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37 成唯識論義蘊-唐-道邑 (CBETA)




第二本成唯識論義蘊卷第二
密州開元寺道邑 撰


非如童女相表法是善不善者此有二解一云西方
俗法如欲出行先逢童女表有慶事若逢牛等表事
不吉二云如有童女髮黑面白唇赤膝小脛細表所
生子端正智慧若見童女髮黃面青唇黑膝大脛麤
表子醜惡故今所表非表善惡不同於彼雖有二解
[002-0403b]
今將後正疏云非如童女相表善不善不說牛等表
不善也故前解非或逢童女見白黑等相表事善惡
不說牛等前解亦好。


住於彼法攝受安立等者住於法體攝受令住安立
令住與現在法不樂相離不能遷法故不說為相。


如示黑耳與吉祥俱者涅槃經云迦葉如有女人入
於他舍是女端正以相好瓔珞莊嚴其身主人問言
汝字何等女言我是功德天主人問言汝所至處為
何所作女言我所至處能與金銀乃至奴婢僕使主
人聞已歡喜供養復於門外見一女人其形醜陋衣
裳弊壞多諸垢膩主人問言汝字何等女言我字黑
闇復問何故名黑闇答言我所行家能令其家一切
衰耗主人聞已持刀語言汝若不去當斷汝命女言
汝甚愚痴汝家中者即是我姉我常與姉進止共俱
汝若驅我亦當驅彼主人還家問功德女天女答云
彼是我妹行住共俱我常作好彼常作惡我作利益
彼作衰損若愛我常作好愛彼常作惡我作利益彼
衰損若愛我者亦愛彼主人即言若實爾者我皆不
用乃至是時二女至一貧處主人語言汝二人常住
我處乃至菩薩以有老病死故不願生天是以俱棄
曾無愛心凡夫惡人不知老病貪愛生死已上此中黑
耳吉祥即彼二女然喻生天之業必眾苦隨逐此況
住異合說取譬雖別愛增則同故引之也。


四嗢陀南者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有漏皆
[002-0403c]
苦。


又無常相至說二所以者前一相中說諸行無常者
即是此中說二所以瑜伽等意令觀生滅起厭離故
似同俱舍至說然世不同者以薩婆多生在未來滅
現在故問此中既言由未來世本無而生即是生在
未來與薩婆多復有何別答瑜伽意說三相由三世
所顯不說生相屬於未來由未來世顯生相故。


然遮生等至決定相違者此因決定能成相違宗法
名決定相違非六不定中相違決定。


無為無生至此義應思者此云應思謂他更有例云
我亦如是有為變異差別故別立實相無為非分位
殊故不別立相此亦不爾汝立有為之相但表法體
是有為不為顯差別應無為之上別立相顯法體是
無為我宗生等但表法流轉不住故立彼相無為不
流轉故不為例問有為遷流即立流轉相無為不遷
流應立不遷相答不然有流轉位別立假相無為位
不別何論更立相雖作此解然准法華論云生等三
相即有無為皆立假相若准此文薩婆多師前例不
成問無為假相何法攝耶答有為相流轉不相應中
攝無為常住不可流法收又亦不相應收舉大例言
但二十四論實有多又唯心上假立我無多差別法
同分收無為假相無多差別亦可法同分攝問有為
生滅無為翻立不生不滅相有為既住無為翻立不
住相耶答不然住不遷流無翻立。
[002-0404a]


汝之實法至此義應思者他又例云種子體虗疎更
待虗緣方起我亦作用雖是實更待實緣方生解云
理亦不爾我種虗疎緣非恒有故要緣合方生汝體
用實因緣恒有何不頓生諸法此即應思之意也。


因有親疎緣法亦爾者彼宗六因中同類異熟等親
能作因疎四緣中因緣親餘緣疎也或如種子水土
俱是緣法有親疎也。


正理師至亦不然者今救彼計未來之世有生果功
能過去一念落流之法有與果功能謂過去與現處
中故現在住相但有取果作用而非功能。


唯住相取果至便非現在者正理論云住異滅三皆
能取果而作用各別於所相法住即安住令取勝果
異即衰損令取劣果滅即壞滅令入過去准此三相
皆能取果而今疏難異滅不能取果者意說既不能
令果安住無勝作用即是功能若是功能便非現在
婆娑至復如何通者言三法謂苦法智忍光明生相
苦法智忍謂入見道時光明者謂如日光現等生相
者如種變異有生現之相苦法智忍唯於內法立光
明唯於外法立生相通於內外也此之三法皆名作
用且如苦法忍有二作用初能損異生姓後能斷見
苦十種隨眠問如何一念苦法智忍有二作用耶答
如一燈焰既能照明亦燒焦炷此既許然彼亦應爾
此即婆娑意也餘二作用其理亦然汝正理師未來
唯有功能而無作用者便違本宗如何通也。
[002-0404b]


俱舍說即前異不成異前非一法者薩婆多計住異
滅三法於一現在法上俱時作用經部難言汝若許
異所異法即前住所住法有法應不是住即異法故
如異異應非異即住法故如住若異所異法異
前住所住法即住與異非在一法如何三法俱時作
用耶。


然一斯生十時分者一羯邏藍二頞部曇三閉尸四
建南五鉢羅奢佉此在胎五位六嬰兒七童子八少
年九盛壯十衰老此出胎五位。


一期生自望為相者謂此論云即相續轉變名異不
望前後也前剎那異相論自說云住別前後復立異
名故二別也。


若。名句文至非實能詮者問大乘名等許依香味色
皆是能詮異聲之因於彼亦轉因有不定之過喻有
所立不成何為正量答大乘假詮宗因言實即已簡
之故無彼過。


若不言法處至有所立不成者彼宗自許長短等二
十一色異所依色別有實體仍色處收故若不言法
處所攝便有所立不成。


不可難言戒體但依思等者外人難云依聲立名等
聲名別處収戒體依於思思戒應別攝答名依多法
故別處收戒但依思故同處攝俱法處攝故言現同
處故問命根與第八種子俱是意緣又不依多法何
別同處攝耶答第八種子若以根境相對亦法處同處
[002-0404c]
攝說種隨現意處異處所收種與命根別處攝者而顯
揚等亦云六處住時決定假立命根既言六處即依
多法說別處理無傷。


量云汝內屈曲聲至如絃管者此意與前外量為有
法差別相違過謂前外量有法所言語聲屈曲者即
生實名不生實名等為差別小宗許內屈曲聲能生
實名等今欲違此意許故云內屈曲聲不能生實名
等也。


今大乘因俱故者謂絃與手合情非情俱因此二合
發一聲名因俱聲若薩婆多絃與手合各有一聲相
似非體是一。


離質化等者離聲之外別處起化名離質化如林說
法等亦如妙音菩薩先現蓮華其身在此而於十方
國土現種種形皆離質也即質化者即於此身而起
變化如現在可愛語及身上下出於水火亦如變身
為魚米等是也於中佛化即離皆善除佛已外即質
可通善離質唯無記問絃管聲等何性攝耶答由思
所發能表善等可通三性同假語業此據大乘義疏
中隨小乘故云如汝化人身語二業非善惡性。


言天愛者此有三釋一愛屬愚人是天之愛依主釋
也二天愛不是愚人謂愚人為天愛者全取他名有
財釋也三以愚人為天天即所愛持業釋也。


答曰此有密意者謂自相共相與自性差別行相名
異寬狹不同自相者唯現量證言詮不及共相者假
[002-0405a]
智分別貫通餘法自性者一切法各各別有自體差
別者法體之上差別之義其中自相共相行相各定
不得互通若自性差別理即不定自共中皆有自性
差別今言名詮自性者但得共相之中自性不得自
相中之自性故與下文一一不相違此是密意也然
共相中復有二種一共相理謂苦空等諸法共有故
二共相事謂水火等遍合一切諸水火故此云名詮
自性者但詮共相中之法體也。


故今應解至其義可然者雖說名言詮得共相之自
性亦非實得共相中之法體性也遮得自相言得共
相遮得差別言得自性約此義故且說名言詮得共
相之自性也問遮得自性名得共相亦應遮得共相
言得自相答自相唯內證不可說言詮共相義寬通
假說名言得。


又唯五根五塵心心所法得者五根五塵第八心心
所得五塵亦是五識并同時第六識得此意說唯心
心所得法自相豈名言等詮得法之自性耶。


然不得至名得自性者如言火唯通一切火名為共
相不得此木草等之差別義故言火時名得共相之
自性非謂言詮稱共相之自體名得自性也。


雖二自性至體有異者雖聲名二自性互不相離由
對理對機意約此不同故說二無礙解境有差別非
是聲名二體有異。


或以光明妙香至取觸思數者問如何依光明等立
[002-0405b]
名等耶答光明等色多類不同分位亦別謂依此一
類光明分位能詮法之自性便立為名依彼一類光
明分位能詮法之差別便立為句依香味等為例亦
然問光明是假色如何依假更立假耶答如依長短
便立生等彼極成此亦何妨若以長等兼實色故可
立假者光明兼實為例亦成故無違也問光明香等
有質礙法可何見故約分位差別假立名等於理可
然觸思既是心所無形質法如何依此假立名等答
如他心智即其事也如佛欲為眾生說法即現多類
觸思此為自性彼為差別即生名等眾生知已遂解
文義問上可知下下不知上豈餘凡聖能知佛耶答
佛力加被知亦無妨又如來實心下位不知既是他
心許知無失如猿猴等知佛心也。


