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m0036 鳩摩羅什法師大義-東晉-慧遠 (T@HARA)




No. 1856
鳩摩羅什法師大義卷上



宋國廬山慧遠法師。公少瞻儒道。擅堅白之
名。及脫俗高尚。亦江左須彌。凡所述作。莫非
皆是實歸之路。默問常安草堂摩訶乘法師
鳩摩羅什。苻書云。什是天竺大婆羅門鳩摩
羅炎之子也。其母須陀洹人。什初誕生。圓光
一丈。暨長超絕。獨步閻浮。至乎歸伏異學。歷
國風靡。法集之盛。雲萃草堂。其甘雨所洽者。
融倫影肇淵生成叡八子也。照明之祥。信有
徵也。大乘經中深義十有八途。什法師一一
開答。今分為上中下三卷。上卷有六事。中卷
[001-0122c]
有七事。下卷有五事。


初問答真法身 次重問答法身 次問答法
身像類 次問答法身壽量 次問答三十二
相 次問答受決。


初問答真法身



遠問曰。佛於法身中為菩薩說經。法身菩薩
乃能見之。如此則有四大五根。若然者。與
色身復何差別。而云法身耶。經云法身無去
無來。無有起滅。泥洹同像。云何可見。而復講
說乎。


什答曰。佛法身者。同於變化。化無四大五根。
所以者何。造色之法。不離四大。而今有香
之物。必有四法。色香味觸。有味之物。必有三
法。色味觸。有色之物。必有二法。有色有觸。
有觸之物。必有一法。即觸法也。餘者或有或
無。如地必有色香味觸。水有色味觸。若水有
香。即是地香。何以知之。真金之器用承天雨。
則無香也。火必有觸。若有香者。即是木香。何
以知之。火從白石出者。則無香也。風但有
觸。而無色也。若非色之物。則異今事。如鏡中
像。水中月。見如有色。而無觸等。則非色也。
化亦如是。法身亦然。又經言法身者。或說佛
所化身。或說妙行法身。性生身。妙行法性生
身者。真為法身也。如無生菩薩。捨此肉身。得
清淨行身。又如法華經說。羅漢受起為佛。經
復云。羅漢末後之身。是二經者皆出佛口。可
不信乎。但以羅漢。更不受結業形故。說言
後邊耳。譬如法身菩薩。淨行生故。說言作佛。
如是佛事。雖皆是實。而有參差。有真有偽。真
[001-0123a]
法身者。遍滿十方虛空法界。光明悉照無量
國土。說法音聲。常周十方無數之國。具足十
住菩薩之眾。乃得聞法。從是佛身方便現化。
常有無量無邊化佛。遍於十方。隨眾生類若
干差品。而為現形。光明色像。精麁不同。如來
真身。九住菩薩尚不能見。何況惟越致及餘
眾生。所以者何。佛法身者。出於三界。不依身
口心行。無量無漏諸淨功德本行所成。而能
久住。似若泥洹。真法身者。猶如日現。所化之
身同若日光。如首楞嚴經。燈明王佛壽七百
阿僧祇劫。與此釋迦同。是彼一身無有異也。
若一佛者。此應從彼而有。法性生佛所化之
佛。亦復如是。若言法身無來無去者。即是法
身實相。同於泥洹。無為無作。又云。法身雖復
久住。有為之法。終歸於無。其性空寂。若然
者。亦法身實相無來無去。如是雖云法身說
經。其相不生不滅。則無過也。


遠領解曰。尋來答要。其義有三。一謂法身實
相無來無去。與泥洹同像。二謂法身同化。無
四大五根。如水月鏡像之類。三謂法性生身。
是真法身。能久住於世。猶如日現。此三各異。
統以一名。故總謂法身。而傳者未詳辨。徒存
名而濫實故。致前問耳。君位序有判為善。


