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08 阿毘曇八犍度論-符秦-迦栴延子 (T@YUAN)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三十


迦旃延子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提婆
共竺佛念譯


見犍度想跋渠第三



十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不淨想、觀
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斷想、無淫想、
[030-0910b]
盡想。諸法無常想生,彼法無常想相應耶?設
諸法無常想相應,彼法無常想生耶?乃至盡
想亦如是。諸法無常想生,彼法無常想一緣
耶?設諸法無常想一緣,彼法無常想生耶?乃
至盡想亦如是。頗法智分別不斷不修不作
證耶?頗法智分別不斷不修作證耶?頗法智
分別不斷修作證耶?頗法智分別斷修作證
耶?頗法智分別斷不修作證耶?頗法智分別
斷不修不作證耶?頗法無緣緣因無緣緣法
緣俱生?有有像非不有非不有像,餘色餘痛
餘想餘識餘彼相應法,彼法於彼法當言因
耶、當言緣耶?復次當言緣、當言非因耶?彼法
當言善耶、不善耶、無記耶?彼法幾使所使、幾
結繫?若法心俱生非不用心,如心生,彼
法亦然耶?如心盡,彼法亦然耶?如彼得心,彼
法亦然耶?如彼棄心,彼法亦然耶?如彼心受
報,彼法亦然耶?見相應痛幾使所使耶?見不相
應痛幾使所使?疑相應痛幾使所使?疑不相
應痛幾使所使?因道緣生攝幾持幾入幾陰?
眼更等生想痛除心相應法,耳更等生想痛
除心不相應法,諸餘法攝幾持幾入幾陰?鼻
舌身更等生想痛除心相應法,意更等生想
痛除心不相應法,諸餘法攝幾持幾入幾陰?
此章義願具演說。


十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不淨想、觀
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斷想、無婬想、盡
想。諸法無常想生,彼法無常想相應耶?答曰:
或法無常想生彼法非無常想相應。云何法
無常想生彼法非無常想相應?答曰:猶如無
[030-0910c]
常想在前必盡、諸餘想在前必生,彼想諸相
應法,是謂法無常想生彼法非無常想相應。
云何法無常想相應彼法非無常想生?答曰:
猶如餘想在前必盡、無常想在前必生,彼想
諸相應法,是謂法無常想相應彼法非無常
想生。云何法無常想生彼法無常想相應?答
曰:猶如無常想在前必盡、無常想在前必生,
彼想諸相應法,是謂法無常想生彼法無常
想相應。云何法非無常想生彼法非無常
想相應?答曰:猶如餘想在前必盡、猶如餘想
在前必生,彼想諸相應法,是謂法非無常想
生彼法非無常想相應。乃至盡想亦如是。



法無常想生,彼法無常想一緣耶?答曰:或法
無常想生彼法非無常想一緣也。云何法無
常想生彼法非無常想一緣?答曰:猶如
無常想在前必盡、猶如餘想在前必生,彼有
餘緣,是謂法無常想生彼法非無常想一緣
也。云何法無常想一緣彼法非無常想生?答
曰:猶如餘想在前必盡、無常想在前必生,彼
有此緣,是謂法無常想一緣彼法非無常想
生也。云何法無常想生彼法無常想一緣耶?
答曰:猶如無常想在前必盡、無常想在前必
生,彼有此緣,是謂法無常想生彼法無常想
一緣也。云何法非無常想生彼法非無常想
一緣耶?答曰:猶如餘想在前必盡、猶如餘想
在前必生,彼有餘緣,是謂法非無常想生彼
法非無常想一緣也。乃至盡想亦如是。


頗法智
分別不斷不修不作證耶?答曰:有,虛空、非數
緣盡。頗法智分別不斷不修作證耶?答
[030-0911a]
曰:有,數緣盡也。頗法智分別不斷修作證耶?
答曰:有,無漏有為法也。頗法智分別斷修作
證耶?答曰:有,善有漏法也。頗法智分別斷
不修作證耶?答曰:有,天眼、天耳也。頗法智
分別斷不修不作證耶?答曰:有,除天眼、天耳
,諸餘無記有為法若不善法也。


頗法無緣
緣因無緣緣法緣俱生耶?答曰:有,諸五識身
俱相應,諸意識身俱相應,色、無為、心不相應
行,緣彼法諸得生老無常,是謂法無緣緣因
無緣緣法緣俱生。


有有像有彼法非無彼法,
是故有有像非不有非不有像。然有彼法非
不有彼法,是故非不有非不有像。餘色彼
法非色,餘痛彼法非痛,餘想彼法非想,餘識
彼法非識,餘彼相應法彼法非相應,是故餘
不相應法,彼法於彼法,當言因、當言緣耶?或
當言緣。當言非因耶?答曰:前生後生,當言因、
當言緣;後生前生,當言緣、不當言因。彼法當
言善耶、不善耶、當言無記耶?答曰:彼法善中
當言善,不善中當言不善,無記中當言無記。
彼法幾使所使?答曰:三界有漏緣。幾結繫?答
曰:九。


