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p0059 淨土指歸集-明-大佑 (CBETA)




淨土指歸集卷下
吳郡北禪寺沙門 大佑 集


證驗門第六



前文


修念佛三昧。獲往生而登不退。留瑞應於世者。若
河沙微塵之多。不可悉數也。傳記所載。葢千萬之
一二焉。舉一二則可知千萬之廣。使學者慕前修
而取法焉。由正信而立願造修。進進而不息。則今
之三昧行人。皆淨[邱-丘+看-目]不退之上士也。


菩薩往生



無量壽經。彌勒白佛言。於此世界。有幾菩薩。往生極
樂。佛告彌勒。於此世界。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往生
[002-0389b]
彼國。一一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次如彌勒者也。
諸小行菩薩及修少功德者。不可稱計。皆當往生。不
但我國如是。他方佛土如遠照佛剎。有百八十億菩
薩。皆當往生。十方世界無量佛剎。往生者甚多無數。
若我具說。一切猶未能盡。


龍樹往生



入楞伽經偈云。大慧汝當知。善逝涅槃後。未來世當
有持於我法者。南天竺國中。大名德比丘。厥號為龍
樹。能破有無宗。世間中顯我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
地。往生安樂國。楞伽三譯。此出實叉難陀所譯七卷
文中。在四字函。


遠公遺跡



法師慧遠。博通經史。尤善莊老。聞道安法師講般若
經。豁然大悟。歎曰。九流異議。皆糠粃耳。即剃染事之。
大明佛理。苻秦建元間。過潯陽。愛匡廬清峻。刺史桓
伊剏東林以居之。三十年影不出山。每送客以虎谿
為界。晉安帝自江陵還都。駕幸潯陽。或勸師候見。師
稱疾不前。帝乃遣使問勞。謝靈運負材傲物。一與相
見。肅然心服。為鑿二池引水栽蓮。求入社。師以心雜
止之。高僧鉅儒一百二十三人。竝棄世遺榮。依公游
止。鐂遺民著誓辭。建誠立願。蓮漏六時。禪誦不輟。期
生安養。由是修淨業者。以東林蓮社。為萬世之師法
焉。


三覩聖相


[002-0389c]


廬山遠法師。精修白業。居東林三十年。初於十一年
間。三覩聖相。而不令人知。後十九年七月晦夕。於般
若臺。方從定起。忽見阿彌陀佛身滿虗空。圓光之中
有諸化佛。觀音勢至侍立左右。又見水流光明。分十
四支。流注上下。演說妙法。佛言。我以本願力故。來安
慰汝。汝七日後。當生我國。又見佛陀耶舍慧持曇順
在佛之側。前揖曰。師志在吾前。何來之遲耶。既知時
至。乃為其徒曰。吾始居此。三覩聖相。今復再見。吾生
淨土決矣。至期端坐入寂。義熈丙辰八月六日也。


智者遺誡



天台智者大師。在剡東石城寺。將入滅。謂弟子曰。吾
知命在此。不復前進。輟斤絕弦於今日矣。唱觀無量
壽佛經題竟。復曰。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華池寶樹。易
往無人。大車相現。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況戒定熏
修。聖行道力。功不唐捐矣。梵音聲相。實不誑人。智朗
請云。不審證入何位。歿此何生。誰可宗仰。師曰。吾不
領徒。必淨六根。損己利它。但至五品。汝問何生者。吾
諸師友。侍從觀音。皆來迎我。誰可宗仰者。豈不聞波
羅提木叉是汝大師。四種三昧是汝明導。又誡維那
曰。人命將終。聞鐘磬聲。增其正念。惟長惟久。氣盡為
期。云何身冷。方復鳴磬。世間喪服。皆不應為。言訖唱
三寶名。如入三昧。


善導功行



唐貞觀間。長安善導和尚。見西河綽禪師九品道場。
[002-0390a]
嘆曰。此真入佛道之津要也。修餘行業。迂僻難成。唯
此法門速超生死。由是三十年間。行道不輟。所得襯
施。寫彌陀經十萬卷。畫淨土變相三百餘壁。道俗受
化者。不計其數。或問念佛生淨土耶。答曰。如汝所念。
遂汝所願。每念佛一聲。有光一道。從其口出。高宗賜
寺額。曰光明。有勸世頌曰。漸漸鷄皮[鴳-女+隹]髮。看看行步
龍鍾。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任汝千般快樂。
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遺民見佛



鐂遺民從廬山法師結社。作誓辭以識盛事。社賢百
二十三人。十八人為最。公又拔乎其萃者。公凡念佛
時。見阿彌陀佛身紫金色。以臨其室。公愧幸悲泣曰。
安得如來為我。手摩其頭。衣覆其體乎。俄而佛為摩
頂。且引袈裟以覆之。它日又見身遊七寶大池。澄徹
無際。蓮華青白相間。一人指池水曰。八功德水。汝可
飲之。公飲水甘美。及窹猶覺異香發於毛孔。公曰。此
吾淨土之緣至矣。誰為六和之眾。與我證耶。少頃緇
徒咸集。公對尊像。然香再拜。祝曰。我以釋迦遺教故。
知有阿彌陀佛。此香供養釋迦如來。次供阿彌陀佛
妙法華經諸佛菩薩。願一切有情。俱生淨土。發是願
已。長跪而卒。


聲光現佛



新定少康法師縉雲僊都人。唐貞元初。於洛陽白馬
寺。見殿內文字放光。探取之。乃善導和尚化導文。康
[002-0390b]
曰。若於淨土有緣。使光明再現。言未已。光乃閃爍。康
曰。劫石可磨。我願無易矣。遂至長安善導影堂。大陳
供養。有異僧謂之曰。汝欲化人。當往新定。即今之嚴
州也。康至彼。人無識者。康乃乞錢。誘小兒曰。阿彌陀
佛是汝本師。能念一聲。與汝一錢。群兒務得錢。皆隨
念之。經月餘。俟錢者多。康曰。可念十聲。與汝一錢。如
是一年。念佛之人盈于道路。續於烏龍山。建淨土道
場。築壇三級。集眾。午夜行道。每唱佛一聲。眾見一佛
從口而出。連唱十聲。則有十佛。若貫珠焉。康曰。汝見
佛者。決定往生。眾滿數千。亦有竟不見者。後囑道俗。
當於安養。起精進心。於閻浮提。生厭離心。言訖。放光
數道。奄然而逝。天台韶國師。重修其塔。世咸謂善導
後身也。


別峰行道



永明智覺禪師。應吳越忠懿王請。住靈隱寺二年。遷
居永明。日課一百八事。未甞暫廢。學者咨問。指心為
宗。以悟為則。至暮則往別峰。行道念佛。自為難繼。不
欲強它。然密從之者。常數百人。清宵月朗。空中時聞
螺貝天樂之聲。王每歎曰。自古求西方者。未有若是
之切至也。特為建香嚴殿。以成其志。


冥司崇敬



真歇云。永明壽禪師。宗門之標準。淨業之白眉也。興
隆佛法。勸億萬人修白業。臨終預知時至。舍利鱗砌
于身。甞有撫州一僧。經年旋繞禪師之塔。人問其故。
[002-0390c]
乃曰。向因病入冥。閻王以陽數未艾。得放還生。見殿
左供。畫僧一㡧。王禮敬勤致。遂扣主吏。此是何人。吏
曰。杭州永明寺壽禪師也。凡人死者。無不經由冥府
判生。唯此人修行精進。徑生極樂上品。王以為希有。
故圖像而敬事焉。


西湖結社



宋淳化間。錢塘西湖省常法師。住南昭慶。專修白業。
結淨行社。王文正公旦為社首。士夫預會者。皆稱淨
行社弟子。社友八十。比丘一千。法師刺指。血書華嚴
淨行品。以立誓。翰林承旨宋白撰[石*白-日+田/廾]。其略曰。師慕遠
公啟廬山之社。易白蓮為淨行之名。遠公當衰季之
時。所結者半隱淪之士。上人屬升平之世。所交者多
有位之賢。方前則名士且多。垂[示*谷]則津梁曷已。狀元
孫何題社客于[石*白-日+田/廾]陰。翰林蘇易簡。作淨行品序曰。予
當布髮以承其足。剜身以請其法。猶尚不辭。況陋文
淺學而有惜哉。


蓮華勝會



長蘆慈覺禪師。宗說兼暢。解行俱高。修禪林清規。作
龜鏡文。坐禪儀發明圓解。禁止游言。至于尚清。儉誡
洗麵。話行海內。罔不取法以為廣益群生。速登不退。
莫如念佛往生元祐四年。廣集緇素。建蓮華勝會。一
夕夢。一男子年三十許。峩冠素衣。風貌清美。前揖曰。
欲預公勝會。告書一名。禪師曰。公何名。曰普慧。書畢
又云。家兄亦曾預名。禪師曰。令兄何人。曰普賢。言訖
[002-0391a]
忽不見。既覺而忽省曰。此華嚴離世間品二大菩薩
也。故知佛子行佛事。助揚佛化。則感聖賢幽贊。預是
會者。夫豈小緣。普賢變名易號。不知何人。乃以二菩
薩為首云。


御書蓮社



宋乾道間。兩浙都總管張掄。期生淨土。刻勵精進。惟
佛是念。闔門長幼靡不從化。鑿池栽蓮。效東林結社
之遺意。日率妻子。課佛萬遍。歲以春秋之季。月即烏
戍。普靜蘭若。與信道者共之。見聞隨喜。雲集川至
太上光堯壽聖
皇帝親灑宸毫。書蓮社二大字為賜。掄拜手登受。雲
章奎畫。自天而下。光氣昭倬。焜耀萬目。不獨傳示雲
林。以侈萬一之遇。使天下後世。凡獲瞻仰者。普得念
佛三昧。究竟成就無上菩提。其為饒益。詎可稱量。謹
刊諸金石。用對揚丕顯之休命。


七寶華舫



梁道珍禪師。志慕淨業。未及進行。一夕夢。數僧乘七
寶華舫。泛海西邁。珍問何之。曰將適彌陀佛國也。珍
乃求附載。舟人曰。以子之意。孰敢相拒。但於此一日
之修。功超永劫。以子未誦彌陀經。及灌沐眾僧。所願
未圓。故不可同往耳。既窹感歎。自是誦彌陀經。晝夜
不輟。及開室沐僧。後二年。忽見一人捧銀臺而至。曰
法師報盡。當乘此臺。將亡之夕。邑人見其山崕石壁。
烈火千炬交相輝耀迄旦。即山問之。乃知珍亡。其往
[002-0391b]
生之徵驗歟。


誓取金臺



台州懷玉禪師。持律甚嚴。布衣一食。長坐不臥。誦彌
陀經三十萬遍。日課佛號五萬聲。天寶元年。見佛菩
薩滿虗空中。一人持銀臺來接。玉曰。吾一生念佛。誓
取金臺。何為不然。聖眾遂隱。玉彌加精進。三七日後。
乃復現前。異光滿室。謂弟子曰。吾生淨土矣。含笑而
終。郡守段懷然。見而異之。作偈讚曰。我師一念登初
地。佛國笙欲兩度來。唯有門前古槐樹。枝低只為掛
金臺○宋政和間。三衢祥符寺。憲章憫法師。感應事
亦相類。


焚毀仙經



後魏壁谷曇鸞法師。少遊五臺。感靈異出家。而性好
言術。聞陶隱居有長生法。千里就之。受仙經十卷。謂
神仙必可致也。後還洛下。遇菩提流支三歲。乃問曰。
西域有長生之術。能却老不死乎。支笑曰。長生不死。
吾佛道也。乃授十六觀經曰。汝學此。則三界無復生。
六道無復往。盈虗消息。禍福成敗。無得而至。其為壽
也。有河沙焉。有劫石焉。沙石之數有限。壽量之數無
窮。此吾金仙氏之長生也。鸞大喜。遂焚毀仙經。而專
修淨業。雖寒暑之變。疾病之來。亦不少懈。魏主敬慕
之。號為神鸞。一夕室中見梵僧。謂曰。吾龍樹也。居淨
土久矣。以汝同志。故來相見。鸞曰。何以見教。樹曰。已
去不可及。未來未可追。現在今何在。白駒難與回。言
[002-0391c]
訖不見。鸞自知時至。即集眾教誡。令高聲念佛。西向
瞑目而終。眾聞管絃之聲自西而來。久而乃已。


