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099 維摩經文疏-隋-智顗 (CBETA)




維摩羅詰經文疏卷第十方便品之二



「其以方便現身有疾。」


【此下至入室竟有八品半經文正是大段第二淨
名方便託疾興教助佛揚化令入不思議解脫除
物罪垢得見淨剎引入四土成淨佛國之行也今
明淨名方便託疾正為四意一為化國王臣民等
二為起發弟子品三為起發菩薩品四為起發問
疾品一為化國臣長者品以託疾故國王長者皆
來慰問因以身疾寄言斥彼誡勸為便若厭樂心
生即能斷諸緣習修行萬行是為入不思議解脫
之哢胤生同居有餘淨土之因成也二為起發弟
子品者若不現疾如來無由顧命弟子參問弟子
若不被命豈敢述其往昔被呵之事普令今日二
乘同聞往昔滯小被呵其樂小執小之徒聞此執
小心折伏慕仰大乘近為入室聞不思議成生蘇
之由藉遠為大品法華成熟蘇醍醐之哢胤亦是
生果報土之良緣也三為起發菩薩品者若不託
疾菩薩則無由被命豈得各述往昔被呵之事普
令今日三藏教通教別教菩薩折其執方便之滯
同欣圓頓之道成於入不思議解脫淨佛土之勝
[010-0528b]
因也四為起發問疾品者若不託疾何由得命文
殊文殊承旨問疾室內論道廣開發物令諸弟子
聲振三千進諸菩薩三觀之行入不思議解脫之
道成淨佛土之因也此之四意皆由託疾而興疾
非實有故言方便方便之力寄在說法此正屬聲
益也今明淨名託疾興教意乃有四經文大判總
為二段第一從此下訖菩薩品有兩品半是室外
說法明彈呵折伏第二從文殊問疾品去入室有
六品是室內說法明引接攝受以折伏攝受故令
正法得久住正法得久住者即是住不思議解脫
也折伏中非無攝受攝受之中不無折伏但以從
多為論議有傍正也今就室外折伏文為三一此
半品明折伏界內有為緣集眾生二弟子一品即
是折伏無為緣集眾生三菩薩一品即是折伏自
體法界緣集也問曰無為緣集而自體緣集為異
答曰有大乘師說不同今言名雖有別惑體不殊
二乘迷自體起無為生計著著無為故正受無為
緣集名菩薩亦迷自體起無為緣集而菩薩觀破
無為著無為緣集未盡此惑附體別受自體緣集
之名如凡夫迷真起有為緣集學人見真斷見思
惟不盡猶於真理有貪恚色染無色染之名問曰
學人有為緣集不盡見真猶有惑不緣真名自體
緣集菩薩無為緣集不盡見真何得別受自體緣
集之名答曰二乘見真但是空理空理非法身不
[010-0528c]
得立自體之名菩薩見真真是法身法身常住在
故得別立自體緣集名也菩薩惑未知未知故須
折伏也今明此半品經文自有四意一正明方便
現疾二明現疾諸人參問三明因為說法四明時
眾得益第一現疾者經言其以方便現身有疾淨
名法身無疾而現同此疾者此表法身無為無有
為緣集因果患累為欲利物方便現有凡夫有為
因果之患又同二乘無為緣集因果之患又同菩
薩自體法界因果緣集之患也問曰何得知然答
曰此經下文云菩薩疾者從大悲起以眾生疾故
我亦疾若眾生得無疾者則我無疾也問曰淨名
迹居人道可同凡夫而有事病內示行菩薩道同
菩薩有自體緣集病既非二乘何得同二乘無為
緣集之病答淨名住不思議應以聲聞緣覺身得
度者即皆現之何得不同其疾也復次現通教菩
薩身即現無為緣集之疾也此病與二乘同也現
疾義云云至問疾品當具分別。】


「以其疾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諸王子
并餘官屬無數千人皆往問疾。」


【此是第二問疾淨名既為物所尊具如前歎且又
凡諸士庶莫不蒙恩今既有疾何得不往參問也
故諸王臣民皆來問疾也但諸來問疾眾無數千
人皆是淨名現世有緣知識過去經結四教善緣
機動致感藉問疾為緣故皆來參問也。】
[010-0529a]


「其往者維摩詰因以身疾廣為說法。」


【此是第三若不現疾無由彈諸豪族設來亦無緣
呵斥且復約佗身而說過者此為難也淨名既同
彼有身有疾我既有疾彼豈得免故因己之疾廣
得為說身過患令生厭離勸求佛果也就因疾說
法復有二別一說觀門厭離即是誡義二勸求佛
身即是勸義所以有此二種說法者即是佛法大
意觀行厭離即是誡令斷惡勸求佛身即是勸令
生善因此入不思議成淨土之業也又若但勸厭
離斷惡而不勸求佛或怖畏世間墮於二地若墮
二地依此經及大品所明即成根敗之士若依法
華涅槃所明即於佛道紆通也今約此品觀門多
是三藏教通教觀門也何以得知如法如芭蕉之
譬即是三藏教言如幻夢等譬是通教意也。】


