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120 華嚴懸談會玄記-元-普瑞 (CBETA)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三十三
蒼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疏牟尼說法蘊等者蘊是藏義具有八萬四千今云
八十千者唯有八萬舉其大數耳。」


【鈔長行釋云下有二義初色攝八萬法陰言法陰
者陰亦是藏義此正同評家二有說下行陰攝八
萬法藏若雙取二義正同俱舍故下結云與俱舍
同又戒下釋偈下二句也謂戒是無表色故色陰
攝定慧等者約五蘊攝法七十三俱為行蘊故定
慧行陰攝也。
▲鈔何以當下徵釋所引也問義云
此段以名等為體何以通用四法為體證以其下
答也用聲為體證初義用名等為體證次義離之
則雙證前二合之則乃復為第三義。】


「疏顯宗即第三等者即小乘顯宗論第三卷亦同此
[033-0337c]
正理論說。」


【鈔以正理論總釋俱舍六百行頌等者俱舍論乃
世親菩薩所造梵語婆蘇盤豆此云世親或云天
親先習有宗後學經部屢破有宗遂講毗婆沙論
若一日講便造一頌如是次第乃成六百行頌於
毗婆沙論其義周盡又造釋文凡八千頌頻破有
宗時有悟入尊者之門人梵語僧伽䟦陀此云眾
賢聰敏博達宗於有部知天親菩薩破於己宗遂
造俱舍雹論二萬五千頌凡八十萬言欲與天親
論義因而有疾不能前往遂使門人持書悔過至
世親所而致辭曰我師眾賢已梒壽命遺書責躬
謝咎不墜其名非敢望也世親菩薩覽書閱論改
俱舍雹為順正理論故云以正理論等。】


「疏三者然俱舍下有科云唯聲為體此非也此有三
失一對前後以此當總科第三通取四法又前鈔云
第三通取四法又前鈔云第三取此為四法之體又
復大乘第三亦總取四法為體何得此中唯聲二失
科前段謂但見次前文云經部意亦唯取聲故作此
科次前取俱舍四法如何收得三失經部意亦以疏
主引經部唯聲為體者非獨取聲故引正理能破云
不應立名句文即聲為體是經部以聲實名假舉聲
攝名等假故曰唯聲此不同婆沙評家但取語業不
爾此中自明總取四法何得却引經部唯聲為體故
知經部以聲即名句文以離聲無此三故下云義參
[033-0338a]
大乘也應科云四法為體若欲易見復分二科初依
俱舍雙取四法二依經部名句即聲有云或可此中
經部取聲正理破彼不應即聲為體顯名等為體二
文合正俱舍通取四法體二釋之中前解為正。」


【鈔引此為成上來等者引此正理論中破經部師
不應說名等即聲為之文為成上來俱舍論中通
取四法之義也或引能破顯所破中名即聲之義
也。
▲鈔論云下口科分二。



* 初經部立論論云
* 後正理牒破

* 初總非此責
* 二別釋

* 初徵起二量所以
* 二牒釋二量

* 初聖言量教謂
* 二現量理謂
* 三引論釋成論下
* 四引例別釋

* 初能例又次
* 後所例如是
* 三總結此為


鈔豈不此三下經部師問正理師云豈不此名句
文三聲為體性耶既此三法聲為性故但用聲為
體色自性攝妙僧汝順正理論乃說心不相應行
中名句文三為教體耶故法苑云其經部說名等
假聲體實雖彼不立不相應行仍不單取聲無詮
表故取有漏聲小乘以佛前十五界是有漏故上假屈曲能詮以
為體性然聲處收。
▲鈔大造合下謂地等四大為
能造樹等體是四微色香味觸為所造也故樹等
合能造四大種而成此則四大種為能造樹等四
[033-0338b]
微為所造影從樹生樹復為能生也言影由假發
者假者藉也謂托於樹緣而發於影而影自有體
是實非假上即能例之喻。
▲鈔如是諸文下諸文
即文身連合多字而成故曰諸文文即字故此合
樹等大造合成言別生名句等者此合別生影等
也言雖由下合影由假發而體非假也玄鏡記云
若依正理論薩婆多說名句文三是實有離聲之
外別有自體非即聲也問何以知非假耶答從文
生故依文顯故如眼根生眼識非假故依文生名
句名句亦非假也。
▲鈔此為下總結三段可知釋
曰上來一段鈔文雖引正理能破之文即顯經部
立名句文三唯假即聲實體故經部雖但舉聲為
體即攝名句文三故引此於今合四法體中用也。