惟恭滅罪



唐荊州法性寺僧惟恭。性憍傲。慢上凌下。親狎非類。
稍暇則講經課佛。期生安養。然酒徒博侶。交集于門。
虗誑之為。曾無虗日。寺僧靈巋。其同類也。里人譏之
曰。靈巋作盡業。惟恭繼其迹。地獄千萬。重莫厭排頭
入。恭聞之曰。我既作業。罪無所逃。然賴淨土教主。憫
我愆惡。拔我塗炭。豈復墮惡道耶。乾寧二年。恭病將
亡。巋從外而還。見伶人數輩年少奇偉。衣裝鮮潔。巋
問何來。曰自西來。惟恭上人寺在何處。巋指寺示之。
一人自懷中出一金瓶。瓶中蓮華。其合如拳。俄頃即
開。大如盤盂。光彩交映。望寺疾馳。而忽不見。巋至寺。
聞鐘聲。眾咸集。廼知恭已死矣。異光籠[ㄇ@人/卓]其室。聞天
樂之音。巋因言所見。眾皆驚異。巋亦守名節。遂成高
邁云。


雄俊入冥



唐大曆間。成都僧雄俊。膽勇過人。不守戒律。而善於
講說。所得施利。非法而用。甞罷道從戎。尋逃難。又為
僧。守名節者。多畏避之。因聞經說。一稱佛名。滅八十
億劫生死重罪。乃大喜曰。賴有此耳。自是雖為惡。而
念佛不輟。丁未二月。忽暴亡。經宿復甦。言。至冥司。冥
官曰。悞追汝也。然汝罪惡不少可略。經塗炭。令吏卒
驅入獄中。俊勵聲曰。一稱佛名。滅無量罪。俊雖造惡。
[002-0392a]
不至五逆。豈佛語無憑耶。吏亟奏王。王召至。語之曰。
汝之念佛。本無深信。可還人間精進修之。毋復放逸。
人聞其說。嘲之曰。此地獄漏網人也。既而入城南之
西山。齋戒念佛。越四年。辛亥三月。緇素駢集。俊喜曰。
吾時至矣。爾輩還城。見吾親知。為俊語曰。俊以念佛
得生淨土矣。無以為地獄漏網人也。語笑之間。端坐
而化。


密修淨業



圓照本禪師。密修淨業。初參天衣懷禪師。獘衣垢面。
躬事炊㸑。略無少怠。或曰太勞乎。師曰。若捨一法。不
名滿足菩提。直欲此生身證。其敢言勞汴。京資福寺
曦法師者。杜門養道。不與世接。往往神遊淨域。不妄
與人言。一日步至惠林。殷勤致敬。人問其故。答曰。吾
於定中。見淨土金蓮極大。題云永明寺比丘宗本。其
他附麗小華。不可勝數。皆禪師所化人也。為此特往
修敬。或問禪師云。師乃別傳之宗。何得標名淨土。師
曰。雖迹在禪門。而留心淨業故也。


臨終見佛



上虞化度寺智廉上人。稟性質朴。是非不掛。唇吻為
行者。日求度於天童為禪師。師示以偈曰。廉潔身心
絕愛憎。碓坊勤力効盧能。純純寂默常光照。他日叢
林了事僧。既得度。徧參尊宿。晚節專修淨業。年八十
二。忽與眾言別言。我見阿彌陀佛身長八尺。紫金相
好。白玉明毫。大眾圍繞。說法言。諸上善人。當起大信。
[002-0392b]
心修諸善法。來生我國。我既見佛。必生淨土矣。乃書
偈曰。鴈過長空。影沉寒水。無滅無生。蓮華國裡。書畢。
回身向西。一手捉腕。一手捻印。右脇而逝。


臨終說法



胡宣義。名闉。字達夫。雖信向佛乘。而未諳淨土之說。
年四十有四。臨終疾革。其子往告清照律師曰。大人
感疾。請師垂訪。照往見謂之曰。某平昔忝交於公。未
曾言及末後一著。豈可不知安身立命處。闉曰。心淨
則佛土淨。照曰。公平昔時中。還有雜念染污否。闉曰。
既處世間。寧無雜念。照曰。若如此又安能心淨佛土
淨耶。闉曰。一稱佛名。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何耶。照
曰。大乘經說阿彌陀佛塵劫修行成身成國依正莊
嚴。有大威德光明神力不可思議。是以一稱其名。滅
無量罪。猶如赫日消於霜露。復何疑哉。闉遂省悟。即
日請僧念佛。次日清照後至。闉遽曰。師來何遲。煩二
大士降臨以久。於是清照率眾勵聲稱佛。闉乃合掌。
安詳而逝。闉於淨土。平昔未甞留心。老病困迫。聞善
知識一言啟廸。頓釋疑情。即生淨土。非宿有善根。而
能若是哉。


俸錢畫佛



唐中大夫太子少傳白居易。當衰莫之歲。中風痺之
疾。捨俸錢三萬。命工人杜宗敬。按無量壽經。畫西方
世界一部。高九尺。廣丈有三尺。彌陀尊佛坐中央。觀
音勢至二大士侍左右。人天瞻仰。眷屬圍繞。樓臺伎
[002-0392c]
樂。水樹華鳥。七寶嚴飾。五彩張施。爛爛煌煌。功德成
就。焚香稽首。跪於佛前。起慈悲心。發弘誓願。願此功
德。回施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有如我老者。如我病者。
願皆離苦得樂。斷惡修善。不踰南贍。便覩西方。白毫
大光。應念來感。青蓮上品。隨願往生。從現在身。盡未
來際。常得親近。而供養也。欲重宣此義。以偈讚曰。極
樂世界清淨土。無諸惡道及眾苦。願如我身老病者。
同生無壽佛所。


念不間斷



光州司士參軍王仲回。問無為子曰。經典多教人念
彌陀生淨土。祖師則云。心即是淨土不用更求西方。
其不同若此。何耶。無為子曰。實際理地。無佛無眾生。
無苦無樂。無壽無夭。又何淨穢之有。豈得更以生不
生為心耶。此以理奪事也。然而處此界者。是眾生乎。
是佛乎。若是佛境則非眾生。又何淨穢苦樂之有哉。
試自忖量。或未出眾生之境。則安可不信教典至心
念佛而求生淨土哉。淨則非穢。樂則非苦。壽則無夭
矣。於無念中起念。無生中求生。此以事奪理也。故維
摩經云。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
諸群生。正為此也。又問。如何得念不間斷。答曰。一信
之後。更不再疑。即是不間斷也。司士欣躍而去。後二
年。無為子守丹陽郡。忽夢。司士云。向蒙指示淨土。今
已得生。特來致謝。乃再拜而出。後數日訃音至。言。司
士七日前。預知時至。與鄉黨言別而化。政感夢時也。
[002-0393a]


西方公據



蘇文忠公南遷日。佩畫一軸。人問之。公曰。此吾西方
公據也。展玩之。乃彌陀聖像。母夫人程氏歿。以簪珥
遺物。命工胡錫。畫彌陀像施錢。塘照律師自製讚曰。
佛以大圓覺。充滿十方界。我以顛倒想。出沒生死中。
云何以一念。得往生淨土。我造無始業。本從一念生。
既從一念生。還從一念滅。生滅滅盡處。則我與佛同。
如投水海中。如風中鼓橐。雖有大聖智。亦不能分別。
願我先父母。及一切眾生。在處為西方。所遇皆極樂。
人人無量壽。無去亦無來。甞弔海月大師辨公詩曰。
生死猶如臂屈伸。情鍾我輩一酸辛。樂天不是蓬萊
客。憑仗西方作主人。


七寶佛像



杭州淨慈道場法真大師守一。結同志檀越。用金銀
珍珠珊瑚琥珀硨磲碼碯。造彌陀佛像。聖相殊妙。感
應非一。無為子瞻仰贊歎云。碎七寶以為塵。聚寶塵
以為佛。見寶塵即見佛。佛無不是寶。見佛身即見寶。
寶無不是佛。七寶世間寶也。眾生貪取。無有厭足。不
得即瞋而癡。不能悟此惡道之因也。七寶既以為尊
像矣。則非世間所用。乃出世之寶也。遇寶像者。應生
恭敬。嚴奉禁戒純固定力。了達智慧。此淨土之因也。
佛身等於太虗。故不設五藏。以眾生心為心。故會中
之人。各書彌陀一願。凡四十八人。而彌陀之願周矣。
悉以藏于身中示願。願不忘眾生也。髻螺千有二百。
[002-0393b]
一一實以舍利堅固願力也。像成之日。以八種香湯。
灌沐如來。表八功德水也。人隨意以飲之。均甘露味
也。一身清淨則一切身清淨。一念清淨則一切念清
淨。然則不離娑婆。頓超極藥。一見寶像。成就大緣。豈
思議之可及哉。


繪像警迷



鎧菴居士曰。發菩提心。必具悲智二行。審欲迷生聖
域。正須啟廸群迷。安得寫十界九品。俾萬目瞻敬。知
所省覺。為廣大無窮之利也。言未既諸君。翕然稱善。
於是同社捐金以成之。聞見隨喜。以助之。選工施彩。
幻出二圖于門廡。復捃摭教藏。發明旨趣。一以示萬
法唯心。一以指西方徑路。較餘功德。真所謂百千萬
分。不及其一者歟。噫光陰電掣。因果影隨。勿倚壯而
廢日。勿肆情而造愆。瞻茲簡易法門。能即回光返照。
則不離當處。超脫苦輪。諸佛境界。悉現前矣。


龍舒立化



龍舒居士王日休。字虗中。端靜簡潔。博通群書。訓傳
六經。諸子數十萬言。一旦捐之曰。是皆業習。非究竟
法。吾其為西方之歸。自是精進。唯佛是念。年六十布
衣蔬茹。日課千拜。夜分乃寢。乾道中。廬陵李彥弼染
疾垂革。夢一人神清貌古。以手按摩肢體。弼驚問。答
曰。予龍舒居士也。弼因以疾告。公曰。汝起食白粥。即
差矣。又曰。汝還記闕仲雅教汝捷徑否。弼曰。每日念
佛不輟。弼覺。因索白粥食之。病果愈。後見公畫像。儼
[002-0393c]
如夢睹。弼感戴稱生死骨肉。遂遣子姪。遠從其學。一
日忽回曰。居士於某夜講書。罷如常禮念。至三鼓。忽
勵聲稱阿彌陀佛數聲。唱言佛來接我。屹然立化。[邱-丘+看-目]
人有夢二青衣引公西行者。三日前。徧別道友。勉進
淨業。有不復相見之語。或疑李之夢。因想以成。弼曰。
其指白粥愈病。又安可欺哉。李君謹愿。無以報德。遂
刊公像并事跡。以傳遠。自是家家供事之。


獨孤皇后



隋文帝仁壽元年八月甲子。獨孤皇后。上僊皇后。雖
居王宮。深厭女質。常念阿彌陀佛。至臨終時。異香滿
宮。從空而至。帝問闍提斯那。是何祥瑞。對曰。西方有
佛。號阿彌陀。皇后業高。神超彼國。故有斯瑞。箸作郎
王劭言。佛說人應生天。及生佛國。佛天放大光明。以
香華伎樂來迎。伏惟皇后福善禎符。備諸祕記。臣謹
按。八月二十二日。仁壽宮內。雨金銀華。二十三日。大
寶殿後。夜有神光。二十四日卯時。永安宮北。有自然
種種音樂。震滿虗空。至夜五更。奄然如𥧌而去。與經
文所說事皆符驗。帝聞不勝感歎。


女流往生



無量壽佛經韋提希夫人。白佛言。唯願世尊。為我廣
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此濁
惡處。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願我未來不聞
惡聲。不見惡人。今向世尊。五體投地。求哀懺悔。惟願
佛日。教我觀於清淨業處。世尊為說三種淨業十六
[002-0394a]
妙觀。頓悟無生法忍。五百侍女發菩提心。皆得往生。
或曰。天親論說。女人根缺。二乘不生。何耶。曰。此言安
養果報殊勝。無女人根缺。非謂此土女人根缺不得
生彼也。法華特記女人往生。豈不然哉○宋荊王夫
人王氏。專修淨業。曉夕勤至。給侍之人無不即効。唯
一妾懈慢。夫人責之。其妾悔悟。亦加精進。忽無疾而
終。託夢於妾云。蒙夫人訓誨。已生淨土。妾白。夫人未
之信。忽夫人亦夢。與妾同遊寶池。見一華天衣飄揚。
題曰楊傑。一華朝服而坐。題曰馬玗。復見金壇光明
晃耀。此夫人生處也。既覺。彌加精進。年八十一。當慶
誕之日。秉燭然香。望觀音閣。立左右方。具獻壽之。儀
已立化矣○廣平郡夫人馮氏。少多病。慈受深禪師
教其齋戒。念佛諦信。一疑行之。十年超然厭世。人或
怪之。夫人曰。清淨界中。失念至此。支那緣盡。行即西
歸。適我願兮何怪之有。臨終氣絕。復甦謂。其夫妙明
居士及侍病者曰。吾已歸淨土。見佛境界。與華嚴十
六觀經所說無異。聞者感歎。既亡。三日後。舉屍。如生。
異香芬馥。古今女流。念佛獲往生者甚多。傳記具載。