諸法心俱生非不用心,如彼心生,彼法
亦然耶?答曰:先心生,後彼法也。如彼心盡,彼
法亦然耶?答曰:先心盡,後彼法也。如彼得心,
彼法亦然耶?答曰:先得心,後彼法也。如彼
棄心,彼法亦然耶?答曰:先棄法,後棄彼心也。
如彼心受報,彼法亦然耶?答曰:或是或非。
是見相應痛幾使所使耶?答曰:有漏緣,亦見
無漏緣,若彼相應無明也。見不相應痛幾使
所使?答曰:除見無漏緣,若彼相應無明,諸餘
[030-0911b]
一切。疑相應痛幾使所使?答曰:見諦斷有漏
緣,亦疑無漏緣若彼相應無明也。疑不相應
痛幾使所使?答曰:除疑無漏緣若彼相應無
明,諸餘一切見諦斷也。因道緣生攝十八持、
十二入、五陰也。眼更等生想痛除心相應法,
耳更等生想痛除心不相應法,諸餘法攝十
八持、十二入、五陰。鼻舌身更等生想痛除心
相應法,意更等生想痛除心不相應法,諸餘
法攝十八持、十二入、五陰也。


想跋渠第三竟胡本一百四首盧四十一竟梵本一百四首盧,秦一千六百二十
二言


《阿毘曇》見犍度之餘智時跋渠第四



諸聚智時,彼聚斷耶?設聚斷,彼聚智耶?諸聚
厭,彼聚無欲耶?設聚無欲,彼聚厭耶?諸聚厭,
彼聚修厭耶?設聚修厭,彼聚厭耶?諸聚無欲,
彼聚修厭耶?設聚修厭,彼聚無欲耶?若法諸
法因或時彼法,彼法不當言因耶?若法諸法次
第、緣、增上或時彼法,彼法不當言次第、緣、增
上耶?諸意更,彼一切三等更?設三等更,彼一
切意更耶?諸慢,彼作慢耶?設作慢,彼慢耶?諸
慢,心增盛耶?設心增盛,彼慢耶?諸行非護耶?
設非護,彼行耶?諸行彼護耶?設護,彼行耶?若
聚不得,不成就彼聚耶?設聚不成就,不得彼
聚耶?諸聚得,成就彼聚耶?設聚成就,得彼
聚耶?除苦聖諦及法入,諸餘法攝幾持幾入
幾陰耶?習亦如是。陰盡聖諦及法入,諸餘
法攝幾持幾入幾陰?道亦如是。除色法及法
入,諸餘法攝幾持幾入幾陰?無色可見不可
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過去未來
[030-0911c]
現在、善不善無記、欲界繫色無色界繫、學無
學非學非無學、見諦斷思惟斷除無斷法及
法入,諸餘法攝幾持幾入幾陰?除起法及諸
法必不生,諸餘法攝幾持幾入幾陰?未生色
無色、可見不可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為
無為、過去未來現在、善不善無記、欲界繫色
無色界繫、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見諦斷思惟
斷除不斷法諸餘法必不生,諸餘法攝幾持
幾入幾陰?頗一持一入一陰攝一切法耶?此
章義願具演說。


諸聚智,彼聚斷耶?答曰:或聚智彼聚不斷。云
何聚智彼聚不斷?答曰:以苦智習盡道智不
除垢,是謂聚智彼聚不斷。云何聚斷彼聚不
智?答曰:以苦忍習忍盡忍道忍斷垢,是謂聚
斷彼聚不智。云何聚智彼聚斷耶?答曰:以苦
智習盡道智斷垢,是謂聚智彼聚斷。云何聚
不智彼聚不斷?答曰:以苦忍習盡道忍不斷
垢,是謂聚不智彼聚不斷。諸聚厭,彼聚無欲
耶?答曰:或聚厭彼聚非無欲。云何聚厭彼聚
非無欲?答曰:以苦忍習忍、以苦智習智不斷
垢,是謂聚厭彼聚非無欲。云何聚無欲彼聚
非厭?答曰:以盡忍道忍、以盡智道智斷垢,是
謂聚無欲彼聚非厭。云何聚厭彼聚無欲耶?
答曰:以苦忍習忍、以苦智習智斷垢,是謂聚
厭彼聚無欲也。云何聚非厭彼聚非無欲?答
曰:以盡忍道忍、以盡智道智不斷垢,是謂
聚非厭彼聚非無欲。諸聚厭,彼聚修厭耶?答
曰:如是,諸聚厭彼聚修厭也。頗聚修厭彼
聚非厭耶?答曰:有,以盡智道智斷垢。諸
[030-0912a]
聚無欲,彼聚修厭耶?答曰:或聚無欲彼聚非
修厭。云何聚無欲彼聚非修厭?答曰:以盡忍
道忍斷垢,是謂聚無欲彼聚非修厭。云何聚
修厭彼聚非無欲耶?答曰:以苦忍習忍、以苦
智習智不斷垢,是謂聚修厭彼聚非無欲。云
何聚無欲彼聚修厭?答曰:以苦忍習忍、以
苦智智斷垢,是謂聚無欲彼聚修
厭。云何聚非無欲彼聚非修厭?答曰:以盡忍
道忍不斷垢,是謂聚非無欲彼聚非修厭。