次重問法身并答



遠問曰。法身實相無去無來。般若經中法上
菩薩。答常悲已有成觀。又法身同化。如鏡
像之類。方等諸經引喻言。日月宮殿不移。而
光影現於江河。此二條是所不疑。今所問者。
謂法性生身妙行所成。毘摩羅詰經善權品
[001-0123b]
云。如來身者。法化所成。來答之要。似同此
說。此一章所說列法。為是法性生身所因。非
若是前因者。必由之以致果聞。致果之法。為
與實相合。不若所因。與實相合。不離餘垢。則
不應受生。請推受生之本。以求其例。從凡夫
人。至聲聞得無著果。最後邊身。皆從煩惱
生。結業所化也。從得法忍菩薩。受清淨身。上
至補處大士。坐樹王下取正覺者。皆從煩惱
殘氣生。本習餘垢之所化也。自斯以後生理
都絕。夫生者。宜相與癡言。若大義所明。為同
此不。若同此。請問所疑。得忍菩薩。捨結業受
法性生身時。以何理而得生耶。若由愛習之
殘氣。得忍菩薩煩惱既除。著行亦斷。尚無法
中之愛。豈有本習之餘愛。設有此餘。云何得
起。而云受身。為實生為生耶。不生為生乎。若
以不生為生。則名實生。便當生理無窮。若以
生為生。則受生之類。皆類有道。假令法身菩
薩。以實相為已住。妙法為善因。至於受生之
際。必資餘垢以成化。但當換之。以論所有理
耳。今所未了者。謂止處已斷。所宅之形。非復
本器。昔習之餘。無由得起。何以知其然。煩惱
殘氣。要從結業後邊身生。諸以効明之。向
使問舍利弗。常禪定三昧。聲色交陳於前。耳
目無用。則受淡泊而過。及其在用暫過。鼻眼
之凡夫。便損[虛*予]大業。失賢支想。所以爾者。
由止處未斷。耳目有所對故也。至於忘對。由
尚無用。而況絕五根者乎。此既煩惱殘氣。要
由結業五根之効也。假使慈悲之性。化於受
習之氣。發自神本。不待諸根。四大既絕。將何
[001-0123c]
所攝。而有斯形。陰陽之表。豈可感而成化乎。
如其不可。則道窮數盡。理無所出。水鏡之喻。
有因而像。真法性生。復何由哉。


