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677 楞嚴經熏聞記-宋-仁岳 (CBETA)



首楞嚴經集解熏聞記卷第四
吳興沙門 仁岳 述


起第六卷



五耳根分二一觀音正說二昔佛所記初又四一值
佛稟教證真引天台云西音阿那婆婁吉低輪此云
觀世音能所圓融有無兼暢照窮正性察其本末故
稱觀世音又梵語阿縛盧枳帝滋伐羅此云觀自在
唐三藏云觀有不住有觀空不住空聞名不惑於名
見相不沒於相心不能動境不能隨動隨不亂其真
可謂無礙智慧也彼文今觀諸經標名或單云觀世音
或單云觀自在唯大悲心陀羅尼經具云觀世音自
在而不知梵語有單有具為是譯人去取不同未詳
厥旨。


▲注流通本經者本謂本門示可通指法華為
本經。


▲教即世音以初稟教即是耳根所對之境故。


▲聞即耳根者此從能聞邊說若約所聞有通有局
局取彼佛音教通取一切聲塵之境。


▲思修皆能觀
之觀者聞非無觀以觀行成時正在思修故應知三
慧有橫有竪橫則名字已上位位有之竪則名字為
聞觀行為思相似為修三慧具足能得相似分真之
定故曰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二初於下依教起修。


▲注舊約三慧次第銷之義出沇疏且初聞慧者謂
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此觀
聞性返照離緣如是漸增聞所聞盡非唯亡境亦乃離聞二思慧者謂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即能覺心思慧為體又觀此覺體性亦無三修慧者
[004-0746c]
謂空覺極圓空所空滅思盡唯修既無能覺亦無所覺證真曰據疏
此釋但遣前二不遣修慧空覺極圓等即是釋思慧
盡相令助一解最初七句遣聞慧次二句遣思慧後
二句遣修慧謂前聞思二慧俱為所空修慧為能空
今能所俱遣故云空所空滅孤山長水大節亦同但
釋義小異耳。


▲節文為四下須知根塵是所破之境
理觀是能破之觀以三諦之理即三觀之體故荊谿
云諦觀名別體復同是故能所二非二前二如賊後
二如兵雖計賊而發兵要賊除而兵息又此四節說
有倫次遣必俱時若不然者非頓亡之智非無作之
行注文已顯無俟煩辭。


△三生滅下因修獲證。


▲注
此非屬應蓋言其機者諸師皆作應解唯興福云下
合有二悲則謙居學地仰乃俯類凡夫又云仰謂敬
法處師悲謂傷己拔彼此善經意也若屬應者如何
銷釋與之一字。


▲菩薩所證圓通之理下理謂三千
三諦之性眾生心佛一體無差迷之則事用確分悟
之則真精洞徹永嘉云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
如來合此之謂也。


▲感應常冥與拔常顯者冥謂冥
密顯謂顯露然感應必與拔與拔必感應冥則俱冥
顯則俱顯蓋左右言之耳凖智者釋法華普門品以
前問答不見形聲密荷深祐為冥益即七難二求等以後問
答觀覩色身得聞說法視聽彰灼名顯益即三十三身十九說
法也約彼申此則三十二應是顯益十四無畏是冥益

四不思議兼通冥顯云云。
[004-0747a]


四世尊下由證成用為二一廣談應用二總結圓通
初又三一三十二應二十四無畏三四不思議初又
三一總標。


▲經聞熏聞修者熏謂熏習從喻為名修
兼於思三慧備矣起信云如世間衣服實無於香若
人以香而熏習故則有香氣今亦如是觀音因中初
無淨用由聞如幻金剛三昧而熏習故能成三十二
應也。


▲入諸國土者若約四土論之應六凡二乘及
藏通菩薩但入同居應別圓菩薩則入方便實報感
機居同居亦入分段寂光無相三土由之而生天器
飯色喻意可解。


△二世尊下別釋分五一應三乘。



經勝解現圓資中云將登正覺坐道場也今謂勝解
即正覺此通分極識如孤山所說而資中云將登者
躡上進修無漏言之秪為進修未登正覺是故現身
而為說法令其勝解現前圓滿。


▲注臣家之鏡下喻
分真理能現佛身也王家之鏡下喻究竟理現菩薩
身也證真云若初住能現妙覺是本下迹高若妙覺
現菩薩等像是本高迹下俱高俱下二句可知此依
天台四句分別鈔文問經云現佛身者為劣答若在方
便實報定是勝身若在同居或勝或劣云云。


▲毱多
等者梵云優波毱多此翻近護佛滅度後百年出世
得阿羅漢果付法藏傳云毱多於摩突羅國說法降
魔已語魔王言我不得見如來色身汝首曾覩宜為
我現魔曰仁者我現佛身勿為吾禮即入林中變現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化為比丘前後圍遶若鵝王趨
[004-0747b]
從林而出毱多見已說偈讚歎不覺為禮魔言何故
如是答曰我知世尊久已滅度見此容儀歡喜內發
是故禮耳魔復本形歸還天上。


▲資加二位者五停
心為資糧四善根為加行。


▲雖有菩薩等者今謂藏
通菩薩雖約凡聖位同人天及以二乘而現身說法
必須有異若然則應取前諸菩薩文通收四教之機
不亦可乎但隨教相明勝解現圓於義無咎。


△二若
諸下應天道。


▲注四禪皆有王者次第禪門云佛於
仁王經說十八梵亦應有民主之異又云四禪中有
大靜王而佛於三藏中但說初禪有大梵王者以初
禪內有覺觀心則有語言法主領下地眾生為便上
地無此故不別。


▲出初禪之頂者初禪有三天謂梵
眾梵輔大梵也。


▲經帝釋者梵語釋迦提桓因陀羅
此言能作天主今略云帝釋蓋華梵雙舉也。


▲大自
在天者智者云有人以為第六天而諸經多稱大自
在是色界頂天釋論云過淨居天有十住菩薩號大
自在又十住經云大自在天光明勝一切眾生涅槃
獻供大自在天最勝故非第六天也舊以前自在天為第五大自在
天為第六又慈恩以自在為夜摩兜率大自在為化樂他化


▲注散脂者具云散
脂修摩此翻為密未知此中定是何等此智者之語。


▲雖未可定下是孤山之辭。


▲經四天王者金光明
疏云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居半須彌東黃金埵
王名提頭賴吒此云持國南瑠埵王名毗留勒叉此
云增長西白銀埵王名毗留博叉此云雜語北水精
[004-0747c]
埵王名毗沙門此云多聞。


▲國大子者谷響云亦如
世間太子入則監國出則撫軍。


△三若諸下應人倫。



經人王者普門品謂之小王智者以輪王粟散等解
之今亦應爾。


▲長者者淨名疏云有長人之德也風
俗通曰春秋之末有賢人著長者一篇謂年耆德艾
事長於人以為長者。


▲居士者據普門疏以多積財
貨居業豐盈謂之居士今經之意有似不然谷響引
鄭康成云居士者道藝處士此義同焉。


▲注三台者
亦曰三階每台二星凡六星名泰階六符符者星之
驗也黃帝泰階六符經云泰階者天之三階也上階
謂天子中階謂諸侯公卿大夫下階謂士庶人也今
通云三台正言其中耳。


▲州牧者牧養也謂養於民
也尚書周官曰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內有百揆四岳
外有州牧侯伯。


▲淨行者普門疏云劫初種族山野
自閑故人以淨行稱之。


▲六宮者谷響引鄭康成注
云前一宮後五宮也五者后一宮三夫人一宮九嬪
一宮二十七世婦一宮八十一御妻一宮凡一百二
人。


▲妻因夫榮者即夫尊於朝妻榮於室也。


△四應
[004-0748a]
八部。


▲經若有諸天普門疏云上列大威德天今更
舉二十八天或可星宿掌人間者也。


▲諸龍者此有
四種一守天宮殿持令不落二興雲致雨利益人間
三地龍決江開瀆也四伏藏龍守轉輪王及大福人
藏也肇師但出三種不出天龍藥叉者此有三處海
嵨空中天上傳傳相持不令食人佛初成道及說法
傳唱至天乾闥婆在須彌南金剛窟住矣什師云在
寶山中住天欲作樂身有異相阿脩羅有千頭二千
手萬頭二萬手或三頭六手已上皆普門疏