鈔三本母者即對法異名故前疏云亦名磨怛理
迦此云本母謂以教與理為本為母故言下廣釋
相者是深密中次廣釋爾。
▲鈔四大種所造者法
苑云瑜伽第三說由此大種其性大故為種生故
立大種名大有四義一所依故一切所造皆依能造有故二體
廣故遍一切所造中有故三形相大故眼所見地等遍一切處故四起大
用故地界能持所造水界能長所造火界能熱所造風界能攝所造種者因義此
四為因起眾色故虗空雖大不能為因餘能為因
體性非大此四亦大亦種持業釋也雖色等各從
自種辨體而生即親因緣依彼大種為增上緣故
名為造言若可意下准百法疏釋云情所樂欲名
[033-0338c]
可意聲情不樂欲名不可意非樂非不樂名俱相
違餘如次釋言相者謂耳根所取義下即聲者可
聞義或義之言即耳所聞之境也此第一因總建
立聲也言說差別謂世所共成等者此第四因立
第七八九三種聲也言餘三如所應者論文逐難
但釋二因餘之三因順其所起之聲相應而配也
謂第二損益故立第一聞可意聲順益第二聞不
可意聲損惱第三聞中容聲不損不益即俱相違
故此立三種聲也第二因差別亦立三種聲謂因
執受不執受因俱也第五言差別立二種聲謂聖
言非聖言也言因執受大種下別釋後九種聲也
以前二易故不釋百法疏云因謂因由假藉之義
因彼賴耶之所執受地等四大所發之聲即有情
等聲是也因不執受大種者不因賴耶執受大種
所發之聲即風鈴等聲是也因俱大種者因執受
四大不執受四大共發一聲即擊皷吹螺等聲是
也世所共成者謂世俗間共立言教等所發之聲
成所引者謂諸聖人成立教理引發之聲或成所
作智所引言教之聲也遍計所執者謂外道執心
安立言教之聲即法華經揚聲大叫等聲是也決擇
云上三如次依他圓成遍計三性所發之聲也聖言非聖如下鈔釋。

▲鈔
今疏但引下皆論文此下鈔主略釋也言思可知
者如上已指言八種聖言者聖猶正也以聖言不
虗若不虗妄是聖之類相似立名故或既不虗即
[033-0339a]
是正故非聖反此見不見約眼說聞不聞約耳說
覺不覺約鼻舌身說知不知約意說眼耳意三明
利用多故開鼻舌身三鈍及用少故合又前三離
遠能取境故開之後三合方了境故總說。】


「疏二云以體從用者若探玄初名攝假從實二名分
假異實今故改云以體從用也體即是實用即是假
即以實從假方能詮義故取名等為體聲未詮義故
從用也無性攝論既不許語為自性自性即體反顯取名
等為體也引成唯識亦反顯上義此依探玄引故文
反顯若成唯識正文却是順明如鈔中引者是也今
云亦破彼者是破經部師據鈔所引唯識疏乃通破
正理師亦破經部師至鈔中自見若名等不即是聲不同經部若名等
是假不同順正今取別義故但云破彼經部師也言唯識下此亦成唯識文

却在前段文上自不應云唯識云應合云又云也今
既加唯識云三字似別是一本論文今詳疏主意以
前文依賢首引乃是反顯此復自引順顯欲彰彼此
所引不同故加唯識云字隔之也所以鈔中但引成
唯識疏總相釋之而結大意云今疏總略以論對疏
於義分明此意謂若了鈔文自見疏中有本疏移唯識云下在前
以成唯識第二破云下在後此又不審由前引攝論破經部師故次云亦破彼也若唯識云下在前既隔此段
文不應却云亦破等也當如今疏為正。」


【鈔義引論文者即疏云能詮諸法自性差別二所
依故即義引論中顯三用殊中文也。
▲鈔然唯識
[033-0339b]
下引文稍廣當以義勒口科分二。



* 初引彼論疏委曲而釋

* 初引論文

* 初破他不正義

* 初問答總非故彼
* 二結成愚智下廣
* 二顯自正義

* 初顯假差別下申
* 二顯三用殊名詮
* 三明不即不離此三
* 四會其相違由此
* 二引疏釋

* 初釋破他不正義

* 初破薩婆多准彼
* 二順正理救正理
* 三顯論中破故上
* 四疏正結破故彼
* 後釋顯自正義

* 初假外問既聲
* 後引論答

* 初顯假義別

* 初牒論
* 二疏釋
* 二顯三用殊分

* 初牒論
* 二疏釋
* 三明不即不離
* 四會其相違

* 初正會相違

* 初牒論論由
* 後䟽釋述曰
* 二躡迹會違

* 初躡迹為難問曰
* 二正引論釋故論
* 三疏釋論文述曰
* 四別會華梵又梵
* 二對今疏文總結大今疏


鈔唯識第二等者即成唯識論有十卷護法等所
造也此中麤書即論文注字即鈔主注也言佛得
希有等者彼疏云謂成佛時得未曾有名身等故。


▲鈔下廣破竟者論次前云若名句文異聲實有
應如色等非實能詮謂聲能生名句文者此聲必
有音韻屈曲此足能詮何用名等若謂聲上音韻
屈曲即名句文異聲實有所見色上形量屈曲應
[033-0339c]
異色處別有實體若謂聲上音韻屈曲如絃管聲
非能詮者此應如彼聲不別生名等又誰說彼定
不能詮上破正理師此下雙破經部正理云聲若能詮風鈴等聲應
有詮用此應如彼不別生實名句文身若唯語聲
能生名等如何不許唯語能詮何理定知能詮即
語寧知異語別有能詮即連云語不異能詮等文也言語不異
能詮下語即能詮若人若天皆共了達以經部與大乘皆了
共知聲知能詮故執能詮之名體異於語唯汝

