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205 絕餘編-明-智旭 (CBETA)



絕餘編卷三
蕅益道人智旭著門人圓果錄




梵網合註序



大哉。梵網經心地品之為教也。指點真性淵源。確示
妙修終始。戒與乘而並急。頓與漸而同收。約本跡。則
橫豎俱開。兼華嚴法華之奧旨。約觀行。則事理俱備。
攬五時八教之大綱。文雖僅傳一品。義實統貫全經。
緬惟智者大師之時。人根尚利。故既廣宣教觀法門。
乃僅疏此下卷戒法。而大師精諳律宗。文約義廣。點
示當年之明律者。則易開悟。今時之昧律者則難。千
有餘年。久成秘典。我蓮池和尚。始從而為之發隱。此
其救時苦心。誠為不可思議。特以專弘淨土。律學稍
疏。故於義疏仍多闕疑之處。又下卷雖獲流通。而上
卷猶未開闡。嗚呼。四依大士。於法豈有吝心。直是眾
生緣薄。罕能遘於希有法門耳。智旭幼崇理學。即以
千古聖賢道脈為己任。但恨障深慧劣。往往執東魯
而謗西乾。後因聞自知錄序。并閱良知寂感之談。始
發信心。嗣又聞地藏本願。并聽大佛頂經。猛圖出世。
於是矢志參禪。逃家行腳。雖亦數發悟解。奈何剋證
無期。賴有一點慚愧正因。斷不敢錯下承當。生增上
慢。以蹈邇來大妄語之覆轍。爰念宿因力薄。應須兼
戒兼教。以自熏修。先從闍梨古德法師遵學戒之法。
於蓮老遺規。次探法華玄義。摩訶止觀等書。私淑台
家教觀。而毘尼一藏。細閱三番。梵網一經。奉為日課。
遂於發隱所闕之疑。渙然冰釋。即上卷。文古義幽。昔
人所稱不能句讀者。亦復妙旨。泠然現前。因擬一為
[003-0583b]
合註。以補前人之缺。而此志雖發。緣障多端。六七年
來。悠悠未遂。客歲藉大病為良藥。方遂入山本志。適
如是昉公。遠從閩地攜杖來尋。為其令師肖滿全公
請講此經。以資冥福。復有二三同志歡喜樂聞。予由
是力。疾敷演。不覺心華開發。義泉沸湧。急秉筆而隨
記之。共成玄義一卷。合註七卷。註既成。敘厥本末以
告來哲。蓋雖不敢謂凡夫心力實能超越前賢。而夙
有微因。今復久誦。半生淹洽。自不無千慮之一得。故
於理觀事相。不惜一一指陳。誠可勷開解篤行者之
半臂也。後之覽者。尚勿以繁瑣而厭忽之。俟解行雙
圓。迺歸諸筏喻可耳。


讚禮地藏菩薩懺願儀後序



嗚呼。大法久湮。人多謬解。執大謗小。舉世皆然。寧知
地獄眾苦。已隨其後。瘖啞餘報。復更難窮。故我地藏
慈尊。於大集會中。現聲聞相。而世尊廣歎勝德。且為
之較量。云。假使有人。於彌勒。妙吉祥。并觀自在。普賢
之類。殑伽沙等大菩薩所。於百劫中。至心歸依。稱念
禮供。求諸所願。不如有人。於一食頃。歸依稱念禮供
地藏。以菩薩久修堅固大願大悲。勇猛精進。過諸菩
薩故也。蓋末世之中。駕言於大乘甚易。而躬行於僧
行實難。寧知廢小談大。并其大而亦非。悟大用小。并
其小而亦大。故法華誡弘經者。必依四安樂行。涅槃
極談常住佛性。尤扶戒律。今大士之功德獨盛。得非
亦在此乎。智旭深恨夙生惡習。少年力詆三寶。造無
間罪。賴善根未殞。得聞本願尊經。知有出世大孝。乃
轉邪見而生正信。仍以謗法餘業。雖辛勤修證。不登
法忍。每一展讀大士三經。輒不禁涕泗橫流。悲昔日
[003-0583c]
之無知。感大士之拯拔也。因念濁智流轉之日。與我
同此過者不少。敬宗十輪。并本願占察二典。述此儀
法。庶幾共滌先愆。剋求後果。不終為無依行乎。未登
無生正位。皆可修之。無論初心與久學也。


