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k0101 梵網經直解事義-- (CBETA)


No.698


附直解事義



上卷之一



翻譯


翻譯者。謂翻梵天之語。成華夏之言。譯者。易也。周禮
設四官以達四方之事。東曰寄。南曰象。西曰狄鞮。北
曰譯。今翻西語而云譯者。以經傳漢世。譯官多事北
方。兼善西語。故易梵言曰譯。


五住


五住者。謂即五住地煩惱也。三界見惑為一住。即見
一切住地。三界思惑分為三住。即欲愛住地。色愛住
地。有愛住地也。根本無明為一住。即無明住地。由此
五惑。能令眾生住著生死。故名住地也。
△見一切住
地者。乃三界分別見惑。由意識對法塵分別。起諸邪
見。住著三界故。
△欲愛住地者。乃欲界思惑。由意根
對內我境起貪愛心。而於欲界住著生死故。
△色愛
住地者。乃色界思惑。以諸眾生不了此惑。住著色界
禪定。不能出離故。
△有愛住地者。乃無色界思惑。以
不了此惑。住于禪定。不能出離故。
△無明住地者。乃
根本無明惑。謂諸聲聞。緣覺。未了此惑。沈滯真空。住
於方便土中。大乘菩薩方能除斷。由餘惑未盡。住實
[001-0875c]
報土。故名無明住地也。


二死


二死者。一分段生死。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謂六道眾
生。隨其業力。所感果報身命。身。則有長有短。命。則有
壽有夭。而皆流轉生死也。
△二變易生死。謂諸聲聞。
緣覺。菩薩。雖離三界內分段生死。而有方便等土變
易生死。如初住為因。後住為果。又後住為因。後後住
為果。以其因移果易。故名變易生死也。


海有十德


海有十德者。海以深廣為名。謂佛智海。深廣無涯。以
喻十地菩薩。入佛智海十德之相。故以十德表之。

一次第淵深德。
△二不受死屍德。
△三餘水入中皆
失本名德。
△四普同一味德。
△五無量珍寶悉蘊其
中德。
△六無能至底德。
△七廣大無量德。
△八大身
所居德。
△九潮不過限德。
△十普受大雨無有盈溢德。


六十二見


六十二見者。謂於五蘊法上起執我見。如執色大我
小。我在色中。色小我大。色在我中。離色是我。即色是
我。如執色蘊有四我見。受想行識。各有如是四我見。
五四成二十見。過去二十。現在二十。未來二十。共六
十。加斷常二根本。合六十二見。


三十六物


三十六物者。一髮。二毛。三爪。四齒。五眵。六淚。七涎。八
唾。九屎。十尿。十一垢。十二汗。已上為外相。十三皮。十
[001-0876a]
四膚。十五血。十六肉。十七筋。十八脈。十九骨。二十髓。
二十一肪。二十二膏。二十三腦。二十四膜。已上為內
相。二十五肝。二十六膽。二十七腸。二十八胃。二十九
脾。三十腎。三十一心。三十二肺。三十三生臟。三十四
熟臟。三十五赤痰。三十六白痰。此上為內舍。


五種不淨之身


五種不淨之身者。一生處不淨。是身為臭穢。不從蓮
花生。二種子不淨。是身種不淨。父母邪想有。三自性
不淨。四大不淨聚。海水洗不潔。四自相不淨。常流出
不淨。如囊盛穢物。五究竟不淨。諦觀於此身。終必歸
死處。


四滿成佛


四滿成佛者。一者。信滿成佛。謂依種性地。決定信於
諸法。不生不滅。清淨平等。無可願求是。為信滿成佛。
即文中求求至心。無生空一願之義。
△二者解滿成
佛。謂依解行地。深解法性。無造無作。不起生死想。不
起涅槃想。心無所怖。亦無所欣。是為解滿成佛。即文
中觀觀入定照。無量見縛等義。
△三者。行滿成佛。謂
依究竟菩薩地。能除一切無明諸障。菩提行願。皆悉
具足。是為行滿成佛。即文中行滿願故。
△四者。證滿
成佛。謂依淨心地。得無分別寂靜法智。及不思議勝
妙功德。是為證滿成佛。即文中佛果便成。觀一諦中
道之義。於四滿中。單舉解慧是願體性者。此種性位。
是信成就發心。起行修行。故云解慧為願體性。為一
[001-0876b]
切行本源也。


五利使


五利使者。即身。邊。邪見。見取。戒禁取也。利。即快利之
義。謂此五種妄惑。動念即生。造次恒有故。使。即驅使
之義。謂諸眾生。於此五種妄惑。驅役心神。流轉三界。
無有出期。二義合言。故名五利使也。
△一身見。謂諸
眾生。於名。色。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中。妄計為身故。

二邊見。謂即於前身見。或執為斷。或執為常。各執一
邊故。
△三邪見。謂諸眾生。邪心取理。撥無因果。斷滅
一切善根故。
△四見取。謂諸眾生。於非真勝法中。謬
計涅槃。生心取著。於邪見中。執為正見故。
△五戒禁
取。謂諸外道。於非戒中。謬計為戒。如雞狗等邪戒。以
為真戒。取以進行故。


五鈍使


五鈍使者。即貪瞋癡慢疑也。鈍。即遲鈍。使。即役使。謂
此五種妄惑。由推前身見等五種利使而生。對利說
鈍。故名鈍使也。
△一貪使者。謂貪著世間色欲財寶。
恣縱心情。引取而無厭足故。
△二瞋使者。謂眾生於
違情境上。起諸瞋恚忿怒。惱亂自他故。
△三痴使者。
謂諸眾生。迷心緣境。於一切法。不能明了故。
△四慢
使者。謂諸眾生。自恃種姓富貴。有德有才。輕蔑於他
故。
△五疑使者。謂諸眾生。迷心乖理。於諸法猶豫不
決。不能通達故。由此五惑之所驅役。流轉三界。故名
使也。
[001-0876c]


百三昧


百三昧者。大智度論具明百八三昧。茲言百者。略舉
大數也。
△首楞嚴三昧。於諸三昧行相。悉能分別了
知。究竟一切魔惱。不能破壞故。
△寶印三昧。於一切
三昧。悉能印證。然諸寶中。法寶為最故。
△師子戲三
昧。於諸三昧。出入自在。如師子戲。能制羣獸故。
△妙
月三昧。能除無明黑暗。諸法邪見故。
△月幢相三昧。
如大將以寶幢。作月之像。見者悉皆順從故。
△出諸
法三昧。能令一切三昧。出生增長故。
△觀頂三昧。入
是三昧。徧見諸三昧故。
△畢法性三昧。決定知諸法
性。而得定相故。
△畢幢相三昧。決定持諸三昧法幢。
最為尊勝故。
△金剛三昧。智慧堅固。能破諸三昧故。


