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035 錦江禪燈-清-通醉 (CBETA)




錦江禪燈卷第十七



永安



嘉州洪雅人。身裁么麼。面色黧䵟。言音鄙惡。而
識量寬舒。大抵不可貲也。大中八年間詣成都。造謁
府帥。白公敏中。請奏寺額。以其足䟦。肩輿而至。人皆
未甞見其登圊而旋溺也。故時呼為無漏師。安置聖
壽寺且十日。白中。令僧五六。晝夜互守。而伺察之。內
外飲食。亦略同常人。而無解衣去二行之意。詳其十
辰之積。便旋何所。畢不可知。司徒白公奏額。到日便
辭歸。眉郡判官盧求見之。謂為小沙彌耳。人云。此師
年已八十餘矣。


亡名



不知何許人。居褒城西數十里中梁山。數峰
迴負。翠碧凝空。處于厥中。行事詭異。言語不常。恒見
者弗驚。乍親者可怪。平常酷嗜酒肉。麤重公行。又綱
任眾事。且多折中。號師上座。時羣緇伍一皆倣習。師
知而歎曰。未淨心地。何敢逆行。逆行非諸人境界。諺
[017-0204c]
云。金以火試。待吾試過。開成中。忽作大餅。招集徒眾
曰。與汝曹遊尸陀林去。葢城外山野多墳塚。人所棄
屍于此。師踞地舒餅。裹腐爛死屍。向口便啖。俊快之
極。同遊諸僧。皆掩鼻唾地而走。師大叫曰。汝等能餧
此肉。方可餧他肉也。自此緇徒警悟。化成精苦。遠近
歸信。時右僕射柳仲郢。任梁府。親往禮重。終時。年可
八九十。真影存于山寺。至今梁益三輔間。止呼為興
元上座。奇踪異迹。未及詳也。


法江



江東人。遊岷蜀。居于法聚寺。即隋蜀王秀所造
也。內有仁壽中文帝樹舍利塔。師以慈憫為懷。多逆
知其來。言無少悞。甞在房中謂門人曰。外有萬餘人。
盡載帽。形且攣䠰。從吾乞救。汝速出寺外求之。不見
人物。弟子怪師之言。何其倒亂。徙倚之間。有數十人。
荷擔竹器中螺子至。師曰。此之是歟。命取錢贖之。投
于水中矣。


羅僧



蜀聖壽寺得果位人也。甞寢疾于五臺山。同會
僧俱不可測。而瞻眎之。曾無怠慢。將及九旬而病愈。
臨訣之際曰。深感所苦。而煩看眎。今遂平復。由師之
力。我住在劍外九隴郡之茶籠山爾。異日遊方。無忘
相訪也。暮歲而至蜀。歷訪羣峰。徧詢老樵輩。且曰。未
甞聞茲山名。乃歎曰。噫病禪之妄也。將迴。遇山童曰。
某是彼巖之聚沙者。即前導而去。俄睹殿塔儼空。房
廊環肅。果值昔之臥病者。迎門敘故。日將暮矣。而謂
之曰。茲寺非得漏盡通。不能至此。以我宿緣。一諧遘
[017-0205a]
止。曰可寄一宵乎。答曰。為未可爾。其克勤修證。至此
何難。乃命舊童送師歸去。其僧迴望。但見巖壁峭峻。
杉檜莽蒼而已。則開成中也。時悟達國師知玄。著傳
之次。得僧可思。尤閑地理。命為玄作他日安塋兆之
地。得丹景前峰。其山若雉堞狀。雖高低起伏。而中砥
平。俄有里人耆老曰。古相傳云。茶籠山矣。


