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677 楞嚴經熏聞記-宋-仁岳 (CBETA)




首楞嚴經集解熏聞記卷第三
吳興沙門 仁岳 述


第四卷


覺明空昧下二廣顯分二一正明立法二總結元由
初又三一世界相續二眾生相續三業果相續初又
二一立世界二結相續初又二一四大因起興福科
此為四輪成界後大因而用之蓋由經文風金水三
皆名輪故乃以火大相從為輪也唯孤山改四輪為
四大以見火無輪名故是則言大自攝於輪也問何
故經文不名火輪答餘三皆約任持世界而說有同
俱舍風輪等相故受輪名至於火大止云火光成變
化性況俱舍四輪亦無火大然則慤圓二師所科圓
義長矣問若謂火無輪名何故第八卷云九情一想
下洞火輪答彼說地獄界相非今文意問風金水輪
既云持世顯有次第何故下文復云火騰水降交發
立堅乃至水勢劣火結為高山等答經有兩節初明
[003-0733a]
四大因起則次第不雜後明諸相發揮則交參而說
是故輪名局前大義通後其體無別皆藏性發生不
應以次不次為妨也。


▲注四輪持世下俱舍頌曰安
立器世間風輪最居下其量廣無數厚十六洛叉一洛
叉是一億此數約踰繕那言之即十六億踰繕那也次上水輪深十一億二萬

下八洛叉水餘凝結成金謂有情業力感別風起搏擊水輪上結成金故下水
輪唯厚八億踰繕那餘成金輪厚三億二萬踰繕那此水金輪廣徑十二洛叉

三千四百半半謂五十踰繕那周圍此三倍共有三十六億一萬三百五十
踰繕那頌中不言土輪數量論云此瞻部洲下過五百

踰繕那有琰魔王國縱廣亦爾則知土輪厚五百踰
繕那也。


▲元由心動者即八識業相也亦是俱舍業
增上力也。


▲亦由情堅者輔行以地大為事堅執心
為情堅應知七識六識俱有執義故第七識亦名染
汙意與癡愛見慢四煩惱相應常時審諦思量執取
第八為我若第六識即人法二執也。


▲腥生肉也。



經寶明生潤等谷響云若以五行論之金生水金是
水之母水是金之子故生潤即水之含育也火剋金
火是金之賊既母被剋故子下流成水輪也如釜中
含水下以火蒸則其水騰氣流汗而下也。


▲注或曰
愛心外感於水從興福至長水皆作此解問下文云
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為愛水是故眾生
心憶珍羞口中水出等則知諸師所解正順斯義豈
曰違經乎答下約有情感發身中愛水之相不應例
今立器世間水輪之義何則且愛之深者無過貪欲
[003-0733b]
如下文云心著行婬男女二根自然流液若謂此愛
外感於水者何故婬習受報之時乃是猛火鐵牀銅
柱之事耶有以見孤山不取舊解誠所宜矣。


△二火
騰下諸相發揮。


▲經水勢劣火下以此驗前火騰水
降等義當火勢劣水也。


▲藪大澤也又澤無水曰藪。


▲注故觀妄具唯見真具者為種發生即是妄具妄
體無實唯是覺明故云真具具無具相。


▲彼此誰名
者谷響云如珠具寶全體瑩徹實無寶相彼謂具也
此謂無也一體互融彼此何在故無定名。


△二以是
下結相續後文例此。


二復次下眾生相續為二一立眾生二結相續初又
二一總成六入。


▲經所妄既立謂所現妄境即下文
聲色等六妄是也。


△二同業下別成四生。


▲注要因
父母同業相感者由於過去曾與父母愛習相纏故
於中陰入胎之際復與父母欲想交感然後託生。



經流愛為種納想為胎者愛之與想皆十二因緣中
識也若想已入胎則屬於名下羯羅藍等即是色也。


▲注情想合離四生皆具此用擕李之義證真云經
文且據一往增勝邊說若盡理而說豈可有情處無
想有想處無情等。


▲濕化染香處者此俱舍頌文也
論曰若濕生者染香故生謂遠齅知生處香氣便生
愛染往彼受生隨業所應香有淨穢若化生者染處
故生謂遠觀知當所生處便生愛染往彼受生隨業
所應處有淨穢豈於地獄亦生愛染由心倒故起染
[003-0733c]
無失云云。


▲經飛沈者猶升降也應以三善三惡分
之。


▲注於一孔[少/隹]論一切種因相證真云有情無始
重造一切界趣種子在本識中唯佛能了且舉孔[少/隹]
一類尚已難知況餘類耶。


三富樓下業果相續為二一立業果二結相續初又
二一推貪本。


▲經想愛同結結謂結業如前同業相
纏也貪愛同滋滋潤也亦取潤業之義。


▲惡業俱生
者謂人與羊惡業所牽生生相值。


▲注殺貪未論酬
償先債者直約四生強者貪弱非是負債互來相噉。


▲於身命財非理而取者身命皆為貪彼財物邪枉
而取故屬盜貪身以生奪為取命以殺害為取。


△二
汝負下示業果。


▲注此示盜貪業果相續者以汝我
互論但似指前盜貪之相然其汝負我命亦通殺貪
故云兼也。


二富樓下總結元由。


▲注諸有為相是正者孤山但
知此中有為是正而不知前文真有為法是正其可
惜哉問前說虗空而無業果名目此談業果而不云
虗空者何耶答前論妄相須示虗空以迷妄有空依
[003-0734a]
空立界故既言有為則已攝業果今明相續空無斷
絕何俟復云然於有為別彰業果者以眾生相續中
所談情想合離更相變易且是胎卵濕化受生之相
未明業因苦果之事是故更論業果相續也問三種
相續於十界中為攝幾界答攝六法界如殺盜婬三
種顛倒皆是重濁之相尚無諸天清升之業況有三
乘變易之果耶業果既爾驗前眾生中化生之義雖
通天界亦應多是人等五趣耳若世界中四大因起
諸相發揮顯是下界之事所以然者由滿慈所疑山
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等且據近事而問故佛
原始要終齊此而答。


二富樓下悟真故妄相永寂為二一據迷難悟圓覺
經金剛藏菩薩亦有斯問彼云十方異生本成佛道
今云若此妙覺至不增不減也後起無明今云無狀忽生山河大地等如來何時
復生一切煩惱今云如來今得妙空明覺等然彼經唯問因義今
經兼問因果為異耳彼佛答稍廣但無迷人喻亦有
空華金鑛之喻如下略引。


△二佛告下顯悟非迷又
二一明妄相永寂二明智斷常住初又二一習漏不
生二山河非有初又二一喻。


▲經聚落者谷響云落
居也民之聚居故名聚落趙充國傳曰無燔聚落是
也今謂聚落喻真性也惑亦同迷喻習漏也南陽北
陰喻迷真明而起妄明悟喻覺智悟人喻諸佛指亦
喻言教對文可知。


△二富樓下法。


▲注合初喻者即
佛言已前三行半文也。


▲經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謂
[003-0734b]
因中所迷雖無而有亦有能覺之智覺迷迷滅覺不
生迷謂果上所悟妄心既盡唯真智獨存。


△二亦如
下山河非有又二一喻。


▲經翳人喻佛昔迷空華喻
山河大地愚人喻滿慈所問餘皆可見圓覺云譬如
幻翳妄見空華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
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華二法非相待故此喻因滅
如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虗空何時更起空華何
以故空本無華非起滅此喻果滅故。


△二佛言下法。


△二
又如下智斷常住又二一喻。


▲經金鑛者金璞也谷
響云古文作𥐫字書作礦周禮丱人掌金玉之地。



注云丱之言礦金玉未成器曰丱平猛切圓覺云如銷
金鑛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為鑛經無窮時金性
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


