未喻斯理。」


【文中初科欲顯上篇立法有據故假設疑情以生
此篇引用之意須知此篇所引即是上篇所本之
文就分為四初四句領前諸篇以彰明解二但下
四句自陳辭遜生起問端三如下五句立理正難
又二上一句總舉正教詰其不知下四句別舉所
立責其迷教又二上三句牒所迷下一句示所立
上三句中初句迷理理通三乘性空無我是二乘
理此二屬小相空唯識是菩薩理此二屬大下二
句迷事事通人天及以事淨三歸十善人天之教
乃接俗之方極樂事淨西方之教乃隨宜之道今
統會一乘同脩唯識則二乘偏小觀相不分故混
於大小人天戒善行果不顯則迷於五乘雖彰事
淨言非實果則失於方便四蒙下二句請問之詞
[002-0484c]
欲知所立本何教意既懷疑結故請決之。】


「答曰經教引心意存懷遠取其大致未可專文故經
云雖誦千章不義何益是知深有所以凞何未悉其
致致為指也得月而指自忘俗流常詠得意忘言豈
意道門猶行封滯。」


【答釋中略陳大意初科初總示大意經教二字通
乎權實如人天事淨雖是權教究其深旨皆為引
心終期一乘故云懷遠取大致者體化意也未專
文者誡執局也經下引證文見出曜是下結美經
意熈字句絕責笑之詞致以指訓能標月故法以
喻顯達理忘詮得意忘言語出莊子故曰俗流常
詠豈下將俗例道何得自愚。】


「然則四堅果信成行起於下凡在凡不行聖信無由
而剋義實如此即須念念徵責步步推繩猶自迷妄
叢生豈類全無思擇如不思擇非行道人故經云雖
誦千義不行何益文良證矣。」


【次中初敘聖由凡起必假脩成四堅信者內凡巳
去具有根力其信堅固亦名四不壞信謂信佛法
僧戒也義下一句印可前言即下躡理勸脩徵責
謂䇿其進功推繩謂合其法則如斯䇿行猶自墮
迷何況不思豈能通悟如下反責引證之經同前
出曜。】


「今立正儀行敬須本教宗教有權實不同行亦昏明
殊則先須通其立本然後附本興懷可也。」
[002-0485a]


【引教區分中初科初二句總標教下躡釋教即聖
教宗謂宗致教則隨機所演權實不同宗則隨人
所崇性相有異如賢首宗約教有五約宗有十等
準今文旨但有權實二教即下所引了不了經問
上標宗教今釋教行即行與宗為同為異答宗依
見解行約觀慧行起依宗宗還本教故宗與行義
別旨同問教有權實宗分性相觀隨宗異圓別不
同今文何本答了義實教法性圓宗是今所本真
俗竝觀圓脩唯識是今正行先下勸令先識初勸
生解則教有所承故曰通其立本次勸起行則宗
有所趣故曰附本興懷。】


「經說四依區分三位足為末代之龜鏡信是眾行之
宗師大聖致詞終不徒設準教行事畢正無邪。」


【廣顯四依總明中標言經者據下所引正出涅槃
亦即今家本所承用四依三位皆出彼文三位即
人法行也此三四依能分邪正猶鏡之鑑妍醜如
龜之決吉凶大小教門取之為則故曰眾行宗師
大下勸依佛語。】


「初人四依。


謂從初賢至於極聖人資無漏法體性空據此依承
理無邪倒。」


【別開三位釋人依中初賢等者住法圖讚引涅槃
云有人出世具煩惱縛是名第一即是內外二凡
守戒定者須斯二果是名第二阿那含人是名第
[002-0485b]
三阿羅漢人是名第四此則大小二乘合明行位
故經云第四依者所謂如來巳上彼文若大乘中住行
向人屬三賢位名須陀洹屬第一依初地見道名
斯陀含屬第二依二地至七是脩道位名阿那含
屬第三依八地至佛名阿羅漢屬第四依人約能
證法據所證無漏性空即法依體據下結示捨人
就理理實無邪問既云大小合位何得但體性空
答性空正理大小同觀肇論云三乘等觀性空而
得道也又可性空名通大小不妨教理自殊委如
後說。】