△五若諸下應
雜類。


▲注有形如休咎精明等此取十二類生配之
則與孤山所解不同若觀下文明神呪功能中云從
第一劫乃至後身不生有形無形有想無想如是惡
處有似不攝色無色界更侯講者詳而辨之。


△三是
名下結成。


▲注互有出沒者此經有四天王并國太
子及女主國夫人命婦大家人非人是出也普門雖有人非
人智者以為結八部之數無長者等歸女并迦樓羅及執金剛神

是沒也普門出沒反此可知。


▲或曰下皆古師釋普
門品意也。


二世尊下十四無畏分三一總標二引釋為三一觀
聲得脫。


▲經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資中云由我
不觀所聽音聲但觀聞性也真際云由我不自觀音
不循前塵也以觀觀者用無緣之慈觀彼世間觀音
之者也今謂沇釋二句全失節釋下句則是上句亦
非注文顯矣。


▲不旋踵者言其速也猶云不轉足之
[004-0748b]
間耳。


▲罔識聞熏者謂無聞慧熏習之力也問若爾
散心稱名應無感應耶答今順經文以觀觀者故須
正取觀慧為機因此䇿其怠者及遮其謗者故云罔
識等也然有散心感應者亦由過去積善或是在至
誠之所招致必非淺植輕念者能通聖應傳曰小信
未孚神弗福也菩薩利物豈不如之是猶爾孟子曰
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
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於
不仁之甚者也今借此為譬二遠害隨求為三一免
七難。


▲注準天台下普門疏約觀行釋火難火難有
三種一果報火如阿鼻鬲子八萬四千內外洞徹上
下交炎乃至劫盡須彌洞然諸天宮殿悉皆都盡初
禪已下無免火災二修因惡業火隨有改惡修善之
處若五戒十善多為惡業所燒故經云燒諸善根無
過瞋恚雖生有頂頭上火然三煩惱火若二乘人厭
惡生死見三界因果猶如火宅四倒結業煙𦦨俱起
乃至菩薩並為五住煩惱之所燒害。


▲他皆倣此者
水難三種果報水至二禪餘二同上彼羅剎難中以
黑風為難由亦有三種果報風至三禪余二同上乃
至七難皆有觀行三義須者尋之。


▲經入諸鬼國即
普門品羅剎難也。


▲則諸幽暗者谷響引樂記云明
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


△二離三毒。


▲注二乘下即
界外三毒之相。


▲菩薩下三句如次配貪瞋癡。


△三
滿二求。


▲經立大圓鏡空如來藏上句立智下句言
[004-0748c]
理智一合無復分張。


▲注地獄指輕繫欲天指地居。


△三持名獲福。


▲經百億日月準俱舍頌云四大洲
日月蘇彌盧欲天梵世各一千說名小千界此小千
千倍說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壞是則小
千界有一千日月中千界有十億日月大千界有萬
億日月故南山云三千世界其中四洲山王日月等
則有萬億之所是也今大千云百億者恐西天數有
大小應以一百小億為一大億乃成百億日月。


▲修
法垂範者修法約自行除耳根外隨於何根修習行
法也垂範約化他即以自行垂為摸範轉化於他也。


▲注法華亦有此之校量彼疏云圓人唯一偏人則
多格六十二億偏菩薩等一圓菩薩也又別行疏云
一多性不可得無有二相一則非一多則非多同入
實際實際正等是故無異法華論云畢竟決定知法
故法即法性真如法身是故六十二億與觀音無別
及觀今經方曉彼意者孤山意謂今經校量功德與
法華是同但智者時此經未至不知觀音耳根勝於
餘根故也嘗試議之法華為流通本經故智者二疏
[004-0749a]
約待絕二妙之義互顯其文格偏等圓相待義也實
際正等絕待義也況復本論以法性釋等記可違之
今經為對諸聖說圓通本根校量勝劣誠如孤山所
解然則兩經義趣不可全同儻或一向將此例彼豈
唯見智者未曉抑亦覩天親弗明五品四依便成虗
說若擕李所釋純用別疏義銷今經文此又與孤山
敵體相反過猶不及二師有焉明識之士更請商略
三是名下結成。


三世尊下四不思議為二一總標二列釋又二一顯
應化功名二成機感福樂初又二一功用。


▲經妙妙
聞心心亦性也此性絕待猶老子曰玄之又玄故云
妙妙。


▲首臂目數皆至八萬四千者應表八萬四千
法門以破八萬四千塵勞也。


△二名聞。


▲經由我聞
思者略於修也下文云由我修習又略聞思蓋影互
相顯耳。


▲如聲度垣者聞思如聲六塵如垣度猶脫
出也。


△二成機感福樂又二一求福二得樂。


▲注有
以慈悲等者長水疏也。


二佛問下總結圓通。


二世尊下昔佛所記。


▲經由我觀聽者約所聽言之
即世音也。


▲注悲華經彼云往昔過恒河沙阿僧祇
劫此佛世界名刪提嵐劫名善持有轉輪王名無諍
念有一大臣名曰寶海是梵志種生一子有三十二
相八十種好出家成佛號曰寶藏輪王千子第一太
子名曰不瞬請佛及僧終竟三月奉諸供養太子願
[004-0749b]
言我之所有一切善根盡迴向佛道願我行菩薩道
時若有眾生受諸苦惱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墮大闇
處憂愁孤窮無救護若能念我稱我名字我天耳所
聞天眼所見是諸眾生若不得免斯苦惱者我終不
成阿耨菩提時寶藏佛即為授記汝觀天人及三惡
道一切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苦惱故欲令眾
生住安樂故今當字汝為觀世音乃至云無量壽佛
般涅槃已第二恒河沙阿僧祇劫後分初夜分中正
法滅盡夜後分中彼土轉名一切珍寶所成世界所
有種種莊嚴安樂世界所不能及汝於後夜成等正
覺號徧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應供正徧知等
二爾時下廣現符瑞。


▲經金剛三昧此應通指圓定
名為金剛亦首楞嚴之異名也如下文明位中云是
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等孤山別指初住以上能破
堅惑蓋約多分說之。


▲梵唄詠歌者谷響云具言唄
匿或曰婆陟此翻讚歎乃是以梵天之音讚歎詠歌
於三寶也。


四於是下文殊簡辨為三一如來告敕二文殊說偈
三大眾獲益初又二一會通前說。


▲經彼等修行實
無優劣斯即會通諸聖於十八界及以七大修行所
證圓通是同故無優劣亦可一往以理融事未論被
機難易是則最初方便亦無優劣若約開權說之即
法華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也。


▲前後差別者此據
諸聖各各修證久近不同故云差別如諸菩薩於過
[004-0749c]
去劫得圓通者久也諸聲聞人於現世中得圓通者
近也又於過現各有前後對文可見。


▲注小教者藏
通也通教雖是大乘初門今就不得意者同前藏教
所證偏真耳。


▲大教者別圓也法華玄義明四教各
有四門藏通二教能通之門有八所通之理無二即
偏真也別圓二教能通亦八所通唯一即中道也而
此下真中是理俗諦是事以理無所存徧在於事故
於事達理者唯觀十八界等真中而已矣但法華以
前真中未會別圓菩薩知中異真以真為權藏通三
乘謂真同中以真為實今敘昔既畢還用法華之意
開而示之故曰彼等修行實無優劣斯乃真中二二
理皆如來藏也前文云令汝會中定性聲聞等皆獲
一乘寂滅場地此諸聲聞說圓通者其定性之明導
歟。


▲全分無差者如荊谿明法華開權意云方便諸
乘皆悉不知無始藏理一心三法故各於一法少分
起計並謂究竟今如來善巧方便種種調熟還示眾
生本有覺藏使大小咸知昔覆今顯名之為開彼文
知少分開已無非會通一心三法若以圓位收之即
內凡十信也故下文除乾慧地從初信以上皆與如
來法流水接乃至五十五位同名真菩提路前後符
合妙旨昭然問此經開權為秪開聲聞亦開菩薩耶
答聲聞證權理故須開之菩薩證實理不須開已縱
有離俗顯中因雖用權果必同實然其聲聞或於方
等般若密入中者亦不須開菩薩敘昔得小果者亦
[004-0750a]
有開義又若據法華開顯之後諸聲聞人已無執真
之見今以權引實所敘小果佛重開之其實開法不
開人也。


