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565 圓覺經心鏡-宋-智聰 (CBETA)



No.254-A圓覺經心鏡序



原聖建名。蓋為開深進始。咸令視聽。俱成解脫良因。
尋途趣遠。理極元明。繡淡精微。緣無自性。護善遮惡。
故曰總持。止散澄昏。名為圓覺。但群生未寤。日用蔽
於塵勞。迷失本心。窮露不知旋復。假十二位大士。請
發潮音。演二十五定輪。心通法遍。遂使妄情頓歇。空
華無結實因由。聞復醫除。分別絕緣塵影事。既多弘
闡。孰為敷揚。念昔截舌以讚圓乘。故今投針似覺有
地。智聰蚤登台嶺。晚會清修。遇慈室每講斯經。閱圭
峯諸家疏記。鈎深索隱。各具雌黃。且夫采幽蘭者。寧
唯於楚澤。求美玉者。奚必於荊山。況摭言辨惑。豈限
於宗徒。披礫揀金。何嫌於取捨。媿蠡管之見。不足以
道鳴。悲末葉之秋。聊伸於墜緒。惟通心君子。知我於
是非之間。亦會我言詮之外。或者曰。理雖無於私隱。
妍醜未易彰之。故出圓覺心鏡以示之。一致於此。孰
能隱乎。

皇宋寶慶丁亥夏六月立秋日 前住台州赤城山崇
善教寺釋智聰
[001-0378b]


圓覺經心鏡目次





* 卷第一

* 自序
* 文殊師利菩薩章
* 普賢菩薩章
* 卷第二

* 普眼菩薩章
* 金剛藏菩薩章
* 卷第三

* 彌勒菩薩章
* 清淨慧菩薩章
* 卷第四

* 威德自在菩薩章
* 辨音菩薩章
* 卷第五

* 淨諸業障菩薩章
* 普覺菩薩章
* 卷第六

* 圓覺菩薩章
* 賢善首菩薩章



圓覺經心鏡目次
[001-0378c] No.254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心鏡卷第一
前住台州赤城山崇善教寺釋智聦述


經題


「大方廣圓覺」


【此經迺窮理盡性之書。潔靜精微之教。部雖屬於
方等。教味唯歸一圓。瞿曇示因地之良規。妙德啟
修行之正路。故褒之以大方廣。實之以修多羅。今
言圓即大也。曰規。覺即方也。曰矩。蓋聖人用此。模
範眾生。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也。又圓是
圓融。覺是覺性。真覺之性。圓融之道。如大海水。澄
湛圓融。楞嚴云。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又圓則
寂也。覺則照也。照而常寂。故曰圓。寂而常照。故曰
覺。覺取照義。圓取寂義。照而寂。寂而照。寂照同源。
故曰圓澄覺元妙。此非獨取。廣大無邊之義。為圓
覺。須知眾生。旅泊三界。生死結根。無明業識。非圓
覺寂照之功。幻翳空華。孰能銷殞。故圓覺之義。義
盡於斯。】


「修多羅」


【此翻契經。契理契機。故曰契經。】
[001-0379a]


「了義」


【了義者。法華以前。圓教之外。皆不了義。盖權實未
融故也。今既聞開顯。同法華之圓。並為了義。所以
事理圓融。因果頓足。佛法之妙。豈復有過於此。】


「經」


【經者徑也。經由聖人心口。故得萬古同遵。百世不
易。準佛地論解。則能貫能攝。此方儒書。則訓法訓
常。餘如常釋。不復繁引。】


譯師


「罽賓沙門佛陀羅譯」


【沙門。或云桑門。肇云。出家都名。阿含經云。捨離恩
愛。出家修道。攝御諸根。不染外欲。故號沙門。郊祀
志云。沙門。漢言息心。削髮出家。絕情洗欲。而歸於
無為也。瑞應云。息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梵語佛
陀多羅。唐言覺救。北印土罽賓人也。於東都白馬
寺。譯圓覺一部。不載歲月。譯者。易也。以彼方言。易
成華語也次序分。】


序分


「如是。」


【理無不如。之謂是。事無不是。之謂如。亦是信順之
詞。文如理是也。】


「我聞。」


【阿難稱我者。非人我之我。謂方法皆備於我之我。
本是耳聞。蓋我是耳之主宰故也。】


「一時。」


【一者。多之所宗。謂之一。又一之所起。謂之時。又天
[001-0379b]
上人間。長短不同。天竺國。不分春夏秋冬。只云三
際。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名熟際。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名雨際。九月十六日。至正月
十五日。名寒際今言一時者。已包四季故也。】


「婆伽婆。」


【說經教主。即佛也。亦曰婆伽婆。亦名薄伽梵。佛頂
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具足六義。自在。熾盛。
端嚴。名稱。吉祥。尊貴。如是六德義圓滿。應當總號
薄伽梵。諸經多稱為佛。蓋譯師取與不同。非有他
也。今定說經。定是何身所說。佛有法身報身應身。
法身有二種。理體法身。用中法身。報身亦二種。有
自報他報。應身亦二種。有勝應。有劣應。今定用中
法身。亦曰他報。亦曰勝應。三身一體也。亦云。即生
身為尊特身佛。蓋釋迦。來此南閻浮提。八千返。親
近父母生身。五十年說法。三百會談經。只此丈六
四八之相。華嚴云。父名淨飯。母名摩耶。吾名悉達。
但大小乘機見不同。大乘住地菩薩。用業識見之。
即此丈六。即尊特身。即用中法身。龍女所贊。微妙
淨法身。具相三十二也。二乘凡夫。只用六識。見是
父母生身三十二相。說小乘法。同一座席。二見不
同。但此尊特身有二種。一者示現尊特。如光明法
華。圓光一尋。能照無量。凡窮一相。皆不可得。如應
持不窮其頂。目連莫究其聲。外道欲量佛身。南山
斫丈六竹量之。佛頭在丈六竹上。古云。斫盡南山
竹。仍舊長丈六。二者現起尊特。如十蓮華藏海。微
[001-0379c]
塵相好。又十六觀經。真法身。高六十萬億。眼如四
大海水。眉間白毫。如五須彌山。皆是現起尊特也。
不思議德。豈容凡夫以有思惟心之所測度也。】


