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367 盂蘭盆經疏新記-唐-宗密 (CBETA)


No.372


盂蘭盆經疏新記并序
錢唐沙門 元照 述


教是道門孝為行本既沉冥而忘返故惻隱以流
慈託彼親緣興斯至教。


且夫行者所以趣道經者所以詮行疏者所以通
經記者所以解疏。


此蓋名教發起之大端講學討論之要術也。


叔世浮侈正教支離既闕師承率從狂簡事唇吻
之銛利逞記問之繁多私節游辭橫攻俗典。


豈念修身報德但知逐利活名辜負生成背違天
地。


斯由傳授者鮮能開誘撰述者互有瑕疵。
[001-0455c]


由是輙事操觚集成新記文從簡要義取優長教
有宗途理歸至當。


庶乎學者由記以達疏由疏以通經由經以起行
由行以造道。


然後敷于四海施之後世而無朝夕者不在斯文
乎。


「【疏】盂蘭盆經疏并序。」


【【記】解釋經題疏文自備今略以五門料簡初分能
所二簡通別三辨華梵四明立題五顯異同初中
依本經題上加佛說共有七字疏為能解上六字
並所解經為能詮上五字即所詮盆為能救盂蘭
為所救佛為能說下並所說二通別者且就經題
佛說是通下四字為別又經字是通上三字為別
又疏字是通上經題為別攬別簡通則局今經今
疏矣三華梵者佛與盂蘭全是梵語生善不翻說
及盆經並翻梵成華疏之一字全是華言四立題
者凡經首題不過人法喻三單複全具歷為七別
此經則以人法喻具足為題佛說人也盂蘭喻也
[001-0456a]
即下疏云魂沉闇道命似倒懸故盆字是法經云
吾今當說救濟之法即盆供也上依疏解若據經
音義盆亦梵語同翻倒懸則人喻為題矣五同異
中按應法師經音義云梵語烏藍婆拏此翻倒懸
今詳烏藍即盂蘭也婆拏即今之盆也是則三字
並是梵言但音之訛轉耳疏主且據經文安著盆
中之語故作華言解釋音義則梵言得實疏家則
一往符經疑故兩存隨人去取相傳宋三藏云烏監婆拏盆佐那翻
倒懸救器未見典據不敢信用疏即訓疎謂疎決文義使無壅

并序者謂以疏題兼目序首述作從省故注以示
之。】


「【疏】充國沙門宗密述。」


【【記】充國即縣邑別號今係果州九州地里記云充
國漢時巴子國後以人風充盛因以名焉後漢靈
帝分為南充西充二縣因省下國字耳按晉書地
理志巴西郡有西充國縣南充國縣故知充國乃
古全名如譙國沛國魯國之類疏主西充縣人今
從古名但云充國耳若據佗文多標居處今以此
經宗於孝道故標父母之[邱-丘+看-目]復由歸鄉致請因記
撰述之處也宗密即疏主之名生於唐朝大弘至
教平居終南之圭峰故人以圭峰稱之宣宗追諡
定慧禪師諸餘化迹並載宋高僧傳沙門與述如
常所解。】


「【疏】始於混沌塞乎天地通人神貫貴賤儒釋皆宗
[001-0456b]
之其唯孝道矣。」


【【記】初句歎竪深次四句歎橫廣下一句結示所歎
竪謂推其初始始則莫先於混沌橫乃顯其該徧
偏則無出於三才竪深橫廣歎孝盡矣言混沌者
儒宗謂天地萬物本於混元之氣元氣生天地天
地生萬物故愚智貴賤貧富苦樂皆推天命死生
變化終歸一氣然天地陰陽未分之前清濁相和
故名混沌此即儒宗之至論也其次道家謂虗無
大道生成養育道法自然生於元氣故云道生一
混元一生二天地二生三三才三生萬物萬物歸根復于
虗寂此為道教之極致也若論釋教且就小乘謂
一切眾生三毒三業造立器界成住壞空四相循
環各二十劫且從空劫初成世界者俱舍頌曰空
界大風起傍廣數無量金剛不能壞此名持界風
道以空界為虗無儒以大風為混沌道家所謂道生一也光音金藏雲布及三千
界雨如車軸下風遏不聽流先成梵王界乃至夜
摩天儒謂清者昇天風波清水成須彌七金等滓濁為山
地四州及泥犂醎海外輪圍儒謂濁者為地道謂一生二也方名
器界立時經一增減經一增減劫世界方成乃至二禪福盡
下生人間道謂二生三儒謂盤古生于中初食地餅林藤後飡粳
米不消大小便利男女形別分田立主求臣佐等
種種差別道謂三生萬物儒宗亦然總十九增減兼前總二十
增減名為成劫住壞空各二十劫圭峰云空界劫中道教
指為虗無之道大風即彼儒家混沌一氣是知混
[001-0456c]
沌即成劫之初此時孝道已蘊其中故云始於也
上並出圭峯原人論孤山云此方外教認空劫為混沌者非問今釋佛經反依
儒宗云混沌者答行孝報親正存誘俗況歸鄉設
會道俗同聞若指劫初則俗流難曉故標混沌則
四眾通知以至下明二教同異多引儒書意亦同
此孤山云此經宗旨是人天乘故得附近儒書而
言混沌今謂不然佛教人天已明報應一途方便
誘接鈍根豈與儒書而相附近縱是人天猶非比擬
況復此經非人天乎如後廣破次明橫廣即約三才初
句天地下三句並就人中以論差別或可天地約
無情下並有情塞天地者即孝經云夫孝天之經
經常也謂三光照臨四時運行萬物資生古今皆然乃天之常德也地之義也義利
也山澤林野所出萬物隨風土所宜乃地之為利也謂天之常德下臨區宇

天之孝也地之所利養於生靈地之孝也則知孝
道充乎天地之間明矣通人神者人則可知神謂
鬼神總收四趣天修鬼獄雖分幽顯皆有君親則
驗幽靈咸知孝敬若準下云慈烏鸚鵡尚解酧恩
是則孝道通於六趣矣有云行孝感於鬼神者非貫貴賤者且
就人論天子最貴庶人唯賤諸侯卿土望下則貴
望上為賤孝經五章各明孝行五用雖別孝行不
殊故後結云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
及者未之有也死而後已故無終始未有患力不及而容不行者儒釋皆宗
者即下彰孝道中通明孝為二教之宗本疏自委
釋不復繁詞講者臨文探引此說人神約趣貴賤
[001-0457a]
據位儒釋約教三結中唯即訓獨意謂餘行局在
一端獨茲孝道該貫彼此舉上諸義對歷可知爾
雅云善父母為孝凡為人子當行其中故云孝道。】