安居止觀山房序



海陽西郊。有最高峰名陽山尖峰。側有阿蘭若。名止
觀山房。九華葆一初公之所構也。茂林修竹。疊嶂層
巒。雲霞變幻于足端。視聽擴徹于天際。予將訪友閩
中。過而樂之。且以時逼炎暑。征途不易。遂從初公之
命。借此結後安居。日永境閒。蕭然無事。二三同志喜
究大佛頂經要旨。因作九旬商確。商至第四卷。云。我
說佛法從因緣生。非取世間和合粗相。頓悟法華經
中佛法。從緣之旨。嗟乎。二經妙指何其巧出一轍也。
是故。智者大師證法華三昧。乃攬本跡十妙圓歸于
介爾一心示摩訶止觀法門。與今經所明妙奢摩他
三摩禪那。若合符節。後之箋釋斯典者。無慮數十百
家。苟欲捨摩訶止觀。而別立宗途。未免轉趣轉遠。良
以摩訶止觀。的是如來大事因緣。的非世間和合粗
相故也。請嘗言之。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寂而常照。照
而常寂。豈非止觀不二之真源乎。迷此真源。則寂體
成昏。照體成散。是不變之性隨染緣而成九界。悟此
昏散。則散既本寂。昏亦本照。是謂不變之性。隨淨緣
而成佛界。雖成佛界真源不增。雖成九界真源無減。
是謂隨緣之理。歷染淨而終不變。夫隨緣即不變。大
事之因也。不變即隨緣。大事之緣也。故曰如來發明
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隨所緣出。知此義者。方知心佛
眾生三無差別。亦知六而常即。修非性外。即而常六。
[003-0584a]
性不廢修。修非性外。不墮因緣。性不廢修。不墮自然。
世有徒聞止觀之名。罔窺厥旨者。妄謂但屬修成。豈
識性修不二真旨趣耶。予在俗時。創聞地藏本願。而
發出世之心。嗣聽此經而為剃染之舉。歷年行腳。取
益無方。於此二經蓋不曾掛一字腳。實又不曾離卻
一字。後讀台宗教觀。每每引占察經以為誠證。而占
察經。即地藏大士所說妙法也。其開示一實境界。則
是一大事因。其開示二種觀道。則是一大事緣。愈信
如來密因。菩薩萬行。一門超出。無二無三之旨。誠不
我欺。每思拈此妙義。點示未聞。客歲于九子別峰創
講一過。今乃重拈妙義。於是隨其根性。各獲法喜噫
嘻。此雖偶緣。豈偶緣哉。倘吾與諸友不同具此一大
事因。則法性了不相關。倘吾與諸友不久種此一大
事緣。則說聽豈能投契。況此山房既已先稱止觀。而
初公法派復是九子傳來。當知于此大事夙緣非淺。
從此種而熟熟而脫。莫如鈍根聲聞于中悉忘。他年
更作貧兒馳逐也。嗟乎。智者大師聞此大佛頂經名
字。向西遙禮。一十八年不獲睹見。後百餘年而般剌
密諦剖膊傳來。復更淹留多載。始漸流通。觀此二大
士苦心。豈欲為尋行數墨者添葛藤哉。必須教觀齊
彰。因指見月。由斯典而通乎止觀。還由止觀。而徹信。
吾言不誣。則九旬結夏。真堪為塵劫緣因矣。更拈一
頌。以裨妙觀。頌曰。頂光化佛全彰性。妙觀天成不
借功。未歇狂心頭亦在。已瞻華屋戶寧窮。密因徹悟
無生滅。萬行方知究竟同。魔外昇沉目去翳。菩提真
路鳥翔空。


題跋


[003-0584b]


合註跋語



夫本源心地。含生共有。無染性戒。日用不知。目翳而
華舞太空。夢蟻而尋羶階下。晴虛之體依然。輪王之
身如故。哀哉妄惑。枉受幻輪。勞我慈尊。現身同患。示
成不倦於八千。垂化無偏於塵剎。一滴之心地既敷。
積劫之沉迷立醒。而琅函久錮。半珠僅呈。繄我愚蒙。
得探全寶。竭思殫機。塵培泰嶽。思法緣之匪易。輒涕
泗以滂沱。願我同仁。深思力學。解行同遵。自他俱利。
庶得上報佛恩。不負己性矣。


題畫



華林開士。性癖山水。六十初度高足葆公。圓山水以
壽之。群峰列秀。空亭寂然。見道不見山也。見山不見
人也。或曰掌亭人得無入隱身三昧耶。予曰。此正入
普現色身三昧耳。東坡不云乎。溪聲盡是廣長舌。山
色無非清淨身。雖然此猶是門外語。且道如何是門
內語。見山依舊山。見水依舊水。若向這裏會得親切。
便可向開士祝無量壽矣。


題等韻



光音以上覺觀。永離不復。以音聲為教體。世界初成。
梵天再立。始共呼為。薩埵薩埵。此語言文字之始也。
風土既殊。以字代音。而梵韻不可復考矣。後之賢哲。
創為三十六母。以辨五音。至今相沿習學。又成故套。
試研問久學。尚未委其源流。他何足云嗟嗟。文字性
空。緣生故有。一音一字咸即法界。所以眾藝童子唱
字母時。一一無非般若波羅蜜門。而今於因緣所生
法中。尚未知其端的。況能知此音性字性。皆悉即空
即假即中。頓成三般若耶。雖然法無迷悟。迷悟在人。
[003-0584c]
觀照為實相之門。文字又為觀照之門。則此一帙。未
始非諸佛智母。縱令習而不察。如貧女寶藏。雖未受
用。不可謂無。況今書者讀者。又孰非善財眷屬哉。


