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m0048 物不遷正量論-明-鎮澄 (CBETA)



No.879-A正量論序



嗚呼。若論向上一事。如急石火。似閃電光。直下承當
蚤成鈍滯。纔涉思惟便入迷倒。況乃馳騁章句競辨
是非。正眼觀來無非戲論。然人根不一。法藥多端。如
來偏為中下演諸契經。後賢解釋契經乃與眾論。既
有眾論矣則辨諍波騰是非鋒起。雖則實際理地不
受纖塵。其如建化門中不舍一法。而況是雖佛祖却
趨妄而背真。那個聖賢不棄惡而從善。故曰是則是
非則非。人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往甞讀肇公物不遷
論。大都以物各住位成立不遷。而後以物之今昔有
無不去不來以明物性之各住。要之辭意婉切。乃肇
師獨見之玅。但於契經不甚允合耳。何者。夫古今時
也。有無物也。不遷性也。而亦謂性其性者。孰綱維是。
孰宰持是。不知性性則又安得不為時遷而物改耶。
而又何以契神於即物乎。故往往讀其書者。愛其辭
多不校其意也。空印澄公燕山一布衲耳。生於千載
之下。而與肇公相見於千載之上。故作正量論以校
其說。中間旁引曲喻。一以修多羅為法印。即肇公之
[001-0912b]
論昭如日月矣。獨非徑寸夜光乎。昔古德不落不昧
通身遍身。一字照宗千古膾炙。而謂澄公可結舌乎。
謬也。蓋理在尚佛。雖佛祖有所不讓也。昔者外道一
言負墮猶斬首謝過。肇公乃人天眼目。肯以訑訑之
聲音顏色拒人於千里之外乎。必欲強起而文賤之。
斷非肇公也。大率觀來。肇公以僚丸之手。舞公孫之
劍。以奇然者也。澄公運摩尼於鉅鹿之陳。持空印於
赤壁之鏖。以正然者也。故非肇公之論無以起澄公
之辨。非澄公之辨無以發肇公之蘊。謂之相成則可。
謂之相左則不可。故海內諸名師宿衲皆有酧唱。務
要疏明此一大事。非起生滅心也。如有毫髮我人。然
能萌於方寸。吾恐於罔象玄珠未有觸手日在。



明萬曆庚子仲冬糓旦淨土居士燕人李天麟書

No.879-B物不遷正量論序



般若云。諸法無去來相。無動轉者。肇公本此為物
不遷論。而其釋義則物各性住而已矣。甞試思之。
法無去來義徧諸聖教。迺吾法之玄綱也。而性住
[001-0912c]
之談果能盡之乎。竊自疑焉。於是考諸聖言。聖言
罔證。求諸正理。正理勿通。然言或有證也。我未之
見也。理或可通也。我未之窮也。天下亦有能窮者
乎。蓋甞質諸海內名流。莫不忿然作色。以愚昧見
責。求其為之出理引證者。則未見其人。彼性住之
論果非吾佛之意耶。抑有深旨存乎名教之外。固
非意智思惟可得而知耶。然理固絕言而言無越
理。如來聖教垂範萬世。天魔外道不得而沮者。賴
名言有在故耳。若孔子之作春秋。殺活與奪只在
片言隻字之間。千載之下無能易者。況茲一論段
段結歸物各性住。豈曰言在此而義在彼乎。經云。
不退諸菩薩。不能測佛智。信矣。夫余甞條陳所滯。
證正聖言。間出吾佛不遷本旨。以正其說。然則是
論也。非駁肇公也。將以駁天下之所是也。肇師其
心空而無物者矣。得與失於彼何加損焉。天下後
世如其言而取之。使一大藏教實相常住之旨淪
於物各性住之談。不辨可乎。雖然。庸詎知今之所
是者其果真是歟。果不真是歟。天下後世必有具
金剛眼者覷著那事。於是非情量之表迴觀是論。
可發一笑已。