△入法印三昧。持此法印。能入諸法實相故。
△三昧
王安立三昧。於諸三昧中。安住自在故。
△放光三昧。
能放種種光明。照諸三昧故。
△力進三昧。於諸三昧。
得自在力。變現度生故。
△高出三昧。諸三昧性。從心
而出。福德智慧。悉增長故。
△必入辯才三昧。能辯說
一切三昧。知眾生語言經論等。分別無礙故。
△釋名
字三昧。能解諸法三昧名義故。
△觀方三昧。以平等
心。觀十方眾生。皆得度脫故。
△陀羅尼即三昧。持諸
三昧印。分別諸三昧。皆有陀羅尼故。
△無誑三昧。不
生愛。恚。無明。邪見。於諸三昧。都無迷悶之事故。
△攝
諸法海三昧。能攝三乘諸法故。
△徧覆虗空三昧。或
放光明。或以音聲。充徧無量虗空故。
△金剛輪三昧。
[001-0877a]
持三昧輪。入一切法。所至無礙故。
△實斷三昧。持此
法寶。能斷一切三時煩惱諸垢故。
△能照三昧。以智
慧明。照了諸法故。
△不求三昧。照諸法如幻。於三界
愛欲。悉斷無求故。
△無住三昧。照諸法念念無常。無
有住相故。
△無心三昧。心心數法。皆悉不行故。
△淨
燈三昧。離垢慧燈。清淨明發故。
△無邊明三昧。以智
慧明。普照無邊世界故。
△能作明三昧。如燈入暗。無
不明了故。
△普照明三昧。如寶珠光。四邊普照故。

堅淨諸三昧。清淨堅牢。垢法無染故。
△無垢明三昧。
離無明愛欲煩惱諸垢。明照一切三昧。故。
△歡喜三
昧。能生無量法歡喜樂故。
△電光三昧。於無始來所
失之道。還復能得。如電光蹔現。行者得路故。
△無盡
三昧。滅諸法無常等相。入不生滅真實之理故。
△威
德三昧。有無量威德自在莊嚴故。
△離盡三昧。見諸
三昧。無有窮盡離一切斷滅之見故。
△不動三昧。知
諸法實相。寂然不動故。
△不退三昧。住是三昧。不退
轉故。
△日燈三昧。能照種種法門。如日燈破暗故。

月淨三昧。慧照圓明。如月除瞑故。
△淨明三昧。明照
諸法。無有障礙故。
△能作明三昧。能與般若智相應。
於諸三昧門。而作光明故。
△作行三昧。能發起先所
得諸三昧故。
△知相三昧。見一切三昧中。有實智慧
之相故。
△如金剛三昧。能破煩惱結使。無有遺餘故。


△心住三昧。能攝散心不動轉故。
△普明三昧。神通
光明。普照諸法故。
△安立三昧。於一切功德善法中
[001-0877b]
安立。堅固不動故。
△寶聚三昧。能轉一切國土。皆成
七寶故。
△妙法印三昧。得諸佛菩薩。深妙功德智慧
之法。印諸三昧故。
△法等三昧。能照眾生諸法。悉皆
平等故。
△斷喜三昧。厭離苦。空。無我。不淨之相。不起
樂著之想故。
△到法頂三昧。以般若方便之力。而到
於法山之頂故。
△能散三昧。能於空慧相應。而能破
散諸法故。
△分別諸法句三昧。能分別諸法語言文
句。為眾生說。詞無礙故。
△字等相三昧。觀諸字諸語。
悉皆平等故。
△離字三昧。謂不見字在義中亦不見
字在字中故。
△斷緣三昧。於苦樂三受。遠離不著。心
滅緣斷故。
△不壞三昧。了法畢竟空寂。戲論不能破。
無常不能轉故。
△無種相三昧。了法無相。而不見諸
法種種之相故。
△無處行三昧。於三界火宅。菩提涅
槃。畢竟空寂。不依止故。
△離[朦-卄+並-前-刖-一]昧三昧。於微翳無明
等。悉皆除盡故。
△無去三昧。不見一切諸法去來之
相故。
△不變異三昧。觀一切法。不見有變異之相故。


△度緣三昧。於六塵中諸煩惱緣。悉皆度脫故。
△集
諸功德三昧。修集一切善根功德。初中後夜。無休息
故。
△住無心三昧。住諸法實相中。但隨智慧。不隨於
心故。
△淨妙華三昧。於諸三昧中。開諸功德華。自在
莊嚴故。
△覺意三昧。令諸三昧變成無漏。與七覺相
應故。
△無量辯三昧。以無量辯才。樂說無礙故。
△無
等等三昧。觀一切法。皆同佛法。與無等等般若波羅蜜
相應故。
△度諸法三昧。能入三解脫門。超出三界。度
[001-0877c]
三乘眾生故。
△分別諸法三昧。能分別善。不善。有漏
無漏。有為。無為等相故。
△散疑三昧。除一切疑網。得
一切諸法實相故。
△無住處三昧。不見諸法定有住
處故。
△一莊嚴三昧。能觀諸法。皆以一相智慧莊嚴
故。
△生行三昧。觀種種行。入。住。出相。皆空不可見故。


△一行三昧。與畢竟空相應。更無餘行故。
△不一行
三昧。以此三昧。兼行餘行故。
△妙行三昧。不見諸三
昧二相。即是畢竟空相應三昧故。
△達一切有底三
昧。以無漏智。通達三有。乃至非有想。非無想之底。悉
皆令其散壞故。
△入名語三昧。於一切諸法名字語
言。無不解了故。
△離音聲字語三昧。觀一切法。皆無
音聲語言。常寂滅相故。
△然炬三昧。以智慧炬。照一
切法。無錯無著故。
△淨相三昧。謂能清淨具足莊嚴
三十二相。及觀諸法總相。別相。無無相故。
△破相三
昧。於諸三昧相。無住無著故。
△一切種妙足三昧。能
以諸功德。種種莊嚴。禪定。智慧。悉皆具足故。
△不喜
苦樂三昧。於世間苦樂諸境。皆不喜樂故。
△無盡相
三昧。觀一切法。不斷不常。無壞無盡故。
△陀羅尼三
昧。住是三昧。則能持諸三昧。而聞持等諸陀羅尼。皆
自然而得故。
△攝諸邪正相三昧。謂於正定。邪定。不
定聚。一切眾生。都無所棄。一心攝取。而不見有邪正
等相故。
△滅憎愛三昧。於可喜。不可喜法中。不生愛
瞋故。
△逆順三昧。於諸法中。逆順自在。能破一切邪
逆眾生。能順一切可化眾生。而又不著逆順之相故。
[001-0878a]