「伹以無相好佛尚惑魔形況有識凡夫能無受亂故
立法依顯成楷定。」


【法四依中初科初示人不可依無相好佛即是毱
多付法藏傳云第五毱多度人既廣時號無相好
行化如佛但無相好語魔王波旬言我不見如來色身汝
昔曾覩宜為我現魔言仁者我現佛身勿為我禮
魔即現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四眾圍繞毱多見
巳觀佛心至不覺為禮魔言仁者何故如此答言
我知如來久巳滅度見此容皃若似覩佛歡喜內
發故為禮爾以此知之彼無學人尚遭此惑況凡
夫位焉足可依故下次生起法依楷定謂軌範也。】


「初明依法不依人者。」


【顯相初依標中依即依準。】


「人惟情有法乃軌模性空正理體離非妄即用此法
[002-0485c]
為正法依涅槃極教盛明斯轍。」


【次釋中初科初二句總顯人法人隨妄識故云情
有法是教理故曰軌模軌則無邪事同車迹模則
從正喻等陶師性下二句正出法體上句示體下
句顯德言性空者名通大小小乘性有二種一者
執性謂五蘊內有我為主即人我也二者體性謂
執五蘊實有體性即法我也若空執性名曰人空
若空五蘊名曰法空人法雙遣總曰性空此約妄
性盡處名空大乘性者即圓成實性從本巳來自
性清淨名之曰空異於權小遣妄之空由性本空
故離非妄前文所謂性絕色心後正觀云心體本
來自性清淨皆性空也究竟言之唯識極理無越
此也內典錄云大乘義本性空極於教宗華嚴經
云性空即是佛肇論云性空者謂諸法實相也即
下結示涅下示所出彼云依法者即是法性不依
人者即是聲聞法者即是如來聲聞者即是有為
等此經是終窮至極之教故云極教彼明法是法
性今云法是性空義見後解。】


「今行事者隨情妄依多棄法依人起則致乖遺寄陷
溺身心。」


【次中初三句示情執起下示過失起猶動也。】


「若能反彼俗心憑準聖量隱心行務知非性空乘持
此心以為道路一分知非明順空理一分觀猒明違
有事如此安心分名脩趣法性真道。」
[002-0486a]


【三中初正明反俗心者捨依人也憑聖量者令依
法也專慮起脩謂之隱心行務此事行也若著所
行未免能所既生我執即是非性若了非性性即
真理則知所行不見行相能所既亡我執自遣故
曰知非性空此理觀也知字屬能破之智非性是
所破之執空字屬所顯之理也乘取運用持即軌
持此心即上不著事行不廢正脩之心三乘道人
竝由斯迹故乘此心以為道路一分等者釋前事
理顯竝脩故然則知非即是觀猒違有即是順空
但上據達空屬於真諦下約背俗攝在俗門言雖
不同觀無前後真俗竝運理又明矣如下次結示
法前觀智故曰如此安心行在初心未能全證故
云分趣法性法性即唯識之正理也起信論云真
體普遍之義通與一切法為性即顯真如遍於染
淨通情非情等涅槃所示與此是同此性絕非故
名真道問上言性空今言法性皆是法體同異如
何答性空名通大小如上所明今言法性即大乘
之性空也肇論云性空故故曰法性是也若爾小
乘性空為可依否答人雖不同理本無異二皆無
倒竝是可依請考涅槃及後了義方能一貫問泛
言依法必指能詮之文今示正依多約所證之理
能所相濫孰是正依答法有四種教理行果文雖
談理必為教詮即知教理皆是正依。】


「二明依義不依語者。
[002-0486b]


語是言說止是張筌義為達理化物之道證解巳後
絕慮杜言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故經有捨筏之喻人
懷目擊之談豈不以言詮意表得意息言月喻玅指
無宜不曉。」


【二依義不依語釋中初科有三初語不可依義下
義是可依依義發解故云達理物乃俗事物為理
化而至於道故云化物之道化猶變也證下引證
約文有三初約證理非復假言故引金剛捨筏之
喻次引道教目擊道存不在言議故引莊子息言
之談莊子云目擊而道存亦不容聲矣豈下亦用
莊子外篇之意彼云世之所責道者書也書不過
語語有責也語之所責者意也意有所隨者不可
以言傳也圭峰云所貴常在言意之表也三引圓覺脩多羅藏如
標月指竝證依義不可依語。】


「今謂得義乃是言真行道者常觀常破常觀依語常
破隨義謂言隨義還是誦言。」


【次中初正示雙遣謂得義忘言仍須遣義義若不
遣還是執言故須常觀依語即依義以遣言也常
破依義此依遣以遣義也遣之又遣方合正脩謂
下反顯謂宜作捨問若言遣義依義焉存答不廢
正依但令遣執。】


