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570 圓覺經近釋-明-通潤 (X)



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近釋卷三
明二楞庵釋通潤 述


「於是金剛藏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
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為一切諸
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淨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漸
次方便。與諸眾生開發蒙昧。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
[003-0521c]
翳朗然慧目清淨。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
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
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
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惟願不捨無遮大慈。為諸菩
薩開祕密藏。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脩多羅
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作是語巳五體投地。如是三
請終而復始。」


【由聞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恐人生疑。此菩薩能以
金剛智斷人之疑。故乘機發問。所謂劍為不平離
寶匣也。善為下領讚如來善說方便。世尊下正陳
三疑。一疑眾生若是本來成佛則不當有無明。此
知不變而不知隨緣者執也。二疑若無明本有則
不當說本來成佛。何故復說眾生本來成佛此知
隨緣而不知不變者執也。三疑若謂十方異生本
來成佛後起無明。則一切如來既巳成佛。何時更
生一切煩惱。此則生可成佛則佛亦可成生。是凡
聖混亂之執也。此箇疑團。直是金剛圈栗棘篷。吞
不入吐不出。是為末世眾生參禪起疑情之樣子。
不異黃龍三關語。惜乎世尊無端註破。祕密藏者
謂此法門眾生共證眾生不知。故曰。具足凡夫法
凡夫不知。具足聖人法聖人不會。此藏未曾開時
千難萬難。若開時不消彈指頃。要須鑰匙在自巳
手裏始得。言了義法門者。謂若開此藏門。一時盡
見底蘊。更無藏覆。則既斷其疑復盡其悔。蓋疑者
[003-0522a]
於諸諦理疑豫為性。能障信心為業。而悔者則悔
善悔惡而心不定也。】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
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甚深祕密究
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
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汝
今諦聽當為汝說。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
眾默然而聽。」


【言決定信者謂決定信得本來是佛不假外求。若
大梅云任你非心非佛我自即心即佛之類。】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
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捨皆是輪迴。未出輪迴而
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譬
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由迴轉火。雲駛月運。舟
行岸移。亦復如是。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
可得。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
旋復。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先答第一疑。言如來寂滅性本無始終生滅輪迴
之事。而有始終生滅等者。皆是業識隨六種因緣
相續成輪迴心。故有輪轉耳。世為遷流界為方位。
謂一切時一切處皆由此六因流轉也。始終者。是
種子生現行。以種子為始現行為終。此即當有因
也。生滅者。謂現行生種子。以現在現行為生。流入
未來作種子為滅。是相續因也。此二種為親因緣。
[003-0522b]
前後者。謂前念引生後念。即等無間緣。以其在因
果中間有相不斷等而開導。是相因也。有無者。謂
心境相生。有則俱有。無則俱無。即所緣緣。是顯示
因也。聚散者。謂緣會則聚。緣離則散。即種種業增
上緣。如轉輪王有勝勢用作增上事。是作因也。起
止者。謂巳上眾緣止滅方得生起。是待因也。具前
四緣辦有漏法。具後一緣辦無漏法。今言如來寂
滅性本無雜染。由隨染緣而成雜染。本無清淨由
隨淨緣而成清淨。如是染淨念念相續循環往復。
或取穢而捨淨。或捨穢而取淨。所以動念息念皆
在始終生滅等中輪轉。若是捨六因轉八識盡二
障出二死無輪迴性者。則知圓覺自性本來不動。
若是六因未盡八識未轉二障未除二死未出者。
在輪迴中辨圓覺性。彼圓覺性雖是寂滅不動。即
隨染淨二緣流轉矣。既在輪迴。則觸處粘著。而說
能免輪迴者無有是處。下以四喻發明淨圓覺心
本無流轉隨八識而有流轉。動目能搖湛水者。謂
湛水不動因目動而見湛水動。喻妙湛覺性本不
動。因無明一動轉成業識。而妙湛覺性亦隨業識
而動也。定眼由迴轉火者。由因也。火本未曾輪轉。
因定眼而見火輪迴轉。喻覺性本無流轉。因七識
定執為我。隨所生所繫故見有流轉耳。故譚子云。
瞰迴流者頭目自旋。作環舞者宮室皆轉。雲駛月
運者。謂月本不馳。因雲駛而見月馳。喻覺性任運
[003-0522c]
而轉未嘗馳流。因意識馳流奔逸諸境。故見覺性
亦馳流耳。舟行岸移者。謂岸本不移。因舟行故見
岸移。喻覺性本不遷流。因前五識隨境遷移。故見
覺性亦遷移耳。由是而知。目動者則見湛水必搖。
求其不搖不可得。眼定者則見火輪必轉求其不
轉不可得。雲駛則見月必運求其不運不可得。舟
行則岸必移求其不移不可得。物尚如此。何況生
死輪轉八種染汙識心曾未有一念清淨。而以不
清淨心觀清淨覺有不隨流轉者乎。由隨緣不變
故說眾生本來成佛。由不變隨緣故有一切無明
生起。汝等不解此義。於無輪轉處妄見輪轉。於無
惑處妄起三惑。三惑謂見思塵沙及根本無明也。
三惑有即指三疑者未必。】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華。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
翳巳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華二法非相
待故。亦如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虗空何時更起
空華。何以故。空本無華非起滅故。生死涅槃同於起
滅。妙覺圓照離於華翳。善男子。當知虗空非是暫有
亦非暫無。況復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虗空平等本性。」