行遵



福州閩王王氏之仲子。後唐莊宗即位。入洛進
方物。因留京邸。同光末。會明宗將入。兵亂相仍。乃自
翦飾。變服為僧。竄身巴蜀。逮晉開運中。狀貌若七十
餘。然壯力不衰。或詢其年臘。則必杜默。于閬中寓光
國禪院。徒以律法住持。人不知之師之能否。有李氏
子家命齋。飲噉之次。歘起出門叫噪。若有所責。謂李
曰。今夜有火。自東南至于西北。街坊鄰居咸令備之。
是夕果然煨燼無遺。眾聚問其故。曰昨一婦女。衣紅
秉炬而過。老僧恨追不及耳。


僧緘



姓王氏。京兆人。少而察慧。辭氣絕羣。大中十
一年。杜審權下對䇿成事。祕書監馮涓。即同年也。乾
符中。巢宼充斥。隨流避亂。至渚宮投中。今成汭汭。攻
淮海不利。遂削髮出家。屬雷滿據荊襄。趙凝攻破之。
梁祖遣高季昌誅滅也。江陵遂屬高氏。師避地夔峽
間。後唐同光三秊。入蜀尋訪馮涓。已死矣。遂居淨眾
寺。而髭髮皓然。且面色紅潤。逍遙然。人不測其情偽
焉。


點點師



不知何許人也。孟氏。廣政中。隱卭南大邑山
[017-0205b]
寺。多遊[邱-丘+厂@墨]肆中。雖事削染。恒若風狂。或與人接。必指
黠而言。故目是稱焉。有命齋食者。酒肉不間。率以為
常。俚人亦不厭也。日之夕矣。乃市黃白麻紙筆墨。寘
懷袖以歸。行數里。沈酣而至瞑矣。所居之室。雖有外
戶。且無四壁。入後闔扉。人不得造。初隣僧小童。躡足
伺之。見秉燭箕踞。陳紙筆于前。訶責大書。莫曉其文
字。往往咄嗟。如決斷處置。久之明闇間熟視。閃爍若
有人森列。狀如曹吏。則襦裳非世之服飾。觀者怖懼
而退。詰旦微詢其事。怒而弗答。居數載。卭笮之人咸
神異之。後不知其終。


定蘭



成都楊氏子。本闤闠間兇惡屠沽類。天與厥性。
悔往前非。誓預六和。化行三蜀。當爾時咸歸信焉。造
伽藍一。號聖壽。與其緣未發。乃藏于傭保中。而父母
早亡。無資可以追往。每遇諱辰。師悲哭咽絕。輒裸露
入青城山。縱蚊蚋䗈蠅。唼咋膚體。且云。捨內財也。用
答劬勞。刺血寫經。後則煉臂。至于拔耳剜目。餧飼鷙
鳥猛獸。既而行步非扶導。而觸物顛躓。後有異人掌
擎物。若珠顆然。內空眥中。斯須瞻矚如故。冥告曰。南
天王還師眼珠矣。遠近驚駭。常謂人曰。吾聞善戒經
中。名為無上施。吾願勤行速要上果矣。大中三年。宣
宗詔入內供養。仰其感應之故。以優禮奉之。弟子有
緣。恒執事左右。六年二月中。又願焚然肩膊。帝累勸
勉。年耆且務久長修煉。師不奉詔。遂焚而絕。有緣表
請。易名建塔。勅諡覺性。塔號悟真。蜀都止呼定蘭塔
[017-0205c]
院。于今香火不絕云。


洪正



姓常氏。未詳何許人也。居于岷蜀間蘭若。往因
有疾。所苦沉緜。從復平寧。發誓恒誦金剛般若經。日
以二十過為准。精持靡曠。時鄰僧守賢夜坐。見二鬼
使。手操文牒。私相謂曰。取攝僧洪正。一使曰。為其默
念般若。傍有大奇荷護。無計近得。又患責限遲延。今
別得計。見有直府東門者姓常。又與僧同名。亦曾為
僧來。共你攝去。以塞違殿也。守賢聞之驚異。且志其
事。明日密問門子常。洪正已死。守賢先持彌陀經。後
改業也。師後不測其終。