△二諸佛下法。


▲注果上
金習漏為菩提下皆約如來自證邊說不可以化他
起用相濫。


▲渝爾雅云變也。


二富樓下釋大性俱徧疑為二一牒疑二富樓下正
釋分二一約喻略明二就法廣辨初又二一明性相
本融二明緣起無礙初又三一舉喻。


▲經日照則明
至水澄成映資中但以七句通喻四大若擕李別喻
七大今取次義不須別對法相。


△二於意下破執。



經殊方者方所也以諸相發揮非同一方故長水云
方法也即明暗等法其義似迂。


△三觀相下顯法。



經猶邀空華結為果者諸相虗妄已如空華若更指
陳疑相陵滅則如邀待空華復結空果妙覺明心先
[003-0734c]
非水火者譬珠非水火水火從緣若人以緣而難於
性者非其智也噫近世傳山家教者銷解性義謂理
具三千不隨緣時相相宛爾是則妙覺明心先有水
火亦顯性中空華結為空果倍倍虗妄予實哀之。



二真妙下明緣起無礙又二一躡前空明例藏性隨
緣。


▲經汝以空明則有空現此躡前喻也前喻云彼
太虗空日照則明今意云汝用空日為明則有虗空
現為明相相以彼太虗不拒諸相故例顯藏性不礙
隨緣乃至地水火風或各或俱皆循業發現也。


△二
云何下別以水日譬隨緣俱現。


▲經準的者準平也
周禮匠人之法平物以水的謂射的釋名云丹面白
的是也今並取定則之義。


二富樓下就法廣辨又二一顯示藏性二訶責迷心
初又二一約迷悟顯染淨二相二約染淨示圓融三
諦初又二一染相孤山云而如來藏隨為色空等是
迷成九界下文我以妙明等是悟成佛界風動空澄
日明雲暗者趣舉藏性隨緣之相不同前文以此為
喻。


△二我以下淨相。


▲注華嚴中不動不離者不動
應身不離道場也。


▲而升而遊謂天宮龍宮等。


▲身
即法體者指應即法也並由理具方有事用此止觀
記文。


△二初下約染淨示圓融三諦又三一真空。



經非明無明者明謂覺因緣智無明即過去煩惱明
無明盡者惑智俱滅也。


▲注得即理者約所得說若
約能得即是果義對智為因雙非因果其義亦善。



[003-0735a]
經檀那等翻名釋義如法界次第。


▲注非波羅蜜多
總非所趣理者以梵語翻到彼岸彼岸是涅槃故屬
理也若取能到亦可云果如智論云菩薩所行名波
羅蜜者因中說果故。


△二即下妙有三中道。


▲注瑩
寶圓三如次喻三諦若珠具寶性即理具十界若如
意雨寶即修起十界今修性合論共成三諦摩尼之
譬一體咸收。


▲新伊天目者涅槃云祕密之藏猶如
伊字三點若並則不成伊縱亦不成如摩醯首羅面
上三目乃得成伊云云谷響云彼方字有新舊亦猶
此土之篆隸也莫不以篆為舊以隸為新是故西土
伊字有新舊兩體舊則縱橫新則不爾狀若此方草
書下字一點居上二點在下。


△二如何下訶責迷心
又三一訶。


▲經三有者欲色也娑沙云有者何義謂
一切有漏法是佛言若業能令後生相續是名為有。


▲注不退諸菩薩法華疏指為通利菩薩若三藏菩
薩則屬新發意也。


△二譬如下喻。


▲經琴瑟等者證
真引白虎通云琴者禁也禁止於邪以正人心也瑟
操曰伏犧作世本說文桓譚新論並云神農作瑟者
伏犧作二十五絃箜篌者風俗通云一日坎候漢武
帝祠太一后土令樂人侯調依琴作言坎坎應節也
侯以姓冠章也又釋名云師延作靡靡之樂蓋空國
之候所好琵琶者風俗通云近代樂家所作不知所
起又釋名云本胡中馬上所鼓推手前曰琵引手却
曰琶因以為名。


△三汝與下合。


▲經如我按指海印
[003-0735b]
發光孤山云按指謂如來昔於因地以三觀智觀己
妄心即妄成真乃登正覺如得妙音克諧更舉海印
發光助成音發之義珙鈔云海印妙定之名按指表
於能入發光即所起妙用淨名云佛以足指按地即
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
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華嚴有圓明海印三昧云云
此與資中長水義別擇善從之。


二富樓下釋餘惑分二一釋滿慈惑於妄因二釋慶
善惑於真因初又二一疑問長水云由滿慈初疑云
何忽生山河大地乃至佛說性覺必明妄為明覺所
既妄立生汝妄能由是展轉皆從妄立雖知能所俱
妄又疑妄從何生故此問云一切眾生何因有妄等。


▲注資中下此與長水義別問二義孰優答資中為
優何者若謂此問疑妄從何生者且前文已明三種
相續皆是覺明明了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斯則
顯示妄從真起豈至此中更疑何生耶滿慈所問何
因有妄蓋疑從真所起之妄有何因依而得生起其
實躡前汝暫舉心塵勞先起故發斯問沇師又云未
審此妄因何而有於理甚當。


△二佛告下答釋為二
一明妄性無因二明真覺無得初又三一總告二汝
豈下正釋分四一舉事審因。


▲經魑魅者通俗文云
山澤之怪說文云老物精也。


▲注此言祠授證真云
亦如提婆達多從天乞得故名天授此人從神祠乞
得故名祠授。


△二佛言下就名責實。


△三自諸下從
[003-0735c]
迷辨相。


▲經展轉相因者知如文殊問淨名云善不
善孰為本答曰身為本見惑又問身孰為本答曰欲貪
為本欲愛又問欲貪孰為本答曰虗妄分別為本色愛
問虗妄分別孰為本答曰顛倒想為本無色愛又問顛
倒想孰為本答曰無住為本無始無明又問無住孰為本
答曰無住則無本應知上云稱為妄云何有因即無
住則無本也今云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即見愛四住
也問秪於見愛可云無因否答若論通別二惑同在
一念念體無始猶如空華有何不可欲令易解故引
淨名為例。


△四識迷下約悟知虗又三一法。


▲經識
迷無因妄無所依者問因依何別答因指自體依謂
依他二俱叵得故無生滅。


△二得下喻。


▲經況復下
此以夢事況乎妄因也意云夢事尚不可得況妄因
本無其可得耶。


△三如彼下例。


△三富樓下經示。


二汝但下明真覺無得為二一勸息妄心。


▲注舊解
三緣等除慇節外諸師皆然慤云三緣即業事三因
即三不善根節疏依之證真破云全乖法相道理。



二歇即下正示真覺又二一法。


▲經肯綮者上苦等
口乃二切下苦挺切又音啟行[啗-口+王]經音作繁者誤矣
注解牛之事證真云莊子內篇庖丁為文慧王解牛
云云肯綮交聚也者谷響引莊子云經肯綮而未甞
蓋言庖丁解牛遊刃於空虗間未甞傷筋脉之交聚
也問以交聚釋肯綮其有所憑乎答按文如海正義
云肯綮交聚也骨間筋結之處者此據陸德明釋文
[003-0736a]
引司馬彪所解。


▲大底音指致也。


△二譬如下喻。



經繫如意珠證真云此同法華衣珠喻然彼喻結緣
下種此喻真性本有。


二即時下釋慶喜惑於真因為二一難問二答釋初
又三一躡前致難。


▲注有指第二卷者擕李孤山也
且第二卷中自疑覺性似非因緣今疑修證不從因
緣二文永殊安得相躡。


△二我從下引悟證因。


▲經
我從因緣心得開悟真際云何難因聞了教獲悟真
心今謂若觀下文引目連等緣驗其自敘非唯了教
亦應通指得初果時所聞因緣。


▲注從馬勝聞因緣
義谷響引釋論云身子目連師事沙然梵志梵志道
術身子皆得之沙然臨死欣然而笑身子問故答曰
世俗無眼為恩愛所親我見金地國王死夫人投火
聚願同生一處言已命絕後見金地商人問之果爾
身子追悔未盡事術自知未達更求勝法而無師可
事後於道見頞[鞥-合+白-日+田]威儀庠序因問師法頞[鞥-合+白-日+田]答云諸
法從緣生是故說因緣是法緣及盡我師如是說一
聞即得初果身子再為目連說之亦得初果。


