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750 準提淨業-明-謝于教 (CBETA)




准提淨業卷之三


顯密雙修觀行說



前文


如來一代聖教。不出顯密兩門。於顯教中。雖五教不
同。而華嚴一經最尊最妙。是諸佛之髓。菩薩之心。具
包三藏。總含五教五教者。小始終頓圓也。而華嚴為圓教。義理廣博。其中最津要者唯。
別行普賢行願品一卷。是華嚴之關鍵。修行之樞機。西天道流。無不依之修行也。於密部中。

雖五部有異。而准提一呪最靈最勝。是諸佛之母。菩
薩之命。具包三密。總攝五部五部者。一佛部。是諸佛呪。二蓮華部。是菩薩呪。
三金剛部。是金剛神呪。五羯磨部。鬼神呪。此五部復各有五准提。總攝二十五部也。若

[003-0232c]
雙依顯密二宗修者。上上根也。謂心造法界帝網等
觀。口誦准提六字等呪。此有二類。一久修者。顯密齊
運。二初習者。先作顯教。普賢觀已。方乃三密加持。或
先用三密竟。然後作觀。二類皆得。故仁王般若陀羅
尼釋。并仁王儀軌皆云。若不修三密門。不依普賢行
願得成佛者。無有是處。又華嚴經字輪儀軌云。夫欲
頓入一乘。修習毗盧遮那法身觀者。先應發起普賢
行願。復以三密加持身心。則能悟入文殊師利大智
慧海。是知上根須要顯密雙修。中下之根。隨心所樂。
或顯或密。科修一門皆得。


顯教



依圓教修行。略分為二。初悟毗盧法界。後修普賢行
海。且初悟毗盧法界者。謂華嚴經所說。一真無障礙
法界。或名一心。於中本具三世間一器世間。謂一切國土。二眾生世間。
謂一切有情。三智正覺世間。謂一切聖人。四法界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事理無礙法界。四事事
無礙法界。全此全彼。而無障礙。即知包羅法界。圓裹十方。

全是一真大法界心。於此一真大法界內所有。若凡
若聖。若理若事。隨舉一法亦皆全是大法界心。乃至
唯舉一塵亦皆全是大法界心。華嚴經云。華藏世界
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又一塵既是大法界心。於
此一塵大法界內。復舉一塵亦皆全是大法界心。若
橫若竪。重重舉之。重重皆是大法界心。故清涼大師
於華嚴十地品疏。說帝網無盡一心也。一切眾生從
無始來。迷妄不知無盡法界是自身心。於中本具帝
[003-0233a]
網無盡色心功德。即與毗盧遮那身心齊等。却將自
家無障無礙佛之身心。顛倒執為雜染眾生。譬如金
輪聖王。統四天下。身智具足。富樂無比。忽然昏睡。夢
為蟻子。於夢位中。但認己為蟻子。不覺本是輪王。是
故欲求成就究竟佛果。切須悟此毗盧法界。若未悟
此法界。縱經多劫。修習萬行。徒自勞苦。不得名為真
實菩薩。亦不能生如來家。故華嚴經云。不了於自心。
云何知正道。彼由顛倒慧。增長一切惡。清涼云。不依
此悟。所作非真。自為修行。元來結業。後修普賢行海
者。既得了悟無障礙法界。於自本心。於中本具十華
藏世界微塵數相好帝網無盡神通功德。與十方諸
佛更無差別。奈無始局執妄情。習以性成。卒難頓盡。
致令自家神通功德不能盡得自在受用。故須稱去聲
自家毗盧法界修本有普賢行海。令無盡功用疾得
現前。華嚴經云。修此法者。少作功力。疾得菩提。雖普
賢行海。浩汗無涯。今就觀行。略示五門。一諸法如夢
幻觀。二真如絕相觀。三事理無礙觀。四帝網無盡觀。
五無障礙法界觀。且初諸法如夢幻觀者即當事法界觀。謂
常觀一切染淨諸法。全體不實。皆如夢幻。此能觀智
亦如夢幻。華嚴經云。譬如夢中見種種諸異相。世間
亦如是。與夢無差別。又云。度脫諸眾生令知法。如幻
眾生。不異幻了。幻無眾生。又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肇公云。虗兮
妄兮三界不實。夢兮幻兮六道無物。一切眾生從無
[003-0233b]
始來。執一切法。而為實有。致使起惑造業。循環六道。
若常想一切名利怨親三界六道全體不實。皆如夢
幻。則愛惡自然淡薄。悲智自然增明此夢幻觀。圓覺疏中。名起幻消
塵觀。天台名假觀。亦名方便隨緣止。謂分明鑑照曰觀。寂然不亂曰止。便觀中便有止。止中便具觀。乃止觀雙
運也。餘諸止觀准此解之。若人雖信解圓教。而煩惱厚重。不能習得此夢幻觀者。應作不淨觀。謂觀身五種不
淨。一種子不淨。二住處不淨。三自體不淨。四自相不淨。五究竟不淨。天台云。從足至頭。從頭至足。循身觀察。唯
見䏺脹壞爛。大小便道。蟲膿流出。臭劇死狗。觀自身竟。復觀他人。乃至觀一切世間有情之身。皆是不淨。或作
骨璅觀。應先觀想。自身額上皮肉爛墜。唯見白骨漸漸從狹至寬。想於一頭皮肉爛墜。見於白骨。乃至全身皆
見白骨。既見自身。復觀餘人。漸次觀於一城一國。乃至遍地骨璅充滿。復却從寬至狹。想於一身。唯見眉間少
許白骨。專注一緣。如是修習。乃至得定。此觀成就。一切貪愛自然消亡。或作數息觀。應從淺至深。次第進修。先
須調和自家氣息。不澁不滑。專注一心。數出入息。先數入息。後數出息。從一至十。終而復始。想心在數。不令散
亂。若覺自心。不假功力。任運從一至十。住數息中。然更一心隨息出入。若息入時。心乃隨之從鼻至喉。至心臍
臗。脾脛乃至脚指。若息出時。心亦隨之。息出離身。為至一磔一尋等。一心恒隨息之出入。若覺心息。任運相依。
然更繫念。唯在眉間。或在鼻端。安止其心。觀息住身。如珠中縷。為冷為暖。為損為益。若覺身湛然悅樂。然更諦
觀微細之息。及觀全身三十六物內外不淨。又觀心識剎那不住。如是修習覺息出入。遍諸毛孔。心眼開明。徹
見身內三十六物。及諸蟲戶。方更轉修其餘行門。更有別說。恐繁且止。如經中說。觀出入息。三世諸佛。入道之
初門也。或作我空觀。應須作意推尋。今此之身。本來無我。但是色心二法。和合為相。色有地水火風之四類。所
謂毛髮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是其地。涕唾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是其水。暖是其火。動
轉是風。心有受想行識之四類。所謂領納是受。取像是想。造作是行。了別是識。於此八類。何者是我。若皆是我。
即有八我。又況色中復有三百六十段骨。段段各別。皮毛筋肉。肝心脾腎各不同。是諸心數等亦各不同。見不
是聞。喜不是怒。既有此眾多之物。不知定取。何者為我。若皆是我。我即百十一身之中。多生紛亂。離此之外。復
無別法。翻覆推我。皆不可得。便知此身但是眾緣假和合相。本來無我。行者晝夜恒作此觀甚妙。為一切眾生。
從無始來。執身為我。因寶此我。貪求名利。欲榮益我。嗔違情境。恐侵損我。愚癡之情。非理計較。今既常觀此身
本來無我。即三毒自滅。三毒既滅。三界自離也。或作法空觀。應須諦觀此身色心二法。色有地水火風。心有受
[003-0233c]
想行識。於此八法。一一諦觀。皆從緣生。都無自性。八法當體皆是空也。初心行者。宜習此等觀門。隨心所樂。或
一或二。乃至五種。皆得修習。二真如絕相觀者即當理法界觀。於中安心。