由依多法立至長等不同者前以長等例於名等亦
非別攝故今此結諸餘佛土依多立名不同長等故
別處攝戒依所發身語亦是多法命根近持六處此
等皆依多法亦別處收不同長等彼唯依色故同處
攝。


有義至法處所攝者此解無表但依一思故非別攝
與長等同問二解何勝答後說為勝前解難知無表
但從所防所發而得色名不依身語如何說依多法
立耶若爾六處既是命根所持所依種子亦非多法
命根應隨第八種等意處所收答如前已解無勞再
述。
[002-0405c]


有執隨眠是不相應等者問大眾部隨眠為是種不
答俱舍十九牒彼計云若執煩惱別有隨眠心不相
應名煩惱種此中復說名貪等故如現貪等若不對
種何名現貪故知此師隨眠是種現行貪等與心相
應故此隨眠名不相應問何故立此為不相應答無
心之位及善心時現行貪等皆已滅故若無此者應
非異生彼惑起時無因生故問此師隨眠有幾答現
貪等十種亦如之餘色心等不立種子故與經部等
別問此師隨眠既是種子以何法持答如得非得無
別法持但依總聚之身斷之成聖也。


正理和合及實無表等者此和合性古師不立正理
師立別有體性故今例破成實無表非色心攝是不
相應故同前破。


五識身至不別分別者今言如色心者即五識及他
心之境色謂五塵即五識境心謂心心所即他心之
境此且約總聚而言不別言色是眼境聲是耳境等
也。


下結句文許通於上者有中結云故不可執無為定
有此二句論不唯結此通結前文。


心顯色心其理可解者如心顯心色易故不說三無
為中擇滅唯心顯餘二通二顯。


不。爾諸法應互相遍者此中量云汝彼處色應此色
處有即此處虗空合故如此處色或言彼色應即是
此色與此處虗空合故如此處色。
[002-0406a]


遍非容受者准論合二為宗應云虗空非遍容受許
有多故如色等若別為宗法非遍可爾難非容受即
器世界大海瓶等皆能容受既許有多便為不定若
入同喻所立不成故知後解不可。


非。異心等有自宗無為雖與心異然非異心之外更
別有也。


有漏一識者謂地前凡夫唯第六識緣虗空等言因
無漏二識者謂第六七言果無漏三智者除成事智
不緣理故或說八者識變獨影緣如亦通前五。


此說二性無為者識變是依他起法性是圓成實也
三滅中立無常滅者毗婆闍婆提即分別論者有云
此師立生異滅三相是無為法問生異二相云何名
滅答此三皆有遷法之能故皆名滅或有云言三滅
者謂擇滅非擇滅無常滅即以生等三相中滅相名
無常滅也此即無為由此故能令有為法滅若以有
為為相云何復能令有為滅依婆沙論有此三滅准
疏既云三滅中立無常滅後解為正前解無文。


約詮約理所望別者約三性故真開三約理無差故
為一。


或依障斷至不動想受者問擇滅可言斷障不動想
受何名斷耶答此二無為障通永暫設不斷種亦斷
現故。


即依假體皆可說假等者謂依識變實是有為假名
無為體即法性皆可說實若約三性出唯皆通三性
[002-0406b]
依圓是有遍計為無。


且依勝定障至今約別行者此答後問有苦樂時必
不安靜此二受滅立不動無為有頂遊觀必捨受故
滅此之時立想受滅此名勝障別行相也言不障一
法得多無為者此答前問何故擇滅外立不動等加
一貪中有九品斷得九無為何妨擇滅亦是不動等
耶故唯論云由受盡故得二無為。


二障三住過者一極喜住出過分別二障故二無相
無功用住出過前六識中煩惱所知二障現行并第
七識中煩惱現行故三者如來住出過一切煩惱所
知二障現種習故。


與前人執不同性起者若有人執不善法執不妨有
覆又人執唯染法執望二乘說可通無覆。


又俱所變似我法亦爾者識變我必有似法變似法
時可無似我。


然第七識至通第八識有者此安慧義此師第七雖
無法執然恒相續法執在第八也。


不了此界處而執有法等者不了界處自心所變而
執離識實有處界等法下解起自心相執為實法准
此可知。


涅槃經外道以佛性為我等者外道雖不計有佛性
然執大乘佛性為我以佛性有常一義故今云不相
似者我有作受佛性不然故不可計為我也以變相
故前名緣蘊計法無違。
[002-0406c]


又依於本質至不相似合說者如緣五蘊質相俱是
有為名為相似若緣處界質通無為相唯有為名不
相似今計佛性為我質相不相似也。


又唯我總執故緣五蘊等者開前明我中亦言或總
別何故此說唯總執耶答前云總別約諸蘊明今言
唯約當蘊說不是別執一一根塵以為我故法執可
然故通總別。


此二亦有總別緣者蘊相及自性等相名為二也問
蘊處界等總別可知自性等相如何總別答自性為
總三德為別或三德為總二十三諦為別實句名總
地等名別此自性等雖言總別然說二十句等唯在
於蘊不說此也問我執兼於我所可有二十句等法
執既無法我所得同於我耶答准理亦有法我所也
如執色為法我亦有法我有色色屬法我法我在色
中住六十五句亦准此知。


如非所緣者問五七緣境不遍可有非所緣境猶如
聲等非眼識緣可以為喻第六遍緣十八界等將何
為喻又佛身八識既能遍緣應無同喻答第六意識
非恒遍緣故得喻佛身諸識就他不說小乘不許恒
緣故又此除佛約餘位說理即無違。


二十唯識說除佛他心等者彼頌云他心智云何知
境不如實者此小乘等難云何不能實知他心耶第
三句云如知自心智舉自緣心釋外難非外取境緣
他亦爾第四句云不知如佛境意說如來雖不親取
[002-0407a]
他心而能明了而知勝餘緣他心故不同佛。


化地部說緣共有法者准婆沙論說化地部慧有二
種一相應二不相應相應慧知不相應不相應慧知
相應彼論意說與此念四蘊同時而起名相應前後
念五蘊及此念色蘊名不相應以此念四蘊能緣前
後五蘊并同時色蘊名相應知不相應以前後四蘊
能緣此念四蘊故名不相應知相應今言緣共有法
者彼部意說四蘊心心所法能緣俱時法西方師說
慧俱五蘊等者與化地部大意相似言五識依色根
下釋緣俱也。


見分之境心等必同者一約本質名同二約相分名
同同是青故問若以同者一約見分之境名同二應
同是見故自證分之境名同答自證分境俱是見分
了別領納等行相各異不可名同見分之境青青不
異故云同境。


第二師鏡智至許相緣者問此與上座部同聚相緣
復有何別答彼現所緣此變影故問如心所見分緣
心王自體心王見分為自緣不若自緣有者刀不自割
如何見分自緣見耶若不緣者如來應非遍知答心
王見分雖不自緣是自證緣亦名遍智問若爾心王
心所應非同一所緣以王見分不自緣故答心王自
證與心所見分同一所緣於理何失但得有同一所
緣義何要見與見同名同一耶心王既然他皆同也
此前二解中初解不正若以自證緣見盡故名遍知
[002-0407b]
者凡夫亦應遍智。


然似事中有法無我等者法有本質我無本質故似
事中有法無我又所變相分有軌持故但可名法以
無常一主宰之義不可名我問何故相分非主宰耶
答非自在故不可名主無割斷故亦非是宰相分類
多不得名一有生滅法不可名常故疏釋云依他無
我也。


此即是我無別種生者但依五蘊法種子立為假我
無別種不同於法。


無所說義假法故者前說見相分上有我法義故聖
教中假立我法今外難云既無真事假義亦無假法
無故似亦不成無所似故此展轉難思之可知。


若大有為類至是別義者大有一法不可言離以恒
有故若同異性或同異可有互相離義故下以為因
又類是別義故知是同異性也問初云類者性也何
故今說類是別耶答今言別者即性類別故性與別
義不相違有與同異性俱實等性既有相濫故此簡
之問論云依實俱不成者而猛等共法德句所收何
不依德假說火耶答猛赤雖即是德唯依於實而無
共義類實二句似火人有似共義故依彼也。