▲不須
和會者谷響云以其事永異故也如龍樹釋王舍城
引多因緣亦不較定一說以自古來所傳異故亦猶
此方二戴禮經三家論語廣略互異開章各殊仲尼
生年進退不同老子終卒存亡各據此方典藉其事
尚然況華梵遼遠結集部別而於事迹無參差者難
矣然則意在明理理之有失則可正之以智事之或
[003-0736b]
乖不可執一為是故云不須和會。


▲或可下又強和
會之。


△三今說下指濫申請。


二佛告下答釋為二一破迷顯悟二斥失勸修初又
二一寄事推破二就法例成初又三一指事對立。



經狂性因緣謂照鏡見像也因緣是能生狂性是所
生。


△二阿難下隨執交破又二一交破二執二轉破
自然初又二一以因破自。


▲注緣其失頭合云緣其
見頭以下文狂走方是失義。


△二若自下以自破因
經意云既自然頭因緣故狂何不自然之頭因緣故
失本頭不失顯自然義存也狂怖妄出知因緣義虗
也。


△二本狂下轉破自然。


▲經本狂自然者秪是狂
性本來自然。


▲注前四句破狂自然者約法言之此
顯藏性本來寂滅。


▲後三句破不狂自然者此顯藏
性不礙緣生即是空不空二義也。


△三若悟下顯悟
雙亡二是故下就法例成為二一結會前言二菩提
下簡顯今義又二一簡生滅顯不生滅二簡不生滅
顯無戲論初又二一遞簡二雙喻初又二一簡因顯
自。


▲經無功用道興福云八地資中云妙覺證真曰
疏主判此太高八地猶是別教義耳若論圓教初住
即得無功用道分證法身也。


△二若有下簡自顯然。


▲經無生滅者名為自然涅槃云有所斷者名有上
士無所斷者名無上士當知若有所斷必有能斷能
斷則智生所斷則惑滅今無生滅既從極說即無上
士也。


△二猶如下雙喻。


△二本然下簡不生滅顯無
[003-0736c]
戲論。


▲注理亦亡之者荊谿云因果既泯理性自亡
二菩提下斥失勸修又二一通斥戲論。


▲注又解下
詩云有苑者柳不尚息焉箋曰尚庶幾也庶幾幸望
之義。


▲經十二部經者長行重頌并授記孤起無問
而自說因緣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義都
成十二名廣如釋論三十七。


△二汝雖下別斥遭難。


▲經阿那含此云不來不來欲界生故證真云第三
果已斷欲界九品俱生名為出欲淤泥。


▲注圓教相
似位即七信已前也。


▲唯作小釋者長水云登伽小
機雖得第三若望圓信霄壤有異。


二是故下勸修又三一正勸。


▲注捨妄取真去事就
理谷響釋上句是藏通下句是別教亦可以此二句
通指前三。


△二如下顯功。


▲經羅[目*候]此翻覆障。


▲耶
輸陀羅此云華色亦曰名聞或得出纏謂登伽也或
蒙授記謂耶輸也。


▲注名為本性者出摩登伽經孤
山云以初見性淨明體乃立嘉名。


△三如何下警悟。


▲注依諸師者館陶科經從此已下明修行方便已
前明如來藏心雖不言解義當解也沇節璿師皆承
[003-0737a]
之唯孤山顯云開圓解開圓行云云。


▲隨聞獲證如
第三卷末并下文疑惑銷除等是也。


二阿難下顯楞嚴行法分二一顯正行二明助行初
又二一阿難述請二如來宣示初又三一歎佛。


▲經
實相者釋論云何等是實相謂菩薩入一相知無量
相知無量相又入一相智者曰即空故入一相即假
故知無量相即中故又入一相此與前文約三諦示
如來藏義趣符合。


▲引諸下五住迷暗如沉冥二死
漂流如苦海。


△二世尊下述已。


▲經含育如來十方
國土等國土皆是佛之化境故云如來一往同居義
該三土上妙覺明心即寂光也。


▲注天王天子也谷
響云如春秋天王狩于河陽天王求車是也。


△三惟
願下請法。


▲經無餘涅槃大經云因滅是色獲得常
色受想等亦爾方是此中無餘之義非同少乘[厂@火]身
滅智。


▲入佛知見者法華疏云二智四眼不能知見
唯一切種智佛眼則能知見。


▲注三陀羅尼旋假入
真也二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旋真出俗也三法音方
便陀羅尼中道法音能為初住方便也今請一心三
觀者此是通塗行門若據別意再請最初方便也。


二爾時下如來宣示為二一示初心決定二義二示
諸聖圓通本根初又二一正明二義二重釋二疑初
又二一敘意總標二云何下牒名正示又二一勸觀
因地發心二勸詳煩惱根本初又二一約因果審同
異二解二阿難下約同異明逆順二修分二一異成
[003-0737b]
逆修二同成順修初又二一總斥。


▲注空假離中者
藏通三乘及別地前修非即性故中即空假者圓人
初心造境即中而復雙照故。


△二以是下別明又二
一喻真妄體性二顯體性不循初又二一喻妄體生
滅二阿難下喻真性常住。


二則汝下顯體性不循又二一指現身為四大二由
此下示四大為五濁又二一總示二別顯初又三一
法。


▲經五疊者疊重也此以五陰為五重何則四纏
是色陰視聽覺察既是六根根必發識及受想行即
五陰具矣。


▲注若順現文即向下四濁次第也以義
言之者準百法疏云心王了其總相心所了其別相
以識創起但緣青等總相次取境像即是想心次領
納前境即是受心次起貪等造作即是行心前三無
記未能成業行能成業疏文由業招報即是色陰故云
始則有識終乃成色。


△二云何下喻。


▲經即彼者指
法之辭循順也泪古沒切濁也。


△三汝濁下合。


▲注
五利五鈍如法界次第。


▲見慢者秪是略舉利鈍耳。


▲四濁聚在其時者準悲華經人壽八萬至三萬歲
未有濁名至二萬時為五濁之始也以後驗前知是
五陰者非但後文秪如上來既指身中四纏分為五
疊陰義明矣況有下文為證能無信乎孤山已前俱
無此說後人所解仍舊弗從識者鑒之[媏-而+一/虫]鄙自見。



二阿難下別顯分五一劫濁資中云從初迷真起妄
世界未分但有虗空及與妄見故云汝見虗空也今
[003-0737c]
謂此無其理豈有眾生初迷見空而未有世界耶前
文云迷妄有空依空立界蓋說有先後理非異時應
知五濁皆就阿難現前而示是故五節文初並云汝
見汝身等敻指指迷真之初恐非經意。