惡輩往生



唐人張善和。殺牛為業。臨終見牛數頭來。作人言云。
汝殺我。於是大怖。遂喚妻。急請僧來。為我懺悔。僧至
云。十六觀經。說臨終惡相現者。至心念佛。即得往生。
善和云。不暇取香爐也。遂以手捻香。面西稱佛。未滿
十聲。乃言阿彌陀佛從西來接我也。即化去○又張
[002-0394b]
鍾馗者。殺雞為業。病革。見一穿緋人。驅群雞來。叫云
[口*豕][口*豕]。兩目血流。受大痛苦。有僧為設佛像。令其念佛。
俄頃香氣滿室。恬然而化○宋政和間。會稽金[奭-人+大]。網
魚為業。一日猛省。持戒精進。日課佛號萬聲。無間斷。
後無疾。語家人。言。彌陀與二菩薩在門前待我。歸淨
土去也。焚香端坐而化。邑人聞異香天樂終日不散。


靈禽往生



唐貞元間。河東裴氏。家畜鸚鵡。常念佛號。過午不食。
臨終十念。氣絕火化。得舍利十餘粒。炯然耀目。僧慧
觀於靈山。用陶甓建塔。以旌其異。成都尹韋皐為文。
記其事甚詳○潭州人養鴝鵒。俗呼八八兒。常念佛。
既亡。以棺葬之。生蓮華一朵。自其口。出龍舒淨土文
載之。又頌云。有一靈禽八八兒。解隨僧口念阿彌。死
埋平地蓮華發。我輩為人豈不知○黃巖正等寺觀
師畜鴝鵒。能言。常念佛不輟。一日立斃。穴土塟之。未
幾。於舌端生紫蓮華一朵。靈芝律師甞讚之。有立亡
籠閉渾閑事化紫蓮華也大奇之句。


決疑門第七



前文


不信曰疑。萬惑之所從生也。不疑曰信。萬善之所
從出也。[山/一/虫][山/一/虫]群彚。迷情深厚。念念起妄。心心著我。
而妄說法空。撥無因果。自甘沉溺者。比比皆是。何
異認瓦礫為真金。指伊蘭為瞻蔔。揠苗助長而槁
死。狂熱投圊而欲沒者歟。先德憫之。辯疑解惑之
說。由是而作焉。彼無知者。障重疑深。聞而不信。如
[002-0394c]
人疾在膏肓。而畏人說藥。雖良醫有起死回生之
妙。亦無如之何也。悲夫。佛言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宜矣。


難信之法



青山樓弆云。淨土法門決然可信。如來葢甞特言之。
屢言之。委曲而言之。而世人尚毀信相半。大抵高明
之士則曰。口稱佛名。便能成佛。一何易哉。是未甞稽。
其所以不知淨土業成。但生彼國。無惡境界。有進無
退。直至成佛。豈纔生彼國。便成佛耶。以少善根。為無
以加者。則曰。口稱佛名。定可往生。是亦未為至論。所
謂念者。致精誠焉。勿忘之謂也。豈口舌云乎哉。予雖
未能不輟香火。揚聲扣拜。然動容周旋。念念不絕。雖
衽席之上。踰溷之間。亦必避西。自謂世人莫如我修
淨業也。四明法智。起天台大教於既墜之後。使人見
性成佛。猶且以此化人。是知此深法門。為不可廢。明
矣。若曰。何必生彼。然後成佛。則在家者。亦不必出家。
而星居甲乙者。亦不必尋師訪道矣。未透關者。幸留
意焉。


淨土非權



慧覺玉禪師曰。或謂淨土乃聖人之權方。所以接鈍
根化凡器也。苟能一超。直入如來地。何藉於他力乎。
答曰。佛世文殊普賢。滅後馬鳴龍樹。此土智者智覺。
皆發願往生。應盡是鈍根乎。釋迦於大寶積經。勸父
王淨飯并六萬釋種。皆生淨土。應盡是凡器乎。此等
[002-0395a]
聖賢。應皆不逮今之利根勝器乎。況若以此為權。將
何為實。權實之判。非止一途。自非教眼暸焉。何以甄
別。咨爾有識。當信佛言。招報非輕。切勿容易。昔孫莘
老學士。始以此疑之。因會楊次公主客。王敏仲侍郎
論道契合。遂釋其疑。次公敏仲。皆儒之學禪者。方且
汲汲以淨土為歸依。則知淨土非聖人之權設。真禪
侶之棲止也。


辨明五惑



長蘆頤禪師蓮華勝會錄文云。初心入道。忍力未淳。
須託淨緣。以為增上。何則娑婆國土。釋迦已滅。彌勒
未生。極樂世界彌陀世尊。現在說法。娑婆國土觀音
勢至。徒仰嘉名。極樂世界彼二上人親為勝友。娑婆
國土諸魔競作。惱亂行人。極樂世界大光明中。決無
魔事。娑婆國土邪聲雜亂。六色妖婬。極樂世界水鳥
樹林咸宣妙法。正報清淨。實無女人。然則修行緣具。
無若西方。淺信之人橫生疑謗。竊甞論之。此方之人
無不厭俗舍之喧煩。慕蘭若之寂靜。故有捨家出家。
則殷勤讚歎。而娑婆眾苦。何止俗舍之喧煩。極樂優
游。豈直蘭若之寂靜。知出家為美。而不願往生。其惑
一也。萬里辛勤。遠求知識。發明大事。決擇死生。而彌
陀世尊色心業勝。願力洪深。一演圓音。無不明契。願
參知識。而不欲見佛。其惑二也。叢林廣眾。皆樂棲遲。
少眾道場。不欲依附。而極樂世界一生補處。其數甚
多。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既欲親近叢林。而不慕清淨
[002-0395b]
海眾。其惑三也。此土之人。上壽不過百歲。而童癡老
耄。疾病相仍。昏沉睡眠。常居大半。菩薩猶昏隔陰。聲
聞尚昧出胎。則尺璧寸陰。十喪其九。而未登不退。可
謂寒心。西方之人壽命無量。一託蓮苞。更無死苦。相
續無間。直至菩提。可謂便獲阿惟越致佛階。決定可
期。而流轉娑婆促景。迷於淨土長年。其惑四也。若乃
位居不退。果證無生。在欲無欲。居塵不塵。方能興無
緣慈。運同體悲。迴入塵勞。和光五濁。其有淺聞單慧。
或與少善相應。便謂永出四流。高超十地。詆訶淨土。
耽戀娑婆。掩目空歸。宛然流浪。並肩牛馬。接武泥犂。
不知自是何人擬比大權菩薩。其惑五也。故經云。應
當發願。願生彼國。則不信諸佛誠言。不願往生淨土。
豈不甚迷哉。


佛語不虗



康僧會法師赤烏年間始來。建業吳主孫權。問大夫
闞澤曰。佛法理趣何如此方儒老之教。闞澤曰。佛法
深妙。以孔老較之。實非比對。何謂也。孔老設教法天。
制用不敢違天。諸佛設教。諸天奉行。不敢違佛。由是
言之。實非比對。明矣。葢孔子所知一方之事耳。佛則
盡十方法界極虗空邊際微塵剎土。其中所有。無不
遍知。孔老所言一生之事耳。佛則窮過去極未來無
邊際微塵數劫。其中所有。無不明了。淨土法門。是釋
迦世尊與十方世界恒沙諸佛。廣長舌相。同音宣示。
安可以凡夫狹劣知見。坐井觀天。而於如來金口所
[002-0395c]
宣真實之語。生疑不信也。


正信因果



龍舒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
作者是。試以目前觀之。人生貧富貴賤。壽夭苦樂。榮
辱禍福。種種不同。雖曰天命。天豈私于人哉。以前生
所為不同故。今生受報亦不同。而天特主之耳。亦如
世之官府。豈以賞罰無故而加於人。特以有功當賞。
有罪當罰。而主之耳。以其不能純乎善故。不得純受
其福報。乃有富貴而夭折者。有貧賤而壽考者。其為
果報。各隨所為。如影隨形。如響應聲。絲毫不謬。未有
種麻而得豆。種黍而得稷者。但種時少。收穫時多。作
善惡時甚小。受禍福之報甚大。故云春種一粒粟。秋
收萬顆子。人生為善惡。果報亦如此。葢造化自然之
理也。世間因果若此。修出世者。因果亦然。安可不信
淨土而修之哉。


自障自蔽



柏庭法師曰。修淨業者常多。得其門而徑造者無幾。
談淨土者常多。得其要而直指者或寡矣。未聞有以
自障自蔽為說者。自障者莫若愛。自蔽者莫若疑。但
使疑愛二心。了無障礙。則淨土一門未始間隔。無為
子十疑論序曰。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
晉遠法師結社廬山。以淵明則招之。貴其能達而斷
愛也。於靈運則拒之。為其心雜而念不能專也。豈非
政以二者為淨土之津要乎。
[002-0396a]


身心虗偽



唐相國裴休曰。大眾從無始來。常認為我身者。是地
水火風假合之身。旋聚旋散。屬無常法。非我身也。大
眾從無始來。常認為我心者。是緣慮客塵。虗妄之心。
乍起乍滅。屬無常法。非我心也。我有真身。圓滿空寂
者是也。我有真心。廣大靈知者是也。空寂靈知。神用
自在。性含萬德。體絕百非。如淨月輪。圓滿無缺。惑雲
所覆。不自覺知。妄惑既除。真心本淨。十方諸佛一切
眾生與我此心。三無差別。此即菩提心體也。捨此不
認而認。臭身妄念。隨死隨生。與禽畜雜類。比肩受苦。
為丈夫者。豈不羞哉。


婬殺相因



龍舒淨土文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制之若無。斯為
聖人。節而不縱。可為賢人。縱而不節。是為下愚。葢此
二者造業之所。更相助發。葢飲食充則血氣盛。使婬
欲多。婬欲多則反損血氣。又賴飲食以滋補。若俱能
省減。此乃安身延年之道也。慈覺師云。飲食於人日
月長。精麤隨分塞飢瘡。纔過三寸成何物。不用將心
細較量。務實野夫云。皮包骨肉并膿血。強作嬌嬈誑
惑人。千古英雄皆坐此。百年同作一坑塵。果戒得此。
二事在世。何由有疾病夭折。身後何由有地獄鬼畜。
若決欲求生淨土。當謹護於此。


臨終業相



宗鏡錄引華嚴經云。譬如有人將欲命終。見隨其業
[002-0396b]
所受報相。行惡業者。見於地獄畜生餓鬼所有一切
眾苦境界。或見獄卒手持兵仗。或瞋或罵。囚執將去。
亦聞號叫悲歎之聲。或見[厂@火]河鑊湯刀山劒樹種種
逼迫。受諸苦惱。作善業者。即見一切諸天宮殿無量
天眾天諸綵女種種衣服具足莊嚴。宮殿園林盡皆
妙好。身雖未死。境已現前。境不現前。唯心妄見苦樂
之境。本無從出。善惡之事。唯自召來。未了一心。難逃
六趣。


不求勝進



靈芝觀經疏曰。有人發願。願未得道前所生之處。值
佛聞法。童真出家。今謂若生淨土。則任運值佛為僧。
只由不知淨土。故有此願。禪講宗師率多此見。甞試
語曰。汝今已得男子為僧。只合便求出離。何乃復求
男子。再願出家。略無勝進乎。


善人會集



極樂世界。淨業所成。蓮華化生。受用自在。眾生生者。
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於無上菩提。得不退轉。金口
所宣。真實之語也。且以一方言之。葢有名山勝地幽
居靜室。不聞惡聲。善人會集。而講道不絕者矣。亦有
閭閻市井凶徒惡黨群居。終日酣酒嗜婬。而無惡不
為者矣。為學之士。固當去惡從善。親賢人遠小人。乃
可入於聖賢之域。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
而不聞其香。則與之俱化。諸大乘經勸讚往生。親近
聖賢。速登不退。其可不信佛所說而修之哉。
[002-0396c]