「諸仁者是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速朽之法不可信
也。」


【此即初觀說觀行呵令厭離也有餘師作五門解
有師用五非常釋此文用二門明義略出五種一
約見思兩道說法何以得知初明苦下四行正是
約見道次明不淨觀即是約修道故大智論釋十
想云三想示見道中四想示修道後三想是無學
道今勸諸人求佛果不須說後三想也二明約二
種念處說法若說苦下四行即是性念處若說不
淨觀即是共念處也三明約二種行說法若說苦
[010-0529b]
下四即是慧行若說不淨即是行行也四明約二
種觀說法若約苦下四行即是實觀若說不淨即
是得解脫觀也五明約正助二道說法若說苦下
四行即是正道若說不淨即是九想背捨勝處等
諸禪定也如是等種種二門廣為諸人示教利喜
也今明淨名約此等二邊為諸來問疾而說法者
意乃多途略出五條一為令聞法之徒厭離修觀
求無上道若緣集未斷即是來生染淨佛土之因
二界內緣習若斷即得往生有餘剎三若能心依
佛慧當如螺髻之所見故普賢觀經明懺悔力故
罪障漸除即於此身見淨玅國四若證真無生理
忍即得往生果報土也五住不思議解脫即能成
就眾生淨佛國土眾緣熟坐道場時隨所化眾生
而取佛土託疾說此等二種觀行方便利益略知
大意今就見道苦下四行初說無常即有門明無
常經云此身無常者攬三事而有身身但假名三
事無常故說身無常無別身也三事成身者如大
集經云歌羅邏時有三事一命二燸三識出入息
者名為壽命不臭不爛目之為燸此中心意謂之
為識攬此三事名歌羅邏時乃至出胎盛年衰老
皆是業持三事生滅相續不斷凡夫不了妄取身
相而生常想起諸煩惱種種行業不覺氣斷三事
分離驚怖悲哀沉淪苦海一生空過黃泉雖悔悔
無所及今淨名善友說身無常破彼常倒所以者
[010-0529c]
何若攬三事成身即息之出入計為壽命者息出
不反身如瓦礫命寧可保若燸氣持水水潤於地
妄謂此身為常存者火從緣生緣散故即火滅身
便臭爛豈得常存業繫妄識剎那異趣謂我常自
在業繩若斷心即託生身便散滅當知此之三事
皆悉無常若悟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正報之身尚
不可保依報世間何關人事若能如是悟麤無常
即能捨離諸緣事觀細無常若心在定見無常理
即入見道是名須陀洹若智若斷是菩薩無生忍
也若毗曇有門明義見細無常理即是見道若成
論空門明義因細無常入空方是見道今言若約
有門明義善修無常能破身邊二見即入見道所
謂有見無見亦有亦無見非有非無見見如等六
十二見及一切諸見若知皆悉無常即能見理斷
見惑也深觀無常何止斷見亦能斷思故佛言善
修無常想能斷色染無色染也經言無強者為成
無常義也若假名依三事三事強者則生滅莫之
能遷遂為有生滅遷變無常者當知三法體羸身
無強也有經言無力者此亦助成無常若假名身
所依三法三法有力即能拒抗有為生滅以三法
無力拒抗有為生滅故猶為有為生滅之性所轉
變無常當知此身無力也經云無堅者三法之體
皆無定性也若有定性性實即如金剛豈有為生
滅之所改變破令無常也今以假名身三法因緣
[010-0530a]
無性不自在故為有為生滅之所改破當知此身
無剛也如諸羅漢欲結集法藏時前說偈云無常
金剛來破聖主山王也經云速朽之法假名身依
三法三法體羸劣易毀峻急當知此身是速朽法
也經云不可信也此即結句破執也此身此三事
若有常有強有力牢固不朽則可計常若業盡不
與人期是則出息不保入息臨飡不保入口前念
不保後念有所運為皆不可保所以然者時見世
人俄頃即往無自覺者云何妄計有常信此妄情
自寬作惡而不修道不修諸福業也。】


「為苦為惱眾病所集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


【此是約苦觀門說法也正約三句明苦經言為苦
無常故苦也所以者何若三事成身三事悉為無
常所切者假名之身即苦也此之三事所成假名
之身為三苦四苦八苦之所苦者即是苦也經云
為惱者三事所成假名之身為九惱及諸外緣苦
境之所惱也是則內苦為苦外苦來逼為惱復次
初苦為苦重逼不已名之為惱也經云眾病所集
者三事和合成名身息之與燸即是色法四大四
大即有四百四病聚在此身心有四分煩惱四分
煩惱之病生八萬四千煩惱病如是色心之病皆
聚在假名之身故言眾病所集也復次為苦者行
苦也無常行苦無奢促行苦無輕重故言為苦也
行為惱者壞苦也違緣惱壞樂受故言惱也為病
[010-0530b]
者苦苦也身即是四苦重加四百四病之苦故云
苦苦也問通苦有四別苦亦四別苦苦於通苦是
則四種皆苦苦何故別說病為苦苦答曰生苦已
逼過死苦未至老苦微薄故約疾苦說苦苦也又
解淨名託病故約病苦也經言明智所不怙也此
結成苦義也假名身有三事若能審諦觀察了了
見苦無蹔時樂即是明智也若三事皆為三苦所
苦無一是樂者亦無小時有樂何可保著恃怙也
故瑞應經云是故聖人常以身為患而愚者保之
至死無厭也。】


