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83 雜集論述記-唐-窺基 (CBETA)




目次





* 卷第一

*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一
* 卷第二

*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餘行蘊何相已下
* 卷第三

*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餘云何建立受蘊已下
* 卷第四

*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餘問於不可記事已下
* 卷第五

*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二
* 卷第六

*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三
*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四
* 卷第七

*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五
* 決擇分中諦品第一之一
* 卷第八

* 決擇分中諦品第一之二
* 決擇分中諦品第一之三
[001-0001b]
* 卷第九

* 決擇分中諦品第一之四
* 決擇分中諦品第一之五
* 決擇分中法品第二之一
* 卷第十

* 決擇分中法品第二之二
* 決擇分中得品第三之一
* 決擇分中得品第三之二不完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目次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No.796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一
大慈恩寺沙門 基 撰


「 稽首圓明本性寂
 自在權方真法眾
 集闡參綜妙無遺
 甘露華雨依及起
 文光慧劍常持照
 義海慈舟運不窮
 無對超塵德稱名
 聞見道永無猒者
 妙寶明珠纔樂解
 捨我親稟大慈尊
 微言咸絕杳無依
 隨昔所聞今述記」


[001-0001c]


「諸會真淨究竟理自佗竝利所依止。」


【述曰初發論端略以六門解釋一教起所因二論
興所為三彰體性四顯宗旨五釋題目六解本文
此論文義深而且博但敘自宗猶難披攬若具邪
師小義事事曲窮以源不唯卷軸徒煩學者復增
勞損今於五分宗要十支綱[厂-一*臣*頁]披括其美播揚其
要以編此記用述先聞寶大義以留珍鄙小宗而
去石冀諸智者幸無昧焉對宗分別如別章記。


教起所因者瑜伽釋言諸有情等無始時來於法
實相無知僻執造二種業受三苦果如來隨機為
說實相令知諸法如是非空諸法復由如是非有
既了諸法非有非空遠離無知疑惑僻執隨種姓
別起處中行永滅諸障證寂滅樂佛涅槃後魔事
糺紛部執競興多生有見龍猛菩薩採集大乘遣
相空教造中論等究暢真宗除彼有執聖提婆等
諸大論師造百論等弘闡大義由是眾生復起空
見無著菩薩位登初地證法光定獲大神通請大
慈尊說瑜伽論顯揚中道破空有執理無不盡事
無不窮義無不詮文無不釋執無不破疑無不遣
行無不修果無不證然有菩薩懼廣文海未起聞
思預生怯退大聖無著具廣慧悲集阿毗達磨經
所有宗要括瑜伽師地論一切法門敘此本文演
斯妙義覺師子稟承先訓更為後釋安慧閑其本
末參糅兩文庶令懼文海者初依略教易可受持
[001-0002a]
終耐多聞能達大義證菩提果利樂有情亦兼為
彼二乘種姓各依自乘證自利果。


論興所為者依瑜伽釋略有二緣為令正法久住
世故為欲利樂諸有情故復為二緣教已隱沒令
重開顯若未隱沒轉興盛故種姓有情各依自乘
速出生死無姓有情依人天乘絕惡趣故復為二
緣有於空教不了義經如言計著撥無一切於說
有教憎背誹毀為令隨悟諸法有相解經深意捨
無見故有於有教不了義經如言計著執有一切
於說空教猒怖誹毀為令隨悟諸法無相解經深
意捨有見故餘七復次如彼廣說攝大乘云為利
自他法久住佛地論云為法久住濟群生皆同此
處初復次釋然律序云今演毗尼法令正法久住
唯為法住不為有情顯揚序云顯揚聖教慈悲故
文約義周而易曉但為有情不為正法瑜伽六義
明造論因皆是此中法久住也今此論序安慧說
云庶令學者無諸怖畏唯為有情非為正法有情
信學法久住故雖說造意種種不同究理推文皆
初二攝。


彰體性者略有二種一依清辯朋龍猛言勝義諦
中一切無相諸法皆空教無所教體亦非體世俗
諦中可亦說有句言章論聲為教體梵云鉢陀此
翻為跡當古之句句有二種一集法滿足句二顯
義周圓句如說不生亦不滅不來亦不去不一亦
[001-0002b]
不異不常亦不斷此一一句義雖不圓亦名為句
法滿足故當瑜伽宗所說名也瑜伽不許非詮差
別名為句故梵云縛去聲迦此云言也此當中道所
說句也義周圓故梵云鉢剌迦羅此云章也章即
章段一章一段以明諸義中道無此梵云奢薩咀
羅此翻為論總周一部立以論名此四能詮聲為
教體此准般若燈論所說二依瑜伽論說經體有
二一文二義文是所依義即能依由能詮文義得
顯故略有二說一者龍軍論師無性等云此中即
是隨墮八時聞者識上直非直說聚集顯現以為
體性此意即取聞法者識所變聲等以為教體佛
地論云謂佛慈悲本願緣力其可聞者自意識上
文義相生似如來說由佛本願為增上緣令聞者
識有文義相此文義相雖自親依善根力起而就
本緣名為佛說佛實無言故無性云彼增上生故
作是說譬如天等增上力故令於夢中得論呪等
若離識者佛云何說此就本緣佛不說法唯有無
漏大定智悲若依聞者自識所變有漏心現即似
無漏聲等為體無漏心現即真無漏名等為體此
即如來實不說法諸處說言我成道來不說一字
汝亦不聞十地亦言三界唯識故知教體唯心所
變文義為體善順契經不違唯識問若取佛說義
則可然若聞者心所變為教過去未來既非實有
非有為法生已便住如何識上聚集解生答無性
[001-0002c]
解云隨墮八時乃至顯現以為體性謂八時中聞
者識上有直非直言集現相故瑜伽說心略有五
種一率爾二尋求三決定四染淨五等流五心章
中自廣分別如聖教說諸行無常言諸字時率爾
心已必起尋求續初心起雖多剎那行解唯一總
名尋求未決定知諸所目故瑜伽論說又一剎那
五識生已從此無間必意生故復言行時由先熏
習連帶解生有三心現謂率爾尋求及次決定決
定知諸目一切行故瑜伽說尋求無間若不散亂
決定心生若散亂時生即不定雖知自體然未知
義為令了知復說無字於此時中有先三心於無
字上但有其二謂率爾尋求未決定知無所無故
即從決定後却起尋求論但定說率爾尋求定無
間生尋求已後許散亂故復言常時五心並具其
義可解由前字力展轉熏習連後字生於最後時
始能解義染淨等心方乃得轉故雖無過未而教
體亦成若新新解並有率爾四字之上皆定有二
心謂率爾尋求即於末後有十二心一時聚集初
三各二第二有三第四有五故成十二既於初字
有率爾心於後後字有尋求決定末後有染淨等
流五心方具名為聚集此中且依句義圓滿以辨
五心非一切教皆定如是有唯說名如說佛言一
字五心生如說天授二字之內五心亦生如說慈
氏佛三字亦生如是乃至事緒究竟隨字多少五
[001-0003a]
心方具如應當知若爾瑜伽說初三心是無記後
二三性豈以無記為教體有義五心皆通三性三
無記者據多分說境若增強為不定故皆為教有
義要至染淨心後始成教體解方圓故初三故非
有說彼少從多亦是教攝多是善故初解為善其
聲名句既唯無記如何為教此依耳聞施設名等
說唯無記若意聞者亦通善性故為教體故唯識
教其體理成二者護法勝子親光等說凡論出體
總有四重一攝相歸性體即一切法皆性真如無
垢稱云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有無為
等有別體法是如之相譬如海水隨風等擊鼓起
濤波濤波之體豈異水乎一切諸法隨四緣會成
其體相然不離如有漏種子性皆本識故名無記
如是類等二攝餘從識體即一切法皆是唯識故
心所等不離心等華嚴等說三界唯一心三攝假
隨實體即諸假法隨何所依實法為體如不相應
色心分位即以所依分位為體此論下說不相應
中假立門是四性用別論體色心假實各別處收
瑜伽等說此類眾多此中且引少文為證如別章
說此四出體攝法義周隨其所應釋一切法護法
等說諸教體者謂宜聞者本願緣力如來識上文
義相生實能所詮文義為體此師意說眾生本願
願聞佛說如來識上文義相生聽者識心既聞佛
說亦有如是似文義相葉喻經說佛取樹葉以問
[001-0003b]
阿難比其林葉所有多少復告慶喜我未所說乃
至有爾所二十唯識天親又云展轉增上力二識
成決定謂餘相續識差別故令餘相續差別識生
展轉互為增上緣故是故世尊實亦說法言不說
者是密意說於真如性計所執中無說法故於依
他起唯假似說都無實說聽者心識文義之相理
有無疑故諸教體取本無漏世尊所說文義為體
若取能詮唯聲名等而為體性十地論說說者聽
者俱以二事而得究竟一者聲二善字又解深密
等說於第九地斷二種愚一於無量所說法無量
名句字陀羅尼自在愚成唯識言無量名句字者
謂法無礙解此論等云成所引聲者謂諸聖所說
聲成唯識言由此法詞二無礙解境有差別法緣
名等詞緣於聲般若論說汝是無記而我法是記
由是教體唯聲名等體唯無漏亦唯是善佛地等
說依隨轉門及二乘者說十五界唯是有漏名句
文身唯是無記今依大乘若唯如來後得說法聲
名句文真善無漏如前所引諸教中說若十地菩
薩二乘說法聲名句文唯是有漏唯無記性其聽
者識所變文義或通有漏及與無漏一切異生二
乘菩薩七地已前有漏後得能聽法者皆唯有漏
若一切二乘七地以前無漏後得八地以去識上
所變聲名句文皆唯無漏隨其所應說之為教然
同所敬既取本質三寶教體亦取本質聲等能說
[001-0003c]
者識上現不違唯識若聞者識所變為教教隨有
漏三性為體同名等為體皆能詮故依前所說四
出體中今出教體亦應有四依前第一攝相歸性
教即真如般若論說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說
法不二取無說離言相無垢稱言文字性離無有
文字是則解脫解脫相者則諸法也又云一切法
亦如也故知教體性即真如依前第二攝餘從識
若取根本能說法者識心為體若取於末能聞法
者識心為體故天親云展轉增上力二識成決定
依前第三攝假隨實一切內教體唯是聲由名句
文體是假有隨實說故此下論說成所引聲不說
名等名成所引依前第四相用別論取說法者識
上所現聲名句文以為教體假之與實義用殊故
十地論云一者聲二善字此中四體約義用分不
乖真俗法相道理雖說一體義不違三諸法各有
此四體故雖顯教體義有多途而未解釋唯識教
性如何說者識上聚集令聽法者聚集解生顯揚
論說有字非名謂一字有名非句謂一字名句必
有名字名亦必有字字不必有名名不必有句大
乘於聲義說名等故說名等非小乘義今準此釋
說者聽者識心之上皆聚集現如說諸惡者莫作
說諸字時餘惡等字並在未來唯有一字及依一
字而成之名於心上現此依一字成名義說後字
成名義說復言惡時餘者等字並在未來其前諸
[001-0004a]
字雖入過去由前熏習唯識變力仍於此念說惡
字時心上顯現即有二个一字一个字身兩个一
字所成名一个一字所成名名身一个二字所成
名又言者時有三个一字兩个字身一謂諸惡二
謂惡者以二合說下應準知不可隔越合故無諸
者合名字身一个三字多字身三个一字所成名
二个一字所成名名身一个一字所成名多名身
兩个二字所成名一个二字所成名名身一个三
字所成名復言莫時有四个一字三个字身兩个
三字多字身一个四字多字身四个一字所成名
三个一字所成名名身二个一字所成名三名多
名身一个一字所成名四名多名身三个二字所
成名二个二字所成名名身一个二字所成名多
名身二个三字所成名一个三字所成名名身一
个四字所成名又言作時有五个一字四个字身
三个三字多字身二个四字多字身一个五字多
字身至此總合字及字身并多字身有一十五五
个一字所成名四个一字所成名名身三个一字
所成名三名多名身二个一字所成名四名多名
身一个一字所成名五名多名身四个二字所成
名三个二字所成名名身二个二字所成名三名
多名身一个二字所成名四名多名身三个三字
所成名二个三字所成名名身一个三字所成名
多名身二个四字所成名一个四字所成名名身
[001-0004b]
一个五字所成名至此總合名及名身并多名身
有三十五合有一句義究竟故梵云阿耨瑟多製
陀即八字成句不長不短以圓滿故此中皆取無
間相合方成名等不可隔越合成名等所隔之字
則無用故此依展轉增長作法今舉一句事究竟
時字名句聲都合尚有五十聚集若約一頌一段
一卷一部聚集字名句等理即無邊若薩婆多等
說惡等字時諸字等已滅無聚集故次第而生不
俱時故無熏習故不可至後前已所說字於後心
上現故彼教義決定不成亦非由前字等勢力末
後字等能生顯名過去無體又無熏習由何勢力
末後之字能生名等故我今時其說法者及聽法
者並在因中由初諸字等熏本識已連帶緣後惡
者等字識上解生乃至末後作字之時先皆聚集
由前熏習後識之上聚集顯現詮義差別圓滿名
為說法說為聞教若是佛說雖無熏習唯識變力
聚集生故雖無過未唯識教成立說者聽者俱以
聲字心上集現為教體故此四種體隨其所應三
性五法各別出之大乘雖有三科等法體性易故
復濫小教故今不取三性體性略而言之遍計所
執體唯我法性相都無依佗圓成各有二種一者
有漏無漏門諸無漏法皆名圓成故攝論說若說
四清淨是則圓成實諸有漏法皆依佗起二者常
無常門諸常住者名圓成實即唯真如圓成實攝
[001-0004c]
論說五法唯一真如是圓成故一切有為皆依佗
起依佗眾緣而得起故其前教體攝相歸性唯圓
成實自餘三體可通三性無漏有為通二性故。


