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65 攝大乘論釋-唐-無性菩薩 (TKD)


[17-0232c]
上心學分第八
論曰如是巳說増上戒殊勝増上心
殊勝云何可見略由六種差別應知
一由所緣差別故二由種種差別故
三由對治差別故四由堪能差別故
五由引發差別故六由作業差別故
釋曰如増上戒與聲聞異其増上心
亦應有異故爲此問六種差別略答
此問如後別釋
論曰所緣差別者謂大乘法爲所緣故
釋曰大乘法者菩薩藏中所有甚深
廣大教等聲聞等定非所能緣是故
殊勝
論曰種種差別者謂大乘光明集
福定王賢守健行等三摩地種種無量
故釋曰菩薩所得諸三摩地差別無
量此中略說爲上首者等餘一切聲
聞乘等尙不聞名何况能
得論曰對治差別者謂一切法摠相

[17-0233a]
智以楔出楔道理遣阿頼耶識中一
切障麤重故釋曰無
分別智所緣眞如是一切法共相所
顯故說此智名摠相緣定能發此能
對治智亦名對治聖道微妙故如細
楔所治種子其性麤重故如麤楔論
曰堪
能差別者謂住靜慮樂隨其所欲而
受生故釋曰由
此靜慮其性調順有所堪能隨欲饒
益諸有情處不退靜慮而徃受生聲
聞乘中無如是事所以殊勝論曰引
發差別者謂能引發一切世界無㝵
神通故釋曰由
此定力引發種種一切世界無㝵神
通論曰作
業差別者謂能振動熾然遍滿顯示
轉變徃來卷舒一切色像皆入身中
所徃同類或顯或隱所作自在伏他
神通施辯念樂故大光明引發如是
大神通故釋曰由
此定力引發種種神通所作顯謂顯
現隱謂隱藏所作自在謂變攝大乘
論釋卷苐八苐二張孝
[17-0233b]
魔王作佛身等伏他神通謂能映奪
他神通力無辯才者施以辯才無念
樂者施以念樂爲召他方遠住菩薩
放大光明引發如是大神通者引前
所說種種神通如是等類聲聞等無
是故殊勝
論曰又能引發攝諸難行十難行故
十難行者一自誓難行誓受無上菩
提願故二不退難行生死衆苦不能
退故三不背難行一切有情雖行邪
行而不棄故四現前難行怨有情所
現作一切饒益事故五不染難行生
在世間不爲世法所染汙故六勝解
難行於大乘中雖未能了然於一切
廣大甚深生信解故七通逵難行具
能通逵補特伽羅法無我故八隨覺
難行於諸如來所說甚深秘密言詞
能隨覺故九不離不染難行不捨生
死而不染故十加行難行能修諸佛
安住解脫一切障㝵窮生死際不作
功用常起一切有情一切義利行故
釋曰如說菩薩修諸難行一切難行
十種所顯自誓難行誓受無上菩提
攝大乘論釋卷苐八苐三張孝
[17-0233c]
願者不願自樂誓受饒益一切有情
甚爲難故不退難行生死衆苦不能
退者乆處生死風寒等苦所不能退
甚爲難故不背難行一切有情雖行
邪行而不棄者於父母等
行邪惡行或無所用戲求眼睛雙足
踐蹋不觀其過而作饒益甚爲難故
現前難行怨有情所現作一切饒益
事者雖有重怨而現饒益甚爲難故
不染難行生在世間不爲世法所染
汙者常處世間利等八法所不能染
甚爲難故勝解難行等者於微妙義
殊勝神力雖未能了而深信解甚爲
難故通逵難行等者通逵現觀等覺
一義能具通逵遍計所執補特伽羅
一切法性皆無所有甚爲難故隨覺
難行等者於佛所說秘密言詞捨隨
聞義覺不聞義甚爲難故不離不染
難行等者不捨生死不染彼過甚爲
難故加行難行等者巳斷巳脫一切
煩惱及所知障而恒現前起作一切
利有情事盡未來際常無休息欣修
此行
甚爲難故攝大乘論釋卷苐八
苐四張孝
[17-0234a]