「入於神通大光明藏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大即法身德。光即般若德。明
即解脫德。此之三德。會無量三諦法。歸秘密藏。包
一切善法曰藏。三昧翻調直定。正受者即正心行
處也。三昧梵語。正受華言。今華梵双舉。其實一切
聖賢。皆用三昧正受。為出入之門。以無分別智。緣
無相理。故曰正心行處。光嚴者。即了因智慧也。住
持者。即緣因福德也。一切如來。皆用緣了二因。莊
嚴本有正因而成佛。是諸眾生者。諸之一字。不一
之辭。該十法界。皆云眾生。佛亦謂之無上眾生。性
淨之理。故曰覺地。在佛曰果。在眾生曰因。今將佛
果。對眾生因地。並具圓覺妙明之性。無身心相。故
曰寂滅。亦無差別相。故曰平等。經中凡言十方。即
是十法界也。今言十界。界界融通。入妙圓覺。故曰
圓滿。只一本覺真如佛性。隨染淨緣。故曰不二隨
順。於不二境。正明現土。即穢為淨。即娑婆穢。為寂
光淨。行法云。釋迦牟尼名毗盧遮那。徧一切處。其
佛住處。名常寂光。常波羅蜜所攝成處。我波羅蜜
所安立處。樂波羅蜜滅受想處。淨波羅蜜不住身
心相處。不見有無諸法相處。又十六觀經。佛與韋
提希夫人。現諸淨土。或有國土。純是蓮花。或有國
[001-0380a]
土。如玻[王*梨]鏡。或有國土。如自在天宮。豈非即此靈
山。便是報國。無上報事。不須壞此靈山。突出寂光。
恐人狐疑。不免諄複曉之以後列名位。】


「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


【梵語菩提薩埵。秦人好略。略去提埵二字。只云菩
薩。翻大道心成就眾生。亦可云。菩提翻道。又翻覺。
此十萬眾。皆隣真亞聖。地住聖賢。或權或實。或顯
或晦。同入寂光。啟揚圓覺。此經不入二乘之手。不
列聲聞緣覺眾也。最後流通。却列凡夫眾。須彌山
王。并吉槃荼。火首金剛等。以知同在靈山。但凡聖
所見有異也。】


「文殊師利菩薩。」


【文殊久成正覺。即龍種上尊王佛。降尊就卑。佐輔
牟尼。又翻妙德。又曰妙首。昔因女人而發道心。又
昔為妙光菩薩。化八王子次第成。最後第八王子。
乃然灯佛。彼時釋迦為儒童。買五莖蓮花。供養然
灯。并布髮掩泥。然灯與之授記曰。汝將來於五濁
世為佛。號釋迦牟尼。以然灯往望妙光。九代祖師。
瞿曇乃玄孫也。】


「普賢菩薩。」


【曲濟無遺曰普。鄰極亞聖曰賢。乃東方寶威德上
王佛國菩薩也。聞靈山說法花經。法會將終方至。
駕白象王。入我娑婆。即法花經勸發品也。】


「普眼菩薩。」
[001-0380b]


【徧觀為義。普觀法界眾生。皆具大圓覺性。】


「金剛藏菩薩。」


【金取銛利為義。剛則剛健。喻般若之慧。能斷眾惑。
包覆因果善惡曰藏。】


「彌勒菩薩。」


【翻慈氏。姓也。阿逸多。字也。昔為國王。駕白象遊城
外。其象見野雌象。而欲性狂發。王幾失命。乃懲治
調象人。象人答王曰。其象本自可調。為見野象。欲
心發生。不然請王令調之。象至王前。燒紅鐵彈丸。
曰汝於王得罪。令吞銕丸。令象開口吞之。丸從後
出。跪而伏調。王見是事。發慈悲心。故以姓號慈氏
也。王曰。汝既能調。如何令之有失。曰。臣能調象身。
不能調象心。其象心。非臣之所能調。王曰。世間孰
有善調心者乎。曰唯有佛善能調心。王往問佛。佛
曰。世間調心。各有方法。調象調牛馬若干諸類。欲
調之無遏所欲。隨其所好。而漸調之。如禽畜烏鳶
螻蟻之屬。皆可調之。淨名云。先以欲鈎牽。後令入
佛智。其難調者。唯世人心爾。古云高可射。深可釣。
唯有人心咫尺間。咫尺人心難可料。所以須菩提。
首問降心。此經示二十五定輪。三種妙觀。正是調
心之術。人心散即用止止之。止即息攀緣之心也。
昏即用觀觀之。其昏即朗。止觀乃明靜之法。明靜
即寂照。散即止寂也。昏即觀照也。以此為藥。無明
之病。不遠而復也。】
[001-0380c]


「清淨慧菩薩。」


【澄心如月。虗己若潭。月皎潭清。神清慧朗。斯之謂
歟。】


「威德自在菩薩。」


【圭峰云。三藏成就。功用猛利。邪魔不能嬈。妄惑不
侵故也。今云人之動靜。莫過四威儀。行住坐臥。道
在乎動靜之間。此聖流。行如象王。威如獅子。進退
以禮。折旋俯仰。威儀詳序。以模範後賢。故斯名不
朽也。】