雄俊



成都周氏子。善講說。無戒行。所受檀信。非法而
用。且多狡詐。唯事疎狂。又經反易服入軍壘。而因逃
難。還入緇門。大曆中暴亡。入冥見王。訶責畢引入獄
去。俊抗聲大呼曰。雄俊倘入地獄。三世諸佛即成妄
語矣。曾讀觀經。下品下生者。造五逆罪。臨終十念。尚
得往生。俊雖造罪。不犯五逆。若論念佛。莫知其數。有
一人。乃雄俊居鄰。錯取。頻日念佛。亦暴死。却合得迴。
與雄俊傳語云。若見城中道俗告之。我已得往生西
方。言畢。承寶臺直西而去。


清虗



梓州唐氏子。立性剛決。桀黠難防。忽迴心。長誦
金剛般若。三業偕齊。無有懈怠。甞于山林持諷。有七
鹿馴擾。若傾聽焉。聲息而去。又鄰居失火。連甍[厂@火]燼。
唯師之屋飈燄飛過。略無焦灼。長安二年。獨遊藍田
悟真寺。上方北院。舊無井泉。人力不及。遠取于㵎。挈
[017-0206a]
缾荷甕。運致極勞。時華嚴大師法藏。聞師持經靈驗。
乃請祈泉。即入彌勒閣內。焚香經聲達旦者三。恍忽
若見三玉女。在閣西北山腹。以刀子剜地。隨便有水。
師熟記其處。遂趨起掘之。果獲甘泉。用之不竭。四年
從少林寺。山下有佛室。甚寬敞。人無敢到。云鬼神居
宅。甞有律師。恃其戒行。夜往念律。見一巨人。以矛刺
之。狼狽下山。逡巡氣絕。又持火頭金剛呪僧。時所宗
重。眾謂之曰。君呪力無雙。能宿彼否。曰斯焉足懼。于
是賷香火入坐持呪。俄而神出。以手掔足投之㵎下。
七日不語。精神昏倒。師聞之曰。下趣鬼物敢爾。即往
彼如常誦經。夜聞堂東有聲甚厲。即念十一面觀音
呪。又聞堂中似有兩牛鬭。佛像皆振。呪既亡效。還持
本經一契。帖然相次影響皆絕。自此居者無患。神遂
移去。神龍二年。準詔入內祈雨。絕二七日雪降。中宗
以為未濟時望。令就寺更祈請。即于佛殿內精禱。并
煉一指。纔及一宵。雨周千里。指復如舊。纔遇大水。寺
屋皆墊溺。其院無苦。若無澇沒。凡諸異騐。皆如此也。


漢州開化寺亡名



先因入寺。見瑞應交現。遂誓捨身
剋苦為期。忽于殿中焚香次。俄覩地屋皆為琉璃色。
有菩薩乘五色雲下庭中。曰汝極堅至。必當得道。吾
來證汝。亡名叩頭禮拜。斯須不見。寺僧至云。學院內
皆變琉璃色。歎嗟不已。其僧復勤節行焉。


成都費長房



本預緇衣。周朝從廢因俗。博通妙精玄
理。開皇之譯。即預搜揚。敕召入京。從例修緝。以列代
[017-0206b]
經錄散落難收。佛法肇興。年載蕪沒。乃撰三寶錄一
十五卷。始于周莊之初。上編甲子。下錄年號。并諸代
所翻經。部卷目軸。別陳敘得在通行闕于甄異。錄成
陳奏。下敕行之。所在流傳。