刻般若照真論跋



夫般若無名。一切法皆般若之別名也。一切法無體。
般若即一切法之自體也。一切法不可名。故般若亦
不可名。般若無別體。故一切法咸無別體。世有欲借
語言而顯般若。欲絕語言而顯般若者。皆未達甚深
般若。圓融三德者也。何謂圓融三德。一實相般若。二
觀照般若。三文字般若。此三非三。亦非定一。以一切
皆實相。一切皆觀照。一切皆文字故。是故六百卷全
帙而非多。二百六十餘言而非少。乃至後賢述作無
慮數十百家。了得。即字字解粘去縛。不了。則字字加
縛增粘。澄公照真論。亦其一也。此論自北而南。流通
已久。惟新安尚乏聞熏。賴普門安尊宿攜入黃海。而
積如厚禪師旋為繡梓。觀二老苦心。直欲令見聞隨
喜者。當下即與甚深般若相應。豈可更作借言絕言
兩法會哉。若于此論不作借言絕言會。則于六百卷
經于一大藏教。亦不作借言絕言會。譬如一星之火
遍燒原野。予拭目俟之矣。


血書法華經跋



夫一切佛語。皆群靈之眼目。千聖之慧命也。況無上
妙法乎。一切讀誦受持。皆般若之真因。渡苦之寶筏
也。況刺血為墨乎。而掠虛禪者。惟事高談名理。罔知
真實行門。吾以為彼直未悟理耳。設真悟理。則一切
行門。無非妙理。有何事相可薄。理性可尊。況眾生無
始。我執恒重。若宗若教。對治咸急。正宜借此微因。充
[003-0585a]
而至于三祇大行。俾正使習氣與舌端皮肉。一齊破
盡。可謂即事而理。即漸而頓。奈何棄此真實功德。而
以空談當妙悟哉。惟乳生法友。夙植正信。年方應法。
遂作此不思議功德。是故歷參知識。不染近時禪病。
今又將篤志教觀深入斯經堂奧。夫非因真果正形。
直影端之一驗耶。將來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紹
智者大師真正法脈。方知一點一畫。無非全體法華
三昧。決不誤認。無相安樂。行猶在。有相安樂。行之外
也。請即以吾言為券。


書柬



復水部胡善住



病臥山中。忽接手教。愛我切而規我深。自非金粟後
身。不能說此希有法也。入正位人。尚應泣聲震動大
千。況我大心凡夫。其能漠然於衷耶。但自利利他事。
亦須知彼知己。知時知勢。貧衲每每自反。世謂我持
律第一。實增慚懼。姑無論三聚十支八萬微細。即比
丘一百五十戒。相雖於開。遮持犯之。致了了分明。而
未能行其萬一。又無論遮罪中。除飲酒過午二條。餘
皆未淨。即性罪七支。能免故殺。而不能防誤殺。能不
錯因果。不敢以三寶物私自取用。而不能磚錢決不
買瓦。猶如古人。能執身不犯世間男女。而不能夢寐
清淨。能不作妄語兩舌。而不能無惡口綺語。良由多
劫以來。乘急戒緩。習以成性。遂大段著力不得。是以
恥躬不逮。今已退居沙彌位中。萬萬更無弘戒之理
也。惟宗乘中事。未出家時先已留心。苦參十載。頗辨
真偽。而當世禪流。反以我為夾雜教律。橫生邪慢。次
則教觀一途。叨仗夙因。頗窺堂奧。而近時學士。復以
[003-0585b]
我為未歷講席。自設町畦。捨此二法。更欲以何法度
人。總之。時未到。勢未乘。惟有山中苦行。以消夙業。正
欲養成毛羽。庶望高飛。待佛法現前。用副梵王勸請。
非敢固為石隱。置元元於度外也。一夏病劇。秋來稍
痊。但瘧症如故。須聽其自止。非藥餌可制。初入山時。
於地藏肉身塔前。拈得先閱藏鬮。今聊以法喜資神。
似較參苓倍勝。山中澹泊。冬衣典盡。蒙賜路貲。本不
宜領。以寒威將逼。遂用贖之。亦足見因果不甚分明。
戒律疏緩之一端矣。遙向丈室懺悔。非敢言謝也。病
筆草復。不莊不次。諒之。


復韓蓮洲



曩在吳城。養病兩月。備蒙仁者暨一切緇素。善友道
愛殷勤。詎忍忘之。特以出家本志。分毫未酬。濫膺人
世。虛名實深慚悚。不得不避跡深山。再事苦修圖得
一當。以報知己耳。不謂夙業所追。無地可避。一夏病
苦。空消天日。猶仗地藏弘慈得以不死。今且閱藏作
著述。資糧倘倖未填壑冀滿。梵網占察二願。蒙論天
池華山之間。雖亦甚妙。總以人情太熟。取靜為難。故
悉達大士。尚須遠居雪山。況我凡夫。豈容戀戀故鄉
耶。經云自未調伏欲調伏他人。自未度脫欲令他度
脫。無有是處。不肖正為。深念父母之邦。廣及法界有
情。迺誓于山中修道。以濟度之。非敢急於自度也。夙
願所牽。致違尊命。罪何可言。然仁者善能設身處地。
當不深咎耳。賤恙雖未愈。大約得過十一月後。或有
生機。日下計星守命。未免受其侵蝕。總之道力羸弱。
故使五行有權。思之可悲。言之可愧。附去幻寓華嚴
四偈。博笑餘惟為法為眾生善巧調攝。至囑至囑。
[003-0585c]