△二我今下敕令別簡。


▲經誰當其根此問
阿難等現在之眾於諸聖所說誰人與汝根性相當
二文殊說偈為三一申敬二正說分二一廣前會通
二顯今別簡初又二一略明真妄二會通修證初又
二一真本圓妙。


▲注寂而常照者澄湛故寂圓融故
照也。


▲照而常寂者經文上句即寂而照故曰澄圓
下句即照而寂故曰圓澄更以妙字助顯其義若約
三諦言之圓即空也澄即假也覺性即中也節疏謂
下句牒釋上句亦猶將本覺明妙釋性覺妙明義必
不爾。


△二無明下妄分迷悟又二一迷生諸法。


▲注
妄生照用而形所相者照即能見相所即境界相。



節公為長者問孤山所釋於義何短耶答以生所之
義闕能生之妄故雖云由迷本明而起元明其如釋
經元明照字但言即上本明之性也況復元明已是
於照更言照者理似煩重所以短之。


▲經想澄成國
土知覺乃眾生謂情與無情皆妄想所成如天親說
有分別及無分別皆名為識有分別名識識無分別
名似塵識今想澄成國土即似塵識也。


▲知覺乃眾
生即識識也宗唯識者但謂此識不與真如同以一
心為源故說真如無覺無知凝然不變不許隨緣唯
談八識生起諸法由是與法性宗義同水火若曉今
家破四性已隨宜而說情通妙契諍計咸失。


▲注世
[004-0750b]
界國土為異者亦可世界是總國土眾生是別若爾
則唯以國土為異不同第四卷中別無國土之名即
以世界為異也。


▲有漏兼有情者以漏謂漏失屬煩
惱故律云癡人造業開諸漏門是也。


△二漚滅下悟
滅諸相。


▲注三有含情器者有因有果故婆沙以苦
集二諦為三有體二歸無下會通修證此是文殊廣
前佛說彼等修行實無優劣而為頌也人不見之但
言文殊顯性不推功於佛者失焉。


▲注私謂下兩番
解逆順義並以背性為逆了性為順此如荊谿修性
不二門。


二初心下顯今別簡為三一標簡所以。


▲注日劫相
倍如第四卷彼又云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
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於其中間亦無優劣但汝下劣
未能於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令汝但於一門深入
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須知此中簡辨即是
詶前所許由佛世當機及滅後得益緣在文殊是故
奉命代佛宣揚耳。


△二正辨是非分二一簡諸聖非
二辨觀音是初又四一簡六塵。


▲經色想結成塵等
簡優波尼沙陀所悟色塵也講者當取前說對銷此
文乃至諸聖圓通各有名相避煩不銷。


▲但伊名句
味者谷響云伊惟也皆語辭耳字或作依者誤也。


▲注名詮自性至為二所依出唯識論。


▲古人以文
為味者據慈恩意不許此義故百法疏云若依古譯
翻文為味但是所顯非能顯也問陳那下孤山疏在
[004-0750c]
說圓通前廣有料簡已如前記今略注此貴易見耳
彼又云前白佛則陳那居先意明聲為教體欲扶成
於觀音也此簡辨則陳那居次意顯法相不亂貶同
非於諸聖也此亦深旨豈得不知經香味觸塵皆合
中知離則不覺簡意大同憑塵必有所謂迦葉修滅
盡定時必依法塵為所緣境既有能所斯屬作意故
非圓通。


△二見性下簡五根。


▲經四維者孤山云維
即是方如云八方八維也且如來前明六根功德云
而此界性設雖十方定位可明世間秪目東西南北
上下無位中無定方四數必明與世相涉請觀佛語
秪約四方以涉三世不言四隔豈可文殊特違佛語
須知譯者取其通義以變其文也。


▲虧一半者以不
足為半非以中分為半。


▲支離匪涉入者支分也涉
入亦交義謂鼻息分離不能同時交相出入故。


▲湛
了終無見者沇疏云若湛了時意不可見彼以湛了
為不雜亂與今注異義似不然。


△三識見下簡六
識。


▲經結本稱非相此於三和中責其本因元無自
相故。


▲注則為非住謂非是妙定之所住也。


▲經說
[004-0751a]
法弄音文說文云弄玩也下句既云名句非無漏是
則兩句義含四法蓋影略互舉耳。


▲開悟先成者資
中云說法悟道先須修定然後發慧故知說法為先
成者也孤山云此約自說悟道古人翻作聽法以解
先成誤矣。


▲注識在其中者以波離持戒從身識悟
道故。


▲經神通本宿因六神通中漏盡通是意識內
證前五通是意識外用斯由目連宿因成熟從三迦
葉邊聞法而發且非初心入道軌則是故簡之。


▲念
緣非離物者谷響云小乘修通天眼則緣障外色修
之天耳則緣障外聲修之餘通皆然今謂身如意通
中轉變他身及世間所有隨心自在亦是念緣非離
物相。


▲注作意者謂一心秪能作一不同大乘無記
化化通也。


△四若以下簡七大。


▲經如如非覺觀謂
如如之理非由水之覺觀所能契會觀識非常住者
初心以識為境則念念流動入道良難故。


▲注古謂
者慤疏也彼長吁下又云進[篷-夆+束]逢迍私銜悒悵。


二我今下辨觀音是為二一辨根緣。


▲注教體應具
等備如說題。


△二良哉下示人法分二一歎能說人。


▲經得大自在力無畏施眾生上句自行得脫不為
三惑所縛也下句利他起用施十四無畏也。


▲梵音
海潮音者夫觀音之名音屬所觀本在於境及在於
機菩薩既以此為名故就其名假喻而歎云梵音等
也此歎菩薩之德非歎音聲纂要釋海潮音為警告
雄音者謬矣。


△二我今下示所說法分二一明聞性
[004-0751b]
二明行相初又二一聞性圓通。


▲經靜居者居坐也
如禮記燕居閑居。


▲然心念紛無緒說文云緒絲端
也言心念紛亂如絲之無端。


▲注用有時方下明常
真實來意也孤山長水皆以三真實文分為三科今
所不取須知下文說常秪是成今圓通義耳。


△二音
聲下聞性常住。


△經覺觀出思惟證真云覺觀即尋
伺二法是發語加行覺麤觀細也思惟即妄想念慮
與覺觀體別謂覺觀是語加行受想是心加行如經
云念想觀已除言語法皆滅如是尊妙人則能見般
若。


△二今此下明行相為四一斥迷文有八句初二
句欲令眾生從聞起行故先言此土聲論宣明次四
句正斥迷妄後二句結妄顯真即躡上文斥阿難意
結而顯之。


三阿難下警悟。


△注金剛空也者能摧萬有故。


▲佛
母中也者能生種智故。


△三聞非下示修四一根下
顯證為三一正明斷證。


▲經聞復翳根除者復其本
聞也分破無明故名為除。


△塵銷覺圓淨者銷義同
前覺圓淨即分真智也。


△淨極光通達謂真智究竟
也若心起見則有不見之相心既離見即是光明遍
照之義。


△二如世下重喻縛脫又二一喻。


▲經要以
一機抽機謂機關雖轉動如人無主無宰故智論云
佛所說法皆無有我亦無我所但諸法和合假名眾
生如機關木人雖能動作內無有主若觀上文云幻
作諸男女似非木人恐是幻術使其木人故見諸根
[004-0751c]
機動之相。


▲注一機即耳根者如於木人抽斷耳根
轉動之機則諸根動作一時俱息。


△二六根下合。



經休復者谷響云休善也善復其性也。


△三塵垢下
結成圓極。


△三大眾下總勸修證為二一勸當機。



經旋汝倒聞機沇疏云機者根性也今謂亦應帖前
抽機之喻故此云耳。


△二此是下示同範初二句總
示十方現在諸佛如前觀音說圓通後佛與十方微
塵如來交光相羅者是也。


▲次過去下別示三世修
證之人可見。


△三誠如下詰詶又二一據佛意總結
前說。


▲注苟他土下如維摩結問眾香菩薩香積如
來以何說法彼菩薩曰我土如來無文字說但以眾
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菩薩各各坐香樹下聞斯妙
香即獲一切德藏三昧即鼻根利也又佛告阿難或
有佛土以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衣服臥具而作佛事
即身根利也有以飲食而作佛事即舌根利也有以
相好而作佛事即眼根利也乃至或有清淨佛土寂
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無為而作佛事即意根
利也斯由諸佛轉物為己於法自在隨諸眾生應以
[004-0752a]
何法而入律行用為佛事。


