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699 楞嚴經直指-明-圅昰 (CBETA)



No.291-A首楞嚴直指敘



大覺能仁。成道十日。即說華嚴。以眾生住地煩惱。為
諸佛不動智。如將寶位直授凡庸。故非三乘之流所
能諦信。當時聲聞在坐。不見不聞。然而最後拈華。則
金色頭陀。獨得別傳之囑。慶喜繼之。為西天二祖。雖
登位於剎竿倒却之時。而發悟在擊鐘驗常之際。則
楞嚴一經。又宗門之法印也。古今疏此。俱擅所長。吾

天然昰和上。宴坐丹霞。以三月成直指。適屆示生之
期。甘露降於叢竹。今釋受而伏讀。青蓮發筆端之瑞。
赤珠映意地之光。微眹不留。是跡皆剗。言言本色。不
借華詞。其不可思議之妙。實有與諸家迥絕者。彼皆
悟門各得然。而見量未忘。往往以詞害志。執藥成病。
原其所由。不過能推非心離塵有性而已。夫能推是
妄離塵無體。此如來語也。如來不云性真常中求於
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耶。真覺無功。根塵何咎。極
其轉名不轉體之致。未能迷悟併銷。而迷悟不銷。則
常光便隔。妄即不存。真復何在。當下覺了。已落紆回。
故為之直示曰。非別有一真在緣慮之先影像之外
也。若謂分別之心與塵俱滅。則無分別。晳不與塵俱
生。各成一物。於何立界。故為之直示曰。但據其所謂
[001-0461b]
全性者捨分別而更有。不知其所謂分別者捨全性
而必無也。於此不明。詎稱圓悟。所以破心破目。無罪
加誅。有正有倒。將名作實。體用上下。析見見於現前。
人法後先。失空空於頓覺。斷而得顯。因緣自然之戲
論滋深。修乃可成。諸佛眾生之分疆愈遠。倘能豎掃
同時始信因果俱幻。是故。法性海中本絕思惟。四十
九年不說一字。若云此謂權。此謂實。此謂見。此謂修。
此謂圓融。此謂行布。纔成實法。便非了義。乃至性覺
必明。妄為明覺。依經立解。寧不較然。然於性覺生取
心。則明能生所。無如其與妄俱來。於明覺生捨心。則
所必障明。無如其并真俱棄。遂使覺與所明如來語
下二俱有過。安知明與無明。如來藏中。一亦不存。故
又為之直示曰。覺明不礙性覺之常然。性覺豈傷覺
明之自異。悟理之士。亦可以立地冰消矣。而每至險
崖輒生前却者。蓋聖境不捐故。凡情競起也。識其惟
一乾慧。則流轉四生。名為亂想。洊登妙覺。名為極果。
皆是分外。不契本然。故又為之直示曰。捨亂想必無
乾慧。亦猶捨乾慧必無極果。遂以亂想為乾慧。似有
悟迷。至於乾慧。而回觀亂想。悔不安住。尚若遜其所
不及者。然後知迷之不可得也。迷不可得。悟亦何為。
能仁成道之後。適還其眾生之初泯法界量。現法界
身。說法界事。顯法界理。若作聖解。即受羣邪。縱將寶
位。直授凡庸。亦恐凡庸不應重受。彼聲聞在坐。不見
不聞。正與破顏微笑。同一玄賞。今釋豈能更有思議
[001-0461c]
於吾師不可思議之中耶。謹因讀疏之餘。隨見隨拈。
因月有指非月所取。若其全經旨趣。則一總論。已化
為無縫天衣。一切眾生。於一原題。全現出無見頂相。
開卷了然。無塵不破。此即枝中覓本。委上求原。不妨
引而伸之作鈍根之助爾。


嗣法門人今釋稽首和南
敬序

No.291-B刻首楞嚴直指緣起



老人疏是經。三月而成。入理深談。多提持向上。啟發
悟門。真足為上根之助。遠邇緇素。渴仰法味。
大中丞傅公竹君。遂捐資全刊流通。何其易也。昔天
台智者大師。聞是經為天竺所秘重。晨夕西望懇禮。
願早至此土。歷百餘載。有沙門般剌密諦始擕來。以
國禁嚴密屢不果。乃書於微細白氎。析臂藏之肉內。
航海而達穗城。時值丞相房融出知南銓。請譯於訶
林風旛堂。親為筆受。故經中文句皆明暢而曲析。


傅公未識 老人。未讀經疏。而亟欲流通。使法雨得
以均霑為快者。豈非於楞嚴宣勝義中大有夙契之
緣歟。夫菩薩以利物為懷。就事就理。雖有淺深。究其
[001-0462a]
指歸。原無二致 公昔守慶陽。今撫[奧-釆+米-大+ㄎ]西。識度超卓。
指麾敏捷。一舉止間。悉不落尋常蹊徑。其與會中文
殊師利。摧邪輔正。選擇圓通。而終出於無是非是。機
感相類。即事顯理。願 公與大地含靈。同入圓通無
礙門。親證如來無見頂相。即理顯事。願諸閱者。與
 公同發菩提心。現觀世音三十二應身。挽斯世斯民。
躋於羲軒之治。則於 老人之法施 傅公之流通。
兩無辜負爾。