覺悟前非



靈芝照律師。初發誓願。常在娑婆濁世。拔濟眾生。復
見高僧傳。慧布法師云。方土雖淨。非吾所願。若使十
二劫蓮華中受樂。何如三塗苦處救眾生也。由是堅
執所見。於淨土法門。略無信向。見修淨業者。復生輕
謗。後遭重病。色力[毤-ㄙ-毛+壬]羸。神識茫然。莫如趣向。既而病
差。頓覺前非。悲泣感傷。深自痛責。志雖洪大。力未堪
任。仍閱天台十疑論。初心菩薩未得無生法忍。要須
常不離佛。又引智度論云。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
惡世。救苦眾生。無有是處。譬如嬰兒不得離母。又如
弱羽秪可纏枝。自是盡棄平生所學。專尋淨土教門。
二十餘年。未甞暫捨。研詳理教。披括古今。頓釋群疑。
愈加深信。


十種障難



群疑論云。世間有十種人。臨終不得念佛。一者善友
未必相遇故。無勸念之理。二者業苦纏身。不遑念佛。
三者偏風失語。不能稱佛。四者狂亂失心。注想難成。
五者或遭水火。不暇至誠。六者遭遇豺狼。無復善友。
七者臨終惡念。壞彼信心。八者飽食過度。昏迷致死。
九者軍陣鬪戰。奄忽而亡。十者忽墜高嵓。傷懷性命。
此十種人臨終斷然。不得念佛。應須預修令淨業成。
就。縱有難緣。必蒙佛救護也。


疑城退墮



大本無量壽經。佛告慈氏。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
[002-0397a]
功德。不了佛智。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彼國。此
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法不見
僧。是故於彼謂之胎生。於七寶城中。如忉利天。五百
歲竟。然始得至阿彌陀佛所。其人聞經。心不開解。以
前世求道中悔狐疑暫信暫不信故。當知生疑惑者。
為失大利。菩薩處胎經中。名懈慢國。即疑城是也。天
台觀經疏。釋日觀云。教令正觀為除疑心。妙宗引大
本云。不了佛智。則生疑惑。今以三觀。觀十六境。了達
佛智。不生疑惑。中下品人。依此回向。懺悔業障。既有
乘種。生至彼國。速見三寶。不生邊地。及胎宮也。楊次
公曰。一念既信。已投種於寶池。眾善相資。定化生於
金地。無輙悔墮。誤認疑城。即時蓮開。得解脫道。唯心
淨土。自性彌陀。大光明中。決無魔事。


十念往生



十疑論問云。眾生業重。云何十念即得往生。答。臨終
值遇善友。皆是宿世善根。若無宿因。尚不能值善知
識。何由十念成就。若以無始惡業為重。臨終十念為
輕者。今以三種較量。不在時節多少。一者在心造惡
之時。從虗妄顛倒生。念佛者從善知識。聞阿彌陀佛
真實功德名號生。一虗一實豈得相比。譬如萬年暗
室日光暫至。豈以久來積暗而不滅也。二者在緣造
罪之時。從癡暗心緣虗妄境界生。念佛之心。從聞佛
功德名號。緣無上菩提心生。一真一偽。豈得相比。譬
如有人被毒箭中。箭深毒慘。傷肌破骨。一聞滅除藥
[002-0397b]
鼓。即箭出毒除。豈以箭深毒慘而不出耶。三者在決
定造罪之時。以有間有後心。念佛之時。以無間無後
心。遂即捨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譬如十圍大索。千
夫不制。童子揮劒。須臾兩分。又如千年積柴。以一豆
火。少時焚盡。如人一生修十善業。應得生天。臨終起
一念決定邪見。即墮阿鼻地獄。惡業虗妄。心猛利故。
尚能排一生善業。令墮惡道。豈況臨終猛心念佛。真
實無間善業。而不能排無始惡業得生淨土耶。


少善不生



孤山法師彌陀西資鈔曰。觀世人為善心輕。為惡心
重。何以得生淨土。請以現事驗之。對佛像則不如接
大賓之恭謹。學經法則不如求財利之勤劬。毀他則
氣麤言滑。讚彼則氣緩語澁。或以我惡之則覆善揚。
惡我好之則掩短美長。或為積惡而怒他私說。或作
微善而恨人不知。於惡事則陰費千金。亦能鈐口。施
善人則方營一食。便自矜功。凡此用心。方沉惡趣。欲
以少善而求。生淨土者難乎哉。


二乘不生



十六觀經。中輩三品。持戒行善。發願往生。證聲聞果
小彌陀經云。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
然則天親論。說二乘不生。何耶。當知此等機緣本有
大乘種性。退大住小。以重聞大法故。宿種今熟。發願
往生。權證小果。當知極樂淨境。靈禽演法。非罪報所
生。雖有天魔。皆護佛法。然則雖證二乘。豈復執小道
[002-0397c]
耶。妙宗云。論就本始。住小時說。是故不生。經就現今。
向大時說。是以得生。回心故得生。慣習故證小。知大
證小。不執偏真而為究竟。不久證大也。


辨明聖號



梵語捺謨。此云歸命。梵語阿彌陀。此云無量壽。亦云
無量光。多含不翻也。梵語佛陀。此云覺者。謂究竟真
覺也。小彌陀經。一日至七日。執持名號。觀經滅八十
億劫生死之罪。皆謂此六字聖號也。佛號至簡。功德
無量。令五濁凡夫。登不退地。所謂一切世間難信之
法也。世俗相傳。釋迦在世日行化。至一俗舍。見翁媼
二人。以穀一斗。記數念佛。佛教念三十六萬億一十
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較之斗穀。數逾
億萬。寶王論。王古決疑集。龍舒淨土文。皆載此說。勸
人持念。然既是佛說。必出於大藏。經論既無所出。不
可遵行云云釋曰。按此集中行法門有謂經


十二如來



無量壽經。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光明最勝。諸佛光明。
所不能及。故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
礙光佛。乃至云超日月光佛。凡十二名。皆彌陀一佛
之別號也。又楞嚴勢至圓通云。我憶往昔恒河沙劫。
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
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云云。此言恒沙劫
前。有十二佛。於一劫中。次第出興。但前後二佛。其名
偶與大本相同耳。而或者便以大本十二佛名。為勢
[002-0398a]
至所值之佛。謬矣。雖理體無別。而事相不同。既云相
繼一劫。則古佛久已滅度。豈可濫同現在說法之佛
耶。不原經意。不分今昔異同。何摸棱之甚哉。


像即真身



或問芝照律師曰。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
眾生心想中。今刻木為像世物所成。用此為佛。不知
其可也。對曰。佛身無相。亦不離相。以其無相故。世出
世間無有一法而是佛者。雖八萬四千三十二相亦
即非相。況他物乎。故曰。離一切相即名諸佛。以其不
離相故。世出世間無有一法而非佛者。況相好乎。故
曰。當知一切諸法即是佛法。如能達此。相即非相。非
相即相。則山河國土。草木微塵。四生六道。翾飛蠕動。
無非諸佛法身之體。而況範金合土。刻木繪塑。莊嚴
相好。而獨非佛乎。諸有智者。當觀此像。材木[厂@火]布。膠
漆金彩。假彼眾緣。和合而成。求於眾緣。皆世間之物。
各有名體。孰為佛乎。然緣無定相。物無定名。既號為
佛。一切眾緣莫非佛體。豈可捨此。而別求佛乎。故華
嚴經云。色相非是佛。音聲亦復然。亦不離色聲。見佛
神通力。若此觀之。不住於相。亦不離相。理事一如。真
俗不二。雖復對像。是真見佛聖像記。


齋房設像



凡人平居坐臥。處不可安佛菩薩像。取褻凟之罪。竹
菴觀法師見學者齋房設像。即誡之曰。汝輩起居無
禮。說無益語。少持焚香之敬。不補終日媟慢之罪。大
[002-0398b]
通本禪師見佛菩薩行立之像。則不敢坐齋饌。以魚
肉為名者則不食。其真誠敬事。防心離過若此。清規
中。誡常人非。禮拜上供。添香換水。無故不得入殿堂。
恐怠慢損福獲罪故也。若為臨終人病苦逼迫之際。
設像念佛。增其正念。資助往生者。不在此限。


頓漸二修



大集經言。菩薩有二種行。緣空真入。名為慧行。帶事
兼修。名為行行。達磨大師入道理行。一曰理入。二曰
行入。依金剛三昧經立。或謂直入者為頓。兼修者為
漸。未必然也。當知佛法中所謂頓漸者。實在乎能修
之人。悟解之親疎耳。達修無修。名無作行。非謂不修
也。又復直入者根熟故。兼修者常道也。如華嚴經說。
塵剎修行豈皆為漸也。入道四行中。三四無所求行。
執理者觀之。無法可求。可謂至矣。然對破有求耳。經
云。無所求中。吾欲求之。華嚴云。當起勝希望。志求無
上覺。豈可定執無求為究竟耶。故第四稱法之行。引
淨明經云。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
故。智者若能了達此理。則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慳。於
身命財。行檀捨施。心無慳惜。達解三空。不倚不著。此
為自行。復能利它。亦能莊嚴菩提之道。檀施既爾。餘
五亦然。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正所謂以無
住相。修行六度。孰謂頓悟自心。而不加脩證乎。


以理奪事



六祖壇經說。韶州人問修西方法。六祖云。自心有西
[002-0398c]
方。何處覓西方。東方人造罪作業。求生西方。若西方
人造罪作業。求生何處。但能悟性。何所不可。又誌公
云。智者知心是佛。愚人願往西方。二師所言。皆以理
奪事。亦應病之藥也。若隨語生解。則執藥成病矣。若
直就理說。則一法不可得。有何淨土可生。不獨無淨
土。而自心亦不可得。此不可得亦不可得。若然者。則
所謂自心有西方。與知心是佛者。皆成疣贅矣。然理
是即事之理。空是即有之空。正當掃蕩處。何妨建立
諸法而念佛往生也。以事即理。故念而無念。生而無
生。方在活路上行。不執死語。後人不會此意。一向隨
語生解。毀謗修淨業人。如人乘船涉海。却勸陸行。不
副來機。只增惑亂。永嘉云。棄有著空病亦然。還如避
溺而投火。不其然哉。


四種清執



道非內外。不離內外。道絕自他。不礙自他。以萬法同
一體故。一不定一。何妨萬殊。若了斯旨。則一明一切
明。萬法皆我自性。無所往而不可。若以有佛可念。為
著相者。則無佛可念。著相尤甚。試以四句言之。則有
佛。無佛。亦有亦無。非有非無。成四種執。隨執一種。皆
邪見也。若於四種。融通無礙。隨觀一種。皆成三昧矣。
舉一例諸。可以意得。佛以廣大願力。令初心凡夫。一
生彼國。永無退轉。而不肯往生。甘受沉淪。正所謂飯
籮邊餓殺死漢也。達磨云。心如墻壁。乃可入道。為破
妄情分別。亦應病之藥耳。若直欲無心。則執藥成病
[002-0399a]
矣。善星比丘。能說十二部經。獲四禪果。因狎邪友。妄
言無佛無法無有涅槃。故生陷地獄。皆由妄執法空。
撥無因果。招此劇報。今人不遵佛說。執邪見為大乘。
謗念佛為小乘。正是非法說法。法說非法。無間重罪。
其可免乎。


談空得失



經云。諸佛說空法。為度著有者。而復著於空。諸佛所
不度。一大藏教應病之藥。善用藥者。病無不差。不善
用者。醍醐上味。翻成酖毒。菩提達磨不立文字。單提
直指。謂之教外別傳。六祖云。只此不立兩字。亦是文
字。道箇直指。早是曲了也。古人為學者。解粘去縛。遣
疑破執。其功莫大。須知此道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
無心得。不可以語言造。不可以寂默通。直得逈無依
倚。超出聖凡情量。亦不依止逈無依倚。超出聖凡情
量處。方名出格道人。後世學者橫計邪執。不明祖意。
將古人言語。都作實會。將謂實有一法。為教外別傳。
直要掃除文字。認著箇不存一法為究竟。一向在死
水裡作活計。向他道將此掃除亦復掃除。則茫然不
知。吁可憐也。殊不知斷三界妄想。滅五陰色身。無一
毫髮可當情。乃三藏小乘見解。若會得轉身一路。自
然法法融通。不妨在活路上行。依佛聖教。發願往生。
參禮彌陀。親近善友。速登不退。廣度眾生。校之執偏
空之見。甘受輪迴。不求出離者。霄壤不同矣。