天愛唯汝正理師故非餘智者言天愛者以其愚癡無可
錄念唯天所愛方得自存如言此人天憐汝爾故
名天愛有本云天受則言稟受其義也樞要云世
間之勝莫過於天世間之劣莫過於愚喚愚為天
調之故也問疏中引論云若名句文不異聲者法
詞無礙境應無別是破彼小乘不異義自立異義
今云若異義唯愚者如何却反破自義耶答疏中
引論明不即以破經部今所引論明不離以破正
理以此中具不即不離二義雙破二宗故無違也。


鈔下申正義云者鈔主欲令知今正義故加此云
爾若論即連次也從然依語聲下至亦各有異即
下唯識疏所牒釋四段之文此但列之爾。
▲鈔言
由聲顯生二義者謂彼立名句文在未來藏中雖
皆有體須籍因緣而得生起喉吻等為緣聲為因
由此因緣名等生起今論主下彼疏云今論取生
破顯類破之今鈔於顯字下闕類破之三字以所
[033-0340a]
釋論云謂聲能生名句文者此聲必有音韻屈曲
此是能詮何用名等彼疏意云今論主取薩婆多
計名等由聲生之義破之其由聲顯之義類例破
之以皆離聲別有名等實體故俱破也。
▲鈔無始
慣習者由無始時來聞他語言慣熟熏習謂聞名
言前語之聲分位力故者謂前聲唱起如言菩提
若但前言菩即是字分位雙云菩提即是名分位
以詮覺故若言阿耨菩提是句分位以詮無上覺
故所以分位之言自名句文也此中意謂先聞聲
有名等分位後意識依此而解若耳識但剎那則
謝故唯取聲不取文等。
▲鈔次假外問云者亦即
彼疏文也問意云我宗聲不即能詮故立名等三
種差別汝大乘宗既聲即能詮何有名等分位差
別耶。
▲鈔一從初下即次第牒上四節論文也此
下麤書是論注字皆疏也。
▲鈔依聲假立名句文
身者疏科云一顯假差別言依一切位者意云此
上分位立名句字依凡夫位以入地已去智用自
在不必如是安立故或揀一切因位果中方自在
故。
▲鈔外人難言下有本云外又問曰即文前問
也論文如前可知。


鈔述曰下疏釋言二顯三用殊者科名也有本云
二用者謂名詮自性句詮差別二用殊也以字不
詮義故無用今以字為二所依亦有用故為三用
也言文者彰義下與名句二為依彰表名句二故
[033-0340b]
又文者顯義與名句二為所依能顯義故而字體
非彰非顯字者無改轉義此是字體如單言斫言
蒭未有屬目何所轉耶言字為初首下顯生起次
第也雜集下引多論證成三用殊也言字即語故
者以多剎那聲集成一字不離言說故說字為言
言廣會自共相義者問下論云名詮諸法但得共
相不得自相何故今言名詮自性答此有密意謂
諸法中自相共相體非是徧有是自相非共相如
青色等相有是共相非自相如苦空無我等其自
性差別體即徧通自相共相皆有自性自相共相
皆有差別今言詮自性者即是共相之自性自性
者體義差別者體上差別義即自相共相皆有體
性及差別義故問何名自相共相答若法自體唯
證智知言說不及是自相若法體性言說所及假
智所緣是為共相問一切法皆言不及云何言說
及者是共相答共相是法自體上義更無別體又
如言火遮非火等此義即通一切火上故言共相
得其義也非苦空等之共相理若爾一切法不可
言言不稱理遮可言故言不可言非不可言即稱
法體法體亦非是不可言故何言名得共相之自
性耶答但遮得自相故言名詮共相理實自共皆
不及故百法鈔總此答意云下論說名詮諸法但得共相不得自相者以假名詮但於共相
轉不得離言之自性今言名詮自性者是共相中自性非是離言自性是不相違