住丹霞今辯槃談謹述

No.291-C首楞嚴直指總論


丹霞沙門 釋天然圅昰 造


威音王以前。無佛名。無眾生名。此時正是道。祇是
無人覺知。大哉斯語。可謂揭光明于重晝。歎浩淼
于全潮。悟即醍醐。迷仍毒藥。所以掩室摩竭。杜口
毗耶。豈惟真機絕待。實乃至道難言。菩提敷座。便
欲示般涅槃。雙樹披胷。復言不說一字。前後斯旨。
首尾全提。十二部中。真實皆為方便。三時五教。權
小盡攝妙圓。法界何知。同覺迷而終始。智光自鑑。
含真妄以圓常。從上以來。于今猶是。鼓萬靈之出
[001-0462b]
入。而不與聖人同憂。窮三藏之指歸。要難明百姓
之事。本自不迷。何當更悟。指爾𦦨為菩提。徒興獨
尊之見。還涅槃於生死。誰識大覺之心。須知妄旋
不覺。始信妙即無明。會三世于剎那。融十方于當
念。此中最難泯合。動念即涉塵沙。自信已是移時。
任運翻同罔象。凡庸日用。乃上哲之措心。愚外有
無。悉至人所結舌。動亦匪妄。性智本自澄然。真竟
何歸。虗空同于寂照。尚非劫外。孰謂今時。真如無
性。明昧所以隨緣。生滅由心。能所因之互現。從一
真界。妄見自他。于如幻門。別成心色。六塵逼塞。動
靜兩緣。五陰堅凝。賢愚各執。從眼門入。名之曰色。
從耳門入。名之曰聲。鼻舌身意。各自分司。香味觸
法。更相容現。根塵何異。分別亦常。乃惑亂之我境
我心。即聖神之真智真理。如斯差別。要須一回。共
坐如來道場。恆終身而弗覺。誰示塵勞境界。啟眾
昧以同歸。生死相續。首曰婬心。分別妄緣。良由見
性。性本非見。寄根以明。心不是婬。因色所蔽。見色
心昏。見相心發。同此心目。勝劣攸分。因心有想。達
想即心。豈有暫常。覺迷遂別。知流轉之所自。心境
豈殊。識常住之恆然。見聞不易。七處徵窮。多聞何
益。面門光晃。示根性各各圓明。世界合開。表身土
重重攝入。身心本無廣狹。體用似有滯圓。良由二
種之根本弗明。遂使能推之離塵無體。是以現前
之見相可辨。黑暗之心眼仍迷。燈能顯色。如是見
[001-0462c]
者。是眼非燈。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始信
心本常住。眼有虧全。住名主人。不住名客。亦猶空
本澄寂。塵自動搖。心性真空。生滅從念。豈不知念
為所緣。猶未明心必不滅。蓋以久在迷中。心已成
想。以想緣心。心同想謝。離想徵見。見露想窮。故分
別之餘。猶留根性以待發明。雖對現云暫。更歷陳
年亦如現在。觀身遷謝。念念不停。觀河宛然。童耄
無異。對境曉了。匪落思惟。回憶分明。豈勞誦習。故
知眾生佛性。只在目前。忍見如來涅槃。瞥入心念。
乘分別之弗及。指現量于當時。暫爾回頭。曠劫如
昨。更窮顛倒所在。以究遺失之由。始知見聞之性。
惑于色空。不可言悟。而不生滅心。仍居身內。豈得
非迷。一臂無殊。各稱倒正。全潮已錯。誰論浮漚。于
此不覺。妄意承當。則常住心地。但為所悟。而現領
法音。祇是能緣。能緣之分別。既無自性。則所悟之
心性。必有所還。豈知八種差別。盡屬世間。而八種
見精。終非汝外。前塵是物。汝見非他。知覺不雜于
無情。我汝仍分于隔體。各自徧周。見中豈分內外。
亦無斷續。空體不定方圓。說理極其詳明。語證猶
存分量。若指所悟為是。必以能緣為非。是非歷然。
物我難化。物中徵見。先絕所悟之心。是盡無非。又
窮能悟之識。大道無私。非二乘之可議。三摩自住。
須大智以能言。華相本空。菩提悉徧。是非俱遣。但
一文殊。一二兩亡。孤懸妙覺。苟非深徹法源。鮮不
[001-0463a]
惑為神我。更若徘徊四種。將復誤作因緣。第一義
諦。即在世間諸相之中。但一發明。當無別事。四義
成就。迥出明暗通塞之外。若能見見。頓證菩提。欲
知見所由悟。當識見所由生。見本性真。境從妄得。
由妄見境。遂使明妙局于根中。知心無妄。頓令見
精超于塵外。別業喻根。同分約器。根迷既豁。如赤
眚之忽消。器量本空。若圓影之非故。真智無見。真
理無塵。目見從今。見緣依昔。十方國土。盡是妙明。
當處見聞。何曾虗妄。如來藏中。陰入皆真。真如性
內。處界元實。性色真空。乃至覺明真識。本然周徧。
亦隨眾生所知。從此發明。得未曾有。自信心精無
外。不在身中。反觀十界依空。含裹心內。恩切歸元
之感。願深同體之悲。已獲法身。希除細惑。人法之
分別易捐。俱生之伏眠難見。猶須他請。以釋同疑
清淨忽生。知覺明之妄立。同異互見。起含識之有
為。世界既成。眾生流變。因緣各遘。業果相尋。在覺
明起滅之內。如陽𦦨翻波。處性覺妙明之中。似太
虗常寂。悟元不藉。須信眾生之覺性常如。迷豈有
因。誰謂妙空之世界猶在。日明雲暗。風動霽澄。虗
空不動。諸相互流。觀性元真。觀相元妄。合妄成相。
合性全真。真則惟妙覺明。一切皆非。真則隨緣周
徧。一切皆即。由是應俗應真。現凡現聖。大覺之赴
感恆周。羣生之當念自滿。全憑妙指。發本真音。破
經卷于一塵。同海光而普印。始信妙覺本圓。無因
[001-0463b]
自妄。必使狂性忽歇。勝淨元周。了性空而不住生
死。悟緣起而不住涅槃。三種相續。猶在夢中。一念
熏修。暫出纏外。是皆不可功用而得。豈更復以戲
論而成。所以發覺初心。先觀因地。後當審除。此發
明之見聞覺知。即究竟之常樂我淨。但能審擇生
死。便可遠契涅槃。不隨虗妄。任運靜深。現前清水。
無俟去泥。畢至到源。豈踰純淨。惟是迷中之根性
無知。緣塵生識。悟後之結處宜辨。討賊尋媒。障分
別于初心。融種習于後智。猶稱方便。未擬圓修。解
六同一。黏脫俱旋。除器觀空。同異頓撤。知妙圓中
之黏湛忽然。則勝義根之清淨原在。暗明由見。迷
妄乃昏。根知非塵。不循自脫。七種之體性堅凝。何
待杵音始驗。六門之知覺常妙。豈為寤寐所殊。妙
性本淨。明妄當知。解應結心。根塵無咎。性憑淨力。
理行相成。擇根境之圓滯。借鑑羣機。悟直捷于修
持。頓超權學。一切色法。皆聚于目。昔從見昏者今
從見悟。十方音聲。悉達于聞。不為耳礙者還以耳
旋。旋聞歸覺。頓轉不住之機。空覺極圓。誰解現前
之寂。此觀音本證。已獲圓通。文殊選根。首稱方便。
揀二十四聖。指三世一門。依悟圓修。決定惟二。循
修起悟。無漏有三。行無虗假。斷愛見之魔。心直如
絃。成真因之地。現業易制。自行可違。宿習難除。猶
假神力。是以道場建立。加被憑他。然而章句妙微。
契會由自。十方諸佛。從此出生。後世修行。不起于
[001-0463c]
座。若欲發初乾慧地。畢竟先由漸次進增。更期滿
五十五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是為廣垂修範。捨
此即涉邪途。苟得直捷悟明。亦自默符正觀。靡有
三業未清。六根未淨。可作人天楷模。即此十因不
涉。六報不交。寧免禪那差互。所以純情入地。祇由
一念之差。即或純想升天。須知報滿仍墜。研窮心
識。極于四空。放蕩沈迷。成于阿鼻。佛性流轉。隨念
升沈。妄情匪他。如手反覆。但能識本自心。不循知
見。便可隨順覺性。頓了聖情。三摩地中。得失俱泯。
五陰盡處。境界不留。由初至終。從凡入聖。循顧所
悟。不踰初心。非法眼之能窺。豈天魔之得便。若祇
依教進修。由戒入定。苟不隨時自覺。未免因勝生
心。著境便落邪思。動念即為魔攝。至于生滅已滅。
識性現前。誤作菩提。亡失知見。別成諸論。不究妙
圓。即使定性聲聞。未許見性。得少獨覺。遠背涅槃。
所以不由積累。直下心開。與此遞歷深禪。循致識
破。同名乾慧。頓入金剛。彼由悟修。此乃修悟。修悟
者先行布而後圓融。悟修者先圓融而後行布。悟
則俱悟。互有異同。修則俱修。且分難易。頓悟者理
虞差別。漸修者事涉淆訛。理之差別。乃在悟之失
真。事之淆訛。常恐修多岐路。是以見性離塵。超分
別而隨緣自在。真心無妄。出是非以妙慧莊嚴。悟
既精詳。修應圓脫。行以理印。差別之義無虧。理以
行嚴。根本之門靡踰。陰銷次第。豈閡圓融。因界分
[001-0464a]
明。不淪偏證。本覺淨心。初無塵垢。妄想計度。始現
色心。色因空有。觸以離知。記非忘無。生豈滅盡。即
使生滅已旋于湛中。入合彌彰于識際。故行陰雖
盡。覺心難圓。二乘既誤入于無為。初心猶錯擬乎
即色。悟理未圓。纔趨解脫之門。適已成于厭境。迷
情不盡。侈言非道之行。究必底於撥無。萬法雖空。
一真何住。三界之心已絕。現行豈濫俱生。千聖之
眼既超。無身恐妨有事。所以同時啐啄。須還作家。
無著真宗。未稱尊貴。此經示墮。要先蕩其識心。終
至圓修。亦即蠲夫聖解。行於異類。始許同廛。誰非
見者。誰非聞者。眼見非色。耳聞非聲。全體大用。攝
今古于當途。泯智絕愚。齊物我于劫外。猶屬指蹤。
未當真詣。默而成之。不得其眹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首楞嚴直指總論
[001-0464b]

