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115 金剛三昧經通宗記-清-𧧌震 (CBETA)




金剛三昧經通宗記卷第二
天台山華頂嗣祖沙門 𧧌震 述


無相法品第二


「無相法品第二之上」


【此為般若分。夫般若為諸佛之母。諸法中王。一切
諸佛。從茲出生。一切萬法。從茲建立。雖則能生能
立。而般若之法。本自無相。故謂之無相法也。然無
相之法。即真如自心之法。能含攝一切。以故此無
相法品中。先為發起無生。覺利。實際。性空。如來藏。
總持。六品之法。品末。別明六波羅蜜。又總攝前六
地法。而獨顯般若現前。以發明第六地行相。又初
地至五地。未能久住無相法中。六地專修無相法。
七地始證無相。獲無生法忍。便入第八地。得無功
用道。方得滿地。方得覺滿。以故無相法品。總攝前
六地。又發起後四地。及等妙二覺。故直至妙覺位。
亦不出此無相法也。又無相即法身義。今以般若
收歸解脫。則圓成涅槃三德祕藏也。】


「爾時世尊從三昧起。而說是言。諸佛智地。入實法相。
[002-0266c]
決定性故。方便神通。皆無相利。一覺了義。難解難入。
非諸二乘之所知見。惟佛菩薩。乃能知之。可度眾生。
皆說一味。」


【此出定自述。乃如來方便開化之端。夫三昧是宗。
言說是教。宗無教不顯。教無宗不立。故今別開第
二義門。以言顯無言。即從序品中。入佛智地說起。
所謂佛智地者。唯明性相而已。葢相為萬法唯識
之宗。性為萬法唯心之旨。唯識。摧外道小乘迷謬
之執。唯心。顯如來藏。真如自性之體。然必須性相
互融。心識俱泯。方得為究竟覺也。又他經不明性
相。於義亦通。此經不明性相。其義不顯。然性相二
宗。皆依大乘經義造論。葢自佛滅度後。天親菩薩。
依解深密經。造唯識論。親勝火辨。同時造釋論。至
佛滅度千有餘年。有護法陳那等。約前頌論。造成
唯識論。此名法相宗。馬鳴菩薩。應如來懸記。於佛
滅度六百年後而生。依楞伽經。製大乘起信論。廣
說阿賴一作梨耶中。三細識。六粗相。一心真如。生滅
二門。此即名法性宗。後龍樹菩薩。製摩訶衍論。引
一百本大乘經。證八識心王。性相微細等義。此性
相二宗之始也。然二宗立論。既各本一經為主。自
不能契同。若約成唯識論。以現識與分別事識。和
合為宗。若約起信論。以真識。現識。分別事識。和合
為宗。真識。即如來藏寂滅一心。現識。即第八阿梨
耶識。能隨五塵對至即現故。分別事識。即是第六
[002-0267a]
意識。能隨事攀緣。分別六塵故。然不言第七末那
識者。謂有八六兩識。必有末那。以末那緣於第八。
又依第八而轉。六又以七為根。故末那之細分。通
於現識。而粗分。通意識也。古德以日中設水器為
喻。水器。猶第八識。日猶六識。然日以器中之水為
緣。乃有壁間浮動之影。影猶末那也。又約相宗立
義。言心及心所法。四分合成。有相分。見分。自證分。
證自證分。如證自證分。為不迷之真如。自證分。真
如一分迷中佛性。即本覺心體。以眾生雖迷。有真
如自體可證。故云自證。真如體上。有二種用。一能
緣用。謂之見分。二所緣用。謂之相分。攝用歸體。唯
一自證分。所以山河大地。是心相分。心外無法。故
曰唯識。此實為名相之宗也。但後學惟宗名相。祇
益多聞。不名學道。必須悟自本性。方得解脫。以故。
必當先明性宗之義。如云真如心體。本不屬迷悟。
迥超生滅。不變不壞。而真如相用。全在生滅識中
顯現。所謂真如不守自性。故隨緣變現。真如不壞
自性。故不變隨緣。由此立心真如門。心生滅門。若
眾生修證。必從生滅門悟。而證真如門。故以生滅
與不生滅和合。非一非異。為阿梨耶識。以起根身
器界。如地水火風而依於空。為器界五法。見聞知
覺而依於識。為根身五法。於此十法。顯示一心迷
悟之源。若了悟一心。即得根本實智。故曰萬法唯
心為正宗。然唯心一宗。實乃統攝始終圓頓四教。
[002-0267b]
而為眾生成佛之要門也。今此佛說金剛三昧。發
明諸佛智地。故先唱言。入實法相。決定性故。夫入
實者。入於實際也。若悟心法無際。則入於實際。今
入實法相。則入於實際之法。得實際之相。皆決定
知一切法。緣生無性。此直示真如寂滅之體。真如
之體。即無相法。即是根本智。所有方便神通。皆從
無相法中所出之利。然此乃是一念相應。頓然覺
悟了義之法。故難解難入。非諸二乘之所知見。知
見有四種。如地前異生。不見不知。初地至九地。知
而不見。十地見而不知。惟佛與大菩薩。亦知亦見。
故云惟佛菩薩乃能知之。雖然。若見可度眾生。皆
當為說此一味法也。曉法師論釋云。皆說一味者。
令入一覺味故。即是大乘。欲明一切眾生本來一
覺。但由無明。隨夢流轉。皆從如來一味之說。無不
終歸一心之源。如此說。終自不了。何故。總輸他歸
宗禪師接大愚。用得直截。昔大愚欲往諸方學五
味禪。歸宗云。我者裏只有一味禪。大愚便問。如何
是一味禪。問聲未絕。即被歸宗打出。大愚即於棒
下頓悟其旨。須是恁麼始得。】