△二見濁。



經四大為體即前文云堅相為地等是也見聞覺知
即分汝湛圓妙覺明心為視聽覺察也今雖通舉正
取意知而論受陰。


△三煩惱濁。


▲經憶識誦習興福
云憶念過去識對現在長水云誦習未來諸有境界
今謂誦習義通何必定指。


△四眾生濁。


▲注思即是
業釋論以意業為思業因四種法生謂見聞覺知即
六思也響井者周禮凡夫為井方一里說文八家一
井。


△五命濁。


▲注適言者谷響云適始也。


二阿難下同成順修為二一約解明因依果性。


▲經
常樂我淨智者云無二死為常不受二邊為樂具八
自在為我三業清淨為淨。


△二以湛下約行明果性
旋因又二一法。


▲注修三止觀照三諦境者當以虗
妄滅生為因緣所生法以止寂之以觀照之成三諦
境。


▲因該十信者問名字觀行何不取之答請觀下
文自見其義。


△二如澄下喻。


▲經名為初伏客塵煩
惱伏猶斷也不須以常塗五品中伏義為難此譯人
一往名麤惑為伏細惑為斷耳孤山指初住所斷無
明名為客塵此有三失一攝惑不盡云何澄濁都無
見思二名目不當如注中引擕李所說三違於現文
以客塵外自有無明故當知此中客塵與第一卷憍
[003-0738a]
陳那所解二字義同鹿園初悟豈非見思耶彼此照
著請無疑矣。


▲注界外見思者若唯識等論初地頓
斷見惑二地已上漸斷思惑此別教義也若圓說者
從初住去皆見思雙破以違理由見感報由思乃至
妙覺方盡其惑。


▲一切變現下亦可如法華云如來
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等。


二勸詳煩惱根本分二一總勸審詳二正示根本初
又二一勸審。


▲注先止後觀長水引起信云所言止
者謂止一切境界相隨順奢摩他觀義故所言觀者
謂分別因緣生滅相隨順毗鉢舍那觀義故云云。



止觀當體者前文云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
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反顯須以不生滅心
為本修因既曰修因豈唯修止而不修觀耶。


▲止觀
所依者即三諦境也。


▲止觀所破者下文云若不審
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虗妄根塵何處顛倒乃至云
六為賊媒自劫家寶故知六賊正當所破也以無緣
智即因地心也緣無相境即果地覺也破無明惑即
煩惱根本。


▲旁正之意有前義以觀境為正煩惱為
旁後義反是。


△二阿難下斥迷又二一法二喻。


二則汝下正示根本為三一示六入為根本。


▲經賊
媒者說文云媒謀也謀合二姓也今外塵內識猶如
二姓眼等引發譬若謀合。


△二由此下明根本有優
劣為二一由六根成世界二阿難下依世界辨六根
又二一示世界名數二辨六根功德初又二一示名
[003-0738b]
數二一切下明相涉又二一通明二而此下簡顯。



經上下無位中無定方者此於十方簡六取四也中
謂四維在四方中間故言無定方者且如東南維既
屬兩向是無定方諸疏不明唯節疏云但取四方有
正位故四維上下難顯示故此乃以維為中。


△二流
變下辨六根功德又二一約變疊總論功德。


▲注以
世涉方者第一於三世各論四方成十二也第二於
過去世四方變一為十成四十現在未來亦復如是
三世各四十成一百二十也第三於過去世四十變
十為百成四百現未亦爾三世各四百成一千二百
也問兩番變疊皆是一千二百然則一番即足何須
重疊以世涉方答斯由六根功德全闕不同欲將三
四四三之數克定優劣是故變自疊須有兩番下文
見。


▲沇師非之者彼云乍觀可爾理則不然經文但
約四方三世流變三疊不約十類眾生根塵以增其
數云云。


▲節公是之者彼云興福配根塵類生第七
經中文義明矣足可依用無勞別釋云云。


▲皆變疊
不同者資中云第一變麤相三世或取最初起三世
各有十二成三十六第二變一世有三十六三世成
一百八添本十二成一百二十第三變前後相望即
成九世一世各有一百二十九世總成一千八十添
本一百二十成一千二百孤山云一十百千此之四
數是正示三疊之變也以上十二有其三有其三類
故須以此四數增之三類者一數圓謂十也兩數始
[003-0738c]
謂二是兩一也以數始則變一為十變十為百兩番
變之則有二百也以數圓則變十為百變百為千也
兩始一圓三重增變則成一千二百長水云今秪將
過現未來進動筭位便成一千二百如第一位三
世四方宛轉十二為第一疊筭位即是一橫二竪已
成過去第二即變過去世以為現在進動筭位一竪
二橫成百二十為第二疊第三又變現在世以為未
來進動筭位一橫二竪成一千二百為第三疊已上
六家并私謂總有七義恐來者好異故錄之以示嘻
聖人之言隨情所解差別如是又不知後人作釋復
如何哉然而興福所取類生闕二無色無想根塵減六意根
法塵非但名數不足抑亦義趣永殊節公所從未為精

鑒敏師別用十善如雖出法華疏文而不知此經功
德與彼稍異縱強和會終涉疑情所以集解且依方
世銷其變疊故曰餘雖別解等。


△二阿難下約功德
克定優劣。


▲注一方三百此是以方涉世之數也又
得兩分之餘者餘謂五十也左右各得二百五十。



一分四百百者此取以世涉方之數也若無次番變
疊豈有一分四百耶。


▲與法華不同者若資中云法
華取此數量約持經力熏成淨用其數增減一依今
經自古相承多無準的今逢此典方識本因今謂沇
師望孤山之說遠矣據彼之意則應此經在前法華
在後斯甚不然。


▲雖眼八百下法華疏云案三業安
樂行即有十善一善有十即百善一善中有十如即
[003-0739a]
千善就化他為二千約如來室衣座三即成六千五
種法師悉具六根清淨一一根有一千功德也復次
一心中具十法界一一界皆有十如即成一百一根
通取六塵即有六百約定慧二莊嚴即成一千二百
根根皆爾若論六根清淨則不言功德多少若言莊
嚴則能盈能縮能等。


▲等莊嚴者根根六千若言千
二百顯其能盈若言八百顯其能縮若言清淨無盈
無縮無等云云。


三阿難下約優劣簡圓通為三一勸詳簡。


▲經誰合
誰離等此於六根且令詳簡任其云取故皆云誰乃
審定之辭也據理言之如真際云眼耳則離鼻舌身
合意深五淺耳圓餘非。


△二我今下許發明又二一
結前生後二十方下引證䇿修。


▲注所謂彼眼根下
知者於止觀中釋云彼是九界。


▲於諸如來常者九
界自謂各各非真如來觀之即佛法界。


▲具足無減
修者觀諸眼即佛眼一心三諦圓因具足無有缺減。


▲了了分明見者照實為了了照權為分明修論圓
因見論圓果。


△三阿難下破疑執又二一疑二佛告
下破為二一破六根虗妄二顯一門圓通初又二一
破執二顯妄初又三一總標。


▲經虗習者虗妄結習
也真際云此修所斷或無始時來與身俱生眠伏藏
識故曰根中積生等。


▲生住異滅者資中云剎那四
相即微細妄念也二今汝下別破。


▲經為一為六者
不了一六即是無明故約此推破用顯藏性非一非
[003-0739b]
六也問據阿難迹論修惑尚在那忽於此便破無明
答既已開顯須明圓行豈復作意先破俱生故但破
無明而俱生自落冶鐵之譬不亦然乎。


△三是故下
結示。


二阿難下顯妄為二一略顯二廣示初又三一法。



經淪替者由顛倒故淪[仁-二+儿/又]塵勞替易真生也。


▲注小
乘所證全是無明者如止觀釋智障云當彼破惑名
之為智若望中道智還成惑又輔行云二智之體是
無明故資中下彼又釋曰或認六塵銷處見惑不生
執一無為果體名一今不取後釋無為果體亦同孤
山所解問初果雖破見惑未斷思惑見思俱對六塵
所起何故經云雖得六銷答實如所問經文且據多
分言之如涅槃云須陀洹所斷如四十里水其餘在
者如一毛渧。


▲如下喻。


▲經同不同約太虗說一非
一約妄情說。


△三則汝下結。


△二由明下廣示又二
一別示擥塵成根。


▲注八法為體者能造即地水火
風所造是色香味觸浮根亦爾今但云四大下但言
四塵蓋影略互舉也經如蒲萄朵喻浮根之相也余
經所說或與此異有云眼如秋泉池耳如卷樺皮鼻
如盛針筒舌如偃月刀身如立戟槊唯意根未見別
目。