復卓左車



病臥深山。尊使晚到。強起呼燈。捧讀尊翰。道愛殷切
溢於言表。兼以尊使暨北溟禪人。極道盛意。不啻口
出。銘之五內。但貧衲此番入山。雖非究竟作石隱計。
而痛念大法傾頹。綿力難救。姑作數年苦行。以俟人
定勝天耳。承謬舉於宗伯葉公。謂為宗說。俱通解行
雙到。試自思之。實增慚愧。倘以古人之俱通雙到相
此。未免蹴然。倘以今時之俱通雙到見稱。又未免𧠤
然矣。每憶出家本志。似不在釋迦之下。數年被道友
所牽。致令虛名盛。而實行微。多方作入山計。今始半
遂。正欲深之又深。能為居士一人頓改節耶。且秋間
徹因持胡善住柬來。悲愴懇切堪為墮淚。而貧衲亦
竟付諸漠然。今忽應居士命。則胡公其謂我何。耑此
附復。統祈慈亮。葉公篤信斯道。適膺宗伯之任。靈山
親囑。克副無疑。企羨企羨。但山野病夫。不敢浪通名
字。敬以原柬奉繳。


復陳旻昭



法門之衰。如大廈將傾。非一木所支。故數年以來。惟
恃道友為命脈。而眾生習氣各有偏重。亦復不能如
水乳合。興言及此。惟有血淚橫流而已。利名兩關。從
來羈絆。我不得非適今也。迺極相知人。猶然以名利
見疑。所以誓朽此骨於深山。不甘受千古誣謗耳。居
常謂壞法門者。皆由於撐法門人。如齊桓晉文。尊周
適所以壞周。方痛懲之不暇。奚忍蹈其覆轍。獨有出
家一點初志。急欲剋獲聖果。而悠悠十五六年。竟成
虛度。慚天愧地。夫復何言。即此十五六年行腳。打破
面皮。放捨身命。僅開得名字即佛位中一隻清淨肉
[003-0586a]
眼。於佛菩提了了得知。歸家道路明如指掌。而形枯
氣索。前進為難。意欲傳得一人。勿令最後佛種從我
而斷。亦竟未遇其人。嗚呼痛心。又惟有夢寐永泣而
已。慧公來。伏讀手教。兼承厚施。愧不能消。然訊知居
士近況。所處頗艱。而道念益固。深以為慰。或我佛遺
法。將來不至永墜。尚有否極泰來之機。其終藉手於
居士乎。每觀種種邪外之流。其智甚短。其說甚陋。猶
足以簧鼓天下。後世有述者。大底別有一段徹底精
神以持之耳。況將徹底精神持此至妙至深正法。豈
反不能弘於天下垂於千古。倘不能弘不能垂。只是
我輩精神未曾徹底。但當自反自勵。不必他求也。船
子身葬水中。而夾山乃大弘其道。荊谿以居士身參
學多載。後方出家。一世不登法座。而其書乃傳之萬
世。不可磨滅。宣聖之木鐸。孟軻之好辯。皆此類也。此
意願與居士共之。雖未獲一第。亦奚足憂。當勤心道
業。誓續佛祖慧命為急務耳。如是師帶病遠來。期共
作山中朽骨。不意寺內三喪相繼。未免內顧之憂。勉
強勸其一歸。了世間幻局。賴有此人。差慰鄙懷。但身
亦多病。竟未知誰死誰手也。山居百八偈。附呈清覽。
又附戒消災經。略釋一卷。知居士必能得意於語言
文字之外。其餘著述未能一一持上。統俟後緣。賤恙
仗庇僅痊。但久病之餘。非復向日精力。一息尚存。惟
以著述念佛為務。俟金蓮現前。便長揖西馳矣。


復智龍



逃名於萬死之後。已悔其遲。傳法於一隙之天。倍見
其拙。然生平受用。惟是多虛。不如少實一語。庶不致
以身謗三寶耳。故退戒一事。雖痛心於歸師之負盟。
[003-0586b]
亦以為今比丘則有餘。為古沙彌則不足。寧捨有餘
以企不足也。來翰謂法門中事。大可痛心。誠然誠然。
但非時食戒。遂因將就上下相安而毀之。將就二字
是獅象家風。是狐兔習氣耶。語云。躬自厚而薄責於
人。則遠怨矣。其身正。不令而行。有諸己而後求諸人。
無諸己而後非諸人。觀足下舉動。未出常流。徒欲漫
增感慨。恐傍人之感慨足下者亦不鮮也。詩云。具曰
予聖。誰知鳥之雌雄。孟子曰。以燕伐燕。何為勸之。不
肖於足下亦然。自此以往。更當學莊生之不庭耳。