顯宗旨者略有二說一依清辯朋輔龍猛般若經
意說諸法空雖一切法皆不可言由性空無故不
可說為空為有且如有為無為二法依世俗諦差
別體有依勝義諦性相皆空故說頌言真性有為
空如幻緣生故無為無有實不起似空華此真性
言自勝義諦依勝義諦諸法空故彼宗世俗皆性
非空故龍猛等說世俗有經說唯識三性等者皆
依世俗非勝義門世俗諦中識心最勝故言唯識
非無境等如言王來非無臣佐此師宗意真俗空
有如眼有翳見有空華眼翳若除空華遂滅真空
俗有其理定然雖大乘宗然非此意二天親等輔
大慈尊深密等經說宗意者依真俗諦說一切法
有空不空世俗諦理遍計所執空有為無為有故
論說言有為無為名為有我及我所名為無勝義
諦中雖一切法體或有無由言不及非空非有非
由體空名不可說成唯識言依勝義諦心言絕故
非空非有又引慈氏所說頌言虗妄分別有於此
二都無此中唯有空於彼亦有此故說一切法非
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此中應說雖
依勝義一切法體性不可言而寄言詮說為空有
非勝義諦唯一真如真諦四重論所說故由斯唯
[001-0005a]
識三性理成我法境空真俗識有非空非有中道
義立良以所明說一切法非空非有中道之義以
為宗也此說瑜伽十支論教通所宗趣若以自部
所重所尊以為宗者此論初明三科體事故以三
科為此論宗然依二分以釋宗者初本事分明諸
法體後決擇分明諸法義即前本事差別性相初
後兩分攝法已周體無不詮義無不釋故以所說
一切體義以為宗也。


釋題目者論首題云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本事
分中三法品第一初廣散釋後略合解。


廣散釋者十二門論六義解大乘一出二乘二佛
最大此乘能至三佛所乘四能滅大苦與大利事
五觀音等大士所乘六能盡一切諸法邊底大謂
弘廣七義相應形小之辭乘謂運載教理行果津
運之義七義者下第十一云一境大性無量教法
為境界故二行大行二利故三智大了二空故四
精進大三劫修難行行故五善巧大不住生死涅
槃故六證得大證得百四十不共法故七業大窮
生死際作佛事故教大乘者謂詮大乘三藏教等
文義廣名大有津運曰乘故攝論言阿毗達磨大
乘經等或共了故想為幖幟此持業釋理大乘者
謂真如理眾德所依能持諸法勝遍稱大六度等
行乘此真理能有所往故名大乘故無性言或乘
大性故名大乘此有財釋行大乘者謂六度等運
[001-0005b]
載名乘體用弘廣目之為大故無性云亦乘亦大
故名大乘亦持業釋果大乘者謂佛所有菩提涅
槃體業勝遍名之為大自佗兼運目之為乘法華
經言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又言說佛智慧故諸佛
出於世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是法住法位世
間相常住於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說此文說佛菩
提涅槃果名大乘亦持業釋由此一切教理行果
俱名大乘佛自乘此能至究竟亦常乘此度脫有
情隨其所應名乘名大問有為運動可得稱乘無
為不動應無乘稱此中引教且示方隅餘一切文
准此應釋。


阿毗達磨者俱舍論可名為對法彼云此能對向
或能對觀若法相法通四聖諦若勝義法唯是涅
槃婆沙第一十二大論師二十四復次又云復次
能於諸法以無量門數分別故名阿毗達磨亦名
數法分別法故復次能伏一切外道佗論故名阿
毗達磨阿毗達磨諸大論師邪徒異學無能敵故
亦名伏法故順正理云謂諸契經名為達磨此能
通彼故名通法法密部云此法增上名阿毗達磨
化地部中名為照法譬喻部師名為次法涅槃最
上次涅槃故聲論師云阿除棄義毗決擇義此法
能除棄結縛隨眠決擇諸法性相故故名阿毗達
磨大眾部名大法上法迦延造竟持以上佛佛言
上法故名上法若依攝論天親釋言達磨名法阿
[001-0005c]
毗有四義一對二數三伏四通言對法者俱舍論
云此能對向或能對觀名為對法能持自相名為
法若勝義法唯是涅槃若法相法通四聖諦初法
是果後是理法淨慧隨行諸慧及教法能向涅槃
對觀諦理名為對法雖對及法二義皆通教理行
果然今俱舍教行名對理果名法文既不足義亦
未通何義得知皆名對法婆沙第一具有誠文此
非本宗故略不述攝大乘論天親釋言此法對向
無住涅槃能說諸諦菩提分等諸妙行故今依大
乘對法之體不唯慧論通教理行果故與俱舍所
說不同依此釋法體即是教能說妙行對向果故
又言此法能說諸諦故亦可言以教對理又此能
說菩提分等而亦可言以教對行即以教法對理
行果名為對法次第隔越其義皆成又言諸諦能
向涅槃即以理法對果名對此意但取所詮諦理
能向涅槃非能詮教又言妙行能向涅槃即以行
法對果名對上皆持業教理行法體即對故雖文
不言理法對行名為對法准義應有此中且依教
理行果次第釋名詮辨依修因感果故然以義准
以教對理應成三釋一依主理法之對故二有財
以理法為對故三持業教法即對故天親釋法唯
在於教故皆持業順逆次越順義應悉古說有五
一自性無漏慧二眷屬行蘊三方便聞思等四文
字即諸教五境界謂諦理初三即行文字即教境
[001-0006a]
界即理彼但三攝不攝果故由此昔五名寬釋體
狹今所說四名狹體寬然古文說至得對等非宗
無教故皆不敘言數法者於一一法數數宣說訓
釋言詞自相等故若依此義以理為法以教為數
理法之數名為數法依主釋也雖文不說教法即
數持業釋名義亦應有言伏法者由此具足論處
所等能勝伏佗邪異論故今釋此意伏體是理教
能詮辨詮伏之法名為伏法即依主釋或教即伏
由此諸教具論處等能勝伏佗故持業釋言通法
者此能釋通契經義故經義稱法此能通彼名為
通法法之通故依主釋也准此非唯能通經義餘
教行果此亦能通又餘處說行果二法此理能通
名為通法以理通教義準亦然並依主釋今依攝
論且敘四名若依諸文有四十一釋恐厭文煩故
略應止雖種種釋對法名等然觀天親說此名立
法但是教四皆是然法體即對數伏通故今此亦
爾根本佛經名阿毗達磨故多在教不在餘三由
義包含故存梵語不可但以對法為名無性解云
擇法因故或共了故阿毗達磨總為幖幟即無漏
慧等亦名對法依此為問法與有法二義齊對何
故唯以對法為名曾不說名為對有法此義不同
因明所說能持自相稱之為法有體無體有為無
為自性差別皆得法名軌生物解名為有法皆於
有體有為差別標有法相法義既通標名對法有
[001-0006b]
法義局不立對名此依前解又此法者軌則儀式
刊定正邪體唯聖教此教能對理等刊定名為對
法有法之義乖刊定等故不對立由此一切經論
之首標對法名非對有法。


言雜集者無著釋集有三義一等二遍三正所集
師子覺言證真現觀諸大菩薩共結集故名等所
集此有二義一同作二同修謂此本論所有之義
雖名獨標無著所造然登十地菩薩共集非唯顯
已依證而集亦顯同修彰己無謬故標集名等共
名集師子覺言由能遍攝大乘阿毗達磨經中諸
思擇處名遍所集此有三義一略攝廣二聚攝散
三唯依彼謂此本論雖文非廣然括彼經義理皆
盡及顯此論依自彼經又顯彼經文義散廣今遍
詳略綜攝明之天親復說離舉經名則不了知論
是聖教訓釋詞者綜遍名集師子覺言由無顛倒
結集方便乃至證得諸佛菩提故名正集此有二
義一己無倒二令佗成謂此本論其結集者但求
菩提不希餘事亦由無倒方便結集令修學者終
得菩提故訓釋詞真正名集安慧自解集綜名雜
然雜有三一教詮雜二文義雜三參糅雜若詮事
雜名素呾纜詮行雜者即毗柰耶詮理雜者即阿
毗達磨今標參雜唯理非餘尋三藏者經求次第
律求因緣論求性相此文義雜故立雜名本釋別
行難知性相文義頗廣難可受持故綜參和令其
[001-0006c]
易入由斯論首標以雜名名參糅雜唯後一門論
師自釋初之兩雜其理定爾菩薩本論釋者眾多
詳緝要最唯佛陀僧訶云覺師子最勝子等解論名云
問答決擇諸法性相故名為論此意釋言假興賓
主研究甚深諸法性相宣暢宗要立以論名俱舍
釋言教誡學徒故稱為論即以法義教授誡勗釋
論名也初依法名後依人稱廣散釋已。