△淨光三昧。於諸三昧。光明清淨。諸煩惱垢。皆不可
得故。
△堅固三昧。以與諸法實相智慧相應。皆悉堅
固故。
△滿月淨光三昧。清涼智光。能滅三毒之火故。


△大莊嚴三昧。以七寶香。莊嚴恒沙佛國處故。
△能
炤一切世間三昧。三世間一切諸法。皆悉能炤故。

三昧等三昧。觀諸三昧。無有淺深。與諸法相。皆悉平
等故。
△攝一切有諍無諍三昧。於一切法。不見是法
如是不如是。於眾生中。亦無好醜諍論。但隨心行而
攝受度脫故。
△不樂一切住處三昧。謂不樂住世間。
以世間無常故。不樂住非世間。不著於空故。
△如住
定三昧。如。即有無不二之義。謂知一切法如實相。不
見有法過此如者故。
△壞身衰三昧。以智慧力。分分
破壞身諸衰相故。
△壞語如虗空三昧。不見諸三昧
語業。依聲而有故。
△離著虗空不染三昧。菩薩修行
般若波羅蜜。觀諸法畢竟空。不生不滅。於此虗空三
昧之相。亦不染著故。


百法明門


百法明門者。具有百八。今舉百者。略而言也。本行集
經云。佛寄兜率天。作護明菩薩。將欲下生時。說此留
與諸天。以作憶念。後下生也。
△百八者。所謂正信法
明門。不破堅牢心故。
△淨心法明門。謂無穢濁故。

歡喜法明門。謂安隱心故。
△愛樂法明門。令心清淨
故。
△身行正行法明門。身三惡業清淨故。
△口行淨
行法明門。斷口四惡故。
△意行正行法明門。斷貪等
[001-0878b]
三毒故。
△念佛法明門。觀佛清淨故。
△念法法明門。
觀法清淨故。
△念僧法明門。得道堅牢故。
△念施法
明門。不望果報故。
△念戒法明門。一切願具足故。

念天法明門。修廣大心故。
△慈法明門。隨處善根攝
勝故。
△悲法明門。不害眾生故。
△喜法明門。捨一切
不喜事故。
△捨法明門。厭離五欲故。
△無常觀法明
門。觀三界慾故。
△苦觀法明門。斷一切願故。
△無我
觀法明門。不染著我故。
△寂定觀法明門。不擾亂心
意故。
△慚愧法明門。內心寂定故。
△羞恥法明門。能
滅外惡故。
△實法明門。不誑天人故。
△真法明門。不
誑自身故。
△行法明門。隨順法行故。
△三歸法明門。
淨三惡道故。
△知恩法明門。不捨善根故。
△報恩法
明門。不欺負他故。
△不自欺法明門。不自譽故。
△為
眾生法明門。不毀呰他故。
△為法法明門。如法而行
故。
△知時法明門。不輕言說故。
△攝我慢法明門。智
慧滿足故。
△不生惡心法明門。自護護他故。
△無障
礙法明門。心無疑惑故。
△信解法明門。決了第一義
故。
△不淨觀法明門。捨慾染心故。
△不諍鬪法明門。
斷瞋訟故。
△不癡法明門。斷殺生故。
△樂法義法明
門。求法義故。
△愛法明門。得法明相故。
△求多聞法
明門。正觀法相故。
△正方便法明門。真正行故。
△知
名色法明門。除諸障礙故。
△除因見法明門。得解脫
故。
△無怨親心法明門。於怨親中。生平等故。
△除方
便法明門。知諸苦故。
△諸大平等法明門。斷一切和
[001-0878c]
合法故。
△諸入法明門。修正道故。
△無生忍法明門。
證滅諦故。
△身念處法明門。諸法寂靜故。
△受念處
法明門。斷一切諸受故。
△心念處法明門。觀心如幻
故。
△法念處法明門。智慧無翳故。
△四正勤法明門。
斷一切惡成諸善故。
△四如意足法明門。身心輕安
故。
△信根法明門。不隨他語故。
△進根法明門。善得
諸智故。
△念根法明門。善作諸業故。
△定根法明門。
心得清淨故。
△慧根法明門。現見諸法故。
△信力法
明門。過諸魔力故。
△進力法明門。謂不退轉故。
△念
力法明門。謂不共他故。
△定力法明門。斷一切念故。


△慧力法明門。謂離二邊故。
△念覺分法明門。如
諸法智故。
△擇法覺分法明門。炤明諸法故。
△精
進覺分法明門。謂善知覺故。
△喜覺分法明門。謂得
諸定故。
△除覺分法明門。知一切法平等故。
△捨覺
分法明門。厭離一切法故。
△正見法明門。得漏盡聖
道故。
△正分別法明門。斷一切分別。無分別法故。

正語法明門。斷名字音聲如響故。
△正業法明門。無
業無報故。
△正命法明門。除滅一切惡道故。
△正行
法明門。謂至彼岸故。
△正念法明門。不念一切法故。


△正定法明門。無散亂故。
△菩提心法明門不斷三
寶故。
△依倚法明門。不樂小乘故。
△正信法明門。得
最勝佛法故。
△增進法明門。成就一切善根法故。

檀度法明門。教化眾生。遠離慳貪故。
△戒度法明門。
教化破戒眾生。遠離惡道故。
△忍度法明門。教化眾
[001-0879a]
生。捨瞋恚慢故。
△進度法明門。教化眾生。遠離懈怠
故。
△禪度法明門。教化散亂眾生故。
△智度法明門。
教化愚癡眾生。斷無明黑暗故。
△方便法明門。應機
說法故。
△四攝法法明門。普攝眾生故。
△教化眾生
法明門。不生疲倦故。
△攝受正法法明門。斷一切眾
生諸煩惱故。
△福聚法明門。利益眾生故。
△修禪法
明門。滿足十力故。
△寂定法明門。成就如來諸三昧
故。
△慧見法明門。大智滿足故。
△入無礙辯法明門。
法眼成就故。
△入一切行法明門。佛眼成就故。
△成
就陀羅尼法明門。悉能受持佛法故。
△得無礙辯法
明門。令一切眾生皆歡喜故。
△無生法忍法明門。謂
得受記故。
△不退轉地法明門。具足往昔諸佛法故。