「【疏】應孝子之懇誠救二親之苦厄酧昊天恩德其
唯盂蘭盆之教也。」


【【記】應猶稱也孝子者通語末代報親之人懇誠言
其專至苦厄目於惡道恩德不出乳養文有四句
初句標舉所應之機末句結示能應之教也中間
二句則通機教在機則是所應之事在教則為能
應之功準下經宗備有四義一孝順二設供三捘
苦四報恩引對今文唯缺設供義必具之以見佗
經不具諸義故云唯也。】


「【疏】宗密罪舋早年喪親每履雪霜之悲永懷風樹
之恨。」


【【記】初二句敘幼歲喪親次一句示以時追慕下一
句恨不及侍養舋亦訓罪意謂失於侍養遂致喪
亡引過歸己是罪逆人也早年即童稚之時雪霜
悲者禮記祭義云秋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
愴之心非其寒之謂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
有[惏-木]惕上丑律下他歷憂也之心如將見之今略舉秋時仍
易露字則通於秋冬也風樹恨者魯史云孔子出
行見虞丘子哭於路楚國相問其故對曰吾有三失
是以哭之少遊學周流天下父母已終闕於侍養
是吾一失素高其志不事庸君而臣節不遂是吾
[001-0457b]
二失少擇交遊寡於親友老無所託是吾三失夫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往而不返者
年也不可再見者親也設以此辭遂立哭而死孔
子顧謂左右曰記之可以為誡於是弟子辭歸養
親者十有二焉舊引家語與此頗差請以史文為正今止用文中一
句以喻事與心違故長懷歎恨。】


「【疏】竊以終身墳壟卒世蒸甞雖展孝思不資神道。」


【【記】初二字標能思之心竊以謂私自慮之下四句
示所思之事上二句明依儒行終身卒世語變義
同古之人父母既喪負土為墳植柏成列廬墓三
年以盡孝誠墳壟者封土為墳平除曰墓壟即墓
之塋域蒸甞即祭名禮記祭有四時春曰礿音藥
曰禘秋曰甞冬日蒸文中略舉秋冬且標祭禮然
三年廬墓四時祭祀據論禮制未必終身今此舉
久況近用顯無功耳雖下二句彰無益上句是縱
謂上二事但可申於己心下句是奪謂不足助於
冥路。】


「【疏】遂搜索聖賢之教䖍求追薦之方得此法門實
為妙行年年僧自恣日四事供養三尊。」


【【記】初二句敘尋經求法聖賢教不出三藏律唯佛
說經論通弟子諸仙諸天化人等說佛為極聖弟
子則通大小聖賢小則七賢四聖大則三賢十聖
仍列天仙義通凡矣索亦訓求䖍敬方法也下四
句明得法稱懷上二句標歎功深下二句略示行
[001-0457c]
相初中經明目連慈母墮鬼時長惑業既深神通
莫救而乃假一日盆供少頃修崇能使冥途應時
脫苦既彰靈驗可謂神方理絕言思故稱妙行次
示行相即撮下經略示時事四事即房舍衣服飲
食湯藥三尊即目三寶並世所尊。】


「【疏】宗密依之修崇已歷多載兼講其誥用示未聞。」


【【記】初二句明設供下二句示講經修崇在己是自
利行講示未聞即利佗行誥謂佛勅即指此經。】


「【疏】今因歸鄉依日開設道俗耆艾悲喜遵行異口
同音請製新疏。」


【【記】初二句明歸鄉啟會即唐文宗大和二年徵入
內殿咨問法要尋請歸山欲還終南後因眾請入蜀立
先代祖師[石*白-日+田/廾]銘由是還鄉適值夏末故云依日等
開謂開講設即設盆次二句示二眾相從道俗之
言通收四部曲禮五十曰艾髮白如艾六十曰耆耆亦老也
言悲喜者聞父母深恩而懷感愴故所以悲獲酧
報勝法已得遵行故所以喜後二句明製疏緣起
異口謂能請不一同音謂所請無異對古所述故
云新疏即下引三藏云等是也問古既有疏何必
重製答彼文已亡莫知優劣然立今廢古必不徒
然或恐宗途不同或是解釋差謬或浮華而少實
或質野而不文將使適叶群機宣流百世故因眾
請乃製斯文。】


「【疏】心在松柏豈慢鄉閭式𠃔來情發揮要道。」
[001-0458a]


【【記】上二句述懷下二句許請松柏即墳墓所植之
樹蓋指物以表父母也鄉閭閭即鄉里之門即指
處以名耆老也式敬𠃔順也發謂為之發起揮謂
使其流布要道與上妙行辭異義同即指此經設
供報親法門以為至要耳。】


「【疏】稽首三界主大孝釋迦尊累劫報親恩積因成
正覺。」


【【記】西土此方諸師撰述必先立偈歸敬三寶所以
須者凡有六義一為荷恩故二求加護故三令生
信故四表敬儀故五顯勝故六開眾生佛法僧念
出南山戒本疏然三寶多種化相住持理體一體該涉
大小如別所明且約化相以釋今偈初偈上二字
能敬儀謂將撰疏時先致敬故形表心敬頭頂至
地故曰稽首稽下也又至也三界已下即所敬境
初二句舉名下二句歎德三界是所化之境欲色
無色統及大千佛為化主即經云今此三界皆是
我有其中眾生悉是吾子是也大孝是因行釋迦
尊即果德行雖萬別舉孝統收德雖無量約姓齊
攝釋迦別在教主大孝與尊通於諸佛具云釋迦
牟尼此翻能仁寂默以寂默故不住生死即法身
也以能仁故不住涅槃即報應也歎德中上句釋
上大孝下句釋上釋迦尊累劫且約三祗報恩須
分通別通則六度萬行無非報恩別則在處奉親
皆能盡孝至於成道先度慈親始為摩耶昇天說
[001-0458b]
法終為淨飯躬自舁棺累劫功成故稱大孝積因
者躡上報親成正覺顯今果滿梵云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此云無上正等正覺正以簡邪覺即昭
了覺有二義一者覺察對煩惱障四住如賊唯聖
覺知故二者覺悟對所知障無明如睡唯聖獨悟
故餘廣如後。】


「【疏】將永錫眾類應請演斯經欲使背恩人咸能酧
罔極。」


【【記】初句懷機將謂將欲永長也錫即訓賜眾類即
目群生在孝子則遠惡遷善在二親則離苦得樂
凡在群倫莫不承賜即下經云是佛弟子修孝順
者又云令一切難皆離憂苦是也次句設教至聖
立言非緣不發酧目連請故說是經下二句示教
意背恩人通目世間不孝之者且凡負人恩咸須
知報況乎父母生育恩深為儒者苟不能立身揚
名順色承志出家者又不能奉戒修心說法開悟
皆為不孝盡是背恩此教所興正攝斯類酧罔極
者詩云欲報是德昊天罔極言親恩至大猶天之
無盡也。】