「辨音菩薩。」


【此菩薩。善能辨別。隨類圓音。故曰辨音。】


「淨諸業障菩薩。」


【一切業障。盡依四相而生。此菩薩。身口意三業。如
珠玉無瑕玼。泯絕諸惡。奉行眾善。】


「普覺菩薩。」


【自覺。亦能覺他。念起即覺。是也覺。非也覺。覺是覺
非。所以針艾隨身。膏肓之鬼自懼。】


「圓覺菩薩。」


【理無不圓。事無不覺。故曰圓覺。】


「賢善首菩薩等。」


【近聖曰賢。順理曰善。故曰賢善首。一會法眾。十萬
人俱。故曰等。】


「而為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十二開士。皆唱導之師。故曰上首。與諸眷屬者。則
[001-0381a]
十萬人俱是也。後歎德云。皆入三昧。即大光明藏
也。謂法界圓融。真如清淨。因人果人。同住一處。故
曰同住平等法會已說列眾竟。次說申請○讚許○佇聽○正答。此四科。章章一
同。下不重出。申請又分三科。初進問威儀○二正陳辭句○三展䖍誠。初釋進問威儀。】


正宗分


文殊師利菩薩章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諸經皆云爾時。唯此經獨言於是者。蓋此間不列
雜眾。首列二六大士。名目於前。故臨文但云於是。
亦躡上之辭。發語之端。若云爾時。只當爾之時。非
列名之始也。圭峰云指注之辭。慈室云兼發起。故
云於是二正陳辭句。分二問。】


「大悲世尊願為諸來法眾求大乘者不墮邪見。」


【一問。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此問觀法。故云法行增深觀
來本起因地有二種。一本門因地。如法花本門壽
量。如五百千萬億。三千大千世界。抹為微塵。一塵
為一劫。我成佛來。復過於此。此非凡力所及也。二
迹門因地。遠推自大通前覆講。及遇阿私仙。捨身
為牀座。採薪汲水。為求妙法。及中間遇然灯。買五
莖蓮花供養。布髮掩泥。蒙記為釋迦牟尼。捨身求
偈。剜灯問法。飼虎代鴿。如是足跡可尋。今云本起
因地。乃跡中因地。此等皆以慈修身。非穢濁之行。
故曰清淨。法行者。深觀也。法句經云。吾博學無厭。
奉法不懈。精進持戒。心不放逸。緣是得道。自致泥
洹。此非深觀。忍力修心。安能解黏去縛。而成佛道。
故得妙德發揚。意在規凡入聖也。
二問。菩薩於大
[001-0381b]
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菩薩發心。如善財南求。
見五十三善知識。皆云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心。又如常啼東請。求般若波羅蜜。賣身割
肉供養曇無竭。聞法證無生忍。菩陀波倫。打骨取
髓。以求般若。此等皆是菩薩。為法亡軀。遠離諸病。
行法經中。阿難亦發三問。一問。如來滅後。云何眾
生起菩薩心。修行方等經典。正念思惟一實境界。
二問。云何不失無上菩提之心。三問。云何復當不
斷煩惱。不離五欲。得淨諸根。滅除諸罪。父母所生
清淨常眼。不斷五欲。而能得見諸障外事。此三問
略爾。廣如彼文。同是發清淨心。遠離諸病。
三問。能
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法華云。此
經佛在世時。猶多怨嫉。況佛滅後。去聖逾遠。聖賢
隱伏。附佛法外道增熾。多學邪空。訶佛毀教。不存
土木。毀滅緣生。引不吉人。恣行非法。謂婬怒痴。盡
是菩提。豈知一慢尊容。長淪暗道。一輕聖典。永墜
邪林。自墜見坑。復引盲者。當此之際。孰能關正。故
文殊不憤。特啟激揚。為末世眾生。箴此見病。故設
此問也問畢三展誠。】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說如上語已。四支及頭。如泰山崩。悉投於地。如是
頭面接足。歸命敬禮。周而復始。至于三請者。以表
䖍誠之心也次讚許敘陳〔誠〕聽。】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001-0381c]


【此經意。讚其所請。敘其所陳。誠其所聽次佇聽。】


「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圭峰云。既蒙許說。願樂欲聞。潔己虗心。収視反聽。
而寂嘿也次入正宗經文。答上三問。】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


【世之為王。君臣朝會。統攝萬[邱-丘+看-目]。光宅天下。法王啟
運。寂默以證真。捨金輪而馭大千。耀玉毫而制法
界。涅槃云。法無上者。涅槃是。眾生無上者。佛是。陀
羅尼者。天台云。三昧與陀羅尼。乃相成之法。相成
乃互具也。法花云。普現色身三昧。與陀羅尼。猶是
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三昧者。又名三摩提。翻
正心行處。亦云調直定。蓋從始以來。常曲不端。得
此三昧。故正心行處。陀羅尼。翻能持。集聚種種善
法。持令不散不失。又云遮持。能遮一切惡不善根。
令不起故。又翻總持。若名若義。行地功德。皆悉任
持。故號總持。但三昧專論持善。陀羅尼兼遮惡。義
或相應。或不相應。分二名義。行法云。心純是法。與
法相應。又此陀羅尼三昧。唯佛菩薩所行之法。行
持此法門。得成佛道。所以不共二乘也。門者。未必
專取出入為義。自凡修因。得入聖果。以立門義。有
云。方便門。解脫門。普門。婆羅門等。豈專一義。今取
遮惡持善。如世兵甲之器。外遮鎗刀。內固名利。衣
甲即今之圓覺也。遮其外惡。持其內善。但此覺性。
俱攝百界千如善惡性相。故得遮六凡之惡。持四
[001-0382a]
聖之善。究論善惡。乃全性之善惡。諸佛所以不斷。
佛若斷此之惡。普現色身。從何而立。當知圓融覺
性。運一切善。遮一切惡。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名為
圓覺者。既陀羅尼名為圓覺。圓覺亦可為陀羅尼。
但詮名有異。其體本同。如火名熱。亦名為燒。陀羅
尼。遮持義。圓者。如珠走盤。圓無際故。覺者。乃明義。
如十鏡環繞。中燃一灯。灯體交參。東西莫辨。須知
圓覺。以百界千如為體。緣生性具。各各自圓。但迷
之為無明。悟之為法性。故云三千在理。同名無明。
三千果成。咸稱常樂。三千無改。無明即明。三千並
常。俱體俱用。又須知照用同時。眾生無始。無明業
識。非圓照覺相。以何遣迷。以何破障。故裴相國云。
統眾德而大備。爍群昏而獨照。故曰圓覺。】