「爾時解脫菩薩。即從座起。合掌胡跪。而白佛言。尊者。
若佛滅後。正法去世。像法住世。於末劫中。五濁眾生
多諸惡業。輪迴三界。無有出時。願佛慈悲。為後世有本
無世字眾生。宣說一味決定真實。令彼眾生。等同解脫。」


【此因勸而問。發起無生行品之法。葢自既解脫。欲
[002-0267c]
令一切眾生同得解脫也。稱佛為尊者。以明出世
之法。故不稱世尊。佛之正法像法。初皆住世千年。
後又增住正法四百年。像法千五百年。共計三千
九百年。此載法苑珠林中。按佛入滅。自周穆王壬
申。至今康熈辛酉閱經之歲。凡二千六百三十年
耳。劫者。此云時分。亦以初中後分之。末劫。乃對劫
初而言也。正法。是諸佛所覺所說一切法空。佛入
滅後。則正法流布住世。及去佛遙遠。必取象示法。
為像法住世。圓覺經云。末世眾生。不了人我眾生
壽命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為有為。終不得
成聖果。是故名為正法末世。又釋曰。末世修證無
相。還同正法。若正法中。取證於相。亦同末世也。夫
眾生由五陰妄想而成五濁。如色陰堅固。四大所
纏。有劫濁。受陰虗明。旋生異見。有見濁。想陰融通。
動搖妄情。有煩惱濁。行陰幽隱。情隨業遷。有眾生
濁。識陰顛倒。眾塵隔越。有命濁。若五陰盡。則超五
濁。又命濁連相。以色心為體。以摧年減壽為相。眾
生濁。見慢果報。立此假名。惡名穢稱為相。煩惱濁。
五鈍使為體。三災為相。見濁。五利使為體。諸見轉
盛為相。劫濁。約四濁。立此假名。四濁增劇。聚在此
時也。由五濁中。造諸惡業。生於三界。欲界。希須樂
欲。色界。未出色籠。無色界。祇有受想行識四陰。而
無色陰。此皆因果不忘。有生有死。如輪之迴轉。無
有出時。又此三界。不出身心。及諸塵境。為迷真性
[002-0268a]
故。即有濁辱。生其妄氣者。澄清微為無色界。所謂
心也。澄濁辱為色界。所謂身也。散滓穢為欲界。所
謂塵境也。古德云。但內一不生。則無諸有欲。如是。
則三界五濁。本自空寂。廓然無際。唯一真心耳。又
諸佛四無量心。各有三種緣。一者生緣。緣一切眾
生相。二者法緣。緣五蘊差別相。三者無緣。不緣前
二相故。是以佛行無緣慈。為眾生說法。自不見有
佛道可成。他不見有眾生可度。故其所說法。無說
無示。使聽法者。無聞無得。此佛之大慈悲也。若於
菩薩。則修慈斷貪欲。修悲斷嗔恚。修喜斷不樂。修
此三者。即住一子地。若修於捨。則斷貪恚。及眾生
相。然今為後世眾生。請說一味之法。得決定真如
實際。與圓覺會中菩薩。為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
者請。其意同也。圭峯作疏。引此一節以證頓。為此
經與末世凡夫。便說究竟深法。不同漸教中。先小
次權。後方說實。至若執漸迷頓者。謂凡夫不合便
悟佛地之法。此不可以語頓也。】