反經非聖


[002-0399b]


古人道。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如金剛般若一經。
言無住相布施。豈以不修布施為無住相耶。特以能
修之心。契合般若真空之理。終日行施。而離一切相。
為破著故。直言離相。盡理言之。亦不著於離相。故曰
於著不著。俱無所著。以稱性修行。離凡夫二乘著空
著有等見。故云無住相耳。凡菩薩修行六度萬行。莫
不皆然。豈以曠然無修。然後為不住相也。今往生淨
土一門。即菩薩萬行中。游歷十方承事諸佛之一法
耳。以稱性修行故。了一切法皆是無相。無相亦無。夫
如是。則於淨土豈礙往生。於彌陀何妨親近。乘佛願
力。速證無生。若定執無生無見為達理者。則墮二乘
外道著空偏見。於佛聖教。公然違背。反經非聖。罪莫
大矣。


失於遲暮



眾生顛倒。躭著五欲。不求出離。未有能發決定心。願
生極樂世界者。至於冤憎會遇。恩愛別離。老病死相。
危險逼迫。顛沉痛毒。不可堪忍。然後悲涕號呼。歸依
佛寶。以冀脫死。又富貴之人。常於佛事。不暇修習。而
有暇者。失於不信。能信者又患於不能斷疑。至於困
苦而發心者。多失於遲暮。故知生正信發正念。而修
善緣者。豈易事哉。


為小失大



龍舒居士云。今有貿易者。一錢而得兩錢之息。行路
者。一日而及兩日之程。則心自喜。反是則必憂之。是
[002-0399c]
為外物。小有得失。而憂喜也。以吾之光陰有限。汩沒
過時。其失大矣。而不以為憂。以淨土之緣難遇。幸而
知之。其得大矣。而不以為喜。徒見其失之小者而憂
喜。而得失之大者。則不能知。何不思之甚也。


不修十失



佛示徑路修行之法。令一切眾生。速超生死。而障重
之人。不肯進修者。有十種失。一不信佛言。二不遵聖
教。三不信因果。四不重己靈。五不求升進。六不親善
友。七不求解脫。八甘受輪迴。九不畏惡道。十甘同魔
類。反是而修之者。則得十種勝利。


永無魔事



□禪師念佛正信決云。或謂臨終見佛放光接引並
是魔境。此說如何。答。首楞嚴經修習三昧。或發動陰
魔。摩訶衍論及止觀等修習三昧。發動外魔。此等並
是約自力修禪之人。先有魔種。被定擊發。儻能明達
對治。則成聖法。若任性無知。則被障礙矣。今所修念
佛三昧者。託彼佛力。如近帝王。誰敢干犯。葢彌陀有
大慈悲誓願威神三昧等力。有大摧邪力。有大降魔
力。天眼遠見。天耳遙聞。他心徹鑑。光明遍照。攝取眾
生。有如是等功德之力。豈不能護持念佛之人。臨終
令無障礙耶。且金臺來迎等事。出自觀經。金口所說。
若認為魔。亦無知之甚矣。


般舟三力



圓通梵法師會宗集。引般舟三昧經言。念佛往生。有
[002-0400a]
三種力。一者本有佛性力。言煩惱心中有如來藏也。
二者慈光攝取力。言彌陀光明無量念佛眾生攝取
不捨也。三者念佛三昧力。言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
定見佛也。此三種力。如三股繩合為大索。能牽重物。
又如水火鏡子。若將對日以艾取之。即可得火。若將
對月以珠取之。即可得水。今以鏡具水火之性。喻眾
生本具佛性之力也。須假日月之光來照者。彌陀慈
光攝取之力也。以珠艾能引水火者。信心念佛之力
也。此三種物。缺一不可。三事和合。水火方生。三力相
資。必生淨土。


師子筋弦



唐道綽法師安樂集云。何因緣故。一念佛力能滅諸
障耶。答。經云。譬如有人用師子筋以為琴弦。其弦一
奏。一切餘弦一時俱斷。若人於菩提心中。修念佛三
昧。諸煩惱根皆悉斷滅。亦如有人取牛羊驢馬諸乳
置一器中。以師子乳一滴投之。一切諸乳悉化為水。
若人於菩提心中。修念佛三昧。一切惡魔諸障直過
無難。


舟石不沉



那先經說。昔有國王。問沙門那先言。眾生業重。云何
念佛即得往生。那先言。譬如有人。以大石塊。其數千
百。欲渡大海。以船力故。即達彼岸。眾生之罪猶如巨
石。彌陀願力如彼大船。石本易沉。因船可渡。橫截生
死。苦海全憑。己佛願王。一切時中。以為良導。直登彼
[002-0400b]
岸。不越自心。故俱舍頌云。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
大亦脫苦。如摶鐵小亦沉水。為鉢鐵大亦能浮。


舉念即生



十疑論。問云。西方去此十萬億剎。凡夫劣弱。云何可
到。答。西方十萬億剎。為對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說耳。
但使眾生淨業成者。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受生
之心。動念即是生淨土時。故經云。阿彌陀佛去此不
遠。業力不思議故。一念即生。不須愁遠。又如人夢。身
雖在床。而心意識徧至他方。如平生不異。淨土亦然。
動念即生。不須疑也。


如鏡現像



龍舒居士曰。十方世界眾生念佛。淨土寶池乃生蓮
華一朵。標其名字。或者疑之。予曉之曰。如淨明鏡。物
來斯現。鏡何容心哉。以其明而自然耳。故曰。善心纔
發。上天之寶殿先成。惡念始萌。下地之火城已具。夫
如是。則修淨業者。華蕚題名。以俟其往生。何足怪哉。
或曰。持往生呪者。阿彌陀佛常在其頂。修淨業人。臨
終之際。佛及菩薩皆來迎接。眾生無量。又安能皆住
其頂。皆往迎接耶。予曰。一月普現一切水。一日普照
無量世界。唯濁水不現。覆盆不照耳。無量壽佛光明。
普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世有不願往生
者。其猶濁水覆盆。獨不蒙光。豈日月之咎哉。


願力強牽



四明尊者修懺要旨云。堪忍之界。不常值佛。多諸惡
[002-0400c]
緣。深位尚乃有退。若彼安養之士。常得見佛。唯有勝
緣。初心即得不退。又彼佛願力普攝有情。若能願求。
定得生彼。況過現積集善惡業緣。每至終身。咸來責
報。臨終惡念增盛。則眾惡成功。牽生惡道。臨終善念
增盛。則眾善皆成。牽生善道。今既求生安養。必須淨
業莊嚴。若無願力強牽。焉克臨終正念。故誠心發願。
決志要期。既欲往生。宜在專切。


求佛加護



照律師云。或問。觀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既是
佛。何須念他佛耶。答。祇由心本是佛故。令專念彼佛。
梵網戒云。常須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
佛。汝心佛者。未成佛也。彌陀佛者。已成佛也。未成佛
者。久沉欲海。具足煩惱。杳無出期。已成佛者。久證菩
提。具足威神。能為物護。是故諸佛勸令念佛。即是以
我未成之佛。求他已成之佛。而為救護耳。是故眾生
若不念佛。聖凡永隔。父子乖離。長處輪迴。去佛遠矣。


斥謬門第八



前文


凡夫迷倒。不了佛智。全佛境為魔界。我見為本。執
斷執常。六十二見。百八煩惱。無所往而非魔矣。舉
心動念。魔所為也。息心除妄。魔所為也。經曰。末世
眾生。說病為法。雖勤精進。增益諸病。今欲剪覺路
之荊榛。闢異端之邪說。此斥謬之篇。所由作也。猶
國家之發號施令。懲善誡惡。刑期無刑。豈得而已
哉。
[002-0401a]


背宗失旨



天台智者大師觀經疏。以一心三觀釋觀字。以一體
三身釋無量壽。乃云。舉正收依。述主包褁。觀雖十六。
言佛便周。則十六境皆圓妙三諦也。錢塘孤山圓法
師。以其師奉先清公遺文。述刊正記以釋之。背宗失
旨。以十六觀皆為事想。不須三觀。四明尊者忍俊不
禁。初作融心解。後述妙宗鈔。以救當時之獘。妙得佛
祖之心。其說大行。其後神智義師。假名湛師。背其師
說。復有著述。至于桐江瑛法師立論。以摩訶止觀為
無生觀。十六觀門為有生觀。雖宗天台。不得祖意。公
為異說。淺鄙可笑。孤山則執理觀為事想。桐江則局
聖解為凡情。學佛法者。可不審哉。


謬執偏空



淨覺法師曰。世或有引大珠和尚云。捨垢取淨。是生
死業。龐居士云。若捨煩惱入菩提。不知何方有佛地。
皆是遣著之語。不可執此以非淨土。且不垢不淨之
言。即心即佛之義。凡稟釋教者。孰不知之。安以真如
平等之談。便廢因緣脩證之法。六住大士尚存分段
之生。四果真人亦有變易之死。云何殂落永謂泥洹。
須知菩薩未證妙覺已還。常以空心徧修萬行。終日
觀佛。無佛可觀。歷劫度生。無生可度。暫趣於空華淨
土。權依於幻化彌陀。破昨夢之塵勞。入乾城之地位。
乃至成佛雖自行冥寂。而利他宛然。故喻之以明鑑
之身。現之以隨類之像。世人勿詢大義。唯忻頓悟。直
[002-0401b]
入無生。而不思永嘉云。若實無生無不生。既豁達而
取空。恐莾蕩而招禍。此類乎。越中習射。不踰數步之
間。隴西學游。翻沒洄波之內。如斯知識。未可參尋。


疑深障重



無為楊次公曰。世有善士。發三種不信心。不求生者。
尤可嗟惜。一曰。吾當超佛越祖。淨土不足生也。二曰。
處處皆淨土。西方不必生也。三曰。極樂聖域。我輩凡
夫不能生也。夫行海無盡。普賢願見彌陀。佛國雖空。
維摩常修淨土。十方如來有廣舌之讚。十方菩薩有
同往之心。試自忖量。孰與諸聖。謂不足生者。何其自
欺哉。至如龍猛祖師也。楞伽經有預記之文。天親教
宗也。無量論有求生之偈。慈恩通讚。首稱十勝。智者
㭊理。明辨十疑。彼皆上哲。精進往生。謂不必生者。何
其自慢哉。火車可滅。舟石不沉。現華報者。莫甚於張
馗十念而超勝處。入地獄者。莫速於雄俊再甦而證
妙因。世人愆尤。未必若此。謂不能生者。何其自棄哉。
自欺自慢自棄己靈。流入輪迴。是誰之咎。


誑妄說法



汾州大達無業國師云。如今天下解禪解道。如河沙
數。說佛說心有百千萬億。纖塵不盡。未免輪迴。絲念
不忘。盡從淪墜。如斯之類。尚不能自識業果。妄言自
利利他。自謂上流。並他先德。但言觸目無非佛事。舉
足盡是道場。原其所習。不如一箇五戒十善凡夫。觀
其發言。嫌他二乘十地菩薩。且醍醐上味為世所珍。
[002-0401c]
遇斯等人。翻成毒藥。假使才並馬鳴。解齊龍樹。只是
一生兩生不失人身。臨終之時。一毫聖凡情量不盡。
纖塵思念未忘。隨念受生。輕重五陰。向驢胎馬腹裏
托質。鑊湯爐炭裏燒煑。從前記持憶想見解。一時失
却。依舊再為螻蟻。從頭又作蚊虻。雖是善因。而招惡
果○永明智覺禪師云。深嗟末世誑說一禪。只學虗
頭。全無實解。步步行有。口口談空。自不責業力所牽。
更教人撥無因果。便說飲酒食肉不礙菩提。行盜行
婬無妨般若。生遭王法。死陷阿鼻。受得地獄。業消又
入畜生餓鬼。百千萬劫無解脫期。除非一念回光立。
即翻邪為正。若不自懺自悔自度自修。諸佛出來。也
無救你處。