論曰復次隨覺難行中於佛何等秘密言詞彼諸菩薩能隨覺了謂如經言釋曰第八難行其義未了故湏重釋論曰云何菩薩能行惠施若諸菩薩無少所施然於十方無量世界廣行惠施云何菩薩樂行惠施若諸菩薩於一切施都無欲樂云何菩薩於惠施中深生信解若諸菩薩不信如來而行布施云何菩薩於施第勵若諸菩薩於惠施中不自筞勵云何菩薩於施耽樂若諸菩薩無有暫時少有所施云何菩薩其施廣大若諸菩薩於惠施中離娑洛想云何菩薩其施清淨若諸菩薩殟波陀慳云何菩薩其施究竟若諸菩薩不住究竟云何菩薩其施自在若諸菩薩於惠施中不自在轉云何菩薩其施無盡若諸菩薩不住無盡如於布施於戒爲初於慧爲後隨其所應當知亦爾釋曰若諸菩薩無少所施等者謂諸菩薩一切有情攝爲巳體通逵自他平等性故彼行施時卽菩薩施故無少施名能行施又以一切所有財物攝大乘論釋卷苐八苐五張孝
[17-0234b]
施於一切是故說名無少所施又所
施物施者受者皆不可得三輪清淨
是故說名無少所施若諸菩薩於一
切施都無欲樂者此旣遮言是不樂
義於來求施當施我施先施我施此
等一切皆無欲樂唯樂攀緣安住涅
槃而行惠施若諸菩薩不信如來而
行布施者謂證法性自了自信而行
惠施非唯信他若諸菩薩於惠施中
不自筞勵者謂能任運常行施故不
須自筞而能筞他勸令施故若諸菩
薩無有暫時少有所施者是一切時
一切施義若諸菩薩於惠施中離娑
洛想者此娑洛言顯目堅實密詮流
散今取密義離流散想卽三摩地是
心住定而行施義若諸菩薩殟波陀
慳者殟波陀言顯目生起密詮拔足
今取密義拔除慳足而行惠施若諸
菩薩不住究竟者不同一向趣寂聲
聞安住究竟無餘涅槃若諸菩薩於
惠施中不自在轉者謂令慳等施
所治障不自在轉若諸菩薩不住無
盡者謂得圓滿无盡増上究竟佛果
而攝大乘論釋卷苐八苐六張

[17-0234c]
不安住何者起化爲饒益他常行惠
施如於布施於戒乃至當知亦爾者
類通餘五謂如經言云何菩薩能具
尸羅若諸菩薩不護少戒謂見自他
平等性故他護淨戒卽是自巳具足
尸羅
論曰云何能煞生若斷衆生生死流
轉云何不與取若諸有情無有與者
自然攝取云何欲邪行若於諸欲了
知是邪而修正行云何能妄語若於
妄中能說爲妄云何具戍尼若能常
居最勝空住云何波魯師若善安住
所知彼岸云何綺間語若正說法品
類差別云何能貪欲若有數數欲自
證得無上靜慮云何能瞋恚若於其
心能正憎害一切煩惱云何能邪見
若一切處遍行邪性
皆如實見釋曰如經中說苾芻我是
能煞等者此中顯彼所說意趣若斷
衆生生死流轉者斷是煞義與問相
應無有與者自然攝取者是無他求
自攝益義若於諸欲了知是邪而修
正行者謂如實知若境界欲若分別
欲唯是邪攝大乘論釋卷苐八
苐七張孝
[17-0235a]
乱如有頌言
他說貪恚癡皆従分別起淨不淨顚倒
此亦爲緣生淨不淨顚倒爲緣而有者
彼自性皆無故欲非眞實
若於妄中能說爲妄者說妄爲妄故
名妄語如有頌言
一切虛妄法世尊如實說於虛妄法中
諸行最虛妄
若能常居最勝空住者依世訓釋文
詞道理答上所問具戍尼言此具戍
尼顯目離間語密詮常勝空具表勝
義戍表空義尼表常義今取密義問
答相應顯則不爾波魯師等訓釋文
詞道理亦爾此波魯師顯目麤惡語
密詮住彼岸今取密義是故說言若
善安住所知彼岸所知彼岸是一切智
佛於其中能善安住名波魯師若正
說法品類差別者釋綺間語其義易
了若有數數欲自證得無上靜慮
者如上訓釋文詞道理諸佛身中所
有靜慮說爲無上若於其心能正憎
害一切煩惱者巳滅巳斷是憎害義
若一切處遍行邪性皆如實見者謂
見攝大乘論釋卷苐八苐八張

[17-0235b]
一切虛妄分別邪乱爲性
論曰甚深佛法者云何名爲甚深佛
法此中應釋謂常住法是諸佛法以
其法身是常住故又斷滅法是諸佛
法以一切障永斷滅故又生起法是
諸佛法以變化身現生起故又有所