皇明萬曆戊子冬賢首後學空印鎮澄書於臺山之
獅子窟
[001-0913a] No.879


物不遷論卷上
五臺山獅子窟沙門 鎮澄 著


物不遷正量論


澄初讀肇公物不遷。久之不喻。及閱雜華鈔。觀國師
則以為濫同小乘不從此方遷至餘方之說。遂再研
其論。乃知肇師不遷之說宗似而因非。有宗而無因
也。觀其般若無知.涅槃無名之論。齊有一空。妙叶真
俗。雅合修多羅。雖聖人復起不易其言也。獨於物不
遷則失之。嗚呼。千里之驥必有一蹶。大智之明必有
一昧。不其然乎。言宗似者。即所謂不釋動以求靜。必
求靜於諸動。又曰。江河競注而不流。旋嵐偃嶽而常
靜等。蓋即動而靜。即遷而不遷也。以此名宗。與修多
羅似之。即般若諸法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華嚴云。
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等。所言似者。以其因非故
也。言因非者。修多羅以諸法性空為不遷。肇公以物
各性住為不遷。言性空者。大品云。色性自空。非色壞
空。又云。色前際不可得。中際.後際皆不可得。又云。色
即是空。此不遷因也。又云。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等。
不生不滅即不遷宗也。華嚴云。身意諸情根。一切空
[001-0913b]
無性。此不遷因也。次云。以此長流轉。而無能轉者。即
不遷宗也。彼經又云。云何說諸蘊。諸蘊有何性。蘊性
不可滅。是故說無生。蘊無生滅即物不遷也。次偈出
其因云。分別此諸蘊。其性本空寂。空故不可滅。此是
無生義。此等皆言物性空故不遷。非謂有物而不遷
也。言性住者。即彼所謂。昔物住昔不來於今。今物住
今不往於昔。乃至新故老少成壞因果等物。各住自
位不相往來。皆若是也。然凡有所住即名有為。既墮
有為即屬生滅。非不遷也。故涅槃三十云。住名有為。如
來永斷去來住相。云何言住。中論云。去者則不住。不
去者不住。離去不去者。當於何有住。般若云。應無所
住而生其心。無住即無為也。然般若言法無去來無
動轉者。非謂法有所住也。蓋住猶去來。既無去來安
得有住。而肇公不遷本宗般若無去來義。却以物各
性住釋之。然彼物性果有住乎哉。果無住乎哉。則住
與無住必有辨焉。故肇師出不遷之所以云。求向物
於向。於向未甞無。責向物於今。於今未甞有。於今未
甞有。以明物不來。於向未甞無。故知物不去。覆而求
今。今亦不往。是謂昔物自在昔。不從今至昔。今物自
在今。不從昔至今。一論大旨意不出此。人多妄解。今
為助明肇公意。謂動物之所以得不遷者。以物各性
住於一世而不相往來也。何者。求向日之物於向日
則有。求向日之物於今日則無。故知昔物自住於昔
若不住昔。於昔應無。昔既不無。故知昔物原住於昔也。不來於今也若來於今。今則應有。
[001-0913c]
今既不有。則知昔物不來於今也。昔物既爾。今物亦然。謂求今日之

物於今日則有。求今日之物於向日則無。故知今物
自住於今。不往於昔也反上思之。故曰覆而求今。今亦不
往。如求周公於周時。於周未甞無。求周公於晉時。於
晉未甞有。故知周公自住於周。不來於晉也。求羊祜
於晉時。於晉未甞無。責羊祜於周時。於周未甞有。故
知羊祜自住於晉。不往於周也。譬如二舟前後各行。
前舟載魚。後舟載笋。舟行千里而魚笋之物各住本
舟未甞動也 求前舟之魚於前舟則有。責前舟之魚於後舟則無。後舟亦爾。求後舟之笋於
後舟則有。求後舟之笋於前舟則無也。若後舟中有前舟之魚。可說前舟之物移來。後既無魚。則不可謂前舟
之物移來也。若前舟中有後舟之笋。可說後舟之物移去。前既無笋則不可謂後舟之物移去也。大