復有三門。一者常觀徧法界。唯是一味清淨真如。本
無差別事相。此能觀智亦是一味真如。華嚴經云。一
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又
七祖禪師云。無念念者。即念真如。六祖釋無念云。無
者無諸相。念者念真如。此乃想念諸法。全是真如。雖
然想念本無想念之相。故起信論云。雖念無有。能念
可念此中所想真如。即是頓教中所說絕待真心也。謂絕待一心。彌滿清淨中。不容他一切妄相。本
來是無。絕待真心。本來清淨。華嚴經云。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起信論云。一切諸
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易。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謂大乘終教。
隨眾生迷。說有色身。山河虗空大地世間諸法。令諸眾生翻妄歸真。了達色身山河虗空大地。世間諸法全是
一味妙明真心。今頓教中。本無色身山河虗空大地。世間諸法本是一味。絕待真心。故清涼云。總不說法相。唯
辨真性。即知周徧法界。本是一味。絕待真心。寂然清淨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一切眾生從無始來。不了此心。妄
見諸相。猶如眼病。橫見空華。圖覺經云。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又云。如
來因地修緣覺者。知是空華。即無流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此門行者常想一切諸法。唯
是一味清淨真如。本無生滅。是名真如三昧。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無生三昧二者若念起

時。但起覺心。故七祖云。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修行妙
門。唯在於此。即此覺心。便名為觀。此亦雖起覺心。本
無起覺之相此門行者。一切時中心念若起。但起覺心。便是修行要妙之門。三者擬
心即差。動念便乖。但棲心無寄。理自玄會。故華嚴經
云。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
量。又古德云。實相言思斷。真如絕見聞。此是安心處。
異學徒云云。此但任其本性自照。更不起新生慧解。
[003-0234a]
故圓覺經云。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
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
了知。不辨真實。又賢首云。若起心作凡行聖行。非是
真行。不作一切行。行心無寄。是名大行。此門即以本
性自照名觀此門行者。一切時中。心無所寄。是名真修。雖然備修萬行。於萬行中。心無所寄。又禪
宗東夏七代祖師所傳心要。而有三門。攝盡無遺。一見性門。先須了悟。絕待真心。一切妄相本無真心。本淨即
心。是佛非假外求。即前頓教一心是也。二安心門。如上所說。想念真如等三門。是也。三發行門。須備修菩薩六
度萬行。具依三門。即是正禪。隨闕一門。便成偏見。達磨云。我法以心傳心。不立文字。此心是一切眾生清淨本
覺。亦名佛性。欲求佛道。須悟此心。即是見性門。又云。如是安心。所謂壁觀。令修道人。心住真理。寂然無為。喻似
墻壁。不起分別。即是安心門。又云。如是發行所謂四行。一報怨行。謂修道人若受苦時。當自念云。我從徃昔無
數劫中。棄本逐末。流浪諸趣。多起怨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怨。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忍
受。都無怨訴。經云。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二隨緣行。謂修道人若得勝報榮譽等事。當自念言。一切諸法皆
從緣生。是我過去修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隨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嗔風不生。三無所
求行。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及二界九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於三界內。
無稱願樂。經云。有求皆苦。無求乃樂。四稱法行。謂性淨真理。目之為法。而此理性本無慳等一切萬惡。應稱理
性。修布施等一切萬善。斯之四行即是發行門。又草堂禪師圓覺疏中。亦有三門。大同於此。一先悟圓覺性。謂
一味清淨真心。二次發菩提心。謂大悲大智太願。三後修菩薩行。謂六度萬行等法。斯之三門。禪學之者甚為
切要。若不圓修三門。無由離諸邪見。謂古來禪宗諸家語錄。多分但應當時根宜。或唯說見性。或但言安心。或
只談發行。又於安心發行中。復各有多途。或但明一途等云云。今此諸門心若通達。然後披覽諸禪教。乃各知
其旨歸。三事理無礙觀者即當事理無礙法界觀。謂常觀一切染

淨事法。緣生無性。全是真理。真理全是一切染淨事
法。如觀波全是溼。溼全是波。故起信論云。雖念諸法。
自性不生。而復即念。因緣和合。善惡之業。苦樂等報。
不失不壞理不礙事也。如溼性雖一。不礙波浪成多。雖念因緣善惡業報。
[003-0234b]
而亦即念性不可得事不礙理也。如波浪雖多。不礙全是溼性。若習假空中三觀者。
謂想一切諸法緣生無性。舉體全空。即是空觀。如觀鏡中。像全無實體。若想一切諸法。雖有不實。皆如夢幻。即
是假觀。如觀鏡中。像有而不實。如想一切諸法。全是一味。妙明真心。如前終教所明廣大真心是也。即是中觀
如觀明鏡。此之三觀。或單修一門。或漸次俱修或一時齊修。在器取捨。四帝網無盡觀

即當事事無礙法界觀。於中略示五門。一禮敬門。二供養門。
三懺悔門。四發願門。五持誦門。初禮敬門者。謂想盡
虗空徧法界。塵塵剎剎。帝網無盡三寶前。各有帝網
無盡自身。每一一身。各禮帝網無盡三寶。每一一三
寶前。各有自家帝網無盡身禮。更想此一門。盡未來
際無有休歇。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
清涼云。不入此觀。徒自疲勞。或且入純門。想徧法界。純是毗盧佛。或准提等每一尊前。且想一身禮。
更若難入。且想十尊佛。每一尊前。有一身禮。習之稍熟。漸增百尊千尊。乃至無盡。下准此門習之。供

養懺悔。發願持誦。俱詳觀行中帝網無盡觀者。謂帝網中所貫之珠。交光
相映。一珠之光復入千珠。千珠之光復入一珠。而此一珠之光。復相含攝。重重無盡。作此觀時。所修禮敬。各門
皆徧法界。或坐中作此觀想。或禮佛燒香奉華懺悔發願時。暫入此觀。或持。課誦經時。先作此觀想竟。然後持
誦甚妙。或無香華等。但合掌入此觀門。功德亦無窮盡。上之五門既爾。其餘行