「佛言。善男子。汝能問我出世之因。欲化眾生。令彼眾
生。獲得出世之果。是一大事。不可思議。以大慈故。以
大悲故。我若不說。即墮慳貪。汝等一心諦聽。為汝宣
說。」


【此贊可能問也。夫順理者為善。有剛斷者。可稱男
子。出世之因。即眾生本覺。出世之果。即諸佛始覺。
又稱始覺為本覺之果。然始覺即是了因。會緣方
[002-0268b]
了。故以六度行。與菩提分法為緣因。緣此以為因。
方能了故。了者。悟本覺正因佛性也。據我宗門下。
學般若菩薩。只將一句本參話頭。為緣因。又只在
聞聲見色處。便是了因。所以香嚴聞擊竹。靈雲見
桃花。與如來睹明星悟道一般。故稱為從緣薦得。
永無退失也。以故宗乘中。只在日用邊。繁興大用。
此真是轉八萬四千塵勞。為八萬四千波羅蜜門。
是以從上諸祖。或於棒下成等正覺。或於喝下成
等正覺。或於言下成等正覺。或於拈椎舉拂處。成
等正覺。此真是圓頓法門。今此經。實乃通貫諸經
中圓頓之理。故曰是一大事。不可思議。前菩薩求
佛慈悲而說法。今佛即以慈悲。轉讚菩薩之能問。
正顯主伴同德同心。以大慈拔後世眾生世間之
苦。以大悲與後世眾生出世間之法樂。又且明唯
佛菩薩乃能知之。然此中理極玄微。實難言說。雖
然。我若愛法不說。即墮慳貪。今翻慳貪而為喜捨。
故有此七品玅法。真是無中生有。愈出愈奇。游心
其間。如觀海上蜃樓。究竟無有一法可得。持是經
者。當作是觀。】


「善男子。若化眾生。無生於化。不生無化。其化大焉。」


【此明無化之大。昔曉法師論釋云。初句牒能化。後
一句歎化大。中二句明正觀相。言無生於化者。初
修觀時。破諸有相。於幻化相。滅其生心故。其不生
無化者。復遣空於空。於無化空。亦不生心故。如金
[002-0268c]
剛般若四生九類。皆令涅槃。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亦如淨名。觀眾生如第六陰等。為一切眾生。說如
斯法。名為真實慈也。觀此數語。終成義學見解。殊
不知佛因解脫菩薩。既欲令後世眾生平等同得
解脫。又恐其目前眾生之相未空。心中度生之念
不忘。則令所化之眾生。亦皆著於相念。故先明化
而無化之體。乃曰。汝若化於眾生。無自生於能化
之心。若不生能化之心。亦無所化之眾。猶如天地
長育萬物。而不以為功。則其化大焉。如華嚴經云。
設一切眾生於一念中。悉成正覺。與不成正覺。亦
無有異。何以故。菩提無相。無非相故。即般若亦云。
若謂有一眾生得滅度。即非菩薩。此說方是明顯。
所以百丈祖師示眾云。若道我能解能說。謂我是
和尚。汝是弟子。者個即同於魔說。此真得於金剛
三昧之義者矣。】