「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


【圓覺妙心。具足十界。百界千如。三千世間。生佛依
正。色心染淨諸法。故曰一切。以由圓覺無自性故。
遇染則情生。十界俱染。在理則性淨。十界俱淨。亦
非研究而然。乃本來淨也。今從淨緣修發。不改不
變。故曰清淨真如。菩提翻道。涅言不生。槃言不滅。
大道無形。不生不滅。波羅蜜。翻到彼岸。已攝六度。
一一度。皆到彼岸。真如法身德也。菩提般若德也。
涅槃解脫德也。此之三德。皆從圓覺生。故云流出。
菩薩以此為軌則。故曰教授。眾生性具此三德故。
一念能感。佛證此故。無謀而應。神通用此故。化化
[001-0382b]
無窮。父子得此故。天性相關。知之者。可以脫生死。
度含靈。此圓覺之大略耳。次牒其所間。】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


【三世十方。故曰一切。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
來。圓照者。照之一字。即三觀也。空觀破一切法。假
觀立一切法。中觀妙一切法。此三觀。名三而體一
也。故云圓照者。圓融圓妙。三只是一。一即是三。此
三。立則俱立。破則俱破。亦云始覺。楞嚴云。妙奢摩
他。空一切法也。覺相者。即真諦。俗諦。中諦。三諦也。
此三諦。亦一體異名。全本覺而起。謂之不思議境
也。此之境智。境如砧。智如槌。砧槌鑪鞴。發躍中間
無明業識。謂之淳朴。安能不變。無明即明。煩惱為
菩提。苦道即法身。不得此妙境智。無明不斷。佛道
如何得成。今人擔簦負笈。隻笠腰包。行盡無限之
山水。坐消數載之春風。達磨到梁。常以四卷楞伽
為標準。故得十方諸佛。三世如來。莫不皆依圓照
清淨覺相。是知經教。不可偏廢也。今恐多有不曉
境觀。錯用身心。一生空過。再出境智。為入道之要。
莫嫌多事。然此境智。人皆知之。所解終成二物相
合。蓋以不曉境智之體故也。欲知境體。須簡頑境。
及偏小妄心。假立真如。此境。安能與智不二。今依
馬鳴。立境體者。所謂本覺。其智體者。所謂始覺。故
起信論云。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
虗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常住法身。
[001-0382c]
依此法身。說名本覺。此覺是性。全性起修。名為始
覺。論云。始覺者。即同本覺。既云離念。豈有思議。既
等虗空。無所不遍。豈有一時一塵一心。而非本覺
及始覺耶。是故得云。三世十方。生佛依正。為所觀
境。三世十方。生佛依正。為能觀智。境智名別。其體
不殊。是故能所。二非二也。此不思議境智。一切如
來。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成於佛道。到此不可不苦
口也。】


「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無明因何得斷。因圓照覺相也。圓照即三觀。覺相
即三諦。三諦。真俗中道第一義也。三觀。空假中也。
向下二十五定輪。亦只三觀也。如世藥方。治一切
眾生種種諸病。眾生生死結根。無明妄識。非此為
藥治之。無明安得永斷。故諸如來。以如如智照如
如境。境智融融。妄識無逃避處。只得轉為法性。妄
識。只我見前一念虗妄浮心也。此虗妄。雖本是佛
天然之性。爭柰逐迷。如演若達多。晨朝以鏡照面。
頭在身上。放下鏡了不見自頭。只一向問人討頭。
佛云。此人虗妄。顛倒心狂。其狂若歇。歇即菩提。今
此妄心若歇。則無達多之狂。要破此迷。始由觀力。
專假因緣。性欲為因。師教為緣。因緣成觀。達本三
障。無明業識。即轉為明。名菩提灯。若非感應因緣
之力。豈得無明永斷。故知成佛。全假因緣也。】


「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
[001-0383a]


【一切眾生。括十法界。從無始來。迷真逐妄。為風火
識。馳此一念。無明業識。入父母胎。攬父母遺弃。為
此色身。於中顛倒行事。如教中。文殊問淨名曰。善
不善。以何為本。曰身為本。又問身孰為本。曰欲貪
為本。曰欲貪孰為本。曰虗妄分別為本。曰虗妄分
別孰為本。曰顛倒想為本。曰顛倒想孰為本。曰無
明為本。曰無明孰為本。曰無住為本。文殊師利。從
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即無明。無明即法性。如氷
與水。水即是氷。氷水無二也。四大三毒。為身心之
病。而常情不覺。今佛反從無住本逆推。從無住生
顛倒。從顛倒生虗妄分別。從虗妄生欲貪。從欲貪
生身。身造善惡。皆生死本。究其元由。即無明為本。
今永斷無明。無明破。即轉為法性。法性即佛道也
下引喻。】


「猶如迷人四方易處。」


【喻上無始以來。種種顛倒。東西南北本來定位。遊
人自迷。不識定方。遂認南為北。指東作西。非方位
之相易。迺迷者之自惑。過在迷人。不在方位。此一
節經意。皆因妄動。其風火識。馳我入胎。攬其遺弃
之時。此時不識本來面目。故生下文妄認次明生法二空
。】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此文正明。生法二空境。妄認四大。四大性。各自起
滅不同。業因緣故。名曰緣生。認之為身。風火摶識
[001-0383b]
入胎。攬赤白二滴。水大也。生髮毛爪齒皮肉。地大
也。認此為身。生我所相。名色陰也。領納遺弃。即受
陰也。內生苦樂。想陰也。隨業造作。名行陰也。識住
其中。名識陰也。此五陰。亦名五蘊。至此且論。在胎
受身。謂之生空境。色受想行識。眾共而生。故曰生
空。亦曰人空。相者即境也。既認為身相。豈非生空
境也。以上未涉根塵識也。至六塵緣影。方具根塵
識三。根即六根。塵即六塵。識即六識也。此根塵識。
方涉外塵。遂起五欲境界。至此為法空境。六根六
塵六識。三六十八。為十八界。謂之諸法空相。既云
為自心相。相即境也。此是法空境相。若能覺此。四
大五陰皆空。根塵識三。皆無我相。可謂四病出體。
小乘悟此。成阿羅漢。大乘菩薩。造境即中。破無明。
證三德。成初住佛。法華三周授記作佛。即初住佛
下引喻明二空觀。】