「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
炎從渴愛生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是身如幻從顛
倒起是身如夢為虗妄見是身如影從業緣現是身
如響屬諸因緣是身如浮雲須臾變滅是身如電念
念不住。」


【此有十譬正為空行作譬解有二途一初作總別
解二通相釋一作總別者初五譬是別譬五陰次
五譬總譬五陰何以知然就經論誠文云觀色如
聚沫觀受如泡觀想如炎觀行如芭蕉觀識如幻
色也次下五譬既無的文別對當知總譬身空也
問五譬別譬五陰定屬何教若是三藏教不應言
炎譬想幻譬識若是通教不應沫譬色泡譬受芭
蕉譬行答方等四教俱用雜譬五陰非疑但大智
論云聲聞經中有時為利根人說法性如幻等譬
[010-0530c]
但是從多為論教門各有宗徒也大品有時牒前
二教說五陰正宗六喻十通譬五陰乃至一切種
智也問此十喻若別若總皆譬五陰空者前後何
意不對五陰成假身但多約三事成假身也答此
復何在佛或時說二法成假身所謂名色或說三
法成假身即今之所用或說五法成身即是五陰
或說六法成身即是六入竝出經論此之離合隨
緣製立赴機得宜皆於理無失也今多用三事者
為明諸禪觀門為便也次明通釋此十譬皆譬身
空者餘經雖以前五譬別譬五陰此經十譬皆云
是身不別以前五譬五陰故不可同前別總釋今
但通明此十譬多譬假名身空亦有譬法空也就
此十譬門五是三藏教譬五是摩訶衍通教譬一
家明此品是約三藏教通教觀門為諸人說法用
拙巧兩度斷界內有為緣集意在此也五譬是小
乘三藏教譬者如聚沫如泡芭蕉如雲如電也五
譬是大乘通教譬者炎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問何
以知然答大智度論有此分別前以具明問三藏
教門如聚沫等譬意與摩訶衍如炎等譬意有何
殊別答三藏教如聚沫等譬世間有此色質但是
虗微不實分析易空以人不知色身空故用此為
譬若摩訶衍所明如炎等譬雖眼見似有實無細
虗微體實質之色譬一切麤細有質之色有體諸
法皆空也問諸法皆空何得以空譬空答大智度
[010-0531a]
論云以易解之空譬難解之空故約六譬十喻譬
法空也問如聚沫等譬亦通為三乘人作譬何意
非大乘通教如炎等譬亦為三乘人作譬獨稱摩
訶衍通教譬也答如炎等譬非但皆為三乘為通
亦能通別圓故是摩訶衍經之所用也攝大乘論
云依阿棃耶識說如幻夢等八譬也聚沫摩譬不
爾也豈得為類今釋十譬門但空門具約生法兩
空若三藏教多譬人空少譬法空若摩訶衍教如
炎摩等譬譬人空即譬法空也但兩教之譬雜說
不分部者正是觀隨機利物也經云是身聚沫不
可撮摩者水流衝擊因成聚沫沫漸漸長須臾自
滅一往人見似有撮之即無實也此身亦爾無明
行識流次託佗陰陽身分三事和合成身名歌羅
邏迷者謂有智撿然照不見定實身相但有三事
如撮沫無沫但有水也此譬人空意顯法空未明
也經云如泡者上水渧下水得有泡起是則上水
為因下水為緣得有泡起汎汎流長斯須自滅或
自物𧢻即便破滅一往見者謂泡也身亦如是無
明行識為因父母身分緣即有三事身亦如歌羅
邏來識漸漸增長緣盡死滅或佗傷害死滅無智
謂有此身異於三事審觀之三事之外無別身也
經云如炎者如炎以日光風動於曠野起炎炎相
續明者見之非水生水想審諦求之非但水不可
得炎亦是無此身亦爾心智光妄想諸業風動攬
[010-0531b]
佗身分三事和合歌羅邏生長相續不斷染愛不
了計以為身智慧了達非但身不可得三事亦空
故言如炎也是則炎譬顯生法二空之理宛然不
同如聚沫等譬也經云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實者
芭蕉從生已來葉重重相裹至內竟無真實此身
亦爾從初歌羅邏來三事虗假無有身想所以者
何不臭不爛三大成皮肉骨髓各有九十九重一
一檢之虗假身不可得如出入息相續百千萬出
入息一一息中身不可得剎那心識次第生滅無
量一一剎那身不可得離此三事無別有身故知
身相內外俱空如芭蕉無有實也經云此身如幻
從顛倒起如幻師用幻法隨所幻物幻作猨猴兔
馬外人見之皆謂是實無明幻師用諸行幻法幻
作三事成歌羅邏乃至出生盛年老死外身見取
相謂是定實若知無明不起取有身及三事皆無
所有如幻空也經云是身如夢為虗妄見夢以無
明法覆心身臥於此眠中見身遊彼言身有實覺
方知夢也無明覆自性心法身寂滅為臥妄起諸
行託胎三事和合名歌羅邏生長乃至老死如夢
中見身無所不至也觀心覺悟皆知虗妄所見身
及三事空無所有故如夢也經云是身如影從業
緣現者有物遮光則有影現物異則影異物動則
影動無明行業遮理智光則三事和合歌羅邏報
身影行業異報身從生至死流動非一也若知無
[010-0531c]
明業所有即報身三事所作皆畢竟空如影也經
云是身如響屬諸因緣者響因兩物相擊出聲空
谷則有響應身亦如是因無明業行聲母人腹內
空谷有三事和合歌羅邏假身相應也屬諸因緣
者無明業為因母腹空谷為緣因緣所生不自不
佗不共不無因緣是故說無生無生即如響空也
復次如唇舌齒齶咽喉優陀那風觸身七處故有
聲出聲屬緣亦不可得身屬眾亦不可得如響也
問攝大乘論明八譬各有所譬今經何意五譬竝
譬身空也答一明通別圓異意正在此若通教圓
教五譬六譬八譬十譬皆通譬如大品經明色乃
至一切種智皆幻化也此經亦通譬也八譬別譬
者即是別教意也如四德別對四三昧破四種人
圓教義窮覈皆不可解經云是身如浮雲須臾變
滅者雲從龍出亦是陰陽氣起變為種種異色遠
望為有近看則無無明行龍父母陰陽氣合起三
事假名歌羅邏身從生至長種種所作若遠望者
則有身相若近聖智者即身相不可得也而言須
臾變滅者三藏教從無常以入空也經云是身如
電念念不住者有人言是龍睡眠生光或言兩石
相𧢻生光迅速即滅電義未詳也但無明行識託
佗身分合即三事歌羅邏身光念念無常故電疾
滅空也此譬無常入空意轉明也。】