意秪是昔物住昔不來於今。今物住今不往於昔。是
謂物各性住於一世。所以得不遷也。其曰新不至故
故不至新。少不至老老不至少。因不至果果不至因
等。舉之一論秪此意耳。細而推之。其曰江河競注而
不流等。亦秪此意。謂求前波於前。於前未嘗無。責前
波於後。於後未嘗有。於後未嘗有。以明波不來。於前
未嘗無。故知波不去。前波既爾。後波亦然。是則前念
之波住於前念不來後念。後念之波住於後念不往
前念。念念波流。念念各住。故曰競注而不流也。是謂
物各性住於一世不相往來。此肇公不遷之本旨也。
今以聖教勘之。似不然。何則。肇公求向物。既曰於向
未嘗無。於今未嘗有。是則此物向有而今無也。若物
向有今無。是無常法。非不遷也。故涅槃二十云。若世間
[001-0914a]
法。本有今無。則名無常。譬如瓶等。本無今有。已有還
無。故名無常。是則向有今無不直不成不遷之宗。反
成所遣遷滅宗也。中論云。若法先有性。是則名為常。
先有而今無。是則名為斷。是則向有今無非常即斷。
安得以成般若不遷之旨耶。或問。肇公宗本云。言非
有非無者。非如有見常見之有。無見斷見之無。今曰
向有今無。豈非不有之有。不無之無耶。答曰。不然。肇
公自謂求向物於向。於向未嘗無。責向物於今。於今
未嘗有。此分明以向物在向。緣未散故名之為有。今
求向物。緣已散故遂以為無。是以向在為有。今滅為
無也。向在為有。是執有為有。今滅為無。是計無為無。
執有為有。是為常有。不知緣性之本空。計無為無。是
為斷無。不識無性之緣起。中論云。定有則著常。定無
則著斷。是故有智者。不應著有無。然緣生無性。法非
有無。乃肇公所常譚者。至論不遷為成性住。却墮此
咎。可怪也。蓋悞認莊周夜壑負趨。非謂肇師有此計
執也。如宗本云。有而性常自空故曰性空。若然則向
物在向。緣未散時不亦性常自空乎。向物性空則不
得謂向有矣。向既非有則不可謂今無矣。故知性空
性住如明與暗。敵體相違矣。其曰昔物自在昔。今物
自在今等者。愚謂既稱在昔。乃既滅之物也。物若不
滅即應常今。自不名昔矣。又昔物住昔。今物住今。是
異物異世。凡異物異世者定是無常。故涅槃聖行廣
說異法無常。以破外道異執之常。今以異物異世以
[001-0914b]
釋不遷。教理俱違。故無因也。且夫時無別體。依物假
立。物有流變。生住滅位立三世名。今其言曰。昔物住
昔。今物住今。是有為法。墮去來今。既墮三世而曰不
遷。未之有也。故涅槃二十云。常住之法。三世不攝。如來
法身。非三世攝。故名為常。反顯三世攝者必無常也。
誰謂無常而不遷乎。或曰肇公約俗物論不遷。涅槃
約法身說常理。既不侔。不應成難。答曰。涅槃云。吾今
此身即是常身。此身化身也。常身真身也。應化無性
全體即真。是亦即俗而談真也。且肇公俗物不遷。此
物為即真故不遷耶。為不即真而不遷耶。若不即真。
即是有為俗物。非不遷也。若以有為俗物為不遷者。
自是情執妄計耳。豈有俗物不遷者耶。若以俗物即
真故不遷者。則昔物今物俱無自性矣。既無自性。則
昔本非生。今亦非滅。昔非生故有而不有。則不可謂
之向有。今非滅故無而不無。則不可謂之今無。又一
切法既同如矣。則有物即無物。無物即有物。一物即
多物。多物即一物。今物即昔物。昔物即今物。蓋非滅
有而為無。生無而為有。有無一質也。亦非離一而為
多。合多而為一。一多一真也。亦非排今而入昔。遷昔
而來今。今昔一念也。是之謂物不遷。豈容以今昔有
無分疎者哉。是則即一塵之物。前際莫得而生。後際
莫得而滅。厥外不見其表。厥微不見其內。如金剛王
無動無壞。安得以去來生滅而遷之哉。故大品云。色
前際不可得。中際.後際俱不可得等。若見此理。則不
[001-0914c]
得謂昔物自在昔。今物自在今也。觀國師以為濫同
小乘者。然小乘以有為之法剎那滅。故不從此方遷
至餘方。不違大乘空義。肇公以昔物不滅。性住於昔。
而說不遷。則於大乘性空之義背矣謂物若生滅則無自性。無性則
空。故涅槃羅剎偈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雪山大士歎曰。此乃大乘空義也。肇公物各性住於一世而不化。便
有定物。故違空也。故其言曰。是以如來功流萬世而常存。道