慧詔



陳氏子。本頴川太丘之後。避亂居于丹陽之田
里。性恬虗寡嗜慾。沉毅少言。童幼早孤。依兄而長。梯
友之至聞于閭閻。十二厭世。出家具戒。便遊京揚。聽
莊嚴旻公講釋成論。弘音歷耳。記注略盡。謂同學慧
峰曰。吾沐道日少。聊知旨趣。似有夙緣。將非所聞義
淺。為是善教使然乎。乃識聽開善藏法師講。遂覺理
與言玄。便盡心鑽仰。當夕感夢。往開善寺。採得李子
數斛。撮欲噉之。先得枝葉。覺而悟曰。吾正應從學。必
淺深極矣。尋爾藏公遷化。有龍光寺綽公。繼踵傳業。
便迴聽。既闕論本。制不許住。惟有一被。又屬嚴冬。便
撒之用充寫論。忍寒連噤。方得預聽。文義兼善。獨見
之明。卓高眾表。辯滅諦為本有。用麤細而折心。時以
為穿鑿。有神思也。梁武陵王。出鎮西蜀。聞彼多參義
學。必須碩解弘望。方可聞宣。眾議薦舉。皆不合意。王
曰。憶往年法集。有傖僧韶法師者。乃堪此選耳。若得
同行。想能振起邊服。便邀之至蜀。于諸寺講論開導
如川流。甞于龍淵寺披講。將訖靜坐。房中感見一神。
青衣恰服。致敬曰。願法師常在此弘法。當相擁衛。言
訖而隱。遂接席數遍。清悟繁結。昔在楊都。苦氣疾。綴
慮恒勤。及至蜀講。眾病皆除。識者以為寺神之所護
[017-0206c]
矣。于時成都法席。恒並置三四法鼓齊振。競敞玄門。
而師聽徒濟濟。莫斯為盛。


寶淵



閬中陳氏子。年二十三。于成都出家。居羅天宮。
欲學成實論。為弘通之主。州鄉術淺。不愜憑懷。齊建
武元年。下都住龍光寺。從僧旻法師稟受五聚。經涉
數載。義頗染神。旻曰。此君任性儁警。智慮過人。但恨
迴忽不倫。動靜險躁。若值通人優接。當成一世名士。
若不遇時。不得其死。必當損辱大法矣。師酷好蒲撲。
使酒挾氣。終日狼忙。無所推下。旻累諫曉喻。反以為
讐。因爾改塗。復從智藏。採孺先業。自建講筵。貨財周
瞻。篤勵辛勤。有倍恒日。每言。大丈夫當使人事我。何
能久侍人。乃廣寫義疏。貴市王征南書。緘封一簏。有
意西歸。同寺慧濟謔之曰。昔謝氏青箱不至。不得作
文章。今卿白簏未來。判無講理。師曰。殊不然。此乃打
狗杖耳。因帶帙西返。還住舊寺。標定義府。道俗懷欽。
于是論筵頻建。聽眾數百。自重名行。少賓知己。沙門
智訓。遊學京華。數論通敏。同還本壤。投分與交。師弗
許也。後寺庫犯官。師自恃名高一州。為物所讓。以身
代當。強悍不弭。至于事成。知當必敗。因爾出郭。于路
以刃自刎。時年六十一矣。即普通七年也。