「但無始妄習執見鏗然靜退詳研方知此過不爾奔
飛追聲不及又可思惟。」


【三中恐迷不悟故又䇿之初示俗習難改靜下明
[002-0486c]
決擇方知不下謂捨理順情徒勞無益。】


「三言依智不依識者。


識謂現行隨塵分見眼色耳聲躭迷不覺與牛羊而
等度同邪凡而共行。」


【三依智示法體初科初正示貪瞋癡等攀緣亂起
故曰現行根境相合於中發生故曰隨塵六識各
緣云分見眼色耳聲即隨塵分見之義牛下示過
患牛羊等度義見初篇邪即外道凡即凡夫凡外
所執皆依此識故曰共行。】


「大聖示教境是自心下愚冰執塵為識外所以化導
無由捨之是知滯歸凡識倒遣聖心愚迷履歷常淪
三倒勇勵特達念動即知知倒難清名為依識知流
須返名隨分智如是加功漸增明大後見塵境知非
外來境非心外是自心相安有愚迷生憎生愛思擇
不巳解異牛羊。」


【次科初識智比量次勇下脩識成智初中又三初
二句明智體大聖是佛教即是法自心即唯識也
如楞伽中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等即是佛說了義
教也次四句示識相邪凡所執故心境兩分三是
下四句總約迷悟校量謂識智同體無他法也但
封滯妄情則歸凡識遣其我倒即是聖心聖心即
識體也凡夫迷此故淪三倒即滯歸凡識之謂也
次中初明脩法初句勇猛精進次句隨念觀察知
下四句發起正解卒爾起心名之為念念動即知
[002-0487a]
知有二相知念馳逸縱而不攝仍隨妄倒倒則難
清此屬妄情故名依識知念能攝抑流返源此屬
聖解故名依智初脩未證但見影像屬加行智故
名隨分如下明悟相初句加功次句增智後下四
句正明悟相昔以識見境是外物今以智見境即
自心安下誡妄思下顯德。】


「有人問云卿立此論明智異愚如何達觀猶稱凡識。」


【次問答中初問與前不立理智問似同而別彼問
但說識心不明理智今問正明依智猶言唯識。】


「答聖智無涯積空顯德豈惟一述即謂清昇此但得
語隨言還執深知此執無始習熏三祇無間方能傾
盡雜血之乳不可偏言起伏之相於是乎在。」


【答中初科初敘聖智高玅非易言彰此下反責空
言無益深下重示聖智難言此執即是虗談橫計
之情識也由識生執即煩惱障無始習熏即所知
障至佛方盡要歷三祇雜下重責在凡未容偏說
雜血乳者事出涅槃乳譬真性血喻煩惱比同凡
夫真妄交雜從智即聖從識即凡故不可偏言須
知真俗竝觀識智雙運將使識相漸伏智相漸起
智相起故可以通真識相伏故可以遣俗今立唯
識且欲接凡仍使竝觀不妨圓行是則不滯凡識
漸合聖心不偏之旨於焉著矣起伏之相又煥然
矣。】


「如經初地行施餘隨分脩高軌立儀令人脩學何言
[002-0487b]
一解剩能窮智必智可窮未曰高勝。」


【次中初二句略舉經意如前所述高下約經伸誡
高軌是佛立儀屬法即華嚴中所明地位彼是圓
頓上乘及論脩證行布若是豈得下凡妄自矜舉
一言解理便謂窮源必下反顯謂若聖智一見便
窮翻顯佛道未為高勝剩猶過分也。】


「今人口誦其空心未忘有騰空不起入火逾難俱是
心相封迷故爾後得通達心隨轉用豈不如鳥之遊
空自當如布之火浣不足怪也。」


【責迷顯悟中初科初四句示迷情梵網經云口便
說空行在有中俱下正責神通障礙莫非心相但
聖悟則通凡迷故塞即前文云滯歸凡識倒遣聖
心是也後下五句顯悟初句實證故云通達反上
誦空次句用通故云轉用反上心有三四兩句神
用自在則騰空得起入火不難反上可知如布火
浣者山海經云扶南萬里有耆婆國東去復千里
許有火山國其山雖霖雨其火常然山中有鼠時
出在邊捕之以毛作布名火浣布布或垢膩用火
燔之其垢即淨布體不損。】