通百劫而彌固。成山假就於始簣。修途託至於初步。
果以功業不可朽故也。故物雖在昔而不化。不化故
不遷。又曰。果不俱因。因因而果。因因而果。因不昔滅。
果不俱因。因不來今。不滅不來。不遷之致明矣。愚謂
若昔因不滅不化者。則眾生永無成佛之理。修因永
無得果之期。大小乘經俱無此說也。一切聖教皆言
因滅果生。種子爛壞果方熟。故涅槃二十九云。如日垂
沒。山陵堆阜。影現東移。理無西逝。眾生業果。亦復如
是。此陰滅時。彼陰續生。如燈生暗滅。燈滅暗生。又如
蠟印印泥。印與泥合。印滅文成。而是蠟印。不變在泥。
文非泥出。不餘處來。以印因緣。而生是文。現在陰滅。
中陰陰生。中陰陰滅。後陰陰生。亦若是也。故四緣中
有等無間緣。若前念不滅。後念決定不生。若謂如來
昔因不化。則常菩薩安能至佛果耶。以此乃知。肇師
昔物不化之說有同常見矣。問曰。彼云因不滅故墮
常。今云因滅。豈不墮斷。答曰。今言因滅則果生。唯識
云。因滅故非常。果生故非斷。肇公許果生。不許因滅。
故墮常也。因因而果。許果生也。因不昔滅。不許因滅
[001-0915a]
也。問曰。彼云成山假就於始簣。修途託至於初步。豈
非昔因不滅。集因成果耶。答曰。涅槃十三出外道常計
云。若筭數之法。從一至二以成百千。若無常者。初一
應滅。一若滅者。誰復至二。乃至百千。以是義故。諸法
是常。正與此同。如來總舉異色異心無非無常。已破
之矣。愚謂初步非後。後步非初。異作異時。是無常法。
非不遷也。又初步不滅。常應在初。終不至二。況千里
耶。積簣例知。皆無常也。況佛金口所印。又何疑哉。問
曰。肇公引經云。三灾彌綸。業行湛然。非業因常耶。答
曰。常有二義。一凝然常。真如不遷之義也。楞嚴云。性
真常中求於迷悟。生死去來了無所得。二相續常。業
果不失之謂也。華嚴云。因自相剎那壞而次第集果
不失相。偈云。因壞果集皆能了。以八識藏中等無間
緣熏習力故。前念滅時熏起後念。雖劫火洞然而業
果不失也。故謂之相續常。則雖曰湛然乃屬有為遷
變之法。肇師以證真如不遷。於義左矣。問。若因滅者
云何善因得樂果。惡因得苦果耶。答曰。涅槃云。如燈
雖念念滅而光明破暗。食雖念念滅而能合饑得飽。
藥雖念念滅而能愈病。日月光明雖念念滅亦能增
長草木。是故因滅果得生也。請觀蠟印之喻。於理自
明。謂印之高者厥文必下。印之下者厥文必高。雖印
不作文。而文常肖印。毫髮不爽。要待印滅而文始成
也。善惡因果亦若是矣。謂因能熏果。因滅果生。雖因
不至果。以熏習力故果常肖因。善惡苦樂毫髮不忒
[001-0915b]
也。涅槃又云。如人服甘露。甘露雖化。以其力故。能合
不死。亦其義也。或問。昔物既化。如佛本生之事如何
可說。答曰。以名字故可得說也。如人夢中見種種物。
覺已皆空。夢物雖滅。歷然可說也。若謂實有夢物住
於過去而不化者。則為愚執。中論云。若諸法滅時。是
則不應住。法若不滅者。則無有是處。安得有物住於
過去而不化哉。然縱使昔因不化致得今果。亦是無
常。非不遷也。故涅槃云。常住之法。無因無果。虗空常
故。無有因果。蓋凡有因果即是可作。空非可作。故無
因果。肇師以可作證不遷。故違宗矣。問曰。肇師約俗
物明不遷故即因果。涅槃約實性顯常住故簡因果。
宗趨不同。不應為難。答曰。除諸法實相而以異因異
果為常者。法王法中無是義也。故入楞伽云。大慧。妄
法是常。相不異故。非諸妄法有差別相。以分別故而
有別異。是故妄法其體是常。是以不異因成常住宗
也。涅槃亦云。一切異法皆無常故。所言異者謂因時
非果。果時非因。因時非果果則先無。果時非因因則
後斷。涅槃云。本無今有。已有還無。是無常故。見不異
者。達性空也。因果性空體無二故。不二之體何可遷
乎。今肇師以異因異果證不遷。是以無常之因欲成
常住之宗。豈可得耶問曰。般若諸法無來去。涅槃常住非因果。如何會通。答曰。般若
蕩相名空。故說法無去來。謂求去來相不可得。故非謂顯常也。涅槃直示實性。故說常住非因果。故經云。無常
者生死。常為大涅槃。空者生死。不空為大涅槃。此言有為因果是生死法。故皆無常。無常之法無有自性。徹底
唯空。是則無常即空。空即無常。無常與空一有為法。故皆屬生死。非涅槃佛性也。是則涅槃以因果為無常。即
[001-0915c]
般若諸法空義。般若法無去來即涅槃空者。謂生死也。其涅槃常住不空之體是如來藏佛性真我。堅凝不變。
則非無常。真實有體則非空也。般若經中言未及此。昧者以般若法無去來類涅槃實性常住。則二宗皆失矣