▲鈔聲是
實有者就世俗言實也。
▲鈔論曰此法詞二無礙
[033-0340c]
下亦牒前第四段論文也有本加百字云百論者
悞也。


鈔述曰下疏釋也然准彼疏此通後段皆科云四
會相違今以通在後段指故今分為二此正會違
外人問者顯其違也小乘意云若我離聲有名等
是實有則二境可別今既名等即聲二境何別故
此會也疏中反顯故難小乘今從順釋是通小難言雖二自性下釋難
也問名等與聲無二自性云何說二境差別耶故
此答也言法對所詮下法對所詮自性差別故但
取名等詞多對根他所聞故但說於聲以所對顯
能對故二境有異也耳聞聲下取意敘之。
▲鈔問
曰下即疏家文前問答顯次下論文通躡迹難也
二問可知。
▲鈔故論復云下答也即連前蘊界處
攝亦各有異之文也。
▲鈔所引即淨名經者即上
云諸餘佛土亦依光明等是也如諸法顯義體中
鈔文具引言等取觸思數者以前經文中光明是
色香味如名故等觸思二塵顯餘五塵皆得立教
思即法塵故也言以眾生機欲對待故假者意言隨機
心樂欲不同對彼機緣於六塵境皆能顯義即色
乃至思上有此名等是假屬不相應攝也然假有
三一因成故假二相續故假三相待故假具如前
引。
▲鈔又梵云下別會文句之華梵也初會文即
是味故淨名等經詺曰文句味故味即文也此便
繕那一名四實總是顯義如扇顯生涼障塵相好
[033-0341a]
顯尊貴根形顯丈夫味是鹽顯諸物味今以文義
有意味者目文為味此揀顯得名也言古德說名
為味者意云古德說文之名目為味也對法下證
文能顯義惡剎那下會文之梵語別也此約文字
無改轉如對法論中說也由是或云字梵云惡剎
那或云文梵云便繕那言鉢陀是跡等者此顯句
之梵語於義可知。
▲鈔今疏總略以論對下意謂
但尋鈔中所引自知疏義不必別別對疏以鈔釋
之問准法苑中四重出體無以體從用名句文為
教體答既許攝假歸實以聲為體理應亦有以體
從用名等為體故略鈔云唯識既云此三離聲雖
無別體而假實異亦不相即聲即知名等能詮非
聲能詮也。】


「疏皆有教理者前攝假從實以體從用理也二段引
證之文教也。」


【鈔亦是第三香積品文者以前段依光明妙香等
已引故云亦也然是菩薩行品言香積者誤書也
至下顯義體同自見言義如下釋者十地經云如
空中彩畫如空中風相牟尼智如是分別不可得
疏云舉二喻者喻旨別故論云畫者喻名字依相
說故謂畫有相狀如名句之屈曲能顯地相風者
以喻音聲聲無屈曲如風一相假實既殊故雙舉
之又假實相依闕一不可等。】


「疏正就佛說容為教體等者意謂但在佛正說時有
[033-0341b]
聲之實得為教體此只在說時唯得於近也若流傳
後代既無佛聲可聞應無教體故疏主意取名等為
體遠近皆得謂正在佛說時取其詮義以名等為體
此得近也又傳末代書之竹帛以古未有紙時用竹帛書故亦依
書以顯名等詮義亦是名等為體此得遠也此是疏
主新意妙出古今。


疏亦與名等為所依者謂聲既與名等為所依今書
翰之色亦與名等為所依也故結云故亦色蘊攝意
謂聲是色蘊攝書亦色蘊攝也故有二亦字。」


【鈔顯無方理者有二一以是通方之教不但局此
土故二妙理無方不取常規。


鈔會通前文者亦是通妨恐有難云既前引淨名
十地通取四法今何唯取名等耶故此通也言但
言所用者謂當時佛說法所用用此四法流傳後
代何必用四。


鈔大王是經等者經云百佛千佛百千萬佛說名
句味於恒河沙三千大千國土中盛無量七寶等
有本云億及成字恐後人筆誤耳七賢即七方便
也不如於此下以此一念於大乘法起淨信心當
成佛果普令一切得無上覺是故超過令他得小
果也一念信德尚爾何況解一句義云何解耶隨
說何句而不可得云非句恐謂為非句故云非非
句於是不取明解現前德轉深妙故彼經次云般
若非句句非般若今但下出疏略引之意可知。
[033-0341c]


鈔聲是心變者即心自證分為能變聲是所變相
分於世俗諦說之為實依勝義諦故亦無實雖從
種生依他如幻何有實耶。
▲鈔一空為初門下但
佛聲等緣生無性即但空意破相始教義二頓寂
聲等諸相顯真體故即絕待真空意。
▲鈔以其被
呵者以須菩提捨貧從富鏡幽記引開玄鈔云須菩提過去生中作貧人
時世飢饉不施辟支佛飯聖者強化乃起瞋心恠辟支佛佛現神通騰身而上虗空而住便生悔心為此
因緣九十一劫墮剝皮地獄從地獄出承懺悔力得值遇佛乃至出家修道證阿羅漢果即前生所為譏
嫌聖者獲大苦果我今身是羅漢若向貧人乞恐嬈貧故如我前生所以捨貧從富也就淨

名舍乞食淨名盛滿鉢飯手擎未與生公曰恐有悋惜之嫌故
盛滿鉢恐不盡言論故未授與也而呵之有四義故一法食等言於
一切法等者於食亦等若能如是方可取食二染淨等不斷婬怒癡亦不與俱等