「譬彼病目見空中華。」


【無明為病目。全空作華。故曰空華。若觀上四大五
陰。本性空寂。一一皆是圓覺實性。則無是身相。故
曰生空觀。四大五陰。不滅不破。則永受輪迴。楞嚴
云。見聞如幻瞖。三界若空華。觀成則身滅。三界可
出也。】


「及第二月。」


【此法空觀。只謂妄認六塵緣影。為實身心體。眼緣
色影。耳緣聲影。嗅香甞味覺觸。乃至心緣法塵。此
[001-0383c]
緣塵心。皆是虗妄。如揑目人。見第二月。錯認月外
之月。廼真月之影為月。非真月也。阿難認聽法之
心為心。佛咄叱。為非心。此乃法塵分別影事。是以
楞嚴。七處徵心。八還辨見。今認六塵緣影為自心
相。如認第二月影為真月。二影無差。皆是虗妄。若
能了緣塵二月。本如來藏。見圓覺性。是則名為法
空觀也。如前四大五陰六根六塵。其體皆是無明
業識。虗妄病源。並是眼病。雖分二空。如藥治病。但
求虗妄病消。今總歸一科。共釋病源。不出無明病
眼。空花二月也下直喻前文。】


「善男子空實無華亦復迷彼實華生處。」


【如人不識真金。認鍮為金。又不識瓜。認瓠為瓜。金
鍮不辨。瓜瓠不分。不識真空。認華為空。以由迷真
起妄。執妄為真。此猶眾生。不知自己是佛。迷為眾
生。造種種業。輪迴生死。若達無明業性本空。則無
是生死輪迴。病者是無明。只知無明業識。不知是
自己真空。故以翳目。見是空華。若知花從翳生。則
知真空不生花翳。不知瞖目生花。故以惑此。虗空
自性。若知花從翳有。則不迷實花生處。只緣一著
不到處。滿盤空用心〔以〕出其過惡。】


「由此妄有輪迴生死故名無明。」


【四大五陰。本如來藏。只緣自己主宰。不守自性。妄
生愛欲。攬四緣生。為己色身。因是輪迴。生死不息。
今推。妄因業起。極其所起業性。體是無明。無明無
[001-0384a]
體。體是法性。如氷與水。二無二也。若不達性。生死
不了。如飛蛾赴明燭。不能自止。故曰無明向下窮無明體。】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


【無明無體。以法性為體。無明轉為明。如清濁水。濁
為本有。又推法性。亦無自體。以無明為體。冰以水
為體。水以冰為體。若無自性。遇緣成就也。又須知。
悟了即無明為法性。迷時即法性為無明。其名雖
轉。其體不轉也。總是眾生一念妄心。若也離念。則
鐵牀非苦。變易非遷。故我佛圓明之體。即是眾生
凡夫本具性德。故云。毗盧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
阿鼻依正。全處極聖之自心下引喻夢中人出無明無實體。】


「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須知無明有二義。一體空義。二成事義。云夢時非
無。乃成事義也。因無明心。發善惡之事成。及至於
醒。了無所得。此體空義也。醒時尚記夢中所作事。
則事事無實可見。體空者。雖曰無明無體。人人未
免全夢作醒。全體作夢。故云。人人盡道此身如夢。
何曾夢裡知身下引喻真妄同源。】


「如眾空華滅於虗空何以故無生處故。」


【此言真妄同源。如眾空華妄也。滅於虗空真也。空
本不曾生華。今何用論滅。言有滅者。已知是妄。既
知是妄。滅無生處。妄動而生。妄滅即滅。本圓覺性。
誰生誰滅。眾生未滅。妄見生滅。諸佛已滅。寂滅為
下明妄動。】
[001-0384b]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佛自生迷。迷生為佛。佛若不
迷。生即是佛。生若是佛。即無輪迴。真隨妄轉。佛即
是生。是故說名輪轉生死下引己自證因地達本性空。】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如來因地。為凡夫。入山採樵。遇弗沙佛。修火光三
昧於巖穴間。以一偈。七晝七夜讚佛云。天上天下
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一切世間我盡見。世間
無有如佛者。因此精進。功超彌勒九劫。今知之一
字。即上文圓照覺相也。圓照即觀也。覺相即境也。
以斯觀。照斯境。此無明業識。不得不轉為明。即此
空華。全無明作。觀此無明。即空華相。全性為華。全
華為性。亦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
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證斯境界。即無
輪轉也。觀四大五陰。皆空。故曰亦無身也。觀六塵
緣影亦空。即無心也。既無身心。誰受生死。既無生
死。此生死為作故無。為不作故無。須知凡夫性德
真常。本無生死。五陰既空。不容主宰所住。既不住
生死。亦不住涅槃。亦不住聖。亦不居凡。當知此說。
以性奪修。成無作行。生死涅槃。猶如昨夢。故云非
作故無。本性無故也次展轉拂迹。釋成正因。】