略合云何大乘之名義通三藏阿毗達磨名貫二
乘故天親言為簡聲聞阿毗達磨復舉大乘又云
為簡大乘餘藏復言阿毗達磨此持業釋阿毗達
磨即大乘故天親又言為顯通名故言大乘為顯
別名故舉阿毗達磨大乘是總阿毗達磨唯此別
名大乘之阿毗達磨依主釋也依論下釋遍所集
中此大乘等本佛經稱彼是所集論是能集論以
大乘阿毗達磨為集名為彼集有財釋也若說論
是大乘阿毗達磨之能集名為彼集依主釋也此
依集經釋瑜伽釋言欲令證得瑜伽師地而說此
論故以為名如對法論故知此論亦名大乘阿毗
達磨故無性云擇法因故或共了故此依總集瑜
伽等論此意若說所詮名大乘阿毗達磨教名為
集或教名大乘阿毗達磨所詮名集者皆依主釋
亦有持業阿毗達磨即是集故集是無著本論之
名若集是理名為集論是依主釋若集是教名為
集論是持業釋此上即本論之名安慧參綜加名
[001-0007a]
為雜故知釋名但是雜稱通理教論唯教名依主
持業二釋如上何故此論不但名集復標大乘阿
毗達磨欲令有情皆證彼故擇法因也復由此說
彼經義故離舉經名則不了知論是聖教或此依
彼方興發故猶水陸華故以為稱證真現觀十地
菩薩集故等等名義所因下正宗中當廣分別。


解本文者凡科文勢準義立名不可義殊名仍修
舊此有三分一糅前歸敘分二參述本文分三釋
名彰意分不謬參故綜攝盡故證滿覺故此中初
分唯安慧造餘之二分本釋兩文諸教本宗決定
皆有初後或有或無顯揚無後集論無初瑜伽俱
無攝論皆有作者意別何詳所由就初分中復分
為二初有三頌贊禮所尊敘標參綜後有二段彰
前歸歎釋頌標因先三頌中文有其二一初兩頌
半讚禮所尊後半頌文敘標參綜初明讚禮復有
二文初之兩頌讚禮三寶後之半頌歸歎二師讚
禮三寶文復有二初一頌半別讚六義後有半頌
總禮三寶別讚之中一頌別讚三身體用二句總
敘眾德相應此讚述中初一句明法身次二句顯
受用後一句解化身又初一句彰本有德證會方
顯次二句彰修生德習行方起後一句彰利用德
果滿興化又初一句彰斷德次二句顯智德後一
句明恩德又初一句解本性常次二句顯不斷常
後一句明相續常又初一句歸涅槃次二句歸菩
[001-0007b]
提後一句歸三輪諸會真淨究竟理者此句顯示
法身本有德斷德本性常涅槃法真性諸言所表
具六義尊昔解諸言唯局初句今詳不爾通下餘
文總致諸言彰無朋黨但具彼德今我皆歸雖此
諸言亦通餘佛能證理者唯受用身契證真如故
名為會真謂非妄簡二實我淨謂無垢簡有漏法
障盡道圓故名究竟簡淨有為理謂實際二空所
顯顯其自理或外道妄執邪理非真二乘證理垢
而非淨菩薩雖證真空淨理斷道雙殘未名究竟
唯佛獨滿故立此名若同下釋理法身者舉諸能
會意顯真如又釋此中諸會有智真淨者理並名
法身諸教亦說智法身故下文且言無生滅故三
身章中當廣分別超聖行海昇彼岸證得一切法
自在者二句顯示受用修生德智德不斷常菩提照
法已度名超通真曰聖造修稱行廣深名海玅行
無邊淺智難測能生聖寶標喻海名生死為此岸
聖行如海菩提為彼岸悲智如舟佛登菩提名昇
彼岸能超者果所超者因舉從大劫聖行海因顯
昇彼岸得無邊果未發真心依生死為此岸起煩
惱之波浪捨般若之舟船背圓寂之彼岸今明發
趣故以悲智為舟聖行名海彼岸者何解脫道生
障習皆盡親獲自在故名證得一切法者謂於諸
境了達無礙不為物拘故名自在又一切者謂諸
功德由從十地聖行海中修證斷除一切障習超
[001-0007c]
昇彼岸證得菩提於功德法得大自在了知聖地
一切皆能無邊功德悉成就故或自在者即十自
在顯皆具證故名一切此即是法謂由從彼聖行
海中昇彼岸故於一切諸功德法十種自在皆能
證得故受用佛具德無邊或於一切境中證得十
種自在善權化導不思議者此句顯示化身利用
德恩德相續常三輪化物德聖用善巧方便名善
隱真現俗應物稱權用獎初機善生曰化舊修令
長立以導名聖業廣深證會方達尋思路息名言
道斷非餘智境稱不思議又釋權者應物現通化
謂記心為說妙法導即教誡漏盡接引三皆妙巧
通標善名並不思議超諸語表此解順下廣演序
文又言化者摧邪入正勸小向大導謂引凡皆令
入聖應機而化立為權名總名讚述三身體用無
量希有勝功德者此句讚敘與德相應算數莫知
尋思不曉窮空盡際標無量名世所曾無稱為希
有妙過一切復立勝名功者行也業也德者得也
德也由勤積行業方能得此無量希有殊勝功德
此貫三身文義通故佛地有說功德相應通無為
故唯識等說三身皆具無邊德故受用相顯故下
偏說又凡不測名無量二乘不知名希有菩薩不
了故名勝又異彼三隨應例配此言但屬佛受用
身下說無邊行所生故佛地有說智眷屬故雖法
及化皆具眾德相用差別唯受用故又說法身與
[001-0008a]
能證道功德相應故具法性無為功德此句亦通
三身妙義自佗並利所依止者此句讚敘三身利
別下文自屬受用自利化身利佗法身二利所依
止者三佛身義餘論不同下當會釋論初歸禮諸
教皆同何故發端先彰六義今時參綜顯自所師
體業尊高超眾聖表故先讚德方申敬禮此上別
讚三身六義次有半頌總禮三身及歸三寶又上
別讚六義次下總禮三寶。】


「敬禮如是大覺尊無等妙法諸聖眾。」


【述曰上二字能歸相下餘字所歸體俱舍雖言稽
首接足舉重身業敬相未周虔恭曰敬軌儀稱禮
諦發慇誠屈儀褒讚申虔恭之道標敬禮之名此
體是何即善三業故天親云故我至誠身語思頻
修無倒歸命禮顯揚亦云我今至誠先讚禮在餘
非佛身語唯有漏意禮通無漏或十地菩薩後得
智中亦起身語身語業體既能發思可通無漏心
表無表無漏者非二乘不能起故通有無漏指彰
前德故言如是如是者何大覺尊等德高曰大照
悟云覺獨勝名尊萬德雖成慧為道首唯稱大覺
前法化身體即理業今稱大覺應不通彼性相作
用一體義分俱不即離皆得名覺殊勝莫方故言
無等真善可軌復稱妙法敬禮如是流至此中顯
前六義即無等法味道飡和稱為聖眾即此德類
非一名諸敬禮如是亦通聖眾勝鬘經言如來即
[001-0008b]
是三歸依故涅槃亦說三寶是常同真諦故法身
之中同體三寶者六義所成即是佛寶此則六義
即是法寶善權教理也行因也證得果也前說超
因一乘僧故有義化身墮僧數故下文又說當知
亦讚法僧功德從此佛法修學生故先讚方歸故
知通下舉勝顯劣故定有僧又如是言不通下同
體別相一乘三乘皆歸禮故若依下文明別相三
寶三寶之相各別明故此頌通歸下文別顯於理
無違准此如是唯在覺等妙法聖僧不須如是一
切三寶皆歸禮故然下復言初二頌顯佛六義明
知三寶即六義攝何故論初唯禮三寶五緣故爾
一最吉祥三寶最吉祥故我經初說為異外道初
置阿優及異世俗說悉曇故二真福田堪受世間
殊妙供養今法供養故先讚禮三有大力福慧莊
嚴神通無比冥冀資祐先禮所歸四發希求為開
正念顯真實德令聞法者發殷重心五極殊勝此
有四緣一性調善故二善方便故三具大悲故四
法供養時方歡喜故說外道等不可歸依由此論
初唯禮三寶明歸敬義如瑜伽第六十四七十四
卷顯揚第六第十三卷涅槃勝鬘別章等說三寶
體義至下當知上來兩頌讚禮三寶次下半頌歸
歎二師。】


「敬禮開演本論師親承聖旨分別者。」


【述曰初兩字歸二師下餘字歎二師或釋此中唯
[001-0008c]
禮無讚舉開演等取其人故敬禮之言通歸兩句
無著菩薩稱本論師開集論文演彼義故為導初
學創說稱開為益久修更說名演或未曾說今說
名開先已曾說廣說名演或集論教自說名開此
為釋經復稱為演親謂入室承謂稟訓或即伏膺
聖即無著旨即宗趣智解研求目為分別分別在
無著或承聖旨而分別者因解成德標以者謂覺
師子無著門人函杖受益善達宗義妙釋本文名
分別者師資有道故我皆歸今此二師何須別禮
瑜伽論說恭敬法故禮論本師恭敬義故禮開闡
師故辯中邊亦別歸禮上兩頌半讚禮所尊次半
頌文敘標參綜。】


「由悟契經及解釋爰發正勤乃參綜。」


【述曰上一句彰糅所因下一句正明參綜由者為
也悟者解也契經即是本師集論善集本經契當
經義故名契經非即本論名契經也能契經故非
契理之經是經之契故不許弟子造契經故解謂
解文釋謂釋義或翻此說或義無著文覺師子所
造釋論及言意顯本釋有殊未糅各行置相違釋
爰者於也發者興也無倒曰正勇勵名勤乃者遂
義始義參者和義綜者集義自述我今為閑本釋
或欲佗解論本釋於是興起無倒勇勵遂參兩文
糅成一部。】


「今此頌中敬申頂禮。」
[001-0009a]


【述曰上來三頌讚禮所尊敘標參綜自下兩段彰
前歸歎釋頌標因於中有二初文總彰前所歸歎
後段別釋頌所標因初中有二先總解能敬相後
別顯所歸歎是則初文此頌中者發端標舉簡持
指斥今於此頌以無倒心求菩提故稱揚讚歎六
義三寶最勝功德亦無倒心敬申頂禮面揚曰稱
背譽為讚第一名最上妙曰勝虔恭名敬陳設曰
申稽首接足名為頂禮是即頌中心無倒語稱揚
身歸禮三輪備或此但說語讚身禮顯二不邪故
皆無倒可表彰故不說意業意業亦歸亦有倒讚
及倒歸禮故說無倒。】


「以供養三寶隨其所應。」


【述曰下別顯所歸歎於中有二初別顯後釋因此
則初也將糅兩文真法供養故先以行供養所尊
所歸何者謂三寶及二師隨有力德能為護念所
為讚禮皆讚禮之開演等言是讚詞故或前頌中
於三寶所讚而亦禮於彼二師唯禮無讚德有分
滿總言兼別名隨所應。】