得法是諸他法八万四千諸有情行
及彼對治皆可得故又有貪法是諸
佛法自誓攝受有貪有情爲巳體故
又有瞋法是諸佛法又有癡法是諸
佛法又異生法是諸他法應知亦爾
又無染法是諸佛法成滿眞如一切
障垢不能染故又無汚法是諸佛法
生在世間諸世間法不能汙故是故
說名甚深佛法
釋曰甚深佛法契經所說其義云何
謂餘經說若常住法是諸佛法廣說
乃至又無汙法是諸佛法此中密意
今當顯示以其法身是常住者法身
卽是轉依爲相離一切障常住眞如
無變易故或無垢穢無有罣㝵無上
妙智如無色界而非異熟是無漏故
此亦常住法身所攝無差別故非業
攝大乘論釋卷苐八苐九張孝
[17-0235c]
煩惱所能爲故八万四千諸有情行
及彼對治皆可得者八万四千法薀
能治有貪有瞋有癡等分有情行故
四種各有二万一千又無染法是諸
佛法者善淨眞如一切障垢不能染
故餘義易了不湏重釋佛說如是秘
密言詞復有何果謂令說者易可安
立摠括義故易爲他說卽此因故能
令聞者易可受持資糧易滿受持教
故易逵法性資糧滿故得佛證淨得
大我故法僧亦爾並最勝故由此證
得現法樂住覺知彼故於智者前論
義決擇入聰敏數爲斯十利說秘密
言聲聞乘中亦說煞害於父母等密
意言詞十利亦爾
論曰又能引發修到彼岸成熟有情
淨佛國圡諸他法故應知亦是菩薩
等持作業差別
釋曰菩薩所得諸三摩地復有四種
作業差別謂依此定能修一切波羅
蜜多成熟一切諸有情類發神通等
方便引令入正法故能淨佛土隨欲
能成金等寶故能正修集力無畏等
攝大乘論釋卷苐八苐十張孝
[17-0236a]
一切佛法非離如是所說等持能辦
修集到彼岸等四種作業如聲聞等
攝大乘論釋増上慧學分第九
論曰如是巳說増上心殊勝増上慧
殊勝云何可見謂無分別智若自性
若所依若因緣若所緣若行相若任
持若助伴若異熟若等流若出離若
至究竟若加行無分別後得勝利若
差別若無分別後得譬喻若無功用
作事若甚深應知無分別智名増上
慧殊勝
釋曰心旣在定能如實知故等持無
間說増上慧學爲不爾耶攝取其明
卽名爲學慧之與學應無有異若如
是者依同處釋謂増上慧卽是其學
若爾此中應無依義謂依餘慧而起
於學是故說名増上慧學如前二學
依戒而學依定而學非於此中依慧
而學慧卽學故應如是說其加行慧
依根本學其根本慧依後得學其後
得慧依二無間而起修學何等名爲
増上慧學謂無分別智今於此中最
初自性最後甚深廣釋此智
攝大乘論釋卷苐八苐十一張孝
[17-0236b]
論曰此中無分別智離五種相以爲
自性一離無作意故二離過有尋有
伺地故三離想受滅寂靜故四離色
自性故五離於眞義異計度故離此
五相應知是名無分別智
釋曰依智自性說離五相由遮詮門
說智體相以表詮門不可說故遣分
別門無分別智其相可了若異此智
應有分別何等分別謂後廣說無作
意等若無作意是無分別智熟眠醉
等無所作意應成無分別智然不應
許由離功用應得無顚倒故若過尋
伺地是無分別智第二靜慮巳上諸
地一切異生及聲聞等應成無分別
智然彼無有無分別智若想受滅是
無分別智此智體相難可
成立無想等中離心無有諸心法故
由意識滅說彼無心如前巳說若如
其色是無分別智應不得成無分別
智譬如大種所造色故若於眞義異
相計度是無分別智此智不成無分
別性以於眞義異相計度言此是眞
是無分別
有分別故攝大乘論釋卷苐八苐
十二張孝
[17-0236c]
論曰於此所說無分別智成立相中
復說多頌
釋曰依前所說無分別智略成立相
廣說多頌次第別顯爲顯自性故說初頌

論曰
諸菩薩自性遠離五種相是無分別智
不異計於眞
釋曰於此頌中由前三句遮五種相
方便顯示無分別智由第四句正說
自性不異計於眞者謂於眞義不異