「【疏】我今所讚述願眾聖冥加自佗存沒親離苦常
安樂。」


【【記】初句敘撰疏讚謂助彼聖教言其志也述謂循
於舊跡示其謙也次句乞加護上申歸敬則唯在
釋尊此求加護則徧祈眾聖豈唯諸佛亦總三乘
[001-0458c]
言冥加者聖力加物有顯有冥顯謂現覩好相摩
頂放光冥謂潛被功能功成事遂不敢輙祈顯應
故請冥加孤山問曰此經既屬小教何得云諸佛
耶答云小乘諸部宗計不同薩婆多則不說十方
戒本稽首釋師子故曇無德則許有諸佛戒序稽首禮諸佛故今云
眾聖無違小宗今詳此答凡有三非一者偈中但
云眾聖豈局諸佛二者曇無德部稽首諸佛由此
宗中義通大乘故首標諸佛還依大教那云小宗
許談諸佛三者此經大體全非小乘不究經文但
循舊判強生和會引誤來蒙有智深思幸無自累
下二句立弘誓上句所誓人下句所誓事自佗存
沒是大心拔苦與樂即大行近則出三途苦獲人
天樂遠則脫二死苦得涅槃樂自古科此三偈以
為四段初明致敬二讚所歸三請冥加四發誓願
又云諸論俱歸三寶今但歸於佛者以法是佛言
僧是佛子舉人以攝言明父以包子有人云此之
三偈即對三寶初偈歸佛自可知之次偈演經即
歸法也後偈眾聖豈非僧也今詳古釋所敬雖偏
而分節文相頗有倫貫然此三偈雖有三寶之義
而始末敘事文理相由然非一向專談三寶故今
科釋去取從中三寶具含文義宛順但知稽首兩
字文局在前義須該後最後二句文局於後義必
承前。】


「【疏】將解此經先開四段一教起所因二藏乘所攝
[001-0459a]
三辨定宗旨四正解經文。」


【【記】標分為四初敘教起究其發端次辨藏乘顯其
所屬三定宗旨指其歸趣四解經文釋其名相前
三示總義後一釋別文又初後是能詮中二屬所
詮或可初緣次義三行四文次第相由判釋盡矣。】


「【疏】初中復分為四一酬宿因故二酬今請故三彰
孝道故四示勝由故。」


【【記】初科通於諸教下三別在今經初是填願二即
赴感三明行深四顯法要。】


「【疏】初酧宿因者悉達太子不紹王位捨親去國者
本為修行得道報父母恩然菩薩用心不務專己
故開盂蘭法會以福自佗二親此經所興本意如
此。」


【【記】初正明此下結示初中又二初敘宿因然下明
酧報悉達此云一切義成即淨飯王之嫡嗣故名
太子不紹王位厭世榮也捨親去國踰城入山也
及乎得道即還本國啟悟父王又昇忉利度脫亡
母即知修道本為報親。】


「【疏】二酧今請者大目犍連因心之孝欲度父母報
乳哺之恩故出家修行神通第一觀見亡母墮餓
鬼中自救不能白佛求法方陳盆供救母倒懸由
愛其親施及一切故為道俗弟子請佛留此教門
酧目連所問即是說經之由致也。」


【【記】初正明酧目連下二結示初中即是撮略一經
[001-0459b]
始終文相如後自釋不勞預解就文為三初是序
分自救下即正宗由愛下即流通天性本有非佗
使然故曰因心方大也施字音異訓移謂移及於
他也。】


「【疏】三彰孝道者復有其二一通明孝為二教之宗
本二別明二教行之同異。


【疏】初通明中。」


【【記】通明者對下同異別開科目故。】


「【疏】且明儒教以孝為本者謂始自天子至於士人
家國相傳皆立宗廟雖五孝之用則別而百行之
源不殊。」


【【記】初標謂下釋此準孝經尊卑五位總收天下並
須行孝則儒教以孝為本明矣文中兩段初別舉
宗廟以明立廟存祀為尊祖考國家之大事故先
舉此以彰本義家國相傳者國對天子諸侯家對
卿士庶人無廟但收四人按禮記祭法天子立七
廟一考父也二王考祖也三皇考曾祖四顯考高祖五祖考
始祖也上五皆月祭下二祧四時祭遠廟為祧有二祧祧即廟之別名即文武廟
也文武遠祖有功特留故謂之祧諸侯五廟一考二王考三皇考

皆月祭之四顯考五祖考四時祭之卿大夫三廟一考二王
考三皇考皆四時祭顯考祖考無廟士立二廟一考二王考四時
祭皇考無廟庶人無廟然此且局周家宗祖故有文武

二祧若據商書云七世之廟可以觀德則知宗廟
自古通規且舉大綱以遣文相寄言後學須究本
[001-0459c]
宗無勞廣引俗書妄生穿鑿雖下次通約行相以
顯上句明事別下句示心同孝經云愛敬盡於事
親德教加於百姓天子孝也行無危溢長守富貴
能保社稷和其人民諸侯孝也服飾言行皆遵禮
制能守宗廟卿大夫孝也愛敬君父忠順不失能
保祿位守其祭祀士之孝也謹身節用以養父母
庶人孝也此所謂五孝別也百行者趣舉大數源
即是本。】


「【疏】故開宗明義章中標為至德要道道德以之為
體教法由是而生何有君子而不務本既為天經
地義須令企及俯從雖論禮壞樂崩終呵衣錦食
稻。」


【【記】初至而生正示本義何有下明在人必行雖論
下明事不可廢初中開宗明義章即孝經首章也
至德要道即目孝行此引仲尼首告曾子之言故
云標也經曰先王五帝三王有至德孝德尊於百行要道孝道總於
五常以順天下上行民用和睦上下無怨下化道德下二

句亦見此章上句明行本由所依故體即本也下句明
教本以從生故經曰夫孝德之本也疏加道字因上文故
之所由生也先王因孝立言垂訓次段初二句出論語彼云
君子務本孝悌本立而道生五常百行由成孝悌也者其為
仁之本歟仁是五常之首孝為仁行之本是知非
孝則仁義道德無所依矣既下一句出孝經三才
章經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如上已釋民之行也
[001-0460a]
德之本故言孝既是天常地利人生天地間固當法而
行之須下一句出禮記彼云曾子謂子思曰子思伯魚
子孔子孫伋子思名吾執親之喪也水漿不入於口者