【此以喻答第三疑也。翳喻無明。華喻身心。翳生華
生。翳滅華滅。若翳滅而更待翳生。華滅而更待華
生。斯實狂癡矣。以翳華二法本無種子。故翳滅於
眼。不可更待眼中何時更起諸翳。亦如空華既滅
於空不應更待空中何時更起狂華也。何以故。空
[003-0523a]
本無華。尚無有起安得有滅。故知生死涅槃皆同
翳華之起滅。若以眾生圓照清淨覺相論。尚無無
明身心翳華二相可得。何況既巳成佛證此清淨
覺地者而復生煩惱乎。當知翳華在虗空中可說
暫有暫無。若是虗空常恆不動。豈可說為暫有暫
無耶。虗空尚不可說暫有暫無。況復如來隨順圓
覺而為虗空平等本性。乃可說為暫有暫無而曰
何時復起無明煩惱哉。由此一喻顯覺性本無修
證。】


「善男子。如銷金鑛金非銷有。既巳成金不重為鑛。經
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
復如是。」


【此以喻答第二疑也。若謂無明本有不應復說本
來成佛者。喻如有人大開鑪鞴銷鑛成金。然鑛中
之金是鑛中自有。非但因銷而有也。使其鑛盡成
金。則金決不重復為鑛。經無窮時而金性決不變
壞。此金雖是從銷而出。然不應言此金非鑛中本
來自有也。如來圓覺喻如真金在無明鑛。必銷盡
無明而覺性始顯。然此覺性元是無明鑛中自有
非獨銷無明而有也。若無明鑛盡成淨覺性。則淨
覺性決不重起無明。即經無量劫而覺性不壞。雖
覺性從銷而出。終不應言此覺性非無明鑛中本
來自有。而曰非本來成佛乎。故曰聖人本是凡夫
做。若凡夫不具聖性則永無成佛之期矣。由此一
[003-0523b]
喻顯覺性有修有證。】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
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善男子。但諸
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
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
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迴心生輪
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是故我說一切
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善男子。有作
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巳如
空華。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華復結空果。展轉
妄想無有是處。善男子。虗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
就圓覺方便。如是分別非為正問。」