「是身無主為如地是身無我為如火是身無壽為如
[010-0532a]
風是身無人為如水是身不實四大為家是身為空
離我我所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是身無作風力所
轉。」


【四從無主為如地下有八番明無我約六種法檢
破我等十六知見也前五番約四大種觀無我次
二番約空種觀無我次一番約識種觀無我問無
我行與空行有何殊答此有四句不定一者眾生
名空陰名無我即是內離人故空法不自在故無
我也二陰名空眾生為無我陰但是法故名空眾
生是我人十六知見故名無我三俱名空如生法
二空義也四俱名無我三無我義也今此經文明
空門多明生法二空今明無我多偏約法無我也
問上明空行既有兩教入空不同今無我行亦得
為兩不答文雖是一得作兩用所以者何如言無
主為如地若分別破地不見無主即是三藏教無
我觀門若體知法性如我我性如法性如我畢竟
無所有謂法亦畢竟無所有即是摩訶衍通教無
我觀門也就初五番為二一別相檢二總相檢四
大即為四也經云是身無主為如地此正約地種
明無我也今例作兩釋一約破外人解二約內觀
明義一破外人者外人計云若言身無神我那得
能擔輕負重內破言地亦能荷負山岳可有神我
耶次約內觀解者若毗曇明眾生是假名地大是
實法成論明地大亦是假名四微是實法今明雖
[010-0532b]
復假實之殊同是苦諦下無我行觀門所攝如地
是四微所成若一微是主三亦是主若一非主三
亦非主當知無主若內地四微所成無主者外地
四微所成亦無主也若內外地無主者此身三事
所成何得有主若無主即是無我故云此身無主
為如地也又請觀音經云地無堅性地若是有者
為自性有佗性有共性有無因性有四種中隨計
一性即是有見若謂是事實餘妄語者即是剛義
是性是主義若撿四性不得此為見地是無是事
實餘妄語者即是剛是性是主若見地亦有亦無
是事實餘妄語者即剛是性是主若見地是非有
無是事實餘妄語者即是剛是性是主若於此四
句有所計執者即是性實是金剛般若經云是諸
眾生若心取相則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亦
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非法相亦著我人眾生壽
者也若不取四句則是觀地無剛性若無實剛則
無主無我故說是身無主猶如地也經云是身無
我為如火亦作兩釋一作破外人解者外人計有
神我云何知耶見身能東西馳走及出音聲故知
有神我也內人破曰約火一法破其兩計所以者
何火燒野草亦能東西自在亦是我也又燒著竹
木出諸音聲亦是有神我也次約內觀釋者火為
二微所成無有定性無性是即無火也今身為名
色所成身無定性身無性即無我也復次此身中
[010-0532c]
諸煩惱燸即火若外火無我內火亦無我也又請
觀音經云火大火從因緣生若從緣生即無實即
無我破性及破四句類地可知經云是身無壽為
如風亦作兩破外內觀釋破外人者計有我者云
何知耶若無我者何得有出入息相續不斷內人
破曰入息者但風相外風無壽者內風豈是壽者
也次內觀解者風相觸擊故輕虗自在遊中無礙
有何壽命大集經云出入息者名為壽命若觀此
出入息無積聚出無分散來無逕遊去無履涉如
空中風求不可得風既非壽息亦何得是壽也又
請觀音經云風性無礙今言四句觀風若言有性
生四句可得者即是礙相不得入道若四句觀風
風不可得即是無礙無礙故即是入如實之際觀
身三事即非壽命如風故說是身無壽為如風也
經云是身無人為如水約水種礙外人內觀解初
明破人者外人計有神即是人云何知耶若身中
無神何能慈恩潤下曲隨物情也內人破曰我見
求水能下潤隨器方圓水無神無人者而汝能恩
潤順物亦無神無人也今明內觀解者水為三微
所成無有定性無性即無水三事成身無有定性