計度以爲自性自性自體義無差別
如說環釧金爲自體次後一頌說智
所依

論曰諸菩薩所依非心而是心是無分
別智非思義
種類類曰智是心法故應依心依止
於心而無分別不應道理心聲卽是
思量相故若依非心譬如衆色不應
成智爲解如是雙結過失故說半頌
非思義種類
者謂無分別智所依非心非思義故
亦非非心爲所依止心種類攝大
乘論釋卷苐八苐十三張孝
[17-0237a]
故以心爲因數習勢力引得此位名
心種類此卽顯示智所依心出過一
切思量分別次有一頌顯智因緣
論曰
諸菩薩因緣有言聞熏習是無分別智
及如理作意
釋曰因緣與能作因緣義一有言聞
熏習者謂有於他大乘言音故名有
言聞謂聽聞卽彼非餘由此所引
功能差別說名熏習及如理作意者
謂此爲因所生意言如理作意順理
清淨故名如理智必有境故次一頌
說智所
緣論
曰卍諸菩薩所緣不可言法性是無分
別智無我性
眞如釋曰不可言法性者謂可言法
無自性性是離可言遍計所執自性
性義無我性眞如者爲成此義令其
明了卽是一切補特伽羅諸法無性
所顯眞如解脫増益損減二邊無分
別智所緣境界有所緣法定有行相
故次一頌顯智
行相攝大乘論釋卷苐八苐十四
張孝
[17-0237b]
論曰
諸菩薩行相復於所緣中是無分別智
彼所知無相
釋曰於所緣中相似而行故名行相無
分別智於眞如境相似而行彼所知
無相者謂說此智於眞如境所作行
相此意說言無分別智緣眞如境離
一切相作意行相以爲行相次說二
頌於上所緣及智行相釋通疑難
論曰
相應自性義所分別非餘字展轉相應
是謂相應義非離彼能詮智於所詮轉
非詮不同故一切不可言
釋曰若實無有所分別義何所分別
故說是言相應自性義所分別非餘
等謂諸文字展轉相應宣唱不絕遍
計心等緣此假立成遍計義爲所分
別無別實義爲所分別故言非餘若
無文字相續宣唱分別無故云何諸
法皆不可言爲顯此理故說是言非
離彼能詮智於所詮轉等若實有義
可言說者離能詮名於彼應有似言
智起非未解了能詮名言於所詮義
攝大乘論釋卷苐八苐十五張孝
[17-0237c]
有此智起故不可言或謂外義雖定
實有要待能詮所詮智起爲遮此故
說如是言非詮不同故謂相異故非
實能詮以能詮名與所詮義別相取
故其相各異云何得成定實詮表一
切不可言者由此道理所有一切能
詮所詮皆不可言無分別智何所任持
論曰
諸菩薩任持是無分別智後所得諸行
爲進趣増長
釋曰後所得諸行者謂無分別後得
智中所得種種菩薩諸行此行皆以
智爲所依爲進趣増長者謂爲増長
菩薩諸行此說任持有要所用無顚
倒故能持諸行無分別智誰爲助伴
若唯有一應無所能
論曰
諸菩薩助伴說爲二種道是無分別智
五到彼岸性
釋曰二種道者一資糧道二依止道
五到彼岸以爲自性此中前四波羅
蜜多是資糧道第五靜慮波羅蜜多
是依止道若在定心前說四種波羅
攝大乘論釋卷苐八苐十六張孝
[17-0238a]
蜜多諸善資助便能生長無分別智
此智名慧波羅蜜多乃至未得佛果
巳來
無分別智當於何處感異熟果論曰諸
菩薩異熟於
佛二會中是無分別智由加行證得釋
曰二會中者謂於諸佛變化受用二
身會中由加行證得者謂顯能感異
熟果義此非異熟因能對治彼故卽
増上果假名異熟由此資熏餘有漏
業令感異熟故立此名若修加行無
分別時生在諸他所現變化身衆會
中若時證得無分別智便生諸佛所現
受用
身衆會中無分別智誰爲等流論曰諸
菩薩等流於
後後生中是無分別智自體轉増勝
釋曰前前生中無分別智後後生處
展轉
増勝
是等流果無分別智出離云何論曰諸
菩薩出離得
成辦相應是無分別智應知於十
地攝大乘論釋卷苐八苐十七張孝