什答曰。後五百歲來。隨諸論師。遂各附所
安。大小判別。小乘部者。以諸賢聖所得無漏
功德。謂三十七品。及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
不共等。以為法身。又以三藏經。顯示此理。亦
名法身。是故天竺諸國皆云。雖無佛生身。法
身猶存。大乘部者。謂一切法無生無滅。語言
道斷。心行處滅。無漏無為。無量無邊。如涅槃
相。是名法身。及諸無漏功德。并諸經法。亦名
法身。所以者何。以此因緣。得實相故。又大乘
法中。無決定分別是生身是法身。所以者何。
法相畢竟清淨故。而隨俗分別。菩薩得無生
法忍。捨肉身次受後身。名為法身。所以者何。
體無生忍力。無諸煩惱。亦不取二乘證。又未
成佛。於其中間所受之身。名為法性生身。然
諸論師。於此法身。而生異論。或言無諸煩惱
者。已得涅槃。不應復生。如自在王經說。
佛告自在王菩薩。我於燃灯佛時。通達四自
在。即於爾時已得佛道。入於涅槃。是吾末身
也。自在菩薩言。若爾時得涅槃者。從是以來
復何所作。佛言。自利已辦。但為教化眾生。淨
佛國土。具足諸神通力威德故。以此因緣。可
知身分雖盡。常以化身。度脫眾生。或言。是事
不然所以者何。若爾時得涅槃實道者。身分
都盡。又無心意。云何能現化五道。度脫眾生
淨佛土耶。譬如實有幻師。然後能幻事。若無
幻師。則無幻事。是故菩薩。得無生法忍。雖無
[001-0124a]
煩惱。應有餘習。如阿羅漢成道時。諸漏雖盡。
而有殘氣。但諸羅漢。於諸眾生中。無大悲心。
諸有餘習更不受生。而菩薩於一切眾生。深
入大悲。徹於骨髓。及本願力。並證實際。隨應
度眾生。於中受身。存亡自在。不隨煩惱。至坐
道場。餘氣及盡。若不爾者。佛與菩薩。不應有
別。或言。得無生法忍菩薩有二。一者得五神
通。二者六神通。得五神通者。煩惱成就。但不
現前。如人捕得怨賊。繫之在獄。不能為患。如
是諸菩薩。無生忍力故。制諸煩惱。永不復生。
但以清淨心。修六波羅蜜功德。如凡夫人。成
就三界煩惱。上二界煩惱。不現在前。雖有
煩惱。無所能為。住五神通。種種現化。度脫眾
生。故留餘結。續復受生。若無殘結。則無復
生。猶如責米。故留穀種漸漸具足六波羅蜜。
教化眾生。淨佛國土。乃坐道場。捨煩惱結。然
後成佛。具六神通者。所作已辦。自利已足。如
阿羅漢辟支佛。無復異也。此身盡已。更不受
生。但以本願大悲力故。應化之身相續不絕。
度眾生已。自然成佛。所度既畢。自然而滅。先
是實滅。以汲引眾生故。變化其身。令復示其
都滅。又三藏論師。菩薩雖得六神通。不盡諸
漏。行四無量心。生色界中。乃至末後身。生羅
睺羅。於尼連禪河浴。為大水所漂。力不能
制。嫌憒五人捨我而去。坐道場時。以十六心。
得阿那含。以十八心。斷無色界結。以三十四
心。破一切煩惱。得一切智。成佛已具受人法。
飢渴寒熱老病死等。雖心得解脫。身猶有礙。
但以一切智慧大悲心為勝耳。如是等諸論
[001-0124b]
義師。皆因佛語。說菩薩相。於是各生異端。得
中者少。意謂菩薩得無生法忍。捨生死身。即
墮無量無邊法中。如阿羅漢。既入無餘涅槃。
墮在無量無邊法中。不得說言若天若人若
在若滅。何以故。因緣故名為人。因緣散自然
而息。無有一定實滅者。但名有變異身。得
如是法門。便欲滅度時。十方佛告言。善男子。
汝未得如是無量無邊見頓佛身。又未得無
量禪定智慧等諸佛功德。汝但得一法門。勿
以一法門故。自以為足。當念本願。憐愍眾生。
令不知如是寂滅相故。墮三惡道。受諸苦惱。
汝所得者。雖是究竟真實之法。但未是證時。
爾時菩薩。受佛教已。自念本願。還以大悲。入
於生死。是菩薩。名之不在涅槃不在世間。無
有定相。以種種方便。度脫眾生。設有問言。菩
薩答爾。無復實生現受懃苦。無諸惱患。功勳
甚少。應答是事不然。著於凡夫時。以顛倒著
心。要期果報。雖修苦行。皆非實行。今得諸法
實相。具涅槃樂。而入生死。化度眾生。是為希
有設復問言。若此人戲想都滅。又無我心。何
復以功德希有耶。應答。菩薩之心無有斯事。
但為分別者。言有大有。如師子有大力。不
以為大。但餘狩以為大耳。又如神藥。為益眾
生故。出於世間。而無分別。但餘人知有大力。
如此之人言身畢竟寂滅相。如幻如夢。如鏡中
像。不可以生相不生相為難。何以故。此人墮
在無數量。不應以戲論求之。但以人妄謂。菩
薩有至道場。盡諸結使。斷彼意故。說言菩薩
唯有結使殘氣耳。如大乘論中說。結有二種。
[001-0124c]
一者凡夫結使。三界所繫。二者諸菩薩得法
實相。滅三界結使。唯有甚深佛法中。愛慢
無明等細微之結。受于法身。愛者。深著佛身
及諸佛法。乃至不惜身命。無明者。於深法中。
不能通達。慢者。得是深法。若心不在無生忍
定。或起高心。我於凡夫。得如是寂滅殊異之
法。此言殘氣者。是法身菩薩結使也。以人不
識故。說名為氣。是殘氣不能使人生於三界。
唯能令諸菩薩。受於法身。教化眾生。具足佛
法。譬如凡夫結使或有障天人道者。所謂邪
見瞋恚慳嫉等。以甚惱害眾生故。或有不障
者。所謂身見戒取愛慢無明等。以其不惱眾
生故。結使或生三界。亦如是。是故菩薩亦名
得解。亦名未脫。於凡夫結使為脫。於佛功德
結使未脫。或言。得六神通。為盡三界結使故。
或言。得五神通。為未破菩薩結使故。又言。尚
無法中之愛者。謂無凡夫二乘法中之愛。所
以者何。菩薩出過二地故。如須陀洹。知一切
法無常苦患。即不生愛。若心不在道。即有所
愛。又如羅漢。於一切中無所愛。於佛法中。而
有所愛。如舍利弗摩訶迦葉。聞佛甚深智慧
無量神力。便與以言。若我本知佛功德如是
者。在於地獄中。寧一脇著地。乃至逕劫。於佛
道中。心不應有悔。又諸聲聞皆大號泣。聲振
三千大千世界。云何乃失如是大利。是故二
乘成道。雖斷三界愛結。於佛功德法中。愛心
未斷。諸菩薩得如是無生忍力故。總言一切
無所愛。而念佛恩重。深愛佛法。但不起戲論
耳。若於一切法中。已斷愛者。即不復能具足
[001-0125a]
上地。而此人未滿應滿。未得應得。又言止
處已斷。所宅之形非復本器。昔習之餘。無由
得起者。三界外形現妙。愛習之餘亦微。是故
設復異形。理相因發。即無過也。又此涅槃而
為障。如大乘經。一切法從本以來。常寂滅相。
一切眾生。所作已辦。但無明等諸結使障故。
不能自知我等即是寂滅相。菩薩如是滅除
障礙。爾乃自知我今作佛。若無菩薩結使障
者。先已是佛有三種障。一者三界諸煩惱。障
涅槃道。二乘菩薩結使。障於佛道。此最難斷。
以其微隱故。譬如怨賊界避。內賊難識難知。
得無生法忍時。世間實相。雖破凡夫結使。未
除佛道結使。於佛道中。猶有錯謬。若無錯謬。
得無生法忍時。即應是佛。若欲教化眾生淨
佛國土。便可一時頓具。何以故。得先礙實智
故。所以不得爾者。以有微障故。又無生忍力。
但能破邪戲論等。示諸法實相。後得佛時。乃
於一切法中。通達無近無遠無深無淺。聞有
菩薩阿毘曇。當廣分別結使相。如聲聞阿毘
曇廣分別根本十結。又言四大既絕。將何所
搆。而有斯形者。既云生塗不絕。法身之應無
所疑也。但阿毘曇法摩訶衍法。所明各異。如
迦旃延阿毘曇說。幻化夢響鏡像水月。是可
見法。亦可識知三界所繫陰界入所攝。大乘
法中幻化水月。但誑心眼。無有定法。又小乘
經說。化人為何界所攝。答無處所。今以大乘
法。論說法身。無有四大五根幻化之事。肉眼
所見。尚無所攝。何況法身微妙耶。是故但
無三界麁四大五根耳。為度眾生因緣故現。
[001-0125b]
緣盡則滅。譬如日現清水。濁則不見。如是諸
菩薩。常在法性中。若眾生利根福德清淨者。
即隨其所見。應度之身。復次若欲求其實事
者。唯有聖人。初得道時。所觀之法。滅一切戲
論。畢竟寂滅相。此中涅槃相。生死相。尚不可
得。何況四大五根。如是不應以四大五根為
實。謂無此者。即不得有法身也。如一有為法。
皆虛妄不實。有為法者。即是五陰。五陰中最
麁者。所謂色陰。若然者。虛妄之甚。不過四
大。所以者何。思惟分別。乃至微麁亦復不
有。論中廣說。但於凡夫數法和合。得名色陰。
色陰無有決定。何況四大五根。是故不得以
凡夫虛妄所見色陰。以為實證。而難無量功
德所成之身。若欲取信者。應信法身。如經中
說。所有色。皆從四大有為三界繫使因緣故。
說菩薩法身四大五根。同如變化。不得以之
為一也。又欲界色界眾生。以四大五根桎梏。
不得自在。乃至阿羅漢辟支佛。心雖得離
三界之累形。猶未勉寒熱飢渴等患。法身菩
薩即不然。無有生死。存亡自在。隨所變現。無
所罣礙。