【此下直顯清淨覺性坐斷兩頭纖毫不立也。以轉
無明故有菩提之號。轉生死故有涅槃之稱。以是
對待法故。若了無明本空。生死本寂。既無所證之
相。亦無能證之名。故無成佛不成佛之事。亦無輪
迴不輪迴之說。以此清淨覺心離諸名相故也。故
宗鏡問云。若直了此心是佛。更受八相成道否。答。
若了此心即是天真佛。不說成與不成。若說成佛
是增語是助語。故曰。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
天真佛。既直示之。復責之曰。且諸聲聞亦具自性
圓滿清淨境界。而且隳肢體。黜聰明。斷言語。息思
想。如是進修但得[厂@火]斷寂滅解脫。終不能到彼之
本來親證自性所現清淨涅槃空寂境界。況以有
[003-0523c]
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喻如螢火燒須彌山
終不能著。若是真火則一星可燒大地。況須彌哉。
今以輪迴心生輪迴見欲入如來大寂滅海終不
能至。若一念緣起無生。無明頓斷。則彈指之頃即
得悟入。豈待久乎。是故菩薩欲成佛道先斷無始
輪迴根本。下復責之曰。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
因六塵而生妄想緣影。非是真實心體。悉如空華。
因此生滅思惟而欲辨不生不滅之境。如邀空華
而結空果。但是展轉重增妄想。豈可得哉。且此有
作思惟。虗而不實妄而不真浮而不深。故多機巧
會穿鑿會度量。不知修圓覺者正忌許多骨董。唯
是癡癡憨憨媒媒晦晦百不可取一無所堪者方
可入也。故又責之曰。如是三種分別計度皆是眾
生曲見非為正問。問云。如來最初讚彼所問是甚
深祕密方便。此又責其多諸巧見非為正問何也。
答。讚者美其發起。責者泯其知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金剛藏當知。如來
寂滅性未曾有終始。若以輪迴心思惟即旋復。但至
輪迴際不能入佛海。譬如銷金鑛金非銷故有。雖復
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鑛。生死
與涅槃凡夫及諸佛同為空華相。思惟猶幻化。何況
詰虗妄。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


【如來寂滅性本無始終生滅。但眾生未出輪迴。以
思惟心辨於佛境。故即隨彼思惟亦成輪轉。但一
[003-0524a]
入輪迴則不能入於佛海。故眾生雖是本來成佛。
由入無明海故隨海中波浪流轉。若能永斷無明
而覺性自顯。然不可說無明海中本無清淨覺性
也。正如銷鑛成金。此金元是鑛中固有。非因銷而
有也。然雖本有必因去鑛而成金。若金體一成則
不重為鑛。故說佛本是而勤修。惑元無而須斷。雖
然如是。亦是第二門頭方便說法。若約妙覺明心
第一義諦本無是事。則生死涅槃俱為幻翳。眾生
與佛盡是空華。由汝最初動念思惟即是幻化即
是輪迴根本。何故捨此而更詰其幻化。不亦謬乎。
若能了此思惟即是幻化即是輪迴根本。然後可
求圓覺矣。】