「所以脩道正士念念分心捨前詳後新新轉玅一俯
一仰恭敬尊重竝足合掌收攝怠惰分分增明仍猶
過習如何冰執一觀便休此乃凡懷遵承倒我我我
因循何由見覺。」


【次科中初十句䇿行進脩猶隨過習如下次六句
[002-0487c]
躡前脩捨正誡執迷初中初明行法又三初四句
示心觀次四句示身敬後二句約行顯過次中初
二句片前問者後四句躡誡迷情如問所執乃是
凡懷苟不改迷寧非我倒因循謂以妄熏妄循環
不斷。】


「故當籌此分有出期還執出見猶承愛種載思載削
氣味淳深重徵此味還由自起知唯識有何日消亡
在凡道行域心齊此。」


【遣執示勝道中初科相躡有五初二句因脩得悟
次二句因悟生執三載下二句因執載思又得深
悟四重下四句恐因此悟轉執無窮故復徵求使
合正理如是展轉以後遣前遣之又遣以至無遣
則轉識妄念以成聖智今居凡地雖知此理薄解
唯心無始執情卒難除遣故云何日消亡五在下
二句結人從法未階聖位總稱曰凡非罪福業故
曰道行。】


「更有勝道非復在言言既莫存焉資翰墨此一途也
重惟翰墨實是心相如前開責無非道緣竝委登機
臨陣交決如論中欲是初軍憂愁第二瞋恚第三廣如常途所引。」


【次科為二初五句深道難言重下次六句還依言
顯初段上四句正遣言相對前立法故云更有勝
道道本絕言思議匪及況乎文墨可得通乎下一
句奪歸以總持非文字文字顯總持儻執非言亦
一途之局見也次中謂道雖亡言離言非道若弃
[002-0488a]
言求道則心有揀擇去道轉遠故須即文顯道當
相求心文字性離心相平等是則文字翰墨皆自
心相文句無體是我心現莫不皆是實相真道豈
得去言絕議方曰真空故佛菩薩所證理智雖曰
不可思議然猶可以如巳所證表顯文句開導於
人人復依言還同聖證是知文字語言皆真道也
此乃大師顯示自巳所證法門成諸篇行相為聖
道行作增上緣說付當機令加勝進注文出大論
具云欲是汝初軍憂愁軍第二飢渴軍第三愛軍
為第四第五睡眠軍怖畏軍第六疑為第七軍含
毒軍第八第九利養軍著虗妄名聞第十軍自高
輕慢於他人汝軍等如是一切世間人及諸一切
天無能破之者我以智慧箭脩定智慧力摧破汝
魔軍等。】


「但出聖道無始未經今欲革凡理變恒習自揣形服
都非俗流如何想觀全乖道望誠可笑也。」


【第五中初勸改習以出世聖道背塵合覺凡夫妄
倒背覺合塵故於此道未經染習今求聖智理須
改之恒習即迷執也自下次勸自量且偏競執情
凡愚所習今居道位何得自愚或尚巳情誠乖道
望。】


「四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者。」


【四依了義標中了不了義交雜難分今準涅槃大
小分之故彼經云了義者名為菩薩真實智慧隨
[002-0488b]
其自心無礙大智猶如大人無所不知是名了義
不了義者謂聲聞乘聞佛如來深密藏處悉生疑
恠不知此藏出大智海猶如嬰兒無所別知是則
名為不了義也若依慈恩義林四種分別初以內
外分之外道典籍竝非了義二以大小分之諸小
乘教竝不了義三就大乘隱顯分別隱密言教竝
不了義四亦大乘廣略分別文義略者竝不了義
若準清涼大師云不了義經謂小乘教了義經謂
大乘經此同涅槃大乘教中復有了不了義謂有大乘
雖六度悲智兼脩而定說三乘不一亦非了義相宗
若有會歸一極以玄爐陶於羣像智海總乎萬流
無二無三無不成佛中道理觀不共二乘方為了
性宗又佛性論說闡提有性成佛即是了義無性
不成即不了義詳今文旨前引楞伽顯談唯識以
為了義後舉散善說為成佛為不了義而不分大
小偏圓之別然楞伽唯識觀理極深散善人天教
理至淺況說不了因果有差今舉兩極以攝中間
則事理偏圓可同諸教切詳祖意正用極深攝於
至淺雖第五篇正立此意教理未明故於今篇首
張問發開決之義至此方明則知小理偏真俱通
唯識人天事淨同會一乘主意在斯不宜不曉問
業疏圓體皆明唯識何以彼用法華涅槃此依楞
伽阿跋答意用不同彼用二經意彰開顯後明唯
識還指楞伽今說唯心雖宗阿䟦及論開會還準
[002-0488c]
二經由此四依正出涅槃了義極教以深會淺順
佛本懷宜在大觀無拘名相。】