△從一地至一地智法明門。謂灌頂成就一切智。乃
至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上卷之二



九十五種


九十五種者。西域外道。有九十五種。束為十一宗。一
數論師。計神我諸諦。二勝論師。計六句義。三塗[厂@火]師。
計自在天。四韋陀師。計那羅延天。五安茶論師。計本
際。六時散外道。計物從時生。七方論師。計方生人。人
生天地。八路伽耶。計色心法。皆極微作。九口力論師。
計虗空為萬物因。十宿作論師。計苦樂隨業。十一無
因論師。計自在生。


三細
[001-0879b]


三細者。對六麤而言。即根本無明之惑也。一業相。即
從真起妄。初動之相也。然本覺心源。離念寂靜。因無
明故。覺成不覺。遂成業相。二能見相。即見初動之相
也。亦名轉相。謂依初動業識。轉成能見之相也。三境
界相。即轉相分別初動之境界也。亦名現相。繇前轉
相。則境界妄現也。


六麤


六麤者。繇三細而生。故名六麤。一智相謂依第三境
界相。不了自心所現。妄起分別。於染淨境。起愛不愛
故。二相續相。謂依前智相分別。於愛不愛境。生樂生
苦。覺心起念。相續不斷故。三執取相。謂依前相續緣
念苦樂等境。心起著故。四計名字相。謂依前執取分
別。假名言說之相故。五起業相謂依前名字。執取生
著。造種種業故。六業繫苦相。苦。即生死之苦。謂依前
起業繫縛。則有生死逼迫之苦。不得自在故。


二十五諦


二十五諦者。一冥性。二智大。三我心。四五唯量。即色
聲香味觸五塵也。五五大。即地水火風空也。六五知
根。即眼耳鼻舌身也。七五作業根。即手足口。大遺。小
遺也。八心平等根。即意根也。九神我主諦。合有二十
五法。


三淨土


三淨土者。一常寂光土。亦名法性土。此即法身如來
所依理土。通為諸土體故。
△二實報莊嚴土。此即報
[001-0879c]
身如來所受用土。有二。一者。自受用土。即以所修自
利。行滿。從初成佛。盡未來際。變為純淨佛土。眾寶莊
嚴者是。二者。他受用土。是即所修化他行滿。乃隨十
地菩薩所宜居處。或大。或小。或勝。或劣。變成淨土者
是。
△三變化土。亦名凡聖同居土。即是應身如來變
化之土。謂佛以不思議神力。隨諸眾生善惡之業。變
現淨穢之土。方便設化故。


五怖畏


五怖畏者。一不活畏。謂諸初學菩薩。雖行布施。不能
盡己所有。即恐自己不能過活而生怖畏。此即登地
菩薩。因深果勝。於所受用。不假營為。自然周足。但為
利益眾生而行布施。故無不活畏。
△二惡名畏。初學
菩薩。雖欲與諸眾生同事。而攝化之。然入諸酒肆等。
恒懼譏謗。不能安行自如。而生怖畏。登地菩薩。為度
有情。以大悲心。隨類受生。饒益一切。處天宮不為樂。
入地獄不為苦。婬房酒肆。去住無礙。故無惡名畏。

三怖死畏。初學菩薩。雖欲用廣大心。內外俱施。然有
時以財施。而於身命顧惜。不能自捨。而生怖畏。登地
菩薩。成就法身慧命。了無生死壽夭。延萬劫不為長。
促一念不為短。但為度脫有情。隨機示現長短壽命
之相。心無罣礙。故無怖死畏。
△四惡道畏。初學菩薩。
懼生惡道。於不善法。分別對治。令其不生。常生怖畏。
登地菩薩。或修禪觀之行。或起利生之心。雖有思惟。
離諸散亂。隨願度生。平等無礙。故無惡道畏。
△五大
[001-0880a]
眾威德畏。初學菩薩。或於王庭執理之處。或於善解
法義人前。申宗敵論。唯恐有失。而生怖畏。登地菩薩。
具足一切。悲智雙運。或現神通。或說妙法。或入禪定。
或行苦行。所作業行。一切真實。百萬人天。縱任無礙。
故無大眾威德畏。


四明五明論


四明五明論者。一聲明。聲。即聲教。明。即明了。謂世間
文章算數建立之法。皆悉明了通達故。二因明。因。即
萬法生起之因謂世間種種言論。及圖書印璽。地水
火風。萬法之因。皆悉明了通達故。三毉方明。即毉治
之方法也。謂世間種種病患。或癲癇蠱毒。四大不調。
鬼神呪咀。寒熱諸病。皆悉曉了其因。通達對治故。四
工巧明工。即工業。巧。即巧妙。謂世間文詞讚咏。乃至
營造城邑。農田商賈。種種音樂。卜。算。天文。地理。一切
工業巧妙。皆悉明了通達故。五內明。內即佛法內教
也。謂以持戒。治破戒。禪定。治散亂。智慧。治愚痴。乃至
種種染淨。邪正。生死。涅槃對治之法皆悉明了通達
故。言四明者。除內明也。


二十五有


二十五有者。四部洲為四有。及修羅。地獄。餓鬼。畜生。
為八有。並欲界四王。忉利。夜魔。兜率。化樂。他化六天。
為十四。加色界四禪。為十八。及摩醯首羅大梵王天。
與無想天。並五那含天。為二十一。合無色界四空天。
共成二十五有。
[001-0880b]


見惑


見惑者。分別曰見。謂意識對法塵。非理籌度起諸邪
見。如外道計斷計常。乃至有無等見。名見惑。惑者。迷
惑也。謂諸眾生。於一切法。不了自性本空。妄生執著。
惑於正道。流轉生死也。此見惑。開為八十八使。以五
利五鈍十惑。於三界中。以三四諦攝。三苦下具有十
惑。成三十。三集。三滅下。除身見。邊見。戒取。各具餘七
惑。成四十二。合前有七十二。三道諦下。除身見。邊見。
各具餘八惑。成二十四。合前有九十六。又於上二界
四諦下。各除瞋惑。去此八瞋。止有八十八也。


思惑


思惑者。俱生日思。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於色聲
香味觸法六塵。貪愛染著。迷而不覺。是名思惑。依法
數中。唯取五鈍使中貪瞋痴慢四惑。於三界九地中。
欲界一地。四惑全有。上二界八地除瞋。唯貪痴慢。於
此九地。地地分為九品。九九成八十一品思惑也。