門准此習之。若習相即觀者。而有四句。一者一即一。
謂觀一毛即一耳時。一耳同時却即一毛。二者一切
即一。三者一即一切。此兩句應合而觀之。謂觀一切
塵。即一佛時。一佛同時。却即一切塵。四者一切即一
切。謂觀一切人。即一切佛時。一切佛同時。却即一切
人。每句之中。一切諸法例准觀之。若習相入觀者。亦
有四句。一者一攝一帶之入一。謂觀一人攝一佛帶
之。將入一菩薩中。如東鏡攝南鏡帶之將入西鏡中。
[003-0234c]
二者一攝一切帶之入一。謂觀一華攝一切河帶之
將入一山中。三者一切攝一帶之入一切。謂觀一切
塵攝一佛帶之將入一切毛中。四者一切攝一切帶
之入一切。謂觀一切樹攝一切神帶之將入一切海
中。每句之中。一切諸法例准觀之。此相即相入。二觀
隨觀。每句之中。復有總觀別觀。多𤳖觀心。恐繁不示。
但專心修鍊。自然曉達。故裴公法界觀序云。但使學
人冥此境於自心。心慧即明。自見無盡之義。不在備
通教典。碎列科段。若習同時具足相應觀者。但隨觀
一法。同時具足法界諸法也。其餘玄門例此解之。若
有樂習圓宗三觀三止者。謂行者觀一人時。便成三
觀三止。且就一人之身。具明三諦。人身假相有。故名
俗諦。人身緣生無。色性體空。故名真諦。人身假相。無
別自性。舉體全是寂照真理。名中道諦。然此三諦體
用無礙。空有相觀。即一而三。即三而一。法本如是。依
此三諦。行者觀察成三觀三止。謂行者心觀人身假
相幻有。名假觀。即此觀心了假相時。離實有執。名方
便隨緣止。又觀人身色體全空。名為空觀。即此觀心
了色空時。離於色體實有之執。名體真止。又觀人身
舉體全是中道實性。名中道觀。即此觀心離相有執。
及離體空執。名遠離二邊分別止。如是觀心。於一念
中。齊現三諦。義立三觀。離二種執。義立三止。三觀三
止只是一心。即一常六。即六常一。將此一心。契同所
觀。三諦體用。空有無礙之境。心境常融。復常歷然。既
[003-0235a]
觀一人之身。而成三觀三止。觀一切法。例皆如是。問
曰。夫大行統唯無念。何以此帝網相即等觀。令人起
無盡想念。豈不疲役身心耶。答云。若此見者。是離念
外求無念者。尚未得於真無念。真無念者。念本無無。
何能更得念與無念之相礙。又若得真無念。但是無
盡行中之一行。豈得總遮無盡之圓行耶。此問答意。
出華嚴大疏。若不習帝網相即等觀。終不能得無礙
佛果。今有小根。聞此法門。却嫌繁亂。全不介懷。昔人
云。井蛙不能居海。泰山難以處囊是也按帝網無盡觀。原文中止
說禮敬五門。其餘行門以後俱作小註。今前五門收入觀行。即以此補入大文。盖此中所說相即相入。及三止
三觀。正觀門中微妙法旨。非為剩語。又前事法界中。不淨等觀既在所收。皆即微妙觀心。以圓心達法。無法不
圓。須深心善會可也。五無障礙法界觀者即當四法界所依總法界觀。謂常

觀想一切染淨諸法。舉體全是無障礙法界之心。此
能觀智。亦想全是法界之心。華嚴經云。知一切法即
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又清涼云。若知觸物皆
心。方了心性。今此無障礙法界中。本具三世間四法
界一切染淨諸法。未有一法出此法界。而此法界全
此全彼。互無障礙。則知根根塵塵全是無障礙法界。
若於四威儀中。常觀根根塵塵皆是重重無盡法界。
即習普眼之境界也此觀是一切三昧觀門根本。若常修習一切三昧觀門。自然現
。上來所說諸觀門。或樂總修者。或修一二者。任情

皆得。但專切修鍊。一生不克。三生必圓。又行者須起
思想。想得現前。常現不隱。方是華嚴圓教真行。清涼
疏主。事事無礙十玄門中。多有六句。前五句是起想
[003-0235b]
修鍊。鍊得現前。更不想鍊。雖不想鍊。常現不隱。方成
第六句行。法界觀云。深細思之。令現在前圓明顯現。
稱行境界圭山禪師釋云。思之令現。為真解也。已現即不更思。雖不更思。而亦常現不隱。方為
實行。又一行禪師云。先須起想。想得現前。然後用般若

空而淨除之。即成不思議大用。頓入佛果。若不起心
觀之。錯會般。若意也縱爾入空。亦失圓頓之道。圓宗
行者。鍊修功至。豁然言亡慮絕。了了分明。方為真行。
若得如是。四威儀中常見不思議境界。願修道者。於
此留心。本來如是。但昧之不見 又修心行者。或有
諸𤳖善惡夢境。或逢種種魔障。或現種種違順境界。
或聞種種善惡之聲。或諸𤳖蟲蟻身上行走。或身心
不安。多想多慮。或入觀時種種相現。不與本觀相應
等。皆須觀之。如夢如幻。全體非實。或觀之皆是自家
真心。起信論云。當念唯心。境界則滅。終不為惱。已上
顯教。


略法界觀門頌



終南杜順和尚創製法界觀門。末後略出此頌。附此以見無障礙法界之義


「 若人欲識真空理
 身內真如還遍外
 情與無情共一體
 處處皆同真法界
 秪用一念觀一境
 一切諸境同時會
 於一境中一切智
 一切智中諸法界
 一念照入於多劫
 一一念劫收一切
 時處帝網現重重
 一切智通無罣礙」



按顯教中修普賢行海。依四法界。開立五門。而法
[003-0235c]
界觀。約為三重。一真空觀。揀情妄以顯理。二理事
無礙觀。融事理以顯用。三周遍含融觀。攝事事以
顯玄。至於溥融無礙。則十方三世一念齊收。如一
月千江。波波具含淨月。萬燈一室。光光各顯全燈。
主伴同時。聖凡一家。物物全真。受用自在。而真空
觀。實其初門也。彼云。法界宗中。無孤單法。離理無
事。若單觀於事。即是情計之境。故除事界。惟顯真
空。而意已該悉矣。且實色不即真空。揀實色而幻
色始彰。幻色即真空也。斷空不即幻色。揀斷空而
真空始顯。真空即幻色也。有無不計。人法俱忘。帝
網重重。一多互遍。而後謂之溥融無礙。彼外道小
乘著斷空者。毋論乃初心菩薩計色相。以為真空。
於義實濫。不可不從。密修中一一鎔鍊。所謂鏡裏
原無影。影虗顯鏡明也。今此五觀中。初觀諸法如
夢幻。即合真空之意。不可錯會。圓覺經云。知幻即
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豈可以形礙色
相。毫無轉動。而遂以為幻空也哉。若於此勘得真。
即毗盧法界本來寂滅。三止三觀當下圓修。性德
行海實非階級也○咄請如是入。最初一步要分
明。直透長安無異路。