「此之兩經竝聖言量凡入道者率先曉之則無壅不
通有疑皆決但為羣生性識深淺利鈍不同致令大
聖隨情別說。」


【釋中初科初勸先解竝聖言者皆佛說故但下次
推說意。】


「然據至道但是自心故經云三界上下法我說惟是
心此就世界依報以明心也又云如如與真際涅槃
及法界種種意生身佛說唯心量此據出世法體以
明心也。」


【別示中實教初科初二句示意至道則是了義極
教自心即是唯識故下正引即楞伽阿䟦摩羅寶
經彼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究竟顯談諸法體性
故云了義文有二段即依正二報竝以也字分之
初言三界即欲色無色唯言上下義該八方法即
依報色非色法我字屬佛假名流布故云我說唯
遮外境顯真諦故心是本識顯俗諦故二諦一境
如前所明然諸教談心淺深異轍若說此心但唯
八識真如凝然不能即理此是權教非今所宗今
準此經深談真識真妄和合名阿棃耶即如來藏
證知此心雖是八識以性相雙包即如來藏由無
始妄習所熏成阿棃耶轉成煩惱隨境造業隨業
受報報分六道六道正報必有所依故有三界器
[002-0489a]
世間也是知三界本非他法亦無自性全是一心
之所顯現故云唯是心也此下結顯次正報中言
如如者一者真如即一心真體二者俗如即隨緣
萬法不變之性二如不二故曰如如此則直就真
如本性以明心也此準佛性論說言真際者真是萬法之
體萬法是一真之相窮萬法以見真理乃為際畔
故名真際經作空際者以真理無相故此約窮事
見真諦理以明心也涅槃梵語此云圓寂諸佛證
此名大法身此就果德以明心也言法界者準法
界觀具明四種今此且約十界差別凡聖同體以
明心也種種意生身者彼經大慧菩薩問佛意生
身者何因緣故佛言譬如意去速疾無礙故云意
生準百法論疏鈔廣明即是菩薩出假化他變易
之身屬定果色其名有四一名變易生死身變謂
改變易謂轉易謂諸菩薩由悲願力資其故業故
業被資重感異熟種子改麤身為細質易知壽為
長年二名不思議身由無漏定願之力所資感得
其體微細玅用難測非二乘等所知故三名意生
身由隨菩薩大悲願意而成此身如楞伽等經三
種意生身一得三昧樂三摩鉢提意生身言三昧
者此云等至此即是因初地巳上菩薩得殊勝定
為因而起此身從因得名二如實覺知諸法相意
生身諸法相者依他等三性法也菩薩於無漏觀
中了遍計無體依他如幻圓成實有故名覺法相
[002-0489b]
意即由此意不捨大悲起身教化眾生所起果身
從能起因為名即六地巳上三種類俱生無作意
生身種類有多般相似義一時而起名俱生任運
化生名無作菩薩於定位能化出萬億種類之身
而無加行故從彼為名即九十二地云云四名變
化身麤淺分段被無漏定願資感之後改轉異本
如變化故此約出假化他定果之色以明心也佛
下總前諸相結示一體量即名數此下結示經意
上是依報唯世間法此屬正報通世出世正報心
體即是真如隨流不變能為諸法所依之體故云
出世法體問如如真際涅槃法界皆是窮理盡性
究竟之談今總會一心孰為至極答真如是一法
佛說種種名隨其說處即為至極如圓覺經云無
上法王有大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
及波羅蜜若準彼經則真如涅槃出於圓覺即以
圓覺為至極也準知今經即以一心究竟至極真
如等法皆心相爾。】


「終窮至實畢到斯源隨流赴感還宗了義。」


【次中初二句結前了義的示所歸下二句統會餘
經令知宗本若約隨機人天事淨教誘凡愚四諦
因緣意存小道今約佛意開其權淺同達化源會
彼五乘同歸實道故曰終窮至實畢到斯源等故
業疏云今識前緣終歸大乘第五篇中圓張玅觀
旨在於此。】
[002-0489c]