無性即無身無身即無人故說是身無人為如水
也又解如小兒水中見影謂言水裏有人入水求
人終不可得凡夫三事中生身見謂身是人深觀
三事不見身相即無人也又如請觀音經云水性
[010-0533a]
不住以其住者池沼方圓礙之即住非水有住性
也今檢人亦如是隨諸法得人名無定性若四句
檢水有性有著即是住義若檢水四句無性無著
即是無住無住故有入如實際經云是身不實四
大為家此是總約四大破我說無我行也若作破
外人計之解外計云若身中無實有神我者今現
見六情依身而住故知實有神我也內人破曰現
身六情依四大住無別神我之可依也若約內觀
解者身名是一一身不應在四處我住若一大我
住三大應無假名身若有者即有四身若即若離
四句約四大中檢身不得故身無有若不得身實
即身見破身見破即我見十六知見皆破也經云
是身為空離我我所者此是第二約空種破身說
無我行也若作破人解外計有我所若無神我何
得所有我所若無神我何得所有國土人物是實
所若見實當知我亦是內人破曰若爾所是空義
我亦應空如身中空種空種及一切外空是所所
空故我亦空也若約內觀解者即是正約空種破
身見也四大造色圍虗空故假名為身離空即無
身若外內空不名身命約空種檢身不可得即身
見破身見破即離我我所也經云是身無知如草
木瓦礫者此是第三檢識種破我知說無我行也
若作破人解外計云若身中無神那得知四時氣
序等事也內人破曰如草木瓦礫亦猶陰陽氣候
[010-0533b]
逐時轉變似有所知而非神知者今身雖有知如
草木瓦礫無神知也又外人計身內有神神使知
知內人破曰若神使知知復誰使神知遂使神何
須神使若無神使即無知者即草木瓦礫也若約
內觀識種所以者何三事成身命暖無知知只是
識若謂識能知者過去識已滅滅故不能知現在
識剎那不住無蹔停時不得知未來識未有未有
之識豈得有知三世求識知不可得離三世無別
有知故說此身無知如草木瓦礫也經云是身無
作風力所轉次約風動助成破識有作說無我行
也若作破外人解外人計身內有神我故能執作
施為作一切事內人破曰此非身有所作皆風力
轉也若約內觀心解妄念心內依風得有種種所
作故大集經云有風能上有風能下心若念上風
隨心牽起心若念下風隨心事牽下運轉所作是
風隨心轉作一切事若風道不通手脚則不遂心
雖有念即舉動無從譬如人牽關戾即影伎種種
所作戾繩若斷手無所牽當知皆是依風之所作
今觀此依風不自生亦不佗生若無生即是空空
尚不能自有今三事成身身不可得誰是作也。】


「是身不淨穢惡充滿。」


【此是第二說不淨觀破貪婬欲界思惟五下分結
也若接前見道此即是修道若對前即共念處得
解觀行行諸助道禪定此不定若前明即是見道
[010-0533c]
方便若一時明即是助道也今約見道後說對修
道也菩薩若入見道進不淨諸對治禪定先用此
四想破欲界煩惱若斷六品即斯陀含若智斷即
是菩薩無生法忍若九品盡即是阿那含若智若
斷是菩薩無生法忍今明此不淨觀思惟對治四
想者一往經文有此意也四想者一不淨想二食
不淨想三世間不可樂想四死想如經言此身不
淨穢惡充滿即是不淨想也次經言雖假以澡浴
衣食即是食不淨想次經言此身為災百一病惱
乃至如丘井此是世間不可樂想次經言此身無
定為要當死即是死想也次說如毒蛇等即是總
譬前四想意也復次若生此經文作四明義者是
身不淨乃至假以衣食即是生苦次言如災百一
病惱即是病苦次言如丘井即是老苦次言為要
當死即死苦次說毒蛇等譬總譬顯前四句苦也
有但明四苦有二種若言即生即老即病即死此
是約理明四苦此屬慧行具如前解若約事明四
苦即是行行今此一段經文所明四苦者是事四
苦也經云此身不淨穢惡充滿即是五種不淨若
因隨息見此不淨即是十六特勝禪門若因觀息
見不淨即是通明禪門若因假想見此不淨即是
九想背捨勝處等諸門又言屬生苦者五種不淨
除究竟不淨餘四種皆是生苦也。】