楞嚴經直指No.291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
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一
洞宗三十四世丹霞沙門 圅昰天然 疏
嗣法門人 今釋澹歸 閱
今辯樂說 較


【首楞嚴此云究竟堅固者。大定之名也。自性真定。
當念寧謐。不可破壞。無有時量。亦無出入。以體而
言。含裹法界。大而無外。細入無間。絕相離見。故即
佛頂為喻。佛之頂相不可見也。以因而言。十方如
來。微密寂照。非智能知。非識能識。以修證而言。則
自性真修。不落階級。不借功勳。所謂了義。非不了
義。以體大而言。故曰如來。以用大而言。故曰菩薩。
合普賢行願。無不具足于因果同時之極也。今一
切眾生。自性清淨。各不自見。即凡庸之不覺。得大
聖之湛圓。夫見即不大。譬全渤局于浮漚。大故不
見。似一滴投于巨壑。此眾生之大佛頂也。見即不
密。聲光洩于所知。密即不見。虗空本無窺處。此眾
生之如來密因也。見修非證。目前之法猶存。忘見
為證。一真之量斯撤。此眾生之修證了義也。見行
不妙。誰知足為眼礙。妙行不見。始信解絕行成。此
眾生之普賢萬行也。見即不定。境紛心目之間。定
[001-0464c]
即不見。知泯繁興之內。此眾生之究竟堅固也。首
標經目。極如來因果理行。不越眾生自性清淨各
不自見之中。故悟為圓悟。修為圓修。自始至終。不
墮邪外。圓覺云。一切眾生。皆證圓覺。知其皆證。即
非眾生。若非眾生。即亦非證。如來所為直取現前
根性。以合于無是非是。豈聲聞緣覺之所能搆歟。


△初序分。分二。初諸經通例。分二。初說時處。】


「如是我聞一時。」


【世尊臨般涅槃。阿難請問結集經首當置何語。世
尊云。當置如是我聞一時。故為契經通例。如是指
所說經。我聞謂阿難親從佛聞。一時正說經時也。】


「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


【室羅筏具云室羅伐悉底。此云豐德。以此城中。財
寶五欲多聞解脫四皆豐足。祇具云祇陀。亦云逝
多。此云戰勝。波斯匿王太子生時。適當戰勝。故以
取名。桓林也。祇陀園為給孤長者以金布地。買置
精舍。請佛說法。太子感動。并施林木。故當時竝稱。


△二列在會聽眾。】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漏大阿羅漢。」


【大有三義。一數多。二名重。三德勝。比丘此翻亦三
義。一乞士。二怖魔。三破惡。千二百五十人憍陳那
等五人。舍利弗目犍連師徒各一百人。三迦葉師
徒一千人。耶舍長者五十人。略五人者。舉大數也。
漏有三。一無明。二欲。三有。阿羅漢亦有三翻。一應
[001-0465a]
供。二無生。三殺賊。二乘應供。止於人天。大乘應供。
通世出世二乘無生。止脫分段。大乘無生。并離變
易。二乘殺賊。止窮四住。大乘殺賊。五住永盡。然此
嘆眾。當是大乘。涅槃四依品第四人者。名阿羅漢。
斷諸煩惱。捨於重擔。逮得己利。所作已辦。住第十
地。】


「佛子住持。善超諸有。」


【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故云佛子。華嚴嘆
眾。住一切菩薩智所住境。護持諸佛正法之輪。諸
有欲有。色有。無色有。處於諸有。不為界繫。故曰善
超。】


「能於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淨毗尼。
弘範三界。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


【首二句。孤山云。隨剎現身。正容悟物。輪圓義。惟慤
法師云。從佛受教。自證已圓。能演佛言。轉化羣品。
遺囑蒙鈔云。囑法令傳。囑生令度。毗尼此云律。律
法也。法有輕重開遮持犯。所以調伏自他也。三界
欲色無色。即此嚴淨。可為三界軌則。應身略有二。
一大應。為十地菩薩。一隨類應。為十二類生。其數
無量。此經為阿難啟教。度脫當時。實亦埀拔後世。
使皆超諸塵累也。】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拘絺羅。富樓
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波尼沙陀等。而為上首。」


【舍利弗此云鶖子。母眼如鶖。因以為名。摩訶此云
[001-0465b]
大。目犍連此云采菽氏。上古僊人。常食菉豆。母是
彼種。從外立名。神通第一。摩訶拘絺羅。此云大膝。
即長爪梵志。以一切不受為宗。問佛負墮。遂投出
家。富樓那此云滿。父名。彌多羅尼此云慈。母名。連
父母名。故云滿慈子。須菩提此云善吉。亦云空生。
解空第一。優波尼沙陀此云塵性。因觀塵空得道
故名。上首者為眾綱領也。】


「復有無量辟支無學。并其初心。同來佛所。屬諸比丘
休夏自恣。十方菩薩。咨決心疑。欽奉慈嚴。將求密義。
即時如來敷座宴安。為諸會中宣示深奧。法筵清眾。
得未曾有。迦陵仙音。徧十方界。恒沙菩薩。來聚道場。
文殊師利。而為上首。」


【辟支一翻獨覺。出無佛世。寂居觀化而得悟者。一
翻緣覺。出有佛世。奉佛指教。觀十二因緣而得道
者。無學果滿取證。不復前進。聲聞有學。未至無學。
皆云初心。新發意菩薩。信滿入住。亦云初心。屬當
也。四月十六日夏安居。至七月十五日安居竟。曰
休夏。九旬中所有疑問。自過不知。一任僧舉。曰自
恣。菩薩具云菩提薩埵。此云覺有情。又菩提翻無
上智慧。埵翻大心眾生。迦陵具云迦陵頻伽。仙鳥
名。其音和雅。喻佛音也。文殊師利亦云曼殊室利。
此云妙吉祥。又云妙德。文殊表根本智。具擇法眼。
經中屢出。


上初諸經通例竟。
△二本經緣起。分四。初匿王請
[001-0465c]
佛。】


「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自迎如
來。廣設珍羞無上妙味。兼復親延諸大菩薩。城中復
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佇佛來應。佛敕文殊。分領菩
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


【波斯匿此云勝軍。舍衛國王也。諱忌也。即先王昔
年崩日。正當僧自恣。宮掖內庭也。長者德財俱備
之稱。居士守道寡欲之號。
△二阿難循乞被攝。】


「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遠遊未還。不遑僧次。既無上座
及阿闍黎。途中獨歸。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持應器。
於所遊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
無問淨穢剎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
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阿難已知如來世尊
訶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均平。欽仰如來
開闡無遮。度諸疑謗。經彼城隍。徐步郭門。嚴整威儀。
肅恭齋法。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婬室。遭大幻術
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呪攝入婬席。婬躳撫
摩。將毀戒體。」


【阿難此云慶喜。佛成道曰。適斛飯王忽報生兒。淨
飯王以此賜名。不遑僧次謂不在赴齋之列也。先
於巳夏為上座。阿闍黎此云軌範。律制僧出。必從
二師。此伏誤墮之由。鉢多羅此云應量器。唯瓦與
鐵。體量合法。檀越此云施主。從無善心行施者。謂
之最後。剎利此云田主。劫初時。人食粳米。各為封
[001-0466a]
殖。推有德者以為處分。此王者之始。旃陀羅此云
殺者。即屠膾。所謂無問淨穢也。迦葉此云飲光氏。
須菩提捨貧乞富。大迦葉捨富乞貧。均為如來所
訶。謂偏貧多疑。偏富多謗也。城之濠塹曰隍。比丘
辰巳應供。名為齋者。與眾生接。不得不齋。摩登伽
此云本性。後出家稱性比丘尼。從昔號也。娑毗迦
羅此云金頭。苦行外道。師事梵天而得此呪。聲聞
無作戒體。從白四羯磨時發。屬意。意變即毀。將者
未然之辭。
△三勅文殊將呪往護。】