地有十四德至除香取重者問何故地有香而無重
水有重而無香答墜墮之因名之為重地是安靜非
墜墮義無重德水有重者現見雨落墜墮故水無香
氣香唯地有故非水德問何故火中無味潤重答火
[002-0407c]
非舌根所得故無味也火性乾物無攝持用故無潤
也火性炎上非墜墮因故無重也。


若。無共德至假說火者問水中既有色行二德應有
赤猛何無共德答水雖有色而非赤色有作動行無
猛利勢與火不同故無共德之行德如前。


一德似火時應當猛等者此言德似火者意言人上
猛赤德似火上猛赤德若爾則人猛似火猛人赤似
火赤不可言人似火也。


德是實家德可依假說者此設他救云德是實德德
既相似即是依實假說火也又云今不在德唯在於
人者正難也意云今世間人俱只說火在人不在於
德縱令德是實德赤不可依德相依故而假說也應
依假人說於實火者以汝本說火在人故有似火此
則便依虗假之人而說實火非是依實而說假也。


若說火在德至依實等者此便牒前救此下文是難
詞意云汝若本說火在於德是實家德故可說人德
與火德相似名為似火依於實句爾今汝既說火在
於人即應人相似故名為似火何以然者汝說火在
德相似既說火在人何不名為似火人相似故名似
火。


次破小乘伏難者此不同前顯說三法故云伏難也
或是外道至真事者謂色香等外內皆說現量心得
是法自相故名真事。


以理推無自相體者自共二相皆無自體。
[002-0408a]


入真觀時至皆別了知者如無分別智證知一切諸
法真理無不盡故言了知非是一一分別了知。


現覺如夢境等者如眼識等緣青色之時不作青解
猶如夢中不知夢境言起現覺時者現量後起分別
心言見及境己無者現量心境皆悉已滅言寧許有
現量者作青解時非現量故。


今大乘宗至不得自相者問既言都無共相如何復
言唯得共相不得自相答此同前遮得自相名得共
若爾亦應遮得共相名得自相答自相離言證量得
故但遮自不遮共也。


唯有觀心者大乘共相無其實體唯有能觀之心作
共相解。


現量通緣自相共相者如在觀中緣其苦空等雖是
共相亦現量故。


假智及詮至說為假此釋假也言之所詮智之所變
此等相與彼自相有相似義故說為假問相似言義
云何應知答色以質礙為自相火以煖為自相今智
之所變亦似礙煖也言所詮亦同於彼故智與詮俱
稱為假。


此鼠前至便急走者問前生決定為鼠可如所說前
或為人今見猫等應無懼心答設作人等亦曾見聞
猫鼠等故有比智生也問鼠等既無宿智何得知前
事耶答謂由我執習力故今遇違緣而恐我斷許有
比智於理無失若爾假智便依數習應不依聲答由
[002-0408b]
依聲故有數習也。


聲是耳所得無所詮表者耳得聲之自相今言能詮
所詮俱非自相故知聲體不是能詮問言語不異能
詮人天共了豈非語聲是能詮耶答聲上屈曲名等
能詮耳得聲時無屈曲相故聲自相不是能詮。


心心所法此是誰緣者此問心等是誰現量心緣若
言他心智能至是散心故等者此且約凡夫等散位
緣他心故作此難也言護法釋言等者此護法釋前
問云現量緣心心所者是自證分也言安慧云等者
此意唯佛現量得他自證分心餘皆不得皆有執故
問安慧自證分何不自緣得心自相耶答見分所執
無實體故。


此通三性心等者此明增益依他有法通於善等三
性心中皆有增益也次遍計亦是增益所執我法都
無自體於蘊處等要執我法當情是有名為增益。


然與自相必須合緣等者若作色相該通諸色此名
共相體非真實於中一一諸色皆名自相故必合緣
不離自相別有共故由此心變共相成所緣緣也。


乃至緣我等者即蘊計我蘊為實法離蘊計我相分
是有緣空華作青等解青等是實或兼實華若別緣
兔角等以先曾聞見牛角等事兔角等相似同於彼
亦名兼實或取相分以為實法故成緣也。


又解至所緣緣者此解共相雖該通諸法然此共相
亦是依他故成緣義然不稱實以諸法體各有自性
[002-0408c]
不通他也。


應不能緣二三諦等者緣四諦中二二合緣皆名共
相以一心中緣通多法故非自相。


如佛地論至廣有三解者彼論自問云如來淨智現
量所攝云何能知諸法共相若共相境現量所知云
何二量依二相立初解云有義二量在散心位依二
相立不說定位若在定心緣一切相皆現量攝第二
解有義定心唯緣自相然由共相方便所引緣諸共
相所顯理者就方便說名知共相不如是者名知自
相由此道理或說真如名空無我諸法共相或說真
如二空所顯非是共相此說由加行心作共相觀觀
空無我或觀人空法空此共相觀為方便別得真觀
所顯真如真如是自相今喚真如名無我或二空理
皆現從前方便共相觀說此真如名為共相空無我
等觀即是共相觀第三解云如實說者彼因明論立
自共相與此少異彼說一切法上實義皆名自相以
諸法上以自相共相各附己體不共他故若分別心
立一種類能所詮通在諸法如縷貫華名為共相此
要散心分別假立是比量境一切定心離此分別皆
名現量雖緣諸法苦無常等亦一一法各別有故名
為自相若經中說苦無常等名為共相今此論苦無
常等各與法體不相離故法法別有苦無常等所以
說苦無常及與法體總名自相有分別心能所詮理
皆名共相。
[002-0409a]


七地者一種姓二勝解行地前也三淨勝意樂初地
也四行次六地五決定第八地六決定行第九地也
七到究竟地十地佛地也。


士用增上至假施說立者士用多於等流假立增上
多於異熟假立也。


等流非因名者所生之果是等之流能生之種名等
流之習氣也故等流屬於果非屬因。


但舉此因至彰自體者此義與等流同亦以能熏之
業顯此名故故論云由六識中有漏善惡熏令生長
也問何故二文但取能熏以顯自性答意顯現行亦
得名因亦名能變如下自釋。


各舉能熏至體生果者論中各舉能熏現行此二種
子望二能熏是二現行辨體生也故皆因緣。


不說我見至別離出者雖有我執熏習不招實我以
為果故既是不善有覆所熏成種不異名言故於名
言別離出也問異熟業種豈離名言之外別有體耶
答招異熟勝故立之我執不爾故不離出問我執習
氣唯於名言義別離出何故此說不離二耶答意說
二因攝一切種非謂二中俱有我執習氣也。


此果能變即自證分等者問見相二分為是果能變
不若是果能變者何故不說若非果變豈非因種所
生答疏自解云是有緣法變現為義相分二義俱闕
見分雖是有緣而無變現之義以不能現見相分故
非果變也。
[002-0409b]


三界具幾如理應思者若因能變欲界之中等流通
三性異熟具善惡若上二界等流無不善異熟唯善
性若果能變欲界具八識色界闕鼻舌無色唯三識
果中三性有漏因中色心等種三界多少皆應准知
不能具說。


亦通因果至業勝名滿者因滿者謂能招六識業果
滿即所招六識業名漏者此二滿中業為勝也問前
言感總報業可名為勝此業感別果應非得勝名答
所望不同前言勝者引望滿勝今言勝者因望果勝
故不相違。


五義中取第一者問准疏六釋何故但言五義答此
有二解一云其末後義重料簡前非非是正釋二云
其第三釋不名異熟異熟生者本非異熟故今不取
唯有五義此二解中後解為正前釋非也以末後義
明異熟故此諸義中前前狹後後寬推之可悉。


初一頌半所明至明圓成性者此意說初由假等一
頌半明遍計無依他有今此文段廣明相性之中初
之二段二十二頌半既是廣釋頌文亦同於彼唯明
依他遍計世俗諦也今第三段一頌明唯識性不是
廣以前以此頌中但明圓成勝義諦故。


三師俱云初二行頌半解初能變中十門者有說即
前三段科頌文者為三師更有解云前解彼依識所
變中有護法安慧難陀三釋今既廣前能變故知即
彼三師前解應正。
[002-0409c]


謂與雜染互為緣故者此言雜染攝前七識有漏三
性能熏種者皆在其中問因中無漏六七亦能熏種
藏第八中此何不取答此說賴耶與雜染互為因緣
然彼七識能熏賴耶見相分種生八現行賴耶德能
持彼種子可有互為因緣之義然無漏六七所熏之
種不能生彼賴耶現行無因依義若望能持無漏可
有能藏之義因緣義即無故此不言無漏又無漏有
漏能所治殊不同有漏互為緣。