寶彖



安漢趙氏子。後居緜州昌隆之蘇溪。天性仁讓。
慧心俊朗。嬰孩有異。二親欲試其度。以諸綵帛花果
弓矢書疏。羅置其前。師便撥除餅果。而取書疏。眾共
歎異。咸知必有成濟也。及年七歲。有緣至巴西。郡太
[017-0207a]
守楊眺問云。承兒大讀書。因何名為老子。師曰。始生
頭白故也。眺密異之。十六事梁平西王。初為道士童
子。未學佛法。平西識其機鑒。使知營功德事。因見佛
經。欣其文名。重其義旨。就檢讀誦。迷悟轉分。恒求佛
法用祛昏漠。年二十有四。方得出家。即受具戒。先聽
律典。首尾數年。略通持犯。迴聽成實。傳授忘倦。不恡
私記。須便輒給。研心所指。科科別致。末又聽韶法師
講。偏窮旨趣。武陵王聞師大集摩訶堂。令講請觀音。
初未綴心。本無文疏。始役情思。抽帖句理。詞義洞合。
聽者盈席。私記其言。因成疏本。廣行于世。後還涪川。
開化道俗。外典佛經相續訓導。引邪歸正。十室而九。
又鈔集醫方。療諸集苦。或報以金帛者。一無所受。便
有銜義懷德者。捨俗出家。或緣障未諧者。盡形八戒。
師雖道張井絡。風播岷峩。而志意頹然。唯在通于正
法。誠心標樹。不競人物。見大集一經。未弘蜀境。欲為
之疏記。使後學有歸。乃付著經律。就山修纘。而眾復
尋之。致有煩擾。再稔方就。一無留難。初至虗空藏品。
于義不達。閉目思之。不覺身上空中。離牀三四尺許。
歘然大悟。竟文慧發。寫不供宣。據此為言。志力難擬
矣。


實海



閬中龔氏子。少出家。有遠志。承揚都佛法崇盛。
便決誓下峽。既至金陵。依雲法師聽習成實。旁經諸
席。亟發清譽。乃引眾別講。徒屬兼多。于時梁高重法。
自講涅槃。命師論佛性義。便昇論榻。雖往返言晤。而
[017-0207b]
執鍮鉐香爐。帝曰。法師雖斷慳貪。香爐非鍮不執。師
應聲曰。陛下位居宸極。帽簪非纛不戴。帝大悅。眾咸
驚嘆。及後還蜀。住謝寺。大弘講肆。武陵王紀作鎮井
絡。敬愛無已。每就師宿。請談玄理。乃忘晝夜。至旦王
將盥手。日影初出。王曰。日暉粉壁。狀似城中。風動剎
鈴。方知寺裏。其晨車葢迎王。馬復嘶鳴。師曰。遙看葢
動。喜遇陳思。忽聽馬鳴。慶逢龍樹。相與欣笑而出。王
昇車謂御從曰。聽海法師言詞。令我盤桓而不能去。
其辨給無方。為此例也。周氏跨躡梁益。庸公鎮方。彌
加深敬。越于恒伍。時年八十。謂門人法明曰。吾將逝
矣。一無前慮。但悲去後圖塔湮滅耳。當露屍以遺鳥
獸。及建德之年。果被除屏。今院宇荒毀。唯餘一堂。容
像存焉。


智方



資中人。其先東吳。遠祖宦于西蜀。遂乃成家。童
稚出家。依州郭龍淵寺輪法師處。早與寶海周旋。同
往揚都雲法師座下。而機辯爽利。播名揚越。每講商
略詞義。清雅泉飛。故使士俗執紙抄撮者。常數百人。
初講法華。至寶塔品高妙。遂序王釋義了。乃曰。何必
昔佛國土有此高妙。即楊都福地亦甚莊嚴。至如彌
天七級。共日月爭光。同泰九層。與煙霞競色。方井則
倒垂荷葉。圓桷則側布蓮花。似安住之居南。類尼佉
之鎮北。耳聞目見。庶可聯衡。錄得者秘以賷歸。益部
嗚呼嗟嘆。為驚絕。故其語出成章。狀如宿構。寶海頻
來擊難。發其聲采。故海問曰。三變此方。改穢成淨。亦
[017-0207c]
能變凡成聖否。答曰。化佛甚多。狹故須廣。凡聖自爾。
何勞改變。又難。若爾則六十小劫。謂如食頃。但是聖
睹。凡不能睹。凡聖俱睹。凡望俱聖。師笑曰。高座何曾
道此。乃是自道自難耳。海覺言失。乃調曰。三隅木斗。
何謂智方。尋聲報曰。瓦礫洿池。那稱寶海。眾大笑而
散。及疾甚。海恒來看慰。乃謝曰。智方不能攝養。致此
沉痾。仰勞仁者數來垂問。願生善見。常與同遊。俄而
異香滿室。中夜卒于益部。年九十餘。