邪正等外道六師是汝之師彼之所墮汝亦隨墮四損益等入諸邪見不到彼岸
同於煩惱離清淨法乃至若能如是乃可取食世尊我聞是

茫然不識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鉢欲出其舍
此下便連鈔文言不著文字者肇公云夫文字之作生於
惑取法無可取則文字相離虗妄假名智者不著
解脫謂無為真解脫也言通圓頓意者即言亡言
頓寂諸相頓教意也即言全收亡言亡言全收於
言無盡難思圓教意也。
▲鈔以風畫合空等者下
疏云於空中風畫以喻阿含所依之空以喻地智
然空中風畫不可言無謂若依樹壁則可見故亦
不可言有依空不住故非有非無故不可說。
▲鈔
經云下標告反明真空深理舍利弗諸法實空下
[033-0342a]
覆明玄妙如來以是下如證而說先標念處次舍
利弗下釋成念處名為下所念無處恐謂非處無
念無念體也無念業無業用也相應時一聚無想
無分別無意具無意業無思體無思用無法體無
法相此上皆無和合有尚無合說何離散是故下
結歸悟者是名下結上多義總名念處經但總說
諸法聲等四法義必應然故證頓寂諸相故言何
等名為者有本作多字應是名字言是名念佛下
結歸正行也。】


「疏文是所依等者謂由依六文方顯十義故總名一
切聖說能詮之教詮理則無法不盡矣問次諸法顯
義體豈出於此何別說耶答此以所詮不離能詮故
兼收之彼以諸法為體復建名等別有所詮耳。」


【鈔六文十義者瑜伽云一名者名詮諸法自性此
復略有十二種一假名謂於內假立我及有情命者等名於外假立瓶衣等
二實名謂眼等色等諸根義中立眼等名三同類相應名謂有情色
受大種等名四異類相應名諸佛受德及青黃等名五隨德名謂變
愛故名色領納故名受發光故名〔曰〕等六假說名謂捨貧為富若餘所有不觀待義安
立其名七同所了名八非同所了名謂共所解相與此相違是非同
所了名九顯名謂其義易了故十不顯名謂其義難了故如達羅彌荼明呪等

十一略名謂一字名十二廣名謂多字名二句者詮諸法差
別隨義不同此復六種一不圓滿句謂文義不究竟故如言諸
則文不圓滿若言諸惡者則義不圓滿也二圓滿句如加莫作方得圓滿也三所

成句四能成句如說諸行無常有起盡法此中為成諸行無常故次說言有起盡法
[033-0342b]
則前是所成句後是能成句五標句六釋句如言善性標句也謂正趣善士此釋
句也三字者前名句所依謂若究竟若不究竟名句所依四語者謂

說真正法令樂聞解如說行證故略具八分一先
首語謂趣涅槃宮為先首故二美妙語其聲清美如羯羅頻伽音故三顯
了語謂詞句文皆善巧故四易解語巧辯說故五樂聞語引法義故
無依語不依希望他信己故七不違逆語如量說故八無邊語廣大
善巧故五行相者謂諸蘊相應諸界相應諸處相應緣起相應處非處相應念住相應
如是等相應語或聲聞說或如來說或菩薩說是名行相六機請者謂因機請問方起言
說故如是六文總有四相說名為文一所說相謂名

句字及行相以所為相謂機請攝二十七種補特
伽羅三能說相謂語四說者相謂聲聞菩薩及如
來如是六種皆由能顯於義是故名文問六文之
中何有說者答機請中所請為說者或語之能說
或在行相之中故。
▲十義者一地義略有五一資
糧地二加行地三見地四修地五究竟地二相者
有五相一自相二共相三假立相四因相五果相
三作意者有七種作意一相作意二勝解作意三
遠離作意四攝樂作意五觀察作意六加行究竟
作意七加行究竟果作意四依處者略有三種一
者事依處此復有三一者根本事依處有六一善二惡三退墮四升進五生死六涅槃二
者方便事依處有十二行一欲二離欲三善四不善五苦六非苦七順退分八順進分九雜染十清淨十
一自義十二他義已上皆有行字三者悲愍他事依處有五一離欲二宗現三教導四讚厲五慶喜

者依時處略有三一過去言事二未來言事三現在言事三者補特伽羅
依處謂頓根等二十七種補特伽羅五過患者以要言之於應毀
[033-0342c]
厭義而起毀厭或法或人六勝利者謂應稱讚義
而起稱讚或法或人七所治者謂一切雜染行八
能治者謂一切清淨行如貪是所治不淨為能治
瞋是所治慈悲能治等是九略者謂名義俱略十
廣者謂名義俱廣。】


「疏又瑜伽云下即上所引六文總有四相是也。」


【鈔此中有二義者以前三義中正取中間第二義
為主向下取第三義向上取第一義以一三兩義
在第二義之上下故故纂玄記云總此有三初能
說佛次聲名句文後所詮義謂聲等四法正在其
中一通所詮則向下取義二通說者則向上取佛
故云二義也。


鈔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此六名塵者數廣故如
塵坌污淨心故如塵過累雜沓故如塵難防故如
塵故昔人云看即微微不可防埋金翳玉漸無光
體達用斯皆能入法故悉為教體。】


「疏淨名第三云下證餘之五塵皆為教體此段有三
光明等是色塵衣服臥具等是觸塵八萬四千諸塵
勞門等是法塵餘之二塵影在結例文中也而云佛
事者佛所事業名佛事也佛以此法為利生事業故
名佛事下皆准此下引楞伽但證色塵耳。」