七日子思曰先王制禮過之者俯而就之賢者能過當須
下就不至者跂而及之常人不至當須跂上使及之跂望也今作企義同

君子執親之喪水漿不入於口者三日此明先王
立法通賢不肖則知孝道不擇於人後段中二句
並出論語彼云宰我問孔子弟子三年之喪期已久矣
期謂周年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
謂周年已久而況三年將恐禮壞樂崩故也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
汝安乎食音嗣衣去呼曰定宰我答也子曰汝安則為之夫君
子之居喪食旨不甘旨美也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
不為也今汝安則為之再言者責之深雖論謂宰我申問
終呵即孔子重責。】


「【疏】甚哉孝之大也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


【【記】三句並孝經初句出三才章曾子聞上五孝故
驚而歎之今用彼語總結前文下二句出聖治章
經曰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聖德不加大可知矣。】


「【疏】次釋教以孝為本者然一切諸佛皆有真化二
身釋迦化身說隨機權教舍那真身說究竟實教
教者經律也經詮理智律詮德行。」


【【記】初句標然下釋初二句通舉釋迦下別示真身
即報化身即應若約三身即真中兼法若論四身
即化中分應或處說生法二身生即是應法中含
[001-0460b]
報若離若合隨宜不定古今用與各據宗途無以
己宗校佗同異隨機權教總收鹿苑[鴳-女+隹]林一代時
經究竟實教唯局華嚴一部然此且據賢首一家
所判耳孤山更收圓覺勝鬘此乃化身所說還屬隨機舍那者具云盧舍
那此翻滿淨滿謂果圓淨即障盡教者下總釋教
義權教經律各有大小經則可知二部五部是小
乘律善戒瓔珞即大乘律實教純一大乘經是華
嚴律即梵網理智即定慧德行即戒業真化二身
權實兩教並推孝道則知釋教宗孝明矣。】


「【疏】故我盧舍那佛最初成正覺時便說華嚴大經
菩薩大戒戒雖萬行以孝為宗故初標云爾時釋
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正覺初結菩薩
波羅提木叉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
亦同孔聖云至德要道孝名為戒亦名制止。」


【【記】真身實教則梵網為最先化身權教則涅槃為
終極故引初後攝盡中間初料為二初懸敘說華
嚴者總舉大部也菩薩戒者別舉最初也故下引
示為四初標化主問舍那真身而云釋迦者答一
以化身從舍那傳來故二謂釋迦即是舍那故戒
經偈云如是千百億盧舍那本身是也二標處所
謂坐菩提樹樹下得道因名道樹亦名覺樹三明得道
謂成正覺四出所結法謂菩薩波羅提木叉此云
別別解脫就第四中復有四初標所結名即是木
叉二能成勝因即孝順父母等三位六別父母生
[001-0460c]
育恩師僧法乳恩三寶度脫恩此謂重恩下云六
道眾生皆是我父母則於一切通須孝順三明能
得勝果謂至道法注中會通儒釋語同行別四結名字上並依天台疏
分節孝名戒者以菩薩戒無非順物皆孝行故名制

止者於眾生上斷諸惡故。】


「【疏】涅槃云奇哉父母生育我等受大苦惱滿足十
月惱抱我身既生之後推乾就濕除去不淨大小
便利乳哺長養將護我身以是義故當須報恩隨
順供養。」


【【記】初敘恩以是下勸報初中上三句通標苦惱滿
下別列苦相阿難問經說識託母胎凡經三十八
箇七日每七一日各有一風吹令變易名為一轉計三
十八箇七日總二百六十六日成九箇月五大四小故少四日
又準五王經自此已前與母同氣爾後四日將欲
趣產與母別氣則九月四日涉於十月今云滿足
且論月滿然人受胎長短不定如羅云六年生死
苦比丘六十年即脇尊者老聃八十年亦有五七月者
故知十月多分為言。】


「【疏】上通明二教以孝為本竟。


【疏】次別明二教行孝之同異者於中初明其異後
顯其同。」


【【記】大論二教在事皆異論心並同故初明異不妨
自同及後明同還須見異顯儒釋之優劣彰事用
之淺深欲使儒流歸心釋典故也。】
[001-0461a]


「【疏】初謂生前侍養異後謂沒後追思異。


【疏】侍養異者儒宗則慎護髮膚揚名後代故樂春
不出曾子開衾釋教則祝髮壞衣法資現世故優
陀通信淨藏迴邪是謂為善不同同歸于孝。」


【【記】初總標二別釋又為二先儒後釋已後諸條分
文皆爾是謂下後結示儒宗初二句出孝經經曰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
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樂春者禮記
云樂正子春為樂長名子春下堂而傷其足數月不出猶
有憂色弟子問其故答曰吾聞諸曾子曾子聞諸
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養唯人為大父母全而
生之子則全而歸之可謂孝矣不虧其體不辱其
身可謂全矣君子頃音跬半步也步之間而不敢忘孝
也是以有憂色曾子開衾論語云曾子有疾召門弟
子曰啟予足啟予手開衾使視其體衾即被也詩云戰戰兢兢
如臨深淵如履薄氷而今而後吾知免夫言今將死免傷
於體釋教中祝髮祝即訓斷謂斷絕也壞衣青黑木

蘭三如法色如物故壞不同世俗五方正間故也
法資現世謂說法開悟令歸三寶優陀者普耀經
云佛告優陀即佛弟子我初出家與父母誓若得佛道
還度父母今已得佛必當還國汝以神足變現迦
維羅衛令信吾身已成大道優陀奉教化現多瑞
父乃信佛道果已成所謂通信也王問如來幾時還國
優陀即答七日後來王喜嚴路合國欣仰時佛領
[001-0461b]
四眾八部歸國入宮受王供養說法化導王得道
初果一切親族皆受戒法此說如來報親優陀但是傳信淨藏迴
邪即法華經妙莊嚴王夫人名淨德有二子一名
淨藏二名淨眼其父信受外道婆羅門法二子現
種種神變父王心淨信解所謂迴邪也共詣宿王華智
佛所發菩提心彼佛即授王記當得作佛號娑羅
樹王於是以國付弟與夫人二子出家修道等二子
迴邪尚未出家則法資在先祝髮當後結中上句示異下句顯同尚

書云為善不同同歸乎治為惡不同同歸乎亂今
借而用之。】


「【疏】沒後異者有其三。


【疏】一居喪異儒則棺槨宅兆安墓留形釋則念誦
追齋薦其去識。」


【【記】棺槨者周尸曰棺周棺曰槨宅兆即墓穴安墓
謂置於墓中留形謂不使速朽念誦即通佛名經
呪追齋謂追慕修齋去識即神靈所住之處。】


「【疏】二齋忌異儒則內齋外定想其聲容釋則設供
講經資其業報。」


【【記】內齋等者儒中凡欲行祭祀先修齋戒禮記祭
義云致齋於內三日廟中故曰內齋致謂精至致齋於外七日廟外靜定
其心故曰外定齋之日思其居處思其語咲思其志意思

其所樂思其所嗜所謂想聲容也設供講經與上念誦追
齋皆一往趣舉隨力修崇不必楷定業報即所生
處。】
[001-0461c]