「所以者何。」


【述曰下釋所因初徵後釋此則徵詞初解隨應釋
此徵者既有力德隨皆讚禮有何所以唯爾非餘
後解隨應釋此徵者有何所以於三寶中讚而亦
禮於二師所唯禮無讚或總徵言禮三寶等之所
以者何謂也非謂別徵隨所應義。】
[001-0009b]


「此論所依及能起故。」


【述曰自下釋也初略後廣此則略文解初徵者讚
禮三寶論所依故讚禮二師能起論故由此讚禮
唯爾非餘解後徵者三寶論依讚而亦禮二師能
起但禮無讚或總釋此所歸禮因非為別釋隨所
應義。】


「佛薄伽梵平等所依。」


【述曰下廣釋前依起二義先釋所依佛陀覺者義
如常釋薄伽梵者能破四魔具六種義魔謂煩惱
蘊死及天六義者一自在二熾盛三端嚴四名稱
五吉祥六尊貴此等廣如佛地論說何故此中雙
標兩號不一非餘顯悟諸法舉佛陀名彰德可依
標薄伽梵二名俱勝不一非餘其契經等十二分
教無一不依世尊方有故佛與教為平等依或由
佛證大定正智後智大悲方能起說三身與法皆
為等依法是佛師佛應依法如何今說佛為法依。】


「無師自悟所依處故。」


【述曰釋依所由最後之身證由自悟名曰無師即
簡所餘依佗悟道實性謂理由證此故後方說教
彼教既由佛方顯說是故說佛與法為依此非師
資據顯說故又此談教理是師故契經等教既由
理有理則是果能證則行論皆依彼故說佛法俱
為論依。】


「從此無間依法隨學。」
[001-0009c]


【述曰顯次相依佛證法已即為弟子方便顯說名
為無間聖隨修學名法為依諸聖弟子結集流布
由是展轉論方得起故說僧寶為論所依。】


「法為依者法界所流故。」


【述曰釋說僧寶依法所由謂教從彼清淨法界次
第展轉平等所流依教修行後成證果或由法界
流出正法本末俱勝故聖弟子皆說依法前隨所
應若依初釋三寶於論能為所依故唯讚禮非所
餘類若依後釋三寶為依有力有德故禮亦讚或
上總釋三寶為依皆可讚禮佛具四緣性調善等
如前已說其所說法及聖弟子故皆可歸以上總
明論所依義下述起論經釋二師。】


「經釋二師隨而造論。」


【述曰世尊所說正法甚多非唯餘聖聞能隨學二
師亦解彼之一分亦言亦僧所餘聖等契者證也
一分顯餘上位之法猶未證了未契解故或但解
此所釋經故於所契解無倒聽聞思惟修行滿足
由此三慧為所依止隨所聞等而造此論此意即
彰依釋而說故知此論定契正理若依初釋隨其
所應此論既由二師方起故別讚禮不讚禮餘依
後釋者二師但解起此論教非勝依止唯禮無讚
或此總說由彼二師契如來所說一分三慧無倒
為所依止而起此論故恭讚之非是別釋隨所應
義雖有三解初後順文三慧門義如別章說此以
[001-0010a]
總文彰前歸歎而不指斥參糅所以次下別釋頌
所標因。】


「初二頌差別義。」


【述曰此中有二初別釋前六義三寶後別解釋序
起所因初中有二初總指前佛六義頌逐難釋故
後別散牒隨文指釋隨標釋故此即初也別總讚
禮合有二頌此中並標故言初二四句為頌由此
定然下別釋中但於六義別總讚禮不過六故顯
示何別顯說指示文義名體有差別故如來等者
舉六義尊菩薩地說言無虗妄故名如來語如其
義已來成佛為如來故涅槃經云如過去佛說契
經等從波羅蜜三十七品十一空等來至涅槃故
名為如來此意說言如諸佛等而說妙法從彼修
萬行來至涅槃故言不虗是如來義又言不虗常
行諦語來至佛位故名如來成唯識言應已害賊
應不受生應受供養是故名應涅槃亦言應害世
間應離煩惱應受天人種種供養此等並通三乘
應釋佛應有異應害二障應無二死應受世間財
寶供養瑜伽論說已受應得應為福田應為供養
是故名應瑜伽初一則此初二瑜伽後二則此後
一若說供言便無餘義瑜伽又言如其勝義覺諸
法故名正等覺此釋但覺勝義為名涅槃經言正
者不顛倒遍知者於四顛倒無不通達此經亦但
說觀諦理得遍知名如實義者於一切境外道邪
[001-0010b]
知今知名正二乘分達今達二我名等等謂平等
菩薩知未滿亦未名等知今總簡持名正等覺餘
之七名如瑜伽論第三十八第八十三涅槃十七
及第十八大般若經成實論佛性論廣說既有十
號何故舉三此顯斷恩及智德故異門分說如來
總名包餘九號應是共德正等覺者是不共德此
舉總別共不共德遍故非餘由此諸經但言多陀
阿伽度等勝德六義者佛本體名自性修學證相
名因已證滿相名果起作用相名業與功德俱名
相應性體用異名差別佛地論等皆俱分別。】


「諸會真淨為體性故。」


【述曰下別散牒隨文指釋於中有二初牒六義屬
文散釋當知以下屬釋法僧別亦通歸讚初文有
六釋六義故一一文中各各有二初牒頌文以六
義屬後方總釋頌義之意此中諸會至自性義此
即初牒頌以六義屬謂諸佛下總釋頌義下皆准
知更不復釋一切種者謂諸有漏種類差別或即
一切二障種子轉此有漏麤重所依得非麤重真
如所依此論下說轉依有三一心二道三者麤重
心轉依者謂法性心永離客塵故名為轉麤重轉
依謂本識內煩惱隨眠皆永遠離由因滅故果亦
隨無又下自釋自性身言以一切障轉依真如為
法身體故此所言一切種者因諸有漏轉此麤重
所得心依則是諸佛共有自體名自性義眾德依
[001-0010c]
止亦名法身故佛法身以此所得轉依為性又一
切種者即諸有為能依止法類別多故名一切種
此所依止轉依真如是自性體自性難知舉能依
止以顯所依令易解故又諸佛法身解諸會義種
轉依解淨義一切轉依解究竟義真如顯真義體
性顯理義隨其所應別釋前頌其轉依義後當廣
釋。】


「超聖行海因所生故。」


【述曰菩提有二一智二斷此智菩提從因生故一
切種者十地聖行一乘三乘自一乘中種類眾多
由此名海此順梵本故即如是依此文句應言從
極喜等十地一切種聖行劫謂時分若依大劫阿
僧企耶因位經三數日月等無量阿僧祇大劫方
滿阿僧祇即無數或無量者即是無數無數即是
阿僧祇耶要三阿僧祇大劫修行因便方滿謂佛
菩提經無數劫修於十地一切種聖行因圓滿方
始得生此顯時長所修行廣圓滿修習果方生故
若不圓修果必不生顯果所從故名因義又佛菩
提解彼岸義一切種至無數劫解聖行海時長顯
廣行多彰深因所生言解超升義亦隨所應別屬
前頌又一切種者所經眾位無位不經舉十地者
別顯勝位一切種通一切無量無數劫聖行解海
義劫有三無數非無量故大劫是時亦得同上解
十地名義下文自釋。】
[001-0011a]


「證得一切顯果義。」


【述曰此牒頌文以六義別屬遂利於因故名為果。】


「謂永斷及彼餘習。」


【述曰總釋頌義將釋證得先顯所因謂由斷障方
證得故障涅槃惑名煩惱障覆所知境令智不生
名所知障體即種現習者即是因障所有無堪任
性故瑜伽論第五十說佛由斷此名斷習氣菩薩
地說斷此名三住斷簡異二乘故故別稱習成唯
識中已廣分別二障體義如佛地論第七卷成唯
識第九卷別章等說。】


「證得無邊自在轉故。」


【述曰正釋頌文證得等義三菩提者所證得體無
邊希有無上三言皆讚歎詞無邊者廣多義希有
者難遇義無上者最勝義三菩提者正覺義由斷
障習便證廣多難遇功德最勝覺果此義即顯證
得一切功德法自在起或由斷除障習盡故證得
希有無上菩提於諸境中正後二智成十自在自
在而起此顯於境得自在故如頌中釋功德無量
但說菩提以智為主覺最勝故增減字義別配頌
文準釋可解故不別屬。】


「善權化導顯業義。」


【述曰此以六義屬諸佛化用故稱為業。】


「謂以超非調伏方便。」


【述曰此釋善權不思議義除佛以外一切皆名非
[001-0011b]
一切智二乘等起此三輪等是彼所知名為彼境
佛三輪等化用廣深非彼所知名非彼境由非彼
境稱不思議非彼所知及言議故十輪經說佛三
勝輪不共一切故不思議佛能應物現三輪等巧
玅無方立善權稱此神通變者謂神境神變記心
者謂記說神變教誡者謂教誡神變菩薩地言此
三神變即是三通謂神境智通知心差別通漏盡
智通六通之中具當分別三輪略以四門分別一
出體二釋名三廢立四辨相一出禮者依瑜伽論
六十九說前五神通異生有學起者有漏道勢劣
故無學起者皆是無漏道勢強故此中但說如來
所起唯是無漏漏盡智通即彼論說盡及無生二
智為性唯是無漏此言但說緣漏盡故或亦通說
漏盡身成佗心智等並無漏故前五神通漏盡相
續所成就故皆名無漏非無學身不成無漏由此
即顯此中三輪唯是無漏三皆世間由漏盡輪教
誡佗故此三唯依諸靜慮地意識相應後得智中
智慧為性即彼又說神通等一切靜慮以為依止
皆能引故無色雖亦有漏盡智諸菩薩等隨以彼
心了一切法亦能依彼變諸境等如佛邊立等作
用狹故而不名通色界心廣除未至地可有諸通
定慧均故瑜伽既說三輪即通故同於通非在餘
地二釋名者智具威德修所成果作用難測名之
為神轉易不定稱之為變變者是境神者是智變
[001-0011c]
之神能變也神之變所變也皆依主釋神即變變
屬能變持業釋此中但取初及第三釋輪者摧伏
義摧伏佗身邪見等故神變即輪持業釋也心謂
佗心種種差別記者別也識也別識彼心名曰記
心雖亦能記佗之心所心是主故但說記心心之
記故亦依主釋記心即輪亦持業釋教謂教示令
其善生誡謂誡勗令其惡滅教即是誡教誡即輪
皆持業釋三廢立者聲聞地說由現神變令佗於
已生尊重心能屬耳聽由記說故記別其心行相
差別為說妙法由教誡故如其根行隨所悟入能
正教誡或未發心為作神變不修正行記別其心
未有證獲而為教誡又身意語如其次第三業化
故故此三輪非增非減四辨相者菩薩地說初神
變相略有二種一能變二能化能轉所餘有自性
物令成餘物名為能變隨欲化為曾未有事故名
能化能變者謂十八變一振動二熾然三流布四
示現五轉變六往來七卷八舒九眾像入身十同
類往趣十一顯十二隱十三所作自在十四制佗
神通十五能施辯才十六能施憶念十七能施安
樂十八放大光明能化者此有三種謂化為身或
化為境或化為語化為身者化自佗身似佗自身
或一或多如是等類化為境者化似末尼飲食資
具諸如是等化為語者妙音麤音繫屬自佗如是
一切次記心相差別有五一記有纏有隨眠離纏
[001-0012a]
隨眠心二記有染邪願無染正願心三記欲色無
色五趣等心四以一記一以一記多心五諸佛菩
薩記諸有情諸根勝劣種種勝解種種界行隨應
安處菩薩行中教誡相者或說有五所謂遮止開
許諫誨呵擯慶慰或即此中示導等五此三輪義
廣如十地論第四卷十論第六卷瑜伽第二十五
第二十七別章等說示導者舊經所說示教利喜
也或說五句謂令離欲示現教導讚勵慶喜顯揚
論第十二說訶毀諸行令離愛染名令離欲示現
四種真實道理名為示現已得信解令正受行名
為教導若彼退屈䇿發令進名為讚勵彼隨法行
讚令忻悅名為慶喜彼論又說有令離欲而非示
現說惡令猒不教作善有唯示現不令離欲示德
令修不遮彼過俱句可知未學令學名教導未進
令進名讚勵慶喜有五廣如彼說五種皆是教誡
之相此中唯舉修善四門不說令離欲或此但說
示導二種等彼餘三及佛地經十作業等一切皆
是此善權攝無量調伏方便者顯揚第三及第八
說無量有五一有情界無量謂一足等或地獄等
六十四類二世界無量謂十方界三法界無量謂
善不善等四所調伏界無量謂三乘性等五十五
類前有情界通有無性此唯有性故二差別五調
伏方便界無量謂隨所宜或現神變或現記說或
現教誡一切善巧調伏之法菩薩悲慧本為有情
[001-0012b]
有情必依住處受化彼由諸法成其染淨故觀幾
類堪至涅槃最後乃施方便善巧故五無量不減
不增此等義門廣如別章及彼論說調謂和御伏
謂制攝方便即是善巧之義由此即以三種神變
調和控御制伏攝受名為善權即無量中調伏方
便界無量也三輪示導出善權體指此類等有無
數量調伏方便非調伏等別配三輪。】