密教



前顯教圓宗。須要先悟毗盧法界。後依悟修。滿普賢
行海。得離生死。證成十身無礙佛果。如病人得好藥
方。須要自知分兩炮炙法。則合成服之。方能除病身
[003-0236a]
安。今密圓神呪。一切眾生并因位菩薩。雖不解得。但
誦持之便。具毗盧法界。普賢行海自然得離生死。成
就十身無礙佛果。如病人得合成妙藥。雖不知分兩
和合法。則但服之。自然除病身安。故首楞嚴經云。諸
佛密呪秘密之法。唯佛與佛。自相解了。非是餘聖所
能通達。但持誦之。能滅大過。速登聖位。般若經云。總
持猶妙藥。亦如天甘露。能療眾惑病。服者常安樂。又
理趣經中。如來說有五藏。一經藏。如牛乳。二律藏。如
酪。三論藏。如生酥。四般若藏。如熟酥。五陀羅尼藏。如
醍醐。醍醐之味。乳酪等中。最為第一。能除諸病。令諸
有情身心安樂西天多用醍醐療病。陀羅尼者。經律等中。最為
第一。能除諸罪。令諸眾生解脫生死。速證涅槃安樂
法身。彼理趣疏云。性德力大。密呪功強。解行雖劣。解
脫則疾。問曰。賢首大師等。但判華嚴經為圓。餘教皆
非。今判陀羅尼又是圓教。豈不違賢首等耶。答云。圓
宗有二。一顯圓。二密圓。賢首但據顯教。正判華嚴為
圓。今神變疏鈔。曼荼羅疏鈔。類彼顯圓。判斯密教亦
是圓宗。顯密既異。乃諸師無違也。


又一切諸佛皆從陀羅尼所生。樓閣經云。真言是諸
佛之母。成佛種子。若無真言。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又
三藏教盡從陀羅尼所出。故最上大乘寶王經中。說
有四乘。一聲聞乘。二圓覺乘。三方廣大乘。四最上金
剛乘。謂陀羅尼藏是也。一切法皆從金剛乘陀羅尼
中流出。神變鈔云。千流萬派。起自崑崙積石之山。十
[003-0236b]
二分經。出乎總持秘密之藏。又萬行總從陀羅尼所
流。謂真言中。每一一字。全是無相法界。萬行無不從
法界所流。故持明藏儀軌經云。唵字即是無相法界。
神變疏云。無相法界全是真言。真言全是無相法界。
又真言一名三藏。有持呪者皆號三藏。謂真言中。每
一一字皆含戒定慧三。且萬行不出六度。六度不離
三學。既真言名三藏。即知真言總含萬行。真言是總
行。其餘法門是支流行門也又別頌云。開無相門圓寂宗。字字觀照金剛定。
又云。瑜伽妙旨傳心印。摩訶衍行總持門。如一行禪師。是中夏聖人。贊述神變真言。智者禪師得宿命通。廣示
持呪儀軌。契符禪師人問最上乘法。直教持誦密言。古來禪師皆贊持呪。信是諸佛之母。教行之本源也

大教王經云。七俱胝如來三身讚說准提菩薩真言。
能度一切聖賢。若人持誦。一切所求悉得成就。不久
證得大准提果。是知准提真言。密藏之中。最為第一。
是真言之母。神呪之王 一切四眾但解言語者。行
住坐臥四威儀中。而易誦習。又但口誦。便是真行。能
除煩惱。安樂法身。不假備通教典。佛頂陀羅尼疏云。
齋戒不稟而自備。果證不遠而自得。消難獲利。自行
化他。因人果人摩不由此而辦其事。又曼荼羅疏云。
念如來之神呪。心心暗契如來心。諷菩薩之密言。願
願冥符菩薩願。何生死而不逃。何涅槃而不得。是知
神呪行門省略。功德甚深。普引七眾。速至菩提。最為
要道 又真言行者。持誦神呪。課數滿時。身語意三
所作善惡之業。皆得成無漏功德法門。故白傘蓋頌
云。誦滿一萬八千遍。遍遍入於無相定。號成堅固金
[003-0236c]
剛幢自在。得名人中佛。大悲心陀羅尼經云。誦持陀
羅尼者。口中所出言音。若善若惡。一切天龍聞者。皆
是清淨法音。又偈云。譬如靈丹藥。點鐵成金寶。誦持
陀羅尼。變凡作聖賢 又顯教中。有自力他力二門。
十住論念佛鏡等說。一自力門。謂修六度萬行等。名
難行道。如人陸地步行千里程則遲到。二他力門。謂
念佛等。名易行道。如人水路乘船行千里程則疾到。
今真言中。密具自他二力。謂大乘寶王等諸經中說。
真言行者日日得具六波羅蜜。圓滿功德。又佛頂頌
云。不持齋者名持齋。不持戒者名持戒。僧破二百五
十戒。比丘尼犯八波羅。聞念佛頂陀羅尼。便得具足
聲聞戒。則是自力門。又真言中。每一一字。皆是諸佛
全身。末法中一字呪經云。吾滅度之後。變身作此呪
等。即是他力門彼佛頂疏云。菩薩行門。隨行則具。今不行而備。盖神呪之力云云。然實與
持呪者之力。合而言之。故云密具自他二力。又諸經說。真言行者現世

能成無上菩提。故樓閣經云。我於無量俱胝百千劫。
難行苦行。猶不得菩提。由纔聞陀羅尼故。加行相應。
便成正覺。又神變疏。判陀羅尼。為大不思議成佛神
通乘。謂依餘門成佛。如乘羊馬行千里程。經久方到。
依陀羅尼門成佛。如乘神通行千里程。舉意便到。所
至處雖無異。所乘法有遲疾也。又餘門成佛。如磨黃
石。取如意珠。依真言門成佛。如神通力。取如意珠。又
云。如餘菩薩。為求菩提。雖難行苦行。如救頭燃。經無
量劫。尚不能得。如是成就真言行者。不虧法則。只於
[003-0237a]
此生得菩提也。


又觀音有六字大明陀羅尼。一切如來皆不知其所
得之處。因位菩薩云何得知。乃至說蓮華上佛成佛
竟。方經歷諸佛。求此六字大明等。問曰。佛具一切智。
豈不知得陀羅尼也。答有三義。一者表此陀羅尼最
勝最深。令人生於尊重。所以言佛不知而自求之。二
者謂權教中佛不能知得圓宗密呪。如小乘極果不
能知得大乘深法。三者密宗神呪。即體便是圓圓果
海。故佛不得。今六字大明准提神呪。即體便是圓圓
果海也。故神變鈔云。金剛手方可探其賾。蓮華眼始
能窺其奧。問曰。何以凡夫而得持誦。答云。今密教中
說。以真言不思議力。令凡夫三業。同如來三業。而得
持誦 問曰。上說密部包廣包深難思難議。未審此
法被何根器。答云。真言既有五教不同。根器亦乃五
種各異。五教中陀羅尼。各總被當教內上中下三根
也。故曼荼羅疏中亦說。陀羅尼通被勝劣諸根 又
云。一切真言更無勝劣。皆是毗盧遮那大不思議秘
密心印一代教中。乃至鬼神所說真言。皆是毗盧遮那如來欲普門益生。全體變作彼鬼神類。而
說真言。非實鬼神能說真言。餘類皆爾。一切陀羅尼皆被不思議圓根。

故佛頂頌云。神通勝化不思議。陀羅尼門最第一。今
有未曾鑽仰密教者。多云陀羅尼藏唯被下根。斯言
甚謬。且諸經中。說陀羅尼或名最上乘。或名無上乘。
或名金剛乘。或名不思議乘。豈可唯被下根耶。故清
涼云。以淺為深。有符理之得。以深為淺。有謗法之愆。
[003-0237b]
冀諸學者。切宜留心。不得固執先聞。而生輕忽。已上
密教。