▲恬變者有味為變無味為恬恬靜也觀下文云
甞精映味絞味成根當知正取變義為舌根所對之
境然由恬變二種皆能發於覺了之性是故對根相
待而示前鼻之通塞下身離合等例此可知。


▲腰鼓
[003-0739c]
顙或作𣞙埤蒼云鼓杌也。


▲注浮塵根為意思託附
谷響云即慮知託在肉團之內也今人肉團有病則
慮知喜忘所為失常故醫藥所治在肉團耳列子曰
魯公扈趙齊嬰二人有疾同詣扁鵲謂公扈曰汝志
強而氣弱故足於謀而寡於斷齊嬰志弱而氣強故
少於慮而傷於專若換汝之心則均於善矣遂飲二
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胷深心易而置之投於神樂既
寤如初二人辭歸於是公扈返齊嬰之室而有妻子
妻子不識齊嬰亦返公扈之室有其妻子妻子亦不
識二室自相訟求辨於扁鵲辨其所由訟乃已是故
今經以意處肉團而外緣法塵如在幽室而闚於外
故云浮根四塵流逸奔法也。


▲如蓮華開合者睡眠
則合覺寤則開二阿難下總示離塵無體經黏妄發
光此謂染著妄境發生妄明。


二汝但下顯一一門圓通為二一顯圓通又二一通
根脫黏。


▲經隨拔一根下如於耳根不循動靜即是
脫黏智契於理名為內伏余皆例此。


△二不由下寄
根互用。


▲經寄根明發如智論云報生天眼在肉眼
中此乃寄於肉眼而發天眼今亦如是覺明知見寄
諸浮塵勝義而發也。


▲注具如華嚴谷響引晉本三
十五云菩薩有十種眼所謂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
眼智眼明眼出生死眼無礙眼餘五根皆有十種此
即分真人得其互用也。


△二阿難下示真覺又二一
覺不由根二覺不由緣初又二一指事。


▲經無目而
[003-0740a]
見者據阿那律於六神通得半頭天眼且神名天心
通名慧性此蓋意根得眼根用今但取見不由眼以
顯明不循根故也無耳而聽非鼻聞香例亦如是。



異舌知味者如下文云於過去劫輕弄沙門世世生
生有牛呞病今取其舌似牛故云異也。


▲舜若多神
者沇疏云未見誠釋應是主空神。


▲無身覺觸者纂
要云但無麤相之身而有微細之色故云如來光中
映令暫現也。


▲既為風質者言其不實也。


▲諸滅盡
定即九次第定中滅受想定。


▲久滅意根謂先曾得
定故。


▲圓明了知此約出定時說。


▲不因心念還指
曾滅意根也沇疏謂迦葉入定不妨作用引同維摩
云不起滅定諸威儀者非也況今文云如此會中摩
訶迦葉豈是入定耶故知且就小乘滅受想後無妨
出定圓照諸法耳。


▲注斯皆妄力者小聖神通由修
根本事禪而得既不能知發本明耀故皆屬妄實而
言之即如來藏少分之用豈唯小聖凡夫亦然日用
不知斯之謂矣。


△二阿難下例顯。


▲經圓拔者孤山
云六既名根故言拔也普曜云拔斷十二根十二因緣
槃云根深難拔此經云拔我疑根皆對根名拔。


二阿難下覺不由緣又二一指事。


▲經以手循體郭
璞注爾雅云循行也。


▲注不假於緣諸疏釋此皆謂
不假根境等而不觀根義上文已說何煩重耶。


△二
緣見下例顯。


▲注諸緣例爾如云見性具四種緣謂
空明心眼今且對暗不假明緣餘空緣等其例可識
[003-0740b]
又眼根既爾餘五比知云云。


二阿難下重釋二疑分二一釋因地發心疑二釋煩
惱根本疑初又二一疑請二答釋初又二一疑二請
初又三一牒前義二世尊下立今難又二一果不同
因二修非契性初又二一明七果常住。


▲注白淨無
垢識天台依攝大乘說菴摩羅識名無分別智光即
第九淨識也。


▲離倒圓成等者地論云大圓鏡智離
一切我我所執乃至能現能生一切境界諸智影像
及一切身土影像又云此智是諸如來第八淨識也
問今七種名同在果位體必無殊何故攝論以菴摩
羅為第九地論以大圓鏡為第八耶答第八有染淨
二分總含一切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等法是故攝論
開淨分為第九地論不開即指淨分名為鏡智問開
與不開何者為善答兩論被物各隨所宜不可定計
互相排斥然據諸論所說第八識若至我見永不起
位即捨棃耶之名別受清淨之稱是則果位名菴摩
羅天台所依攝大乘義取第九識者非無深致。


▲經
體性堅凝者若唯識宗謂真如凝然不變不許隨緣
非此經堅凝之義學者應知。


△二若此下明六根無
常。


▲經猶如念心下例前為難也以前文累說妄心
離塵無體故。


△二云何下修非契性又二一正難二
世尊下釋成。


△三如來下結違妨。


△二惟垂下請。



經蒙吝謂蒙昧鄙吝也。


二佛告下答釋為二一斥疑許說。


▲經塵俗諸事謂
[003-0740c]
擊鐘擣練等。


△二即時下寄事正釋分二一審聞聲
彰倒執之相二指聞性顯常因之體初又二一擊鐘
正審二據答總訶初又二一審聞二審聲初又二一
定有無。


▲經時羅睺羅又擊下此為下文破執張本
即鐘聲更擊汝云何知是也審聞既爾向下審聲與
此相對亦有兩重。


△二佛問下詳所以。


△二如來下
審聲又二一定有無二詳所以。


△二佛語下據答總
訶。


▲經自語矯亂矯應法師云假稱謂之矯矯詐也
字與矯同國語曰其刑矯誣今謂阿難報答無定義同
於詐而復錯亂。


▲注何因擊鐘而言其聞者秪由阿
難等妄認隨聲之聞而不知離聲之聞誣枉也虗也
二阿難下指聞性顯常因之體為二一正顯聞性二
通示諸根初又三一破執二知有知無下顯常又二
一簡妄顯真二對凡斥失。


▲經汝尚顛倒等舉勝況
劣也阿難非不以常為斷凡夫固亦惑聲為聞今左
右互舉耳動靜約塵閉塞開通約根。


△三如下引例
又二一引重睡有聞。


▲經自怪其鐘為木石響者展
轉妄聞也或恐木即是杵石即是砧此語似倒謂怪
其擣練砧杵作鐘響耳。


▲遄者谷響云速也詩曰人
而無禮胡不遄死。


△二阿難下約聞示性。


▲注真性
不昧者問聞性不昏即真性不昧耶答非即非離也
資中云如重睡人無有六情分別聲相但任運聞表
真聞性常在不滅真際云總舉聞性不昏證體無滅
或為他響之用隨塵妄起塵謝即亡真聞之性何曾
[003-0741a]
暫昧古德以此便為真性良恐未通今觀二疏並有
不即不離之意而未知節疏指斥何人若謂資中蓋
不善表之一字耳及至長水全作真聞而解亦恐錯
用沇疏之義深誤後人。


△二以諸下通示諸根又二
一斥迷。


▲經循諸色聲者能循即六根所循即六境
略舉色聲也。


△二若棄下勸悟。


▲注通別二惑俱名
塵垢者正取識情為垢是二惑體帶塵言之猶云塵
勞也。


▲此眼具五者不可以小乘法眼及次第法眼
為比既由清明成無上覺即同請觀音云五眼具足
成菩提也。


起第五卷



二釋煩惱根本疑分二一疑請二答釋初又二一牒
前義二令觀下述所疑又二一領解結之喻二請解
結之法初又二一領喻前文云汝觀世間解結之人
不見所結云何知解今領此喻故曰今觀世間等然
前文又云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
劫家寶斯則已明六根是結而下文請云今日身心
云何是結從何名解者此有二義一為鈍根者重發
起故二雖疑所結意在於解興福科此云釋結解同
體疑者非也以阿難本無同體之疑至佛答中始云
根塵同源縛脫無二此亦泛論未是正意。