「【疏】三終身異儒則四時殺命春夏秋冬釋則三節
放生一歲終二夏滿三忌辰隨力所及皆須為父母放生命一七乃至七七之數初七諸七卒哭祥
日然今但滿三年施戒盆會此經云云。」


【【記】且舉四時須兼月祭三節節即時也註中初示
三節隨力下次教須行一七至七七且約至少更
多為善初七下明餘時卒哭即百日祥日即周年
三年據今至於終身而世中不行故云然今等施
即布施戒謂受戒。】


「【疏】良由真宗未至周孔且使繫心愛禮存羊之類今知理
有所歸不應猶執權教。」


【【記】殺命祭先違仁垂教欲令儒士咸稟佛言不唯
亡過者脫苦生天抑使生存者懷仁受福初科真
宗即佛教佛出周時教行西竺故云未至至於後
漢始流此方若論祭法出於往古且取文典垂世
故推周公孔子然而周孔皆是大權先制禮法使
人從善然後佛化易可弘通四時祭祀非本聖意
故云且使繫心註引論語證成權意彼云子貢欲
去告明之餼羊告朔謂月祭生牲曰餼魯自文公不親視朔子貢欲使孔子撤之
子曰賜也召子貢名爾愛其羊憫其徒死我愛其禮於事雖非且欲
不廢告朔之禮此見權暫繫心之意也上二句出立祭本意下二句

勸捨儒從釋理有歸者放生施戒等必能拔苦故
權教者儒釋相望則儒教為權釋典皆實就釋教
中自分權實如別所明。】


「【疏】且福之大者莫大於施生是梵釋之本因是天
[001-0462a]
地之大德今殺彼祭此豈近仁心是若可忍孰不
可忍雖云祈福月令云九月中氣日在氐命有司合秩芻以養犧牲乃至以祠宗廟之靈
為人祈福實是立讐自徇虗名殃於神道故途中有歌哭二類。」


【【記】初四句敘放生之德上二句標放生者謂不殺
物命是與其生下二句釋言福無如梵釋論德豈
過天地此二備舉三才復兼兩教梵王修四等則
慈心為首四等即慈悲喜捨亦名四弘四無量心帝釋修十善則不
殺居初十善不殺不盜等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以生物為德
又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天資地成品物全生生
生無極德莫大焉今下次顯行殺之過又二初斥
其違行儒宗以推愛及物為仁今既殺害他命祭
我祖考深乖仁行行既不仁則非君子矣是若等
者謂若此不仁之事尚忍為之則更有何事是不
可忍耶雖下責其妄執初句標所執祈福之言出
禮記月令祈求也註中每月有二氣寒露為九月
節霜降為九月中二氣之中謂之中氣日在氐謂太陽躔氐
宿命有司謂掌祭之官合秩芻合聚也秩芻即草
犧牲純色牛羊豕乃至者略中間三句彼云以供
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之神次句彰非淨名云
是殺生是殺生報佛說因果報應絲毫不差故云
實也讐謂怨對下二句正責徇循也虗名即祈福
之言神道即祖上幽靈註引事證出譬喻經彼云
餓鬼五百歌舞而行好人五百啼泣而過或有問
佛佛言餓鬼家子孫為其作福當得解脫故歌好
[001-0462b]
人家子孫唯行殺害將受大苦故哭。】


「【疏】問若父母生於餘趣則可改祭為齋如墮鬼中
寧無饗祀答黍稷非馨蘋蘩可薦應知礿祭勝於
殺牛況鬼神等差豈皆受饗。」


【【記】問中以生鬼趣容受饗祀若令改祭則非考誠
答中有二初明行祭在誠宜用[蔬-梳-木+束]素替之不必殺
命初句出尚書武王命君陳曰君陳臣名我聞至治馨
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鬼神享德而不享物次句
出左傳文云苟有明信㵎溪沼沚之毛苔草蘋蘩蘊
藻之菜蘋即大萍蘩即是蒿薀音溫節中生[卄/釆]藻即水藻筐筥錡釜之器
方筐圓筥無足釜有足錡筥音舉錡音蟻潢汙行潦之水潢音黃汙音烏停水也潦音老
行跡水也可薦於鬼神祭祀可羞於王公羞謂進献應下二句

出周易文曰東降殺牛殷紂厚祭不如西隣之禴祭實
受其福西伯文王薄祭祭祀尚德故厚不如薄況下二明鬼趣不同
不必皆饗且用[蔬-梳-木+束]素亦可表心矣下明三品九類
唯多財鬼有食可噉又中含云人死祭祝者若生
入處餓鬼中者得食餘趣不得由各有活命故入處
鬼者鬼中別類之名。】


「【疏】上明異竟。


【疏】次顯其同者復有二初明存沒同後明罪福同。


【疏】今初約紀孝行章中五句之文以辨其同即攝
於生前沒後也。」


【【記】紀孝行章即孝經第十章五句中前三攝生前
後二屬沒後。】
[001-0462c]


「【疏】一云居則致其敬者儒則別於犬馬釋則舉身
七多。」


【【記】居謂平居之時儒中別犬馬者論語云子游問
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衣食直養至於犬馬皆能
有養養通餘類不敬何以別乎養親不敬則與養餘類無以簡別釋中
即佛初成道還本國時淨飯王嚴駕出迎見佛作
禮佛即踊身虗空高七多羅樹一多羅高七仞一仞七尺合數可見
禮訖下地發言起居等佛為世間慈父猶故敬親
不正受禮意使將來以此為法。】


「【疏】二養則致其樂者儒則怡聲下氣溫清定省等
也故有扇床溫席之流釋則節量信毀分減衣鉢
等也故有割肉充飢之類須闍太子。」


【【記】儒中曲禮云父母有過下氣怡聲以諫之又云
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清溫帝扇床清音倩涼也昏定而
晨省定衾枕省安居故下舉事東觀漢記云黃香孝廉無
婢僕躬執勤勞竭力侍養暑則扇床枕寒則以身
溫席釋中節謂節約量即觀量信毀謂信與不信
僧祇律云父母不信三寶即少供信即恣與減衣
鉢者若三衣一鉢理無與俗或恐字誤合云衣食
然今世俗謂僧長物以為衣鉢或恐疏主隨俗為
言此謂貧乏故須分減必自富足不須強與施物
難消反成罪累割肉充飢大報恩經云須闍太子
父母被賊所篡逃逝外國失路絕粮乃割己肉供
須父母令達前路。】
[001-0463a]