「導引可化清淨故。」


【述曰釋化導義可化有情簡非無性五無量中所
調伏界之無量也以彼能調伏所調伏心界即是
法性真如界者性義心本性故或依佗心自體名
界以三輪等如是無量調伏方便導引於彼可化
有情令真心界離客障染斷依佗心得清淨故。】


「無量希有法寶相應故。」


【述曰超尋思者非四尋思此四唯在見道前位彼
位修因非唯所超由此超者隨應超但非彼智境
皆是此超義數量者以行無邊過筭數故超過此
二故曰無邊因行非一稱為種種捨頭目等不易
名難此行逼迫故言苦行顯因無量希有故所生
果更無量希有謂由因此無邊勝行故生大悲力
無畏等亦復無邊名有與如是等法寶相應言相
應者謂總假者與別實德俱或成就義總成別德
故或果順正因性常俱有更相順義此中但說受
用相應如前已解言所生故或此舉所生由證法
[001-0012c]
身能起化用三皆具足文唯舉報此中且舉二種
無邊窮空盡際略而不說大悲十力四無畏等第
十四卷下文當釋。】


「自佗並利所依故。」


【述曰此中有二初總屬頌下別解釋此初文也次
配可知。】


「所依者無差別也。」


【述曰下別解釋文有其三初解所依次解三利後
結差別此解所依成唯識說體依聚義總說名身
故所依言體身無別。】


「自佗並利就勝而說。」


【述曰此解三利初總釋意後別釋之此總釋意所
說三利就勝而說非理定爾至下當知。】


「謂受用身法聖財故。」


【述曰下別解釋就勝所因會有二種自受用身居
自法會居佗會者佗受用身皆能領受最勝第一
廣大甚深法聖財故唯自利攝瑜伽等說聖財有
七謂信戒慚愧聞捨慧彼據用勝且言七種今說
功德聖者資什皆名聖財處大會中並生樂故據
實此身亦實佗利受樂增勝不同化身多起通化
從自受用不說利佗佛地論說通二利故由此論
有就勝說言受法樂增名為受用又處大會謂自
廣大法性之會故唯自利身。】


「變化身者所應作故。」
[001-0013a]


【述曰猶者譬如義工巧業者謂幻術事佛變化身
隨形利物無而忽有幻術不殊幻事既由工巧智
起故舉彼喻以顯化身又工巧業能化眾緣像化
身亦爾故舉為喻等彼幻術論說等言佛地論說
身三化中為摧諸伎慠慢眾生故如工巧此身頓
於一切世界能為無間相續現起沒已復生建立
應化無暫休息故唯佗利形隨樂現名變化身。】


「自性身者共有法身。」


【述曰菩薩地說上升最極永不退還故名善逝初
句是善後是逝義已到名逝故不退還或上昇者
亦是逝故唯識等說諸受用變化各別因感各別
自性實有差別但無別執同處相似利樂意樂事
業平等說無差別唯自性身諸佛共有故言善逝
共有法身。】


「最極微細為體故。」


【述曰唯障佛果故極微細種習非一名一切障即
彼法身轉捨一切二障種習麤重所依以所轉得
無麤重依真如為體故餘十地所得真理不名法
身一切障習猶未盡故。】


「於自佗利得餘身故。」


【述曰自體難知二利之相舉由得此有餘二身二
利差別顯通二利佛地論說此自性身寂滅安樂
正屬自利為增上緣通益眾生故屬利佗又與二
身俱利依故二利所攝同彼復釋約用顯故復此
[001-0013b]
中就勝說故。】


「此三佛身是差別義。」


【述曰子文第三曲結差別三身略以三門分別一
出體二釋名三廢立一出體者初自性身以諸如
來真淨法界受用變化所依為體具足無邊真常
功德佛地論說體常無變成唯識言諸法實性或
是諸佛共有自體名自性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亦名法身勝鬘經言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離煩
惱時名法身故雖亦有說鏡智為體然非正義故
不敘之次受用有二類別一自受用三無數劫修
集資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乃極圓淨常遍色身
即四智品一切實德以為體性自受法樂名受用
身雖亦有說中二智品為此身體然非正義故此
不說二佗受用由平等智於純淨土為大菩薩所
示現身以為體性令佗受法樂亦名受用身據理
而說四智心品為大菩薩所現佛身為佗受用說
法斷疑現自在者觀察智故平等所依本質身者
鏡智境故現大神通成事智故又佛四智境用遍
故然平等智於現此身作用最強擊圓鏡智現身
平等故論偏說其理定然不爾此身應無本質斷
疑說法現通起化後變化身由成事智於淨穢土
為未登地一切有情隨彼所宜所現形類以為體
性為益有情示現種種變化事故名變化身理實
此身四智所現化境為體然此相麤順成事智故
[001-0013c]
論偏說此論報化不彰於智又理定然此解為勝
或復此身及佗受用各一智現足利有情不假所
餘故論不說二釋名者法身一名唯依主釋法之
身故其自性身或持業釋自性即身故或有財釋
以自性為身故其受用身唯持業釋若變化身亦
有二種由能變化者謂成事智等以所變化為身
名變化身有財釋名若所變化即身持業釋也三
廢立者所證能證真俗理事本有修生性相差別
立初二身自利利佗自體作用能變所變慧悲所
增大小差別別立化身二對義門各有無量不可
說一雖多義別種類唯爾不可說多又性相用如
世間身有體形能故立三身非增非減所餘義門
如勝鬘經楞伽經解深密經涅槃法華攝大乘瑜
伽論讚佛論般若論成唯識佛地論三身論別章
等說上牒六義屬文散釋下釋法僧亦通歸讚。】


「當知此中亦讚法僧功德。」


【述曰初總後別此總屬文此中意說前以六義讚
佛之內通讚法僧顯初三寶既通攝讚後歸禮中
故總歸禮何者法僧言亦通讚由斯於後三寶通
歸。】


「法寶者所攝故。」


【述曰此顯所讚法寶之體自性即理因是行果如
自名業義通教相應差別即上可知故言等義法
寶所攝由此六義亦通讚法離此更無一乘法故。】
[001-0014a]


「僧寶者隨此修學所生故。」


【述曰顯所讚中僧寶之相即是所超聖行海因故
不說佛入僧中所收又次前章說佛薄伽梵教法
所依俱依法學故依此法修生曰僧所學之法既
在讚中能學之僧亦已通讚離此更無一乘僧故
雖前真理即同體僧恐讚不周故舉別體或顯一
乘法離佛體無學一乘道僧離佛體有故舉讚此
隨學之僧此讚非凡前言聖故一乘三寶既通讚
故歸禮中並通歸禮由此即顯所禮所讚該同別
相不遍二乘又釋前讚一乘理智可稱非餘乘故
後於歸禮總禮三乘有力等心皆可歸故前後影
顯故不相違由此返彰頌言如是貫通三寶指讚
歸故三寶略以三門分別一出禮二釋名三廢立
一出體者初佛寶體即前三身真非真佛皆此攝
故法寶有四教法寶者謂善無漏聲名句文如前
廣說雖有漏聲等亦教法寶性菩薩聲等並有漏
故然非此中教法寶體此中但說真教法故理法
寶者謂因四諦二空所顯真如為性行法寶者謂
通三乘諸無漏行雖有漏行亦行法寶此行非真
故今不說果法寶者謂有無餘二涅槃界及菩提
智無住涅槃以為自體此中通說三乘所有教理
行果為法寶性真法非真並通說故僧寶者謂聖
眾一切無漏有為無為成眾聖法由此麟角獨覺
三根皆僧寶攝僧種類故許彼眾多同時出故菩
[001-0014b]
薩二根亦復如是有漏身器為無漏依供養及損
故生罪福然有漏身非僧寶體此中通說三乘聖
眾真僧非真並皆說故勝鬘經說僧者即是三乘
眾故就此復有一乘二乘一乘佛者即初二身法
寶亦四教謂詮辨一乘教法理謂二空所顯真理
行謂有為無漏萬行果謂佛位菩提涅槃僧寶者
謂十地菩薩等所有諸無漏法此皆通說有為無
為直往回心一乘無漏為三寶體二乘者佛即變
化身亦為二乘現化身故不為十地現此身故既
詮彼教名彼教法為彼現身故彼佛攝法亦有四
教謂詮彼二乘教法理謂四諦理等所顯真如行
謂彼所修無漏智等果謂彼所證菩提涅槃僧謂
二乘住果住向諸無漏法於一乘中復有二種謂
同體別體同體者謂真如覺性故覺依故名佛寶
解深密說菩提及斷皆名菩提故諸處說為自性
身故能持自相即名為法教行果三所依止故法
寶所攝理無乖諍復由證此成菩薩等亦僧寶收
此等證文如前已說別相三寶亦如次前一乘二
乘三寶別故前來且說真實三寶住持三寶相易
可知恐猒煩文故略應止二釋名者可貴可珍稱
之為寶總名帶數別名持業既易可知由此不述
三廢立者何故三寶非減非增略有四義一僧祇
律云為翻外道邪三寶故二寶性論云依三義故
一調御師二彼師法三彼師資三寶性論又說為
[001-0014c]
菩薩上根說有佛寶願作佛故為獨覺中根說有
法寶求自然智達緣起故為聲聞下根說有僧寶
求從佗聞作弟子故四處處皆說佛如良醫法如
妙藥僧如看者故此三寶不減不增所餘義門如
別章說此中三寶種類有多頌中所明讚歸何者
一乘非餘六義即法僧隨學故餘無力故或通讚
禮三乘三寶彼離此等無讚禮故勝鬘經說波羅
提木叉毗尼出家受具足等為大乘故彼二乘者
入於一乘又彼所學菩薩皆修故彼法僧今皆讚
禮又無朋黨等讚禮故此但讚禮別相非餘說僧
隨法修學生故或通讚禮同相別相同相易知故
論不說又唯禮讚真實三寶住持無力無救助故
或通讚禮真實住持住持相易故論不說並皆有
力能救助故三寶門義如前頌中歸禮所指諸經
論說上別釋前六義三寶下別解釋敘起所因。】