「如來知彼婬術所加。齋畢旋歸。王及大臣。長者居士。
俱來隨佛。願聞法要。于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
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呪。
勅文殊師利將呪往護。惡呪銷滅。提獎阿難及摩登
伽歸來佛所。」


【如來不自宣說。而以頂光化佛說者。示一切神通。
皆智用上事。而於無相體中不動不搖。默寓眾生
迷事。枉受驅馳。而於自性亦無得失。一回覺悟。復
還本有也。文殊表根本智。以根本智能伏邪外。故
勅往護。
△四阿難悲恨請修。】


「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
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
最初方便。於時復有恒沙菩薩。及諸十方大阿羅漢
辟支佛等。俱願樂聞。退坐默然。承受聖旨。」


【世尊嘗云。我與阿難於空王佛所。發菩提心。阿難
[001-0466b]
常樂多聞。而我常勤精進。故知空聞不如實證也。
奢摩他此云寂靜。三摩此云觀照。禪那此云寂照
不二。


總言則首楞嚴。分言則奢摩他三摩禪那也。蓋由
常住真心。常寂常照。寂照無二。即涅槃所謂定慧
均等耳。聲聞定多慧少。故不見佛性。十住菩薩慧
多定少。故少見佛性。以此而知佛性之為定慧均
等。常住真心之為寂照無二。當無二揆也。孤山嘗
以天台三觀配之。覺範稍別。亦同此意。不與下文
常住真心相符。此經指根性之迷。以復還性覺本
有寂照。似與純用功勳者不可同日而語。天如補
註依前釋。當為確論也。


上初序分竟。
△二正宗分。分四。初直示圓悟。分十
二。初徵心。分八。初標常住流轉之由。分四。初審發
心。】


「佛告阿難。汝我同氣。情均天倫。當初發心。於我法中。
見何勝相。頓捨世間深重恩愛。阿難白佛。我見如來
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瑠璃。常自思惟。
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欲氣麤濁。腥臊交遘。膿
血雜亂。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從
佛剃落。」


【佛出淨飯王。阿難出斛飯王。淨斛同生。亦稱同氣。
兄弟天倫也。詰心詰見。以為下文徵勘。我見如來
三十二相者。答見也。常自思惟者。答心也。如來相
[001-0466c]
好。自足安平。以至頂相。共三十二。
△二分真妄。】


「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
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
不真。故有輪轉。」


【性之覺了曰心。心之湛圓曰性。不知者心性無體。
隨順不覺。此原迷真之故也。迷則隨境分別而不
自知。故有輪轉。是稱為妄。約真妄之由。蓋欲指真
心之所露唯根。妄心之相續唯識。故下文徵心。先
窮分別之妄。後示見性之真。若從見性而悟藏心
之無分別。始知分別全真。輪轉非妄耳。


迷常住真心而為妄想。故終日住妄想。而不知為
常住真心。涅槃所謂佛性流轉五道也。今現在流
轉。而誤以妄想為真心者。應觀生死相續。在於何
處。圓覺云。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
轉。曹溪云。前念不生是心。後念不滅是佛。故知念
念生滅之非佛心。尚在輪迴之非圓覺。妄想有性。
更須知真智無體。一回決了。正未可儱侗真常耳。


△三勅直心。】


「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應當直心詶我所問。
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
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無上菩提即十方如來無上正等正覺。然皆發明
真性而得成就。故先標此。肇公云。直心者謂內心
真直。外無虗假。賢首云。向理之心。無別岐路也。發
[001-0467a]
心為始。究竟為終。於其中間。絕諸岐路。


眾生日用。全身是妄。故如來特於現前提出直心。
要在詶答中分明吐露。故下文得其由目觀見。心
生愛樂。遂乃七處徵窮。至於情枯智竭。然後反之
能推。目前雖未究竟。亦自可因其所明以通其暗
也。今人觀此。盡謂能推之非我心。離塵之有全性。
而不知冥心獨照。猶為內守幽閑。移時失候。仍是
離塵無體。執自所見。附會聖言。其為心言不直。豈
可勝言。故知如來最初丁寧之非無旨也。
△四徵
心目。】


「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
所見。誰為愛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
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捨生
死。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於心目。若不識
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譬如國王為賊所
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使汝流轉。心目為
咎。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將何所見者。審見也。誰為愛樂者。審心也。如是愛
樂用我心目者。總答心目也。由目觀見心生愛樂
者。分答心目也。塵六塵。勞即六塵汩擾。心為塵勞
所依。如賊窩主。目為塵勞所引。如賊向導。此窮妄
之源也。諸家皆分心屬識。目屬根。故有破心破目
之異。愚謂破其迷。非破心目。下經云。是心非眼。則
又何用擇破耶。
[001-0467b]


方將發明真心。因根顯性。而謂要當知賊所在。使
汝流轉。心目為咎者。何也。須知賊本子民。子民無
識。誤陷不良。心目亦然。真覺無性。迷於所明。根境
區分。展轉流浪。得其咎因。勞眚頓消。即此四塵。號
清明目。心分別性。何異妙觀。革面相從。賊元吾子。
亦猶治不易民耳。


上初標常住流轉之由竟。
△二執心在內。分四。初
正執身內。】


「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
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我今觀此浮
根四塵。祇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


【十二類生。除空散無身相故。除土木無心相故。浮
麤浮。別非勝義。五根俱具八法。能造四大。地水火
風。所造四塵。色香味觸。此指所造。塵污染義。
△二
舉現前約定。】


「佛告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祇陀林。今何所在。
世尊。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今祇陀林。實在
堂外。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世尊。我在堂中。先見
如來。次觀大眾。如是外望。方矚林園。阿難。汝矚林園。
因何有見。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
瞻見。」


【堂在園中。林在堂外。此約境之內外。以伏見有次
第。先見次觀。又約見之先後。以伏在內之心。當先
見內。汝矚林園。因何有見。亦以起其講堂戶牖之
[001-0467c]
答。取講堂喻身。戶牖喻根也。直解云。阿難執見由
眼。故有因何有見之問。下經云。汝在室中。門能見
不。便含是心非眼之意。
△三撫慰廣示。】


「爾時世尊在大眾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難
及諸大眾。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
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諦聽。阿難頂禮。
伏受慈旨。」


【前已約定。以待後徵。此先撫慰。廣標修門也。三摩
提大般若云。世尊入等持王妙三摩地。諸三摩地
皆攝入此三摩地。即此三摩提也。故曰名大佛頂
首楞嚴王。具足萬行。稱性所起。福慧二嚴。還嚴本
性。故云妙莊嚴。一門超出。無岐路。無等待也。


三摩提所云三昧總持。此三昧總持。具有如是根
本差別。體大用大。十方如來。皆從此路獲妙莊嚴。
覺範以三摩提為但資變化。而妙莊嚴指為方便。
所引法華妙莊嚴王。亦取身為異道。以明方便之
旨。理固深玄。似非本經切要耳。
△四窮非內。】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林園。
亦有眾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阿難答言。
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阿難。汝亦
如是。汝之心靈。一切明了。若汝現前所明了心。實在
身內。爾時先合了知內身。頗有眾生。先見身中。後觀
外物。縱不能見心肝脾胃。爪生髮長筋轉脈搖誠合
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內知。云何知外。是故應知汝言
[001-0468a]
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無有是處。」