未得謂得



圓悟禪師云。有一等人道。本來無一星事。但只遇茶
喫茶。遇飯喫飯。此是大妄語。謂之未得謂得。未證謂
證。見人說心說性說玄說妙。便道只是狂言。本來無
事。可謂一盲引眾盲。打在無事界裡。佛也不禮。香也
不燒。似則也似。爭奈脫體不是。纔問著。却似極則相
似。纔拶著。七華八裂。坐在空腹高心處。及到臈月三
十日。換手搥胸。已是遲了也。


胎息邪論



圓悟禪師云。嗟見一流拍盲野狐種族。自不曾夢見
祖師。却妄傳達磨以胎息傳人。謂之傳法救迷情。引
從上年高宗師安國師趙州之類。皆行此氣。及誇達
[002-0402a]
磨隻履普化空棺。皆是此術有驗。遂至渾身脫去。謂
之形神俱妙。除夜望影。喚主人公。以卜日月。聽樓皷。
驗玉池。覘眼光。以為脫生死法。真誑嚇閭閻。揑偽造
訛。貽高人𠷣。鄙說趙州十二時歌。龐居士轉河車頌。
[逅-口+巾]互指授。密行傳持。以圖長年。及全身脫去。豪傑俊
頴之士。高談大辨。下視祖師者。往往信之。畫虎成狸。
遭有識者覰破。海內學此者。如稻麻竹葦。其高識遠
見。自不因循。恐乍發心。未入閫奧。遇增上慢人。導入
此邪見林中。末上一錯。永沒回轉。其流浸廣。莫知能
遏。因出此顯言。庶有志願。於大解脫門。可以辨之。同
入無生薩婆若海。


默照邪禪



真淨文禪師云。今時有一般漢。執箇平常心是道。以
為極則。天是天。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
俗。大盡三十日。小盡二十九。並是依草附木。不知不
覺。一向迷將去○妙喜云。東林照覺。以平常無事。不
立知見。解會為道。更不求妙悟。却將諸佛諸祖見性
法門為建立誣誷先聖。聾瞽後昆。眼裡無筋。皮下無
血之流。隨例顛倒。恬不知覺。真可憐憫。圓覺經云。末
世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
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豈虗語耶。


長生秘訣



龍舒居士曰。楞嚴經說。有十類僊。壽千萬歲。休止深
山。數盡復入輪回。為不了真性。與六道眾生。同名七
[002-0402b]
趣。世之學仙者。萬不得一。縱使得之。不免輪回。為著
於形神。不能捨去故也。且形神者。乃真性中所現之
忘想。皆非真實。近數百年來得仙者。唯鍾離呂公。而
學鍾呂者。奚止千萬。自余親知間。數亦不少。率皆死
亡。埋於下土。未見一人白日飛升者。欲求長生。莫如
淨土。不知修此。而學神仙。是捨目前之美玉。而求不
可得之碔砆。豈不惑哉。唐香山居士。贈王山人詩曰。
聞君減寢食。日聽神仙說。暗待非常人。潛求長生訣。
言長本對短。未離生死轍。假使得長生。才能勝夭折。
松樹千年朽。槿華一日歇。畢竟同虗空。何須誇歲月。
彭殤徒自異。生死終無別。不如學無生。無生即無滅。


撥無因果



圓頓行人。語默動靜皆遵聖教。盡合佛心。若以念佛
生心動念成妄想者。則息心無念亦成妄想。首楞嚴
經云。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
影事。若以念佛著有為患。則執空之人。其患尤甚。永
嘉云。谿達空撥因果。漭漭蕩蕩招殃禍。棄有著空病
亦然。還如避溺而投火。若以外求他佛為未達。則內
執己心。不達尤甚。長沙云。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
來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若以
別求淨土為偏見。則執目前為淨土者。其失尤甚。楞
嚴經說。落魔道者。都指現前即為佛國。無別淨居及
金色相。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為淨土。男女二根即
是菩提。弟子與師俱陷王難。迷惑無知。墮無間獄。若
[002-0402c]
以執有修證為權說者。執無修證。墮落外道。其禍尤
甚。楞嚴云。其人初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
謂三僧祇一念能越。心中尚輕十方如來。何況下位
聲聞緣覺。不禮塔廟。摧毀經像。謂言此是金銅土木。
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實為顛倒。其深信者。
從其毀碎。埋棄地中。疑悞眾生。墮無間獄。佛言諄諄。
可不信乎。


自甘塗炭



大智律師曰。世之學佛者。其始莫不皆曰為生死事
大。及乎聲利所動世緣所汩。則生死大事置而弗論。
或為人扣擊。則他辭託䟦。不能自決。或云此不須問。
或云不必用知。或云符到奉行莫作計較。或云隨處
受生出入自在。或云且生不高不下之家。復男子身。
或云把定精神。見善惡相。不得隨去。或令預候知時。
或教臨終奪陰。或云百骸潰散一物長靈。或云形散
氣消歸於寂滅。如是種種臆度矯亂。皆不出凡夫外
道斷常二見。逮乎四大解分病苦所迫。識神無主。隨
業輪迴。決無疑矣。假令定日尅時。坐脫立化。世德可
致。未足為奇。斯由不見十六觀經。不知九品生相。不
信彌陀願力。而堅持所見。自甘塗炭。豈不為之悲哉。


指廣門第九



前文


徑路脩行之法。其要在於執持名號。即得往生。奚
俟多言哉。若夫旨趣之微妙。觀道之精深。非文藉
之廣。說示之詳。無由顯也。故群經之偏讚。眾聖之
[002-0403a]
發揮。其書之廣。汗牛充棟。非夫博□。則莫知其要
也。今自博而約。錄一二之目。俾學者討尋。得旨而
修焉。儒曰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其斯之
謂歟。


法華授記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云。若如來滅後。後五
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脩行。於此命終。即
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
中寶座之上。不復為貪欲所惱。亦復不為瞋恚愚癡
所惱。亦復不為憍慢嫉妒所惱。得菩薩神通無生法
忍。


妙樂云。聞是經典。如說脩行。即淨土因。不須更指觀
經等也。依經立行。具如分別功德品。直觀此土。四土
具足故。此佛身即三佛身。此大眾即一切眾。以惑未
斷故。安樂行是同居淨土行之氣分也○四明融心
解云。惑未斷則同居淨。觀行三諦也。見思盡則方便
淨。相似三諦也。無明破則實報淨。分證三諦也。無明
盡則寂光淨。究竟三諦也。修一心三觀求生淨土。即
以三惑為穢土之因。三諦為淨土之果也。


華嚴結歸



華嚴末會。普賢菩薩教善財童子。發十大願。乃云。於
此大願。受持讀誦。是人臨命終時。一切諸根悉皆散
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唯此願
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
[002-0403b]
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生蓮華中。蒙佛授
記。普於十方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不
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能於煩惱大
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
樂世界○清涼國師貞元疏。問曰。不求生華藏而生
極樂者何耶。答。有四意。一者有緣故。彌陀願重。偏接
娑婆人也。二者使眾生歸憑情一故。若聞十方皆妙。
初心茫然無不依託。故方便引之。三者不離華藏故。
極樂去此十萬億剎。華藏佛剎皆微塵數。故不離也。
四者即本師故。經云。或有見佛無量壽觀自在等所
圍繞。疏云。讚本尊遮那之德也。華藏剎海皆遮那境。
十萬億剎未出剎種之□。豈非本師隨名異化也。


般若念佛



摩訶般若經云。菩薩摩訶薩念佛。不以色念。不以受
想行識念。以諸法自性空故。不應以三十二相八十
隨形好念。不應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而念。不以
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而念。何以故。
是諸法自性空故。自性空則無所念。無所念故。是為
念佛。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念佛能具足四念處。
乃至一切種智。諸法性無所有故。菩薩知諸法無所
有。是中無有性無無性○大般若經云。菩薩摩訶薩
有方便善巧故。不隨靜慮無量無色勢力而生。但生
有佛世界。值遇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常與般若
波羅蜜多相應。當知是菩薩摩訶薩。此賢劫中。定得
[002-0403c]
無上正等菩提。


仁王觀佛



仁王般若經云。佛問波斯匿王。汝以何相而觀如來。
王言。觀身實相。觀佛亦然。無前際中際後際。不住三
際。不離三際。不住五蘊。不離五蘊。不住四大。不離四
大。不住六處。不離六處。不住三界。不離三界。乃至非
見聞覺知。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同真際。等法性。我以
此相。觀如來身。佛言。應如是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所言有。為破眾生執空之見。於空有叵得處。方
便建立。謂之妙有。佛所言空。為破眾生執有之見。於
空有無礙處。蕩除其執。謂之真空。空之與有。其體本
一。而不妨各異。以無礙故。無可不可。謂之空。所以破
除情執。洗蕩法塵。謂之有。所以表顯法門。建立功用。
亦如人身。或動或靜。或語或默。任運而然。何所往而
不可哉。若定執一偏。則落外道邪見。非佛法矣。


寶積十心



大寶積經。彌勒白佛言。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
界。若有眾生。發十種心。專向於佛。是人命終。當得往
生。何等名為十種心耶。佛告彌勒。如是十心。非諸凡
愚不善丈夫具煩惱者之所能發。何等為十。一者於
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二者於諸眾生。起於大
悲。無逼惱心。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四
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五者不貪利養恭
敬尊重。淨意樂心。六者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
[002-0404a]
心。七者於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八者不著世
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
淨之心。十者於諸如來。捨離諸相。起隨念心。是名菩
薩發十種心。若人於此十心。隨成一心。樂欲往生彼
佛世界。若不生者。無有是處。


情想升沉



首楞嚴經云。佛告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
習。死從變流。臨命終時。未捨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
現。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
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情少想
多。輕舉非遠。即為飛仙。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
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為毛
群。輕為羽族。七情三想。沉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
火。身為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己。無食無飲。經百千
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
獄。純情即沉入阿鼻獄。若沉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
戒。誑妄說法。虗貪信施。濫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
方阿鼻地獄。


起信結歸



馬鳴菩薩宗百洛叉經。造大乘起信論。為入道之要
門。其末曰。復次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
以住於此娑婆世界。自謂不能常值諸佛。懼謂信心
雖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
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
[002-0404b]
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
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
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
竟得生。住正定故。


王以寧待制曰。余甞問道於宏智禪師。師令讀起信
論。而未見其本。及謫官天台。始於隣僧處得之。披閱
再三。竊有疑焉。是書為大乘人作。破有蕩空一法不
留之書也。而末章以繫念彌陀。求生淨土為言。其旨
何耶。晚過雪峰。問真歇。歇曰。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
行門中。不捨一法。子欲壞世間相。棄有著空。然後為
道耶。夫如是則淨土之修。於道何損焉。予始豁然。有
得於心。乃知往生淨土一門。真橫截生死之要道也。


天親造論



西天祖師婆藪盤特。此云天親。初學佛法。偏執小乘。
後方志慕大法。從其兄無著。傳慈氏唯識宗旨。依無
量壽經造論一卷。為淨土修法。在大藏堂字函。須者
撿之。其略曰。若人修行五念門成就者。必定得生安
樂國土。見阿彌陀佛。一者禮拜門。身業禮拜阿彌陀
佛。為生彼國故。二者讚歎門。口業讚歎彼佛光明智
相。欲如實脩行故。三者作願門。心常作願。一心專念
畢竟往生。欲如實脩行奢摩他故。四者觀察門。以智
慧觀察。欲如實脩行毗鉢舍那故。一觀察彼國土莊
嚴。二觀察彼佛莊嚴。三觀察彼諸菩薩莊嚴。五者回
向門。所有功德善根。以方便回向。攝取眾生。不取一
[002-0404c]
切世間故。菩薩如是修行五門。自利利他。速得成就
菩提故。慈雲依之。立往生行法。


論釋十疑



天台智者大師。說淨土十疑論。門人記為一卷。宋初
吳山澄彧法師有注本。僧統贊寧序冠其首。盛行於
世。彧師科十疑云。一無大慈悲疑。二諸法無生疑。三
佛土平等疑。四偏念西方疑。五具縛厚重疑。六即得
不退疑。七不求兜率疑。八十念往生疑。九劣弱人生
疑。十作何行業疑。一一問答明白。故楊次公序云。輔
贊彌陀教觀者。其書山積。唯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
最為首冠。援引聖言。開決群惑。萬年暗室。日至而頓
釋群陰。千里水程。舟具而不勞自力。非法藏後身。不
能至於是也。