[17-0238b]
釋曰初極喜地入見道時見一切地
無分別理初得出離後修道中方得
諸地成辦相應無分別智誰爲究竟
論曰
諸菩薩究竟得清淨三身是無分別智
得最上自在
釋曰清淨三身者謂初地中雖得三
身而未清淨至第十地乃得清淨方
名究竟故說爾時得淨三身得最上
自在者謂於爾時無分別智非但獲
得清淨三身亦得最上十種自在故
名究竟無分別智如何従何由何無染
論曰
如虛空無染是無分別智種種極重惡
由唯信勝解
釋曰初問如何得無染者答如虛空
無染次問従何得無染者答種種極
重惡後問由何得無染者答曰唯信
勝解謂唯由信由慧勝解以爲因故
而得無染
論曰
如虛空無染是無分別智解脫一切障
得成辦相應
攝大乘論釋卷苐八苐十八張孝
[17-0238c]
釋曰解脫一切障者解脫煩惱及所
知障得成辦相應者謂在初地與得
相應乃至佛地成辦相應
論曰
如虛空無染是無分別智常行於世間
非世法所染
釋曰常行於世間非世法所染者此
顯遍生一切生處利等世間八法不
染如紅蓮華出世間攝如是三頌顯
示三智所得勝利加行根本後得三
種無分別智有何差別
論曰
如瘂求受義如瘂正受義如非瘂受義
三智譬如是如愚求受義如愚正受義如非
愚受義三智譬如是如五求受義如五
正受義如末那受義三智譬如是如來
解於論求論受法義次第譬三智應知
加行等釋曰
爲顯三智行相差別說如是喻如瘂
求受義者譬如瘂人求受境界而未
能受亦不能說如是加行無分別智
求證眞如而未能證寂無言說當知
亦爾如瘂正受義者譬如瘂人攝大
乘論釋卷苐八苐十九張孝
[17-0239a]
正受境界無所言說如是根本無分
別智正證眞如離諸戲論當知亦爾
如非瘂受義者如不瘂人受諸境界
亦起言說如是後得無分別智反照
眞如現證境界能起言教當知亦爾
由此道理釋如愚頌如五求受義者
譬如五識求受境界雖有所求而無
分別如是加行無分別智當知亦爾
如五正受義者譬如五識正受境界
離諸分別如是根本無分別智當知
亦爾如末那受義者譬如意識能受
境界亦能分別如是後得無分別智
當知亦爾如未解於論求論受法義
者如未解論求誦於論而未能誦如
是加行無分別智當知亦爾如溫習
論領受文字如是根本無分別智當知亦爾
如巳聽習通逵法義如是後得无分
別智當知亦爾由如是等衆多譬喻
如數次第喻加行等三智差別次顯
根本後得二智譬喻差別論曰如
人正
閉目是無分別智卽彼復開目後得智
亦爾應知如虛空是無分別智攝大乘
論釋卷苐八苐二十張孝
[17-0239b]
於中現色像後得智亦爾
釋曰由此二頌顯示根本後得差別
閉日開目虛空色像倶顯二智是無
分別是有分別是其平等是不平等
其加行智未有所證故略不說又加
行智是本智因其後得智是本智果
是故且辨無分別智成所作事無分
別智修成佛果旣無分別云何能作
利有情事
論曰
如末尼天樂無思成自事種種佛事成
常離思亦爾
釋曰今此頌中引彼末尼天樂兩喻
成立所得無分別智雖無分別不作
功用成種種事如如意珠及以天樂
雖無是念我當放光我當出聲並無
思故然由生彼有情褔業意樂勢力
不待擊奏放種種光出種種聲諸佛
菩薩無分別智當知亦爾雖離分別
不作功用而能隨彼所化有情褔力
意樂現作種種利樂事轉次當顯示無分別智所有
甚深無分別智境界云何爲緣分別
依他起性爲緣餘境攝大乘論釋卷
苐八苐二十一張孝
[17-0239c]
自體亦爾爲智非智若爾何失若緣
分別依他起性云何得成無分別智
若緣餘境餘境定無當何所緣若是
其智應有所知若是非智云何得名
無分別智爲離如是一切過失故說
頌言
論曰
非於此非餘非智而是智與境無有異
智成無分別
釋曰無分別智不緣分別依他起性