塵沙惑


塵沙惑者。即界外四十二品無明分劑頭數。又以理
事論。理惑。即見思。能障真諦之理故。事惑。即塵沙。能
障化導覆俗諦之法故。


轉善作惡


轉善作惡者。華嚴經。無厭足王。隱菩薩相。現王者身。
居多羅幢城。示惡持威。嚴刑酷法。折伏剛強暴惡眾
生。可治者治。可攝者攝。罰其罪惡。決其諍訟。撫其孤
[001-0880c]
弱。皆令永斷殺盜邪婬。此則名為轉善作惡也。


轉惡作善


轉惡作善者。涅槃經波羅柰國有屠兒。名曰廣額。日
以殺羊為事。舍利弗往化之。即回心受戒。放下屠刀。
自言我是千佛中一數也。


以男為女


以男為女者。維摩居士示疾。佛敕文殊往問。舍利弗
隨之。彼有天女。妙入不思議境界。舍利弗謂言。汝何
不轉女身。天女曰。我從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
得。當何所轉。即時天女以神通力。變舍利弗令如天
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問言。何不轉女身。舍利弗
以天女相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轉而變為女身也。


以女為男


以女為男者。法華經。龍女獻寶珠。世尊納受。即往南
方無垢世界。成等正覺也。


願生樂土


願生樂土者。佛世有王。名頻婆娑羅。其王夫人。名韋
提希。其子阿闍世。逆父禁母。母在禁中。一心遙想如
來。以求救拔。果感如來為說十六觀經。令彼發願往
生樂土。


誓願度生


誓願度生者。彌陀因中為法藏比丘。廣發四十八願
願我來世。我國中無有地獄。餓鬼。禽畜。以至蜎飛蝡
動之類。不得是願。終不作佛。如是願願度生。同歸安
[001-0881a]
養也。


願為閻羅天子


願為閻羅天子者。梁皇懺云。昔毗沙門國王。與韋陀
始王共戰。兵力不如。因發誓願。願我後生為地獄主。
治此罪人。十八大臣亦如是願。後果如之。閻羅天子。
即毗沙國王是。十八大臣。即十八獄王是也。


八十種好


八十種隨形好者一無見頂相。二鼻高孔不現。三眉
如初月。四耳輪輻相埵成。五身堅實如那羅延。六骨
際如鈎鎖。七身一時回如象王。八行時足去地四寸
印文現。九爪如赤銅色。十膝骨堅著圓好。十一身清
潔。十二身柔輭。十三身不曲。十四指長纖圓。十五指
文覆藏。十六脈深不現。十七踝不現。十八身潤澤。十
九身自持不逶迤。二十身滿足。二十一容儀備足。二
十二容儀滿足。二十三住處安。無能動者。二十四威
振一切。二十五一切樂觀。二十六面不長大。二十七
正容白不撓色。二十八面具滿足。二十九脣如頻婆
果色。三十言深音遠。三十一臍深圓好。三十二毛右
旋。三十三手足滿。三十四手足如意。三十五手文明
直。三十六手文長。三十七手文不斷。三十八一切惡
心眾生。見者和悅。三十九面廣姝好。四十隨眾生意。
和悅與語。四十一毛孔出香氣。四十二口出無上香。
四十三威儀如師子。四十四進止如象王。四十五行
法如鵝王。四十六頭如摩陀那果。四十七一切聲分
[001-0881b]
具足。四十八四牙白利。四十九舌色赤。五十舌薄廣。
五十一毛紅色。五十二毛軟淨。五十三廣長眼。五十
四孔門相具。五十五手足赤白如蓮花色。五十六臍
不出。五十七腹不現。五十八細腹。五十九身不傾動。
六十身持重。六十一其身大。六十二身長。六十三手
足軟滑。六十四四邊光各一丈。六十五光炤身而行。
六十六等視眾生。六十七不輕眾生。六十八隨眾生
音聲。不增不減。六十九說法不著。七十隨眾生語言
說法。七十一發音報眾聲。七十二次第有因緣說法。
七十三一切眾生不能盡觀相。七十四觀無厭足。七
十五髮長好。七十六髮不亂。七十七髮旋好。七十八
髮色青珠。七十九面淨如滿月。八十手足有德相。


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者。所謂足下平滿。因持戒故。
△千輻輪相。
因修施故。
△足跟𦟛相。不欺眾生故。
△指纖長相。護
正法故。
△指網縵相。不壞他眾故。
△手足軟相。施妙
好服故。
△七處滿相。施淨飲食故。
△鹿王腨相。喜聞
佛法故。
△馬陰藏相。覆載他過故。
△身如師王相。廣
修善法故。
△缺骨平滿相。善化眾生故。
△臂肘𦟛相。
救護怖畏故。
△手摩膝相。見善樂助故。
△清淨身相。
常修十善故。
△食至喉現相。常施病藥故。
△師子頰
相莊嚴善法故。
△四十齒相。心語平等故。
△齒密相。
和合諍訟故。
△齒齊相。施珍寶故。
△四牙白相。三業
清淨故。
△廣長舌相。護口過故。
△味中上味相。成就
[001-0881c]
功德故。
△梵音相。常軟語故。
△紺色目相。修慈心故。


△牛王睫相。至心求道故。
△白毫光相。讚他功德故。


△頂肉髻相。敬父母師故。
△身軟柔相。樂說法故。

身金光相。施敷具故。
△孔毛生相。離說世事故。
△身
毛上靡相。受師友教故。
△髮色金精相。不惡加生故。


△得身如尼拘陀相。常修三昧故。
△得那羅身相。喜
作佛像故。


下卷之一



十種大數


十種大數者。一者阿僧祇。梵語阿僧祇。華言無數。謂
從百洛叉。為一俱胝。乃至千千萬萬俱胝等。為一阿
僧祇。
△二者無量。謂從阿僧祗阿僧祇。為一阿僧祇
轉。阿僧祇轉阿僧祇轉。為一無量。
△三者無邊。謂從
無量無量。為一無量轉。無量轉無量轉。為一無邊。

四者無等。謂從無邊無邊。為一無邊轉。無邊轉無邊
轉。為一無等。
△五者不可數。謂從無等無等。為一無
等轉。無等轉無等轉。為一不可數。
△六者不可稱。謂
從不可數不可數。為一不可數轉。不可數轉不可
數轉。為一不可稱。
△七者不可思。謂從不可稱不可
稱為一不可稱轉。不可稱轉不可稱轉。為一不可思。


△八者不可量。謂從不可思不可思。為一不可思轉。
不可思轉不可思轉。為一不可量。
△九者不可說。謂
從不可量不可量。為一不可量轉。不可量轉不可量
轉。為一不可說。
△十者不可說不可說。謂從不可說
[001-0882a]
不可說。為一不可說轉。不可說轉不可說轉。為一不
可說不可說也。此是不可言說法門。