△二頂禮下願羣機皆入
此門。


三於是下大眾獲益。


▲注幾乎儔昧幾乎聲近也左
傳太史克曰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
告之則頑舍之則囂傲狠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
謂之擣杌杜氏注謂[魚*糸]也檮杌頑凶無儔匹之貌今
言阿難至此若未有所證則近於檮杌之蒙昧也。



住第十地者涅槃云第四依人名阿羅漢斷諸煩惱
住第十地取果之比輩也春秋音義作必利反。


二阿難下明助行為三一經家總敘二大悲下阿難
述請又二一述已發心。


▲注度人為先即眾生無邊
誓願度。


▲應世為本者瓔珞云具足十號名世中尊
故知十號皆從應世而立也。


△二世尊下為他請法。


▲經邪師說法者如梁肅止觀統例云去聖久遠賢
人不出庸昏之徒含識而已至使魔邪詭惑諸黨並
熾空有云云為坑為穿有膠於文句不敢動者有流
於漭浪不能住者有太遠而耳心不至者有太近而
我身即是者有枯木而稱定者有竅號而稱慧者有
奔走非道而言權者有假於鬼神而言通者有放心
而為廣者有罕言而為密者有齒舌潛傳為口訣者
凡此之類自立為祖繼祖為家反經非聖昧者不覺
今阿難請意謂當爾之時恐諸眾生為彼所惑云何
令其攝心入定等。


三爾時下如來宣示為三一受請二阿難下奉教三
[004-0752b]
佛告下正說分二一為離魔業教持淨戒二為除宿
習令誦神呪初又二一通舉三學。


▲注毗奈耶此云
律谷響云以此方法律之名翻彼土奈耶之語律者
詮也詮量輕重犯不犯等風俗通曰皐陶謨虞造律
律訓詮訓法尚書大傳曰丕天之大律注云奉天之
大法法亦律也。


△二阿難下別明四重為四一婬戒
乃至四妄戒初又三一標戒德孤山云大乘則殺戒
居初慈心為本故小乘則婬戒居初人多喜犯故今
扶小律以婬為初若爾何故殺居第二答小乘四重
唯制殺人犯者既稀故居盜後今制殺畜須居盜先
問小乘若定以婬戒居初者五戒何故不然答四重
制僧五戒制俗故不同也大論云婬欲難不惱眾生
心心繫縛故為大罪是以戒律中婬欲為初白衣不
殺戒在前為求福故。


△二汝修下明持犯分二一誡
犯二勸持初又二一誡現前。


▲經上品魔王等沇疏
云功德深者為上品淺者為中下魔不斷欲而修定
作福以邪定力報得五通以有漏福生天魔界今謂
經文但云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婬必落魔道
何須別以邪定漏福解之應知秪約比丘等修正定
者借使得入觀行位中若不斷婬正翻為邪即同魔
業下殺戒文云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
羅剎其意亦爾但隨定力三品分之暫得生天天報
若終還墮地獄如第八卷云受魔福盡墮無間獄是
也。


▲注且落魔鬼等道此對下文通說。


△二我滅下
[004-0752c]
斥滅後。


▲經落愛見坑者愛義可知見者如為眾生
說行婬欲非障道法或復銷說婬欲是道等。


△二汝
教下勸持分三一正勸。


▲經先斷心婬長水云此戒
雖與小乘名同而持隨有異此則一一內防心念輕
重持彼則事遂緣成輕重隨戒今謂先斷心婬乃防
萌杜漸之意非謂赴心便同初篇一例結罪如大經
云言語嘲調壁外釧聲男女相追皆汙淨戒天台菩
薩戒疏指此為汙定共戒又云稱歎摩觸等皆是婬
戒方便悉犯輕垢當知大經云菩薩持遮制戒與性
重戒等無差別者蓋慎小過如護夷愆璿師之說人
多惑此。


△二是故下示損又二一喻二汝以下法。



三必使下顯益。


▲經斷性亦無者作犯既息止持亦
亡。


△三如我下結邪正。


▲注此翻惡者或言殺者肇
師云斷人善根故名殺違佛亂僧罪莫之大故名惡
二阿難下殺戒為三一標戒德二汝修下明持犯分
二一誡犯二勸持初又二一誡現前經鬼師所類切
將也二我滅下斥滅後又二一總斥二阿難下委示
又二一指開。


▲經食五淨內孤山云諸律並明魚肉
[004-0753a]
為食唯楞伽涅槃及以今經悉唱斷肉何邪答說法
被機事有頓漸定慧既爾戒律亦然故梵網頓制對
別圓機久斷食肉但鹿苑以來毗尼漸制對藏通機
故開三淨化道將終則收漸歸頓於是三經俱唱斷
肉楞伽且制藏通菩薩此經則兼制三乘故云清淨
比丘又諸菩薩於岐路行不蹋生草等洎至涅槃更
獨制聲聞慇懃告示若不了四教宗旨云何銷會一
期開制之文云云。


▲注各開正罪及前後方便谷響
云於見聞疑中各說三相且見中三者謂見牽畜去
時乃至見彼持刀臨殺時名前方便見正殺時即根
本正罪見殺已歡喜名後方便不見此三名為淨肉
聞三亦爾疑中三者初瞥爾舉心名前方便分別思
惟疑為己殺名根本正罪疑已歡喜名後方便無此
三疑名為淨肉。


▲經地多蒸濕者谷響引漢書張騫
傳曰身毒國鄧展云毒音篤李奇曰一名天篤則浮屠胡是也顏師古曰即敬佛道者
大夏東南大夏國名可數千里其俗土著有城郭常居不隨畜牧移從也
著音直略反與大夏同而卑滋暑熱其民乘象以戰其國

臨大水焉西域記所說略同而皆言暑濕。


△二奈何
下訶後犯。


△二汝教下勸持為三一正勸二是故下
示損又二一喻二清淨下法。


▲經不蹋生草者草本
無情外計云有佛遮其謗故制壞生。


▲清淨戒者尚
兢持之況有情之類乎。


△三若諸下顯益。


▲經不服
東方絲綿絹帛資中云西國指此方為東彼尚不許
雜野蠶綿作新臥具況有家蠶律中若有犯者斬剉
[004-0753b]
塗埵終不衣也。


▲酬還宿債不遊三界者長水云經
語倒也。


▲百糓者珙鈔引物理論云梁者黍稷之總
名稻者粳糯之總名菽者眾豆之總名三糓各二十
合六十蔬果之實各二十合為百糓。


△三如我下結
邪正。


三阿難下盜戒為三一標戒德二汝修下明持犯分
二一誡犯二勸持初又二一誡現前二我滅下斥滅
後又二一總斥。


▲經潛匿姦欺者偷賊之心也。


▲稱
善知識者詐偽之名也若據各自謂已得業佛時為
婆羅門博通典藉教五百童子因王設會請佛及僧
有一比丘病不能赴佛及大眾食已還時為病比丘
請食過梵志出梵志聞食香美便興嫉妬曰此髠頭
沙門正應食馬麥不應食此餌饌之供告諸童子童
子曰此等師主亦應食馬麥佛告舍利弗爾時婆羅
門則我身是五童子今五百羅漢是病比丘即彌勒
菩薩是以是因緣我與卿等經歷地獄無數千歲今
雖成道爾時殘緣故於毗蘭邑食馬麥九十日也又
中本起經明舍衛國隨蘭郡有婆羅門名阿耆達多
請佛與五百比丘三月供養時婆羅門為天魔所惑
耽荒五欲退入後宮其[邱-丘+看-目]既饑人不好道佛與比丘
各且分衛三日空還時有馬師減麥飯佛及比丘等
云云。


△二汝教下令斷現業。


△二是故下示損。


▲經
漏巵者谷響引顏師古注漢書曰巵飲酒圓器也。



三若諸下顯益。


▲經施餓眾生寶雲經云凡乞食分
[004-0753c]
為四分一分奉同梵行者一分與窮乞人一分與諸
鬼神一分自食。


▲必使身心二俱捐捨者上有人等
二句是捨心下身肉等二句是捨身文之間錯也亦
雖略足以蔽諸而偏損。


▲稱善知識者將非如來懸
鑒末世其徒寔繁耶持此經者當以自有。


二我教下委示又二一明正行。


▲經不自熟食梵網
經自手作食犯輕垢罪律文犯墮。


△二云何下責非
法。


▲經裨販者纂要云裨附也謂附佛法以自活命
劫非出家具戒等沇疏引涅槃邪正品云我滅度後
是魔波旬漸當壞亂我之正法乃至作比丘比丘尼
像及阿羅漢等形以此有漏之身稱是無漏乃至說
言無四婆羅夷十三僧殘二不定法三十捨墮九十
墮四懺悔法眾多學法七滅諍等無偷蘭遮亦無五
逆等罪及一闡提乃至若犯如是等罪亦無有報如
是諸並是魔說云云。