【此窮心非身內。故以在堂之身。喻在身之心。在堂
之身。先見如來。而在身之心。不見身內。以此而知
心非身內。亦有者設言其必無也。頗有者亦因其
先見後矚之語。是應有而出其終無也。縱不能見
心肝脾胃。而爪生髮長筋轉脈搖誠合明了。又轉
難之。總以明其必不能見內耳。


上二執心在內竟。
△三執心在外。分二。初正執身
外。】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
實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燈光。然於室中。是燈必能
先照室內。從其室門。後及庭際。一切眾生。不見身中。
獨見身外。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義必明。
將無所惑。同佛了義。得無妄耶。」


【窮於身內。故疑身外。似理所無。然眾生迷於境物。
隨緣飄泊。不能自主。比之執內。亦無優劣。
△二窮
非外。】


「佛告阿難。是諸比丘。適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摶食。
歸祇陀林。我已宿齋。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不。
阿難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諸比丘。雖阿羅漢。軀
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眾飽。佛告阿難。若汝覺了知
見之心實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則心所知。身
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羅綿手。汝
眼見時。心分別不。阿難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難。若
[001-0468b]
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
在身外。無有是處。」


【一人之食。不能眾飽。喻身心相外。則不相知。今以
相知。窮非身外也。摶食即段食。謂有形段可摶也。
宿預也。溫陵曰。乞食歸林。乃舉現前方食之眾。故
曰我已宿齋。兜羅具云兜沙羅。此云霜。佛手柔輭。
如兜羅綿。


上三執心在外竟。
△四計潛根。分二。初正執潛根。】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內故。不居身內。身
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處。佛
言。處今何在。阿難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
如我思忖。潛伏根裏。猶如有人取瑠璃椀。合其兩眼。
雖有物合。而不留礙。彼根隨見。隨即分別。然我覺了
能知之心。不見內者。為在根故。分明矚外無障礙者。
潛根內故。」


【阿難以瑠璃籠眼。喻根籠心。不知眼見瑠璃。而心
不能見眼。以眼非境也。下文自徵。
△二窮非潛根。】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潛根內者。猶如瑠璃。彼人當以
瑠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瑠璃不。如是。世尊。是人當以
瑠璃籠眼。實見瑠璃。佛告阿難。汝心若同瑠璃合者。
當見山河。何不見眼。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隨。
若不能見。云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如瑠璃合。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裏如瑠璃合。
無有是處。」
[001-0468c]


【彼根隨見。隨即分別。是心眼相隨。若能見眼。眼即
同境。故不成隨。若不能見。則心非潛根如瑠璃合
上四計潛根竟。
△五開合明暗。分二。初正執開合
明暗。】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眾生身。腑
藏在中。竅穴居外。有藏則暗。有竅則明。今我對佛。開
眼見明。名為見外。閉眼見暗。名為見內。是義云何。」


【以有藏則暗。有竅則明。脫既不見內而能見外之
難。仍是心在身內之說。
△二窮非開合明暗。】


「佛告阿難。汝當閉眼見暗之時。此暗境界。為與眼對。
為不對眼。若與眼對。暗在眼前。云何成內。若成內者。
居暗室中。無日月燈。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對者。
云何成見。」


【阿難以見暗即為見內。是對眼則暗在眼前。不成
為內。故又有此室暗中皆汝焦腑之難。不對無見。
總以證成其見暗非內耳。】


「若離外見。內對所成。合眼見暗。名為身中。開眼見明。
何不見面。若不見面。內對不成。」


【前以對眼為外。不得成內。今縱許離外見之非。而
以見暗成其內對。則見明亦應成為內矚。故曰何
不見面。內矚不成。則內對非義。良以暗在眼前。不
得成為見內。亦猶明在眼前。不應名為內矚也。】


「見面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虗空。何成在內。
若在虗空。自非汝體。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
[001-0469a]
汝眼已知。身合非覺。必汝執言身眼兩覺。應有二知。
即汝一身。應成兩佛。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內者。
無有是處。」


【此又許其見面亦成內對。則唯心與眼。皆在虗空。
既不成內。又非汝體。故又有如來見汝亦是汝身
之難也。眼在虗空而知。則身應不覺。若謂身眼兩
覺。故又有一身兩佛之難。此皆虗縱。以證見明必
非內矚。則見暗不成內對。


上五開合明暗竟。
△六隨所合處。分二。初正執隨
合。】


「阿難言。我常聞佛開示四眾。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
法生故種種心生。」


【佛語本意。謂由阿賴耶識不覺妄動。變起根器。復
由根器境界風動。轉生識浪。今引惟取法生心生。
以照下語。】


「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
亦非內外中間三處。」


【雖認思惟之體。然在迷中。不能自返。仍是緣慮。隨
合隨有。則不合便無。此即緣慮之驗。三處謂內外
潛根也。
△二窮非隨合。】


「佛告阿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
心隨有者。是心無體。則無所合。若無有體而能合者。
則十八界因七塵合。是義不然。若有體者。如汝以手
自挃其體。汝所知心。為復內出。為從外入。若復內出。
[001-0469b]
還見身中。若從外來。先合見面。」


【十九界七塵皆喻有名無體也。復以內出外入。推
窮所知之心。使之自覺。至後窮盡體覺。聖意自見。】


「阿難言。見是其眼。心知非眼。為見非義。佛言。若眼能
見。汝在室中。門能見不。則諸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
物。若見物者。云何名死。」


【心知非眼。雖免所見之難。而見是其眼。反彰迷根
之過。故曰門能見不。正責其以見屬眼也。此處已
伏是心非眼之旨。】


「阿難。又汝覺了能知之心。若必有體。為復一體。為有
多體。今在汝身。為復徧體。為不徧體。若一體者。則汝
以手挃一支時。四支應覺。若咸覺者。挃應無在。若挃
有所。則汝一體自不能成。若多體者。則成多人。何體
為汝。若徧體者。同前所挃。若不徧者。當汝觸頭。亦觸
其足。頭有所覺。足應無知。今汝不然。是故應知隨所
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


【前徵有體。但窮內外。此復窮一多徧與不徧。默示
心根無二。使之直下自認也。若挃有在。不能咸覺。
窮非一體。設能咸覺。則成多人。窮非多體。徧體同
挃。謂如前有所之挃。不能成徧也。若不徧者。同時
受觸。不應同覺耳。


上六隨所合處竟。
△七在中間。分二。初正執中間。】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
實相時。世尊亦言心不在內。亦不在外。」
[001-0469c]


【不在內。則內不見心。不在外。則外不見法。乃如來
指示實相。此引以為不在內外。故應中間。】


「如我思惟。內無所見。外不相知。內無知故。在內不成。
身心相知。在外非義。今相知故。復內無見。當在中間。」


【承上心不在內。故內無所見。亦不在外。則外不相
知。今內無知。成內無見。而身心相知。顯外非義。是
當在根塵之中也。
△二窮非中間。】


「佛言。汝言中間。中必不迷。非無所在。今汝推中。中何
為在。為復在處。為當在身。若在身者。在邊非中。在中
同內。」


【處謂塵。身謂根。此分窮根塵。下乃兼窮。以責無體。
身有中邊。故曰在邊非中。在中同內。此先窮根也。】


「若在處者。為有所表。為無所表。無表同無。表則無定。
何以故。如人以表。表為中時。東看則西。南觀成北。表
體既混。心應雜亂。」


【表者標物以顯中也。東西南北。所見不同。則所表
無定。心應雜亂者言中無所取也。】


「阿難言。我所說中。非此二種。如世尊言。眼色為緣。生
於眼識。眼有分別。色塵無知。識生其中。則為心在。」


【相宗分別根塵識之所緣起。非第一義。阿難認識
為心。已在迷位。更謂根塵之中。益見差謬。】


「佛言。汝心若在根塵之中。此之心體。為復兼二。為不
兼二。」


【以兼二不兼二。窮其不在根塵之中。使之自悟。謂
[001-0470a]
此二中無有心體也。】


「若兼二者。物體雜亂。物非體知。成敵兩立。云何為中。」


【物指塵。體指根。一知一不知。故云雜亂。知非不知。
不知非知。故云成敵兩立。兩立則中無所表。】


「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無體性。中何為相。是故應知
當在中間。無有是處。」


【不成兼根。故非知。不成兼塵。故非不知。二義已非。
失其所據。故曰即無體性。體性豈無。惟當自覺也
上七在中間竟。
△八一切無著。分二。初正執無著。】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
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法輪。常言覺知分別心性。
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
名之為心。則我無著。名為心不。」