「令彼眾生。皆離心我。一切心我。本來空寂。若得空心。
心不幻化。無幻無化。即得無生。無生之心。在於無化。」


【此言轉化之法。夫菩薩開化門以利生。必當先破
其無明不覺之妄根。此只在心我二字。然眾生之
心是妄心。而我亦是妄我。約起信論中。以依真如
法。故有無明。為諸染因。即是業相。此從無明不覺。
一念心動而成。以有無明染法因故。即熏習真如。
故有妄心。即是轉相。此從一念之動。轉成能見之
相。以有妄心。即熏習無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覺起
[002-0269a]
念。妄現境界。即是現相。乃依於能見。故有此塵境
妄現。此以無明為因。不覺而生三細。又於此三細。
不知因心所現。妄取染淨。依境分別。執以為常。此
即法執俱生。名為智相。又依前境而起愛憎。念念
不斷。此即法執分別。名相續相。依於相續而妄執
著。計我我所。此即我執俱生。名執取相。依於妄執。
分別假名。此即我執分別。名計名字相。眾生依此
四相而起於惑。至於發動身口。造一切業。名起業
相。依業受報。名業繫苦相。此是境界為緣長六粗。
略而言之。依於染心一念之動。能見能現。是為三
細。妄心取境。念念不斷。執我我所。分別假名。造業
受報。是為六粗。此乃一切眾生妄心妄我之所由
生也。若唯識中。止取熏習轉變而言。謂以前七為
能熏。第八為所熏。第八為能變。第七為所變。前七
相見現行熏第八。第八轉變相見二分種子。前五
能熏第八相分種。第六能熏第八相見二分種。第
七能熏第八見分種。故第八復變起前七現行。此
則前七為現識之因。故頌云。以展轉力故。彼彼分
別生也。然其能取種種塵者。悉由第八含藏前七
種子。念念受熏。所以眼能見色。乃至意能取法。如
外無六塵現行熏。內無無明種子熏。則眼等六識。
不生心分別於六塵矣。由是觀之。葢性之所以為
性。相之所以為相。豈不歷然而分於斯耶。但今佛
之所說。性相俱泯。直顯真心。然真心無相。亦無實
[002-0269b]
性。無性無相。是諸佛談心要訣。無相。則無妄我之
可執。無性。則無妄心之可取。既無執無取。何有三
細六粗。及熏習轉變之過患乎。如是。則可令彼眾
生。皆離六塵緣影之心。與四大幻質之我矣。雖眾
生以心為我義。須知此一切虗妄心我。其體本來
空寂。若得此空寂心體。則知此心不同於幻化矣。
且余觀過去七佛偈。皆發明幻化無相無生之義。
即迦文本師。亦云幻化無因亦無生。皆即自然見
如是。諸法無非自化生。幻化無生無所畏。其義亦
同。今此而言心不幻化。則直指心體。其意更深。若
人果能知此無幻無化之心體。則一切法。無生滅
相之可得。如是即得無生。然無生之心者。只在於
無能化所化之心耳。此章。先開陳無生行品。為心
王菩薩。問無生法忍之張本也。】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眾生之心。性本空寂。空寂
之心。體無色相。云何修習。得本空心。願佛慈悲。為我
宣說。」