「【疏】三病則致其憂者儒中如文帝先甞湯藥武王
不脫冠帶釋中如太子以肉為藥高僧以身而擔。」


【【記】儒中漢書云文帝母疾病踰年文帝目不睫不
解衣冠湯藥不甞不進禮記云文王有疾武王不
脫衣冠而養文王一飯亦一飯文王再飯亦再飯
旬有二日乃間間謂病差釋中大報恩經云忍辱太子父
母病重毉者云須不瞋人肉為藥太子自念生來
不瞋因名忍辱可充此藥又念國中設有不瞋者
如何取彼救我親乎遂自割肉充藥厥疾乃瘳音抽
唐僧傳云高齊道紀往必荷擔不耻微行經書塔
像為一頭老母掃[竺-二+帚]為一頭齊佛境內有塔斯掃
每語人曰經不云乎掃僧地如閻浮不如佛地一
掌者由智田勝也親供母者福與登地菩薩齊也
至於便利女人經理不許人兼或有助者紀曰母
吾母也非他之母形骸之累並吾身也有身必有
苦何得以苦勞人所以身為苦先幸勿相助。】


「【疏】四喪則致其哀者儒有武丁不言子臯泣血釋
有目連大呼調御舁棺於儒禮雖不同而亦哀有餘也。」


【【記】儒中武丁殷高宗名論語子張問曰高宗諒陰
三年不言何謂也信任百官陰默三年子曰何必高宗古之
人皆然子臯即高柴禮記云高子臯執親之喪也
泣血三年泣無聲如血下未甞見齒少言笑故釋中目連緣如
後釋調御即佛通號對舉曰舁增一阿含經云淨
飯王崩白氎棺殮佛與難陀在前阿難羅云在後
[001-0463b]
難陀白佛父王養我願聽擔棺阿難羅云亦爾佛
念當來兇暴不報父母故躬自擔棺大千六反震
動釋梵諸天皆來赴喪代佛擔之佛執香鑪前引
就山註中以此門明同而引事全別故特點之上
句示事異下句明哀同而哀又過之故云有餘後
註亦然準前三句例須通會儒釋事別敬樂憂同。】


「【疏】五祭則致其嚴者儒有薦筍釋有餉飯之類也
嚴雖有異祭意大同。」


【【記】嚴謂精嚴儒中孝德傳云西晉孟宗為郎中母
喪委官而歸母性嗜筍宗每當時供奉母亡後冬
至欲以筍祭乃入竹園哀告天地乃得以薦之餉
飯即目連事如下引餉猶献也。】


「【疏】以至教未來難弘報應故先且立於祭法令敬
事於神靈。」


【【記】至教即佛法報應即三世因果言且立者示權
義也。】


「【疏】神靈則父母之識性是顯祖考之常存既形滅
而神不滅豈厚形而薄神乎餘如前辨。」


【【記】上二句會異前引月令云四方之神宗廟之靈
儒謂神靈即佛教識性靈識不滅所謂常存下二
句反責儒教尚形生事死葬及祭等禮皆為重形
言厚形者謂但行祭祀言薄神者謂不嚴去識若
稟佛教則厚神而薄形矣形同朽木不足可貴神
是心靈特須濟拔下句指前即明異中。】
[001-0463c]


「【疏】上來存沒同竟。


【疏】次辨罪福同。


【疏】罪同者儒則條越五刑犯當五擿而恩赦不該
釋則名標七逆戒黜七遮而阿鼻定入。」


【【記】儒中五刑者墨墨額魚器反截鼻音費截脚男去勢女幽閉
大辟音闢死也此古五刑笞杖徒流死為今五刑古今
雖殊而五逆罪不在其內故云條越孝經云五刑
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言在五刑之外五擿以五車
繫五體縱橫裂之三十國春秋云池湯用妻言將
母於山中殺之秦王聞令以五車殺之恩赦不該
者縱有大赦必先除五逆例不該赦赦即放也釋
中小乘五逆殺父害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
合僧大乘更加殺和尚闍黎名為七逆梵網中殺聖人即殺
阿羅漢也戒黜者謂七逆之人戒法簡退並是戒障故

名七遮梵網云若有七遮者師不應與受戒無者
得受觀佛相好經說犯逆為阿鼻因阿鼻此翻無
間涅槃云間無暫樂故云無間又一人獨墮此獄
身徧獄中間無空處其獄四方交過通徹八萬由旬身與獄等不相彰礙。】


「【疏】福同者儒則旌於門閭上天之報釋則瑩於戒
德淨土之因如觀經說當修三福一孝養父母等乃至此三種業是三世諸佛淨土正
。」


【【記】儒中國家凡於州縣有行孝者即賜旌表榜其
門閭斯亦勸獎之意上天報者以釋校儒盡誠行
孝必得生天上句現福下句來報舊謂舜行孝堯以二女妻之等
[001-0464a]
為上天報者非對下釋教於義頗疎釋中瑩戒德者孝名為戒行孝

則戒德清白註中文略應從父母字下接云奉事
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
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
勸進行者如是三事名為淨業餘如註引。】


「【疏】上來總彰孝道竟。


【疏】次當第四示勝田者。


【疏】喻如世間人欲得倉廩中五穀豐盈歲歲不乏
者必須取穀麥種子以牛犂耕於田地而種之不
種則竭盡也。」


【【記】舉喻可解五糓謂麻黍稷麥荳也。】


「【疏】法中亦爾以悲心敬心孝心為種子以衣食財
帛身命為牛犂以貧病三寶父母為田地。」


【【記】悲心對貧病悲田敬心對下三寶敬田孝心對
下父母恩田衣食為外財身命為內財。】


「【疏】有佛弟子欲得藏識中百福莊嚴生生無盡者
須運悲敬孝心將衣食財帛身命敬養供給於貧
病三寶父母名為種福也不種即貧窮無福慧入
生死險道謂種福之田如種穀之田名為福田也。」


【【記】佛弟子合上世人藏識合倉廩等須運下合上
取種子等不下合上竭盡謂下示名上云三田皆
可種福通號福田福田之名法喻合舉。】


「【疏】然種子有精新乾焦田有肥濃確瘦如悲敬孝
心有懇切閑慢貧有淺深病有輕重佛有真化化
[001-0464b]
有住世入滅法有小大教有權實僧有持毀父母
有所生七世一一配肥瘦之田昭然可見。」


【【記】初舉喻確瘦謂瘠薄之地如下配法初配種子
懇切如精新閑慢如乾焦貧下二配田地有三初
配悲田淺輕如瘦深重如肥佛下配敬田佛則真
住為濃化滅為瘦法則權小為瘦實大為肥僧則
毀戒為瘦持奉為肥父母下配恩田所生為肥七
世為瘦。】