「於是彌勤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
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菩薩開祕
密藏。令諸大眾深悟輪迴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
眾生無畏道眼。於大涅槃生決定信。無復重隨輪轉
境界起循環見。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遊如
來大寂滅海。云何當斷輪迴根本。於諸輪迴有幾種
性。修佛菩提幾等差別。迴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
便度諸眾生。惟願不捨救世大悲。令諸修行一切菩
薩及末世眾生慧目肅清照曜心鏡圓悟如來無上
知見。作是語巳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前四章巳為頓教菩薩。廣辨惟心以顯因地覺心
竟。下復為漸教菩薩深究輪迴根本廣談唯識以
[003-0524b]
顯果地覺也。若知唯心而不達唯識則顢頇佛性。
故彌勒乘機發問。推窮五性差別也。先領悟前說。
深悟輪迴者。領悟始終生滅等皆是輪迴相也。分
別邪正者。謂以思惟心測度圓覺為邪。以直心而
直入圓覺為正。無畏道眼者。恐畏生於疑慮。今疑
慮永斷故得無畏道眼。生決定信者。謂一信即心
即佛更無有疑。則邪說更不能奪。不復更隨輪轉
境界而起種種輪迴知見矣。下正請有四。一問輪
迴根本。不知輪迴根本是何等物。二問種種取捨
皆是輪迴不知輪迴有幾種性。三問輪迴之性各
各不同修佛菩提復有幾等差別。四問既得菩提
回心入輪迴中度輪迴眾當設幾種方便。此等皆
末世修菩薩行極要切事。故願不捨大悲闡明斯
事。不為輪迴心雜擾輪迴見染汙。則慧目肅清覺
心如鏡。而光明普照圓悟如來無上正知見矣。】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
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深奧祕密微妙
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眾生永斷
輪迴心悟實相具無生忍。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彌
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輪迴根本何故稱為深奧祕密微妙之義。以無明
實性即是佛性。若能了達無明實性。即能了達真
如佛性。以如來藏即識藏故。不思議熏不思議變
非思量所知故。故曰此法甚深奧少有能信者。又
[003-0524c]
曰不退諸菩薩亦復不能知。以菩薩不知。唯如來
能知。故曰深奧祕密。而又曰微妙義也。若知此義。
則不為幻翳所障。潔清慧目。而永斷根本無明。深
達諸法實相。即能證入無生法忍矣。】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
有輪迴。」


【此如來在淨土中說穢土法。故直指愛心潤生為
三界輪迴根本。以答第一問也。謂三界一切異生
皆由父母妻子深恩重愛堅固膠執而生貪欲。是
故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故有輪迴。世人不能擔荷
大事因緣。迷背覺性。雖為男子之身。而無丈夫之
志。只為愛根不淨。總被欲絲纏縛。生生死死無由
出離。故阿難以邪染為緣浚發大教。而仲尼亦云
棖也欲焉得剛。故知三界輪迴唯一愛根更無他
物。】


「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
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
是故能令生死相續。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
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由於欲境起諸違順。
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
知欲可厭。愛厭業道捨惡樂善復現天人。又知諸愛
可厭惡故棄愛樂捨還滋愛本。復現有為增上善果。
皆輪迴故不成聖道。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
先斷貪欲及除愛渴。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
[003-0525a]
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捨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若
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勤
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