「故佛以法約定權機。」


【不了義標中約定權機者即是隨流赴感所演之
教故大師云斯道被俗開誘實繁非佛本懷乘機
權設是也。】


「何以知然且如欲有亂善禮佛誦經觀想念佛等竝是世善不能出有
封下界經中有說為不動業及以成佛竝非了義以
此凡愚少猒欲苦令脩淨觀多生退沒故隨意樂說
為道業。」


【徵釋中初科初句徵且下釋為三初二句明決因
果亂善是因下界是果因果相等教理分明下界
即欲有也次經下三句示不了義初說亂善為不
動界繁不了也不動即四禪巳上不為三災所動
次說世善為成佛理事不了也經字文通未可偏
指如彌陀經聞經受持及聞佛名皆得不退阿耨
菩提等竝此意也三以下六句示教意初明機欲
故下正示欲苦即欲界苦果謂此機緣於欲界苦
少分厭離心雖慕道而怯於苦行苟令脩觀藥病
不登故於菩提多生退沒佛善誘人教開遠意故
以世善而進其行以佛果而動其心所趣既高所
行且易彼則忻樂勤而行之說福為道良在茲矣。】


「然其此業因亂果定覈其脩證成相似報得生善趣
事淨國土終非事業剋於佛果後因前業重更脩明
靜智澄清方遂前願故論云若有誦持多寶佛名得
生淨土者別時遠意。」
[002-0490a]


【決示中初示因果決前不了初二句總推因果此
業即禮佛等業約相起脩故云因亂說為成佛故
云果定覈下唯約果論如生上界雖是善趣未免
輪轉相似清外或生西方但是事淨未即斷惑相
似出界既云相似明非實果故云終非事業等次
後下躡示遠因決前說意初句推遠因重下示後
行或約即世或在後生或即此方或居西土隨其
利鈍前後不同無非會理靜智澄清即是定慧曩
說成佛意在此時昔願求真今方得果故云方遂
前願以此決通不了事福終會一乘何況偏真而
不成佛果乎故下引證文出攝論事同前述前云
不退菩提從正報說此云得生淨土從依報明準
此淨土即是理淨若是事淨容即生故。】


「且就一權自分麤細福道交加純雜備有恐新聞者
有致煩昏故且筆削餘如凡聖行法次第廣解。」


【結意指略中初句就權乘自分純雜且以淨土觀
門分之約教則彌陀稱讚等經所詮行相伹示五
燒唯明念誦此屬散善名曰雜脩可配文中麤福
雜字十六觀經立觀想念此屬道分名曰純脩可
配文中細道純字約機則有九品三輩純雜可知
而言交加備有者則一一經中容有多教且如觀
經三種福業是福分十六行相是道分又十六行
相皆是事脩是心是佛等又屬理解又乃一人具
行眾行或行福而助道或觀相而加念如斯之類
[002-0490b]
其相無窮不可具書故且存略餘下次總約權實
二教以分純雜凡聖行法隨朝道整禪師所作總
分時教以為六行一凡罪行二凡福行三小乘行
四小菩薩行五大菩薩行六佛果證行初則凡聖
一分前二是凡後四是聖就凡行中罪福為二
初罪二福就聖道中初分大小前一是小後三是
大又大乘中權實分二前一是權後二是實就後
實教因果一分菩薩是因佛即是果凡罪行者所
脩善行本為福生惡習所資反成罪累如上文中
因福起罪等凡福行者但求世報不思出有即藏
乘中人天等教及三乘人散心所脩即上文中禮
佛誦經觀想念佛等竝福分攝小乘行者唯觀五
陰證空無我既不利他但求小果小菩薩者唯了
境空不知心造雖脩二利事理未圓大菩薩者了
境是心真俗雙運三祇未克位尚在因佛果行者
二障永盡三德俱圓究竟住持清淨圓覺如斯分
位深淺有階權實偏圓不分自別故云次第也。】


「此之一篇分定邪正不解不行則非所述。」


【結篇意中問法依四種俱是教相如何取別答依
經是教依義是理依法約前人以簡境依智約自
見以簡心更有異論避繁不述。】


「行四依者。


律中自明三乘行者通所資用所謂納衣乞食樹下
塵藥各有開制如常共傳。」
[002-0490c]