其曰。人謂少狀同體。百齡一質。徒知年往。不覺形隨。
是以梵志出家白首而歸。鄰人見之曰。昔人尚存乎。
志曰。我猶昔人。非昔人也。鄰人愕然。非其言。此中梵
志意者。謂昔人少年也。今則白首。安得謂之昔人哉。
故涅槃云。一切諸法。前滅後生。相似相續。凡夫見已。
計以為常。實非常也。然少年因也。白首果也。雖依少
年而得老狀。要待少顏既化老狀方現。若少壯不化
安得有白首人哉。以少顏既化老相始生而因果相
似。故曰吾猶昔人非昔人也。此正無常相續義。肇師
以證不遷。計亦左矣。然此中梵志.鄰人.肇師三人所
見不同。學者應知。其梵志謂。昔人已化。不來於今。以
有為法前滅後生。相似相續。故曰我猶昔人。非昔人
也。此固合聖教正因緣義也。鄰人謂。昔人不滅不化。
可以遷到今日。故曰昔人猶在。肇師謂。昔人不滅不
化。性住於昔。但不來今耳。今日之身原自住今。不從
昔來。此二俱是常見。但鄰人以今昔一質為常。故昔
日之身可到今日。肇師以今昔異質。各住本世。不動
為常。是則肇師與鄰人俱在梵志所破之中矣。問曰。
世間可有自昔不滅不化之物至于今日者乎。曰。有。
何者是耶。曰。非剎那行者是也。何物非剎那耶。曰。金.
金剛佛舍利.虗空等是也。曰虗空是無為法。無剎那
行。信矣。金剛舍利是有為法。何非剎那。曰。現量可見
[001-0916a]
故。有聖言故。現見金銀之性經千萬年不變不殞故。
楞伽經云。復次。大慧。如金.金剛佛舍利。得奇特性。終
不損壞。大慧。若得無間有剎那者。聖應非聖。而聖未
曾不聖。如金.金剛雖經劫數稱量不減。云何凡愚不
善於我隱覆之說。於一切法作剎那想。釋曰。此明聖
人於無間道所證無為。非剎那行。不屬生滅。舉金剛
佛舍利為類也。問曰。世間頗有一物性住於昔而不
滅不來者乎。曰。未之有也。何則。世間諸法不出二類。
謂有剎那行者。前滅後生。非前不滅後得生故。有情
等是也。非剎那行者。昔時之質不變不易得至後時。
金剛佛舍利等是也。何有一法住於過去而不滅乎。
是則世人之見。物或有之。肇師之見。物理皆無也。思
之。問。涅槃梵行廣說一切異色異心莫非無常。金與
金剛佛舍利既有異形。那非無常。矧二經相違。如何
會通。曰。二皆聖言。實難通會。愚意思之。楞伽在先。是
有餘意。涅槃居後。是無餘意。譬如後勑能破前勑。況
金剛寶等劫水所成。如來舍利熏鍊而有。本無今有。
故是無常。金與金剛可分析故。亦無自性。如來舍利
應此人天劫國而有。劫盡界空。理應當盡。經約其長
時堅住。以為非剎那類耳。非畢竟不壞也。如來應化
有起盡故。唯真無為。性是剎那。際非是剎那。堅凝常
住畢竟不壞。然肇公不遷。所以總之。不出四計。謂有
無一異。求向物於向。於向未甞無。是有計。責向物於
今。於今未甞有。是無計。昔物自在昔。今物自在今。是
[001-0916b]
異計。唯闕一計耳。四計乃般若之大病。有一於此則
與般若之理背矣。尚何不遷哉。愚固所謂肇師不遷。
有宗而無因也。


或問。竊觀肇公遷與不遷未嘗偏滯。今獨破其不遷
何也。答曰。彼雖兩言。意成不遷耳。故以不遷為名。不
遷一論之主也。其曰。言常而不住。稱去而不遷。雖靜
而常往。雖往而常靜。兩言一會。去住一致。可與神會
難以事求等。是皆相似語。未可以判其是非。但看他
徵釋所以處。秪是物各性住於一世。不相往來之意。
更無異說。謂世雖遷去。物各住於本世未嘗動也。自
世而觀物則雖動而常靜。自物而觀世則雖靜而常
動。如舟行千里而物不離舟。物靜舟動二不相離也。
故其言曰。人之所謂動者。以昔物不至今。我之所謂
靜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意謂人謂昔物不至者。以隨
世遷去。如物隨舟移。故曰動而非靜。我謂昔物不至
今者。以物原住昔。如物原住舟。故靜而非動。俱知昔
物不至今。故曰所造未嘗異。彼見物隨昔去。我見物
原在昔。故曰所見未嘗同。實則我所謂住即彼所謂
去。彼所謂去即我所謂住。要之則三世遷流。物各住
於一世而不動。此肇師動靜不二之旨也。而吾般若
不遷之旨果如是乎。若果如是則佛不出世也。然肇
公不遷雖引般若標本。其釋所以。皆自莊周夜壑負
趨抽繹而出。卒以涉異焉。