【此答第二問於諸輪迴有幾種性也。卵因想生。胎
因情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應。雖異生種性各各不
同。而此四生攝盡三界一切種性。故說一切種性
皆以淫欲為因成生死之正性。亦以淫欲為因成
生死之正命也。當知三界輪迴唯以愛為根本。良
以眾生從出母胎。即有愛性與之俱生。則有愛性
為正因矣。況復更有種種色聲香味觸等五塵諸
可樂境為助因以助發愛性。若火得風其𦦨愈熾。
由是而造諸惡業。由是而受諸果報。塵沙劫波莫
之遏絕。又不但出胎之後愛性俱生。即初受胎時
於父母邊亦由貪愛而生耽著。然後動其欲心而
有淫欲。故欲因愛生。復因淫欲然後於父母邊納
想為胎。即於想中傳命。故命因欲有。故知眾生愛
命依欲本而得成。由彼過去愛欲為能感因。而以
現在愛命為所感果。現在既有愛命為果。復對現
在五塵諸境。其順我情者生愛。逆我情者生憎。而
起惑著。既於違順二境起惑著巳。復造種種惡業。
由此現在惑業苦因。復招未來三途劇報。是則三
途業報皆以愛欲為本明矣。既知三途劇報在愛
欲。於彼欲境深生厭惡欲求出離。故愛善業而厭
惡業。即復捨惡業而修善業。蓋惡即淫等。而善即
[003-0525b]
不淫等也。由此善業為欲界人天受生之因。故復
現欲界人天受生之果。故首楞嚴云。形雖出動心
跡尚交。自此巳還名為欲界。又知厭欲界而愛初
禪。故復捨欲界而入初禪。厭初禪而愛二禪即復
捨初禪而入二禪。厭二禪而愛三禪即復捨二禪
而入三禪。厭三禪而愛四禪即復捨三禪而入四
禪。至於四禪。即知前三天種種欣厭無非耽著勝
樂。總是愛心皆可厭惡。故棄彼愛心而樂於捨。不
知樂捨之心居然是愛還滋愛本。由此不動業因
便感有為增上善果。故雖入四空無非樂捨。總名
伏愛。未盡愛根。皆是輪迴不成聖果。故首楞嚴云。
雖非無為真不動地。有所得心功用巳熟。故知三
界一切種性皆以貪愛為根本也。是故眾生欲出
三界超生死免輪迴者。固當先斷欲根除愛渴。透
此一關便是出塵羅漢矣。問菩薩不斷貪欲入生
死中廣作佛事。何故必欲學小乘斷貪欲除愛渴
而求出生死乎。答菩薩入生死度生。皆是以變化
身示現世間。如鏡華水月。非若眾生實以淫欲為
因而有此身也。但以大慈悲力大誓願力現同事
攝令彼捨愛。假貪愛而入生死。其實毫無愛根也。
若自巳有愛自墮生死。安能斷人之愛令彼出生
死乎。故末世修行者。若能外捨五塵欲境。內除憎
愛二心。則永斷輪迴心得清淨。用此清淨心勤求
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正如出鑛之金方
[003-0525c]
堪作器。若是藥汞金。入煅則流去。是則尚不能免
輪迴。欲求開悟安可得哉。】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
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深淺。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
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
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先除
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
境界。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
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巳伏即能悟入菩薩境
界。若事理障巳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
提及大涅槃。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
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
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若諸眾生
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
邪師過謬非眾生咎。是名眾生五性差別。」