寄徐雨海



幻住一別。音信杳然。令人懸念無已。世道愈惡。病障
日增。遂於丙子初春。作長往之舉。埋名易字。暫寓九
華。以養沉痾。不意如是師。迺於臘月初八夜。忽從天
降。大驚大喜。未及作禮便問。雨海安在。如師沉吟未
答。連問至三。方述居士的信。甚為悲切。亦甚為慶幸。
以居士生長富貴。從不知世間些小苦事。況受此大
苦。故應悲切。以居士雄才大略。膽識高曠。負蓋世之
資。具千古之學。懷聰明慢。眼空天下。世出世法。粗心
浮氣。未入甚微細智法門。自非此等惡辣鉗錘。何由
得入聖賢閫域。佛祖堂奧。子輿氏曰。天之將降大任。
必先苦其心志。乃至行拂亂其所為。此實可慶可幸。
但於動心忍性四字。不妨十思百思。遒圜中第一法
藥也。向曾深誡居士。不宜輕舉妄動。不聽芻蕘。致有
斯患。然惺師每言。因錯得妙。跌法從他得。今於此局
益驗不誣。乾之上九曰。亢龍有悔。而不食之碩果。轉
為不遠之復。復之象辭曰。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
省方。即是潛龍勿用之意。盈虛消息。通於至道。於通
[003-0586c]
起塞。即塞成通。台觀所以貴。善識也。如是師正擬與
貧衲同隱九華。作潛修著述計。不意滿公演子既已
西馳。直院湛公亦復長逝。還一乃遣晦文。遠來哭請。
似不得不作歸局。貧衲亦萬萬欲與同行。奈此間尚
有小事未完。須一完卻。徑至泉南閉關靜坐。俟居士
難星退。舍把臂於蓮寺戒壇前也。自臘月初八聞信。
每日為居士持大悲咒七遍。以脫難為期。愧凡夫乏
神通力。聊盡此心而已。萬祈為道。自愛自勉。種種闊
懷。非筆所罄。


再復陳旻昭



聖祥歸。又荷厚供。兼讀手札。稔知大願大悲。真可謂
不忘靈山親囑。銘企何已。但不肖以病廢之餘。勉為
二三同志作村學究訓蒙勾當。何敢濫膺弘法之名。
而長干大道場地。既有賢主人。復有大護法。自必有
福慧並隆。巧逗時機者。出而應之。豈不肖秦時鍍櫟
鑽。所宜居此位哉。古人云。改弦易轍。不如就路還家。
如不肖者。正宜幽至究竟。如居士者。正宜鬧至究竟。
鬧至究竟。鬧即是幽。幽至究竟。幽即是鬧。長干九子
不隔微塵。居士久悟斯旨。何猶示同未悟耶。梵網合
註。仗庇幸已閣筆。共計十萬餘言。未遑錄上。先以緣
起。呈正壇中十問。性學開蒙。二友合傳。并塵清覽。嚴
冬在邇。伏惟為道為生。珍攝不在言。


又寄陳旻昭



山中寂寞。屢蒙厚施。為謝但愧。涼德不能消受耳。每
念大法垂秋。亂臣賊子遍滿天下。邇年勢雖稍衰。而
正法受其剝蝕。元氣殊覺難復。似未可欲速也。貧衲
以孤孽之身。漫抱嬰杵之任。而所交碩友。仍多內變。
[003-0587a]
是以感傷切髓。聊附虞仲夷逸之科。遣茲餘喘。冀早
生安養。然後乘本願輪還來度生。縱令未填溝壑。不
終石隱。亦斷無即遊王舍大城之事。萬祈慈諒。勿致
徒費往還重招妨命之愆也。居士竭力弘護。即此是
大學問。大精進。古人云。從緣薦得相應疾。就體消停
得力遲。又云。向上事須從向下會取。豈欺我哉。但貴
善自著眼而已。聖譬則力。智譬則巧。雖筈筈相拄。非
復巧力所及。終亦不離巧力。居士以為何如。榔梅居
士。夙欽道風。乃復佳貺遠頒。尤徵樂善之懷。愧感兼
集。但山野廢衲。不敢浪通名字。統祈鼎言致謝為囑。
偶讀地藏三經。述出讚禮懺願儀一卷。擬作救時單
方。未審當尊意否。餘情非筆舌所罄。統希心照不宣。


寄韓蓮洲



客歲閏月。得接手教。不覺又易歲矣。流光如駛。衰病
相仍。捨卻樂邦。何處送想。此意願與仁者共之。故鄉
本即法界。我今不離法界。即是不離故鄉。設更欲飛
錫故鄉。則故鄉又在法界外矣。至于度人桑梓。自是
入廛垂手邊事。不見悉達囑車匿云。設我骸骨枯腐。
不盡生老病死之原。誓不返還。豈可謂悉達置故鄉
于度外。又豈可謂不肖今已成道。不比踰城出家時
耶。仁者屢遭拂逆。當是夙因所感。亦是今生善力深
厚。轉重受輕之局。但于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二
語不妨再思十思。必自有解脫路也。地遠緣疏。音問
不能相續。惟神棲安養一念。千里同風。終不以暌違
為隔耳。