「彼知覺者猶如虗空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彼知覺者。知者智也。覺者照也。此之智照亦云始
覺。全本覺起。即是凡夫見前一念無明業識。修三
[001-0384c]
昧者。以此為境。以此為觀。為生。為住。為滅。又此妄
覺。則無有體。以無明為體。此無明。亦本無體。故云
猶如虗空。又須知。知虗空者。即始覺也。此始覺。復
覺虗空。即空華相。此謂之智照於境。境復照智。智
照於境。曰空華相。境照於智。曰猶如虗空。所以凡
修行者。不可廢此境智。若不用此境智。則無始以
來。無明業識。如何銷殞。故云亦不可說無知覺性
也。以此知覺性。雖從不覺而起。以全本覺。起於修
覺。有破惑之功。是不可廢也。業惑若盡。如湯消氷。
能所俱亡。有無双遣。唯真如智獨存。良由修圓覺
者。觀性德苦樂。而興與拔。以即理毒害。為所消伏。
修性德三因。名性德行。報應二身。即名法身。蓋以
性而泯於修。苦則拔無拔相。毒則消無消形。行乃
即修無修。佛乃即證無證。故得有無俱遣。方名淨
覺隨順也後徹拂所由。釋歸圓覺。】


「何以故虗空性故究竟圓滿徧十方故。」


【此節經意。謂前有無俱遣。淨覺隨順。明觀成相。不
動即今剎那之念。而能盡未來際。作三千化事。此
之剎那。即法界故。有何窮盡。故云虗空性故。微塵
本含法界。芥子常納須彌。因果互融。色心不二。故
曰不動。藏者。即戒藏。定藏。因果藏。佛性常住藏。秘
密藏。總取包含為義。此言如來藏性也。藏性即第
一義諦。不生不滅。無去無來。通三際。亘十方。豈容
有有起有滅。有起滅者。非如來藏。即四大五陰。根
[001-0385a]
塵識。此則有起滅也。若如來藏無生死。無涅槃。無
凡無聖。非如非異。非染非淨。故諸佛之所師。眾生
之體性。經云。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知見者。無身
心相。如法界性者。法界。即十界法。六凡四聖也。大
圓覺性。廓十法界。界界互融。出生無盡。自行則淨
穢亡泯。無不空中。化化則帝網交羅。三千皆假。故
曰究竟圓滿徧十方。即如上十界也。】


「是則名為因地法行結上問因地法行深觀也菩薩因此於大乘
中發清淨心此結上問菩薩發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墜邪
此結上末世修行不墮邪見也。」


【已上文殊。發此三問。世尊一一答三問。以物來斯
現。鏡像分明。其間被未曉者。老婆心切。重說偈言。】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修此免邪見。」


【如來說一代時教。大小乘。有九部十二部。此經具
有之。即此長行為之散花。一部。重說偈為之貫花。
亦一部。佛世時人。以花來供佛。前風飄去。後以線
貫之。故曰貫花也。】


普賢菩薩章



【諸經中。多先列文殊普賢者。蓋二聖來此土。佐輔
釋迦。凡說經處。無不居其左右。如觀音勢至。輔弼
彌陀。二聖乃淨土中良伴。文殊已成正覺。號龍種
上尊王佛。觀世音號正法明王如來。普賢勢至。未
詳所聞也。凡此聖流。皆下喬木出幽谷。降尊就卑。
[001-0385b]
共成一化。慈熏眾生。發明圓覺。今第二章。普賢菩
薩啟請。其意有三。大科分四。不異前章。更不重列。】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普賢者。伏道之頂。其因周徧曰普。斷道之後。隣于
極聖曰賢。又翻徧吉。從座而起。請問世尊儀式。並
如前釋下發三問。】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清淨境界云何修行。」


【徧吉因聞前章。知是空華。即無身心受彼生死。動
宿疑情。啟揚三問一問以幻修幻。】


「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云何以幻還修於幻。」


【太虗水月。並喻體空。兔角龜毛。皆況名假。因動背
定。比舟行而岸移。由妄迷真。譬雲駛而月運。故經
云。心如幻化。馳騁六情。既知是幻。此幻如何滅之。
答意。還以幻智。滅此幻心。普賢方且興難云。既以
幻智。滅於幻心。必竟。以幻修幻。幻幻何窮二問能所有無
俱遣。身心幻智俱滅。既無身心。遣誰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


「若諸幻性一切盡滅云何復說修行如幻。」


【既用幻智。滅自心幻。心智俱滅。幻觀幻境俱遣。復
誰作主宰。云何復說修行如幻。如古德云。弟子問
師。如何是佛。師云。佛在眼前。爾自不見。曰如何不
見。曰為汝有我在。是故不見。曰如和尚無我。還能
見否。曰纔分爾我。轉加不見。曰無爾無我人。還能
見否。曰既無爾。又無我。教誰能見。今之幻心。亦復
如是。以聲止聲。如谷答響三問若修幻智。則滅幻心。若都不修者。如幻身
[001-0385c]
心云何解脫。則此身心。常受生死。】


「若諸眾生本不修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


【古德云。要免心中閙。應須看古教。若不看古教。不
免心中閙。三世十方諸佛。莫不依教修行出塵。若
不依教。退失者多。如[鬱-山+止]頭藍弗。得非非想定。居山
為飛禽所惱。居水邊。為魚龍皇惑。念欲殺是禽魚。
後退墮作飛狸。形如大鵬。一飛何啻九萬。兩翅収
錄眾生。如夜蝙蝠。拾於蚊蚋。善星比丘。往昔為菩
薩子。今生近佛。一向毀謗。生身陷入地獄。此等並
無師教為緣。縱任妄心。以受輪轉。此虗妄心。不依
圓照觀力。破此業識。則永沉生死。故啟三問。慇懃
發明次請修之方便。】


「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令諸眾生永離諸幻。」


【真歇科為第四問。今謂。此因發上三問。如尋病根。
今此願為。如請藥方。若能依此法印。無明心識。氷
泮雲消。故作結上三問也。今請世尊。處方合藥治
病。故云願為末世。方便漸次修習次展誠。】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三請為禮。誠至意切次〔誠〕所聽。】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修習菩薩如幻三昧。」