【金剛般若云。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彼無所住。即此一切無著也。
不知而生其心一句著落。即以無所住為心。豈不
錯會。
△二窮非無著。】


「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虗空
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汝不著者。為在為無。」


【目前一切現在。而所謂不著者。將以現在為有為
無。此明不識本心。而欲一切無著。不可得也。世尊
徵心所在。阿難不能自覺。即使一切無著。而於當
下發明之旨。遠若霄壤。而況能所終不能相奪耶。
下意益見。】
[001-0470b]


「無則同於龜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無。
無相則無。非無則相。相有則在。云何無著。是故應知
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龜毛兔角。言畢竟無也。承上汝不著者為在為無。
無則同於兔角。何用不著。既有不著之相。豈無一
切之心。故曰有不著者。不可名無也。夫心境不能
互無。相見終非獨有。故又反覆推明曰。無相則無。
非無則相。相有則在。云何無著。若能發明自心。則
萬象森羅。隨所對現。不落有無。不則心外有法。茫
然兩頭。著與無著。皆為剩義矣。


自無明發業而後。此心久已不安本位矣。所有見
性。黏色而發。未發懵然。發已茫然。當發紛然。不經
一迴窮盡。宜乎其不能自返。所以必藉了緣也。住
在身內。此眾生通見。身外之疑。人皆謂拙。其以心
包太虗。一切有情無情。均在容現。此種見解。幾希
其不在身外者鮮矣。潛根竅穴。猶乎在內。思惟之
體。隨合而有。亦同在外。在中無著。內外無從。真可
謂業識茫茫。無本可據。吾人於此。能不聳然。


上初徵心竟。
△二顯根見。分十一。初恨多聞求詣
真際。】


「爾時阿難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來最小之弟。蒙佛慈愛。
雖今出家。猶恃嬌憐。所以多聞。未得無漏。不能折伏
娑毗羅呪。為彼所轉。溺於婬舍。當由不知真際所詣。
[001-0470c]
惟願世尊大慈哀愍。開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諸闡提
隳彌戾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及諸大眾傾渴翹佇。
欽聞示誨。」


【真際即常住真心。欲詣常住真心。必由奢摩他路。
涅槃明奢摩他五義。一能滅。能滅煩惱結故。二能
調。能調諸根故。三寂靜。三業寂靜故。四遠離。遠離
五欲故。五能消。能消貪等故。圓覺翻寂靜。可以義
括。一闡翻信。提翻不具。亦云斷善根。隳壞也。彌戾
車翻惡見。
△二放光表根性圓明。】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光。其光晃曜。如百千日。
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如是十方微塵國土。一時開現。
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
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合掌承聽。」


【前放頂光。表體無說。此放面門。表根性圓明內外
無虧也。佛說妙法。有大因緣。則諸天魔梵。人與非
人。或喜或駭。身心震動。故地應之。六者聲形吼擊
起涌。一時開現合成一界者。國土本自開合。眾生
迷隔。佛以威神令之暫見。故知本國無異十方。惟
大菩薩達法源底。還住本國。見聞不易。


將示二種根本。而先放光明。普佛世界。十方國土。
一時開現。合成一界。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合掌承
聽。蓋示生佛同一身土。而一則開合自由。一則根
塵隔絕。縱觀廣狹自異。圓滯攸分。而身猶此身。土
猶此土。所謂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合掌承聽。知神
[001-0471a]
化之忽移。悟乖違之豈實。不妨見還目觀。色同對
現也。雜華善財童子至彌勒樓閣。彌勒菩薩彈指
門開。命善財入。入已還閉。見其樓閣廣博無量。一
切宮殿門闥。七寶嚴飾。所有過現未來諸佛菩薩。
名字種族。修行壽命。無不備悉。自見其身。皆在其
前。恭敬圍繞。及徧觀已。彌勒菩薩即攝神力。彈指
出聲。告善財言。善男子起。法性如是。如是自性。如
幻如夢。如影如像。悉不成就。於是善財童子。自見
其身。還在本處。夫善財所見。與此何異。及其起已。
亦猶還住本國。合掌承聽。故知法性如幻。聞見匪
他。迷悟相傾。根性不壞。惟當自信耳。
△三示二種
根本以別迷悟。】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
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
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
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煑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
終不能得。」


【無始無明。熏習成種。故云業種。惡叉此云線貫珠。
西域果名。三顆同蔕。喻惑業苦三。不相離也。聲聞
悟明四諦。厭有為法。緣覺觀十二因緣。作流轉還
滅二種觀。皆迷法界。與不入正教別有所循者。總
名外道。圓覺云。知欲可厭。愛厭業道。捨惡樂善。復
現人天。魔羅此云殺者。謂耽護欲境。惱害正修也。
如來為此。特標二種根本。即在現前。開佛知見。學
[001-0471b]
者所當憬然矣。劫此云長時。塵劫謂以微塵記彼
劫數。】


「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
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
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
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抂入諸趣。」


【二種根本。皆自眾生現前指出。如日用動轉。與事
物接。眾生無識。以為自性。此生死根本也。須知元
是菩提涅槃清淨體性。不越現前分別明了。主張
萬緣。任運緣生。徒自遺背。以此遺背。雖日在菩提
涅槃之中。常自惺惺。常自懵懂。所謂佛性流轉也。
菩提智果。涅槃斷果。此二果德。在藏識中。不與妄
染相應。故曰元清淨體。是單指藏識真相。在動用
中。謂之識精元明。為能肆應萬物。故曰能生諸緣。
既在諸緣。不能自覺。故曰遺。遺即與攀緣無別矣。
華嚴云。不了第一義諦。故名無明。無明即不自覺
也。此不自覺。不唯眾生。凡在悟修。不與第一義相
應。皆為不覺。不可不自省察耳。


審知攀緣之心。與生緣之心。無二無別。止爭迷悟
耳。迷則不能發揮諸緣。為緣所轉。遂使識精元明
常在終日而當下錯過。是可知悟者之日用矣。龐
居士云。日用事無別。惟吾自偶諧。偶諧之旨。當人
自知。未易指註也。
△四緣見徵心。】


「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今復問汝。即時
[001-0471c]
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語阿難言。汝今見不。阿難
言。見。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
光明拳。曜我心目。佛言。汝將誰見。阿難言。我與大眾
同將眼見。」


【前請欲詣真際。求示奢摩他路。故今牒示也。五輪
指觀佛三昧經云。一指端有十二輪現。輪端各有
卍字。卍字點間。有千輻輪相。如來舉臂屈指。語阿
難言。汝今見不。是第一直指也。舉臂屈指。現為阿
難所見。故又曰。汝何所見。是第二直指也。既昧臂
指。復提見者。故又曰。汝將誰見。是第三直指也。而
阿難乃曰。我與大眾同將眼見。已為當下錯過。而
復以見屬眼。到此始供。】