玄續



姓桑。成都人。出家既久。經綸道業。涅槃成實。所
學之宗。常講法華。導引蒙曉。然風彩高峻。容止方複。
言談之際。機候變通。達外書。工艸隷。時吐篇什。繼美
前修。又能折節下人。僮少道俗有才調者。命來與語。
愛而狎之。至于侯王雄伯。名儒大德。便傲然特立。不
以介意。而神爽更高。辯洽電疾。有梓州東曹掾蕭平
仲者。梁高之孫也。博學機關。當時絕偶。往參談敘。文
集相示。平仲尚之。從容曰。仰承高懷。蔑略諸貴等。今
蒙禮顧。深愧非人。師曰。諸貴驕蹇。須以驕蹇對之。明
公汎愛。故以汎愛相答。仲曰。法師從來不爾。今日忽
然。疑是虗談。恐非實錄。答曰。貧道待公之虗實。亦如
公遇續之實虗耳。相與驩笑。嘗為寶園寺製[石*白-日+田/廾]銘。中
有彈老莊曰。老稱聖者。莊號哲人。持螢比日。用岳方
塵。屬有祭江道士馮善英。過寺禮拜。見而惡之。謂師
曰。文章各談其美。苦相誹毀。未識所懷。若不除改。我
是敕使。當即奏聞。師曰。文章體勢。非爾所知。若稱敕
[017-0208a]
使。欲相威愶者。我寺內年別差人當莊。此是敕許。亦
是敕使。卿欲奏我。我當莊人亦能奏卿。英雖大恨。無
如之。


道基



姓呂氏。河南東平人也。素挺生知。譽標岐嶷。年
甫十四。負帙遊于彭城。博聽眾師。隨聞成德。討論奧
旨。則解悟言前。披析新奇。則思超文外。故徐許騰其
明略。河海重其義方。致使儕等高推。前修仰上。隋太
尉尚書令楊素。負材經國。任總權衡。嘗奉清猷。躬申
禮敬。敘言命理。噎歎而旋。顧諸宰伯曰。基法師佛法
之後寄也。自見名僧。罕儔其匹。即請于東都。講揚心
論。既夙承風駕。體預當衢。遊刃眾部。玄機秀舉。遂能
談瀉河傾。響對雷動。于時大業初歲。隋運會昌。義學
高于風雲。縉紳峙于山岳。皆擁經講肆。問道知歸。踵
武相趨。遐邇鱗萃。乃纘雜心玄章。并抄八卷。共傳于
世。成得諸門。自昔相導。皆經緯剖裂。詞飛戾天。控敘
抑揚。範超前古。自爾四海標領。盛結慧日道場。皆望
氣相師指途知返。以師榮冠望表。韻逸寰中。大業五
年。敕召來止。遂即對揚玄論。允塞天心。隋后解統玄
儒。將觀釋府。總集義學。躬臨論場。鑾駕徐移鳴笳。滿
于馳道。御筵暫止駐驆。清于教門。自大法東流。斯席
為壯觀也。時披辯之徒。俱開令譽。及將登法座。各擅
英雄。而解有所歸。並揖師而為玄宰。名居眾望。德展
經綸。先創宏綱。次光帝德。百辟卿士咸異希聲。有隋
墜歷。宼蕩中原。求禮四夷。宣尼有旨。乃鼓錫南鄭。張
[017-0208b]
教西岷。于是巴蜀奔飛。望煙來萃。莫不廓清遊霧。邪
正分焉。教閱大乘。弘揚攝論。𨤲改先徹。緝纘亡遺。道
邁往初。名高宇內。以聽徒難襲。承業易迷。乃又綴大
乘章抄八卷。並詞致清遠。風教倫通。故覧卷履軾者。
若登龍門。信鴻漸之有日矣。故貞觀帝里。宇內知名
之僧。傳寫流輝。實為符契。但以世接無常。生涯有寄。
將修論疏。溘爾而終。以貞觀十一年二月。卒于益部
福感寺。春秋六十有餘。