次問真法身像類并答



遠問曰。眾經說佛形。皆云身相具足。光明徹
照。端正無比。披服德式。即是沙門法像。真法
身者。可類此乎。若類於此。即有所疑。何者。
佛變化之形。託生於人。人中之上。不過
於轉輪聖王。是故世尊。表出家之形殊妙之
體。以引凡俗。此像類大同。宜以精麁為階差
耳。且如來真法身者。唯十住之所見。與群麁
[001-0125c]
隔絕。十住無師。又非所須。縱使有待於來。足
不俟之以進業。將何所引。而有斯形。若以功
報。自然不期而後應。即菩薩不應標𢱈有位。
以立德本。


什答曰。佛法身菩薩法身。名同而實異。菩薩
法身雖以微結如先說。佛法身即不然。但以
本願業行因緣。自然施作佛事。如密迹經說。
佛身者無方之應。一會之眾生。有見佛身金
色。或見銀色車渠馬瑙等種種之色。或有眾
生見佛身與人無異。或有見丈六之身。或見
三尺。或見千萬丈形。或見如須彌山等。或
見無量無邊身。如以一音。而眾生隨意所聞。
或有聞佛音聲。崇濡微妙。如迦陵頻伽鳥。白
鵠之聲。如獅子吼聲。如野牛王聲。如打大
鼓之聲。如大雷聲。如梵王聲等。種種不同。有
於音聲中。或聞說布施。或聞說持戒禪定智
慧解脫大乘等。各各自謂為我說法。是法身
神力無所不能。若不爾者。何得一時演布種
種音聲種種法門耶。當知可皆是法身分也。
白淨王宮佛身。即是法身分。不得容有像類。
何以故。釋迦牟尼佛身。能一時於千萬國土。
皆作佛事。種種名號。種種之身。教化眾生。言
十住無師者。為下凡夫二乘九住已還。可非
於諸佛。言無師也。乃至坐道場菩薩。尚亦有
師。何況十住。如十住經中說。菩薩坐道場
欲作佛。爾時十方佛口中放光明。來入其頂。
是菩薩即時深入無量三昧諸佛三昧陀羅尼
解脫等。通達過去未來劫數。無量劫為一劫。
一劫為無量劫。一微塵為無量色。無量色為
[001-0126a]
一微塵。分別無量十方三世國土名號。及眾
生名字行業因緣本末種種解脫道門次第。
以一念相應慧。通達一切法。得無礙解脫。
名之為佛。無礙解脫是佛法之根本。如經說。
十住菩薩當知如佛。是佛讚歎十地功德。如
讚誦法華者。即為是佛。又言。我以兩肩荷負
此人。又如放鉢經中。文殊師利語彌勒大士。
汝可取鉢彌勒不能取之。文殊師利。即申其
臂。下方取鉢。爾時彌勒。語文殊師利。汝今雖
有如是之力。我作佛時。如汝之比。無量無數。
不能知我舉足下足之事。而此大菩薩。皆是
十住。施佛法不可思議。皆不能及。又文殊彌
勒等。於佛法中。處處多有所問。或為利益眾
生故。或復自為利益。使得甚深佛法故。若然
者。云何言十住無師耶。又諸大菩薩。不分別
是麁是細。能觀一切法皆細。能觀一切法皆
麁。如般若波羅蜜經中說。須菩提言。世尊般
若波羅蜜甚深。佛言。菩薩觀般若波羅蜜。觀
淺亦失。是故不得說。如眼所見為麁。心所見
為細。大菩薩聞已。離於眼等諸根。但以法界。
從佛聞法。如不可思議解脫經中說。文殊師
利。與十方菩薩。在佛會中。共坐聽法。而能有
身南國遊行。又大菩薩。常在定中。而能見佛
聽法。聲所不能及。如思益中說。普華菩薩。問
舍利弗。汝入滅盡定。能聽法不。答言不能。菩
薩即能。如是法身菩薩所能行。無量不可思
議。若有果報生身五根者。可有此難。精麁
不同。然體平等者。身心無復差別之相。復有
人言。法身菩薩。利益眾生故。以眼等見佛聞
[001-0126b]
法施立供養。而有所聞。所以者何。欲為開引
新發意菩薩故。