無分別故非緣分別成無分別亦不
緣餘以爲境界以卽緣此分別法性
爲境界故法與法性若一若異倶不
可說是故此智不可定說緣分別境
非分別境自體亦爾不可說言決定
是智如加行智及後得智分別無故
亦不可說決定非智以加行智爲先
因故與境無有異智成無分別者不
可分別此是能知此是所知能取所
取分別無故此智與境無差別相譬
如虛空與虛空中所有光明是故此
智成無分別餘契經中說一切法性
無分別今當解釋
攝大乘論釋卷苐八苐二十二張孝
[17-0240a]
論曰
應知一切法本性無分別所分別無故
無分別智無
釋曰所分別無故者由所分別遍計
所執義永無故餘契經中說一切法
性無分別若一切法本來自性無分
別者何不一切有情之類従本巳來
不作功用自然解脫無分別智彼無
有故由彼有情於一切法無分別性
現證眞智本來未生諸菩薩等於一
切法無分別性種性爲因證智巳生
由此道理諸菩薩等能得解脫非餘
有情次當顯示加行智等各有三種
五種差別
論曰此中加行無分別智有三種謂因緣
引發數習生差別故釋曰
此加行智生起差別由三種力一因
緣力二引發力三數習力因緣力者
謂種性力或有種性會遇強緣
速起加行如是加行種性爲因而得
生起言種性者謂無始來六處殊勝
能得佛果法爾功能引發力者謂前
生中巳習爲因發起加行數習力者
攝大乘論釋卷苐八苐二十三張孝
[17-0240b]
謂現在生數數修習由士用力發起
加行
論曰根
本無分別智亦有三種謂喜足無
顚倒無戲論無分別差別故釋曰喜
足無分別者謂於下劣義而生喜足
於後勝進不烯求故名無分別如得
世間聞思兩智於少分義或巳信解
或巳決了便生喜足或如巳得世間
修慧證第一有麤煩惱息於中執爲
究竟解脫便生喜足如是等類皆名
喜足無分別智無顚倒無分別者謂
聖弟子等彼由修慧於苦等諦起無
常等四無倒行不起常等顚倒分別
名無顚倒無分別智無戲論無分別
者謂諸菩薩於無常等亦不分別乃
至菩提亦離戲論由一切法無分別
理出過一切名言道故超度一切世
智境故由戲論名是世俗聲世俗智
攝遠
離此故名無戲論無分別智論曰後
得無分別智有五種謂通逵隨念
安立和合如意思擇差別故釋曰此
後得智所作別故有其五種攝大乘
論釋卷苐八苐二十四張孝
[17-0240c]
謂通逵等思擇之聲一一皆有通逵
思擇者於眞決定於眞現觀故名通
逵由後得智思
擇如是所得通逵謂卽於中自内審察
此事如是是故說名通逵思擇隨念
思擇者謂於後時隨念通逵念言我
曾通逵是事是故說名隨念思擇安
立思擇者謂従此出如所通逵爲他
宣說是故說名安立思擇和合思擇
者謂摠相觀緣一切法由此觀故進
趣轉依或轉依巳重起此觀是故說
名和合思擇如意思擇者謂智現前
隨所思惟一切如意如令地等變成
金等是故說名如意思擇此思擇聲
意說其智前說一切法本性無分別
所分別無故云何得知所分別義實
無所有爲欲成立
彼無
所有故說多頌論曰鬼謗生人天各隨
其所應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眞實於過
去事等夢像二影中雖所緣非實而境
相成就若義義性成無無分別智此若
無佛果證得不應理得自在菩薩由勝
解力故如欲地等成攝大乘論釋卷
苐八苐二十五張孝
[17-0241a]
得定者亦爾成就簡擇者有智得定者
思惟一切法如義皆顯現無分別智行
諸義皆不現當知無有義由此亦無識
釋曰鬼傍生人天等者謂於人等見
有水處餓鬼見是陸地高原於人所