▲從是故
汝今下方乃的酬解結之請耳。


△二世尊下省迷。



經與諸無明俱滅俱生資中云俱生煩惱及無始無
明也證真曰疏以俱滅俱生配俱生煩惱無明即屬
[003-0741b]
無始無明銷文不便今詳經意前已破人法二執顯
空如來藏次破真妄雙疑顯不空如來藏今請修
行方便重問解結根元須就所知障中以辨惑體不
必更配煩惱障也鈔文今謂證真所解與孤山義同所
斥況疏銷文不便其實然也予再詳之應作二義以
銷此文一約阿難權證初果俱生尚在則與界內無
明俱滅俱生二約阿難實證初住別惑未盡則與界
外無明俱滅俱生後義同圓敏二師前義有異也若
作阿難昔居初果令入初住通敘二義者則於瘧喻
銷釋更明何者見惑已斷如安日俱生未破如發日
又通惑先落如安日別惑猶在如發日隔日之喻不
亦明乎。


△二惟願下請解結之法又二一請法二作
是下申敬。


二爾時下答釋為四一經家總敘。


▲經作將來眼者
依教生解依解立行皆得正見故名為眼。


△二善哉
下諸佛同告。


▲經無上菩提等可對二德。


△三阿難
再問。


△四佛告下如來廣答分二一正示六根解結
之法二重釋解結倫次之疑初又二一長行二偈頌
初又二一明根結無實二示現前可解初又二一明
真妄相即。


▲注凡夫迷真故縛者若未破別惑未登
圓住皆名為縛然六根淨人亦得似脫今取真脫故
唯聖人也。


△二阿難下明根境相由。


▲經交蘆者行
[啗-口+王]經音作茭蘆仍斥交字為非此胷臆也。


▲注有以
下證真云根境識三互相因依如三蘆成聚闕一則
[003-0741c]
不立谷響破云如此釋者豈唯不曉字義抑又全背
經文且經文先以空華喻識既畢次舉根塵遂以交
蘆喻之若謂喻三則文義顛亂凡單言交者唯是兩
事史記云交手事秦婆沙論云結交趺坐手足俱二
事也此經明鼻根功德云而闕中交即是無出入二
息一時也又云交妄發生亦秪兩妄雙起耳至若三
數已上言交者並須加敷明之謂三交等如法華云
有八交道是也。


△二是故下示現前可解。


▲注又解
下節疏亦有此義彼云言知見者自性徧圓故無知
之知無見之見即如來藏心也立知者有所得故背
覺合塵即無明耳。


▲知見無見者不取相故背塵合
覺即涅槃也故茲兩釋並符佛旨者雖然若觀汝今
之言前釋為要以前阿難請云今日身心云何是結
從何名解是故如來開示阿難現前知見若立知者
即名為結現前知見若無見者即名為解無明涅槃
乃結解之法也斯亦略舉知見意攝六根未彰此結
從何而解。


二爾時下偈頌為三一總標二正頌分二一頌根結
無實。


▲注凡夫以惑業為緣者六凡法界由見思之
惑有漏之業即感分段有為之法也具足應云二乘
菩薩法界由無明之惑無漏之業即感變易有為之
法也以此三乘若望圓教聖位俱屬凡攝是故略之。


▲聖人以機感為緣者從分證已上得法性明鏡身
隨十界機普現色像也然分證菩薩自行未滿實報
[003-0742a]
土中亦有惑業為緣之義今但約化他應用而說。



舊以前二句下證真云初半頌立有為是空即真性
有為空緣生故如幻具足三支比量量云真性有為
是有法定空為宗因云從緣生故同喻如幻事次半
頌立無為是空即無為無起滅不實若空華亦具三
支比量若取義便須移不實兩字歸上句移無起滅
三字歸下句以不實是宗中空義故應立量云真性
無為是有法定空為宗因云無起滅故同喻如空華
問下半頌無真性言今何強添答上真性言須通下
轉云云。


▲掌珍論者清辨菩薩造奘三藏譯論標四
句與此小異彼云真性有為空如幻緣生故無為無
有實不起似空華上卷廣明前二句下卷廣明後二
句舊家始自興福至于長水皆依論釋俱不及證真
文義分明孤山云彼說祖於天親吾學宗乎智者宗
塗兩別故此弗遵云云今恐後學須知略引如上故
重遣之者若依掌珍銷前頌文即以此頌雙遣真妄
證真云初半破有為是破妄次半破無為是破真此
下一頌釋成前意也龍樹云即中論偈此二句下更
云今則無因待亦無所成法。


▲經猶非真非真纂要
云上非真字即妄非真下非真字即真非真覆牒上
文妄真同二妄此讀文大謬也。


▲注真非真所違也
者如下文云真恐迷上三字與今不別。


△二結解下
頌現前可解又三一泛舉所因二汝觀下正頌前說
三解結下生起後義。


△三陀那下重示為二一喻所
[003-0742b]
結之體二歎能解之法初又二一指八識如流。


▲注
第八異名此依唯識論解也又百法疏云然第八識
雖諸有情皆悉成就而隨義別立種種名或名為心
或名阿陀那或名所知依或名種子識等別說九識
者他宗解為純淨無染識若天台智者依真諦三藏
以阿陀那為第七識則與前來經論不同問若爾陀
那之名通乎七八九識如何辨異答梵語阿陀那此
與阿棃耶菴摩羅相去非遠皆目如來藏心但隨諸
經論翻取名義或異或同到使南北宗師多起諍計
若知此三有染有淨有染淨和合隨取何義建立其
名則諍計自息且阿陀那識真諦謂之第七者蓋別
取第八染分立名唯識百法謂之第八者則通取染
淨和合為目解深密經謂之第九者乃別取第八淨
分言之故攝論云世尊說法凡有三種一染汙分二
清淨分三染汙清淨分譬如金藏土中有三一地界
二金三土輪以地譬依他性具染淨二分八識以土譬
分別性為生死染分七識以金譬真實性為涅槃淨分
九識問陀那之名既通三識何故擕李釋此頌文須云
第八異名耶答以順現文名義便故既云習氣成暴
流又曰直非真恐迷是則顯有染淨二分雖解深密
名為第九不如唯識第八義親況慤況二疏俱作此
釋故敏師從之。


▲大乘權教者即通別二教也孤山
云對圓頓大機亦不宣說以歷別淺深示六七八之
異易起諍論故今謂不然此中正指陀那微細識有
[003-0742c]
真非真恐凡愚不了謂一謂異執斷執常故於諸經
不常開演何關六七耶應知此識於藏通二教固是
不說至於別圓二教亦罕曾顯示故云我常不開演
所言常者猶云尋常非全不說以別圓初心不得意
者皆有諍故如地論師以阿梨耶為真常淨識攝大
乘人以為無記無明隨眠之識斯即別圓起計之相
也圓敏二師釋不說意各據一塗似未盡理。


▲我於
凡愚不開演者節疏云凡謂凡夫愚即二乘今謂若
許前義愚通大小。


△二自心下顯諸法如幻初二句
從真起妄次三句達妄即真妄則根境熾然真則待
對絕矣所以作此頌者還是重示根塵同源現前可
解也所解既如幻能解亦如幻故下文云如幻三摩
提。


△二是名下歎能解之法。


▲注如世蓮華下諸疏
皆作喻釋大同小異今詳經語亦可作能證三昧人
解如前文云寶王覺王下文云妙蓮華王皆命佛也
今妙蓮華且是所坐之座金剛王寶覺正是能證之
人覺即佛也縱入相似謂圓教七信也同除四住至
藏則劣出法華玄文。