【焰幻之名。通於偏圓。今從圓說。一心三幻。楞伽云。
如工幻師。依草木瓦石。作種種幻。起一切眾生若
干形色。起種種妄想。今之如幻三昧。乃依了義大
乘圓頓。全性起修。如水月精神。本自無體。雖然無
[001-0386a]
體。水月宛然。昔猿猴。見月在池底云。今夜月死在
池內。我等救之。一人攀樹枝。次第相綰。直至池底。
樹枝忽斷。眾猿墮水而亡。皆由眾生愚癡。探於水
月。不識方便如幻三昧。至以生死不息也。】


「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若非諸佛方便。點示如幻三昧。究其體性。幻實幻
虗。滅幻法門。則我等永受輪轉。故誡之諦聽次正答。】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一言幻者。蓋三種幻。一者。四性無生幻。二者。一理
隨緣幻。三者。以性奪修幻。前二種。屬偏前衍門之
幻。為權實未融故也。今之幻者。乃以性奪修之幻。
此幻乃圓具諸法。偏發由熏。以性奪修。法法無作。
亦謂之性德行。一塵應色。無非法身。自他依正。不
逾秘藏。方為色香中道。起對法界。此非虗幻之幻。
乃依圓覺妙心而起。此幻為之有本之幻。不同無
本之幻也。一切眾生者。十法界之眾生。即四聖六
凡也。眾生諸佛。所有依正色心。四大五蘊。六根六
塵。謂之種種幻化。此種種幻。全本覺妙明真心而
生。故云。皆生如來圓覺妙心。如地獄餓鬼。刀山劒
樹。鑊湯爐炭。全是圓覺妙心。大用發生。觀經云。地
獄猛火。化作清凉風。調達地獄種性。法華授記。為
天王如來。龍女畜類中身。即往南方成佛。此等經
論。若非理毒害。性德行。皆以性奪修。如何銷釋。只
謂眾生。無始無明。強生隔礙。至以生佛體殊。色心
[001-0386b]
不泯。若也順性。圓修覺觀。寂照之功。始覺有力。體
用顯現。成就自性。本具圓覺。然後迷悟體用不二。
波水濕性無殊。其或不然。精義必無二。至當止歸
於一也次引喻。】


「猶如空華從空而有。」


【此喻。圓覺妙心中。本無眾生。亦無諸佛。只為真如。
不守自性。無明熏發。本覺妙明。轉作無明。故有生
死。今於生死中。具有菩提種性。遇佛出世。及善知
識。教修圓覺寂照。復觀生死結根。知是空華。此生
死空華。亦復從何而有。此亦全本覺。大圓覺性而
生。非別有生處。氷從水結。妄從覺生。猶如空華者。
空華是妄。從空而有者。且指覺性。但此覺性。亦是
妄覺。未可認為真覺。亦是月外之月。其實名為始
覺。又如空華。從眼翳生。此翳無根。體是無明。此無
明。又從法性而生。故云從空而有。暫指為真。雖為
真性。亦是全妄之真。此真名為始覺。有破妄之功。
緣被眼翳之累。真還成妄。若始本一合時。無明法
性俱遣。境觀双亡。無復差別次釋疑。】


「幻華雖滅空性不壞。」


【幻翳若滅。幻華亦隨滅。病除也。空性不壞者。此空
性名為始覺。畢竟不壞。且存藥方。故云不壞。修顯
極時。復本妙明。始本一合。有無俱遣。境智双融。金
剛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次合法。譚本義。】


「眾生幻心還依幻滅。」
[001-0386c]


【幻心境也。即一念陰心是。此幻陰心。亦起作幻智。
還照幻境。亦一念也。謂之境照於境。智照於智。如
燃火杖。亦復自燃。智起為幻。滅幻為智。滅幻之智。
非智不滅。故云眾生幻心。還依幻滅。滅幻之智。智
即是幻。如湯消冰。如木生火。斯之謂歟。】


「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諸幻。指眾生四大五陰。色心依正。種種諸法。皆名
為幻。故云諸幻也。盡滅者。諸幻從覺生。覺生即幻
滅。滅幻之覺。猶如虗空。故云不動。須知諸幻。本從
翳生。翳滅幻滅。翳幻本一體。翳幻從覺起。覺還滅
幻翳。本是一家人。心生故分二。既是心中病。還將
心藥醫。如以水洗水。以湛合湛。以屑出屑。佛頂經
云。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與今文會
如上答以幻修幻竟次問誰為修行。】


「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


【此答第二問。問云。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
誰為修行。偈中亦有三句。初句云。幻從諸覺生。覺
只是一。何云諸覺。推其問中云。若諸幻性。緣上幻
性。有種種曰諸。今以幻智。滅於諸幻。故覺亦有諸。
故云諸覺。依幻說覺。覺亦名幻。故云猶未離幻。此
覺妄覺也。亦云始覺。屬修也。今家以性泯之。以性
奪之。故修與覺。並皆為幻。此覺既從妄而生。還能
滅妄。破惑有功。立名始覺。妄既滅了。此覺亦須自
滅。如獵犬相似。獵既盡已。其犬自烹。妄既盡已覺
[001-0387a]
不容住。四大既空。我神無主。但能塵銷覺圓。不須
復問誰作主宰修行也。說無覺者。亦復如是。上文
云。亦不可說無知覺性。若無覺妄之智。如渡無船。
安能到岸。須用此妄覺。如火燃木。無此覺智。舊病
仍生。眾生長受生死。但今文。若說有覺者。有覺亦
妄。是妄皆除。到此聖凡情盡。若羚羊挂角。靈龜曳
尾。絕蹤絕跡。方見圓覺。】


「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上問中云。諸幻盡滅。則無有心。將誰修行。今意。但
除其幻。了其生死。何慮無修行人。偈云。幻滅覺圓
滿。覺心不動故。舟乃自行。岸實不動。如上答第二
問竟次遠離幻化。】