按密教中。但標持誦儀軌。即具觀行。所謂三密相
應。非有二法也。為有口誦而心不誦者。故立觀行。
此云口誦。便是真行。不假備通教典。當知密呪有
不思議神力。被不思議圓根。前云隨觀梵書一字。
即具帝網無盡之行門。今可云隨誦真言一週。即
入毗盧難思之法界。深淺獲益。性德無殊。未可執
此而議彼也。若是出世高流。決當刻期修證。古有
定散之判持誦為散善。修觀為定善。與其散也。寧定口誦。必貴
於心。惟今計難易之分。先其難。然後易。九仞毋虧
於一簣○咄請如是觀。不是幾番寒徹髮。怎得梅
花撲鼻香。


密呪利益



為人多不知密教勝深。故此讚揚。用警未聞。若實一向捨顯讚密。亦非通人。華嚴經云。受一非餘魔所攝
持。勸諸後學。若顯若密。或性或相。行則任在一門。信須圓通無礙。以下皆說准提陀羅尼功德也


葉衣觀自在菩薩經云。陀羅尼能除一切有情災禍。
疾疫饑饉。劫賊刀兵。水旱不調。星宿失度。亦能增長
福德。國界豐盛。人民安樂。國王男女皆得長壽。又蘇
婆呼童子經云。離真言外。更無別法。能與眾生樂者。
廣如諸陀羅尼經說 菩提場莊嚴陀羅尼經最勝
總持經等皆說。若書寫陀羅尼。置佛像中。塔中杵中。
或書在幢上。堂殿上。或紙素竹帛上。或樺皮牆壁板
木等上。有眾生得覩視者。或身手觸者。或影中過者。
[003-0237c]
或真言字上塵飄在身者。又或書之戴在頂上者。身
上者衣中者。或書之幡上。若風吹幡。動其幡。所指處
眾生。或書鐘鼓鈴鐸螺鈸等出聲物上。有聞聲者。此
上來所說諸眾生等。縱有五無間之罪。諸佛不懺之
業。悉皆滅盡。來世生諸佛國。何況親持誦者。故昔人
云。五無間之極罪。應念雲消。十惡業之巨愆。纔聞霧
散。又隨求頌云。縱犯波羅十惡罪。煞阿羅漢及尊親。
五逆根本七無遮。應念隨聲竝消滅。真言聖力功無
量。故我稱讚不思議 又無垢淨光經尊勝經等皆
說。若亡人廣造惡業。死墮三塗。真言行者即稱亡人
名字。專心誦呪。亡者應時。得離惡趣。生於天上。又以
真言呪土砂或蓮華。散亡者墓上屍上。亡者即得生
於諸佛淨土。又亡人衣物。或身分骨肉等。得持呪人
影所暎著。亦得生諸佛國。又書陀羅尼。置亡人骨上
屍上。亡人即得生於天宮。故先哲云。塵飄影爍。神翫
天宮。土散水霑。識分惡趣 問曰。亡人造業既成。已
墮三塗之中。云何真言行者。或稱亡人名字。或呪土
砂置屍塚上。便令亡人轉惡道苦。得佛國樂耶。非唯
俗士懷疑。兼乃緇流難信。答云。智者以譬喻得解。今
舉喻況之。如世禁呪之人。禁火不燒。禁刀不斫。禁虵
不螫。尚能變有毒而作無毒。豈況如來神呪。不能改
苦得樂耶。又如列子。書說師文善彈琴。正當春時而
叩商絃。以召南呂。涼風總至。草木成實商金音屬秋。南呂八月律。
由得秋氣。草木成實。正秋而叩角絃。以激夾鍾。涼風徐迴。草木

[003-0238a]
發榮角木音屬春。夾鐘二月律。由得春氣。草木榮華。當夏而叩羽絃。以召黃
鐘。霜雪交下。川池暴凍羽水音屬冬。黃鐘十一月律。得冬氣故。凝陰冰凍。及
冬而叩徵絃。以激蕤賓。陽光熾烈。堅冰立散徵火音屬夏。蕤
賓五月律。得夏氣故。堅冰消散。此是世間彈琴之術。尚能變秋作春。

更冬為夏。況如來大不思議神呪。豈不能改惡道苦
得佛國樂耶。又莊子云。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華
嚴經說。十地菩薩一舉足量智功德。九地菩薩不能
知。況我如來是諸聖中王。所有秘密心印。豈可以凡
夫妄情而欲籌量者哉。其猶井坎之魚。爭知東海之
深廣也。確宜諦而信之。故觀世音菩薩秘密藏神呪
經云。若有受持神呪之者。凡有所作。必得成就。唯須
深信。不得生疑 又六字陀羅尼經普賢陀羅尼經
等皆說。真言行人能除種種身心病苦。或四大種種
病。或五臟種種病。或鬼神所作種種病。或宿業所感
種種病。如是等病。以神呪不思議力。悉能除愈。又一
切貪嗔癡心病自然消滅。故白傘蓋陀羅尼經云。若
有宿習貪心等。不能除滅。應當一心誦我神呪。如摩
登伽女與阿難。是曩劫恩愛。以我呪力。愛心永斷。成
阿羅漢。彼是婬女。無心修行。神呪冥資。速證無學。何
況本心求菩提者。又大悲經云。志心稱念陀羅尼。婬
欲火滅邪心除 又如意輪等諸陀羅尼經說。真言
行人現能增長一切福慧。凡所出言。人皆信受。所用
衣物財寶等。舉意從心。能令五百由旬內人天鬼神。
盡來歸仰。又自然通曉一經切律論。并世間典籍。或
[003-0238b]
得總持不忘。日記千頌。故大佛頂經云。若讀若誦陀
羅尼者。此諸眾生。縱其自身不作福業。十方如來所
有功德。悉與此人。又云。若持神呪。不生疑悔。是善男
子。於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十方諸佛。便為妄
語。又云。未精進者令得精進。無智慧者令得智慧等。
如世間藥餌。尚能令人去除睡眠。增長精神。豈況神
呪不生智慧耶 問曰。諸佛本意令斷貪嗔等。何却
令人起貪心。求世事名利等耶。答云。諸佛有不思議
度生方便。謂有不肯真求菩提。且隨其所樂。令持呪
求之。由神呪不思議力。所求之事盡得遂心。一切罪
業亦得消滅。自然超凡入聖。如小兒有病不肯服藥。
被有智醫人塗在母乳。其小兒本食母乳。不覺服著
良藥。除却病苦。故羂索心呪經云。若有眾生。設以諂
曲。為求富貴名利等。得聞此呪。彼諸眾生。生生處處
成就智慧福聚之香。真言境界不可思議也。