「庶令學者建茲體性。」


【述曰此文解釋序起所因庶望也端序也建立也
茲此也此意說言我今冀望令諸學者於此論中
無諸怖畏方造論序讚禮所尊馮力請加立三寶
性又於論端歸讚三寶顯體尊高超諸聖眾令後
學者心生欣慰無怖畏故建此論序上來安慧讚
揚三寶歸禮所尊敘參糅意即是第一讚揚歸敘
分下述兩文正申參糅即是第二集述本文分。】


「本事與決擇諦法得論議。」
[001-0015a]


【述曰第二分中大文有二初以一頌總標一部分
品後隨前標分品次第別釋此頌總標一部分品
頌文既少寄品以明非此頌文唯三法義此論總
有二分八品二分者何初本事分後決擇分八品
者何是二分中各有四種本事四者一三法二攝
三相應四成就決擇四者一諦二法三得四論議
此有何因總為二分本事分中略廣分別諸法體
事決擇分中略廣決擇深隱要義又一切法略有
二種一自性二差別初宗明自性後宗明差別又
陳法義不過二種一所成二能成前宗明所成後
宗明能成又教所明總有三種謂境行果初宗明
境後明行果果依行成行能生果二極相順合一
明之又此雖釋阿毗達磨經然依瑜伽集諸要義
謂初本事分集彼論中本地文義後決擇分集彼
論中決擇文義彼攝釋分解經儀則彼異門分釋
經名義彼攝事分攝三藏事彼初二分無義不釋
集彼文義攝法已周後三非要隨二演之故不可
別集由如是等種種所因故說二分非增非減復
以何義各成四品菩薩藏經第十七卷辨中邊論
說十善巧一蘊二界三處四緣起五處非處六根
七世八諦九乘十有為無為善巧此十皆是菩薩
所觀依略廣中辨釋諸法三攝已盡更不假餘又
是三乘方便通觀所以偏說令彼觀故又由此論
云欲令學者得二利益初說蘊等略故論建初辨
[001-0015b]
三法品雖辨三法諸門體義然未知彼體義寬狹
須彰寬狹次明攝品寬狹之義雖已了知性相順
違仍未明達為知違順次辨相應所不相應則是
違故雖復了知順違體用諸法得失尚未解了為
知得失次明成就所不成就則是失故由是等義
本事分中分為四品此前四品並是所觀依境起
修須觀諦理故初決擇即明諦品雖知所詮總觀
諦行能詮及妙行猶未了知為知及起修次明法
品此前二品依境起行行必有果次明得品雖已
證獲未明慧解顯正摧邪利佗無畏為成彼事故
次明論議品體品既四義品亦然不減不增唯定
成八此中諸品各從勝名彼諸品中有餘法故上
來一頌總標一部二分八品以下隨前所標分品
次第別釋初分四品分之為二三法體也餘三義
也又分既有二品各成四隨標所明更不科釋。】


「幾何因取相集總頌應知。」


【述曰此上二頌無著論本三法品中大文有四初
以九義辨釋三科二以三性辨釋三科三以相等
四門辨釋三科四以外等六義辨釋三科至下當
知不煩預指初九門義文復有三初以頌標次隨
別釋第五卷云由此所說差別道理餘無量門可
類觀察後類指結此則初也頌上三句列九名別
下一句標集勸知九門義者一幾舉數列名門二
何因問答廢立門三何取問答列名門四何相問
[001-0015c]
答體性門五何建立問答差別門六何次第問答
前後門七何義問答釋名門八何喻問答譬況門
九何廣分別問答諸義門一何言貫通下八幾即
是問故何不通何者問辭故或隨所應喻中無問
問但通七今且略指隨應當知。】


「問何故論端先辨蘊等。」


【述曰下釋前標九種門義文勢有二初覺師子假
興問答論端先辨二科所由二隨九門一一別顯
就初有二先問後答此則問辭為何義故於論端
首先辨三科不彰餘法。】


「答欲令學者得善巧故。」


【述曰下答有三初略次徵後廣別釋此初略答思
謂思量則止觀品擇謂擇簡則論議者此二皆是
能思擇也處謂處所即所思擇九門是也善謂勝
妙巧謂巧便即是方便意言論首先辨三科欲令
思擇情勤修學者於幾何因等前九門義所思擇
中獲得勝妙巧方便故以智慧生長。】


「所以者何。」


【述曰此徵所由令於此等得其善巧之所以者何
謂也未究了故。】


「由此善巧稱讚利益。」


【述曰下廣別釋文復有二初總後別此即總文稱
謂稱揚面談其實讚謂贊歎背譽其美言作意者
即是止觀相應作意各於彼境能持心住或能數
[001-0016a]
數警覺彼心作用勝故止觀二品立作意名論議
決擇即是其佗議論諸法此總義言由此論初辨
三科法令止觀者於思擇處得勝方便斷諸煩惱
自利滿足既自歡喜稱揚讚歎佗人亦復稱讚其
美若利佗者談論法義於思擇處既得善巧自生
喜讚亦令佗人斷諸煩惱讚揚美此故二增長現
後安樂名二利益或稱讚者談此二種順理益物
可稱可讚言其勝益之甚非說自佗面背稱讚。】


「作意稱讚毗鉢舍那故。」


【述曰自下別釋上二利益先解自利文復有二此
即總牒別開二門正釋利益奢摩佗者此翻為止
即等引位略有九種謂內攝心令等住等毗鉢舍
那此翻為觀謂簡擇法極簡擇等略有四種此等
如下第十卷說謂由九門辨三科法為境界故聞
思修起令彼止觀圓滿成就境勝順心或因順果
故名善順增長止觀止觀皆是所增長法。】


「善順增長得無疑故。」


【述曰此釋止增先彰斷惑由於三科起聞思慧已
得善巧令疑惑等障定煩惱皆不得生以疑為初
例包一切。】


「隨其所樂心易定故。」


【述曰正明止增由得聞思力便善巧無疑等故隨
其行者所樂之法十善巧中於一境界起聞思慧
無倒觀察起現在前定易生故。】
[001-0016b]


「善順增長究竟滿故。」


【述曰此釋觀增謂此論初總以九門別以無量門
觀察一切所應知境境順心故速令學者無倒三
慧究竟成滿或聞思因順修慧果觀真現慧名正
慧故此二止觀通有無漏世出世間唯定非散凡
聖皆得究竟能得一切智果自利滿故速令正慧
究竟滿者謂無漏慧。】


「論議決擇得無所畏。」


【述曰此解利佗謂由於彼九門體義得無漏慧善
通達故便能成就問答自在於餘一切異談論中
或餘一切異論教中善能通達得無所畏由此三
科攝法盡故九門廣釋體義同故上來第一唯覺
獅子解論先辨三科所由下依九門本釋別解。】


「問蘊界處各有幾種。」


【述曰下以九段別釋九門此即第一解頌幾字舉
數列名門初總問次別答此總問也。】


「答法處。」


【述曰此答其數問答兩字釋師所增自餘本論界
約因果以辨次第根境為先能生識故處約內外
類別以顯次第內外生門義類別故。】


「問何因蘊唯有五。」


【述曰此次第二解頌何因字問答廢立門文有其
三初廢立蘊次廢立界後廢立處廢立蘊中初問
次答此初問也下皆準知。】
[001-0016c]


「答我自體事。」


【述曰此上總是本論問答為顯二字貫通下四身
具者色我依產故受用者受我領納故言說者想
我取像故造作者行我作行故我體者識能體別
故事者體義。】


「於此五中即我相事。」


【述曰下文有二初釋師總解前義所因我所有故
名為我所我自體故名即我相。】


「言身具者色蘊所攝。」


【述曰下別釋前義文有其三初解色蘊次指三蘊
後解識蘊此解色蘊內根色蘊我所依止說名為
身所境色蘊我之資什名之為具有計識蘊為所
依止如何五根依止名身依止有二一者造作二
者住處說識為我造作所依說根為身我依住處
二依既別故不相違或釋根有積聚義故名之為
身境為色根所受用故稱之為具雖義可爾準此
身具非我所義根能用境非我能故境為根受非
我所故顯揚又說色蘊皆是所受用故五種色根
依執門故為所受用諸色境界所緣門故為所受
用由此如前所說為善。】


「受等諸蘊相中當說。」


【述曰此指三蘊第四相門當廣分別。】


「彼所依止我相事義。」


【述曰解識蘊文有三初總釋次徵因後顯意此總
[001-0017a]
釋言謂識蘊是彼所依四蘊之我相身具及三蘊
我所我之用說識為所依識為我體相。】


「所以者何。」


【述曰此徵識蘊為我體因。】


「世間有情計我執我所。」


【述曰以諸世間多分於識計執為我能了別故有
所知故於餘四蘊計為我所識所依故如舍宅等
諸計我中有二十句六十五等遍於五蘊計執
為我今寧但說識為我耶此說多分計識為我然
二十句等或是一一蘊差別之計非餘蘊計故此
不說非餘蘊中都無計我此意總說世間多計識
蘊為我色為我身具我能受用境我能起言說我
能造諸行受想行三皆我之用我是彼主今遮彼
執說蘊有五身為識所依或體有積聚具為根之
境非我之身具受能領納想能起說思能造法皆
非我所識能了非我體故由斯蘊五不減不增顯
揚第五說由此五種總攝一切流轉事故不減不
增文義同此。】


「問何因界受用性故。」


【述曰廢立門中第二明界此本論文下釋師解等
者等取六識能持自體故謂此文意應作此讀謂
由身具能持過現六行其所等六行能持受用。】


「身者色等六境。」


【述曰釋文有二初顯能持體後釋能持義體有二
[001-0017b]
種一者身具能持六行二者六行即能自持此言
身者識所依義非積聚義意非形礙可積聚故此
言具者資識生義或資什義法處亦有資產色故。】


「過現六行謂六識。」


【述曰此顯身具所持法體及顯六識能持自性行
遷流義識念念滅作用速謝例識於餘又多間斷
獨立行名又有行相行境分別身具不爾此文意
顯身具能持之所持法則是過去現在六行由彼
能持令受用故及顯六識體能持用或自證分持
見分等或能自持體受用境故下第三卷顯揚第
五皆說一切一分是未來義云何此界不說未來
十八界性實通未來體用未生能持義隱又未來
識無持用義此略不說過去現在體用已生能持
義顯又識用起可說能持故論偏說然說未來亦
有界者各持自體故不說持用亦不相違。】