▲經薄伽梵者資中云具足六
義所謂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


二於是下重釋解結倫次之疑為三一經家敘事。



注二頌合明孤山云前四偈是重頌後五偈是孤起
從解結因次第已下今謂前四偈中言妄顯諸真等四句亦是
孤起後五偈中自心等五句亦是重頌若然則雜糅
精瑩於義惟明。


▲經心目開明者上根必進破無明
[003-0743a]
中下或初入真似。


△二我今下阿難疑請。


▲經性淨
等二句當以所詮能詮分之。


△三即時下如來顯示
分二一結巾喻迷二解巾喻悟初又二一綰巾成結
二指事顯法初又三一示六結。


▲注髑髏天者慤疏
云斯承口史未見所翻長水云劫波云時分巾是彼
天所奉緣起未詳今謂華嚴第二有時分天以璿師
但翻劫波而不言羅字故未敢用。


▲經疊華巾者谷
響云疊即布名字或作㲲下文又云寶疊者貴之耳。


△二佛告下審名體。


△三定倫次。


△二佛言下指事
顯法。


二佛告下解巾喻悟分二一喻六解一亡二喻舒
結倫次初又二一舉喻詳解。


▲經是非鋒起谷響云
劉伯倫酒德頌曰陳說禮法是非鋒起。


▲注云如劒
戟之鋒刃相競逐而起。


△二佛言下顯法斥迷。


△二
阿難下喻舒結倫次為二一明舒結方便二明倫次
所以初又二一舉結詳解。


▲注雖曰伏斷者二乘通
惑菩薩伏別惑俱約未觀圓中者言之。


△二佛告下
顯法示修。


▲注圓修定慧即三止三觀也由此能顯
如來藏性故曰佛法從因緣生。


▲事六度等等取二
乘智行乃至菩薩別修定慧悉名塵相方是今文簡
非之意孤山云和合麤相者如因父母和合而有其
身飲食為緣而命得住等良恐不爾。


▲佛種從緣起
者準法華疏以中道正因為佛種今孤山解知其本
因皆因於心心即佛種也然而法華正指真心此中
[003-0743b]
正指妄心雖真妄體同理須甄別。


▲實智冥理權智
鑒物者權實一念物理同時理則照窮正性物則察
其本末肇論云聖心無智無所不知此之謂也。


二阿難下明倫次所以又二一舉結詳解。


▲注黏湛
成根者前文云由明暗等二種相形於妙圓中黏湛
發見乃至意根云黏湛發知今總言之故云根也。



必無倫緒者豈有先眼次耳後鼻等耶。


△二佛言下
顯法示修。


▲法小乘折觀下毗曇人空法不空成實
人法俱空會入空平等理謂偏真涅槃也此涅槃亦
空名平等空。


▲大乘體觀下衍門三教皆名體觀通
教但破界內二執不破界外二執別教先內次外圓
教內外頓融。


▲應知下亦私釋之文人空法空即六
解也平等空即一亡也三空配位已在說題。


二阿難下示諸聖圓通本根為四一阿難述請二如
來普問三諸聖各說四文殊簡辨初又二一述解申
疑。


▲經得無疑惑例前心目開明說之。


▲頂禮雙足
者谷響云頂者己之貴足者佛之賤以己之貴禮佛
之賤敬之至也。


▲然猶未達圓通本根者上云慧覺
圓通但是悟知一六亡義今云圓通本根正是最初
方便也。


△二世尊下省躬致請。


二爾時下如來普告。


▲注從佛口生從法化生據孤
山意唯從圓釋今則通小小以四果為無學生真諦
法中圓以分證為無學生中道法中通別準知此下
二十五聖孤山復有料簡釋疑問曰諸聖所敘於界
[003-0743c]
及大何其次第為本說自爾為經家次此耶答雖未
可定判而以本說自爾為長蓋受佛威加說必次第
也若爾一等次第何陳那因聲而在沙陀因色之前
答此陳那是現在悟道既初因聲塵與觀音過去悟
道元因耳根非但根塵相符亦是過現相對是故最
初陳那敘述末後觀音敘述斯則善始令終以顯此
土正以音聲為佛事也若爾陳那亦應當機則與觀
音義等何故文殊簡以為非答塵是佛語根乃自身
認塵則著他語言觀根則了己心性末代悟入要在
觀根所以陳那聞聲亦在簡非之例問普賢依耳識
而悟何不當機答塵非根不別識非根不發若不依
根如何發識根親識疎是故亦簡又普賢所說心聞
之義乃是分真所得何關初心故下文云心聞洞十
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獲圓通問觀音既
是觀根悟道合在六根科中則當居那律前後何故
越次居七大之末耶答此既當機其道則勝勝儻先
說劣無由陳故讓諸聖居前而觀音處後例如三十
三大士說不二法門而淨名杜口最居於後前劣後
勝炳然可見已上五重皆圓師料簡斯亦鈎深索隱
之義講貫者不可不知。


三諸聖各說分二一正說圓通二廣現前瑞初又五
一六塵乃至五耳根初又六一火器悟聲塵。


▲經雞
園者中阿含云佛滅度後諸上德比丘皆住雞園竦
疏引智論云昔有野火燒林林中有雉入水漬羽以
[003-0744a]
救其焚纂要云即雞頭摩寺二說未審。


▲注涅槃說
身因谷響引彼經三十二云五百比丘問身子云佛
說身因何者是耶身子答曰汝等亦各得正解脫自
應知之何緣方更作如是問有比丘言我等未得正
解脫時意謂無明即是身因作是觀時得羅漢果有
說愛有說行乃至飲食五欲如是五百共往佛所各
說已解身子白佛誰為正說佛言無非正說。


▲淨名
入不二者初法自在菩薩云生滅為二不生不滅為
不二乃至文殊云無說無示為入不二共三十二人
若兼居士默然則三十三也。


▲其猶禮樂等者孔子
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
樂征伐自諸侯出。


▲斯即開權會實者具如後釋。



主伴相濟者爾雅云濟成也。


▲天台化儀四教謂頓
漸祕密不定也。


▲龍樹二種法輪謂顯露祕密也。



俱無此說者且漸教之初唯為五人等說三藏教大
雖在座小所不識至論不定但云雖五人證果不妨
八萬諸天獲無生忍且不言陳那得大乘益又大論
明祕密法轉云初轉時聲聞見八萬及一人諸菩薩
見無量阿僧祇人得二乘無量阿僧祇人得無生忍
亦不言陳那在大益之數若謂今經陳那所敘是密
悟圓理者豈唯彰天台龍樹教義不明抑亦顯法華
迹門開權未了何哉以法華但說在昔是權於今是
實耳此義非小有妨大塗故集解中不避煩芿。


△二
塵性悟色塵。


▲經優波尼沙陀如序分列名中解又
[003-0744b]
纂要云據華嚴等經疏翻為近少亦云近對蓋校量
持經功德云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即極少
比對之分也今經云以從白骨微塵歸於虗空此乃
折色明空因於近少微故也。


▲注觀五陰理性謂觀
色不淨觀受是苦觀識無常觀想行無我。


▲九想者
一脹想二青瘀想三壞四血塗漫想五膿爛想六噉
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燒想。


▲壞法羅漢者次第禪門
云對治無漏禪有二種一者壞法道即九想八念十
想是也善修此三發真無漏成壞法阿羅漢二者不
壞法道即皆捨勝處一切處九次第定師子奮迅超
越三昧等具此禪故發真無漏成不壞法大阿羅漢。