【行四依中指同律者彼受戒後示為行本律既廣
明故此存略三乘通用者釋迦一化無菩薩僧形
服既同理須齊奉納衣開長乞食開請樹下開房
塵藥對病開酥密等故云各有開制也。】


「餘有四種墨印四種廣說如別顯之故不備載矣。」


【結略中十誦墨印四分廣說皆類四依能分邪正
如常所問。】


「約時科節篇第七謂六時禮敬三業加勤。」


【釋約時科節篇篇名如注所顯。】


「序曰夫為務學之士無時不行固得念念䇿心新新
習起豈可前念背惡遂剋苦而靜塵後念陵善便縱
意而揚怠所以論美四脩謂長時無間恭敬無餘也經歎一慮謂行
住食息常爾一心也然後方能正想革絕凡懷。」


【文中初段初四句示正意務學有二謂解與行無
時不行示不廢也念念新新明行相也豈下四句
責其不常上二句示乍脩下二句明即廢陵善反
上背惡所下總引二文以成前意論即淨土論彼
云一者恭敬脩謂恭敬彼佛必命為期二者無餘
脩謂專念彼佛乃至專讚不雜餘業三者無間脩
謂禮敬稱讚乃至心心相續不以餘業間斷四者
長時脩謂菩薩巳免生死所作善法迴向佛果乃
至盡未來際等經歎一慮者如後引遣教晝則勤
心又云制之一處等竝斯意也然下結非從正。】


「但為倒想沸騰難為執捉教稱野鹿又等圓珠不可
[002-0491a]
徵治無由待對事須商量分次以法籌之是以論云
菩薩晝三夜三禮念諸佛。」


【次科論意初段初敘因迷立法是下次約論正示
初中上六句迷情難治倒想即是妄心追逐緣境
故曰沸騰野鹿類其奔馳圓珠方其走弄教喻極
多不可定指亦如經中猿猴惡馬其喻略同又寧
僧統物類相感志曰有圓珠置之平地終日不停
言其轉走不止也文中所用即其事爾不可徵治
由奔馳故無由對待以走弄故下二句出對治分
次即六時也次中即十住婆沙論切詳前篇約事
起脩多依此論則知今篇所立事法即是前篇所
明事行也。】


「致使宗文之士崇遵此教遂分六時以淨三業餘時
捨縱且習由來此則福淺罪深無由拔本又理都不
然情亦不可。」


【次科初敘法執宗文之士即執語之徒不悟論中
接俗之意專執六時以為定式餘時捨棄妄習世
緣此下次伸誡責善心薄故福淺業障重故罪深
我執既堅何由濟[托-七+友]若以教照理實不然人情推
之亦不可也。】


「何以知乎夫以六時之候接俗恒儀類彼八齋同於
五戒言雖有數事義無窮準此以論故知擇日分時
可以例準。」


【三科中初句徵起夫下推釋初二句躡示分意類
[002-0491b]
下例顯圓脩又三初二句約數以類六時次二句
約義以比常脩後三句結顯八齋五戒如律所明
五外加三故云八戒不著華鬘不坐高牀及作伎樂不非時食約相有
數推理無窮以戒法類通有境皆護。】


「經云汝等晝則勤心脩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
亦莫有廢此謂晝夜一心常行道觀撿據身心無人無法故也中夜誦經以自
消息此謂日夜剋心惑致昏昧故以言誦經用散情意以此文證通日連夜
安有閑時。」


【四科中初正舉經文即遺教經初段注中一心即
上一慮常行道觀即釋經中脩習善法約注所示
即人法二空引觀對經須知大小次注惑宜作或
昏昧即睡眠也前明道觀則治其散情此曰誦經
則警其昏睡文多言字以下以經符論義合常行。】


「然自末代下凡煩惱濁重約令恒作退住俗流或竊
服疑陽因循歲月寄心無地投形無所連日通夜一
敬不行任業流溺知何不起故設六時以接愚惑微
得漸集猶勝沈昏。」


【祖意中初科初示初心障重無任急制制之太急
則反縱愚懷故生多失懼制休心退道歸俗一失
也切食偷形因急成詐二失也教急機慢道業無
成疑謗反生謂法無驗三失也猒急逃閑日夕俱
廢四失也既不脩新翻種苦業互失也疑陽以喻
顯法陽即日輪盲者不覩然不自咎疑日有私喻
顯愚流謗法無驗因循有作因脩字悞故下次示因迷起
[002-0491c]
教如能漸進猶勝不行漸字上聲集即就也。】