臨終設像



華嚴賢首品偈云。又放光明名見佛。此光覺悟將歿
者。令隨憶念見如來。命終得生其淨國。見有臨終勸
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俾於佛所深歸仰。是故得成
此光明。前四句言。菩薩放無量光。其間一種。名為見
佛。放此光明。能令命終之人。見佛往生。後四句言。此
菩薩因中。勸臨終人念佛。又令瞻敬佛像。故得此光
明也。大智度論云。臨終少時。能勝終身修行之力。以
猛利故。義和法師無盡燈載。西域祇桓精舍西北角。
日光沒處。置無常院。造一立像。面向西方。執五綵旛。
安病人在像之後。手執旛脚作隨佛往生之想。瞻病
[002-0405a]
者燒香散華鳴磬。助稱佛名。資助病者。若有垢穢。隨
即除之。決取往生。若游心法界。去來無礙者。不拘此
法。


茶毗十念



百丈大智禪師。以修禪之人。附居律寺。紊師徒之分。
是故建立叢林。以清規繩之。自是天下始有禪居。凡
病僧危篤。集眾與之念誦。其詞曰。諸緣未盡。早遂輕
安。大命難逃。徑生安養。其與亡僧龕前念誦。則曰。神
超淨域。業謝塵勞。蓮開上品之華。佛授一生之記。至
茶毗時。令維那與其十稱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
阿彌陀佛。大眾同聲應和。而又曰。上來稱揚十念。貲
助往生。津送住持之法亦然。此法載于清規。雖叢林
老宿道眼明白者。無不遵之而行。故知合五家之宗
派。盡天下之禪僧。悟與未悟。無有一人不生淨土也。


古今著述



慈雲云。古今諸師歸心淨域者。或製疏解經。或宗經
造論。或隨情釋難。或伽陀讚揚。雖殊途同歸。而各陳
所見。動盈編帙。尋究良難。今略錄其要者一二。



* 天台智者大師觀無量壽佛經疏一卷
* 淨土十疑論一卷
* 道安和尚往生論六卷
* 懷感法師群疑論七卷
* 道綽禪師安樂集三卷
* 慈愍三藏淨土慈悲集三卷
* 源信禪師淨土集二卷
* 慈恩法師彌陀經通贊一卷
[002-0405b]
* 清凉國師觀經疏一卷
* 永明智覺禪師萬善同歸集三卷
* 四明尊者妙宗鈔三卷
* 融心解一卷
* 慈雲懺主往生淨土懺願儀一卷
* 決疑行願二門一卷
* 淨土略傳一卷
* 草堂飛錫法師念佛三昧寶王論三卷
* 孤山法師觀經疏刊正記四卷
* 彌陀經疏一卷
* 西資鈔二卷
* 淨覺法師彌陀經疏一卷
* 潞州宗坦法師觀經甘露疏四卷
* 義淵法師甘露疏記五卷
* 靈芝大智律師觀經疏阿彌陀經疏一卷
* 淨土禮懺儀一卷
* 圓澄義和法師華嚴無盡燈一卷
* 侍郎王古直指淨土決疑集三卷
* 寶珠集
* 無功居士王闐淨土自信錄


勸脩門第十



前文


眾生在迷。生死無際。一旦獲聞念佛三昧。頓超生
死。若飛出塗炭。而羽翼太虗。真渡苦海之慈航。起
沈痾之妙劑者歟。夫勸進行者。淨業之大。利他之
行。菩薩所修。有志之士。能以此道。轉相勸勉。勤修
不怠。則屈伸臂頃。轉穢濁為清泰之都。勸修之功。
豈小補哉。
[002-0405c]


慈雲勸修



慈雲懺主云。安養淨業。捷徑易修。諸大乘經。皆啟斯
要。十方諸佛。無不稱美。若比丘四眾。善男信女。欲得
速破無明。永滅五逆十惡重罪。及餘輕過。當修此法。
欲得還復清淨。大小戒律具足一切諸波羅蜜門者。
當學此法。欲得臨終離諸怖畏。身心安樂。喜悅如歸。
光照室宅。異香音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送紫金臺。
授手迎接。五道橫截。九品長騖。謝去熱惱。安息清涼。
初離塵勞。便登不退。不歷長劫。即證無生者。當學此
法。欲修少法。而感妙報。十方諸佛俱時稱讚。現前授
記。一念供養。無央數佛。還至本國。與彌陀坐食。觀音
議論。勢至行步。洞視徹聞。身量無際。飛空自在。宿命
了了。徧觀五道。如鏡中像。念念證入無盡三昧。如是
稱述不可窮盡。應當修習此之勝法。


校量功德



慈雲懺主云。彌陀本願。十方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
樂。乃至十念。不果遂者。誓不成佛。十念信樂。尚得往
生。況復一日信樂者。況復一月一年一生信樂者耶。
一念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況復十念耶。況復一日
一月一年一生念佛所滅罪耶。重罪尚滅。況輕罪耶。
又復校量念佛功德。比餘善根。優劣之相者。經云。若
人以四事極好之物。供養大千世界滿中阿羅漢辟
支佛所得福德。不如有人合掌一稱佛名。百千萬分
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一稱佛名功德尚爾。況復十念
[002-0406a]
一日一月一年一生念佛功德耶。現世安隱。眾聖守。
護。離諸災厄。功德無量。


妙觀功深



四明尊者云。寄語行者。觀雖深妙。本被初心。若能進
功。何憂不就。縱未入品。為因亦強。生至彼[邱-丘+看-目]。得預大
會。所見依正微妙難思。速入聖階。度生亦廣。永異事
善。及小乘行。得往生者。如此土人。宿圓修者。於諸座
席。見相殊常。聞法易悟。以此類彼。功在妙宗。但為戒
福不精。無往生願。故在穢土聞法入真。須懼娑婆不
常值佛。縱遇善友。色心不勝。難發我心。況塵境麤強。
誠為險處。故須外加事懺。內勤理觀。正助雙行。加願
要制。必於寶剎。速證無生。


永無退轉



楊次公曰。不願生淨土則已。願生則無不得生。不生
淨土則已。生則永無退轉。具縛凡夫。初憑信願。得生
彼土。而三毒邪見。未能頓忘。何以知其不退轉耶。葢
以彌陀願力。常所攝持。大光常照。上善人聚。壽命永
劫。水鳥樹林。風聲樂響。演暢妙乘。聞其聲者。念佛念
法念僧之心。未甞間斷故也。眾生如受病之人。佛為
醫王。法為良藥。僧為視病人。三者現前。病不得而萌
矣。以是言之。則一生淨土。何從有退轉哉。


高聲念佛



業報差別經云。高聲念佛。誦經有十種功德。一能排
睡眠。二天魔驚怖。三聲徧十方。四三塗息苦。五外聲
[002-0406b]
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進。八諸佛歡喜。九三昧
現前。十往生淨土○慈雲懺主云。稱佛名時。以心緣
歷。字字分明。使心口相繫。方能一念滅八十億劫生
死之罪。若不然者。滅罪良難。若恐心散。須高聲疾喚。
心則易定。三昧易成。故懷感法師決疑論中。引大集
日藏經云。小念見小佛。大念見大佛。論釋曰。大念者。
大聲念佛也。小念者。小聲念佛也。此皆聖教。有何惑
哉。奉勸世人。厲聲念佛。三昧易成。小聲念佛。遂多馳
散。學者方知非常人能曉也。下品下生。臨終十念。少
時猛利。諦心決斷。勝百年願力。今人稱佛。多不專精。
散心緩聲。遂使現世成功者少。臨終感應事稀。故特
示此法。勸念佛時。一心不亂。高聲念佛。聲聲相續。則
不久成功也。


禮佛功德



業報差別經云。禮佛一拜。從其膝下。至金剛際。一塵
一轉輪王位。獲十種功德。一得妙色身。二出言人信。
三處眾無畏。四佛所護念。五具大威儀。六眾人親附。
七諸天愛敬。八具大福德。九命終往生。十速證涅槃
○四明尊者云。行者禮佛時。深知佛體不離我心。同
一覺源。圓照諸法。諸佛悟本。起同體悲。眾生迷真。受
諸幻苦。悲苦相對。感應斯成。一身遍至諸佛之前。一
拜普消無邊之罪。


現生獲福



龍舒曰。或謂求生淨土。是身後之事。而不知大有益
[002-0406c]
於生前也。何則葢佛之教人。無非是善。既以求生淨
土為心。凡意之所念。口之所言。身之所為。無適而非
善。其現世則可為君子。為大賢人敬之。神助之。福祿
可增。壽命可永。其次為業緣所奪。不能專志於此者。
則惡緣由此而省。善緣自此而增矣。縱有不知禮義。
不畏刑罰。唯氣力之為尚。唯勢利之為趨。苟知以淨
土為心。則亦必省己。而自咎其所為。雖不能皆合於
禮義。亦必近於禮義矣。其肎復陷於刑罰乎。使人人
皆然。則漸可以脫小人之域。而終為君子之歸矣。鄉
人之相知者。皆目之為善人。由是言之。遵佛教法。而
以淨土為心者。孰謂無益於生前乎。


為僧念佛



龍舒曰。為僧學佛者。當自念云。我為出家人。了達生
死。乃本分事。不能如此。遂汩沒俗塵。一日大限到來。
有何倚賴。平日雖有善業。未免隨逐輪迴。善業報盡。
又復墜墮。不如專修淨土。直脫輪迴。方是出家事畢。
如永明壽禪師長蘆[厂-一*臣*頁]禪師萬年一禪師。皆修此道。
又轉以化人。豈可不効彼耶。若不生淨土。未免隨業
受報。如海印信禪師。以一念之錯。生朱防禦家為女
子。得圓照本禪師點化。乃得脫去。知他第二生中。又
復如何。舒州太平古老亦名行尊宿也。歿後生宰相
家。享富貴造惡業。復墮惡道。何有出期。楞伽經說。修
行之人。如澄濁水。澄之難清。未去濁脚。攪之復渾。二
老之謂也。若生淨土。住不退地。復來此界度生。如刷
[002-0407a]
去濁。脚雖攪之。不復渾矣。


富貴學道



龍舒曰。富貴人種種如意快樂。然光陰迅速。幻身難
保。古來貴極。誰為在者。不如脩行淨業。身後托生勝
處。豈不快哉。本朝文潞公。在京師。與淨嚴禪師。結道
俗十萬人。為淨土會。至于王敏仲侍郎楊次公提刑
馮濟川給事。皆以貴人。脩行淨業。而皆得往生。可不
仰効之哉。


眾善相資



龍舒曰。供佛齋僧。造塔建寺。念誦禮懺。孝養父母。兄
友弟恭。宗族之間。無不和穆。鄉黨隣里。恩禮相與。事
君則赤心為國。為官則仁慈利民。為長則善以安眾。
為下則勤以事上。或指教愚迷。或扶助孤弱。或救人
急難。或惠施貧窮。或造橋砌井。或施食散藥。或減己
奉養以利人。或臨財饒人以自省。或教人為善。或護
善止惡。但隨所作世出世間一切善事。不拘大小多
少。或止以一錢與人。或以一水止渴。至於毫芒之善。
竝須起念云。願此善緣。回向西方。眾善相資。必得往
生也。


勸修利益



龍舒曰。唐人房翥暴亡。至冥府。冥官語之曰。據案簿。
爾曾勸一老人念佛。已生淨土。爾承此福。亦合生淨
土。翥曰。尚擬誦金剛經萬卷。并禮五臺。故未欲往生。
冥官曰。誦經禮拜。固為好事。不如且生淨土。知其志
[002-0407b]
不可奪。乃放還人間。是知勸人脩淨土者。非但獲往
生。又感動幽冥也。


因循悞事



寂室曰。世人欲修淨業。不可言我今忙迫。且待閑暇。
我今貧乏。且待富足。我今少壯。且待老時。若分定常
忙。分定貧乏。分定夭折。即於淨業無緣脩習。忽爾喪
亡。雖悔何及。奉勸諸人。趂身強徤。努力修之。


當思身後



寂室曰。世人但知生時。將養此身。營求資給。而不思
捨此身後神識不滅。若無善因。則淪墜苦趣。何為生
時。愛惜此身。死後神識不滅。而不思度脫耶。又世人
專為妻子眷屬。廣營衣食。而無少怠。而不思命終之
時。妻子眷屬。雖愛徹骨髓。不能相救。唯當獨往。今勸
世人。不當以養生故而忘畏死。不當以為他故而忘
自為也。