密呪護持



又末法中一字呪等諸陀羅尼經說。持呪者於四方
向五百驛內。諸惡星曜鬼神天魔等。盡皆馳散而去。
有發善心守護者不去。若有故爾不去作障礙者。便
令頭破百分。身心粉碎。由是行者無諸魔障。得至菩
提 問曰。有人言持呪者。能惹魔障。今何却說能離
魔障。答曰。此是閭巷之談。聖教無文。今密部諸經皆
說。陀羅尼能離魔障。且置勿論。如顯教法華經中。恐
有講誦修習法華者。有魔障起。故說陀羅尼品。令除
[003-0238c]
惡魔。故彼經云。若不順我呪。惱亂說法者。頭破作七
分。如阿梨樹枝。又釋摩訶衍論。令坐禪人須得誦呪
除魔。又止觀云。若諸魔障。惱亂坐禪行者。當誦大乘
方等教中諸治魔呪。若出禪時。亦當誦呪。又金光明
經說十地菩薩尚以呪護持。何況凡夫。故首楞嚴經
云。若不持呪而坐道場。令其身心遠諸魔事。無有是
處。又云。末世眾生樂修三昧。恐同邪魔。應當勸令持
戒神呪。若未能誦。寫於禪室。或戴身上。一切諸魔。所
不能動 又諸經說。真言行者四威儀中。有無量天
龍八部諸金剛眾。常守護之。故廣大圓滿無礙大悲
心陀羅尼經云。誦持陀羅尼者。是無畏藏。龍天善神
常護持故。又云。若能如法誦呪。即有一切善神龍王
金剛密跡。常隨衛護。不離其側。如護眼睛。如護己命。
又持呪者。若在空山曠野。獨宿孤眠。是諸善神番代
宿衛。辟除災障。若在深山。迷失道路。善神龍王化作
善人。示其正道。若逢賊陣。被他抄掠。墮落他國。善神
龍王接還本土。若在山林曠野乏少。水火龍王護故
化出水火。故彼頌云。龍王眾聖同慈護。百千三昧頓
薰修。又大佛頂陀羅尼經說。設有眾生。於散亂心。口
持神呪。常有八萬四千那由恒河沙俱胝金剛藏王
菩薩種族。一一皆有諸金剛眾。而為眷屬。晝夜常隨。
侍衛此人。縱令魔王求其方便。終不可得。諸小鬼神
去此善人十由旬外。若魔眷屬欲來侵擾是善人者。
諸金剛眾而以寶杵損碎其首。猶如微塵。恒令此人
[003-0239a]
所作如願。故彼頌云。八萬四千金剛眾。行住坐臥每
隨身。密部諸經廣說。護持誦呪之人。凡有所作。必得
成就。唯須深信。不得生疑。


按密呪護持等。姑就其一節言之。言密而顯可知
也。言釋而三教可知也。先師塘南先生甞言。戒德
之嚴。鬼神所欽。因舉一先輩素不入婬房酒肆。偶
宿舟中。友人欲毀其戒。乃佯為雅集之所。故邀而
留之。夜深呼妓者。為侑觴先輩。乃覺即趨出。不避
險闇。俄有持燈者曰。我往舟去。先輩隨之。將及舟
欲涉水。持燈者曰。我隣舟也。順便負過比上舟。持
燈者不見。聞者驚歎。此未持密呪。而護持亦若是
矣。吾乃知顯密二修不離心觀心觀者。即康誥所
謂顧諟天之明命也。明命固萬靈之所必欽。而何
顯與密之分耶。有問近溪先生曰。我聞先生論。天
命之謂性。見得隨處。皆天豈不暢快。先生曰。天命
所在。即生死禍福之所在也。不知悚然生些懼怕。
却更侈然。謂可順適。則天命一言。反作汝之狂藥
矣。世多豁達空故。先生指點人心。以日用現前為
真機。即以敬畏天命為實德。其言曰。大出自天。機
原自統。博本平地。命亦自純。至矣至矣。聖狂危微。
判在於此。我輩不可不知所以護持之理。


淨業圓修說



前文


觀無量壽佛經說。三輩往生。皆云發菩提心。至上品
上生章。則云發三種心。謂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
[003-0239b]
也。妙宗引起信釋云。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故。二者深
心。樂集一切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眾生苦
故。夫至誠心固。即所謂直心也。何者正念真如。無謟
曲故。無巧偽故。然則至誠即是菩提。菩提無生。而何
以言往生。又何以分淨分穢。而必西方之生也。曰菩
提無生而無不生。方便分別。實無分別。約化儀而定。
向順。實相以無方其為一。真無礙法界一也。如普賢
行願云。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此不思
議境界。豈容有淨穢之分。而云面見彼佛阿彌陀。即
得往生安樂剎。此不思議清淨解脫。又何甞以往生
為礙耶。當知毗盧法界不隔毫端。常寂光土不離當
念。全彼全此。無有障礙。集諸善行。窮未來際。即深心
也。廣度眾生。滿菩提願。即迴向發願心也。准提圓宗
含攝六度萬行。一一觀門與此相合。所當圓修者此
也 或疑十六觀經。初標落日懸鼓。惟念西方。准提
呪。鏡面東朝月。東西相違。不知白月東昇。但取其圓
明表背塵合覺之智。紅日西墜。則指其方向。標安養
極樂之歸。若達法界。一心則圓融。不礙行布。皆即菩
提道場也 彌陀經言。若人念佛。臨命終時。必生西
方。又觀經云。念佛之人生西方者。蓮分九品。蓋此念
佛法門。不論男女僧俗。不論賢愚貴賤。但一心念佛。
隨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顯密心要驗成行相。持呪
之人亦分九品。上品成就三密。變成三身。只於此生
得證無上菩提之果。夫念佛念呪。同一念也。觀佛觀
[003-0239c]
字。同一觀也。所貴一心不亂。福慧雙修。世出世間成
就白法功德。其於淨土。決定往生。前觀行五門中。如
禮拜供養。是福邊事。懺悔發願持誦。是慧邊事。若先
悟毗盧法界後。修普賢行海。則一切所修。皆即稱性。
成就慧身。更無差別也。儒者重智。故有水母無蝦之
喻。釋門亦重智。故有目足交資之譚。要未有舍悟。而
言修者准提重般若前說准提菩薩三目第九手持般若經卷。即重金剛智慧意也
西方表金剛。意旨可知。


淨業正願



理由智導行。由願興行願得均理智兼備。故證此三
昧。以願為根本也。夫願者樂也欲也。欲生西方淨土。
樂見阿彌陀佛。必須發願。如無願心。則善根沉沒。華
嚴經云。不發大願。是為魔事。所以普賢廣無邊願海
彌陀有六八願門。是知十方諸佛。上古先賢。皆因願
力而得成就菩提。故云法門廣大。無願不從。又懺云。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
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此則謂之四弘誓願。故我慈照
集懺。恐人著性迷理。乃云。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
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此四
句直明真。理欲令一切人於自性中。度了一切妄念
眾生。所謂邪迷雜想。貪癡嫉妒。嗔恚惡毒等心故。令
發大誓願自性自度也。又於自性中。斷除一切煩惱。
所謂塵勞業識。邪思惡念。猶如浮雲。障覆自性。光明
不現。故令發大誓願。自斷除之。永不令起。又於自性
[003-0240a]
中。修學一切法門。所謂念佛三昧悲智行願無量法
門故。令發大誓願。自悟自修。常無退失。直至菩提。不
以得少為足。又於自性中。自信有佛。發大誓願。常自
觀照。自願成佛菩提。此乃慈照老㜑心切明明。與後
人開了一個門戶。只要你諸人。自信自肯。從這裏入
頭悟自性。彌陀達唯心淨土。入諸佛境界。成就無上
菩提。嗟乎世之善人。不知此意。向外別求。何異持神
珠而巡乞也。