靈睿



姓陳。本惟㯋川。流寓蜀部益昌之陳鄉。祖宗信
于李氏。其母以二月八日。道觀設齋。因乞有子。還家
夢在松林下坐。有七寶鉢。于樹顛飛來入口。便覺有
娠。不喜五辛。及其誕後。設或食葷。母子頭痛。于是持
齋。八歲。二親携至道士處。令誦步虗詞。面孔血出。還
家入田。遇智勝法師。便曰。家門奉道。自欲奉佛。隨師
出家。即將往益州勝業寺為沙彌。一夏之中。大品暗
通。開皇之始。高麗印公。入蜀講三論。又為印之弟子。
常業大乘。後隨入京。流聽諸法。大業之末。又返蜀部。
住法聚寺。武德二年。安州暠公上蜀。在大建昌寺講
開大乘。師止法筵三年。後還本住。常弘此經。又二年
許。寺有異學。成實朋流。嫌此空論。常破吾心。將興害
意。師在房中北壁而止。初夜還床。栖遑不定。身毛自
豎。移往南床。坐至三更。忽聞北壁外有物撞度。達于
臥處。就而看之。乃漆竹笴槊。長二丈許。向若在床。身
即穿度。既害不果。又以銀鋌雇賊入房。師坐案邊。覓
[017-0208c]
終不獲。但有一領甲。在常坐處。師知相害之為惡也。
即移貫。還緜州益昌之隆寂寺。身相黑短。止長五尺。
言令所及。通悟為先。常講大乘以為正業。貞觀元年。
通州騫禪師。作檀越。盡形供給。至七年八月二十五
日夜。師夢衣冠來迎。騫往西方去。徒眾[犮/皿]中皆空無
物。至三十日。寺內鐘磬一時皆鳴。騫至三更。據繩床
跏坐而終。師周流講唱。傳化不絕。至二十年八月二
十四日三更。大風忽起。眾聞聲曰。靈睿法師。來年十
月。往南海大國。光明山西阿。觀世音菩薩所受生也。
至期十月三日。合寺長幼道俗。見旛華從空而下。菩
薩滿寺。師猶坐房中看經。外有僧告師曰。旛花異香
充寺。師聞捉經出看。斂容立終。堅住不倒。扶臥房中。
三更忽起跏坐如生。刺史躬手付香供養。道俗相送
歸東度山。設大會。時年八十三矣。然其潔清。自童稚
不飲葷辛。獲如是報云。