「是身為虗空雖假以澡浴衣食必歸磨滅。」
[010-0534a]


【此是食不淨想意所以然者只以食入腹內爛成
屎尿膏肉膿九孔及毛孔恒出不淨雖澡浴毛孔
續出垢穢雖復淨好衣服嚴飾身出垢穢須臾衣
服垢臭穢身及衣服淨好磨滅飲食體是不淨入
口唾合如吐生至腹內便成屎尿膿血資長三十
六物皆是不淨滿腹九孔及遍身毛孔流出臭處
可惡皆從飲食起此食不淨想破貪食者也言屬
生苦者生則有此之患智人觀之即是苦也。】


「是身為災百一病惱是身如丘井為老所逼。」


【此病老兩苦即是內眾生五陰世間有此可厭患
法故屬世間不可樂想也只以內身正報不可樂
故依報國土所有人物皆不可樂也經云是身為
災者是災禍種種病苦從身而起當知身是災禍
之處也經云百一病惱者一大不調百一病動四
大不調四病因身而發是諸病苦皆惱於身即是
災變禍患也四苦分文即說事病苦也經云是身
如丘井為老所逼若作四想明義猶屬內眾生五
陰世間為老所逼故不可樂也若依四苦明義正
是說老苦也什師云丘井是朽井也昔有人有罪
於王其人逸走王令醉象逐之其人怖急自投空
井得一葛藤臨在井上以手執之下有毒地龍吐
毒向之傍有五毒蛇復加害二鼠嚙藤藤復次斷
大象臨其上復欲取之其人危苦極大怖畏上有
一樹時有蜜渧其口中著味故而忘怖畏丘井死
[010-0534b]
也醉象無常也毒龍惡道也五毒蛇五陰也腐草
命根也白黑二鼠譬晝夜也蜜渧五欲樂也得蜜
渧而忘怖畏者喻眾生得五欲蜜不畏苦。】


「是身無定為要當死。」


【此正是約死想說法四苦明義即是死苦也經言
是身無定者身為三事所成業力所持無有定相
因緣假合一因散身滅一眼即歸死或為佗害終
或自業盡死從生乃至長死至則無定期或因病
尚老至自然死彭祖八百終仙人空中死當知山
海間不得免此死無貴亦無賤愚智無得免故經
言為要當死也如佛問諸比丘汝云何修死想有
比丘合掌白言我不保此身至七日佛意為懈怠
修死想者復有比丘合掌白佛我不敢信此身得
至六日有言不信此身至五日有言三日有言二
日有言一日有言乃至半日佛言皆是懈怠修死
想者有言我出息不保入佛言善哉善哉是真修
死想者若能如是善修死想不久當得解脫涅槃
也。】


「是身如毒蛇如怨賊如空聚陰界諸入所共合成。」


【此即總譬前四想云身如毒蛇空聚之可畏亦是
結成世間不可樂想具足分明也若約四苦明義
即總譬此身有四苦如毒蛇怨賊不可樂也此是
毒蛇喻經文之所明亦是大涅槃經之所具說今
經略標章耳經云毒蛇者猶如世間毒蛇盛之一
[010-0534c]
篋各相違返不相順從欲明身之四大各相違返
如世間毒蛇無別又如世間毒蛇人雖養育嗔時
即復蝎[虫*煞]於人不識恩養身之四大為行者養育
宜應報恩四大違返侵傷人善使行行者未來墜
墮苦海似如毒蛇無別故言毒蛇也經言如怨賊
怨賊取人錢財傷人軀命欲明五陰入行者身中
劫人善財斷人慧命與世間怨賊無別經云如空
聚空聚落本來蕭索無物又不生人染觀明六根
空無神我茲味亦不生人染觀如似空聚落也又
如世閒空聚本來無有居民但有鬼魅羅剎聚集
其中觀此內六根聚落非但空無神我但有煩惱
羅剎聚集中如似空聚落也陰者五陰界者十八
界入者十二入陰界諸入所共合成體是不實何
得有我故言所共合成也若觀陰界入理即是慧
行若廣觀其事即起種種行也。】