寄靈隱兄兼訊影渠



病臥荒山。無時不念及仁兄。仁兄眼目志識。俱足千
[003-0587b]
古。而不能千古者。只是欠剛骨也。久欲作一方便。為
二兄結伴修行計。無奈福緣淺薄。兼以惡疾纏身。今
疾雖漸愈。緣似尚慳。亦祈仁兄挺出剛骨。俯就幾分。
則深山坐對。庶可期耳。合註緣起壇中。十問附政。向
蒙許華嚴大鈔。未審何時發來。意欲細閱一遍。求其
與台宗真實相出入處。庶可息從前諍論。為申積冤。
否則悠悠門外之談。殊未足憑據也。聞二兄于台宗
教觀已有信入。猶願潛心討徹源底。為他日相晤時。
快談張本。嗚呼。流光如駛。衰老日侵。既自反而痛心。
乃敢為同志饒舌。幸勿罪其狂瞽。影師近目法體何
似。乞示好音。


復項居士



回音藹然。深悉道況。兼承厚施為謝。但細讀扇頭和
偈。未免落在口頭三昧。大似初生牛犢不畏虎。居士
向本正信篤實。今何忽弄此虛頭耶。豈不見古人錯
下一語。五百世墮野狐身。奈何妄談般若。作拔舌犁
耕種子。萬祈戒之。勿視作等閒也。山僧一行一止。各
有因緣。漫以趙州相擬。殊為未確。夫帝鄉可遊也。皈
戒之心不可忘也。詩偈可作也。儱侗套語不可襲也。
紅塵堆裏學山居。風塵何能染人。只恐人自染風塵
耳。後會未期。聊進藥石。以酬一日之知。餘非所計。臨
楮神馳。


雜文



弔溫陵開元寺肖滿師伯文



嗚呼。水漲船高。泥多佛大。從來間世之英豪出現。未
有不因培植厚德而致之者也。予之得稔知老伯厚
德也。因獲借交於高足。如是昉師也。而昉師之與予
[003-0587c]
莫逆也。則又因惺谷壽師。聯出世盟也。惺谷以居士
身。倡修證法門於泉南佛國。是時法化久息。疑謗頗
多。獨昉師極力為之表裏。而老伯實克成之。至於昉
師同壽師行腳。遍參海內知識。遍交海內勝友。費卻
草鞋錢凡若干。數盡取給於老伯之精舍。曾無倦色。
又老伯每以淳厚雅度化導緇素。目擊道存。不言而
喻。且勤營福業。不吝缽資。供養三寶。惟虞簡缺。是以
法事之殷勤。儀節之周備。不惟溫陵一境親炙成風。
而八閩上下。亦且聞風興起。無怪乎其克享眉壽。允
裕後昆也。嗚呼。末世障深。競騁狂慧。持戒修福。鄙其
有為。匪藉先輩。孰為典刑。老伯固應住世一劫。昭示
未來。而蓮蕊欲敷侍者不請。遂踵隻履之風。豈不痛
哉。予每悲法道陵夷。魔外充斥。目不忍見。耳不忍聞。
遁跡深山。甘群野獸。而昉師猶衝風破浪。冒死捐生。
尋予於數千里外。法道重於丘嶽。身命等於鴻毛。雖
剛骨弘誓。稟自夙習。其受滋培於老伯者。亦豈可思
議也。獨嗟昉師初出。老伯旋終。於世法中不無永別
之恨。然得此賢嗣。毅然以荷擔法門為己任。克其志
操決堪。光顯如來道化。則老伯亦誠可無憾矣。予聞
諸儒禮云。知生者弔。知死者傷。予雖不獲親奉慈顏。
迺藉昉師。而神沐至德。今之望薰風而灑淚。不亦宜
乎。


弔知白文



嗚呼。習俗移人。賢智不免。法門日替。僧體益卑。求其
矜然有以自拔者。幾何人哉。維我知白朋公。托跡名
山。希心禪理。不染時流之陋習。克臻先哲之典型。秉
歸戒而畢志茹蔬。聞佛乘而欣懷染指。力疾投身于
[003-0588a]
萬德。洗心畢露其千。尤予方慶緇侶有人。山靈增色
擬從閩地。言旋永締蓮邦淨社。誰謂暫離三月之間。
遂作千秋之隔。嗚呼。無常巨力。抑何奪吾良友之速
也。四十六年幻夢。雖然當下圓消。九十九峰家業。畢
竟憑誰同紹。見其進未見其止。已堪為法門歎。惜可
共學未可適道。尤足為身心隱憂。公靈不昧。必能憶
大乘止觀法門。信淨土橫超捷徑。則千佛社裏雖少
一人。九蓮池內新敷一萼。公既死而不死。予亦怨而
無怨矣。公其含笑而存鑒之。