僧副



太原祁縣王氏子。弱冠清苦。鑒徹絕羣。年過小
學。識成大量。鄉黨稱奇。不仁者遠。而性愛靜。遊無遠
近。裹糧尋師。訪所不逮。有達磨禪師。善明觀行。循擾
巖穴。言問深博。從而出家。義無再問。一貫懷抱。尋端
極緒。為定學宗。後乃周歷講座。經論並知。學唯為己。
聖人無言。齊建武年。南遊揚輦。止于鍾山定林寺。師
美其林藪。得栖心之勝壤也。行逾氷霜。言而有信。三
衣六物。外無盈長。應時入里。道俗式瞻。加以王侯請
道。頹然不怍。咫尺宮闈。未甞謁覲。既行為物覽。道俗
[017-0209a]
攸屬。梁高素仰清風。雅為嗟賞。乃命匠人。考其室宇
于開善寺以待之。恐有山林之思。師每逍遙于門。負
杖而歎曰。環堵之室。蓬戶甕牗。匡坐其間。尚足為樂。
寧貴廣廈而賤茅茨乎。且安而能遷。古人所尚。何必
滯此。用賞耳目之好耶。乃有心岷嶺。觀彼峨眉。會西
昌侯蕭淵藻。出鎮蜀部。即拂衣附之。爰至井絡。雖途
經九折。無忘三念。又以少好經籍。執卷緘默。動移晨
[晷-人+卜]。遂使庸蜀禪法。自此大行。久之還返金陵。復住開
善。先是胡翼之山。有神人現。以慧印三昧。授與野人
何規曰。可以此經與南平王。觀為病行齋三七日也。
若不曉此法。問之于副時以訪之。果是其曾所行法。
南平遂行齋祀。疾便康復。豈非內因外構。更相起予。
不久卒于開善寺。春秋六十有一。即普通五年也。窆
于下定林之都門外。天子哀焉。下敕流贈。初有勸修
福者。師厲聲曰。貨財延命。去道遠矣。房中什物。並施
招提僧。予歿之後。但棄山谷。飽于鳥獻。勿營棺壠。以
乖我意。門徒涕淚不忍從之。將為勒[石*白-日+田/廾]旌德。而永興
公主。素有歸信。進啟東宮。請著其文。有令。遣湘東王
繹。為之樹[石*白-日+田/廾]于寺。


曇詢



楊氏。弘農華陰人。後遷宅于河東郡。弱年樂道。
久滯樊籠。年二十二。方捨俗事。遠訪巖隱。遊至白鹿
山北霖落泉寺。逢曇准禪師而蒙剃髮。又經一載圓
具。謹攝自修。宗稟心學。而專志決烈。同侶先之。圓備
戒律。又誦法華。初夏既登。還師定業。承僧稠據于蒼
[017-0209b]
谷。遂往問律。稠亦定山郢匠。前傳所敘。師以聲光所
被。遙相揖敬。住既異林。精融理極。思展言造。每因致
隔。但為路罕人蹤。岡饒野獸。栖幽既久。性不狎塵。來
往質疑。未由樵逕。直望蒼谷以為行表。荊棘砂礫。披
跨不難。巖豁幽阻。攀緣登陟。志存正觀。不以邪道自
通。又以旁埀利道。由曲前而通滯。吾今漂指雖艱。必
直進以程業。用斯微意。隨境附心。不亦善乎。每云。與
其失道而幸通。寧合道不幸而窮耳。故履踐重阻。不
難塗窮。後經三夏。移住鹿土谷修禪。屬枯泉重出。鹿
麋繞院。故得美水馴獸。日濟道隣。從學之徒。相慶茲
瑞。時因請法。暫往雲門。值徑陰霧昏。便成失道。賴山
神示路。方會本途。此乃化感幽冥。神明翊衛。時有盜
者來竊蔬菜。將欲出園。乃為羣蜂所螫。師聞來救。慈
心將治。得全餘命。甞有趙人遠至。殷勤致禮。陳云。因
病死穌。故蒙恩澤。往見閻王詰問。罪當就獄。賴有曇
詢禪師。來為請命。王因放免。生來未委。訪尋方究。又
山行值二虎相鬬。累時不歇。師乃執錫分之。以身為
翳。語云。同居林藪。計無大乖。幸各分路。虎低頭受命。
便飲氣而散。屢逢熊虎交諍。事略同此。而或廓居榛
梗。唯師一蹤。入鳥不亂。獸見如偶。斯又陰德感物。顯
用成仁。何以嘉焉。每入禪定。七日為期。白虎入房。仍
為窟宅。獨處靜院。不出十年。自有禪蹤。斯人罕擬。自
爾化流河朔。盛闡禪門。杖䇿裹糧。鱗歸霧結。隋文重
其德音。致誠虔敬。勅儀同三司元壽。親送璽書。兼以
[017-0209c]
香供。以開皇十九年。風疹忽增。卒于柏尖山寺。春秋
八十。五十五夏矣。
錦江禪燈卷第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