「諸仁者此可患厭當樂佛身。」


【此下第二勸求佛身文有三意一標章勸求二正
勸三類勸第一標章勸求佛身者凡夫受身沉淪
生死淨名廣為說諸觀門呵責若生厭離則求二
乘盡苦斷滅佛種故勸當樂佛身也問曰四教明
佛勸求何身也答曰是事難可定判或是勸求方
便兩教佛法身或可勸求常住佛身何以知爾果
本酬因既方便之因還勸求住有餘涅槃之佛果
也勸求常住涅槃之佛果者諸人既厭患此身是
[010-0535a]
無常苦積聚勸佛身極得妙勝法身常樂涅槃而
觀求也豈可勸求樹王[厂@火]斷之佛身也故此品下
文云如來身者從真實生也問勸求常果佛身何
得說方便兩種觀門也答曰如大涅槃經佛答梵
志問云汝法因常果是無常何意我法不得因無
常果是常也但諸豪族士庶既是在家具縛凡夫
若不先因兩教方便觀門斷界內見思障即不能
從空入假遊戲神通亦不能空假一心開佛知見
故法華經云是諸眾生未免生老病死何由能解
佛之智慧問若作兩解定用何判答此經既方等
大乘一音演說法何妨通勸四人隨機所感何可
定判也又諸教明因果不同至如華嚴別圓二因
感一常涅槃果三藏明一生滅觀因感一[厂@火]斷涅
槃果法華明一圓因但一常涅槃果大涅槃具四
因但一常涅槃果此經是方等所攝依如大部即
有四因得二種涅槃果也故知今所勸求佛身若
酬前兩觀之因應是舉今兩佛涅槃果若一音隨
類各解四種佛身住兩種涅槃果為觀也隨其根
性望果而修因也問何意四教明佛有四種涅槃
但有二也答佛約用智不同涅槃但約斷德如上
明拙巧兩度不同病差是一也義推更開涅槃非
不得經教未見的文也。】


「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是法身也。」


【此即是第二正勸但四教明佛法身不同若三藏
[010-0535b]
教正以五分法身為法身也有時亦說偏空真理
名為法身雜阿含禪經說若罪障厚重障禪難除
當念佛法身法身者即空也又須菩提入石室佛
從忉利天下四眾人物欣欣前見佛作禮佛告華
色汝非見我須菩提住石室見空見我法身名真
見我身也次明通教法身者正以真智與法性真
空理合為法身也有時但說偏真理為法身如大
品經云汝今當觀空法空法即是佛空法無來無
去故若別教所明法身者正以中道佛為法身功
德智慧為報身法報合故即有應身也若圓教所
明與別不殊但以不斷煩惱而顯三身為異也今
此雖法身恐多是通教明法身何以知然下文云
從如是清淨法生如來身故知約功德智慧成名
為法身若約一句隨類異解亦得即是別圓二教
法身也。】


「從無量功德智慧力生。」


【此即是觀慕果以行因也若三藏通教所明福德
智慧因感福德智慧果果中福德智慧真身即是
法身故言從無量功德智慧生若作別圓兩教明
義無量功德智慧顯出中道佛性真身佛以顯義
為生也但無量功德智慧皆用慧行行行而修習
也菩薩發菩提心為求佛果法身從慧行修無量
智慧行行修無量功德二行圓滿即是成法身也。】


「從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生。」
[010-0535c]


【三藏教明律戒五篇七聚無作二種戒身根本淨
禪觀練薰修五種具足名之為定身觀生滅四諦
乃至坐道場時三十四心了了見生滅四諦盡名
為慧身三界正使及習俱盡名解脫身了了自知
正習已盡戒定慧滿足不受後有名解脫知見法
身也通教所明五分法身戒如前說罪不可得罪
不可得故名戒法身定如前說不亂不味名定法
身觀無生四諦從解脫八人地見真諦理乃至佛
地見真圓極名慧法身從初見地解脫見縛至已
辦地思惟惑盡入菩薩地分證習氣解脫坐道場
時一念相應慧證菩薩果習氣都盡住有餘涅槃
名為解脫法身了了不見縛脫而能種智佛眼自
見住有餘涅槃無子縛得入無餘涅槃無果縛亦
見一切眾生本來無縛脫而見彼之縛脫無礙名
解脫知見也若別教所明五分法身九種戒為戒
身九種禪定為定身九種智慧為智慧身此皆出
地論脫界內外正習盡為解脫身種智佛眼了了
自知見法身顯現亦見佗法身隱顯次位不亂名
解脫知見法身也若圓教所明五分法身者一往
亦與別教無殊若欲分別其異者不斷凡夫界內
外五陰身而能成就五分法身即是不思議五分
法身也事等須彌之大不礙芥子之小若欲知修
五分之因者若聞前行行行五說厭離世間即惡
心不起善心任運而生名修戒身專修行行禪定
[010-0536a]
名為定身專修慧行緣理名為慧身正助既合隨
分伏斷離惑名為解脫身分別六即位隨心所證
而不叨濫名解脫知見身用此五身佛身也。】


「從慈悲喜捨生。」


【若三藏用生滅四諦修法緣四無量心成佛果法
身大慈大悲若通教用無生四諦修法緣四無量
心成佛果法身大慈大悲也若別教用無量四諦
修法緣四無量心及無緣四無量心成佛果法身
無緣大慈大悲也若圓教用無作四諦修無緣四
無量心成佛果法身無緣大慈大悲若欲知初心
修學者還行慧行從慧行入空緣眾生令得樂離
苦慶喜忘懷即是修四無量心能生法身大慈悲也。】