非如大等藏最勝中者大等雖是辨變無常然與冥
性體即是一今雜染賴耶互為因果不一不異故不
同耳又勝性是常賴耶無常故亦別也。


又離二無總者前解約因果以明後釋據體義相對
雖皆言總別意不同也。


同時心所望心王名士用果者如作意為士用因心
王為士用果由作意力心方起故此師法士用後師
人士用。


然種果狹唯業果故者問望何名狹答有二解一云
望現果名狹謂第八現行是等流異熟二因之果第
八種子唯望業為果故是狹也二云今此種果望種
因名狹謂種為因相通一切種今為果相唯第八種
故稱狹也此二解中前解不正何以然者種與現果
俱是等流異熟二因所生種子亦從前種生故若
爾何故流云唯業果故答此理不然意說種果唯是
無記唯是業果不同種因通一切種故顯寬狹別也
[002-0410a]
問若以種唯無記是業果故名為狹者現果應然無
為因故。答不然此說因果二相俱通種現若種望種
因果唯八種因通一切故種果狹也若現望現因因
果俱是第八寬狹均等故不以現果而望現因所望
不同故無違也。


約互為緣果相亦通者阿毗達磨經說諸法於識藏
識於法亦爾更互為果性亦常為因性故言此果相
通諸法也即第八種子識所生一切皆名果相也此
約別義理實非也何以然者且如因相一切種子攝
從第八名種子識可為因相諸法現行不從第八名
現行識何名果相故疏中初解為正後約義說。


亦為俱有至種子故等者第八種子望現行識俱有
亦是因現行識望種子雖是俱有而非是因第八現
行不能熏故如小生等不生本法亦是俱有而非因
也餘能熏識望所熏種可名俱有因也。


又亦為清淨種者此第八識能持無漏種子亦與無
漏現行為種也。


是現法故非名功能者問種子能生現即立功能名
現法亦能熏何猶非功能答種子難知故以功能顯
種子義現行易了不說功能又種能生種現可立功
能名現法唯生種不立功能稱前解為正。


非一向異至五十一末等者撿五十二云謂於阿賴
耶識中一切諸法遍計所執自性妄執習氣是名安
立種子然此習氣是實物有是世俗有望彼諸法不
[002-0410b]
可定說異不異相猶如真如今此但說因果不一異
不說體用不一不異所以得知既云望彼諸法不可
定說異不異相故言彼諸法者即是現行七轉識等
又言望者即本識中種子是能望望彼現行不一不
異又言是實物有者是實唯也又言是世俗有者即
諦唯也其五十一文中無有解不一異處。


非唯種子望本識義者此中因果非唯第八種子望
本識現行為因果也即一切種子望所生現行皆因
果攝。


然法非果生非是因所生法不是果能生之生非是
因或俱現行或俱種子故非因果又生等是假本法
是實假實異故非因果也若薩婆多生是實有可望
本法以為因果。


此安慧等難者安慧見相二分是遍計所執體非實
物種子既是相分所收便許非實故作是難。


若非安立至是實唯等者瑜伽云種子世俗有者彼
論世俗諦中有四安立諦勝義唯一真如應名非安
立諦今種子唯在安立諦中故言諦唯云世俗諦不
通真故若依此論種子唯實有者此論依四勝義諦
四世俗諦即種子在世俗諦中唯是實有故言實唯
若推入勝義諦中種子亦是假有故疏主助瑜伽會
此論也若准瑜伽種子世俗此言實者俗中實故。


而是此識相分非餘者問無漏種子何分所攝答此
無始來依識自體即自證分攝見分不取此為境故
[002-0410c]
非相分攝論言相分者約有漏說問既非見境應非
唯識答此同真如亦是識之自體不離識故亦名唯
識。


亦非見分至緣前境故等者為護月師許種子依見
分自證能緣種故今非之不可以種依於見分見分
緣境非種依故又見分是自證分上能緣用故又此
見分不受熏故由三義故知種子不依見分。


不可見分初受餘熏等者此牒護月救。


若不爾即無證自證分者若不是見分唯緣差別功
能而言緣自體者即不須立第四證自證分何以然
者見分即是第三果故。


又說見分但緣外故者若許見分緣著自證分即應
緣內何但緣外問說緣自證分差別功能寧非緣內
答功能既是相分所収見分理無緣內之妨。


若護月至非盡理等者此師不許見分緣種若爾即
無色第八見分應無所緣此師解云彼界自證緣種
見分實緣下界器色瑜伽論說無色第八唯緣內種
不言見分緣下界器非盡理也此云無色無內身器
瑜伽隱器但言緣種。


既爾生無色不還等者護月會違。


即是功能差別門說者謂種子功能不與第八識體
同無記性即是約差別門說亦名性用別論門。


無漏之法順理違生者順無為理違背生死也。


此通佛果諸無漏種者問論云由熏習力轉變成熟
[002-0411a]
佛無熏習如何此說通佛果耶答此言熏習不說佛
也因中無漏有熏習故佛雖不熏種生現時亦須轉
變故通佛也又解佛無漏種生現行時亦由因中熏
習力故至佛果位轉變成熟疏又云設除佛者若作
此解便無妨矣。


今解至無諍義者即下三師皆許熏習護月種子亦
由熏習令增長故。


瑜伽五十二至種子生者謂出世心從能緣真如無
漏心種子生也以真如是所緣緣故即從所緣真如
說能緣之智種子生無漏也又相傳云寶法師解即
以真如為無漏種子由此真如所緣緣能生無漏聖
智以有能生義故亦立種名真如即所緣緣所緣緣
即種子也雖有二解理未為當今應正解謂如來以
真如為所緣緣即從真如流出大定智悲即是如來
報身復從報身流出化身從此化身流出十二分教
此名等流正法眾生聞十二分教熏成解脫分種故
能生出世無漏現行此於出世心據本而論從真如
生假說真如名為種子故言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
與攝論意同問唯本有師如何解此文答出世智以
真如為所緣緣此智從本有種子生也。


由彼亦有非新熏證者如前所引證聞熏習等教今
不指者以彼教中兼本有故下自會云聞正法時亦
熏本有漸令增長乃至方便說為出世心種故不指
也。
[002-0411b]


謂與諸識作二緣性者言一為彼種子者謂阿賴耶
種子識與三性轉識為因緣也言二為彼所依者謂
第八現行識執受色根為增上緣生眼等識也。


諸轉識至作二緣者言一於現法長養彼種者謂於
後念現行第八識皆由前念轉識能熏彼種子即能
熏現行與彼所熏種子為因緣也言二於後法攝植
彼種者謂於當來異熟阿賴耶識由今轉識善惡業
中熏習種子者為增上緣方得生也又現法者謂現
在識轉識但能長彼種子非是因緣言後法者即此
念新熏種子能生後念現行此是因緣前解為正言
互相生者即轉識賴耶互為能生即是因性互為所
生即是果性。


又此中至體盡者此中現種攝因緣體盡皆不離現
種故此中三法二法俱說現種相生不說種子生於
種子故果不盡。


其種本有至令增長等者其種本有向上讀之意明
所增果種與自業種俱本有故由此現業望於果種
能令增長應名因緣亦如現業熏自種故問前解
亦以現業熏果種增與此何別答前解雖增於果種
即令現業望於現果名為因緣此解望種故與前異
若爾設俱新熏等者此難新熏師云我許但熏增長
名為因緣即難令業增果種子應名因緣設汝新熏
名為因緣業種果俱是新熏豈許現業望於果種名
為因緣答意可知。
[002-0411c]


然觀本意後解是本者前三解中第二名後初之後
故彼師本意現薰種增名為因緣故取第二問初後
俱有增長之義何不取之答雖俱增長初後二解增
義隱故所以然者且初難現業望於現果為因緣者
其理不然現業望果無增長義現果已生不可增故
若第二難令業種增名言果種亦為不可現強種劣現
既已增何須種增不可種增現不增故由此故知第
二解正今又助解疏云後解是本者後之二解俱名
為後本意但令種子增長名為因緣後二皆令果種
增故初解望現故非本意又行支體通於種第二以
現業增果種第三以業種增果種故後二解是其本
意若唯取第二應云中解是本何名為後。


既爾此因等者此難既新生現舊應不生言此義應
思者意說本新同生一現非不生也然以生種類同
等者此非答語但釋本有生自類種名為因緣不約
熏長名因緣也。


許漏無漏得相生故者問若他先許相生即宗有相
符之失若他不許即因有隨一不成答但許有漏能
生無漏即是相生不要無漏許生有無因不言互故
隨一過也。


小乘可爾為同類因者此薩婆多義若准俱舍只言
善五蘊與善五蘊為同類因無記等亦爾此即許善
色心等互為同類因無許善惡為同類文更准婆沙
等別義應有又許或設許之如善心後起惡心等即
[002-0412a]
由前善生後惡心是同類也非大乘義。