問曰。彼論既違。請示不遷正義。答曰。不遷之義徧諸
[001-0916c]
聖教。大意已見於前。今先示總要。後別彰義門。總則
十方法界總為一大圓覺心。譬如清淨摩尼。萬象森
羅去來生滅於中影現。諸愚痴者說淨摩尼實有如
是去來之相遷也。智者了知此去來相即是摩尼。實無
一物可去來也即不遷也。妙圓覺心亦復如是。聖凡依正
生滅去來於中影現。諸無明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
去來之相。慧眼觀之。此去來相當體寂滅即是圓覺。
實無一法可去來也。又如有人頃刻假寐夢經百年。
其間少壯至老所為之事更代歷然。癡人不了。謂於
夢中實有如是更代之相遷也。智者了知夢想所現。終
不以此為真實也即不遷也。眾生亦爾。以無明故妄見諸
法生滅去來。以佛眼觀。真空冥寂實無一法可去來
也。華嚴云。不可說諸劫。即是須臾頃。莫見修與短。究
竟剎那法。法無去來即物不遷矣。若別說者。依諸聖
教義門有三。一諸法無常義。二常住不遷義。三二俱
無礙義。且初義者。一切有為緣生之法皆是無常。剎
那變易非不遷也。故華嚴云。一切凡夫行。莫不速歸
盡。涅槃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涅槃廣說諸法無常。
皆此義也。二常住不遷義者。此中有二義。一性空故
不遷。謂即上有為生滅之法。因緣所作無自性故。當
體即空。無少法生無少法滅。故不遷也。般若云。是諸
法空相。不生不滅等。中論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
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無生即不遷也。二者真
實不遷。謂即由諸法無自性故。全體即是常住真心。
[001-0917a]
如金剛王無動無壞。故不遷也。華嚴云。知一切法即
心自性。楞嚴云。性真常中求於迷悟生死去來了無
所得。起信云。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心
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易。不可破壞。即是一心。故名
真如。即斯義也。言無障礙義者。此中復有二義。謂理
事無礙。事事無礙。言理事無礙者。即上遷與不遷相
即無礙也。謂由不變之理能隨緣故。其不生滅性全
體徧在生滅法中。如濕徧波則不遷而遷也。故華嚴
云。法性本無生。示現而有生。又經云。如來藏與七識
俱。若生若滅猶如技兒。又經云。法身流轉於五道名
曰眾生。復由緣生之事無自性故。全生滅法即是不
生滅理。如波即濕。則遷而不遷也。楞嚴云。幻妄稱相。
其性真為妙覺明體。法華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
住。華嚴云。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此二同時。遷與
不遷無障礙也。二事事無礙者。謂由三世諸法全真
心故。若時若物即同真心。含容周徧猶鏡燈然。故經
云。一念普入無量劫。又云不動道場而身徧十方。又
云。過去無數劫。安置未來今。未來無數劫。迴置過去
世。是則不動一塵而充徧十方。不離剎那而涉入三
世。一遷一切遷。無遷無不遷。不可得而思議矣。遷不
遷義理盡於是焉。此上諸義。前因後宗展轉相成。謂
由諸法剎那變易故無自性。由無自性故全體即真。
以即真故事理無礙。由事理無礙故能令事事如理
而無礙也。此三義門徧諸聖教。皆非不化因論也。不
[001-0917b]
識肇公何所據耶。如無聖言可據。則愚未敢聞命矣。
或問。肇公物各性住。豈非法華世相常住耶。答曰。非
也。彼言性住者。物各性住於一世。所謂昔物自在昔。
今物自在今。如求向物於向。於向未嘗無。是以有物
住於昔也。法華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者。法位
廼真如之異名龍樹解大品法住法位。實相異其名。真如即諸法之正
位。若見諸法有無一異生滅去來皆是妄想徧計。非
見諸法之正位也。譬如餓鬼見恒河水以為流火。則
不見恒河之正位也喻出楞伽。如彼恒河實無有火。餓鬼
見之以為流火。𦦨𦦨相續起滅有無。彼恒河水體常
自若曾無變異。諸法亦爾。有無一異生滅去來皆不
可得。然眾生妄見有無一異生滅去來。而法住法位
曷嘗變異哉。故曰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若謂此
法於向為有。於今為無。是墮有無。若謂今物自在今。
昔物自在昔。是墮一異。未有有無一異而非生滅去
來者也。有無一異生滅去來妄想徧計耳。而欲同法
華實相之旨。詎可得耶。然世相所以得常住者。以無
性故耳。世間無性即是真如。故世間相即常住相。其
猶流火無性即是恒河無變異也。故經云。諸佛兩足
尊。知法常無性。而言常無性者。有常即無也。非推之
使無。非先有後無。非彼有此無也。如彼諸鬼所見流
火。然此火性即水而求既不可得。離水而求亦不可
得也。正見火時火無可生。或不見時亦無可滅。性本
自無。非推之使無也。非先有後無也。非彼有此無也。
[001-0917c]
諸法亦爾。所謂從本以來非自非他非合非散。湛然
常寂。故曰常無性也。以無性故。一一天真。一一實相。
無動無壞。故得常住。若謂此物於向為有。於今為無。
即先有後無。彼有此無。斷非法華無性之旨也。又以
諸法無自性故。皆同一性絕待之一。是謂真如。無有變易。
不可破壞。是謂世間相常住也。若謂物各性住於一
世而不化者。是為定法。定法即有自性矣。既有自性
即乖真如。既乖真如而欲世相常住。未之有也。又常
住相即寂滅相也。故經云。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既曰寂滅。則即一切法有無一異生滅去來皆不可
得矣。謂之昔物在昔。今物在今。可乎。謂之向有今無
可乎。蓋言常寂滅者。當生即滅。即不待緣散方曰滅
也。故楞伽云。初生即有滅。不為愚者說。今日求向物
於向。於向未嘗無。是以物生為有也。責向物於今。於
今未嘗有。是以物滅為無也。以生為有是謂定有。以
滅為無是為斷無。而欲同法華常寂滅旨。吾不知其
可也。然法住法位之名。大品具載。龍樹菩薩以為真
如異稱。近世異解師云。法住法位者。天位在上。地位
在下。水性自濕。火性自燥。甘蔗性甜。黃連性苦。乃至
鵠白玄烏花黃竹翠。法法各住自位不可移易。是謂
世間相常住。若如此見。得各各物狀互不相參。月得
世間相耳。常住相猶未夢見在。若謂此物各住自位
定不移易。不出情執妄計耳。用當法華實相之旨。是
猶鬼見未忘而覔恒河之水。則徒增𦦨熱耳。是則物
[001-0918a]
各性住與法華實相常住。敵體相違。有以為同之者。
安得不謗法華哉。嗚呼。吾非好辯也。所惡於紫。為其
亂朱也。所惡於似。為其亂真也。今夫直言而非之者
易曉。似言而亂之者難明。是故非謗之害細。似亂之
害深。吾欲無言可乎。