【鈔因阿難聞香等淨名舍內大眾飡香飯已皆詣
菴園佛法會所之時阿難白佛今所聞香自昔未
有是為何香佛為說言淨名取眾香國香積佛飯
[033-0343a]
飡飯者身毛孔中出是香也因是阿難問淨名曰
此飯久如當消言佛為廣說者具云此飯勢力至
於七日然後乃消又阿難若聲聞人未入正位食
此食者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飯者
得心解脫然後乃消若未發大乘意食此飯者發
大乘意然後乃消已發大乘意食此飯者得無生
忍然後乃消已得無生忍食此飯者至一生補處
然後乃消譬如有藥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諸毒
滅然後乃消此飯如是滅除一切云云同鈔言未曾有
也者肇公云飯本充體乃除結縛未曾聞見也世
尊如此下彼疏云小乘唯知娑婆一化音聲為佛
事未知十方佛化六塵皆為佛事故有此歎佛言
如是者世尊印可或有下阿難見香飯所益謂佛
事理極於此故廣示其事令悟佛道之無方也以
佛下釋見佛妙光自入道檢有佛默然居宗以菩
薩為化主智論云須扇多佛晨朝成佛日暮涅槃
唯留化佛度生等名佛所化人菩提樹光香形色
及出法音遇者悟道故昔閻浮提王得佛大衣時
世疾疫以衣置高表上示於國人歸命者病除信
敬益深因之悟道飯食如眾香國園林如極樂國
林樹說法等好嚴飾者示之以相好好有者存身
以示有樂空者滅身以示無自有不悟正言因喻
得解者音聲等如此界者有其淨土純法身菩薩
外無言說內無妄識寂寞無為而超悟事表非是
[033-0343b]
言思所能稱量如是下以歷別難盡故總舉也法
身無為應物而為故進止威儀皆佛事也言阿難
此下猶良醫以毒為藥四魔即貪瞋癡及等分也
能生八萬四千煩惱故肇公云眾生以煩惱為病
而諸佛即之以為藥如婬女以欲為患更極其情
欲然後悟道觀佛三昧經云波羅奈國有一婬女名曰妙意佛將難陀往彼舍乞食此
女於佛不生恭敬但於難陀偏生愛著已經七日女心念言若佛遣阿難陀從我所願我當種種供養佛
告二人從今日後莫往彼村世尊獨至女樓一日至三日放金色光化諸人天此女不悟後日世尊復將
阿難陀在樓下行此女愛二比丘故遙以華散佛及此二比丘上阿難告汝可禮佛女愛阿難應時作禮
佛化作三童子年皆十五面貌端正女見歡喜白化少年言丈夫我今此舍如功德天富力自在我今以
身及以奴婢奉上丈夫可備灑掃若隨我願一切供給無所愛惜化人坐床未及食頃女前親近言願遂
我意化人不違一日一夜心不疲厭至二日時愛心漸息至三日時言丈夫可起飲食化人即起纏綿不
〔以〕女生厭悔白言丈夫異人乃爾化人告言我先世法凡與女通經十二日爾乃休息女聞此語如人食
曀既不得吐又不得嚥身體苦痛如被杵擣至四日時如被車轢至五日如鐵丸入體至六日時支節悉
痛如箭入心女念言我聞淨飯王子救濟苦人今日何故不來救我作是念已懊惱自責我從今日乃至
命終不貪色欲寧與虎狼獅子惡獸同處一室終不貪欲復起飲食行坐共俱無柰之何化人瞋唾云弊
惡女廢我事業我今共汝合體一處不如早死父母親族若來見我我於何藏寧自縊死不堪受恥女言
弊物我不用汝欲死隨意化人取刀刺頸血污女身亦不能免死經二日青瘀三日膖脹四日爛潰至七
日時唯存臰骨如膠如漆粘著女身時女發誓願若有能免我此苦者我持此舍一切珍寶以用給施時
佛將阿難陀人天大〔聚〕詣此女樓女見佛來心懷慚愧取諸白㲲無量眾香裹其臰骨即為佛作禮以慚
愧故身映骨上獸骨忽然在女背上女流淚而言如來功德慈悲無量若能令我離此苦者願為弟子心
終不退佛神力故臰骨不現女人出家得須陀洹果毒龍以瞋為患更增其

瞋然後受化佛初成道摩竭陀國降伏毒龍入於龍室跏趺而坐龍即口吐烟焰猛火
害佛佛入火光三昧亦以火燒龍遂乃降伏此以瞋治瞋也斯佛事之無方也

[033-0343c]
言不以為喜下以深入實相於淨土初見不喜往
生不貪處之不高於不淨土初見不憂往生不礙
處之不沉沒等。


鈔然生公下釋前有此四魔已下經文也言投藥
失所者如失意之者因法起見堅執尤增非唯舊
惑不除抑亦更增新過此非器之咎也言苟曰下
猶善財遇三毒而三德圓等佛如耆婆善醫是草
悉藥苟達下釋前是名入一切下經也當器者會
之何患不除何德不具菩薩既入下釋前菩薩入
此下經文天台疏云自有逼迫妨道則淨國安之
或嬌奢妨道則穢土調伏非謂以穢令生苦惱亦
非以淨縱樂不修應審自惑病如有嬌奢妨道之
情何須求淨土當生此勤修以理言之此土亦非
劣爾既嬌奢妨道淨國何定勝耶或有逼迫妨道
之患宜修淨土之因境淨緣勝而能長道出離何
疑所貴下結歎在佛雖則無異而普應無方故奇
妙耳。