一行三昧


一行三昧者。出文殊所說摩訶般若經。梵語三昧。華
言調直定。又云正定一行三昧者。惟專一行修習正
定也。謂修行之人。應處空間。捨諸亂意繫心實理。想
念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
念相續而不懈怠。於一念中。即能得見十方諸佛獲
大辯才也。


十禪定


十禪定者。一普光明三昧。謂身土重重。相入周徧。廣
無限故。
△二妙光明三昧。謂自他身心境界無礙故。


△三次第佛國土三昧。謂以如幻智。應物動寂。依根
本智。恒無往來。現延促故。
△四清淨身心。行三昧。謂
過阿僧祇世界。於諸佛所散花供養。勤求法故。
△五
知過去莊嚴藏三昧。謂知過去諸佛。出現劫剎。度生
壽命之次第故。
△六智光明藏。三昧。謂未來劫中。說
佛已說法。及未說法。皆悉知故。
△七了知一切世界
佛莊嚴三昧。謂能徧入十方世界。見一切佛化莊嚴
故。
△八一切眾生差別身三昧。謂人身入。夜叉身出。
乃至剎那入。三世起故。
△九法界自在三昧。謂自身
毛孔。入三昧而作諸佛事。得法界自在故。
△十無礙
輪三昧。謂住無礙三業。徧入佛土。成眾生智。轉淨法
輪。紹佛種故。
[001-0882b]


十金剛


十金剛者。華嚴經云。
△一者。覺了諸法金剛心。謂菩
薩大願。誓欲了知無量無邊。不可窮盡一切法故。

二者。化度眾生金剛心。謂菩薩以無上涅槃。度脫無
量無邊眾生出諸趣故。
△三者。莊嚴世界菩薩金剛
心。謂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當以諸佛國土最上莊嚴
之具。而莊嚴故。
△四者。善根迴向金剛心。謂菩薩以
種種善根。皆悉迴向無上佛果菩提。普及法界眾生
故。
△五者。奉事大師金剛心。謂菩薩以善根功德。供
養無量無邊諸佛。悉周徧故。
△六者。實證諸佛金剛
心。謂菩薩於諸法實相之理。非實。非虗。非有。非無。悉
皆真實而證知故。
△七者。廣行忍辱金剛心。謂菩薩
或被眾生訶罵楚撻。或截手足。或割耳鼻。或挑其目。
或級其頭。如是一切皆能忍受。無瞋恨故。
△八者。長
時修行金剛心。謂未來世劫。無量無邊不可窮劫。我
當盡彼劫中行菩薩道。教化眾生。永無疲倦故。
△九
者自行滿足金剛心。謂菩薩建立妙行。以清淨心為
本。能滿一切功德善根。具足無上菩提道故。
△十者。
令他願滿金剛心。謂菩薩自行既滿。慈悲之心。轉更
增上為求解脫者。說於涅槃。為求佛法者。說於大乘
之法。悉皆令其心願滿故。


十忍


十忍者。華嚴經云。
△一音聲忍。謂聞佛深教。即能曉
了。忍可忍證。無驚怖故。
△二順忍。謂於理事。悉能隨
[001-0882c]
順。諦審此法。忍可忍證。而無違故。
△三無生忍。謂了
達諸法。本來無生。亦無有滅。諦審此法。忍可忍證。而
妄念不起故。
△四如幻忍。謂了達諸法。皆從因緣和
合而生。如幻如化。性本空寂。諦審此法。忍可忍證。而
無著故。
△五如𦦨忍。謂了知一切境界。悉如陽𦦨。無
有真實。諦審此法。忍可忍證。而無執故。
△六如夢忍。
謂了諸妄心。皆如夢境。諦審此法。忍可忍證。而不執
故。
△七如響忍。謂了一切世間語言音聲。皆由因緣
和合而成。猶如谷響。無有真實。諦審此法。忍可忍證。
而不著故。
△八如影忍。謂了達色身。由五蘊積集而
成。本無實體。諦審此法。忍可忍證。而無著故。
△九如
化忍。謂了達世間諸法。無而忽有。有即還無。體非真
實。諦審此法。忍可忍證。而無著故。
△十如空忍謂了
達世出世間種種諸法。悉如虗空。無有色相。諦審此
法。忍可忍證。而無著故。


十身


十身者。法報化。三合顯是為一身。開法報。為二身。法
報化。為三身。兼隨應。為四身。法身如虗空。徧周滿法
界。無有障礙。諸佛眾生。平等具足。唯一無二。是為圓
身。報身如日光。徧普炤法界。不與二乘等共。然報身
有二種。一自報身。謂如來因地中。修習無量福慧。所
起無邊真實功德。恒自受用廣大法樂故。二他報身。
繇如來平等智。示現微妙清淨功德之身。居純淨土。
為住十地諸菩薩眾。現神通力。轉正法輪。令彼受用
[001-0883a]
大乘法樂故。應身如日影。徧謂如來身。如日之影。現
於水中。各隨人去。如東行者。見日東去。如西行者。見
日西去。謂諸如來。不捨眾生。如影隨形。現同事攝故。
言五身者。一者小教。丈六金身。謂以如來示現出家。
成道。初於鹿野苑中。轉四諦生滅法。專化二乘而二
乘人。但見丈六金身故。二者。始教。千百億化身。謂如
來次說大乘。廣談實相。而於千百億世界中。示現種
種色身。正化菩薩。兼化二乘。以是眾生所見。各各不
同故。三者。終教。丈六即是真身。謂如來次說大乘。終
極理趣。會一切法。咸歸實相。二乘闡提。悉得成佛。機
緣既熟。所見如來丈六金身。即是真常不遷之身故。
四者。頓教。大乘。丈六即是法身。謂以如來。不從漸次。
唯談圓頓妙理。空有兩忘。色心無礙。大乘菩薩。了一
切法。無非法身故。五者。圓教。具足十身。謂如來稱性
宣揚。圓融法界。如理如智。法法圓融。塵塵無礙。統諸
教差別身。全法界平等體。一切菩提願智等身。無不
具足。