二我滅下勸持為二一正勸又二一勸酬宿債。


▲經
燒一指節荊谿釋法華藥王本事品中云有人問律
制燒身得蘭燒指得吉此中讚燒其事如何今為答
[004-0754a]
之大小開制教法不同小制結過大制令燒故梵網
中若不燒者非出家菩薩豈獨令俗而不制道故知
順小行易不燒何難從大誡難燒乃不易世以不持
為大則大小俱傾。


▲注興起行經彼云佛昔於比分
二一誡犯二勸持初又二一明聖不自言二斥言必
是妄初又二一正明。


▲經終不言等應以終不二字
貫下四句。


▲輕言未學謂終不容易說示於他。


△二
唯除下簡示。


▲注南岳之言鐵輪等谷響云南岳臨
終謂其徒曰吾一生望入銅輪領徒太早損己利他
今但鐵輪耳瓔珞以六輪喻位鐵信銅住銀行金向
水精地摩尼等南岳六根清淨即圓十信位也智者
臨滅謂智朗曰吾不領眾必淨六根以損己益他但
居五品。


▲求那䟦摩此云功德鎧罽賓國王之子宋
文帝時來于建康臨終作梵語說偈付弟子阿沙羅
寄歸西土文帝令譯乃言於闍婆林邑證得須斯兩
果至死反屈二指以表之。


▲真觀錢唐天竺寺僧當
墮文帝時及死反屈三指表證三果各如本傳此之
四師皆陰有遺付也。


△二云何下斥言必是妄。


△二
汝教下勸持為三一正勸二是故下示損。


▲經噬臍
者譯人取左傳文潤之魯莊公六年楚文王伐申過
隥鄧祁候曰吾甥也祁諡也姉妹之子曰甥止而享之騅甥養
請殺楚子皆鄧甥仕於舅氏也鄧候弗許三甥曰亡鄧國者必
此人也若不早圖後君噬臍若齧腹臍喻不可及


△三若諸下
顯益。


△三如我下結邪正。
[004-0754b]


起第七卷



二為除宿習令誦神呪為二一結前生後二立壇誦
呪初又二一結前二生後初又二一律儀既淨。


▲經
一切枝葉者四葉如根本十三僧殘等如枝葉前約
破戒壞其善根則喻云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今約持
戒滅其惡本故喻云自不能生一切枝葉心。


▲三口
四者即僧殘等業行之體也亦攝四棄前後方便然
貪瞋癡俱生之惑非定慧無以伏斷此中且就與餘
篇俱者言之蓋止其麤相也成論云戒如捉賊定如
縛賊慧如殺賊應知三障皆名為賊持戒所投正在
業兼於煩惱耳。


▲注或舉總數者總雖云四別在後
三。


△二阿難下魔事不生。


▲經心尚不緣下長水云
既與定慧相應色香味觸無非實相今謂不爾請看
上文何必探取定慧說之。


△二若有下生後又二一
勸誦神呪。


▲經宿習者通論則該四重等一切惑業
以無始來熏習成種故別論則正語婬習以欲界凡
夫最難防慎故何以明之如下文特指阿難與摩登
伽恩愛習氣又壇室中令置烏芻瑟摩之像由此聖
者宿多貪欲因觀煖觸而得圓通故又前阿難遭婬
所攝佛敕文殊將呪往護而不用餘呪者得無別意
乎。


▲佛頂下呪名如第八卷解。


△二且汝下顯除宿
習。


▲經歷劫因緣者摩鄧女經云阿難昔五百世曾
與此女而為夫婦彼小乘經蓋言其近耳。


▲我一宣
揚者文殊所將是佛敕故。
[004-0754c]


二若有下立壇誦呪分二一略明二廣說初又二一
方便二正修初又二一持戒。


▲經要當選擇戒清淨
者四分律云弟子知和尚犯或知不應如是人邊受
亦知雖受不得戒如此具知則不成受反上成也南
山云餘之九師律無正文準可知也若梵網所說須
於先持菩薩戒法師前受若千里內無能授者得於
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見好相。


△二戒成下
誦呪。


▲注百八煩惱節疏云苦下具一切集滅離三
見道除於二見上界不行恚并十俱生及十纏成一
百八也。


△二然後下正修為二一行儀二感應。


▲經
我自現身下證真云凡入道場若不依天台止觀但
恐邪正難明彼論即是修首楞嚴三昧行法學此教
者切宜覽之。


二阿難下廣說分二一建道場二說神呪初又三一
致請二佛告下正說為三一立壇場。


▲經蘇合等珙
鈔引續漢書云蘇合出大秦國合諸香煎其汁謂之
蘇合廣志亦云出大秦國或云蘇合國國採之笮其
汁以為香膏乃賣其滓或云合諸香草煎為蘇合非
[004-0755a]
一物也精異記云宋時有賢士死滿棺實以蘇合香
賊發其冢經年林中香氣不輟。


▲薰陸者南方草物
狀曰出大秦國海邊有樹生於沙中盛夏樹膠流沙
上夷人採以貸之南州異物志同唯云狀如排膠。



[鬱-山+止]金者欝金草也周禮春官欝人採取以和鬯酒說
文曰[鬱-山+止]金百草之華遠方所貢芳物欝人合而釀之
以降神也宗廟用之。


▲零陵者南越志云零陵香土
人謂為鷰草芸香說文曰芸草似苜蓿淮南說芸可
以死而復生。


▲雞舌者五馬州出雞舌香南州異物
志曰是草萎可合香箋曰外國胡人說眾香共是一
木華為雞舌香也。


▲方圓丈六為八角壇者纂要云
一角二尺二八十六為一丈六也今謂若爾則徑有
五尺三寸許耳準下文壇中所設供具并諸食器各
各十六是則壇量太窄當取徑有丈六正得其宜如
方等行法亦令作壇縱廣一丈六尺至若十人圍壇
誦呪方堪行道此不難見何以誤談。


▲注除地者除
掃也鄭注禮記云封土曰壇除地曰墠。


▲場地者國
語云壇之所除地曰場起土即封土也鄭玄云封者
起土界也。


二壇心下陳供具分二一壇場中間二壇室四面初
又二初一期所奉。


▲經八月露水谷響云得陰氣之
正也。


▲取八圓鏡各安其方者長水云壇雖八角上
下為十以應圓數以下文有懸鏡相對上下交光等
今觀下文秪云又取八鏡覆懸虗空還成十六之數
[004-0755b]
若取覆懸及八方用表上下於義不便。


△二每以下
二時致享。


▲經兜樓婆香舊云白茅香也。


▲注字或
作響谷響引祭義云響者鄉也鄉之然後能饗焉注
云中心向之祭乃見饗。


△二令其下壇室四面又二
一設像。


▲經藍地迦者纂要云青面力士也。


▲軍荼
利等未見所翻。


▲頻那夜迦舊云頻那是豬頭夜迦
是象鼻此二使者也。


▲注東嚮者如第一卷云此大
講堂洞開東方是也。


▲右尊左卑者如智論以身子
為佛右面弟子目連為佛左面弟子。


△二又取下懸
鏡。


▲經使其形影重重相涉蓋表如來藏理事交徹
一為無量無量為一。


三於下示誦儀分二一七別行二百日端坐初又三
一正修。


▲注十大願等梵網云若佛子常應發一切
願孝順父母師僧願得好師同學善知識
我大乘經律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
使我開解如法修行堅持佛戒寧捨身命念念
不去心若一切菩薩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又云
若佛子發是十大願已持佛禁戒作是願言寧以此
身投於熾然猛火大坑刀山終不毀犯三世諸佛經
律與一切女人作不淨行等云云。