「【疏】今盂蘭供會具三種肥田故云勝也謂佛歡喜
日供養自恣淨戒大德敬田勝也報父母恩恩田
勝也父母在厄難中悲田勝也為欲示此勝田故
說此經。」


【【記】初總標謂下別示敬田中佛歡喜是佛寶自恣
是法寶淨戒大德是僧寶恩田是今正宗悲田本
濟貧病今舉厄難以意取之即下經云當為七世
現世父母厄難中者是也為下結顯。】


「【疏】第二藏乘所攝者藏謂三藏乘謂五乘。」


【【記】藏能含蘊乘能運載故以比焉三藏約教五乘
約行。】


「【疏】三藏者。


【疏】一修多羅此云契經契者契理契機經者佛地
論云貫攝為義謂貫穿所應知義攝持所化眾生
故此教於三學中詮於定學。」


【【記】初翻名亦名修妬路契者下次釋義初釋契義
[001-0464c]
契理者皆如實故契機者能隨宜故契即合也次
釋經義論中貫穿義者持於名理也攝持眾生者
被於物機也此下結判詮即顯也。】


「【疏】二毗奈耶此云調伏調謂調練三業伏謂制伏
過非此教詮於戒學。」


【【記】翻名釋義並據一端亦云毗那耶毗尼等古翻
為滅正翻為律調練對治是作持行制伏離過即
止持行。】


「【疏】三阿毗達磨此云對法法謂涅槃四諦對謂對
向對觀其能對者即無漏慧此教詮於慧學。」


【【記】初翻名亦云阿毗曇法謂下釋義涅槃是所向
果四諦即所觀理二皆屬境對向配涅槃對觀配
四諦二並屬智無漏慧者初果已去斷惑智也。】


「【疏】然經是化教開誘化導也律是制教制約行業
也論則推徵解釋。」


【【記】開誘化導者但開信解任物違從制約行業者
必使修持不容違背論中推徵解釋該上化制經
律各局論則兩通。】
[001-0465a]


「【疏】今此盂蘭盆據其名題即化教所攝屬於經藏
據其義意亦制教攝屬於律藏制比丘等年年自恣日行此法故。」


【【記】據名題者題云經故據義意者如註顯故今詳
後判誠所未安且約藏攝經要知所屬若依兩判
未審此經定屬何藏一不可也又題標經義義必
應題若謂據題屬經據義屬律是則題與義別兩
不相應二不可也又經中但云行慈孝者皆應先
為父母作盂蘭盆又云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
念中常憶父母為作盂蘭盆等此乃通途勸導正
是化義何甞定制比丘等年年行耶三不可也又
南山云化教通於道俗行教唯局內眾即制教也準下
具列國王太子百官萬民通明道俗非專內眾四
不可也又下疏云制令必為不為即是違制且律
明違制必須結犯今不行蘭盆為結何罪五不可
也此由不達化制遂致乖疎義學存公無宜執舊。】


「【疏】五乘者乘以運載為名五謂人天聲聞緣覺菩
薩此五力有大小載有遠近。」


【【記】初示名五下列位人乘力小載近菩薩力大載
遠中間三位望前則大遠望後則少近菩薩乘者
從此因名云佛乘則從果號。】


「【疏】一人乘謂三歸五戒運載眾生越於三塗生於
人道其猶小艇過溪㵎。」


【【記】初標二釋釋中先法後喻法中有所乘法所越
境所感報下三例此分之三歸則從師作法歸投
[001-0465b]
三寶五戒謂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纔
猶略也。】


「【疏】二天乘謂上品十善及四禪八定運載眾生越
於四洲達於上界如次舩越小江河。」


【【記】十善分三品下品修羅中品生人上品生欲界
天四禪別舉色界異上界故八定總色無色俱不
動業故四洲欲界下地是所越境上界通指三天
即所感報若第論所越則十善越四洲四禪越欲
有四空越色有。】


「【疏】三聲聞乘謂四諦法門四緣覺乘謂十二因緣
法門皆運載眾生越於三界到有餘無餘涅槃成
阿羅漢及辟支佛皆如大船越大江河。」


【【記】聲聞緣覺乘法雖殊所越所到二皆無異故合
明之結惑已盡若依身在名有餘涅槃化火焚身
身智俱亡名無餘涅槃。】


「【疏】五菩薩乘謂悲智六度法門運載眾生總超三
界三乘之境至無上菩提大般涅槃之彼岸如乘
舶過海。」


【【記】下化故悲上求故智施戒進忍禪智為六修此
六法能至彼岸故云六度越三界出分段也越三
乘出變易也菩提涅槃即佛果菩提翻覺揀二乘
自覺菩薩未滿故云無上涅槃翻寂滅揀前小乘
故云大也舶大船也。】


「【疏】今此經者是人天乘所攝在小乘藏中。」
[001-0465c]