一切無為至此亦無妨者諸無為法四緣之中為所
緣緣理即無妨為因緣者理必不然。


若是無為至有為善等者汝若例云我許惡無記心
性本淨即令與信等相應無為亦性淨應與信等相
應者此亦無過共許無為是勝義善非是有為相應
善心故不可令與信等相應也。


無漏心性至如有漏性者若立此量同喻中有所立
不成他許有漏心性是無漏故應立量云汝無漏心
應以相違為性漏無漏中隨一攝故如有漏心。


諸異生位至如佛等聖者此量因言許現行有漏心
性淨故因但應云許心性淨故即無過也。


其對法論至三轉依中彼論云無學道中所有三轉
依者何等為三謂心轉依道轉依麤重轉依心轉依
者謂已得無學道證得法性心自性清淨永離一切
客塵煩惱故名為轉依即是真如轉依義道轉依者
謂發世間道於現觀時轉成出世說名有學餘有所
作故若永除一切所治永離三界欲時此道自體究
竟圓滿立為轉依麤重轉依者謂阿賴耶識一切煩
惱隨眠永遠離故名為轉依問何故彼論說真如為
心答心有三義一緣慮義二積聚義三真實義真如
既是諸法實性即真實義故名心也。


對法第四至亦名無漏者撿第四卷都不見此文按
第三卷准解有漏云漏隨順者謂順決擇分雖為煩
[002-0412b]
惱麤重所隨然得建立為無漏性以背一切有順彼
對治故此順決擇為無漏性者有二解一云取順決
擇位本有無漏種子名順決擇且為無漏二云此順
決擇體非是無漏以能順無漏背有漏故名為無漏
感勝異熟至五十一卷說者彼論云復云阿賴耶識
所攝持順解脫分及順決擇分等善法種子此非集
諦因由順解脫分等善根與流轉相違故所餘世間
所有善根因此生故轉更明盛由此因緣彼所攝受
自類種子轉有功能轉有勢力增長種子速得成立
復由此種子故彼諸善法轉明盛生又復能感當來
轉增轉勝可愛可樂諸異熟果。


皆唯一品此是轉滅等者謂如一地入住出初入地
時但有下品種子至住心時轉滅下品而生中品至
出心時轉中品而生上品若唯本有家義前念下品
滅後念中品生前念中品滅後念上品生若唯新熏
家至住心時下品現行熏成中品種子此種所生現
皆名中品乃至上品應知亦然。


即轉齊義者如見道種至修道時與修種齊俱名中
品至無學道見修種子與無學齊問見道種子與修
道等齊所生現智為亦能斷俱生惑不設爾何失若
許能斷何用修道智耶若不能斷轉齊之義何在答
有二解一云見道種子至修無學雖有種子不生現
行故不斷惑言轉齊者約種說亦不相違二云見道
種子於修無學可許生現至金剛位必不現行自有
[002-0412c]
修道法爾種故彼見種不遇緣不生現故一修道已能斷
餘無用故無一心中有多慧故雖有二解更撿餘文
未可為定問此第三師既有本新二種與前二師義
有何別而云轉齊答此師見修無學各有本新種子
既兼本有故可轉齊問前師唯一種故若爾新薰種
子何名轉齊答至中品時從彼法爾中品種子生起
現行所薰成種名中品新薰種子其下品種子至此
位時勢力亦等故名轉齊更有別解。


處處說有至新薰所立義者准論言皆違彼義即違
本有義疏言違新薰所立義者影互文本新二家互
相違故。成唯識論義蘊卷第二


第二末成唯識論義蘊卷第二
密州開元寺 道邑 撰


瑜伽第五說有七種等者一無常法是因無有常法
能為法因即此剎那滅二又雖無常法為無常法因
然與他性為因亦與後念自性為因非即此剎那三
又雖與他性為因及與後念自性為因然已生未滅
方能為因此二義中所言與他性為因即此果俱有
義言與後念自性為因即此恒隨轉義四然得餘緣
方能為因五然成變異方能為因此之二義即當此
論待眾緣也六必與功能相應即當此論性決定義
[002-0413a]
七然必相稱相順即當此論引自果也。


即簡別盡者問簡無為及心心所如何言盡答色法
外種亦具六義如疏自說不相應法假無體更不須
遮或隨色心亦已遮訖。


如蓮華根等者蓮根雖是現行所攝以望華莖假名
種子故說果俱有問如何外種有恒隨轉答望一期
說前後相續亦名恒轉。


亦顯大眾等至無取無與者此有二解一云設許大
眾等說緣起無為種子者理亦不可無為之法無轉
變故無取與故此解非也二云此顯大眾等立緣起
支無為不成以緣起支有轉變故有取與故故如緣
起支無為非是無為以無為法無取與故問大眾等
為說緣起支即是無為若為緣起別有無為答彼師
緣起是有為法非即無為然緣起支有無常生滅之
理是常是一說名無為由此無為令緣起支有隔別
也若爾即大眾等無取與用亦無轉變如何顯彼非
是無為答彼師無為能令緣起諸支隔別有轉變故
顯彼非是無為也問本明種子因何顯彼緣起非無
為耶答由種子有剎那生滅義故遮簡無為所以傍
顯大眾部等緣起支既有生滅便有作用亦應遮簡
非是無為若爾即大乘無為亦有作用一切賢聖皆
由無為有差別故答此難不爾我宗無為體無變異
但由能證深淺不同故諸賢聖位有差別汝云無為
能令緣起有轉變故有隔別故何得為例。
[002-0413b]


舊人云真如是諸法種子者以諸教說無為是諸法
本故說種如法華云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
木生長各異是也所言一地即是真如既能生長名
為種子此乃非也彼以三乘理性同譬如一地行性
異故生長不同不說無為有生滅故。


由此無性至不名種子者果俱有即名種子無性第
七與所熏果現俱時有應名種子故此簡之要所生
果其體顯現能生之因可名種子無性第七所熏之
種其性沉隱故彼第七不名種子問若爾即一切能
熏識之果皆沉隱何故唯簡無性第七答餘能熏識
不但闕此果顯現義亦闕恒隨轉義無性第七不闕
恒隨轉故唯此簡。


現有唯在因者問既果俱有如何現有不在果耶答
有二解一云現果不定因常有故二云如龜毛等相
雖與見分同一種子畢竟不生其種定有故說現有
唯因也。


即因在生至不相違者此說一法而有二時同居現
在故亦不相違果俱有也此說因在生果在滅者意
說生已而方滅因前而果後也次下疏云因在滅果
在生者意說滅時引果生時酬因故也問何故此疏
上下明其因果生滅前後不同答疏主意說勝軍接
因果故互舉之令學者易悟耳即是前法生時與後
滅並後法生時與前滅俱此即答因果之義也。


若爾種望種至為料簡者若勝軍師以種現前後各
[002-0413c]
一剎那同居現在名為果俱有者即種子前後亦然
應名果俱有何為料簡瑜伽云法與自性為因非即
此剎那又何故此論自料簡云非如種子自類相生
前後相違必不俱有。


即有二趣並生之妨者若許滅生同一世者且如人
趣欲終滅相居前天趣欲臨生相居後二趣既同現
在故有並生之妨他皆效此。


見分緣於見者自證緣見也俱是能緣並名為見下
云因果即非因緣攝者見分為因自證為果也。


都無因緣至生果故者如第一種同時既能生第二
種有何因由不許第二同念之中更生第三種等耶
種望類亦應爾者現行一念必無二現並生種望於
種應非二種俱起。


如何本有同念得生新熏者若種生種不許同時如
何本有與摶生種得俱時耶。


此不同時如世第一法者此說增本有種能生後念
自類一摶生此二種俱同生見道故無同念生摶生
失後念之中唯本有摶生同時而有非因緣故亦無
違也問摶生自類俱本有生何故摶生獨能新熏答
由世第一法為緣增力方得生故。


謂一本有者自類種也二本有所生者即摶生也前
念本有之所生故。


前解即至體用俱增義者前立摶生種子即與體用
俱增義同也。
[002-0414a]


問為因既通種與有種者種謂生現之種有種謂生
種有後種故名為有故二別也。


若爾如何名有受盡相等者若以第七有轉變故有
易脫故不名種子即善惡業種生果有限亦是轉變
易脫應不名為恒隨轉種也既說恒隨應非受盡。


遮薩婆多至為同類因者俱舍但以善五蘊為同類
因不望餘性應檢婆沙正理。


遍行因等是異性果者俱舍以苦諦下七法謂五見
癡疑集諦下四法謂二取癡疑合二諦下十一隨眠
為遍行因體此十一法遍與自地自界五部諸法而
為因故身邊二見唯無記性而與五部不善為因故
通異性果也俱有因得士用等果士用果寬故通異
性如俱舍敘。


此闕何義者此問第八現識闕何義故不名種子答
云闕果俱有不能熏故若爾無性第七既能熏種具
六義故解云如疏。


作不作失得過故成相違者此有說云若無種作善
得善趣不作失善趣皆有過故俱無內種如何有得
失耶或應作善而失趣不作而得果以無種故便與
聖教成相違也此未必然今解釋外種也謂有作而
不得謂種而不苗苗而不秀等也亦有不作而得謂
如稊稗似穀草不種而秀亦如炭生苣勝等是也由
斯外種非實種子故以內法為彼實種天地空等皆
准此知。
[002-0414b]