△二至下顯益又
二一見佛修定二能令下因定獲益。


△三阿難下斥
失。


▲注行此法時十人已還天台依之經有明制不
可踰也世有修法華等行者或多增人數或長延日
限廣邀士女來會香華止存誑俗之心寧為感聖之
[004-0755c]
道至有燒身臂指先告四方縱不苟財亦成沽譽內
盲理觀外掇譏嫌如此師徒予見之矣大經云有四
種法為大涅槃而作近因一者親近善友二者專心
聽法三者繫念思惟四者如法修行若離四法勤修
苦行得涅槃者無有是處彼誡但修苦行實求涅槃
者尚為不可況沽譽乎況苟財乎真修行人請思此
語。


△二從下百日端坐又二一正修此與止觀所說
九十日常坐一往是同但今兼前三七日行法為異
故下私注中判屬半行半坐三昧應知正修首楞嚴
定亦如普觀云端坐念實相妙勝定經云但能直心
坐禪即是第一懺悔也問前科經文從持戒誦呪以
來俱名助行今端坐修定豈非正行耶答前乃分其
大綱不可責其細目況今略示坐儀日限更不委明
定相圓師亦科為助行義合如之。


△二有下獲益。


三汝問下總結。


▲注然所誦呪等予甞有此經禮誦
儀一卷以備早暮熏奉之或須者行之。


二阿難下說神呪為三一述請二宣說三護持初又
二一阿難正請二于時下大眾佇聞。


△二爾時下宣
[004-0756a]
說分三一現化佛。


▲經肉髻者應法師引無上依經
云頂骨涌起自然成髻也。


▲畏愛兼抱者谷響云畏
金剛擎山持杵愛如來坐華放光由茲二事兼并懷
抱。


▲注王索先陀婆出涅槃經菩薩品。


▲五不翻下
谷響云一祕密故不翻即陀羅尼是也二多含故不
翻謂薄伽梵是也三此方無故不翻如剡浮樹是也
四順古故不翻謂阿耨菩提等實可翻之但摩騰以
來存梵故後皆倣之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尊重智
慧輕薄故存梵也此之五義乃玄奘述之出唐續高
僧傳。


▲四例者一翻字不翻音諸經呪詞是也二翻
音不翻字如華嚴中[歹*〦/ㄙ*ㄙ]字是也以作此方万字音翻
之而字體猶是梵書故三音字俱翻經文是也四音
字俱不翻西來梵夾是也此之四例贊寧述之出皇
朝高僧傳。


△二說神呪。


△三阿難下顯功能分二一
約果人以顯驗二約因人以勸持初又二一廣說。



注私謂此說下夫呪是密語豈下凡所知若據前引
天台所明則長水之說固難信用蓋璿師見有呪本
後人擅注其語故茲判釋又云下甞更議之縱若從
唵字去方是正呪亦須誦前歸命等文必也後之呪
辭呪前所為耳亦不可但持數句而已又若令每一
時全誦一百八徧借使利舌聖力加之亦不能於一
時之中誦滿其數況其鈍者乎又世有誦者改轉音
字謂之梵念十有九異孰為真言詰其所由或曰傳
之於梵僧或云習之於譯人者且梵僧之音奢切何
[004-0756b]
驗譯人之學疎寧奚憑豈可極量誦而有乖雲峯翻
而未當且翻梵為華如翻錦綺背面雖異文彩無殊
若此方文字絕無梵音者則注而及之如薩跢[鞥-合+白-日+田]弊
是也例知餘字之音不可率爾擅改但依現本至心
受持用破疑情以彰靈感也。


▲注灌頂經大橫有九
彼經第十二云一者橫病二者橫有口舌三者橫遭
懸官四者身羸無福又持戒不完橫為鬼神之所得
便五者橫為劫賊之所剝脫六者橫為水火焚漂七
者橫為雜類禽獸所噉八者橫為怨讎符書厭禱邪
神牽引未得其福但受其殃先亡牽引亦名橫死九
者有病不治又不修福湯藥不順針灸失度不值良
醫為病所困於是滅亡又信世間妖孽之師為作恐
動寒熱言語妄發禍所犯者多心不自正不能自定
卜問覔禍殺䐗狗牛羊種種眾生解奏神明呼諸魍
魎鬼神請乞福祚欲望長生終不能得愚癡迷惑信
邪倒見死入地獄展轉其中無解脫時是名九橫涅
槃亦說有九橫死者彼經純約夭壽者言之具如第
二十四卷。


▲經攝受親因如佛敕文殊將呪往護阿
難親因也。


▲注即前文云下此以心呪釋呪心沇疏
大同彼云從如來藏心之所流出故名呪心又云或
是十方如來心印法門故曰呪心。


▲亦是祕密藏中
下此取呪中精要釋呪心故智者說心有三種一慮
知心二草木心三積聚精要心今祕密藏是積聚之
義呪心即精要心也。


▲蜾蠃之呪螟蛉者爾雅云蜾
[004-0756c]
蠃蒲盧即細腰蠭也俗呼為蠮螉螟蛉桑蟲俗謂之柔蟃亦曰女戎楊子曰
螟蠕之了殪而逢蜾蠃祝之曰類我類我久則肖之
矣。


▲有云下節疏所解此用藏法師心經疏義若據
初心得益多分可然至論圓法所生必無互闕義未
盡理故曰下往如之。


△二若我下結示。


二汝等下約因人以勸持分二一略勸二廣示初又
二一勸受持二阿難下令書寫二阿難下廣示為三
一總標二若我下別示分二一救護世間得大無畏
二成就眾生出世間智初為六一免毒害。


▲經厭蠱
者應法師云厭鬼名也字苑云厭眠內不祥也蒼頡
篇云伏合人心曰厭說文云蠱腹中蟲謂蟲行毒也
聲類作戈者反謂蟲物害人也正法華經有蠱狐舊
維摩經有妖蠱應師並同聲類音之今但音古。


▲磣
心者磣或作墋通俗文云沙土入食中也。


△二毗那
下獲靈祐。


▲經那由他者此當萬億俱胝者此當千
萬見應師音義。


▲金剛藏王者慈恩翻首楞嚴為金
剛藏然則此諸菩薩證此定故以是為名。


△三從下
遠惡趣。


▲經富單那一云息餓迦吒富單那此云奇
[004-0757a]
臭餓。


▲鳩槃荼等如第六卷。


▲經如惡义聚者谷響
云喻與諸佛無分散也。


△四是故下滅罪障。


▲經五
辛如下文。


▲經五逆者珙鈔引俱舍頌曰約處唯除
北約人除扇𢮎敕皆反四身一語業三殺一虗誑一殺
生加行無間一劫熟隨罪增苦增八比丘分二以為
所破僧云云。


△五復次下滿願隨求。


△六阿難下銷
災厄。


▲注支提翻靈廟或名可供養處又云有舍利
曰塔無舍利曰支提如阿含中有四支徵知荷切謂佛
生處得道轉法入滅也。


▲脫闍幢也者此乃梵語翻
為幢也闍應作視遮切有作都音引爾雅云闍謂之
臺而言脫者積土脫落也今所不取。


▲經五糓者周
官曰以五糓養其病鄭注云麻黍稷麥豆也。


▲八大
惡星者纂要云九執曜除日月取計都為八也孔[少/隹]
經云日月及熒惑辰歲并太白鎮及羅睺彗此皆名
執曜此與長水注同。


▲由旬者正言踰繕那此云合
應計合爾許度量也或云此無正翻乃是輪王巡狩
一停之舍猶如此方館驛然彼由旬數有大小或四
十里或二十里諸經論中多用小數耳。


△二是故下
成就眾生出世間智。


△三汝及下結勸。


▲經諸修行
下具四緣故方獲其益謂依我壇場如法持戒
所受戒主逢清淨僧於此呪心不生疑悔噫持
此呪者當自惟念於是四緣為全為缺苟初緣未具
第三罔知而持戒不疑能無自勵每讀至此傷病盈
懷雖口誦之惟勤且心通而弗逮焉知來者不如經
[004-0757b]
乎勉之勉之。


三說是下護持分六一金剛眾二梵釋眾三鬼眾四
天眾五雜眾。


▲經無色界天同時稽首中陰經亦云
無色界天禮拜世尊華嚴云菩薩鼻根聞無色界宮
殿之香仁王云無色界天雨諸香華阿含中說舍利
弗入滅時無色天空中淚下如春細雨故知無色非
無色也昔入偏計豈唯暗大亦昧小宗而涅槃云非
二乘所知者非全不知蓋言未了細色之相故。