法諸法因或時彼法,彼法不當言因?答曰:無。
若法諸法次第或時彼法,彼法不當言次第?
答曰:若彼法未生。若法諸法緣增上或
時彼法,彼法不當言緣增上耶?答曰:無。


諸意
更,彼一切三等更耶?答曰:如是,諸意更彼一
切三等更。頗三等更,彼非意更耶?答曰:,
五識身相應更。世尊亦說:比丘!有意持、法持、
有無明持。無明痛更觸有得耶、無得耶、有無
得耶?諸慢彼一切自己耶?答曰:如是,諸
慢彼一切自己也。頗自己非慢耶?答曰?有,
見。世尊亦說:比丘!我是自己,於我比丘是自
己。諸慢彼增盛耶?答曰:如是,諸慢彼增
盛也。頗增盛非慢耶?答曰:有,除慢,
諸餘垢現在前。世尊亦說:比丘!若增盛者是
魔所繫,不增盛者是解脫波旬也。


諸行彼
非護耶?答曰:或行彼非不護。云何行彼非不
護?答曰:身護口護,是謂行彼非不護。云何非
護彼非行?答曰:根不護,是謂非護彼非行。
云何行非護?答曰:身非護口非護,是謂行非
護。云何非行彼非不護?答曰:根護,是謂非行
[030-0912b]
彼非不護。諸行彼護耶?答曰:或行彼非護。云
何行彼非護?答曰:身不護口不護,是謂行彼
非護。云何護彼非行?答曰:根護,是謂護彼非
行。云何行彼護?答曰:身護口護,是謂行彼
護。云何非行彼非護?答曰:根非護,是謂非行
彼非護。若聚不得,不成就彼聚耶?答曰:如是,
若聚不得不成就彼聚。頗聚不成就,彼聚非不
得?答曰:有,若聚得便失。若聚得,彼聚成
就耶?答曰:如是,若聚成就彼得聚也。頗聚得,
彼聚非成就耶?答曰:有,若聚得便失也。



苦聖諦及法入,諸餘法攝二、持意識一、入一
陰。習亦如是。除盡聖諦及法入,諸餘法攝十
七、持十一、入二陰。道亦如是。除色法及法入,
諸餘法攝七、持一、入意也一陰。除無色法及法
入,諸餘法攝十、持十、入一陰。除可見法及法
入,諸餘法攝十六、持十、入二陰。除不可見法及
法入,諸餘法攝一、持一、入一陰。除有對法及
法入,諸餘法攝七、持六識意根一、入一陰。除無對
法及法入,諸餘法攝十、持十、入一陰。除有漏
法及法入,諸餘法攝二、持一、入一陰。除無漏
法及法入,諸餘法攝十七、持十一、入二陰。除
有為法及法入,除一切法無聚空論,除無為
法及法入,諸餘法攝十七、持十一、入二陰色識
除過去現在法及法入,諸餘法攝十七、持十
一、入二陰。除未來法及法入,諸餘法攝十七、
持十一、入二陰。除善不善法及法入,諸餘法
攝十七、持十一、入二陰。除無記法及法入,諸
餘法攝九、持三、入二陰。除欲界繫法及法入,
諸餘法攝十三、持九、入二陰。除色無色界繫
[030-0912c]
法、學無學法及法入,諸餘法攝十七、持十一、
入二陰。除非學非無學法及法入,諸餘法攝
二、持一、入一陰。除見諦斷法、無斷法及法入,
諸餘法攝十七、持十一、入二陰。除思惟斷法
及法入,諸餘法攝二、持一、入一陰。除起法及
諸法必不起,諸餘法攝十八、持十二、入五陰。除
未生法及諸法必不生,除一切法無聚空論,
除色法及諸法必不生,諸餘法攝八、持二、入
四陰。除無色法及諸法必不生,諸餘法攝十
一、持十一、入一陰。除可見法及諸法必不生,
諸餘法攝十七、持十一、入五陰。除不可見法
及諸法必不生,諸餘法攝一、持一、入一陰。除
有對法及諸法必不生,諸餘法攝八、持二、入
五陰。除無對法及諸法必不生,諸餘法攝十、
持十、入一陰。除有漏法及諸法必不生,諸餘
法攝三、持二、入五陰。除無漏法及諸法必不
生,諸餘法攝十八、持十二、入五陰。除有為法
及諸法必不生,除一切法無聚空論,除無為
法及諸法必不生,諸餘法攝十八、持十二、入
五陰。除過去現在法及諸法必不生,諸餘法
攝十八、持十二、入五陰。除未來法及諸法必
不生,除一切法無聚空論,除善不善法及諸
法必不生,諸餘法攝十八、持十二、入五陰。除
無記法及諸法必不生,諸餘法攝十、持四、入
五陰。除欲界繫法及諸法必不生,諸餘法攝
十四、持十、入五陰。除色無色界繫法、學無學
法及諸法必不生,諸餘法攝十八、持十二、入
五陰。除非學非無學法及諸法必不生,諸餘
法攝三、持二、入五陰。除見諦斷法、無斷法及
[030-0913a]
諸法必不生,諸餘法攝十八、持十二、入五陰。
除思惟斷法及諸法必不生,諸餘法攝三、
持二、入五陰。頗有一持一入一陰攝一切法
耶?答曰:有,一持法持一入意入、一陰色陰