△三香嚴悟香塵。


▲經童子者菩薩之異名也餘經
亦稱文殊等為童子以內證真常而無取著如世童
子心無染愛故。


▲注此似衍門者未敢定判故云似
耳若觀當時得阿羅漢將非通教聲聞之果乎。


△四
藥王悟味塵。


▲經法王子者釋論云佛為法王菩薩
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悉名王子。


▲五百梵天者證真
云是其徒屬。


▲印我昆季藥王藥上者據法華疏云
藥王昔名星光從尊者日藏聞說佛慧以雪山上藥
供養眾僧願我未來能治眾生身心兩病號曰藥王
今蒙佛記即酬昔所願也。


△五賢守悟觸塵。


▲經開
士者古翻菩薩為開士安師云開士始士也開謂心
初開故始謂始發心故。


▲從佛出家者若據大論云
䟦陀波羅是居家菩薩恐名字有同耳。


△六飲光悟
[003-0744c]
法塵。


▲經我觀世間下即實有滅空也。


▲注九次第
定謂四禪四空滅受想也。


▲經世尊說我者如增一
阿含云我佛法中行十二頭陀難行苦行大迦葉第
一。


▲注此翻抖擻謂抖擻十二種過患云云。


二五根為五一如意悟眼根。


▲注此云如意等昔於
饑世曾以稗飯施辟支佛九十一劫生人天中如意
受樂常獲富足。


▲半頭而見者舊說那律天眼從頂
上發見此恐不爾如佛得全頭天眼又從何而見耶。


▲非謂金剛唯喻大定者地論云二乘得金剛喻定。


△二繼道悟鼻根。


▲注於路所生證真引善見律云
有一長者秖有一女與奴私通遂逃他國久而有孕
垂產思歸行至中路即誕其子因名路邊生如是二
度凡生兩子長名槃陀伽弟名周利槃陀伽以其弟
相繼於路邊生故名為繼道。


▲經我時觀息等此似
於數息中修六妙門觀所言六者謂數隨止觀還淨
云云前三是定後三是慧定愛慧䇿能發真明故得
漏盡成阿羅漢。


▲反息循空者反生滅之息循真明
之空也。


△三牛呞悟舌根。


▲經有牛呞病爾雅作齝
[003-0745a]
與呞同郭璞云食之已久復出嚼之法華疏云牛若
食後常事虗哨其病似之。


▲注緣起與今經異證真
云昔為比丘摘他一穗穀觀其生熟五百生作牛償
力今雖得道猶作牛呞。


▲經心地法門者問此與大
乘唯心之義不亦同乎答凡釋教文不可以名定義
當須以義正名今既敘昔所示法門但是第六識為
諸法所依故曰心地且小乘諸經奚甞不談諸法由
心如阿含云一法攝一切法所謂心是正法念云心
造依正瑞應云得一心則萬邪滅矣又何但小乘至
於先儒亦以心為言行之本如楊子曰言心聲也書
心畫也聲發成言畫紙成書書有文質言有史野二者之來皆由於心孟子曰學問
之道無佗求其放心而已矣荀卿子曰心也者道之
工宰也工能成物宰能生物由是觀之何必大乘方云心地耶
下文身子云悟心無際等義皆例此。


▲還味旋知者
祇是觀味之知還旋心地耳。


△四餘習悟身根。


▲注
罵河神為婢谷響云過恒河水咄小婢駐流河神為
之兩派神往訴佛佛令懺謝即合掌云小婢莫瞋大
眾笑之懺而更罵佛言本習如此實無高心。


△五空
生悟意根。


▲注甞試訂之訂平議也良由在昔下問
何故但云方等般若而不言法華耶答二酥味長豈
無所證若指醍醐於義太緩況圓通本根須敘在昔
法華開會亦會本根向下身子滿慈意亦如是。


▲見
佛法身者法華疏云佛忉利天下率土輻湊爭前頂
禮空生端坐石室念諸法空豁然悟道佛告蓮華比
[003-0745b]
丘尼非汝前禮須菩提先見法身法華玄文判此是
三藏空門成實論之所申也。


▲經諸相入非非猶無
也非所非盡上非字同前無義所非即諸相相帶言
之耳。


▲旋法歸無者法是意根所對之境正由根寂
乃得法空永嘉云知滅對遺斯之謂矣。


三六識為六一身子悟眼識。


△經心見者證真云即
眼識界也。


▲注不可以人而異於法者人謂迦葉法
謂緣生。


▲經光極知見者光明也若從義便秪是知
見明極耳。


△二普賢悟耳識。


▲注金剛喻定孤山云
即下文明金剛乾慧也。


△三𧰟喜悟鼻識。


▲注故標
其妻者來出家時耽著其妻食息不離。


▲十六特勝
者此禪與六妙門橫竪淺深之異耳。


▲通明者謂三
事通觀若觀息時即照色心觀色及心亦復如是故
曰通明又修此禪能發六通三明故。


△四滿慈悟舌
識。


▲經以音聲輪者佛有三輪謂身輪現通口輪說
法意輪鑒機此口輪也。


▲助佛轉輪者此法輪也口
輪是能轉法輪為所轉。


△五上首悟身識。


△注或翻
近執舊譯為佛家人其意同焉。


▲經三千威儀八萬
微細纂要云約二百五十戒各有四威儀合為一千
循三世轉為三千也將三千威儀分配身口七支為
二萬一千復約對治三毒及等分成八萬四千今舉
全數也。


▲注制遠方便者如起心破戒未動身口時
是也。


△六釆寂悟意識。


△注木爪癃谷響云亦曰木
爪林近此林居故又云禱此林神而生故。


△根本禪
[003-0745c]
者四禪四空總名十二門禪然其神通多依四禪而
發。


四七大為七一火頭悟火大。


▲經教我徧觀下應通
生滅無生二種觀相云云。


▲二持地悟地大。


▲經闤
闠者谷響引崔豹古今注曰闤市垣也闠市門也。



饑荒者爾雅云穀不熟為饑果不熟為荒。


▲注三諦
具足者蓋了色即是空一切法趣色如指不自觸故
曰不相觸摩。


△三月光悟水大。


▲經水性無奪孤山
云奪猶失也長水云一味水性更非餘大之所相傾
故名無奪。


▲注十徧處者證真云謂觀青黃赤白地
水火風空識十境皆使徧一切處也就所觀境得名
亦名十一切處亦名十一切入。


▲注稠禪師入火光
定事載續高僧傳有作折法等者孤山疏也。


▲四瑠
光悟風大。


▲經皆是妄緣風力所轉者妄緣即能感
之業風力即所感之報又風力即妄緣也皆虗妄緣
相故。


△五空藏悟空大注有足曰鐙今俗作燈。


▲經
放十種光等孤山云表從一心現十界像化十界眾
生也。


△六慈氏悟識大。


▲注此翻慈氏淨名疏云有
[003-0746a]
言從姓立名今謂非姓恐是名也何者過去為王名
曇摩沇支慈育國人國人稱為慈氏姓阿逸多此云
無能勝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親見正文未可定執
疏文


▲亦曰三相者解深密中二名全同唯識但以性
為相耳資中下此依唯識所解也證真引彼頌曰由
彼彼徧計徧計種種物此徧計所執自性無所有徧計
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依他圓成實於彼常遠離前
圓成


△七勢至悟根大。


▲注舍衛等者智論云舍衛
有九億家三億眼見佛三億耳聞而不見三億不聞
不見。


▲經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孤山云謂託宿世修
念佛觀故生佛前不假加功進行而自證妙道故觀
經云生彼國已見佛色身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
即悟無生法忍是也。


▲注念存三觀等者空觀念報
身破通別見思假觀念應身破界內外塵沙中觀念
法身破根本無明分別雖爾然復須了即惑成觀觀
外無身三一互融非相含然非相生然念之於無念
是真念佛矣。
首楞嚴經集解熏聞記卷第三
[003-074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