【【記】圭峰判釋依賢首宗彼立小乘有二一者人天
二即二乘此經猶非小乘但攝屬小乘耳今應問
曰如此判經為從何義孤山云約所救人說若謂目連母脫
苦生天而云人天者且目連母亦止生天那得兼
人又生天之語徧諸大乘如法華云書寫是經命
終當生忉利天上受持讀誦即往兜率天等又梵
網云講說菩薩戒福資亡者生人天上又云受持
菩薩戒者常生人道天中等即應皆屬人天教耶
又上所明人天兩乘行果全別如何一混而云人
天既云攝教須定所歸畢竟此經為歸何攝又彰
孝道中引華嚴涅槃對明釋教以孝為本既引圓
頓終窮了義而彰孝道如何判教止在人天又歸
敬偈云累劫報親恩積因成正覺則顯孝行深通
佛乘及乎判經而云人天豈非前後自相違耶又
孤山記中釋歸敬偈則明同體三寶乃云真如性
中有覺了軌持和合義故又釋離苦安樂乃云得
無上菩提大涅槃常樂我淨四德之樂又釋主成
就即云了迷即真而妄菩提即煩惱故了悟即妄
而真煩惱即菩提故又釋異熟果即明八識真異
熟等既用大乘名義釋上諸文則不當判為人天
小教既約人天小教判此一經則不當用大乘名
義釋上諸文又釋十地大人權現乃云即同法華
內秘菩薩外現聲聞仍自問云今經與法華何別
既以此經判屬人天那將法華挍其同別是知疏
[001-0466a]
記宗途紊亂始末差訛歷代同迷莫知體究且夫
人天為教唯被極鈍之機令脫三途容可受道未
免生死非佛本懷是故天台四教不列人天南山
二疏唯存聖道乃曰為道制戒本非世福天主人
王咸興有教佛還說有則與凡同等請尋祖訓深
究佛心豈唯洞曉一經抑乃通明大化矣今詳此
經三藏之中定屬經藏化教所收五乘之中定屬
菩薩大乘所攝然凡論判教一觀正宗所詮行相
二考聽眾結益淺深三求文義意趣優劣行是一
經之主益乃被物之功文即能詮之體用斯以判
無往不通初明行者且通論孝行則有多途若同
儒宗純孝奉親止是世報人天行也若如目連為
親修道果成羅漢即是小乘聲聞行也若同前引
華嚴涅槃十六觀經並是菩薩大乘之行次局就
今經唯專大行良以於自恣日設供報恩一運已
誠二兼他力無論存沒不簡自他憫物傾財拔苦
與樂既非小行須歸大乘故經云吾今當說救濟
之法令一切難皆離憂苦且一切之語徧該生境
豈止吾親離苦之言畢超二死非唯鬼趣即梵網
云一切眾生皆我父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即
前所謂累劫報恩積因成佛準斯明據大教何疑
二明結益謂經家結示同聞之眾開悟證入故云
結益非謂約彼所救之人即如經云目連比丘及
大菩薩眾皆大歡喜若是小行人天凡福豈得大
[001-0466b]
菩薩眾聞皆歡喜既云歡喜即是開悟增發大心
故下引恩重經結益云帝釋諸天發菩提心豈非
明證彼經又云若善男女能為父母受持此大乘
摩訶般若一句一偈一經耳目五逆重罪悉得消
滅二經同類而彼明標大乘決無疑矣三明文義
一者如上示行文二者即前結益文三同聞之眾
有大菩薩四受供僧中有十地權化安有小教而
談十地示權耶五智昇法師大藏目錄判在大乘
深符經旨而孤山記中輙斥為謬秉筆垂訓率易
若此且錄中所判一代時經如何此經獨指為謬
古錄有判小乘者已為昇師所破世多執諍不免繁辭幸依法而
勿依人豈聞義而不能從所慮淹沉至教抑塞來
蒙誠不遑安固非好辯宗師不黨試為裁之。】


「【疏】三辯定宗旨者此經以孝順設供拔苦報恩為
宗今以二門分別一釋行相二配句數。」


【【記】總分有四孝順是心設供是事拔苦是功報恩
是用今詳經宗宗是主義國無二主安得有四今
立報恩為宗餘三任運自攝經文首標欲報父母
乳哺之恩斯一證也又疏引三譯第三立題為報
恩經斯二證也且依疏釋學者宜知。】


「【疏】初者謂目連本為孝誠欲酬恩德力所未及故
先出家是以始得六通便觀三界見其亡母生餓
鬼中諸得道人未必皆為父母即驗目連為欲報恩故出家也雖餉香飡旋成
猛火悲號投佛奉教設盆拔冥塗身脫一劫苦不
[001-0466c]
辜生育大報劬勞細詳經宗備斯四義。」


【【記】初敘孝順註文遮疑恐疑諸聖入道皆因親故
始得便觀故云即驗雖下敘設供旋字平呼尋也
拔下敘拔苦不下敘報恩末後二句總結。】


「【疏】二配句數者有四四句。


【疏】一孝順兩字自有四句一孝而非順如三牲之
養等二順而非孝如病索禁忌之食而即供欲行
非為之事而不諫等三亦孝亦順謂有隱無犯三
諫而隨順色觀志三年無改四非孝非順如水中
葬父之類。」


【【記】第一句孝經云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
醜即眾也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
兵謂兵鬪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
彼謂不孝今云孝者以其非不盡養但不能修己故云非順第二句供忌食惡
不諫是順而非愛親故非孝孝經云父有爭子則
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
得為孝乎第三句中禮記云事親有隱而無犯當隱
過幾諫不犯顏事君有犯而無隱當犯顏直諫言其得失事師無犯

無隱雖不犯顏容言得失事親是恩事君是義師則恩義之間三諫隨者禮云
子之事親也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順色者
論語云子夏問孝子曰色難註云承順顏色乃為
難也觀志者禮記曾子曰君子之謂孝者先意承
志諭父母孝道此謂子觀父志頗合文意與下論語言同意別或可字誤合云承志
三年無改者論語云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
[001-0467a]
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四中世傳昆子有作渾子
水葬父在昆明池中由子不孝多違於父父令棄
水意使土葬而子特順之反是不順。】


「【疏】二以孝順與設供相對復為四句一孝順非設
供如董黯王祥等二設供非孝順為己求福而修
齊等三俱是即盂蘭盆會四俱非謂逆而慳也。」


【【記】初句孝德傳云董黯會稽人[石*白-日+田/廾]作句章人少孤養母
承顏致樂雖貧而充鄰有惡人令母常憂雖富而
顇因相問之鄰人怒候黯不在遂擊其母母告黯
黯恨至母終葬訖謂盧墓三年服除已遂殺鄰人將頭以献
之曰孃知始在侍養今養終讐訖自投官聲罪會
赦免之王祥母嗜魚嚴凝氷凍祥即臥氷得魚奉
母第三中二俱句指蘭盆者欲簡經宗故也下二
亦爾例前孝順雙亦一句收盂蘭盆四中逆故非
孝慳不設供。】


「【疏】三以孝順對拔苦亦為四句一孝順非拔苦謂
董永等二拔苦非孝順謂救佗人之苦厄三俱是
即盂蘭會也四俱非謂逆小之人也。」


【【記】初句董永家貧母喪遂傭身葬母感天女為妻
織絹以贖之四中逆即非孝小人不濟佗苦。】


「【疏】四以孝順對報恩亦為四句一孝順非報恩護
髮膚不驕危非法不言等二報恩非孝順扶輪報
一食修行報施主等三俱是盂蘭盆會也四俱非
謂辜恩逆人。」
[001-0467b]


【【記】初句引事並出孝經餘如前引卿大夫章云是
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然後能守其宗廟次句扶
輪報飡者左傳云晉侯靈公飲趙盾酒伏甲甲兵將攻
公無道盾數諫欲殺之初盾田田獵於首山見靈輙餓問之
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問之曰官三年矣官學
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請以遺之既而為公介

輙為靈公甲士倒戟以禦盾走伏兵至輙乃擊之史記作反擊伏土公徒而免
公謀不成盾免此難問曰何故對曰翳桑之餓人也問其
名居名與所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輙亦去國按左傳史記
並無扶輪之說唯類林有之彼云盾走出乘車車
已脫一輪公先令人脫之輙扶盾上車以臂承軸
軀駕而行。】


「【疏】今修此一門即圓四行所得功德何可挍量實
由境勝心弘徹於神理故也。」


【【記】初顯功勝實下推所由境勝即三田心強即三
心徹通也神理謂幽冥之處。】


盂蘭盆經疏新記卷上
[001-0467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