智時跋渠第四竟胡本一百七十八首盧,


《阿毘曇》見跋渠第五



「 邪見斷垢淨,
 無因無知見,
 無力無精進,
 作七士身因;
 四本緣豪無,
 因自作亦他,
 我作作無因,
 此彼我六見;
 欲樂及諸禪,
 空有無非風,
 我作亦有慢,
 若得若當得,
 故說是見品。」



所謂此見,無施無福無說,此邪見,習諦斷。無
善惡行果報,此邪見,苦諦斷。無今世後世
無父無母,此邪見,習諦斷。無世阿羅漢樂
去,此邪見,道諦斷。無等去,此邪見,盡諦
斷。無趣得諸今世後世自智作證成就遊,
此邪見,道諦斷也。


所謂此見,於此命活,餘處
斷壞無有死。此邊見攝斷滅見,苦諦斷。



謂此見,四大人身,彼若命終時,彼當爾時地
即屬地、身水即屬水、身火即屬火、身風即屬
風、身空五入持死往棄塚間跡現根歸虛
空。此邊見攝有常見,苦諦斷也。


所謂此見,
骨白鴿色,我變為灰若火我緣。此非見,是邪
智。若有漏行我緣,此邪見,習諦斷;若無
漏行我見,此邪見,道諦斷。


所謂此貪
[030-0913b]
者歎施、智者歎受;誹謗智法,此邪見,道諦斷


所謂此見,彼空妄語;此愚,非智。諸作是說,
有於此命活、餘處斷壞無有死。此愚邊見
攝有常見,苦諦斷。


所謂此見,無因無緣
眾生有垢。無因無緣眾生有垢,此邪見,習諦
斷。


所謂此見,無因無緣眾生淨。無因無
緣眾生淨,此邪見,道諦斷也。


所謂此見,無因
無緣眾生無智無見智無見。無因無緣眾生無智智無見,此邪見,習諦斷。


所謂此見,無
因無緣眾生知見。無因無緣眾生知見,此
邪見,道諦斷。


所謂此見,無力無精進、無力
精進、無自作無他作無士作、非自作非他作
非士作、士力士精進士方便、一切眾生一切
蟲一切神、無力無自在無精進無方便有行
報、無因無緣眾生受苦樂。於六六生若誹謗
有漏力精進,此邪見,習諦斷;若誹謗無漏
力精進,此邪見,道諦斷。


所謂此見,造教造、
斷教斷、煮教煮、愁煩椎胸呻吟志亂、害眾生、
不與取、邪婬行、妄語飲酒、穿牆壞藏偷金婬
他妻、害村害城害眾生,作如是者此非惡;以
刀以輪此地上所有諸蟲,彼一切一日之中
斷截撾捶作一肉聚,彼無有惡無因緣惡報;
於恒水左施福說過去、於恒水右斷截撾打來,
彼無福無惡;施與戒完具歡喜語錢財,彼因
緣無福、彼因緣無福報;此邪見,習諦斷。
所謂此見七士身不作作不化化、實住聚常
住、彼立非移動各不相干,若福若惡福惡、若
苦若樂苦樂。彼何者?所謂地身、水身、火身、風
身、樂苦樂、命七,是謂七士身不作作不化化
[030-0913c]
實住聚常住彼立不移動各不相干,若福若
惡福惡,若樂若苦樂苦,若士樂士苦不豫世
事,七身中間刀得過去亦不害命,彼無作是
說若害若殺不到命終而到命終;此邊見有
常見攝,苦諦斷。