「善男子一切菩薩一切幻化虗妄境界。」


【此第三問。上文云。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
常居幻化。令妄想心云何解脫。今乃勸云。應當遠
離。應當。即勸修也。眾生若不依教修觀。無明業識。
如何解脫。則輪迴無際也。若依師教。以教照心。則
遠離一切幻化生死。況生死結根。如銅墻鐵壁。非
幻智。如何得出。故說云。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虗妄
境界。境界者。即是我等現前六根六塵。故心經云。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根塵既淨。覺圓滿故。即上
文。淨覺隨順也向下經意。通途徵釋。上來三問。總是執心。但去情執。諸幻自滅。不加
針艾。其病自蘇也。】


「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001-0387b]


【以上四離四幻。皆是徵釋幻心執情。執情不遣。幻
妄復生。此之幻智。展轉微細。眠伏藏識。最為難遣。
今為四離離之。諸家解釋不同。今用天台解法華
經。知法常無性。用龍樹大論緣生四句。解知法常
無性云。無自生性相。無他生性相。無共生性相。亦
無無因生性。性相。無相亦無。故曰實相。實相。即今
圓覺妙心也。今觀此四維四幻。即龍樹四句性計
也。一者遠離一切幻化虗妄境界。即論中云無自
性也。既遠離幻化境界。即我一念根塵境界。虗妄
浮心。若執之不遠離。即計自性也。今既以性奪修。
即自性計。根塵一一無作。六根清淨也。即自性離
計也。由堅執持遠離心故者。遠離心。即始覺也。亦
即從妄中起此覺也。即妄覺之智。此遠離心智。雖
從性起。大似從外而有。似有能覺。即論中。計他生
性也。既非他生。故云亦復遠離也。遠離為幻亦復
遠離者。此論中。共性計也。遠離屬他。為幻屬自。自
他共成執計。破云。離時既無。共時安有。既非共生。
計執自亡。故云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者。
此論云。無因性計。計其無因而生。即非有非無。不
因有無而有。此謂之無因故。此謂之計。自然執也。
破云。此非無因不生。有因緣故亦可得生。即今文
遠離。是觀是智。離幻一句。是妄是境。既遠離。則無
觀智。既云離幻。則無有妄心。若執境智。計之為執。
今復遠離。故云。無無因性。亦復遠離也。故大論云。
[001-0387c]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
生。如上四離四幻。皆計四性。自他共離。四離若有
一計。四四十六。四幻亦各有四計。亦有十六。四幻
四離。共三十二。今推此三十二。一一無根。皆從圓
覺妙心而有。今反觀圓覺妙心。從我心有。今觀我
心自空。罪福無主。又觀心無心。法不住法。不住結
使。不離使海。雖離煩惱。不離煩惱。四病出體。心華
發明。故云。得無所離。即除諸幻下引喻。】


「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厂@火]飛烟滅。」


【以木鑽木。而火生。以幻修幻。而幻滅。今云二木相
因。所因之木。譬妄執心。即為之境也。能因之木。喻
觀。即幻智。即能觀觀也。能所相即。境與觀合。境觀
相研。中間無明陰妄方盡。又中二木。可喻砧槌。所
因之木。曰砧。即境也。能因之木。曰槌。即觀也。砧槌
自分能所。中間無明虗妄。即物也。鑪[錹-月+用]既發。砧槌
現前。中間之妄心。無逃避處。不得不消。妄心消處。
真覺妙明顯發也。二木相因。一木是遠離。即能觀
觀也。一木是所觀陰境。故云一切幻化虗妄境界。
陰消也。此等自分。一重能所也。火出。木盡者。火喻
空觀。能壞一切法。能空一切相。經云由堅執持遠
離心故。遠離心。即上能空觀。若更執此能空觀。藥
還成病。故須遠離。即二重能所也。[厂@火]飛。喻空觀。本
是藥能治病。病去藥亡。又復執此藥。藥還成病。藥
病之執如[厂@火]。亦云執空之病。既空一切相。復執於
[001-0388a]
空。此為之空病。圭峯云。本烟在前。[厂@火]在後。謂譯師
之倒。今謂不然。正是[厂@火]前烟後。何謂也。此是藥病。
[厂@火]尚有形相。喻遠離為幻。此幻尚麤。故以喻[厂@火]之。
非譯師之倒。此藥上之病。亦須遠離。此第三重能
所砧槌也。烟滅者。喻上藥病。更合新藥治舊藥病。
此是新藥病。空上空病。故云離遠離幻。有兩箇離
字者。便見藥上之病。空上空病。祖云。智還成障。亦
此經菩薩為解礙也。可謂大聰明人前。果有三尺
暗。故云亦復遠離。此四離四幻。但分麤細。此四離
等。如鐵銅銀金為鎻。雖分貴賤。鎻義是一。並須去
除。若於此四外。更起計著。又如之何。亦須斷除。今
且云四者。事不過三次結四離四幻。亦是合法。】


「以幻修幻亦復如是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以幻修幻。合兩木相因也。諸幻雖離。不入斷滅。合
上火出木盡。知幻即離。不作方便。合[厂@火]飛。離幻即
覺。亦無漸次。合烟滅也次結幻離。】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此總結普賢三問。若能依此四離四幻修行。故得
永離諸幻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 普賢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無始幻無明
 皆從諸如來
 圓覺心建立
 猶如虗空華
 依空而有相
 空華若復滅
 虗空本不動」



此答第一問。此幻修幻。】
「 幻從諸覺生
 幻滅覺圓滿
[001-0388b]
 覺心不動故」


此答第二問。諸幻盡滅。無人修行。】
「 若彼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
 常應遠離幻
 諸幻悉皆離」



此答第三問。永不修行。云何解脫。後通途引譬。四離四幻。】
「 如木中生火
 木盡火還滅」


木火[厂@火]烟四皆並滅。】
「 覺則無漸次
 方便亦如是」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心鏡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