次問真法身壽量并答



遠問曰。凡夫壽。皆行業之所成。成之有本。是
故雖精麁異。體必因果。乘來答云。法身菩薩
非身口意業所造。若非意業。即是無因而受
果。其可然乎。如其不然。妙體之來。由何而
得。又問從法忍菩薩。始還法身。暨于十住。精
麁優劣。不可勝言。其中所受。皆有命根長短。
亦應隨精麁而為壽量。自十住已還。不復精
論。今所聞者。旨在十住。十住經說。十住菩
薩。極多有千生補處。極少至一生補處者。此
即是法身生。非若是者。必為功報轉積。漸造
於極。以至一生也。為餘垢轉消生理轉盡。以
至一生乎。若餘垢轉消。即同須陀洹七生之
義。以聖道力故。不至於八。今十住不過千生
者。為是何力耶。若是遍學時。道力所制者。即
生理有限。不得至千。以是而推。即不同生七
可知。若功報轉積理極故唯一生者。一生即
是後邊身。身盡於後邊。即不得不取正覺。若
不得不成。何故菩薩有自誓不取正覺者。自
誓之言。為是變化形。為真法身乎。若變化形
者便是推假之說。若是真法身者。數有定極。
即不得有自誓無窮之言也。


什答曰。今重略敘法身有二種。一者法性常
住如虛空。無有為無為等戲論。二者菩薩得
六神通。又未作佛。中間所有之形。名為復
法身。法性者。有佛無佛。常住不壞。如虛空無
作無盡。以是法八聖道分六波羅蜜等。得名
[001-0126c]
為法。乃至經文章句。亦名為法。如須陀洹。得
是法分。名為初得法身。乃至阿羅漢辟支佛。
名後得法身。所以者何。羅漢辟支佛。得法身
已。即不復生三界。是佛分別三乘義。故不說
有法所去處。准法華經。有此說耳。若處處說
者。法華經不名為祕要之藏。又亦不能令人
多修習涅槃道。盡諸漏結。是故天竺但言歌
耶。秦言或名為身。或名為眾。或名為部。或名
法之體相。或以心心數法名為身。如經說六
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愛身。六相身。六思
身等。始八聖道等眾事和合。不相離故。得名
為身。得無生法忍菩薩。雖是變化虛空之形。
而與肉身相似故。得名為身。而此中真法身
者。實法體相也。言無身口意業者。是真法身
中說。或有人言。得無生法忍菩薩。解能業
相。壞三界業故。但以大悲心。起菩薩事。以壞
業故。名為無業。謂無如凡夫分別之業耳。如
佛言。我從得佛已來。不復起業。滅業相故。名
為非業。又諸菩薩。有所起業。皆與無生忍
合故。名為無業。是故菩薩施業中。不分別取
相。名為無業。經言千生者。所未聞故。不得委
要相答耳。如普賢觀世音文殊師利等。是十
住菩薩。具足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
法。以本願廣度眾生。故不作佛。如文殊師利
受記經中說。若干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而釋
迦文佛等。皆以文殊師利。為發意因緣。爾時
勢力已成。如是推求本末。即不限千生也。若
經言有千生者。即是本無別願久住世間。或
是鈍根未具足。諸佛法故。即有多生。若功德
[001-0127a]
具足者。即是一生。又功德積滿。唯有一生。不
得不成正覺菩薩有二種。一者功德具足自
然成佛。如一切菩薩。初發心時皆立過願
言。我當度一切眾生。而後漸漸心智轉明。思
惟籌量。無有一佛能度一切眾生。以是故諸
佛得一切智。度可度已而取滅度。我亦如是。
二者或有菩薩。猶在肉身。思惟分別。理實如
此。必不得已。我當別自立願。久住世間。廣與
眾生為緣。不得成佛。譬如有人。知一切世間
皆歸無常。不可常住。而有修習長壽業行。往
非有相非無相處。乃至八萬劫者。又阿彌陀
等。清淨佛國。壽命無量。