慈照云。有行無願。其行必孤。有願無行。其願必虗。無
行無願。空住閻浮。有行有願。直入無為。此乃佛祖修
淨業之根本也。備觀今時。信人皈依佛會。或為病苦
而發心。或為報親而舉意。或為保扶家宅。或為怖罪
持齋。雖有信心。而無行願。雖云念佛不達本根。凡修
善緣皆為了還。心願罕有。為自己生死發心念佛。求
生淨土者。往往香燭道場祝願迴向之辭。皆是表獻
神明消災延壽而已。故與經懺本意相違。不合諸佛
本願。縱使一生修誦。不明理趣。錯用工夫。是謂終日
數他寶。自無半錢分也。


今持准提發願者。或為成就世緣。亦不相妨。但要
歸於正願。所謂淨業圓修者此也。


發菩提願



無上佛果名曰菩提。若發此心。決定成佛。淨行法門
曰。凡修淨土。須善發心。若為自己。厭五濁。忻九品。則
違菩提心。是聲聞行。不應發也。若為眾生。起大悲心。
[003-0240b]
求生彼國。希速成就。道力神通徧歷十方。救度一切
令共成佛。則順菩提心。是菩薩行。應當發也。今勸淨
業高流。凡欲利己利他。須是發心立志。應於三寶前。
虔奉香花。志心發願。云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弟子
某從於今日。發此大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緣覺聲
聞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法。發菩提心。願
與現生父母。及多生父母。法界眾生。一切冤親。同生
淨土。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三
說。此心時時要發。日日常然。所以善財一生證果。龍
女八歲成佛。地獄發心。頓超十地。沙彌發意。已越二
乘。可謂一氣回元運。恩沾萬物深矣。


三種淨業。第三發菩提心者。疏中標為大乘不共之
業。謂不同凡夫二乘之所發心也。蓋無上正覺。名曰
菩提。是諸佛究竟之果德。眾生本源之佛性。修大乘
者。依圓頓無作四諦發自性。四弘誓是。謂發菩提心。
乃眾行之首。履道之初。終始該羅。不可暫廢。華嚴經
云。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
者。猶如良田能長。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猶如大
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猶如淨水能洗一
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猶如大風普於世間無所礙
故。菩提心者。猶如盛火能燒世間諸見薪故。問菩提
理本性自周圓。何假發心故興妄念。答般若經云。若
菩薩知心性即是菩提。而能發起大菩提心。是名菩
薩。又上首菩薩云。吾於無所求中。而故求之。知一切
[003-0240c]
法皆無所發。而發菩提心。所證真如。如外無智。能發
妙智。智外無如。雙照雙遮。不存不泯。不二而二。理智
自分。二而不二。能所俱寂。


六度萬行齊修



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波羅蜜也。
若念佛人專修三昧。學出世間。須達乎至善。要知六
度萬行不出一心。於一心中。一切法俱備。如浴大海
已用諸河水也。如萬種香為丸。若燒一丸。具足眾味。
如人取寶獲如意珠王。一切眾寶出生無盡也。何以
知其然。執持一句阿彌陀佛。故得三昧。一念之中。與
理相應。諸法現前。六度萬行皆悉具足。布施則心無
染著。持戒則不起妄緣。忍辱則能所俱忘。精進則心
無所間斷。禪定則動靜俱寂。智慧則不立絲毫。乃一
度之中出無量度。度度之內。如帝網羅。但知一心本
空自然。萬行具足。是故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智
慧。八萬四千功德。皆從一念。念佛心中出生也。華嚴
經賢首菩薩言。佛子。於一切時中。善用其心。則獲一
切勝妙功德。可謂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徧合一切
法。


按念佛三昧真言三昧。持誦不同。其為萬行圓修
一也。


決生淨土



或問今見世人念佛者。多生西方。成佛者少。何也。答
此有三故。一者口雖念佛。心中不善。以此不得往生。
[003-0241a]
奉勸世人。既是念佛。便要依佛所說。積德修福。要孝
順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兄弟相愛。要夫婦相敬。要至
誠信實。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陰隲方便。要慈
愍一切。不殺害生命。不凌辱下人。不欺壓小民。但有
不好心起。著力念佛。定要念退。這不好心。如此纔是
念佛的人。定得成佛。二者口雖念佛。心中胡思亂想。
以此不得往生。奉勸世人。念佛之時。按定心猿意馬。
字字分明。心心照管。如親在西方。面對彌陀。不敢散
亂。如此纔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三者口雖念佛。心
中只願來生富貴。或說我等凡夫料得西方。無有我
分。止圖來世。不失人身。此則不合佛心。佛指引你生
西方。你却自不願生。以此不得往生。奉勸世人。凡念
佛者。決意求生西方。休得疑惑。且如天宮富貴福盡
也。要墮落。何況人間富貴。能有幾時。若說你是凡夫。
西方無分。則聖賢都是凡夫。做安知你。不生西方也
便可發廣大心。立堅固志。誓願往生。見佛聞法。得無
上果。廣度眾生。如此纔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


真信修行之士端的。是要生西方極樂世界。專意一
念持一句阿彌陀佛。只此一念是我本師。只此一念
即是化佛。只此一念是破地獄之猛將。只此一念是
斬群邪之寶劒。只此一念是開黑暗之明燈。只此一
念是度苦海之大船。只此一念是脫生死之良方。只
此一念是出三界之徑路。只此一念是本性彌陀。只
此一念達唯心淨土。但要記得這一句阿彌陀佛在
[003-0241b]
念。莫教失落。念念常現前。念念不離心無事也。如是
念有事也。如是念安樂也。如是念病苦也。如是念生
也。如是念死也。如是念如是一念。分明不昧。又何必
問人。覓歸程乎。可謂行船盡在把梢人達者同遊涅
槃路。


普賢願王得生極樂



華嚴經行願品普賢菩薩。於逝多林末會。發十大願
王。其一一願皆云虗空界盡眾生界盡。我此大願無
有窮盡。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
壞。一切威勢悉皆散失。輔相大臣。宮殿內外。象馬車
乘。珍寶伏藏。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離捨。於一切
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
見阿彌陀佛。其人自見生蓮花中。蒙佛授記。得授記
已。經無數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
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乃至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
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極樂世界。貞元疏云。問
不求生華藏期生極樂何耶。答有四意。一者有緣故。
二欲使眾生歸憑情一故。三不離華藏故。四即本師
故。行願鈔曰。有緣者彌陀願重。偏接娑婆人也。歸憑
情一者。若聞十方皆妙。彼此融通。則初心茫茫。無所
依託。故方便引之。不離華藏者。極樂去此。但十萬億
佛土。華藏中所有佛剎。皆微塵數。故不離也。即本師
者如。經第三十九云。或有見佛無量壽觀自在等共
圍繞。疏判云。讚本尊遮那之德也。疏又云。華藏剎海
[003-0241c]
皆遮那境。無量壽佛去十萬億。竝未出於剎種之中。
豈非本師隨名異化也。道純法師曰。問普賢行願是
華嚴流通。何故於世界海中。偏指極樂。既信解圓宗。
十方佛剎皆可往生。結歸西方。必有深旨。答普賢為
善財海眾。說願王已。結歸西方者。蓋為信解圓宗人。
入文殊智。修普賢行。福慧事理皆稱法界。此大心人。
雖妙悟本明頓同諸聖。然猶力用未充未及。如來出
現普利眾生。所以暫依淨土。親近彌陀海眾。直至成
佛。故經曰。親覩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蒙彼
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徧十方。普
利一切眾生界 准提發願迴向淨土即此意也。