「能持者所緣故。」


【述曰下釋持用此釋根境能持六識身為所依具
為所緣是持義故。】


「過現六識不捨自相故。」


【述曰此說六識非唯所持自亦能持不捨自相能
起用故即顯本論六行之上說能持言非唯身具
能持六識六識自體亦即能持一能持言通上下
故及顯本論身具之下說有等言非唯能等身具
能持過現六行亦顯所等六識自體即能持故當
[001-0017c]
世相持非異世也此依因持故說為持非不自持
不爾識無能持非界義或依能持非性持義亦不
相違今以此理釋界廢立義應契會本釋兩宗。】


「當知十八故說名界。」


【述曰界義雖多今以因能持果釋三乘通辨彼加
行境故根境識相對能持不可減增唯說十八故
二十唯識云依此教能入數取趣無我不說入法
空故唯說十八若唯自持寧唯十八各有三也故
有二義一自持二持佗。】


「問何因處為生長門故。」


【述曰廢立門第三明處論本文也生謂初生長謂
舊長門謂出生通法之所由彼過現身具為門生
未來識相用顯故立以處名據實大乘因果同世
身具生識念念同時出生義隱故此不說未來果
顯故說生彼非同經部宗說異時因果不爾意處
必不成不許過現生未來故又論皆說一切一分
名未來者理亦不成不許未來有身及具為處義
故由斯為顯此文但據過現身具生未來識增上
義說非為盡理又釋此顯未來身具生未來識同
時因果名之為處不說過現能生未來當世相生
自宗義故雖過現世處義亦成當生名生唯未來
故非過現世都無體處此解論文當世為善不違
宗故持生識用立以界名未來持隱略不說界出
生名處要果當生過現已生為門義隱未來義顯
[001-0018a]
不說過現理實界處並通三世下第三卷瑜伽第
九解識文中及五十五五十六六十九顯揚第五
皆說界處通三世故上本論文下釋師解。】


「謂如過現亦爾。」


【述曰義者境也將釋由身具能生未來識起受用
境立以處名却指如過現六識受用相為眼等持
成其界義方成未來識受用相根境為門而得生
長以顯處義故言亦爾所持已上却持前界未來
已下正成處義。】


「所言唯者受用相識。」


【述曰此釋本論答中唯言是簡持義唯依根境不
依六識立處義故界義是持持用皆名界出生為
處生用處應成自體自持不唯持用由斯六行亦
得界名出生為處自體不生故眼識等不立為處
又身具生識別說為門識體生用一體義別為門
義劣說非為處同世能生長識應得處名為因居
異世名意不名識出生得處名故意亦名處由斯
六識不立處名根境能生識同世得名處識能生
心所同時得處名於此義中應審思擇其未來世
雖無次第但能生識即名為處故未來世意處亦
成。】


「問云何名取蘊名為取蘊。」


【述曰此次第三解頌何取字問答別名門三科之
法通無漏等然聖說為取蘊界處唯染非淨故釋
[001-0018b]
別名文勢有二初辨取蘊後辨界處初中有三初
辨名因次辨取體後辨取相此即初也合是和義
順義不相離義相資力義由蘊與取互相和順遞
不相離更令生長立以取名蘊從取生如草糠火
或能生取如華菓樹繫屬取如帝王臣此三皆唯
是依士釋今論但言欲貪未現自體名取唯是蘊
從取生名取不說餘義然理無遮據勝說故然取
蘊必是蘊有是蘊非取蘊無漏諸蘊非取合故。】


「取者所有欲貪。」


【述曰此顯取體諸蘊中若發業若潤生若所緣若
俱起遞相增長與欲相應貪愛為性瑜伽六十五
亦唯說愛味名為取故十地言愛增名取諸論雖
說取支四取通諸煩惱然於集諦六遍行增潤生
位中貪最勝故獨名為取非如小乘通諸煩惱六
遍行者一事二位三世四界五求六種如此論下
第六卷說又瑜伽說若能取所取所為取皆名取
故。】


「何故欲貪不捨故。」


【述曰此辨其相如契經說愛有四種於現在身起
愛於未來身起後有愛於現在境起貪喜俱行愛
於未來境起彼彼希樂愛故此總言愛於二世蘊
能引不捨雖貪亦緣過去世起此說希染須立取
名或依潤生緣內自體過去相隱故略不說下文
說自體愛故。】
[001-0018c]


「希求未來欲貪名取。」


【述曰釋前欲貪二世起相文易可知以上本論以
下釋文。】


「欲者希求相貪者染著相。」


【述曰別以欲貪屬希染相成義各別。】


「由欲希求令起現前。」


【述曰若無貪欲為加行故潤曾諸業當果不生由
彼為先當諸蘊起故說此欲是希求相雖有彼彼
樂愛自境體是主故但說希求欲雖非惑今貪增
長貪說欲名如念住等。】


「由貪染著令不捨離。」


【述曰雖亦有貪喜俱行愛此但說我貪染著內自
體故執諸蘊令恒現前。】


「是故此二說名為取。」


【述曰曲結欲貪為取之相此言二者依世及境行
相別故說之為二或此欲者別境欲數說隨煩惱
有邪欲故此義即以根本貪惑隨惑邪欲二法為
取故此言二雖二恒俱相增別說蘊有十種雖無
一處具說十文總究諸論理應成立一無漏善蘊
有說唯有定所生色色蘊少分無五根故正義皆
具涅槃經言捨無常色獲得常色等勝鬘經言如
來妙色身菩薩地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四根依
處及舌根為體謂眼舌身男根依處佛地經言有
五種法攝大覺地唯識第十佛地論言來功德蘊
[001-0019a]
處界攝如是等文誠證非一不能煩引下皆准知
由此五蘊皆通無漏法處除第三餘皆具有二加
行善蘊下第四言五蘊一分是善又言加行善者
謂依止善丈夫聽聞正法修習善淨法隨法行攝
決擇分五十四言威德定色亦通有漏此等總說
由聞等慧所發身語定境色等為色蘊性色聲二
處法處五色實現五故通五蘊三生得善蘊下論
復說言生得善者即前所說發起善等身語業等
由先串習感得是報乃至廣說與信等俱任運起
故此意即說宿習為因生得善心所發身語及法
處中第三第四為色蘊性此通五蘊四不善蘊下
第四言五蘊一分是不善義故通五蘊身語業等
法處攝四隨義應知五有覆無記蘊解深密說第
二地斷諸業趣愚唯識等說菩薩法執是有覆性
所發身語故有覆攝梵王謟誑執馬勝手如是等
類法處三除第三五為色總性故通五蘊緣起上
云若法欲界有覆無記於發諸業無勝功能此據
煩惱非所知障故不相違又欲界有覆謂有漏多
分身邊見此不復行何妨謟誑初禪發業六異熟
生蘊下第四言生得無記者謂有漏善不善異熟
五蘊一分是無記性即九處及法處計起聲有二
說故通五蘊七威儀路蘊此論下言非染非淨心
所發威儀路是無記性此意即顯因威儀心所發
及緣色香味觸為色蘊性故通五蘊此即不取聲
[001-0019b]
等者非威儀路故八工巧處蘊下文又言非染非
淨心所發工巧處是無記性此顯因彼心所發及
緣色聲香味觸為色蘊性故通五蘊然威儀路及
工巧處並通三性今說無記故論雙非九變化蘊
下論復言諸變化心相應共有等法名變化無記
為戲起有是無記攝若為利樂當知是善瑜伽第
三說變化有二一善二無記五十四說定境界色
亦通有漏五十三說若依勝定於一切色皆得自
在諸定加行令現前故九十八說神通不能變化
四事謂根心等由此但有法處中一色聲香味觸
為色蘊性故通五蘊若是善者初二門攝瑜伽雖
說欲界亦有諸變化心此通三性生得變化非是
通果故非此門其無記者異熟生攝十自性無記
蘊攝決擇分六十六說無記有五初四如前第五
說為自性無記謂諸色根是長養者外諸色處非
異熟等之所攝者皆自性無記除善染汙色處聲
處瑜伽第三說無記有四無此第五唯識等說法
執不能染二乘故異熟生攝此顯色蘊通五無記
四蘊非第五非但無文說通自性許有自性應同
善等亦有自性相應等起等若依此義緣發威儀
心名威儀心工巧亦爾散無記心除此皆是異熟
生攝從異熟識恒時生故非唯業感薩婆多師異
熟心狹威儀心寬今者大乘異熟心寬威儀心狹
故第十蘊唯色非餘有義不然何故色蘊非異熟
[001-0019c]
者第五所攝四蘊不爾若餘四蘊從異熟識恒時
生故不名自性色亦應然若由說法執是異熟生
故四蘊便無自性無記應由論說四無記故色蘊
亦非第五所攝又瑜伽說外諸色處非異熟等之
所攝者自性無記等言何用唯有異熟是正所非
長養等流皆是自性不等四蘊非異熟者亦是自
性豈彼等言無事虗設然異熟生略有二義一者
業果二者從生但說四者從生義門性寬通故色
法亦是異熟生攝若說五者是業果門非業果者
是第五故四蘊亦是自性無記論說法執異熟生
者依從生義說色等為自性無記依業果業由此
諸論一不相違此理雖齊瑜伽所言非異熟等者
等威儀工巧變化除三以外是自性故內色不爾
不可為難諸教無文說諸無記如善不善有自性
等四類各別故四為善若依後義無容偏說故應
五蘊皆可立有自性無記此由十種皆通五蘊若
依前義色蘊有十四蘊唯九其界繫何位斷等皆
如下說今言取蘊性是有漏故除初一通餘九種。】


「問何故應如蘊說。」


【述曰此本論師辨界處二名取所以。】


「當知界處名有取法。」


【述曰此釋論師釋同前義皆取合故無漏諸法雖
非取合合法為論亦不相違。】


「問色蘊何相是色相。」
[001-0020a]