所謂此見,因四百千生
門,六千百千大劫,六百三行行半行,六十二
跡向,六十二塵持,六十二中劫,百二十根,百
三十六大地獄,四十九百千梵志家,四十九
百千裸形村,四十九百千龍國,於其中入六
六生八士地,七想行七無想行,七尼揵子
行,七阿須倫七非阿須輪,七天七恚七人七
非人,七泉七百泉,七嶮七百嶮,七山七百山,
七夢七百夢,是謂八十四百千大劫,若愚若
智往來經歷盡其苦際。彼無有作是說,我以
此戒果淨行,不行熟行、當熟已熟、當倍已倍
二倍,苦樂已進無退。譬如縷丸執縷放走,如
是八十四百千大劫,若愚若智往來經歷盡
其苦際,無作作緣。此戒盜,苦諦斷。


所謂此
見,諸此人所更,彼一切本所作因無作作緣。
此戒盜,苦諦斷。


所謂此見,此人所更,彼一
切富者化因無作作緣。此戒盜,苦諦斷也。



謂此見,此人所更,彼一切無因無緣。此邪見,
習諦斷。


所謂此見,我作苦樂無作作緣。此
戒盜,苦諦斷。


所謂此見,他作苦樂無作作
緣。此戒盜,苦諦斷。


所謂此見,我作他作
[030-0914a]
苦樂無作作緣。此戒盜,苦諦斷。


所謂此見,
非自作非他作、非我作非教他作,無因無緣
眾生苦樂所更。此邪見,習諦斷。


所謂此見,
彼是我、彼是世、我是彼常法非變易法。此邊
見有常見攝,苦諦斷。所謂此見,實有此我。
此邊見有常見攝,苦諦斷。


所謂此見,實無
此我。此邊見斷滅見攝,苦諦斷。


所謂此見,
我觀我眼,色我住。此身見,苦諦斷。所謂此
見,我觀非我眼,我住色眾具因。此身見,苦諦
斷。


所謂此見,無我見我,色我住眼眾具因。
此身見,苦諦斷。


所謂此見,此是我,若語若
覺作教作生等生,於彼彼作善惡行受報。此
邊見有常見攝,苦諦斷。


所謂此見,彼淨脫
出,若五欲樂娛樂以穢法盜為最。此見盜,苦
諦斷。


所謂此見,彼淨脫出,若解脫欲乃至
第四禪成就遊無作作緣。此戒盜,苦諦斷


所謂此見,我豪依空見起增慢、我相似依
空見起慢、我卑依空見起小慢、有勝我者依
見起小慢、有似我者依見起慢、有卑我者依
見起增慢、無豪我者依見起增慢、無似我者
依見起增慢、無卑我者依見起小慢,所謂此
見無風無雨無射、懷妊不孕、河不流、火不然、
日月不出不沒、垢淨無住處。此邊見斷滅見
攝,苦諦斷也。




「 依我造眾生,
 依他亦有造;
 一一無有見,
 不觀此是前。」



依我造眾生者,我作我造我化,故曰我造眾
生。依他亦有造者,他作他造他化,故曰依他亦
有造。一一無有見者,一一前者,見
[030-0914b]
彼不看不視不覺,故曰一一無有見。不觀此
是前,當觀此前緣。若觸於生受,我作彼非
有,他作彼非有。當觀此箭緣者,此前謂之
見。此前緣別生別老別病別死,視此見前
視覺也,故曰觀前緣。若觸於生受者,生謂之
外,學於彼此見染著觸,故曰若觸於生受
也。我作彼非有者,彼非有我作我造我化,故
曰我作彼非有。他作彼非有者,彼有非他
作他造他化,故曰他作彼非有。慢住此眾
生,慢取慢縛見,逆生死不過。慢住此眾生者,
七慢彼住屬成就,故曰慢住此眾生。慢取者,
彼取重取恒取,故曰慢取。慢縛者,彼縛重縛
恒縛,故曰慢縛。見逆者,斷滅見有常見俱逆,
有常見斷滅見俱逆,故曰見逆。生死不過者,
無窮彼不越不等越,故曰生死不過。


「 若得若當得,
 二塵雜俱散,
 異學戒
 諸學,
 諸持戒諸活,
 諸梵活養全。」



若得若當得者,已得持陰入,故曰若得。若當
得者,不得持陰入必當得,故曰若當得。二塵
雜俱散者,二塵欲瞋恚愚癡,彼散雲多散,故
曰二塵雜俱散。異學戒者,學彼從彼,故曰異
學戒。諸學者,諸眾生如是見如是語,彼淨脫
出;諸學象頸馬背車弓地鉤強諸輦出入,故
曰諸學也。諸持戒者,諸眾生如是見如是語,
彼淨脫出,若持牛戒守狗戒鹿戒象戒禿梟
戒裸形戒,故曰諸持戒也。諸活者,諸眾生如
是見如是語,彼多活久活,若洗人泉、不人泉、
上人泉、恒門三淵泉,故曰活。諸梵活者,諸
眾生如是見如是語,彼淨脫出,諸兩兩梵行
[030-0914c]
改往等受,故曰諸梵活。諸養全者,諸眾生
如是見如是語,彼淨脫出,若事火日月星
宿藥嚴飾宮,故曰諸養全。此一邊無作作緣,
此戒盜,苦諦斷。諸眾生如是見如是語,好
欲淨欲食欲充根欲欲中無事,此二邊以穢
法盜為最。此見盜,苦諦斷。此二邊不知,戒盜
見盜。如實不知如實不見彼取彼受彼走,見
起眼成見。彼眼成者,謂之佛世尊彼見取時
受時走時見起,故曰眼成見。彼此二邊知戒
盜見盜,如實知如實見不取彼不受彼不走,
彼見不起眼成見。彼眼成者,謂之佛世尊彼
見不取時不受眼不走時不起時,故曰眼成
見。彼此非染非穢非愚,彼不欲淨解脫出,彼
不復輪轉。輪轉謂無量生死,彼非不盡非有
餘故,曰不復輪轉。此邊我說苦苦者五盛
陰,彼此邊後邊最後邊,故曰此邊我說苦
也。