按准提淨業觀門。與華嚴法界觀門。正等無異。皆
即毗盧遮那清淨法身。但明正因。必獲正果。無疑
矣。今有不達法界之理。而必欲於相外覓無相者。
此非撥無以為達。則必滯寂而沉空。楞嚴經云。即
離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若誦真言持名號。即無此過。盖觀行相應必得入
於毗盧法界。如顯密圓通所稱者。亦已備矣。若龍
樹菩薩弘揚准提讚云。准提功德聚寂靜心常誦。
又云。遇此如意珠。定獲無等等。夫無等等者。菩提
正果也。而寂靜心。則菩提正因也。謂寂靜心常誦
又未聞以持誦而礙禪寂者也。第亦有專希福利。
不求慧因者。此則世情太重。未免買櫝還珠之誚。
夫如意珠而第世福之成就已耶。余故以淨業續
[003-0242a]
之。願諸仁者發菩提心。毋掩衣中珠而辜此良遇
可也。


供佛利生儀



夫祈道者。若非上供三寶。下拯四生。福慧無因增長。
今於密藏之內。錄出要妙之門。冀諸四眾依而行之。
若欲供養佛法僧三寶者。應先於三寶像前。五體投
地。普禮徧法界無盡佛法僧三寶。口誦普禮真言七
遍。真言曰。


唵縛日囉二合


由真言不思議力。自然遍法界無
盡三寶前。皆有自身。盡皆禮拜奉事也每至晨昏。或入寺禮佛等
時。宜誦此真言。方始以飲食香花等。隨力所辦之物。并盛飲

食器物等。皆以普通吉祥印印之右手大拇指與無名指相捻。餘三指
皆舒散。誦淨法界真言。加持二十一遍。真言曰。




由誦㘕字。真言加持及手印力。其飲食器物
等。自然清淨。徧法界也。次誦無量威德自在光明勝
妙力變食真言。加持二十一徧。真言曰。


那謨薩嚩怛他蘖多嚩盧枳帝唵參婆囉參婆囉吽


由加持力。其飲食等。即變成諸天種種餚饍上味。
奉獻供養。滿十方佛法僧三寶。亦為讚歎勸請。隨喜
功德。後結出生供養印二手當心合掌。以上節指頭右壓左頭相交。復安在頂上
誦出生供養真言。二十一遍。真言曰。




由誦唵字。真言及印。不思議力。自然遍法界。
有無盡。香花燈燭。幢旛傘盖。衣服臥具。樓閣宮殿。音
樂歌舞等。種種諸供養具。盡供養遍法界無量佛法
[003-0242b]
僧三寶諸天等若無飲食香花。但佛像前。手結此印。口誦此真言。亦自然有無盡供養。遍
供養法界無盡諸三寶也


若施諸仙。以盡飲食。盛滿一器。誦前變食呪二七遍。
投於淨流水中。即變成天仙美妙之食。供養百千俱
胝恒河沙數諸仙。彼諸仙等得加持食。各各成就根
本所願諸善功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以此密言。加持於食。施彼諸仙。能令現世壽
命延長。福德安樂。心所見聞。正解清淨。具足成就。梵天威德一切冤讎。不能侵害


若濟餓鬼。每於晨朝。及一切時。悉無障礙。取一淨器。
盛少淨水。置少飯及諸餅食。以左手執器。右手作寶
手印以大拇指壓頭指中指小指。舒無名指。用攪食上施仙食。亦作此印。誦前變食呪
七遍。加持已。然後稱四如來名號。南無多寶如來能除
餓鬼慳恡業。得福德圓滿。南無妙色身如來能破餓鬼醜陋形。得色相具足。南無

廣博身如來能令餓鬼喉咽寬大所施之食。悉皆充足。南無離怖畏如來。
能除餓鬼一切怖畏。得離鬼趣稱四如來名號已。彈指七遍。取於食
器。於淨地上。展臂瀉之或淨石上。生食臺上淨器中皆得。作此施已。
於四方百千俱胝那由他恒河沙數餓鬼前。各有摩
伽陀國七七斛食。受此食已。悉皆飽滿。盡捨鬼趣。生
於天上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常以此密言及四如來名號。加持於食。施諸餓鬼便能
具足無量功德。短命之者壽命延長。薄福之者福德增榮。又得顏色鮮潔。威德強盛。速能滿足。檀波羅蜜一切
非人夜义羅剎諸惡鬼神。皆畏是人。不敢侵害。若欲施水。取水一掬。用甘露

呪。呪之七遍。散於空中。其水一滴。即皆變成十斛甘
露。一切餓鬼竝得飲之。無有乏少。皆得滿足。甘露呪
曰。


南無素嚕皤耶怛他謁多耶怛姪他唵素嚕素嚕皤
[003-0242c]
囉素嚕皤囉素嚕娑婆訶


曼荼羅疏云。夫為道者祈運為宗。上若不供諸佛菩薩。何處展智欲求菩提。下若不濟諸神餓鬼。何處行悲。以
成薩若。有信之流。無遺斯業


若欲利益一切有情者。每至天降雨時。起大悲心。仰
面向空。誦勝觀自在菩薩甘露真言。二十一遍。其雨
滴所霑。一切有情盡滅一切惡業重罪。皆獲利樂。又
若誦此陀羅尼者。所有過現作四重五過。謗方等經。
一闡提罪。悉皆消滅。無有遺餘。身心輕利。智慧明達。
若身若語。悉能利樂一切眾生。若有眾生。廣造一切
無間等罪。若得遇此持明人影。暫暎其身。忽得共語。
或聞語聲。彼人罪障悉皆消滅。真言曰。


曩謨囉怛曩二合怛囉二合夜野曩謨阿哩也二合嚩路枳
帝濕嚩二合囉野冐比薩怛囉二合野摩賀薩怛嚩二合
摩訶迦嚕抳迦野怛你也二合他唵度𩕳度𩕳迦度𩕳
娑嚩二合


樂略者。只唵字已下持之。唵字已上是皈敬辭。唵字等是正呪也。若書此陀羅尼於
鐘鼓鈴鐸等一切出聲物上。或有擊吹振出聲。一切眾生聞此聲者。悉皆清淨。命終得生西方淨土。呪中迦嚕
抳迦野已上即大悲呪。前八句也。首句或落一喝字。又翻譯之不同耳


上來供佛利生
諸真言等。若不能都各誦持書寫。皆用准提真言亦
得。故持明藏儀軌經云。此准提呪似如意珠。若有行
人。處處用之。皆得成就是也。


准提淨業三卷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