「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曜汝心目。
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曜。阿難言。如來現今徵
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


【汝目可見。而不自認。以何為心。而當拳曜。細味斯
語。是猶欲即其迷以指悟也。不能於此豁然。而乃
纔起推尋。誤當心性。雖非別有。前後茫然。不免更
費商量耳。
△五指能推有體。分三。初斥能推。】


「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
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虗妄相
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于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
常。故受輪轉。」


【相即前塵。攬彼前塵。成於分別。曰想。此想不真。故
[001-0472a]
云虗妄。迷中執此。誤為元常。故云惑汝真性也。七
處所詶。皆屬所推。今纔起即覺。乃是能推。宗鏡云。
能推是妄心。皆有緣慮之用。然非真心。又云妄心
是真心上影像。愚謂此皆形容其迷中。未能當下
覺了。號之緣慮。目為影像。而非別有真心在緣慮
之先。影像之外耳。即世尊斥為前塵虗妄相想。亦
責其不能當下覺了。觀下經云。我非勅汝執為非
心。益知迷則即子為賊。悟則即賊為子。無第二人
也。
△二求開示。】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我
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徧歷恒沙國土。承事諸佛。及
善知識。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縱
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
乃無心。同諸土木。離此覺知。更無所有。云何如來說
此非心。我實驚怖。兼此大眾無不疑惑。惟垂大悲。開
示未悟。」


【承事諸佛。及善知識。行諸難行法事。此乃發菩提
心邊事。涅槃云。菩提之心。實非佛性。是無常故。乃
至相續不斷。名為修道。猶如燈𦦨。雖念念滅。亦能
破暗。菩提之心。亦復如是。故知在迷位中。亦能發
菩提心。既在迷位。未曾知歸。雖非別有。祇名菩提
之心。不名真心常住也。即使謗法永退。祇名闡提。
亦非別有。此涅槃所以許闡提當有佛性也。


七處徵窮。一切攀緣。俱已頓盡。更承逼拶。纔起推
[001-0472b]
尋。忽然磕著。慶喜於此。若能瓦解冰消。縱復千咄
萬咄。直是無人承當矣。乃聞指良為賤。便生疑網。
無上真性。翻成妄想。夫輪轉豈屬前塵。知歸寧論
塗路。故謂推尋未脫能所。猶未是如來所訶耳。

三正示全性。】


「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眾。欲令心入無生法忍。
於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
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阿難。若諸
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咸有
體性。縱令虗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
切心而自無體。」


【無生法忍。華嚴十忍品頌云。觀察一切法。悉從因
緣起。無生故無滅。無滅故無盡。此忍最為上。了法
無有盡。菩薩住此忍。普見諸如來。同時與授記。斯
名稱佛職。師子座名。凡如來坐處。若牀若地。皆名
師子座。清淨妙淨明心者定林曰。離垢而淨曰清
淨。即垢而淨曰妙淨。亦即亦離。故曰清淨妙淨明
心。清涼云。心性是一。謂心之性故。是如來藏。謂心
即性故。是自性清淨心。溫陵云。一切因果。指十界
正報。世界微塵。指十界依報。依正二報。因心成體。
而豈人乃無心。同於土木。此經語意。本詶前文也
愚謂實示一切前塵分別。悉無自性。唯心所現。故
曰因心成體。所現唯心。故曰咸有體性。此湛然常
住。所當自認。不應迷於前塵。妄同生滅。以伏下文
[001-0472c]
離塵有性。即真汝心。離塵無體。斯為影事之旨。】


「若汝執恡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
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如汝今者
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縱滅一切見聞覺知。
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恡不捨也。覺觀了知即能推之心也。色香等事。能
牽內心而成業用。未牽之前。既牽之後。當牽之中。
如雲與空。雲去雲來。虗空常在。所謂全性也。因聲
分別。亦復隨聲有無。祇為未曾發明。聲前聲後。不
得安住。即滅分別之見聞覺知。而幽閑內守。名為
別緣。亦同分別。皆屬影事。非得全性也。】


「我非勅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
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
分別影事。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
則汝法身同於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


【龜毛兔角言絕無也。同者猶如之辭。夫依心之塵
難住。則緣塵之心茫然。即此茫然。便同兔角。以其
無所據以為修證。同於斷滅。非真斷滅也。諸師指
分別之心。以為與塵俱滅。但據其所謂全性者。捨
分別而更有。不知其所謂分別者。捨全性而必無。
迷悟暫岐。真妄同體。聖人復起。不易吾言矣。


此如來指人於色香味觸中。而識其所謂全性也。
離者揀別之義。謂於物我現前。揀別而得之。非遠
離前塵而絕諸分別也。迷全性者。附分別而暫見。
[001-0473a]
分別同塵。以其同而滅之。其所謂全性者。亦冥然
於無所覺知而已。故西域之冥初。此土之太極。不
可語於見性者。非揀別於物我而得之者也。自以
為滅分別者之為離塵。而不知內守昏默。其為前
塵分別更細。愚先謂輪轉豈屬前塵。知歸寧論塗
路。正有見此。此所貴乎別有全性矣。


上五指能推有體竟。
△六顯見性非眼。分四。初責
多聞。】


「即時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佛告阿難。世間一切
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
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
不成聖果。」


【九次第定謂四禪四空。加滅想受。前八凡外。第九
無漏聖位。此云不得漏盡成阿羅漢者。以二乘羅
漢。猶屬權誘。即法華所謂非真涅槃也。按此當指
大乘。大乘阿羅漢。乃是十地以後。故知二乘變易
亦名生死。愚於爾𦦨。未見初心。皆為妄想。豈到真
實。然則凡夫當下發明自性。殆非小緣。謬言擔荷。
過何可言。
△二敘障求示。】


「阿難聞已。重復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
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
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
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捨父逃逝。今日乃知
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001-0473b]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性願
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二障謂煩惱障。所知障。煩惱分見思二惑。見惑乃
作意分別。即後六結使。謂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
戒取。思惑乃任運貪愛。即前四結使。謂貪瞋癡慢。
所知障亦分取境法愛。取境乃不達外境惟心。見
心外有法。法愛乃於所證不達性空。而生愛樂。皆
能障自真心。不得常住。無財曰窮。無覆曰露。物不
能礙曰妙。物不能混曰明。妙明是本覺。道眼是始
覺。有決擇之義。
△三放光表說。】


「即時如來從胷卍字涌出寶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
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徧。徧灌十方所有寶剎
諸如來頂。旋至阿難。及諸大眾。告阿難言。吾今為汝
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眾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
得清淨眼。」


【華嚴相海品。如來胷前有大人相。形如卍字。名吉
祥海雲。智德洋廣如海。蓋物如雲。若放此光。將出
妙音。宣揚法海。光普佛界者。表如來藏心流出。徧
灌諸如來頂者。表佛佛理齊也。旋至阿難及諸大
眾者。表各各性等也。清涼云。幢有五義。一高出。表
三賢十聖位極故。二建立。大悲大智。建立眾生及
菩提故。三歸向。大悲攝生。智願攝善。歸向菩提及
實際故。四摧殄。如猛將幢。降伏一切諸魔軍故。五
滅怖畏。如帝釋幢。不怖惑業故。本覺妙明。此妙非
[001-0473c]
十地所見曰微。唯佛究盡曰密。明能自守。不與物
類曰淨。心既發明。自具擇法。故曰清淨眼。此詶前
請。
△四正指見是心。分三。初以拳例眼。】


「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
成拳。汝將誰見。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
山。清淨所生。故有光明。我實眼觀。五輪指端。屈握示
人。故有拳相。」