酒有三十六失


酒有三十六失者。四分律云。飲酒犯三十六種失。

不孝父母。
△輕慢師友。
△不敬三寶。
△不信經法。

誹謗沙門。
△訐露人罪。
△恒悅妄語。
△誣人惡事。

傳言兩舌。
△惡口傷人。
△生病之根。
△鬬諍之本。

惡名流布。
△人所憎嫌。
△排斥聖賢。
△怨黷天地。

廢忘事業。
△破散家財。
△恒無慚愧。
△不知羞恥。

[001-0883b]
無故捶打奴僕。
△橫殺眾生。
△姦婬他妻。
△偷人財
物。
△疏遠善人。
△狎近惡友。
△常懷恚怒。
△日夜憂
愁。
△牽東引西。
△持南著北。
△倒溝臥路。
△墮車墜
馬。
△逢河落水。
△持燈失火。
△暑月熱亡。
△寒天凍
死。


又智論云三十五失


三十五失者。現世財物虗竭。
△眾病之門。
△鬬諍之
本。
△裸露無恥。
△醜名惡露。人所不敬。
△無復智慧。


△所應得不得。已得物散失。
△伏匿之事。盡向人說。


△種種事業。廢不成辦。
△醉為愁本。以多失故。醒乃
慚愧。
△身力轉少。
△色身敗壞。
△不知敬父。
△不知
敬母。
△不敬師長。
△不敬婆羅門。
△不敬伯叔一切
尊長。
△不尊敬佛。
△不敬法。
△不敬僧。
△結黨惡人。


△疏遠賢人。
△作破戒人。
△恒無慚愧。
△不守六情。


△縱色放逸。
△人所憎惡。不喜見之。
△貴重親識。共
所𢷤棄。
△行不善法。
△棄捨善法。
△明人智者所不
用信。
△遠離涅槃。
△狂癡因果。
△身壞命終。墮三惡
道。
△若得為人。所生之處。常愚癡暗鈍。


諸戒俱喪


諸戒俱喪者。昔有優婆塞治田。因渴誤飲於酒。不覺
酣醉。忍鄰家有雞來其舍。即殺而食之。鄰女往索。又
強與婬。後理官。復妄言不取。只此一飲。五戒俱喪。


為半偈捨全身


為半偈捨全身者。昔菩薩於雪山修道。天帝釋往試
[001-0883c]
之。化為夜叉。口說半偈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菩薩
求說後之半偈。夜叉曰。我腹饑虗。何暇為說。菩薩曰。
願為說。我則捨身供養。即敷座請說。夜叉曰。生滅滅
已。寂滅為樂。菩薩聞已。即以此偈徧書於山石樹木
之間。登樹捨身。夜叉以手接之。復其本形。作禮而去。


身然千燈


身然千燈者。報恩經云。如來往昔為轉輪王。好行惠
施。時世饑荒。王乃設大施會。以五百象載上好飲食。
衣服。七寶之具。溥施一切眾生。內使誤取毒井之水
作食。饑民食者。毒發皆死。王乃除毒填井。念財施無
益。法施無窮。繇是擊鼓宣令。四方求法。時有婆羅門。
知解佛法而謂曰。不違供養。當為汝說。王曰。希何供
耶。答曰。大王若能身割千瘡。灌以膏油。然燈供養應
爾。王遂捨諸國土。城邑妻子。臣妾。命旃陀羅[剜-夗+死]肉然
燈。婆羅門為說半偈云。夫生輒死。此滅為樂。王大歡
喜。時天帝釋現身謂曰。汝身然燈。為求生天耶。魔王
耶。梵王耶。王曰。我求無上阿耨菩提。我願不虗身瘡
平復發是願已。身即如故。五百太子。合國臣民。見已
歡喜。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身為牀座


身為牀座者。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佛於多劫。嘗作國
王。委政太子。宣令求法。時有阿私仙。來白王言。我有
大乘。名妙法蓮華。若不違我當為宣說。王聞仙言歡
喜踊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須。采果汲水。捨薪設食。乃
[001-0884a]
至以身而為牀座。於時奉事經於千歲。為於法故。精
勤給侍。令無所乏也。


布髮掩泥


布髮掩泥者。昔如來因中。行菩薩行。值燈光佛於泥
塗。布髮掩泥以乘佛足。次即記曰。汝於來世。當得作
佛。號釋迦牟尼。


甞啼賣心肝而學般若


常啼賣心肝者。常啼。即薩陀波崙菩薩。為求般若深
法。賣心肝以興供養。入城聲價。諸魔隱蔽。令眾不聞。
有長者女。獨聞其聲。召曰。願隨所須。以助供養。繇是
菩薩得近善知識。開解妙法。得證甚深般若波羅蜜
門。


鷗去海翁機


鷗去海翁機者。列子云。海上之人好鷗者。每旦之海
上。從鷗鳥遊。鷗之至者。百數不止。其父曰。吾聞鷗鳥
皆從汝遊。可取來與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鷗鳥舞而
不下。


鴿搖羅漢影


鴿搖羅漢影者。昔有鴿為鷹所逐。趨避於舍利弗之
影。猶戰慄不已。遷於佛影。方乃釋然。繇羅漢尚有殺
之習氣。未能如佛之大慈悲也。


旃陀羅


旃陀羅者。梵語旃陀羅。此云屠者。四姓之中。唯此為
惡。行則搖鈴為號。人聞聲者。即遠避之。
[001-0884b]


譚婆


譚婆者。梵語譚婆。此云食狗肉人。每於路行。狗見而
瞋吠之。


童子南詢


童子南者詢。華嚴經。善財童子。展轉南行。經歷一百
一十城。參五十三善知識。各獲三昧解脫門。


衲僧徧歷千山


衲僧徧歷千山者。唐大隨法真禪師。有僧問。劫火洞
然。這個壞與不壞。答云壞。僧云恁麼則隨他去也。答
云隨他去。其僧疑之。尋師參叩。徧歷千山。至於萬里。
古所謂。一句隨他語。千山走衲僧是也。


投子三登洞山九上


投子三登洞山九上者。雪峰存禪師為大事不明。三
登投子。九上洞山。


巖老躬處癘房而吮洗無忌


巖老者。唐智巖。於石頭城。置癘人坊。為其說法。吮膿
洗穢。無不曲盡。永徽中。終于癘所。顏色不變。異香經
旬。


寬公輿歸病者僧俗不分


寬公者。唐智寬。性慈好惠。瞻病人。不計道俗。及路遠
近。無人治者。即輿來房中。躬自經理。有患癰膿不能
出。口為吮之。遂獲痊可。


飛錫止鬬


飛錫止鬬者。鄧隱峯禪師詣五臺。路淮西。屬吳元濟。
[001-0884c]
阻兵拒命。官軍與賊交鋒。未決勝負。師乃擲錫空中。
飛身而過。兩軍將士。仰視空中。鬬心頓息。