見有糞穢處傍生見爲淨妙飮食於人所見不淨物中餓鬼畜生見爲清淨於人所見淨妙飮食諸天見爲臭穢不淨非相違事同一處有故知遍計所執義无若無有義云何無境識得現行何故詰問汝經部師過去未來竟界非有云何於中得有智轉又於夢中夢像實無云何智起非隘室中偃臥一處容有夢智所緣眞實山河象等又未曾經自斷其首云何夢見非不得通憶宿住事又於鏡等三摩地中所行二影非眞實有云何了然當心顯現故知自緣心之影像而境相成就者惣結過去未來等境雖非實有而於自心境相成就若義義性成無無分別智者若諸境義義性成實無分別智應不得成分別有故此若無佛果證得不應理者此無分攝大乘論釋卷苐八苐二十六張孝
[17-0241b]
別智體若無證得佛果不應道理是
則應成害本過失是故應知所分別
義定非成實又此境義定非實有何
以故得自在菩薩者謂諸菩薩得大
自在由勝解力故者由意解力如欲
地等成者謂變地等令成金等得定
者亦爾者謂除菩薩餘聲聞等得靜
慮者成就簡擇者者謂慧成滿者言有
智者謂與成滿正智相應是故菩薩
名有智者得定者者得三摩地思惟
一切法者謂正思惟一切契經應頌
等法如義皆顯現者謂以種種無我
等行如如思惟契經等法如是如是
其義顯現是故應知卽此如理作意
之心似其所取能取相現一切外義
都無所有无分別智行諸義皆不現
者此中應續前說許義非眞實言由
諸菩薩無分別智現起行時一切境
義皆不顯現是故應知所有境義皆
非實有當知無有義由此亦无識者
結酄應知無有境義由此能識亦无
所有非無所識而有能識應正道理
前於廣釋所知相中巳具辯析如是
攝大乘論釋卷苐八苐二十七張孝
[17-0241c]
道理
論曰般若波羅蜜多與無分別智无
有差別如說菩薩安住般若波羅蜜
多非處相應能於所餘波羅蜜多修
習圓滿云何名爲非處相應修習圓
滿謂由遠離五種處故一遠離外道
我執處故二遠離未見眞如菩薩分
別處故三遠離生死涅槃二邊處故
四遠離唯斷煩惱障生喜足處故五
遠離不顧有情利益安樂住無餘依
涅槃界處故
釋曰般若波羅蜜多與無分別智无
有差別者性相等故謂諸所有無分
別智卽是般若波羅蜜多故彼經中
作如是說菩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
非處相應能於所餘波羅蜜多修習
圓滿此義云何謂由遠離五種處故
卽是遠離外道我執處等五處差別
此中可居故名爲處遠離外道我執
處者謂諸外道安住我執作是念言
我能了知此是我慧菩薩遠離如是
處所不計執我及以我所而起波若
菩薩遠離如是處所是故說名非
攝大乘論釋卷苐八苐二十八張孝
[17-0242a]
處相應遠離未見眞如菩薩分別處
者謂未見眞諸菩薩衆於其般若波
羅蜜多無分別智起諸分別此是般
若波羅蜜多菩薩遠離如是處所是
故說名非處相應如有頌曰
若有所見汝爲彼縛若無所見便得解
脫遠離生死
涅槃二邊處者謂如世間住生死
邊有我執故如聖弟子住涅槃邊煩
惱断故菩薩不爾是故說名遠離二
邊非處相應遠離唯斷煩惱障生喜
足處者謂聲聞等計修習力斷煩惱
障卽爲一切所作巳辦菩薩遠離如
是處所以能障㝵利益安樂諸有情
故如有頌言非徃諸
惡趣極障大菩提如住於聲聞及以獨
覺地菩薩遠
離如是處所是故說名非處相應遠
離不顧有情利益安樂住無餘依涅
槃界處者如聲聞等不顧有情利益
安樂住無餘依涅槃界中如火燒薪
畢竟寂滅菩薩遠離如是處所般若
大悲皆具足故能正安住無攝大乘
論釋卷苐八苐二十九張孝
[17-0242b]
住涅槃由捨此處是故說名非處相應
論曰聲聞等智與菩薩智有何差別
由五種相應知差別一由無分別差
別謂於薀等法無分別故二由非少
分差別謂於通逵眞如入一切種所
知境界普爲度脫一切有情非少分
故三由無住差別謂無住涅槃爲所
住故四由畢竟差別謂無餘依涅槃