右據聖言量辯竟。若更作比量者。肇公出不遷因云。
求向物於向。於向未嘗無。責向物於今。於今未嘗有。
是則向有今無。廼法自相相違。因向異品上轉也。量
云。向日少年是有法。決定遷滅為宗。因云。向有今無
故。同喻。如前陰。前陰今不有。前陰已遷滅。少年今不
有。少年亦遷滅也。其曰昔物自在昔。不從今至昔等。
是亦違因。量云。昔日少年是有法。非不遷滅為宗。因
云。不可留至於今故。同喻。如昨夢。昨夢不到今。昨夢
已遷滅。少年不到今。少年已遷滅也。其曰往物不化
是亦違因。量云。往業是有法。非不遷化為宗。因云。以
能至果故。同喻。如昨日。謂因若不化。則應常因終不
至果。此以業果成無常也。又量云。往業是有法。決定
至果為宗。因云。業性無常故。謂若不至果。業性應常。
此以無常成業果也。是則無常業果二義相成。誰云
業果常不遷乎。然肇公往業不化之說。聖教無憑。有
同異見。量云。往業不化是有法。濫同常見異執為宗。
因云。教理俱違故。同喻。如斷見違理者。如白首老人
少壯仍在。千尺長松本種猶存。決無是理也。教違者。
一切聖教皆言因滅果生故。問曰。彼說既違。請示正
[001-0918b]
義。先示因緣法。量云。一切有為是有法。無常遷滅為
宗。因云。因緣所作故。同喻。如燈𦦨。燈燄從緣生。燈𦦨
是無常。有為從緣生。有為是無常也。其不遷有二義。
一云緣生之物是有法。決定不遷為宗。因云。無有自
性故。同喻。如空花。空華無所有。空花不可遷。緣生性
不有。緣生故不遷。此無物可遷也。二云無性之物是
有法。決定不遷為宗。因云。全體即真故。同喻。如鏡像。
鏡像體即鏡。鏡像不可遷。緣生體即真。緣生即不遷。
此真實不遷也。此二無礙。復有二義。一云遷與不遷
是有法。相即無礙為宗。因云。理則不變隨緣。事則成
相體空故。同喻。如水波。是則不遷而遷。遷而不遷也。
二云念劫剎塵是有法。周徧含容為宗。因云。萬事如
理故。同喻。如帝網。或問。肇公乃聖師也。所立不遷千
有餘載。凡名師大匠興辭樹義每以為引證。未聞有
議其非者。爾何人。乃敢妄窺先覺耶。曰。噫。澄固一業
識僧耳。豈敢與先覺辯哉。直據吾佛之言以證正耳。
使吾佛之言果不可異。則肇師雖聖又豈聖於吾佛
哉。觀國師曰。常取信於佛。無取信於人。吾事斯語矣。