萬缽緣疏



一滴水耳。而蛟龍得之為雲為霧。普洽寰區。其功果
在於水耶。果在於龍耶。果非水與龍之功耶。謂功在
於水。則均此一滴。胡以日曝之而乾。火炙之而亦乾。
即渴人飲之。亦不足以潤其舌。謂功在於龍。則置諸
高原。尚不免有熱砂之痛。宛轉之苦。謂功不在龍與
水。則胡以二物相遇。遂得相成。龍既不可思議。水亦
不可思議。噫。此亦可以悟法界妙理矣。而更可以喻
修證要門。蓋水猶福也。龍猶慧也。水龍之性即真如
法性也。倘水性非真如性。本不能周遍法界。縱遇真
龍。豈能令其騰波湧浪。倘龍性非真如性。本不能神
明出沒。縱遇真水豈能令其變化飛騰。惟以稱性之
龍。御稱性之水。則龍靈而水亦靈。亦惟以稱性之水。
得稱性之龍。則水妙而龍更妙。福慧二途亦復如是。
修福不修慧。福則有漏。有為有分劑有窮盡。修慧不
修福。慧則無光。無燄無力用無莊嚴。惟以稱性之福
資稱性之慧。如得水之龍。雖小亦不可欺。亦惟稱性
[003-0588b]
之慧。作稱性之福。如遇龍之水雖少亦不可盡。而福
慧二輪。又惟以同一法性故。皆不可思議。倘一塵福
聚。本不等於法界。胡能使二錢微供。頓超匿王四十
里燈。倘一念真明。本不徹於全體。胡能使一放屠刀。
便預賢劫千佛大數。是以修慧必須真。莫類蛇虺之
不能騰駕。修福不須擇。莫如海鱉之但誇水多。然慧
門嚴真偽之辨。取捨貴精。福門融大小之岐。隨緣愈
妙。所以出家三學討究歸於師友。日用四事供膳托
於檀那。師友必擇而後精。檀那必等而後普。欲行等
慈。誠莫若萬缽緣之設矣。人輸一缽為力甚易。集之
成萬為福甚多。如一室中具足萬燈。一一燈明各遍
室內。當知施一缽者。即已圓具萬缽功德。又況燈燈
相續燄燄轉明。熟食除暝功遍一切。寧止於萬缽功
德而已。多亦法界少亦法界。少即法界。故施一缽者
不必愧其薄。多即法界。故施無數缽者不宜厭其奢。
古人云善人行善。惟日不足。華嚴云十大願王。無厭
無足。請於此法性海中。興大法雲注大法雨。滴滴總
歸大海。莫問斯水何來。亦莫問斯水何去矣。


蘊空精舍募建華嚴閣疏



自佛法流傳震旦。經帙之最富者。莫若華嚴。其最簡
者。莫若心經。心經語僅數百。雖童子亦能誦之。華嚴
則浩然八十餘帙。雖老宿亦未必盡諳也。顧究其旨
趣。廣略互收。只如心經照見五蘊皆空一語。人皆知
之第未審其以何為照也。若照以邪慧。則謂死後無
相為空。若照以聲聞般若。則六分推析。覓我了不可
得為空。若照以緣起般若。則體虛無性如幻如夢為
空。若照以不共般若。則二邊叵得離過絕非為空。惟
[003-0588c]
照以甚深般若。則色等諸法。全即法界。體絕纖塵量
窮橫豎。遍具遍含。無障無礙為空。依此修觀。則法法
隨心。名觀自在。塵塵圓具。亦名普賢妙智融徹。亦名
文殊大慈普覆。亦名彌勒法身真常。亦名毘盧。上中
下三部華嚴。一言可蔽。巍巍寶閣煥乎在心目間。更
何俟謀諸土木耶。雖然華嚴以六相明宗。不有壞之
孰為成之。不有其別孰彰其總。不有其異孰顯其同。
則土木一案正不可少。十玄門中。所謂托事表法生
解也。舉凡輸粟布金者。一切與此甚深般若相應。如
空合空。如水投水。人人歡喜鼓舞於自性中。何必更
贅一言為勸。而又何妨藉此一言為勸。以此一言亦
全是法性故。主募事僧。為惺凡開士。請以此法自惺
惺他。


海燈油疏



劫初時人有身光。不假日月光明。身光漸減。日月出
生。而日月光明復有時不能遍照則繼之以膏火。此
膏火功德不惟等於日月而已。日月照臨屬於悲田。
燈火供養悲敬雙具。又況地藏大士以無緣慈力同
體悲心。示居九子峰頭。遍救塵沙含識。肉身靈塔四
海歸依。由是有海燈之供表善信之微忱。當知一莖
光照。全彰自性妙明。緣善既發。正了同顯。倘謂此是
事相。或是塵緣。無關修證者。則離事談理。離境覓心。
理若龜毛心同兔角。誰與萬善莊嚴成兩足果。昔有
一賊因盜寺物。為佛剔燈光明尚感多劫身有光明
之報。況以好心施供。藉大士慈悲。俾燄燄普燭幽塗
方將續如來慧燈耀法界寶炬。若自若他同開長夜
幽關。又豈止生死中之樂報已耶。請速發心毋貽後
[003-0589a]
悔。