見跋渠第五竟胡本二百七十六首盧梵本二百七十六首盧,秦三千三百七言


《阿毘曇》中偈跋渠第六



見婆羅門二、母盡灑若負一、不信三十六、惡
見無望沫講堂墮皮。


「 視者視時視,
 不視時亦視,
 不視者亦視,
 不視視亦視。」



視者視時視。視謂之諸已見苦習盡道,視時
視謂之諸餘見苦習盡道。彼亦見此見苦習盡
道,故曰視者視時視。不視時亦視者,謂之
諸餘不見苦習盡道。彼視此不見苦習盡道,
故曰不視時亦視。不視者亦視,不視謂之不
見苦習盡道,視謂之諸見苦習盡道,故曰不
[030-0915a]
視者亦視。不視視亦視,彼見苦習盡道,此不
見苦習盡道,故曰不視視亦視一竟


「 不應捶婆羅門,
 亦不施婆羅門,
 不是捶婆羅門,
 亦不是施婆羅門。」



不應捶婆羅門,婆羅門者謂之阿羅漢。彼
不捶若手若石若刀若杖,故曰不應捶婆羅
門。亦不施婆羅門者,彼阿羅漢不施不敬,
衣食臥具病瘦醫藥,故曰亦不放婆羅門。不
是捶婆羅門者,彼不是弊醜,諸捶阿羅漢若
手若石若刀若杖,故曰不是捶婆羅門。亦不
是施婆羅門者,彼不是弊醜,諸施阿羅漢
不敬衣食臥具病瘦醫藥,故曰亦不是施婆
羅門二竟


「 捐捨於父母,
 亦王及二學,
 捨邦土翼從,
 無礙過梵志。」



捐捨於父母者,母謂之愛生故也。如說:愛為
生士,彼心馳走,人因生死,彼苦大畏。父謂之
有漏行,有彼當捨離斷。故曰捐捨於父母也。
亦王及二學者,王謂之有漏心意識,如說:六
增上王,染著諸塵,非染無污,染謂之愚。二學
謂之戒盜見盜。故曰王及二學也。捨邦
士翼從者,邦士謂之垢。翼從謂之彼相應
有覺有觀,彼當捨離斷,故曰捨邦士翼從。無
礙過梵志者,三礙貪欲瞋恚愚癡,彼盡於欲
界中過出要、色無色界過出要。梵志者於此
見盡要,故曰無礙過梵志也三竟


「 捐捨於父母,
 亦王及二學,
 已害於五虎,
 彼謂之清淨。」



捐捨於父母者,母謂之愛生故。如說:
[030-0915b]


「 「愛為生士,
 彼心馳走,
 人因生死,
 彼苦大畏。」」



父謂之有漏行,有彼當捨離斷。故曰捐捨於
父母也。


亦王及二學者,王謂之有漏心意識,如說:


「 「六增上王,
 染著諸塵,
 非染無污,
 染謂之愚。」」



二學謂之戒盜見盜。故曰亦王及二學也。已
害於五虎者,虎世尊現瞋恚,如彼虎兇惡無
慈。如是瞋恚纏眾生兇惡無慈,彼世尊現當
盡。云何五?答曰:數為五。五蓋中五、五下分
結中五,彼當捨離斷,故曰已害於五虎也。彼
謂之清淨者,盡欲清淨,瞋恚愚癡已盡謂之
清淨,彼故謂之清淨也四竟


「 若已盡不生,
 已盡不將隨,
 彼佛無量行,
 無迹何迹將。」



若已盡不生者,結盡無餘謂之盡,或生或不
生。誰生?答曰:若彼結盡退,此生。誰不生?答
曰:若彼結盡不退,此不生。故曰若已盡不生
。已盡不將隨者,此結不盡有餘,以二事將
隨,於現法中樂色聲香味細滑,若身壞有苦
生。彼盡無餘不將隨,故曰已盡不將隨也。彼
佛無量行者,云何佛?答曰:如彼如來無餘智
見明覺思惟,已得度成就謂之佛。二邊有常著
斷,此非佛世尊行也。四意止無量無邊無
限,此佛世尊行。故曰彼佛無量行也。無迹何
迹將者,迹謂之垢。彼垢無一可將,若染若穢
若愚,故曰無迹何迹將五竟