擲鞋解圍


擲鞋解圍者。睦州陳尊宿。時遇賊兵圍城。人民荒亂。
師作大草鞋一隻。命懸城上。賊兵見之。共相告曰。此
有至人居焉。乃抽兵而去。


下卷之二



十四種大願


十四種大願者。一者。常能念佛親近善知識。二者。常
能捨離諸惡知識。三者。乃至失命因緣不犯佛戒。四
者。常能讀誦大乘經律。問甚深義。如法修學。五者。常
能於無上菩提而生信心。六者。若見眾生有苦惱時
常能救護。七者。常能隨力供養三寶。八者。常能孝順
父母。敬事師長。不敢違忤。九者。常能捨諸懈怠。勤求
佛道。十者。於五塵上諸煩惱生時。能制伏其心。十一
者。眾生無邊誓願度。十二者。煩惱無盡誓願斷。十三
者。法門無量誓願學。十四者。佛道無上誓願成。


在家菩薩六重二十八輕戒


六重戒者。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虗說。四不邪婬。
五不宣說四眾過罪。六不酤酒。


二十八輕者。一不能供養父母師長。二躭樂飲酒。三
惡心不能瞻視病苦。四有乞者不能多少分與遣空
還。五見四眾不能承迎禮拜問訊。六見四眾毀所受
戒。心生憍慢。七月六齋日。不受八戒供三寶。八四十
[001-0885a]
里中有講法處。不能往聽。九受招提僧臥具床坐。十
疑水有蟲。故便飲之。十一險難之處。無伴獨行。十二
獨宿尼寺。十三為於財命。打罵奴婢僮僕。外人。十四
以飱食施四眾。十五畜猫貍。十六畜養象馬牛羊駝
驢。一切禽獸。十七不儲畜僧伽黎衣。鉢。錫杖。十八若
須田作。不求淨水。及陸種處。十九物說價已。捨賤趨
貴。斗秤量物。不令平用。二十於非處非時行欲。二十
一隱瞞官稅。二十二犯國制。二十三得新穀。菓。蓏。菜
茹。不先供奉三寶先自受。二十四僧若不聽說法讚
歎輒自作。二十五道路若在比丘。沙彌前行。二十六
僧中付食。若偏為師選擇美好過分與。二十七養蠶。
二十八路遇病者不能瞻視。為作方便。付囑所在。


圓覺五性差別


五性者。一凡夫性。謂於事理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
佛。二小乘性。謂諸眾生。永捨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
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三菩薩
性。謂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
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
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
槃。四不定性。謂諸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
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
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五外道性。謂諸眾
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
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是名圓覺互性差別。
[001-0885b]


五濁


五濁者。一劫濁。約四濁立此假名。四濁增劇。聚在此
時。二煩惱濁。五鈍使為體。三災為相故。三眾生濁。謂
見慢果報。立此假名。惡名穢稱為相故。四見濁。五利
使為體。諸見轉增為相故。命五濁。連持色心為體。摧
年減壽為相故。


臨濟發悟於首座


臨濟發悟者。臨濟義玄禪師。初在黃檗會中。時睦州
為首座。乃問臨濟。上座在此多少時。曰。三年。州曰。曾
參問否。曰。不曾問。不知問箇甚麼。州曰。何不問如何
是佛法的的大意。明日檗上堂。師依教而問。三度被
打。後辭去參大愚。於言下大悟。愚令嗣黃檗焉。


昌黎發悟於三平


昌黎發悟者。韓文公問大顛曰。某甲軍州事繁。佛法
有要處。乞師一語。師。良久。公。罔措。時三平為侍者。乃
敲禪床三下。師曰。作麼。平曰。先以定動。後以智拔。公
乃曰。和尚門風高峻。某甲於侍者邊得箇入處。


十無盡句


十無盡句者。所謂眾生不可盡。我願不可盡。世界不
可盡。我願不可盡。虗空不可盡。我願不可盡。法性不
可盡。我願不可盡。涅槃不可盡。我願不可盡。佛出世
不何盡。我願不可盡。諸佛智慧不可盡。我願不可盡。
心緣不可盡。我願不可盡。起智不可盡。我願不可盡。
世間道種。法道種。智慧道種不可盡。我願不可盡。若
[001-0885c]
十種可盡。我願乃可盡。是則又為十無盡願也。


附直解事義

No.698-A梵網經直解䟦並頌



潤。自戊辰歲求戒楚沔廣長社。得讀
和尚所註。梵網經略疏。遂歷寒暑。日夜繼之。僅於菩
薩心地品分。知上卷所詮。智理觀行。修證階級。下
卷所詮。輕重開遮。止持作犯之名言而已。嗣後自
臺山侍巾缾之
神京。每伺揮麈之暇。跪陣柬筆。請發略疏之覆。既旋
維揚石塔。一日緝編告成。焚香展讀不數紙。即了
舍那光。釋迦光。玄主光。光無二致。報佛說。化佛說。和
尚說。說本同源。開圓頓之門於現前。徹名言之岐
於當下。允矣
和尚天性。江漢濯來。粉飾文章。不添隻字。直就本文
掀翻
佛意。因以直解名焉。然而楚沔刻略疏。維揚刻直解。
精神何所致耶。今年庚辰閏正月來。復加覃思。研
[001-0886a]
覈精微。壽棗華山。遠流佛化。此其四無量心。再三
為人故若是矣。吁。攝受一切眾生。但解法師語。盡
受得戒。即入諸佛位者。其為梵網圓頓歟。直令上
中下機。一值此經。即奠佛位於自心者。其為直解
詳明歟。而今後讀之者。不必言
和尚報身之今說。即舍那報身之重說。但惟信現前
仁者之今學。即過去菩薩之再學。則與千百億釋
迦。同一鼻孔出氣矣。夫其摩醯首羅天王宮。是誰
指之而入哉。潤。不能效藥王神光之為。而不禁篤
信。申吐數語。不稱䟦。不稱頌。聊誌廣長法乳。源遠
而流長云爾。頌曰。


如來心藏及戒藏。因果佛性常住藏。我今字字從師
授。慈悲喜捨四無量。流通天上與人間。觀察諸法真
實相。百億諸佛一毛端。時時常把光明放。善哉直解
絕支離。入梵網門為最上。普願人人如我心。二利福
德盡迴向。四恩三有證菩提。蓮華端坐無虗誑。



崇禎庚辰歲二月十九日


楚峽州律弟子戒潤和南拜題
[001-0886b]


梵網經戒光一卷
清 淨挺 著


卍云。收于閱經十二種之第七。故省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