【此問修習之要。發起本覺利品。言心性體空者。即
眾生之本覺也。得本空心者。諸佛始覺。乃本覺之
利也。】


「佛言。菩薩。一切心相。本來無本。本無本處。空寂無生。
若心無生。即入空寂。空寂心地。即得心空。善男子。無
相之心。無心無我。一切法相。亦復如是。」


【此示心空之義。然解脫問其體。佛答之以相。葢欲
[002-0269c]
得心空。先當明其相也。如楞伽經云。諸識有三種
相。謂轉相業相真相也。夫不生滅者名真識。而相
名真相。第八名業識。而相名業相。依無明力。不覺
心動故。前七名轉識。而相名轉相。依於動心。能見
相故。又此轉相有二。若就無明所動。轉成能見者。
在本識中。若為境界所動。轉成能見者。在事識中。
此三種相。是一切法相之根本。而又通乎八識。凡
一起心即是轉。八識皆起。皆有生滅。又心動即是
業。八識皆動。又八之真性。俱名真相。故曰通乎八
識。又業相統於六粗。轉相通於三細。此業轉二相。
有二種生住滅。而真相無生住滅也。又諸識皆依
相而轉。展轉為因者也。葢依真相而轉業相。即第
八識。依業相而轉轉相。即第七識。依轉相而轉現
相。即前五識。復轉現相而成六粗之相。即分別事
識。此起信論中義。若明此法相之根本。一切過患
不生。當體空寂。所以云。一切心相。本來無有本之
可得。此本亦無本之處所。如是。則其心空寂。而無
有生矣。若心既無有生。即入於空寂。既入於空寂
心地中。即自得其心空之妙。然此心空。即是無相
之心體。而實無心之可取。亦無我之可執也。故禪
宗有言。心不空則不悟。又曰。但得心空境自空。智
者除心不除境。又云。若入我門來。祇要將平生是
非得失。善惡取捨。及見覺聞知。與有無生滅等見。
盡底放下。直放到無可放處。自然直下頓證諸佛
[002-0270a]
心體。正所謂選佛場中心空及第。此先開陳本覺
利品。無住菩薩我從無本來。今至無本所。而為張
本也。】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一切眾生。若有我者。若有
心者。以何法覺。令彼眾生。出離斯縛。」


【此問離縛之法。發起入實際義。然前問修習。從諸
佛真如門立。此問離縛。從眾生生滅門起。所言我
者。如起信中。由第七內執第八為我。又因真如隨
緣而成第八。因第八一轉。而成能見為第七。因第
七而生前五識。因前五復引生第六也。若成唯識
論。以第七執第八見分。為實我實法。第六執第八
見相二分。為實我實法。故曰六七二識。深生計著。
又以我執必依法執起。故曰六七二識。二執俱生。
以先執法而為實有。故有我執。而施設我法。如四
大非我以為我。緣慮生滅以為心。此二是我執。四
大如幻。本無而見為有。緣慮生滅之相。如影而執
為實。此二是法執。乃眾生之四倒見。因而有三界
生死之縛。只為以真我之本有。迷而謂無。妄我之
本空。執而為有也。教中欲為眾生除此二執。費若
干言論。其奈藥多病甚。今時若有人問。未審以何
法出離。只對他道。快向父母未生前。道取一句來。
若眼目定動。劈脊便打。他後自有透脫分。】


「佛言。善男子。若有我者。令觀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本
從因果。因果所起。興於心行。心尚不有。何況有身。」
[002-0270b]