「從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禪定解脫三昧多
聞智慧諸波羅蜜生。」


【分別四教六度如前說但四教明六度各生四種
佛果六波羅蜜滿足之身義類冷然而言諸波羅
蜜者或開六度為七波羅蜜或開為十波羅蜜義
或開為百波羅蜜或開為八萬四千波羅蜜乃至
不可說不可說諸波羅蜜故言諸波羅蜜生若欲
知初心修行六度者行行起諸善事即修五度慧
行是即修般若也。】


「從方便生從六通生從三明生。」


【四教明三種方便如前六通天眼天耳宿命佗漏
盡身通也三明者過去宿命未來天眼現在漏盡
[010-0536b]
明也說從因中方便生果地法身方便故言從方
便生經云從六通生者三藏教五通從行行根本
淨禪練薰修五種禪修得無漏通從生滅四諦慧
行修得菩薩因中成就五約生滅四諦慧行相修
無漏通三十四心滿足即具果地法身六通故言
從六通生若通教明六通修五通一往同前三教
修無漏通無生四諦修在菩薩心中或說五通或
說六通斷正使說菩薩得六習未盡故但說菩薩
得五通今用因中通得果地法身六度通故言六
通生別圓兩教明六通別約見界外方便果報常
寂光三土修六通成法身六通但聚斷分別圓之
殊耳經言從三明生三藏教通教皆約三通見三
世分明以為三明而分通之別者一往見遠事名
通見報根本為明也菩薩因中用行行修兩明慧
行修無漏明證果得佛地法身三明故言從三明
生別圓兩教明者別通達界外三世之三法為三
明也此經下文云三明與無明等即是不思議圓
教之三明也。】


「從三十七道品生從止觀生。」


【四教明四種三十七品具如前分別四教菩薩因
中各修三十七品證菩薩果名為法身故言從三
十七品生三十七品悉屬四教慧行所攝也經云
從止觀生者止即是定因觀是慧因觀若緣理之
止觀即是慧行若緣事之止觀即是行行四教菩
[010-0536c]
薩修慧行行行理事止觀因證佛果法身之定慧
故言從止觀生也。】


「從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生。」


【此三法一往是佛地果上功德內實智十種智力
名為力外用四種無怯名無畏佛法地所得十八
法不與二乘菩薩共有故十八不共法一往皆據
地功德而今說言從此三法生者當是四教菩薩
因中用慧行行行修此三法故言從十力四無所
畏十八不共法生別圓兩教別約界外明此三法
義推可知。】


「從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


【四教菩薩各用慧行行行慧行斷見思行行斷無
知法障名一切不善法慧行集一切緣理法行行
集一切緣事善法是故能感四種佛果法身諸惡
永斷眾善普會也但別圓兩教別明斷界外不善
集界外諸善法不可思議不斷斷不集集別教小
殊義推可解也。】


「從真實生從不放逸生。」


【若三藏教觀生滅四諦入偏真名真實通教觀無
生四諦入偏真名真實若別教觀無量四諦入中
道佛性名真實若圓教觀無作四諦入中道佛性
一實諦名真實四教菩薩觀真若極即證四種佛
果故言從真實生也經云從不放逸生者若四教
菩薩用慧行觀真實妄念緣事即菩薩位名為放
[010-0537a]
逸今四教菩薩用慧行觀理心心相續不捨大悲
名不放逸不放逸者即是顯阿䟦致相也因是心
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故言從不放逸生也。】


「從如是無量清淨法生如來身。」


【此是廣類勸也如是功德法門行類科目無量淨
名約舉十三條為勸端其諸清淨法門非一悉須
約前見思慧行行行性共念處實觀得解正道助
道善巧用心皆修習之是則四教菩薩當分各各
因圓果滿之義此諸功德皆是生如來身也一音
演說眾生隨類各解各解者四教所明因果行類
不同非權非實三權一實四悉檀赴機利物普得
受行獲其利也其尋學者若能諦取前五番二種
說法意初慕果行因則此經語不空來也。】


「諸仁者欲得佛身斷一切眾生病者當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


【是第三結勸也既知佛身功如此猶如諸勝因而
來若欲慕果行因何止如前自利大士之懷必為
利物今淨名託病助佛興教故為利物今諸仁若
能慕行因亦應同佛淨名為斷一切眾生病也一
切眾生病者如前所明凡夫及六度菩薩有為緣
習因果之病二乘及通教菩薩有為無為緣習因
果之病別圓兩教菩薩自體法界緣習因果之病
今四教各隨所解應為斷除求無上道是則結成
佗意也。】
[010-0537b]


「如是長者維摩詰為諸問疾者如應說法令無數千
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是第四明時眾得益也淨名隨諸問疾機來不
同則赴緣之教約誡勸二門用四悉檀赴四教根
所說無差故言如應說法也經云令無量眾生皆
發菩提心者既有四教根緣不同即發菩提心亦
有四種隨其四種各有無量道心開發即是普得
受行獲其利斯神力不共法也四教菩提心義緣
四種四諦起四種慈悲四弘誓願如四教玄義明
四種發菩提心相也。】
維摩羅詰經文疏卷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