續論



註物不遷論者甚多好說。多是證龜成鱉。有師用楞
嚴匿王章註求向物於向於向未嘗無。註云。童子之
時膚腠潤澤向有童顏。責向物於今於今未嘗有。註云。衰
老之年形色枯悴今無童顏。此證既合論語。其義却與肇
公作敵。何則。肇公向有今無為成不遷。楞嚴向有今
[001-0918c]
無為成遷變。因同宗異。敵體相違。肇公果是。楞嚴必
非。楞嚴果是。肇公必非。人師於此莫知辯。可怪也。涅
槃亦然已如前引。問。且如色身既有童耄彼此之異。如何
成立真常。答曰。若見色異即屬無常。見色不異即真
常也。所謂童顏性空不異白髮性空。張三寂滅不異
李四寂滅。此言不異者同體不異。非相似不異。諸法
性空體無二故。不二之體即真常也。故般若云。色清
淨乃至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故
涅槃廣說異物無常以破外道異執之常。蓋外道不
見性空不二之體。妄謂異法常住。豈真常住耶。則肇
公昔物住昔今物住今為不遷。與執異物常住者。為
有辯焉。為無辯焉。


問。何知異物皆無常耶。答曰。據二量故。一聖言量。涅
槃聖行廣說異物皆無常故。二理量。如空不異則名
為常。形器異故諸皆無常。竪論異者。如今物非昔昔
物非今。昔日之物在昔為有。於今為無。是則此物先
有而後無也。今日之物於今為有。於昔為無。是則此
物本無而今有也。時乎而有。時乎而無。故為無常。若
橫論者。如此物非彼。彼物非此。謂求此物於此則有。
求此物於彼則無。彼物亦爾。有處而有。有處而無。故
名無常。


華嚴云。譬如河中水。湍流競奔逝。各各不相知。諸法
亦如是。又云。以此常流轉。而無能轉者。此與肇師江
河競注而不流等四句之義言陳相似。求其所以能
[001-0919a]
成立因。則大不侔矣。何則。脩多羅以性空無體。故雖
終日流轉而實無一物可流轉者。如陽𦦨之水。流即
無流也。故經先標因云。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是
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後出因云。眼耳鼻舌身。一切
空無性。則以性空故無流明矣。肇師以物各性住為
不遷故。世雖常流而物各性住於當世。未嘗動也。如
前舟載魚。後舟載笋。舟雖行去而魚笋之物各住自
舟。未甞動也。故其言曰。今而無古。以知不來。古而無
今。以知不去。事各性住於一世。有何物而可去來。麤
則各住一世。細而觀之。念念各住。即前念之波住於
前念不來後念。後念亦爾。是則念念常流。念念各住。
故曰競注而不流也。既以有物各住一世而不滅不
化。則物有定性矣。有定性則與無性之旨作敵。豈特
朱紫之濫哉。


問曰。肇師物各性住。豈非華嚴各不相知之意耶。答
曰。經言各各不相知者。謂不相觸也。不相為緣也。良
由諸法體用皆空。以體空故。如鏡中像。妍醜不相觸
也。以用空故。不相為緣。如空中華不生果也。則因不
作果。果不酧因。是不相知義也。故曰諸法無作用。亦
無有體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肇師云。因因而
果。果不無也。因不昔滅。因有性也。物各性住。體不空
也。功流常存。用不空也。華嚴鈔判為俗諦。濫同小乘。
然小乘以剎那滅故前不至後。肇師以前念不滅。性
住於前。不到後念。豈同小乘哉。
[001-0919b]


經云。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以此常流轉。而無能
轉者。以此常流轉。無性緣生也。即不遷而遷。而無能
轉者。緣生無性也。即遷而不遷。肇師知此。安用物各
性住一世而不化者用當不遷哉。


有云。肇公物各性住。是以無性為性。若果無性為性。
則向物在向其性本無。則不得謂之向有矣。向有不
有是即有而無也。即不待緣散方始曰無。則不得謂
之今無矣。今求向物。則曰於向為有。於今為無。是執
有為有。固無為無。凡常之謂耳。何由見其無性為性
耶。若果無性。無性則無生。無生則無滅。無生滅則無
去來。無去無來則不遷之致明矣。又安用膠粘古今
昔物在昔。今物在今。釘定有無向有今無。而固招萬世之蔽惑耶。曰
天下之物莫非無性緣生。豈肇公性住獨不然哉。曰。
若然。則百家異論與夫九十六種之執。何嘗有自性
哉。蓋由吾人無事而生定耳。悲夫。


般若云。諸法無去來相。無動轉者。其性則如陽𦦨之
水。非有流相非無流相。若謂此水有流動相則妄也。
若謂無流動相亦妄也。若謂此水前波住前後波住
後。互有互無。豈非固空華之濃淡。實兔角之短長者
耶。


物不遷正量論卷上
[001-091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