天親解略無性釋廣者世親唯望枯喪名為引因不
通化生故略也無性望名色等亦不簡枯喪遍四生
故廣也。


無性但至因為近遠者彼既云生現識等故知約已
潤位也。


亦遮識類至此同於後者此遮善染同下三性釋彼
云異熟若是善染汙者流轉還滅應不得成又言應
不與二俱作所依等故彼唯取無覆無記。


若爾空等無為如何等者若以假法先無更何須簡
者即空等無為亦是假法如何論中簡無為耶若言
論簡真如無為真如非無記第二已簡更何須簡若
簡非擇滅無為亦是假法同於生等亦不論依故知
生等依他中簡若爾空等既假依他已簡更說堅密
何為答生等有為假空等無為假故遮各別亦不相
違言第一說善者依他攝假為第一解。


無明熏真如等者古師說真如受熏為諸法種此遮
無為故簡非也問何故唯說無明熏耶答且約染說
非餘不熏隱覆真如無明勝故。


即成一種生二芽過者若二俱持即有二種應云多
種生一芽過疏意以兩處所持俱心種故云一種生
芽各色心異故云二芽。


若爾本識至受熏等者若以諸不相應即色心故如
色心等不能受熏第八生等即第八故能受熏。


唯業所感至無勝用故者此異熟心由名言及業二
[002-0414c]
種所生便無勝用故非能熏問若二種所生即非能
熏本新二種同生一現此所生現應非能熏答雖有
二種俱是名言因緣種故不可為例若爾見道無漏
現行亦本有名言種及有漏聞熏增上種生此無漏
智應非能熏答此無漏現雖二種生二種勝用俱不
闕故亦是能熏又俱是名言不同業種夫藉業力者
皆非強感故不能熏。


如邪見等至有異故者如斷善邪見雖在當地言唯
一品復見斷於中亦有品類麤細差別又設當地唯
一品者九地之中麤細異故雖同第九亦有增減。


問曰既爾至一時頓斷者問既言頓斷即是有性何
得以此例於無性答既俱增減故得相例又雖有性
見道已前與彼同故。


問曰若爾至斷第七者既許第七亦有九品應不還
果亦斷欲界第七煩惱。


答曰不然至所知障等者如一地中所斷之障尚通
三界何妨頓斷第七通三界耶何要例同不還離欲
亦斷。


由此義故至前解方成者此由前理第七既有九品
故有增減有增減故無性第七亦是能熏言成前解
者成前兩解非唯第一說有九品成第二解今日為
增成第一解。


若為相分熏何法為礙者論言轉識心所有勝用故
是能熏餘色及異熟心等雖無勝用為相分熏亦有
[002-0415a]
何法為障礙也又解七轉識等雖是能緣中薰若相
分薰亦無妨礙以第六識能緣一切心心所此且說
有勝用不妨亦得相分薰也。


何分為能薰等者唯自證分變為相故相見俱依自
證起故問見分既有二種勢用四義不闕何不能薰
答雖具四義依他生故無別種故非自體故又解闕
強盛勝用由他轉變非能起他故若許見能薰所薰
例應爾。


本種與現唯作因緣等者問論云能熏生種種起現
行即是以現望種以種望現何疏說本種望現現望
新種耶又能薰生種能熏即是現行後說種起現行
如何俱時有二現行答論之與疏但是先後不同論
說種起現行即是本種生現不說新種生現故不相
違亦無同念二現之妨又設據新種生現亦無妨但
取因果俱之義不取三法同時義也前解為正。


非大乘中至是因緣等者小乘除能作因餘之五因
雖現行法皆是因緣小望大生大望本法並是因緣
俱行也今者大乘種現相望與彼義別因果俱有即
與彼同故云如也問若不許現行為因緣者何故攝
論許此義耶答疏解云即是本識等者彼以本識與
現七識相望為因緣即以本識所持之種與現為因
故此同。


論問起中依義為問者境依心有心為所依故先問
行相此依轉變次第先心後境唯識之義故問中依
[002-0415b]
義答中依頌故先境後心所望別也。


識自體分以了別為行相者了別是識之見分行於
境相也言類體亦然者自證既以見分為境亦名行
相。


或行境之行解相貌者前解行字皆平聲此解去聲
以無分別智不能分別無行解故故今除之。


五十三說執受有二者初云若識依執者此約依持
名執受義謂識所託同安危事執為境故二云以此
為依能生諸受者此約生覺受義謂五根等以識為
依方生五識名覺受也由第八識五根不壞故名執
受。


不相離四大所發之聲者此聲未離咽喉在骨肉間
名不離內四大內也言不異大極微者聲與內四大
極微既同一處故云不異意云四大既是第八執受
聲之極微既不相離故亦執受。


緣名及相猶如毛輪者第八所緣依他虗幻故云如
毛輪也下釋中有四義初解是狹色味香觸非名相
攝八應不緣或根所等也。


不爾心至彼所緣者相謂四蘊若以聲為名而以四
蘊名名即心心所相應之法而是第八所緣。


自身及資具者外器名資具餘皆自身攝。


護法等至而熏種生者染無記心自能執故見分薰
種名執習氣善無覆心自不能執被他執心相分熏
種故三性心種皆名妄執習氣。
[002-0415c]


若不爾者至有力能執故者此對安慧云若不如我
前之三釋汝但言八識皆有執故由此顯揚等說阿
賴耶識緣遍計習氣者前之七識是能熏故可如所
說一切色法既不起執又不能熏即第八識相分之
中便無種子若相分中有色等種本識應不緣以顯
揚等不說非忘執種故。


既爾第八應亦能熏者許有執故如前七識問色等
種子既非妄執習氣護法如何會彼論耶答如前三
釋隨義應通若依初解執心執故名執習氣若第二
解染心等緣可名執種善心等熏但名遍計種若第
三解但約染法語即色等種非執習氣。


安慧等說至此文為證者安慧證意云賴耶所緣八
識種子皆名遍計所執習氣故知所生八識現行皆
能遍計若八識現行果中有不能執何故能生因種
獨名妄執習氣由此理故此師以顯揚等文證有漏
八識皆能遍計。


今此師意等者此安慧釋相名分別習氣皆名遍計
謂八識等自證分種復生現行似能所詮相分現者
說為相名似能緣見分現者說為分別此皆所執非
有似有此無別種故以自證分種為能生因緣即以
此種名相名分別習氣。


或名與相至別有種者此解不以自證分種為名相
種即是名相別有假種問第八為緣種不若言緣者
即是相分便為假法如何言自證種是實有耶答有
[002-0416a]
二種一云此解雖是實有以能見分既非實有作相
緣時不得種也實體但得假相二云自證之種既是
相分亦是假有他許假種生實現故此解為正。


即是能生廣大之心等者此說種子有大功能故生
彼廣大心等猶如大地有大力故能持大山此種子
即是廣大功能故此功能不失無記不違本識非如
善等違無記故非如假法違實識故故瑜伽說本識
緣廣大功能也復解但隨現行名為廣大非種子體
故與此別。


種有三品者謂上中下品而第八緣無差別故。


即己體故者攝所持種同能持識故云即體體用因
果非一異故。


若斷未斷隨增減緣等者未斷為增已斷名減。


此中有量者他身五境非自執受許是外故如外器
若生名變至緣無漏等者謂種子第八生前七識七
識熏種皆名生變因中無漏種生第六第七二識緣
無漏熏種並名生變。


即根種等具二變義者謂緣執也外器唯緣七識唯
生第八種識之所生故。


其一切識或有或無者無分別智無相分故。


瑜伽等說同一所緣是也者瑜伽約行相相似名為
同一所緣故知影像得名行相。


然唯初解至不同一行相者准下兩釋同一所緣不
同一行相一云本質是一相分各異名同一所緣不
[002-0416b]
同一行相二云相分相似名同所緣見分各異名不
同一行相若唯以行見名行相即第八俱五數但成
後解便無前義以第八心心所本質各異非同一故
除第八識餘心心所有本質影像者皆成兩解故須
雙取見相二分俱名行相疏之意也。


依他二分至情計二分者此解似字似彼所執實能
所執名之為似下據似小乘故名之為似。


然佛地至三諍者復有三師第一師無相分第二師
有相分第三師若根本智緣即無相分若後得智即
有相分。


識離於境有何體用者此清辨師強違中道立唯境
義心若無境必不起故。


若言心等有緣作用許等者此清辨師牒中道救也
汝護法若云有實緣作用故知有見分者即同外道
執我及自在天等故非釋子又諸教中不許執有實
作用故故我今者違汝中道且立唯境。


又大眾至自緣等者彼宗雖是見分緣見與大乘宗
自證緣見其義可稍同此中不破故云初對十九部
唯除正量也又云自緣體者則不如是者此約大眾
見自緣見大乘則不如是此中應破故次前云除大
眾正量也。