界中無斷盡故五由无上差別謂於
此上無有餘乘勝過此故此中有頌
諸大悲爲體由五相勝智世出世滿中
說此最高遠
釋曰此中顯示聲聞等智與菩薩智
五相差別無分別差別者謂聲聞等
智就四顚倒名無分別諸菩薩智於
一切法乃至菩提皆無分別非少分
差別復有三種一通逵眞如非少分
差別謂聲聞等入眞觀時唯能通逵
補持伽羅空無我理是諸菩薩入眞
觀時具足通逵補特伽羅及一切法
空無我理二所知境界非少分差別
謂聲聞等唯於苦等諦中智生卽名
修習所作巳辦是諸菩薩普於一切
攝大乘論釋卷苐八苐三十張孝
[17-0242c]
所知境界無倒智生乃名修習所作
巳辦三所度有情非少分差別謂聲
聞等唯求自利盡無生智正勤修行
是諸菩薩普爲濟度一切有情求大
菩提於此三種非少分別聲聞菩薩
智有差別無住差別者謂聲聞等唯
住涅槃是諸菩薩具足悲慧増上力
故無住涅槃以爲住處畢竟差別者
顯聲聞等與諸菩薩於涅槃中有大
差別謂聲聞等住無餘依涅槃界中
身智永盡如燈焰滅是諸菩薩得成
佛時所證法身窮生死際無有斷盡
如無色界相續不壞由此差別智有
差別無上差別者謂聲聞乘上有獨
覺獨覺乘上復有大乘其菩薩乘卽
是佛乘更無有上由此五相應知聲
聞與諸菩薩智有差別復以伽陀攝
如是義言五相者卽前所說五相差
別世出世滿中者靜慮無色名世間
滿聲聞乘等所得涅槃名出世滿此
皆勝彼故說高遠
論曰若諸菩薩成就如是増上尸羅
増上質多増上般若功德圓滿於諸
攝大乘論釋卷苐八苐三十一張孝
[17-0243a]
顚位得大自在何故現見有諸有情
匱乏財位見彼有情於諸財位有重
業障故見彼有
情若施財位障
生善法故見彼有情若乏財位猒離
現前故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卽爲積
集不善法因故見彼有情若施財位
卽便作餘無量有情損惱因故
是故現見有諸有情匱乏財位此中有
頌見業障現
前積集損惱故現有諸有情不感菩
薩施釋曰今當顯說由是因緣菩薩
雖有財位自在而不施他見彼有情
於諸財位有重業障故者謂諸菩薩
見彼有情於其財位有重業障故不
施與勿令惠施空無有果
設復施彼亦不能受何用施爲如有頌
言如母乳嬰
兒一經惣無倦嬰兒喉若閉乳母欲
何爲見彼有情若施財位障生善法
故者謂諸菩薩見彼有情雖於財位
無重業障而彼若得財位圓滿便多
放逸不起善法作是思惟寧彼現法
少時貧賤勿彼來生多時貧賤故不
施彼攝大乘論釋卷苐八苐三十二張孝
[17-0243b]
所有財位見彼有情若乏財位猒離
現前故者謂諸菩薩見彼有情若乏
財位猒生死心便現在前求欲出離
若得富貴卽生憍逸故不施彼所有
財位作是思惟寧彼貧賤猒離生死
心常現前勿彼富貴受樂放逸不猒
生死不起善法見彼有情若施財位
卽爲積集不善法因故者謂諸菩薩
見彼有情若當施彼滿足財位卽便
放逸積集種種惡不善業故不施彼
所有財位如有頌言
寧使貧乏於財位遠離惡趣諸惡行
勿彼富貴乱諸根令感當來衆苦噐
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卽便作餘無量
有情損惱因故者謂諸菩薩見彼有
情若得富貴卽便損惱無量有情
故不施彼所有財位作是念言寧彼
一身受貧賤苦勿令損惱餘多有情
復以伽他攝如是義故說見業障現
前等其文易了無煩重
釋攝大乘論釋卷苐
八癸夘歲高麗國大藏都監
奉勅雕
造攝大乘論釋卷苐八苐三十三張

[17-0243c]
攝大乘論釋卷第九孝
無性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