鈔大慧白佛言下是舉佛已說為問非言說有性
等者非字貫下讀之非言說有自性者能詮無性
也非有一切性耶者所詮無性也耶字問詞雙問
二皆無性耶世尊若無性下陳相違言說不生者
舉能該所也是故下結成能詮言說有性所詮諸
法有性佛告下先答所詮無性或可是答能詮無
性亦舉能該所故又云下舉例顯能詮無性以隨
[033-0344a]
界發解之緣各異方便引攝何有自性耶是故下
雙結能所詮無性大慧見此下舉近況之當知無
性釋曰下歸此中引意然楞伽下顯楞伽意如前
可知。


鈔又與前文影略者義如前指欲令下結歸總意
故經下引經屬當什公云有因通教功同說耳其
土非都無言但以香為通道之本如此國內因言
通道亦有因餘事而得悟者也此三昧力生諸功
德故名為藏疏中應云聞妙香而三昧顯又前文
云下經說淨名入定以神通力現上方過四十二
恒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時香積如來與諸菩薩
方共坐食等釋疏中食香飯言疏中應飡云香飯
而發道意以為文綺互故爾故下緒云合一處經
文言未入正定下謂聲聞未入見道食已入見道
方消十信菩薩食已至七地初得無生法忍後方
消。
▲鈔經文云舍利弗下微風吹動諸寶行樹枝
柯相觸出聲等故云風柯念三寶為正念成也。


鈔漏月傳意於秦王者後語云燕太子名丹入質
於秦秦不禮而亡歸遂有怨於秦後燕王病太子
請歸侍奉秦王不聽謂曰馬生角乃放還太子志
感馬遂生角秦乃放還太子怨心求勇士以報之
謀於太傅鞠之武武乃進田光光謂太子曰騏驥
壯時日馳千里及其老也駑馬先之光既老邁慮
不濟事然光晚所善衛人荊軻志勇可使願為召
[033-0344b]
之太子悅許謂光曰向者所言國之大事願勿泄
之光乃辭行入衛見荊軻具以太子事告荊軻踴
躍從命光謂軻曰吾聞長者所行不為人疑今太
子見囑勿泄言此疑我也願足下速報太子道光
已死明不泄爾遂投輪而死荊軻乃往見太子告
曰光已死太子悲感流淚不能自止乃以情告荊
軻軻曰今行無信秦不可圖欲為太子計有秦將
軍樊於期願得其首及燕國地圖以獻秦王乃可
得行事爾太子曰今樊將軍事窮而來投丹丹不
忍殺之願更慮之軻乃私見樊於期說之曰將軍
背秦亡燕妻子宗族皆已歿也今秦王以千金萬
餘戶求慕將軍之首奈何於期悲欷流淚歎曰吾
念此事病徹骨髓逃亡失志計無方出軻曰今有
一計可以雪燕國之讐報將軍之辱將軍豈有意
焉於期曰於計何為軻曰願得將軍首以獻秦王
必喜而賜見得近而殺之於期驚喜告祖執劒曰
吾晝夜切齒今忽聞命乃自刎其首而與荊軻太
子聞之奔往伏屍哭不自勝遂封其首并燕國地
圖以授荊軻乃入秦以武陽為副勇士十人從之
太子及賓客送於易水之上荊軻令素所善高漸
離擊筑荊軻歌而和之為壯之聲曰風瀟瀟兮易
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皆流涕慷慨髮上衝冠
於是至秦秦王聞送於期首及燕國圖乃賜軻上
殿軻令武陽捧於期首函後武陽戰懼不敢前進
[033-0344c]
軻恐事變乃自下取函而進之因發函抽左手擒
得秦王問之曰寧為秦地鬼願作燕國囚秦王懼
死曰願作燕國之囚軻乃不殺秦王謂軻曰欲請
與別後宮軻乃許之遂置酒與軻食宮人漏月皷
琴送酒琴中歌曰荊軻大醉酒王掣御袖越屏走
軻不會琴音秦王會意遂掣袖而走軻以左手擊
銅柱出火秦王左右遂殺荊軻在於秦王之宮故
云爾也言相如寄聲於卓氏等者昔司馬相如字
犬子少喪父母年九歲與人牧猪聞人傳說藺相
如為卿相乃改名曰相如村中有學每日講書相
如棄猪主往求覓乃見學菴前而坐猪主責之先
生問曰汝何與人牧猪而在此戲相如答曰今聽
書擬欲達身為相先生知是賢人留於門下遺令
讀書經十年先生無書與讀漢書說卓文君乃蜀
郡臨邛富人卓王孫之女因司馬相如以琴調之
而奔相如與馳歸成都家徒壁立文君久之不樂
曰長卿盍歸如臨邛從昆弟假貸猶足為生相如
至臨邛盡賣車馬置一酒舍令文君當壚相如著
犢鼻裩於保傭雜作滌器於市中王孫耻之杜門
不出諸公更謂王孫曰長卿才足依何辱之如此
王孫乃與文君僮僕百人錢百萬歸成都後著子
虗賦達於武帝帝召拜為侍中郎將累遷文園令
相故云爾也言帝釋有法樂之臣者下疏云緊那
羅唐三藏譯云歌神以能歌詠即帝釋執法樂神
[033-0345a]
謂能樂中演法故也言馬鳴有和羅之伎者付法
藏傳云馬鳴於華氏城遊行教化作妙伎樂名𡃤
吒和羅纂玄云此云撫琴其音清雅哀婉調暢宣說苦空
無我之法所謂有為如幻如化三界獄縛一無可
樂王位高顯勢力自在無常既至誰得存者如空
中雲須臾散滅此身虗偽猶如芭蕉乃至廣說令
諸樂人演暢斯言時諸伎人不能解了曲調音節
皆悉乖錯爾時馬鳴著白氎衣入眾伎中自擊鐘
皷調和琴瑟音節哀雅曲調成就演宣諸法苦空
無常無我時城五百王子同時出家王恐國空止
勿復作等。