【初徵拳相。意在因手。以伏例見必因眼。乃帶言曰。
汝將誰見。始終不離直指。而阿難仍曰。我實眼觀。
猶是以見屬眼矣。閻浮樹名。檀洲名。此洲有河。底
出金沙。其色赤𦦨。比佛身金。勝常金也。】


「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
而得開悟。阿難。譬如我拳。若無我手。不成我拳。若無
汝眼。不成汝見。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義均不。阿難
言。唯然。世尊。既無我眼。不成我見。以我眼根。例如來
拳。事義相類。」


【此以手例眼。以拳例見。蓋為反出無手無拳無眼
有見之旨。
△二示暗非見無。】


「佛告阿難。汝言相類。是義不然。何以故。如無手人。拳
畢竟滅。彼無眼者。非見全無。所以者何。汝試於塗。詢
問盲人。汝何所見。彼諸盲人。必來答汝。我今眼前。唯
見黑暗。更無他矚。以是義觀。前塵自暗。見何虧損。」


【此實示無手之拳必滅。無眼之見非無。故以盲人
見暗為喻。蓋以明見不因眼也。
△三以燈例眼顯
[001-0474a]
見。分二。初疑覩暗非見。】


「阿難言。諸盲眼前。唯覩黑暗。云何成見。」


【阿難不知暗亦前塵。若無見精。誰知暗者。
△二喻
暗光無異。指見是心。】


「佛告阿難。諸盲無眼。唯觀黑暗。與有眼人處於暗室。
二黑有別。為無有別。如是。世尊。此暗中人。與彼群盲。
二黑校量。曾無有異。阿難。若無眼人。全見前黑。忽得
眼光。還於前塵見種種色。名眼見者。彼暗中人。全見
前黑。忽獲燈光。亦於前塵。見種種色。應名燈見。」


【有眼無眼。覩暗元同。則眼開燈現。觀色豈異。蓋欲
以燈喻眼。但能顯色。而見暗見明。是心非眼。下文
自明。】


「若燈見者。燈能有見。自不名燈。又則燈觀。何關汝事。
是故當知燈能顯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眼能顯色。
如是見性。是心非眼。阿難雖復得聞是言。與諸大眾。
口已默然。心未開悟。猶冀如來慈音宣示。合掌清心。
佇佛悲海。」


【此直指見性即心。將知一切根塵。何曾局礙也。破
色心論云。以彼夢中。於無色處。則見有色。於有色
處。不見色故。益信一切根塵。皆自心現。山青水綠。
豈作他觀。夜暗晝明。何人境界。聖凡無別。事理全
彰。而諸師乃分顯真破妄。漸明究示。恐非當日聖
意爾。


光從胷涌徧灌諸如來頂者。示佛佛同一心法也。
[001-0474b]
旋至阿難及諸大眾者。示聖凡無二心法也。人同
此心。心同此見。見同此眼。眼同前塵。塵有明暗。眼
有虧全。所以顯見非暫無。是益知心本常住耳。故
總而言。則心達於見。見寓於眼。眼顯前塵。悟者之
內外圓脫。即迷者之根境膠黏。膠黏而後有圓脫。
所謂迷以起悟。圓脫而後知膠黏。所謂悟以達迷。
如來法喻。如數黑白。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此
上六顯見性非眼竟。
△七徵客塵二義。以出主空
顯見。分三。初如來問悟因由。】


「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誨勅阿難。
及諸大眾。我初成道。於鹿園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
及汝四眾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
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


【佛初出家。王遣五人追侍。三父族。一阿[鞥-合+白-日+田]。此云馬
勝。二䟦提。此云小賢。三拘利。即摩訶男。長者之稱。
二母族。一阿若多。此云解本際。即憍陳那。此云火
器。其先事火。即以為姓。最先解法。故云若多。二迦
葉。此云飲光。佛成道後。在鹿園中。三轉法輪。說苦
集滅道四諦。客塵即指集諦。分別煩惱。麤動如客。
俱生微細如塵。皆煩惱障。此當時所說。今客塵但
喻身境。然身即根身。境即器界。審知根身器界。一
如客塵。則煩惱所知。同時頓盡。借小鏡大。不可拘
例。下文以動為身。以動為境。便是此意。蓋直指主
空。以斥從前遺失真性。認物為己。更無別有耳。

[001-0474c]
二述悟客塵二義。分二。初述客義。】


「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
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
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塗。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
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
客義。」


【德長臘高。故云長老。最初聞法。佛問解不。如云已
解。故曰獨得解名。俶作也。動也。裝束也。裹也。身境
變還。剎那不住。誠如旅泊。遄往靡停。誰為主人。甘
受流轉。觀化知歸。晏然常寂。
△二述塵義。】


「又如新霽。清晹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
塵質搖動。虗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
以搖動者。名為塵義。佛言如是。」


【霽晴霽也。晹日也。隙光照空。塵相易見。塵徧法界。
空性不搖。心在根境。妄見紛紜。見妄不紛。性空自
爾。


上二述悟客塵二義竟。
△三以動靜顯見。分三。初
輪掌開合。徵見常住。】


「即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屈已復開。開已又屈。
謂阿難言。汝今何見。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眾
中開合。佛告阿難。汝見我手眾中開合。為是我手有
開有合。為復汝見有開有合。阿難言。世尊寶手眾中
開合。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有開有合。佛言
誰動誰靜。阿難言。佛手不住。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
[001-0475a]
為無住。佛言。如是。」


【以手有開合。反形見無開合。以手有動靜。反形見
無動靜。開合動靜。此以喻境。
△二飛光徵見無動。】


「如來於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即時阿難
迴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迴首左盼。
佛告阿難。汝頭今日因何搖動。阿難言。我見如來出
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阿難。汝盼佛
光。左右動頭。為汝頭動。為復見動。世尊。我頭自動。而
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佛言。如是。」


【以頭自動。反形見性無動。此乃指身。故下有以動
為身。以動為境之責。
△三正示見性無有動靜卷
舒。】


「於是如來普告大眾。若復眾生。以搖動者名之為塵。
以不住者名之為客。汝觀阿難。頭自動搖。見無所動。
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卷。」


【此因阿難之明。并示大眾。若復眾生。審知搖動為
塵。不住為客。則知在身在境。兩無顛倒。又以頭手
現前發明。使無疑惑。然後總責其遺失之過。下文
自明。】


「云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
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迴是中。
自取流轉。」


【自體空寂。不能自見。而妄認四大。是以動為身也。
牛有兔無。皆非法性。實相現前。而反滋妄計。是以
[001-0475b]
動為境也。此凡夫我執難破。二乘法想尚存。所為
念念生滅。常計無常。不覺失真。無常計常。終成認
物。故世尊總斥為遺夫真性。顛倒行事。輪迴是中。
自取流轉。


上章以塵顯見。以見顯心。今乃言此見之本常住。
此見之元不動也。眾生日用。與一切境憧憧往來。
而不能安住者。非我心之水無住也。心不是客。心
不是塵。從來久矣。心迷於客。心迷於塵。亦從來久
矣。迷則不能自認。客去與去。塵搖與搖。念念生滅。
甘同流轉。所謂以動為身。以動為境。而不知客中
有主。在動不搖。曾無一念還觀自得。又安得其不
顛倒行事。終其身而不自覺也耶。】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直指卷第一



音釋





音杪水渺茫貌


黃入聲光耀也


生上聲目病


音翠鳥食也


音密安也




音轍除也


音騷膏臭也
儱侗


儱音壟侗音同未成器也


與盌同


音質
擿也



音夢不明也


音[厂@火]


音钁遽視貌


贊入聲排迫也


音吝慳也


繆去聲差悞也


音育日光


音隙大赤也


音束
[001-047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