「 若叢染枝灑,
 無愛可將隨,
[030-0915c]
 彼佛無量行,
 無迹何迹將?」



若叢染枝灑者,叢謂之愛。如說:比丘我今當
說愛叢水枝灑,若彼諸眾生覆隱沒蔭蓋纏。
云何灑?答曰:此愛不盡有餘灑,若生五趣過
去未來現在也。彼盡無餘不灑,故曰若叢染
枝灑也。無愛可將隨者,愛盡無餘也。此愛不
盡有餘,二事將隨,於現法中樂色聲香味細
滑法,若身壞有苦生。彼盡無餘不將隨,故曰
無愛可將隨也。彼佛無量行者,云何佛?答
曰:若彼如來無餘智見明覺思惟,已得度成
就謂之佛。二邊斷滅有常,彼非佛世尊行;
四意止無邊無限無量,此佛世尊行。故曰彼
佛無量行也。無迹何迹將者,迹謂之垢。彼垢
無一可將,若染若穢若愚,故曰無迹何迹將
六竟


「 已截繩束高,
 亦意等相依,
 覺為已度塹,
 彼是世梵志。」



已截繩束高者,世尊現高慢繩愛,譬如車截
現高繩繫。如是眾生高慢愛繫,彼世尊現當
滅,故曰已截繩束高。亦意等相依者,三意欲
瞋恚愚癡也,等相依謂之彼相應覺觀也,故曰
亦意等相依。覺為已度塹者,佛世尊現當
斷無明,如說:云何比丘已度岸?答曰:無明塹
盡無餘。故曰覺為已度塹也。彼是世梵志者,
梵志現已滅惡法,故曰彼是世梵志也七竟


「 一本二展轉,
 三垢五彌廣,
 諸海十二轉,
 文尼度沃焦。」



一本二展轉者,世尊現無明是本。如說:


「 「諸此惡趣,
 今世後世,
 彼無明本,
[030-0916a]
 慳貪等生。」」



二展轉謂之名色,故曰一本二展轉也。三垢
五彌廣者,三垢婬瞋恚愚癡,五彌廣也
謂之五趣地獄畜生餓鬼天人,故曰三垢五
彌廣。諸海十二轉者,世尊現海六入是海
也。如說:法海,比丘!愚凡人說語,此非聖典
海。大水處大水聚數眼入為海波,色迴使若
忍彼色使不度眼海,俱迴使俱神俱羅剎
耳鼻舌身意入海。彼法迴使若彼法忍迴使,彼
不度意海俱迴使俱神俱羅剎。十二轉者謂
之十二入。若眼色中迴色眼中迴,乃至意法
中迴法意中迴,故曰諸海十二轉也。文尼度
沃焦,沃焦者無限生死。彼無學、文尼已度。學
文尼方度,故曰文尼度沃焦八竟


「 不信不住智,
 若那羅斷除,
 害望捨離望,
 彼是無上士。」



不信不住智者,世尊弟子已實見四諦,謂之
不信。何故?答曰:彼不信餘,若佛若法若僧若
苦習盡道也。不住智者謂之泥洹。如說:有
比丘不生不住不有無為,於此長久遠,不得
今得因道因迹,故曰不信不往知。若那
羅斷除者,彼斷一切三界際。若那羅者名也。
如說:眾生謂之那羅,魔㝹㝹舍摩㝹納婆、
富樓沙、福伽羅、祁披、禪豆八人名字也。故
曰若那羅斷除也。害望捨離望者,害望
現形望盡,捨離望現命望盡,故曰害望捨
離望也。彼是無上士者,彼第一士大士妙士
高士無上士,故曰彼是無上士九竟


「 三十六水,
 意流有倍,
 順流二見,
[030-0916b]
 由望覺出。」



諸三十六水者,水謂之三十六愛種也,故曰
諸三十六水也。意流有倍者,意生意首意
所縛著,倍者極增盛滿,故曰意流有倍。順
流二見者,謂之斷滅見、有常見,彼流至
地獄畜生餓鬼,故曰順流二見。由望覺出者,
三覺欲覺瞋恚覺害覺,欲生欲有欲所縛著,
故曰由望覺出也十竟


「 棄身惡行,
 及口惡行,
 棄意惡行,
 諸穢雜想。」



棄身惡行者,現身滅三惡行,故曰棄身惡行
。及口惡行者,現滅口四惡行,故曰及口
惡行。棄意惡行者,現滅意三惡行,故
曰棄意惡行也。諸穢雜想者,若知諸餘雜想
亦當滅,故曰諸穢雜想十一竟