【此示因緣本空之義。言我法本無。皆由一念無明。
迷背自心。妄執為有。而以內識為因。外境為緣。相
合共起。祇於一念中。具攝十二因緣法。初因眼見
色而生愛。此即是無明心。因愛造業是行。此心專
念是識。識共色行曰名色。六處生貪為入。因入求
愛是觸。貪著心是受。纏綿不捨為愛。求所受法是
取。法從心生名有。次第不斷為生。次第斷為死。又
次第而成。三世相續。如無明行是過去因。識名色
六入觸受。是現在果。愛取有是現在因。生老死是
未來果。又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是苦諦。無明
行愛取有是集諦。即是見思二惑。又名四住地煩
惱。四住者開思合見。見惑為一。思惑分三。見惑為一者。
謂見一切處住地。即是見三界八十八使。然八十
八使。只從十使中出開見合思。見八十八使思十使。共九十八使。妄計
為身有身見。執斷執常有邊見。以見為是有見取
執取邪戒有戒取。以邪自執有邪見。此為五利使。
眾生妄認四大為身。即是身見。知身是幻。則身見
斷。身見斷則邊邪二取自除。此四皆從身見起故。
又同於己法者則愛。是貪。非己法則嗔。不知見惑
即是集諦。能招集生死是癡。自謂我解他不解。是
慢。猶豫不決。是疑。此為五鈍使。然利使若去。鈍使
亦亡。以其推利使方生故。眾生因此十使。驅役心
神。以致輪迴六道。又此十使。歷三界四諦下。有增
有減。合為八十八使。茲不及備舉。須知此見惑。從
[002-0270c]
法塵起。能障真性。若見性明心。則能截斷意根。自
不被其所驅使。故見道斷見惑。又思惑分三。一欲
愛住地。即欲界。有貪嗔癡慢九品思。二色愛住地。
即色界四地。三無色愛住地。即無色界四地。各有
貪癡慢九品思。祇除嗔習已斷。九品。上中下品。每
品具三。故有九品。共成八十一品。此見思俱開見八
十八使。思八十一品。總是三界九地中。然此思惑從五塵起。

眾生因思惑。為三界生死纏縛。若見道復修道。便
於色聲香味觸。永無繫思。故修道斷思惑。此二惑
俱以無明為根本。潤有漏業。若以修道是務。雖不
求斷而見思自隕也。若觀無明滅等。是滅諦。對治
因緣方便。是道諦。苦集。是世間因果。道滅。是出世
間因果。然別說。名十二因緣。總說。即四諦。開合異
耳。如聲聞。聞佛聲教。依四諦。觀苦諦為初門。緣覺
緣十二因緣而覺。觀集諦為初門。菩薩以道滅二
諦為初門。又大涅槃經云。此十二因緣法。下智觀
之。得聲聞菩提。中智觀之。得緣覺菩提。上智觀之。
得菩薩菩提。上上智觀之。得佛菩提。是皆隨根器
大小而得也。然觀此因緣之法。皆從無明不覺之
妄心。而以興起。若妄心滅。我見亦滅。故曰心尚不
有。何況有身。宗門則又不然。汝今此身。四大本空。
五陰非有。心性假名。將甚麼喚作我。只消如此一
問。自然氷消瓦解。】


「若有我者。令滅有見。若無我者。令滅無見。若心生者。
[002-0271a]
令滅生性。若心滅者。令滅滅性。滅是見性。即入實際。」


【此言對治方便以明實際。有我滅有。無我滅無。則
有無二見。俱不立矣。然我見雖除。而心法未泯。若
心生則法亦生。心滅則法亦滅。以故心若生。即滅
生性。心若滅。即滅滅性。如是則斷滅二性。亦俱不
存矣。若滅此有無二見。生滅二性。則心同虗空。身
等法界。而入於實際矣。此與入實際品為張本也。】


「何以故。本生不滅。本滅不生。不滅不生。不生不滅。一
切法相。亦復如是。」


【此徵明實際之義。葢本生自不滅者。謂其性真常。
無滅可滅也。本滅亦不生者。謂其性空寂。無生可
生也。如此。則一切法相。莫不皆然。既不滅。亦不有
生。既不生。亦不有滅。而性相如如之體。固如是也。】


音釋




摧上聲折抑也

音極。尤甚也

音子。濁也

音惠。怒也

辰上聲。大蛤也。雉入
海所化。能吐氣。化為樓臺


判也

音裕。猶豫獸名。性多疑者

音允。亡也墜也


金剛三昧經通宗記卷第二
[002-027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