鈔結成說聽等者語默結淨名中音聲語言文字
及寂寞無言等視瞬結楞伽瞻視顯法此但略結
實具六塵眼見耳聞鼻舌身覺意知皆根識等和
合緣之悟解總名為聽言但能得法者無所依據
卓異象繫而暗與理會矣。


鈔從眉間出者疏云表將說中正之道也清淨下
正明體用遮那放光遍照十方各於十方法會之
上空中城臺說偈請加等言又亦照此下是十方
佛放光各各普照十方竟又照娑婆世界佛及大
眾等言佛無等者疏云一自在勝所作無礙故即
經初句由離二障解脫自在不染如空十地已還
皆無等故重言等者唯與佛等故欲顯佛佛等正
覺故二力勝即經十力能伏邪智之怨敵故三眷
[033-0345b]
屬勝即經無量勝功德及人間最勝謂具功德故
堪為無量眾首故云人間最勝四種姓勝即經釋
師子法一釋師子是生處勝謂應生釋姓輪王貴
胄故諸佛同加偏語釋者以現見故是主佛故二
法之一字是法家勝謂諸佛皆同真如法中住故
由上四義故稱法王名世中上加於彼金剛藏令
說十地法故及加聽者令堪能聽受故。
▲鈔第一
經下疏云一座臺摩尼即處中正可依處摩尼隨
映有差法空隨緣成異中道妙理正是可依二周
座華網即外相無染交映本空故即寶座華網也
言復以下佛加廣演佛境如空故云廣大顯教皆
從法空所流非智不顯故云佛力。
▲鈔第六經初
下即現相品初前妙嚴品末後諸菩薩等各興香
華等供養具雲妙嚴疏云色相顯然智攬無性從
法性空無生法起能現所現逈無所依應用而來
來無所從用謝而去去無所至而能含慈潤霔法
雨益萬物重重無礙有雲像焉上下諸文雲義皆
爾言自然出聲者現相疏云前既為法興供今乃
以供宣心不因撫擊故曰自然非無因緣由菩薩
力。
▲鈔又第九地下無漏智用以冥真性居法師
位得如性用說法無礙故。
▲鈔又現相品下即佛
口光所照十方菩薩身毛孔中各出光明所說偈
文易了。
▲鈔出說一切下疏云前眾海念請今示
相答初一句通顯所隨眾生言音次句答方便海
[033-0345c]
應顯趣求一切智心故。


鈔第二明即事等者前則諸法出音聲等說法此
即不但六塵而隨一一法即是無盡法界玄妙法
門即十對體事皆爾以有下釋成問此既是託事
門與下事事門何別答為門不同今取法皆顯義
不取事事無礙也。


鈔第三明即事是能說人者此中不取十身佛為
教主之義但明一切法尚皆是能說人況不為教
體耶言以二是劣者國土身是非情眾生身是凡
類比餘身為劣故此約分相言之故十地論說此
二身名為染分聲聞身等說為淨分虗空身為不
二分故云況餘勝者。


鈔初引普賢品等者第六依說人處正引經文今
但義引文云佛說眾生說及以國土說三世如是
說也。】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三十三


音釋





火含切水桃也


於豫切積血也


普江切


巨基切馬文也


居宜切良馬也




乃乎切最下馬也


莫介切


欣衣切悲泣餘聲也


張六切樂器也


音窮
臨邛地名



力居切黑土也


古魂切或作㡓


音支華氏城


於遠切媚也順也
[033-0346a]