以緣自體至所緣及事者並是敘大眾部義。


體性相狀各各別故者此云相狀不是相分識受想
等自體之上有了別領納等相狀各別也。
[002-0416c]


能行於相至即相分者謂大乘自證分上有似所緣
之相所似者即是相分見分行於此相故名行相或
可疏錯應云所行即相分也。


以不曾為相分緣故等者若如色等過去為相分緣
故今可能憶已滅心心所之見分先不曾為相分緣
如何後能憶我說先曾自證緣故今能憶。


此中有行相至名為相似者此明見相分中有說有
行相非一即此論中云所緣相似者是小乘行相也
既言相似即是非一有見分非一者即此論及瑜伽
云行相各異故此大乘行相也次會境據總故名之
為一者此會瑜伽彼據相分總青故名為同一所緣
言見據別故名為相似者會此論也據見分各別所
緣相分亦非是一故云所緣相似或見者現也所現
相分各各異故名為相似前解為正後亦可通。


然有六師等者因明疏引理門論有六古師釋諸量
差別如彼破之。


現量為比果至問答亦然者見分比量以現為果自
證現量應比為果答比量緣共相現量以為果現量
證自體不以比為果前以比非與現相對今但現比
相對故與前別。


外內難緣縛難等者見分是外以內為果自證是內
以外為果答意同前解緣縛難者見分緣相名為相
縛自證緣見應名見縛下云如五識境縛者五識見
分唯現仍名相縛自證唯現何妨見縛又云為是煩
[002-0417a]
惱染汙相故者此釋五識縛之所以言如末那章者
有云未作此章或云此論解第七處名末那章即六
證中第六證是也或云攝論有末那章雖有類釋未
可准憑應撿彼論。


為色等難皆應准思者難云見分緣外相從名外見
緣於色相從名色且齊解云理亦可然相分是色從
識名識見分是識何妨從色名色問相分依識變從
依得名識見分非色變如何得名色答相由心變從
心名識見由境生從境名色又不齊解色礙以非礙
不可從色名為色若爾亦應相外見非外不得從外
名為外答所緣非必色不可從境外為色相分唯是
外相從可名外二解俱得取捨隨情。


即以自證至緣彼種故者自證實非相分以種不離
自證見緣種相時以自證為相分緣也見分既得以
所緣自證為果第三第四更互緣故得互為果也。


得得非得等者小得大得及所得法如何三法更不
立第四心法應然此但例令三法同也又有云大得
得所得亦得小得故合見分亦緣自證何勞第四者
亦有此理應撿俱舍小乘大乘得得小得文生等准
知。


彼但成就至無量相違者得成就無現比等量相違
也有云若以得等例於心法有多相違名為無量者
不然。


雖緣真如真如非外等者此釋伏難若不得見分通
[002-0417b]
緣內外故非第三果者緣真如時見唯現量又不緣
外此見應為第三果故此解云緣真如見雖不緣外
以見分有緣外之用故亦不得緣第三也又如別鈔
若爾內心至此義如量者難云見分是外不為內果
自證是內應非外果解此如前釋現量為比果等難
同也前釋云比非量等不證自體不得為現果此亦
如是見通比非外非內果自證唯現量內可為外果
見分解非解殊者不執名解執名非解又以悟迷為
解非解此等並同初難。


又心若自緣即有因果等者見緣於相相因見果可
有差別自證緣見俱是能依俱是心法因果即無差
別餘皆准知。


三和合生識者根境見分也問見緣自證應云自證
生見如何今說見生自證見為自證境故說見生識
亦不應言至是不善故者亦不應言遍四分心俱是
不善以自證分知不善心即應是善既是善心應是
正智非邪惡故。


又用二故者謂知他心智自證亦自知心故有二用
應非一心。


有因法自相相違者本量云心應自緣性能照故如
燈作相違云心不自緣性能照故如燈。


然他界緣等者以此解前諸難今緣他界等皆約見
分不約自證若約自證即緣自界有為有漏故有前
諸難若約見分皆無過失此解心若自緣已下難疏
[002-0417c]
云又以堅執名非量者解初之三難准義可知。


一共中共至一趣用等者諸識同變以得共名諸趣
共用復名為共問如山有木石一人取以為舍餘人
所以不能用何得名為共受用耶答彼人未攝屬己
隨何人取即便能用名共中共若已攝屬己為房舍
等即共中不共也問如一人受用木石等時為用自
所變者為用他所變者若用自變共義不成若用他
變何名唯識答唯用自所變者若爾何名為共答彼
人所用木石設時離山等處未磨滅來諸趣第八共
所變故何非名共又所作房舍餘趣餘方緣合之時
即能受用故名為共。


由此四大至以果假故澁滑等所造是假四大等能
造是實今言造者假名為造非實造也不可實因而
造假果故地水增時假名造澁滑也。


五十四說至相順生等者此說有對色等同在一處
此等色性而非無礙何故色根能共受用以色等諸
共變時各各隨順而不相違諸識變時相順生故。


與明相違者此說暗與明相違也多人共變木等自
他不相礙者如心上燈明百千不礙自變木等相礙
者如心上暗與明相違。


然淨妙土至如極樂等者此他受用淨土其中乃有
聲聞異生者彼但見化而不能變實淨土也若聖力
加或大願力變亦無失問此實淨土不共等四句之
中何句所攝答本唯佛及菩薩受用或聖力加餘亦
[002-0418a]
能用即不中共共也如自依處他受用等。


亦在此界至有漏淨土者菩薩第八變故是有漏也
言外法異生亦不應變者謂他界外異生不能變此
界有漏淨土也此界四善根等雖是異生可能變之
此有漏淨土名相淨土諸佛所變無漏淨土名體淨
土或應為外法悞為諸字。


由此即無至先器成過者既有當生即無器成無變
之過。


又成器時他方三禪等者此方三禪等未成有情故
前師意說此界現居及此界當生者變故作是難未
成世界先以一劫成器後十九劫成有情世間若壞
劫先以十九劫壞有情後一劫壞器。


若爾聖者於梵宮自地等者凡夫亦必定往此等既
不依持變之何益。


如大梵變及孤地獄者如梵王下界時佛別變為器
方得依持此共中不共也所居之處欲界同變名為
共自所變器唯自受用故名不共如孤地獄在山中
欲界器色雖復同變一類有情見於地獄亦是共中
不共也問梵王下來變欲器不若言不變如何言共
若言變者異界異地如何能變答此由通力變之無
失。


對法第五至業種隨故者雖生無色既未離欲由有
能感欲界器色業種隨彼第八識變此種故名變下
器實無現行相分器也。
[002-0418b]


若言緣種至正義也者前二師自證緣種見分受熏
故相分中無種子也言無色界本識唯緣內種者此
護法師會瑜伽五十一文彼說無色第八識不緣下
外器相也言前二師義無色亦但約緣種等者此前
二師會瑜伽文也此師無色實緣下器疏有二解初
云以無色界無身故隱下器色不論但言緣種二云
約自證說不言緣外器尋文可解此同護月。


不爾便無四分之義者見緣自證若不變相即是親
證便為量果何勞第四為三果耶。


繫據縛義至差別義者有說縛者即相應所緣也法
體之上有此二縛差別義故三界別問種子之上有
何縛義答緣之故且名為縛如無漏離二縛故即非
界繫又解繫是屬義諸有漏法法爾繫屬有差別故
由此種子不隨識繫不可相例。


亦應煩惱種隨識非煩惱者答此同前煩惱是擾亂
義不可隨識非煩惱性是體類義故可同無記又若
隨現行即名煩惱若隨識性可非煩惱。


利根不還阿羅漢等必要利根方能緣下見舍利弗
入涅槃等問雨淚等色即是定果何要聖者有此果
耶答地前菩薩不生無色利物少故自餘凡夫無勝
定果故瑜伽說聖者得滅定變此果色饒益有情入
地菩薩決定不生無色故唯利根不還等也問豈要
滅定方變果耶答非要滅定疏引意者但是不還等
生彼入滅理非愚法即是利根故能起此勝定果色
[002-0418c]
此意總說下界第八變彼身器相見別繫同緣種。


不爾本識至應非有情者若令本識所變亦隨心者
即天眼耳此界身得既無上界本識可隨即無執持
便應壞爛亦非有情要依本識名有情故問不隨於
心相見別繫當能執持許有情攝何故令隨下界第
八即云爛壞非有情耶答若異界繫是因緣變有實
用故可許執持名有情攝若令隨心即分別變便同
七識既不執持故應爛壞非有情也。


若一身中至有增減過者二界身俱變故識外別有
異界身故此即增也第八不持天眼耳根便成壞爛
故是減也或有解云眾生有十八界若下第八不持
天眼耳根即十八界外更有餘界此即唯增而言減
者文難成也前解為正。