次問修三十二相并答



遠問曰。三十二相。於何而修。為修之於結業
形。為修之於法身乎。若修之結業形。即三十
二相。非下位之所能。若修之於法身。法身無
身口業。復云何而修。若思有二種。其一不
造身口業。而能修三十二相。問所緣之佛。為
是真法身佛。為變化身乎。若緣真法身佛。即
非九住所見。若緣變化。深詣之功復何由而
盡耶。若真形與變化無異。應感之功必同。如
此復何為獨稱真法身佛妙色九住哉。


什答曰。法身可以假名說。不可以取相求。所
以者何。聲聞三藏法中。唯說佛十力等諸無
漏法為法身。佛滅度後。以經法為法身。更無
餘法身名也。摩訶衍中說。菩薩無生法忍。斷
諸煩惱。為度眾生故。而為受身。諸論議師。名
此為法身。何以故。是中無有結使。及有漏罪
業。但是無為清淨六波羅蜜果報。此身常有
[001-0127b]
自在無礙。乃至成佛也。轉輪聖王。人中第
一。唯有三十二相。是故菩薩應世之身。有三
十二相。於生死中。種其因緣。於菩薩法身。令
增益明淨。所以者何。三十二相。凡夫亦有。非
為難事。如佛弟難陀。前身以雌黃畫辟支佛
塔。而作是願。願我當得金色相好之身。如是
福德因緣。壽終之後。為波羅捺國告利奢
王子。復見迦葉塔。心懷歡喜。即中作蓋。以是
因緣故。天人中受無量福樂。末後生為迦毘
羅婆國白淨王子。具三十二相。出家學道得
阿羅漢。於諸端正比丘中。最為第一。阿泥律
陀。供養波利陀辟支佛。七世生忉利天上。七
世生人中。作轉輪聖王。七寶具足。得三十二
相。又如佛言。汝等比丘。見有受最上樂者。當
知我亦曾受如是樂。所以者何。從無始世界
以來。所生之處。無不逕歷。而今雖復惡世。猶
有得一相二相五三相者。以是故知。生死身
中。修諸相好。但相好所得。莊嚴清淨。光明照
耀。威德具足名為佛。所問三十二思者。迦旃
延弟子。自以意說耳。非佛所說。又所謂三十
二思者。非一念中具也。一念時促不住。事不
成辨。一切有為法。要須和合能有所成。如
人見三十二人過惡。若欲害者。非但一念。然
當斷命時。乃名殺心。雖前後多有殺心。但是
得名稱三十二相。有人言。菩薩若見佛身。若
見佛有三十二相。以所修福德迴向。願我得
如是果報。或時佛為人。說修三十二相法。人
眼見佛三十二相。便發願言。我當於未來世。
得如是相。然後以淨功德。令其成就。如先下
[001-0127c]
種後加溉灌。如施草蓯床等。得立安相。施
燃灯明等。得大光明相。慈悲等觀眾生。得紺
青眼。常以頭面。敬師長賢聖。及施蓋帽等
因緣故。得肉髻相。或有人不從佛聞。亦不
見佛。但聞他說有三十二相。或自讀經書。
便發願言。我得三十二相。漸漸滿足。如上所
說。或有人。若見佛若不見佛。其心無在。但聞
大乘義。於眾生中起慈悲心。欲以諸法實相。
利益眾生。願我當得第一心身。汲引眾生。令
信我說。如印經中佛為彌勒說。有七因緣。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者佛令發心。二
者見正法壞時。護持法故發心。三者見眾生
可愍故發心。四者菩薩令發心。五者見人發
心亦發心。六者大布施故發心。七者聞佛有
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而發心。佛告彌勒。前
三發心必得成佛。不復退轉。後四發心。不能
當定多有退轉。是故當知。種三十二相。其事
不同。又法身菩薩者。經亦不了了說有法身
國土處所也。但以理推之。應有法身。若諸菩
薩。滅諸煩惱。出於三界。既無生身。亦不入涅
槃。於是中間。若無法身。其事云何。是故諸
論師言。於此中間。從無漏法性生身。名為法
身。又此非從一身而已。隨本功力多少。而有
其身。或有二身三身十身百千萬無量阿僧
祇身。乃至無量十方世界。皆現其身。為具足
餘佛法。兼度眾生故。迦旃延阿毘曇中。無漏
法無有果報。何以故。聲聞法中但說三界
事。及小涅槃門。大乘中過凡夫法。及小涅槃
門。更說清淨大乘事。如不可思議經等。如凡
[001-0128a]
夫雖起善業。煩惱未斷故。侵奪福德。以性相
違故。不令善業增益。諸阿羅漢。雖無煩惱。毀
損善法。證涅槃故。其心不發。不能增長佛道
善根。是菩薩滅諸煩惱。無有[虛*予]損善法故。復不
證涅槃故。心即不復功德增長。爾時起一切
德。勝本從無始世界來。所為福德。如思益經
說。我以五華施佛。勝本一切所施頭目髓腦
等。何以故。本布施皆是虛妄。雜諸結使。顛倒
非實。此施雖少清淨真。如人夢中得無量珠
寶。不如覺時少有所得。以菩薩三界障礙都