預偹不虞



龍舒曰。如人入城幹事。必先覓安下處。抵暮昏黑。則
有投宿之地。先覓下處者。脩淨業也。抵暮昏黑者。大
限到來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蓮華中。不落惡趣之謂
也。又如春月遠行。須辦雨具。驟雨忽來。則無淋漓之
患。先辦雨具者。修淨業也。驟雨忽來者。無常忽至也。
無淋漓之患者。不落惡趣也。且先覓下處。不害其幹
事。先辦雨具。不害其遠行。修淨土者。不妨一切世務。
人何為而不修乎。
[002-0407c]


功在純熟



龍舒曰。孟子謂夫仁者亦在乎熟之而已矣。故君子
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能爾也。
則無所往而不為仁矣。脩淨土者亦然。凡起居飲食
語默動靜。皆不忘淨土。則此身雖居五濁。而其心已
在淨土矣。樝菴云。落日之形似鼓懸。加趺端坐。面西
邊。身雖未到華池上。先送心歸極樂天。正謂此也。


十種勝利



慈雲懺主云。三界大師。萬德慈父。歸之者罪滅。敬之
者福生。諸經具說。若能歸依三寶。受持一佛名者。現
世當獲十種勝利。一者晝夜常得一切諸天大力神
將隱形守護。二者常得如觀世音等二十五大菩薩
而為守護。三者常為諸佛晝夜護念阿彌陀佛。常放
光明。攝受此人。四者一切惡鬼夜叉羅剎皆不能害。
毒蛇毒藥悉不能中。五者水火冤賊刀箭杻械牢獄
橫死悉皆不受。六者先所作罪悉皆消滅。所殺冤命
皆蒙解脫。更無執對。七者夜夢吉祥。見阿彌陀佛勝
妙色像。八者心常歡喜。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
利。九者常為一切世間人民恭敬禮拜。猶如敬佛。十
者命終之時。心無怖畏。正念現前阿彌陀佛及諸聖
眾。持金剛臺接引。往生極樂世界。盡未來際。受勝妙
樂。


淨土指歸集卷下
[002-0408a]


指歸直音略訓



錠光
訂定二音。錠光佛名。


提撕
下西音。提耳之誨。曰撕也。



梅音。玫瑰珠也。僧名。



兆音。始也。



渠音。荷花。


舛訛
川上聲。錯也下娥音。謬也。



迢音。髫髦童子垂髮。



務音。亂馳。



彼音。陋也。


沉湎
免音。溺也。說文沉於酒也。


捃摭
郡音。拾也。隻音。采摭羣言。



知純切。誨言重複也。



唱音。通也。



彼音。使也。


讐隙
上酬[仁-二+丸]也。下乞逆切。怨也。


褻媟
薛音。私服也。同上近小人。



舜音。不眴太子名。



巨升切。河名。



舉去聲。急猝。


藉氣
謝音借。又含蓄包容之意。


連屬
下燭音。連也。續也。猶合也。



藏去聲。譯師名。
[002-0408b]



計音。〡賓國名。


𥰳
犯音。模範也。


狼藉
狼藉。狼臥之處。草多披靡。


焜耀
混音。舊本焜非。曜音光耀。



于芮切。法師名。



倫音。官名。



委音奇。也大也。


糠粃
上康音。米皮[殼-殳]也。下比音。不成穀也。莊子塵
垢粃糠。將陶鑄堯舜。



所陳切。法師名。



因音。官名。



頗音。不可。


攉亂
霍音。舊本[怡-台+霍]非。今按諸韻。從手。是盤手戲。通
作霍揮。霍猝遽也。



丙音。光也。法師名。



邵音。官名。



波上聲。跛足。


窹𥧌
悟音。覺窹也。迷去聲。目閉神藏。


圊溷
上青音。下混去聲。二俱廁。


[厂-一*臣*頁]
責音。深也。法師名。



鎧音。居士名。



決音。其也。


膏肓
上高音。神之液也。下荒音。心上鬲下。


疣贅
上尤音。瘤也。下綴音。黑痣。
[002-0408c]



昌入聲。法師名。



勘音。官名。



塔同。


昂傴
昂高也。仰也。下迂上聲。曲脊也。


摸棱
上模下楞。蘇味道為相。决事不欲。明白摸棱。



于音。官名。



覩同見也。


加趺
右足安左䏶上。左足安右䏶上。


誣誷
上巫音。誑也。下罔音。誣也。



希音。日光。法師名。



劉音。官名。



析同分也。


蓮苞
包音。叢生也。詩方苞方體。


華裓
克音。外國盛花器也。



郁音。文章貌。法師名。



田音居士名。



鴈同。


俊[上/乞-乙+木*頁]
榮上聲。秀[上/乞-乙+木*頁]德行之謂洪。


酖毒
上沉去聲。飲食殺人。



魁音。靈巋僧名。



葵音。人名。


[隱-工+巨-匚-心]
隱同。


閫奧
上苦本切。門限。下烏到切。深也。


誑嚇
誑欺也。下赫音。怒也。
[002-0409a]



盧官切。法師名。


[奭-人+大]
釋音。人名。



貌同容。


黍稷
上暑音。早熟禾。下即音。五谷之長。


彭殤
傷音。齊〡〡為妄作。



舉音。藏也。樓〡名也。



注音。人名。


歿
沒同。


覘眼
丑豔切。候也。說文窺視。


碔砆
武夫音。〡〡石似亻。



進音。〡雲縣名也。



焚音。州名。



軟同。


荊榛
上京音。木名。下臻如小栗。


續貂
俗凋二音。貂不足狗尾續。



冒音。八十九十曰〡。



令音。樂人。


𢠢
慰同。


漭莽
忙上聲。水大忙上聲。草深。


羸劣
雷音。瘦也。聯入聲。弱也。



襖音。〡老母稱也。



掩音。地名。



尋音。潯陽。


悅豫
下預音。樂也。
[002-0409b]


品彚
下謂音。類也。


魑魅
〡鬼也。〡精物。



辰音帝。居曰〡。



卓音。著也。


[烈-列+助]
助佐也。[烈-列+助]非。


湊泊
上輳。下薄。


澆漓
上交。下离。


鴝鵒
瞿浴。又名寒皐。



鋪杯切。大也。



欣入聲。至也。



雜音參。錯也。


刈穫
詣音黃。入聲。刈禾。


縉雲
進音。縣名。


四裔
下衣。去聲。邊地。



山巧切。漸也。



戟音。急也。


[撩-日/小+臾-臼+日]
掩同。遮也。


沉疴
阿平聲。病也。寢深也。


覰破
趣音伺視。


衽席
忍甚切。臥席也。又坐者。為席臥者。為衽。



烏貫切。手。



掩同忽也。


唐捐
唐捐虗弃也。


悉檀
悉檀徧施也。
[002-0409c]


耨𧂀
上農。入聲。下彌爵切。



戟音。急也病〡也。



鼻音。足氣不王也。



託音。無底曰〡。



偉音。是也。又美之之意。



廛入聲。車輪所碾迹也。



潛入聲。勝也。敏疾也。



付音。告喪也。



會音。五采也。


[山/一/虫]
赤之切。輕侮也。



癸音。則也。謂法度也。



猪孟切。開張繒畵也。



烏[托-七+友]切。拔也。〡苗助長。



武音。堂下周廊。



戶頂切。光也。



平入聲。瓴甋。



齊去聲。分〡百藥齊和。



極音。增也。尤甚也。



避音。死也。敗壞也。



了音。目睛明也。



鉗音。耕類。



平入聲。開也。



眉幼切。誤也。許也。



潭音。布也。又深廣也。
[002-0410a]



篇入聲。過目暫見也。



所劣切。掃也。清之也。



問音。亂也。



安入聲。止也。



庵音。記也。憶也。



堅入聲。高舉也。



壬音機。縷也。



謂音。橫才〡。



兼音。并𢇁繒也。



拙音。歇也。



烏懽切。削也。



兄。上聲。寥遠。



皎音。詐也強也。



徹音。挽也。



耳音。〡璫。



余音。越也。



漏音。雕刻。



雛音。死也。



祖達切。逼〡也。



似音。待也。



皇音。急也。



柴音。狗聲食羊。



吸音。起也。合也。



汪音。弱也。
[002-0410b]


[懨-猒+火]
魁音。大也。



名茗二音。閉目。



荀音。咨也。



盲音。蚊〡。



真音。察也。明也。


[笄-廾+八/土]
行音。草木幹也。



巨音。大也。



米音。無也。



蘇音。按韻會。死更生曰蘇。俗作〡非。



喧音。小飛。



軟音。〡而動。



底音。訶也。訐也。



澄音。戒也。正也。



中。上聲。足後曰〡。



夷音。貺也。遺也。


[強-弓+口]
痴音。笑也。



諧音。百骸。



會音。亂也。



益音。[曷-曰/月]〡。



子念切。不〡不濫。



袁音。引也。



例音。嚴也。



例音。免力也。



耻音。奢也。
[002-0410c]



賣音。往也。



戒音。怠也。



邊上聲。減損也。



魚乙切。高貌。


右二百四十四字。廼此書之用字也。葢取其疑難
者。據韻音釋。雖未得允當。庶資初學之用。然是書
乃修淨土者之指歸。雖悟達之士。亦宜勉旃。


興聖禪寺德海書 四明王友雲刊

No.1154-A



釋迦如來。住世說法。三百餘會。諸經皆以結歸淨土。
葢為眾生貪戀世間。以苦為樂。自甘沉湎。不求出離。
是故世尊於此法門。諄諄垂誨不已。恒沙如來出廣
長舌相。說誠實言。同音稱讚。所謂諸三昧中。唯念佛
三昧。最為直捷。今觀淨土指歸一集。廼僧錄右善世
啟宗法師所編。分立諸題。若經之要旨。論之發明。洎
古今禪講宗師。及諸名賢。力行實證之言。纖悉具備。
使修學之人覽此。而開決疑情。發明正信。遨遊於諸
佛性海者。莫不由斯集焉。四明翠岩無象原公。刊梓
流行。為它日蓮池勝集之張本。志可尚矣。


洪武二十六年秋九月望日僧錄司右闡教前住
徑山萬壽禪寺德祥敬䟦
[002-0411a]

No.1154-B



夫以理絕言詮。非言詮。弗克臻宗本之妙。道由踐實。
非踐實。無以造觀行之微。言以貫文。文以載道。是為
天下之公器。振萬世而不磨者也。然此淨土指歸一
書。寔僧錄善世啟宗法師之所述也。葢以採摭經論。
據援祖文。集以成帙。凡言淨土。必以穢土而為待對。
追惟釋迦文與彼阿彌陀。於久遠劫來大通智勝佛
所。同十六王子覆講法華。結大乘緣。建深重願。故有
淨穢兩土之殊。折攝二門之異。吾佛為示堪忍穢土。
五濁八苦。荊棘泥沙。惡道充滿。壽命短促。而折伏之。
令其有所厭惡也。彼佛為示極樂淨土。七珍九品。寶
地花池。清淨光明。壽量長遠。而攝受之。令其有所欣
慕也。是故如來於鷲嶺。敷宣一代聖教。諸大乘經。十
方稱讚。其義甚廣。惟觀無量壽佛經。最為悉備。天台
四明發揚妙旨。不出乎空假中三觀法門。互破互立。
難思難議。然而諸觀皆用經中所示之相。憶持在心。
為所觀境。仍了自心本具此法。託境想成。然佛是所
觀勝境。舉正報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眾。觀雖十
六。言佛便周。則當但觀彼佛名。念佛三昧。作是觀者。
名觀一切佛身。亦見佛心。又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
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
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徧知海。從心想生。
[002-0411b]
所言作佛者。即是而作。全性成脩。顯非性德自然有
佛也。言是佛者。即作而是。全修成性。顯非修德因緣
成也。若以作是。顯於三觀。則全惑即智。全彰即德故。
心是應佛。心是果佛故。知作是之義。一心修者。乃不
思議之三觀。為一經之妙宗。念佛三昧。指歸淨土之
要門。豈有過於此哉。茲承翠山止菴無象原禪師。素
業精修。淨行恒飭。夙夜靡懈。誠叔世精進幢也。獲覩
斯集。慨發勝心。捐貲鏤板。用廣流通。使人人物物。咸
躋清泰之域。豈福德利益云乎哉。一日𢹂此集。過余
寓舍。徵余序。姑敢摭淨土梗槩。書于左方。未免續貂
之譏。見者幸毋誚焉


洪武二十七年四明觀夢比丘 允中 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