難一師云等者此難下有根身中第一師也此緣他
法但似彼根下此師救也。


於不緣心等由此無妨者若無實用許變他根變心
無用第八應緣今既不許變他根亦變心即無違妨。


色界繫鼻舌依處等者此師意說依處與根定不相
離為用依處故亦變根色界鼻舌二根必無發識之
用為依處故變二根如無色界以無根故依處亦無
由此根定不相離故須變也色界雖具五根彼無二
識顯故偏說。


莊嚴身故等者一莊嚴依處二為受用依處故變根
也。
[002-0419a]


今此頌引彼長行文者應為此論錯為頌字。


又色界化生根無處可無者色界根依可相隨逐欲
界不爾見身死者餘骸在故眼根枯陷依處在故如
何前說由用依處亦變似根。


此則不爾故不為例者色界變依處為莊嚴故要變
根者變他依處但為受用不為莊嚴今如何須變根
故知不可以色界鼻舌等例下展轉難尋文可知。


如生色界至如何會釋者前師云色界為受用依處
故變二根彼若無根依定非有者下會意云色界二
根是自身有情故變可說根無依亦無變他依處既
非自分有情何要變他根有。


或借識起者謂身在上三靜慮借初尋伺起初靜慮
眼耳身識變上三識名為異地此唯二識非第八也
法威力者由持經故淨肉眼見三千界上至有頂所
有色等問此見上界而下第八不變眼等五識以何
為質答此託彼界有情第八所變以為質也。


又大菩薩為五境者如變魚米等可得五塵此既由
通即上界繫令下地生皆得見也。


不由定力至下界起者謂於下界得無色定不能起
彼無色界根彼無根故非如通力起上眼耳問既云
無色諸天佛邊聽法令他得見如何第八不變彼身
答但由定力令他見身即是器攝非變身也若據依
止以無根故非依止故不可名身若據積聚亦可名
身以可見故。
[002-0419b]


八地已去至無差別者此說所變二果無差別不言
能變無別即是慧與定異故。


由此故知至有本質等者既相離者第八不緣即眼
識等緣上下時據無本質問既違下文理應有質此
託誰耶答託他第八所變為質如前已明。


餘地器至瑜伽五十四者彼論云若威德定所行境
猶如變化彼果彼境及彼相應識等境色是實物有
既云實物故明第八不緣假也問法處色亦五識境
如何唯在法處攝耶答第六引生且隨意變故在法
處若爾如五根等亦唯意緣應法處答不可為例根
境別故非意引故。


雖緣無漏遂不相似者如八地菩薩變魚米等無漏
心引唯是無漏而第八不緣仍是有漏故不相似問
何故第八不緣無漏答第八變者皆有實用若是有
漏變魚米等可無實用若變無漏破壞有漏故為不
可。


又解以至處有用故者此一段文元本不次此中正
以六門明第八識變通定等色第一正解變漏無漏
何故乃明眼耳等識是故此文合在天眼耳非必有
本質等下說何故爾耶前解天眼耳識有質無質故
次應明相見同繫別繫也言由此三識所知必同初
禪繫者所知即相分也意說以初禪三識緣二禪等
色相分隨見亦初禪繫今言三識即眼耳身識疏中
二解後解為正有漏五識必須杖質既是性境不可
[002-0419c]
隨心前解且據非必有質故不正也問眼耳得離境
可能緣依上色身識合中取如何上緣答下緣身識
不取離借識依上根何妨依彼境問三識緣上境託
誰為質有云託自第八所變為質以同界故麤細相
似得相依持者此未必然上下地殊麤細既別何必
依持又准正義唯言自他第八識變不言自界故第
四禪第八所變各異理不應言託自第八託他可爾。


又淨土中變五塵者准三十七唯有四塵若據淨土
林聲說法即是實聲故通五塵。


以彼香等生因闕故者等取味也以無加行心因能
起故彼香味生因闕也問何故彼無加行因答一由
無鼻舌二識二由無香味種子三由無能造四大故
無加行之心由此定果無香味也疏云又無用故者
上二界中無段食故不須香味。


若十地至蜜多聲聞者此有勝力不同凡等故皆能
變色無色界香及味也問俱是廣慧聲聞何故無色
界者不能變香味耶答無色界中定慧不均故彼劣
也。


又依體通變根等不者通力所引天眼耳根皆有實
用能發於識前來屢明非此所說今之所問定所變
作唯變於塵依體而論亦能通變根不由次上所說
定唯起塵諸教論云定變身器欲明所變諸根不實
故此門中寄問徵也。


設復變作似而非真者問若依定力所變根等似而
[002-0420a]
非真如何論云法處色答從種生故可名實色不能
發識故似非真。


是平等心者此釋共立之所以由離我執心無高下
故身萬億共立毛端或平等心者即定心故由定果
變身共立。


亦令互相見者說爾無色唯定果色界兼有通亦令
二界天毛端互相見。


等取華色華香者華既非堅所有色香亦暫時也。


亦應不不緣等流色者雖外器等皆名等流此中意
取華色華香等速滅故。


此中有難如理應思者難云種與現行非定異種隨
現法收現與種子非定殊現應隨種法處攝答有云
種子因果俱是現可隨現法收若爾現行因果俱是
種應當隨種攝若云亦有現行不能熏故不可隨種
攝者即彼伏種子不生於現如何隨現又以因果俱
現故種隨現自類之種因果俱種復如何通故知不
可以因果俱現答也應正解云現行易了別種子隨
於現種子相沉隱不可現隨種。


極略極逈色者析根塵等實色為極略析光影等假
色為極逈。


若唯意緣通根塵者亦此中攝者此第六不與五俱
強分別生所緣根等亦遍計攝若定心等雖亦猶緣
根塵此非遍計色攝。


以總從別者法處名總餘處名別以暗從明者第八
[002-0420b]
名暗細難知故六識名明麤易了故。


如十一切處觀者即十遍處觀也謂觀青黃赤白地
水火風并空識二也。


初隨因緣至五八等者此等五識同時心所亦不取
第八五數言隨分別變至七識等者六七心所并第
八五數唯定隨任運義隨種子義順第一解五數既
不隨實種故知八俱五數不入因緣變中。


問觸等所變至為例亦爾等者此唯問第二解第二
解中前之七識俱無實用故難五識所變色等應無
礙用答亦如之。


若瑜伽至不違此文者瑜伽釋家既許觸等與本識
同即不違前無質礙難問彼論既說同識變所變根
種不能發識生現行等如何名變答彼論且約依他
相分從實種故說為實不言所變亦能發也。


順下第三等者前之二解俱不說五數變有實用順
下所例王門也。


若第六報心至或有用者問報心亦緣心心所法變
五根等豈有用耶答此同定心通於二變今言有用
且約緣色等說不爾八俱五數應有實用亦報心故。


如定心緣十八界等者唯緣實五塵因緣變根及心
心所等皆無實用並分別變無分別智證實真如亦
因緣變問如菩薩定力變地金等為何變耶若因緣
變應從實金種生云何變地若言分別變者金等應
無實用答此因緣變有實用故若爾所變金等為何
[002-0420c]
種生答如託色界地等為境而變金者即以色界業
果色種為增上緣復以上界隨能引定地定果色種
為親因緣而生金等第八地已上菩薩所變定唯無
漏餘定果色或通有漏既從實種所生故有實用成
因緣變如瑜伽說勝定力故先起大種後造色生故
唯實也。


返顯八俱具有二變者一念之中心王因緣變觸等
分別變少同定心心心王所俱通二種。


此解本是前問等者意說此中解無為不相應者根
本是前問中心心所等之所等也。


見分取於相應心故等此結前解自證復能緣見故
者結後解但約見分同一所緣者會後解中違。


其六七識至可應分別者有漏位中第七無用六亦
通用無用第六之中比量無用現可通有用無用現
量之中五俱者一向有用定心通用無用緣色等有
用緣根心等無用報心通用無用理准可知。


如瑜伽論至緣狹小境等者彼論云於欲界中緣狹
小執受境於色界緣廣大執受境於無色界空無邊
處識無邊處緣無量執受境於無所有處緣微細執
受境於非想非非想處緣極微細執受境也。


空識無邊處至執受境等者問緣無量境唯約種說
緣狹小等唯緣種耶答無色無身器可唯約種明欲
色有器身種現通為境問瑜伽既云緣狹小執受境
乃至無量執受境今疏所明初等小千界明外器豈
[002-0421a]
外器等名執受耶答有二說一云疏主意明內身因
明外器身器大小必相隨故二云瑜伽所言執受境
者亦麤外器領以為境故名執非要依持生覺受義
執通二義如前疏明二釋無違前為正。


此亦所立至無不定過者若對經部上座亦是指例
若對薩婆多遠以比量成若無想等不入宗中滅定
比量便有不定過耳。
成唯識論義蘊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