「後漸明閑連時接運猶謂為好好故須除。」


【次中初示正行心意曠達故曰明閑二六時中勤
行無替故曰連時接運猶下次遣執情因前分次
故得常行因行起著故曰為好好是執情即須隨
遣。】


「凡夫起行各有異倫曾習便欣未行便捨致有去取
眾務紛然。」


【起行差殊中初科異倫猶不等也如好坐禪隨情
忻習於彼禮誦曾未行之合意即行違情即捨取
捨無法故曰紛然。】


「竊聞泥洹法域入有多門萬行雖殊宗歸捨著但以
罪業違理一向不行福業順生觀時脩捨出世道業
由來未經故須專志不容寧捨經雖廣說不出此三
約理求文斯皆統攝。」


【次科中初舉宗要言多門者總彰萬行也歸捨著
者的示宗要也然萬行雖多三行攝盡謂罪福道
也罪即凡罪行罪性垢濁起必污心故曰違理此
屬全捨故曰不行福即凡福行功非出界故曰順
生然則下根脩之以遮罪路上根慕道著則非宜
故曰觀時脩捨道即聖道行三乘聖賢假茲而出
故曰出世道業即六行法後四行也此道由來不
曾脩學特須專慮以自䇿勤豈容自寧捨而不學
經下次結示。】
[002-0492a]


「然今隨習各有生心或樂禪靜則以禮拜為麤疎樂
禮拜者又以禪思為坐睡讀誦講解偏誚默念之徒
苦節獨住特忿清談之叟是則相從奔競莫委其情
朋騰任情不可比擬。」


【三中即示前科起行不倫之相文中交映作句示
之。




宗黨相尚故曰相從奔競封迷想見故曰莫委其
情朋謂朋黨相從騰謂騰躍自大恣其愚見故曰
任情觸事生癡無堪比擬。】


「夫以大聖立教卓出恒倫序其指歸終為離著至於
隨境流觀陶甄性靈廣張聲教都惟可學學在三位
以攝教源。」


【會同三學中初科為二初四句示立教之意功存
破惑故曰離著至下次明教本又二初廣顯教門
不出三藏隨境流觀者且舉戒學境即所防如婬
盜等觀為能防如對婬脩不淨觀等或可境即五
乘之機觀即三學之法隨機授法故云流觀淘甄
性靈者光顯淨心也如是隨機開導廣布羣詮數
量塵沙意存脩學學下的示教源。】


「祖而脩奉不越斯位乃至分時督課前脩舊行日夕
三時禮悔相續可謂儀形有據不墜彝倫外攝羣小
開俗信於未然內斂恒情增天龍之護助若此行之
不徒設也。」
[002-0492b]


【明脩奉中初科初二句總示乃下別明三時禮悔
雖據歸敬前脩舊行義通萬行可下結美行人合
教正脩以彰功益。】


「且禮念之法自有威儀三學言歸俗多分異。」


【別就敬明初科初標敬法次標三學。】


「元立三學同傾一惑為宗以三征之不可分為三別
如論所云戒如捉賊定如縛賊慧如殺賊明喻即目
何用深思尋喻乃三約賊唯一事分三義宗成一滅
故重張之意存通領。」


【正配初科初顯正意如下引文證出成實論明下
結示尋下重顯喻三謂捉縛殺也賊一即劫使煩
惱也事三即戒定慧也一滅即涅槃盡諦也。】


「且如禮敬一法用息慢高如不屈躬斯名犯戒常念
在心斯學定也常知無我斯名慧也一敬如此餘行
同然是則萬行殊途三學攝盡。」


【約敬配中初科初約敬正配一下例通眾行。】


「今學教者皆三別蹤又執自計以破他部擬前喻說
理不容非固須一事㳂脩隨公三學。」


【次中初出妄情不能圓脩故分三別執自計者尚
巳宗故破他部者生異執故擬下次顯正意指義
如前即喻三賊一也。】


「更為重顯如佛立戒無境不脩名作持惰名止犯犯
從止起畏犯脩持持名隨戒戒名警䇿是為戒學安
心此學非定不行名定學也深思此學為滅倒情縱
[002-0492c]
而不學還順生死為絕苦本非學不明力勵徵責名
慧學也。」


【約戒配中初句示重沓之意如下顯相初明戒學
安下配定學深下示慧學。】


「如此漸境漸境託心凡倒漸輕聖解漸厚積功不巳
無往不成千里一步如前具述時序可惜無容自欺。」


【五段中初勸依教漸脩凡下因脩獲益執亡障遣
則凡倒漸輕理顯智明則聖解漸厚行之不巳聖
果可成千下躡事伸誡事同上述寸陰可惜時不
待人努力勤脩勿自欺怠。】


釋門歸敬儀通真記卷中
[002-049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