△六
爾時下菩薩眾。


▲經除彼發心樂修禪者謂諸小鬼
神心既悛惡可近善人。


▲注若涅槃殺一闡提等谷
響引彼經云殺一螘子得罪殺一闡提無罪法華中
羅剎女說偈云若不順我呪惱亂說法者頭破作七
分如阿棃樹枝涅槃明如來往世為王名曰仙豫因
五百婆羅門不信大乘王盡殺之由謗法故墮地獄
中既而乃起三念知是地獄知由謗法知因王殺改
心自責即捨地獄生露鼓王佛剎得一劫之壽舊譯
華嚴明善財至滿幢城滿足王所見無量眾生犯王
法者身被五縛或斷手足或截耳鼻或挑雙目或斬
身首或投沸[厂@火]或㲲纏身以油灌而焚之善財問曰
云何修道答言我成就菩薩幻化三昧十惡眾生不
可教化我為調伏化作苦治令捨惡具善得樂發心
具一切智知知我於螘子不生害心何況人耶唐譯
名無厭足王云云。


▲一子地者慈念眾生猶如一子
故涅槃明四等成就住二地慈悲喜住一子地捨住
[004-0757c]
空平等地云云。


三阿難下示楞嚴地位分四一述請。


▲經未到涅槃
者謂究竟涅槃即妙覺所證也至何漸次得修行目
此問入地之正行也準下三種漸次初則除其助因
所謂五辛未為正行至于第二刳其正性所謂婬心
由是之故修三摩提能得第三違其現業乃至獲無
生忍所以第二漸次名為真修即修行之目也應知
涅槃如所到之境諸地如所由之道修行如能履之
步三法若具則首楞嚴教能事方畢美矣哉阿難請
意也如此。


△二爾時下讚許。


△三阿難下受教。


▲經
刳心者谷響引莊子曰夫道覆載万物者也洋洋乎
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注刳猶去也此取郭象
意注之彼云有心則累其自然故當刳而去之釋文
刳口吳口侯二反去起呂反。


四佛言下正說為三一略明二廣示三釋疑初又二
一理絕名相二因妄下事分真妄。


▲經二轉依號沇
疏云由不了一法界相忽然起妄名為不覺翻此不
覺了本無生名之為覺即菩提之號因不覺立也由
[004-0758a]
迷有生生即有滅翻此生滅顯不生滅即涅槃之號
對生滅立也生滅既滅更無所依故名轉依以真如
為迷悟依轉此迷依以為悟依故名轉依云云節疏
先依法相釋即今注文也後約起信釋即引沇疏也
然轉依名義正出相宗故集解之略采其說。


▲注六
種轉依此約位辨慤疏有之。


二阿難下廣示分二一約迷真起二顛倒成十二類
生二約斷妄修三漸次入五十七位初又二一總示
倒因二別明倒相初又二一標列。


▲注今世界顛倒
蓋指正報者問此與眾生顛倒云何辨異答眾生乃
合前業果總明其相世界即於眾生中別明其類以
世界是遷流分段差別義故若知總別不昧下文。



二阿難下牒示。


▲經本此無住等如淨名云從無住
本立一切法也。


△二別明倒相分二一眾生顛倒二
世界顛倒初又二一迷真有相。


▲注除真如外至皆
屬於權出法華疏記。


▲有身故生等即四念處境四
攝五陰無法不收皆言非者謂身受心法悉是非相
也何則由非真求復既是逆修乃能成於九界五陰
斯皆虗妄之相故云非也問何故以生為身以住為
受答如云卵生等既是色質豈非身耶苦受等領納
現境對三相論之即是住相又約四念處次第配之
義當於受故此釋也。


△二展轉下熏業資生。


▲經相
滅相生相字平聲證真作去呼者非。


▲注斯即前文
業果相續者然此正明眾生顛倒已是前文眾生相
[004-0758b]
續今指業果同其眾生耳。


▲婬欲故相生殺盜故相
滅者亦可云異見成憎故相滅同想成愛故相生。


二阿難下世界顛倒分二一立世界二三世下辨類
生為三一總標注古師用此如第三記。


△二是故下
正辨分三一因。


▲注此就聲塵當體為因者以動之
一字不對餘塵說故若更就當體分之則動為其因
聲如其果從因聲有色下皆以餘塵為因遞相為果
也。


▲以顯六亂之相者不同十二因緣次第之義故
當知展轉相因雖有十二而但云六亂者正顯相根
塵各從其類兩兩相望雜亂而起。


△二乘此下果。



注動念為初此指下文動顛倒也。


▲情愛後起即欲
顛倒也異愛不同即趣假二類。


▲未顯經意者未如
瑜伽顯示四生次第之意卵唯想生至化以離應如
第四卷解。


▲細尋下文義則不然者若云四生為總
八類為別此應可爾而於胎卵二生分為八類此必
不然且如有想是神鬼靈類何故從卵生開出耶有
色是休咎精明何須於胎生開出耶余之六類皆無
定義。


▲四生頌者人傍生具四地獄及諸天中有唯
化生鬼通胎化二云云。


三阿難下類分十二一動類。


▲經八万四千者孤山
云將非八万四千煩惱塵勞為其種乎然此類生以
因感果微細行相唯聖盡明止在總知唯妄所為未
可委究歷事義趣不能已已且依古釋彼文多引沇節二疏



羯邏藍餘經或名歌羅邏此云凝滑或云雜穢狀如
[004-0758c]
凝酥。


▲注入胎位準俱舍論胎中分位有五如第四
卷注。


△二欲類。


▲經遏蒱曇此云疱狀若瘡疱。


△三
趣類。


▲經蔽尸即第三位問何故動類唯指初位欲
類但言第二趣類止云蔽尸從假類去皆謂羯南耶
答若有初位必具後位若有第二必具初後經文一
往次第且取一位配之今蔽尸羯南既不入胎故無
前位然而蔽尸須至羯南羯南或由蔽尸一往之意
如前可會又假類而下雖皆云羯南其中非無具前
三位及第五位即鉢羅奢佉此云形位良由第五於諸類中闕
具不定唯有第四其名最通故障類等俱云羯南也。


▲注翻覆者飛伏之貌此約形說謂飛動而伏走也
沇疏云違心背信翻覆任精遂感此類飛走不定。



蠛[蠓-卄+並-前-刖-一]者上莫結切下莫孔切郭注爾雅云小蟲似蜹
喜亂飛莊子謂之醯雞。


▲昆蟲者鄭注祭統云溫生
寒死之蟲也。


△四假類。


▲注蠐螬蟲谷響引爾雅云
扶云切蠐螬注曰在糞土中列子云烏足之根為蠐
螬其葉為胡蝶根本也葉散也言烏足為蠐螬之本其本末散化而為胡蝶也


▲天
地委蛻者列子云了孫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氣自委結
[004-0759a]
而蟬蛻耳若是汝有則男女多少亦當由汝也又莊子云聖人之生也天行

其死也物化郭象曰行謂任自然而運動物化謂蛻
然無所係也請觀上文豈非以形化取譬於蛻耶下
文純想則飛謂輕舉之相若飛騰之貌何須有翼方
曰飛耶。


▲理合在茲者若云化相不同化生更指何
類為無而忽有之化乎況四生次第與諸經不殊不
應局說小蟲頓乖大義。


△五障類。


▲經和合著成著
陟慮切明也。


▲注爝火者沇師意謂螢火之類耳據
莊子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
釋文曰爝音爝然火也一云摧火謂小火也字林云
爝炬火也斯等皆與螢火不同。


▲蚌珠者後漢書云
珠蚌中陰精也。


△六惑類。


▲經無色羯南問既云無
色何謂羯南答應取一分細色通名其類不可責同
堅硬之狀當知此亦化生之類而節公判為胎生開
出者其可得乎。


▲空散銷沉者證真云通取四空也。


△七影類。


△經罔象猶云仿像蓋不真之貌也若莊
子云水有罔象釋文曰水神名。


△八癡類。


▲注華表
生精黃頭化石谷響云晉張華字茂先時燕昭王墓
有妖狐謂華表曰我聞張司空多學欲往干之以為
如何對曰張司空博物君子也非但損子亦禍於吾
狐不聽刺投華華與論天下人物多為其所折謂華
曰天欲雨請辭去華固留之謂左右曰我聞巢居知
風穴居知雨不是狐狸即是老鼠乃密令人斫華表
然而照之化為狐狸而去梵云劫毗羅此翻黃頭頭
[004-0759b]
如金色因以為名恐身死往自在天問天令於頻陀
山取甘子食可延命食已於林中化為石如牀有不
逮者書偈問石後為陳那菩薩斥之其石裂矣。