芙蓉閣建華嚴期疏



此山自李青蓮。有秀出芙蓉之句。而九華之名始彰。
今印如開士。構一樓於化城寺側。稱之為芙蓉閣。倘
亦有味乎。青蓮句也。開士復發弘願。即于此閣轉大
法輪。欲建三年華嚴道場。僧侶以十二為數。檀越以
八十一為緣。每緣于一年中助米一石二斗。助銀一
兩二錢。共須八十一緣。或一人獨任數緣。或幾人共
成一緣。無不可者。圓滿之日。仍以懺摩回向法界。甚
盛舉也。開士既發此心。兼徵予一言為勸。予每謂地
藏本願一經。當與八十一卷華嚴並參。華嚴明佛境
界。稱性不可思議。本願明地獄境界。亦稱性不可思
議。一則順性而修。享不思議法性之樂。一則逆性而
修。受不思議法性之苦。順逆雖殊。其為全性起修全
修在性則一也。吾人若一念迷佛界不思議性。則常
寂光土。應念化成刀山劍樹爐炭鑊湯。若一念悟地
獄不思議性。則泥犁苦具應念化成普光明殿寂滅
道場。迷悟雖殊。其於性德無增無減又一也。然性德
雖無增無減非逆非順不屬迷悟。而迷之則為九界
逆修。遂感分段變易二死苦報。悟之則為佛界順修。
遂成菩提涅槃二種轉依。迷為三惑悟為三智。逆修
為十惡五逆。順修為六度萬行。生死為三界四相。轉
依為三身四德。苦即法身惑即般若。業即解脫。諺所
謂推人扶人。只是一手。讚人毀人。只是一口。大佛頂
所謂如水成冰。冰還成水。詎不信然。則芙蓉九朵信
可與華嚴九會同其表法。豈謂地藏本願經。僅談地
獄因果事相而已。況華藏世界安住於大蓮華中。如
[003-0589b]
來成道亦復坐寶蓮華。而優缽羅波頭摩等地獄亦
復名青蓮華赤蓮華。可見一名一喻。一事一法皆悉
具足十界。誠在當人之迷悟順逆何如耳。不思議法
性體非群相。不礙諸相發揮。又奚間於地獄及寂光
哉。願開士率諸檀越及誦經緇侶。即以此為順修因
緣開發正悟。則鐵圍兩山即是金剛菩提道場。無令
火燄幻作金蓮。如慈悲懺法所云斯大妙矣。是為勸。


九華山營建眾僧塔疏



福田有二。曰敬。曰悲。敬田以田勝。悲田以心勝。供舍
利而福等虛空。敬田也。澤及枯骨而萬世稱為仁主。
悲田也。但有一田功德已不思議。況悲敬具足者乎。
悲敬具足。則天下叢席之普同塔是也。夫羅漢四果。
證入無生。永離我執。既入涅槃不復愛此朽骨。凡夫
比丘未斷思惑。倘尸骸暴露則神識不安。神識不安。
可悲也。堂堂僧寶。可敬也。矧凡聖莫測。安知肉眼所
謂凡僧。非即大士所曲示乎。是故隨供一骨罔不具
予悲敬二田。此即小小道場必備此事。維九華為天
下第一名山迺乏茲要典耶。然九華亦非全乏。奈前
人作事草率。不足垂於久遠。致令荒原暴骨悚日傷
心。予初到山。首以此事經懷因病苦所困不克議始。
今賴大士弘慈。惡疾退舍。方擬捨身命而力營之。適
有眾位耆宿。無不先得我心。而又十倍予力。相與快
為鼓舞。予遂不揣陋拙僭言倡始。兼願集百金以助
厥成。其有見聞隨喜。無論若緇若素。但肯隨喜樂助。
亦無論若多若少。既投最勝之因必克無上之果。敬
則成佛道而有餘。悲則度眾生而無量。係以偈曰。


僧相堂堂福德之海。縱令朽骨福性奚改。起塔供養。
[003-0589c]
應至梵天況復丈許。詎云不然。三百餘金眾緣成就。
銖兩分文。成佛無謬。彈指合掌。的的真因。誰為證佐。
妙法華經。


止觀山房改向文疏



昔世尊將成正覺。登一山頂山為振裂。世尊念曰。得
毋我夙障耶。山神跪而白曰。非是菩薩夙障。秖緣斯
山淺薄。不足載如來成道耳。去熙連河側不遠。有菩
提場。周匝千里。金剛所成。三世諸佛咸悉坐此成等
正覺。佛如其言。詣彼成道。由此觀之。風水所係亦大
矣。世有高談唯心。蔑視風水者。詎思一切唯心。則風
水獨非唯心法門乎。是故華藏莊嚴世界海。安住無
邊香水海中。無邊香水海。依大風輪而得安住。此即
風水之本源而唯心之極致也。今于此法界安立中。
有塵許娑婆。娑婆中有塵許支那。支那中復有塵許
之新安陽山尖。而塵許之法界不小。華藏之法界不
大。擬欲向此一塵中轉大法輪。奈向日所定方隅未
為允妥。事須改作。方得依正相稱。蓋不必再作布金
之侈費。便可坐收熙連河畔之奇功矣。深信唯心法
門者。請于此薦取持地圓通。
絕餘編卷三


助刻芳名


賢菴 海蒼 德賢 傅福 性超 常融
性溟 性學 顯悟 秉才 寂洪 照衡
傳善 弘淨 定瑞 海秀 覺心 如明
傅照信 傅照蓮 傅普見 傅普敬 照安
傅普持 傅普善 傅普壽 藍元善 章明生
弟子照芳照瑞仝募 寶全 性印
[003-059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