【述曰此下第四解頌何相字問答體相門蘊界處
別文即為三蘊有五種文又為五此色相中初總
後別今此總以變現二義標色共相下隨標釋。】


「此有二種二方所示現。」


【述曰此廣前標變現之義觸對變壞解前變義方
所示現解前現義觸對變壞者顯揚等說十有色
處名為有對雖聲五根體是有對然不可觸壞由
所依觸壞體隨壞故立觸變名色無色界由業及
定隨其所有根境等色雖是有對亦非此門瑜伽
說為非觸壞故至下當知法處色中定境實色瑜
伽說為無見無對彼由定力所引方生體又殊勝
非餘根境名無見對然由他引亦有見對成唯識
說由定通力餘得見故不爾有情應無受用瑜伽
說彼手足等觸不能損壞故無變異亦同此門極
略極逈是假極微受所引色假立無表遍計所起
意所搆𦘕皆非有對亦非觸壞既隨所依所防本
質假說為色隨其所應亦可隨彼名有觸壞然據
實者唯在欲界十有色處名觸變壞上二界色及
法處色並非此門有誠教故方所示現者瑜伽論
說謂一切色若據方所各別安立若可宣說方處
差別是初共相此門即說通三界中五根五境及
法處中若假若實定所生色依處遍計所起搆𦘕
依諸根境析至極微為極略極逈有諸色相方處
別名可說示現皆此門攝唯受所引都無色相隨
[001-0020b]
依防色可示現故亦此門收理既定然亦有誠證
瑜伽論說威德定色彼既生已處所可得此下文
說如此如此謂骨鏁等故定境色假實俱是此門
所收又種種搆𦘕謂如相想故遍計起亦此門攝
極略極逈或是定境或是搆𦘕受所引色隨所依
防亦可示現瑜伽既說一切色共相名可示現故
知此門攝一切色然由欲界諸根境等為諸緣觸
即便變壞義相增故別立初門實非初門攝一切
色十有對色如顯揚第五等諸色共相如瑜伽第
六十五等然瑜伽中共相有三離此二外更立清
淨清淨所緣此但五根五根之境攝法不盡亦非
遍門唯彼示現一門寬遍別義勝故更立餘門非
一一門皆攝法盡又彼第二復攝法盡根境相對
門示現唯境無根門此相顯彼此偏說已說一攝
法盡不假說餘。】


「觸對變壞者即便變壞。」


【述曰上來別配變現二相猶未解釋自下別解二
相差別此釋變相本論說言謂由手足塊石刀杖
寒熱飢渴蚊䗈蛇蠍所觸對時即便變壞瑜伽此
外更加風日總十六緣故下論云乃至蚊蛇以損
壞緣猶不盡故釋論略之故言乃至瑜伽論言如
是共相非一切遍除欲界天遍餘一切欲界天色
有手足等六所觸變壞無寒熱等十觸所變壞彼
飲食等隨欲所生雖有飢渴不為損害色界諸色
[001-0020c]
又無手足等六所觸損壞餘觸損壞一切皆無又
具威德定境界色手足等觸亦不能壞故此初相
隨其所應上界等無唯欲界有。】


「方所示現者種種搆𦘕。」


【述曰此釋方所於中有二方所可示是初總門餘
是別門別門有三一如此如此二如是如是三尋
思搆𦘕其定不定但顯此三分位有殊非別門色
上論本文下釋師解。】


「方所者謂現前處所。」


【述曰解上總門一切現前有處所色三界九地有
漏無漏若定若散若根若境若假若實所有眾色
皆名方所有色相者皆此門收如前已說。】


「如此如此同類影像。」


【述曰此別門顯前總門色分之為二一定心二不
定心瑜伽等說定境界色無見無對亦非方所今
顯定境假骨鏁等是本質所知之同類影像雖無
實用色相顯故皆有方所故瑜伽言彼既生已處
所可得假色既然實色亦爾。】


「如是如是色者謂形顯差別。」


【述曰上明定境假實眾色五塵為性下明散位所
有眾色此分為二一有對色二法處色相類既殊
故分二種今此即是諸有對色但說形顯以眼可
見體相顯故略不說餘然實此門攝諸有對色不
爾色處有何別因作別門說所餘皆有如是義故
[001-0021a]
顯形之下應有等字文略故無義定應有。】


「種種搆𦘕者謂如相而想。」


【述曰上明有對此明法處類別唯三一極略二極
逈三遍計所起極略極逈定心境者是前如此如
此門攝散心境者是此門收獨散意識隨是何心
所變根塵水月鏡像此等皆名遍計所起亦如色
相而想起故並此門攝定所行色既是初門如此
如此受所引色復無色相非此門攝或隨依防假
說色者即前如是如是門攝以本定心及不定心
三之位故不牒釋之此中文相雖易可知竅理窮
源義定應爾攬前師之意屬諸論之文異此研尋
傷恐差舛。】


「問受蘊何相諸果得異熟。」


【述曰此第二解受相領納善惡二業所招自體及
境隨其所應諸果異熟以為受相此文不了所以
者何說有漏受非無漏故唯說四受非憂根故唯
說果受非因受故唯說異熟受非非異熟故上本
論文下釋師解。】


「若清淨業不樂異熟。」


【述曰此釋前受領納果相受寬相狹故總說三此
中淨業受樂異熟即別報業所得果也瑜伽第九
說福業者謂感善趣異熟及順五趣受善業即顯
淨業感通五趣至三靜慮受別樂果然於欲界及
初靜慮五識三識第三靜慮意識樂果於欲界中
[001-0021b]
下二靜慮意識喜果通五趣者瑜伽有釋此依六
趣除地獄趣別說非天由地獄中無樂果故有說
彼五即地獄趣瑜伽不說別有非天故地獄中有
別報樂彼第五又說地獄有情有微細段食謂即
微風令彼久住故五趣者亦包地獄天親但說有
等流者以異熟樂少故不說雖有二說初解為善
無處說彼有樂果故不淨業感五趣苦果唯在五
識非意識中憂二性故又非上界。】


「所以者何。」


【述曰下逐難釋假小下問言捨受寂靜善業可招
如何惡業亦招捨受招彼之所以者何也。】


「由淨不淨業捨受相應。」


【述曰雖捨受果通六識中今據總果但說第八至
下當知此意答言既許善業能招捨受此亦應然
捨受不違苦樂品故如無記法善惡俱招如何此
識唯捨俱起如唯識論第三卷說。】


「唯此捨受假名異熟。」


【述曰此簡他宗苦樂亦是實總異熟顯唯此捨受
是總是實異熟非餘苦樂兩受業所招者從異熟
生假別異熟非是真實總異熟體異謂別異因果
性別故熟謂熟變體起酬因故言異之熟異屬於
因若異即熟異屬於果依主持業如次可知不可
說言變異而熟諸有為法皆變異故然瑜伽論第
六十三說此捨受名異熟生五十七說二十二根
[001-0021c]
一切皆有異熟種子此中復說苦樂非真由是等
文今應義釋若法異熟從異熟起無斷遍者得名
異熟從自類起亦異熟生故此捨受二名俱得若
法異熟從異熟起有間不遍名異熟生不名異熟
故苦樂受異熟生攝今此中文別從總依假名異
熟廣如唯識第二卷疏有義應言此捨受果通在
七識唯除末那第八俱者通二業招三界二趣善
業所感一界三趣惡業所招餘六識俱唯善業感
無文說彼通惡果故意識俱者理通三界五識三
識隨其所應通一二地唯在四趣非地獄中彼無
善業果及無客受故餘處有說第四靜慮已上有
捨下地但說喜樂二受淨業果者據多相續非盡
理門有義善業別報捨受唯在第四靜慮已上非
下餘地如瑜伽論第九等說順不苦不樂受業者
謂能感一切處阿賴耶識異熟業及第四靜慮以
上不動業不說下地有順捨業故知下地無別報
捨善果尚無況惡業果今評是義亦總難知許第
八俱通二會感六識俱者何不許然前師乃說三
界四趣別報捨受唯善業果許上五地有善業招
別報捨果於下諸地何不許然而彼後師不許下
有前師若說別業報捨受以寂靜故非惡業招第
八俱捨業應唯淨後師若說下善業麤不能招彼
別報捨果第八俱捨下應不招善業麤故由此應
說別報捨受通三業招亦通三界五趣皆有善業
[001-0022a]
招者非地獄中會違道理並如前說又所以者何
徵苦樂二名異熟所由諸論說為異熟生故論文
答言阿賴耶是實異熟餘假得名不相違也或此
總徵三受。】


「問想蘊何相想相。」


【述曰此即總標想之狀相搆謂搆𦘕唯在六七或
唯有相了謂解了通八識中亦通無相。】


「由此想故起諸言說。」


【述曰廣前搆了由想搆𦘕所見聞等諸法體像種
類為先隨此見等起諸言說此顯想為言說因義
搆𦘕者解了之異名者即通無相緣無為心非遍
計心名為搆𦘕不爾局故上本論文下釋師解。】


「見聞覺知義者是知義。」


【述曰先釋所隨見聞等四義者境也隨彼四境起
言說故即以所受為所見等故言眼所受是見義
等此說眼根名為能見耳名能聞獨生意識自然
思搆此應如是名之為覺鼻等諸識自內受境是
為知義此四略以二門分別一出體二廢立初出
體者此論第二瑜伽第五十六皆作是說約勝義
諦見等非根亦非識等眾緣生故剎那滅故無作
用故由有和合假名見等依世俗諦見等是根非
彼識等具五義故廣如後說由此瑜伽第二卷說
見謂眼根現見外色聞謂從他聞起言說覺謂不
見及不曾聞但自思惟稱量觀察知謂於內所受
[001-0022b]
所證所觸所得九十三說見知二種現量所攝覺
謂比量聞聖言量准此即說眼根名見意因耳生
緣教名聞通緣一切名句文三屈曲生故陳那說
彼聖言量者比量所攝故聞是意因耳聞聲故耳
稱聞耳實不能緣名等故非比量故緣非聖言亦
此聞攝論多依彼聖言說故覺者即是不依見等
獨生意識及第七識瑜伽但說為比量者依意識
說末那亦能起搆𦘕故亦不曾[口*自/死]不曾掌觸不曾
知證但起思惟籌量觀察亦是覺收論中但舉不
曾見聞舉勝說故隨五識後所起意識比非量者
亦此覺收但舉獨頭彰勝用故不爾便闕此之意
識知者即是耳鼻舌身五俱意識第八心品及諸
定心瑜伽別說自內所受所證等故又說此知現
量攝故即顯見知唯現量攝聞覺二種通比非量
及顯見知通有漏無漏聞覺唯有漏諸無漏心緣
教生者知所攝故非比量故或說此四攝識不盡
緣非教聲有非比量聞不攝故末那搆𦘕非量所
攝覺不攝故或四但據六識作論七識不能分明
了境起言說故又顯揚論第十八說在欲界中具
四言說色界無覺不推度故無色全無故知此四
攝法不盡此義不然聖非聖言通依四故依七起
言無處攝故色界意識染心等後所起言說無處
攝故然彼地心多無搆𦘕而起言說非彼全無覺
言說也說無色界無四言說豈彼界中知亦非有
[001-0022c]
外道邪見覺亦無耶由此色界具四無色有覺知
而無言說故知如前所說為善二廢立者以理而
論但應立二一知二覺一切現量皆知所攝一切
比量非量皆覺所攝或應立三現量比量非量別
故今為四者眼用遠明知中離出獨立為見意識
用廣聞覺知攝分位開三外緣師教及自推尋內
證境故末那唯有染淨二類搆𦘕證解二類境故
餘之五識用非別勝內慮義等總合名知又初相
遇眼先能見聞彼言說心搆𦘕之然後諸根領餘
境界次第既爾用有勝劣或合或開故非增非減
餘眾義門如別章說。】


「諸言說者謂詮辨義。」


【述曰此釋隨前所起言說謂詮辨言是事如是非
不如等瑜伽第三說有八種聖非聖言各有四故
此言聖者與事相應契實名聖即是依實說諸事
義非證果聖非聖翻此聖言四者謂實見等而言
見等實不見等說不見等非聖四者謂實見等言
不見等實不見等而言見等此八各二成十六種
想語有乖復成十六合此言說有三十二故論言
諸。】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一
[001-002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