△九
偽類。


▲經水母者谷響云俗謂之蝦蛇是也切韻曰
蛇水母也一名蟦形如羊胃元無目以蝦為目。


△十
性類。


▲注以聲附卵孤山引顯識論云雌孔[少/隹]聞雄
者鳴於是有身彼謂之聲生也又莊子云蟲鳴於上
風雌應於下風而風化注曰蟲以鳴聲相應不待合
而便生子故曰風化。


△十一罔類。


▲注蒸甞者祭名
也爾雅云春祭曰祠祠之言食夏祭曰礿新[卄/釆]可約秋祭曰甞
甞新糓也冬祭曰蒸進品物也


△十二殺類。


▲經土鳥者見爾
雅注說文云梟不孝鳥也毛詩草木疏云流離鳥也
自關而西謂鳥為流離其子適大還食其母。


▲破鏡
者述異記云獍之為獸狀如虎豹而小始生還食其
母故曰梟獍然則破鏡是獸明矣故孤山指譯人誤
云鳥耳舊疏皆作鳥字釋之或曰凡鳥獸眼睛破者
皆名破鏡未詳所據。


▲注貙者敕俱切爾雅云貙獌
音萬似貍注曰今山民呼貙虎之大者為貙豻音岸


三是名下結示。


▲注幽顯可驗者幽如鬼神精靈等
顯如魚鳥龜蛇等。


▲下文廣談七趣者此中生數雖
多起相則略若以七趣一斯觀此十二類生猶闕地
獄修羅二趣然餘五趣亦未委明大槩但言迷真起
妄故有類生破妄顯真故有諸位迷悟相翻意在於
悟從悟說位用詶前文阿難之請也。
[004-0759c]


起第八卷



三約斷妄修三漸次入五十七位分三一明漸次二
示地位三顯經名初又二一結前生後二列名釋相
初又二一結前顛倒。


▲注一則現起名事造謂十二
顛倒交互而起正如揑目亂華發生也。


▲餘則冥伏
名理具者以無始熏習顛倒性成此如種子冥伏在
地也故唯識宗說第八識集諸種子起諸現行即其
義焉然此冥伏合是妄具而云理具者以妄本無體
下釋之此兼種義且約真妄相即作如是釋其實真
心本具性惡不由熏成方是一家理具之義。


△二汝
今下生後漸次。


二云何下列名釋相又二一列名。


▲經除其助因除
即斷也五辛是婬恚助發之因故先斷之。


▲刳其正
性者刳猶去也婬殺等心是眾生正業之性故常去
之如圓覺云卵胎濕化皆因婬欲而正性命此義同
焉違其現業者由前漸次助修正行能破六根現前
惑業也應知第三更無他法是故於此別名增進。



注事漸理圓者斷辛持戒從麤至細破惑入位自淺
[004-0760a]
由深事雖有漸而皆以菩提之心即理而修無非圓
行今此第二正名修行者以持聲聞菩薩戒律是無
漏之學不同斷辛但除葷食故標真修簡前修習也。


△二云何下釋相分三一除其助因乃至三違其現
業初又三一標二阿難下釋為二一通明四食二別
斷五辛初又二一示名體。


▲經是故佛說下證真云
佛初出家於外道邊六年苦行日食麻麥知其非道
遂即捨之於牧牛女邊受乳糜食外道聞之生謗佛
成道後為除自餓外道無益苦行乃說一切眾生皆
依食位正覺正說余不能知外道嗤曰愚者亦知何
言正覺正知佛反問之食有幾種外不能答因說四
食云云。


▲注段謂形段者古翻經律多云摶食其義
則局如漿飲等不可摶故於是後譯皆言段食也。



相應觸及相應思者皆心所徧行中法也沇疏云思
想飲食令人不死亦名思食冷煖等觸亦名觸食此
乃分通非正食義。


△二阿難下明損益。


△二是諸下
別斷五辛為二一正斷。


▲注應法師下彼又云興渠
出烏茶娑他那國彼人常所食者也此方相傳為芸
薹者非又云此是樹汁西國取之以置食中今阿魏
是也孤山云當知此五辛而復葷是以制之故請觀
音云五辛能葷悉不得噉若辛而不葷則非所制如
薑芥之屬。


△二如是下顯過又二一說法昭嫌二是
食下修禪致毀。


△三阿難下結。


二云何下刳其正性分三一標二阿難下釋為二一
[004-0760b]
持戒律二成功用初又二一約性遮正防身口二依
小大具執身心初又二一勸持。


▲注律中五果者一
核果如棗杏等二膚果如蓽苃桑椹棃柰等三殻果如椰子胡桃石榴等四𥢶
如香菜蘇荏等五角果如大小豆等


▲防壞生者壞音怪毀也
以比丘之法不得自手壞生若有所須語淨人言汝
知是汝看是等淨人解者以火觸之此名火淨律中
更有爪淨揉淨等今且言火耳沇疏云以細況麤生
果尚須淨食何況食肉傷慈之甚。


△二阿難下誡犯
於四重中略誡前二又於二中偏誡婬欲是知刳性
之意斯為本歟法華云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若滅貪
欲無所依止智論云世間無不愛樂五欲於五欲中
觸為第一能繫人心如人墮在深泥難可救濟復次
若受餘欲猶不失智慧婬欲會時身心荒迷無所省
覺深著自沒是故出家法中婬戒在初今經最後垂
範而序中起教以此為別緣至今修行以此為偏誡
願諸有學勿輕聖言。


△二先持下依小大具執身心。


▲經先持聲聞下沇疏云如十輪經學行次第若不
先學小乘即學大乘無有是處乃至云無力飲河池
詎能吞大海後行菩薩清淨律儀即梵網所制也亦
應如地持及瓔珞所說三聚戒相謂攝律儀戒十波羅蜜
攝善法戒八萬四千法門攝眾生或慈悲喜捨具在菩薩戒疏。



注尼復加四謂第五不得染心男身相觸六不得染
心男捉手捉衣入屏處屏處共立共語共行身相倚
共期等八事七不得覆他重罪八不得隨舉大僧供
[004-0760c]
給衣食云云。


▲眾法絕分者四人已上凡作羯磨不
任僧用故四分偈云諸作惡行者猶如彼死尸眾所
不容受以此當持戒。


△二禁戒下成功用為二一破
業累。


▲注不婬等以相生相殺等如次配于四重亦
可無相負累及不還宿債皆由不偷劫也但上句在
因下句屬果并前婬殺不行即無三種相續。


△二是
下發神通。


▲經得大神通遊十方界者別而言之此
屬身根即如意通也若總說者六根清淨皆名神通
故智者指法華并普賢觀及菩薩處胎經皆以六根
而為六通然則他心宿命漏盡同是意根淨也。


△三
是則下結。


三云何下違其現業分三一標二釋為三一因戒成
違二由違入證三從證立位初又二一因前刳性孤
山云三漸次位有超有次前是超入故淨六根此是
次入故但伏惑今謂不爾既名為漸那忽有超應知
此中躡前六根淨人麤垢已落而細惑未除故曰於
外六塵不多流逸。


△二因不下成今違業。


△二十方
下由違入證又二一顯證相。


▲經琉璃譬國土明月
喻真性獲大安隱即涅槃也大經云三德具足名大
涅槃。


▲皆現其中者謂極果之德入分真之性也。



二是人下示忍名。


▲經無生法忍者謂忍可印持決
定無繆即能證智也無生法從所斷惑得名若約所
證亦名寂滅忍故荊谿云惑滅故名無生證理故名
寂滅又淨名疏云通證無生忍秪是寂滅忍在因讓
[004-0761a]
果說為無生。


△三從是下從證立位。


△三是則下結。


▲注豈不以違其現業等夫現業之體既屬無明非
中道正觀無以違也圓人所修尚無先空次假之理
何有斷辛而不持戒豈有持戒而不修中當知三種
漸次說有先後若得意者同時而修也故第一漸次
即云修菩提者菩提名覺非中觀而何又下文總結
諸位云如是皆以三增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
菩提路以此明之孤山云事漸理圓猶是一往耳此
下乾慧地等亦是順經次第以第二漸次始入乾慧
乃至十信第三漸次方入初住乃至行向等。


首楞嚴經集解熏聞記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