滅。唯有佛道微障未盡耳。如以一灯破暗。不
能破第二燈分。若能破者。第二燈即無所增
益。而第二燈所破闇與初灯合。但無初灯所
破之闇。菩薩得無生法忍亦如是。捨生死身
受法身。破三界凡夫障礙。不能破諸菩薩障
礙。若破者即是十住便應作佛。是人爾時起
業。無有三界結縛。唯有菩薩結縛微礙。有所
超業。皆悉真實清淨無量。何以故。不為生死
所拘。不與煩惱共合故。心志廣大。從法身以
後。所受之身。如幻如鏡中像。業亦如是。心所
起業隨身。所得果報隨業。不可以三界麁身。難
菩薩微妙。出過三界之形也。問所緣佛為真
法身。為變化身者。是事先已答如上說。或有
見者。或有聞者。或自為眾生故。莊嚴其身。或
有人不見佛不聞法。尚能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心。何況見佛聞法者。此人以心眼。緣
三世佛相。過去佛身相。我當如是念。現在
未來世佛身相。我身亦當如是。或有人隨所
好樂。自生憶想。我所作功德。迴向佛道。後作
[001-0128b]
佛時。壽命國土功德相好。當如是比緣。釋
迦文佛本初發心經說。於無佛無佛法國中。
為大王名光明。時有小王。以好白象子。奉光
明王。王見已歡喜。令象師如法調伏。象師如
法善治。令王乘之。遊戲林野。是象於林中。聞
牝象香氣。婬欲心發。馳走趣向。王語象師
制之令住。象師即以鉤制。不能令止。時王眼
視外物。物皆運轉。深入榛藪。壞衣傷體。即仰
攀樹枝。得免濟。象後念人間飲食。還來至宮。
王問大臣。若人為王作此因緣者。應何治之。
大臣言。罪應極法。時象師言。莫誑殺我已善
治。王言。象惡如此。如何善治。象師即於王
前。燒大鐵丸。語象言。取赤鐵丸吞之。若不吞
者。還以本法治汝。象自籌量。寧須臾而死。不
能久受苦痛。便取鐵凡吞之。燒身徹過。大吼
而死。王見此已。知其調伏。即問象師。調伏如
此。近以何因緣。有此惡事。象師言。心有婬欲
重病。勢用發故。無所領計。王聞已驚怖。婬欲
大病。此從何來。象師言。我亦不知所從來及
其增減時。王言如是之病。無人能治耶。象師
言。欲治之者。眾皆不得其法。還自墜浴。有人
為破婬欲賊故。離五欲受苦行。或有人其受
五欲。情即厭離。以是因緣。得脫此病。或有出
家。種種因緣。欲免斯患。皆不拔此婬毒樹之
根。王聞已憂怖。說象師言。如此之病。難可得
治。於天人之中。有能破此病者耶。象師言。我
傳聞有大人出世。身體金色。有三十二相八
十隨形好。常光遠照。愍哀眾生。號之為佛。是
人了知婬欲生滅之道。愍眾生故而為說之。王
[001-0128c]
聞是已。即便下床右膝著地合掌而言。我以
如法治國。及布施等功德。以此福德因緣。當
得成佛。治一切眾生婬欲重病。從是發心已
後初值佛。號名釋迦文。於壽百歲眾生中
作佛。今釋迦佛事皆同彼佛。時光明王。作
陶師字廣炤。彼釋迦文佛。度眾生已。與五百
阿羅漢。度廣炤。極行圓出至其家。廣炤即以
煖湯塗油燃灯石蜜漿等。供養於佛。陶師從
聞佛法。而發其心。我當來世作佛。亦當如是。
是人於無佛法世。尚能發心。何況見佛聞法。
種三十二相者。若初發心了了不錯者。復何
貴成佛耶。唯佛一人。得無錯耳。是故當知。如
光明王。遇得因緣。便自發心。以是因緣。復得
人身。值釋迦文佛。從佛聞法然後願。昔於暗
中發願。但為破婬欲病者。後得值佛。了了
分別名號而發其願。漸漸心轉微妙。能自以
身施轉。後於諸法中。無所取相。安住畢竟空。
具足六波羅蜜。發清淨願。本願與吾我貪著
心雜。今之所願。清淨無垢。又不可無因。唯願
而得淨願。是事為難。如蓮華雖淨。必因泥生。
不可生於金山上。如維摩詰經中說。又佛法
離一異相故。無決定真身。離異相故。無決定
麁身。但以人顛倒罪因緣故。不能見佛。顛倒
漸薄。淨眼轉開乃能見也。佛身微妙。無有麁
穢。為眾生故。現有不同。又眾生先世種見佛
因緣。厚薄名異。薄者如今見形像舍利等。厚
者得見相好生身。施作佛事。見生佛亦有二
種。或見下或見佛上妙之身見上妙身亦有二種或有見佛如須彌山等。或有見佛無量無
邊之身。如轉法輪時。持力菩薩。欲量佛身。是
[001-0129a]
見上身也。如上諸身。能度眾生。破除塵勞者。
雖精妙不同。皆為是實。於妙中。又有妙焉。乃
至真法身。十住菩薩。亦不能具見。唯諸佛佛
眼。乃能具見。又諸佛所見之佛。亦從眾緣和
合而生。虛妄非實。畢竟性空。同如法性。若此
身實。彼應虛妄。以此不實故。彼不獨虛妄。虛
妄不異故麁妙同。宜以麁身。能為眾生作微
妙因緣。令出三界。安住佛道。亦不名為麁
也。