如鬘童子見見有足、聞聞足、知知足、識識足
如非此。如非此者如非彼。如非彼者如非下
非上非兩中間,此是苦邊。或鬘童子見見有
足或無。誰有?答曰:若眼見色不起垢,是謂有。
謂無?答曰:若眼見色起垢,是謂無。聞聞足、
知知足、識識足亦如是。如彼鬘童子見見有
足、聞聞足、知知足、識識足如非此,若染若穢
若愚若非此。若染若穢若愚者如是非彼取
縛。若如非彼取縛者。如是如非下,不欲界非
上、無色界非兩中間。色界此是苦邊苦,謂
之五盛陰。彼是邊彼邊最後邊,故曰此是
苦邊十二竟


磨舍、兜舍、僧貰磨、薩披多羅毘比
粟多,此是苦邊。
[030-0916c]


磨舍者,不悕望。若欲若恚若愚,故曰磨舍
也。兜舍者,喜佛道喜善說法,順聖憎別苦
習盡道,色無常痛想行識無常,故曰兜舍也。
僧貰磨者,欲生制息之、瞋恚愚癡生制息之,
故曰僧貰磨也。薩披多羅毘比粟多者曇蜜羅國
語也,一切欲界心脫離、一切色無色界心脫離,

故曰薩披多羅毘比粟多也。此是苦邊者,苦
謂之五盛陰。彼是邊後邊最後邊,故曰此是
苦邊十三竟


「 知身如聚沫,
 覺法如野馬,
 斷魔華小華,
 不往見死王。」



知身如聚沫者,如彼沫聚無力羸虛空不堅,
五盛陰如是無力羸虛空不堅,故曰知身如
聚沫也。覺法如野馬,者,從日光出不
久彈指頃不住、本無忽有設有便盡,五盛陰
如是斯須彈指頃不住、本無忽有設有便盡,
故曰覺法如野馬也。斷魔華小華者,四魔:陰
魔、垢魔、死魔、自在天子魔,世尊為彼現見諦斷
華垢盡、小華思惟斷,故曰斷魔華小華。不
往見死王者,如是見諦思惟斷結已盡無餘,
自在天子不隨意自恣,故曰不往見死王
十四竟


「 守堂若彼此,
 諸覺喜足我,
 知世間興衰,
 善心盡解脫。」



守堂若彼此者,三講堂空無願無相,諸緣內
[030-0917a]
生外緣,故曰守堂若彼此也。諸覺喜足我者,
覺謂之智達,聰明智慧成,喜於佛道善說法,
順聖僧別苦習盡道,色無常痛想行識無常
如,我具身口意行成就,故曰諸覺喜足我
也。知世間興衰者,世間謂之五盛陰。諸比丘
遊觀興衰,如此色、如此色習、如此色盡,如此
痛想行識,此識習、此識盡,故曰知世間興衰
。善心盡解脫者,彼思義思法思善思妙,一
切有道沒,生脫當脫已脫,故曰善心盡解脫
十五竟


「 脫若墮已墮,
 貪餮復來還,
 已逮安隱處,
 樂往至樂所。」



脫若墮已墮者,脫謂欲界也。已脫謂生色界,
若墮謂辦色界中作陰,故曰脫若墮已
墮也。貪餮復來還者,有世間道垢盡聖智未
生,彼自身娛樂自身恃怙,復墮地獄餓鬼畜生
,故曰貪餮復來還。已逮安隱處,已逮
者謂之佛弟子,安隱者謂之泥洹彼娛
樂,故曰已逮安隱處也。樂往至樂所者,彼道
樂至泥洹,故曰樂往至樂所十六竟


「 若無根無皮,
 葉無況有枝,
 彼猛縛解脫,
 誰堪能誹謗?」



若無根無皮者,世尊現無明根,如說:


諸惡趣此,今世後世,彼無明本,慳貪等生。


皮者四識住,彼不盡有餘不欲不忍,故曰若
無根無皮也。葉無況有枝者,世尊現葉我慢,
如說:云何比丘燒葉?答曰:我慢。盡無餘枝者,
愛。如說:比丘我當說愛聚水枝灑,於此
眾生覆隱況陰蓋纏,故曰葉無況有枝。
[030-0917b]
彼猛縛解脫者,猛謂佛弟子猛勇,智慧成就
猛勝除惡法三縛,欲瞋恚愚癡彼脫已脫當
脫,故曰彼猛縛解脫也。誰堪能誹謗者,彼人
當稱譽不可訾也,若毀訾者受罪多。如
說若毀便譽、若譽便毀,口招禍殃不覺樂。
故故曰:


「若無根無皮,無葉況有枝。彼猛縛解脫,誰堪
能誹謗?」


偈跋渠第六竟胡本二百一十首盧四十四竟梵本二百一十首盧,秦三千九百五十七言





《阿毘曇論》卷第三十見犍度第八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