【此答第三問修佛菩提幾種差別也。一切眾生皆
以貪欲為根本長養無明。令彼無明發揚揮散引
蔓牽枝頭頭羈紲。故於真如平等無差別處顯出
五性差別也。皆由二障而現深淺者。謂凡夫對二
乘則凡夫障深二乘障淺。二乘對菩薩則二乘障
深菩薩障淺。若菩薩對佛則菩薩有障唯佛無障。
二障者何。一者理障。亦名所知障。由不達一法界
義心不相應。忽然念起障所知理礙佛知見名之
為障。即無明也。二者事障。亦名煩惱障。謂以昏煩
[003-0526a]
之法擾亂於心。於事不了起惑造業。生死相續不
得自在名之為障。即見思二惑也。五性者何。一謂
二障俱在而未除者為最深。名未成佛。亦名異生
性。即三界人天六道。雖善惡不同。愛根未斷皆在
輪迴不成聖果。二謂永捨貪欲但斷見思。無力兼
斷理障。直超三界不念眾生者。但能悟入二乘小
果。猶處門外止宿草庵。未能顯然住於菩薩境界。
此障比異生為淺。比三賢菩薩為深。是故末世眾
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當先發弘願以斷二障也。
三二障俱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者。謂修大乘順
解脫分。依識性相能深信解者入資糧位。復修大
乘順決擇分。能漸伏除能取所取引發真見者名
加行位。由但住三賢未能入地。此障比二乘為淺。
較入地為深。若二障分斷即入初地。若二障斷盡。
即入如來微妙圓覺得住無上圓滿菩提。出障圓
明得入如來大涅槃海能盡未來化有情類。故唯
識云。十種障者。一異生障。謂二障中分別起者。依
彼種立異生性故。二乘見道唯斷一種名得聖性。
菩薩初見道時具斷二種名得聖位。二邪行障。謂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彼所起悞犯三業。彼障二
地極淨尸羅。入二地時便能永斷。三闇鈍障。謂所
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所聞思修法忘失。彼障三地
勝定總持。及彼所發殊勝三慧。入三地時便能永
斷。四微細煩惱現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第
[003-0526b]
六識俱身見等攝。彼障四地菩提分法。入四地時
便能永斷。五於下乘般涅槃障。謂所知障俱生一
分。令厭生死。樂趣涅槃。同下二乘厭苦欣滅。彼障
五地無差別道。入五地時便能永斷。六麤相現行
障。謂所知障俱生一分。執有染淨麤相現行。彼障
六地無染淨道。入六地時便能永斷。七細相現行
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執有生滅細相現行。彼
障七地妙無相道。入七地時便能永斷。八無相中
作加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無相觀不任
運起。入第八地便能永斷。彼永斷故得二自在。九
利他不欲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於利樂
有情不欲勤行。要修巳利。彼障九地四無礙解。入
九地時便能永斷。斷此障巳得四無礙。十於諸法
中未得自在障。謂所知障俱生一分。令於諸法不
得自在。彼障十地大智法雲及所含藏所起事業
入十地時便能永斷作大神通。此地於法雖得自
在。而有餘障未名最極。謂有俱生微細所知障。及
有任運煩惱障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彼皆頓斷
入如來地。故曰。分別二障極喜無。六七俱生地地
除。第七修道除種現。金剛道後等皆無。難云。一切
眾生皆證圓覺。云何而有五性差別。答。眾生雖同
證圓覺性。由彼所遇善知識者。或是大乘。或是小
乘。或人天乘。各各不同。彼即以巳之所證所得者
示人。故聞法者隨波熏習。依彼所作因地法行修
[003-0526c]
習。便有頓漸不同。若得值遇大善知識。示以無上
菩提正修行路。令彼得沾平等甘露法味。即無論
大根小根皆成佛果。故知性本是一。因熏習而成
五。非本性有五也。五者眾生雖求善友值遇邪師。
不具正眼心未能識。即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如數
論勝論投[厂@火]拔髮等。勤苦修習。未得正悟。便入外
道種性。所謂我眼本正因師故邪。則此過在邪師
非眾生咎。此等皆依二障深淺遂成五性差別。】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
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
依無始清淨願力。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
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
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
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
莊嚴域。」


【此答第四問迴入塵勞當設幾種方便度生也。故
答云。唯以一種大悲為勝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
悟。乃至隨類現形。若怨若親行同事攝化令成佛。
皆依過去因中清淨願力所持。故能一目等視。不
爾。便成愛見大悲矣。故末世眾生。起增上勝心欲
泛如來大圓覺海。當發大願。願我今者住佛圓覺。
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小乘。以外道見邪小乘量小
故。依此願力勤斷二障。以障盡故觸目無非解脫。
以願滿故對境無非圓覺。如是則三德圓明三身
[003-0527a]
齊證矣。】


「爾時世尊欲量宣此義而說偈言。彌勒汝當知。一切
諸眾生不得大解脫。皆由貪欲故墮落於生死。若能
斷憎愛及與貪瞋癡。不因差別性皆得成佛道。二障
永銷滅。求師得正悟。隨順菩薩願。依止大涅槃。十方
諸菩薩皆以大悲願示現入生死。現在修行者及末
世眾生。勤斷諸愛見便歸大圓覺。」


【一切眾生不得解脫者。皆由貪欲繫縛生死不得
出離。若能斷憎愛除三毒。不依五種差別性為因
地法行。而依圓照清淨覺相。皆得成佛道矣。所以
皆成佛者。由彼斷二障求正悟發大誓願。故得依
止大涅槃海住佛圓覺。所以必欲發願者。以十方
菩薩皆以大悲願力斷愛見入生死。故現在菩薩
當斷愛見便得入大圓覺矣。】


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近釋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