次問受決法并答



遠問曰。受決菩薩。為受真法身決。為變化之
決。若受變化之決。則釋迦受決於定光。彌勒
受莂於釋迦是也。斯類甚廣。皆非真言。若受
真法身決。後成佛時。則與群麁永唯。絕當十
住菩薩。共為國土。此復何功何德也。若功德
有實。應無師自覺。復何人哉。如其無實。則
是權假之一數。經云。或有菩薩。後成佛時。其
國皆一處補處。此則十住共為國土明矣。若
果有十住之國。則是諸菩薩終期之所同。不
應云說或有或有而非真。則是變化之流。如
此真法身佛。正當獨處於玄廓之境。


什答曰。說菩薩受記者。各各不同。或有人言。
為利眾生故。與其受記。或以肉身菩薩。於無
量劫久行菩薩道。為彼受記。示其果報。安慰
其心耳。或云變化麁中有受記義。義於法
身。則無此事。或有人言。受記是實事。唯應與
法身受記。不應為變化身也。復此何功德者。
如來智德無量無邊。利益十住。其功最勝。以
彼利根所受彌廣故也。如般若中說。供養無
[001-0129b]
量阿惟越致。不如一人疾作佛者。言無師自
覺者。但不目外道為師耳。此義上以明。若如
實語者。諸佛威儀麁事。尚不可知。何況受
記深奧義乎。有眾生未發心。而佛與受記。有
人現前發心。不與受記。有人發心時。便與受
記。有人於生死身得無生法。而為受記。有捨生
死身受法身。而得受記。如文殊師利等是也。
有菩薩。從無量諸佛受記。如釋迦牟尼。從燃
灯佛。蓮華上佛。華上名佛。乃至迦葉佛。皆從
受記。有天王佛。與釋迦牟尼真身受記。或
於大法身菩薩眾中與受記。是菩薩雖於大眾中。佛
先受記。不以為說。何以故。自知處處身受記
故。不以一身受記為喜。亦不可見喜事故。譬
如阿那婆達多龍王受記時。阿闍世王言。汝
得大利。於大眾中受記為佛。龍王言。誰受記
者。若身也。身如瓦石。若心也。心如幻化。離
此二法。無受記者。當知有何利。而生歡喜也。
若我受記。一切眾生。亦當受記。其相同故。如
是無量不可思議。不應以事迹為難。又諸佛
菩薩身無量。音聲說法。無量神通方便。為利
益菩薩。兼利眾生故。而與受決。難言。眾生不
應說云或有者。佛法無量。不可頓盡。隨時應
物。漸為開示。十住之國。是諸菩薩終期。所同
理故然矣。佛種種廣分別諸菩薩相。故往生
品中說言。或有獨處玄廓之境者。若以獨處
玄廓為本。來化眾生。此復何咎。諸佛從無量
無邊智慧方便生。其身微妙不可窮盡。眾生
功德。未具足故。不能具見佛身。唯佛與佛乃
能盡耳。功德智慧等。皆亦如是。如四大河從
[001-0129c]
阿那婆達多池出。皆歸大海。人但見四河。而
不見其源。唯有神通者。乃能見之。人雖不見。
推其所由。必知有本。又彼池中清淨之水。少
福眾生。不能得用。從彼池出。流諸方域。爾乃
得用。其佛法身。亦復如是。當其獨絕於玄廓
之中。人不蒙益。若從其身。化無量身。一切眾
生爾乃蒙益。
鳩摩羅什法師大義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